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美容治疗后遗症的防治

外伤美容治疗后遗症的防治

一、创伤性美容治疗后遗症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叶斌宇[1](2020)在《新医疗环境下非法行医罪适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疗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在保障国民生命健康权、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具有医生资格的人非法擅自进行医疗活动将为民众生命健康埋下隐患。非法行医罪作为打击非法行医行为,保障国民生命健康安全和国家公共医疗卫生管理秩序的罪名,在保障医疗安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然而,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医疗技术的深入发展,新医疗环境已经有别于传统医疗环境,非法行医罪的适用面临新的问题。本文从新医疗环境下新医疗技术和新医疗方式两个角度入手,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新医疗环境下非法行医罪的具体适用难题,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新医疗环境下非法行医罪认定时的应然思路。第一章介绍新医疗环境下非法行医罪适用的整体情况。非法行医罪自1997年写入刑法以来,实践中司法判例的数量经历了由升到降的流变过程,这与相关解释性文件在当时医疗环境下的明确程度息息相关。新医疗环境下,新医疗方式带来的新问题主要是“行医”行为和其他医疗活动的界限问题,新医疗技术带来的新问题主要是“医”的认定问题,即何为非法行医罪中的医疗行为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新问题,与非法行医罪简单罪状的特征以及刑法稳定性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性之间的矛盾有关。第二章介绍新医疗方式下的非法行医罪适用问题。“互联网+”背景下,新医疗方式具有诊疗活动虚拟化和医护人员执业地点多样化的特点,实践中以“网约护士”和“网络问诊”最为常见。“网约护士”相关案件中,要明确护士可以成为非法行医罪主体,护士上门输液是否构成非法行医罪主要看护士输液是否严格遵照医嘱执行。“网络问诊”相关案件中,要明确线上药师可以成为非法行医罪的主体,线上健康咨询和网络诊疗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做出疾病诊断以及是否开出医嘱、处方。第三章介绍新医疗技术下的非法行医罪适用问题。新医疗技术中,非治疗用途医疗技术发展迅速,集中体现在整形外科。实践中,涉变性手术和微整形技术案件的争议较大。在涉变性手术案件中,应当明确变性手术属于非法行医罪之“医”,且实习医生单独操作的可以成为非法行医罪的主体,由于实施变性手术导致患者丧失生育能力的不宜认定为“情节严重”。在涉微整形技术案件中,问题集中在注射型微整形领域。应当明确,注射型微整形基于其有创性应当属于非法行医罪之“医”,同时,微整形注射对于注射位置的选取需要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属于仅能由医师实施的医疗活动,而非护理活动,非医师单独进行微整形注射的可以构成非法行医罪。此外,微整形中侵入性的认定主要看行为的风险性,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第四章从宏观角度介绍新医疗环境下非法行医罪的认定要点。宏观上要采取限缩解释的原则,这符合新医疗环境、新政策环境的要求,也是刑法条文本身的要求。在“行医”的认定方面,要注意区分行医行为与护理行为、医疗咨询的区别。在“医”的认定方面,非法行医罪之“医”应当具有理论科学性、目的正当性、行为风险性、结果有益性的特征,且医疗美容的侵入性应当区别于医学概念。

刘慧鸿[2](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指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曹梦茹[3](2020)在《CO2点阵激光早期干预性治疗外伤后瘢痕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瘢痕是对于各种创伤以后形成的正常皮肤组织外观形态以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统一称呼,其是人体创伤修复的最终产物。全球每年都有数以亿计的患者因为瘢痕丑陋的外观及伴随症状备受困扰,尤其是位于头面部的瘢痕,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烦恼。目前临床上对于瘢痕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比如加压治疗、手术治疗、注射治疗以及局部治疗等,但是这些治疗方式更注重于“纠正”瘢痕,而不是“预防”瘢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美容观念走进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患者对于瘢痕的早期修复及美观需求强烈。临床上剥脱性点阵激光(包括CO2点阵激光和铒激光(Er:YAG 2940nm))已经被证明是治疗成熟性瘢痕的有力工具,但是对于其治疗新鲜瘢痕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在急性创伤的早期予以CO2点阵激光干预,观察创面愈合及瘢痕的增生情况,以明确CO2点阵激光对于早期瘢痕的治疗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整形外科的急诊自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的头面部外伤病人60例,所有患者年龄均在18岁以上,创伤均为全层裂口且长度至少为3cm,将受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为CO2点阵激光组;B组为硅酮凝胶药物组;C组为CO2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药物组。A组的患者在外伤拆线后第5-7天予以第一次CO2点阵激光治疗(激光参数:波长:10600 nm,能量:80 mj,光斑直径:2mm,密度:25%,脉宽:1ms),治疗后保持术区清洁干燥3-5日至结痂自然脱落,治疗每间隔一个月一次,一共三次。B组的患者待外伤部位拆线且结痂脱落后,根据外伤部位瘢痕的大小每次取适量硅酮凝胶涂抹于患处,每天使用两次,连续使用三个月。C组的患者在外伤拆线后第5-7日接受上述同样的激光治疗,每次在激光治疗结束后即予以硅酮凝胶外用涂抹(使用方法同B组),一共予以三次激光治疗(治疗方式同A组),一共三个月。