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落叶果树叶片气孔特征的观察

几种落叶果树叶片气孔特征的观察

一、几种落叶果树叶片气孔性状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苏雅[1](2021)在《蓝靛果品种‘蓝精灵’在天津三个地区引种的生长适应性评价》文中认为蓝靛果(Lonicera caerulea L.)作为一种新兴的小浆果资源,其果实营养价值极高,同时兼具较高的药用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和有机种植者的青睐。近年来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均有对蓝靛果的引种研究,但未见在天津地区引种的相关文献报道,在河北省也仅有少量的野生蓝靛果资源,不具备食用价值,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引进的栽培蓝靛果食用品种‘蓝精灵’进行物候期观测、生物量和光合指标测定、果实品质评价以及解剖结构和耐盐碱性的研究,为蓝靛果品种‘蓝精灵’在天津及生态相似地区的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天津地区引种的‘蓝精灵’3月初萌芽至11月初落叶,三个引种地的物候除落叶期外均呈现出工农联盟(GNLM)引种地早于大柳滩(DLT)引种地早于五百户(WBH)引种地,且比原产地提前20 d左右,其中GNLM与DLT引种地的物候仅相差2-7 d,比WBH早11-16 d。‘蓝精灵’在三个引种地的生长表现略有不同。WBH和DLT引种地在生殖指标上表现突出,在主成分得分分别为0.849、0.253;在叶片长度和叶片宽度方面,WBH引种地表现出相对优势。综合分析‘蓝精灵’在不同引种地的各性状综合得分排序为WBH引种地>DLT引种地>GNLM引种地,表明‘蓝精灵’在WBH引种地生长适应性强,生长表现最佳。‘蓝精灵’在三个引种地的光合表现不完全一致。DLT和WBH引种地‘蓝精灵’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与蒸腾速率(E)月均与日变化曲线表现为双峰,在7月和9月取得月变化峰值,日变化在10点和14点高于其他观测时段。GNLM引种地则表现为单峰曲线。综合光合日变化与月变化的结果得出WBH引种地的‘蓝精灵’光合表现最佳,DLT引种地次之,GNLM引种地最差,且变化趋势较为平稳。‘蓝精灵’在三个引种地的茎叶解剖结构与其抗寒抗旱性密切相关。GNLM引种地的‘蓝精灵’叶片厚度和气孔密度最小,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均不发达,茎部髓和皮层占比较高,木质部占比低,抗寒抗旱性弱;DLT引种地的‘蓝精灵’上表皮厚而下表皮薄,栅栏组织层数多,栅海比和叶组织紧密度(CTR)高,茎部髓和周皮占比高,韧皮部占比小,抗寒抗旱性强;WBH引种地的‘蓝精灵’叶片和下表皮较厚,栅栏组织相对发达,气孔密度高,栅海比和CTR居中,茎粗且木质部和韧皮部占比率高,抗寒抗旱性居中。运用NaCl和NaHCO3溶液对‘蓝精灵’施加盐碱胁迫,在低浓度胁迫下,增加光合色素、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是‘蓝精灵’抵御盐碱胁迫的主要手段,而在高浓度胁迫下,光合色素受到破坏,抗氧化酶调节能力不足,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蓝精灵’出现代谢紊乱。‘蓝精灵’耐盐能力强于耐碱能力,200 mmol·L-1NaCl胁迫下‘蓝精灵’半数叶片出现枯黄、萎蔫甚至脱落的现象,但在100 mmol·L-1NaHCO3胁迫下‘蓝精灵’叶片就已出现上述现象。果实品质决定着果树引种是否成功。GNLM引种地的‘蓝精灵’坐果率低,果实最小,硬度适中,口感酸涩,果实营养物质含量低,引种效果最差;DLT引种地的平均单果重更大,产量高,糖度最高而酸度居中,较适合鲜食,果实品质在三个引种地表现居中;WBH引种地的果实大小与GNLM引种地的无明显差异,果实固酸比最高,营养物质的含量最为丰富,且果实硬度大,相比于其他两地更耐贮运,引种效果最为理想。

张颖[2](2021)在《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湖南衡阳桃品种生物学特性与果实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以衡阳四个主栽桃品种为试材,分别为菁香桃、脆蜜桃、大久保、锦绣黄桃,通过测定桃品种物候期、植物学特征及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变化及配套栽培技术等内容,比较分析桃品种生长发育阶段品质指标变化,为提升桃品种品质和产量提供理论参考。结果如下:(1)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菁香桃生长规律与其他三个桃品种呈显着差异。菁香桃与其他品种物候期呈显着差异,3月初萌芽,开花始于3月中旬,盛花期为3月下旬,花期为4月初,开花期持续9-10天,果实成熟期为8月中下旬,落叶期为11月中旬,之后进入休眠状态。大久保叶片长、宽,株高与地径长势及坐果率较为显着,数值分别为 17.06±0.38d、4.21±0.12a、42.12±3.13aA、42.12±3.13aA、4.66±0.48 cm;桃品种生长发育习性中,菁香桃萌芽率及成枝率较高,为93.80%,脆蜜桃短果枝率较高,为57.3%;脆蜜桃和菁香桃花粉生活力较高,分别为70.1%、61.3%,菁香桃和大久保花粉萌发率较高,分别为60.7%、49.6%。从果实品质来看,成熟期菁香桃果实横纵径、果形指标突出,大久保果实各项指标最低。(2)四个品种光合特性呈显着差异。菁香桃比叶重数值较高,大久保较低,品种均值相差165.43 mg/dm2;脆蜜桃叶绿素a+b值较高,为3.29 mg/g,菁香桃的叶绿素a/b值较高,为2.15 mg/g。光合速率日变化中,不同桃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呈“双S”型,脆蜜桃Pn值在10:00 a.m呈最大值,比炎陵黄桃提前2h,光合午休现象不明显;气孔导度变化呈“双峰型”,而大久保呈“W型”,锦绣黄桃Ci日变化均值最大,脆蜜桃Ci日变化均值最小。(3)从不同桃品种果实综合特性比较来看,菁香桃果实综合性状最好,色泽青翠,着色全面,青、脆、甜。桃果实生长发育阶段,菁香桃单果重与其他三个品种呈显着差异性,其果实纵横径较低,而大久保果实横纵径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四种桃品种的果实发育变化规律一致,桃品种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趋势均为“增长-下降-增长-下降”。成熟期时,菁香桃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含量较高,分别为11.63 mg/g、21.54 mg·g-1FW;锦绣黄桃果糖、VC 含量较高,分别为 51.31 mg/g、24.87 mg/g;锦绣黄桃可滴定酸含量与总糖含量较高,分别为0.69 mmol/100g、55.04 mg/g;脆蜜桃总糖含量较高,为0.65mg/g。在花后25d-45d,菁香桃果肉叶绿素含量表现较为活跃,其花青素及类胡萝卜素在发育后期表现活跃,且其花青苷与类胡萝卜素之间呈正相关,有利果实色素积累。(4)针对衡阳主栽品种菁香桃进行不同栽培技术管理,以改善桃品种果实的品质与产量,研究结果表明:CPPU对果实纵、横径及单果重均有显着的增大作用,并且GA3+CPPU组合处理(200mg/L+15 mg/L)对果实营养物质剂有提高作用。在疏花疏果方式中,二次疏果和报纸套袋较为合适。在不同配比施肥中,N2P1K2处理表现较为良好,2018-2019年单果重、挂果重和产量分别提升11.9%、33.9%及27.7%。综上所述,在四个不同桃品种中,晚熟菁香桃果实品质优良,抗逆性良好,结合适配的栽植管理措施适宜在南方地区推广种植。

章建红[3](2021)在《盐胁迫对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坚果品质和幼苗生理与分子调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海岸线长,存有大量的盐渍土,因此筛选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植物,对于提高盐碱地的利用效率、应对土壤盐化和强化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有重要的意义。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是一种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坚果类果树树种,因具有耐瘠薄、耐干旱、抗病等优良特性,近几年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目前关于薄壳山核桃的抗逆研究大都集中在生理生化等方面,而对其分子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薄壳山核桃主要栽培品种‘波尼’(C.illinoensis’Pawnee’)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氯化钠(Na Cl)浓度处理对其果实品质和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并运用代谢和转录组学等分析技术揭示薄壳山核桃响应盐胁迫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NaCl(0、0.3%、0.6%)处理影响10 a生‘波尼’的坚果形态特征和营养成分,随着Na Cl浓度的增加,坚果纵径、单果重、种壳厚度呈上升趋势,果仁中蛋白质和还原糖均呈上升趋势,而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Na Cl处理改变果仁中棕榈酸、α-亚麻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3种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但变化不显着。(2)NaCl胁迫显着抑制了‘波尼’幼苗后期的生长发育,且随着Na Cl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强。Na Cl胁迫显着增加‘波尼’幼苗叶片中Na+/K+比和脯氨酸含量,显着削弱光合作用,降低叶绿素含量和损害其叶绿体超微结构,且随着Na Cl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变化越显着。丙二醛(MDA)含量和三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处理前期的10或30d,随Na Cl浓度增加而显着增加;而在盐处理后期,尤其在高Na Cl浓度(0.6%和0.9%)下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对幼苗叶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Na Cl胁迫时间和浓度都显着影响‘波尼’幼苗叶片的代谢组,而处理时间的影响更大。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对检测到的已知的5 880个代谢产物进行层次聚类,筛选到3个与盐胁迫相关的模块,其中模块plum1和lightgreen中代谢物与Na Cl处理呈正相关,主要属于脂质和类脂分子、苯丙烷和聚酮类化合物,而模块lightcyan中代谢物与Na Cl处理呈负相关,主要属于脂质和类脂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杂环化合物和苯环类化合物。结合共表达模块的关键代谢物和DESeq2差异分析发现了7个显着差异的关键代谢物,包括4个显着上调的代谢产物,即黄蜜环酯L(Melleolide L)、嘌呤类生物碱(Eupolauridine)、苦杏仁甙(Amygdalin)、甲氧西林(Methicillin),和3个显着下调的代谢产物,即9-十六碳烯酸乙酯(Ethyl 9-hexadecenoate)、柠檬烯(Limonene)、反-9-十八碳单烯酸(Elaidic acid),这些代谢物可能在薄壳山核桃响应盐胁迫时发挥重要作用。