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适用性,增加开放性——关于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强化适用性,增加开放性——关于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应用性 增加开放性——关于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杜艳娇[1](2019)在《高中数学创新题对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当下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新课改尤其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有许多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教学建议,但是目前而言还未出现通过对创新题的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具体的创新试题的教学实例来说明数学创新题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应用。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创新题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整理与分析,将本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综述部分,分析了数学素养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创新题概念和创新题编写特点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为全文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是对创新题的认识,包括创新题的概念、分类、特点;其次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包括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分类、教育价值、评价方式。第四部分则是研究的主体部分,针对每种创新型题进行教学实例分析,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意图,能够通过教师解题教学以及在学生解题的活动中,各有侧重的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打开教学思路。第五部分是针对每类数学创新题的特点,结合前一章的对教学实例分析总结,分别提出每类创新题具体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廖彩云[2](2019)在《初中不等式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基本不等式等内容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增加例题53——借助表格解决“购买方案”不等式应用问题,反映出初中2011年版数学课标对运用可视化方法解决不等式(组)应用问题的重视.因此,如下两个问题值得深究:(1)在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问题教学中,是否落实了可视化的方法?(2)如何运用可视化方法开展初中不等式应用问题教学?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在综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相关课标、教材、中考题等基础上,构建了可视化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模型,提出原样阅读→自我陈述→图形语言→数学语言→数学模型为主要步骤的解决路径,并通过典型案例阐释概念图、鱼骨图、线段图、实物图、数轴、表格、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继而运用构建的可视化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模型,分析和比较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以及教学实践运用可视化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问题的现状。第三,依托构建的可视化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模型,对现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内容进行可视化教学设计,并进行常规教学(对照班)和可视化教学(实验班)对比教学实验。研究发现:(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问题教学,未能较好地落实初中2011年版数学课标建议的可视化教学方法.(2)可视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不等式实际应用问题的效率.最后,鉴于本文的研究发现,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问题教学提出若干建议,认为螺旋式整体渗透可视化教学、多元化使用可视化方法等,是有效开展可视化方法解决初中不等式应用问题的重要保障。因受研究时间、方法与样本容量的限制,可视化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问题的教学效果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艳玲[3](2017)在《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问题”有了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关注就成为世界数学教育的趋势之一,包括我国在内,许多国家的数学课程改革已将“问题解决”作为核心内容及课程目标。尽管学者们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定义描述不同,数学教育研究者和心理学研究者对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视角不同,但都将数学问题解决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研究的目的都在于发现学生问题解决的规律和特征、通过教学等手段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水平和思维能力。本研究中,在已有的针对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基础上,笔者界定了数学问题解决等相关的概念、术语,并确定了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问题。本研究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测量,评价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表现,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的取向,以量化研究为主,具体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纸笔测验及解题记录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通过对研究资料及获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笔者发现,在本研究所进行的“常规问题—应用型”和“非常规问题—探索型”两类数学问题解决的测验中,学生的表现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总的来说,学生在“非常规问题—探索型”测验中得分要低于“常规问题—应用型”的测验得分,对于具体的题目类型,学生完成比较好的是“小数运算、整数运算、鸡兔同笼问题”这三类问题;两个测验中使用的高频解题策略比较相似,学生的解题错误主要集中在“不理解题意”和“计算类”的错误上;但通过将两个测验中所有样本进行水平分组,并对两个测验的每道题平均分及总分平均分进行每一个样本的逐一比较,笔者发现,学生在“常规问题—应用型”和“非常规问题—探索型”解题表现上并不是均衡和对等的,或者说学生一般思维能力与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而且,本研究中的三个样本学校来源于“常规问题—规则型”测验的同水平组,却在“常规问题—应用型”和“非常规问题—探索型”测验中均表现出了成绩上的显着差异,而且三所校在学生解题错误情况及策略使用上也明显存在差异。另外,学生样本在问题解决的结果、过程表现上也存在着显着的性别差异。这个结果使得探讨影响学生问题解决因素的现实状况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分析了来自“学生自身、课程、教学及环境”四个方面因素的现实样态,并与学生在本研究中的测试成绩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着学生问题解决的效果。概括的说,学生问题解决的表现是其自身观念及元认知的再现,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的复刻。