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米格21战史

印度米格21战史

一、印度米格-21战史(论文文献综述)

王笑梦[1](2020)在《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细节说起——漫谈飞行员配枪》文中研究表明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由七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由一名知名导演负责制作,风格迥异但又主旨鲜明,几乎每段都能够让人热泪盈眶,为祖国和那些祖国的建设者们感到自豪骄傲,可谓燃爆了爱国魂!压轴戏《护航》讲述的是女飞行员吕潇然驾机参加国庆阅兵,但却作为备飞机为机群护航的故事。影片中有一个小小的镜头或许很少有人留意,当女飞行员们在准备飞行装备时,她们掏出手枪验枪后插入枪套。为什么和平年代执行飞行任务也要带枪呢?这就要从飞行员配枪的用途说起——

林旷达[2](2018)在《前景理论视角下对外援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援助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的行为,对外援助的初衷是援助国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以及促进两国关系。但是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不少反常的现象,出于良好用意的对外援助却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在一些极端案例中甚至诱发了武装冲突。因此,本文提了研究问题:对外援助能否促进两国关系还是产生反作用?哪种形式的援助更能取得成功?本文首先归纳概括了对外援助的诸多特性。相比具有明确权利义务的国际行为和国际关系,对外援助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外援助的特点主要有模糊性、秘密性、缺乏强制性、弥散性、互惠性、逐利性等特性。对外援助分为表面的援助协议和不公开的秘密协议两部分组成。援助国表面上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援助或人道主义援助,目的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和发展经济,是援助国单方面让利的行为。但实际上,援助本质上是为了各自国家的国家利益而为之的,是援助国和受援国双方基于效用均衡前提下达成的协议。但为了维护双方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援助受援双方实质性的诉求不会明确的反映在公开的援助协议中,双方通过不公开的秘密协议或是默契来弥补公开援助协议中出现的利益差,这也是国际援助中“潜规则”的由来。其次,本文将讨论的重点放在长期对外援助进程。在长期对外援助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与援助协议达成时不一致的情况出现,影响到了援助国与受援国的利益均衡。具体而言有三个原因变量导致了援助过程中利益的失衡:一是利益的重新界定,二是好心办坏事,三是情势变更的出现。再次,由于对外援助自身的模糊性和默契性等特性,导致其缺乏必要的争端解决机制和救济措施。表面的援助协议并不是一个平等的协议,一旦各方利益均衡被打破,调节各方利益的秘密协议就失去了继续履行的基础,受损失一方很难挽回自身的利益损失。此外,对外援助具有政治象征意义,使受损失一方不会轻易中止援助关系。同时由于禀赋效应的存在,援助关系中受益的一方也不愿意轻易让渡已经获得的收益。这样援助关系就成为难以中止而又不平等的双边关系,受损失一方用中国的俗语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最后,基于损失厌恶,受损方一方会感受到比实际损失更大的损失感,为了挽回损失愿意接受风险。受损失一方试图通过在援助以外的领域弥补自己损失,与受益一方发生摩擦和冲突。其结果就是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是受损失一方,为了挽回损失双方都愿意接受风险行为,最终导致两国关系呈现螺旋恶化。这一悖论在国际关系中并不局限于对外援助领域,同样适用于没有明确权利义务的国际关系中。

