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

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

一、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论文文献综述)

林丽梅[1](2021)在《日照港港口物流效率综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现代物流时代的到来,运输技术愈发成熟,船舶大型化对港口自然条件和设备要求的不断提高。但目前部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港口对技术的利用与创新程度不高,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限制了港口物流的发展和港口物流效率的提高。因此,研究港口物流效率,对港口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日照港港口发展现状,发现日照港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在不断提升,同时日照港也在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的盈利情况也在增加,但是港口物流效率情况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如何促进港口的发展,实现港口高效运作,有效提升港口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无从得知,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对日照港港口物流发展及其效率情况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日照港港口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构建。首先分析了日照港港口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在满足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之前学者们的研究情况,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并结合日照港港口物流系统的基本情况和特征,采用生产法和资产法相结合的思想,构建了本文的指标体系,为后面的具体分析提供依据。(2)日照港港口物流效率的评价分析。首先通过调研及查阅相关的统计年鉴获取日照港投入、产出指标的相关数据,采用传统DEA模型对日照港2014-2018年的港口静态效率进行评价。其次,运用超效率DEA测算处于DEA有效状态的港口,确定各港口之间的港口物流效率,再综合两种测算结果从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三个维度展开具体分析。最后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日照港近五年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根据测算结果对日照港港口物流效率进行分析评价。(3)提出日照港港口物流效率的提升策略。根据对日照港港口物流效率分析评价结果,借鉴处于物流效率较高的港口的宝贵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日照港港口物流效率的对策,以促进日照港港口物流的高效发展。通过以上工作,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DEA和超效率DEA模型的测算结果,日照港的港口物流效率整体小于1,处于DEA无效的状态。日照港的纯技术效率始终是有效的,因此其物流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规模效率,也就是说规模效率的无效导致了日照港的物流效率无效。前期日照港的资源投入出现冗余,说明了大规模的港口建设不仅没有起到提升港口物流产出的作用,反而使得过多的生产能力不能转化为产出,导致产能过剩,从而制约了港口物流运作效率。因此日照港应充分整合港口物流资源,加大资源优化配置力度,增强港口物流管理能力,提高港口物流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日照港的港口物流效率。(2)根据DEA-Malmquist指数的测算结果,日照港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一直退步的主要原因。从2014-2018年全要素生产率数据来看,日照港的技术水平有所退步,说明日照港对港口技术进步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导致了技术进步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抑制作用。故日照港应提高对港口技术创新及技术利用的重视,引进高新技术装备,提升港口装卸作业效率,紧跟国家对港口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提高日照港的技术效率仍是其未来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陈瑞[2](2020)在《基于生态位-TOPSIS的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坚持对外开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港口作为重要交通节点,是将沿线各国连点成线,实现互联互通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港口整合成为我国港口发展的大势所趋,这更加增强了港口竞争力研究的必要性,也提高了研究的复杂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港口竞争力不再是仅涉及港口本身的单一维度问题,已经演化成需要综合考虑港口、环境以及港口间关系的多维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关于港口竞争力评价和生态位理论应用的相关成果,明确对港口竞争力和港口生态位的定义;其次以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港口为研究对象,选取R聚类-变异系数方法,构建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港口生态位宽度、适宜度和重叠度模型,以港口生态位宽度反映港口对于各因子层内资源的利用能力,以港口生态位适宜度反映港口对所处环境的适应能力,以港口生态位重叠度反映港口之间生存发展的竞争程度,进而构建包含港口生态位宽度、适宜度和重叠度三个指标的综合矩阵进行TOPSIS分析,测算港口的竞争力大小。结果显示,宁波-舟山港的综合竞争力水平最高,厦门港最差。最后,分析各个港口在不同影响因子下呈现出的特征,明确每个港口的地位和类型,并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

丘伟彬[3](2020)在《广州港和东莞港构建组合港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为我国港口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港口之间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相邻港口间腹地重叠交叉,为避免恶性竞争及重复建设、提高港口投资和运营的效益,构建组合港成为港口资源整合的重要举措。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增长极之一,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背景下,珠三角港口建设将会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广州港与相邻的东莞港腹地重叠交叉、港口同质竞争严重,且在新出台的《广东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中,广州港和东莞港功能布局相似,因此,对广州港和东莞港进行资源整合势在必行。本文以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为基础,首先对组合港发展模式进行分析,选择适合广州港和东莞港构建组合港的发展模式;其次,对两港发展现状以及腹地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对比分析,探讨了两港竞合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博弈论,先从经典的古诺模型博弈分析,再对Hotelling模型进行拓展,从一维拓展为二维,增加了港口的数量,同时考虑港口服务水平,基于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两种策略下验证两港构建组合港的必要性,并通过算例分析发现,港口服务水平的提高带动港口的效益上升,并且也对组合港的整体效益有提高;最后,探究了广州港和东莞港构建组合港的可行性,提出了组合港发展的对策建议。

