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稳中不稳”

国际形势“稳中不稳”

一、国际形势“稳而不定”(论文文献综述)

陆涵奇[1](2018)在《战略稳定性视角下的中美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冷战时期,战略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以美苏两大军事力量的核武器对抗为中心内容,而冷战的结束,导致两极结构瓦解,这改变了战略稳定性理论原本的研究范畴。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够对军事安全领域内的战略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不再单单局限于各国战略核武器的发展状况。经济发展、制度参与、全球议题的开展等因素正在成为影响战略稳定性的新的干预变量。原有的理论研究方法很难再适应现阶段的战略稳定性研究。因而,针对冷战之后的时代特点,对战略稳定性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战略稳定性理论产生于冷战背景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大,世界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崛起并获得世界的关注和瞩目,中美关系也成为了当今世界最重要且复杂的双边关系,于是战略稳定性理论在中美之间的指导作用变得凸显。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副秘书长胡豫闽说“战略稳定是一个系统、多维、跨学科的课题”。维护战略稳定涉及安全战略、地缘政治、军力对比、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方面。适应新时代和平发展的主题,首先需要放弃突出军事威慑、强化军事联盟、争夺军备优势、实施“扩展威慑”等冷战思维,强调和平共处、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睦邻友好的以合作促安全的理念,特别是在危机处理上应以对话取代对抗,促使国际局势朝可预测、可控制的建设性方向发展。在当今世界格局中,中国发挥着建设性的稳定作用。其重要原因,是中国顺应时代的发展,坚持倡导以平等互利和共同发展为特征的战略稳定观,不参与军备竞赛、不鼓励军事对抗、不加入军事联盟,这一切都为中美关系的战略稳定性提供了积极作用。本文基本结构是梳理战略稳定性理论的发展,将战略稳定性理论在其他领域进行了扩充,通过战略稳定性视角,在经济、制度、军事等领域论述了中美关系现状。具体内容为概括分析中美维持战略稳定性的前提,详细论述中美战略稳定性的表现和应对的挑战,并对中美战略稳定性进行评价。

贺圣达[2](2015)在《缅甸政局发展态势(2014—2015)与中国对缅外交》文中指出缅甸2014年延续了2011年以来政治生态的变化,各大政治力量主要围绕缅甸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修宪和全国停火展开较量。尽管国内有局部动荡,克钦独立军等一些民地武与政府军的小规模武装冲突仍在持续,由于各大政治力量仍坚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就全国范围而言,缅甸社会政治基本上保持稳定,2008年宪法所确定的由军队和执政党主导的政治和权力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另一方面,缅甸政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修宪和全国停火协议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反对党和民地武坚持要求推进改革,改变现状,处于社会政治转型中的缅甸仍然处于"转"而未"成型","稳而不定"的阶段。随着可能导致缅甸政治格局重大变化的2015年大选的临近,缅甸政治发展变化中的"不定"因素增强,各派博弈在大选前趋于激烈,外部因素尤其是美国因素对缅甸政治发展以及中缅关系的影响也值得关注。鉴于中缅关系的现状和2015年大选年缅甸形势的复杂性,中国对缅政策宜采取主动、有为、稳步、务实推进的策略,在继续发挥中国对缅关系现有的有利条件下更为主动、有所作为地开展对缅外交,同时要更加注重对缅工作的全面性,稳步推进中缅合作。

江勇,戴国文,黄洪涛,张莹,汪佳佳,邓婷婷,杨浩,张令琪,周华军,朱根胜[3](2014)在《马鞍山要放眼全球,打造江海联运第一港》文中研究指明知名专家采石矶边激辩港航发展 ——“港城联动发展”对话交流侧记 记者 张令琪 9月28日,在我市举办的中国长江经济带港航发展座谈会上,来自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秘书长韩继生,中国生产力学会副秘书长王海平,上海海事大学国际航运系主任、博导王学锋和?

