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地区脂肪肝CT表现与分型的关系

西藏昌都地区脂肪肝CT表现与分型的关系

一、西藏昌都地区脂肪肝CT表现与分型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姚潮刚[1](2020)在《基于GEO公共数据挖掘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表达模式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和皮下脂肪是猪的两个重要的肉质相关性状。肌内脂肪含量影响p H值、肉色、嫩度、气味等相关肉质性状,而皮下脂肪也与猪肉质性状和经济价值相关联。众所周知,我国地方猪种脂肪沉积能力强于外来引进猪种,其肉质也较好,受到消费者青睐。此外,脂肪沉积受到多基因、信号通路和Lnc RNAs的调控。研究不同猪种脂肪沉积分子机制,为猪的育种提供理论基础。GEO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数据库,并对使用者免费开放。通过对GEO数据库与猪相关的基因芯片和RNA-seq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和再分析,有利于阐明不同猪种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大白猪和我国地方猪种的背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GEO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筛选出了AMPK、PPAR和脂肪酸代谢三个与猪IMF沉积相关的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检测发现:在大白猪LD中,AMPK信号通路中与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表达上调,PPAR信号通路中与脂肪酸氧化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中与脂肪酸分解和氧化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此外,与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下调。这些结果说明AMPK、PPAR和脂肪酸代谢通路是导致大白猪LD中IMF含量降低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AMPK,LKB1,Ca MKK2,CPT1A和ACC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大白猪的LD肌肉中,这几个蛋白的表达趋势与相应的基因表达模式一致。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大白猪和我国地方猪种皮下脂肪组织的GEO数据,我们筛选出了核糖体、代谢通路和氧化磷酸化通路。通过q RT-PCR芯片对三个通路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定量,结果发现在大白猪中皮下脂肪组织中,核糖体通路共有11个基因表达上调,代谢通路有5个基因表达上调,氧化磷酸化通路有4个基因表达上调,说明这三个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大白猪皮下脂肪沉积。在本研究中,通过利用RNA-seq数据挖掘脂肪沉积相关Lnc RNAs。在LD中鉴定出一个与IMF沉积相关的Lnc RNA(NONSUST005598.1),在皮下脂肪组织中鉴定出三个与皮下脂肪沉积相关的Lnc RNAs(NONSUST011681.1、NONSUST018163.1和NONSUST011273.1)。综上所述,本研究以不同猪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信号通路和Lnc RNAs,旨在为以后猪的育种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吴桐[2](2016)在《西藏自治区卫生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2010年,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2020年西藏自治区与全国一同进入小康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公平可及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西藏自治区全区居民健康水平与自身相比有很大提高,但是关键指标与全国及西部其他省份仍有很大差距;研究西藏自治区卫生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能够为西藏卫生服务建设重点提供参考。目的与内容:本论文对西藏自治区目前的经济社会状况下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现状进行系统综合地描述,分析目前西藏自治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存在的问题和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及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将有助于提高西藏地区的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水平,改善人群健康状况。方法:本论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量方法利用已有的统计年鉴、卫生服务调查、当地统计信息系统数据资料,通过和全国及其他地区对比,尽可能地描述出当地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的特点。定性方法通过访谈西藏当地卫生计生一线工作人员,补充发现当地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分析当地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情况。结果:(1)从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状况来看,西藏自治区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医保覆盖率高,社会医疗保险是当地居民获得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但西藏经济状况与全国水平相比较差,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大;西藏居民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密度全国最低;居民出生率高,受教育程度较低;卫生服务提供方资源短缺,交通不便,制约当地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获得及时有效的卫生服务。