安博闻[4](2020)在《广州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港口作贸易往来的关键“枢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港口而言,港口物流又占据着核心地位。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港口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基础,而后者又是驱动前者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对于港口城市而言更是如此。在港口城市发展过程中,港口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能够很好的带动城市及腹地经济的协同发展,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港口配套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港口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城市经济整体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自古以来,广州港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与全球贸易的大力推动下,广州港既是我国华南地区综合性的商品贸易港口,也是我国拓展对外贸易的核心口岸之一。围绕着广州港为中心,对其物流和腹地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既有助于丰富当前的港口-腹地关系研究,又有利于促进广州港与腹地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以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港口物流、腹地经济、外部环境等之间的联系与影响进行分析,指出港口物流可以通过集聚经济、规模经济、产业关联效应三个渠道来促进腹地经济发展,而腹地经济发展会促进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加、影响港口物流的发展程度,但上述的正向互促作用需要以通畅的港口腹地通道和腹地经济高外向度、其他物流方式竞争力不强为前提条件。然后,本文对广州港港口物流和广州港腹地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广州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均快速发展,但腹地的经济总量与贸易总量增速近年来有所下滑,特别是外贸依存度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再次,运用了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广州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腹地GDP的增加对广州港货物吞吐量有负面影响,但腹地经济GDP总量、对外贸易总规模等又会随着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的增长而增长。最后,基于协同相关理论构建相应的分析模型,以港口物流、腹地经济子系统为主要的分析因素,对二者之间的协调度、耦合度等进行分析后,得出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不断攀升的过程,而这种提升主要得益于子系统内部协调适配度的提高。本文建议,加强对广州港的建设,努力增强广州港在航运业、运输业中的竞争优势,从而发挥增长极的带动效应,带动腹地经济发展;政府需要采取措施,继续改善腹地经济的产业结构、提高腹地经济内需、扩大腹地进出口、提高广州港货物吞吐量,从而促进港口物流与经济腹地协同发展。

宋长利[5](2019)在《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世界港口大国,我国港口规模连续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发展过程中,全球港口呈集聚化发展趋势。我国沿海港口为了提升在全球竞争范围中的整体实力,逐渐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由于港口群形成优势互补、合作互动的港口环境,从而使得港口产生出巨大的聚集经济辐射效应,推动腹地经济不断向港口群四周及内陆扩展。聚集经济效应不仅推动了港口群自身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我国港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如港口群区域内港口之间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分析港口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建设一个高效有序的港口群整体,发挥港口群聚集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关于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的经验,总结沿海港口群经济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五大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并分析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其次,对影响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效应进行分析。然后,基于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各沿海港口群主要港口的港口吞吐量等生产数据和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对各沿海港口群进行实证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方法对港口进行产业技术效率评价;对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利用区位熵指标、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对港口群港口进行产业集聚水平评价;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利用Geoda软件计算对港口群内各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本研究结合当前的形势,对各沿海港口群未来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针对港口群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总体目的是总结当前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和问题,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各沿海港口群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该研究结果有利于明确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为我国沿海港口群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程允杰[6](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州港港口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一城一港”的政策指导下,各地政府着力于兴建港口码头,往往忽视了对港口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定位,造成部分码头重复建设,港口整体效益不高,甚至形成了相互恶性竞争的局面。尤其是在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各港口间地理位置非常相近,而且区域内存在广州港、深圳港、香港港这三个世界大港,三者发展成熟且规模庞大,其腹地交叉重叠现象明显,港口间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对湾区内港口发展规划有了一定的指引作用,但因其具体的指导实施细则仍未公布,湾区内的港口规模化协同效应尚未正式形成,在这一大背景下,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共赢机制,相邻港口发生激烈竞争的情况将会继续持续。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首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及主要港口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湾区内存在港口竞争激烈的现状。其次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总结、提炼港口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结合湾区内港口的实际情况,对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改进,选取出4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出一个港口竞争力评价体系。最后运用搭建的评价体系,围绕港口区位环境、港口基础设施、港口运营能力和港口发展潜力这四大方面,对湾区内广州港、深圳港、香港港的港口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将广州港的各项指标与深圳港、香港港横向比较,找出广州港存在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提出促进广州港发展的若干建议,从而使其港口竞争力的提升更有效率。

