气柱共振演示装置

气柱共振演示装置

一、空气柱共鸣演示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翦知渐,周艳明,谢中[1](2021)在《基于简易装置的空气柱共鸣的声速测量实验》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简易装置设计了空气柱共鸣实验,并将之用于测量声速.因为实验使用的简单器材所限,空气柱较短较粗,需要考虑共鸣时管口辐射导致的末端效应,在计算声速时管长应加上一个修正值,同时还需截断频率较高的数据点.实验易于实现,数据处理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数学建模、数据发掘与提取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很好的训练作用.

陈博[2](2020)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探究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八年级上学期课程为例》文中提出STEAM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融合的新型教育形式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种大背景下,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文件中明确提出: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増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的横向配合。由此可见,科学教育改革方向越来越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融合。本研究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目标、STEAM教育理念,提出进行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探究科学八年级上学期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探究科学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分为四个方面,它们分别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增强科学知识与技能,促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并且充分联系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这五个方面。用校本课程丰富学生学习,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界定了主要概念校本课程、初中科学课程以及STEAM教育,了解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探究科学校本课程之间的留念关系,掌握校本课程开设的一般流程。再对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科学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提出研究问题。然后以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八年级6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6个班的学生进行校本课程教学实践,并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最后以校本课程目标为标准,通过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对课程进行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1、学生基本表示喜欢上探究科学课并喜欢探究科学课的授课方式;2、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探究科学校本课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探究科学校本课程使学生学习并运用到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及数学方面的知识。4、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探究科学校本课程初始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

刘鹏彬[3](2020)在《基于“自构性”设计理念的模块化乐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乐器的生产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它不仅要求乐器有精美的外观造型,还必须有良好的声学品质,其中包括音色、响度和音准高度。以及在材料的选择、造型外观的设计和维修保养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在流水线上按照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出来的同种类乐器,在造型、尺寸上没有明显的不同,忽略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本课题基于“自构性”的结构设计理念以及“模块化”设计方法,针对用户使用的乐器进行剖析,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用户反馈信息收集及对特定的用户进行现场跟踪观察调研,综合调研结果,分析用户在演奏乐器时典型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获取用户的隐性需求。最终依据用户需求、人机工程学原理、模块化设计以及形态语义学的方法进行设计。论文旨在启发更多的设计创意与设计思路,将“自构性”融入到音乐产品设计领域,针对用户设计一款可以更大程度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乐器,让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对乐器进行自行组合、装饰。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基于“自构性”设计理念,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实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探索更多乐器设计的新形式与新思路,从而激发用户新的音乐表演方式与形式。

朱杰[4](2019)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的优化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物理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科学,它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同样也离不开物理实验教学。2011年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明确提出了初中物理应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总体思路,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因为实验探究过程有助于建构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材中的实验数量相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并且增设了家庭实验室等学生活动栏目。但是实际情况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并没有达到新课程要求的水平。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发现,许多教材实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很难成功,导致一线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让学生分组实验而变成了教师演示实验。还有的教材中的实验与现实教学环境脱节,无法得出应有的结论而被迫放弃。究其原因,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是教师实验教学资源匮乏,实验教学素材单一,实验的趣味性不足,很少引导学生开展课后实验等。为了优化初中物理实验,使新课程理念得到贯彻落实,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对教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分组探究实验、趣味实验、拓展实验等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初中物理实验的开展现状,并总结出一些开展困难的实验,分析出这些实验开展困难的原因。然后通过笔者几年的教学经历积累、教研学术活动学习并结合文献资料的查阅,归纳出了具有操作性的一些优化策略。比如:基于生活资源来优化实验素材;改进实验方法来优化实验;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实验;立足于教材开发二次实验等。再通过实验教学活动将这些策略应用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列举了部分案例。

孙阿明[5](2018)在《空气柱驻波规律探析及演示实验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基于驻波的形成规律,阐述了"空气柱以某一自身固有频率振动"和"空气柱包含多种频率成分"时的不同情况,并用智能手机配合玻璃管演示非固有频率下的驻波,用小喇叭配合塑料茶杯可以演示固有频率下的驻波,用频谱分析软件演示管中的各个驻波成分,用不同长度的PVC管演示管长与基频的关系。

