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分散度与水泥强度等级关系的探讨

水泥分散度与水泥强度等级关系的探讨

一、关于水泥分散度与水泥强度等级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倪亚峰,黄小青,董健苗,吴飚,邓玉莲,刘骥[1](2021)在《复掺不锈钢渣尾泥-矿渣对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探究不锈钢渣尾泥-矿渣对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既可解决废渣利用率低且污染环境问题,又能促进建材行业向绿色发展。首先研究了3种原材料的矿物组成和粒度组成,再将两种废渣复掺到水泥熟料中,发现当不锈钢渣尾泥掺量在10%~20%,矿渣掺量在10%~30%,两者任比例复掺到水泥熟料中,28 d抗压强度均超过了42.5 MPa。综合热分析定量发现两种废渣能相互激发活性,早期水化反应不明显,后期逐渐增强。微观分析发现试样水化产物主要是未水化的C2S、C3S和Ca(OH)2,少量的C-S-H凝胶和AFt晶体,并且后期Ca(OH)2的含量是影响强度的主要因素。

杨率[2](2020)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用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迅速推进城市化,建筑行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建筑行业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和堆积,将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建筑行业和公路建设需要大量的天然石料,天然石料资源匮乏也日益突出,将建筑垃圾如何资源化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由于其良好的性能在沥基路面层中广泛应用,相关规范对于路面基层强度要求不是很高,因而将由建筑垃圾去杂质制得的合适级配砖混再生骨料,将其用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中具有可行性。本文将建筑垃圾制得的砖混再生骨料替代部分或全部天然骨料并用于路面基层,研究掺有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使用性能。不仅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且也极大地减少了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处置建筑垃圾耗费的人力财力。论文首先研究了建筑垃圾的组成和再生骨料的生产工艺,确定了砖混再生骨料生产工艺;其次研究了砖混再生骨料、混凝土骨料和天然骨料的性质;最后用6种不同的砖混再生骨料掺水泥稳定混合料,成型并养生试件,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抗压强度试验、抗劈裂强度试验)、收缩性能试验(干燥收缩试验、温度收缩试验)和抗冲刷性能试验。研究表明:砖混再生骨料具有密度小、压碎值大、吸水率等特点;随着砖混再生骨料掺增加,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减小,而最佳含水率增大;随着砖混再生骨料掺增加,混合料的抗压强度先增大再减小,劈裂强度渐增大,均满足规范要求;混合料的抗冲刷损失质量也随着再生骨料掺的增加而增大,掺量在40%以上,混合料抗冲刷性能下降十分显着;随着砖混再生骨料掺的增加,会使得混合料干缩系数增大,温缩系数增大,对混合料的收缩性能影响明显。实际工程中应充分考虑控制砖混再生骨料掺量或者采取一定措施来减弱砖混再生骨料对水泥稳定混合料收缩性能和抗冲刷性能不利影响;5%水泥剂量的砖混再生骨料对水泥稳定碎石,其路用性能能够满足路面基层的相关规范要求,将其应用到半刚性基层中,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薄华涛[3](2020)在《基于二次搅拌的磁化水拌和水泥混凝土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水泥混凝土作为仅次于水的第二大消耗实体,仍是土建工程中应用最广、用量极大的材料,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绿色环保节能主题的提出,提高水泥拌合物的强度、节约水泥用量、降低工程造价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使用外加剂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且使配料成本增加。所以本文就从水泥混凝土的重要成分拌和水入手,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二次搅拌工艺,研究磁化水对水泥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水分子结构、水磁化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首先分析了单个水分子结构与水分子簇结构,又通过磁场对水的极化作用以及磁场对水分子结构的改变两个方面阐述了水的磁化机理。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水分子氢键被拉长或断裂,大的水分子团变为小水分子团或单个水分子,水的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水的活性得到了增强。2.基于混凝土传统搅拌工艺的缺陷,分析了混凝土二次搅拌的宏观机理和微观机理。二次搅拌工艺提高了水泥颗粒的分散度,提高了水泥的活性,水泥颗粒能充分水化,使接下来与骨料的二次搅拌更易混合均匀,进而使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强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3.本试验采用自制永磁铁磁化装置对水进行磁化处理,设计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40。分别采用0.6T、0.8T、1.0T和1.2T四种磁场强度,2.33m/s、2.63m/s、2.73m/s三种水处理速度,2档、4档、6档三种水泥净浆搅拌速度进行对比试验来研究磁化水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用自来水拌和相比,水泥净浆流动度提高了约37.73%;混凝土密度提高了约1.61%;混凝土坍落度提高了约27.78%;硬化混凝土3d、7d和28d强度分别提高了约33.9%、12.2%和13.5%;在满足基本设计强度的前提下,水泥用量最多能减少10%;对于不同的试验条件,电通量的值均出现随水处理时间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氯离子的渗透等级为低,表明磁化水拌和的混凝土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性能。

