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 和 VSI 组合功率逆变器

CSI 和 VSI 组合功率逆变器

一、CSI和VSI组合式电力逆变器(论文文献综述)

唐心柳[1](2018)在《车用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的调制及其闭环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电流型Trans-qZSI)是一种具有升-降压功能的单级逆变器,具有能量双向流动的特点。在进一步降低元器件数量的同时,利用耦合电感提高输出电压范围,具有提高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可靠性、效率和功率密度等优点,有很大发展空间。本文首先介绍电流型逆变器的研究意义及现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原理和优缺点,并对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拓扑及其不同工作模式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接着介绍了电流型逆变器的调制方式,详细推导了升压和降压模式下电流型Trans-qZSI的SVPWM调制技术。为减少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直流侧的电感电流纹波,降低逆变器输出电流总谐波畸变率(THD),提出了一种优化SVPWM调制策略。该策略将短路零状态、开路零状态和2个有效状态的作用时间进行分段,并在每个载波周期内合理布置,减小最大短路时间和最大开路时间,从而减少直流侧电感电流纹波和输出电流的THD。针对每个扇区分别指定开路和短路零矢量,使逆变器开路状态与相邻的状态转换只有一个开关动作。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和实物实验对采用优化SVPWM调制策略和另外三种不同SVPWM调制策略时直流侧电感纹波和输出电流谐波畸变率(THD)进行比较。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SVPWM调制技术能减小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直流电感电流纹波和输出电流THD,改善逆变器的性能。最后论文对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驱动永磁同步电机进行研究。为解决传统电流型逆变器闭环制在轻载情况下,由于调制因子M过小导致输出电流谐波畸变较大的问题。基于电流型Trans-qZSI提出了在轻载时对调制因子进行约束的闭环控制方法,当电流对应的调制因子小于给定最小调制因子Mmin时,对电流进行约束,使约束后电流对应调制因子为Mmin,并通过调节开路占空比Dop来实现闭环模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吴志鹏[2](2011)在《基于高频交流链接的充电技术研究及其控制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电子装置的广泛应用给电能变换和利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给电力系统和其他用电设备造成了极大的谐波污染。因此,提高电力电子装置的功率因数和降低其电流谐波含量已经成为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热点和重大课题。传统的电力电子变换装置由于其固有缺陷,对电网注入了大量的谐波电流和无功功率,如果这些谐波污染和无功功率得不到治理,将会引起电力系统故障或导致其他用电装置不能正常工作。目前,解决电力无功和谐波的主要手段有:电力滤波和功率因数校正技术。这两种解决途径都增加了系统的成本、体积和重量。高频交流链接技术(AC-Link)是20世纪末期国外学者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电力电子变换技术。该技术省去了传统电力电子装置中的整流环节,直接对三相交流输入进行高频变换,转换成所需要的电能形式,解决了传统电力电子装置功率因数低、谐波含量高的问题。高频交流链接技术属于高频谐振变换,因此其开关损耗较低,di/dt较小,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同时,高频交流链接技术具有灵活的变换方式能够实现各个电能形式的变换,应用广泛。本论文广泛调研了现存的各种高频交流链接变换器,对典型的高频交流链接变换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得出了其电流、电压特性和控制策略。文章分析了基于高频交流链接技术的新型充电结构,并对该种结构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种充电结构适合电容充电应用,它结合了高频交流链接技术高功率因数、低谐波含量的特性和串联谐振充电电源自然恒流的特性。同时,该变换器能够实现恒流充电和恒功率充电两种充电模式。最后,完成了基于FPGA的高频交流链接技术控制器的设计,并进行了仿真验证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该控制器的控制下,高频交流链接变换器网侧输入电流为正弦波,并且与相电压保持零相位差,具有很高的功率因数和很低的谐波含量。