任伟德[6](2017)在《通过审查的十五项力学、热学仪器教育行业标准内容简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教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力学、热学仪器分技术委员会2015年工作会议暨行业标准审查会于2015年11月16日至17日在杭州召开。会议审查通过了十三项标准,另有两项在会上审查后会后经修改并通过函审。本文简单介绍通过审查的十五项标准的内容。

崔小东[7](2017)在《在物理实验中培养技能和挖掘潜能》文中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严格的物理实验是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的基础。实验是进行创造性意识训练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推理的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同时物理实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胡歆钰[8](2016)在《新疆维吾尔族乐器巴拉曼的乐器学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新疆维吾尔族芦苇气鸣乐器巴拉曼为考察对象。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田地区和田市、墨玉县三地对巴拉曼的制作流程的充分考察,以乐器的源流、制作过程、调音过程为研究重点,通过对目前研究成果的文献梳理,运用音乐声学测量的方法,整体分析巴拉曼的制作、调音过程中体现出的音高、音程的变化以及总体音域特点,并对典型样本的音色变化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研究巴拉曼的音响特性。文章还阐释了巴拉曼的演奏形式、与奥尔夫音乐教学相结合的实际运用等问题。

李楠,刘盼盼,朱常青,刘伟,史庆藩[9](2014)在《亥姆霍兹旋转木马演示仪的实验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亥姆霍兹旋转木马在制作过程中的技术路线以及设计技巧.该装置利用亥姆霍兹共鸣器原理,把共鸣球颈口声压巧妙地转化为旋转的动力,可以通过演示旋转快慢来研究共鸣器共振强度与外界声源频率、强度以及自身物理参数的关系,经过演示实验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张岚[10](2007)在《用空气柱共鸣法测量声波波长》文中研究指明

二、空气柱共鸣演示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柱共鸣演示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简易装置的空气柱共鸣的声速测量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案
    1.1 实验原理
    1.2 实验器材与实验步骤
2 数据处理
3 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和修正
    3.1 L0的修正值
    3.2 β值对结果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及其讨论
4 结论

