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观

论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观

一、论邓小平的思想政治工作观(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李超[2](2021)在《邓小平青年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文博[3](2021)在《习近平青年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青年培育的重视程度更加得到凸显。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一系列富有远见的发展规划与建设目标,诸如“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目标,这些重要战略部署的实现载体主要在青年群体。新时代中国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主力军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因此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年成长成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剖析了习近平青年观,且提出了一定的创新性建议,这对加强与推动青年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实际意义。习近平青年观,其形成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教育思想理论,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弘扬,其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青年发展的思想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习近平立足我国现阶段青年成长成才的新实践和新特点,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思考,逐步形成了习近平青年观。它在内容上揭示了青年的历史地位、成才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育目标;在特征上表现出内容上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方法上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形式上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目标上的现实性与理想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青年观正是这一根本遵循的具体理论形态。习近平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观念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和认识,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构成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习近平青年观本身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由此推动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具备实践特点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习近平青年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培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青年培育实践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对当今中国的青年培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是世界青年成长成才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基于这样的现实历史背景,本文通过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系统研究,全面阐释了其时代背景与理论资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时代价值与践行路径。以期能够精准把握习近平青年观的精神实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培育体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本文共由六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选择研究习近平青年观这一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方法和思路,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创新点等。第2章,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资源。主要从当代中国青年的发展现状、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机遇与挑战等三个方面阐述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此外,还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资源作了细致梳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的论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年发展思想等。第3章,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作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3章论述了习近平如何看待青年的使命担当问题,进而针对习近平青年观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目标作出明确界定和分析,使得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得到清晰而完整的呈现。第4章,习近平青年观的基本特征。科学的理论指导无论在内容、方法还是形式和目标上都应当具有辩证性的特征,习近平青年观便是这样一种关于青年培育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它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讲求科学又强调实践,既兼顾特殊与普遍,又能统筹现实与理想。第5章,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青年培育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习近平青年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既创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又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思想;既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理论导向,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第6章,习近平青年观的践行路径。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唯一的检验标准。习近平青年观最终要落脚到践行,在践行的路径上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和共青团的组织协调作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增强青年自身的使命担当意识。通过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系统研究,可以进一步把握习近平关于青年培育和发展的要求和精髓,明确青年培育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举措,使青年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循规而行。这要求我们务必给予青年培养以更多的重视,使当代青年能够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人,进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充分保障。习近平针对青年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与措施,有效维护了青年在工作、生活及学习等各方面的权益,为青年发展营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群体的奋斗热情。

黄德宝[4](2021)在《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青年的成长和成才关乎国家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历代领导人重视的问题。毛泽东与习近平始终重视青年的引导和教育,其二者青年观的比较研究也是学术界探讨的问题之一。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始终坚持青年命运关乎国家的命运、始终坚持重视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的教育、始终坚持党对共青团工作的绝对领导,是二者所具有的相同性。这种相同性也反映了习近平在强调青年要勇担民族复兴之责、德育为先是青年成才的基石、教育就是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上,体现了对毛泽东青年观的继承。由于二者所处时代的变化,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在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青年培养的具体目标、青年教育的个别原则、青年教育内容的着力点以及青年教育方式的运用上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出了习近平在从“又红又专”到“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从典型榜样到榜样与家风传承相结合的育人方式、从“教育与劳动结合”到“八个相统一”的育人原则上,体现了对毛泽东青年观的发展。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对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它启示着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领导,青年一代必须具备崇高的品质与卓越的能力,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团工作的领导。