(2)从西藏自治区卫生服务需要情况来看,西藏居民的整体健康状况逐渐提升,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当地居民发病以两周内新发为主,自感程度比全国严重;传染病病种简单,形式单一,为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影响当地居民的主要慢性病,地方病防控形势严峻。(3)从西藏自治区卫生服务利用现状来看,居民的两周平均就诊次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年住院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地居民首诊地点普遍比全国平均水平级别高;城乡居民老人、幼儿等行动不便者就诊和住院率相比当地其他年龄段和全国同年龄段平均水平较低;居民在县级以上藏医院住院比例远高于全国中医院住院比例,但在县级医院则远低于全国中医院平均水平;妇女剖宫产和助产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地虽然有较高的儿童的疫苗接种率,但是疫苗及时接种率远比全国低。(4)西藏在自然环境、交通状况、部分居民的就医习俗、居民生活习惯、居民人口结构、受教育程度、卫生提供条件等方面客观存在着对当地居民健康和获得及时有效的卫生服务不利的方面。结论:(1)西藏居民当前健康水平相比于全国来说较低,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较低,处于低水平状态,需要通过系统规划,更好地满足当地人民的健康愿望,提高当地人民的健康水平。(2)影响西藏卫生服务需求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以收入和医疗保险为主,非经济因素主要有当地的气候地理和人文环境因素、交通因素、人口结构因素和医疗资源供给因素。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西藏卫生服务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构成影响。(3)西藏自治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可以通过发展西藏地区的经济、加强健康教育等努力满足西藏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陈雏[3](2007)在《青藏高原沙棘属植物资源与品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达布(藏药名)、其察日嘎纳(蒙药名),系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 L.)的落叶灌木或乔木。已知全世界共有沙棘属植物7种11亚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和寒温带地区。沙棘属植物是一类具有较大生态效益和药用价值的植物类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沙棘药材为沙棘属植物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实。本品系藏族、蒙古族习用药材。公元八世纪的藏医名着《四部医典》即对其有详细记载。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沙棘研究的逐步深入,证实其对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本课题对分布于青藏高原的沙棘属植物进行了种质资源调查;对中国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Rousi果实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包括3个新化合物;建立了中国沙棘药材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并确定了13个主要色谱峰的归属;根据植物化学分类学的基本原理,首次运用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并结合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对沙棘属植物的演化与分类进行了探讨;对10种沙棘属植物果实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应用HPLC指纹图谱定性分析及含量测定方法对沙棘总黄酮制剂——心达康片进行了质量比较研究。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结果表明,东喜马拉雅至横断山及其边缘地区分布的沙棘属植物共有7种5亚种,是全国野生沙棘属植物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该地区被认为是沙棘属植物的起源中心、类群分化中心和原始类群中心。本课题对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的10种沙棘属植物:柳叶沙棘H. salicifolia D. Don、中国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Rousi、云南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yunnanensis Rousi、卧龙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wolongensis Lian, K. Sun et X. L. Chen、理塘沙棘H. litangensis Lian et X. L. Chen ex Swenson et Bartish、棱果沙棘H. goniocarpa Lian et al. Swenson et Bartish、江孜沙棘H. gyantsensis(Rousi)Lian、密毛肋果沙棘H. neurocarpa subsp. stellatopilosa Lian et al. ex Swenson et Bartish、肋果沙棘H. neurocarpa subsp. neurocarpa S. W. Liu et T. N. He和西藏沙棘H. tibetana Schlecht.的分布地域、资源数量、生长环境、原植物形态和果实性状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中国沙棘为我国特有的沙棘品种,是我国药用沙棘的主要来源。