(2)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探究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八年级上学期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1.1.2 科学新课标的要求
        1.1.3 STEAM教育的出现与兴起
        1.1.4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探究科学课程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査法
        1.4.3 行动研究法
        1.4.4 教育观察研究法
2 概念界定
    2.1 校本
    2.2 课程
    2.3 校本课程
    2.4 初中科学课程
    2.5 STEAM教育
3 探究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方案概述
    3.1 学校情境分析
        3.1.1 学校政策支持
        3.1.2 课程教学设施
        3.1.3 课程开发团队成熟
        3.1.4 2018年秋季学期课程分析
    3.2 学习者特征分析
    3.3 探究科学校本课程大纲
        3.2.1 课程性质和理念
        3.2.2 课程目标设计
        3.2.3 八年级上学期课程内容设计
        3.2.4 八年级上学期课程安排
4 探究科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案例-以八年级上学期为例
    4.1 红蓝3D眼镜的原理及制作教学设计
    4.2 奇妙的声音之旅系列教学设计
        4.2.1 奇妙的声音之旅(上)教学设计
        4.2.2 奇妙的声音之旅(中)教学设计
        4.2.3 奇妙的声音之旅(下)教学设计
    4.3 八年级上学期课程实践与反思
        4.3.1 红蓝3D眼镜的原理及制作课堂实录与反思
        4.3.2 探究科学课剪影
5 八年级上学期探究科学校本课程评价
    5.1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
        5.1.1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
        5.1.2 学生的自我评价
    5.2 教师的专业成长评价
        5.2.1 教师教学方面成长评价
        5.2.2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成长评价
        5.2.3 教师对校本课程整合优化方面成长评价
    5.3 课程内容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学生层面的收获
        6.1.2 教师层面的收获
    6.2 研究的价值
        6.2.1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6.2.2 促进了多学科的融合
    6.3 研究不足之处
        6.3.1 实际教学与教学计划之间的矛盾
        6.3.2 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与预期学习能力的差距
    6.4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基于“自构性”设计理念的模块化乐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使用层面
        精神层面
        经济层面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一章 乐器的起源与发展状况
    第一节 乐器的起源概述
    第二节 影响乐器发展的因素
        1.2.1 自然地域因素
        1.2.2 社会文化因素
    第三节 乐器的分类
第二章 乐器的设计生产研究与使用调研分析
    第一节 乐器的发音原理以及音调的产生
        2.1.1 乐器的发音原理
        2.1.2 音调的产生
    第二节 乐器的设计与生产
        2.2.1 专业化
        2.2.2 传承化
        2.2.3 体系化
        2.2.4 标准化
    第三节 乐器用户行为的观察与调查研究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过程
        3.1.3 用户行为观察分析
        3.1.4 用户的生理特征
        3.1.5 用户的心理特征
        3.1.6 用户对乐器的专业化需求
        3.1.7 用户对乐器的个性化需求
        3.1.8 调研总结
第三章 “自构性”设计理念的概述
    第一节 自构性设计理念的概述
        3.1 “自构性”设计理念简述
        3.2 自构性设计理论对乐器设计与发展的意义
第四章 自构性”乐器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原则
    第一节 “模块化”设计方法
        4.1.1 “自构性”乐器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4.1.2 模块化设计概述
        4.1.3 模块化设计的意义
        4.1.4 模块化设计的方法
    第二节 “自构性”乐器的设计要素
        4.2.1 “自构性”乐器中设计中的人机要素
        4.2.2 手部姿势的研究
        4.2.3 总长度的限制
        4.2.4 模块尺寸
        4.2.5 “自构性”乐器设计中的情感要素
    第三节 “自构性”乐器的设计原则
        4.3.1 功能性原则
        4.3.2 系统性原则
        4.3.3 易用性原则
        4.3.4 通用性原则
        4.3.5 个性化原则
        4.3.6 其他设计原则
第五章 基于“自构性”设计理念的模块化设计实践
    第一节 设计定位
        5.1.1 典型用户模型以及生活场景
        5.1.2 模块化设计要素定位
    第二节 初期设计方案
        5.2.1 初期方案
    第三节 设计方案深化
        5.3.1 效果图呈现
    第四节 设计可行性分析评估
        5.4.1 、技术可行性
        5.4.2 经济可行性
        5.4.3 造型可行性
    第五节 涉及总结评估
        5.5.1 主观评估
        5.5.2 客观评估
致谢
参考文献

(4)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的优化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
        2.1.2 建构主义
        2.1.3 人本主义理论
    2.2 新课程初中物理实验课程内容概述
        2.2.1 物理实验课程资源
        2.2.2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统计与分析
第3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3.1 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1 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3.1.2 教师访谈与分析
    3.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4章 新课程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优化实践研究
    4.1 实验内容的优化实践策略
        4.1.1 基于生活资源,优化实验素材
        4.1.2 关注现代科技热点,创新教具
        4.1.3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
        4.1.4 改进实验方法来克服实验缺陷
        4.1.5 利用现象的差异性优化演示实验效果
        4.1.6 巧用素材分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4.1.7 基于教材活动,开发学生“二次实验”
        4.1.8 结合选修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优化实践案例
        4.2.1 案例一:开发光学部分的二次实验
        4.2.2 案例二:关于自制管乐器实验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与反思
    5.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通过审查的十五项力学、热学仪器教育行业标准内容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鸣管式声速测量仪
二、振子式附投影屏发波水槽
三、电动离心转台
四、气体浮力演示器
五、超重失重演示器通用要求
六、打孔器和附件
七、节拍器通用技术规范
八、大气压系列实验器
九、质点式横波和纵波演示器
十、伽利略理想斜面演示器

(7)在物理实验中培养技能和挖掘潜能(论文提纲范文)