卢小高[4](2013)在《军费规模与结构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文中提出军费是国家应对安全威胁,保障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项经费。合理的军费开支对增强国防实力和提高军事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人类将大量资源耗费在军事方面,当今世界军费开支数额巨大。那么,为什么存在军费?是什么因素决定着一国军费的规模与结构?不同国家的军费规模与结构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有无规律可循?近年来,中国军费有所增加,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那么,中国的军费开支为什么会增加?中国今后应该保持多大规模的军费才能满足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所需?军费投向投量的重点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论文首先从产权与交易费用的视角解释了军费的成因与性质;接着构建了一个新制度主义的均衡军费规模决定模型,并对军费结构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美国和中国的军费规模与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优化中国的军费规模与结构的几点对策建议。国家之间的主权竞争、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权争夺,本质上是要界定主权与政权的权利归属。不论是主权竞争还是政权争夺,原则上都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通过谈判、和平签订政治契约的方式来分配和界定权利。二是通过战争或军事冲突的方式来解决争端。采取契约的办法,相关各方形成谈判意向、建立政治互信、达成政治共识、签订并履行政治契约的过程会存在无可避免的契约成本。采取军事冲突的办法,则会导致相关各方的军费开支增加和其他价值损耗。若政治契约成本为零,契约方式就会被采用,因而就不会有军费。现实世界的政治契约成本往往很高,军事冲突的方式就可能会被采用,这时就会产生军费。军费显然是一种界定主权和政权的政治性交易费用。政府根据防务行为的收益和成本来进行选择,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竞争控制更大的治理范围以实现租值最大化。政府在决策时受到两个方面的约束:控制治理范围所获得的边际收入和面对的边际成本,政府决策的均衡点是其防务行为的边际收入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均衡的军费规模就取决于政府控制治理范围的边际收入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位置和形状。政府的边际收入曲线会发生移动,它主要受到经济发展与税率的影响。政府的边际成本曲线也可能发生变动,它主要受到安全威胁、政府的防务活动生产函数以及防务要素的供给条件的影响。军费结构的变化主要由两种机制导致。即利益需求牵引军费结构变化和防务要素供给条件推动军费结构变化。战争时期,武器装备需求比人力需求增加得更快,战后则比人力需求减少得更快,因此战时装备费所占比例会上升,战后人员费所占比例会上升。由于存在信息费用、要素动员成本等阻滞防务活动自由调整的因素,军费结构不会随需求变化而立即调整。平均动员费用越低,能随需求变化而快速调整的防务要素在军费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性就越大。动员费用的高低取决于防务要素本身的特性与相关的制度安排。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引起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这在长期内也会改变军费结构。对美国军费规模变化的实证分析表明,美国的经济实力、税率、安全威胁对其军费规模有正向影响,对外开放度则有负向影响;用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的军事人力价格有较弱的正向影响,而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军事技术进步对美国军费规模的影响不明显。对19402011年间美国军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表明,从长期趋势看,美国军费中军职人员费和总人员费所占比例大致呈下降趋势;战争时期人员费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而战后人员费所占比例则明显上升。自1973年实施志愿兵役制后,美国军费结构中人员费所占比例出现了一个长达11年的下降期。美国陆军军费所占比例在战争时期较高,在非战争时期相对较低;而海军和空军军费所占比例则是在和平时期相对较高,在战争时期相对较低;陆军军费所占比例的波动性要比海军和空军高。对新中国军费规模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实力、面临的安全威胁水平对中国的军费规模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税率、军事人力价格也具有较弱的正向影响,但对外开放度和军事技术进步则对中国的军费规模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税率、用中国与美苏等大国关系好坏量度的威胁水平对中国的军费负担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实力、对外开放度和军事技术进步则对中国的军费负担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对新中国军费结构的实证分析表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和战后解放军军费结构的变化,验证了人员费占军费的比例在战争时期会下降,战后一段时期内则会上升的推测;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战争时期装备费增长速度快于人员费增长速度的推测。通过预测未来三十年中国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水平、经济发展前景以及国家利益拓展的重点方向,提出了优化中国的军费规模与结构的三条具体对策建议。论文有三个主要创新点。首先是从产权与交易费用视角对军费的成因与性质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指出军费是在存在多国竞争和政治契约成本较高的约束条件下政府必须做出的理性选择。军费在性质上是一种界定主权和政权的政治性交易费用。其次,借鉴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构建了一个新制度主义军费规模决定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多国并存与政府竞争的条件下,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在竞争中通过控制更大的治理范围以使自己获得的租值最大化。均衡的军费规模取决于政府控制治理范围的边际收入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位置和形状。这一模型明显不同于新古典军费开支需求模型。最后,引入交易费用和制度安排,为解释军费结构的变化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提出军费结构的变化主要由两种机制导致,即利益需求牵引军费结构变化和防务要素供给条件推动军费结构变化。由于存在信息费用、要素动员成本等阻碍防务活动自由调整的因素,因此军费结构不会随需求变化立即调整。动员费用的高低取决于防务要素本身的特性与相关的制度安排。

吴昊[5](2013)在《人民币汇率摩擦背景下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美国手中的一张外交牌,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中美贸易逆差加剧、国际权力格局的变化及美国选举政治的传统等方面的原因,美国更是频频打出人民币汇率的政治牌,导致中美在人民币汇率方面的摩擦更加炽热化。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美国一些政界人士以及利益集团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舒默-格雷厄姆法案》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第一次汇率摩擦拉开帷幕;第二次人民币汇率摩擦始于2006年,布什政府将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严格控制的挂钩汇率,要求中国政府调整人民币汇率;2010年,第三次人民币汇率摩擦再次卷土重来,130名国会议员要求将中国列入“货币操纵国”,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采取的“货币保护主义”行为进行深入调查。三次人民币汇率摩擦中美方处于攻势,态度咄咄逼人;中方则处于守势,坚持汇率制度必须保持自主性、渐进性、可控性。透过中美汇率摩擦的表象,可以分析中美关系的变化。政治层面上,美国对华政策一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保持与中国的交流接触,一方面遏制中国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迅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对中国遏制的一面更加突出,人民币汇率问题是这方面的很好表现。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不仅影响了两国关系的稳定性,也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层面上,中美两国的经贸往来具有较高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在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建立并且不断深化,这项机制对于缓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以及创建良性互动的中美关系有积极的意义。面对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应该认清局势、主动应对,坚持人民币汇率改革原则。