(4)利用Illumina Hi Seq 4000测序平台对‘波尼’幼苗叶片转录组进行分析,发现0.3%和0.6%浓度的Na Cl处理8、24和48 h后共有7 91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包括4 566个上调的DEGs和3 347个下调的DEGs。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DEGs主要涉及激素代谢、转录调节、ATP酶转运和抵御响应等生物学过程,进一步发现ATPase10、Calcium-binding protein CML19和NAC transcription factor 72等一些关键DEGs,可能在调节薄壳山核桃盐胁迫耐性中发挥重要作用。(5)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波尼’Cil GDSL-脂肪酶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分析,共鉴定出87个Cil GDSLs,按照其基因结构和基序组成特点可分为12个亚族,大多数Cil GDSL基因具有4个内含子,分别由α螺旋和β链组成,该家族基因位于细胞外(25个Cil GDSLs)和叶绿体(22个Cil GDSLs)中。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验证结果发现一些Cil GDSL基因被盐处理诱导并呈现出较高的表达水平,表明它们在薄壳山核桃盐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6)通过对不同盐胁迫浓度下处理24 h的薄壳山核桃生理、基因和代谢谱进行关联分析,发现薄壳山核桃生理参数与代谢产物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而差异基因可能主要通过关键代谢产物参与植物的生理调控。发现了一个可能在薄壳山核桃盐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NAC转录因子基因(Ci NAC72),其可能通过调控Amygdalin化合物增强薄壳山核桃的盐胁迫耐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具有适于盐土环境生长的生理生化特性和响应盐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结果不仅为薄壳山核桃候选高耐盐新树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其用作我国海岸带滨海盐土区发展生态高值园艺产业的优良果树树种提供了实证。

周雪燕[4](2021)在《长白落叶松短枝簇生芽变枝的变异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作为中国东北地区主要的造林和用材树种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观赏、经济和生态价值。而芽变作为植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不仅可以为杂交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还可以从中直接选育新品种。本研究以芽变长白落叶松为材料,利用形态学鉴定、显微切片技术对突变体与正常型表型及变异组织进行鉴定,测定和比较了突变体与正常型光合生理、逆境生理、植物内源激素、木材物理性质与化学组成以及解剖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确定其变异特性,同时基于转录组测序,进行变异机理的初步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统计与形态学观察发现,芽变长白落叶松母树正常枝和变异枝,长白落叶松一年生嫁接苗正常型和突变体在分枝数目、枝条长度、枝条粗度、针叶长度、针叶宽度以及针叶长宽比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突变体枝条更多更短更细,针叶更短更窄,通过嫁接繁殖方式进一步证实了突变性状的稳定遗传。(2)生理性状测定分析表明,同一时期长白落叶松突变体与正常型相比,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均较低,胞间CO2浓度显着增高,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降低。生长旺盛期(7月)长白落叶松变异针叶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正常,茎尖低于正常;变异针叶和茎尖丙二醛含量均低于正常;变异茎尖可溶性糖含量显着低于正常;变异针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低于正常,而茎尖显着高于正常;到了生长末期(9月),长白落叶松变异针叶和茎尖脯氨酸含量均显着低于正常;变异针叶和茎尖丙二醛含量与正常基本保持一致;变异茎尖可溶性糖含量显着低于正常;变异针叶和茎尖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低于正常。整体而言,从7月到9月,同一材料同一组织植物GA3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植物生长素、植物脱落酸、植物玉米素和植物乙烯含量都显着增加,且变异与正常的变化趋势相同。(3)解剖结构变异研究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突变体与正常型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及管胞长宽比存在显着差异,突变体管胞更长、更窄,长宽比更大。突变体针叶维管束组织占针叶比例较正常型更大;同一时期,变异顶芽较正常顶芽发育缓慢;变异茎段髓心及木质部的占比较正常小,变异管胞细胞内径较正常大,而变异管胞壁厚度较正常小,表明突变体次生木质部形成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4)木材性质测定分析表明,突变体木材纤维素含量、综纤维素含量高于正常型;而突变体半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和灰分含量低于正常型;所测性状正常与变异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5)对母树正常枝与变异枝的顶芽、针叶以及韧皮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78740条Unigene,其中33215条Unigene具有注释结果。突变体与正常型顶芽、针叶及韧皮三个组织共鉴定出746个差异表达基因,顶芽最多,为466个;其次为韧皮,有163个;针叶最少,有117个;在三个组织均差异表达的基因有3个,分别为TRINITYDN11464c0g1、TRINITYDN22709c0g2 和 TRINITYDN2802c0g2,其中TRINITYDN22709c0g2被注释为28S rRNA,其他两个功能未知。三个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在主要参与 cell、cell part、organelle、membrane 等细胞组分,metabolic process、cellular process、response to stimulus、biological regulation 等生物过程和 catalytic activity、binding、transporter activity等分子功能。随机选择16条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测序结果的FPKM值与qRT-PCR表达量的趋势吻合,证明测序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本研究通过对长白落叶松突变体与正常型的表型特征、性状的稳定性、生理特性、显微结构、木材性状及转录组水平进行的初步研究,初步发现本研究中长白落叶松芽变性状可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稳定保持,在光合生理、逆境生理、内源激素、解剖结构、木材性状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结合无参转录组分析,为进一步明晰该变异产生的机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全恩[5](2020)在《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机制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南方特色木本油料树种,兼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目前,我国油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造林和低产林改造面积逐年增加,区域间引种不可避免。作为秋冬季开花、虫媒授粉、自交不亲和的经济林树种,花期是油茶引种成败的关键。生产中发现油茶花芽对逆境敏感,高温干旱导致花期大幅延迟并影响成花质量。本研究在系统评价10个油茶品种适生性的基础上,以‘常德铁城一号’为材料研究油茶花器官发育对逆境的响应机制,并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器官发育的调控效应,旨在为油茶引种和生殖生长调控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0个油茶品种适生性评价。通过室内梯度低温胁迫和田间自然干旱胁迫,测定油茶品种耐寒和耐旱生理指标;通过田间观测、石蜡切片、生理实验、扫描电镜观测等方法获取油茶品种的花期、叶片结构、叶片生长势和花粉指标;通过对以上5大类(抗逆,花期,叶片结构,叶片生长势,花粉)指标的46个具体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选择关键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比较10个油茶品种在武汉地区的适生性。结果表明,油茶46个具体指标中始花期、耐寒、耐旱、栅海比、CTR、SR等11个指标具有代表性,10个油茶品种在武汉地区的适生性排序为:‘长林18号’‘XLC25’‘常德铁城一号’‘鄂油465’‘赣州油8号’‘XLC10’‘长林4号’‘赣州油6号’‘QY235’‘常林3号’。(2)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的形态及生理研究。通过显微观测,比较正常年份(2018年)和高温干旱年份(2019年)的花芽分化过程,定位‘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的关键时期并分析响应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年份花芽在雌雄蕊形成期开始出现生长停滞,在子房与花药形成期停滞减轻,在雌雄蕊成熟期开始恢复生长;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过程中花芽含水率、碳水化合物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激素含量也呈现出和休眠、抗逆反应一致的变化规律。(3)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的转录组学研究。对‘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关键时期(幼嫩花药期,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粉成熟期)进行转录组分析,探索油茶花器官发育的逆境响应调控机制。结果表明,4个花芽时期的转录组共组装成162,621条unigene,平均长度为 795.78 bp,N50 长度为 972 bp,GC 含量为 37.67%,75.11%的 unigene 注释到GO、KEGG、KOG、NR、NT、SwissProt 6大数据库。差异表达基因中生长速度(CYC、EXP)、物质能量代谢(PIP、G6PDH)、逆境响应(HSP、WRKY)、激素代谢(GA20ox、GAI、NCED、SNRK2)等和休眠相关的生物调控过程基因呈现规律性表达,MADS-box基因SVP,开花途径(VRN1、VIN3、Col、ELF)和开花整合因子(FLC、SOC)等其它和休眠相关的基因表达规律不明显。DYT、bHLH10、SERL1/2等和花粉不育相关的基因在花芽生长停滞的阶段表达量较高。