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台湾现行《国中世界史教材》

评台湾现行《国中世界史教材》

一、评析台湾现行《国民中学世界史教科书》(论文文献综述)

张琰涵[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日本史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尹文轩[2](2021)在《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为例》文中提出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为增强综合国力,提供战略支持,教育部秉承时代发展需要做出建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课程改革决策,修订印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人才的教育理念。因此,为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球视野、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球史理论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专题“全球联系的建立”的内容要求为切入点,结合“生态互动视域”“文化互动视域”“全球化贸易视域”等视角的具体教学设计分析,探讨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界定相关概念,考察研究成果,分析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即:该理论遵循时代要求,符合育人目标,在现实层面可以较好地推行和运用。同时,以教学设计为例,分析其设计理念,讨论其设计路径,通过具体教学设计片段证明该理论可以有效地培养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为课程育人目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后,对该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做出了理论层面的反思和初步展望。21世纪基础教育的变革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力求在把握“全球联系的建立”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对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力图可以为教师运用该理论进行教学提供指引与示范,为全球史理论教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王靖宇[3](2021)在《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人教版和台湾地区翰林版教科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在深化高中教育改革的新时代当中,随着国家教育部发布2017新课程标准,并于2020年进行修订,普通高等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所展现的作用日益凸显,并得到了教育领域和社会各方的重视。海峡两岸的教育一直是研究热点,两岸历经多年政治分隔,产生了历史文化理念偏差,而两岸历史教育理念的不同是原因之一。因此,分析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历课程标准要求下教科书的异同也就成为了当下高中历史课程教育研究的迫切需求。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叙写笔者关于选择该项题目的原因、背景和意义来确定选题的正当性,完善两岸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台湾地区称之为课程纲要,下文以“标准”和“纲要”简称区分)和教科书研究的领域;第二章中通过对比两岸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分析两者间所存在的不同,借此探究两岸出现历史文化认识偏差的原因;第三章对大陆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学科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统编版”)和台湾地区翰林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普通高级中学历史》(以下简称“翰林版”)的内容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学生思维所受到的影响,简要地展示教科书多版本问题和教科书中内容架构差异及其原因,再将“助读系统”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是着重比较两版教科书中编写内容的选择方面的异同,通过比较研究全文内容,陈列两者间的优秀和不足之处,并探究其原因;通过之前内容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两岸高中历史学科教育中存在的共识和偏差作为第五章节的内容。最终全文的结语作为第六章对文章进行收尾,并阐述笔者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两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对比研究,完善两岸高中历史教育研究领域,促进两岸历史学科教育进步,并让大众认识到目前台湾地区的高中历史教育情况。最终我们能够从研究成果中汲取优秀的编写经验,参考其相对新颖的思路,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希望通过系统性的对比研究能够对未来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和历史学科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孙成[4](2020)在《日本社会科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强调要不断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大力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深入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不断深化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流,努力为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沿革、实践方法,向来是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围绕重塑国家主导价值观与国际形象,日本既面临如何巩固和维系国家政权、服务国家战略整体转向,又面临如何在后冷战时代的国际体系与时代坐标下重塑国家政治认同,还面临在全球化冲击下教育引导青少年如何持守文化传统、彰显民族特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日本探索形成了依托学校社会科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模式,在目标确立、内容转化、方法应用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们辩证地加以观照审视。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价值原则,对日本社会科课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理论、历史流变、现状特点、主要困境和发展趋势,展开深入系统地批判性考察,以期全面把握日本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规律与主要特点,并通过同我国的比较性分析,提出若干有益启示和对策建议。全文共包括三个部分、五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解决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前提性问题;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旨在从国家顶层设计、教科书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与实施方法三个层面,全面把握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样态;第三部分为第五章,重在对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进行本质透视和批判反思。