在治疗的不同时期记录并分别比较各组瘢痕的温哥华量表评分(VSS)、患者满意度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的瘢痕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治疗前组间VSS评分无明显差异,数据具有可比性;在治疗3个月后,A、B、C三组的VSS评分分别为2.50±0.83、2.95±0.68、2.01±0.56,组间比较差异明显,两两比较见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评分明显低于A、B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个月后,A、B、C三组的VSS评分分别为2.10±0.79、2.65±0.74、1.60±0.50,A组瘢痕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瘢痕评分明显低于A、B两组,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3个月至6个月期间,A组瘢痕VSS评分下降速度明显优于B组。在治疗后6个月A、B、C三组的满意率,组间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满意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试者在整个治疗过程前后均未见明显的色素沉着、瘢痕增生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在外伤后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可以有效的抑制瘢痕增生并淡化瘢痕,远期抗瘢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硅酮类抗瘢痕药物,且激光治疗周期短,方便易获取,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点阵激光联合硅酮类抗瘢痕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治疗效果,副作用更少,值得临床推广,不过其治疗效果的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治疗。

罗辉[4](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严名扬[5](2018)在《从气的时序性事态认知探讨骨骼肌撞击伤模型纤维化进程的特点》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撞击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急性骨骼肌损伤(Acute skeletal muscle injury,ASMI)类型之一。因撞击损伤时的环境、外力大小方向、肢体状态等因素的不同,骨骼肌撞击伤的发病机制仍尚未明确阐述。尤其是并发于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时,骨骼肌损伤常常被忽视,或者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而骨骼肌损伤后的不完全性修复,如纤维化、慢性炎症等,常常导致肢体疼痛、功能恢复不全等后遗症,成为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难题和挑战。而对骨骼肌撞击伤发病机制的研究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撞击伤模型基础上。大量的实验模型被建立以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但对骨骼肌撞击伤系统模拟、描述、评价的实验模型尚很不足,尤其是对撞击伤本身致病的力学撞击反应的相关研究尚缺乏。中医药治疗跌打损伤(骨骼肌损伤)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建立了完善的学科体系。针对ASMI,中医骨伤科学以气血为病机核心的修复特点,常采用三期辨证的治疗策略;并以“调和气血”为原则,“即筋伤辨治,气血为要”。但在不同损伤程度的ASMI模型中,以及机体表现出的在炎症反应、增殖修复和替代塑性等阶段的差异性,就要求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对“气”在此语境中展现出其理论学说的诠释和临床决策的指导作用;为中医药的治疗策略和现代化提供话语角度,即为骨骼肌损伤的认知、治疗提供中医药的现代性思路,而不是相当于现代技术的被“悬置”。目的:探讨“气”理论的现代性话语体系,为中医药诊治疾病提供新的认知角度。通过分析外力作用于大鼠腓肠肌的撞击反应、力学传导和组织损害的关系、以及腓肠肌不同程度损伤模型修复过程中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和纤维化进程等方式,建立稳定有效的骨骼肌撞击伤模型系统。利用对撞击伤模型系统的描述与评价,在以“气”为核心的病机中,探讨骨骼肌损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认识、诊断等层面的交汇点;并以此建立的骨骼肌撞击伤模型系统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理论探讨:从“气”的语词指称的认知模式出发,使用分析哲学的语词指称和现象学的意向性还原等方法,结合“气”作为汉语词所具有的自身特点,探讨“气”语词的所指形式和内容,并以此角度尝试对气的相关理论进行现代性的语言诠释。实验研究:①测量并比较大鼠腓肠肌与胫腓骨的解剖关系,并据此探讨大鼠小腿的几何动力学特点;根据大鼠小腿的解剖动力学特点,开展木质支持盾的设计和撞击伤造模系统的技术改进。②通过改进重物坠落技术(Drop-mass technique,DMT),根据不同参数的撞击能量检测撞击能量和撞击反应(包括:峰值力、最大速度、脉宽、位移、冲量和吸收能量等变量)的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关联以及如何关联,明确撞击伤造模系统的稳定性和撞击反应的力学特性。③使用大鼠腓肠肌模型,探讨不同参数的致伤能量(1.18J:G1kg24cm,2.35J:G0.5kg48cm、G1kg24cmm、G2kg12cm,4.71J:G1kg48cm)诱发的撞击反应、力学特点和腓肠肌损伤的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关联以及如何存在关联;并探讨腓肠肌在离体和在体情况下撞击反应的差异。④通过在不同时间点(撞击伤后第1、3、7、14、35、56天)观察损伤后大鼠肢体的功能恢复情况、肌纤维损伤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纤维化程度等方面,结合撞击伤的力学特点,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的腓肠肌撞击伤模型在组织修复、肌纤维再生、功能恢复等时序性过程中的事态性差异。