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彩色STN-LCD模块(论文文献综述)
胡杰[1](2020)在《基于Zynq的LCD动态调光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机、平板、移动终端等设备上。对于LCD显示设备,液晶屏幕的显示功耗是其耗电的主要原因。LCD屏幕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液晶显示模块和背光模块。液晶显示模块负责图像数据的显示,而背光模块负责显示屏的亮度调节。目前,大部分LCD显示设备中,背光模块保持恒定亮度,因而系统显示功耗过大,且极易因漏光现象导致图像显示质量的降低。通过动态调光算法自适应调节LCD屏幕的背光亮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嵌入式移动显示设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内容的自适应调光算法(Image content-based adaptive dimming algorithm,ICADA),并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Zynq平台设计和实现了相应背光调节显示控制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LCD显示技术、背光调节技术和图像显示处理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现有背光调节算法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给出了LCD结构、显示原理以及动态调光原理,介绍了系统设计和开发所需的软、硬件平台的概况。2)针对现有算法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图像内容的自适应调光算法ICADA,首先根据输入图像的亮度均值和最大值定义高亮度像素贡献度,以描述图像中高亮度像素细节对图像的重要程度,在亮度均值的基础上动态调节背光亮度;然后,将调光前后亮度比值的算术平方根作为γ参数,提出了一种自适应Gamma补偿法,对调光后图像进行像素补偿。通过Matlab仿真,对所提出算法性能进行了主、客观评估。实验结果显示,ICADA可显着降低低亮度图像的背光功耗(背光功耗节省率最高可达58.159%),并提升图像显示细节和降低高亮度图像像素失真(结构相似度指标最高可达0.9999)。3)基于Zynq XC7Z7020芯片,采用硬件描述语言和高层设计方法,设计和实现了所提出的动态调光算法、用于背光调节的脉宽调制控制算法,以及与主机通信的数字视频接口(Digital Visual Interface,DVI)解码算法及相应IP核,并辅以Xilinx官方提供的IP核,设计和实现了动态调光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Zynq开发板AX7020、LCD显示模块AN870和PC机搭建了相应的测试验证平台;并分别采用静态图像测试和视频测试的方法,对调光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实验和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背光调节系统可在使用较少系统资源的情况下,达到降低系统功耗和提高图像显示质量的效果。
陆超[2](2016)在《电容触摸液晶显示应用于车载多媒体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汽车工业的发展促使家用汽车的保有量不断攀升,用户对车辆舒适性要求不断提高。汽车厂商需要在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研究新型技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车载多媒体显示系统日趋多样化,功能及性能不断提高。传统车载多媒体显示系统中存在对比度低、可视角度小、光亮强度低、易有色差等问题,汽车厂商需要不断提升显示系统的显示效果。本文以目前国际主流的车载光学系统,电容触摸液晶显示技术结合光学系统的发展趋势,根据现有车型内饰特点,展开对现有国内外显示技术的对比。论文着重用户对车载多媒体显示效果的需求,分析基于液晶显示车载多媒体光学显示技术;充分利用薄膜有源矩阵液晶显示作为车载多媒体光学显示技术优势,结合电容触摸屏技术优劣,设计应用在车载多媒体系统中的技术方案;建立以有源矩阵液晶显示为模型的主客观车载多媒体背光评价方法与标准,根据实际应用,从可靠性、亮度、显示角度、对比度等方面出发,发现完善标准中的不足,明确车规级显示系统要求规范;对现有成熟显示技术方案进行对比评估;通过实验测试及理论分析,对电容触摸屏及薄膜液晶显示屏应用开发及设计,针对开发过程中失效问题理论研究及施展可行措施,为同行业提供显示系统升级的技术参考。本文以实际项目开发为载体,以开发中实际应用作为评价,具有实际应用性,并为后续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应根裕[3](2009)在《中国平板显示技术发展30年》文中提出1前言从1978年至2008年这30年中,中国大陆地区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显示领域也同样。我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1958年留校后从事电子束管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应