龙沛[3](2018)在《两伊战争制空权争夺与战局联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两伊战争是冷战后期最重要的局部战争之一。两伊战争既发生于传统局部战争密集爆发的中东心脏地区,又在时间上处于连接机械化战争时代和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关键节点上。因此对两伊战争的军事史研究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又有助于通过研究两伊战争从而在冷战时期多次局部战争中找出一般性的普遍意义。而作为现代战争中最重要影响因素的制空权争夺,在两伊战争战争全程、交战全域都有集中的反映,体现出前信息化战争时期空中作战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制空权的争夺作为两伊战争双方博弈的战略决胜点,有时直接影响到具体的战役实施,有时则间接甚至决定性影响到双方地面战场背后的长期走势。本文通过分析两伊战争期间双方空中力量的构成变化、武器来源、战略战术、指挥体制及国际影响因子,从空中战场与地面作战相结合的观察视角分三个阶段论述伊朗和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各自空中力量的消长变化,找出影响甚至决定两伊战争战局发展和走向的空中因素,从而解读两伊战争久拖不决、伤亡惨重、经济民生损失巨大的根本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伊朗和伊拉克双方在两伊战争中使用空中力量的水平差距明显,但双方均在高层决策上存在体制性的弊病,因此导致了双方均不能单独依赖空中力量打赢战争,甚至没有意识到空中力量在战争中的战略作用,从而导致了大规模的惨烈地面战;另一方面,两伊双方或由于空中平台性能不足、人员缺乏训练,或由于国际环境恶劣导致的后勤维护困难,均无法对对方发起决定性的空中打击,使得两伊战争大部分时间空中力量的使用均失去战略突然性,空中作战表现出零星化、碎片化的特点;由于空中力量的特殊属性,两国高层均对各自空中力量既倚重又忌惮,这极大地阻碍了双方在战争中放手使用各自的空中力量,甚至在空军帮助政权打赢战争后,政权反过来清洗前者,产生“兔死狗烹”的政治悲剧;最后,两伊双方对各自空中力量在两伊战争中的使用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伊拉克空军,在两伊战争中“袭城战”、“袭船战”以及惨无人道的化学战中扮演主要角色,成为两伊战争期间平民伤亡的主要来源,凸显了两伊战争的“全面战争”属性,成为两伊战争区别于冷战时期其他几次中东战争的最大特点。两伊战争极大地摧残了伊朗、伊拉克这两个当时处于快速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彻底打断了两国正常经济发展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80年代以来中东地区政治格局,并开启了海湾战争后美国深度介入中东地区的“潘多拉之盒”。由于两伊战争在许多层面上与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原则相悖,因此其对现代战争的借鉴意义更多是反面的。两伊战争的结局不仅误导了萨达姆本人,给他带来完全错误的战争经验,也误导了当时许多国家。而随后的海湾战争立即证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对付伊朗行之有效的各种战略战术在现代高技术战争面前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其中最关键的分野仍然在于对空中力量重视程度的差异。两伊领导层在战争中只看到地面战场上士兵的厮杀,对暗中影响战争全局的空中力量的作用却视而不见。因此伊朗没有在1982年后及时让战争机器刹车,终至陷入6年地面战泥潭;而伊拉克复兴党政权虽然一度意识到空军的战略作用,但最终也没有摆脱自毁长城的宿命。由此可见,两伊战争中双方空中力量使用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解决其长期存在的“军队政治化”问题,就一定会在战争时期暴露出伊朗、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曾经体现出的各种弊端,甚至可能再次重演两伊战争这种全民卷入、两败俱伤的低可控性战争。两伊战争的经验教训值得所有发展中国家认真学习,以避免重蹈两国的覆辙。

戈林,牟悦[4](2017)在《巴基斯坦JF-17“雷电”战斗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FC-1"枭龙"(巴方称作JF-17‘雷电’)战机是由中国和巴基斯坦空军共同投资的合作项目,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单发单座多用途轻型战斗机。该机采用俄罗斯卡里莫夫RD-93涡扇引擎,最大飞行速度1.6马赫,航程达3000公里。全机共有7个外挂点,可挂载多种空空、空地