基于本研究的发现,笔者提出了“要基于‘问题解决’展开数学教学,要加强对一般解题策略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要重视对实践类问题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要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观念及解题的元认知、要调整数学问题解决教与学的方式”这样几个有针对性的建议,供研究者和实践者参考,以期切实改进研究与实践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王进[4](2017)在《波利亚的解题思想在高三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数学应用题是联系数学和生活实际的桥梁,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学应用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的意识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和创新能力,为今后适应社会生活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考中每年都有一道数学应用题,其中以几何为背景的数学应用题居多,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多年的高考当中,学生的得分情况不是太尽如人意,作为高三一线老师有必要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上述思考,本文以波利亚的解题思想为主要指导思想,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跟踪研究和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波利亚的解题思想进行梳理归纳;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并通过访谈法来进一步补充了解学生在数学应用题解决过程中的解题思想是否符合波利亚的解题思想;第三,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模式,并将此模式运用到高三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实践中;最后,选取样本中的两个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跟踪实验,进一步验证效果。本研究的结论主要体现在:(1)对高三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情况调查显示:学生的解题现状很不理想,从理解问题、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到回顾反思,基本不符合波利亚的解题模式。(2)根据对波利亚的解题思想的研究,提出数学应用题解题的四个步骤:①理解问题②拟定方案③实施方案④回顾反思(3)在高三的应用题解题教学实践中,基于波利亚的解题思想,运用五个教学策略①教学中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②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的复习理解教学③注重让学生自主分析和自主实践④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⑤注重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习惯。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研究,明显感到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的解题模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而且整体上提高了数学成绩。(4)个案跟踪研究表明:通过三个阶段的实验,让学生梳理错题,通过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的解题模式发现学生在应用题解题中的问题在哪,分析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障碍和错误,对学生开展个性化地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寻找到了一般的解题模式,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郭竹琴[5](2017)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5)应用素材文本分析及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学科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教科书是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载体,本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为蓝本,通过研究教科书中的数学应用素材,意图为教科书中应用素材呈现方面的深化、优化、落实等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建议。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关于教科书中应用素材呈现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揭示;其次,对教科书的出版信息和体系结构详细介绍,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次,对教科书中主编寄语、本册导引、目录、章节各栏目所呈现的应用素材进行文本分析,全面认识教科书中数学应用素材的特点;最后,对山西省朔州市A校师生使用教科书中应用素材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教科书中设置的应用素材具有较高认可,将一些应用素材落实到教学中,但由于多方因素,某些栏目中设置的应用素材在教学中被忽视。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内容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教科书中应用素材的呈现进行研究,通过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教科书在凸显数学应用素材方面的特色。研究结论如下:教科书中应用素材编制的优点:“章头”栏目中处处提到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章节引入时多处设置了应用素材;例习题中应用题较多;知识拓展素材中呈现了一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课题。教科书中应用素材编制的不足:具有生活背景的应用素材不够丰富多样;应用素材设置具有重复性;一些有图的题干中未出现“如图”等字样;“实习作业”栏目设置的应用素材,师生认为其设置有一定的难度。教科书中应用素材的编写建议:例习题中丰富生活背景类型的应用素材;应用题的表述方式可多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实习作业”提供更加详细的实施方案或专设实践模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对教科书中应用素材呈现的研究,希望对教科书在数学应用素材的编制中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建议。

薛文旅[6](2015)在《小学数学《方程》单元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数学学科的基本需求。模型思想则正是沟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有力工具。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渗透模型思想,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得到真正的彰显。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理论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特征,指出渗透模型思想重在让学生经历建模过程,掌握建模的方法,从而证明了模型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适切性,并且从数学学科对数学应用能力的迫切需求、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新课标对模型思想的诠释这3个方面论述了模型思想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越性。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最为典型、最为常见的数学模型便是方程模型,因此本研究选择《方程》单元进行教学实践部分的研究。