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专辑谢霆锋:我和王菲站在同一边

台湾新专辑谢霆锋:我和王菲站在同一边

一、台湾宣传新专辑谢霆锋:我与王菲同一阵线(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颖[1](2020)在《中国流行音乐在世纪之交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

孙雅艳[2](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社会延绵发展的根基。流行歌曲作为重要的文艺形态和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其融入生活、融入时代,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感染性,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是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提出的责任和使命。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中明确将“幻想”“想象”“形象化”概括为艺术掌握世界的特征。流行歌曲这一艺术形态是如何影响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观念和态度,进而作用于社会、作用于时代;我们依据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构建机制,何以、何能增强其对人的灵魂、对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正向感染性,是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本文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这个命题,探讨如何借助文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从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和感染教育的视角研究文艺铸魂,以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激发新时代青年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基于上述背景和目的,本文以流行歌曲为载体、以青年为研究对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可能与可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交叉、历史和现实相融合的视角出发,对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理论依据、内在机理、运行机制、增强路径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全文可归纳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理论和方法作了探讨。流行歌曲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有其美学、大众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角度的原因;而“感染性”则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主动或非主动地受到一种行为、思想的渗透,从而对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众多理论中,发源于接受美学的“接受理论”、来自教育学的“情感教育理论”、来自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和“精神动力学”理论等是探索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相关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梳理了新时期以来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嬗变历程,并在历史流变中确认其正反两方面感染性之所在。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流行歌曲嬗变历程的梳理,将流行歌曲大体分作港台流行歌曲、校园流行歌曲、“西北风”流行歌曲、新时期的“红歌”、网络流行歌曲、新时代主旋律流行歌曲等六个阶段,据此得出流行歌曲的正向感染性在于坚守理想信念、强化价值引导、增强精神引领、丰富审美体验等方面,而负向感染性则源于价值确立的消解、价值导向的偏差、价值引领的弱化等方面,从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和基本前提。第三部分通过对“流行歌曲感染性”这一主题具体研讨目标的确立,通过歌唱者和美育工作者的个案,分析了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构成主要包括情感、意境、时代性等几个要素;并通过2019年央视春晚个案分析和定量化实证分析等几个方面探讨“流行歌曲感染性”这一主题的内涵。对成功的歌唱家、作出杰出贡献的美育工作者的访谈,可以获得一些有别于局外人的经验和感受;透过成功的音乐产品,可以触摸到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着力点;再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大体厘清流行歌曲为什么可以流行、怎样流行、流行过程中如何陶冶人、感染人等问题。这几个不同的支撑点,共同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的实证性框架。第四部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机制与实践路径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构建机制,大体可概括为主客体心灵共鸣、美学场域文化涵养和大众传媒助推、内循环要素创作机制等几个层次,而音乐受众与流行歌曲之间的审美共鸣是其内核。在增强其正向感染性的实践上,可以从流行歌曲的生产创作、校园“以美育人”教育理念的贯彻、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及自媒体的融合推进、“政府-市场-个体”协同打造良好的商业运行机制等几个方向上作出相应的尝试。流行歌曲是一代音乐人智慧的结晶,也是长期被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载体。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借助对于青年受众具有特殊感染性的流行歌曲,实现对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这一理念的推进,是本研究的美好愿望和最终归宿。

林玉倩[3](2020)在《当代汉语程度补语及相关成分的再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围绕现当代汉语程度补语及其相关成分的再演化趋势,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结合理论与语言事实,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以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为指导理论,通过描写与解释,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种维度去分析了现当代汉语程度补语及其相关成分再演化的表现,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表达功用,全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一、主要对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并说明研究的方法和语料的来源。二、以“X得很”为例,分析其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特点,结合“X得很”的共时与历时的表现,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分析补语标记“得”与高量程度补语“很”的附缀化趋势,并通过“X得很”与“X得慌”的对比,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三、以典型的低量程度表达“X了点”为例,主要分析其整体语义的历时演变,具体为“X了点”在语义上从客观量化到主观程度化的特点与动因,再配合其语音特征,提出时态助词“了”与无定量词“点”逐渐黏合并走向附缀化的趋势。最后以“X了点”与“X了些”的对比证明“了点”走向附缀化的可能性与动因。四、以新兴程度表达式“X惨了”为例,结合具体语料,分析新兴极量程度词“惨”与语气词“了”的跨层词汇化。随着“X惨了”的语用功能凸显,语义也逐渐虚空。最后将“X惨了”与“X死了”两个相似表达进行对比,观察相关成分的再演化趋势。五、语用可推动语言的再演化,以新兴的极量程度表达式“X到死”为例,结合语料,以“X到死”的夸饰与共情的语用功能探讨“X到死”的主观化与情态化,从语义虚空的角度入手,分析补位上的述宾短语“到死”的副词化趋势,并结合“X到死”与“X到爆”在搭配选择与语义演变的表现对比,指出“到死”的副词化动因与受到的限制。六、结合前四章的具体案例分析,归纳补位程度表达式的相关成分的再演化主要有三个趋势:附缀化、词汇化与副词化,并从结构凝固、语音特点和语用功能三个维度总结此类表达式所表现的特点,最后通过语用和语义的角度归纳程度补语及相关成分再演化的动因。同时,在宏观层面上,从结构的象似性入手,指出结构平行虚化对其演化的推动作用。七、总结了本文的新突破与不足,提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