具体来说:第一章主要研究日本社会科课程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通过厘定和辨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价值观教育、日本价值观教育、日本公民教育、日本社会科课程等相关概念,解决了日本社会科课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名实之辩”问题,证明了价值观教育在日本社会科课程中虽无名但有实的基本事实,并基于这一认识前提系统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历程,以期在纵向维度上宏观勾勒这一问题的历史图景。第二章主要研究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国家顶层设计。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日本社会科课程具有鲜明的国家主导性特征,在国家权力的支配下大力实施能够反映统治阶级价值取向的主导意识形态传播。身为日本中央政府行政机构之一的文部科学省精心地主导了社会科课程的顶层设计,围绕价值观教育构建了系统完备、层级分明的制度保障,具体包括三个层级:一是根本法和基本法层面的《日本国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发挥着根本性、持久性的价值理想性功能;二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层面的“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发挥着时代性、灵活性的价值导向性功能;三是学校课程标准层面的《学习指导要领》,发挥着直接性、系统性的价值规范性功能,为社会科课程建构起了既崇尚民主、和平,又具备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色彩的总体价值取向。第三章主要研究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重在从教科书维度把握日本社会科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内容性转化及其意识形态取向。一是分析日本社会科课程教科书的审定制度与编写情况,选择样本并制定分析框架;二是总结归纳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结构及其内容形态。包括以民主、和平与爱国为主的政治价值观教育,以人权、公共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的社会价值观教育,以创新、勤劳与契约精神为主的经济价值观教育,以持守传统与拥抱多元并重的文化价值观教育;三是基于意识形态取向的视角,发现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主要在自我与他者形象的对立性建构中宣传和倡导日本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以确证自我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第四章主要研究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方法。一是探究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课堂实施方法,包括基于个体经验与主体探究的问题解决学习法、从“他者”向“当事人”进行价值视角转换的情境与模拟教学法、从理性认知到价值反思的讨论与辩论教学法;二是探究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课外协同方法,包括以地域教育场馆为中心的校外协同载体和以道德课程为中心的课程间协同载体;三是探究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评价方法,包括基于价值冲突选择与判断的标准化测验法和基于“量规”的观察与行动分析评价法。第五章主要研究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特点、批判与启示。一是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点,包括突出以国家认同重构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诉求、侧重以国家顶层设计为牵引的制度保障、彰显以显隐相融为特征的内容形式、强调以实践化培育为导向的实施策略、注重以横纵衔接为目标的一体化建设;二是对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进行批判性审视,包括“自由史观”与历史教科书的右翼化困境、意识形态偏见与民粹主义困境、“过度综合化”与主导性缺失困境、青少年政治冷漠与实效性困境;三是思考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启示,本文认为应当更加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基于中国实践与国际比较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探索形成更具亲和力与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韩迎飞[5](2020)在《高中历史教科书新旧版本的对比分析 ——以“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文中提出历史教科书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随着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科书应时革新,基于2017年修订版课程标准编制而成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于2019年秋季在北京、上海等六省市投入使用,而未进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最迟将于2022年秋季开始使用,依据2003年实验课标编写的四种版本教科书终将被取而代之。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作为旧版本教科书的接替者,从“一标多本”到“一标一本”,无论是编写理念、教科书体例、内容选择还是课程资源都存在诸多变化,因而深入了解和把握新版教科书成为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选择使用范围最广的2007年人教版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简要的比较和评析。针对新旧更迭的问题,在大量文献资料比较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首先从两版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对比探究其理论基础的变化,其次从历史教科书自身的体例结构内容三方面,以“经济与社会生活”这一部分内容作为案例,探讨分析两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整体框架结构的同异性,再以开辟新航路一课进行具体内容选择以及语言表述上的比较,突出呈现统编版教科书内容的更新换代,如此来展示统编版教科书比之于2007年人教版的新特性。上述比较中除宏观层面外,还采用具体案例进行微观层面的比较,力图以实例论证新旧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异同。最后辅之以问卷调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试教情况,结合笔者的探究感受,深入分析统编版教科书的特点,对其优点以及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以期为新时期国家教改目的的落地、以及一线中学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和建议。