为进一步阐明沙棘果实的活性基础,并为沙棘药材及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化学对照品,本课题对采自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的中国沙棘果实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采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技术从中国沙棘果实中共分离纯化出25个化合物,运用1H-NMR、13C-NMR、DEPT、ESI-MS和IR等波谱分析技术,结合理化分析以及与对照品比较的方法,鉴定了22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黄酮醇类化合物18个:3个黄酮苷元分别是异鼠李素(1)、槲皮素(7)和山柰素(13),15个黄酮苷类分别是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2)、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3)、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6)、丁香亭-3-O-β-D-芸香糖苷(8)、槲皮素-3-O-β-D-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9)、异鼠李素-3-O-β-D-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10)、山柰素-3-O-β-D-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11)、山柰素-7-O-α-L-鼠李糖苷(12)、异鼠李素-3-O-β-D-(6-O-反式芥子酰基)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14)、山柰素-3-O-β-D-(6-O-反式芥子酰基)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15)、槲皮素-3-O-β-D-(6-O-反式芥子酰基)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16)、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7-O-α-L-鼠李糖苷(17)、槲皮素-3-O-β-D-芸香糖苷(18);三萜类化合物1个:齐墩果酸(19);甾醇类化合物1个: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20);芳香类化合物2个:对羟基苯丙酮(21)、苯甲酸(22)。其中,化合物14、15、16为新化合物;化合物6、8、12、17为首次从胡颓子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10、11为首次从中国沙棘果实中分离得到。本课题采用反相HPLC方法,以黄酮类成分作为评价指标,选择分布地域、生长环境、植株和果实形态有代表性的中国沙棘果实样品进行了测定,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色谱数据分析,建立了分离度和重现性较好的中国沙棘药材的指纹图谱。通过与对照品比较,确定了指纹图谱中13个主要色谱峰的归属,分别是槲皮素-3-O-β-D-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山柰素-3-O-β-D-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异鼠李素-3-O-β-D-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槲皮素-3-O-β-D-芸香糖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丁香亭-3-O-β-D-芸香糖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山柰素-7-O-α-L-鼠李糖苷、山柰素和异鼠李素。结合植物化学分类学的基本原理,本课题对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在沙棘属植物分类上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本课题采用HPLC和TLC指纹图谱技术对10种沙棘属植物果实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相同种群的样品之间,其种内相似度通常较高,反映出相同种沙棘由于相同的遗传背景决定了其黄酮类化学成分在种类及相对含量上的一致性,而不同种样品间则通常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沙棘属植物进化的角度看,随着进化水平的增加,果实中的黄酮类成分显示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通常在原始类群的果实中,中高极性的黄酮类成分占主导;而在进化类群中,低极性的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这种化学成分在不同种群间的变化,为研究沙棘属植物的类群分化和演变提供了佐证。本课题采用HPLC法对不同基源、不同生长环境、不同采集时间的沙棘果实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鼠李沙棘的三个亚种,即中国沙棘、云南沙棘、卧龙沙棘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70±1.62 mg/g、7.00±1.60 mg/g、5.84±1.05 mg/g,明显高于该属其它种。其它种的总黄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棱果沙棘3.07±0.92 mg/g、理塘沙棘2.97±1.18 mg/g、肋果沙棘2.43±1.03 mg/g、江孜沙棘1.98 mg/g、西藏沙棘1.93±0.84 mg/g、柳叶沙棘1.86±0.32 mg/g、密毛肋果沙棘1.77±0.42mg/g。心达康片系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主要成分为沙棘总黄酮,具有补益心气,化淤通脉,消痰运脾的功效。为了解心达康片的质量状况,本课题采用HPLC法测定心达康片中槲皮素、山柰素和异鼠李素的含量,比较了不同厂家产品的总黄酮及苷元含量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厂家生产的心达康片中沙棘总黄酮的含量存在显着的差异,含量高者达每片6.03mg,占其标示量的120.6%;含量低的为每片3.38mg,仅占其标示量的67.6%。而且就3种主要黄酮苷元的相对比例而言,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推测可能有人为添加槲皮素代替沙棘黄酮的情况存在。此外,与沙棘果实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以黄酮苷的形式存在不同,所测定的心达康片样品中的沙棘总黄酮全部由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这三种苷元组成,几乎不含黄酮苷类成分。