余建波[4](2008)在《基于MLA的STN LCD驱动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社会向个人信息社会的发展,显示技术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的代表,液晶显示(LCD)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构筑了以个人媒体为主导的现代信息社会。作为CPU与液晶显示模板之间媒介的LCD驱动芯片,根据CPU的指令和数据,产生行和列驱动信号驱动LCD模组显示,在液晶显示中起到关键作用。芯片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显示效果、性能和功耗。虽然以TFT-LCD为代表的高端显示设备近年来发展迅速,但STN-LCD以其低成本、低功耗的优势在移动通信设备等消费电子领域仍然占有相当的份额。本文首先从STN LCD被动式矩阵原理出发,分析了电极矩阵对应的矩阵原理,以及行驱动算法和灰度调制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分析讨论了3 wire MLA驱动算法,包括3 wire-MLA的矩阵运算法,灰度实现,驱动电压计算等。其次,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对3 wire-MLA驱动算法所架构的芯片整体结构进行了描述,重点完成显示模块的设计,并介绍了验证平台;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完成的设计满足系统要求。
王晓燕,孙彦水,王晓民,韩名东[5](2008)在《TN/STN-LCD产品向何处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平板显示产品的迅猛发展,LCD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上升,但TN/STN产品的市场份额正面临TFT产品的巨大冲击。本文对TN/STN-LCD产品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江毅[6](2007)在《高精细度超扭曲型液晶显示器建设项目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作者参与的长春LX光电子公司高精细度超扭曲型液晶显示器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经历为启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理论结合实际地对项目后评价理论在高科技投资项目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文章前两章介绍了国内外项目后评价的产生与沿革情况,对项目后评价的概念、特点和内容进行了界定,并对项目后评价的主要方法作了详细阐述。从第三章开始文章介绍了高精细度超扭曲型液晶显示器建设项目的详细情况,并针对该高科技投资项目的特点,总结出了在对此类项目进行评价时应重点考虑的几方面问题以及评价中应给予的标准。接下来,在第四章作者结合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该类项目的特殊性对该高精细度超扭曲型液晶显示器建设项目进行了建设生产过程、经济效益、持续性和影响的全面后评价。最后在文章的第五部分,针对该项目在决策过程和管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为今后高科技投资项目这类特殊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付先成[7](2006)在《低功耗高性能图形控制芯片的设计与验证》文中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显示技术也在发生一场革命。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信息传播和即时交流越来越依赖显示技术,显示器件已成为全球性、实时性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通讯技术和手持设备的发展,推动了中小尺寸图形显示技术的发展,也对图形显示控制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为了延长电池的工作时间,要求图形显示控制芯片具有低功耗特性;另一方面,随着彩屏的普及和由其导致的显示数据量的增加,不但要求图形显示控制芯片具有色彩产生功能,而且还要提供各种图形加速引擎。本文通过对中小尺寸图形显示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研究并设计开发一款低功耗、集成多种图形引擎和高性能色彩产生电路的图形显示控制芯片。首先,在分析液晶显示动态驱动的时序模型、显示模式与存储结构、MCU(Micro Control Unit)接口标准和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显示接口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集成多种图形引擎、支持多种微控制器接口和显示接口、内嵌帧缓存的高性能图形控制芯片的体系结构。从性能和功耗两个方面,对中央控制单元的电路结构做了优化设计。其次,分析了硬件旋转、画中画、透明显示和虚拟显示等各种图形加速引擎的原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到扫描点位置(X,Y)与帧缓存地址Address之间存在的关系,推导出两者间的数学模型和硬件实现方法。在综合基于空间抖动算法和时间抖动算法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该设计中采取的灰度和色彩产生方法。并就空间抖动算法存在的块状效应和时间抖动算法引起的闪烁现象,分别提出了改进方法。然后,完成了该芯片的验证和后端设计。主要包括功能仿真、形式化验证、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验证、存储器内建自修复设计、低功耗设计和测试等。最后,完成了该芯片的样片功能测试和功耗分析。功能测试结果显示,该芯片的电路功能完全正确,存储器时钟工作速度高达70MHz,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而功耗分析结果显示该芯片具有非常低的功耗和高度的应用灵活性。
