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1例

肾病综合征1例

一、肾病综合征1例治验(论文文献综述)

郭蓉[1](2020)在《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多元统计的方法,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证型分类,探究各证型与一般情况、病理类型、用药情况之间的关系,得出更为客观、符合临床的PNS证候规律,以完善PNS证候学研究,指导于临床。方法: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肾病科住院部及门诊符合研究条件的196例PNS患者病案,根据设计制作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信息采集表》对患者病案进行统一的中医证候相关信息采集,并应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1)患者男女比例为1.97:1,平均年龄为49.54岁,青年、中年、老年三组患者人数分布相对均衡。(2)病程在1年5年的患者最多。(3)病理类型上,以膜性肾病(MN)最常见,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MPGN)最少见。(4)使用激素与未使用激素的患者比例约为1:2.1。(5)病理类型中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6)PNS病理类型与年龄段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分类结果:(1)依据聚类结果,在导师指导下将PNS的中医证型分为本虚证和标实证两大类,其中本虚证包括肺脾气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亏虚证;标实证包括水湿浸渍证、湿热内蕴证、湿浊血瘀证。(2)本虚证和标实证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型与临床信息相关性:(1)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激素使用及使用阶段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虚证与病程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和病程之间的相关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PNS的病理类型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上有所差异。青年以微小病变型肾病(MCD)多见,中年多见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MPGN),老年以膜性肾病(MN)居多。2.PNS以肺、脾、肾为病变中心,水湿、湿热、湿浊、瘀血为主要病理因素,并涉及外邪侵袭。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3.PNS的常见证型按照本虚证和标实证进行分型:本虚证包括肺脾气虚证、脾肾气虚证、肾阴亏虚证、脾肾阳虚证;标实证包括水湿浸渍证、湿热内蕴证、湿浊血瘀证。4.在证型分布方面:(1)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常见证型,其次为脾肾阳虚证、肾阴亏虚证、肺脾气虚证;标实证中湿热内蕴证、水湿浸渍证均较多出现,湿浊血瘀证较少;在二者兼夹关系上,肾阴亏虚证多兼夹湿热内蕴证。(2)在疾病发展规律上,早期以脾肾气虚证为主,肺脾气虚次之,随着病程延长,脾肾阳虚证或肾阴亏虚证比例升高,疾病后期多转向脾肾阳虚证。5.患者的性别、年龄、激素使用情况会对PNS中医证候的表现及演变规律产生一定影响。(1)女性及老年患者更易表现为脾肾阳虚证。(2)使用激素患者更容易出现肾阴亏虚证和湿热内蕴证。(3)从激素应用的阶段上看,本虚证在使用激素的初始期,以脾肾气虚证多见;撤减期以肾阴亏虚证最多,脾肾气虚次之;维持期则多表现为脾肾阳虚证。而标实证中,湿热内蕴证比例随激素使用的阶段变化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覃海明[2](2020)在《颐肾育阴合剂防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足量激素阶段阴虚火旺型患者皮肤痤疮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颐肾育阴合剂防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足量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阶段阴虚火旺型患者皮肤痤疮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筛选自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及门诊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及诊断标准的PNS足量激素治疗阶段(阴虚火旺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根据病理类型予以标准规范的激素疗法,并根据病情需要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辩证使用中成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方(颐肾育阴合剂)。收集入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痤疮发生的情况及严重程度、中医证候积分等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皮肤痤疮发生的情况、严重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以及24小时尿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数值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痤疮发生及严重程度比较:治疗组痤疮发生Ⅰ级2例,Ⅱ级0例,Ⅲ级0例,Ⅳ级0例,其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发生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4例,其发生率为2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综合疗效比较:颐肾育阴合剂联合激素治疗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西药对照组临床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4、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的比较:治疗后两组24小时尿蛋白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白蛋白的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浆白蛋白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明显下降,治疗组更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颐肾育阴合剂在防治皮肤痤疮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疗效显着。2、颐肾育阴合剂明显改善阴虚火旺证的各项症状,同时提高综合疗效。3、颐肾育阴合剂联合激素明显改善患者尿蛋白,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脂。