蒋瑾,谢坪,付凯,仁青多吉[4](2005)在《高原地区脂肪肝CT表现与缺氧等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高海拔地区CT诊断为脂肪肝的50例病例,探讨慢性缺氧、酒精与 CT表现的关系。方法:50 例均为普通门诊病例或体检发现,男40例,女10例。均行CT平扫,其中1例行增强CT扫描。结果:50例饮酒史中超过10年以上34例,CT表现分型为弥漫型24例、节段型10例;少于10年16例:弥漫型 10 例、节段型 3 例、局灶型 3 例。脂肪肝受累肝叶分布以肝右叶与左叶内侧段受累为主、肝左叶外侧段与肝尾叶受累相对较少。海拔高度及饮酒史与脂肪肝CT表现及分型有关。结论:高原环境中肝脏处于相对乏氧状态,如持续长时间饮酒将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缺氧性改变及形成肝脂肪变性,同时高原地区独有的高脂肪高能量饮食、肥胖与脂肪肝形成有关。

蒋瑾,付凯,仁青多吉,席增华[5](2004)在《高海拔地区脂肪肝CT表现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分析高海拔地区脂肪肝CT表现。 方法 26例有高海拔(海拔高度4600米)地区生活3年以上经历患者作脂肪肝CT扫描。 结果 26例脂肪肝CT表现分型;弥漫型19例(重度11例、中度8例),节段型1例(中度)、局灶型6例均为轻度。 结论 脂肪肝CT表现分型与高海拔缺氧明显相关,高原缺氧、肥胖、饮酒不仅促使脂肪肝形成而且加重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同时也与脂肪肝的CT表现分型有明显 的联系。

蒋瑾,付凯,仁青多吉,阿桑[6](2004)在《西藏昌都地区脂肪肝CT表现与分型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高原地区脂肪肝CT的表现。方法:38例脂肪肝均经CT扫描证实,且均在西藏昌都(海拔高度3500米)地区工作10年以上。结果:38倒脂肪肝CT表现分型;弥漫型11例(重度5例、中度6例),节段型27例(中度9例、轻度18例)。结论:脂肪肝CT表现分型与高海拔缺氧明显关系。高原缺氧、肥胖、饮酒促使形成脂肪肝外,更重要的是加重脂肪肝的病情程度,并与脂肪肝的CT表现分型有明显的关系。

蒋瑾,李刚,付凯,席增华[7](2003)在《高原地区脂肪肝CT表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原地区不同的海拔高度与脂肪肝CT表现分型的关系;方法:64例脂肪肝均经CT扫描证实,其中26例有在高海拔(海拔4 600m)地区工作3年以上,其余38例均生活或工作在海拔3 500m的高原地区(西藏昌都地区平均海拔高度3 500m);结果:高海拔(4 600m)工作的26例脂肪肝CT表现分型:弥漫型19例,节段型1例,局灶型6例,其余38例高原地区(3 500m)的脂肪肝CT表现分型:弥漫型25例,节段型13例;结论:高原地区海拔高度不同,缺氧的严重程度不同,高原病的发生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别。高海拔(4 600m)地区病例中脂肪肝CT表现分型弥漫型(73%)高于稍低海拔(3 500m)地区病例(稍低海拔65%),而高海拔地区病例中脂肪肝的例数明显多于稍低海拔地区,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脂肪肝CT表现分型与程度存在差异,这与高原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缺氧情况有关。高海拔地区缺氧、饮酒与肥胖除促使形成脂肪肝外,更重要的是加重脂肪肝的病情程度。

蒋瑾,杨诚,付凯,仁青多吉[8](2003)在《高原地区脂肪肝CT表现与发病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高原特殊地理环境如缺氧、生活习惯等和脂肪肝的关系。 方法 对平均海拔高度3 500m的西藏昌都地区64例CT扫描诊断为脂肪肝的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 64例CT扫描均见肝脏实质密度减低,肝脾密度倒置。根据肝脾密度CT值改变程度与病变范围:重度14例、中度26例、轻度24例,其中CT表现为弥漫型43例,节段型14例,局灶型7例。44例饮酒史中超过10年以上34例,CT表现均为弥漫型。少于10年10例,弥漫型8例、有2例节段型。饮酒史超过10年又合伴肥胖的27例中脂肪肝改变,均为弥漫型CT改变。 结论 高原缺氧与肝脂肪变性有密切关系。