周慧[5](2017)在《印度战略文化的现实主义取向研究》文中指出战略文化随着学界对战略研究的范围逐步拓宽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近年来,建构主义研究的兴起以及对东西方文明研究的热潮也带动了对战略文化的深入研究。文化构成因素说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战略偏好。战略文化具有国家个性特质,不同的国家也具有不同的战略文化。本论文采用科林·格雷(Colin S.Gray)等提出的战略文化因素分析框架,从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影响因素分析印度战略文化。从自然因素上看,影响印度战略文化的因素体现出地缘破碎性、河流分割性、大陆封闭性和有限的外界联系性等特点。社会文化因素层面的分析包括印度的种姓制度社会、宗教因素、神话与符号、战略文化经典等方面。政治因素涉及历史经验、政治体制、精英思维与军队组织等四个方面。从这些因素的分析可归纳印度战略文化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取向,本研究将其界定为服从等级秩序(Deference to Hierarchy)、战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和印度中心观(India-center Perspective)的特点。对等级秩序的服从是对社会“固有的秩序”的服从。等级制度的社会观念也影响了印度人对于世界秩序的看法。国际秩序也具有等级制度的特点,是以强国为中心的体系。印度对于现存的体系不会作为挑战者出现,反而对强者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作为大国,印度同样渴望其他国家的尊重与认可。战略自主源自宗教关于个人职责的认知,依靠个体的努力,达到自身解脱是最终的目标。印度教和种姓制度,包括各种姓彼此互不干涉、自存于族群之中等观念均加强了印度人的国民独立意识,增强了印度战略文化的战略自主特点。印度200多年被殖民的历史使其对战略自主格外珍视。印度中心观受印度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方面,突出体现在曼荼罗思想。曼荼罗体系以征服者为中心,国家间关系以“我”为中心展开,它同时赋予了印度人“天赋我命”的思想。这种大国思想一直遗传下来,成为印度外交的宝贵财富。印度“中心”的位置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上的,更是战略文化概念上的。印度现实主义取向的战略文化在现当代印度对外战略中均有体现。甘地思想的现实主义首先体现在他的服从观念,其次在于甘地对暴力模糊的态度。甘地思想的道德性主要体现在其宗教思想方面,将其作为考底利耶现实主义的对立面,视之为印度战略文化的主流是欠缺的。作为团结发展中国家进行反帝、反殖斗争,不结盟政策尤其道德性的一面,但是,相比较而言,其现实主义的特点更加突出。不结盟政策一方面给印度带来大国荣耀,另一方面,也没能阻止印度从冷战中两个大国获得物质援助。维护国家战略自主,对大国表示一定的尊重和服从,这些都是为了发展自身力量,实现自身的大国地位。印度战略文化现实主义取向的特点影响印度对外战略路径的选择,印度的对外战略选择均围绕实现大国地位展开,以牢固的地区大国地位为出发点,在中美大国博弈中,借重美国等西方大国,与中国保持合作加竞争的“谨慎平衡”,为提升大国地位、实现成为全球大国的目标而积蓄力量。

赵华富[6](2016)在《1971年南亚危机背景下的印美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美苏冷战格局逐渐出现苏联进攻美国防御的战略态势。由巴基斯坦国内的问题引发了印巴对抗的南亚危机。在新的国际格局下,印美关系在南亚危机前后经受着巨大的变动和挑战。1971年南亚危机爆发前,美国试图拉拢印度并将其纳入争霸体系中,以便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取得优势的地位。此外,美国并没有放弃以巴基斯坦制约印度的战略,印巴均势仍然是美国南亚战略的核心。1966年英迪拉·甘地上台,印度需要美国的支持。同时,印度坚持不结盟的外交战略,将南亚和印度洋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1971年南亚危爆发后,美国竭尽全力试图将南亚危机置于可控范围之内,服务于美国的整个霸权体系。危机因印度深入干涉持续升级,升级为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顶住美国的压力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顺利肢解了巴基斯坦。美国为了保护西巴基斯坦对印度进行武力威胁,印度在美国压力下停止了军事行动。印美关系还受到苏联、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影响。1971年南亚危机后为了避免印度被苏联过度拉拢,美国修复同印度受损的关系。印度则为了成为南亚霸主和世界性大国也乐于同美国保持联系,获取经济等支持。印美各自利益的推动下,印美两国关系渐渐改善。总之,1971年南亚危机前后,印美关系是由双方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印美两国利益的吻合与否决定了关系的走向,也是印美关系进入新阶段的基础。全文由前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正文内容共分为四章。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理论依据、资料运用、创新之处和文章的重难点。第一章主要论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世界格局与1971年南亚危机。这一时期美苏冷战格局逐渐改变。实力相对削弱的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美国实力下降,但仍希望在南亚地区保持影响力。由于巴基斯坦国内动荡并出现印巴危机,美苏两国卷入。第二章主要论述1971年南亚危机前的印美关系。英迪拉·甘地上台后,印度外交进行了调整。印度在粮食、资金等方面有求于美国。同时美国对印度采取拉拢政策,影响与控制印度有助于扩大美国在南亚的影响。印美间有相互合作的一面,也有斗争的一面。第三章是论文的重点。1971年南亚危机爆发后,美国全力试图将南亚危机置于可控范围之内,达到维持美国在南亚的地位。美国希望印度能和平解决南亚危机,为此,美国在经济援助安抚印度的同时,企图敦促印度放弃军事肢解巴基斯坦的政策。美国对印度施加强大的经济、政治乃至军事压力,阻挠印度以武力方式肢解巴基斯坦。印度为了谋求地区霸权,希望借助危机削弱巴基斯坦。印度向苏联寻求支持。最终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以武力手段肢解巴基斯坦。随后,印美恶化。第四章则介绍1971年南亚危机后的印美关系。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实力大增,仍然保持与苏联的特殊关系。美国为了争霸,积极主动地修复同印度的关系。成为南亚大国后的印度,也没有完全断绝同美国的联系。印度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离不开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帮助与支持。在印美各自利益的驱动下,印美两国关系渐渐改善。结语部分通过对南亚危机前后的印美关系进行阐述,总结出这一期间印美关系的特点,并将其视为未来印美关系发展的基础。