结果:理论探讨:通过对“气”语词指称的事态性分析,阐述了气在传统思维下“象-事-是”对应“语词-意义-指称对象”的认知模式;“气”作为时序性事态的把握主要表现为时序性现象流和空间性体验流的组织形式,并以此形成客体对象,如基本事态和复杂事态。实验研究:①实验造模的腓肠肌肌腹正处于大鼠胫腓骨几何形态和力学传导的薄弱区域;并且大鼠小腿存在多个肌性和骨性的动力学三角结构为骨骼肌创伤时提供了缓冲空间;据此本研究改进了的DMT,设计了包括木质支持盾的撞击伤造模系统。②以木质平台为被试对象,分析了在不同程度撞击反应中各变量的差异和相互关系。证实了撞击的峰值力决定撞击间期(P<0.05),脉宽与撞击强度呈负相关(P<0.05);冲量是反映撞击强度最有效的指标(P<0.05),而吸收的能量最能体现撞击对被试的破坏程度(P<0.05)。同时,撞击反应强度遵循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并具有自身特点;相比速度的增加,撞击重物的质量对撞击结果影响更大。③伴随腓肠肌撞击伤造模损伤能量的升高,撞击反应越强烈,骨骼肌损伤的程度越严重(P<0.05)。根据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和深筋膜等膜性结构的损伤情况,结合外力传导的分布特点以及损伤的形态学观察,腓肠肌损伤归纳出三级不同损伤程度(中度损伤模型根据肌纤维裂口情况表现出三类亚型),和力学传导分布(挤压区、剪切区、牵张区)对应着损伤分区(核心区、交替区、边缘区)等特点。在本撞击伤造模系统中,腓肠肌在体比离体的刚度更高、撞击反应稍强烈(P<0.05),但两者的组织损伤无差异(P>0.05)。④随着腓肠肌撞击伤模型损伤程度的加重,在伤后不同的时间区间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变差(P<0.05)、病理组织学改变以及纤维化程度越严重(P<0.05),说明了组织微观损伤和撞击反应、力学传导特点、以及解剖观察的对应关系。对骨骼肌撞击伤的分区分度描述在损伤修复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时序性差异(P<0.05),说明了重度损伤模型核心区存在的“二次修复”反应是导致功能恢复不全的病理性修复的关键。同时,重度损伤模型的病理性修复结局呈现出纤维化、脂肪替代、萎缩变性等类型。结论:1.以时序性事态为内涵的“气”概念性指称使与“气”相关的术语在同一视角下呈现层次性的外延体系,并为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2.基于DMT改进的撞击伤造模系统具有稳定性的撞击反应的力学特性;撞击能量参数的不同决定了撞击反应的独特性。3.该撞击伤造模系统复制的腓肠肌撞击伤模型稳定、准确和成熟,并有效排除了骨骼因素。同时,肌肉张力和刚度的升高能有效降低撞击反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结合外力传导的分布和分区,更有利于对骨骼肌损伤程度的描述和评估,并为撞击伤模型系统提供不同层次的模型表征,如肌肉的断裂、肌束的断裂、肌纤维的断裂、胶原纤维的撕裂、弹性变形和微结构损伤等。这些为对骨骼肌不同程度损伤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5.本实验发现了本撞击伤造模系统存在的“二次撞击”及其特点,为相关的具有二次撞击的各种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型。同时,本实验还发现了重度损伤模型表现出的“二次修复”和慢性炎症病灶区等特点,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6.通过对腓肠肌撞击伤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时序性评价、病理组织学的时序性描述、胶原纤维程度的时序性判断,使实体在相关范畴内的时序性事态的把握被呈现出来。使“气”的时序性事态认知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验证,并为中医药基础理论融入现代化研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角度和行之有效的科学途径。本实验为从“气”治“伤”提供新的认识途径和诠释角度;并结合不同程度损伤的修复差异,试图阐述“气机”不畅的丰富内容,为骨骼肌损伤后的分区分型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最后通过对“气”语词指称的事态性分析,探讨ASMI修复过程在中医“气”学理论中的话语诠释和认知方式。

赵忠芳[6](2011)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脉管性疾病(vascular anomalies)是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和发育畸形。虽然脉管性疾病属于良性病变,但发生在颌面颈部的病变,不仅导致严重的容貌毁损,还可能因为阻塞呼吸、消化道而影响发音、进食,甚至导致出血、窒息并危及生命。根据影像学资料和血流动力学原理,将脉管畸形分为低流量畸形(毛细管畸形、静脉畸形和淋巴管畸形)和高流量畸形(动脉畸形、动静脉畸形)两大类。血管瘤依据形态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三大类型。其中毛细血管瘤又可分为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病变,有着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病程和转归。血管畸形是无内皮细胞异常增殖的非肿瘤性的先天性血管结构发育异常疾病,不会自行消退,随患者的生长发育持续增长。对患者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血管瘤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先天性的良性、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的肿瘤或类肿瘤性疾病,大部分可以自行消退,但仍有20%的血管瘤不能消退。血管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多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其次为口腔粘膜和肌肉、骨以及脑、肝、心脏等器官,其中约60%发生于头颈部,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不仅影响美观,还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溃疡、出血、感染等。