二、西藏昌都地区脂肪肝CT表现与分型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昌都地区脂肪肝CT表现与分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EO公共数据挖掘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表达模式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猪的脂肪沉积研究进展
        1.1 猪肉肉质含义
        1.2 肌肉组成及其与肉质关系
        1.3 IMF含量的影响因素
        1.3.1 遗传因素对IMF含量的影响
        1.3.2 性别和年龄对IMF含量的影响
        1.3.3 不同组织部位对IMF含量的影响
        1.3.4 营养水平和饲养环境对IMF含量的影响
        1.3.5 饲养环境对IMF含量的影响
        1.3.6 小结
        1.4 皮下脂肪与猪胴体性状的关系
        1.5 猪的脂肪沉积相关基因与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5.1 脂肪沉积相关基因
        1.5.2 脂肪沉积相关长链非编码RNA
        1.5.3 脂肪沉积相关信号通路
        1.6 我国地方猪种与外来引进猪种概况
        1.6.1 我国地方猪种概况
        1.6.2 我国外来引进猪种概况
        1.6.2 小结
    第2章 GEO公共数据库及其应用
        2.1 GEO公共数据库
        2.2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2.3 RNA-seq技术的应用
        2.4 qRT-PCR array技术及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猪肌内脂肪GEO数据挖掘和基因表达模式鉴定
        1.1 材料
        1.1.1 GEO数据收集
        1.1.2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方法
        1.1.3 动物样本采集
        1.1.4 主要仪器
        1.1.5 主要试剂
        1.1.6 引物的设计
        1.2 方法
        1.2.1 DEGs的获得
        1.2.2 差异基因信号通路和GO富集
        1.2.3 IMF含量测定
        1.2.4 RNA提取和q RT-PCR芯片验证
        1.2.5 Western blot分析
        1.3 结果
        1.3.1 GEO数据集中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1.3.2 GEO数据中DEGs的通路富集
        1.3.3 不同品种猪LD中IMF含量测定
        1.3.4 不同品种猪LD中 AMPK信号通路的验证
        1.3.5 AMPK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DEGs的 GO分析
        1.3.6 不同品种猪LD中 PPAR信号通路的验证
        1.3.7 PPAR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DEGs的 GO分析
        1.3.8 不同品种猪LD中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的验证
        1.3.9 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DEGs的 GO分析
        1.3.10 三个信号通路共享基因情况分析
        1.3.11 两个猪种中几个关键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1.4 讨论
        1.4.1 AMPK信号通路
        1.4.2 PPAR信号通路
        1.4.3 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
        1.4.4 不足与展望
        1.5 小结
    第2章 猪皮下脂肪GEO数据挖掘和基因表达模式鉴定
        2.1 材料
        2.1.1 GEO数据收集
        2.1.2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方法
        2.1.3 动物样本采集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
        2.1.6 引物的设计
        2.2 方法
        2.2.1 DEGs的获得
        2.2.2 DEGs信号通路富集和PPI网络构建
        2.2.3 RNA提取和q RT-PCR芯片验证
        2.3 结果
        2.3.1 GEO数据中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2.3.2 GEO数据中DEGs的信号通路富集
        2.3.3 GEO数据中DEGs的 PPI网络
        2.3.4 GEO数据中DEGs的共表达分析
        2.3.4 不同品种猪皮下脂肪组织中q RT-PCR芯片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猪脂肪沉积相关Lnc RNAs数据挖掘
        3.1 材料
        3.1.1 GEO数据收集
        3.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3 动物样本采集
        3.1.4 主要仪器
        3.1.5 主要试剂
        3.1.6 引物的设计
        3.2 方法
        3.2.1 DEGs和差异表达Lnc RNAs分析
        3.2.2 Lnc RNA-m RNA共表达分析
        3.2.3 RNA提取和q RT-PCR芯片验证
        3.3 结果
        3.3.1 IMF数据差异表达m RNAs结果