以上结果说明‘常德铁城一号’花芽的适应性生长介于内休眠和生态休眠之间,是保证生殖生长正常进行的一种进化策略。(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花器官发育调控技术研究。在花器官发育的不同时期进行外源激素处理,通过调查分析花期、成花质量和生理指标变化,探究外源激素对油茶花器官发育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400mg·L-1赤霉素处理始花期最早且盛花期集中,150mg·L-1脱落酸处理始花期最晚。200mg·L-1生长素和150 mg·L-1脱落酸处理可明显提高花粉活力。400 mg·L-1赤霉素和200 mg-L-1生长素处理可增加花器官尺寸和花药数量。外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可提高花芽内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外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可以提高内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并降低脱落酸的含量。外源脱落酸处理可提高内源脱落酸的含量,降低内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可提高赤霉素合成基因GA20ox表达量,降低DELLA蛋白编码基因GAI的表达量。脱落酸处理则抑制GA20ox表达,促进GAI和脱落酸的合成基因NCED、受体基因ABF的表达。外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的花芽FLC和PHYA的表达量降低,而ABA处理的花芽中此两基因的表达量降低较慢。综上所述,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发生在雌雄蕊形成期到雌雄蕊成熟期,响应机制中包含细胞生长、物质能量代谢、抗逆反应、激素调控等和休眠相关的生物调控过程,其中激素是重要的调控物质,外源赤霉素、脱落酸和生长素可调控‘常德铁城一号’花期、开花样式和花粉活力,并使花芽内部碳水化合物含量、激素含量、基因表达呈现与花器官发育进程一致的改变。

杨迪[6](2020)在《沈阳地区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沈阳地区引种的美国山核桃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物候观测、生长量测定、光合特性及抗逆性研究,通过与沈阳地区胡桃科树种胡桃楸进行对比,分析美国山核桃在沈阳地区的引种适应性,旨在为美国山核桃在我国高纬度地区的引种栽培及驯化改良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引种地美国山核桃于4月下旬萌动,5月初进入展叶期,5月上旬花期开始,同时新枝开始抽枝,果实9月下旬成熟,10月下旬进入落叶期,全年生长季为195d。萌动期晚,生长期短,果实出仁率较低,雌雄花序、新枝长度稍弱于我国其他适宜区美国山核桃,但可以在引种地可以正常生长发育。(2)引种地美国山核桃日均净光合速率在6、7、9月份均呈双峰曲线,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于上午10时、下午4时出现峰值。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趋势与净光合速率大致相同,胞间CO2浓度呈早晚高、正午低的U型曲线趋势。7月份供试树种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大于6月及9月。(3)美国山核桃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叶绿素含量均低于胡桃楸,且叶片保水能力较弱,二者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同时,胡桃楸的栅栏组织相比美国山核桃更加发达,栅海比及叶片结构紧密度更高,角质层、上、下表皮较厚。(4)引种地美国山核桃拥有更厚的木质部、更高的木质部比率及木皮比。随着温度的降低,美国山核桃、胡桃楸电导率呈S型曲线上升,美国山核桃LT50为-38.93℃,低于胡桃楸-34.46℃。二者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及SOD、POD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上升。主成分分析表明各生理指标与美国山核桃抗寒性联系紧密。相关性分析表明木质部比率与LT50、自由水与束缚水比值呈显着负相关。结合生理指标、解剖结构指标分析,得出成年美国山核桃抗寒性较强,能在引种地正常越冬的结论。(5)通过对美国山核桃物候及生长特性、光合特性及抗逆性的研究表明,美国山核桃在沈阳地区的引种适应性良好。

谢若瀚[7](2020)在《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锌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直接或间接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被誉为“生命之花”、“智慧元素”。然而,全球土壤缺锌状况十分严重,且大部分果树对缺锌敏感,每年有大量果园因为作物缺锌导致严重的果实减产与品质下降。本研究以缺锌敏感的典型高价值果树作物(苹果、扁桃等)作为供试材料,综合运用高通量金属组学分析技术(Micro-XRF、Nano-XRF、XAS、ICP-MS),结合稳定性同位素示踪、超低温高压冷冻-冷冻置换(HPF-FS)、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针对果树缺锌敏感问题,系统研究了落叶果树作物中锌营养的运输机制、稳态调节、需求规律与利用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果树补锌困难的生产实际,探究果树叶片对叶面锌肥的吸收机理。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两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外源锌处理条件下对苹果韧皮部锌运输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苹果缺锌症状的显现存在一定滞后性,在早期缺锌时,其叶片锌含量处于缺锌临界值,但并不会显现出明显的缺锌症状,表现为隐性缺锌状态,该状态下果树幼叶中锌含量和维管束中的锌信号高于成熟叶和老叶,茎韧皮部中的锌积累也显着高于木质部,且能将更多吸收的稳定性同位素68Zn转运至幼嫩叶片中。可见,早期缺锌可以诱导锌迅速从老叶(源)中释放出来,通过韧皮部高效地再转运至新生器官(库)内,以弥补新生器官对锌养分的需求。该结果表明苹果能迅速响应外界缺锌信号,韧皮部对锌的再转运能力会根据外源锌可利用度进行调节。2.以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两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在明确苹果树对锌的再转运能力的调控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隐性缺锌状态下锌的韧皮部运输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结果发现隐性缺锌果树的韧皮部中,锌以烟酰胺螯合态存在的比例高于对照植株,烟酰胺合成相关基因Md NAS3与烟酰胺锌转运相关基因Md YSL6的表达量在隐性缺锌时显着提高,说明早期缺锌信号会诱导果树体内烟酰胺的合成,加速烟酰胺对锌的螯合作用,促进锌以烟酰胺锌结合态的形式进行韧皮部运输。该过程能使锌养分被高效地供应至植株的新生器官中,为新生器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锌养分的大量需求提供保障,该过程是苹果应对早期缺锌胁迫的关键机制。3.选取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营养生长期对锌的分配、储存与再利用。对苹果生长期、休眠期和萌芽期植株不同器官中锌的分布进行微纳米尺度的原位表征,发现在果树旺盛生长期,茎节点作为果树体内养分转运的重要枢纽,其维管束中的锌含量远远高于茎组织中的其他部位,该部位中锌的主动储存很可能是侧芽中锌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果树休眠期,芽是果树储存锌养分的关键场所,为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果树会优先将锌养分区隔在具有高度代谢活性与发育能力的分生组织及其附近的维管束运输系统中;此外,休眠芽内锌与磷元素在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空间分布上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锌在植物休眠芽中以植酸结合态的形式储存,果树春季顶芽的萌动会伴随着芽中维管束的快速发育与植酸锌的降解,促进芽中储存锌养分的快速释放和再利用,为早春果树锌的养分需求提供保障。4.选取美国加州主栽扁桃品种[Prunus dulcis(Mill.)D.A.Webb]为试验材料,研究其生殖生长期对锌的需求规律与运输分配。从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表征扁桃从开花到结果过程中锌在各重要生殖器官(包括花朵、花粉管、花药、花粉粒、果实和种子等)内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在扁桃的雌蕊中,花柱中间的引导组织是锌的重要贮存库;在雄蕊中,锌则大量储存于花粉粒,且优先分布在花粉粒边缘的膜上,药隔表皮细胞的细胞膜和药室的内壁是锌在花药中的主要积累位点;对于扁桃等坐果量大的果树作物而言,其果实发育期容易出现“短暂的缺锌效应”,进一步探究发现该现象产生的内在因素来源于果实发育过程中植株体内锌养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硬核期果实对锌养分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其他发育时期,但锌在运输过程中会大量区隔于花柄和种皮中,成为锌从母体向子代组织运输的两大瓶颈,极大降低了锌迁移进入果实的效率。5.针对传统叶面肥肥效评价方法具有破坏性采样、易产生污染等缺陷,构建了植物体内基于同位素示踪结合金属组分析技术的叶面锌肥精准原位评价体系,并利用该体系进一步研究果树叶片表皮特性(毛状体密度和气孔开闭)对其叶面锌吸收的影响;通过在植物叶片细胞与亚细胞水平上原位表征锌的跨角质层渗透过程,发现叶表皮对叶面锌肥的弱渗透性来源于叶片角质层细胞壁对锌的吸附固定作用,该过程是影响叶面肥肥效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评估叶片吸收锌肥后锌元素与叶内原有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并探究了叶面吸收的锌肥在叶中的形态转化过程。综上,本研究探明了不同外源锌处理条件下苹果对缺锌胁迫的响应以及隐性缺锌情况下果树的锌稳态调节,提出了由烟酰胺介导的高效锌再转运是果树应对早期缺锌胁迫的重要机制;系统解析了果树作物在营养发育期、休眠期、萌芽期和生殖发育期中锌在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中的原位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转化,揭示了果树年生长周期中对锌养分的需求和利用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叶片表皮特性对作物叶面锌吸收的影响,提出叶片角质层细胞壁对锌的固定作用是影响叶面锌肥肥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果树作物锌营养的科学管理,优化与改进果树锌生物强化技术,以及研发新型叶面锌肥及其促效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高媛[8](2020)在《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型与源库营养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作为我国“林油一体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生物质能源树种之一,是集生物质能源、日用化工、生物医药、园林绿化、生态修复、木材生产、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树种。