血管瘤主要发病于新生儿及1岁左右儿童,该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2%,在婴儿中发病率为10%-12%,在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发病率则上升到22.9%,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种,原因不详,女婴比男婴发病率高,发病比为3:1-5:1。皮肤血管瘤通常单发,少数多发,血管瘤常在患儿出生时或出生后2周-至1个月内发现蚊咬状红点,并迅速增长,形成鲜红色斑疹或丘疹样团块,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紫色、高出皮面、柔软的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直径大小不等,甚至可达数厘米,压之不易褪色,瘤体通常呈鲜红色,凸出皮面,状似草莓。即过去所称的“草莓状血管瘤”或“毛细血管瘤”。根据Mulliken诊断标准将血管瘤分为:增生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血管瘤患儿一般1岁以内增长最快,增殖期持续6-12个月,出生后的1个月和出生后的6个月是在增殖期内的2个生长高峰,1岁左右增至最大。1岁之后缓慢增长,进入稳定期,并逐渐消退,但完全消退通常需数年之久。血管瘤可自行消退完成的常常遗留有后遗症,如:皮肤松弛、色素沉着、瘢痕及纤维脂肪组织沉积等。位于眼睑、气管等处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常压迫周围器官,甚至危及生命。而位于眼睑、外鼻、耳郭、口唇等部位的病变,除了造成颜面部美容缺陷、畸形、凶险的出血倾向以外还可引起相应功能障碍等并严重威胁其生活质量,给患者及亲属带来极大的精神创伤和心理负担。少数迅速增殖的重症血管瘤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外形和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无法消退或不能完全消退的血管瘤或位于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应及时正确积极的治疗。目前对血管瘤的治疗没有统一的方案。治疗方法主要有:1)等待观察;2)冷冻治疗;3)激光治疗;4)放射与放射性核素治疗;5)注射治疗;6)介入治疗;7)血管瘤铜针疗法;8)手术治疗;9)外用药物治疗;10)口服药物治疗等。经远期随访证实,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冷冻治疗易导致增生或萎缩性瘢痕、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血管瘤的激光治疗常常会遗留有瘢痕,如萎缩性或增生性瘢痕等,另外激光治疗范围较大、较深厚度的血管瘤比较困难,甚至会引起大出血等情况,所以对于此类病灶使用激光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应严格掌握激光治疗血管瘤的适应证。对于接受放射与放射性核素治疗的血管瘤,治疗后在病灶局部容易形成萎缩性瘢痕,而且瘢痕表皮出现脱屑现象。经过临床的长期观察,对于这种由于放射线照射局部病灶所产生的萎缩组织或萎缩性瘢痕,并不能排除其有癌变的可能,而且放射核素治疗可能致对患儿有潜在危害。因此,现在在血管瘤的治疗中已很少使用放射及放射核素治疗。血管瘤的注射治疗是在血管瘤瘤体内直接注射激素或硬化剂,具体作用机制不是很明确,有可能为了达到治疗效果,IH瘤体内注射硬化剂造成内皮细胞的坏死及血管腔栓塞。平阳霉素在血管瘤瘤体的局部注射后6-12h内易发生发热反应,这可能是其抑制了内源性致热源释放的缘故,因此在配制平阳霉素混悬液时加入了地塞米松,进行了有效地预防发热反应。对于局部注射激素治疗无效且严重的血管瘤,可局部注射平阳霉素。介入治疗常用于内脏血管瘤如肝血管瘤的治疗。血管瘤铜针疗法由于铜原子的吸收并产生相应毒性作用,故目前很少采用。对于局限或比较局限的血管瘤原则上使用手术切除的方法,手术切除血管瘤不但安全而且可靠,并且有机会得到根治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冷冻、激光治疗后及血管瘤消退后遗留的瘢痕也可采用手术修复。对于范围较大的血管瘤,手术前应确定血管瘤的类型、范围、层次、血供等,若出血较多,难以切除干净或一期修复困难者,可采取二期修复。外用咪喹莫特药物具有抗疱疹病毒及治疗某些皮肤肿瘤的作用,且治疗范围逐渐的扩大,对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显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外用咪喹莫特药物治疗血管瘤操作方便、简单、未见的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对于大面积、多发性及重症血管瘤的治疗,激素被认为是一线药物之一。主要适用于全身多发性血管瘤、增生期血管瘤以及累及重要器官或危及生命的血管瘤。口服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dushing综合症,生长迟缓,胃食管反流,消化道溃疡,水、电解质紊乱,高血糖,行为异常和免疫抑制。但口服激素应该注意:1)若用药2周无效,终止治疗。若有效,病变减小或消失后再用药2-3周;2)减量撤药期间如出现反跳,则调整到较大剂量1周后减量,若再次出现反跳,应增大剂量继续2周,然后逐渐停药。总之,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甚多,且涉及多方面因素,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尚无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情况。应该强调,治疗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消除病变,还必须保持健康的正常组织和外观。自2008年,法国医生Leaute-Labreze等偶然发现普萘洛尔能促进鼻咽部血管瘤消退并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后,开创了应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先河。近年来,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开始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显着,国内鲜见相关报道,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分子机制国内外鲜见相关报道。血管瘤的病因、发生机制仍尚未完全清楚,主要机制为促血管形成因子及抑制因子的失衡。