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尝不正常的感觉

尝尝不正常的感觉

一、品尝一种越轨的感觉(论文文献综述)

丁鹏飞[1](2021)在《从元素知觉论普里莫·莱维幸存回忆录中的肉身“即刻性”伦理》文中指出见证纳粹大屠杀的悖论性难题在于如何避免将见证的亲历者化简为再现的事后者。由于两者间难以缩略的伦理距离,以及自然从出的受害者禁区,这一莫衷一是的历史浩劫正在变成稀松平常的历史悬案。作为兼有亲历者和事后者的幸存者,从奥斯维辛幸存的普里莫·莱维撰写的回忆录《这是不是个人》与《缓刑时刻》中的肉身"即刻性"现象,成了切入这一悖论性难题的入口。以莱维的元素知觉为支点,本文借助列维纳斯对元素的现象学分析,揭示奥斯维辛的肉身性穷竭与涌现之间的互动关联,并论证置身其中的肉有别于置身事外的思,进而将事件的静态再现校准为事件性的动态见证。

谷苗苗[2](2021)在《新媒介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说明

石雨晴[3](2021)在《快手平台“吃播”审丑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邵晶[4](2021)在《初中教育惩戒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Y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王宇轩[5](2021)在《日常生活视角下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发展正处于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提质的重要阶段,人为本、渐进性、可持续、活态化的更新导向是已然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价值观。随着人居环境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城市规划的路径已经从宏大叙事的战略发展体系构建转向平民场景的日常生活场所营造。随着西安文化战略的实施与“网红城市”的崛起,顺城巷作为极具商业价值的空间载体迎来了发展机遇,在明城内大规模更新建设中,追求高端化和绅士化的城市环境空间的现象在顺城巷南北东三段越发突出。这种将外来的旅游者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异化日常公共空间的状况,促使顺城巷区段的在地居民逐渐被驱逐,失去建设生活空间的权力与渠道。顺城巷西段作为日常生活的发生器,已然面临着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和旅游消费文化冲击的双重困境,如何尊重其本体特色,提出日常生活视角下的街道更新策略体系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目的。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部分,从日常生活相关理论的系统认知入手,阐述理论的价值转变,并对其类型、特征与价值进行解读,把握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趋势,梳理其当代内涵。在此基础上,剖析日常生活与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并研究了在此背景下历史环境中的街道空间发展转向。第二部分是对研究主体的概述,首先对顺城巷的发展演变与更新历程进行梳理,而后选取顺城巷西段街道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片区进行整体性调研分析,包括物质空间和社会活动两个方面,从而定义顺城巷西段街道的价值所在;同时进行顺城巷西段街道特征提取研究,为日常生活性街道的类型划分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根据日常生活的特征,将顺城巷西段街道分为公共交往型、生产消费型、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三种类型进行日常生活方式、物质空间要素的分析调研。归纳总结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与公共空间的内在联系与现实问题。第四部分是策略提出部分,首先重构了日常生活视角下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更新的价值基点、价值主体与更新原则,继而明确更新的目标与实施路径;然后从功能复合、场所开放、文化复愈、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提出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整体性更新策略;最后根据公共交往型、生产消费型、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三类空间的特有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整体来说,文章基于日常生活的视角探讨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更新策略,其核心是在正视日常生活价值的基础上对街道的共性问题与不同类型日常空间的特性问题精准施策。通过收集顺城巷的物质空间资料、记录场所的日常活动样态、深究街道衰败本质,为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贡献微薄之力。