邓凡[6](2013)在《后“9/11”时代的美国对华政策(2001-2011) ——一种跨层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9/11”后十年是美国安全战略发生巨大变化的十年,也是国际体系发生重大变革的十年。两场(反恐)战争和一场(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美国对外大战略,并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景观。有关这十年间国际关系的研究绕不开以下历史命题:一个实力相对衰退的美国与崛起中的中国如何在变革的国际秩序中共处?被新保守主义支配的第一任小布什政府曾把对付中国等潜在大国当作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任务,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改变了美国的战略重点。随着反恐任务淡出,崛起的大国(中国)再次凸显于华盛顿的雷达屏幕之上。小布什第二任和民主党奥巴马政府反思美国专注于反恐期间的“策略失误”,认为最值得重视的就是没有有效应对崛起大国(中国)的挑战。宣布结束反恐作战之后,奥巴马政府将战略重心全面向亚太转移,“崛起的中国”被列入美国战略光谱的核心位置。然而,今天的中美关系毕竟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也不同于21世纪初的“反恐时期”。从小布什到奥巴马,美国主流战略界逐渐以理性、积极的心态接纳中国崛起。仔细研究后发现,不管指导一届美国政府的外交理念以何种思潮为主,后“9/11”时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始终表现出相当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小布什的“两面下注”和奥巴马的“综合平衡”都可视为一种“务实的现实主义”,这其中既包含若干超越前人的积极思路,也未能跳脱既有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美国今后对华政策的处理方式是把对华关系置于更广泛的地区性安全同盟、经济网络和社会纽带所构成的框架内,用更多的大国责任和国际规范制约中国的崛起。美国未来5-10年对华政策的主要趋势将同时注重软、硬两手,在包括加强亚太军事部署、主导区域经济议程、重拾价值观外交和开展软实力较量等五个方面和中国展开竞争。后“9/11”时代,美国在经济实力和国防开支大幅收缩的同时强调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对外安全战略依然以巩固美国全球领导权为目标。美中这对世界大国的关系令人瞩目。本文认为,西方阐释大国崛起的权力转移理论固然打开了新的冲突窗口,但不能解释中美关系的全部特征,两国完全可以通过动态的相互建构过程实现在双边、区域和全球三个体系内的共赢。目前的中美关系并不缺乏创新思维,缺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稳定机制。作为一组特殊的、少有历史参照物的新型大国关系,现今中美关系的特点是竞争领域与合作领域都广泛而突出,结构性合作与结构性竞争并存(“复合相互依赖”和“确保相互摧毁”都是国际关系学者用来描述这一特殊关系的词汇),两国均拥有稳定和拓展双边关系的意愿,却未能建立一个包容两国利益并整合竞合关系的总体战略架构。这个架构的基本元素是战略互信、双边协调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三项基本元素兼具且发展到一定的水准、形成稳定成熟的良性互动,就是高建制化的、理想的中美关系模式。本文将理论分析与政策分析有机结合,把“9/11”事件发生以来美国两任总统的对华政策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并结合这十年间区域和国际体系的权力格局变化深入探讨中美关系的互动结构,从双边、区域和全球三个层次归纳后“9/11”时代的中美新型竞合关系,指出两国关系业已突破国际权力体系中的“冲突”象限,目前正处于“共存”阶段,可以往“共赢”的方向努力。文章提出改善21世纪中美关系的建议:增强战略互信基轴的稳固性;对双方竞合交织的利益区间进行再定义;充实双边协调机制的内涵和弹性;共塑能容纳中美新型竞合关系的国际秩序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遵循外交政策理论的跨层次分析构架,通过搭建几组相互观照的理论视角,在透视美国对华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的同时,回答了后“9/11”时代美国对华战略在其对外大战略中的定位问题,并以具体案例说明两国竞合并存的21世纪大国关系有何表现、特征和趋势,点出中美关系与“9/11”后国际体系变迁存在相互建构的内在联系。在国际秩序正面临渐进式转型的今天,在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再次发生历史性转移的今天,准确掌握美国外交思路和对华政策趋势,有助于我们制订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减少误判,为中国崛起继续争取和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唐冠军[7](2013)在《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述评长江航运五年乃至十年成就,分析长江航运所面临的国际、国内、行业形势。将党的十八大精神和长江航运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加快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思路,阐述长江航运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抓住的"三个关键",在运作中应始终做到的"十个坚持、十个着力"。

唐冠军[8](2013)在《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动长江航运科学发展,既要认真总结过去的成绩与经验,进一步坚定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的信心;又要正确分析长江航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准确判断长江航运发展的历史方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协调、高效地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一、认真总结长江航运过去五年乃至十年的成就和经验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长江航运的今天,更没有长江航运的明天。近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长江航运实现了从发展不足到快速发展、从发展不优到科学发展的重大转变,

