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信贷推广的难点与对策

小额信贷推广的难点与对策

一、推广小额信用贷款面临的难点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婷[1](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严阆[2](2021)在《JH银行格莱珉模式下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银行2020年数据显示,中国有近1亿人生活在中低收入阶层贫困线以下,约占人口总数的8%。扶贫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被称为小额信贷先驱者的格莱珉银行,首创了无抵押无担保的小组贷款模式,帮助会员以每年5%的速度脱贫,并创造了超过98%还款率的奇迹,在世界范围被证实为一种具有可持续性并能有效消除贫困的金融扶贫模式。为满足当前我国贫困女性的贷款需求,2018年12月,JH银行深圳市分行与格莱珉银行正式签署合作协议;2019年1月,JH银行深圳市分行发行了首批“女性创业贷”贷款12笔共计247,000元人民币,标志着JH银行与格莱珉银行合作的开花落地,JH银行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正式开通。由于本贷款业务处于初步探索和实施阶段,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贷款流程有待依据业务实际开展情况进行修正和完善,因此,探讨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流程存在的问题,优化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贷前、贷中和贷后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策略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同时,本业务在我国能否实现金融扶贫的预期效果,也是当下JH银行正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六部分研究JH银行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相关内容:第一章为绪论,在背景分析和对国内外银行风险控制、格莱珉模式及银行特殊贷款业务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研究角度与研究思路;第二章通过对金融风险控制和金融扶贫基本理论的梳理,为下一步研究分析做理论铺垫;第三章主要介绍了JH银行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基本情况、风险控制问题和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分析JH银行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优化设计JH银行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体系,分别对贷前、贷中和贷后风险控制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三个层面进行优化设计;第五章是JH银行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优化体系的应用,以X分部为例,对其所属的三个贷款小组实施新风险控制流程,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第六章为结论与建议,总结全文主要观点,同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优化形成切合实际的业务风险控制流程,为JH银行加强对该业务的风险控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与方法借鉴,促使格莱珉模式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并加以进一步推广。

那颂[3](2021)在《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文中研究指明“十四五”时期碳达峰绝对指标和碳中和远景规划下,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中国的林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变。林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林农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林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困扰着政府有关部门,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而与林业金融支持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也存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尽管政府一直不懈努力,但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我国目前农村市场林农信贷担保最主要的贷款类型,虽盘活了森林资源,也为林业发展提供融通资金,但发展后劲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林农由于达不到银行设置的担保条件要求,林农贷款普遍面临“担保困境”,并因此导致农村地区林农经常遭受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如果农村信贷市场林业金融支持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不仅不利于林农增收、林业发展、扩大林业再生产,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是围绕如何破解林农贷款担保困境来开展研究,探索构建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来缓解农村市场林农融资难题,促进解决农村地区信贷资金供求失衡问题。本文的研究拓宽了担保理论在林业金融领域的应用范围,丰富了林业信贷担保理论体系,也为集体林权改革实践中关于探索林业金融支持有效路径提供理论研究参考资料,对黑龙江省林区等国有林为主区域的集体林业发展和解决林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制度框架设计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信贷担保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梳理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借鉴担保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等最新研究成果,以构建符合当前实际并能促进解决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为研究目标,提出本文研究的逻辑思想。首先,通过数理演绎解释担保条件对林农贷款供求的影响,在多方博弈视角下研究林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经济主体间信任再造策略。