李永军[4](2020)在《关于水泥分散度与余水泥强度等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水泥分散度实验,阐述分布参数、粒径间隔等对水泥强度的影响,介绍了实验环节应用的分散度理论,总结出分散度和强度等级关系,即水泥分散度、强度等级二者存在定量细度参数,此参数也是水泥生产环节粉磨细度的控制标准。

宋心斌[5](2018)在《钢渣稳定土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的主要产钢大国之一。钢渣是炼钢过程中的副产品,大量地生产钢必然会带来堆积如山的钢渣。我国钢渣综合利用率极低,再生资源化利用还有相当大的空间。虽然我国对钢渣的综合利用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究,但处理后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开展钢渣稳定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并铺筑试验路段,具有极其重要的工程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针对钢渣稳定土需要解决的路用性能与体积安定性问题,结合有关规范和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钢渣稳定土作为路床填料的设计要求和填筑技术要求以及钢渣加固路床的原理;基于击实试验、贯入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CBR浸水膨胀率试验,研究了钢渣稳定土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与钢渣细度、掺量的关系,同时得到了压实度、细度对混合料强度和体积安定性的影响规律,从而提出了钢渣稳定土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和最佳配合比;对钢渣稳定土、水泥稳定土和石灰稳定土这3种改良土进行了设计与性能要求对比分析,从路用性能与体积安定性这两方面出发,对比分析了3种改良土,结果表明钢渣稳定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完全满足路床填料设计与性能要求,并探究了3种改良土强度影响因素,从微观角度分析了3种改良土强度形成机理;通过经济效益分析和社会环境效益分析可以看出,钢渣稳定土与水泥稳定土和石灰稳定土相比更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尤其是社会环境效益;为了验证钢渣稳定土的应用效果,在湖南省长益高速复线铺筑了试验路段,经过检测CBR满足设计要求,压实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均大于96%,承载能力满足设计弯沉值的要求,弯沉合格率100%,表明钢渣稳定土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

匡桐[6](2018)在《碳化对再生混凝土微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中,碳化是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碳化导致混凝土中性化,从而失去对钢筋钝化膜的保护。由于再生骨料(RA)自身具有较大的孔隙率、缺陷以及较大的吸水率,制备所得的再生混凝土(RAC)的微观结构和界面特点比常规混凝土(NAC)更为复杂,RAC的碳化性能较NAC有较大区别;同时,RA的来源、品质以及实验条件的差异性也为RAC抗碳化性研究的可比性带来问题。目前,关于RAC抗碳化性的研究多集中于碳化速率、碳化深度及其影响因素,碳化前后微结构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本课题采用实验室自制的不同强度等级的再生粗骨料(RCA)制备RAC,结合酚酞法、pH值的测定、SEM、MIP、TG等表征方式,探究了搅拌方式、再生骨料/混凝土强度比(r)以及荷载-碳化耦合对RAC的碳化深度、各碳化区尺寸、不同深度区间新、老砂浆的物相组成和孔结构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搅拌方式对RAC30(r<1,再生粗骨料取代率R=100%)的抗碳化性有显着影响。与常规单步搅拌法相比,多步搅拌法(二次搅拌法和净浆裹石法)可强化RAC30(r<1,R=100%)中新砂浆-天然粗骨料(NCA)的界面,提高RAC整体的密实性和抗碳化性,降低新、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二次搅拌法制备的RAC30(r<1、R=100%)中,新、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相对单步搅拌法分别减小13.8%、12.2%;净浆裹石法制备的RAC30(r<1、R=100%)中,新、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相对单步搅拌法分别减小8.4%、6.9%。与净浆裹石法相比,二次搅拌法对新、老砂浆碳化前沿深度的减小更明显,制备RAC的抗碳化性更好。常规单步搅拌法、二次搅拌法和净浆裹石法制备的RAC30(r<1,R=100%)中,新砂浆和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存在明显差异: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分别相对新砂浆高出20.7%、22.9%、22.6%。TG结果也证实了碳化后新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小于老砂浆。三种搅拌方式制备的试件,其新老砂浆碳化前沿深度之差接近,即搅拌方式不能消除RAC中新老砂浆碳化程度的差异。再生粗骨料(RCA)强度与RAC强度的比值(r)对RAC30(R=100%)的抗碳化性有显着影响。RCA强度等级越高,r越大,老砂浆基体以及老砂浆-NCA界面的密实度越高,RAC的抗碳化性越好,新、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越小。RAC30(r=1)中新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相对RAC30(r<1)减小5.7%,RAC30(r=1)中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相对RAC30(r<1)减小15.3%;RAC30(r>1)中新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相对RAC30(r<1)减小17.1%,RAC30(r>1)中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相对RAC30(r<1)减小40.0%。TG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现象。