冯敏仪[6](2020)在《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课程标准或历史课程纲要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规定学校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能够反映某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教育的发展情况。本文拟以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颁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学历史课程纲要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台湾地区在1949年以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化情况和特点,探讨1949年以来影响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变革的因素。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缘由,梳理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台湾地区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局限进行了说明。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梳理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颁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修订背景、变化历程。本章节以1949年以来不同领导人执政时期为阶段,厘清“两蒋”、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等5个执政时期的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的变革历程。第二章、第三章主要分析上述五个时期中,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变化和特点。两个章节均从课程目标、时间分配、课程内容、能力培养要求、教育评价方式等方面分别探讨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在价值导向及学科教育发展方面的变迁及特点。第四章根据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化情况,反思政治权力、史学发展、教育理念等因素对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变革产生的影响。结语部分对研究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及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启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作为指导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文本,展现了不同时期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情况,提供了有关历史学科教育发展的经验。

黄一聪[7](2020)在《基于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标准与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家国情怀定义与内涵,通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中外历史纲要》两版教科书中近现代中外关系史的相关内容,在“我者”与“他者”的叙述中,考查其对学生国家认同方面的积极与消极作用,最后定量分析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与近现代中外关系史认知之间的关联,总结高中历史课程家国情怀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概括而言,本研究发现:在近现代中外关系史中,教科书“我者”形象有着从“屈辱外交”过渡到“完美无暇外交”的转变,而“他者”形象则多以负面出现,显现出现代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下国际环境的险象环生,中国的对外政策秉持道义,表达了“勿忘国耻、拥抱明天”的大国风范。第二,本研究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广西某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得出,高中生的民族因素对其家国情怀认知没有显着差异,在性别、年级上有显着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家国情怀情感较高、祖国文化身份归属感高,尤其是对中国人身份与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上,并且以理性爱国为主;民族自豪感较强,但不提倡霸权主义;具有强烈的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认为中国应该担负起一定的国际责任,为全球共赢做出自己的贡献。充分掌握教科书近现代中外关系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第三,高中生家国情怀教育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去呈现去“世界眼光”,重视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在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意识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范晓飞[8](2020)在《大陆人教版与台湾地区翰林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秦汉史为例》文中指出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学生成为教科书的对象逐渐明确,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应有助于学生钻研教科书,实现课程目标。通过分析两版教科书秦汉史内容的编写差异,探寻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科书编写方法,有助于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与发展。以下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而提出以下主张。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必须符合国家立场。教科书在使用过程中传递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具有关键作用。秦汉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几个方面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这一内容,教科书的编纂要切实符合历史实际,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从课程标准出发,基于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在教科书编写层面的基本导向,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从教科书的整体设计分析。历史教科书的结构设计需要遵循历史学的基本规律,又必须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不断汲取先进的科学理论,从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上提升教科书的使用价值。教科书的内容是教科书的血肉,在以科学性为前提的基础上,秦汉时期历史事件的选择要典型,选取具有权威性的史料,以富有艺术性的话语表述出来。此外,做到最新研究成果的跟进,知识的联系与配合,在初中历史教科书内容基础上做到提升。教科书要注意修的问题,不断完善适应国家对人才的新要求,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文章探讨了两版教科书秦汉史内容在课程标准、课文系统和辅助系统的编写差异,目的是为教科书的变革与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诸葛浩[9](2020)在《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文中认为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唯一一次兼具毕业和选拔双重性质的重要考试。而中考试卷作为中考评价的功能性载体,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和探索的对象。2012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苏州市中考历史科在考查方式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都呈现出较大的转变,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探索方向。本文选取了2012年以来近八年的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别研究了试卷题型、知识点分布、内容呈现方式以及试卷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以期探寻试卷的命题走向,为今后苏州市中考历史命题与历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苏州市中考历史科的发展状况及其命题参照。