于丛[9](2011)在《论冷战后影响朝鲜半岛局势的大国因素》文中提出2010年朝鲜与韩国在延坪岛争议海域相互炮击,使得近几年来原本紧张的朝鲜半岛局势再起波澜。朝鲜半岛局势的稳定与否,不仅关系到朝鲜与韩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未来,也关系到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四大国的利益与博弈。朝鲜半岛是四大国利益交汇地带,对美、日、俄、中都极具战略意义,各方都希望通过半岛政策实现对半岛事务的参与。因此,研究冷战后四大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调整及影响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六部分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概述了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的核心——朝核问题,对朝核危机的缘起及几次危机的爆发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朝鲜、美国及国际力量的对比方面分析了危机爆发的原因,并分析了由此对东北亚地区在政治、经济、安全方面带来的影响。同时,这一部分也对旨在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六方会谈进行了概述,并指出了目前这一机制面临的困境。第二部分阐述了地理位置上并不属于东北亚国家的美国冷战后对朝鲜半岛的关键影响。从冷战后美国与朝鲜、韩国关系的发展入手,详细分析美朝关系的曲折与美韩同盟的发展,从而说明美国采取此种半岛政策的利益与战略意图及它在半岛问题上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即美国希望通过自身的实力与美日韩军事同盟,将朝鲜半岛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进而遏制中俄,形成美国在东北亚的主导。第三部分论述了冷战后日朝、日韩关系的发展,揭示了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与意图,即通过强化日美同盟和建设政治大国构建日本主导下的东北亚体系。日本凭借其经济实力与日美军事同盟,虽然也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历史问题与政治地位的制约,也限制着日本对半岛作用的发挥。第四部分分析了冷战后俄罗斯对朝鲜和韩国政策的调整。从开始的“对韩一边倒”转变为“南北等距离”。这也是俄罗斯逐渐认识到朝鲜半岛重要的战略地位后对半岛政策的依势调整。俄罗斯此举不仅能获取政治、经济利益,防止美国将俄罗斯排挤出半岛事务,同时也能为重塑俄罗斯大国地位提供平台。而鉴于俄罗斯对半岛的传统影响与依然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俄罗斯对半岛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第五部分探讨了冷战后中国同半岛双方的交往过程以及中国在推动半岛和平进程中所做出的外交努力。中国同朝鲜半岛不管是地理上还是政治、经济、安全上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半岛永久的和平稳定才是最符合中国利益的战略选择。因此,中国积极促成六方会谈,尽最大努力为半岛的和平稳定做出贡献。第六部分主要对美、日、俄、中四国合力下的朝鲜半岛局势进行了展望。不仅分别指出了四国在半岛的战略意图与实力博弈,同时也论述了四国出于自身与整个东北亚安全的考量,对稳定半岛局势所做出的贡献。既包括四方对六方会谈的积极态度,也包括各国在半岛问题上做出的外交努力。因此,本文从以上六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朝鲜半岛问题的演变,冷战后美、日、俄、中同半岛双方的关系,四国在半岛的战略意图以及对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影响,对于研究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张键[10](2011)在《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文中认为本文所研究的中国东亚地区战略主要是从地区战略的角度展开的。本文对地区战略的理论定位、要素以及地区战略环境判断、地区战略竞争对手分析、地区战略决策、地区战略评估、地区战略实施以及对影响地区战略的主要变量进行了分析。地区战略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战略,既具有外交战略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理论独特性。从国家战略的层次来看,地区战略属于国家战略层次的第四层次。因此,地区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和外交整体战略。地区战略是战略理论在地理和区位上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地区战略的理论支撑一般包括地缘理论、区域一体化理论以及地区主义理论。具体地说,地缘战略理论包括地缘政治因素、国际地缘经济因素、国际地缘文化因素三个方面。本文着重探讨了开放地区主义及其对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指导。“立足亚太、稳定周边”区域战略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由于“立足亚太、稳定周边”战略方针的指引,整个90年代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相对稳定,为中国国内的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为中国进入21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战略是成功的,在新世纪里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外交战略指导思想。21世纪初中国推行的区域合作地区战略是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睦邻外交的延续和拓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周边地缘政治和地缘安全环境呈现出很多新的地区安全问题,实施新的睦邻地区战略势在必行。从战略内涵来看,中国面向新世纪的“睦邻、富邻、安邻”地区战略思想有着丰富的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思想的支撑和深厚积淀。“睦邻”,是一种政治层面的和睦共处,是一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治发展战略,即强调平等协作、共同发展。“富邻”,主要涉及经济合作领域。具体地说,“富邻”就是强调与周边国家加强经济上的交往、联系、对话以及战略协作,不断拓宽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渠道,扩大相互贸易和投资,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从而推动实现互惠互利、实现共同发展、走向共同繁荣。“安邻”,主要指的是政治安全领域的互信合作和共同安全。具体而言就是在安全领域同周边国家共同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积极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通过加强对话、增进互信、以及和平谈判的方式,而不是诉诸武力的方式去处理地区分歧与争端,从而为地区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有利地区环境,进而在地区范围内实现共同安全。新世纪初以睦邻地区战略为依托的区域合作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中国威胁论”,进而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有利于中国以周边为依托走向世界。当前东亚战略环境比较复杂,东亚战略安全环境尤其严峻,尽管如此,当前东亚战略环境中仍存在不少机遇。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如何构建自己的东亚外交战略,这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且与东亚地区的发展和未来也息息相关。具体地看,中国的战略优势可以分为地缘优势和大国优势两种。战略上的弱势主要体现在中国周边大国太多,存在诸多地缘上的制约,并且中国存在诸多地缘困局,领土争端以及中国所处的东亚区域内各国文化及价值观差异较大等。中国由于长时期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因此拥有很多战略机遇。中国的战略威胁是与美国密切相关的,因为美国是中国在东亚地区真正的战略对手。具体地说,中国受到的战略威胁和战略压力也主要是来自美国“重返东亚”以及美国利用制度性参与和领土争端挑动东亚国家对抗中国。中国未来的东亚地区战略选择应该立足于地区一体化理论和开放地区主义的理论指导,坚持一种开放性的东亚共同体(Open East Asian Community)。坚持开放性的东亚共同体应该是中国在新形势下着眼未来东亚地区战略的核心主张。未来中国东亚战略需要一系列理论的指导,这些理论框架具体可以包括地缘重心论、区域合作一体化理论、开放地区主义理论等等。未来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战略部署应该注重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加强多样性的多边区域合作,同时将东亚地区构架明确化。