此外,RCA强度与RAC强度的比值(r)决定了RAC中新、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的差异性。其中,RAC30(r<1)中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明显大于新砂浆(22.9%),RAC30(r=1)中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大于新砂浆(10.3%),RAC30(r>1)中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小于新砂浆(11.0%)。TG结果也证实了强度比不同,碳化后新老砂浆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碳化-荷载(0.4应力比)耦合作用对RAC30(r<1,R=100%)的抗碳化性能有显着影响。MIP结果证实了压应力(应力比0.4)对砂浆的孔结构有细化作用,拉应力(应力比0.4)对砂浆的孔结构有破坏作用,且后者更为显着。与无应力作用的碳化RAC30(r<1,R=100%)相比,受拉区新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增大43.3%,受拉区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增大62.8%;受压区新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减小21.7%,受压区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减小24.7%。与压应力对砂浆碳化的抑制作用相比,拉应力对砂浆碳化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与新砂浆相比,拉(压)应力对老砂浆碳化的促进(抑制)作用更显着。TG结果也验证了上述现象。此外,应力类型影响RAC中新砂浆和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之差。无应力作用下的碳化RAC30中,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相对新砂浆高出22.9%;拉应力-碳化耦合作用下,RAC30中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相对新砂浆高出39.4%;压应力-碳化耦合作用下,RAC30中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相对新砂浆高出18.2%。即对于RAC30(r<1,R=100%),拉应力增大了新、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之差,压应力缩小了新、老砂浆的碳化前沿深度之差。

陈迪森[7](2017)在《搅拌工艺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了改进搅拌工艺(裹砂石法)对珊瑚、陶粒二种不同类型的多孔类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并以石灰石混凝土作参照对比。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检测了珊瑚、陶粒、石灰石的吸水率、密度、空隙率、筒压强度、压碎指标、针片状含量等物理性质,并针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强度低的特点,确定以裹砂石法作为本文的改进搅拌工艺。通过检测新拌混凝土的稠度、含气量与泌水率,研究了改进搅拌工艺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改进搅拌工艺能够提升混凝土的流动性,从而减少减水剂的用量;改进搅拌工艺能够降低混凝土的含气量,降幅随着水灰比的降低而增大,其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的作用效果强于石灰石混凝土;珊瑚混凝土与陶粒混凝土因骨料密度低而泌水严重,石灰石混凝土无泌水现象,改进搅拌工艺能够改善多孔类骨料混凝土的泌水率,水灰比越低,改善效果越佳。研究了粗骨料性能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以及改进搅拌工艺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混凝土抗压强度由高至低依次为:石灰石混凝土>陶粒混凝土>珊瑚混凝土,与骨料强度排序相符,随着水灰比的降低多孔类骨料混凝土与石灰石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差距进一步扩大;改进搅拌工艺能够提升多孔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低水灰比时,抗压强度的提升幅度随龄期的变化规律:早期不明显,之后随龄期增长快速增大,进入中后期小幅回落并趋于稳定;高水灰比时,变化规律:增幅明显且较为稳定。在低水灰比时,改进搅拌工艺能够明显提升多孔类骨料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与抗碳化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提升幅度随着龄期的增长有所下降,抗碳化性能的提升幅度随着龄期的变化保持稳定,在高水灰比时,无明显提升效果。通过压汞测试(MIP)研究了改进搅拌工艺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并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耐久性与孔结构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搅拌工艺能够降低多孔类骨料混凝土的孔隙率,水灰比越低效果越好,其中珊瑚混凝土的改善效果最佳,同类混凝土,孔隙率越低,抗压强度越高;改进搅拌工艺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的有害孔,孔径分布的改善幅度由大至小依次为珊瑚混凝土>陶粒混凝土>石灰石混凝土;改进搅拌工艺能够明显降低混凝土的孔体积,即降低孔的连通性,珊瑚混凝土的降幅最大,孔隙总体积与电通量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韩晓静[8](2013)在《超细粉煤灰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使用量最大的材料。近年来为了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混凝土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式混凝土必然发展趋势,超细粉煤灰混凝土正符合现代混凝土的发展动向。论文在介绍超细粉煤灰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粒径的粉煤灰,完成了不同配比条件下的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分析超细粉煤灰混凝土的优越性能。