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新石器时代机床玉器的发现(五)

玉石——新石器时代机床玉器的发现(五)

一、玉石钻头——发现新石器时代机床玉制刀具(五)(论文文献综述)

陈圣鋆[1](2020)在《设计学语境下的《诗经》解读》文中研究指明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在材料、工艺方面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诗经》的内容反映出生产水平的提升,官作的各种技艺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且官作坊的经营、管理制度愈加细化。《诗经》时代的造物特点比较鲜明,其主要特征是传统中国手工业架构开始出现,细化下来则是各个门类齐头并进,各有突破;人造物系统中,受宗法礼制影响的“官作设计”与崇尚功能、注重人文关怀的“民物设计”的“二元分化”局势初露端倪。从设计学的角度解读《诗经》只是中国古代设计史研究的一部分,甚至只是先秦设计史研究的一个部分。出于《诗经》在记录先秦社会现实的价值,这一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可以与其他设计经典文献和考古工作成果相互印证,以得出最符合先秦社会实际的设计面貌。本文以典籍《诗经》作为研究先秦设计的立脚点,因而在研究分析的时候,文献综合研究与田野考察并重,文字与实物需要对照论证。通过多样的文献检索,搜集与先秦时期手工艺相关的各种资料,对《诗经》与同时代的其他典籍中的设计现象、设计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先秦时期起主导作用的设计思想。同时分析《诗经》中出现的众多器物中的典型器物、典型的装饰方式等单列出来,逐个分析研究,分析先秦时期的审美取向,研究这些案例的变化特征。

杨岐黄[2](2020)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璧贯穿了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全过程,是古代玉器发展演变及玉文化滥觞繁盛的实践者与见证者,在玉文化的发展演变及考察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玉璧承载了近万年来人们对自然、社会、人伦的观察,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生死观、伦理观、等级观、价值观等意识观念,可以说玉璧的演变史就是古代玉文化发展的缩影。本文以全国范围内新石器至汉代的考古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玉璧为对象,兼以部分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征集、采集标本,以时代为序,从形制、制作工艺、使用、功能等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历史文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玉璧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厘清玉璧在形制、制作工艺、功能、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玉璧的起源、定名、所蕴含的观念等相关问题进行多维思考与探讨。玉璧的形制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经历了数次演变,大型圆璧逐渐成为主要玉璧种类,多孔璧及其他造型的单孔壁,如牙璧、璜联璧、有领璧等衰落。纹饰璧替代素面璧成为玉璧主要类型。玉璧的形制变化逐步由器物形态的差异,转变为玉璧纹样的差异。玉璧在出现伊始的制作方式承袭新旧石器时代石器加工方法。切割、管钻技术的应用,是玉璧制作的第一次技术提升,为玉璧的量化、器形规范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两种制作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应该还有赖于旋转工具的辅助。春秋时期铁质砣具的出现与使用是玉璧的制作又一次技术提升,从技术层面促成了东周时期及汉代玉璧的大量出现,纹饰玉璧比例的大幅提高,并且纹样更为丰富、复杂。璧的出现基于先民原始的、朴素的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观察与模仿。玉璧的概念在发展中不断变化与完善,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改变。各时期的流行观念与思想对玉璧的功能衍生与转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玉璧的使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使用制度与等级制度在西周时形成,并在汉代完备。璧的承载形式逐渐多样化,玉璧的地位也随着时代与功能的改变而得到逐步提升。通过对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可将这一阶段玉璧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是玉璧的起源及定型阶段,规范玉璧的形制;第二阶段为商周时期,是玉璧的延伸发展阶段,规范玉璧的功能;第三阶段为汉代,是玉璧的鼎盛发展阶段:玉璧的形制及功能完备。玉璧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政权组织形式的演变,三个发展阶段与我国文明演进的古国、王国、帝国阶段大致相合。玉璧作为被选中的权力象征物,随着社会结构复杂化,接纳、赋予自身更多的功能与意义以适应权力拥有者的需求,在古人对玉器种类不断的摒弃、调整、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发展。其背后所蕴藏的动因是玉璧研究的意义所在。

任鹏飞[3](2019)在《以道观物 ——庄子《秋水》篇的造物思想在手工刀具创作中的探索实践》文中提出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庄子是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的冷峻思想不同,庄子的思想更倾向于“万物一齐”,追求着一种超脱的境界以及独有的观察世界的视角。严格的说庄子《秋水》篇并没有讲具体的造物思想,它主要讲的是人们应该如何用道的眼光来正确地认识外物来达到“以道观物”的思想境界。通过对《秋水》中所讲的对“物”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加合理的在造物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伴侣之一,“刀耕火种”开启了人类文明。之所以选择刀具作为创作题材,一是因为刀的发展历史与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几乎同步,二是刀具在中国造物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谈“道”和“造物思想”,刀具无疑是最能体现两者的载体。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与经验总结对庄子《秋水》篇文章进行充分解读,对原文进行造物思想方面的提炼,通过田野调查法以及实践法对支撑文章观点的手工刀具作品进行具体创作。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通过对庄子《秋水》篇与手工刀具的结合进行研究现状的分析,进而确立该研究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等一系列要点。第二部分是通过研究庄子《秋水》篇中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与文中想要表达的“道”,结合造物实践总结分析出文章如何“以道观物”,进而转化输出文中的一些对造物活动的具体指导思想。第三部分通过对现代手工刀具的大量实践以及对“现代手工刀具”的概念界定,分析和划定所创作部分的作品范围。第四部分是结合前文浅析个人对造物的一些理解以及对现在手工刀具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对前后文起到一个衔接的作用。第五部分是将文中提炼出的造物思想与具体创做实践进行结合创做作品,通过作品支撑庄子《秋水》篇造物思想与手工刀具结合创作的可行性。第六部分是结论。