首先,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实习学校六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方程教学中模型思想渗透现状的调查研究,从学生对方程学习的情感态度、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方程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建模能力这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的分析,结果反映出这部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模型思想的渗透情况不佳。基于此,进行了《方程》单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通过问卷和测试题,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得出了《方程》单元教学实践的积极效果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对建模的认识偏差、学生综合能力的欠缺、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以及模型思想深入的长期性。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数学建模局部环节切入课堂教学、应用题教学中引入模型思想、常规教学密切结合数学建模、全面丰富建模的活动内容、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

孙欣[7](2015)在《高考数学应用题的评价研究 ——从数学建模和表征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数学应用题在数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己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从数学建模和表征的角度入手,对高考数学应用题的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初步提出高考数学应用题评价的16个指标.在验证指标的完备性和合理性之后,从表征和数学建模两个视角来审视这些指标,从而形成高考应用题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为了增强该体系的可操作性,本研究根据调查和相关资料对评价指标作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最后形成了量化的高考应用题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指标体系给出具体的高考应用题评价的例子.本研究建立的高考应用题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有:题目表征、数学建模.一级指标题目表征下设二级指标:题干表征和设问表征.而一级指标数学建模下的二级指标为:问题背景、建模及解模、还原与检验.二级指标“题干表征”下的三级指标分别是:指标1:表达的简洁性、指标2:语言的准确性、指标3:图表的精确性.而指标4:设问的层次性归于二级指标“设问表征”.二级指标“问题背景”下的三级指标有:指标5:背景的通俗性、指标6:背景的公平性、指标7:背景的积极性、指标8:数据的合理性、指标9:问题的真实性.二级指标“建模与解模”下有四个三级指标:指标10:知识的主干性、指标11:知识的丰富性、指标12:建模的数学化层次、指标13:计算的适量性.二级指标“还原与检验”下,我们主要考虑的是指标14:结果的确定性和指标15:结论的合理性.除此之外,本研究还从应用题的全局和整体解题过程出发提出了最后一个综合指标.指标16:问题解决的基础性.为了增强可操作性,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对各项三级指标进行了细化,每个三级指标下设置三个不同的层次,并对各指标和各水平进行赋权量化,使得之后的高考应用题评价工作切实可行.最后本研究对高考应用题的数学应用题的编拟和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并指出论文的不足和后续可研究的一些课题.

黄萨仁那[8](2013)在《中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1979.7-2012.8)《数学通报》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1979年7月至2012年8月《数学通报》(1936年8月创刊至2012年8月,共76年)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文章分三个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引进倡导时期、20世纪90年代——深入研究时期、21世纪以来——反思充实时期),进行史的考察。梳理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发展经纬,以揭示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在这三个时间段具有的特点。以期对现在和以后的数学教育实践与研究起到借鉴作用。本文有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中阐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论述了本文涉及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解决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等相关概念,并在研究目的与意义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作为主要研究资料的《数学通报》发端及其发展。第二章,20世纪70年代末(即1979年《数学通报》复刊)及80年代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中以《数学通报》为中心,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本章进一步的研究。起初该阶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以编译引进相关思想为主,后来在我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主要以数学解题教学研究的形式存在,对数学思维及其培养、数学方法论研究较重视。此章最后一节对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其它特点(启发式教学研究、发现法教学研究、第一篇以“问题解决”为关键词的题名为《谈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任子朝)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行了补充。第三章,对20世纪90年代《数学通报》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该阶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特点。从1993年开始《数学通报》上关于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的文章蜂拥而来,可以说90年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就是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并且得到了全面的重视。日本数学教育界相关的教育思想,如数学开放题教学、课题学习等,在此阶段引起了我国数学学者们的兴趣。20世纪90年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与数学解题教学以混合体的形式存在,从1994年开始有颇多的相关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元认知的含义、元认知在解题中作用等。第四章,21世纪以来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中对《数学通报》上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得出在21世纪以来,从实践层面上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进行了反思,更进一步研究了与数学解题教学、应用题教学、建模教学、开放题教学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的特点。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进行创新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尤为重要,并且对数学创新学习、研究性教学、探究性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五章,对三个阶段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特点进行了总结的同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展望。