根据力学试验的方法,粉煤灰在不同粒径、不同掺量以及不同龄期的条件下,测试不同设计强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研究混凝土强度变化规律,为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通过对比试验讨论超细粉煤灰、粉煤灰的不同掺量对不同设计强度的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出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超细粉煤灰混凝土的优势性能。2、结合以上影响因素,再通过对混凝土28d、60d、90d三种龄期进行标准条件养护,确定三种不同设计强度的超细粉煤灰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最佳超细粉煤灰掺量、最佳龄期,从而进一步确定超细粉煤灰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找出制备超细粉煤灰混凝土的主要原则和关键技术要点。3、试验结果表明了:超细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性能优势较粉煤灰更为明显,在一定掺量范围内其不仅可以满足混凝土的强度要求,而且在长时间标准养护条件下还表现出比混凝土更高的强度。这样,既扩大了超细粉煤灰的适用范围,又代替了一部分水泥,还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中对混凝土的安全使用要求。因此,超细粉煤灰混凝土是值得研究和推广的优质混凝土

徐静[9](2013)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弯拉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刚性基层在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90%多都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型式,成为我国主要的高速公路结构类型。半刚性基层有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抗拉强度比较低,易开裂,因此半刚性基层的抗弯拉性能十分重要。本文以水泥稳定碎石为对象,通过室内劈裂强度试验和弯拉强度试验来研究其抗弯拉性能。劈裂强度试验分析了水泥剂量、养生龄期以及试件尺寸对劈裂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劈裂强度随水泥剂量、龄期的增长而增长,并通过圆柱体试件和立方体试件强度的对比预测劈裂强度存在尺寸效应。弯拉强度试验采用的是中梁试件100mm×100mm×400mm切割而成的非标准小梁试件40mm×40mm×200mm和中心加载模式,试验分析了弯拉强度随水泥剂量、养生龄期、养生温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泥剂量的增加、试验龄期的增长,弯拉强度呈增长趋势,低温养生不利于弯拉强度的形成,且此研究规律与采用标准弯拉试验研究的规律基本是一致的。同时,本文对劈裂强度和弯拉强度做了相关性分析,发现劈裂强度低于弯拉强度,二者的比值随养生龄期和水泥剂量增长变化不大,说明两种强度随龄期的增长速率相当,且受水泥剂量影响也基本相同。最后通过有限元建模计算,对劈裂强度、弯拉强度作了进一步分析。通过本文的试验研究,更好地认识水泥稳定碎石的抗弯拉性能,并提出了弯拉试验的新试验方法,为室内试验研究提供参考。

秦昉[10](2013)在《水泥混凝土投料搅拌工艺及其影响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搅拌是混凝土生产最基本的制备方法,搅拌过程的差异会对水泥混凝土的结构与性能产生影响。本研究开展了几种投料搅拌工艺对水泥混凝土性能与粗集料结构影响的研究,分析各投料搅拌工艺的机理,以期为水泥混凝土施工确定一种最佳搅拌工艺,提高混凝土性能。对投料搅拌工艺机理的分析得出,分次投料搅拌工艺能够造成混凝土过渡区浆体的水灰比梯度,提高水泥颗粒分散程度与水泥水化程度,减缓水分向骨料界面的迁移现象,从而提高拌和质量,增强水泥混凝土的强度。但对于嵌锁密实水泥混凝土,净浆裹石法与水泥裹砂石法不但难以形成完整的“壳”,而且使得混凝土搅拌不够均匀,降低其强度。确定了采用净浆裹石法与水泥裹砂石法制备普通水泥混凝土与嵌锁密实水泥混凝土的最佳第一次加水量。搅拌质量与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分次投料搅拌工艺能够提高普通水泥混凝土的匀质性、强度与耐磨性,净浆裹石法的提高效果尤为显着,水泥裹砂石法次之;先拌砂浆法能够显着提高嵌锁密实水泥混凝土的匀质性、强度与耐磨性,净浆裹石法与水泥裹砂石法反而会降低其性能。基于CT技术的混凝土粗集料结构分析表明,分次投料搅拌工艺能够改善普通混凝土的粗集料分布状态,尤其以净浆裹石法与水泥裹砂石法的改善效果更优。先拌砂浆法能够改善嵌锁密实混凝土的粗集料分布状态,使粗集料分布均匀且面接触增多,嵌锁效果更好;而净浆裹石法与水泥裹砂石法制得的混凝土粗集料分布不均,无法形成良好的嵌锁结构。提出了粗集料接触程度定量指标,并建立其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二、关于水泥分散度与水泥强度等级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水泥分散度与水泥强度等级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复掺不锈钢渣尾泥-矿渣对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
        (1)水泥熟料:
        (2)标准砂:
        (3)水:
        (4)脱硫石膏:
        (5)不锈钢渣尾泥:
        (6)粒化高炉矿渣(简称矿渣):
    1.2 激光粒度分析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强度分析
    2.2 TG-DSC分析
    2.3 微观分析
3 结论

(2)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用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1 混凝土料的应用
        1.2.2 废砖料的应用
        1.2.3 建筑垃圾料应用现状总结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4 主要研究内容
        1.3.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筑垃圾再生料组成及其生产工艺研究
    2.1 建筑垃圾来源及组成
        2.1.1 装修垃圾
        2.1.2 建筑拆除垃圾
        2.1.3 道桥翻修垃圾
    2.2 建筑垃圾料生产工艺