目前,福建、浙江、贵州、湖南等地已发展了40余万亩人工原料林。但现有原料林普遍存在产量较低、树形乱、树体高、落花落果严重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园艺化的集约培育技术体系。目前,国内外对无患子原料林高效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几近空白。因此,本研究主要于福建省建宁县基地围绕无患子高光效树形及花果营养调控等方面开展研究,解决其花果发育规律不清、树体光利用原理及源库营养调控路径不明等科学问题,建立高效标准化培育技术体系。主要方法、结果和结论如下:1.采用全年追踪测定林分生长指标等方法对其物候、花果发育规律、结果枝组分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患子物候分休眠期、萌动期、初花期、盛花期等9个关键时期;在福建建宁,春季日均温>10℃的8~10 d后进入萌动期,在>18℃后抽生花序,在>22℃后进入初花期;可孕花在末花期到初果期之间的落花率高达49.02%;坐果后,初果期到果实膨大期间的落果率高达72.74%;初果期后的70天为无患子鲜果重的迅速增长期,70-110天为稳定变化期,110天后由于失水转色导致鲜果重下降;果肉占整个果实重的60%~65%,种子重占果重的34%~39%,种仁占整个果实重的6%~7%;无患子结果枝可分为短果枝(10~34cm),中长果枝(35~57 cm)及长果枝(58~82 cm),结果母枝的基径在>15mm时,产量逐渐升高;花序果序越短越紧凑,其营养调运能力越强,源库调运的核心在于种子的调运能力(R2=0.61)。2.通过设置不同的骨干枝数目(留3、4、5骨干枝)、开张角度(30°、45°、60°及90°),以及单位投影面积留枝量(8~20个结果枝),并结合双因素交互试验,分别测定冠型特性因子、光照特性因子及光合特性因子,利用可视化三维扫描技术研究了较为理想的树体结构及其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自然树冠光环境不合理,内膛光照度仅为空地光照的10~15%;(2)经骨干枝处理后外围光照度达到空地光照度的40~54%,中部为32~35%,内膛为27~31%;单位投影面积保留16~18个结果枝时以347g/m2的产量显着高于其余处理;(3)控制骨干枝角度主要是调整光分布,当角度为60°或90°时可以保证垂直方向光吸收率提高2~3倍,A90°N3的光截获力比其余处理高出16%;控制骨干枝数目可以减缓8月份落叶量,A90°N3有最高的累积叶面积指数为19.57,其分形维数达到最高值1.988,中部叶片量高达7000余片,保证了最大的空间占比;A60°N3的净光合速率都比其他处理高出1-2倍;(4)叶面积指数与光截获力呈正相关关系,花序数与产量间相关性极低,但是在开花前的光截获力是影响当年开花数的主要因子,而产量与生理落果期(8月)的全株光合有相关性(R2=0.5)。综上,高光截获力能解决落叶问题,LAI与光合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因此,A60°N3和A90°N3为初步筛选出来的无患子理想高光效高产株型。3.通过喷施蔗糖、赤霉素、2,4-D及综合调节剂,进行产量、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以及矿质元素测定,并采用13C标记等方法进行源库营养调运能力分析。结果表明:(1)喷施100ppm的赤霉素可使产量比其余处理高出6倍;喷施10-20ppm的2,4-D,坐果数比CK显着提高1~2倍;采果前喷施综合调节剂0.3%Ca2++20ppm 2,4-D的产量较CK高出75%;(2)外源喷施蔗糖后,1.5%与3%浓度处理下可有效提高坐果率和产量3~5倍;花期喷施3次3%蔗糖后花序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CK 3~4倍,库的调运能力提升3倍,促使花序里的脱落酸含量从16μg/g下调致4μg/g;生理落果前期喷施1.5%的蔗糖,能使果实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CK增加1.5~2.0倍,明显降低叶片和果实的脱落酸含量到CK的50%,能保证源库之间的势能差提升近2倍;高浓度蔗糖喷施提升了N、P、K的含量;(3)营养运移路径表明叶片总糖与果实总糖通过磷诱导关系建立相关性;果实糖与果实的正向生长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有正相关关系;叶片的总糖与叶片的细胞分裂素、叶片的氮含量以及果实的脱落酸有正相关关系。综上研究主要从树体上进行光照分配调控及叶量分布调节,并在结构上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营养补充旨在从内在光合产物合成上进行调控,并在生理水平上提升库-源的调运能力。两者结合为建立无患子高效培育技术体系提供支撑,并为无患子树体的营养运移与吸收反馈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张晋岚[9](2020)在《基于植物分割理论的毛白杨水力性状及干旱落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乡土树种,主要造林区域在华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区域内,季节性干旱(春旱和伏旱)经常发生,有些年份还会有偶发的严重干旱,因此水分胁迫是影响毛白杨人工林林分生长的主要问题之一。叶物候观察到毛白杨在干旱毛白杨在干旱季节可能会出现少许落叶甚至全部落叶,复水后展出新叶或者出现死亡的状况。本研究以毛白杨两个无性系北林雄株一号(P.‘Beilinxiongzhu 1’),北林雄株二号(P.‘Beilinxiongzhu 2’)为植物材料,通过测定PV曲线、水力导度、叶水势、气孔导度等方法,对其茎、叶柄、叶片的水力性状、功能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植物分割假说从植物器官的水力分割和脆弱性分割的水分关系上分析毛白杨干旱季节落叶的原因。主要结果如下:(1)两个无性系的栓塞脆弱性曲线的Ψ50值的排序均为叶>茎干>叶柄,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植物分割假说,叶片比茎干更脆弱,能够保护茎不受空穴化的影响。(2)在干旱易发生的月份,北林雄株一号的黎明前叶水势和正午叶水势相较北林雄株二号更稳定,气孔导度与黎明前水势之间不相关,气孔的导度与诸多环境因子相关。(3)从两个无性系抗旱性的参数来看,北林雄株二号的膨压损失点渗透势(Ψtlp)、膨压损失点相对含水量(RWCtlp)、水容(Cleaf)比北林雄株一号低,表明北林雄株二号的抗旱能力要比北林雄株一号较强。(4)和树木的一般数值比较,北林雄株一号,北林雄株二号的比叶重较低,表明叶片寿命较短;木材密度一般,说明茎干的抗空穴化能力一般。毛白杨水力和脆弱性数据基本符合植物分割学说,说明可以通过落叶以维持茎干水力结构功能。揭示了毛白杨既能在水肥充足的条件下快速生长,又能在偶发的比较极端的干旱条件下通过落叶来保持生存的水力学原因。当然干旱落叶复生还可能涉及其体内的特殊的生理生化机能,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夏泽臻[10](2020)在《辽西地区新疆野杏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从新疆伊犁地区引种到辽宁省喀左县的新疆野杏为研究对象,对其苗期生长、光合生理及抗寒生理等指标进行观测,进而对引种适应性做出评价,以期为新疆野杏种质资源保存及优良类型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新疆野杏苗期生长在6月和7月分别达到生长高峰,8月趋于平缓。苗高、地径年生长量家系高于CK,无性系低于CK。新疆野杏叶芽萌动期比CK推迟15d,落叶期比CK推迟815d,家系生长期长于无性系210d,长于CK311d。苗高、地径月生长量与温度、光照分别呈显着、极显着正相关;叶芽萌动期、落叶盛期、落叶末期与温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苗期适应性家系强于无性系和CK,无性系低于CK,综合评价筛选出973号等14个家系和J941号等5个无性系苗期适应性较好。新疆野杏净光合速率在不同月份既有单峰曲线,也有双峰曲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无性系7、8、9月净光合速率分别呈单峰、双峰、单峰型的日变化模式;家系分别呈双峰、双峰、单峰型变化;净光合速率峰值分别出现在8:0010:00和14:00。不同月份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模式整体与净光合速率趋于一致,气孔导度日变化模式以单峰曲线为主。8月各光合指标的均值最大,无性系J907号、家系930号各光合指标均值高于CK。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气孔导度呈显着正相关;地径生长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呈显着正相关。新疆野杏无性系一年生枝条木质部比率、木皮比、皮层比率可作为木质化程度和抗寒性鉴定的重要解剖结构指标。无性系木质化程度高于CK,家系木质化程度高于CK4低于CK3。低温胁迫的电导率变化呈“S”型上升曲线,在-30-35℃增幅较大。无性系和家系的LT50均高于引种地山杏。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为无性系高于CK,家系高于CK4低于CK3。综合筛选出抗寒性强的种质包括无性系J907号、J923号、J902号和家系953号、935号、949号。

二、几种落叶果树叶片气孔性状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落叶果树叶片气孔性状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蓝靛果品种‘蓝精灵’在天津三个地区引种的生长适应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蓝靛果简介
    1.2 研究现状
        1.2.1 蓝靛果的品种现状
        1.2.2 蓝靛果的引种现状
        1.2.3 蓝靛果的繁殖方式
        1.2.4 蓝靛果的栽培管理
        1.2.5 蓝靛果的价值研究
        1.2.5.1 营养成分研究
        1.2.5.2 天然色素研究
        1.2.5.3 药用价值研究
        1.2.6 蓝靛果的应用前景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引种地概况
        2.1.1 试验材料
        2.1.2 种源地与引种地概况
        2.1.2.1 种源地概况
        2.1.2.2 引种地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引种地气候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2.2.1.1 引种地气候调查
        2.2.1.2 引种地土壤样品采集
        2.2.1.3 引种地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2.2.1.4 引种地土壤电导率、酸碱度与全盐量研究
        2.2.1.5 引种地土壤营养成分含量研究
        2.2.2 ‘蓝精灵’在引种地的物候表现
        2.2.3 ‘蓝精灵’在引种地的生长特性及生长节律研究
        2.2.3.1 ‘蓝精灵’生长特性研究
        2.2.3.2 ‘蓝精灵’当年生枝条生长节律研究
        2.2.3.3 ‘蓝精灵’开花性状、叶片性状及果实性状研究
        2.2.4 引种地‘蓝精灵’的光合指标测定
        2.2.4.1 光合日变化规律测定
        2.2.4.2 光合月变化规律测定
        2.2.5 引种地‘蓝精灵’解剖结构观察
        2.2.5.1 ‘蓝精灵’叶片解剖结构观察
        2.2.5.2 ‘蓝精灵’茎部解剖结构观察