许言庆[7](2016)在《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航运网络化和船舶大型化背景下,现代港口呈现出多功能化、系统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也更为复杂。欧美国家一些港口发展历程表明,沿海港口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离不开内陆经济腹地的支持,腹地的范围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活力等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港口与腹地之间是一个复杂地理空间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港口内部各种条件,也有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对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是港口腹地空间范围测度的前提。为更好地体现港口与…….复杂空间关系,突出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可行性,减少评价中的主观性,本研究结合因子分析法,运用拓展的哈夫概率模型(Huff‘s Model),从运输时间距离、港口内部条件与能力、外部城市支持、外贸背景、竞争港口等多层影响因素,来考察沿海20个港口,2001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的腹地空间变化情况。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分析我国港口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对经济地理和港口经济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包括港口区位理论、港口体系、腹地空间关系、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港口竞争与合作等,对相关文献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述。探讨港口-腹地空间关系主要内容,分析在腹地划分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为分析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做好理论和方法准备。(2)探讨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结合相关理论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对港口与城市之间基本关系进行梳理,分析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物流之间的关系。并以宁波-舟山港为对象,分别进行港口与城市,港口物流与直接腹地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港口和腹地之间是多维的复杂关系,受港口城市、对外开放政策、地理区位与交通运输多种因素的影响。港口与城市关系密切,相互作用。对外开放政策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影响明显,沿海港口腹地竞争的地理范围也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拓展呈现出由东到西,由点及面的梯度特征。(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港口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在研究港口综合实力内涵和影响因素基础上,分析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确定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利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20个港口的城市支持度和外贸背景因素进行评价,并把分析结果作为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外部因素,对沿海20港口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得到综合规模、码头效率(码头设施)、外贸与外部物流条件等公因子。比较4年情况,发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港口因子贡献有较大差异,影响港口综合实力得分。根据得分结果,沿海20个港口可以分成4个层次与类型。(4)沿海港口的腹地空间演变实证研究。首先确定港口腹地的划分方法、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并结合前文港口综合实力研究结果,分析沿海港口的腹地在不同外贸背景下的演变,包括入世前的腹地、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金融危机恢复后的腹地、“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腹地等。结果表明,伴随着外贸环境的变化,港口的综合实力也发生变化,港口的腹地空间因此而变,并呈现出港口类型差异和地域布局差异等特征。影响港口-腹地空间变化的因素很多,港口地理区位因素、港口与城市综合规模、外贸背景、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等影响明显。(5)依据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与研究的不足,对港口腹地研究进行展望。中国对外贸易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经济转型引发的工业货流供需规模也趋平稳。长期看,港口货流需求规模不会有大幅度爆发式提升,所以沿海港口对有限的货源竞争必然越发激烈。沿海港口要探索竞争合作的新模式。在一体化背景下,航运公司战略与选择、多式联运承运人运营网络、码头运营商全球整合策略等方面将成为港口竞争的新焦点,也是港口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新方向。

陈健威[8](2016)在《转型升级背景下广州港各港区的可持续竞争力分析及其竞合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港口是水路运输的交汇点,是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而广州港作为我国的大港之一,是华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担负着国内和外贸物资转口的重要任务。广州港主要由内港港区、黄埔港区、新沙港区和南沙港区四大港区组成,各港区的发展阶段、发展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各不相同,从而形成多元发展的格局。如今广州港面临关键发展时期。一方面,在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政策的指导下,在自身发展历程的影响下,广州港面临着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由于各港区腹地有所重合、业务也有相似之处,广州港内仍然存在不良竞争、资源优化配置程度不足等现象;另外,“一带一路”的提出将极大刺激海运贸易市场,这对广州港是重大机遇。因此,广州港必须抓住机遇,科学解构各港区的核心竞争力,合理规划、推进港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而提升广州港的港航物流业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鉴于此,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有关港口竞争力以及港口竞争合作方面的文献,同时梳理了相关研究理论。其次,本文详细分析了广州港整体以及各港区的发展现状,利用港城理论、转型升级理论分析了当前广州港的转型升级现状及其面临的机遇。然后,文章建立了合理的评价体系,利用物元模型对各港区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二维度的评价,明确了各港区的竞争力特点。接着,在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种群生态理论对各港区的竞合策略进行了分析,并用Matlab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演化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明确各港区不同竞争力的情况下,推进合作有利于广州港的发展,且各港区之间的合作程度存在一个最优值,而非越大越好。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广州港发展的若干策略建议。

朱小檬[9](2014)在《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文中提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集装箱运输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形式。集装箱港口质量的好坏影响到对外运输成本,关系到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流入的数量。优质的港口基础设施会产生积聚效应,80年代我国集装箱运输业蓬勃发展催生了各地集装箱码头建设的热潮。由于集装箱港口具有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盲目追求发展枢纽港的热潮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开展对我国和干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十三五期间”(至2020年)预测对我国港口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及对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海港集装箱运输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交通运输和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GDP及其要素与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灰色关联度,人均GDP和外贸与服务进出口总额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变化的贡献率,总结出国内生产总值与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因果关系: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特性可以表示为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属地GDP的弹性系数。为了分析GDP的三大要素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拉动作用,推导了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相对GDP的弹性系数和相对三大要素的弹性系数之间的换算公式。本文分析了美国集装箱体系的演化过程,梳理了日本集装箱吞吐量数据,比较中国、美国和日本集装箱运输业发展轨迹和产生三国集装箱吞吐量差别的原因。提出不同地区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也不一样,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是属地的自然禀赋、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模式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链条中分工的位置的综合反映。进而指出: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道路。为了预测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因果关系结合法建立了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的指数模型。该模型用GDP数据取代时间作解释变量,为了克服非线性曲线带来的不稳定性,我们分别对集装箱吞吐量时间序列和GDP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然后采用HP滤波技术,用GDP时间序列的趋势分量拟合集装箱吞吐量时间序列的趋势分量,建立了反映国内生产总值与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因果关系的指数模型。提出我国GDP若以年均7.5%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308亿TEU。我国GDP若以年均6.0%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258亿TEU。我国GDP若以年均4.5%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95亿TEU。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决定了我国集装箱吞吐量的走势,对我国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的预测是对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结果的诠释。我们根据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分别采用Logistic模型,指数模型和组合预测法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宁波-舟山、青岛、大连和厦门等8个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4-2020年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速度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在GDP平稳增长常态化的条件下,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趋势将有所减缓。对比2013年集装箱吞吐量和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在全国占比平方和,推断我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由垄断型向竞争型发展的长期趋势。目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正在推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位置将得以改变。科学的预测对实现我国海港集装箱港口的合理布局和规划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健坤[10](2013)在《2012年中国内地港口城市资源空间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港口城市具有港口和城市的双重内涵,是港口和城市的有机结合体。本报告选取了中国(大陆地区)2011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的26个港口城市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研究港口城市的价值五力,找出制约港口城市发展的要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提升港口城市价值。