魏仁贤[3](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金迪[4](2019)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门诊及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门诊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肾脏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63例。予治疗组患者雷公藤多苷片1 mg/kg/d,分三次餐后服用,观察治疗12周。予对照组盐酸贝那普利片口服(在患者血压耐受下予最大剂量维持),持续观察治疗12周。将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期、辨证分型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检测治疗前后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中医证候变化,探讨其有效性;通过检测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以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结果:1.基本情况:收集6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30例,男女比例为1.10:1,男性发病较多;发病年龄以50-59岁患者居多,共31例,占49.21%;中医辨证分型中主证以脾肾阳虚证居多,共38例,占60.32%;其中兼证主要以湿热证为主,共33例,占52.38%;病理分期中以II期膜性肾病居多,共32例,占50.79%。2.疗效:经治疗后雷公藤组,完全缓解6人(17.14%)、部分缓解24人(68.57%)、无效4人(11.42%)、脱落2人因月经紊乱自行停药,总有效率85.71%;西药组完全缓解3人(10.71%)、部分缓解19人(67.85%)、无效5人(17.85%)、脱落1人因依从性较差自行停药,总有效率78.51%;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定,雷公藤组显效7例(20.00%)、有效22例(62.85%)、无效2例(57.14%)、痊愈2例(5.71%),脱落2例,总有效率82.85%;西药组显效8例(28.57%)、有效13例(42.85%)、无效6例(21.43%)、痊愈0例(0%),脱落1例,总有效率75.00%。3.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雷公藤组和西药组都能够有效降低尿蛋白,雷公藤组降低尿蛋白的速度较西药组缓慢,但经治疗12周后,雷公藤多苷片组及西药组降低蛋白尿的疗效能够达到同一基线水平;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雷公藤组和西药组均可以升高血清白蛋白及血清白蛋白的含量,但雷公藤多苷片组升高血清白蛋白的速度较西药组缓慢;治疗后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HO)均有下降,据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雷公藤无降血脂的作用,但是高脂血症是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尤其与总胆固醇关系更为密切,故随着疾病的好转,血脂也会随之下降,雷公藤组在治疗过程中,血脂有下降的趋势,其中以总胆固醇下降速度最为明显,但TG及TCHO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脂下降可能与IMN病情好转有关,与雷公藤多苷片无明显关系。肝功、肾功、尿常规、血常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观察期间有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1例患者白细胞下降,经予保肝药及升白细胞药物口服,予雷公藤多苷片减半量后恢复正常,2例胃肠道不适症状出现,未予干预,自行缓解,2例女性患者出现月经失调,患者自行停用雷公藤多苷片。在治疗期间,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是无急性的肝脏损害、肾脏损害及血液系统疾病等。说明雷公藤多苷片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安全性相对较高。结论:雷公藤多苷片可显着降低膜性肾病患者的尿蛋白,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张国瑗[5](2019)在《经典名方麻黄汤物质基准研究》文中指出经典名方,是历代临床经验的结晶,是中药方剂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伟大宝库中最精华的瑰宝。国家鼓励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大对经典名方的开发,自2008年起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先后发布了相关鼓励性政策。本课题开展经典名方麻黄汤物质基准研究,主要包括麻黄汤处方研究、处方药味研究和物质基准研究。麻黄汤处方和药味研究,包括处方来源、处方组成、处方剂量、功能主治、制法用法、药材的基原、药用部位、药材炮制等考察。具体处方研究结果是:麻黄汤来源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处方组成:麻黄、桂枝、炙甘草、燀苦杏仁;处方剂量:对于汉代的剂量,许多专家学者考证出来了几个不同的结果:13.8 g、15.6 g、7.0 g。但在临床上应用相对多的剂量大约按照一两=3 g来应用的,且燀苦杏仁的剂量应用较多的剂量为6g~10g,并且由张伯礼院士等专家共识折合米制克剂量得出汉代一两=3 g,因此综合考虑,各味药材的剂量为:麻黄9 g、桂枝6 g、炙甘草3 g、燀苦杏仁6 g;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制法:用水1800 mL,先加入麻黄煎煮,蒸发掉400 mL,去掉上沫,再加入其它三味药,煮取500 mL,过滤。用法:一剂分三次服用,汗出病好即停药,否则继续服药。处方药材研究结果是:麻黄汤中四味饮片均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所规定的麻黄、桂枝、炙甘草、燀苦杏仁饮片。麻黄汤物质基准研究包括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两部分。制备工艺研究结果:用砂锅开盖煎煮,武火功率1500w,文火功率600w,武火煮沸,文火保持微沸。过程为:取麻黄,加水1800 mL,先煎30 min,除去上沫,加入其它3味药(桂枝、炙甘草、燀苦杏仁),煎煮70 min,过滤,得药液500 mL,减压浓缩(50℃)至250 mL,冷冻干燥(T<-40℃,Vac<20Pa)24 h。在质量标准方面制定了麻黄汤物质基准薄层鉴别方法、特征图谱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薄层鉴别分析和特征图谱分析,并计算了 15批麻黄汤物质基准指标成分的含量、转移率、出膏率以及含水率。对麻黄汤中四味药材及物质基准进行了薄层鉴别研究,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简便,所鉴定成分斑点清晰,并在阴性样品色谱中无干扰。建立了 HPLC特征图谱的方法,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均良好。在物质基准特征图谱中,确定了 10个共有峰,指认了 6个主要色谱峰。其中3号峰为盐酸麻黄碱,4号峰为盐酸伪麻黄碱,6号峰为苦杏仁苷,7号峰为甘草苷,9号峰为肉桂酸。以3号峰盐酸麻黄碱为参照峰。15批麻黄汤物质基准特征图谱与各自对照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均良好,相似度大于0.90。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性,仪器的精密度,样品的重复性均合格,指标成分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总量的回收率(99.6%),苦杏仁苷回收率(99.5%)都达到要求;15批物质基准指标成分盐酸麻黄碱与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苦杏仁苷的平均含量为2.3%、2.2%。15批物质基准指标成分盐酸麻黄碱与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苦杏仁苷的平均转移率为26.7%、48.3%,均未出现离散数据(平均值的70%~130%以外)。暂定盐酸麻黄碱与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苦杏仁苷的转移率分别为18.7%~34.7%、33.8%~62.8%。15批物质基准的出膏率平均值18.1%,未出现离散数据(平均值的70%~130%以外)。暂定出膏率为12.7%~23.5%。15批物质基准的水分平均值9.7%,未出现离散数据(平均值的70%~130%以外)。暂定水分为6.8%~12.6%。基于上述研究,建立15批麻黄汤物质基准对应实物质量标准,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下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蔡铁如,刘珍,徐琦,杨届,邓天好[6](2018)在《湖南省农村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况(二)》文中提出(续上期)5常德、岳阳地区5.1常德周汉清古方新用,收到奇效。其以完带汤加减治疗各种疾患,如慢性肾炎、慢性痢疾、皮肤瘙痒、鼻衄[198-199];乌贝四君子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理中汤加味治疗腋汗、麻黄汤加味治久嚏不止、白虎加桂枝汤应用于外感病表里同病之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皮肤奇痒症、苓桂术甘汤治耳聋、贝母散治疗慢性咽喉炎、大承气汤加麦

