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柳田胜山讨论《古尊祖语录》

与柳田胜山讨论《古尊祖语录》

一、与柳田圣山讨论《古尊宿语录》(论文文献综述)

孙昌武[1](2021)在《今存唐人名下禅宗语录的编纂及其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传唐人名下禅宗语录,包括单行的、《景德传灯录·广语》里和《古尊宿语要》等语录总集里辑录的计二十四家。它们是中国佛教禅宗创作的经典,具有学术文献和文学创作等多重性格与价值。其中绝大部分并非禅宿上堂示法、与弟子对答勘辩的原始记录文本,而是一代代禅门弟子陆续纂辑起来的。它们编纂年代不一(从唐后期到明清),所据资料来源不一(有禅门弟子记录的"语""语本"等,所着"实录""行录""别录"等,还有后世宗门弟子传出的传说)且来源多有不明,经过长时期、多人之手不断增饰、扩充,形成今传文本。这是研究和使用它们必须明了并注意考辨的。

宋思燃[2](2021)在《《古尊宿语录》谚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谚语是中华文明之瑰宝,传统文化之精华,是万千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产生于生产生活,并反作用于人类实践。《古尊宿语录》是一部重要禅宗语录汇编,口语化程度高,其中的谚语以强烈的口语性与说理性使其成为禅师开堂说法、点化学人过程中最喜用的言辞方式。本文将《古尊宿语录》谚语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谚语的语法结构类型及其语法功能;其次,通过对谚语形式的分析,总结其特点并指出其不同的使用场合;再次,论文从语义角度划分出谚语的不同类型,包括农业生产谚、气象节气谚等;另外,分析谚语的修辞特色,包括谚语的语音修辞以及修辞格在谚语中的运用;最后,通过对其疑难谚语的分析,为禅宗文献入门初读者提供方便,助力于他们的禅籍阅读。

姚梦圆[3](2020)在《作为诗文僧的物初大观研究》文中提出物初大观(1201—1268)是临济宗第十五世,杨岐派大慧宗杲门下三传弟子。作为南宋后期着名的禅林巨擘之一,大观在禅林讲经说法,接化四方,为佛寺僧众的生存、佛教制度的维系与佛思佛理的弘扬,以及禅宗在南宋乃至日本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掌书记、典文翰出身的大观同样长于辞章,有“诗文僧”之名。他着有诗文集《物初剩语》二十五卷,前七卷为诗,后十八卷为文。此书国内久佚,因东传日本才得以流传,对日本的五山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大观一生主要活动在两浙丛林,通过联系时代背景,结合大观的交游情况、着述记载等,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南宋后期两浙的丛林生态环境进行探究分析,并以此观照大观在“诗文僧”这一身份下的诗学主张、文学素养和禅学修养。因不满于当时诗坛学习晚唐体束缚声律、雕琢字句的风气,大观提出了“天趣自得”的诗歌创作论和“意在言外”的诗歌审美论的主张。同时,他还主张广泛学习前人,融会贯通。陶渊明清淡自然的艺术风格是他学习和追求的目标,他的作品中也有明显的效法韩愈的痕迹。大观现存诗歌约562首,从诗歌题材上大致可分为禅思佛理、酬唱应和、生活之趣和忧民之怀四类;从诗歌体式上看,众体皆备,有古体诗、绝句、律诗、排律、四言诗、六言诗等;从诗歌风格上看,风格多样,古体诗健劲奇崛,律诗圆熟工整,绝句流丽自然。他以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禅学修养,将禅学立场的“以诗悟禅”和诗学立场的“以禅喻诗”互相作用,为南宋诗坛带来佛学表达的同时,也为南宋丛林的诗歌创作添砖加瓦。大观现存散文约553篇。这些文章既记叙了他自身行履系年及交游情况,也有其对诗文书画艺术的品评,还有对其他禅僧事迹和丛林佛事活动的载录,是窥见南宋禅文化的一个重要面向。大观另有《物初大观禅师语录》一卷收录在《续藏经》之中,乃探析其禅学思想的重要资料。研究其中的颂古、偈颂、佛赞等宣析教义的佛学作品也可很好补全大观创作风格的全貌。