李珊珊[9](2011)在《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调查分析与培养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推动了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进入二十世纪,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到这一步:数学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差距已大大缩短,特别是当前,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通道的大规模联网,依据数学所作的创造设想已经达到可即时试验、即时实施的地步。数学技术将是一种应用最广泛、最直接、最及时、最富创造力和重要的实用技术,数学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因此我们应该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全民族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素养。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里就明确提出要培养及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但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薄弱,因而如何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并借助于自己半年的实习时间对实习学校玉溪师院附中的高二、高三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和访谈,也在课后和部分数学教师进行了交流。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学生对数学及数学应用方面的态度调查;学生对教师及教材中对数学应用方面的关注调查;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调查及高中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调查这几个方面。研究表明:(1)玉溪市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普遍较为薄弱;(2)影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原因主要有教材、教师、学校、学生及评价等各方面因素;(3)学生对数学及数学应用方面的态度、对教师及教材中对数学应用方面的关注、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等都和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一定的关联;(4)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根据学生的性别、学生所处的年级以及学生所选择的文理班,其所表现的数学应用意识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根据研究结果,笔者针对影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五个主要方面提出了五个相应的培养及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基本对策。在最后根据此次调查研究,得出了关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几点启示以及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刘芳[10](2008)在《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调查和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中学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随着数学应用不断地、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数学应用问题。数学应用是我国高考最大的热点之一,但“数学应用题难教、难学”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教师和学生,而鲜少有专家、学者对高中数学应用题的“教”与“学”做深入研究,本论文主要针对有关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方面,在前人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本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本课题的构想源泉。长期以来,我国对数学应用教学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不擅长应用。因此,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第二章是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综述。第一部分介绍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背景与现状,数学应用已经成为国际数学教育中稳定的内容和热点之一。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二部分介绍《大纲》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内容及要求,指出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是有关数学应用教育价值的介绍,并在此谈谈我个人对数学应用教育价值的一点认识。第四部分是本研究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第三章对高中数学教材应用题的调查和研究。第一部分浅谈对数学应用的一点认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课本应用题的概况。对比新旧教材,发现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第三部分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高中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喜爱程度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第四章高中数学课堂应用题教学的实施情况。第一部分阐述高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目标和意义。第二部分浅谈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主要阐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学生为何会对数学应用题产生“畏惧心理”,并针对所出现的现象,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第三部分是本人在应用题教学中进行的一次尝试性实验。根据实验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制定实验过程。通过一年的实验,发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本实验还存在一些有待今后继续研究的问题。第五章提出几点在应用题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部分分析高中数学应用题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第二部分介绍高考数学应用题的常见类型及建模方法,针对高考数学应用题,给学生介绍几种解题策略。第三部分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二、加强应用性 增加开放性——关于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应用性 增加开放性——关于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数学创新题对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基于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基于数学高考试卷中数学创新题重要地位的现实
    二、研究意义
        (一)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高中数学创新题的研究拓展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
    三、研究方法
        (一)例题分析法
        (二)分类研究法
        (三)文献研究法
        (四)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基于能力培养的高中数学创新题研究
        (一)高中数学创新题内涵的研究
        (二)数学题编写研究
        (三)数学创新题编写研究
    二、数学核心素养研究
        (一)国内数学素养的研究
        (二)国外数学素养的研究