周婧[4](2017)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文中提出青春电影作为中国当下电影产业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青春电影相对稳定的类型范式。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影产业的不断演进,青春电影也逐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青春自省发展为以“青春怀旧”为叙事情怀,杂糅进爱情、都市、浪漫、喜剧、犯罪等元素的多元化电影类型。青春电影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并透过私人化的“青春”这一历时性过程透视中国现代社会宏大的历史背景,将历史微缩于个人记忆中,创作出带有中国特色的青春电影。本文以青春电影为研究主体,梳理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探讨青春电影在类型生产、类型叙事方面的特征,并进而从美学、文化角度解读青春电影的内涵与主旨,剖析青春电影的历史与现状,探讨青春电影这一电影类型形成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青春电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引发了研究者对其类型形成的探索。青春电影主要指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精神困惑、生理及心理变化,以及青春主体在爱情、亲情、友情方面的情感经历,围绕其在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为叙事内容和题材的电影。世界青春电影自电影产生之初发轫,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显着的类型特征:从青春影像的崛起到冷遇沉寂后的勃发,从个人化的经验投射到多元化的创作转向,经过百年的发展成为世界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重要电影类型。华语青春电影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历了理想主义青春时代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走向成熟,并在二十一世纪后出现类型的转向,逐渐由小众化、自传式的青春记录走向大众化、商业娱乐化的青春狂欢。虽然青春元素在华语电影中早已有之,但以青春题材和故事作为主体叙事经历了一系列漫长的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华语青春电影在类型叙事上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在叙事母题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中以青春主体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之间的冲突展现其在成长时期对爱与性的困惑;同时,对成人世界的向往与逃避使青春主体形成了既渴望成长获得成人资格又拒绝成长惧怕长大的内心迷茫;青春电影中也通过暴力与死亡展现青春世界的残酷与无序,在母题表达上表现出犹疑与矛盾的特征。在人物塑造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以青春主体、长者形象、“过客”形象三个群体构设人物图谱,青春主体的叛逆、迷茫与边缘化往往由“不在场”的母亲与“不称职”的父亲造成,家庭的破碎造成成长的歧路。教练、明星甚至偶遇的陌生人都可能成为青春主体的精神导师,引领青春主体走向成长。在影像叙事方面,以现实记录影像、残酷青春影像、浪漫怀旧影像、清新明丽影像演绎不同风格的青春电影,将青春世界以多重视角呈现于观众;在叙事结构方面,华语青春电影往往一反经典好莱坞叙事方式,运用反经典叙事、旅程式叙事、散文式叙事和回忆叙事的方式讲述青春故事,以呈现出青春里复杂而敏感的情感维度。华语青春电影通过空间生产建构地域文化身份,青春主体的家庭空间是破碎与复杂的,家庭的残缺与破败、父母亲人的缺席与出走透视出独特的时代症候;而校园空间往往意味着规则与束缚,成为青春主体企图逃离与越轨的场域;相对而言,公共空间恰成为其活动与生活的主场,尽管放纵与游荡其中的青春主体仍感到迷茫,无法得到最终的救赎;村镇与都市是青春主体主要的生存空间,逐渐世俗化的乡村已不再具有曾经的诗意,落后与破败成为青春主体的禁锢空间,都市与城镇的现代化使青春主体迷失其中,成为堕落与放纵的乐园。除此之外,火车、游轮、高楼、四合院成为地域文化身份的符码,以青春世界的镜中之像管窥自我的地域文化身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青春电影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以青春为入口透视现实图景,以现实主义立场运用写实主义美学观念书写青春,青春故事背后演绎出的是对现实的强烈观照;同时,以青春为镜像通过青春主体的漂泊与“异化”表现出现代主义中对存在与价值的强烈追求。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青春电影,同样以青春的名义阐释了新时代青春消费主义的特征,并在影片中呈现出拼贴、碎片化、复制性以及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青春”不仅仅是人生中独特的成长阶段,同时,以青春为契机,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叩问。随着时代的更迭,青春电影演绎出不同的美学色彩与思想内涵。作为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叙事对象的青春电影必然带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色彩,然而,华语青春电影为西方文化理论中的青年亚文化找到了本土化的表达路径,青春电影本身成为表达越轨者思想的有力武器,成为青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阵地,尽管结果无可避免地被强大的消费文化收编,但以影像维度表达青年文化的表征,仍将居于边缘地位的青年亚文化拉入到大众视野,完成了对青年文化的本土化表述。同时,女性亚文化也在青春电影中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关注青春时期女性自我的发现与建构,阐释青春女性在情感的坚守中完成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蜕变。华语青春电影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文化属性与电影类型特征,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中,如何保持受众对其的新鲜度与认同感,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商业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如何在情感维度上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吸引力将成为华语青春电影未来将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青春电影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解读了青春电影类型形成的规律及其美学、文化属性。青春世界的绚烂与丰富,青春在每个人成长中的独特性决定了青春电影必将作为华语地区重要的电影类型持续发展下去,继续讲述不同时代的青春记忆。

叶俊松[5](2014)在《大众文化视阈下娱乐偶像的颠覆与解构》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地深入,适应社会大众趣味的大众文化占据了文化的中心,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主潮,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文化格局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而由大众文化所催生的偶像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众多的偶像形态中,本文选取了娱乐偶像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并且将其置身于大众文化的理论关照下,旨在探讨大众文化下的一种新型偶像生产与塑造,即偶像的颠覆与解构。本文首先采用资料梳理的方法,阐明大众文化产生的背景,并且在梳理的过程中,找到本文相关的大众文化理论依据。围绕大众文化与偶像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偶像发展变迁的角度来对本文偶像的概念进行限定,并且围绕限定的偶像范围,来阐明大众文化是如何塑造偶像,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大众文化对于偶像的颠覆与解构。对于偶像的颠覆与解构,本文采用的是个案的方式,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作为个案,来具体分析大众文化是如何对娱乐偶像进行颠覆与解构,这种颠覆与解构的原因以及其所产生的意义。最后,文章剖析了大众文化在颠覆与解构偶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相关建议。