狄蕊红[4](2020)在《裴休的佛教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宣宗时宰相裴休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与澄观、宗密、沩山灵佑、黄檗希运等高僧交往甚深,对他们着述的传播和历史地位的确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参与了佛教典籍的撰写和理论的建设,留下了数万字着述。裴休所处的中晚唐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转折时期,也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由理论佛教转向民俗佛教的关键时期,他既是政治权力的拥有者,能干预皇权对佛教的决策,也是中国古代知识文化之精英,能深入领悟佛教义理。裴休的仕履变迁、家世背景、学佛历程、高僧交往、三教思想、信仰理路等,既体现了中晚唐士大夫的命运轨迹及其文化渊源,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与文化、佛教与儒道、生活与信仰的密切关系及其基本走向。在中晚唐的佛教发展史中,裴休是一位关键性人物,对这一时期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然而对裴休学界仍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政治仕途与佛教信仰作为裴休生命的两条主线贯穿了他整个生命历程,本文对裴休的研究也以这两个主干展开。第一章首先考证裴休的生平仕履和着述,力图穷尽史料,在繁杂琐碎的中晚唐史料中还原裴休一生的主要经历与作品,依据现有史料将他一生划分为入仕前的少年苦读期、初入仕途的探索积淀期、三临藩镇的地方长官期、宰辅朝中的政治巅峰期和垂暮晚年的罢相归隐期,这五个时期因为政治地位的变化与佛教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样貌。裴休所留下的着述众多,但也因为史料的混乱而真假难辨,经过版本考证和文本分析,已知裴休撰写诗歌、碑文、文论、奏疏等近三万字,绝大部分与佛教相关,这些诗文也得益于佛教传播而存世。第二章研究裴休的家世及其家世与佛教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裴休的佛教信仰是少年时期受家庭成员信仰的直接影响而形成,成年后家庭对其佛教信仰的影响仍然存在,他与裴氏其他成员延续了父亲裴肃搭建的佛教交往关系,官宦家族与地方佛教世代相继的交往促进了地方佛教的发展。第三章围绕裴休与高僧的交往展开,在裴休的不同政治阶段,与高僧的交往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前半生的中低层官员阶段多交往京师高僧,以研学佛理、撰写文论为主,后半生的高层官员阶段多交往地方禅僧,以助建寺院、阐扬佛法为主,他与高僧的交往对传播弘扬高僧佛学理论和促进禅宗地方传法中心在会昌法难后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第四章重点探讨裴休的三教同道思想,在中晚唐儒释道三教思想融合的背景下,裴休提出了独特的三教同道思想,裴休自幼年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又在与高僧交往中不断研学佛理,他以儒释为主干兼摄道家思想,将儒释道三教圣人品格融合,以佛教心性哲学作为三教之道的核心、济世作为道之功用,实现了生命的宗教解脱与儒家经世致用的融合。第五章力图探讨裴休的佛教信仰形成、架构与佛教实践,裴休的佛教信仰形成过程与他仕途变迁密切相关,信仰的结构和内在超越的逻辑架构也与他的政治身份有密切联系,裴休晚年舍宅为寺事件是他佛教信仰实践中的最后的标志性事件,以此为中心考察中晚唐士大夫群体舍宅为寺行为背后的心理、政治、经济、信仰等综合性原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中国寺院文化产生的影响。政治理想与精神解脱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一直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裴休实现了信仰实践的便利性与哲学理论的深度的兼顾、实现了政府宗教管理与个人信仰并举,完成了自性觉悟与儒家伦理对接,同时也显示了士大夫阶层在佛教中国化、三教思想融合、儒释关系、政教关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白光[5](2020)在《《六祖坛经》与汉文佛教大藏经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六祖坛经》与汉文佛教大藏经的关系是《坛经》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六祖坛经》何时被编入藏,明代南藏本《坛经》被编入藏的过程如何,是当前学界关注的两大问题。从现存资料来看,《六祖坛经》在唐宋时期便已入藏,南宋时期所重刻的"军"字函本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现存明代南藏本《坛经》属于永乐南藏,永乐南藏本是经由净戒校勘的版本。永乐南藏本的底本为初刻南藏本,初刻南藏本亦是由净戒禅师所校出。净戒本《坛经》可能受到洪武六年所刻密庵本一定的影响。