        (三)国内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四)国外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第三章 对高中数学创新题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一、对高中数学创新题的认识
        (一)高中数学创新题的概念
        (二)高中数学创新题的分类
        (三)高中数学创新题的特点
    二、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分类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四)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
第四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创新题的教学实例分析
    一、改编题教学实例分析
    二、数学开放题教学实例分析
    三、数学信息给予题教学实例分析
    四、数学应用题教学实例分析
    五、以小课题和探究性作业等形式开展的数学研究性学习实例分析
第五章 高中数学创新题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改编题教学策略
        (一)重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抽象素养
        (二)教师要弄清题目结构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素养
        (三)采取恰当的改编方式落实数学运算素养
    二、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
        (一)增加其他学科情境类型培养学生抽象素养和建模素养
        (二)借助教材中的开放题教学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素养
        (三)重视开放题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发展学生逻辑推理素养
    三、数学信息给予题教学策略
        (一)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抽象素养
        (二)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素养
    四、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突出数学抽象素养
        (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模型意识
        (三)重视建模思想的应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四)设计生活性较强的应用题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五、以小课题和探究性作业等形式开展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素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素养
        (二)让学生亲历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过程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素养
        (三)感悟模型思想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结论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2)初中不等式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数学可视化教学相关概念
    2.2 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的模型研究
    2.3 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研究
    2.4 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题教学研究
    2.5 研究综述的思考
第三章 可视化解决不等式应用题的理论模型
    3.1 数学可视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3.2 数学应用/建模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型
    3.3 可视化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题的案例分析
第四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视化教学设计
    4.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课标分析
    4.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材分析
    4.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学建议
    4.4 基于人教版的可视化教学设计
    4.5 可视化教学整体设计评析
第五章 可视化解决不等式应用题的教学实验
    5.1 实验设计
    5.2 实验假设
    5.3 研究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测试题分析
    5.6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目标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问题、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一、问题的含义
        二、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数学问题的相关研究
        一、数学问题的含义
        二、数学问题的结构
        三、数学问题的特征
        四、数学问题的分类
    第三节 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一、数学问题解决的含义
        二、数学问题解决的价值
        三、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式
        四、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表征
        五、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
        七、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文献综述总结
        一、研究范围:广泛且繁杂
        二、概念内涵:丰富并多义
        三、研究重点:交叠与更替
        四、研究视域:独立兼并行
        五、研究问题:拓展和延伸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一、概念术语的阐释
        二、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的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的取向
        二、具体方法的运用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第三节 研究工具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工具的编制
        二、研究工具的运用
        三、数据收集的过程
    第四节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信度、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四章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结果表现的研究
    第一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工具
        二、评分框架
        三、数据的编码与整理
        四、试测
        五、正式施测
    第二节 学生常规数学问题测验(T2)结果的分析
        一、T2的信度、区分度、难度检验
        二、T2的分数及差异分析
        三、T2成绩不同分值的分布
        四、学生对T2题目及解题过程的自我评价
        五、小结
    第三节 学生非常规数学问题测验(T1)结果的分析
        一、T1的信度、区分度、难度检验
        二、T1的分数及差异分析
        三、T1成绩不同分值的分布
        四、学生对T1题目及解题过程的自我评价
        五、小结
    第四节 学生常规问题、非常规问题(T2、T1)测验结果的对比
        一、(T2、T1)相关系数、差异系数的检验
        二、(T2、T1)同类问题成绩的对比
        三、(T2、T1)同类问题水平的对比
        四、(T2、T1)结果的整体对比