任飞[6](2012)在《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中最为活跃、最受关注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运用传播学的视角,以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台湾的流行音乐文本为研究对象,探寻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与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传播发展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传播学是一门涵盖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因此,它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了解社会,以及各种经济、文化现象的理论工具。传播架起了音乐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人类社会音乐实践的本质便是音乐的传播实践。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流行音乐文本是传播活动中的信息,而流行音乐传播流行的过程则是一个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过程,它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各个环节紧密联系、频繁互动的有机整体,将其置于传播学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流行音乐传播活动中的特点和规律。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70年代末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迄今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它的发展历程更是一条中国社会政治意识、经济制度、文化伦理、审美趣味、艺术观念的变迁之路,流行音乐也正是在与它们的角力互动中曲折前行的。近些年来,随着流行音乐以不可逆转之势地发展与繁荣,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研究这一重要的音乐形式和文化现象,其中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流行音乐的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探讨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对流行音乐传播的影响,二是研究流行音乐与传播学的关系,三是研究媒介对流行音乐传播的影响。本文以流行音乐传播过程中的五大要素为理论切入点,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活动置于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背景下,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客体、传播效果四个角度去全面研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活动,而流行音乐作为传播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则贯穿整个论文研究始终:一、传播主体。流行音乐在其制作生产环节常常会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和商品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流行音乐文本肩负着承载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民间传统文化、时尚消费文化等诸多信息的任务。二、传播媒介。流行音乐的传播深受媒介技术发展的影响,传统媒介、新媒介以及各种存储介质的演变使得流行音乐不断改进和丰富着自身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样式。三、传播客体。流行音乐传播中的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与流行音乐文本互动、协商的过程中参与意义的生产与重构。四、传播效果。流行音乐的传播效果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以社会控制为中心的宏观层面,另一个则是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的微观层面。论文第一章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前当代时期和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当代时期。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前当代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1949年,这是中国流行音乐产生和快速发展的第一段时期,主要以城市爱情歌曲和群众革命歌曲为代表。第二阶段是1949年至70年代末,群众革命歌曲主宰了这一时期大陆的流行音乐,而港台的流行音乐则在继承了城市爱情歌曲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当代时期的中国流行音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港台流行音乐以其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成熟的商业运作深刻影响了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而大陆的流行音乐在经历了最初的艰难之后,迅速涌现出许多着名的歌手和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大陆、港台的流行音乐整体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歌手繁多、题材多样。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大陆、港台的流行音乐逐渐走向融合,借助于新媒介,流行音乐涌现出了许多草根明星,同时,其商业属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日益彰显。回顾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最初对它的一系列论争,到正视它的存在,并对它进行积极地研究和探索,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是在与社会外部因素的角力互动中曲折前行的。因其所独有的审美特质,以及它与社会生活和大众媒介的紧密联系,从美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是目前最主要的两个理论出发点。论文第二章主要从文化工业、文化产业、意识形态等理论和概念出发,分析流行音乐制作生产时的制约因素。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大陆唱片业在经历了最初短暂的辉煌之后,一直被盗版所困扰,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也给予唱片业以致命地打击,唱片业的未来发展还是要努力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寻求突破。本章以1983至2008年央视春晚的流行音乐文本为例,阐释官方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正是借助于央视春晚的流行音乐完成了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形象的建构。在流行音乐的制作与生产中,明星的地位不可或缺,大众媒介在明星的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超级女声》节目的成功便证明了大众媒介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造星运动中的巨大作用。论文第三章从传播技术的媒介理论入手,探讨媒介和技术对流行音乐传播的影响。根据磁带、CD、MP3等流行音乐存储和播放技术的演变,可以看出每-种新出现的媒介都是对原有媒介固有缺陷的有益补充,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但增强了传播者的影响力,同时也提高了受众的创造性和生产力。目前,较为常见的流行音乐技术传播主要有以下类型:基于印刷技术的乐谱传播,基于电子技术的唱片、广播、电视传播和基于数字技术的网络传播。其中,电视媒介将流行音乐变为更加直观、视听一体的综合艺术,流行音乐文本所具有的多义性和商品性也使它深受广告的青睐,与此同时,它也受到消费主义和暴力、色情等不良倾向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网络媒介带给流行音乐传播领域许多前所未有的改变,目前,网络流行音乐一般主要以原创、翻唱、恶搞三种形式出现。其中,恶搞打破了传统语境中约定俗成的能指和所指的意义关联,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集体狂欢的娱乐方式。论文第四章主要探讨受众在对流行音乐文本进行解读、重构和生产的互动中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和变化。“以媒介为中心”和“以受众为中心”是传播学受众研究的两个基本立场和出发点,文化研究的视角将受众置于宏大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进程中去研究,更多得关注到了受众在媒介使用中的主动性,他们对媒介的使用主要基于获取信息、交往需要和情感需要三种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各种新媒介的不断涌现,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受众呈现出一些诸如更加分化、难以感知,接触媒介时间长、年龄跨度大等新的特点。在流行音乐的传播过程中,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消费者,他们在与文本互动、协商的过程中参与意义的生产和重构。尤其在青少年受众那里,虽然最后难逃被商品经济和主流意识形态收编的命运,但他们通过对抗权威、突破禁忌、改编经典等手段积极地参与生产。“粉丝”所具有的群体性、主动参与性、辨识力等特点使他们成为流行音乐受众中最受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是过度的消费者,市场话语在其中常常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他们又是生产者,通过具有生产性的实践活动重新赋予流行音乐原初文本以新的意义。论文第五章从媒介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发展为切入点,阐述了信源、传播技巧、媒介技术、受众等因素对流行音乐传播效果的影响,认为媒介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媒介与受众协商的过程,效果产生于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流行音乐宏观传播效果的研究中,以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为例,阐释了流行音乐在支持强化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和参与社会宏大叙事所发挥地巨大作用。流行音乐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性,使得许多媒介设置的议程成为流行音乐所吟唱的主题,而反过来,正是有了流行音乐的渲染,许多由媒介设置的议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突出和强化。“使用与满足”理论则主要从微观层面去考察传播效果,将受众看作是有着各种需求的个体,受众在演唱卡拉OK和泡吧时满足了各自社会交往、感情宣泄、消磨时间等不同的内在需求。工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消费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有着标准化和恶俗化倾向的音乐商品的今天,本文将流行音乐置于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借助现代传播学的理论视角,结合文化研究、音乐史学、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去思考和研究流行音乐如何在与外部因素的互动中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并旨在通过该项研究寻求一条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有效传播和健康发展之路。

顾阿丽[7](2012)在《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娱乐新闻话语是指以网络媒介为载体、以娱乐界新近发生的事件及娱乐明星相关信息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话语。网络娱乐新闻话语在内容上主要有个人的演艺事业的发展、明星们的婚姻绯闻和传闻、个人形象和健康状况、家庭生活以及公益事业等。它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冲击力强、检索方便等优势,同时具有报道者身份不明确、信息源事实性不确定、报道客观性不确定等劣势,只有充分了解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的优势、劣势,才能更好的解读网络娱乐新闻话语。为了实现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的呈现、表达、劝诱三种功能,话语建构者在建构话语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娱乐新闻话语中蕴含的与报道客体、报道主体、受众之间的三种关系,并且要适当的使用各种话语建构手段实现其功能。在静态方面,对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的分析从话语特征以及词语、句式、句型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在动态方面,对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的建构和解读方面进行分析,对网络娱乐新闻话语解读,可以从宏观结构、关键词语、主观评价三方面进行。不同种类的新闻话语都有各自特定的受众群体,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的受众群体呈年轻化的态势,针对受众的心理、年龄特点,因此,在对网络娱乐新闻话语进行建构和解读时,不仅要注意话语本身的特征,更要考虑到受众的认知水平等因素。