曾玥[6](2021)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的个案研究 ——以案主小周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对被害人、双方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涉罪未成年人考察帮教服务已迫在眉睫。社会工作专业凭借“助人自助”的服务宗旨以及人道主义价值观念,以司法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进入青少年司法领域进行帮教服务,日渐成为重要力量。笔者以司法社会工作者角色,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其中、运用实地研究中无结构式访谈法和观察法的质性研究方法收集资料,以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为理论指导,在刑事案件中予以附条件不起诉的涉罪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司法社工介入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服务前期,需了解未检部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现状;分析未成年人涉罪行为及原因;分析在实务过程中对理论模式的应用。在帮教过程中深入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针对案主进行心理动态诊断、原由诊断、分类诊断了解案主问题和需求,秉持对案主提供专业社会工作帮教服务的信念,继而进行实务工作的开展,经调查发现案主存在焦虑情绪;需提升自我认知和法律认知;需改善家庭支持系统;对回归校园、社会有需求,因此与案主共同制定治疗目标、治疗服务计划并进行实务内容的开展和实务评估;并与检方梳理案主改变进行结案。本文研究总结、反思及建议方面,首先通过实务发现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未成年人帮教具有指导意义、司法社工在帮教服务中能够发挥专业作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法治及家庭教育明显欠缺。在实务过程中司法社工容易身份混淆、帮教评估阶段主观性太强、社会调查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其次司法社工能够帮助检方突破帮教服务的发展困境、帮助案主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最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运用对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效果显着,但该理论模式应用易将案主带入“病人”角色。由此建议社会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重视家庭教育,建议司法社工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社会调查报告的规范性。

高祎博[7](2021)在《“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文中认为本论文试图对“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从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的发生入手,对小城叙事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指出其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也关注其小城镇叙事表现出来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即“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对中国当代社会“城镇化”的文学呈现、记录以及这一过程中折射出的复杂多样的人文体验、美学特征。第一章,着重考察“70后”作家成长背景。小城镇是相当一部分“70后”作家少年时期的成长之地与当下的生活空间。小城镇和“70后”作家之间有着天然的关联,这是“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的先天性优势。“70后”作家对小城镇书写多是从日常生活切入,以商街和工厂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在城市化不断拓进的当代社会,小城镇正在成为都市的模仿者,但有限的生活区域增强了对于外部世界无限的想象。第二章,主要分析“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即小城镇青年群体。徐则臣、石一枫、阿乙等作家塑造出一批漂泊的“城市异乡人”形象;田耳、张楚等作家塑造了那些不曾离开故乡的“在地者”形象。小城镇青年群体中有命运跟随国家改革政策而起落的青年工人,也有坚持文学梦想不曾放弃的写作者,他们以火车、地图、星空、望远镜为象征符号展开想象,他们的身与心在故乡与世界之间徘徊不定。第三章,主要探讨“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中对于社会伦理、家庭伦理关系的思考。在“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感受到社会转型时期,都市性的消费主义对小城镇人际关系的冲击。对父子、夫妻关系的影响、塑造,对边缘群体的叙事隐含着“70后”作家的矛盾心态:既渴望摆脱传统伦理关系带来的精神束缚,又呼唤传统伦理秩序回归。第四章,主要分析70后作家小城叙事与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关系。“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是面向当代的社会发展现实的文学书写。“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以社会事件作为切入点,站在底层视角,以平视的目光审视人生痛点与精神疑难,用细密的笔法描绘出时代变迁中小城镇变化:从物质生活到价值观念乃至思维观念的骚动、渐变。以房伟和马笑泉的作品为例,透过个体命运,折射出国企改革、城镇化建设等大的社会改革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呈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精神以及理想化的人文情怀。第五章,主要分析“70后”作家小城叙事与现代主义即先锋文学的关系。70后作家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忠实读者与文学精神的继承者,在城镇叙事中,他们用充满象征与隐喻的叙事策略,营造出小城镇作为闭合环境的荒诞氛围。本章以金仁顺、黄孝阳、瓦当等作家为例,分析“70后”作家设置的超越常理的人物关系,在那些离奇乃至诡谲的情节背后,叙事的主旨仍在于揭示和描绘世界与人生的无常,现实的变幻莫测。

陈南[8](2021)在《教育生活中的身体呈现 ——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社会学考察》文中研究说明