苏州市历史试卷的发展经历了从积极探索到趋于稳定,逐渐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通过合理科学的试题命制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不断与素质教育看齐,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第二部分运用表格统计深刻剖析了不同维度下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试卷在题型结构上稳定性较强,内容上注重考查中国史,体现了“厚中薄西”原则;不同维度下的知识点涵盖较好地达到了与课程标准的匹配度,基本遵循了考试说明对考查内容的要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典型例题彰显试卷的若干特色,进而归纳出苏州市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运用对比研究发现苏州卷与江苏省其他地区中考历史试卷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其独特魅力,是共性与个性的充分展现。第四部分基于中考试卷的研究提出对历史命题和教学实践的思考。完善历史试题的命制是推动试卷改革的重要一环,而试卷改革的灵魂在于服务于历史教材改革,从而进一步推进历史教学改革。通过对新课标颁布以来的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研究,能够对考试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今后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和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欣云[10](2020)在《日本山川版教科书《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研究》文中提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教科书作为经过官方选择的媒介,其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对下一代施以什么样的精神影响的问题,同时也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于他国的认知。在日本众多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当中,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是日本使用量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此研究较少。分析该版教科书编写的制度背景,展现其中国史内容的文本呈现样貌,揭示其中国史内容的结构特点和对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借鉴意义,是对该版教科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日本现行教科书采用的是国家审定制度,其内容是基于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该版教科书的编写融合了多种史观,具有浓厚的世界意识,在介绍中国史内容时,带有明显的详古略今倾向,且尤为突出中日两国间从古至今的联系。虽说大部分内容能较为客观地记述历史事实,但在某些具体语言的表述上仍存在问题,且多侧重对中国负面形象的刻画,这实际上不利于日本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该版教科书的结构可划分为课文系统与课文辅助系统两大部分,课文系统包括绪论性课文、基本课文、探究性课文和总结性课文这四个部分,其内容多与地理学科知识相结合;在语言表述上,多采用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叙事风格十分简洁。课文辅助系统包括注释、附录和图表资料三个方面,注释、图表资料形式多样,附录系统内容丰富,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的考察。从该版教科书中国史内容来看,中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应考虑多元史观融合共存,加强跨学科学习,凸显世界史课程的重要性,设置必要的课前导言课,如此,对于提高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评析台湾现行《国民中学世界史教科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析台湾现行《国民中学世界史教科书》(论文提纲范文)

(2)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
第二章: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理论的必要性
        (一)中国参与全球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新时代推进高中历史课程育人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理论的可行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理论的理论依据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理论的现实基础
第三章:全球史理论应用于新课标“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的教学设计分析
    一、全球史理论下“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理念
        (一)生态互动视域
        (二)文化互动视域
        (三)全球化贸易视域
    二、“全球史理论”教学设计的实施路径
        (一)以主题教学为指导的教学设计
        (二)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
        (三)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设计
        (四)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的教学设计
        (五)注重历史思维的教学设计
        (六)采用历史神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三、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顺应
        (一)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把握原则——唯物史观是统领
        (二)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思维线索——时空框架作支撑
        (三)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方法抓手——史料实证练辨析
        (四)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能力构建——历史解释塑才能
        (五)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价值归宿——家国情怀巧渗透
第四章: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反思与展望
    一、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一)全球史理论中时空的定位
        (二)全球史理论中关注的对象
    二、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展望
第五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生态互动视域“全球联系的建立”教学设计
    附件二:文化互动视域“全球联系的建立”教学设计
    附件三:全球化贸易视域“全球联系的建立”教学设计
    附件四:近两年全球史理论相关高考试题
致谢

(3)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人教版和台湾地区翰林版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综述
        (一)中国大陆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状况
        (二)中国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状况
    四、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两岸高中历史学科课标发展与分析