张颖姝[7](2018)在《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方证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在“方证相关”的理论指导下,将李晓教授运用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病案进行统计分析,解析其中的方证规律和配伍规律,扩大潜阳封髓丹的适用范围,对传统中医经典理论进行传承与创新。方法:资料来源于2016年5月—2017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符合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诊断和纳入标准,整理病案资料并有效录入Excel表格。医案数据分析主要采用Excel频数统计,SPSS modeler关联规则分析和SPSS因子分析。将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医案的性别、年龄、体重、诊断、症状、舌脉、使用药物、配伍方剂用Excel进行频数分析,将频数分析得出的高频症状、舌脉用SPSS modeler14.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获得关键症状、舌脉,将高频药物用SPSS 21.0进行因子分析提取除去原方药物获得常用药物加味。结果:1.潜阳封髓丹的方证:胸闷胸痛,头晕头痛,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畏寒肢冷,口干口苦,肩痛背痛,汗出,耳鸣耳聋,纳少,四肢麻木,水肿,大便稀溏,舌暗,苔薄黄,脉弦或脉沉细。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典型方证:乏力倦怠,畏寒肢冷,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2.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疾病谱:包括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各种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等在内的15种常见心系疾病。3.常用的加味药对有:益气升阳药:黄芪、柴胡、升麻。健脾药:陈皮、白术。滋阴潜阳药:龙骨、牡蛎。养血宁心药:川芎、酸枣仁、当归。补肾药:桑寄生、巴戟天。4.常用的配伍方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炙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酸枣仁汤,沙参麦冬汤,桂枝茯苓丸,桂枝汤。胸闷、乏力、气短重者,以潜阳封髓丹合升陷汤加减使用。纳少,疲乏无力重者,以潜阳封髓丹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使用。心悸心慌重者,以潜阳封髓丹合炙甘草汤加减使用。失眠重者,以潜阳封髓丹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使用。自汗重者,以潜阳封髓丹合桂枝汤加减使用。心烦、失眠重者,以潜阳封髓丹合酸枣仁汤加减使用。舌暗重者,以潜阳封髓丹合桂枝茯苓丸加减。腰膝酸软重者,加用补肾药物桑寄生、巴戟天。结论:通过古代文献及当今医家使用潜阳封髓丹的规律分析,结合导师使用经验,对使用该方的病例采用统计学分析,本文认为潜阳封髓丹方证的病机为:肾阳不足,心火亢盛,重则虚阳浮越。其关键症状及舌脉是:畏寒肢冷,口干口苦,乏力倦怠,失眠多梦,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可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系疾病。