二、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论文提纲范文)

(1)日照港港口物流效率综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港口物流效率方面的研究
        1.3.2 关于港口物流效率评价方面的研究
        1.3.3 关于港口物流效率提升策略方面的研究
        1.3.4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方法
    2.1 港口及港口物流
        2.1.1 港口
        2.1.2 港口物流
    2.2 港口物流效率
        2.2.1 物流效率
        2.2.2 港口物流效率
    2.3 港口物流效率的评价方法
        2.3.1 熵权法
        2.3.2 前沿效率分析法
        2.3.3 灰色关联度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照港港口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3.1 日照港港口发展现状
        3.1.1 日照港生产情况
        3.1.2 日照港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情况
        3.1.3 日照港盈利情况
    3.2 日照港港口存在的问题
        3.2.1 市场竞争力较弱
        3.2.2 集装箱运输业务发展不足
        3.2.3 专业的物流人才匮乏
        3.2.4 港口与城市和产业融合不足
    3.3 日照港港口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构建原则
        3.3.2 指标选取方法
        3.3.3 指标选取
    3.4 日照港港口物流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3.4.1 传统DEA模型静态效率评价
        3.4.2 超效率DEA模型效率分析
        3.4.3 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动态效率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照港港口物流效率分析
    4.1 数据获取
    4.2 基于传统DEA模型的日照港港口物流静态效率评价
        4.2.1 传统DEA测算结果
        4.2.2 传统DEA结果评价分析
    4.3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港口效率分析
        4.3.1 超效率DEA测算结果
        4.3.2 超效率DEA结果评价分析
    4.4 港口物流综合效率评价分析
        4.4.1 港口物流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4.4.2 港口物流纯技术效率分析
        4.4.3 港口物流规模效率分析
    4.5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的日照港港口物流动态效率评价
        4.5.1 DEA-Malmquist指数结果
        4.5.2 DEA-Malmquist指数结果评价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照港港口物流效率提升策略
    5.1 经验借鉴
    5.2 提升策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2)基于生态位-TOPSIS的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港口竞争力研究综述
        1.2.2 生态位理论应用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港口竞争力相关理论
        2.1.1 港口竞争力概念
        2.1.2 港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1.3 港口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2.2 港口生态位的相关理论
        2.2.1 港口生态位的概念
        2.2.2 生态位相关理论概述
3 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现状概述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现状概述
        3.1.1 港口整合现状
        3.1.2 研究港口选择
    3.2 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3.2.1 构建原理
        3.2.2 研究方法
    3.3 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3.3.1 评价指标的定性筛选
        3.3.2 评价指标的定量筛选
        3.3.3 指标体系的建立
        3.3.4 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判定
4 基于生态位-TOPSIS的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竞争力评价
    4.1 模型建立
        4.1.1 港口生态位指标体系
        4.1.2 港口生态位测度模型
        4.1.3 基于生态位-TOPSIS的港口竞争力评价模型
    4.2 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预处理
        4.2.1 实证数据
        4.2.2 数据标准化
    4.3 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竞争力评价
        4.3.1 港口生态位宽度计算及分析
        4.3.2 港口生态位适宜度计算及分析
        4.3.3 港口生态位重叠度计算及分析
        4.3.4 港口竞争力评价结果
5 促进长江以南主要港口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宁波-舟山港
        5.1.1 提升服务质量
        5.1.2 汇聚物流人才
    5.2 上海港
        5.2.1 融入国家战略
        5.2.2 推进科技兴港
    5.3 广州港
        5.3.1 推进港口整合
        5.3.2 提升服务水平
    5.4 北部湾港
        5.4.1 完善基础设施
        5.4.2 增强腹地支持
    5.5 南京港
        5.5.1 完善基础设施
        5.5.2 拓展箱源腹地
        5.5.3 优化运营管理
    5.6 厦门港
        5.6.1 完善基础设施
        5.6.2 发展铁水联运
        5.6.3 提高信息化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广州港和东莞港构建组合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论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组合港及主要模式
    2.1 组合港的概念
    2.2 组合港发展模式
        2.2.1 政府主导模式的组合港
        2.2.2 企业主导模式的组合港
    2.3 各种模式的优缺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港和东莞港竞合状况
    3.1 广州港和东莞港发展历程
        3.1.1 广州港发展历程
        3.1.2 东莞港发展历程
    3.2 广州港和东莞港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3.2.1 港口基础设施及吞吐能力
        3.2.2 港口交通运输网络
        3.2.3 港口经济腹地发展现状
    3.3 两港合作发展现状
    3.4 两港竞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5 两港吞吐量预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港和东莞港构建组合港的博弈分析
    4.1 博弈论方法概述
        4.1.1 博弈论的概念
        4.1.2 合作博弈理论
    4.2 基于古诺模型的博弈分析
        4.2.1 两港口非合作博弈策略分析
        4.2.2 两港口合作博弈策略分析
    4.3 基于拓展Hotelling模型博弈分析
        4.3.1 模型的假设及构建
        4.3.2 基于非合作博弈策略分析
        4.3.3 基于合作博弈策略分析
        4.3.4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港和东莞港构建组合港的对策建议
    5.1 两港构建组合港的可行性
    5.2 两港构建组合港的对策建议
        5.2.1 建立组合港行政管理机构,采取地主港模式经营管理
        5.2.2 合并重组港口企业,统一经营港口业务
        5.2.3 串联两港供应链条,提高信息和创新能力
        5.2.4 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出台政策吸引人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广州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理论基础