    一、中国大陆历史课程标准分析
        (一)2003 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二)2017 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2020 年修订
    二、台湾历史课程纲要分析
        (一)国民党统治时期课程纲要
        (二)“95 暂纲”、“98 课纲”和“101 课纲”
        (三)“103 课纲”、“104 课纲”和“108 课纲”
    三、两岸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比较
第三章 “统编版”与“翰林版”高中历史学科教科书比较
    一、“统编版”与“翰林版”教科书版本概述
    二、“统编版”与“翰林版”教科书的框架比较
        (一)教科书必修部分
        (二)教科书选修部分
    三、“统编版”与“翰林版”教科书的结构内容比较
        (一)课文系统的比较
        (二)正文内容的比较
        (三)助读系统比较
第四章 “统编版”与“翰林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差异的原因探析
    一、比较研究“统编版”与“翰林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结论
        (一)统编版教科书的优点与不足
        (二)翰林版教科书的优点与不足
        (三)教学建议
    二、“统编版”与“翰林版”出现差异的原因探析
第五章 “统编版”与“翰林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的启示
    一、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初心
    二、对两岸教科书编写的展望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日本社会科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二)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需要
        (三)日本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样本意义和独特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价值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日本社会科课程与价值观教育
    一、价值观、价值观教育的内涵界定与学科阐释
        (一)价值与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价值观教育的学科阐释
    二、日本社会科课程及其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辨析
        (一)日本价值观教育及相关概念辨析
        (二)日本社会科课程的内涵界定、教学科目和学习领域
        (三)社会科课程:日本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
    三、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流变
        (一)战后民主化改革中的民主主义导向时期
        (二)经济高速增长中的国家主义与能力主义结合时期
        (三)政治保守化转向中的右倾异变时期
        (四)国家正常化路线中的公共主义本位时期
第二章 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国家顶层设计
    一、以根本法和基本法确立民族性价值理想
        (一)《日本国宪法》与《教育基本法》中的三大价值理想
        (二)社会科课程创生与价值理想的确立
        (三)价值理想的挑战与困境
    二、以教育中长期规划树立时代性价值导向
        (一)日本时代性价值困境与《教育振兴基本计划》
        (二)“公共”价值导向确立中的社会科课程改革
    三、以学校课程标准制定指导性价值规范
        (一)《学习指导要领》的内容结构与总体特征
        (二)《学习指导要领》中的社会科课程价值体系
        (三)《学习指导要领》的最新修订与价值观目标深化
第三章 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
    一、日本社会科课程教科书及其内容分析方法
        (一)日本社会科课程教科书审定与编写情况
        (二)日本社会科课程教科书的样本选择与依据
        (三)基于日本社会科课程教科书的内容分析框架
    二、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结构
        (一)以民主、和平与爱国为主的政治价值观教育
        (二)以人权、公共精神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的社会价值观教育
        (三)以创新、勤劳与契约精神为主的经济价值观教育
        (四)以持守传统与拥抱多元并重的文化价值观教育
    三、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意识形态取向
        (一)意识形态取向:课程分析与教科书研究的重要视角
        (二)他者形象建构:以偏见和失实性描述刻画价值对立面
        (三)自我形象建构:以回避和美化凸显自我价值优越性
第四章 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问题解决学习法:基于个体经验与主体探究的价值认同
        (二)情境与模拟教学法:从“他者”向“当事人”的价值视角转换
        (三)讨论与辩论教学法:从理性认知到价值反思
    二、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课外协同方法
        (一)校外协同:以地域教育场馆为中心
        (二)校内协同:以课程间协同为主体
    三、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评价方法
        (一)标准化测验的评价方法——基于价值冲突的选择与判断
        (二)基于量规的观察与行动分析评价法——以表现性评价为中心
第五章 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特点、批判与启示
    一、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突出以国家认同重构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诉求
        (二)侧重以国家顶层设计为牵引的制度保障
        (三)彰显以显隐相融为特征的内容形式
        (四)强调以实践化培育为导向的实施策略
        (五)注重以横纵衔接为目标的一体化建设
    二、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深层困境
        (一)“自由史观”与历史教科书的右翼化困境
        (二)意识形态偏见与民粹主义困境
        (三)“极端综合化”与主导性减弱困境
        (四)青少年政治冷漠与实效性困境
    三、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
        (二)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体化建设
        (三)构建基于中国实践与国际比较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四)探索形成更具亲和力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高中历史教科书新旧版本的对比分析 ——以“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历史教科书的横向比较研究
        (二)历史教科书的纵向比较研究
        (三)历史教科书中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研究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及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2003年与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
    一、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二、课程标准的结构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四)实施建议