        2.2.1 俄罗斯再生料生产工艺
        2.2.2 日本再生料生产工艺
        2.2.3 德国再生料生产工艺
        2.2.4 国内再生料生产工艺
        2.2.5 论文所用料加工工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垃圾再生料基本性能研究
    3.1 料来源
    3.2 料种类
    3.3 再生骨料筛分试验
    3.4 表观密度
    3.5 吸水率试验
    3.6 压碎值试验
    3.7 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4.1 试验原材料
        4.1.1 料
        4.1.2 水泥
    4.2 矿料级配设计
    4.3 配合比设计
        4.3.3 水泥稳定类材料强度形成机理
        4.3.4 影响混合料强度与稳定性因素
    4.4 击实试验
        4.4.1 击实试验方法
        4.4.2 击实试验结果
    4.5 试件成型及养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砖混再生料水泥稳定混合料的力学性能
    5.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5.1.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步骤
        5.1.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5.1.3 砖混再生骨料掺量对混合料抗压强度影响
        5.1.4 龄期对砖混再生骨料水泥稳定混合料抗压强度影响
    5.2 劈裂强度试验
        5.2.1 劈裂强度试验步骤
        5.2.2 劈裂试验结果
        5.2.3 砖混再生骨料掺量对混合料劈裂强度的影响
        5.2.4 龄期对混合料劈裂强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砖混再生骨料水泥稳定混合料的用性能研究
    6.1 砖混再生料水泥稳定混合料的收缩性能
    6.2 干躁收缩试验
        6.2.1 干燥收缩机理
        6.2.2 干缩试验步骤
        6.2.3 砖混再生骨料掺对干缩性能的影响
        6.2.4 干燥失水率、干缩应变和干缩系数随观测天数的变化
    6.3 温度收缩试验
        6.3.1 温度收缩机理
        6.3.2 温缩试验步骤
        6.3.3 温缩试验结果
        6.3.4 砖混再生骨料掺对混合料温缩性能影响
        6.3.5 测试温度对混合料温缩性能的影响
    6.4 砖混再生料水泥稳定混合料的抗冲刷性能
    6.5 抗冲刷试验
        6.5.5 抗冲刷试验步骤
        6.5.6 抗冲刷性能试验结果
        6.5.7 砖混再生骨料掺量对混合料抗冲刷性能的影响
    6.6 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二次搅拌的磁化水拌和水泥混凝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水泥混凝土的应用及发展
        1.1.2 使用外加剂的优缺点
        1.1.3 搅拌工艺的研究
        1.1.4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5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磁化水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二次搅拌工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磁化水拌和机理分析
    2.1 水分子的结构特征
        2.1.1 单个水分子结构
        2.1.2 水分子簇结构
    2.2 水磁化机理
        2.2.1 磁场对水的极化作用
        2.2.2 磁场对水分子结构的改变
    2.3 混凝土二次搅拌机理
        2.3.1 混凝土传统搅拌工艺的缺陷
        2.3.2 混凝土二次搅拌工艺的宏观机理
        2.3.3 混凝土二次搅拌工艺的微观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方案设计
    3.1 试验前准备
        3.1.1 试验样机
        3.1.2 试验原材料
        3.1.3 水磁化平台的搭建
    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3 搅拌制度的确定
    3.4 试验方案设计
        3.4.1 试验内容
        3.4.2 试验测试项目与所需仪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水泥净浆流动度分析
        4.1.1 磁场强度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1.2 水流速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1.3 搅拌速度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2 新拌水泥混凝土密度测试分析
        4.2.1 磁场强度对水泥混凝土密度的影响
        4.2.2 水流速对密度的影响
        4.2.3 搅拌速度对水泥混凝土密度的影响
    4.3 新拌水泥混凝土坍落度试验分析
        4.3.1 磁场强度对坍落度的影响
        4.3.2 水处理速度对坍落度的影响
        4.3.3 搅拌速度对坍落度的影响
    4.4 水泥混凝土水化温升结果分析
        4.4.1 磁场强度对水化温升的影响
        4.4.2 水流速对水化温升的影响
        4.4.3 搅拌速度对水化温升的影响
    4.5 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4.5.1 磁场强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5.2 水处理速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5.3 搅拌速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5.4 水泥用量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分析
    4.7 相关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钢渣稳定土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技术性能要求