徐子涵[4](2018)在《良渚玉琮的发现过程及研究历程》文中认为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环太湖流域的着名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到4000年左右,以其复杂的琢玉工业而闻名遐迩,是长江流域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唯一的以大量玉器和独具特色的玉文化为主要风格的古文化。良渚文化玉琮自1973年首次经科学的考古发掘出土之后,便陆续大量出土,而有关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文章也应运而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良渚文化玉琮的考古发现入手,将1973年后的研究文章或专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书写良渚文化玉琮的研究史。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前言。本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介绍了目前关于良渚文化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研究内容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的概括;研究现状主要介绍目前为止对于良渚文化玉琮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接着分别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第二章,良渚文化玉琮的考古发现。本章主要介绍良渚文化玉琮的发现情况,分为出土概况以及发现的阶段划分两部分。出土概况旨在按地域划分梳理出玉琮发现的时间,集中分布的地点,出土的数量和所在墓葬以及形制特征等。并主要根据玉琮的出土数量和出土频率将良渚文化玉琮的出土发现划分为20世纪307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三个阶段。第三章,良渚文化玉琮的研究历程。本章先介绍了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阶段划分,依据良渚文化玉琮研究文章的数量和方向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然后主要根据良渚文化玉琮的研究内容将研究成果划分为六个研究的方向,分别是:形制研究,玉料研究,功用研究,造型含义研究,制作工艺研究和纹饰研究。从这六个方面,以编年史的方式展开叙述。第四章,主要争议分歧和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本章先分析了对于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同一方面的主要分歧和争议,以及出现分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未来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研究方向的展望。第五章,结语。对本文的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做总结,并归纳出目前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现状,不同研究方向的主流观点,思考对于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今后可能出现的研究方向。

郭涛[5](2015)在《和田玉超声波钻削系统及材料去除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制造业中,微小深孔的加工越来越多,且对孔的加工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目前,虽有很多微小深孔加工的工艺方法,但采用普通麻花钻的钻削加工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生产使用性最强的加工方法。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工业上各种有着高硬度、高脆性等特性的难加工新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应用愈加广泛,就使得普通钻削方式已经不能完成钻削或者达不到要求的加工质量。这种加工方式的落后,势必影响了新材料的应用推广。而超声振动钻削是普通钻削的进一步发展,其具有独特的切削机理和优越的工艺效果。这种钻削方式改变了传统钻削的钻削机理,改变了切屑的形成条件,从而形成一种本质全新的加工方法,并能明显地提高加工工件的表面质量、精度以及切削效率。由于和田玉特殊的物理性能,传统的加工方法对其微小深孔加工很难达到要求的精度和表面质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以和田玉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和田玉的物理性质,并分析了其特有的切削加工性;其次介绍了超声振动钻削系统及该系统中重要组件的设计原则;再次对振动钻削材料去除机理做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对和田玉分别进行了超声振动钻削和普通钻削试验,并去对比分析在超声振动钻削和普通钻削下的刀具磨损量、孔扩量、入口情况、出口毛刺及孔内表面粗糙度的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超声振动钻削不仅入钻容易,孔的直线度能很好的得到保障,而且能获得较好的加工质量和钻削效率,这样就为和田玉及具有形似性质的材料的微小深孔钻削提供了一种更好且新颖的工艺方法。

陈泳全[6](2012)在《建造过程中人的因素》文中提出西方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两条脉络,一条是注重思考(thinking)的脉络,强调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人文的价值,注重设计概念的创新和形式美的探索,表现为不断更替的形式风格和思想流派;另一条是注重制作(making)的脉络,这是一条隐性的脉络,以建筑的本体建造为核心,将材料、工艺、技术等等作为设计创新的焦点和决策依据。我们一直在关注、追随西方现代建筑中思想的潮流,却忽视了制作的传统对于建筑的价值,进而不断地陷入形式主义和粗劣品质的困境。面对这样的困境,许多建筑师、学者开始从形而上的思考回归到建筑的本体、建筑的制作传统来寻找建筑高品质、多元化的本质,以抵抗和突破那些谱系式的思想限制。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展开对建筑本体建造相关的研究。然而建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环境因素、物质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人的因素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了人的因素作为进行建造研究的切入点。建筑学的理论研究中对于使用中的人比较重视,而对于建造过程中的人很少关注,本文尝试去填补这块空白。由于人同样存在复杂性,关于人的研究领域也十分广泛,本文并没有借用文化、社会等人文领域的相关理论,而是借用人因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将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建造活动联系起来。本文重点分析了人的基本能力和局限性对建造活动的影响,探讨了人在建造活动中技能特征,分工协作的形成机制,分析了建筑师角色产生的内在原因。在此理论基础上,以手工业时代、工业化时代、数字化时代三个具有不同建造范式的时代为线索,深入分析了不同的建造范式中人与材料、工具、工艺、建造过程的关系,人的技能、分工角色的变化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本文不仅探讨了人的共性在建造过程中的普遍意义,还分析了人的个性对于建筑审美、建筑艺术价值的影响,以此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建筑发展的规律性内容。我们从主体建造的视角来理解建筑的同时,也是在加深对人的理解,认识人的主体性与建筑实践、建筑品质的关系,这对于我们建筑教育中人的培养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