促血管形成因子中最主要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被认为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的血管形成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 proteinase-9,MMP-9)在增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退化期及正常组织。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临床研究和分析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的效果的显着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的提供一些线索;通过采用干预措施观察增生期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尿液因子水平的变化在增生期血管瘤治疗前后组间的差别,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效果;2)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清VEGF的水平变化;3)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清MMP-9的水平变化;4)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清VEGF与MMP-9的相关性;5)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清bFGF的水平变化;6)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尿液bFGF的水平变化;7)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的效果和bFGF变化的相关性;8)分析增生期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用普萘洛尔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1)按照Mulliken对血管瘤的诊断标准,对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于2010年04月-2010年11月收治的增生期血管瘤患者53例收住入院,患者年龄为2个月-11个月,平均年龄6.5个月。血管瘤直径>1.0cm (1.0cm~8.9cm),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糖、测量心率、血压和B超检查,对于各项检查符合要求的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天津力生制药厂生产,批号:H12020151),初始剂量0.5mg/kg/day q8h;1周内逐渐加量至2.0mg/kg/day q8h;2)口服普萘洛尔期间每次服药前、服药后0.5小时测量心率、血压变化(与正常婴幼儿心率、血压正常值表作对照),血压或心率低于正常标准,或服药后有其他较重的异常反应,作为停药标准;3)分别于服药前,服药4周与服药8周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液样本;4)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服药前,服药4周与服药8周血清中VEGF与MMP-9的水平变化,根据这些指标不同的组合分析各指标与增生期血管瘤患儿服用普萘洛尔药物效果的相关性。本研究第二部分:1)按照Mulliken对血管瘤的诊断标准,对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于2010年04月-2010年11月收治的81例血管瘤患者(增生期53例,消退期29例),血管畸形患者24例,正常对照30例收住入院,血管瘤直径>1.0cm (1.0cm~8.9cm),年龄2-11个月,平均年龄6.5个月,收住入院,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糖、心率、血压和B超检查,对于各项检查符合要求的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天津力生制药厂生产,批号:H12020151),初始剂量0.5mg/kg/day q8h;1周内逐渐加量至2.Omg/kg/day q8h;2)口服普萘洛尔期间每次服药前、服药后0.5小时测量心率、血压变化(与正常婴幼儿心率、血压正常值表作对照),血压或心率低于正常标准,或服药后有其他较重的异常反应,作为停药标准;3)分别于服药前,服药4周与服药8周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液样本;4)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X双抗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服药前,服药4周与服药8周血清、尿液中的bFGF水平变化,根据这些指标不同的组合分析各指标与增生期血管瘤患者服用普萘洛尔效果的相关性。本研究第三部分对82例血管瘤患者(增殖期53例,消退期29例),分析增生期血管瘤患者临床特征及用普萘洛尔治疗前、后、临床特征、超声检查的变化情况及安全性,同时观察停药后的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结果:本研究第一部分结果表明:1)用药前增殖性血管瘤患者53例(性别统计无差异),但治疗过程中因出现胃肠道反应(腹泻)、低血压等终止治疗者7例,治疗后4周的样本数是48例,治疗后8周的样本数是46例。用普萘洛尔治疗后的有效率逐渐增高,治疗后4周以好转病例较多,治疗后8周以有效病例较多,治疗后8周有效率明显增高(P<0.01),有效率达20%左右;2)血清VEGF水平在服药后4周和服药后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8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MMP-9水平在服药后4周和服药后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与治疗后8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4)MMP-9的表达变化与VEGF一致,并与VEGF呈正相关(r=0.9997,P<0.01)。本研究第二部分结果表明:1)普萘洛尔治疗前增殖性血管瘤增生期患者53例,治疗过程中因出现胃肠道反应(腹泻)、低血压等终止治疗者7例,治疗后4周的样本数是48例,治疗后8周的样本数是46例。治疗前增殖性血管瘤消退期患者29例,治疗4周后25例,治疗8周后24例。治疗前血管畸形患者24例,治疗4周后23例,治疗8周后20例。