熊念[9](2021)在《青年亚文化视阈下女性向网络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亚文化的领域中,青年亚文化往往最具冲击力与创造力,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症候。它展现出年轻一代在张扬个性与桀骜不驯的同时,又渴望被认同的矛盾心理。无论是根据世代解释模式,认为青年亚文化是年轻一代对父辈文化的反叛,还是从阶级解释模式入手,认为青年亚文化所体现的是无产阶级文化与中产阶级文化的矛盾,都展示出青年亚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抵抗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兴起并蓬勃发展。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网络文学成为青年一代展现自身无穷创造力与活力的舞台。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的发展虽然只有二十多年,但其吸引的读者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其中的女性向网络小说关注女性的情感欲望与生命体验,试图挑战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写作秩序,展现了身处边缘的女性的心理诉求。因此,从青年亚文化的视阈来看,女性向网络小说的抵抗性相较于男性向网络小说大得多。在受到青年亚文化的滋养后,女性向网络小说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对其不断发展变化的风格密码进行解密,是一件令人期待也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本文主要以中国大陆女性向网络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入手,运用跨学科、文献研究、文本细读等方法,以女性向网络小说文本为例,对女性向网络小说的抵抗与沉沦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对女性向网络小说中暴露的青年亚文化的危机进行深刻反思,期待能打开网络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促进女性向网络小说这种青年亚文化新形态的健康发展,营造更加和谐包容的网络文化氛围。除了绪论和结语,主体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青年亚文化及其在不同阶段的表征,并探讨网络文学与青年亚文化的互文性,阐述女性向网络小说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态,对青年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第二部分以解构、拼贴、童话、爽文化为关键词,挖掘青年亚文化视阈下女性向网络小说的抵抗与沉沦。第三部分通过分析走入极端的女性向网络小说,展示其暴露出的青年亚文化危机。最后反思女性向网络小说的沉沦与危机,提出在多元联动的背景下女性向网络小说的发展策略,总结女性向网络小说返本开新的文学史意义。

杨月荣[10](2021)在《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影响情况及引导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化社会的发展,虚拟化网络世界对大学生影响深远,网络亚文化逐渐成为一些大学生的情感表达,不同程度侵蚀一些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认知。当代大学生被称为“网生一代”,网络化社会中大学生网络亚文化流行不仅仅是反映现实追求新颖,而是透过网络亚文化所折射出的社会变革及生活压力。网络亚文化通过颓废忧伤的情感表达;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线上狂欢的娱乐消遣;捧腹大笑的恶搞文化来映射大学生心扉,成为反应大学生内心告白的“晴雨表”。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还不够健全,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次要的、非主流的社会文化其样态发生显着变化。本文通过选取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等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余份,利用SPSS25进行数据统计,对不同年级、不同高校、不同地域和不同性别大学生对网络亚文化喜爱程度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国内外网络亚文化研究现状,围绕网络亚文化基本内涵,对网络亚文化源起,网络亚文化基本特征和相关理论借鉴进行深入探讨。第一章主要研究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生成基本概念。研究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如何借助传统话语、流行话语、网络话语和大众话语发展的历史逻辑,着力研究大学生在网上晒心情、求安慰,利用个性化语言表达吸引粉丝关注的现实逻辑。第二章研究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理论借鉴。研讨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多元化演变趋势,把握网络空间中国外文化、西方影视作品等动态形式如何塑造网络亚文化;探讨日韩网络亚文化商业模式等。第三章研究大学生网络亚文化主要样态。大学生网络亚文化主要样态包括流行话语、娱乐话语、恶搞话语、佛系话语等。探讨分析网络亚文化影响大学生程度,在充分掌握详实资料的前提下,分析研判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影响程度。第四章研究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影响成因。研究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影响因素,利用传播学知识探讨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如何通过音视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影响大学生奋斗进取精神等。第五章研究大学生网络亚文化路劲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分析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生成逻辑、建构模式、主要样态、传播方式基础上,研究如何加强主流文化宣传队伍建设,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认同,探究怎样落实党和国家提出“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如何使大学生理想信念化为自觉行动,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言献策。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主流文化宣传,用社会主义道德涵养学生道德情操,建构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生态,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品尝一种越轨的感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品尝一种越轨的感觉(论文提纲范文)