楚秀丽[8](2017)在《益气补肾活血祛风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从临床和动物实验两方面进一步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明确该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并探求益气补肾活血祛风方协同激素提高治疗该病疗效的机制,论证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优势,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将82例符合受试标准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中西医治疗组(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脂、肝肾功等方面的情况,做出综合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2.实验研究:筛选健康雄性SPF级Spraque-Dawley(SD)大鼠,测24时尿蛋白定量阴性后,建立92只阿霉素(adriamycin,ADR)肾病大鼠模型及20只空白对照组(A组),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激素组(C组)、中药组(D组)、中药+激素组(E组),每组23只。A组不予干预;B组给予蒸馏水灌胃;C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溶液;D组给予益气补肾活血祛风方汤剂;E组上午予益气补肾活血祛风方汤剂,下午予醋酸泼尼松片溶液;实验周期共8周。分别在4周、8周末时每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观察治疗效果(24h尿蛋白量、生化等),并取肾脏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1.临床研究: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7.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24h尿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5.0%,治疗组能更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激素、细胞毒药物等所致的副作用明显减少。2.实验研究:综合分析,糖皮质激素单用或联合中药使用均可延缓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尿蛋白增长。激素组和中药加激素组之间尿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趋势看,中药加激素对本模型大鼠蛋白尿治疗效果可能优于单用激素;益气补肾活血祛风方可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脂代谢紊乱情况;肾活检结果示本方可减轻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病理损害。结论:西医与中西医结合两种方案在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时均能减少尿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血脂,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中西医结合方案疗效优于西医方案。中药的使用可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生存状态,改善其脂代谢紊乱,以及减轻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病理损害。