然后,基于黑龙江省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深入分析,识别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显着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产出的影响效应,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研究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生活福利水平的影响。其次,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框架体系,并对机制运行保障模式做出设计。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担保制度的设计本应成为林农贷款需求与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重要纽带,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金融机构为了降低信贷风险而设置的严苛担保条件已成为阻碍林农融资的重要因素,这是制度的缺陷,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林农贷款担保破解机制,会使得林农、银行、担保各方主体的个体福利水平提高,同时有效的机制设计,也会使得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即存在显着的帕累托改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担保机构积极参与并合理分担信贷风险是银行、林农、担保机构各方合作信任再造的关键,最终实现多方主体互利共赢。另外,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效补充了正规金融的缺位,非正规金融的存在也能促使正规金融转变经营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加强积极引导,给予准确定位,通过制度完善,将其有效纳入监管之下,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水平,改善农村林农家庭的生活福利。

于海鹏[4](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研究表明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陆洋[5](2021)在《大理市太邑乡“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90年代初,享誉全球的孟加拉国“格莱珉”小额信贷扶贫模式被引入我国,但历次复制移植的效果均不理想,直到“富格贷”扶贫项目落地云南大理太邑,“格莱珉”的本土化推广才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富格贷”之前的移植试点主要由各类社会力量单独承办,未能充分与我国的国情、民情相结合,同时也少有政府、市场等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其中,往往因资质缺陷、资源短缺或势单力薄难以为继;而“富格贷”扶贫项目则集中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治理合力,资质全面、资源丰富且推力强大,故较为成功。因此,本文以“格莱珉”的本土化案例“富格贷”扶贫项目为研究对象,积极探索该项目背后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三方协同治理贫困的合力扶贫模式,分析当中内蕴的机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该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促成更多类似“富格贷”的合力扶贫项目可以顺利诞生并成功推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添有益助力。本文的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富格贷”扶贫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全面复盘,梳理了项目的诞生背景、酝酿筹备和推进过程,综合评估了项目的信贷投放、扶贫成效和舆情反响,还原出研究主体的基本面貌。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机制和优势,首先探讨了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力量三方治理主体在“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下各自发挥出的作用;而后从职能转移角度和资源转移角度对三方治理主体的具体行为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加以归纳和提炼,最终总结出“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运作机制;同时,结合项目实际,分析说明“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在拓宽资源获得渠道和优化资源配置、在打破金融排斥和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以及在预防“使命漂移”等三方面的突出优势。第三部分则转换视角,在前文对“富格贷”扶贫项目及其合力扶贫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指出“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还存在政府与社会力量协作关系不紧密、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所需创业机会挖掘不深入,以及合力扶贫格局基础不牢固等三点短板不足,并逐一分析了问题成因。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的研究结论,分别提出了强化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作关系、引入专业合作伙伴制造更多创业机会,以及全面优化内外薄弱环节等完善“富格贷”合力治理模式的三项对策;同时提出了审慎评估立项条件、适度拓宽移植思路、灵活制定推进策略以及着力优化风控体系等推广“富格贷”合力治理模式的四点建议。

曹楠楠[6](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李晖[7](2020)在《YG县农村信用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金融是核心推动力。然而在县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县域金融的发展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金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推动县域金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实现高效的资本累积与资本配置,如何提高农信社自身的发展实力极为关键,也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当前很多县城内的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从而影响到农村信用社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效。