(1)从元素知觉论普里莫·莱维幸存回忆录中的肉身“即刻性”伦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消解外在性:从无用的暴力到被穷竭的元素
二、元素的极化:从伦理活性的丧失到人格性死亡
三、作为无中生有的见证:活着的静物画

(5)日常生活视角下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1.3 城市及地段发展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日常生活相关概念国内外研究综述
        1.4.2 街道更新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3 西安顺城巷地段与城墙空间保护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日常生活的概念认知及基础研究
    2.1 日常生活的内涵解读
        2.1.1 日常生活的内涵
        2.1.2 日常生活的特征
        2.1.3 日常生活的演进
        2.1.4 日常生活的价值
    2.2 日常生活方式的嬗变
        2.2.1 居住生活方式
        2.2.2 交通出行方式
        2.2.3 消费生活方式
        2.2.4 闲暇生活方式
    2.3 日常生活的现实问题
        2.3.1 意识层面
        2.3.2 空间层面
        2.3.3 社会层面
    2.4 日常生活与街道更新
        2.4.1 国外街道更新实践
        2.4.2 国内街道更新实践
    2.5 日常生活与街道空间互动
        2.5.1 街道空间的定义与属性
        2.5.2 日常生活下的街道类型
        2.5.3 街道空间日常回归导向
    2.6 本章小结
3 顺城巷西段的历史演进及现状特征分析
    3.1 顺城巷的更新历程
        3.1.1 顺城巷空间本体历史演变
        3.1.2 居民小规模的更新: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
        3.1.3 政府企业主导更新:20 世纪90 年代至2010年
        3.1.4 上下并行自主更新:2010 年至今
    3.2 顺城巷当下角色
        3.2.1 顺城巷及周边区域现状概况
        3.2.2 顺城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角色定位
        3.2.3 顺城巷西段的角色定位
    3.3 顺城巷西段现状概述
        3.3.1 顺城巷西段的物质空间整体特征
        3.3.2 顺城巷西段的社会空间行为特征
        3.3.3 顺城巷西段的现实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顺城巷西段街道调查研究
    4.1 顺城巷西段街道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调研对象
        4.1.2 调查方法
        4.1.3 调查要素
    4.2 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日常公共空间分类研究
        4.2.1 顺城巷西段街道日常空间分类依据
        4.2.2 公共交往型日常空间定义
        4.2.3 生产消费型日常空间定义
        4.2.4 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定义
    4.3 顺城巷西段街道日常行为活动分析
        4.3.1 活动主体
        4.3.2 活动类型
        4.3.3 活动密度
        4.3.4 活动空间
        4.3.5 日常行为活动调查结果分析
    4.4 顺城巷西段街道物质空间要素分析
        4.4.1 功能业态
        4.4.2 平面形态
        4.4.3 街道尺度
        4.4.4 空间界面
        4.4.5 周边建筑
        4.4.6 公共场所
        4.4.7 环境设施
        4.4.8 物质空间要素调查结果分析
    4.5 顺城巷西段街道现状研究总结
        4.5.1 公共交往型日常空间现状总结
        4.5.2 生产消费型日常空间现状总结
        4.5.3 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现状总结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日常生活的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
    5.1 日常生活视角下街道更新价值体系重构
        5.1.1 站点回归
        5.1.2 原则确立
    5.2 日常生活视角下街道更新的目标及路径
        5.2.1 更新目标
        5.2.2 实施路径
    5.3 顺城巷西段街道整体性更新策略
        5.3.1 功能复合:整合日常需求
        5.3.2 场所开放:扩容公共空间
        5.3.3 文化复愈:建立文化地图
        5.3.4 公众参与:搭建共治机制
    5.4 顺城巷西段街道针对性更新策略
        5.4.1 公共交往型日常空间更新策略
        5.4.2 生产消费型日常空间更新策略
        5.4.3 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更新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日常生活演进及概念理论研究总结
        6.1.2 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的现状特征与当下角色总结
        6.1.3 日常生活视角下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的策略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一:街道居民日常生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顺城巷西段街道立面照片