        3.3.2 IMF数据差异表达Lnc RNAs结果
        3.3.3 IMF数据Lnc RNA-m RNA共表达分析结果
        3.3.4 皮下脂肪数据差异表达mRNAs结果
        3.3.5 皮下脂肪数据差异表达Lnc RNAs结果
        3.3.6 皮下脂肪数据Lnc RNA-m RNA共表达分析结果
        3.3.7 脂肪沉积相关的几个Lnc RNAs的 q RT-PCR检测结果
        3.3.8 脂肪沉积相关Lnc RNAs与人、小鼠的同源比对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西藏自治区卫生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卫生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1.1 卫生服务需求理论
        1.2 卫生服务需求衡量方法和指标
        1.3 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2 国内外卫生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1 国内外卫生服务需求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卫生服务需求的描述性研究
    3 西藏自治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现状
        3.1 卫生服务需求研究现状
        3.2 研究方法
前言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及对象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对象
    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5.1 研究方法
        5.2 技术路线
        5.3 数据质量控制
    6 论文实施进度安排
结果与讨论
    1 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1 经济发展水平
        1.2 人口结构状况
        1.3 教育现状
        1.4 参保情况
        1.5 卫生服务提供情况
        1.6 交通情况
    2 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现状
        2.1 总体健康水平
        2.2 疾病状况
    3 西藏自治区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现状
        3.1 总体需求和利用现状
        3.2 其他医疗服务的需求和利用
    4 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4.1 经济因素
        4.2 非经济因素
    5 现状分析和影响因素讨论
        5.1 西藏需求的特征
        5.2 影响因素
        5.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青藏高原沙棘属植物资源与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资源调查与分类学鉴定
    一、青藏高原沙棘属植物资源调查
    二、沙棘属植物的形态分类
    三、沙棘属植物果实的性状特征
二、中国沙棘的化学成分研究
    一、中国沙棘果实的化学成分
    二、结果与讨论
    三、实验部分
三、中国沙棘果实的HPLC指纹图谱
    一、仪器、试剂和材料
    二、实验方法的建立
    三、结果与讨论
四、沙棘属植物黄酮类成分的比较分析
    一、仪器、试剂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五、沙棘果实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一、仪器、试剂和材料
    二、实验方法的建立
    三、结果与讨论
六、沙棘黄酮制剂的质量研究
    一、仪器、试剂和材料
    二、实验方法的建立
    三、结果与讨论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致谢

(8)高原地区脂肪肝CT表现与发病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四、西藏昌都地区脂肪肝CT表现与分型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EO公共数据挖掘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表达模式与鉴定[D]. 姚潮刚. 吉林大学, 2020(01)
  • [2]西藏自治区卫生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吴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青藏高原沙棘属植物资源与品质评价[D]. 陈雏. 四川大学, 2007(04)
  • [4]高原地区脂肪肝CT表现与缺氧等关系探讨[J]. 蒋瑾,谢坪,付凯,仁青多吉. 放射学实践, 2005(03)
  • [5]高海拔地区脂肪肝CT表现的分析[J]. 蒋瑾,付凯,仁青多吉,席增华. 西藏医药杂志, 2004(01)
  • [6]西藏昌都地区脂肪肝CT表现与分型的关系[J]. 蒋瑾,付凯,仁青多吉,阿桑.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4(01)
  • [7]高原地区脂肪肝CT表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J]. 蒋瑾,李刚,付凯,席增华. 高原医学杂志, 2003(03)
  • [8]高原地区脂肪肝CT表现与发病特点[J]. 蒋瑾,杨诚,付凯,仁青多吉.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02)

标签:;  ;  ;  ;  ;  

西藏昌都地区脂肪肝CT表现与分型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