如何进一步帮助农村信用社提高自身发展实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在关于YG县农村信用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研究上,主要将研究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具体总结为:第一,针对文章主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等内容展开论述,以期能够更好地明确文章思路,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打下重要基础;第二,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概念、特征以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等相关理论进行论述,为文章主题的研究工作打下理论基础;第三,结合文献资料以及YG县农村信用社所获取的相关数据资料进一步对农村信用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有问题展开具体剖析;第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分别从宏观及微观层面出发提出具体解决对策来帮助YG县农村信用社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提高质量水平;第五,针对文章研究内容作出概括性总结,与此同时也针对文章研究作出展望。本文主要围绕YG县农村信用社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面临问题展开研究,对解决其中存有问题具有极大帮助。通过文章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YG县农村信用社解决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存有问题,从而提高YG县居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本文关于主题的研究也能够为国内其他县级地区农村信用社在推动经济发展上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嵇钰[8](2020)在《微小贷款发展中的服务创新研究 ——以江苏紫金农商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微小贷款是机构向中低收入阶层及中小企业提供小额信贷的服务活动,为低收入阶层进入信贷市场提供平等机会,促进农村信贷市场发展,实现目标群体自助。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是薄弱环节,制约着农村发展。2019年中央1号文指出,要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为本地“三农”服务。微小贷款作农村金融机构重要支农业务,不断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中小企业的作用,依然是当前很有必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紫金农商银行为例,采用文献法等资料搜集方式,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对微小贷款的发展历程梳理、微小贷款发展中的服务创新分析。我国的微小贷款业务自引进后不断经历着政策革新、对象更新及业务创新,为农户等资金需求者提供了经营、消费等应急渠道,促进了机会公平;与此同时面临着社会经济、网络技术提出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着不能有效对接农户需求、遭遇技术发展瓶颈、缺乏发展定位等问题。通过对紫金农商银行的微小贷款研究,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对焦三农目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信贷风险文化教育与管理,强化信用体系建设,重视风险管理及延伸大数据应用范围等建议。

石维[9](2020)在《利用互联网小额信贷促进广西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3月中央联合发布《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鼓励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结合互联网模式,推动互联网小额贷款与精准扶贫战略有效结合。广西脱贫工作成效显着,截止2019年10月整体贫困人口仅有105万,贫困发生率5.2%,但各项扶贫要素资源投入产出边际收益逐年递减,以往的粗放式扶贫政策较容易引发指标反弹、贫困人口返贫现象,以及形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利益扶贫等腐败现象。本文将依据贫困循环理论、金融排斥理论和金融非中介化理论,表述互联网小额信贷基本模式和特点、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引出互联网小额信贷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优势、必然性,论述互联网小额信贷与精准扶贫之间的效应与作用机理,表明具有市场经济特征的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中的一种新融资工具,也是对政府财政性货币扶贫、政策性金融扶贫的有力补充。其次从广西小额信贷精准扶贫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出广西区小额信贷扶贫服务基础薄弱、信贷扶贫市场化运营程度低、人文教育及队伍素质滞后等存在的现实问题,说明广西需要创新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再从国外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国内成功的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案例中学习借鉴,提出“互联网小额信贷+女性发展组织+个体农牧商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科技+龙头企业+保险公司+贫困户”、“农资供应链信息平台+小额信贷+个体经营发展”等新型的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模式。最后在具有公益性特征的广西精准扶贫事业中引入互联网运作机制,强化广西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的内部环境建设,优化广西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的外部环境建设,建立政府部门、承办机构、市场经营主体、贫困户个体之间具有公益性、有效率、共发展的精准扶贫生态圈,增添符合广西区实际情况的融资融智融资源的精准扶贫新内容。