        2.2.6 ‘蓝精灵’耐盐碱性研究
        2.2.6.1 盐胁迫处理
        2.2.6.2 碱胁迫处理
        2.2.6.3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2.2.7 不同引种地的‘蓝精灵’果实品质研究
        2.2.7.1 可溶性固形物
        2.2.7.2 可滴定酸
        2.2.7.3 抗坏血酸
        2.2.7.4 花色苷
        2.2.7.5 总酚与类黄酮
        2.2.7.6 总抗氧化性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引种地气候概况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3.1.1 引种地气候调查
        3.1.2 引种地土壤物理性质比较研究
        3.1.3 引种地土壤电导率、酸碱度、全盐量比较研究
        3.1.4 引种地土壤营养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3.2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的物候期表现
    3.3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生长特性及生长节律研究
        3.3.1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的生长性状
        3.3.2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当年生枝条生长节律
        3.3.3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叶片、开花和果实性状研究
        3.3.3.1 开花性状分析
        3.3.3.2 叶片性状分析
        3.3.3.3 果实性状分析
        3.3.4 不同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3.4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光合特性分析
        3.4.1 光合月变化比较
        3.4.2 光合日变化比较
    3.5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解剖结构研究
        3.5.1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叶片解剖结构比较
        3.5.2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茎解剖结构比较
    3.6 ‘蓝精灵’耐盐碱性分析
        3.6.1 ‘蓝精灵’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
        3.6.2 ‘蓝精灵’在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3.7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果实品质分析及综合评价
        3.7.1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果实品质比较
        3.7.2 ‘蓝精灵’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天津地区‘蓝精灵’物候期研究
    4.2 天津不同地区‘蓝精灵’生长节律研究
    4.3 天津不同地区‘蓝精灵’光合特性研究
    4.4 ‘蓝精灵’解剖结构与其生境的关系
    4.5 蓝靛果品种‘蓝精灵’耐盐碱性研究
    4.6 天津不同地区‘蓝精灵’果实品质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2)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我国桃文化
    1.2 我国桃的栽培历史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1 国外桃品种发展现状
        1.3.2 国内桃品种研究现状
    1.4 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果实发育规律研究
        1.4.1 桃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4.2 桃的果实发育规律研究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及实验材料
        2.1.2 物候期观测
        2.1.3 植物学特征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物候期研究
        2.2.2 植物学特征
3 光合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比叶重测定
        3.1.3 叶绿素测定
        3.1.4 光合日变化规律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比叶重
        3.2.2 叶绿素含量比较
        3.2.3 光合特性
4 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果实外观品质研究
        4.1.3 果实营养物质研究
        4.1.4 果实色素类物质变化研究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果实外观品质研究
        4.2.2 果实营养物质研究
        4.2.3 果实色素类物质变化研究
5 栽培技术措施对菁香桃生长发育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地概况
        5.1.3 试验药品与仪器
    5.2 试验内容与方法
        5.2.1 试验内容
        5.2.2 试验内容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GA_3与CPPU对果实品质影响
        5.4.2 疏果套袋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5.4.3 施肥处理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物候期
        6.2.2 植物学特征
        6.2.3 光合特性
        6.2.4 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6.2.5 栽培技术措施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3)盐胁迫对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坚果品质和幼苗生理与分子调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胁迫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1.2.2 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
        1.2.3 植物对盐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
        1.2.4 代谢组学在盐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1.2.5 非生物胁迫对薄壳山核桃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盐胁迫对薄壳山核桃坚果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区概况
        2.1.2 研究对象
        2.1.3 实验设计
        2.1.4 数据采集
        2.1.5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浓度NaCl对坚果形态特征的影响
        2.2.2 不同浓度NaCl对果仁营养成分的影响
        2.2.3 不同浓度NaCl对果仁中主要脂肪酸构成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盐胁迫对薄壳山核桃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与培养条件
        3.1.2 叶片中K、Na元素含量的测定
        3.1.3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1.4 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3.1.5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3.1.6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3.1.7 脯氨酸(Pro)含量的测定
        3.1.8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3.1.9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3.1.10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3.1.11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3.1.12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盐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3.2.2 盐胁迫对Na~+/K~+比的影响
        3.2.3 盐胁迫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3.2.4 盐胁迫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薄壳山核桃响应盐胁迫的代谢组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与NaCl处理
        4.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4.1.3 植物样品前处理
        4.1.4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UHPLC-MS检测结果及非靶标代谢组学方法确证
        4.2.2 化合物鉴定结果
        4.2.3 总样本的差异分析及PCoA分析
        4.2.4 WGCNA的构建
        4.2.5 NaCl浓度依赖相关模块化合物分类注释
        4.2.6 NaCl浓度依赖相关模块共表达网络分析
        4.2.7 NaCl浓度依赖相关模块关键代谢物挖掘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 章 薄壳山核桃响应盐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制备
        5.1.2 RNA提取及cDNA文库构建
        5.1.3 Illumina HiSeq测序和组装
        5.1.4 差异基因分析及其实时定量PCR(qRT-PCR)
        5.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Illumina HiSeq测序结果及其数据拼接
        5.2.2 转录组序列功能注释