        五、小结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整体表现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个体表现
        三、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学校差异
        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性别差异
第五章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过程表现的研究
    第一节 研究过程
        一、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的研究
        二、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
    第二节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情况的分析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情况的分析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情况的比较
        三、小结
    第三节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情况的分析
        一、学生视角:对策略使用的自我判断
        二、研究者视角:对可识别策略的判断
        三、整合视角:对策略使用的整理
        四、小结
    第四节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的比较
        一、策略使用的(T2、T1)题目比较
        二、策略使用的学校比较
        三、策略使用的性别比较
        四、策略使用的水平比较
        五、小结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的表现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的表现
        三、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的对比分析
第六章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一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工具
        三、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第二节 对学生因素的分析
        一、学生的数学观念
        二、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念
        三、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元认知
        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元认知
        五、小结
    第三节 对课程因素的分析
        一、《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解决
        二、学生对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内容的看法
        三、教师对数学教材问题解决内容的看法
        四、小结
    第四节 对教学因素的分析
        一、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
        二、教师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
        三、小结
    第五节 对环境因素的分析
        一、家庭环境
        二、其他环境
        三、小结
    第六节 总结与讨论
        一、学生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
        二、课程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
        三、教师教学与数学问题解决
        四、环境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表现多样,共性与差异并存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受到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第二节 建议
        一、转变观念,基于“问题解决”开展数学教学
        二、加强对问题解决一般策略的课程设计与教学
        三、重视对实践类问题的课程设计与教学
        四、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观念及问题解决的元认知
        五、调整数学问题解决教与学的方式
    第三节 反思
        一、本研究的局限
        二、后续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学生测试 1
    附录二:学生测试 2
    附录三:学生自评表 1
    附录四:学生自评表 2
    附录五:学生调查问卷 1
    附录六:学生调查问卷 2
    附录七:学生调查问卷 3
    附录八:学生调查问卷 4
    附录九:学生调查问卷 5
    附录十: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十一: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十二:家长调查问卷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波利亚的解题思想在高三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
    1.4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2.1.1 波利亚的介绍
        2.1.2 怎样解题表的介绍
        2.1.3 波利亚的解题思想的剖析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问题
        2.2.2 数学问题
        2.2.3 数学应用题
    2.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第三章 离三学生数学应用誓学习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3.1 调查的目的
    3.2 调查的对象
    3.3 调查的方法
    3.4 调查过程
        3.4.1 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3.4.2 访谈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3.5 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3.6 学生访谈的结果和分析
第四章 以波利亚解题思想为指导的教学实践
    4.1 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的解题模式
    4.2 运用解题模式在高三应用题解题教学中的策略
        4.2.1 教学中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4.2.2 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的复习理解教学
        4.2.3 注重让学生自主分析和自主实践
        4.2.4 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2.5 注重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习惯
    4.3 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的教学设计案例
        4.3.1 《微专题:导数应用题》
        4.3.2 《高三二轮专题:图形类应用题》
    4.4 运用波利亚解题思想进行应用题解题教学的效果分析
第五章 个案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计划
    5.4 研究过程
        5.4.1 研究实施的阶段
        5.4.2 学生解题障碍和错因分析
    5.5 研究结果
        5.5.1 学生错题统计及分析
        5.5.2 研究的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5)应用素材文本分析及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教科书简介及概念界定
    2.1 教科书概览
    2.2 教科书结构介绍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数学的应用
        2.3.2 应用素材
第3章 教科书中应用素材的文本分析
    3.1 主编寄语
    3.2 本册导引