胡敏[8](2006)在《HJ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子类消费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由于技术进步和人们需求偏好发生变化,数码类新产品不断出现,这给LCD行业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HJ公司是一个专业生产、销售TN/STN-LCD产品的制造商,但由于公司沿袭了家族式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尽管目前LCD行业有很多新的发展机会,HJ公司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销售业绩始终徘徊不前的背后隐含着公司缺乏整体战略规划,公司各方面经营尤其是营销环节的管理和创新显示出乏力和薄弱的本质特征。为此,笔者深入该公司进行调查研究,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市场外部环境到内部环境,从人力资源到组织结构设置,从公司的营销环境现状及存在的弊端等诸多方面,审视了公司的基本状态。笔者利用两年来MBA学习的管理知识,尤其是战略管理理论、营销管理理论等知识,根据LCD产品的市场特征,结合行业发展状况和产品特点,对HJ公司目前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研究。并从公司发展目标出发,结合HJ公司的各项资源利用情况,从多方位视角探索了HJ公司在营销管理和营销策略方面的调整与发展路子。笔者以问题为导向研究了HJ公司的营销策略,结合HJ公司的具体特点,从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入手,研究HJ公司的营销活动。运用营销策略理论,制定了HJ公司新的营销策略。最后,对HJ公司策略实施提出了作者的建议。本论文通过对HJ公司营销策略的系统分析,旨在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希望能为HJ公司的发展提供参考意义。笔者深入这一企业,相信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在同类小企业中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若能对国内其他LCD企业起到借鉴作用,当是笔者的欣慰所在。
邱勇[9](2005)在《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文中指出15.1 概述进入21世纪,作为人机交流的显示技术,特别是平板显示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新世纪信息产业的亮点之一。巨大的市场已成为平板显示器件发展的主要牵引力,同时信息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又成为促进市场发展的推动力。目前主要的显示器件有CRT(阴极射线管)、LCD(液晶显示器)、PDP(等离子体显示器)、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无机EL(无机电致发光显示器)、FED (场发射显示器)和VFD(真空荧光显示器)等。除CRT外,其他显示器件都属于平板显示器件(FPD)。
张新岗[10](2005)在《珠江三角洲地区FPD产业布局》文中研究指明珠江三角洲(包括周边地区)是我国FPD产业发展较早、产业规模较大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内地平板显示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多种形式的平板显示器件中,珠三角地区在TN/STN LCD(包括CSTN LCD)方面占据优势地位,在TFT LCD特
二、彩色STN-LCD模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STN-LCD模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Zynq的LCD动态调光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LCD显示技术现状分析 |
1.2.1 显示器件发展概况 |
1.2.2 LCD显示技术现状 |
1.3 动态背光调节技术研究现状 |
1.4 图像显示处理平台技术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TFT-LCD调光原理及系统开发平台 |
2.1 TFT-LCD结构与显示原理 |
2.1.1 TFT-LCD结构介绍 |
2.1.2 TFT-LCD显示原理 |
2.2 LCD动态调光原理 |
2.3 系统软硬件开发与测试平台 |
2.3.1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
2.3.2 系统硬件开发平台 |
2.3.3 系统测试平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图像内容的自适应动态调光算法及其性能评估 |
3.1 背光亮度调节算法 |
3.1.1 传统背光亮度调节算法 |
3.1.2 本文背光亮度调节算法 |
3.2 像素补偿算法设计 |
3.2.1 传统图像像素值补偿算法 |
3.2.2 本文像素补偿算法的提出 |
3.3 性能评价指标 |
3.4 算法性能分析 |
3.4.1 像素补偿算法性能评估 |
3.4.2 背光亮度的调节算法性能评估 |
3.4.3 主观画质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调光控制系统的Zynq设计及实现 |
4.1 动态调光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4.2 动态调光算法IP核设计 |
4.2.1 Cordic算法设计平方根运算 |