吴文清[7](2011)在《两周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的器物工艺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区域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却少有涉及;在地方科技史研究中,就特定区域的器物工艺开展研究的成果比较丰富,对不同区域的工艺进行比较的研究却少人问津;在工艺比较中注入区域文化内涵的研究就属凤毛麟角了。本论文正是基于区域文化比较的视野,选择区域文化形成的源头时期——两周,就这一时期的器物工艺进行比较,以期拓展和深化地方科技史的研究。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一至四章,结论、参考文献和后记。绪论部分。对本论文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及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论文的研究视域、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本论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本研究运用的方法主要是“二重证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寻求三种突破:是将文化潜入器物工艺的研究之中;二是在地方科技史研究中率先开展不同区域器物工艺之间的比较研究;三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确立中国古代工艺源头的二元耦合论。第一章:两周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特征比较。首先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对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整体特征进行了宏观的比较,然后分别从自然观(天人关系与鬼神观念)、思维方式(认识论与逻辑方法)两个方面对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比较。三个方面都得出了观点鲜明的对照和结论。本章带有纲领的性质和意义,为后面三种器物工艺的比较奠定了基础。第二章:青铜器工艺比较。本章在梳理两周时期青铜器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主要从青铜采冶工艺、青铜器铸造工艺(陶范法、石范法、铜范工艺、失蜡法工艺、铸接焊接工艺、纹饰制作工艺)、装饰工艺(镶嵌工艺、鎏金工艺、表面合金化技术、刻纹工艺、髤漆工艺)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第三章:漆器工艺比较。本章在梳理两周时期漆器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主要从漆器制胎工艺(木胎工艺、竹胎工艺、夹纻胎工艺)、漆器器形工艺(觚、漆舟、扁壶、漆盒、漆豆、漆杯、虎座鸟架鼓、镇墓兽、漆鹿等)、漆器髹饰工艺(嵌螺钿工艺、嵌金银工艺、扣器工艺、圆雕工艺)、漆器纹饰工艺、漆器漆画工艺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第四章:玉器工艺比较。本章在梳理两周时期玉器工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玉器材质、琢玉工艺(阴线雕刻、镶嵌工艺、镂雕技术、活环技术)、琢玉工具(解玉工具、琢磨工具、抛光工具)、器形工艺(礼器、装饰器、殓玉)、纹饰工艺(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结论部分。从三种典型工艺的比较,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出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体系下两种工艺思想的特点:技术价值观方面形成了技利天下与技法自然,工具理性和摄用归体的对照;工艺制作观方面形成了简约与繁复、写实与浪漫的对照;工艺设计观方面形成了文质彬彬与大器免成,唯物唯天与超越心物的对照。并就两种工艺思想的交流与融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黄圣游[8](2011)在《重组竹新中式家具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竹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受到了家具行业的重视,另一方面,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中国家具需要发展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中式家具。目前我国的重组竹产业规模正迅速扩大,但其应用却局限于地板生产,迫切需要扩大应用领域。本文首次提出重组竹新中式家具这一特定的家具形式,并对重组竹家具的造型设计、结构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重组竹材料利用率高,具有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加工性能、环保性能,完全能够满足家具制造的要求,特别是在继承传统造型与工艺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但其纹理和质感相比天然木材有所不足,且价格偏高,应在设计和生产中采取相应的策略予以弥补。(2)新中式家具的核心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中国传统家具在精神内涵、造型样式、结构形式等方面对其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和现代家具体系的影响,归纳出了新中式家具的精神内涵和造型特征。(3)重组竹新中式家具是材料与风格结合的典范。重组竹的材料特点决定了重组竹家具适合以圆润的线形构件组成轻巧的造型,整体简洁且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而这些造型策略与新中式家具的造型特点相一致。(4)重组竹家具的造型设计应根据材料特点和成型工艺进行单元体形态的设计和组合,适当体现竹质材料的特点,并进行多样的装饰。(5)重组竹家具充分发挥材料高强度的特点,可以用更小的断面尺寸达到构件强度的要求,其最佳的结构形式是框式与板式相结合的复合结构。本研究根据结点强度试验,详细阐述了榫接合、钉与木螺钉接合、连接件接合的工艺要求。

朱怡芳[9](2009)在《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形成了自己的玉石文化及其传统,其后的数千年及今,玉石文化绵延不绝,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内容和特征之一。本研究将整个中国玉石文化的历史传统分为远古传统、古典传统和现代传统,并运用社会学、文化学以及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对玉石文化诸传统的演变、承续进行了分析和探究。论文围绕玉石文化传统的永恒性(神性)、价值性、社会文化身份与权力形式展开讨论,提出远古传统以神人结体与宗法结构为基础,而古典传统则以权力意志与比德理念作为特质,所谓现代传统则是大众消费与时尚意象的产物。本文运用多重证据法,论述了远古传统从“神人结体”到“宗法玉制”转变的路径。通过图像学的分析,结合实物及史前神话传说等各类文本资料,推论出“神徽”是无文字时代的先民采用原初艺术表现方式所作的历史记录,而且“神徽”的主题纹饰具有由神灵崇拜向祖宗崇拜过渡的性质。基于对《周礼》的分析,应用分形理论,提出“宗法玉制”是中国传统社会以及现当代玉石文化形成惟“宗”传统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传统社会玉石文化权势话语的分析,揭示了作为赠与或保存的玉石物品在相对稳定的等级社会中,对于人们巩固社会地位、维系社会关系、增强话语权力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提出了“玺印为权”、“冠服以仪”的玉石物品是权势阶层权力意志合法化的符号。传统社会的“比德理念”是对西周“惟德是辅”的继承。作为教化人性的“比德”不仅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君子”而谈,即“君子”的概念因科层制的出现和“三纲五常”的儒化扩展到士绅官僚、文人雅士等更广的社会群体范围,而不同历史时期价值观念的转变亦使玉石文化传统中“比德符号”的意义发生衍变。基于对近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讨论,指出现代传统中玉石制品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时尚消费品,它是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甚至社会资本结合的商品。通过对当代玉石文化现况的田野考察与分析,提出大众消费消解了传统玉石文化的神圣性、经典性、少数阶层的占有性,弱化了传统玉石符号的尊贵属性,但在新的社会情境中,玉石文化的神性得到延伸、经典性也得到重新诠释。

李小坤[10](2007)在《独山古玉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独山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有着7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对独山古玉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独山玉的文化特征和开发利用价值,为进一步拓宽独山玉的应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对独山古玉的发现、应用及其工艺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简要介绍了独山古玉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重点研究了独山古玉的工艺特点及矿物学特征。对从黄山遗址采集的独山古玉标本进行了矿物学常规测试以及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发现黑色独山古玉的折射率为1.57-1.58,密度2.86-2.87,硬度6-6.5;块状构造,不等粒结构,颗粒度较大。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其颗粒边界明显,呈直线状,蚀变程度较高,长石大部分蚀变为闪石。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结果也表明黑色独山古玉的矿物成分主要为闪石,长石占少量部分。颗粒度的大小、颗粒边界形状、蚀变程度及矿物成分组成都是影响独山玉透明度的因素。古代先民们寻找独山玉矿的方法经历了偶然捡得、主动寻找和原始的小规模探采三个历史阶段。开采方法主要有挖土筋、采石筋、打眼放炮等几种。所使用的工具可分为开挖工具、运渣工具和照明工具三大类。古代开采独山玉不但费时、费力、不安全,而且采出的玉石块度小,对玉石资源的破坏较大。在新石器时代,雕琢独山玉的工具主要有石钻、砺石等,其质地多为砂岩和石英砂岩。剖玉、开片时所用到的解玉砂也多为石英砂岩颗粒,因为其硬度较高,为7度以上,高于独山玉的硬度(Hm=6-6.5)。制作独山古玉制品的工艺过程主要经历了选材、打剥、切割、琢磨几个步骤。在黄山遗址发现了早在六七千年前制作玉镯的全部过程的实物标本,其标本首次完整地向世人展示了新石器时代玉镯加工工艺的全过程。这套实物标本的发现,解答了学术界关于新石器时代玉器雕琢工艺的许多疑惑,填补了对玉雕历史研究的一项空白。本文在对独山古玉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拓宽独山玉应用价值的合理化建议,提出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独山玉资源,尤其是目前在市场上作为等外品的黑色独山玉料,其成分与南阳黄山新石器时代普遍应用的独山古玉成分相同,因此可以用来制成仿古玉制品,以弘扬中国玉文化。