宋荻[6](2019)在《楞伽禅思想脉络中的禅宗“顿悟”研究》文中认为“顿悟”是禅宗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代表了中唐以后禅宗理论发展的主流方向。“顿悟”作为禅宗内部宗派之间思想义理之诤的重要主张,应该以思想问题的身份获得更深入的讨论。通观禅宗思想史的源流,禅宗所推阐与弘扬的禅法,本质上是以《楞伽经》所开示的“自觉圣智”为核心的楞伽禅。从楞伽禅思想脉络内部来梳理,禅宗思想的流衍中可以寻绎出相对清晰稳定的连续性,以这种思想的连续性为前提,可以发现禅宗的“顿悟”不只是某种静态的思想形式,而是一个动态地发展着的系统理论,因而有着非常丰富复杂的义理面向。对楞伽禅“顿悟”义理的考察与析理,应注意把握“顿”之言说中与“渐”的相对性、“顿”“渐”对待的历史性以及不同理论形态之“顿禅”理论要素的复杂性等方面的问题。首先,“顿”是一种与“渐”相对的观念,因此,对“顿”的义理考察应该在某种与“渐”共构的特定的对待关系中来进行;其次,不同禅史时期的顿渐对待,关涉不同的义理范畴,因此“顿悟”的理论形态各不相同。再次,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顿悟”,在理论要素配置组合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在楞伽禅思想史的脉络中,“顿悟”理论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在达摩、慧可的楞伽禅初创期。这一时期,通过达摩与慧可的整理与诠释,初步形构出禅宗的禅修理论框架,并提示出重点关注的“顿”之理论的生长点。达摩依四卷《楞伽》所宣说的“自觉圣智”(pratyātmāryajnāna)创建如来禅,确定“自觉内证”的楞伽禅宗旨,从而建构出与中土传统禅门殊异的禅法。达摩之后,慧可对达摩禅的“自觉”进行了重要的改造,使楞伽禅从达摩禅的“内觉触证”而转向“自性解脱”、“自力解脱”的新侧重,又辅以“缘自得法”(“不由于他”)的角度,开展出依于自性自力、超离文言方便而求真实的楞伽禅法门,初步呈现后世禅宗“顿”入的禅风。二是道信、弘忍的“东山法门”时期。通过东山传法时期的整理与抉择,禅宗明确了对“顿悟”禅修理论的自觉追求。东山法门对禅修理论的表述,尤其注意从受法者根机来强调法门的殊胜(“为有缘根熟者说”),从而明确提出“速成佛道”、“顿见佛性”的理论追求,初步体现了楞伽禅思想内部对“顿悟”的自觉抉择。这一时期对“顿悟”理论的表述,仍大体围绕(《楞伽》所说)如来藏真心论、悟入实相境界的“同时性”、“断绝文字语言”等不同方面的理论要素来进行。三是南顿北渐的对立时期。这一时期的理论论诤,明确抉择出“顿悟”为禅思想的价值标准,规定了禅宗理论“顿”的发展方向。东山门下对禅修法门的“顿悟”进行了更自觉深入的理论反思,从“自心”、“不立文字”、“个体根机”、“坐禅”方便等方面,对“顿悟”的义理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表述。以这一认识为基础,732年,神会在滑台大会上提出“南顿北渐”,抉择“顿悟”为南禅正宗。神会所倡的“顿悟(渐修)”,与神秀一系所开示的“渐修”,在保持如来藏真心说这一基本面一致的基础上,主要表现出“直心”与“摄心”、“无念”与“离念”、“不坐”与“坐”、“不修”与“修”的法门差别。四是洪州(马祖)禅开展时期。洪州禅崛起后,在与荷泽争夺南禅正宗的过程中,再次将禅的觉悟向更“顿”的方向推阐。荷泽禅的“顿悟(渐修)”,将禅修中的“(解)悟”与“修(证)”区划为两个阶段,“顿”是对“(解)悟”的规定,“顿悟”之后,还得“渐修”,方是证入。因此,在“顿”的时间维度上,留还有可以更“顿”的余地。沿着这一“顿悟”理路,洪州禅提出“平常心是道”,在心性论上主张“一切皆真”,在时间上指向“当下”悟入,在修行上主张“无修为修”。洪州禅所开示的每一个现实当下的(事行中)悟入成佛的禅法,终于将“顿”禅在理论上推演到无可再“顿”的极致,可以看作是楞伽禅思想脉络中“顿悟”理论自我生长最终收束。