对照组30例,上述各组性别统计均无差异(P>0.05);2)用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治疗前患者血清、尿液的bFGF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P<0.01);患者血清bFGF水平在服药后4周和服药后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8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尿液bFGF水平在服药后4周和服药后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与治疗后8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4)普萘洛尔治疗消退期血管瘤,患者血清、尿液bFGF水平在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畸形,患者血清、尿液bFGF水平在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第三部分结果表明:1)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之前必须详细的检查,确保心、肺功能良好;2)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用药剂量不超过[<2mg/(kg#d)],不良反应轻;3)普萘洛尔用药持续时间至血管瘤的增生期结束或者血管瘤瘤体消退不再继续生长,并逐渐减量至停药。结论:1)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效果显着,副作用小;2)普萘洛尔治疗消退期血管瘤无明显效果;3)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畸形无明显效果;4)普萘洛尔通过降低患者血清VEGF、MMP-9、bFGF及尿液bFGF水平,从而为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提供理论依据;5)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的分子机制与下调患者外周血清VEGF、MMP-9、bFGF及尿液bFGF水平有关;6)本课题因样本量少,试验方法简单,随访时间短,希望扩大样本量,选用其他方法及长期随访进一步研究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分子机制。

张怀亮,潘钰蔚[7](2005)在《美容皮肤科非创伤性修复》文中研究说明关于美容皮肤科非创伤性修复。如痤疮瘢痕与表皮缺损,意外擦伤、激光或光子术后、化学剥脱术(美容换肤术)等皮肤损伤修复;或自然恢复结果不满意,时间长留下瘢痕和色素异常等问题的修复与预防,在美容皮肤科中应作为重点研究问题.人们对美容护肤的要求、对问题皮肤的处理,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遮盖,而要求“美容修复” (beauty repair)。修复(repair)是医学病理过程中的概念,是指组织和细胞损伤后,机体对缺损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进行恢复,是通过细胞的再生来实现的。在美容修复的过程中,则是从皮肤组

杨世禄[8](2002)在《创伤性美容治疗后遗症的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各种美容治疗方法中,物理疗法以其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经济效益好等特点而深受美容师欢迎,因此用激光、美容针,冷冻等物理方法治疗有碍观瞻的问题性皮肤,如小片黄褐斑、老年斑、雀斑、扁平疣、汗管瘤、痤疮、痣、疤痕等已成为众多美容院的重要选择。虽然以上方法的适用症较为广泛,疗效可靠,亦很安全,但毕竟属创伤性疗法。因此在施行治疗前如能清楚了解创伤组织的演变规律,将有助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杨舒絮,杨劼,马奎,杨思明,付小兵[9](2021)在《皮肤创伤并发症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对保护机体免受外界有害因素的侵害至关重要。同时,皮肤在体内水的平衡、温度调节、信号传递、免疫以及神经肽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激活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皮肤最直接地与外界接触,极易受到各种理化因素的伤害,其损伤后的相关并发症及后遗症复杂多样且难以防治,常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应高度重视由皮肤创伤引发的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本文对皮肤创伤引发的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防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丁晓琳,张玲,韩锦学,李雪飞,张辉,张建中,丁慧[10](2020)在《科教融合、医教研结合背景下的足踝医学发展现状及愿景——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科教融合、医教研结合成为医学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改革发展的新方式、新方向。足踝医学专业在我国表现出极其迅猛的发展态势,人们对于足踝部健康越来越重视,对足部疾病的诊疗需求日益突出。然而,足踝医学教育应该如何进行、足踝部疾病专科医生应该怎样培养,这些重要问题在我国仍缺乏较为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我国在该领域的专业人才依然十分匮乏。科教融合、医教研结合战略思想的提出为足踝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本文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为例,分析足踝医学发展现状,探讨足踝医学在科技融合、医教研结合背景下的发展愿景。

二、创伤性美容治疗后遗症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伤性美容治疗后遗症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新医疗环境下非法行医罪适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新医疗环境下非法行医罪司法适用现状分析
    第一节 非法行医罪的立法沿革与司法适用流变
        一、实践中非法行医罪案件数量流变情况
        二、立法沿革对非法行医罪适用的影响
    第二节 新医疗环境及其对非法行医罪适用的影响
        一、新医疗环境的特征与主要表现