(6)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的个案研究 ——以案主小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理论意义
        3.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回顾
        1.国外研究回顾
        2.国内研究回顾
        3.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
        2.理论基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六)研究的创新性
二、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现状及涉罪成因
    (一)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现状
        1.未检部帮教服务的现状
        2.涉罪未成年人法律认知缺失
    (二)未成年人的涉罪成因分析
        1.生理方面
        2.心理方面
        3.社会方面
    (三)介入帮教服务理论模式应用
        1.全面探讨案主的问题
        2.保持开放的态度
        3.运用多种治疗技巧
三、个案工作介入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实务过程
    (一)接案
        1.案主基本情况
        2.帮教计划
        3.接案目的及原因
    (二)问题诊断与需求分析
        1.问题诊断
        2.需求分析
    (三)治疗计划
        1.制定治疗目标
        2.制定服务计划
    (四)介入
        1.预备阶段
        2.直接治疗阶段
        3.间接治疗阶段
        4.巩固发展阶段
    (五)评估
        1.治疗实施过程评估
        2.结果评估反思
    (六)结案
        1.结案原因
        2.案主改变情况
        3.结案跟踪反馈情况
四、研究总结、反思与建议
    (一)研究总结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未成年人帮教具有指导意义
        2.司法社工在帮教服务中能够发挥专业作用
        3.未成年人的法治及家庭教育明显欠缺
    (二)研究反思
        1.实务反思
        2.理论运用反思
    (三)建议
        1.案主层面
        2.司法社工帮教服务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艾森克个性测验
    附录三 个案服务意见收集表
致谢