二、国际形势“稳而不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形势“稳而不定”(论文提纲范文)

(1)战略稳定性视角下的中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框架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战略稳定性理论
    第一节 战略稳定性的概念
    第二节 战略稳定性的特征
    第三节 战略稳定性的发展
第二章 中美维持战略稳定性的条件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经济上的相互依赖
    第二节 中美之间国际制度的参与互动
    第三节 中美之间共同安全利益的驱使
    第四节 中美之间在核禁忌上的共识加深
    第五节 中美关系脆弱性的有效控制
第三章 中美战略稳定性的表现
    第一节 经济领域的多层合作
    第二节 双边交流的沟通机制
    第三节 全球治理的制度合作
    第四节 太空领域的新型互动
第四章 中美战略稳定性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美国增加亚太地区的军力部署
    第二节 美国对中国南海问题的介入
    第三节 构建何种国际秩序分歧严重
    第四节 双边贸易摩擦日趋严峻
    第五节 美国对中国台湾地区的干涉
第五章 中美战略稳定性的相对性
    第一节 权力转移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强
    第二节 美国的冷战思维尚未克服
    第三节 中美两国的合作与竞争并存
    第四节 有效的管控分歧是战略稳定性的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缅甸政局发展态势(2014—2015)与中国对缅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1年6月以来缅甸政治改革顺利推进的主要原因
二、缅甸政治形势:“变而不乱”
三、2015年缅甸形势发展态势:扑朔迷离, 风雨欲来
四、中缅关系现状和趋势
五、2015年大选:不同结果对中缅关系的不同影响
六、2015年对缅外交的几点建议