        二、新型医疗方式带来的新问题
        三、新型医疗技术带来的新问题
    第三节 非法行医罪适用新问题出现之原因
        一、非法行医罪简单罪状的特征使然
        二、刑法稳定性和医疗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使然
第二章 新型医疗方式涉非法行医罪实例分析
    第一节 网约护士下非法行医罪的适用边界
        一、网约护士的运营模式
        二、网约护士涉非法行医罪认定难点检视
        三、网约护士输液案件中非法行医罪的适用限制
    第二节 网络问诊下非法行医罪的适用边界
        一、网络问诊的运营模式
        二、网络问诊涉非法行医认定难点检视
        三、网络问诊案件中非法行医罪的适用限制
第三章 新型医疗技术涉非法行医罪实例分析
    第一节 变性手术中非法行医罪的适用边界
        一、变性手术的定义
        二、变性手术涉非法行医罪认定难点检视
        三、违法实施变性手术案件中非法行医罪的适用限制
    第二节 微整形中非法行医罪的适用边界
        一、微整形的定义
        二、注射型微整形涉非法行医认定难点评析
        三、违规注射整形案件中非法行医罪的适用限制
第四章 新医疗环境下非法行医罪的限缩解释及路径
    第一节 以限缩解释为总原则之提倡
        一、限缩解释和新医疗环境相适应
        二、限缩解释和新政策环境相适应
        三、限缩解释是刑法条文本身的要求
    第二节 “行医”的限制性解读
        一、行医行为应当区别于护理行为
        二、行医行为应当区别于医疗咨询
    第三节 “医”的限制性解读
        一、理论科学性:成熟医疗规范存在为前提
        二、目的正当性:包括但不限于诊疗目的
        三、行为风险性:具有高复杂性和高风险性
        四、结果有益性:与医疗目的相统一
        五、医疗美容手段“侵入性”应区别于医学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2)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CO2点阵激光早期干预性治疗外伤后瘢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点阵激光在瘢痕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从气的时序性事态认知探讨骨骼肌撞击伤模型纤维化进程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骨骼肌创伤性纤维化的信号通路与临床防治
        1 临床表现
        1.1 创伤性肌肉骨骼损伤与修复
        1.2 老化、退变与代谢紊乱
        1.3 遗传性疾病
        2 治疗策略
        2.1 一般处理
        2.2 手术修复
        2.3 药物治疗
        2.4 细胞生物制剂治疗
        2.5 中医药治疗
        3 纤维化和细胞介质的传导研究
        3.1 卫星细胞
        3.2 卫星细胞龛室
        3.3 单核/巨噬细胞
        3.4 纤维化母细胞
        4 在纤维化发育过程中信号通路的作用
        4.1 Notch和Wnt
        4.2 转化生长因子
        4.3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4.4 骨形态发生蛋白
        4.5 神经肌肉接头
        4.6 肌肉生长抑制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急性骨骼肌损伤动物实验模型和技术应用
        1 骨骼肌损伤动物实验模型
        1.1 骨骼肌损伤与炎症反应
        1.2 骨骼肌损伤的动物模型
        2 动物模型和肌肉的选择
        2.1 非侵入性的模型更合理
        2.2 肌群的选择
        2.3 实验动物的选择
        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从“气”论治骨骼肌损伤
        1 中医对“骨骼肌损伤”的认识—名正气顺
        1.1 对“筋”和“肉”的认识
        1.2 筋伤-骨骼肌损伤的病因
        2 骨骼肌损伤的病机—气机
        3 骨骼肌损伤的治则—调气
        4 骨骼肌损伤后中医气机失常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理论探讨
    从认知模式谈中医“气”语词指称的概念性与时序性事态的对象化
        1 “气”语词指称的出发点和模式
        1.1 “气”语词指称与物质世界的“极精微物质”
        1.2 认知模式供给侧的理论重构
        2 “气”语词指称的形式与意义
        2.1 初始对象—“气”语词指称的意向性分析
        2.2 语词指称是关于气的命题
        2.3 论证“气”作为时序性事态的语词指称
        3 “气”时序性事态的对象化呈现中医语词的概念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实验正文
    实验一 大鼠腓肠肌与胫腓骨的解剖关系和几何动力学特点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胫腓骨与腓肠肌复合物的解剖形态学测量
        2 撞击伤造模系统和支持盾的设计
        讨论
        1 大鼠小腿解剖与动力学三角
        2 撞击伤造模系统和支持盾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撞击伤造模系统撞击反应的力学特性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地点和环境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1.4 实验数据处理软件
        2 方法
        2.1 撞击伤造模系统撞击反应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2.2 撞击反应的动力学性能检测
        2.3 数据统计
        2.4 实验流程图
        结果
        1 撞击能量与撞击反应强度的关系
        2 撞击反应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3 相同撞击势能,冲量对撞击反应的影响
        4 相同撞击冲量,势能对撞击反应的影响
        讨论
        1. 撞击伤造模系统具有稳定的力学特性