余海龙[9](2017)在《补肾活血祛风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多耐药基因MDR1及P-gp170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补肾活血祛风方单用和(或)联合糖皮质激素对阿霉素肾病大鼠MDR1及编码糖蛋白P-gp170的影响;研究补肾活血祛风治法及经验方改善蛋白尿,增强糖皮质激素敏感性,提高肾病综合征治疗效果的分子生物学原理,为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筛选健康雄性SPF级Spraque-Dawley(SD)大鼠,测24时尿蛋白定量阴性后,建立92只阿霉素(adriamycin,ADR)肾病大鼠模型及20只空白对照组(A组),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泼尼松组(C组)、中药组(D)、中药+泼尼松组(E组),每组23只。中药组给予补肾活血祛风方汤剂,泼尼松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溶液,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空白对照组不予干预,实验周期8周。分别在4周、8周末时每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观察治疗效果,常规生化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血脂、凝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上P-gp170表达,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肾组织MDR1mRNA,取肾脏组织行病理检查,并用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P-gp170表达。结果:(1)B组大鼠皮毛松散,光泽变淡,活动下降,牙齿段落、四肢及尾部肿胀,腹腔积液,各干预组上述状况减轻或改善,E组活动、饮食增加明显,但是和D组比出现躁动、死亡增加。(2)8周末C组、E组24h尿蛋白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E组24h尿蛋白比C组、D组低,三者变化趋势服从其曲线。(3)血脂方面,TC:A组较同时间点其他组低(P<0.05);D组较B、C组低(P<0.05);TG:A组较同时间点其他组低(P<0.05)。D组TG水平比B、C、E组低,其中与C组相比,P<0.01。(4)B组肾组织MDR1及P-gp170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5)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肾组织MDR1及P-gp170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模型组(P<0.01)。(6)D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上MDR1及P-gp170的表达低于C组(P<0.05)。(7)外周血淋巴细胞P-gp170与MDR1呈正相关关系r=0.466,p=0.001。(8)肾组织P-gp170与MDR1mRNA呈直线相关r=0.291,p=0.291。(9)D组、E组MDR1及p-gp170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1)补肾活血祛风方可减少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量,控制血脂,减轻肾脏病理损害,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可增强疗效。(2)糖皮质激素可诱导MDR1mRNA、P-gp170过度表达,而P-gp170可能介导糖皮质激素耐药,降低糖皮质激素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疗效。(3)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外周血淋巴细胞P-gp170可能影响其尿蛋白量。(4)补肾活血祛风方可降低阿霉素肾病大鼠MDR1mRNA、P-gp170水平或拮抗其作用,这可能是增强激素联用效果,逆转激素耐药的机制之一。