    3.3 目录
    3.4 章节中的应用素材
        3.4.1 章头栏目
        3.4.2 章节引入
        3.4.3 例题
        3.4.4 “习题”
        3.4.5 知识拓展
        3.4.6 小结
第4章 教科书中应用素材的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4.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 师生访谈实录
第5章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1.1 教科书中应用素材编制的优点
        5.1.2 教科书中应用素材编制的不足
        5.1.3 教科书中应用素材的编写建议
        5.1.4 教师使用教科书中应用素材的思考
    5.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6)小学数学《方程》单元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部分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1.1.2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模型思想的重视
        1.1.3 模型思想蕴含多方面的教育价值
    1.2 概念界定
        1.2.1 模型与数学模型
        1.2.2 模型思想
        1.2.3 数学建模
        1.2.4 模型教学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模型思想的研究
        1.3.2 关于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研究
        1.3.3 现有研究的成果与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理论分析
    2.1 模型思想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2.2 模型思想的理论基础
        2.2.1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化思想
        2.2.2 数学模式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2.3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必要性
        2.3.1 从数学应用能力的迫切需求看渗透模型思想的必要性
        2.3.2 从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看渗透模型思想的必要性
        2.3.3 从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模型思想的诠释看渗透模型思想的必要性
    2.4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可行性
第三部分 模型思想在方程教学中渗透现状的调查分析1
    3.1 调查研究的目的
    3.2 调查研究样本的选择
    3.3 调查研究的方法
    3.4 测试题结果分析
    3.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5.1 对学生学习数学和方程的情感态度的分析
        3.5.2 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
        3.5.3 对方程的应用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的分析
    3.6 调查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四部分 渗透模型思想的《方程》单元教学设计
    4.1 渗透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4.2 渗透模型思想的《方程》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4.3 小学方程教学内容分析
        4.3.1 小学方程的地位分析
        4.3.2 小学方程的内容结构
        4.3.3 在方程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优势
    4.4 《方程》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4.5 学生情况分析
    4.6 渗透模型思想的《方程》单元教学的过程设计
        4.6.1 创设情境
        4.6.2 提出假设
        4.6.3 建立模型
        4.6.4 求解模型
        4.6.5 验证模型
        4.6.6 应用模型
第五部分 渗透模型思想的《方程》单元教学实施与评价
    5.1 《方程》单元教学实施的课前准备
        5.1.1 教学实施的课时安排
        5.1.2 教学实施对象的选择
    5.2 《方程》单元教学的具体实施
        5.2.1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实施
        5.2.2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实施
        5.2.3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实施
    5.3 《方程》单元教学的效果评价
        5.3.1 测试题结果分析
        5.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方程》单元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积极效果
        6.1.2 《方程》单元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存在的问题
    6.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模型思想的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模型思想在方程教学中渗透现状的调查测试题
    附录二 模型思想在方程教学中渗透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方程》单元教学效果的调查测试题
    附录四 《方程》单元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
致谢

(7)高考数学应用题的评价研究 ——从数学建模和表征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1.7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高中应用题的概述
        2.1.1 课标及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
        2.1.2 数学应用题的界定
        2.1.3 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及策略
        2.1.4 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现状
        2.1.5 高中应用题存在的问题
    2.2 数学应用题中的建模过程
        2.2.1 数学建模的界定
        2.2.2 数学建模的步骤及意义
        2.2.3 数学建模与解应用题的关系
    2.3 数学应用题的表征
        2.3.1 表征的含义及分类
        2.3.2 外部表征及其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2.4 高考应用题的研究概述
        2.4.1 高考数学应用题考查内容和题型
        2.4.2 高考数学应用题的特点
        2.4.3 高考应用题命制的研究
    2.5 小结
        2.5.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5.2 本研究的特色
第三章 高考应用题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评价指标的提出
        3.1.1 指标 1:表达的简洁性
        3.1.2 指标 2:语言的准确性
        3.1.3 指标 3:图表的精确性
        3.1.4 指标 4:设问的层次性
        3.1.5 指标 5:背景的通俗性
        3.1.6 指标 6:背景的公平性
        3.1.7 指标 7:背景的积极性
        3.1.8 指标 8:数据的合理性
        3.1.9 指标:9:问题的真实性
        3.1.10 指标 10:知识的主干性
        3.1.11 指标 11:知识的丰富性
        3.1.12 指标 12:建模的数学化层次
        3.1.13 指标 13:计算的适量性
        3.1.14 指标 14:结果的确定性
        3.1.15 指标 15:结论的合理性
        3.1.16 指标 16:问题解决的基础性.