熊樱[7](2019)在《生态思想视野下的山地型汉传佛教景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十九大提出了一个理论新视野,“坚持文化自信,推动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支撑我国前进道路、制度建设、科学理论广泛而深厚的力量。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汉传佛教寺院景观文化进行剖析,凸显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够提炼出中国传统景观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及思想,对人居环境建设目标提供相关借鉴与启迪。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典籍分析、田野考察与案例分析、相关理论分析。研究思路缘于佛教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这一线索,通过对山地型汉传佛教寺院景观的类型进行排梳与归纳,系统研究其中的设计构思,分析山地型汉传佛教寺院景观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山地型汉传佛教寺院景观的精神内涵,阐明其中所彰显的一心三观、性具实相、众生平等、佛法化人等生态智慧。并期望对于当代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出相关启示:自然而然的景观规划、人境无碍的环境艺术和生态和谐的人居意向。

邢东风[8](2018)在《元刊本《临济录》的价值》文中指出《临济录》是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866)的语录集。在历史上,《临济录》曾广泛流传,传本形态也多种多样,其中宋元刊本特别重要,因为它们时代较早,而且流传到海外,对中日两国的《临济录》传本都有影响。另外,根据这些刊本,还可以了解相关的佛教史事实。目前尚存的宋元刊本只有两种:一是南宗刊本,它是《古尊宿语录》的一部分;二是元代刊本,是由元代雪堂普仁禅师发起刊刻的单行本,亦称"元刊本"或"雪堂本"。长期以来,人们对元刊本或不了解,或有误解,从而造成《临济录》传本史研究上的一大空白。根据笔者的调查,元刊本至今尚存,即国家图书馆珍藏的《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它是天下孤本,而且兼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本文就这个本子的流传经过、内容构成、其中独有的史料、雪堂普仁的情况、元刊本的原型等问题进行专门的考察。

陈文庆[9](2016)在《《百丈语录》的成立与演变——兼谈机缘语出现的年代》文中研究表明现行怀海语录诸本多为两宋编集,已非古本的本来面目。塔铭所见古语本约成立于怀海逝世后不久,从《祖堂集》诸本的构成推断,其内容大致包括怀海行状、上堂法语和机缘问答三部分。《百丈语录》经过了漫长的演化,层累的堆积而成,先后经过了沩仰、雪峰及临济的迭代相承,被一再的增删、编辑和抄刻。上堂法语后来演化为《广录》单行本,其中"顿悟法门"数则法语还曾独立别行;机缘问答中,沩仰、临济宗徒增加了大量本宗祖师的机语。现行存录本是历史演化的结果,其中保存了古语本的内容,又有后世僧徒的增删,应该分别看待,传统认为的机缘语成立于晚唐五代过于片面。