杨会军,刘维,吴沅皞,张迪[10](2016)在《防己黄芪汤现代临床应用证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防己黄芪汤"为关键词,全文检索1994年1月1日-2015年3月30日中国知网数据总库、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对收集的91例完整病案进行资料整理、归纳、统计及分析,总结了现代临床运用防己黄芪汤治疗疾病的主次症分布规律和临床新用,一般发病规律与辨证特点,构成原方的药物用法用量特点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正确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肾病综合征1例治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病综合征1例治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样本量估算
    2 诊断标准
        2.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调研方法
        5.2 资料收集
        5.3 数据录入
        5.4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分布
        1.3 病程分布
        1.4 病理类型分布
        1.5 激素使用情况
        1.6 病理类型与性别的相关性
        1.7 病理类型与患病年龄段的相关性
    2 PNS中医证候分型研究
        2.1 中医证候信息分布情况
        2.2 聚类分析结果
        2.3 主成分分析结果
        2.4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 中医证型与临床信息相关性
        3.1 性别
        3.2 年龄
        3.3 病程
        3.4 病理类型
        3.5 激素使用情况
讨论
    1 中医学对PNS的认识
    2 PNS中医证候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1 PNS中医证候研究的必要性
        2.2 证候研究方法的选择分析
    3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3.1 性别与年龄
        3.2 病理类型
    4 PNS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4.1 高频中医证候信息分析
        4.2 PNS的辨证分型分析
        4.3 中医证型与临床信息的相关性分析
    5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颐肾育阴合剂防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足量激素阶段阴虚火旺型患者皮肤痤疮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阴虚火旺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研究的实施方案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时间
    3.3 观察内容
        3.3.1 一般情况
        3.3.2 安全性指标
        3.3.3 疗效性观察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对比
    5.2 治疗组与对照组病理类型情况
    5.3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指标的比较
    5.4 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5.5 不良反应
6 讨论
    6.1 中医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6.2 中医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伴发痤疮的认识
    6.3 西医对肾病综合征并发痤疮的机制探讨
    6.4 颐肾育阴合剂
        6.4.1 方药组成
        6.4.2 立法依据
        6.4.3 药物分析
        6.4.4 颐肾育阴合剂方解
7 本课题的疗效评价分析
    7.1 治疗前后皮肤痤疮疗效分析
    7.2 两组总疗效分析
    7.3 中医症状积分疗效分析
    7.4 降低蛋白尿、升高血浆白蛋白疗效分析
    7.5 降低血脂疗效分析
    7.6 安全性分析
8 总结
9 不足与展望
10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副作用中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6.1 方法宜忌
        6.2 药物运用
        6.3 病症治验
        6.4 关于调摄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2.1 频数分析
        2.2 聚类分析
        2.3 关联规则
        2.4 贝叶斯网络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4.脾胃病经验举隅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1.资料来源
    2.资料筛选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疗效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7.3 数据录入
        7.4 数据清洗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8.研究结果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8.3 主症频数分析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8.7 患者证型分布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8.9 药物频数分析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9.讨论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结语
    1.伤寒学术思想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3.脾胃病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致谢

(4)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
        1.1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1.4 中药制剂
        1.5 小结
    2.特发性膜性肾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
        2.2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2.3 膜性肾病的病理分期
        2.4 膜性肾病的治疗
        2.5 小结
临床研究
    1.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疔效判定
        1.8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2.2 病理分期分布特点
        2.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2.4 总体疗效分析
        2.5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2.6 治疗前后蛋白尿的变化情况
        2.7 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TP)及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情况
        2.8 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情况
        2.9 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
        2.10 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讨论
    1.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理论依据
    2.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3.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不良反应
        3.1 胃肠道不良反应
        3.2 生殖系统的不良反应
        3.3 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
        3.4 肝功能异常
        3.5 肾功能异常
    4.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经典名方麻黄汤物质基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经典名方研究概述
    1 经典名方定义
    2 经典名方麻黄汤研究现状
    3 经典名方麻黄汤研究存在的问题
    4 小结
第二章 麻黄汤处方研究
    1 麻黄汤出处与组成
    2 麻黄汤功能与应用
    3 处方剂量
    4 制法研究
    5 用法研究
    6 小结
第三章 麻黄汤处方药材的梳理研究
    1 麻黄
    2 桂枝
    3 甘草
    4 苦杏仁
    5 小结
第四章 麻黄汤物质基准研究
    1 麻黄汤薄层鉴别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2 样品制备
        1.3 薄层鉴别方法建立
    2 特征图谱方法建立
        2.1 仪器与试剂
        2.2 方法与结果
        2.3 特征图谱方法学
    3 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3.1 色谱条件考察
        3.2 供试品制备方法考察
        3.3 方法学考察
    4 制备工艺方法建立
        4.1 仪器与试剂
        4.2 制备工艺考察
        4.3 制备工艺验证
    5 15批麻黄汤物质基准对应实物的质量标准测定
        5.1 薄层鉴别
        5.2 特征图谱
        5.3 含量测定
    6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麻黄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一
致谢
个人简介