邱宝林[8](2012)在《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文中指出中国电影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产业,青年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有生力量,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塑造现代精神的重要责任。新世纪以来,中国青年导演的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恰恰能够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值得深入研究辨析的传播课题。因此,本论文聚焦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群体,纵轴上以2000――2011年为时间背景,横轴上,以内地、香港与台湾为论述空间,力图打破单一分化的研究视角,以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辩证思路出发,建立起宏观统一的华语电影视野,深入透析三地电影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消费文化夹击下凸显的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本论文主体共有六章,加导言和结语共为八个部分。导言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话语与话语分析的文献回顾与述评,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框架进行阐释。第一章电影话语分析理论:定义辨析与分析要素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课题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话语”、“电影话语”进行定义辨析,一方面是从“话语”这个核心概念出发,系统清晰梳理本文涉及的重要理论资源――(CDA)批评的话语分析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理论观点,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一个扎实的理论背景;另一方面是清晰阐释“电影话语”的内涵,初步建立电影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本论文将话语分析应用到电影研究的方向。第二部分是对三地青年导演电影话语的分析要素进行阐释。首先是对其话语主体――三地青年电影导演的群落特征进行阐释。其次是对其电影话语生产与传播的政治、资本、文化、受众语境进行系统论述。第二章历史话语再读:宏大叙事与主体重塑本章聚焦历史话语类型进行专题性的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论证归纳出三地青年电影导演的历史话语表达存在宏大叙事历史观映照下的话语调和、文化自审情结透射下的话语混淆、消费文化法则支配下的话语背离这三种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深入考察其话语表征形成的社会文化动因,立足三地文化融合语境透析青年电影导演的历史话语加工和社会认知,指出其对历史话语的加工策略为意识操纵下的历史主体置换。第三章写实话语建构:两种外壳与一脉悲歌本章针对写实话语类型进行专题性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本论文探讨的写实电影话语在内容上基于对当代社会生活细致严谨的观察,通过描绘社会边缘人群的生活处境反映当下社会现状,试图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在话语形态上却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运用纪录片的摄制手法,假借原生态化的演员、方言等非虚构元素创造虚构故事,使得电影呈现出一种粗糙可信的写实风格,节奏上也相对沉重。另一种影像风格可称之为“诗意的写实”。它们不是生活流的细琐铺排,而是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和画面影调,呈现出一种带有个人色彩的风格化诗意。第四章都市意义生产:双重镜像与空间变奏本章是对都市话语类型进行专题性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第一节是对两类都市话语表征――梦想舞台与冷酷丛林的辨析;第二节从公共空间理论出发,进入更贴近的话语实践分析,对都市影像中反复出现并具有特定意涵的四类典型空间――酒楼与茶馆(交际空间)、交通工具(游离空间)、大商场与小店铺(消费空间)、城市地标(象征空间)进行细致文本探析,进而审视其空间话语变奏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深切互动。第五章青春母题书写:叛逆逻辑与多棱视角本章是对青春话语类型的专题性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在关于青春的话语表达系统中,特立独行的“叛逆”成为凸显的叙事母题,又因社会文化语境的迥异而呈现出多彩的话语表达特征。内地青年导演对于叛逆母题的书写态度更为决绝,以毁灭性的死亡结局与极端化的人物符号来彰显青春话语主体与主流文化体系的彻底决裂;香港青年导演则在消费主义逻辑的掌控下,采用荒诞与冷酷的双面话语策略来书写叛逆母题,折射出香港文化身份的尴尬游离;台湾青年导演则将叛逆母题深埋于压抑晦涩的话语外壳下,以貌似沉默实则激荡的书写姿态回应主流社会对青年主体的高压与操纵。在具体剖析三地导演对于叛逆母题的话语表达策略基础上,本章进入语境透析,审读其母题书写逻辑与三地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第六章本土营销与海外传播:商业语境与全球视野本章着重研究三地青年电影导演电影话语的营销传播状况。一方面是置身于消费文化语境下,青年导演的电影语篇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必须适应市场,进行系统有机的营销传播。目前青年电影导演话语本土营销的目的是将电影语篇包装成文化消费热点,成为特定阶段社会传播、人际传播中的公共议题。同时,该议题的设置往往是对某种话语意识的迎合甚至屈膝,能够折射出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另一方面,作为折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状况的重要话语载体,青年导演的电影语篇进入国际传播时承载着重要的时代责任,既要真实揭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层次和多维度,又要避免陷入国际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陷阱,沦为他者文化误读的工具。