秦越[10](2016)在《《古尊宿语录》版本及流传》文中认为禅宗文献《古尊宿语录》是我国禅宗史上一部重要的禅宗语录汇编。宋绍兴年间由赜藏主编纂而成,历经几次增补刊刻,明代经官方勘定敕准入《大藏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版本繁多且散佚。目前学术界对本书的相关问题尚处在争论与存疑当中,本文在分析其研究价值的基础上,探究了《古尊宿语录》历代的刊刻情况,并考查了此书的流传状况,以期为相关问题的解决作一些材料方面的补充。

二、与柳田圣山讨论《古尊宿语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柳田圣山讨论《古尊宿语录》(论文提纲范文)

(1)今存唐人名下禅宗语录的编纂及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今存唐人名下的禅宗语录
二 今存唐人名下《语录》的编纂
三 今存唐人名下语录的性质与特征

(2)《古尊宿语录》谚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谚语及禅籍谚语的研究
        1.2.2 关于《古尊宿语要》及《古尊宿语录》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谚语概述
        1.4.1 谚语的界定
        1.4.2 谚语的特点
2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语法结构类型及其语法功能
    2.1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语法结构类型
        2.1.1 单句谚语
        2.1.2 复句谚语
    2.2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语法功能
        2.2.1 充当句子成分
        2.2.2 单独成句
    小结
3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形式特点及使用场合
    3.1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形式特点
        3.1.1 词汇方面
        3.1.2 语法方面
    3.2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使用场合
        3.2.1 禅师话语
        3.2.2 学人话语
        3.2.3 偈颂
    小结
4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分类
    4.1 农业生产谚
    4.2 气象节气谚
    4.3 事理规劝谚
    4.4 衙门官场谚
    4.5 动物习性谚
    4.6 战斗战事谚
    4.7 农事作物谚
    小结
5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修辞特色
    5.1 语音修辞
        5.1.1 音节的配合
        5.1.2 声调的协调
        5.1.3 押韵的和谐
    5.2 修辞格在《古尊宿语录》谚语中的运用
        5.2.1 比喻
        5.2.2 反问
        5.2.3 对偶
        5.2.4 夸张
        5.2.5 对比
        5.2.6 仿拟
        5.2.7 顶真
    小结
6 《古尊宿语录》疑难谚语宗门义例释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作为诗文僧的物初大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说明与界定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物初大观与南宋后期两浙丛林生态
    第一节 统治者崇佛
    第二节 禅文化深厚
    第三节 诗文化蓬勃
    第四节 禅风广被东瀛
    第五节 崇尚外学
第二章 物初大观的诗学主张
    第一节 创作论:天趣自得
        一、“天趣自得”说的时代背景
        二、“天趣自得”说的意义
    第二节 审美论:意在言外
        一、“意在言外”说含义
        二、“意在言外”说的禅学内涵
    第三节 转益多师,博采众长
        一、追慕陶潜,清淡自然
        二、师法韩愈,健劲奇峭