(6)湖南省农村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况(二)(论文提纲范文)

5 常德、岳阳地区
    5.1 常德
    5.2 岳阳
6 小结与展望

(7)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方证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潜阳封髓丹的源流与应用概述
    1.1 源流和组方
    1.2 郑钦安学术思想
    1.3 郑钦安之潜阳封髓丹病机
    1.4 古代应用
    1.5 现代应用
第二部分 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方证相关分析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
    2.3 症状规范
    2.4 中西医诊断规范
    2.5 统计数据
        2.5.1 频数统计
        2.5.2 关联规则
        2.5.3 因子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3.1 统计结果分析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体重
        3.1.4 主要症状
        3.1.5 舌苔脉象
        3.1.6 疾病谱
        3.1.7 方剂配伍
        3.1.8 药物加味
        3.1.9 药物用量
    3.2 方证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3.2.1 方证相关的源流
        3.2.2 内涵
        3.2.3 进行方证研究的意义
    3.3 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依据
        3.3.1 心肾相交
        3.3.2 心阳为用,肾阳为本
        3.3.3 损肾及心
        3.3.4 治则
    3.4 配伍特色
        3.4.1 药物功效
        3.4.2 药物配伍
        3.4.3 方剂配伍规律
        3.4.4 现代药理研究
    3.5 潜阳封髓丹治疗室性早搏病案一则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潜阳封髓丹的现代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8)益气补肾活血祛风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
        2.4 治疗方案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
        2.7 安全性评价
        2.8 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 基线齐性比较
        3.2 疗效统计
        3.3 两组安全性指标观察及分析
实验研究
    1.目的
    2.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和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其他仪器和试剂
    3.实验方法
        3.1 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制作
        3.2 中药复方药液制备
        3.3 实验分组
        3.4 实验用药
        3.5 实验标本采集
        3.6 检测指标及方法
    4.统计学处理
    5.实验结果
        5.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5.2 24 h尿蛋白情况
        5.3 血清生化指标
        5.4 肾组织光镜病理改变
讨论
    1.祖国医学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识
        1.1 正虚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机探讨
        1.2 邪实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机探讨
    2.实验模型的建立和认识
    3.中医治法的确立及方义分析
        3.1 方义分析
        3.2 本方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4.疗效评价与分析
    5.本中药方联用激素对ADR肾病大鼠可能保护作用
        5.1 改善大鼠一般情况
        5.2 减少大鼠尿蛋白
        5.3 改善脂代谢紊乱
        5.4 减轻肾脏病理损害
    6.本中药方协同激素治疗PNS可能疗效机制探讨
        6.1 增加激素、细胞毒药物敏感性,减轻其毒副作用
        6.2 减少尿蛋白作用
        6.3 改善高凝状态
        6.4 调节血脂作用
        6.5 调节免疫作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补肾活血祛风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多耐药基因MDR1及P-gp170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补肾活血祛风方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中的作用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物和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其他器材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阿霉素(ADR)肾病大鼠模型制作
        2.2 中药复方药液制备
        2.3 实验分组
        2.4 给药方案
        2.5 实验标本采集
        2.6 检测指标及方法
        2.6.1 一般情况观察
        2.6.2 24h尿蛋白检测
        2.6.3 血清生化指标
        2.6.4 肾脏形态及组织病理
        3.统计学处理
        4.实验结果
        4.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4.2 24h尿蛋白情况
        4.3 血清生化指标
        4.3.1 观察4周末组间生化指标变化
        4.3.2 观察8周末各组生化指标变化
        4.4 肾组织病理改变
        4.4.1 光镜
        4.4.2 电镜
        5.讨论
        5.1 关于模型的建立和认识