李若愚[7](2013)在《日本近代以来疆域扩张与殖民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关于日本近代以来疆域变化的研究。但与既往的研究相比,本文并不侧重在微观上对冲绳问题、小笠原问题、北方领土问题等做进一步发掘。而是致力于将上述日本扩张中的子问题进行横向对比的同时,把日本战前战后疆域变化情况带入历史的纵向维度中考查,在经纬的纵横中构建一种对日本领土变化动态的宏观认识模式。以期从更深层次来探究日本领土扩张的动因及其对东亚格局的影响。本文分为四章展开。其中为了对日本近代以来的领土问题进行集中探讨,第一章第一节首先对既往之研究史做了全面回顾。在第二节中笔者则指出所谓“日本”本身就并非一成不变之概念,而这种变动恰恰与其领土变化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对日本的领土问题必须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加以认识,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着眼所在。第三节中笔者回顾了日本近世以来对外认识及领土观念转变的历程,并指出正是上述观念随着时代背景产生的变化,最终引发了日本疆域的变动。第二章的前三节集中探讨了近代以来琉球问题之经纬。琉球因其独特的地理及历史背景,成为了东亚世界一个特殊的存在。琉球问题并非孤立的一国、一地的归属问题。琉球作为整个东亚世界体系中的一环,与台湾、朝鲜都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无论是最早的明代,还是之后的明治维新时期,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复兴,日本的琉球政策都成为其对外扩张政策的风向标。因此笔者在东亚历史的大背景下对琉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厘清近代以来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头绪。而第四节中所涉及之小笠原问题因为与中国关系不大,长期以来为国内学界所忽视。其实小笠原群岛无论是其在明治时期通过日本和西方国家间的协商,最终正式并入日本的过程,还是其在战后通过谈判最终从美国的占领下回归日本手中的经历都与冲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本身似乎是一个惊人的巧合。然而当厘清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抬头与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关联后,就会发现正是基于上述大的历史背景,同时代的事物才会展现出如此多的共同点。第三章致力于将日俄领土争端这一当下热点问题带回到近代以来日本对外扩张过程这一大的历史情境下进行论述。日俄之间的北方领土问题是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焦点。往往领土问题的形成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北方领土问题也不例外。17世纪以前的俄罗斯还是一个领土只限于欧洲的国家,正是从这一时期起,俄罗斯开始奉行向远东扩张的政策,最终使其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却开始执行锁国的政策,寄望通过把自身封闭起来以免受来自外部世界的侵扰,从而完全忽视了俄罗斯进入远东这一足以影响东亚格局的重要动向。正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外交理念,为18世纪前日俄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调,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日俄领土问题背后隐藏的是双方对外政策的演进。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在北方领土问题上的种种选择,正可看作是其开始推行大陆扩张政策的标志。而自二战后延续至今的日苏领土问题表面上只是日苏双边问题,但在冷战的时代背景下,其已经成为了牵涉美苏在内的国际问题。正因为美苏都将北方领土作为拉拢日本的筹码,此问题的真正解决将使得这一筹码自然消解,因而双方在彻底解决问题上远没有提出问题时来得热心。日本在冷战中既是美国阵营的一员,又是苏联的近邻,因此只能游走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却不能真正在北方领土上主导自己的命运,这也是日苏领土问题迟迟得不到彻底解决的根本原因。第四章首先研究了日本在其近代以来首块吞并的领土——冲绳所奉行的统治政策。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近代民族国家的道路以来,扩张主义一直是其对外政策的基石,我们中国人民更是深受其害。以前的学者谈论扩张问题往往只聚焦于巧取豪夺的过程,但其实占领本身只是扩张的第一个环节,通过在新扩张的领土上施政使其最终与本国完全融合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扩张。因此在前文对日本领土扩张的过程进行了梳理之后本段则将着力于日本在新领土上的统治政策上来。其实吞并琉球作为日本近代扩张的第一步是有着极其深远影响的,日本正是因为受到顺利吞并琉球的鼓舞,才会变本加厉加紧了对外扩张的脚步。琉球被吞并后设置的冲绳县作为日本侵占的第一块领土,也成为其殖民政策的试验田,从之后日本在台湾、朝鲜殖民政策的背后都能看到日本对冲绳统治政策的影子。因此笔者在对日本的冲绳统治政策研讨之余,将视线转向了日本的台湾殖民政策,并将其与日本的冲绳政策做一比较,以分析日本殖民政策之一脉相承。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日本近代以来的种种领土扩张行径并非孤立的个案,这背后有一条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抬头的线索将其串联起来。民族主义首先作用于日本的对外认识上,正是日本对外认识的转变使得日本谋求通过扩张来改变其所处的国际环境,来应对外部世界的刺激。就这样近代以来日本疆域的变化最终对整个东亚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时至今日仍在东亚格局中发挥着作用,因此也尤为值得国人警醒。