4.2.2 指数函数运算的设计 |
4.2.3 动态调光算法 IP 核的设计实现 |
4.3 DVI解码算法IP核设计 |
4.3.1 DVI视频接口及其功能 |
4.3.2 DVI解码电路设计与验证 |
4.4 PWM控制器IP核设计 |
4.5 系统的搭建与Zynq控制流程 |
4.5.1 动态调光控制系统工程搭建 |
4.5.2 动态调光算法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电容触摸液晶显示应用于车载多媒体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显示技术及其在汽车行业中的发展 |
1.2.1 显示技术 |
1.2.2 车载显示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车载多媒体显示系统现存问题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和应用内容 |
第二章 电容式触摸液晶显示技术原理 |
2.1 液晶显示基本原理 |
2.1.1 液晶显示特性 |
2.1.2 液晶显示器件分类 |
2.1.3 液晶显示器件基本结构特性 |
2.2 有源矩阵驱动技术 |
2.2.1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显示原理 |
2.2.2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驱动系统架构及组成 |
2.3 电容触摸屏技术 |
2.3.1 电容触摸屏基础结构 |
2.3.2 电容触摸原理 |
2.4 电容触摸液晶显示屏技术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车载显示系统研究方法 |
3.1 汽车车载系统的设计任务要求与标准 |
3.1.1 车载多媒体显示技术的亮度强度标准 |
3.1.2 车载多媒体显示技术的角度标准 |
3.1.3 车载多媒体显示技术对比度标准 |
3.1.4 车载多媒体显示技术响应时间标准 |
3.2 车载多媒体显示技术色度 |
3.2.1 不同色度测量方式 |
3.2.2 色度学基轮 |
3.2.3 色度标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车载显示系统的设计 |
4.1 分析汽车多媒体显示屏需求设计 |
4.1.1 汽车显示系统用例图 |
4.1.2 汽车显示系统亮度控制数据流图 |
4.1.3 车载多媒体显示屏亮度控制的IDEF0图 |
4.2 车载多媒体显示系统的设计 |
4.2.1 车载显示系统的驱动芯片 |
4.2.2 车载显示系统LED(发光二极管) |
4.2.3 车载显示系统液晶显示 |
4.3 汽车显示系统电路设计 |
4.4 车载多媒体显示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容触摸屏设计应用及评价 |
5.1 故障问题分析 |
5.2 故障问题原因 |
5.3 解决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薄膜晶体管液晶屏设计应用及评价 |
6.1 液晶驱动方案 |
6.2 GAMA偏移 |
6.3 GAMA测量 |
6.4 GAMA调整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3)中国平板显示技术发展3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我们还要生产大尺寸液晶电视用TFT-LCD面板 |
2.1 LCD产业发展历史回顾 |
2.1.1 TN-LCD |
2.1.2 STN-LCD |
2.1.3 TFT-LCD |
2.1.4 LCD模块 (LCM) |
2.1.5 LCD的开发和研究 |
2.2 中国液晶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
2.3 关于是否要上第7.5代或第8代TFT-LCD生产线的争论 |
3 CRT显示技术的发展史的启迪 |
4 我们要成为PDP面板生产大国 |
5 发展OLED显示技术有可能实现我国显示产业强国梦想 |
6 我国平板显示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开始与国际同步 |
6.1 平板显示技术产业标准现状 |
6.2 成立了平板显示技术标准工作组 |
6.3 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在IEC平台有了话语权 |
6.4 在面板厂商和整机厂商之间搭建一个平台 |
6.5 根据技术发展制订新的标准 |
6.6 参与海峡两岸标准合作, 共同参与国际竞争 |
(4)基于MLA的STN LCD驱动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液晶显示技术发展概述 |
1.3 液晶显示器件的分类 |
1.4 LCD芯片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STN LCD行列驱动算法的分析 |
2.1 STN LCD的显示原理 |
2.1.1 基本原理 |
2.1.2 电压有效值分析 |
2.1.3 最佳偏压条件 |
2.2 STN LCD的行驱动算法分析 |
2.2.1 概述 |
2.2.2 静态驱动法 |
2.2.3 矩阵显示理论 |
2.2.4 Alt-Pleshko驱动法(APT) |
2.2.5 任意偏压法(IAPT) |
2.2.6 多行寻址驱动法(MLA) |
2.2.7 APT、IAPT、MLA的比较 |
2.3 显示灰度调制方法 |
2.3.1 脉冲宽度调制(PWM) |
2.3.2 帧率控制(FRC) |
2.3.3 PWM和FRC的混合调制 |
2.4 串扰 |
第三章 LCD驱动芯片及其算法分析 |
3.1 LCD驱动芯片整体架构 |
3.2 驱动算法选取及其分析 |
3.2.1 3 wire-MLA的矩阵分析 |
3.2.2 MLA计算电路设计 |
3.2.3 灰度的实现 |
3.2.4 驱动电压的计算 |
第四章 显示模块的设计 |
4.1 MLA矩阵控制电路设计 |
4.2 COM时序设计 |
4.3 极性反转 |