(7)“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
        (一)小城镇的话题缘起
        (二)小城镇叙事的研究现状
    二、“70 后”作家与小城镇叙事
第一章 “70 后”作家与小城镇的文学构建
    第一节 “70 后”作家生命体验与小城镇书写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力量与小城镇之变
        一、岁月迟缓——小城镇前现代社会的时间体验
        二、框定的生活空间
        三、商品经济时代成为“城市模仿者”的小城镇
第二章 城镇青年及其精神内涵
    第一节 小城镇的出走者
        一、徐则臣——到世界去
        二、石一枫——漂泊于城市中的“失败青年”
        三、阿乙——土狗的焦虑
    第二节 在地者的外部想象
    第三节 寂落的青工
        一、路内——穿越迷雾的追寻
        二、时代变迁下的青工群体
    第四节 异类的写作者
第三章 小城镇视域中的伦理叙事
    第一节 孱弱的父亲
    第二节 失衡婚姻中的夫妻伦理
    第三节 消费时代中小城镇伦理秩序的溃退
    第四节 边缘的脱序者
第四章 现实主义与小城镇叙事
    第一节 现实主义回归下的小城镇叙事
    第二节 底层叙述中的意外社会事件与人文关怀
        一、底层视角里的人文关怀
        二、突入小城生活的意外社会事件
    第三节 “英雄”的落寞——《血色莫扎特》
        一、落寞的英雄
        二、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指向性
    第四节 县城中的官场生态学——《迷城》
        一、权力体系中的生存之道——从“愤怒”到“沉默”
        二、官场叙事的继承与拓展
        三、文化根性与政治选择
第五章 现代主义与小城镇叙事
    第一节 先锋文学的“遗腹子”
        一、先锋文学的“遗腹子”
        二、闭合环境下的荒诞感
    第二节 金仁顺——文字之外的余韵悠长
        一、越界的母女
        二、于意外处戛然而止
    第三节 黄孝阳——人世间的梨桥县
        一、大地之上的“梨桥县”
        二、县城里的恶棍哲学
    第四节 在寂灭中光芒万丈——瓦当的“临河城”
        一、错乱表象下的爱与灵
        二、在现实与虚构中的小城人生
        三、从“临河镇”开始,归来依旧是少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青年亚文化视阈下女性向网络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女性向网络小说与青年亚文化
    (一)青年亚文化及不同阶段的表征
    (二)网络文学与青年亚文化的互文性
    (三)女性向网络小说: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
二、女性向网络小说的抵抗与沉沦
    (一)解构:二元对立中的女性向
    (二)拼贴:制造“噪音”
    (三)类型化:女性向欲望童话
    (四)迎合读者:泛滥的爽文化
三、青年亚文化视阈下女性向网络小说的反思
    (一)青年亚文化的危机:走向极端的女性向网络小说
    (二)多元联动:女性向网络小说的发展
    (三)返本与开新:女性向网络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影响情况及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目的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难点
        (二)创新之处
    文献注释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相关概述
    一、网络亚文化基本概念
        (一)文化
        (二)亚文化
        (三)网络亚文化
    二、网络亚文化相关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论述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文化论述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论述
    三、国内外亚文化相关借鉴
        (一)国内亚文化相关借鉴
        (二)国外亚文化相关借鉴
    文献注释
第三章 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影响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分布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问卷样本分布
    二、问卷调查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状况的频率分析
        (二)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状况的差异分析
    三、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状调查积极方面
        (二)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状调查消极方面
第四章 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影响成因分析
    一、社会资本侵袭影响大学生理性判断
        (一)社会变革导致大学生产生自我焦虑
        (二)商业化利益推动网络亚文化的发展
        (三)网络媒介平台助推网络亚文化发展
    二、多元文化传播弱化大学生行为认知
        (一)西方文化隐性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认知
        (二)网络娱乐文化滋生部分学生非理性行为
        (三)网络错误思潮对主流文化消解作用增强
    三、大学生自我本位观念较强追求个性新颖
        (一)从众效应助推网络亚文化发展
        (二)网络亚文化映射大学生不良心态
        (三)网络亚文化契合大学生心理需求
    文献注释
第五章 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影响引导策略
    一、建构多元共生网络思政“微”生态
        (一)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二)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生态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
        (一)用家校互动滋养大学生道德品行
        (二)用传统美德浸润大学生道德素养
        (三)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主体道德自律
    三、开发优秀网络主流文化产品
        (一)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艺作品现代化转换
        (二)要对新兴文化样态和产品进行梯次开发
        (三)要推动融媒体传播互动平台的系统开发
    四、净化网络空间文化生态环境
        (一)推动网络亚文化传播话语权
        (二)做好网络文化空间综合治理
        (三)形成多元协同网络监督机制
    文献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学生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品尝一种越轨的感觉(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元素知觉论普里莫·莱维幸存回忆录中的肉身“即刻性”伦理[J]. 丁鹏飞. 天府新论, 2021(06)
  • [2]新媒介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生产实践[D]. 谷苗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 [3]快手平台“吃播”审丑现象研究[D]. 石雨晴. 西北大学, 2021
  • [4]初中教育惩戒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Y中学为例[D]. 邵晶. 湖北大学, 2021
  • [5]日常生活视角下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研究[D]. 王宇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的个案研究 ——以案主小周为例[D]. 曾玥.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D]. 高祎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8]教育生活中的身体呈现 ——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社会学考察[D]. 陈南.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青年亚文化视阈下女性向网络小说研究[D]. 熊念.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影响情况及引导策略研究[D]. 杨月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尝尝不正常的感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