    2.1 钢渣
        2.1.1 钢渣特性
        2.1.2 钢渣化学特性
        2.1.3 钢渣物理特性
        2.1.4 钢渣安定性
    2.2 土样
        2.2.1 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2.2.2 土的液塑限联合试验
        2.2.3 土的自由膨胀率试验
        2.2.4 土的击实试验
        2.2.5 土的CBR试验
    2.3 水泥
    2.4 石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渣稳定土路床填筑技术要求
    3.1 路床设计要求
    3.2 路床填料要求
    3.3 钢渣加固路床的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渣稳定土配合比设计
    4.1 试验设计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方案
        4.1.3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
        4.2.1 击实试验结果
        4.2.2 CBR浸水膨胀率试验结果
        4.2.3 贯入试验结果
        4.2.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种改良土路用性能与安定性对比研究
    5.1 三种改良土设计与性能要求对比分析
    5.2 三种改良土强度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5.2.1 钢渣稳定土强度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5.2.2 水泥稳定土强度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5.2.3 石灰稳定土强度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5.3 液塑限联合试验对比
    5.4 击实试验对比
    5.5 贯入试验对比
    5.6 CBR浸水膨胀率试验对比
    5.7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比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试验路段施工控制
    6.1 试验路段概况
        6.1.1 地形地貌
        6.1.2 地层岩性
        6.1.3 地质构造
        6.1.4 水文地质
        6.1.5 气象
        6.1.6 不良工程地质
    6.2 施工路段的选取与施工工艺
        6.2.1 施工路段的选取
        6.2.2 施工工艺流程
    6.3 性能检测与分析
        6.3.1 施工过程取样成型试件
        6.3.2 压实度检测
        6.3.3 弯沉检测
    6.4 效益分析
        6.4.1 经济效益分析
        6.4.2 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碳化对再生混凝土微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机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碳化对RAC微结构的影响
        1.3.2 部分碳化区
        1.3.3 影响RAC碳化前后微观结构变化的因素
        1.3.4 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模型
        1.3.5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案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2.1.1 原材料
        2.1.2 配合比
    2.2 试验方法
        2.2.1 试件的成型、养护与碳化
        2.2.2 碳化前后RAC中新、老砂浆的取样方法
        2.2.3 碳化前后RAC微结构的测试方法
        2.2.3.1 .pH测试
        2.2.3.2 热重分析法
        2.2.3.3 压汞法
        2.2.3.4 场发射扫面电镜能谱仪(SEM-EDS)
        2.2.4 RAC碳化深度测定及各碳化区的划分
第三章 搅拌方式对再生混凝土碳化微结构的影响
    3.1 常规单步搅拌法
        3.1.1 常规单步搅拌法制备RAC的塌落度
        3.1.2 常规单步搅拌法制备RAC的强度
        3.1.3 常规单步搅拌法制备RAC的碳化深度
        3.1.4 碳化28d后RAC30不同深度的pH值
        3.1.5 碳化RAC30不同深度的物相组成
        3.1.6 常规单步搅拌法制备RAC不同碳化区的孔结构
    3.2 多步搅拌法
        3.2.1 多步搅拌法制备RAC的塌落度
        3.2.2 多步搅拌法制备RAC的强度
        3.2.3 多步搅拌法制备RAC的碳化深度
        3.2.4 碳化RAC不同深度的pH值
        3.2.5 碳化RAC不同深度的物相组成
        3.2.6 二次搅拌法制备RAC碳化区的孔结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骨料/混凝土强度比对再生混凝土碳化微结构的影响
    4.1 再生粗骨料
        4.1.1 RCA的基本性质
        4.1.2 RCA的粘附砂浆附着率
        4.1.3 RCA粘附砂浆孔结构
    4.2 骨料/混凝土强度比对RAC塌落度的影响
    4.3 骨料/混凝土强度比对RAC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骨料/混凝土强度比对RAC碳化深度的影响
    4.5 骨料/混凝土强度比对RAC碳化区pH的影响
    4.6 骨料/混凝土强度比对RAC碳化区物相组成的影响
    4.7 骨料/混凝土强度比对RAC碳化前后孔结构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化-荷载耦合对再生混凝土微结构的影响
    5.1 碳化-荷载耦合试验
    5.2 碳化-荷载耦合作用下RAC的碳化深度
    5.3 荷载对碳化区孔溶液pH值的影响
    5.4 荷载-碳化耦合对碳化区物相组成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7)搅拌工艺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孔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与研究动态