李长[8](2014)在《苏联对1977-1979埃索冲突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7-1979年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之间爆发了欧加登战争。这是一场爆发在极具战略地位的东非之角,源于西方列强的殖民遗留,而又发生在冷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冲突。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对这场冲突的发生及进程发挥了主导作用。冲突爆发前,苏联即奉行积极的“中立”政策,发展与埃、索两国的关系,并努力在两国间斡旋。战争爆发后,转而扶持埃塞俄比亚,从而逆转了整个战局,最终帮助埃塞俄比亚取得了欧加登战争的胜利,并确立了苏联在东非之角的有利战略地位。苏联在埃索冲突中的政策嬗变,是苏、美、埃、索等多方,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等多层次博弈的结果,是多因素合力作用的产物。尤其深受国际体系中的结构性因素的制约:“苏攻美守”的冷战格局推动了苏联在埃索冲突中居于主导地位。苏联勃列日涅夫当局根据时局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其对埃、索两国的政策,以促进苏联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苏联对埃索冲突的干涉,对于埃、索两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苏联与埃、索两国关系、东非之角的地区安全,乃至整个国际冷战的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威[9](2014)在《英迪拉·甘地政府对1971年印巴危机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1年印巴危机是冷战时代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整个危机的持续时间长达10个月之久。面对东巴危局,英迪拉·甘地政府积极应对,结合危机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敏锐把握,适时调整政策,推进自身利益的实现,并最终在印巴军事冲突热度不断攀升的氛围中以战争形式帮助孟加拉国独立,有力地打击了巴基斯坦,确立其在次大陆主导国的地位。本文以英迪拉·甘地政府决策过程为分析重点,通过危机发展3个阶段当中政策决策的具体表现,透析印度国内各政治力量在国家制定重大危机决策过程中的互动进程及其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