第三章 物初大观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物初大观的诗歌题材
        一、酬唱应和,以诗会友
        二、山水清音,生活之趣
        三、尘世之苦,忧民之怀
        四、文字般若,如来智慧
    第二节 物初大观的诗歌体式
        一、古体诗健劲奇崛
        二、律诗工整圆熟
        三、绝句流丽自然
第四章 物初大观的散体文创作
    第一节 物初大观散体文的主要内容
        一、记叙行履系年及交游情况
        二、品评诗文书画艺术
        三、载录禅僧事迹及佛事活动
    第二节 物初大观散体文的艺术特色
        一、叙议结合,情理并重
        二、长短相宜,挥洒自如
        三、以游戏笔墨洞见底蕴
第五章 物初大观其他文体创作
    第一节 赋文
    第二节 《物初大观禅师语录》
        一、颂古
        二、偈颂
        三、佛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裴休的佛教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及研究
    三、现存问题
    四、研究方案
第一章 裴休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裴休生平仕履
        一、寒窗苦读的少年时期(791-822)
        二、初入仕途的探索积淀(822-841)
        三、三临藩镇,执掌一方(841-849)
        四、宰辅朝中的政治巅峰(849-856)
        五、垂暮晚年罢相归隐(856-864)
    第二节 裴休着述
        一、裴休着述存佚
        二、裴休着述分类及概况
        三、裴休撰述的问题分析
第二章 裴休家世与佛教信仰
    第一节 裴休世系辩证
        一、裴休世系补证
        二、裴休籍贯辨疑
        三、疏勒裴氏辨疑
    第二节 家庭环境对裴休信仰的影响
        一、裴肃的生平事迹
        二、裴肃对裴休信仰的影响
    第三节 济源裴氏与佛教地方化发展
        一、家世奉佛的济源裴氏
        二、裴氏三代与越州的百年佛缘
        三、济源裴氏对越州佛教影响范式
第三章 裴休与高僧的交往
    第一节 中晚唐儒释交往的时代背景
        一、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
        二、儒释交往更趋深入
    第二节 裴休与僧人交往的阶段及方式
        一、京师高僧为主的前半生
        二、地方禅僧为主的后半生
    第三节 裴休与高僧交往的影响
        一、政教关系之融洽
        二、佛教思想之传播
        三、地方传法中心之崛起
第四章 裴休的三教会通思想
    第一节 唐代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
        一、儒家对佛、道的融合
        二、佛教对儒、道的融合
        三、道教对儒、佛的融合
    第二节 裴休的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来源
        二、裴休的儒家思想
    第三节 裴休的佛教思想
        一、裴休佛教思想的形成
        二、裴休对高僧思想的继承
    第四节 裴休的三教同道思想
        一、对三教凡圣的会通
        二、三教之道的会通
        三、裴休三教同道思想的实践特点
第五章 裴休的佛教信仰及晚年实践
    第一节 裴休佛教信仰的发展阶段
        一、信仰形成期
        二、信仰自觉期
        三、信仰成熟期
        四、信仰终结期
    第二节 裴休佛教信仰的体系及逻辑架构
        一、裴休佛教信仰的构成
        二、裴休内在超越的逻辑架构
    第三节 裴休晚年的信仰实践
        一、裴休晚年舍宅为寺事件
        二、中晚唐士大夫舍宅为寺的总体趋势
        三、舍宅为寺心理因素分析
        四、舍宅为寺而成的新佛寺文化形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六祖坛经》与汉文佛教大藏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六祖坛经》在唐宋时期已入藏
三、永乐南藏本《六祖坛经》的入藏