    2.1 港口物流概述
        2.1.1 港口基本概念
        2.1.2 港口物流特点
        2.1.3 港口物流的功能
    2.2 港口腹地概述
        2.2.1 港口腹地的概念
        2.2.2 港口腹地划分方法
    2.3 协同理论概述
        2.3.1 协同理论的产生及核心思想
        2.3.2 协同理论的相关概念
    2.4 与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相关的经济学理论
        2.4.1 增长极理论
        2.4.2 海港区位论
        2.4.3 中心-外围理论
        2.4.4 港城互动理论
    2.5 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作用
        2.5.1 港口物流对腹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5.2 腹地经济发展对港口物流发展的带动作用
        2.5.3 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作用的中介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港港口与腹地经济发展概况
    3.1 广州港港口概况
        3.1.1 广州港港口介绍
        3.1.2 广州港港口营业情况
        3.1.3 广州港港口泊位与港区
    3.2 广州港腹地的确定
    3.3 广州港港口物流发展历程
        3.3.1 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发展历程
        3.3.2 广州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发展历程
    3.4 广州港港口腹地经济发展历程
        3.4.1 总量指标
        3.4.2 结构指标
        3.4.3 贸易指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VAR模型的广州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关系分析
    4.1 实证研究方法介绍
        4.1.1 单位根检验
        4.1.2 协整检验
        4.1.3 向量自回归模型建立
        4.1.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1.5 脉冲响应函数
        4.1.6 方差分解
    4.2 实证分析
        4.2.1 变量及符号说明
        4.2.2 平稳性检验
        4.2.3 协整分析
    4.3 VAR模型建立
        4.3.1 滞后阶数确定
        4.3.2 VAR(3)模型建立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4 脉冲响应分析
        4.3.5 方差分解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协同度评价模型的广州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5.1 指标体系构建
    5.2 综合指标评价
        5.2.1 权重确定
        5.2.2 腹地经济经济子系统适配度——经济腹地
        5.2.3 腹地经济子系统适配度——广州市
        5.2.4 港口物流子系统适配度
    5.3 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5.3.1 广州市与广州港耦合协调分析
        5.3.2 经济腹地与广州港耦合协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对广州港的发展建议
    6.3 对腹地经济的发展建议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港口群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港口群发展相关理论
        2.1.1 港口群经济
        2.1.2 规模经济
        2.1.3 产业聚集与扩散
        2.1.4 区域经济一体化
    2.2 港口群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3 港口群经济研究相关方法
        2.3.1 DEA绩效评价理论
        2.3.2 聚集度评价
        2.3.3 空间计量经济
第3章 我国港口群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 历史沿革
        3.1.1 起步阶段(1950-1970 年代)
        3.1.2 恢复建设(1970-1980 年代末)
        3.1.3 快速发展(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末)
        3.1.4 形成港口群(2000 年至今)
    3.2 发展现状
        3.2.1 环渤海港口群
        3.2.2 长三角港口群
        3.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3.2.4 珠三角港口群
        3.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3.3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3.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主要成因
第4章 港口群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4.1 国民经济效应
        4.1.1 港口群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4.1.2 港口经济效益
        4.1.3 加强港口群发展对经济促进作用的机制建设
    4.2 联动发展效应
        4.2.1 港口群经济对腹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4.2.2 腹地经济对港口群经济的促进作用
    4.3 创新发展效应
    4.4 开放发展效应
    4.5 技术创新效应
第5章 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产业集聚水平与空间经济分析
    5.1 我国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评价
        5.1.1 港口技术效率评价意义
        5.1.2 基于超效率DEA的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评价模型
        5.1.3 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
        5.1.4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实证分析
    5.2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评价
        5.2.1 环渤海港口群
        5.2.2 长三角港口群
        5.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5.2.4 珠三角港口群
        5.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5.2.6 我国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总体分析
    5.3 我国沿海港口群空间经济分析
        5.3.1 港口群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模型建立
        5.3.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第6章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1 国际贸易环境
        6.1.1 国际贸易分工
        6.1.2 国际贸易变化
    6.2 “一带一路”倡议
        6.2.1 “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
        6.2.2 “一带一路”下我国的贸易发展
        6.2.3 “一带一路”下中俄贸易合作发展
    6.3 贸易协定影响
        6.3.1 中美贸易协议
        6.3.2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
        6.3.3 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协定
        6.3.4 TTIP贸易协定
    6.4 亚太自贸组织
    6.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6.6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7章 对策建议与发展展望
    7.1 对策建议
        7.1.1 明确战略定位
        7.1.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7.1.3 完善公平透明的宏观政策
        7.1.4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7.1.5 明确评价与激励机制