王一媛[10](2013)在《全球近期灾害录(2013.11.11—2013.12.10)》文中认为日本一家医院发生火灾2013年10月11日,日本福冈市一家医院凌晨发生火灾,造成10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4人伤势严重,仍处于昏迷状态。贵州惠水县大冲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0月11日,贵州惠水县长田乡大冲煤矿发生透水事故,7名矿工被困井下。超强台风"费林"袭击印度10月12日,发源于北印度洋的超强台风"费林"在印度东部的奥里萨邦登陆,致23人死亡。巴西北部发生沉船事件10月12日,巴西北部发生一起沉船事故,该事故造成12人丧生,目前仍有6人下落

二、印度米格-21战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度米格-21战史(论文提纲范文)

(1)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细节说起——漫谈飞行员配枪(论文提纲范文)

传说中的手枪空战
各国的跳伞保命自卫武器
中印飞行员的袖珍手枪

(2)前景理论视角下对外援助(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对外援助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第一节 对外援助的定义及发展
    第二节 对外援助的特性及内生矛盾性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景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第一节 理论假定
    第二节 研究假设和解释模式
    第三节 利益的重新界定
    第四节 “撒玛利亚人的困境”——好心办坏事
    第五节 援助中的情势变更
第四章 前景理论视角下战后日本对华援助
    第一节 历史回顾
    第二节 前景理论视角下日本对华援助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前景理论视角下美国对伊朗巴列维王朝援助
    第一节 历史回顾
    第二节 前景理论分析美国对伊朗的援助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苏联对新中国的援助
    第一节 研究基础
    第二节 前景理论视角下苏联对华援助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逻辑关系与理论检验
    第二节 实践价值
    第三节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3)两伊战争制空权争夺与战局联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制空权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二)国内外制空权案例的研究现状
        (三)两伊战争研究
    三、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章 两伊战争制空权所涉之基本概念及界定
    一、现代制空权理论的基本要素
        (一)制空权的概念界定
        (二)制空权的分类
        (三)制空权的性质及特点
        (四)夺取制空权的方法
    二、现代航空兵装备及战术理论
        (一)航空兵装备理论
        (二)现代航空兵战术理论
第二章 两伊战争制空权争夺与战局的联动过程
    一、两伊战前双方空中力量及对比
        (一)伊拉克战前空中力量
        (二)伊朗战前空中力量
        (三)两伊战前空中力量的比较
    二、两伊战争初期制空权与战局联动关系(1980.9-1982.5)
        (一)伊拉克空军闪电战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伊朗空军在战争初期的强势反攻
        (三)双方空中力量表现对初期战局的影响
    三、两伊战争中期制空权与战局联动关系(1982.7-1985)
        (一)伊拉克空军的调整和加强
        (二)伊朗空军实力的下降及困境
        (三)双方空中力量表现对中期战局的影响
    四、两伊战争后期制空权与战局联动关系(1986.2-1988.7)
        (一)伊拉克空军实力达到顶峰
        (二)伊朗空军殊死一搏
        (三)双方空中力量表现对后期战局的影响
第三章 两伊制空权争夺与战局联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空军武器装备对制空权的影响
    二、空军人员素质对制空权的影响
    三、两伊指挥体制和战争决策对制空权的影响
    四、国际环境对两伊制空权消长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印度战略文化的现实主义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一)战略文化
        (二)印度战略文化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与难点
    五、研究框架及基本内容
第一章 战略文化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战略与战略文化
        一、战略内涵的演变
        二、文化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从文化到战略文化
    第二节 战略文化在战略决策中的作用
        一、国家战略理论演变
        二、战略文化与战略取向的关系
    第三节 印度战略文化分析框架
        一、战略文化分析框架
        二、印度战略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三、印度战略文化分析框架
第二章 印度战略文化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自然因素
        一、地缘破碎性
        二、河流分割性
        三、大陆封闭性
        四、外界联系性
    第二节 社会文化因素
        一、种姓制度
        二、宗教影响
        三、神话与符号
        四、考底利耶《政事论》
        五、两大史诗与战略文化的相关性
    第三节 政治因素
        一、历史经验
        二、政治体制
        三、精英思维
        四、军队组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印度战略文化现实主义特点
    第一节 服从等级秩序
        一、国家社会层面
        二、地区秩序层面