张延雷[10](2020)在《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金融扶贫作为一种政府脱贫减贫的手段,在脱贫攻坚阶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扶贫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现阶段各商业银行都充分发挥自身各项优势,积极参与到金融扶贫的实践工作中去,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而且形成了多样化的扶贫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政府及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对促进和鼓励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做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内在运行规律,对于我国现阶段金融扶贫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DE农行作为研究对象,对金融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商业银行金融扶贫作用机制和路径方面入手,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致贫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金融排斥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为商业银行金融扶贫问整理出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对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的背景、人员及组织框架、产品及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中面临的客户基础薄弱、业务发展方式较为传统、金融扶贫渠道建设能力较弱等问题。通过SWOT分析,结合DE农行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和DE县产业结构特点,提出金融扶贫业务提升的措施,确立了优化客户结构、风险缓释物的多元化、业务转型发展、推动金融创新、渠道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措施提升金融扶贫水平,并由此提出资源配置、政策制度、专业扶贫方案、专项考评与统计监测、业务流程优化等保障措施支持金融扶贫业务的提升。通过本文对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研究,有助于农业银行DE县支行能够以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为DE县贫困人口的脱贫提供支持,推动DE县域内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县域地区商业银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推广小额信用贷款面临的难点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广小额信用贷款面临的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4 相关文献综述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4.2.2 时变性检验
    4.3 实证研究
        4.3.1 TVP-SV-VAR模型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5.1.1 PVAR模型构建
        5.1.2 变量和数据
    5.2 实证研究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5.2.2 脉冲响应分析
        5.2.3 方差分解
    5.3 区域差异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JH银行格莱珉模式下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金融风险控制相关理论
        2.1.1 期权定价理论
        2.1.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1.3 金融监管理论
    2.2 金融扶贫相关理论
        2.2.1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2.2.2 金融排斥理论
        2.2.3 普惠金融理论
    2.3 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的相关概念
        2.3.1 格莱珉模式的基本概念
        2.3.2 格莱珉模式的运营特征
第三章 JH银行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及风险控制现状
    3.1 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基本情况
    3.2 JH 银行格莱珉业务贷款风险控制现状及分析
        3.2.1 格莱珉业务风险控制流程描述
        3.2.2 格莱珉业务风险控制缺陷分析
    3.3 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情况调查与分析
        3.3.1 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情况调查
        3.3.2 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情况分析
    3.4 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4.1 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3.4.2 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问题的成因
第四章 JH银行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体系优化设计
    4.1 优化设计的依据
    4.2 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4.2.1 优化的目标
        4.2.2 优化的原则
    4.3 贷前风险控制优化设计
        4.3.1 风险识别方面
        4.3.2 风险评估方面
        4.3.3 风险应对方面
    4.4 贷中风险控制优化设计
        4.4.1 风险识别方面
        4.4.2 风险评估方面
        4.4.3 风险应对方面
    4.5 贷后风险控制优化设计
        4.5.1 风险识别方面
        4.5.2 风险评估方面
        4.5.3 风险应对方面
第五章 风险控制优化体系的应用-以X分部为例
    5.1 X分部概况
    5.2 优化体系的具体实施
        5.2.1 贷前风险控制
        5.2.2 贷中风险控制
        5.2.3 贷后风险控制
    5.3 应用效果评价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格莱珉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风险影响因素量化值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林农贷款担保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农
        2.1.2 林农贷款担保
        2.1.3 信贷约束
        2.1.4 担保困境
        2.1.5 破解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信贷担保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机制设计理论
        2.2.4 社会资本理论
        2.2.5 福利经济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林农贷款供求及担保功效分析
    3.1 林农信贷需求
        3.1.1 林农信贷需求特征
        3.1.2 林农经济行为分析