(4)军费规模与结构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交易费用、产权、合约与制度安排的研究
        1.2.2 关于军费规模决定的研究
        1.2.3 关于军费结构及其优化的研究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基本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军费的成因与性质:产权与交易费用的视角
    2.1 物竞天择与产权经济学的思维
        2.1.1 稀缺与竞争
        2.1.2 游戏规则与产权制度
        2.1.3 生存的法则
    2.2 生产、掠夺与保护
        2.2.1 财富创造的前提与生产行为
        2.2.2 经济人假设与掠夺行为
        2.2.3 财富最大化:生产与保护的权衡
    2.3 权利界定、契约成本与军费成因
        2.3.1 产权界定与保护的基础
        2.3.2 国家主权属于产权范畴
        2.3.3 契约成本与军费成因:两类交易费用的权衡
        2.3.4 一个例证:牧民和农夫间的战争与和解
    2.4 军费的性质
        2.4.1 军费是一种界定主权和政权的政治性交易费用
        2.4.2 军费是无奈的理性选择
第三章 新制度主义军费规模决定模型
    3.1 多国并存与政府竞争
        3.1.1 大历史视角下的世界与国家
        3.1.2 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
        3.1.3 国家间的主权竞争与一国之内的政权争夺
    3.2 军费规模决定模型:目标、约束与均衡
        3.2.1 政府军费决策的目标
        3.2.2 政府决策的两大类约束条件
        3.2.3 均衡军费规模的决定
    3.3 约束条件变化、均衡移动及其经济蕴意
        3.3.1 政府收入变化与均衡移动
        3.3.2 成本变化与均衡移动
        3.3.3 政府收入与成本同时变化下的均衡移动
        3.3.4 经济蕴意与理论价值
第四章 军费结构的决定:需求牵引与供给推动
    4.1 从防务要素到军事能力:打开军事投入产出的黑箱
        4.1.1 联结军费规模与结构的制度安排
        4.1.2 防务要素及其分类
        4.1.3 军事能力与军事对抗的空间
        4.1.4 军事能力生成:军事生产的制度结构、技术选择与成本函数
    4.2 利益需求牵引军费结构变化
        4.2.1 军费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
        4.2.2 利益-任务-能力与军费结构
        4.2.3 利益结构变化促动军费结构变化
        4.2.4 需求变化、信息费用与军费结构
    4.3 要素供给、制度选择与军费结构
        4.3.1 防务要素的供给条件、合约安排与军费结构
        4.3.2 要素价格、要素替代与军费项目结构
        4.3.3 组织效率、军兵种替代与军费部门结构
        4.3.4 动员成本、国防动员制度与军费结构
        4.3.5 交易费用和制度安排影响军费结构:以兵役制度为例
第五章 美国军费规模与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5.1 美国军费数据的来源
    5.2 美国军费规模变化的实证分析
        5.2.1 美国军费规模的长期变化趋势
        5.2.2 美国军费规模变化的原因与实证
    5.3 美国军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
        5.3.1 美国国防部按功能划分的军费结构及其变化
        5.3.2 美国国防部按军种划分的军费结构及其变化
        5.3.3 NIPA按要素划分的美国军费结构及其变化
        5.3.4 美国军费结构的变化对理论的验证
第六章 中国军费规模与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6.1 关于中国军费数据来源的说明
    6.2 中国军费规模变化的实证分析
        6.2.1 中国 1950~2012 年军费规模变化趋势
        6.2.2 中国军费规模变化的原因与实证
    6.3 中国军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
        6.3.1 中国按项目划分的军费结构及其变化
        6.3.2 中国按军种划分的军费结构及其变化
第七章 优化中国军费规模与结构的对策建议
    7.1 适应安全环境和经济实力变化,保持军费规模持续较快增长
        7.1.1 安全威胁压力有所上升,适度提高军费负担很有必要
        7.1.2 经济能实现持续较快发展,国家财力可保障军费稳定增长
        7.1.3 统筹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确定军费增长的合理区间
    7.2 适应国家利益拓展,逐步优化军费结构
        7.2.1 中国国家利益不断拓展,海洋权益地位上升较快
        7.2.2 着眼构建保障利益拓展的军事力量体系,确定军费投向重点
    7.3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加强军事制度创新
        7.3.1 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7.3.2 改革完善防务要素获取与使用的相关制度
        7.3.3 完善军费预算与管理制度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人民币汇率摩擦背景下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趋势
        1.4.1 国内研究和发展趋势
        1.4.2 国外研究和发展趋势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6 内容框架
2、中美汇率摩擦的分析
    2.1 中美汇率摩擦的缘由
        2.1.1 中美贸易逆差
        2.1.2 权力结构变化
        2.1.3 汇率问题政治化
        2.1.4 国家利益纷争
    2.2 中美汇率摩擦的过程
        2.2.1 美国的攻势
        2.2.2 中国的态度
    2.3 中美汇率摩擦的影响
        2.3.1 中美汇率摩擦对美国的影响
        2.3.2 中美汇率摩擦对中国的影响
        2.3.3 中美汇率摩擦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
3.中美汇率之争背景下的两国关系
    3.1 力量格局变化下的中美关系
    3.2 后危机时代美国的困境
    3.3 中美政治关系
    3.4 中美经贸关系
    小结
4.协调中美汇率之争的机制
    4.1 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美的影响
        4.1.1 国际经济体系的变革和转型
        4.1.2 利益攸关的建设性合作者
        4.1.3 中美经贸相互依存
    4.2 中美战略对话的历程、意义与前景
        4.2.1 中美战略对话的发展
        4.2.2 中美战略对话的意义
    小结
5. 中国的策略
    5.1 认清局势,区分主次矛盾
    5.2 坚持自主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
    5.3 主动迎接挑战,争取国际话语权