        1.2.1 陶粒混凝土研究动态
        1.2.2 珊瑚混凝土研究动态
    1.3 混凝土搅拌工艺的研究动态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试验方案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粗骨料
        2.1.3 细骨料
        2.1.4 拌合水
        2.1.5 外加剂
    2.2 配合比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粗细骨料物理性质试验
        2.3.2 改进搅拌工艺
        2.3.3 工作性能测试
        2.3.4 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测试
        2.3.5 混凝土孔结构测试
    2.4 小结
第三章 搅拌工艺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搅拌工艺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稠度的影响
    3.2 搅拌工艺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
    3.3 搅拌工艺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泌水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搅拌工艺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耐久性的影响
    4.1 不同骨料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 搅拌工艺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1 搅拌工艺对珊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2 搅拌工艺对陶粒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3 搅拌工艺对石灰石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4 多孔类骨料混凝土与石灰石混凝土对比分析
    4.3 搅拌工艺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4.4 搅拌工艺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孔结构分析
    5.1 孔隙率
    5.2 孔径分布
    5.3 孔隙的连通性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超细粉煤灰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现实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粉煤灰混凝土的发展趋势
        1.2.2 超细粉煤灰混凝土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技术路线
2 超细粉煤灰混凝土的基本理论
    2.1 混凝土矿物外加剂种类
    2.2 超细粉煤灰
        2.2.1 超细粉煤灰的品质参数
        2.2.2 超细粉煤灰的理化性能
    2.3 超细粉煤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3.1 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3.2 对硬化中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早期的强度)
        2.3.3 对硬化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 试验概况
    3.1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配合比确定
        3.3.1 力学性能试验配合比
        3.3.2 试验内容
    3.4 试件制作及养护
        3.4.1 试件制作
        3.4.2 试件养护
4 超细粉煤灰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件表面现象
    4.2 对比抗压强度测试
        4.2.1 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4.2.2 抗压强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4.3 对比劈裂抗拉强度测试
        4.3.1 对比劈裂抗拉强度测试方法
        4.3.2 对比劈裂抗拉强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4.4 小结
5 超细粉煤灰混凝土长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5.1 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5.1.1 60d抗压强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5.1.2 90d抗压强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5.2 28d、60d、90d抗压强度对比结果及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弯拉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水泥稳定碎石的结构组成和强度分析
    2.1 水泥稳定碎石的结构类型
        2.1.1 悬浮密实结构
        2.1.2 骨架空隙结构
        2.1.3 骨架密实结构
    2.2 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形成机理
        2.2.1 强度形成机理分析
        2.2.2 强度形成微观分析
    2.3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影响因素
    2.4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预估模型
    2.5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指标研究
        2.5.1 无侧限抗压强度
        2.5.2 抗拉强度
    2.6 水泥稳定碎石抗拉强度材料力学原理