        7.1.6 推动港口群基础设施高效衔接
        7.1.7 构建一体化运输体制
        7.1.8 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7.2 中国沿海港口群发展展望
        7.2.1 环渤海港口群——新时代东北振兴、京津冀一体化
        7.2.2 长三角港口群——长江经济带
        7.2.3 东南沿海港口群——扩大两岸合作交流
        7.2.4 珠三角港口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7.2.5 西南沿海港口群——一带一路、东盟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州港港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分析
    2.1 湾区的含义
    2.2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意义
    2.3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
        2.3.1 粤港澳大湾区与着名湾区比较
        2.3.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现状
    2.4 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发展现状
        2.4.1 广州深圳香港港口发展现状分析
        2.4.2 湾区内港口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港口竞争力评估
        3.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3.1.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1.3 评价指标的选取
        3.1.4 评价体系的搭建
    3.2 主要港口竞争力实证研究
        3.2.1 原始数据的收集
        3.2.2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港评价结果分析
    4.1 港口区位环境分析
    4.2 港口基础设施分析
    4.3 港口运营能力分析
    4.4 港口发展潜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高广州港竞争力的改进建议
    5.1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5.1.1 提升港口基础设施能级
        5.1.2 优化港区功能布局
    5.2 提升港口运营能力
        5.2.1 完善集疏运体系
        5.2.2 拓展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
        5.2.3 调整和优化货类结构
        5.2.4 提升港口服务水平
    5.3 推动港口信息化发展
    5.4 推进区域港口资源整合
    5.5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协同发展
    5.6 提升国际影响力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港口发展面临的开放机遇和国际挑战
    1.1.2 理论研究与现实意义
1.2 研究对象发展概况
    1.2.1 港口与港口功能类型
    1.2.2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 2 港口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综述
    2.1.1 与港口经济相关的基础理论分析
    2.1.2 港口区位论综述
2.2 港口体系研究
    2.2.1 港口体系及影响因素
    2.2.2 港口体系形成演变
    2.2.3 研究述评
2.3 港口与腹地空间作用研究
    2.3.1 港口经济研究之缘起
    2.3.2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演进过程
    2.3.3 国内港口与腹地关系研究的进展
    2.3.4 港口腹地研究方法与相关研究
    2.3.5 研究述评
2.4 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研究
    2.4.1 港口物流与贸易成本研究
    2.4.2 港口物流绩效研究
    2.4.3 研究述评
2.5 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2.5.1 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2.5.2 关于港口竞争力的研究方法概述
    2.5.3 港口合作研究
    2.5.4 研究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
3.1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的作用机制
    3.1.1 物流运输是基本载体
    3.1.2 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是作用通道
    3.1.3 产业关联是内在动力
    3.1.4 港口城市是外部支撑力
    3.1.5 对外开放政策是外部环境因素
    3.1.6 竞争港口是外部阻力
3.2 港口与城市关系
    3.2.1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形成
    3.2.2 港口演变与城市发展
    3.2.3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区域差异
    3.2.4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发展趋势
    3.2.5 港口物流运输与港口城市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3 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研究
    3.3.1 对外经济开放内涵与途径
    3.3.2 我国开放经济历程及其特点
    3.3.3 腹地贸易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
    3.3.4 腹地对外贸易与港口物流发展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因子分析的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研究
4.1 港口综合实力内涵与影响因素
    4.1.1 综合实力内涵
    4.1.2 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
4.2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
    4.2.1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
    4.2.2 港口竞争态势
4.3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1 因子分析与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4.3.2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4.4 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的实证分析
    4.4.1 研究对象范围及数据来源
    4.4.2 港口城市支持度评价
    4.4.3 外贸背景因素评价
    4.4.4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4.4.5 分区域港口综合实力与层次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
5.1 港口腹地划分方法
    5.1.1 腹地划分方法综述
    5.1.2 模型选取
5.2 沿海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实证
    5.2.1 研究对象范围与数据来源及分析结果
    5.2.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腹地
    5.2.3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
    5.2.4 金融危机过后的腹地
    5.2.5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的腹地
5.3 沿海主要港口腹地演变特征
    5.3.1 干线大港腹地范围广,集中度趋高
    5.3.2 港口合并发展后综合实力提升,腹地空间扩展
    5.3.3 港口本省内直接腹地变化不够明显,省外间接腹地变化明显
    5.3.4 腹地空间逐年变化,但港口区域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5.3.5 东部沿海地区腹地较稳定,内陆沿交通主干线区域变化明显
5.4 港口腹地空间演变的原因
    5.4.1 地理区位
    5.4.2 港口与城市的综合规模
    5.4.3 外贸背景
    5.4.4 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
5.5 小结 6.结 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政策启示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得学术成果