    5.4 深化国内市场化改革,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后“9/11”时代的美国对华政策(2001-2011) ——一种跨层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研究方法及研究发现
    五、 创新点与难点
    六、 结构安排
第一章 国家外交政策的跨层次理论视角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外交政策的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外交政策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总体性视域
    第二节 外交政策的跨层次研究理论
        一、 国际关系中的层次分析
        二、 跨层次研究的兴起
        三、 外交政策跨层次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第三节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外交政策的跨层次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外交政策理论也是一种跨层次理论
        二、 完善外交政策跨层次研究的路径
第二章 美国外交决策机制与对华决策
    第一节 美国外交决策的一般过程
        一、 外交决策的模式
        二、 美国对外决策的直观模型
    第二节 美国对外决策的分权与制衡
        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直接制定者:总统及行政决策机构
        二、 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参与者:国会
        三、 美国外交决策的外围影响者:利益集团、智库和公共舆论
    第三节 美国外交权力体系中的对华决策:结构与特点
        一、 美国对华决策系统
        二、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华决策的权力消长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9/11”后美国对外安全战略的转变
    第一节 指导美国对外战略的理念
    第二节 “9/11”重构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
        一、 美国反恐战略
        二、 评析“布什主义”
    第三节 后“9/11”时代美国安全战略的回归
        一、 后“9/11”时代的国际体系
        二、 小布什第二任的调整:新布什主义/转型外交
        三、 奥巴马执政后的全面调整
        四、 奥巴马政府与小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比较
    第四节 美国安全战略视野中的中国
        一、 小布什政府对华战略定位
        二、 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战略定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
    第一节 美国对“中国崛起”战略认知的演进
        一、 智库扮演重要角色
        二、 两次辩论的比较
        三、 非典型“中国崛起综合症”
        四、 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选项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和美中关系
        一、 概览
        二、 比较奥巴马与小布什的对华外交
        三、 “变”与“不变”
        四、 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检视
    第三节 国会对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 国会对美国对华安全政策的影响
        二、 国会对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影响
        三、 国会对西藏、新疆和人权问题的干涉
        四、 中期选举后的国会与美国对华政策
    第四节 影响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其它国内因素
        一、 利益集团
        二、 媒体和大众舆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亚太战略与对华政策:综合篇
    第一节 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
        一、 小布什的亚太政策遗产
        二、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政策作为
    第二节 大国博弈:亚太安全永恒的主题
        一、 美日关系与中美日互动
        二、 美印关系与中美印互动
        三、 美俄关系与中美俄互动
        四、 如何看待亚太地区的“三角关系”
    第三节 案例分析:朝鲜半岛局势考验美中区域安全合作
        一、 朝核问题的内在逻辑
        二、 奥巴马对朝政策
        三、 中美在朝鲜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
        四、 几点延伸思考
    第四节 亚太安全秩序:现状与未来
        一、 关于亚太安全秩序的构想
        二、 美国对亚太安全秩序的经营
        三、 亚太安全秩序前景展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转型与困惑:美国对华政策趋势
    第一节 美国对中美关系的新认知
    第二节 美国今后对华政策的五个重点领域
第七章 结论:探寻互适、共赢之路
    第一节 中美关系的解构与建构
        一、 透视中美关系的竞合结构
        二、 “权力转移”与中美战略竞争
        三、 超越零和
    第二节 构建中美关系的新模式
        一、 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四种模型
        二、 未来的建制化路径: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江航运过去五年乃至十年的成就和经验
    (一) 在又好又快发展上实现了新跨越
    (二) 在服务发展上实现了新跨越
    (三) 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实现了新跨越
二、长江航运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三、立足新起点, 迎接新挑战
    (一) 紧紧抓住“三个关键”
    (二) 切实做到“十个坚持、十个着力”
        1.坚持又好又快, 着力推进高效发展
        2.坚持标本兼治, 着力推进安全发展
        3.坚持统筹兼顾, 着力推进转型发展
        4.坚持发挥优势,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推进民生改善
        6.坚持创新驱动, 着力推进科技强航
        7.坚持人尽其才, 着力推进人才强局
        8.坚持服务至上, 着力推进规范管理
        9.坚持深化改革, 着力增强发展动力
        10.坚持五位一体, 着力推进党的建设