        5.2.3 盐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盐胁迫下薄壳山核桃GDSL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分析及其表达谱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基因组中GDSL型酯酶/脂肪酶基因的鉴定
        6.1.2 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6.1.3 GDSLs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和保守基序预测
        6.1.4 盐胁迫下的植物材料和样品制备
        6.1.5 基于qRT-PCR分析GDSL的表达水平
    6.2 结果与分析
        6.2.1 GDSL型脂肪酶/基因的鉴定与特性分析
        6.2.2 GDSL基因系统发育关系和结构分析
        6.2.3 CilGDSL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6.2.4 GDSL基因表达响应盐胁迫
        6.2.5 CilGDSLs启动子区域中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薄壳山核桃响应盐胁迫生理和组学间的关联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植物材料与NaCl处理
        7.1.2 生理生化数据分析
        7.1.3 关键代谢物挖掘
        7.1.4 差异表达基因挖掘
        7.1.5 生理、代谢物和基因间的关联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差异表达基因与生理参数的关联分析
        7.2.2 差异表达基因与关键代谢物的关联分析
        7.2.3 关键代谢物与生理参数的关联分析
        7.2.4 差异表达基因、关键代谢物与生理参数的互作网络
    7.3 讨论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学术贡献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长白落叶松短枝簇生芽变枝的变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论
    1.1 长白落叶松研究现状
        1.1.1 长白落叶松概述
        1.1.2 长白落叶松生长性状研究进展
        1.1.3 长白落叶松木材性状研究进展
        1.1.4 长白落叶松生理指标研究进展
        1.1.5 长白落叶松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6 长白落叶松分子方面研究进展
    1.2 芽变研究现状
        1.2.1 芽变的概念及类型
        1.2.2 芽变鉴定研究进展
        1.2.3 芽变机理研究进展
        1.2.4 林木芽变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分枝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分枝的定义与分类
        1.3.2 植物分枝的发生机制
        1.3.3 影响植物分枝的主要因素
        1.3.4 植物分枝的生物学意义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方法
        2.2.1 试验方法
        2.2.2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生理性状变异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2 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叶绿素含量
        3.3.2 脯氨酸含量
        3.3.3 丙二醛含量
        3.3.4 可溶性糖含量
        3.3.5 可溶性蛋白含量
        3.3.6 植物生长素(IAA)含量
        3.3.7 植物赤霉素(GA3)含量
        3.3.8 植物脱落酸(ABA)含量
        3.3.9 植物玉米素(ZT)含量
        3.3.10 植物乙烯(ETH)含量
        3.3.11 光合指标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解剖结构变异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2 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木材性质变异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2 方法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试验方法
        5.2.3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转录组学的分子水平变异研究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总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6.2.2 测序文库的构建和上机测序
        6.2.3 数据过滤及de novo组装
        6.2.4 序列注释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5 qRT-PCR验证及候选基因筛选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测序质量及转录本组装评估
        6.3.2 Unigene功能注释
        6.3.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6.3.4 qRT-PCR验证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机制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油茶概述
        1.1.2 课题的提出
    1.2 油茶引种适生性评价研究
    1.3 油茶开花生物学对环境的响应
        1.3.1 油茶开花生物学研究
        1.3.2 油茶花期对环境的响应
        1.3.3 油茶花期及花期环境对产量的影响
    1.4 植物芽休眠的研究进展
        1.4.1 植物芽休眠类型
        1.4.2 植物芽休眠的机制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开花生物学的调控
        1.5.1 油茶花器官激素含量研究
        1.5.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花芽生长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10个油茶品种的适生性评价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花期观测
        2.2.2 耐寒(旱)性评价
        2.2.3 叶片抗逆表型指标
        2.2.4 叶片生长势指标
        2.2.5 花粉指标
        2.2.6 10个油茶品种引种后生长量观测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品种花期
        2.3.2 耐寒、耐旱性评价
        2.3.3 叶片抗逆表型指标
        2.3.4 叶片生长势指标
        2.3.5 花粉指标
        2.3.6 多指标相关性分析
        2.3.7 油茶品种适生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2.3.8 10个油茶品种引种后生长量观测
        2.3.9 油茶花芽分化后期适应性生长机制研究试验材料筛选
    2.4 结论与讨论
        2.4.1 油茶花期
        2.4.2 油茶耐寒性评价
        2.4.3 油茶耐旱性评价
        2.4.4 叶片抗逆表型指标
        2.4.5 叶片生长势指标
        2.4.6 花粉指标
        2.4.7 10个油茶品种引种后生长量观测
        2.4.8 品种推广建议
    2.5 小结
第三章 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形态及生理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采样方法
        3.2.2 指标检测方法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花芽形态指标
        3.3.2 花芽生理指标
    3.4 结论与讨论
        3.4.1 花芽形态指标
        3.4.2 花芽生理指标
    3.5 小结
第四章 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转录组学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RNA(Ribonucleic acid)提取与转录组测序
        4.2.2 转录组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4.2.3 差异基因表达验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油茶花芽的reads质量
        4.3.2 油茶花芽转录组组装与拼接
        4.3.3 油茶花芽基因功能注释
        4.3.4 ‘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时期划分
        4.3.5 ‘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机制研究
        4.3.6 qRT-PCR
    4.4 结论与讨论
        4.4.1 转录组unigene功能注释
        4.4.2 ‘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调控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花器官发育的调控技术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处理及采样日期
        5.2.2 处理方法
        5.2.3 调查指标
        5.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花期及成花质量
        5.3.2 生理指标
        5.3.3 基因表达
    5.4 结论与讨论
        5.4.1 花期及成花质量
        5.4.2 生理指标
        5.4.3 基因表达
    5.5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6.1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会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沈阳地区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美国山核桃概述
        1.1.1 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1.2 生态学特性
    1.2 美国山核桃资源分布及国内引种现状
        1.2.1 原产地资源分布
        1.2.2 国内引种现状研究
    1.3 植物光合特性研究