二、玉石钻头——发现新石器时代机床玉制刀具(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石钻头——发现新石器时代机床玉制刀具(五)(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学语境下的《诗经》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诗经》的版本及时间、地域判定
        一、《诗经》成书的断代问题与存疑
        二、《诗经》版本及历代校注
        三、《诗经》所涉主要地域划分
        (一)十五“国风”
        (二)二“雅”
        (三)三“颂”
第一章 《诗经》与两周设计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诗经》时代其他古籍与文字中的早期设计思想
        一、两周与诸子手工艺思想
        (一)《洪范》
        (二)《尚书》
        (三)《周易》
        (四)《道德经》
        (五)《论语》
        二、两周民间手工艺思想
        (一)《山海经》
        (二)《周礼》
        三、先秦手工艺书籍
        四、先秦文字中的造物现象
    第二节 《诗经》时代的造物环境
        一、较为发达的先秦大农业体系
        (一)生产组织方式
        (二)两周主要农具
        (三)百姓生活资料的多样来源
        (四)田亩管理与国家道路建设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构架初现
        (一)《诗经》时代形成的手工业构架
        (二)《诗经》时代的“三造四作”
        (三)两周手工业构架的发展特征
        三、“官作设计”与“民物设计”的文化分野
        (一)“官作”与“民物”
        (二)《诗经》时代的“官作设计”与“民具设计”
        (三)“官作设计”与“民具设计”的关系
    第三节 《诗经》中的社会生活与民俗民情
        一、《诗经》中的衣食住行
        二、《诗经》中的典礼、祭祀与祝告活动
        三、《诗经》中的恋爱与婚姻活动
第二章 《诗经》中的器物分类
    第一节 服饰
        一、《诗经》中的纺织作物
        二、《诗经》中的纺织工具与工艺
        三、《诗经》中的各种衣裳
        四、服饰的构件及其功能
    第二节 生活器具
        一、食器、饮器与炊具
        (一)餐饮器具之制材
        (二)餐饮器具的制造工艺
        (三)《诗经》中的餐饮器具
        (四)《诗经》餐饮具中的奢侈现象
        二、营造与室内陈设
        (一)《诗经》中的建材
        (二)《诗经》中的城市规划
        (三)《诗经》中的房屋营造与室内陈设
        (四)《诗经》中的建筑结构
        三、首饰与随配饰物
        (一)首饰、随配饰物之材料
        (二)玉器加工工艺
        (三)《诗经》中的首饰与随配
        (四)首饰、随配之样式
        四、乐器与文玩
        (一)乐器、文玩之材料
        (二)《诗经》中的乐器与文玩
        (三)装饰造型精美的乐器
        (四)两周乐舞
    第三节 生产工具
        一、各类工具之材料
        二、农具
        三、狩猎工具
        四、两周工具发展水平
    第四节 兵器
        一、兵器之材料
        二、《诗经》中的攻击兵器
        三、《诗经》中的防御兵甲
        四、《诗经》中的兵器配件与配饰
    第五节 舟舆
        一、先秦造船材
        二、舟舆结构与工艺
        三、《诗经》中的舟舆
        四、《诗经》中的车马装饰
第三章 《诗经》中的造物审美
    第一节 《诗经》反映的时代造型特征
        一、西周中后期出土墓葬中的列鼎制度
        二、《诗经》中青铜器的造型与工艺
        三、《诗经》时代器具造型特征
    第二节 《诗经》反映的时代纹案特征
        一、十二章纹与早期神兽纹
        二、《诗经》中的画缋与刺绣
        三、《诗经》时代装饰纹案特征
    第三节 《诗经》反映的时代用色特征
        一、“三统”与“五德”—中国古代王室用色准则
        二、《诗经》中的多重色彩
        三、《诗经》时代用色特征
第四章 “《诗经》时代”的手工业特征
    第一节 礼制化的官作设计规范
        一、程式化的简化纹案
        二、标准化的礼器造型
        三、庄严肃穆的使用规则
    第二节 造物为人的民物设计思想
    第三节 厚积“待发”的造物变革成就
结论
附录一 :《诗经》文本中服饰相关内容
附录二 :《诗经》文本中餐具、饮具、厨具等相关内容
附录三 :《诗经》文本中营造与装修、家具等相关内容
附录四 :《诗经》文本中首饰与随配等相关内容
附录五 :《诗经》文本中乐器文玩等相关内容
附录六 :《诗经》文本中使用兵器相关内容
附录七 :《诗经》文本中舟舆相关内容
附录八 :《诗经》文本中祭祀仪式相关内容
附录九 :《诗经》文本中大农业相关内容
附录十 :《诗经》文本中农业为手工业提供材料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时空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研究
    2.1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2.2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2.2.1 东北北部地区
        2.2.2 燕辽地区
        2.2.3 海岱地区
        2.2.4 长江中游地区
        2.2.5 长江下游地区
        2.2.6 中原地区(黄河中游地区)
        2.2.7 甘青地区(黄河上游地区)
    2.3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型式分析
        2.3.1 单孔壁
        2.3.2 联璧
    2.4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制作方式
        2.4.1 成坯
        2.4.2 钻孔及成形
        2.4.3 修整成器
    2.5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使用
        2.5.1 玉璧的出土位置
        2.5.2 玉璧的出土组合
        2.5.3 玉璧的使用方式
    2.6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功能愈用途
        2.6.1 佩饰
        2.6.2 身份、地位的象征
        2.6.3 沟通天地、神灵的法器
        2.6.4 财富货币
        2.6.5 随葬
        2.6.6 乐器
    2.7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分期与特征
第三章 商代玉璧研究
    3.1 商代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3.2 商代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3.2.1 商文化地区
        3.2.2 四川地区
        3.2.3 湘江与资江下游地区
        3.2.4 赣鄱流域
        3.2.5 闽粤地区
    3.3 商代玉璧的型式分析
        3.3.1 圆璧
        3.3.2 有领璧
        3.3.3 牙璧
        3.3.4 有领牙璧
    3.4 商代玉璧制作工艺
    3.5 商代玉璧的使用
        3.5.1 商代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3.5.2 商代玉璧出土位置
        3.5.3 商代玉璧出土组合
        3.5.4 商代玉璧使用方式
        3.5.5 商代玉璧的等级关联
    3.6 商代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3.6.1 祭祀用器
        3.6.2 财富宝货
        3.6.3 身份地位象征
        3.6.4 纳贡之物
        3.6.5 随葬用器
        3.6.6 乐器
    3.7 商代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3.7.1 商代玉璧的分期
        3.7.2 商代玉璧的分区