(8)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真总结长江航运过去五年乃至十年的成就和经验
二、准确判断长江航运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三、立足新起点, 迎接新挑战, 加快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
    1、紧紧抓住“三个关键”
    2、切实做到“十个坚持十个着力”

(9)论冷战后影响朝鲜半岛局势的大国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内容结构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与特色
一、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
    (一) 朝核危机: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的缘起
        1、朝核危机的爆发
        2、朝核危机产生的原因
        3、朝核危机的影响
    (二) 六方会谈:朝鲜半岛局势稳而不定
        1、六方会谈的发展进程
        2、六方会谈面临的困境
二、冷战后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影响
    (一) 美国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发展
        1、曲折发展的美朝关系
        2、从附属走向协作的美韩关系
    (二) 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与战略意图
        1、维护美国在东北亚的地位
        2、形成对中俄的遏制和包围
        3、将朝鲜半岛纳入本国的战略轨道
    (三) 美国是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关键因素
        1、美国超级大国的影响力
        2、美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有能力发挥积极影响
        3、美韩军事同盟的巩固制约了朝鲜半岛局势的稳定
三、冷战后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影响
    (一) 日本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发展
        1、日朝关系正常化进程坎坷不断
        2、日韩关系在摩擦与合作中不断发展
    (二) 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与战略意图
        1、强化日美同盟
        2、试图构建日本主导下的东北亚体系
        3、实施政治大国的重要环节
    (三) 日本是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重要因素
        1、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2、日美同盟具有威慑力
        3、历史问题制约着日本在朝鲜半岛作用的发挥
四、冷战后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影响
    (一)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发展
        1、“一波三折”的俄朝关系
        2、“南北等距离”的俄韩关系
    (二) 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与战略意图
        1、力图获取经济利益
        2、努力稳固政治地位
        3、明显抵制美国威胁
    (三) 俄罗斯是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不可或缺的因素
        1、俄罗斯对朝鲜半岛拥有传统影响
        2、俄罗斯拥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
五、冷战后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影响
    (一) 中国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发展
        1、在友好氛围中不断发展的中朝关系
        2、从对立走向合作的中韩关系
    (二) 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和战略意图
        1、遏制东北亚地区霸权的形成
        2、促进南北双方的和平统一
    (三) 中国在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上发挥着突出重要的作用
        1、积极推动六方会谈
        2、有效促进朝鲜半岛南北和平统一进程
六、美、日、俄、中四国合力下的朝鲜半岛局势展望
    (一) 美、日、俄、中四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博弈
        1、四国在朝鲜半岛战略意图与利益的冲突
        2、四国在朝鲜半岛的实力博弈
    (二) 美、日、俄、中四国将联合推动“六方会谈”
        1、四国联合推动“六方会谈”的积极影响
        2、四国推动“六方会谈”仍需努力
    (三) 美、日、俄、中四国有责任稳定朝鲜半岛局势
        1、四国需冷静对待朝鲜半岛风云突起
        2、四国需联合推动朝鲜半岛和平稳定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论文研究方案
第一章 地区战略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地区战略的理论定位
        一 外交战略及其层次性
        二 地区战略的理论定位
    第二节 地区战略的定义与内涵
        一 地区战略的定义与分类
        二 地区战略的要素
    第三节 地区战略的决策分析
        一 外交决策理论分析
        二 地区战略环境分析
        三 地区战略竞争对手分析
        四 地区战略判断
        五 地区战略决策
        六 地区战略评估
        七 地区战略实施
    第四节 影响地区战略的主要变量
        一 地区权力结构
        二 地区国际机制
        三 国家利益
        四 地缘因素
        五 意识形态
        六 历史记忆
        七 战略文化传统
        八 国内政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区战略的理论支撑
    第一节 地缘政治理论取向
        一 地缘政治因素
        二 地缘经济因素
        三 地缘文化因素
    第二节 区域一体化理论取向
        一 国际关系的一体化理论概述
        二 一体化理论对国家地区战略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地区主义理论取向
        一 传统地区主义与新地区主义
        二 开放地区主义
        三 开放地区主义对地区战略的理论指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地区战略分析
    第一节 冷战期间中国外交战略对东亚外交的影响
        一 “一边倒”外交战略选择对中国东亚外交的影响
        二 “两个拳头打人”战略阶段的中国东亚外交
        三 “一条线”及“三个世界”战略构想影响下的东亚外交
        四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战略视角下的东亚外交
    第二节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地区战略追求
        一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战略环境分析
        二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国家利益需求分析
        三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思想的提出及官方表述
    第三节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战略追求的内涵与评估
        一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政策目标分析
        二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思想内涵
        三 “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政策实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1 世纪初中国的东亚区域合作战略
    第一节 新世纪中国东亚地区战略环境分析
        一 地区战略环境的新变化
        二 实施新的地区战略的必要性
    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的内涵
        一 睦邻区域合作战略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 睦邻区域合作战略内涵的解读与分析
    第三节 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的主要支柱
        一 积极参与“10+3”框架下的东亚区域合作
        二 中国和东盟的“10+1”合作机制
        三 深化中日韩合作
        四 积极参与东亚峰会
    第四节 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的具体实施
        一 “睦邻”外交——政治上互谅互信、和睦共处
        二 “富邻”外交——经济上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三 “安邻”外交——安全上增强互信,注重安全合作
    第五节 影响东亚区域合作战略的因素分析
        一 与地区内某些国家在国家利益上的困境和冲突
        二 领土争端
        三 美国因素
        四 中国国家实力
    第六节 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实施的战略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期东亚一体化战略初探
    第一节 当前东亚战略环境分析
        一 当前东亚战略形势纷繁复杂
        二 美国高调介入东亚事务
    第二节 当前东亚主要国家的东亚地区战略比较
        一 美国的东亚地区战略
        二 日本的东亚地区战略
        三 韩国的东亚地区战略
        四 俄罗斯的东亚地区战略
        五 东盟的东亚地区战略
    第三节 中国东亚战略选择的SWOT 分析
        一 战略优势
        二 战略劣势
        三 战略机遇
        四 战略威胁
        五 SWOT 组合分析
    第四节 新形势下中国东亚战略的内涵
        一 未来中国东亚战略的理论指导
        二 新形势下中国的东亚战略目标
        三 未来中国东亚战略的战略部署
        四 战略路径和战略手段
    第五节 开放性东亚共同体展望
        一 东盟共同体及东亚共同体构想
        二 建立开放性东亚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三 开放性东亚共同体的构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四、国际形势“稳而不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战略稳定性视角下的中美关系研究[D]. 陆涵奇. 青岛大学, 2018(12)
  • [2]缅甸政局发展态势(2014—2015)与中国对缅外交[J]. 贺圣达.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5(01)
  • [3]马鞍山要放眼全球,打造江海联运第一港[N]. 江勇,戴国文,黄洪涛,张莹,汪佳佳,邓婷婷,杨浩,张令琪,周华军,朱根胜. 马鞍山日报, 2014
  • [4]军费规模与结构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D]. 卢小高.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02)
  • [5]人民币汇率摩擦背景下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D]. 吴昊. 暨南大学, 2013(03)
  • [6]后“9/11”时代的美国对华政策(2001-2011) ——一种跨层次的研究[D]. 邓凡.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7]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述论[J]. 唐冠军.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3(01)
  • [8]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J]. 唐冠军. 中国水运, 2013(01)
  • [9]论冷战后影响朝鲜半岛局势的大国因素[D]. 于丛.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10]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 张键. 外交学院, 2011(05)

标签:;  ;  ;  ;  ;  

国际形势“稳中不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