(6)楞伽禅思想脉络中的禅宗“顿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顿渐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1.2.2 禅宗传承连续性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楞伽禅的创传与达摩慧可禅的顿悟性格
    2.1 四卷《楞伽》与禅修
        2.1.1 自觉圣智:“如来禅”的核心宗旨
        2.1.2 四种禅:《楞伽经》关于禅类的科判
        2.1.3 《楞伽经》关于“顿渐”的开示
    2.2 达摩与慧可的禅法:初期楞伽禅的理论形态
        2.2.1 “二入四行”与达摩禅的楞伽禅性质
        2.2.2 楞伽禅的方便与真实
        2.2.3 慧可对达摩禅的诠释与改造
    2.3 初期楞伽禅之“顿”:与地论一系禅对照
        2.3.1 楞伽禅的缵衍与分流
        2.3.2 《十地经论》与地论一系禅法
        2.3.3 达摩慧可禅“顿悟”的性格与表现
第3章 “东山法门”的开合与对“顿悟”的开示
    3.1 东山法门的禅史重勘
        3.1.1 法门的创立
        3.1.2 禅史上的道信与弘忍
    3.2 道信、弘忍禅修理论体系的建构
        3.2.1 道信禅法概述
        3.2.2 弘忍禅法概述
        3.2.3 “东山法门”的理论张力
    3.3 东山法门对“顿悟”的组织整理
        3.3.1 宗外禅修理论对“顿”“渐”的规定与理解
        3.3.2 东山法门对“顿”的重视与抉择
        3.3.3 天台与东山“顿”禅之同异
第4章 东山门下的分弘共建与南顿北渐
    4.1 东山门下的分弘共建与理论反思
        4.1.1 分头弘化:弘忍付嘱的背后
        4.1.2 东山门下:“分头弘化”期的禅史阶段界划
        4.1.3 东山门下“顿悟”理论成果检索
    4.2 南能北秀关系重勘
        4.2.1 神秀的活动及成果
        4.2.2 神秀的尴尬与荣耀
        4.2.3 “南能”与“北秀”:分弘共建的地理呼应
    4.3 南北宗禅义理梳理与“南顿”的成立
        4.3.1 法即一种
        4.3.2 见有迟疾
        4.3.3 南宗禅之“顿悟”的成立
第5章 荷泽洪州之隙与渐顿之辨
    5.1 参商之隙:荷泽洪州二宗的龃龉
        5.1.1 荷泽宗的兴盛与没落
        5.1.2 洪州宗的崛起
        5.1.3 荷泽洪州之隙
    5.2 性在作用:洪州宗的机缘问答与“顿悟”
        5.2.1 机缘问答与洪州禅风
        5.2.2 举例洪州机缘问答的几种主要方式
        5.2.3 立处即真:“机缘”中的“顿”入意蕴
    5.3 修与无修:二宗禅见与洪州宗之“顿”
        5.3.1 宗密眼中的荷泽洪州二宗
        5.3.2 荷泽洪州渐顿义理之辨
        5.3.3 洪州禅之“顿悟”的意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其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7)生态思想视野下的山地型汉传佛教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对象的确定
    五、研究的方法
    六、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汉传佛教生态思想概述
    第一节 汉传佛教与生态学之间的关系
        一、汉传佛教与生态学的互质
        二、汉传佛教与生态学的互证
        三、汉传佛教与生态学的互补
    第二节 汉传佛教的生态哲学观
        一、缘起论与生态整体
        二、无我论与生态大我
        三、中道说与生态平衡
    第三节 汉传佛教的生态伦理观
        一、众生平等与生态稳定
        二、因果报应与生态护生
        三、佛国净土与生态向往
第二章 山地型汉传佛教寺院相地的生态视野
    第一节 影响佛教寺院的相地因素
        一、“君王政策,岸谷之变”的政治因素
        二、“秀水明山,适生宜长”的生存条件
        三、“风生水起,生态宜居”的风水观念
        四、“崇山崇水,须弥净土”的意向追求
    第二节 佛教寺院的相地特征
        一、“借山造势”的相地特征
        二、“临江抱水”的相地特征
    第三节 佛教寺院的相地条件
        一、物阜地安说
        二、身离繁杂说
        三、通达便利说
第三章 山地型汉传佛教寺院修行与景观的生态关系
    第一节 影响修行的自然要素
        一、“佛光殊胜,参悟禅意”的光
        二、“语言清净,风清净”的风
        三、“观水修佛,禅境顿开”的水
        四、“空谷妙境,坐禅念定”的山
        五、“花叶助修,供养菩萨”的植物
    第二节 僧侣禅修活动与景观的关系
        一、“结跏趺坐,静虑发慧”的坐禅
        二、“结夏安居,静心修行”的安居
        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出坡
        四、“环地为池,周天布泽”的放生
第四章 山地型汉传佛教生态思想与寺院景观的关系
    第一节 汉传佛教生态思想对山地型汉传佛教寺院景观的影响
        一、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影响下的景观生态平衡
        二、佛教生态伦理思想影响下的景观生态共生
    第二节 山地型汉传佛教寺院景观中体现的佛教生态思想
        一、寺院景观中体现的佛教相地观
        二、寺院景观中体现的佛教修行观
第五章 对当今人居环境营造的启迪
    第一节 自然而然的景观规划
        一、思考启发
        二、案例分析
    第二节 人境无碍的环境艺术
        一、思考启发
        二、案例分析
    第三节 生态和谐的人居意向
        一、思考启发
        二、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着
致谢