        三、国际秩序层面
    第二节 战略自主
        一、武力取向
        二、利己取向
        三、自主取向
    第三节 印度中心观
        一、曼荼罗中心观
        二、地区中心战略
        三、大国中心战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当代印度战略文化的主要体现
    第一节 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现实主义取向
        一、甘地思想的宗教基础
        二、非暴力思想中的暴力观念
        三、甘地思想的现实主义特征
    第二节 不结盟外交政策的现实主义取向
        一、不结盟外交政策的起源
        二、不结盟外交政策的现实主义取向
    第三节 印度洋战略中心观
        一、印度洋的战略地位
        二、印度之印度洋战略中心观
        三、大国的印度洋战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略文化下印度对外战略路径选择
    第一节 印度战略文化影响下的地区关系
        一、印度战略文化下的印巴关系
        二、印度战略文化下印度与南亚小国的关系
    第二节 印度战略文化影响下的大国关系
        一、印度对美国的大国外交战略
        二、印度对日本的大国外交战略
    第三节 印度战略文化影响下的中印关系
        一、独立初期的中印关系
        二、中印关系破裂
        三、边界战争后的冷和平
        四、中印和解与印度拥核
        五、莫迪大国外交下的中印关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1971年南亚危机背景下的印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三、理论依据、创新之处资料运用
    四、论文重难点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世界格局与南亚危机
    一、冷战与美苏外交战略的调整
        (一) 苏进美守的战略态势
        (二) 美国的防守战略
    二、南亚危机与美苏的卷入
        (一) 1971年南亚危机发生的原因
        (二) 1971年南亚危机经过
        (三) 美苏的卷入
第二章 南亚危机前的印美关系
    一、英迪拉·甘地执政初期的对外政策
        (一) 尼赫鲁外交的继承
        (二) 外交政策的调整
    二、美国尼克松时期的南亚政策
        (一) 南亚的地缘战略价值
        (二) 美国的南亚政策
    三、1971年南亚危机前的印美关系
        (一) 政治关系
        (二) 经济关系
        (三) 外交关系
        (四) 军事关系
第三章 1971年南亚危机时印美关系
    一、影响南亚危机走向的重要国家
        (一) 巴基斯坦
        (二) 苏联
    二、1971年危机期间印度与美国的关系
        (一) 政治关系
        (二) 经济关系
        (三) 外交关系
        (四) 军事关系
第四章 1971年南亚危机后的印美关系
    一、1971年南亚危机对美印两国关系的影响
        (一) 南亚危机的结束及南亚新格局的形成
        (二) 南亚危机对印美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
    二、1971年后印美关系
        (一) 政治关系
        (二) 经济关系
        (三) 外交关系
        (四) 军事关系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日本近代以来疆域扩张与殖民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日本”形成与其对外认识及领土观变迁
    第一节 导论
        一、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前人成果及本文之研究方法
    第二节 对日本疆域动态认识的建立
        一、“日本”的由来
        二、领土扩张与“日本”的形成
    第三节 日本近世以来的对外认识及领土观
        一、明治前后日本对外认识模式的变化
        二、日本近代领土意识的萌芽
第二章 冲绳与小笠原问题
    第一节 琉球群岛与琉球王国
        一、自然条件对琉球政治经济之影响
        二、琉球“两属论”的由来
    第二节 近代日本之“琉球处分”与冲绳置县
        一、日本吞并琉球始末
        二、清政府就日本吞并琉球的对日交涉
    第三节 二战后的冲绳问题及“冲绳夺还”
        一、二战中衍生出的冲绳问题
        二、战后冲绳地位之定位
        三、日本“冲绳夺还”战略的实现
    第四节 日本领土中的小笠原问题
        一、小笠原群岛的发现
        二、英美对小笠原群岛的实际控制
        三、日本对小笠原群岛主权的确立
        四、战后小笠原群岛“复归”的实现
第三章 日俄(苏)之间的北方领土争端
    第一节 近代以前的日俄关系
        一、“锁国”政策背景及其对日本外交的影响
        二、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逐步扩张
        三、日俄政府的直接接触
    第二节 近代日俄领土交涉的开端
        一、幕末时期日俄领土外交
        二、明治初期日俄领土谈判
        三、日俄战争与二战前日俄边界的最终划定
    第三节 二战后日苏围绕北方领土问题的交涉
        一、围绕二战产生的日苏领土争端
        二、日苏复交谈判中的领土问题
        三、日苏复交后冷战背景下的领土谈判
第四章 新领土治理与殖民政策的比较
    第一节 日本对冲绳的大棒政策
        一、冲绳县民的抵抗与日本对冲绳的政治压迫
        二、日本对冲绳的经济掠夺
        三、冲绳县的民主运动
        四、“旧惯温存”政策的本质
    第二节 日本冲绳政策中的“胡萝卜”——产业扶持与皇民化教育
        一、传统琉球糖业生产结构
        二、明治政府对冲绳糖业的改造
        三、皇民化教育在冲绳的推行
    第三节 冲绳开发与日本台湾殖民政策的比较研究
        一、作为日本殖民地的冲绳、台湾与朝鲜之异同
        二、日据时期的台湾糖业
        三、同化教育与台湾教育中的差别化问题
结语
    一、日本领土扩张的动因
    二、从统治政策看新领土与海外殖民地的内在联系
    三、日本领土扩张对东亚格局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本研究前期成果
后记