    3.2 银行贷款供给
        3.2.1 银行贷款供给现状
        3.2.2 银行发放林农贷款存在的风险
        3.2.3 林农贷款风险特征
        3.2.4 林农贷款风险传导路径
    3.3 担保机构担保功效
        3.3.1 担保类型
        3.3.2 担保特征
        3.3.3 担保的功效分析
    3.4 林农、银行和担保机构三方主体信任再造策略演化博弈分析
        3.4.1 基本假设
        3.4.2 模型构建
        3.4.3 动态博弈过程分析
        3.4.4 演化策略稳定性分析
        3.4.5 博弈分析结论
    3.5 本章小结
4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调查分析与担保困境识别
    4.1 调查区域选取
        4.1.1 样本主要分布区域
        4.1.2 调查主体
        4.1.3 调查时间
        4.1.4 调查内容
        4.1.5 调查方法
    4.2 问卷检验
        4.2.1 区分度分析
        4.2.2 信度检验
        4.2.3 效度检验
    4.3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调查分析
        4.3.1 林农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4.3.2 银行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4.3.3 担保机构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4.3.4 调查分析结果
    4.4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识别和界定
        4.4.1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识别
        4.4.2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界定
    4.5 本章小结
5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5.1.1 林农自身情况
        5.1.2 林农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情况
        5.1.3 林农所在地金融机构服务情况
        5.1.4 林农所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5.2 模型构建
        5.2.1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5.2.2 影响因素的选择与描述
    5.3 相关性检验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影响因素通过假设检验原因分析
        5.4.2 影响因素未通过假设检验原因分析
    5.5 建议
        5.5.1 运用政策性担保体系解决林农贷款担保难题
        5.5.2 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
        5.5.3 完善林权流转配套服务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福利水平的影响分析
    6.1 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产出的影响效应
        6.1.1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强度的界定
        6.1.2 研究假设
        6.1.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6.1.4 模型检验
        6.1.5 实证结果分析
        6.1.6 结论
    6.2 担保困境对林农生活福利的影响
        6.2.1 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4 结论与建议
    6.3 本章小结
7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框架体系
    7.1 构建依据
    7.2 构建原则
    7.3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
        7.3.1 担保品扩展替代机制
        7.3.2 金融机构信贷改进机制
        7.3.3 担保人扩展机制
        7.3.4 风险分担机制
        7.3.5 信用环境促进机制
        7.3.6 政府扶持机制
        7.3.7 林权流转配套服务机制
    7.4 林农信贷担保运行模式
        7.4.1 政策性运行模式
        7.4.2 市场化运行模式
        7.4.3 商业化运行模式
        7.4.4 互助合作型运行模式
    7.5 本章小结
8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运行保障政策建议
    8.1 长期稳定林地承包政策,依法保护权益不受侵犯
    8.2 规范商品林流转秩序,加快流转市场建设
    8.3 完善林权配套改革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中介机构建设
    8.4 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服务意识,积极创新林业金融信贷产品
    8.5 金融监管部门适度建立激励机制,营造金融支持良好环境
    8.6 建立多元化人才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现代营销体系
    8.7 试点先行,成熟推广
    8.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一 正面分析
        二 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第一节 正面分析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大理市太邑乡“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与重点、难点、创新点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相关理论概述、相关概念界定以及重要政策梳理
第一章 “富格贷”扶贫项目的诞生背景和实施情况
    第一节 “富格贷”扶贫项目的诞生背景
        一、 “富格贷”诞生前“格莱珉”本土化的艰辛历程
        二、大理市太邑乡孕育“富格贷”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富格贷”扶贫项目的酝酿筹备
        一、明确共同努力方向和阶段推进预期
        二、发挥各方优势做足前置准备
    第三节 “富格贷”扶贫项目的推进过程
        一、项目具体实施流程
        二、项目重要内控机制
        三、项目相关配套措施
    第四节 “富格贷”扶贫项目的综合评估
        一、项目信贷投放评估
        二、项目扶贫成效评估
        三、项目舆情反响评估
第二章 “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机制和优势
    第一节 “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下各治理主体的作用发挥