第四章 西周玉璧研究
    4.1 西周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4.2 西周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4.2.1 周原地区
        4.2.2 丰镐地区
        4.2.3 洛邑及周边地区
        4.2.4 晋及其周边地区
        4.2.5 燕及其周边地区
        4.2.6 鲁及其周边地区
        4.2.7 其他诸侯国
        4.2.8 四川地区
        4.2.9 湖湘地区
    4.3 西周玉璧的型式分析
        4.3.1 圆璧
        4.3.2 有领璧
        4.3.3 牙璧
        4.3.4 璜联璧
    4.4 西周玉璧的制作工艺
    4.5 西周玉璧的使用
        4.5.1 西周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4.5.2 西周玉璧出土位置
        4.5.3 西周玉璧出土组合
        4.5.4 西周玉璧的使用制度
    4.6 西周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4.6.1 礼仪用器
        4.6.2 祭祀用器
        4.6.3 宾赠用器
        4.6.4 丧葬用器
    4.7 西周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4.7.1 西周玉璧的分期
        4.7.2 西周玉璧的分区
第五章 东周玉璧研究
    5.1 东周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5.2 东周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5.2.1 成周及其周边地区
        5.2.2 晋及其周边地区
        5.2.3 齐鲁及其周边地区
        5.2.4 秦及其周边地区
        5.2.5 吴越及其周边地区
        5.2.6 楚及其周边地区
        5.2.7 燕及周边地区
        5.2.8 滇及其他地区
    5.3 东周玉璧的型式分析
        5.3.1 圆璧
        5.3.2 出廓璧
        5.3.3 有领璧
        5.3.4 牙璧
        5.3.5 双联璧
    5.4 东周玉璧的制作工艺
    5.5 东周玉璧的使用
        5.5.1 东周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5.5.2 东周玉璧出土位置
        5.5.3 东周玉璧出土组合
        5.5.4 东周玉璧的使用制度
    5.6 东周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5.6.1 礼仪用器
        5.6.2 祭祀用器
        5.6.3 盟誓用器
        5.6.4 宾赠用器
        5.6.5 丧葬用器
        5.6.6 财富货币
        5.6.7 佩饰
        5.6.8 陈设用器
    5.7 东周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5.7.1 东周玉璧的分期
        5.7.2 东周玉璧的分区
第六章 汉代玉璧研究
    6.1 汉代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6.2 汉代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6.2.1 陕西地区(关中地区)
        6.2.2 河南地区
        6.2.3 河北、山西地区
        6.2.4 山东地区
        6.2.5 江苏地区
        6.2.6 两湖地区
        6.2.7 云贵地区
        6.2.8 福建、两广地区
        6.2.9 其他地区
    6.3 汉代玉璧的型式分析
        6.3.1 圆璧
        6.3.2 出廓璧
        6.3.3 有领璧
        6.3.4 其他玉璧种类
    6.4 汉代玉璧的制作工艺
    6.5 汉代玉璧的使用
        6.5.1 汉代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6.5.2 汉代玉璧出土位置
        6.5.3 汉代玉璧出土组合
        6.5.4 汉代玉璧使用方式
        6.5.5 汉代玉璧的使用制度
    6.6 汉代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6.6.1 礼仪用器
        6.6.2 祭祀用器
        6.6.3 丧葬用器
        6.6.4 财富货币
        6.6.5 馈赠用器
        6.6.6 佩饰
        6.6.7 陈设用器
        6.6.8 建筑装饰用器
    6.7 汉代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6.7.1 汉代玉璧的分期
        6.7.2 汉代玉璧的分区
第七章 相关问题探讨
    7.1 玉璧的起源问题探讨
    7.2 玉璧形器的定名
    7.3 玉璧的形制演变
    7.4 玉璧制作工艺的发展脉络
    7.5 玉璧的使用习俗与制度
    7.6 玉璧功能的发展演变
        7.6.1 玉璧的出土位置与玉璧功能的关联
        7.6.2 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基础功能的转化
        7.6.3 各时期的流行观念对玉璧功能的影响
    7.7 玉璧承载形式的转变
    7.8 玉璧在玉器中的地位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以道观物 ——庄子《秋水》篇的造物思想在手工刀具创作中的探索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课题起源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条件
        (三)研究思路框架图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创新点、预期成果
第一章 《秋水》中的“以道观物”
    第一节 《秋水》中对事物的理解分析
        一、简析《秋水》中的“道”
        二、《秋水》中观察事物的“相对论”方法
    第二节 结合造物实例分析《秋水》中的造物思想
        一、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简述
        二、“以物应道”——《秋水》中的造物思想探析
第二章 现代手工刀具概述
    第一节 现代意义下的“手工刀具”的流变与定义
        一、“手工”与“刀具”的含义
        二、冷兵器在现在社会的角色演变
        三、传统“刀匠”与“现代刀匠”
        四、现代“手工刀具”的试定义
    第二节 现代手工刀具种类分析
    第三节 手工刀具常用制刀材质与制刀形式分析
第三章 秋水与刀
    第一节 通过对《秋水》的理解引发个人对造物的一些思考
        一、珍惜材料心存敬畏
        二、使用行为也是造物过程,造物应看到物的以后的样貌
        三、手是第三只眼,看到的不一定真实
        四、《秋水》中的造物观对新旧造物方式的平衡意义与启示
        五、技近乎道——技术的升华是从中悟道
    第二节 通过秋水中的造物思想反观手工刀具问题与思考
        一、现代手工刀具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刀具的升华应当是“钢的艺术”
第四章 《秋水》在手工刀具创作中的探索实践
    第一节 以刀喻道——对文中道的理解的刀具实践创作
        一、《无用之用》系列作品设计
    第二节 水近乎于道—以水为元素的刀具创作
        一、《秋水》系列
        二、《弱水三千》
        三、《语冰》系列
    第三节 《借形》系列—秋水中元素与意境的刀具创作
        一、借“形”为形—《鹤形》
        二、借“气”为形—《虎形》
        三、借“量”为形—《鲲形》
        四、借“品”为形—《狼形》
        五、借“德”为形—《麟形》
        六、借“韵”为形—《风形》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参与调研表
    附录三 研究生期间参加活动、展演以及申报课题记录表
    附录四 研究生期间参与设计实践
    附录五 个人其他实践作品集
    附录六 个人展览报告