    1.4 植物抗旱性研究
        1.4.1 解剖形态与植物抗旱性
        1.4.2 水分生理与植物抗旱性
        1.4.3 胡桃科植物抗旱性
    1.5 植物抗寒性研究
        1.5.1 低温胁迫对树木解剖形态指标的影响
        1.5.2 低温胁迫对树木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5.3 胡桃科植物抗寒性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美国山核桃物候及生长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研究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引种地与原产地气候比较
        2.2.2 物候期
        2.2.3 生长节律
        2.2.4 果实性状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第三章 美国山核桃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光合速率(Pn)日变化、月变化
        3.2.2 蒸腾速率(Tr)日变化、月变化
        3.2.3 气孔导度(Gs)日变化、月变化
        3.2.4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日变化、月变化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美国山核桃抗旱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叶片水分生理与抗旱性
        4.2.2 叶片解剖结构与抗旱性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美国山核桃抗寒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处理及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枝条解剖结构
        5.2.2 枝条含水量
        5.2.3 低温胁迫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5.2.4 低温胁迫下的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5.2.5 低温胁迫下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变化
        5.2.6 低温胁迫下可溶性糖(SS)含量变化
        5.2.7 低温胁迫下POD活性变化
        5.2.8 低温胁迫下SOD活性变化
        5.2.9 抗寒指标相关系数
        5.2.10 主成分分析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锌的生理生化特性与环境中的锌
        1.1.1 锌的生理特性与生化功能
        1.1.2 土壤中的锌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
    1.2 植物维持体内锌稳态平衡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1.2.1 根系对土壤中锌的活化与吸收
        1.2.2 缺锌与高锌胁迫下植物对根系内锌稳态的调节
        1.2.3 锌的木质部装载过程
        1.2.4 植物地上部锌的稳态平衡机制
        1.2.4.1 膜转运蛋白在锌稳态中的作用
        1.2.4.2 金属螯合物在锌稳态中的作用
        1.2.5 锌与其他矿质营养元素的互作
        1.2.5.1 大量元素对锌稳态的影响
        1.2.5.2 中微量元素对锌稳态的影响
    1.3 果树锌营养与施锌技术
        1.3.1 缺锌对果树作物的影响
        1.3.1.1 全球果树种植地缺锌状况
        1.3.1.2 锌对果树营养生长的影响
        1.3.1.3 锌对果树生殖生长的影响
        1.3.2 果树缺锌矫正及其实践应用中的局限性
        1.3.2.1 土壤施锌
        1.3.2.2 叶面施锌
    1.4 元素分布成像技术在植物锌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1.4.1 植物体内金属稳态平衡研究中元素成像的重要性
        1.4.1.1 植物微量元素营养生物强化
        1.4.1.2 金属元素转运相关基因功能表征
        1.4.1.3 植物对重金属毒害的耐受机制
        1.4.1.4 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超积累机制
        1.4.2 锌元素的原位成像技术
        1.4.2.1 基于X射线荧光的元素成像技术
        1.4.2.2 基于质谱的元素成像技术
        1.4.3 同步辐射XRF技术在植物锌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1.4.3.1 活体植物中锌营养元素的迁移示踪
        1.4.3.2 元素的三维分布成像
        1.4.3.3 揭示叶面肥的吸收过程与调控因素
        1.4.3.4 突变体的高通量筛选
    1.5 研究内容
        1.5.1 科学问题提出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果树对缺锌胁迫的响应与锌再转运能力调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预培养
        2.2.2 植物锌处理与样品采集
        2.2.3 锌含量测定
        2.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2.2.5 叶片稳定性同位素锌标记与示踪
        2.2.6 数据分析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表型与锌含量
        2.3.2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锌在苹果叶片上的分布
        2.3.3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锌在苹果茎上的分布
        2.3.4 稳定性同位素锌的叶面吸收与再转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果树中锌的韧皮部运输形态与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预培养
        3.2.2 植物锌处理与样品采集
        3.2.3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3.2.3.1 样品制备
        3.2.3.2 参比物制备
        3.2.3.3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XAS)测定与分析
        3.2.4 有机酸与氨基酸含量测定
        3.2.5 烟酰胺含量测定
        3.2.6 RNA提取与cDNA合成
        3.2.7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2.8 数据分析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锌在苹果不同叶龄叶片中的赋存形态
        3.3.2 苹果茎维管束中锌赋存形态的微区变化
        3.3.3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叶片中的有机酸和氨基酸含量
        3.3.4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不同部位中烟酰胺含量的变化
        3.3.5 苹果烟酰胺合成与锌再转运相关基因对缺锌胁迫的响应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果树休眠和营养发育期对锌的季节性储存、释放与再利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预培养
        4.2.2 植物样品采集
        4.2.3 锌含量测定
        4.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4.2.4.1 Micro-XRF测定
        4.2.4.2 Nano-XRF样品制备
        4.2.4.3 Nano-XRF测定
        4.2.5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4.2.6 植物总磷、有机磷与无机磷的含量分析
        4.2.7 数据分析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锌在苹果茎节点处的积累特征
        4.3.2 苹果不同部位茎的锌含量
        4.3.3 苹果顶芽中锌的细胞与亚细胞分布特征
        4.3.4 苹果顶芽中锌的赋存形态
        4.3.5 苹果顶芽萌发过程中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变化
        4.3.6 苹果顶芽萌发过程中锌的释放与迁移
        4.3.7 其他多年生落叶果树作物休眠芽中锌的分布特征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果树生殖发育期对锌的需求规律与锌的运输障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预培养
        5.2.2 锌含量测定
        5.2.3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5.2.4 数据分析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扁桃叶芽萌发过程中锌的迁移转运
        5.3.2 扁桃开花过程中锌在生殖器官的微纳米尺度定位
        5.3.3 扁桃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器官内锌养分的耗竭
        5.3.4 扁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生殖器官内锌养分的输入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叶面锌肥的跨角质层渗透过程及其对叶片中养分状况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预培养
        6.2.2 植物叶片表面特性的改变
        6.2.2.1 调节叶片气孔开闭
        6.2.2.2 调节叶片毛状体密度
        6.2.3 叶面锌肥处理
        6.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6.2.5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6.2.6 扫描电镜分析
        6.2.7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叶面锌肥的精准原位评价体系构建
        6.3.2 苹果叶片上下表皮特性及其叶面锌吸收差异
        6.3.3 叶面锌肥跨角质层渗透过程
        6.3.4 叶片表面特性对叶片锌吸收的影响