    2.7 本章小结
3 水泥稳定碎石抗拉强度试验分析
    3.1 原材料性质与集料级配
        3.1.1 原材料性质
        3.1.2 集料级配
    3.2 试件的制备
        3.2.1 击实试验
        3.2.2 试件成型
    3.3 水泥稳定碎石劈裂强度试验分析
        3.3.1 劈裂强度试验
        3.3.2 水泥剂量对劈裂强度的影响
        3.3.3 养生龄期对劈裂强度的影响
        3.3.4 劈裂强度的尺寸效应
    3.4 水泥稳定碎石弯拉强度试验分析
        3.4.1 弯拉强度试验
        3.4.2 水泥剂量对弯拉强度影响
        3.4.3 养生龄期对弯拉强度的影响
        3.4.4 养生温度对弯拉强度的影响
        3.4.5 弯拉强度度试验应用于水泥稳定再生骨料
    3.5 水泥稳定碎石劈裂强度和弯拉强相关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抗拉强度试验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原理
    4.2 计算假设及参数选取
    4.3 有限元建模
        4.3.1 劈裂强度试件模型
        4.3.2 弯拉强度试件模型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水泥混凝土投料搅拌工艺及其影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混凝土的投料搅拌工艺
        1.2.2 嵌锁密实水泥混凝土
        1.2.3 CT 技术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粗集料
        2.1.3 细集料
        2.1.4 水
    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集料性能试验方法
        2.3.2 水泥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
        2.3.3 拌和时间
        2.3.4 拌和方法
第三章 水泥混凝土搅拌工艺机理分析
    3.1 水泥混凝土搅拌机理
        3.1.1 混凝土混合理论
        3.1.2 混凝土搅拌工艺理论
    3.2 普通水泥混凝土分次投料搅拌工艺机理
        3.2.1 水泥混凝土的微观结构
        3.2.2 分次投料搅拌工艺对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增强机理
    3.3 嵌锁密实水泥混凝土分次投料搅拌工艺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投料搅拌工艺对水泥混凝土搅拌质量与路用性能的影响
    4.1 现有水泥混凝土投料搅拌工艺研究结果
        4.1.1 现有研究试验数据
        4.1.2 现有研究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2 普通水泥混凝土投料搅拌工艺试验研究
        4.2.1 配合比设计
        4.2.2 净浆裹石法及水泥裹砂石法第一次加水量确定
        4.2.3 拌合物匀质性试验
        4.2.4 路用性能试验
    4.3 嵌锁密实混凝土投料搅拌工艺研究
        4.3.1 配合比设计
        4.3.2 净浆裹石法及水泥裹砂石法分次加水量确定
        4.3.3 拌合物匀质性试验
        4.3.4 路用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4.3.5 与普通水泥混凝土试验结论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投料搅拌工艺对水泥混凝土粗集料结构影响研究
    5.1 工业 CT 简介
    5.2 工业 CT 扫描水泥混凝土试件试验方法
    5.3 水泥混凝土 CT 扫描图像处理方法
        5.3.1 图像增强处理
        5.3.2 图像数据采集
    5.4 水泥混凝土粗集料接触状况分析
        5.4.1 粗集料接触点数与颗粒个数
        5.4.2 粗集料接触程度定量指标建立
        5.4.3 粗集料接触程度定量指标与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相关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水泥分散度与水泥强度等级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掺不锈钢渣尾泥-矿渣对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J]. 倪亚峰,黄小青,董健苗,吴飚,邓玉莲,刘骥.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16)
  • [2]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用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性能研究[D]. 杨率.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基于二次搅拌的磁化水拌和水泥混凝土试验研究[D]. 薄华涛. 长安大学, 2020(06)
  • [4]关于水泥分散度与余水泥强度等级关系的研究[J]. 李永军. 四川水泥, 2020(02)
  • [5]钢渣稳定土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D]. 宋心斌.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6]碳化对再生混凝土微结构的影响[D]. 匡桐. 东南大学, 2018(05)
  • [7]搅拌工艺对多孔类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 陈迪森. 广西大学, 2017(02)
  • [8]超细粉煤灰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韩晓静. 安徽理工大学, 2013(05)
  • [9]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弯拉性能试验研究[D]. 徐静.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8)
  • [10]水泥混凝土投料搅拌工艺及其影响试验研究[D]. 秦昉. 长安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水泥分散度与水泥强度等级关系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