(4)良渚玉琮的发现过程及研究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目的
第二章 良渚文化玉琮的考古发现
    2.1 良渚文化玉琮的出土概况
    2.2 良渚文化玉琮考古发现的阶段划分
        2.2.1 二十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初
        2.2.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
        2.2.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
第三章 良渚文化玉琮的研究历程
    3.1 阶段划分
        3.1.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3.1.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3.1.3 二十一世纪以来
    3.2 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六个方面
        3.2.1 形制
        3.2.2 玉料
        3.2.3 功用
        3.2.4 造型含义
        3.2.5 制作工艺
        3.2.6 纹饰
第四章 主要争议分歧和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4.1 关于玉琮研究的主要分歧
        4.1.1 关于玉料来源的主要分歧
        4.1.2 关于功用的主要分歧
        4.1.3 关于造型含义的主要分歧
        4.1.4 关于制作工具的主要分歧
        4.1.5 关于纹饰解释的主要分歧
    4.2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和田玉超声波钻削系统及材料去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和田玉的超声振动钻削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外超声波加工机理研究概况
        1.2.2 国内外深孔加工机理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二章 超声波振动钻削的基本理论
    2.1 振动钻削的分类
    2.2 超声波振动钻削的原理
    2.3 超声振动钻削的特点
    2.4 轴向超声振动钻削运动学特性、刀具切削状况及力学分析
        2.4.1 轴向超声振动钻削的变厚切削特性
        2.4.2 轴向超声振动钻削的变速切削特性
        2.4.3 轴向超声振动钻削的变角切削特性
        2.4.4 振动钻削过程中的力学分析
    2.5 超声振动钻削断屑机理
    2.6 超声振动钻削存在的问题
    2.7 超声振动钻削的发展趋势
    2.8 小结
第三章 和田玉物理性能和钻削加工性能分析
    3.1 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3.2 影响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因素
    3.3 和田玉的物理组分
    3.4 和田玉的基本性质
    3.5 和田玉的钻削加工性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轴向超声振动钻削系统
    4.1 超声轴向振动钻削系统概述
    4.2 超声轴向振动钻削系统的组成
        4.2.1 超声波发生器
        4.2.2 超声波换能器
        4.2.3 超声变幅杆
        4.2.4 工具系统
    4.3 小结
第五章 超声振动钻削材料去除机理
    5.1 振动钻屑在不同参数匹配下的切屑形成分析
        5.1.1 振动钻削圆周方向切屑形状
        5.1.2 瞬时轴向切削层厚度
    5.2 完全几何断屑条件下的临界相位差和理论切屑长度
        5.2.1 相交波纹数与振动参数及切削参数存在的关系
        5.2.2 切入与切出点的计算
        5.2.3 临界相位差
        5.2.4 理论切屑长度
    5.3 不完全几何断屑情况下i的选取
    5.4 小结
第六章 和田玉微小深孔超声振动钻削的试验研究
    6.1 超声振动钻削装置的安装
    6.2 超声振动钻削装置的调试
    6.3 试验设备及方案
        6.3.1 试验设备
        6.3.2 实验方案
        6.3.3 试验工艺参数
    6.4 试验结果
        6.4.1 直径为 2mm的微小深孔加工试验
        6.4.2 直径为 1.5mm的微小深孔加工试验
        6.4.3 直径为 1.0mm的微小深孔加工试验
    6.5 试验结果分析
        6.5.1 刀具磨损分析
        6.5.2 孔扩量分析
        6.5.3 钻孔时入口情况比较分析
        6.5.4 出口毛刺比较分析
        6.5.5 孔内表面粗糙度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建造过程中人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与“建造”相关的研究
        1.2.2 建造过程中人的因素
        1.2.3 与“人”相关的理论研究
    1.3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人的基本能力与建造活动
    2.1 人的感官与建造活动
        2.1.1 感觉与知觉
        2.1.2 视觉与建造
        2.1.3 听觉与建造
        2.1.4 触觉与建造
        2.1.5 本体感觉与建造
    2.2 人的运动系统与信息输出
        2.2.1 人的运动系统构成
        2.2.2 人的运动特征
        2.2.3 人的操纵控制能力
    2.3 人的信息加工与建造活动
        2.3.1 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2.3.2 构建知觉
        2.3.3 知觉控制
    2.4 人的基本能力对建造活动的限制
        2.4.1 动力限制
        2.4.2 操纵能力限制
        2.4.3 尺度限制
        2.4.4 思维限制
第3章 建造过程中的技能与专业分工
    3.1 建造过程中人的技能
        3.1.1 技能
        3.1.2 技能的形成过程
        3.1.3 技能的形成方式
    3.2 分工与协作
        3.2.1 专业分工的形成因素
        3.2.2 专业者的协作
    3.3 建筑师的产生
        3.3.1 技艺与智慧的结合
        3.3.2 角色分离
        3.3.3 建筑师的职业化
        3.3.4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化
第4章 前工业化时代建造工艺与人的关系
    4.1 传统建造工艺的技能特点
    4.2 建筑材料与人的技能
        4.2.1 获取方式
        4.2.2 材料性质的辨别与运用
        4.2.3 加工方式
    4.3 建筑精度的控制
        4.3.1 路径控制
        4.3.2 工具精度
        4.3.3 感知精度控制
第5章 前工业化时代建造过程中人的个性因素
    5.1 技能向技艺的转变
        5.1.1 技能、技术、技巧
        5.1.2 技艺与美
        5.1.3 手工技艺的价值
    5.2 建造过程中个性的抑制与展现
        5.2.1 个性的抑制
        5.2.2 个性的展现
    5.3 从人建造的角度理解传统建筑的价值
第6章 工业化时代建造工艺与人的关系
    6.1 建造范式的转变
        6.1.1 新的动力方式——机器动力代替人的动力
        6.1.2 新的材料生产方式——产品化
        6.1.3 建造技术的科学化——从个人经验到科学计算
    6.2 建筑材料加工工艺与人的关系
        6.2.1 工业化制造工艺对人的技能要求
        6.2.2 工业化制造工艺与手工工艺的比较
    6.3 建造过程中人的操作技能转化
        6.3.1 测量定位
        6.3.2 移动
        6.3.3 连接
第7章 工业化时代建造过程中人的个性因素
    7.1 技艺的分化
        7.1.1 设计与建造的分离
        7.1.2 分工与专业化
        7.1.3 协作媒介的统一
    7.2 个性的束缚与解放
        7.2.1 个性的束缚
        7.2.2 个性的解放
        7.2.3 艺术观念的变化
    7.3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7.3.1 从工艺美术运动到德意志制造联盟
        7.3.2 从德意志制造联盟到包豪斯
        7.3.3 从 Hi‐skill 到 Hi‐tech
第8章 后工业化时代建造过程与人的数字化结合
    8.1 数字化技术对人机关系的转变
        8.1.1 加工制造过程中的人机关系
        8.1.2 建造过程中的人机关系
    8.2 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集成