(8)转型升级背景下广州港各港区的可持续竞争力分析及其竞合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港口发展理论
        2.1.1 港口代际理论
        2.1.2 港城演化理论
        2.1.3 港口转型升级理论
    2.2 港口竞争力理论
        2.2.1 港口竞争力的内涵
        2.2.2 港口的竞合理论
    2.3 系统评价方法及过程
        2.3.1 系统评价方法
        2.3.2 系统评价的步骤
    2.4 种群生态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港发展现状分析
    3.1 广州港简介
        3.1.1 广州港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3.1.2 广州港基础设施与运营现状
    3.2 广州港各港区发展现状
        3.2.1 内港港区
        3.2.2 黄埔港区
        3.2.3 新沙港区
        3.2.4 南沙港区
    3.3 广州港转型升级现状及发展机遇
        3.3.1 广州港转型升级现状
        3.3.2 广州港的发展机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港各港区的可持续竞争力评价
    4.1 港口可持续竞争力范围界定
        4.1.1 港口可持续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4.1.2 港口可持续竞争力的系统性分析
    4.2 基于物元模型的港口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模型
        4.2.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
        4.2.2 港口可持续竞争力评价的物元分析模型
    4.3 广州港各港区的可持续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4.3.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 物元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3.4 各港区可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港各港区的竞合演化研究
    5.1 种群生态理论与LV模型
        5.1.1 种群生态理论与LV模型的基本概念
        5.1.2 种群竞合演化和港口竞合演化的比较
    5.2 基于LV模型的港口竞合演化
        5.2.1 两港口的情形
        5.2.2 多港口的情形
    5.3 广州港各港区的竞合演化仿真研究
        5.3.1 参数的选定和模型假设
        5.3.2 不考虑合作负效益的情形
        5.3.3 考虑合作负效益的情形
        5.3.4 广州港各港区的竞合策略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港发展策略建议
    6.1 广州港发展策略建议
    6.2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专家名单表
附录2 指标体系访谈表
附录3 指标体系相关数据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9)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的研究
    1.3.2 集装箱港口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1.3.3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腹地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1.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研究
    1.3.5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突破空间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2 名词的界定和创新点的说明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
2.2 要素流动——我国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全球化经济环境
2.3 交通运输经济学相关理论
    2.3.1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
    2.3.2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适应性
    2.3.3 交通运输资源的时间配置模式
2.4 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集装箱运输
    2.4.1 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分类
    2.4.2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研究
3.1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3.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3.2.1 三大要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
    3.2.2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
3.3 我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的状况
    3.3.1 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3.3.2 我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
    3.4.1 GDP与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关联度分析
    3.4.2 人均GDP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贡献率
    3.4.3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因果关系
3.5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相对GDP的弹性系数
    3.5.1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
    3.5.2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三大要素的弹性系数
    3.5.3 弹性系数换算公式及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估计
    3.5.4 我国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的国际环境分析
4.1 全球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4.1.1 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4.1.2 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的分析
    4.1.3 世界集装箱市场运力分析
4.2 美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4.2.1 美国的集装箱港口
    4.2.2 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
    4.2.3 美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进过程
4.3 日本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4.3.1 日本的经济状况
    4.3.2 日本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
    4.3.3 中日航线集装箱运输现状
4.5 中美日三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较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5.1 建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模型面临的问题
5.2 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的常用数学模型
    5.2.1 灰色系统法GM(1,1)模型
    5.2.2 戈珀资成长曲线法
    5.2.3 趋势外推法
    5.2.4 多项式回归方法
5.3 时间序列-因果关系结合法与关联指数模型
    5.3.1 解释变量GDP的合理变化区间
    5.3.2 t检验和拟合多项式阶数的确定
    5.3.3 基于Shapley值权重分配的组合预测
    5.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的指数模型
5.4 影响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关联模型预测结果的因素分析
    5.4.1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集装箱运输业的影响
    5.4.2 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对海港集装箱预测结果的影响
    5.4.3 海运货物集装箱装箱率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沿海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研究
6.1 基于集装箱吞吐量变化率的我国集装箱干线港的分类
    6.1.1 我国大陆五大港口群体
    6.1.2 我国集装箱干线港的分类