崔智英[9](2011)在《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作为研究对象,是口语修辞研究一个个案。本论文共有七章。第一章绪论,我们界定了研究对象,回顾了已有研究成果,并阐明了我们的研究方法。我们认为电视访谈的根本性质与特征是一种模拟自然谈话形式的表演性谈话。谈话内容是固定的,而非随意的,即主持人提出观众可能感兴趣的问题。谈话的形式也是固定的、程式化的。同时访谈嘉宾利用这样一个大众平台,在有限的时间内积极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以赢得公众认可。因此,嘉宾也会积极的扮演一个“理想的自己”(主持人也会有这样的行为),这是表演性的第二层含义。这种表演性直接作用于电视访谈语体,形成其独特的面貌。第二章,我们对电视访谈和访谈语体进行了一般性描述,指出电视访谈与自然谈话根本的不同在于前者具有大众参与性,即节目是公开的,以赢得收视率为目的,大众是节目不在场的实际“控制者”,访谈语体的表演性即根源于此。第三章,我们讨论了从话语角色与用语特征的角度探讨了电视访谈语体特征。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所承担、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听话者、谈话控制者、背景介绍者、提问者、话题制造者和总结者,而嘉宾所承担、扮演的角色主要是节目的客人与话题的陈述者。双方都使用符合自己角色的语汇第四章,我们分析了节目的提问-回答结构,以探究访谈语体特征。中国访谈节目在结构上,一般都有明显的头尾框架,具有风格特征头尾结构是访谈语体的形式外壳,它决定了访谈语体的基本形态。在这个框架内,访谈是以话题的形式不断展开的,而话题展开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即互动型、主持人主导型和嘉宾主导型。其中最多的是主持人与嘉宾都克制个性,保持一种礼貌、谦逊的状态的互动型。从访谈语体的角度看,数量最多的是一问一答式的互动型谈话。这种互相配合的谈话形式,是电视访谈的表演性特征之一我们又从话轮的角度观察访谈语体的问答结构,发现主持人与嘉宾的话轮数持平,这不同于自然谈话。其次,主持人对话轮有掌控权,有提早结束话轮的权力,这一权力一般为嘉宾所认可,这在日常谈话中也不是普遍现象。关于访谈的问答,我们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发现,主持人提问时以特指问、是非问为主,反问缺失的提问方式是访谈语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充分显现了其不同于自然谈话语体的表演性特征。嘉宾的回答,较少见“先说明,后判断”的类型,大部分是用“先判断,后说明”的方式来回答。并且嘉宾出于礼貌原则与塑造形象的需要,较少否定性的回答。第五章,我们讨论了访谈的互动与礼貌原则。访谈互动的语体特征主要一点就是主持人和嘉宾在向观众传达信息时有明确的角色分工与合作现象,他们的互相配合表现出明显的角色意识,互动的语用功能也因此皆然划分,这也是访谈语体表演性的体现。关于互动方式,我们主要考察了谈话时的反馈与主持人的协助两种情况。反馈是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倾听者正在倾听的表现。主持人的反馈主要用于表达倾听的姿态和惊叹、询问等意思,而嘉宾的反馈则用于表示对主持人所提供信息的确认与肯定。与自然谈话的双向协助不同,电视访谈只存在主持人协助嘉宾的单向协助。我们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观察了礼貌原则在电视访谈语体中的运作与表现。礼貌原则体现在说话那里人,是心理动词和犹豫词的大量使用。说话人如果考虑到听话人,那么他会经常使用“我们”、“大家”等复数称谓,以表示亲近或谦虚的意思。以话题为中心观察礼貌原则的运用,则会发现话题间接化和命题弱化两种现象。在消极礼貌原则的角度上考察电视访谈语体,就是看谈话双方冒犯与包容的现象,我们同样会发现明显的角色化、程式化的表演性特征。第六章,我们简单比较了中韩两国电视访谈节目语体的异同,并顺带讨论了电视访谈语体形成的机制问题。我们认为,电视访谈语体形成机制与嘉宾的自我形象塑造有密切的关系。其手段主要有自我描绘与自我辩解。另外,嘉宾也很注意副语言与非语言的表演,即语调、停顿以及表情、动作等。第七章,我们对电视访谈语体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王海[10](2008)在《娱乐新闻话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作为信息来源主要途径的新闻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利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研究信息含量极为丰富的新闻话语具有时代意义和实用价值。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后,就有娱乐的需求,而娱乐新闻为人们的这种需求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在这个背景下,对娱乐新闻话语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娱乐新闻话语背后的语言与言语规律有助于我们明确地认识话语“娱乐”功能的实现途径与表征方式,也有助于我们对娱乐新闻话语进行更好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从而提高人们的言语修养与审美情趣。本研究在现代修辞学的理论框架下,结合多种语言学理论,对娱乐新闻话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兼顾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在静态描写方面,本研究对娱乐新闻话语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还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娱乐新闻话语的话语特征加以描述,对娱乐新闻话语的类型归属进行了定位。在动态描写方面,本研究对娱乐新闻话语的解读做了详细分析,同时兼顾话语建构及话语特色的表现和描绘手段。在探究和解释话语娱乐功能的实现途径与相关社会、心理及认知等影响因素的同时,本研究一方面描述了由语法学、语义学、词汇学及语音学等所构成的微观层面;另一方面分析了由语体学、修辞学及叙事学等所构成的宏观层面。本研究首先确定了娱乐新闻话语的定义,然后围绕话语的类型、特征及功能的分析展开论述。在总体描述后分别分析话语的形式结构、话语内容、话语特征的外部语言表现及描写手段以及话语的解读等方面。首先,娱乐新闻话语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可以从话语的娱乐功能、新闻报道的题材与内容和既定媒体版面分类三方面来进行界定。本研究以媒体版面分类法为基准,确定研究对象为:中国主流网络媒体娱乐版面中,以实现娱乐功能为主要目的,以新近发生的娱乐界内(以演艺圈为主)的人与事为主要报道内容,并以消息类为主的新闻报道书面话语。这样的研究对象界定使我们收集到的语例在形式、内容以及功能上高度统一。要对话语的区别性特征进行描述与分析,首先要确定该类话语的特定功能,而类型则在特征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定位。本研究首先对娱乐新闻话语的话语类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最终确定了它的总的话语类型,即从功能风格分类的新闻报道语体。娱乐新闻话语的语体特征是:在报道语体的整体特征之下,吸收了一些以艺术语体、日常谈话语体为主的具有其它语体特征的语言,让其为娱乐新闻的总体话语目的服务。这种吸收使娱乐新闻话语与时政类新闻话语有诸多话语特征方面的差异,比如从话语基调、描述性话语的使用一直到言语创新等处都有明显的相异之处。娱乐新闻话语与新闻话语的总体结构模式一致,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但在一些结构模式的次级范畴的取舍上有些微观差异。对于网络载体的娱乐新闻话语,超链接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背景知识,所以在正文中背景部分的介绍会因此减少。另外,娱乐新闻话语在叙事时事件的时间顺序往往被打乱,呈交替出现的态势。总体来说,由于新闻话语的结构较为固定,所以娱乐新闻话语在这一层面呈现出的自身特点相对较少。娱乐新闻话语的受众影响了话语的生成目的,而目的要通过话语内容来达成。由于受众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娱乐新闻话语在题材内容上形成了两大类领域:娱乐明星的演艺事业和明星们的私生活报道。经过我们的统计,这两类报道的数量基本上各占一半,其中对明星们的私生活报道中,婚恋及绯闻传言又占了近一半。此外,这些报道内容又与话语受众特点、传播介质等相互共同作用,促成了娱乐新闻话语一部分特征的形成。本研究从语音、语义和语法手段出发,分别对娱乐新闻话语的标题、导语以及正文部分中各种话语特色的表现和描写手段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娱乐新闻话语中对具有艺术语体特征的语言的吸收主要是通过语音手段中的押韵、音节和谐,语义手段中的反义表达式以及语法手段中对形容词、副词以及心理动词的使用等词类手段来实现。而娱乐新闻话语中对具有谈话语体特征的语言的吸收主要体现在对语音手段中的语音和谐、语义手段中的同义表达、语法手段中的构词和句类手段的使用等。娱乐新闻在事实性表达方面与其它类型新闻相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特征。虽然所有类型的新闻话语在建构时建构者都希望受众肯定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但由于娱乐新闻的“软新闻”特征,使得受众在解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上往往得出与解读时政类新闻话语时不同的结果。我们发现,话语中直接引语的使用、消息的信息来源说明以及话语中主观评价的存在,三者共同作用,降低了话语受众对娱乐新闻事实性的评估。娱乐新闻话语的创新性受其话语目的、受众以及载体的影响。娱乐新闻话语中的创新为话语的交际目的服务,起到提升话语吸引力和审美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规范的用法,甚至是有碍受众理解的生造现象,它必然阻碍话语目的的实现,对此我们持批评态度。

二、台湾宣传新专辑谢霆锋:我与王菲同一阵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宣传新专辑谢霆锋:我与王菲同一阵线(论文提纲范文)