        8.2.1 信息媒介的转变
        8.2.2 从信息集成到人的集成
    8.3 数字化建造过程中人的个性
        8.3.1 数字化技术与个性自由
        8.3.2 人工智能的未来——人可以被取代吗?
第9章 建造过程中人的因素之思考
    9.1 理解建筑的新途径
    9.2 对建筑师角色的思考
    9.3 对建造者角色的思考
    9.4 对建筑教育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两周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的器物工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基本概念与时间界定
    0.3 研究视域
    0.4 选题的意义
    0.5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0.6 运用的方法
    0.7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特征比较
    1.1 文化整体特征比较
        1.1.1 西周时期
        1.1.2 春秋时期
        1.1.3 春秋末至战国时期
    1.2 自然观比较
        1.2.1 天人关系比较
        1.2.2 鬼神观念比较
    1.3 思维方式比较
        1.3.1 认识论比较
        1.3.2 逻辑方法比较
    小结
第二章 青铜器工艺比较
    2.1 两周时期青铜器工艺发展概况
    2.2 青铜采冶工艺比较
        2.2.1 铜、锡矿的主要产地
        2.2.2 青铜冶炼工艺比较
    2.3 青铜器铸造工艺比较
        2.3.1 陶范工艺比较
        2.3.2 石范工艺比较
        2.3.3 失蜡法工艺比较
        2.3.4 铸接与焊接工艺比较
        2.3.5 器形工艺比较
        2.3.6 纹饰工艺比较
    2.4 青铜器装饰工艺比较
        2.4.1 镶嵌工艺比较
        2.4.2 鎏金工艺比较
        2.4.3 表面合金化工艺比较
        2.4.4 刻纹工艺比较
        2.4.5 髹漆工艺比较
    小结
第三章 漆器工艺比较
    3.1 两周时期漆器工艺发展概述
    3.2 漆器制胎工艺比较
        3.2.1 木胎工艺比较
        3.2.2 竹胎工艺比较
        3.2.3 夹纻胎工艺比较
    3.3 漆器器型工艺比较
    3.4 漆器髹饰工艺比较
        3.4.1 嵌螺钿工艺比较
        3.4.2 嵌金银工艺比较
        3.4.3 扣器工艺比较
        3.4.4 圆雕工艺比较
        3.4.5 其他
    3.5 漆器纹饰工艺比较
    3.6 漆器漆画工艺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玉器工艺比较
    4.1 两周时期玉器工艺发展概况
        4.1.1 西周出土玉器的分布
        4.1.2 东周出土玉器的分布
    4.2 玉石材质比较
    4.3 琢玉工艺比较
        4.3.1 阴线雕刻工艺比较
        4.3.2 镶嵌工艺比较
        4.3.3 镂雕工艺比较
        4.3.4 活环工艺比较
    4.4 琢玉工具比较
        4.4.1 解玉工具比较
        4.4.2 钻孔工具比较
        4.4.3 琢磨工具比较
        4.4.4 抛光工具比较
    4.5 器形工艺比较
        4.5.1 礼器工艺比较
        4.5.2 装饰器工艺比较
        4.5.3 殓玉工艺比较
    4.6 纹饰工艺比较
        4.6.1 动物纹工艺比较
        4.6.2 植物纹工艺比较
        4.6.3 几何纹工艺比较
    小结
结论 从器物工艺比较反观两种文化下的工艺思想
    一、工艺价值观的差异
    二、工艺制作观的差异
    三、工艺设计观的差异
    四、工艺思想的交流和渗透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8)重组竹新中式家具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重组竹新中式家具
        1.1.1 重组竹
        1.1.2 新中式家具
        1.1.3 重组竹新中式家具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1 课题背景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
        1.3.1 重组竹研究现状
        1.3.2 新中式家具研究现状
        1.3.3 重组竹家具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课题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 重组竹的特性
    2.1 重组竹材的制造工艺
    2.2 重组竹的物理力学性能
        2.2.1 基本特性
        2.2.2 力学性能
    2.3 纹理与色彩
    2.4 加工性能
    2.5 环保性能
    2.6 经济性
    2.7 重组竹家具基材的挑选与检验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式家具研究
    3.1 当前新中式家具研究的误区
    3.2 中国传统家具的特征及其对新中式家具的影响
        3.2.1 明式家具是新中式家具继承传统的主体对象
        3.2.2 传统家具的精神内涵
        3.2.3 传统家具的造型特征
        3.2.4 传统家具的结构特征
        3.2.5 传统家具对新中式家具的影响
    3.3 现代家具体系对新中式家具的影响
        3.3.1 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
        3.3.2 现代科技与生产方式的影响
        3.3.3 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3.4 新中式家具的风格特征
        3.4.1 现代家具的一般特征
        3.4.2 新中式家具的设计理念
        3.4.3 新中式家具的造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组竹新中式家具的造型设计
    4.1 竹文化与重组竹家具造型
        4.1.1 中国传统竹文化
        4.1.2 现代竹文化
        4.1.3 竹文化在家具中的体现
    4.2 重组竹家具形态的实现方法
        4.2.1 重组竹家具的生产工艺
        4.2.2 主要成型技术
    4.3 重组竹家具的形态设计方法
        4.3.1 遵循造型的美学法则
        4.3.2 重组竹造型的基本形态
        4.3.3 二维图形的立体化方法
        4.3.4 基本单元体的造型方法
        4.3.5 多单元体的组合与构成
    4.4 重组竹特性与新中式风格的结合
        4.4.1 重组竹的特点及相应的家具造型策略
        4.4.2 重组竹新中式家具是材料与风格结合的典范
        4.4.3 重组竹新中式家具的造型特点
    4.5 重组竹新中式家具的装饰
        4.5.1 色彩搭配与纹理组合
        4.5.2 涂饰
        4.5.3 雕刻与镶嵌
        4.5.4 其他材料的选用与搭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组竹家具结点接合强度试验
    5.1 试验内容与条件
    5.2 胶粘剂种类对圆榫抗拔力的影响
    5.3 配合尺寸对重组竹板面圆榫抗拔力的影响
    5.4 榫头宽度与榫眼长度间配合参数对椭圆榫抗拉强度的影响
    5.5 榫头厚度与榫眼宽度间配合参数对椭圆榫抗拉强度的影响
    5.6 榫头宽度对椭圆榫抗弯矩强度的影响
    5.7 螺钉接合强度正交试验
    5.8 典型接合方式的强度对比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组竹家具的结构设计
    6.1 重组竹家具整体结构形式
        6.1.1 木质家具结构类型
        6.1.2 重组竹家具合理的结构形式
    6.2 构件尺寸的计算与设计
        6.2.1 重组竹书柜搁板的变形计算
        6.2.2 重组竹床梁的强度计算
        6.2.3 重组竹构件尺寸设计
    6.3 重组竹家具的接合方式
        6.3.1 榫接合
        6.3.2 钉与木螺钉接合
        6.3.3 连接件接合
    6.4 可拆卸与结构标准化
        6.4.1 可拆卸设计
        6.4.2 结构标准化
    6.5 结构装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组竹新中式家具设计实践
    7.1 设计规划
        7.1.1 市场定位
        7.1.2 风格定位
    7.2 产品特点分析
        7.2.1 造型特点
        7.2.2 结构特点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详细摘要
Abstract