        2. 撞击伤造模系统的构件设计与测量原理
        3 被试对象木质材料性能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腓肠肌撞击伤模型不同程度撞击事件的力学反应和传导特点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腓肠肌损伤的离体撞击反应情况
        2 在体腓肠肌损伤的撞击反应情况
        3 腓肠肌状态(离体与在体)对撞击反应变量的影响
        4 不同能量级别损伤后腓肠肌的形态学观察
        讨论
        1 在不同参数的损伤能量中腓肠肌的撞击反应具有稳定的力学特性
        2 肌肉状态对骨骼肌撞击伤的影响
        3 不同程度腓肠肌撞击伤的形态分型与力学分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不同程度腓肠肌撞击伤模型的组织修复与纤维化进程的时序性分析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实验步骤与方法
        结果
        1 腓肠肌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时序性评价
        2 大鼠腓肠肌撞击伤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时序性描述
        3 大鼠腓肠肌撞击伤后纤维化的时序性评价
        讨论
        1 腓肠肌撞击伤模型原理的综合分析
        2 肢体功能恢复与组织修复
        3 骨骼肌损伤的“形”与“气”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实验四实验性图片
致谢

(6)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儿血清中VEGF、MMP-9的变化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伦理许可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患者bFGF的变化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伦理许可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伦理许可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9)皮肤创伤并发症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皮肤创伤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与治疗
    1.1 感染
    1.2 色素脱失与色素沉着
    1.3 瘢痕
2 皮肤创伤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与治疗
    2.1 脓毒症
    2.2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3 展望

(10)科教融合、医教研结合背景下的足踝医学发展现状及愿景——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教融合、医教研结合概念的由来
2 足踝医学发展历程
    2.1 西方足踝医学的起源和发展
    2.2 中国足踝医学的探源和发展
3 足踝医学发展现状
    3.1 足踝医学概念的正式提出
    3.2 中国现代足踝医学发展现状
    3.3 山东省足踝医学发展情况
    3.4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足踝医学资源分布
        3.4.1 山东省立医院
        3.4.2 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3.4.3 第二附属医院
        3.4.4 第三附属医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和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
4 足踝医学教育开展状况
5 足踝医学科教融合、医教研结合发展愿景
    5.1 打破壁垒、深度融合,加强足踝医学专业师资力量培训
    5.2 创新驱动、促进足踝医学专业学历教育
    5.3 积极开展足踝医学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5.4 在医养结合模式下加快足踝医学医教研一体化发展

四、创伤性美容治疗后遗症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医疗环境下非法行医罪适用问题研究[D]. 叶斌宇.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2]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CO2点阵激光早期干预性治疗外伤后瘢痕的研究[D]. 曹梦茹.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从气的时序性事态认知探讨骨骼肌撞击伤模型纤维化进程的特点[D]. 严名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4)
  • [6]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及临床应用[D]. 赵忠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11(12)
  • [7]美容皮肤科非创伤性修复[A]. 张怀亮,潘钰蔚. 中国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汇编, 2005
  • [8]创伤性美容治疗后遗症的防治[J]. 杨世禄. 医学美学美容, 2002(01)
  • [9]皮肤创伤并发症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J]. 杨舒絮,杨劼,马奎,杨思明,付小兵. 感染、炎症、修复, 2021(02)
  • [10]科教融合、医教研结合背景下的足踝医学发展现状及愿景——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为例[J]. 丁晓琳,张玲,韩锦学,李雪飞,张辉,张建中,丁慧.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0(03)

标签:;  ;  ;  ;  ;  

外伤美容治疗后遗症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