        一、政府治理主体在“富格贷”扶贫项目中发挥的合力作用
        二、市场治理主体在“富格贷”扶贫项目中发挥的合力作用
        三、社会治理主体在“富格贷”扶贫项目中发挥的合力作用
    第二节 “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运作机制
        一、从职能转移角度分析“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运作机制
        二、从资源转移角度分析“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运作机制
        三、用协同治理理论总结“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运作机制
    第三节 “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主要优势
        一、资源得到额外补充,配置实现整合优化
        二、打破固有金融排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三、协作过程取长补短,有效预防“使命漂移”
第三章 “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不足及成因
    第一节 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作关系不紧密
        一、政府与社会力量协作关系不紧密的具体表现
        二、政府与社会力量协作关系不紧密的问题成因
    第二节 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所需创业机会的挖掘不深入
        一、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所需创业机会挖掘不深入的具体表现
        二、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所需创业机会挖掘不深入的问题成因
    第三节 合力扶贫格局的基础不牢固
        一、合力扶贫格局基础不牢固的具体表现
        二、合力扶贫格局基础不牢固的问题成因
第四章 完善和推广“富格贷”合力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富格贷”合力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作关系
        二、引入专业合作伙伴制造更多创业机会
        三、全面优化内外薄弱环节
    第二节 推广“富格贷”合力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审慎评估立项条件
        二、适度拓宽移植思路
        三、灵活制定推进策略
        四、着力优化风控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YG县农村信用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县域经济概述
        2.1.1 县域经济的含义
        2.1.2 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征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2.2.1 金融发展理论
        2.2.1.1 金融结构理论
        2.2.1.2 金融深化理论
        2.2.1.3 金融约束理论
        2.2.1.4 金融功能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2.2.2.1 古典增长理论
        2.2.2.2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2.2.2.3 新古典增长理论
第三章 YG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YG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3.2 YG县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3.2.1 YG县农信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2.2 YG县农信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3 YG县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3.3.1 发展历程
        3.3.2 业务规模
        3.3.3 主要特点
        3.3.3.1 坚持服务“三农”
        3.3.3.2 坚持普惠金融的市场定位
        3.3.3.3 坚持加强队伍建设
        3.3.4 主要做法
        3.3.4.1 发挥庞大的金融网络优势服务县域经济
        3.3.4.2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品牌
        3.3.4.3 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农民增收水平
        3.3.4.4 通过推行营销贷款为着力点延伸服务触角
    3.4 YG县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外部宏观问题
        3.4.1.1 供求错配
        3.4.1.2 信用环境较差
        3.4.1.3 农村金融知识薄弱
        3.4.1.4 利益风险补偿机制欠缺
        3.4.2 内部微观问题
        3.4.2.1 资金不足
        3.4.2.2 服务层次不全
        3.4.2.3 不良贷款比例偏高
        3.4.2.4 信贷业务创新不足
        3.4.2.5 产权改革步伐缓慢
第四章 YG县农信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4.1 优化外部宏观环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4.1.1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4.1.2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4.1.2.1 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环境
        4.1.2.2 要坚决打击和制止信用缺失行为
        4.1.3 不断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教育
        4.1.4 完善利益风险补偿机制
    4.2 调整YG县农信社内部经营策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4.2.1 强化资金组织工作
        4.2.2 拓宽服务层次
        4.2.2.1 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4.2.2.2 要提升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4.2.3 采取有力措施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4.2.3.1 深化信贷管理制度
        4.2.3.2 加强贷后管理工作