刘珺[3](2005)在《基于DSP的电力逆变器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基于DSP的电力逆变器。在全面分析综合比较各类逆变电源及其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最终确定采用输出瞬时值反馈调节及其调节器—数字PID调节器采用全数字双环(电流环、电压环)控制,并在实际应用中对数字PI控制算法给与了改进。本文最终研究出了实现基于TMS320LF2401A的性能稳定、控制灵活、可靠性高的电力逆变电源,产品型号为DL220DC/220AC-3KW。可在满足各项技术指标的前提下,使得产品生产和调试成本最低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本文完成了系统的闭环分析,对整个逆变器控制系统的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为木文提供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完成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软件实现输出波形控制,生成数字正弦基准,实现逆变器逻辑控制功能,即对逆变器的保护、监测和切换进行控制等,并进行了相关误差分析。 本文详细介绍了本课题的整个硬件系统平台。包括处理器各资源分配、DSP为核心的硬件控制系统、信号采集、线性调理,以及控制信号的输出及驱动,给出了各单元电路设计。 本文对于人们相对不重视的系统辅助电源的设计,提出一种成本低廉性能优越的新型设计方案,并给出了相关的设计方法及其结果。 本文给出了助率主电路的设计,功率开关的驱动电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滤波电路的方案并给予了详细分析。

周令琛[4](2003)在《CSI和VSI组合式电力逆变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提出了一个大电流源与一个小电压源组合的逆变电路。此组合式逆变器具有这两种变流器的某些优点。与普通电压源逆变器相比,这些优点包括可降低开关损耗,改善输出电流波形的质量,以及加快对电流控制指令的动态响应。文章分析了这种组合式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并提供了实验室原型电路的试验结果。

二、CSI和VSI组合式电力逆变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SI和VSI组合式电力逆变器(论文提纲范文)