(9)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缘起
    1.2 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思路与章节重点
        1.3.1 玉石文化传统的划分
        1.3.2 本文分析的出发点
        1.3.3 本文分析的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
        1.4.1 相关文化研究理论
        1.4.2 田野考察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神人结体与宗法结构的远古传统
    2.1 从石器到玉器
        2.1.1 神灵之石与玉石分化
        2.1.2 鬼斧神工
    2.2 混沌至清晰:原始宗教到宗法的视觉角色转变
        2.2.1 生产与生活中的角色混同
        2.2.2 宗法制度下的被视者
    2.3 神人结体与原始宗法的产物
        2.3.1 神人结体与原始宗法之间的关联
        2.3.2 惟玉为葬
        2.3.3 神徽与威权
        2.3.4 宗法玉制
第3章 权力意志与比德理念的古典传统
    3.1 权势话语:权力意志的结构形式
        3.1.1 权势话语的构成基础
        3.1.2 权势话语的转移
        3.1.3 权势话语的表达
    3.2 比德符号:价值观念的诠释
        3.2.1 比德价值观念的历史发展及意义
        3.2.2 比德符号的意义衍化
    3.3 透镜观看:时空与社会场域中的阅读
        3.3.1 时空维度下的装饰
        3.3.2 社会场域中的身体与身份
第4章 大众消费与时尚意象的现代传统
    4.1 分散-合作化-集散:玉石经济的民主化进程
        4.1.1 动荡时期的分散模式:传统的稳定存在
        4.1.2 特殊时期的合作化模式:历史任务与传统的转变
        4.1.3 改革时期的集散模式:大众意向的传统方向
    4.2 时尚的符号:玉石文化的民主化发展
        4.2.1 工艺技术与商人的策略:生产为主的现代时尚
        4.2.2 从精英到大众:时尚消费者的身份与地位
        4.2.3 从匿名到署名:设计身份的凸现与职业身份的多重化
    4.3 从经济资本到文化资本:当代玉石文化的权势话语
        4.3.1 田黄之金:当代玉石经济资本
        4.3.2 无价之玉:文化资本及其投入
    4.4 传统玉德观念的转变:德符之辨
        4.4.1 “符”与审美观念的变化
        4.4.2 “德”与价值观念的变化
        4.4.3 德符之辨
第5章 结论
    5.1 远古传统:神性的开端
    5.2 古典传统:君权德威的符号
    5.3 现代传统:强“利”“欲”而弱“德”“信”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五代后唐之后有关赝玺、疑玺历史记载
附录B 《长物志》与《闲情偶寄》关于玉石物品的品评
附录C 扬州玉雕行业历史沿革及相关政策(1956年以来)
附录D 人物访谈及评述
附录E 特色产业基地的资源开采、利用和保护等状况
附录F 国内主要玉石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状况
附录G 观察记录
附录H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艺雕刻(玉石)类名单
附录I 1984年与2005年传统工艺美术玉石雕刻类省市分布情况以及2006年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玉石雕技艺项目
附录J 近年主要的玉石特色产业基地文化战略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独山古玉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中国古代独山玉的历史
    2.1 独山古玉的发现
    2.2 独山古玉制品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2.3 中国古代独山玉文化发展简史
        2.3.1 原始社会
        2.3.2 奴隶社会
        2.3.3 封建社会
        2.3.4 近代及现代
3 独山古玉的产状及矿物学特征
    3.1 独山古玉制品的产状
    3.2 独山古玉制品的矿物学特征
        3.2.1 独山古玉制品的颜色和质地
        3.2.2 独山古玉与现代黑色独山玉料矿物学特征对比
4 中国古代独山玉的开采及工艺特点研究
    4.1 独山古玉的开采
        4.1.1 独山玉的古代找矿方法
        4.1.2 独山玉的赋存状态和找矿特点
        4.1.3 独山玉的古代开采方法
        4.1.4 古代采玉主要使用的工具
        4.1.5 与独山玉的现代开采状况对比
    4.2 独山古玉的雕琢
        4.2.1 独山古玉制品中的“攻玉”工具
        4.2.2 独山古玉制品的制作工艺
    4.3 现代独山玉的工艺特点
5 独山玉资源的再开发及应用
    5.1 独山玉资源的再开发
    5.2 独山玉资源的应用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玉石钻头——发现新石器时代机床玉制刀具(五)(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学语境下的《诗经》解读[D]. 陈圣鋆.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2]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D]. 杨岐黄. 西北大学, 2020(07)
  • [3]以道观物 ——庄子《秋水》篇的造物思想在手工刀具创作中的探索实践[D]. 任鹏飞.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2)
  • [4]良渚玉琮的发现过程及研究历程[D]. 徐子涵. 吉林大学, 2018(04)
  • [5]和田玉超声波钻削系统及材料去除机理研究[D]. 郭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15(12)
  • [6]建造过程中人的因素[D]. 陈泳全. 清华大学, 2012(07)
  • [7]两周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的器物工艺比较研究[D]. 吴文清. 山西大学, 2011(05)
  • [8]重组竹新中式家具的设计研究[D]. 黄圣游.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9]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 朱怡芳. 清华大学, 2009(02)
  • [10]独山古玉的应用研究[D]. 李小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标签:;  ;  ;  ;  ;  

玉石——新石器时代机床玉器的发现(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