    三、课程标准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内容的编写要求
        (一)历史课程标准对“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内容要求
        (二)历史课程标准中“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学习要点
第二章 新旧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对比分析——以“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
    一、新旧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体例的比较
        (一)从2007年人教版到统编版教科书的体例变化
        (二)新旧高中历史教科书体例评析
    二、新旧高中历史教科书结构的比较
        (一)课文系统的比较
        (二)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
    三、新旧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比较
        (一)内容编排
        (二)内容的选择与表述
        (三)统编版课程内容变更
第三章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分析与运用
    一、统编版教科书的使用调查
    二、统编版教科书的优与劣
        (一)统编版教科书的优点
        (二)统编版教科书不足之处
    三、统编版教科书的实施策略
        (一)认真贯彻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针对统编版教科书课程内容体量问题
        (三)针对统编版教科书较于旧版不足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外历史纲要》(上)试教调研(教师版)
致谢

(6)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及研究局限
第一章 中学历史课标及历史课纲的变革概况
    第一节 “两蒋”统治时期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
        一、1968 年前初、高中历史课标同步修订
        二、1968 年后初、高中历史课标交错修订
    第二节 李登辉执政时期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
        一、出现《国民中学认识台湾(历史篇)课程标准》
        二、开放多元的三个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三节 陈水扁执政时期中学历史课程纲要的修订
        一、《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颁布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纲要草案》修订一波三折
    第四节 马英九执政时期高中历史课程纲要的修订
        一、搁置2008 年修订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
    第五节 蔡英文当局中学历史课程纲要的修订
        一、《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的颁布
        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社会领域》施行
第二章 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关于价值导向的变革分析
    第一节 “两蒋”统治时期:强调民族精神培养
        一、课程目标强调培养民族精神
        二、课程内容侧重“本国史”
    第二节 李登辉执政时期:“去中国化”倾向开始出现
        一、课程目标强调培养“本土意识”
        二、课程内容出现独立的“台湾史”
    第三节 陈水扁执政时期:“去中国化”程度逐渐加深
        一、课程目标延续“本土意识”
        二、课程内容“台湾史”均独立成册
    第四节 马英九执政时期:“去台独化”内容有所显现
        一、课程目标基本延续以往
        二、部分高中课程内容显现“去台独化”
    第五节 蔡英文当局:延续“去中国化”历史教育
        一、课程目标提倡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二、课程内容保持“去中国化”倾向
第三章 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关于学科课程的发展分析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增加
        一、“两蒋”统治时期:出现选修课程
        二、李登辉执政时期:选修课程下移
        三、蔡英文当局:实施弹性选修制度
    第二节 学科素养要求不断深化
        一、“两蒋”统治时期:注重培养时空观念及因果逻辑思维
        二、陈、马执政时期:“知识本位”向“能力取向”发展
        三、蔡英文当局:“能力取向”向“素养取向”发展
    第三节 学科教育内容逐渐发展
        一、教学方法要求因时而变
        二、教学评价实施趋于多样
        三、课程内容衔接有所改善
第四章 对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变革的思考
    第一节 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变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治权力主导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价值导向
        二、史学观念影响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选择
        三、课程理念革新推动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发展
    第二节 对台湾历史课纲变革的趋势分析与展望
        一、尊重差异,求同存异
        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三、加强沟通,友好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有关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二)有关近现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
        (三)有关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家国情怀素养内涵研究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家国情怀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下的家国情怀
        (二)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家国情怀
        (三)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目标的分解
    二、爱国主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一)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二)国家认同与国家民族
        (三)家国情怀维度下国家认同的内涵
第二章 中学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的实证分析
    一、教科书的比较分析
        (一)分析方法
        (二)内容探究
        (三)主要发现与总结
    二、学生的认知分析
        (一)研究量表制定
        (二)研究对象和工具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在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中涵养家国情怀
    一、实证为基,辨析历史
    二、阐释有道,理解历史
    三、情怀展望,拥抱历史
结语
附录
    附录1 近年来有关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策略的文献
    附录2 高中教科书近代中外关系史分布统计
    附录3 高中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现状调查表
    附录4 “年级”因子的多重比较