(2)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社会思想共识亟需凝聚
        (二)从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思政载体尚需开拓创新
        (三)从思政学科的发展来看,跨学科交叉研究有待深化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流行歌曲的研究
        (二)关于感染性的研究
        (三)关于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三、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二)受访对象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分析
        (一)流行歌曲的特征
        (二)“感染性”简析
        (三)不同载体感染性的比较
        (四)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主客体特征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与大众传媒理论
        (二)接受理论
        (三)情感教育理论
        (四)场域理论
        (五)精神动力学理论
第二章 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历史嬗变及正负向感染性分析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嬗变过程
        (一)钦羡港台:(改革开放初期)港台流行歌曲
        (二)重返校园:(20 世纪70—80 年代)校园流行歌曲
        (三)返璞归真:(20 世纪80—90 年代)“西北风”的流行
        (四)激情燃烧:(20 世纪90—2000 年代)新时期的“红歌”
        (五)精神快餐:(2000 年—21 世纪以来)网络流行歌曲
        (六)开拓创新:(2012 年至今的“新时代”)主旋律流行歌曲
    二、流行歌曲的正向感染性
        (一)坚定理想信念
        (二)强化价值引导
        (三)增强精神引领
        (四)丰富审美体验
    三、流行歌曲的负向感染性
        (一)价值确立的消解
        (二)价值导向的偏差
        (三)价值引领的弱化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实证分析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个体性目标与社会性功效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个体性目标:启迪梦想,丰富人生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社会功效:构筑灵魂休憩的家园
    二、构成流行歌曲感染性要素的个案分析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本体要素:情感、意境、时代性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实践要素:体验与创造
    三、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感染性个案分析
        (一)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二)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的时代内涵
        (三)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的时代价值
    四、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定量化实证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样本结构:以90后青年为主体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客观基础:时间投入多,受喜爱程度高
        (三)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情感储备:追求时代感和抒情化
        (四)影响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主要指标:旋律、歌词与主题
        (五)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优势条件:青年对优秀作品的强烈诉求
第四章 流行歌曲正向感染性的构建机制
    一、主客体共鸣机制
        (一)主客体的价值共鸣
        (二)主客体的情感共鸣
        (三)主客体的审美共鸣
    二、美学场域文化涵养机制
        (一)强化认知,深化情感
        (二)坚定信念,增强意志
        (三)塑造行为,端正态度
    三、大众传媒助推机制
        (一)主流媒体提升机制
        (二)新媒体推动机制
        (三)自媒体强化机制
    四、内循环要素创作机制
        (一)民族文化浸润机制
        (二)以和为美韵律机制
        (三)创作主体反射机制
第五章 增强流行歌曲正向感染性的路径选择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流行歌曲生产创作
        (一)以社会效益为基,推进流行歌曲创作健康发展
        (二)以先进文化为先,遵循流行歌曲发展规律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坚守核心价值观阵地
    二、强化校园美育,实现“以美育人”
        (一)“以美育人”,让流行歌曲走进课堂
        (二)“以美养德”,培育青年崇高理想
        (三)“以美铸魂”,培育青年担当精神
    三、媒体全面融合推进流行歌曲正向感染的传播
        (一)主流媒体的选优推送
        (二)网络传媒和自媒体的推广扩散
    四、“政府-市场-个体”协同打造良好的商业运行机制
        (一)政府:提升文化综合治理与服务水平
        (二)市场:强化对流行歌曲正向感染的社会责任
        (三)个体:培育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访谈提纲
附录2: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访谈摘要
附录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调查问卷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当代汉语程度补语及相关成分的再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前人研究概况
        0.2.1 “X得 C”的研究现状
        0.2.2 “X到 C”的研究现状
        0.2.3 “X了 C”的研究现状
        0.2.4 “X+C了”的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0.3.1 研究方法
        0.3.2 语料来源
        0.3.3 符号说明
第一章 补语标记“得”与程度补语“很”的附缀化趋势
    1.1 “X得很”的句法特征
        1.1.1 组合与黏合的竞争
        1.1.2 成分功能的多样性
        1.1.3 附缀化特征的显现
    1.2 “X得很”的语义功能
        1.2.1 语义焦点下的增量功能
        1.2.2 程度量化下的主观评价
    1.3 “X得很”的语用功能
        1.3.1 主观强度下的搭配选择
        1.3.2 自由搭配下的真值差异
        1.3.3 焦点指派下的信息突显
    1.4 “X得很”的成分再演化及动因
        1.4.1 方言反作用下的发展
        1.4.2 韵律作用下的凝化
    1.5 “X得很”与“X得慌”的异同
        1.5.1 格式内部搭配的选择差异
        1.5.2 程度副词修饰的能性差异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助词“了”与量词“点”的附缀化趋势与功用
    2.1 “X了点”的句法特征
        2.1.1 搭配选择
        2.1.2 句法分布
        2.1.3 差量共现
    2.2 “X了点”的语义功用
        2.2.1 不定量的补充义
        2.2.2 潜在型的偏离义
        2.2.3 主观化的评价义
        2.2.4 委婉态的表达式
    2.3 “X了点”的成分再演化及动因
        2.3.1 从跨层短语走向韵律词
        2.3.2 从韵律词走向后附缀
    2.4 “X了点”与“X了些”的异同
        2.4.1 语义区别
        2.4.2 搭配选择
        2.4.3 共现使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兴极量程度副词“惨”与“了”的跨层词汇化
    3.1 “X惨了”的句法特征
        3.1.1 从句法成分到句子成分
        3.1.2 从结果补语到程度补语
    3.2 “X惨了”的语义功能
    3.3 “X惨了”的语用功能
        3.3.1 夸饰化的主观表达
        3.3.2 同感化的主观交互
    3.4 “X惨了”的成分再演化及动因
    3.5 “X惨了”与“X死了”的异同
        3.5.1 搭配选择
        3.5.2 语义演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兴程度式述宾短语“到死”的副词化与功用
    4.1 “X到死”的句法功能
        4.1.1 灵活的搭配选择
        4.1.2 临界的句法环境
        4.1.3 特定的句法功能
    4.2 “X到死”的表达功用
    4.3 “X到死”的成分再演化及动因
    4.4 “X到死”与“X到爆”的异同
        4.4.1 量与质变诱发极量表达
        4.4.2 语义色彩限制搭配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补位程度表达式的特点与再演化动因
    5.1 补位程度表达式的特点
        5.1.1 结构凝固化
        5.1.2 双音韵律化
        5.1.3 主观情态化
    5.2 补位程度表达式再演化的动因
        5.2.1 表达空缺与言者心理
        5.2.2 语义泛化和经济原则
        5.2.3 象似结构和平行虚化
    5.3 本章小结
结语与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研究成果
致谢