        6.3.5 叶面施锌对叶片其他养分元素的影响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综合结论、主要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7.1 综合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8)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型与源库营养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无患子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2.1 无患子的基础生物学特性
        1.2.2 无患子主要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3 树体冠型调控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
        1.3.1 基于光分布的整形修剪理论
        1.3.2 基于生物生态学特性的整形修剪技术
        1.3.3 三维数字扫描仪在冠型构建上的应用
    1.4 花果调控机理及技术研究进展
        1.4.1 落花落果机理
        1.4.2 矿质营养及光合产物分配
        1.4.3 花果调控技术
    1.5 树体管理研究上的对策及建议
    1.6 研究内容
        1.6.1 无患子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1.6.2 无患子高光效树体结构调控及其光分配机理研究
        1.6.3 无患子外源调控技术及源库营养调控研究
2.研究地概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无患子花果发育规律及枝组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无患子物候期分析
        3.2.2 无患子花果发育规律
        3.2.3 无患子结果枝组特征
    3.3 讨论
        3.3.1 闽江源气候因子对无患子主要物候期及果实发育的影响
        3.3.2 无患子落花落果现象分析
        3.3.3 结果枝组对营养调运及产量的影响
        3.3.4 光照度测定对无患子整形修剪的意义
    3.4 小结
4.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型机理及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无患子自然树体光特性因子年度变化规律
        4.2.2 单因子控型对光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4.2.3 复合冠型结构调整对树体光截获及光吸收的影响
        4.2.4 复合冠型结构调整对冠层分形维数及分层叶量的影响
        4.2.5 复合冠型各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生长发育时期与光照的关系
        4.3.2 冠型因子对骨干枝数目及角度调整的响应
        4.3.3 光照因子对骨干枝数目及角度调整的响应
        4.3.4 光合因子对骨干枝数目及角度调整的响应
        4.3.5 形成无患子高光效树体管理技术
        4.3.6 光分布、截获及利用率对树体的影响
        4.3.7 三维结构分布对树体冠层调控的指导性
        4.3.8 花序数和产量对相关因子的响应
    4.4 小结
5.无患子花果调控及源库营养分配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材料与设计
        5.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几种外源物质对无患子坐果的影响
        5.2.2 外源蔗糖补充对源库营养的影响
        5.2.3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及矿质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5.3 讨论
        5.3.1 源库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及矿质元素对外源补充蔗糖的响应
        5.3.2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及矿质元素的关系路径构建
        5.3.3 无患子生理落果机制推理
    5.4 小结
6.综合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1.1 树体高光效构型与源库营养调控的关系
        6.1.2 开花结果特性、枝组特性对树体管理的影响
        6.1.3 无患子高产稳产综合措施
    6.2 结论
        6.2.1 无患子花果发育规律、枝组特性影响树体管理措施开展
        6.2.2 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形与营养补充体系构建
    6.3 展望
    6.4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基于植物分割理论的毛白杨水力性状及干旱落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树木水分运输机制
        1.2.2 干旱落叶
        1.2.3 水力结构分割理论
        1.2.4 叶和茎水力结构性状
        1.2.5 毛白杨研究现状
        1.2.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2.7 本章小结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种类和选址
    2.2 研究方法
        2.2.1 PV曲线测定
        2.2.2 茎、叶柄导水率及栓塞脆弱性测定
        2.2.3 叶导水率及栓塞脆弱性测定
        2.2.4 叶水势测定
        2.2.5 气孔导度测定
        2.2.6 功能性状:比叶重、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木材密度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和分析
    3.1 功能性状之间的联系
    3.2 叶水势
    3.3 气孔导度
    3.4 PV曲线参数
    3.5 茎、叶柄、叶水力学参数
    3.6 水力安全边际
    3.7 本章小结
4 讨论、结论与展望
    4.1 讨论
        4.1.1 功能性状之间的联系
        4.1.2 水力安全边际
        4.1.3 植物分割假说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辽西地区新疆野杏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野杏概述
        1.1.2 野杏的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林木引种研究现状及适应性评价方法
        1.2.1 林木引种研究现状
        1.2.2 适应性评价方法
    1.3 杏属植物引种研究进展
        1.3.1 杏属植物引种现状
        1.3.2 杏属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1.3.3 杏属植物抗寒生理特性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引种新疆野杏苗期适应性评价
    2.1 种源地与引种地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引种地与种源地气候比较
        2.3.2 引种新疆野杏出苗率和嫁接成活率
        2.3.3 引种新疆野杏苗期生长量
        2.3.4 引种新疆野杏物候期特性
        2.3.5 引种新疆野杏抗虫害能力
        2.3.6 引种新疆野杏苗期适应性评价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引种新疆野杏光合生理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引种新疆野杏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月变化
        3.2.2 引种新疆野杏蒸腾速率日变化、月变化
        3.2.3 引种新疆野杏气孔导度日变化、月变化
        3.2.4 引种新疆野杏光合生理指标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3.2.5 引种新疆野杏光合指标平均值的差异性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引种新疆野杏抗寒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1.3 引种新疆野杏抗寒性综合评价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引种新疆野杏枝条解剖结构
        4.2.2 引种新疆野杏枝条含水量
        4.2.3 低温胁迫下引种新疆野杏电导率变化
        4.2.4 低温胁迫下引种新疆野杏无性系抗寒生理特性
        4.2.5 引种新疆野杏抗寒性综合评价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四、几种落叶果树叶片气孔性状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蓝靛果品种‘蓝精灵’在天津三个地区引种的生长适应性评价[D]. 苏雅. 天津农学院, 2021(08)
  • [2]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D]. 张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盐胁迫对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坚果品质和幼苗生理与分子调控的影响[D]. 章建红.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长白落叶松短枝簇生芽变枝的变异机理研究[D]. 周雪燕.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5]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机制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技术研究[D]. 邓全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6]沈阳地区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研究[D]. 杨迪.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7]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D]. 谢若瀚. 浙江大学, 2020
  • [8]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型与源库营养的调控研究[D]. 高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9]基于植物分割理论的毛白杨水力性状及干旱落叶机理研究[D]. 张晋岚.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10]辽西地区新疆野杏引种适应性研究[D]. 夏泽臻.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几种落叶果树叶片气孔特征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