    附录5 “中外近现代关系史”各因子的多重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8)大陆人教版与台湾地区翰林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秦汉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有关历史教材研究现状
        1.3.2 有关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研究现状
        1.3.3 两岸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2 大陆和台湾地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1 大陆和台湾地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
        2.1.1 大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
        2.1.2 台湾地区历史课程纲要的修订
    2.2 大陆与台湾地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异同点
        2.2.1 课程目标的比较
        2.2.2 核心素养的比较
        2.2.3 课程内容的比较
3 两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辅助系统比较分析
    3.1 标题的对比分析
        3.1.1 标题的结构
        3.1.2 标题的对比分析
    3.2 课前提要的对比分析
        3.2.1 课前提要的结构
        3.2.2 单元课前提要的分析
        3.2.3 课文课前提要分析
    3.3 补充文的对比分析
        3.3.1 补充文的结构
        3.3.2 补充文的对比分析
    3.4 史料选用的对比分析
        3.4.1 文字史料的对比分析
        3.4.2 图片史料的对比分析
    3.5 习题的比较研究
        3.5.1 习题的结构
        3.5.2 习题设计的原则
        3.5.3 两版教科书习题比较研究
4 两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系统比较分析
    4.1 知识点选取与分析
        4.1.1 知识点的选取标准
        4.1.2 知识点的比较分析
    4.2 教科书话语比较研究
        4.2.1 教科书话语
        4.2.2 教科书话语比较研究
    4.3 思想内涵对比分析
        4.3.1 教科书中的文化认同
        4.3.2 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历史教科书图片选用调查问卷
致谢

(9)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发展与命题参照概述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科的发展背景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参照
第二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题型分析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内容分析
第三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特点及变化趋势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
第四章 基于试卷研究对命题和历史教学的思考
    第一节 对试卷命题改进的思考
    第二节 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日本山川版教科书《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s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制度安排
    第一节 日本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与教科书选定
        一、日本高中历史课程设置
        二、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审定与选用
    第二节 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依据
        一、日本高中世界史B课程标准
        二、世界史B课程标准中有关中国史的学习要求
第二章 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的文本呈现
    第一节 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的编写概况
        一、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的编写体例
        二、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中的中国史内容范围
    第二节 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的分期考察
        一、关于中国古代史方面
        二、关于中国近代史方面
        三、关于中国现代史方面
第三章 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的结构和启示
    第一节 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的结构
        一、课文系统
        二、课文辅助系统
    第二节 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的启示
        一、考虑多元史观的融合共存
        二、加强跨学科学习
        三、凸显世界史课程的重要性
        四、设置课前导言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日本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目录日文版
附录二: 日本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目录中文版
致谢

四、评析台湾现行《国民中学世界史教科书》(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日本史书写研究[D]. 张琰涵. 西南大学, 2021
  • [2]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为例[D]. 尹文轩.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人教版和台湾地区翰林版教科书为例[D]. 王靖宇.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日本社会科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D]. 孙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高中历史教科书新旧版本的对比分析 ——以“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D]. 韩迎飞. 河南大学, 2020(02)
  • [6]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革研究[D]. 冯敏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基于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D]. 黄一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大陆人教版与台湾地区翰林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秦汉史为例[D]. 范晓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9]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D]. 诸葛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日本山川版教科书《详说世界史B》中国史内容研究[D]. 张欣云. 苏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评台湾现行《国中世界史教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