        5.2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5.2.1 病名
        5.2.2 基本病因
        5.2.3 核心病机
        5.2.4 证型分布
        5.3 补肾活血祛风方的分析
        5.3.1 补肾活血为基础,重视风邪
        5.3.2 方解分析
        5.3.3 药味分析
        5.4 补肾活血祛风方单用和联用激素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保护作用
        5.4.1 改善大鼠一般情况
        5.4.2 减少大鼠尿蛋白
        5.4.3 改善脂代谢紊乱
        5.4.4 减轻病理损害
        5.5 现代作用机制探讨
    第二部分 基于MDR1及P-gp170的补肾活血祛风方治疗阿霉素肾病大鼠的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物和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其他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 模型建立
        2.2 中药复方药液制备
        2.3 对象分组
        2.4 给药方案
        2.5 标本采集
        2.6 RT-PCR
        2.6.1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2.6.2 总RNA提取
        2.6.3 进行基因组DNA的除去反应
        2.6.4 逆转录反应体系
        2.6.5 RT-PCR反应设计
        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8 外周血流式细胞检测
        3.统计处理
        4.实验结果
        4.1 大鼠肾组织MDR1mRNA的PCR检测结果
        4.2 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MDR1mRNAPCR结果
        4.3 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P-gp170的结果
        4.4 8周末外周血淋巴细胞P-gp170流式检测
        4.5 阿霉素肾病大鼠MDR1mRNA与P-gp170表达的相关性
        4.5.1 8周末外周血淋巴细胞上MDR1mRNA与P-gp170相关性分析
        4.5.2 8周末肾组织MDR1mRNA与P-gp170相关性分析
        4.6 阿霉素肾病大鼠P-gp170与24hUTP的关系
        4.6.1 8周末外周血P-gp170与24hUTP相关性分析
        4.6.2 8周末肾组织P-gp170与24h尿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5.讨论
        5.1 关于指标选择的分析
        5.2 ADR大鼠肾脏、外周血MDR1mRNA和P-gp170表达分析
        5.3 ADR大鼠P-gp170和MDR1mRNA水平的关系分析
        5.4 ADR大鼠P-gp170和MDR1mRNA与GC耐药的关系探讨
        5.5 补肾活血祛风方对MDR1和pgp170的影响和中药逆转耐药的讨论
        5.6 ADR大鼠P-gp170与24hUTP的关系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综述
    一、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研究动态
        1.中医对肾病综合征的病种认识
        2.中医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中医药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3.1 临床研究进展
        3.2 名家论述
        4.中药逆转MDR1耐药的研究
    二、MDR1/P-gp170介导肾病综合征耐药的研究
        1.MDR1概述
        2.P-gp170分布及生理功能
        3.P-gp170介导激素耐药的机制
        4.MDR1与激素耐药
        5.MDR1逆转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10)防己黄芪汤现代临床应用证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现代临床防己黄芪汤证主症分布规律
防己黄芪汤的新用
防己黄芪汤证的一般发病规律
防己黄芪汤证的辨证特点
防己黄芪汤证现代临床药物使用规律
    1.防己
    2.黄芪
    3.白术
    4.甘草
    5.生姜和大枣
    6.配伍用药
    7.煎服方法
小结

四、肾病综合征1例治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 郭蓉.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颐肾育阴合剂防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足量激素阶段阴虚火旺型患者皮肤痤疮临床研究[D]. 覃海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D]. 金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经典名方麻黄汤物质基准研究[D]. 张国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6]湖南省农村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况(二)[J]. 蔡铁如,刘珍,徐琦,杨届,邓天好. 湖南中医杂志, 2018(09)
  • [7]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方证相关分析[D]. 张颖姝.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益气补肾活血祛风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楚秀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6)
  • [9]补肾活血祛风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多耐药基因MDR1及P-gp170影响的实验研究[D]. 余海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6)
  • [10]防己黄芪汤现代临床应用证药规律分析[J]. 杨会军,刘维,吴沅皞,张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8)

标签:;  ;  ;  ;  ;  

肾病综合征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