(1)车用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的调制及其闭环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车用逆变器研究现状
        1.2.2 电流型逆变器调制技术研究现状
        1.2.3 传统逆变器的PMSM闭环控制研究现状
        1.2.4 基于Z源/准Z源逆变器的PMSM控制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电流型Trans-qZSI拓扑演化与工作模式分析
    2.1 传统逆变器
        2.1.1 传统电压型逆变器(VSI)
        2.1.2 传统电流型逆变器(CSI)
    2.2 传统Z源/准Z源逆变器
        2.2.1 传统Z源逆变器(ZSI)
        2.2.2 准Z源逆变器(q-ZSI)
        2.2.3 其他改进型Z/q-ZSI
    2.3 电压型Trans-Z/准Z源逆变器
    2.4 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
        2.4.1 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工作原理
        2.4.2 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运行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流型Trans-qZSI逆变器SVPWM调制研究
    3.1 电流型逆变器SVPWM调制原理
        3.1.1 传统电流型逆变器的SVPWM调制
        3.1.2 电流型Trans-qZSI逆变器的SVPWM调制原理分析
    3.2 电流型Trans-qZSI逆变器SVPWM实现及优化
        3.2.1 开关序列选择及优化
        3.2.2 开关矢量选择
    3.3 Matlab/Simulink建模
        3.3.1 直流侧电感电容参数设计
        3.3.2 主电路模型
        3.3.3 控制系统模型
    3.4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3.4.1 仿真结果分析
        3.4.2 实验及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电流型Trans-qZSI逆变器的PMSM控制研究
    4.1 永磁同步电机(PMSM)模型
    4.2 基于电流型Trans-qZSI逆变器的PMSM闭环控制方法
        4.2.1 传统CSI的PMSM闭环控制方法
        4.2.2 电流型Trans-qZSI逆变器M约束闭环控制
    4.3 Matlab/Simulink建模
        4.3.1 主电路模型
        4.3.2 控制系统模型
    4.4 仿真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2)基于高频交流链接的充电技术研究及其控制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 传统DC-Link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解决方法
        1.3.1 二极管不可控整流
        1.3.2 相控整流
        1.3.3 PWM整流
        1.3.4 功率因数校正与电力滤波器
    1.4 高频交流链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高频交流连接技术概述
    2.1 串联谐振型高频交流链接结构
        2.1.1 AC-AC结构
        2.1.2 AC-DC结构
        2.1.3 DC-AC变换器
        2.1.4 DC-DC结构
        2.1.5 多端口配置
    2.2 并联谐振型高频交流链接
        2.2.1 AC-AC结构
        2.2.2 DC-AC结构
    2.3 主要特点
    2.4 应用前景分析
        2.4.1 新能源发电
        2.4.2 用于高压直流输配电
        2.4.3 用于舰船和海上钻井平台输配电
        2.4.4 用于电机变频驱动
        2.4.5 用于机车牵引供电
        2.4.6 用于直流和充电电源
    2.5 小结
第3章 高频交流链接技术理论分析
    3.1 工作原理分析
        3.1.1 工作过程分析
        3.1.2 控制策略
        3.1.3 输出功率
    3.2 仿真验证
    3.3 滤波器设计
        3.3.1 谐波分析
        3.3.2 L-C滤波器优化设计
        3.3.3 滤波器的仿真验证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高频交流连接技术的充电电源仿真研究
    4.1 电容充电技术简述
    4.2 电容负载的特殊性
    4.3 基于高频交流链接技术的新型充电结构
        4.3.1 工作原理
        4.3.2 理论分析
    4.4 仿真验证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FPGA的高频交流链接控制系统设计
    5.1 FPGA简介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2 控制原理与策略
    5.3 基于FPGA的高频交流链接电源控制器的设计
        5.3.1 三相状态检测
        5.3.2 控制量计算
        5.3.3 数据流控制方式
        5.3.4 驱动信号产生
        5.3.5 高压采集
        5.3.6 其他检测与保护
    5.4 软件设计与实现
        5.4.1 FPGA开发流程
        5.4.2 总体设计
        5.4.3 频率检测与相位检测
        5.4.4 波形产生模块
        5.4.5 AD和DA控制器
    5.5 仿真结果
    5.6 外围硬件设计
        5.6.1 三相输入二值化电路
        5.6.2 AD与DA转换电路设计
        5.6.3 接口电路
    5.7 小结
第6章 实验验证
    6.1 实验电路及参数
    6.2 实验结果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基于DSP的电力逆变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逆变电源研究现状及发展
    1.2 传统模拟式电源和数字式电源
        1.2.1 模拟电源
        1.2.2 数字电源
    1.3.逆变电源的数字控制策略
        1.3.1 控制方式
        1.3.2 调制方式
        1.3.3 电流内环反馈方案
    1.4.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逆变器闭环控制系统
    2.1 脉宽调制环节
    2.2 输出滤波坏节
        2.2.1 滤波电容C的设计
        2.2.2 滤波电感L的设计
        2.2.3 L、C的计算
    2.3 电流环
    2.4 电压环
第三章 逆变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本系统中TMS320LF2401A的资源分配
        3.1.1 模拟量采样
        3.1.2.PWM输出
        3.1.3.PDPINT引脚
        3.1.4.系统I/O口分配
    3.2 各单元电路的设计
        3.2.1 DSP3.3V电源的获取
        3.2.2 缓冲与电平匹配问题
        3.2.3 系统时钟电路
        3.2.4 电源监测的设计
        3.2.5 硬件保护引脚(PDPINT)
        3.2.6 ADC电路
        3.2.7 JTAG接口
        3.2.8 特殊引脚的处理
        3.2.9 模拟信号采样及线性电路
        3.2.10 PWM的输出驱动
        3.2.11 电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逆变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
    4.2 相关波形的数字生成
        4.2.1 事件管理器PWM输出的产生
        4.2.2 三角波及基准正弦信号生成
        4.2.3 系统中心值的整定
    4.3 离散PI算法
        4.3.1 常规的PI算法
        4.3.2 数字PI的改进
    4.4 逆变器数字控制系统主要环节的设计
        4.4.1 电压外环的设计
        4.4.2 电流内环的设计
        4.4.3 SPWM波的生成
        4.4.4 保护及监控
    4.5 软启动
    4.6 软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4.6.1 溢出现象的处理
        4.6.2 截断误差的问题
        4.6.3 程序抗干扰的处理
    4.7 相关误差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辅助电源设计
    5.1 系统设计
        5.1.1 器件介绍
        5.1.2 方案比较
    5.2 设计方法
        5.2.1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5.2.2 反馈回路设计
    5.3 系统总成及实测结果
第六章 系统电路设计
    6.1 主电路设计
        6.1.1 该逆变器技术指标
        6.1.2 功率开关器件的选择
    6.2 滤波器的改进
        6.2.1 传统LC滤波
        6.2.2 可控阻尼LC输出滤波器
    6.3 驱动电路设计
    6.4 输出变压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CSI和VSI组合式电力逆变器(论文参考文献)

  • [1]车用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的调制及其闭环控制研究[D]. 唐心柳. 湖南大学, 2018(01)
  • [2]基于高频交流链接的充电技术研究及其控制器的设计[D]. 吴志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3]基于DSP的电力逆变器的研制[D]. 刘珺. 南昌大学, 2005(04)
  • [4]CSI和VSI组合式电力逆变器[J]. 周令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3(02)

标签:;  ;  ;  ;  ;  

CSI 和 VSI 组合功率逆变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