6.2 饱和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6.2.1 上海港集装箱货物运输的发展状况
    6.2.2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6.2.3 三和值法确定Logistic模型的初始值
    6.2.4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拟合程序
    6.2.5 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6.2.6 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6.3 同步增长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与GDP关联的指数模型
    6.3.1 计量经济学的Panel Data平台
    6.3.2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6.3.3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6.3.4 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6.4 高速增长型集装箱海港吞吐量的研究
    6.4.1 大连港现象
    6.4.2 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研究
    6.4.3 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研究
6.5 预测结果综合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7.1 主要结论
7.2 对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建设的建议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中应用的数据
附表1 中国的投资与消费(1978-2011)
附表2 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1981-2013)
附表3 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
附表4 我国海港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附表5 沿海干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附表6 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二十位的港口
附表7 世界上部分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附表8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2001-2010)
附表9 美国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和集装箱吞吐量(2000-2012)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10)2012年中国内地港口城市资源空间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1.港口城市内涵
        (1) 港口城市定义
        (2) 港口城市类型
    2.港口城市特征
        (1) 能量密集性
        (2) 形态更具开放性
        (3) 系统有序性
        (4) 运作高效性
        (5) 产业高关联性
    3.港口城市选取
一、中国内地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 背景分析
        1.国际港口城市向第四代国际航运中心转变
        2.全球港口重心将向亚洲转移
        3.全球港口吞吐量增速放缓
        4.全球船运业进入重组时代
    (二) 发展现状
        1.中国保持全球港口大国地位
        2.港口吞吐量持续增长
        3.全国港口城市形成三大集群
        4.我国已形成5大港口群
        5.布局合理的港口体系已初步建成
    (三) 发展特点
        1.港口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2.强大的腹地经济是支撑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保证
        3.港口建设成绩显着
        4.港口物流对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 发展趋势
        1.港城一体化是中国港口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2.区域港口资源走向整合式发展
        3.港口逐渐从单一腹地向腹地-中转复合型转变
    (五) 存在问题
        1.出海航道能力尚未满足大型船舶要求
        2.港口建设重规模轻效益, 恶性竞争严重
        3.港口城市亟待制度创新
        4.港口城市发展需要全局规划
二、基于资源空间理论的中国内地港口城市价值影响因素
    (一) 资源空间理论
        1.理论概述
        2.价值五力
    (二) 港口城市价值影响因素
        1.资源空间承载力
        2.资源空间支撑力
        3.资源空间驱动力
        4.资源空间整合力
        5.资源空间辐射力
三、中国内地港口城市价值评估体系
    (一) 评价思路与原则
        1.评价思路
        2.评价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3) 可操作性原则
    (二) 评价技术方法
        1.评价指标体系的技术方法
        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 指标体系建立
        (2) 评价指标选取
        (3) 指标指数实际值的确定
        3.分指标指数标准化
        (1) 数据选取
        (2) 指标标准化
        (3) 计算方法
    (三) 指标体系
四、中国内地港口城市价值评估
    (一) 港口城市价值综合评估
    (二) 港口城市分要素排名
        2. 资源空间支撑力十强
        3. 资源空间驱动力十强
        4. 资源空间整合力十强
        5. 资源空间辐射力十强
    (三) 价值提升因素分析
        2. 资源空间支撑力对港口城市价值提升的贡献
        3. 资源空间驱动力对港口城市价值提升的贡献
        4. 资源空间整合力对港口城市价值提升的贡献
        5. 资源空间辐射力对港口城市价值提升的贡献
五、中国重点港口城市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1.上海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2.天津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3.广州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4.深圳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5.苏州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6.青岛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7.重庆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8.大连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9.宁波
        ()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10.烟台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六、对策建议
    (一) 提升资源空间承载力
    (二) 提升资源空间支撑力
    (三) 提升资源空间驱动力
    (四) 提升资源空间整合力
    (五) 提升资源空间辐射力
    (六) 总结与展望

四、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论文参考文献)

  • [1]日照港港口物流效率综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林丽梅.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基于生态位-TOPSIS的长江以南主要港口竞争力研究[D]. 陈瑞.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广州港和东莞港构建组合港研究[D]. 丘伟彬.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4]广州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关系研究[D]. 安博闻.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D]. 宋长利. 辽宁大学, 2019(11)
  • [6]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州港港口竞争力研究[D]. 程允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D]. 许言庆.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8]转型升级背景下广州港各港区的可持续竞争力分析及其竞合演化研究[D]. 陈健威.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9]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D]. 朱小檬.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10]2012年中国内地港口城市资源空间价值评估[J]. 宋健坤. 城市观察, 2013(02)

标签:;  ;  ;  ;  ;  

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