1 规范、认真地做好演示实验, 培养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2 组织、引导做好分组实验, 提高实验技能
3 分析数据能力
4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挖掘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8)新疆维吾尔族乐器巴拉曼的乐器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主要思路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域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新疆乐器的研究
        1.3.2 维吾尔族乐器的研究
        1.3.3 簧管乐器的研究
        1.3.4 乐器分类法的研究
        1.3.5 巴拉曼乐器源流的研究
        1.3.6 乐器制作工艺的研究
        1.3.7 我国目前音乐声学的研究
    1.4 田野调查简况
2 维吾尔族乐器巴拉曼的介绍
    2.1 巴拉曼的起源、分布、形制
        2.1.1 巴拉曼的起源
        2.1.2 巴拉曼在新疆的分布情况
        2.1.3 巴拉曼的形制
    2.2 巴拉曼的声学结构以及发音原理
        2.2.1 管乐器发音的的声学原理
        2.2.2 巴拉曼的声学结构
        2.2.3 巴拉曼的发音原理
        2.2.4 巴拉曼的调音方式
    2.3 小结
3 巴拉曼的制作与演奏
    3.1 和田巴拉曼的制作方法
        3.1.1 制作材料的选取
        3.1.2 巴拉曼的制作过程
    3.2 巴拉曼的演奏技法
        3.2.1 常用的演奏技法
        3.2.2 巴拉曼演奏中嘴型的变化
    3.3 小结
4 巴拉曼音响特性与音乐功能
    4.1 巴拉曼各音高的声学测量及频谱分析
        4.1.1 筒音
        4.1.2 第八音孔(FFTA)与第一音孔(FFTB)
        4.1.3 第七音孔(FFTA)与第六音孔(FFTB)
        4.1.4 第五音孔(FFTA)与第四音孔(FFTB)
        4.1.5 第三音孔(FFTA)与第二音孔(FFTB)
    4.2 巴拉曼音乐曲目风格特征与社会功能
        4.2.1 巴拉曼的音乐曲目风格特征
        4.2.2 巴拉曼的社会功能
    4.3 小结
5 巴拉曼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应用与考察
    5.1 与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结合的优势
        5.1.1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内容
        5.1.2 制作奥尔夫乐器“巴拉曼”
    5.2 巴拉曼的保护与传承
        5.2.1 关于维吾尔乐器巴拉曼的保护价值
        5.2.2 巴拉曼的保存与改良建议
        5.2.3 传承建议
    5.3 小结
6 结语
附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亥姆霍兹旋转木马演示仪的实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理
2 演示仪的设计与制作
    2.1 基本结构
    2.2 共鸣球固有频率的确定
    2.3 制作技巧
    2.4 声源控制
3 演示项目及分析
    3.1 声源频率对旋转快慢的影响
    3.2 声源声强对旋转快慢的影响
    3.3 共鸣球自身参量对旋转快慢的影响
    3.4 旋转半径对旋转快慢的影响
4 总结

(10)用空气柱共鸣法测量声波波长(论文提纲范文)

1 所需主要器材
2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3 实验过程
4 说明

四、空气柱共鸣演示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简易装置的空气柱共鸣的声速测量实验[J]. 翦知渐,周艳明,谢中. 大学物理, 2021(03)
  • [2]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探究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八年级上学期课程为例[D]. 陈博.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3]基于“自构性”设计理念的模块化乐器设计研究[D]. 刘鹏彬.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0(08)
  • [4]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的优化与实践[D]. 朱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空气柱驻波规律探析及演示实验设计[J]. 孙阿明.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8(13)
  • [6]通过审查的十五项力学、热学仪器教育行业标准内容简介[J]. 任伟德.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17(12)
  • [7]在物理实验中培养技能和挖掘潜能[J]. 崔小东. 科技创新导报, 2017(16)
  • [8]新疆维吾尔族乐器巴拉曼的乐器学考察[D]. 胡歆钰. 新疆师范大学, 2016(11)
  • [9]亥姆霍兹旋转木马演示仪的实验设计[J]. 李楠,刘盼盼,朱常青,刘伟,史庆藩. 大学物理, 2014(10)
  • [10]用空气柱共鸣法测量声波波长[J]. 张岚. 物理通报, 2007(09)

标签:;  ;  ;  

气柱共振演示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