    3.2 对一线教师及命题专家的调查和访谈
        3.2.1 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
        3.2.2 一线教师追踪访谈
        3.2.3 专家访谈
    3.3 评价指标的分类与细化
        3.3.1 评价指标的提出与归类
        3.3.2 指标的细化与说明
        3.3.3 指标的赋分与量化
第四章 高考应用题分析
    4.1 例 4-1:14 年江苏高考第18题应用题
    4.2 例 4-2:13 年江苏高考第18题应用题
    4.3 例 4-3:12 年江苏高考第17题应用题
    4.4 例 4-4:09 年江苏高考第19题应用题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5.1 研究结果
        5.1.1 高考数学应用题的评价体系
        5.1.2 江苏高考应用题的质量稳步提高
    5.2 研究结论与建议
        5.2.1 对高考应用题编制的建议
        5.2.2 对应用题教学的建议
    5.3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8)中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1979.7-2012.8)《数学通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3.1 数学问题的含义及其分类
        1.2.3.2 数学问题解决
        1.2.3.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
    2.1 《数学通报》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
    2.2 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脉络及特点
        2.2.1 编译引进国外相关理论
        2.2.2 数学解题教学研究
        2.2.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思维培养的研究
        2.2.4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关于方法论研究
        2.2.5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其它特点
第3章 20世纪90年代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
    3.1 《数学通报》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
    3.2 20世纪90年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脉络及特点
        3.2.1 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3.2.1.1 20世纪90年代再一次兴起
        3.2.1.2 研究特点分析
        3.2.2 数学解题教学、元认知的研究
        3.2.3 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3.2.3.1 数学建模概念研究
        3.2.3.2 编译引进研究
        3.2.3.3 教学原则和意义的研究
        3.2.4 开放题教学研究
        3.2.5 数学课题学习研究
第4章 21世纪以来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
    4.1 《数学通报》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
    4.2 21世纪以来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脉络及其特点
        4.2.1 20世纪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反思与充实
        4.2.3 数学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4.2.4 数学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调查分析与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必要性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数学应用意识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数学应用意识的研究现状
        1.3.3 述评
2. 数学应用意识的理论基础及其涵义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观
        2.1.3 元认知理论
    2.2 数学应用意识的涵义
        2.2.1 意识的概念
        2.2.2 数学应用的概念
        2.2.3 数学应用意识的概念
        2.2.4 数学应用意识的特点
        2.2.5 数学应用意识的表现
3. 高中数学应用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方案实施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过程
        3.1.3 调查方法
        3.1.4 研究内容
        3.1.5 问卷调查实施
    3.2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3.2.1 学生对数学及数学应用方面的态度调查
        3.2.2 学生对教师及教材中对数学应用方面的关注调查
        3.2.3 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调查
        3.2.4 高中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调查分析
4. 影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原因分析
    4.1 教材方面
    4.2 教师方面
        4.2.1 教师观念
        4.2.2 教师素质
    4.3 学校方面
    4.4 学生方面
    4.5 评价方面
5. 培养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基本对策
    5.1 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建模能力
    5.2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5.3 开设活动课,创造数学应用环境
    5.4 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5.5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6. 研究反思
    6.1 调查启示
    6.2 几点思考
7. 结语
    7.1 研究结果
    7.2 研究中的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调查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综述
    2.1 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2.2 《大纲》中应用意识的内容及简介
    2.3 数学应用教学的价值
    2.4 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 对高中数学教材中应用题的调查和研究
    3.1 对高中数学应用题的认识
    3.2 对高中数学课本应用题的调查研究
    3.3 高中学生对数学应用的喜爱程度及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3.3.1 调查目的
        3.3.2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式
        3.3.3 调查结果和分析
第四章 高中数学课堂应用题教学的实施
    4.1 高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目标和意义
    4.2 高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4.2.1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2.2 消除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畏惧”
    4.3 高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实验
        4.3.1 实验的目标和原则
        4.3.2 实验方法和过程
        4.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4.3.4 实验的不足和实验的展望
第五章 应用题在数学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5.1 高中数学应用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5.1.1 应用题存在的问题
        5.1.2 解决策略
    5.2 高考中的数学应用题
        5.2.1 高考中数学应用题的类型及建模方法
        5.2.2 近几年高考应用题有如下几个特色
        5.2.3 解答高考应用题的策略
    5.3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题教学的建议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加强应用性 增加开放性——关于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数学创新题对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D]. 杜艳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2]初中不等式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D]. 廖彩云. 广州大学, 2019(01)
  • [3]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艳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4]波利亚的解题思想在高三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中的应用[D]. 王进.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5]“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5)应用素材文本分析及调查研究[D]. 郭竹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6]小学数学《方程》单元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研究[D]. 薛文旅.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7]高考数学应用题的评价研究 ——从数学建模和表征的视角[D]. 孙欣. 苏州大学, 2015(02)
  • [8]中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1979.7-2012.8)《数学通报》为中心[D]. 黄萨仁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01)
  • [9]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调查分析与培养研究[D]. 李珊珊.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10]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调查和研究[D]. 刘芳.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强化适用性,增加开放性——关于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