(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概念界定
        1、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的青春电影
        2、青春电影与青年电影
        3、青春电影与励志电影
        4、青春电影与成长电影
        5、青春电影概念辨析
第一章 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世界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青春电影的发轫:青春影像的崛起(1900——1933)
        二、青春电影的回归:冷遇沉寂后的勃发(1934——1970)
        三、青春电影的发展:个人化经验的投射(1971-1990)
        四、青春电影的成熟:多元表述的转向(1990至今)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生产
        一、类型萌芽:历史洪流下的青春表述(1930年代——1940年代)
        二、类型发展:理想主义青春时代(1950年代——1980年代)
        三、类型成熟(1990年代):困惑与反抗
        四、类型转向(21世纪后):怀旧与狂欢
第二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叙事母题
        一、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
        二、渴求成长与拒绝成长
        三、青春暴力与死亡仪式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一、青春成长中的主体形象
        二、青春世界中的长者形象
        三、青春成长路上的“过客”群像
    第三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影像叙事
        一、青春中的现实记录式影像
        二、暴力下的残酷青春影像
        三、创伤里的浪漫怀旧影像
        四、青葱岁月里的“小清新”
    第四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模式
        一、华语青春的反经典叙事模式
        二、成长中的旅程式叙事模式
        三、淡化离合的散文式叙事
        四、多视角下的回忆叙事
第三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及地域文化身份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
        一、家庭空间——残缺与出走
        二、校园空间——压抑与越轨
        三、公共空间——游荡与流浪
        四、生存空间——村镇与都市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地域文化身份建构
        一、个人化青春记忆的景观意象
        二、群体性青春怀旧的镜中之像
第四章 时代青春的美学追求及自我价值追寻
    第一节 以青春为入口的现实主义观照
        一、青春背后的现实图景
        二、写实主义美学观念的青春书写
    第二节 以青春为镜像的现代主义追求
        一、青春的漂泊与“异化”
        二、对存在与价值的追寻
    第三节 以青春为名义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一、新时代的青春消费主义
        二、记忆拼贴与碎片化解构
        三、复制青春与青春复制
        四、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
第五章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亚文化表达
    第一节 青年亚文化的本土化视野
        一、华语青春电影与青年亚文化
        二、讲述的权力背后——越轨者的思想
        三、影像维度的背后——抵抗仪式与“自恋式”表演
    第二节 女性文化的青春再现
        一、多元化的青春女性影像
        二、青春里女性的自我发现与建构
        三、成长中女性情感的坚守与蜕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5)大众文化视阈下娱乐偶像的颠覆与解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二) 研究现状分析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与不足
二、大众文化概述
    (一) 大众文化的起源
    (二) 大众文化的相关理论
        1、“文化工业”理论
        2、“符号”与“消费”理论
        3、霸权文化理论
        4、“两种经济”理论
    (三) 大众文化的定义
三、大众文化与偶像
    (一) 偶像及偶像意义的流变
    (二) 中国当代偶像变迁的三个阶段
    (三) 大众文化与偶像塑造
        1、以大众文化审美为价值取向打造偶像
        2、以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打造偶像
        3、以商业利益作为驱动力量打造偶像
        4、以长期霸权渗透的方式来打造偶像
    (四) 大众文化对偶像的颠覆与解构
四、偶像的颠覆与解构个案研究——《我是歌手》
    (一) 《我是歌手》节目概述
    (二) 《我是歌手》的成功盛况
    (三) 《我是歌手》对偶像的颠覆与解构
        1、固有形象认知的颠覆与解构
        2、偶像明星光环的颠覆与解构
        3、偶像审美价值的颠覆与解构
        4、偶像话语权力的颠覆与解构
五、偶像颠覆与解构的原因探析
    (一) 大众文化对传统价值及生活方式的颠覆
    (二)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激活偶像消费时代
    (三) 民众主体地位的彰显与话语权力的回归
六、偶像的颠覆与解构带来的思考
    (一) 偶像的颠覆与解构的意义
        1、偶像的颠覆与解构的社会学意义
        2、偶像的颠覆与解构的心理学意义
    (二) 偶像的颠覆与解构存在的问题
        1、综艺元素过度运用导致缺乏真实感
        2、过度展现歌手故事导致缺乏比赛感
        3、创作意识过于淡薄导致缺乏新鲜感
    (三) 对偶像的颠覆与解构存在问题的建议
        1、培养健康的偶像观念,培育理性受众
        2、拓展偶像的传播类型,合理把关调控
        3、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几个相关问题的说明
    四、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概述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前当代时期
        一、前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1949年)
        二、前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二阶段(1949年—20世纪70年代末)
    第二节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当代时期
        一、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二、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
        三、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三阶段(新世纪以来)
    第三节 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论争和理论研究
        一、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三次论争
        二、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
第二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制作与生产研究
    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生产以及中国唱片业的发展
        一、流行音乐生产的相关理论
        二、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唱片业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生产的制约和影响
        一、意识形态与大众媒介
        二、意识形态与央视春晚
        三、流行音乐与央视春晚
    第三节 明星经济中流行音乐明星的生产
        一、明星文化的变迁
        二、流行音乐明星与大众媒介
        三、明星制造的神话——以《超级女声》节目为例
第三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传播媒介研究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
        一、关于传播技术的媒介理论
        二、流行音乐的传播媒介
        三、流行音乐存储介质的演变
    第二节 电视媒介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一、音乐电视与流行音乐
        二、电视广告与流行音乐
    第三节 网络媒介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一、网络媒介的技术特点
        二、网络媒介与网络数字流行音乐发展现状
        三、网络流行音乐的出现及发展
        四、网络流行音乐的“恶搞”文化
第四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受众研究
    第一节 受众理论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受众
        一、受众研究的理论传统
        二、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受众研究
        三、受众对媒介的需求
        四、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受众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节 青少年受众与摇滚乐
        一、抵抗是快感的源泉
        二、风格是生存的意义
        三、收编是命运的归宿
    第三节 流行音乐传播中的“粉丝”
        一、“粉丝”的定义与特征
        二、作为市场的“粉丝”
        三、作为生产者的“粉丝”
第五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传播效果理论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
        一、媒介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
        二、影响流行音乐传播效果的因素
    第二节 “议程设置”功能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传播中的作用
        一、“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二、“议程设置”功能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传播中的作用——以“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为例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
        二、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卡拉OK演唱者
        三、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泡吧者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 绪论
    (一) 研究概况
        1. 话语分析研究概况
        2. 新闻话语研究概况
        3. 娱乐新闻话语的研究概况
        4.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研究概况
    (二)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1. 研究方法
        2. 语料来源
    (三) 研究意义和结构安排
        1. 研究意义
        2. 结构安排
二、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的界定与特征
    (一)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的界定
        1. 话语
        2. 新闻话语
        3.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
    (二)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的特征
        1. 优势
        2. 劣势
三、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内部关系与功能实现
    (一)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蕴含的三种关系
        1.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与报道客体的关系
        2.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与报道主体的关系
        3.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与受众的关系
    (二)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实施的三种功能
        1. 呈现功能
        2. 表达功能
        3. 劝导功能
四、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的建构
    (一)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的结构安排
    (二)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的词语运用
        1. 夸张
        2. 对比
        3. 缩略
    (三)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的句子选择
        1. 句型
        2. 句类
五、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的解读
    (一) 宏观结构解读
        1.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标题的解读
        2.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导语的解读
        3. 网络娱乐新闻话语正文的解读
    (二) 关键词语解读
    (三) 主观评价解读
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文献回顾与述评
    二、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方法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电影话语分析理论:定义辨析与语境梳理
    第一节 话语与电影话语
    第二节 中国青年导演电影话语的语境
    第三节 话语主体:三地青年电影导演的群落划分与话语特征
第二章 历史话语再读:宏大叙事与主体重塑
    第一节 宏大叙事历史观映照下的话语调和
    第二节 文化自审情结投射下的话语混淆
    第三节 文化消费法则支配下的话语背离
    第四节 文化融合语境下的历史话语加工
第三章 写实话语建构:两种外壳与一脉悲歌
    第一节 “社会写实”的当代话语表现
    第二节 视听话语:写实影像的叙事技巧与艺术表现
    第三节 萎缩的生存镜像,三地电影的话语价值
第四章 都市意义生产:双重镜像与空间变奏
    第一节 扑朔迷离的双重镜像
    第二节 双重都市话语中的空间变奏
    第三节 话语指征下的“城市病症”
第五章 青春母题书写:叛逆逻辑与多棱视角
    第一节 毁灭性叛逆的青春话语
    第二节 荒诞与残酷,两种青春话语的对立
    第三节 从压抑到爆发,台湾青春话语的演变
第六章 本土营销与海外传播:商业语境与全球视野
    第一节 本土营销的传播策略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 青年导演电影话语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突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后记