        4.2.3.3 多措并举化解不良贷款
        4.2.4 加强新的信贷产品创新
        4.2.5 深化产权改革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微小贷款发展中的服务创新研究 ——以江苏紫金农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相关理论回顾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搜集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资料搜集方法
    1.5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5.1 重点与难点
        1.5.2 创新点
2 我国微小贷款的发展背景与服务现状
    2.1 我国微小贷款发展的背景
        2.1.1 我国微小贷款的界定与特点
        2.1.2 我国农村金融、农村信用社及微小贷款的发展
    2.2 我国微小贷款实施存在的问题
        2.2.1 机构运行与微小贷款成本高
        2.2.2 农户认知、经营与担保限制
        2.2.3 信用风险与不良贷款较高
        2.2.4 微小贷款需求供给发生变化
        2.2.5 金融体制与外部环境不完善
    2.3 我国微小贷款发展的创新方向
        2.3.1 市场细分理论下的差异化业务
        2.3.2 服务对象多元化与服务理念深化
        2.3.3 贷款技术的组织化增信升级
        2.3.4 互联网大数据与金融产品的结合
        2.3.5 微小贷款与保险、投资与贷款联动
3 紫金农商银行微小贷款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南京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与现状
        3.1.1 南京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阶段
        3.1.2 南京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与特点
    3.2 紫金农商银行的发展
        3.2.1 机构规模
        3.2.2 资产总额
    3.3 紫金农商银行微小贷款的发展
        3.3.1 贷款总额
        3.3.2 贷款业务
        3.3.3 贷款行业
        3.3.4 农林牧渔业贷款
        3.3.5 贷款主体
        3.3.6 担保方式
        3.3.7 不良贷款率
    3.4 紫金农商银行微小贷款特点分析
        3.4.1 微小贷款的需求空间大,层次化的业务需求多
        3.4.2 基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机构分布广泛
        3.4.3 贷款服务三农与公共建设,具有指向性
        3.4.4 发展趋势向好,不良贷款率横向比较偏高
        3.4.5 消费性贷款超经营性贷款,担保方式变化有限
    3.5 紫金农商银行前期发展中的困境
        3.5.1 线下网络化平台的优劣势转化
        3.5.2 单一信贷业务与需求多样化冲突
        3.5.3 风险因素与不良贷款率偏高
4 紫金农商银行微小贷款的服务创新
    4.1 紫金农商银行微小贷款的营销创新
        4.1.1 服务理念更新与业务创新
        4.1.2 网格化线下平台与电子银行设置
        4.1.3 服务团队建设与文化塑造
        4.1.4 贷款利率定价分类设置
        4.1.5 营销创新对微小贷款的优化
    4.2 紫金农商银行微小贷款的技术创新
        4.2.1 组织化信用增级
        4.2.2 ODS数据仓库项目建设
        4.2.3 自动化审批与在线放贷
        4.2.4 技术创新对微小贷款的优化
    4.3 紫金农商银行信贷风险防控创新
        4.3.1 流程化建设
        4.3.2 标准化建设
        4.3.3 风险防控创新对微小贷款的优化
    4.4 微小贷款服务创新下存在的现象
        4.4.1 担保方式的结构特征未发生变化
        4.4.2 金融产品服务存在同质化现象
        4.4.3 流程设置与风险防范有待优化
5 简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5.1 简要研究结论
    5.2 政策启示与展望
        5.2.1 进一步对焦服务三农目标,提高微小贷款效用
        5.2.2 不断构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金融服务
        5.2.3 采取组合分解策略,宣传与教育方式完善风险建设机制
        5.2.4 延伸大数据应用范围,构建智能化贷后管理
参考文献

(9)利用互联网小额信贷促进广西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的理论依据与作用机理
    2.1 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
        2.1.1 精准扶贫的内涵与实践要求
        2.1.2 互联网小额信贷模式与特点
    2.2 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的理论依据
        2.2.1 贫困循环理论
        2.2.2 金融排斥理论
        2.2.3 金融非中介化理论
    2.3 互联网小额信贷与精准扶贫结合的理论必然性
    2.4 互联网小额信贷支持精准扶贫的效应与作用机理
        2.4.1 互联网小额信贷支持精准扶贫的效应
        2.4.2 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额信贷在广西精准扶贫中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广西小额信贷在精准扶贫中的发展现状
        3.1.1 广西小额信贷扶贫文件发布晚更新快
        3.1.2 广西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增速快缺口大
        3.1.3 广西农行小额信贷扶贫特色农业发展
        3.1.4 广西工行小额信贷扶贫农村基础建设
        3.1.5 广西人行小额信贷扶贫信息系统建设
    3.2 广西小额信贷在精准扶贫中的问题分析
        3.2.1 贫困地区小额信贷服务基础薄弱
        3.2.2 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市场化程度低
        3.2.3 小额信贷对贫困个体画像不准确
        3.2.4 贫困地区教育不足守信意识不强
        3.2.5 小额信贷扶贫队伍专业素质滞后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小额信贷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经验与借鉴
    4.1 国外小额信贷助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
        4.1.1 法国经济创业组织与法国沛丰协会
        4.1.2 美国KIVA在线小额信贷平台
        4.1.3 格莱珉银行与印尼村部银行
    4.2 国内互联网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案例