(8)苏联对1977-1979埃索冲突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 埃索冲突前苏联的非洲之角政策
    (一)苏联的非洲之角政策缘起
        1. 沙俄对非洲之角的渗透
        2. 谨慎的接触:冷战之前的苏埃关系
        3. 援助与介入:冷战前期的苏埃关系
        4. 索马里独立与苏联政策的变化
    (二)欧加登战争爆发前苏联与埃、索两国关系
        1. 西亚德政变与苏索关系
        2. 门格斯图政变与苏埃关系
二、 埃索冲突与苏联政策的演变
    (一)欧加登战争的爆发
        1. 索马里的主权要求
        2. 欧加登战争初期形势
    (二)苏联的外交斡旋
        1. 战争爆发前的苏联外交斡旋
        2. 战争爆发后苏联的积极介入
    (三)苏联政策的转变与欧加登战争结束
        1. 苏联政策的转变
        2. 战争的结局
三、 苏联在埃索冲突中的政策评析
    (一)苏联政策变化的原因分析
        1. 国际体系层面:结构性因素的驱动
        2. 国家层次:苏联对埃政策的国家利益导向
        3. 决策者层面:勃列日涅夫
    (二)苏联的非洲之角政策变化的影响
        1. 双边关系层次:苏联与埃、索两国关系
        2. 地区层次:非洲之角的地区安全
        3. 对冷战进程及格局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印度米格-21战史(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细节说起——漫谈飞行员配枪[J]. 王笑梦. 轻兵器, 2020(01)
  • [2]前景理论视角下对外援助[D]. 林旷达. 外交学院, 2018(12)
  • [3]两伊战争制空权争夺与战局联动关系研究[D]. 龙沛. 西南大学, 2018(01)
  • [4]巴基斯坦JF-17“雷电”战斗机[J]. 戈林,牟悦. 模型世界, 2017(09)
  • [5]印度战略文化的现实主义取向研究[D]. 周慧. 外交学院, 2017(09)
  • [6]1971年南亚危机背景下的印美关系研究[D]. 赵华富.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7]日本近代以来疆域扩张与殖民政策研究[D]. 李若愚. 复旦大学, 2013(12)
  • [8]苏联对1977-1979埃索冲突的政策研究[D]. 李长.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7)
  • [9]英迪拉·甘地政府对1971年印巴危机的对策研究[J]. 张威. 安徽史学, 2014(01)
  • [10]全球近期灾害录(2013.11.11—2013.12.10)[J]. 王一媛. 防灾博览, 2013(06)

标签:;  ;  ;  ;  ;  

印度米格21战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