(9)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目前研究述评
    第三节 本文说明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四、创新点
第二章 电视访谈与访谈语体的一般描述
    第一节 语体的界定
    第二节 电视访谈与访谈语体
        一、何谓电视访谈
        二、表演性:电视访谈语体与广播电视语体及日常谈话语体的区别
        三、电视访谈节目形式及特征
第三章 话语角色与用语特征
    第一节 电视访谈参与者的话语角色
        一、主持人
        二、嘉宾
    第二节 电视访谈话语的用词特征
        一、常用词语
        二、电视访谈话语的称呼语
第四章 电视访谈节目结构分析和提问-回答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主持人的节目开始与结束方式特征
        一、开始的方式特征
        二、结束的方式特征
    第二节 主持人的话题展开方式和话轮分配
        一、电视访谈上的话题
        二、电视访谈上的话轮分配
    第三节 主持人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结构及其特征
        一、提问的结构和其特征
        二、回答的结构和其特征
第五章 电视访谈中出现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特征
    第一节 互动现象及其特征
        一、主持人和嘉宾的反馈方式
        二、主持人的协助
        三、与现场观众的互动
    第二节 电视访谈语体中的礼貌原则表达
        一、说话者为中心的表达方式
        二、听话者为中心的表达方式
        三、话题为中心的表达方式
    第三节 消极角度的礼貌原则表达:冒犯与包容
        一、主持人的打断
        二、话语重叠
        三、嘉宾的回避
第六章 中韩电视访谈语言特征比较
    第一节 韩国电视访谈话语结构和语言特征
        一、开始与结束特征及话题展开方式和语言特征
        二、问答时的表达方式和礼貌原则现象
    第二节 中韩嘉宾的自我形象塑造
        一、自我描绘
        二、自我辩解
    第三节 中韩电视访谈上的表演性及其手段
        一、副语言表演
        二、非语言表演(访谈态度)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娱乐新闻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界定
        1.1.1 话语
        1.1.2 新闻话语
        1.1.3 娱乐新闻话语界定
    1.2 研究现状
        1.2.1 话语分析
        1.2.2 新闻话语研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4 语料收集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娱乐新闻话语类型、特征及功能
    2.1 娱乐新闻话语的类型分析
        2.1.1 话语分类研究简述
        2.1.2 娱乐新闻话语的话语类型
        2.1.3 娱乐新闻话语与其它新闻话语
    2.2 娱乐新闻话语的特征
        2.2.1 书卷语体中的随意化
        2.2.2 真实报道中的吸引力
        2.2.3 实用语体中的艺术性
        2.2.4 言语规范中的创新性
    2.3 娱乐新闻话语的功能
        2.3.1 传播、告知功能
        2.3.2 娱乐、消遣功能
        2.3.3 启迪、警示功能
        2.3.4 创新、丰富功能
    2.4 小结
第三章 娱乐新闻话语的组织模式与叙事结构
    3.1 娱乐新闻话语的组织模式
        3.1.1 娱乐新闻话语的程式
        3.1.2 娱乐新闻话语宏观结构
        3.1.3 网络超链接与组织模式
        3.1.4 组织模式与信息量分析
        3.1.5 新闻话语组织模式与认知
    3.2 娱乐新闻话语叙事结构
    3.3 小结
第四章 娱乐新闻话语的言语目的、对象及内容
    4.1 言语目的、对象及内容与语境
    4.2 娱乐新闻话语目的
        4.2.1 娱乐新闻话语功能与目的
        4.2.2 娱乐新闻话语形式与目的
    4.3 娱乐新闻话语受众
        4.3.1 娱乐新闻话语受众构成
        4.3.2 娱乐新闻话语受众心理特点
        4.3.2.1 自我实现的心理
        4.3.2.2 群体影响心理
        4.3.2.3 求知及好奇心理
    4.4 娱乐新闻话语题材内容与视角
        4.4.1 娱乐新闻话语的题材内容
        4.4.2 娱乐新闻话语报道的视角
    4.5 小结
第五章 娱乐新闻话语特征的表现和描绘手段
    5.1 语音手段
        5.1.1 押韵
        5.1.2 音节和谐
    5.2 语义手段
        5.2.1 修辞意义
        5.2.2 同义及反义
        5.2.2.1 同义手段
        5.2.2.2 反义手段
        5.2.3 语义搭配
    5.3 语法手段
        5.3.1 构词与词类
        5.3.2 句型与句类
        5.3.2.1 句型
        5.3.2.2 句类
    5.4 文字辅助手段
    5.5 修辞规范
    5.6 小结
第六章 娱乐新闻话语的解读
    6.1 话语的生成与解读简述
        6.1.1 话语的生成
        6.1.2 话语的解读
    6.2 娱乐新闻话语结构程式解读
        6.2.1 标题的解读
        6.2.2 导语的解读
        6.2.3 正文解读与新闻话语组织模式
    6.3 娱乐新闻话语整体事实性解读
        6.3.1 信息来源说明
        6.3.2 主观评价
        6.3.3 引语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研究主要观点与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角度及理论
        7.2.2 语料收集与统计
附录一 (娱乐新闻标题)
附录二 (时政新闻标题)
参考书目
致谢

四、台湾宣传新专辑谢霆锋:我与王菲同一阵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流行音乐在世纪之交的发展[D]. 李慧颖. 辽宁师范大学, 2020
  • [2]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D]. 孙雅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3]当代汉语程度补语及相关成分的再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D]. 林玉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D]. 周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6)
  • [5]大众文化视阈下娱乐偶像的颠覆与解构[D]. 叶俊松. 湖北大学, 2014(03)
  • [6]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D]. 任飞. 山东大学, 2012(05)
  • [7]网络娱乐新闻话语研究[D]. 顾阿丽. 渤海大学, 2012(10)
  • [8]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D]. 邱宝林. 上海大学, 2012(07)
  • [9]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 崔智英. 复旦大学, 2011(12)
  • [10]娱乐新闻话语研究[D]. 王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台湾新专辑谢霆锋:我和王菲站在同一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