(8)元刊本《临济录》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封页有黄裳手书题记:
2. 首页有小燕手书题跋和印记:
3.《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系本书序文, 五峰普秀撰。共2页, 半页9行, 行20字。第1页有以下印记:
4.《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系临济语录正文, 共38页, 半页10行, 行20字。第1~24页为上堂说法, 第24~30页为“勘辨”, 第30~38页为“行录”。正文首页有标题、编者名、印记:
5.《大名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碑记》, 郭天锡撰
6.《临济玄公大宗师真赞》, 郭天锡撰
7.《真定十方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道行碑铭》, 王博文撰
8. 刊板人署名

(9)《百丈语录》的成立与演变——兼谈机缘语出现的年代(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现行存录本整理
二、《怀海塔铭》所见语本
三、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一)机缘问答的变化:
    (二)上堂法语的变化
结语

(10)《古尊宿语录》版本及流传(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尊宿语录》的研究价值
    1.《古尊宿语录》的文献学价值
    2.《古尊宿语录》的语言学价值
    3.《古尊宿语录》的文学价值
二、《古尊宿语录》版本
    1. ( 宋) 初母本
    2. ( 宋) 德最《古尊宿语要》本
    3. 手抄校写宋本《古尊宿语要》
    4. ( 宋) 觉心居士本
    5. ( 宋) 续刊语要( 《续刊古尊宿语要》)
    6. ( 明) 《初刻南藏》本
    7. ( 明) 《永乐南藏》( 简称“明南藏本”或“永乐本”)
    8. ( 明) 万历化城寺径山藏本《古尊宿语录》( 简称“径山本”/“嘉兴本”)
    9. 以明刻本为底本的今收藏本
三、《古尊宿语录》的成书及作者之争
    1.《古尊宿语录》刊刻时间
    2.《古尊宿语录》刊刻过程及收录内容之争
    3.《古尊宿语录》作者之争
    4.《古尊宿语录》派系之争
四、《古尊宿语录》的流传
五、结语

四、与柳田圣山讨论《古尊宿语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今存唐人名下禅宗语录的编纂及其特征[J]. 孙昌武. 文学遗产, 2021(04)
  • [2]《古尊宿语录》谚语研究[D]. 宋思燃.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作为诗文僧的物初大观研究[D]. 姚梦圆.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4]裴休的佛教信仰研究[D]. 狄蕊红. 西北大学, 2020(07)
  • [5]《六祖坛经》与汉文佛教大藏经的关系研究[J]. 白光. 宜春学院学报, 2020(05)
  • [6]楞伽禅思想脉络中的禅宗“顿悟”研究[D]. 宋荻. 湖南大学, 2019(01)
  • [7]生态思想视野下的山地型汉传佛教景观研究[D]. 熊樱. 苏州大学, 2019(04)
  • [8]元刊本《临济录》的价值[J]. 邢东风. 中国佛学, 2018(02)
  • [9]《百丈语录》的成立与演变——兼谈机缘语出现的年代[J]. 陈文庆. 佛学研究, 2016(00)
  • [10]《古尊宿语录》版本及流传[J]. 秦越. 学术界, 2016(01)

标签:;  ;  ;  ;  ;  

与柳田胜山讨论《古尊祖语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