        4.2.1 陕西西乡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
        4.2.2 河南濮阳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
        4.2.3 可溯平台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
    4.3 利用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的启示与借鉴
        4.3.1 明确扶贫目标,创新互联网小额信贷扶贫服务
        4.3.2 构建扶贫主体信用体系,农村内生性约束机制
        4.3.3 结合地方优势产业,与区外优质资源平台合作
        4.3.4 延伸精准扶贫服务长度,提高贫困户技能水准
        4.3.5 坚定精准扶贫公益性,防范小额信贷过度泛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互联网小额信贷促进广西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5.1 应用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的多种合作模式
        5.1.1 互联网小额信贷平台+女性发展组织+个体农牧商业模式
        5.1.2 互联网电子商务科技+龙头企业+保险公司+贫困户模式
        5.1.3 农资供应链信息平台+小额信贷+个体经营模式
    5.2 强化广西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的内部环境建设
        5.2.1 加强一线数据收集建立标准数据库
        5.2.2 推行移动互联网技术点对点精准扶贫
        5.2.3 搭建互联网信息化数据风险验证系统
        5.2.4 设计广西区特色精准扶贫信贷产品
        5.2.5 建立放款量化管理与人员激励措施
        5.2.6 完善互联网小额信贷内部风险管理
    5.3 优化广西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的外部环境建设
        5.3.1 营造互联网小额信贷扶贫的诚信氛围
        5.3.2 扩宽广西扶贫资金供给渠道的多元化
        5.3.3 组建信贷员与扶贫专员统一工作团队
        5.3.4 加快与企业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合作
        5.3.5 优化互联网小额信贷扶贫风险共担机制
        5.3.6 运用社会系统治理广西区的道德风险
    5.4 促进广西互联网小额信贷精准扶贫的内外部环境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10)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
2 相关理论
    2.1 金融扶贫的内涵和运行机制
        2.1.1 精准扶贫与贫困人口认定
        2.1.2 金融扶贫的内涵
        2.1.3 金融扶贫的运行机制
        2.1.4 金融扶贫的经济学含义
    2.2 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资本相关的致贫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相关理论
        2.2.3 金融减贫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3 DE农行金融扶贫状况分析
    3.1 DE县及地方扶贫工作概况
        3.1.1 DE县概况
        3.1.2 DE县扶贫工作概况
    3.2 DE农行的金融扶贫现状
        3.2.1 DE农行概况
        3.2.2 金融扶贫组织架构及扶贫方式
        3.2.3 主要金融扶贫产品介绍
        3.2.4 DE农行金融扶贫实效
    3.3 DE农行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3.3.1 金融扶贫客户结构失衡
        3.3.2 传统业务模式影响金融扶贫业务效率
        3.3.3 金融扶贫的渠道建设有待加强
4 DE农行SWOT分析及金融扶贫提升目标和思路
    4.1 DE农行SWOT分析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机遇分析
        4.1.4 威胁分析
    4.2 金融扶贫工作提升目标和总体思路
        4.2.1 总体目标
        4.2.2 总体思路
        4.2.3 支持重点
    4.3 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提升路径
        4.3.1 优化金融扶贫客户结构
        4.3.2 转型发展提高金融扶贫业务效率
        4.3.3 渠道优化升级
5 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提升保障措施
    5.1 资源配置保障
        5.1.1 加强信贷规模和费用资源保障
        5.1.2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5.2 政策制度保障
        5.2.1 强化金融扶贫优惠政策落实
        5.2.2 强化专项金融服务方案设计
    5.3 风险控制保障
        5.3.1 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
        5.3.2 坚持依法合规
    5.4 专项考评与统计监测保障
        5.4.1 设立金融扶贫专项业务指标
        5.4.2 设立专职统计监测岗位
    5.5 业务流程优化保障
6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未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推广小额信用贷款面临的难点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JH银行格莱珉模式下扶贫贷款业务风险控制研究[D]. 严阆.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D]. 那颂.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大理市太邑乡“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研究[D]. 陆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7]YG县农村信用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晖.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微小贷款发展中的服务创新研究 ——以江苏紫金农商银行为例[D]. 嵇钰. 浙江大学, 2020(02)
  • [9]利用互联网小额信贷促进广西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D]. 石维. 广西大学, 2020(07)
  • [10]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延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小额信贷推广的难点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