4.4 综合 |
第五章 验证平台 |
5.1 基本概念 |
5.2 验证平台结构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精细度超扭曲型液晶显示器建设项目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项目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
2.1 项目后评价的内涵 |
2.2 项目后评价的方法 |
第三章 本项目的概况 |
3.1 项目建设的背景 |
3.2 项目建设概况 |
3.3 财务效益分析 |
第四章 高精细度超扭曲型液晶显示器建设项目后评价 |
4.1 建设生产过程后评价 |
4.2 财务效益后评价 |
4.3 持续性评价 |
4.4 影响评价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主要建议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7)低功耗高性能图形控制芯片的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图形控制芯片的研究现状 |
1.3 图形控制芯片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图形控制芯片的体系结构设计 |
2.1 前言 |
2.2 液晶显示动态驱动的时序模型 |
2.3 显示模式与存储结构 |
2.4 液晶显示接口标准分析 |
2.5 MCU 总线接口选择 |
2.6 图形控制芯片的体系结构设计 |
2.7 本章小节 |
3 中央控制单元的设计研究 |
3.1 前言 |
3.2 中央控制单元的电路结构 |
3.3 用FIFO 电路解决存储器的并发访问 |
3.4 图形加速引擎的实现 |
3.5 本章小节 |
4 用于STN-LCD 的灰度和彩色产生算法及其电路实现 |
4.1 前言 |
4.2 基于空间的抖动算法 |
4.3 基于时间的抖动算法 |
4.4 抖动算法的改进和电路实现 |
4.5 验证方法及结果 |
4.6 本章小节 |
5 图形控制芯片的验证和物理实现 |
5.1 前言 |
5.2 功能仿真与验证 |
5.3 嵌入式存储器的内建自修复设计 |
5.4 低功耗设计 |
5.5 物理实现 |
5.6 功耗分析 |
5.7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HJ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HJ 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
2.1 LCD 产业链结构分析 |
2.2 全球LCD 产业现状 |
2.3 中国大陆LCD 产业现状 |
第三章 HJ 公司及其营销分析 |
3.1 HJ 公司经营状况 |
3.2 HJ 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和人力资源状况 |
3.3 HJ 公司营销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
3.4 HJ 公司营销的优势与劣势 |
第四章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定位 |
4.1 HJ 公司的市场细分 |
4.2 HJ 公司的目标市场选择 |
4.3 HJ 公司的产品定位 |
第五章 目标市场的营销组合策略 |
5.1 HJ 公司营销组合策略的转变 |
5.2 4RS 营销组合策略 |
5.3 HJ 公司4RS 营销组合策略 |
第六章 HJ 公司实施营销策略建议 |
6.1 建立市场拓展部,完善公司营销组织结构 |
6.2 对HJ 公司营销体制进行改革 |
6.3 加强内部管理,对内部流程管理重新进行设计 |
6.4 完善营销管理制度 |
6.5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
结 论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四、彩色STN-LCD模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Zynq的LCD动态调光控制系统设计[D]. 胡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2]电容触摸液晶显示应用于车载多媒体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 陆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3]中国平板显示技术发展30年[J]. 应根裕. 现代显示, 2009(02)
- [4]基于MLA的STN LCD驱动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D]. 余建波. 暨南大学, 2008(03)
- [5]TN/STN-LCD产品向何处去[J]. 王晓燕,孙彦水,王晓民,韩名东. 现代显示, 2008(03)
- [6]高精细度超扭曲型液晶显示器建设项目后评价[D]. 江毅. 吉林大学, 2007(03)
- [7]低功耗高性能图形控制芯片的设计与验证[D]. 付先成.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8]HJ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胡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9]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A]. 邱勇.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05), 2005
- [10]珠江三角洲地区FPD产业布局[N]. 张新岗. 电子资讯时报,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