张瑞[5](2021)在《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关心青年成长进步,在理论上积极探索、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凝练出一套体系结构完整、逻辑层次明晰、内容覆盖丰富的青年教育思想体系,并对它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理论,已然成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本文以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的渊源与传承、内生逻辑以及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与作用。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受到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影响,同时也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多位领导人有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继承和发展,结合习近平青年时期的锤炼,融入自己对青年教育的独特见解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论述,该论述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中重要一部分,同时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本研究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挖掘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历程,拟采用文献研究、系统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学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巨大意义,试图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第一章是研究综述部分,在此部分针对青年教育这个问题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梳理与分析。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非常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工作,并且科学提出一系列关于青年成长成才和青年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为初步形成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打下坚实基础。国外研究理论重视青年教育思想中对道德和培养批判性思维、青年责任观等相关理念的培养。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保障,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第二章分析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论述的渊源与传承。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的产生都有其内生逻辑与成长轨迹。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论述的形成有着其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力量支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就已经认识到了青年在革命、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贯穿我党发展始终,几代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青年教育的重要作用;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核心是源自中华五千多年历史文化渊源,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因子,这些观念始终贯穿在青年教育工作中,也成为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论述中重要一部分。第三章梳理总结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也经历了漫长的总结与摸索阶段。总的来说,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是对历史的正确审视,来源于国家领导人的历史自觉、青年价值观的历史沉淀、青年教育策略的历史借鉴。其形成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最突出的就是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与当代青年工作融为一体,青年要为之接续努力奋斗;习近平青年教育形成的实践基础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作用于青年成长成才的伟大实践,源自于习近平自身青年工作实践经验,是对个人成长足迹的总结和凝练,也是对当前现实需要所做出的正面回答。习近平青年重要论述系统科学、内涵丰富,充分彭显出论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方法。第四章总结概述了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任务与基本特征。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自身独具一格的生成逻辑,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由文化渊源、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时代诉求四个方面组成。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任务注重对青年一代进行思想引领、品格塑造、自我提升三方面。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青年本质论、青年价值论、青年教育论、青年发展论四个方面。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系统科学内涵丰富,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成长成才要坚持他育与自育相结合、内化与外化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榜样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论述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务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第五章探究了习近关于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意义。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奠定了当代青年的前进方向、充实了当代青年的知识内涵、明确了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指明了当代青年的价值选择、明确了当代青年的奋斗目标。论述是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思想体系,发展了我国新时代青年教育的育人理论,丰富了我国新时代青年教育的育人资源,完善了我国新时代青年教育的育人方法,明确了我国新时代青年教育的育人目标,对指引我国新时代青年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思想通过阐明新时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为新时代青年成才的科学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拓宽了新时代青年建功立业的主要路径和方法,有力的推动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发展,对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能力强、坚定“四个自信”、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六章探析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首先,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强的逻辑关系,党的领导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组织保证。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内核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也是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微观反映。其次,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制度,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类受众;科学明确的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宽严相济的教育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尊重不同的教育受众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推动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发展,为当代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欧阳润[6](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隋从容[7](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安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两大奇迹”,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取得这样的成就,既凝聚着全国公安战线和广大公安民警的艰苦努力,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和能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安工作摆在事关国家政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位置,在汲取国内外公安工作理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顺势而为,在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事业的进程中,对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任务、公安工作的着力点以及公安工作主体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索与回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无论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还是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公安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需要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观照和双向互动中剖析和探讨。为此,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归纳总结提炼相融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发力的必然结果。发生学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都有其必然的发生基础,也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等国际国内因素对公安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公安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历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期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继承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民主法制思想为统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形成了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开创了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新局面。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期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时期,以依法治国思想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法治化建设,形成了以“讲政治、讲法制、讲服务”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第三阶段,2002年至2012年期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形成了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全面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蓬勃发展。第四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平安中国思想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更高需求为目标,着重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层面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形成了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什么是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使命任务;围绕着“为什么要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围绕着“怎样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方针策略和举措;围绕着“谁来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关于公安工作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回答了公安工作“是什么”的问题。关于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维护社会治安要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建设平安中国,回答了公安工作“为什么”的问题。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回答了公安工作“怎么做”的问题。政治建警,全面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从严治警,依法加强公安队伍纪律规矩意识和正规化建设;素质强警,切实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回答了公安工作“谁来做”的问题。上述内容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其总体特征是:从生成方式和过程来看,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实践性特征;从内容构成上来看,具有科学性、政治性、法治性特征;从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上来看,具有人民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思想指南;其实践意义主要在于: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思想无论是对公安工作的定性定位问题,还是公安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路线、方针、策略,抑或是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等方面,都对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有所发展,同时,也有效地统筹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就该思想发展的基本经验,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指导思想,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服从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这一根本立足点,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这一根本价值指向,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这一方法论等;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通过强化公安民警的理论信仰,改进公安民警教育方式、强化理论武装,将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转化为公安工作的政策、制度、运行体系,转化为公安干警的需要等手段,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在回答时代之间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正确认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既不能认为它具有历史条件的局限就认为它已过时,弃之不用,也不能认为是终极的理论,而教条僵化,生搬硬套,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尤其是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孙贵林[8](2020)在《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民主思想,既是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也是因应世情、国情与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还是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终产物。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23年6月旅法勤工俭学到积极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是酝酿萌发阶段;二是1952年7月调往中央以后从支持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到关注分配问题、主张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贯彻平等和自由原则,是积极探索阶段;三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支持农村开展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打破单一所有制结构以及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初步形成阶段;四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到1992年春南巡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是成熟完善阶段。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民主的制度保障是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最重要标志,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促进的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经济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目标。其二,经济民主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管理民主化。经济民主要求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的经济自主地位,享有自主的经济管理权和经济利益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民主集中制”、“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既注重推进宏观经济的民主管理,处理好党政关系、上下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又注重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其三,经济民主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决策民主化。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从民主制定、民主执行、民主检验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即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基本方法,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在经济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是动力之源,“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是必然选择,“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重要原则;在经济决策检验过程中,“实践”是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具体标准。其四,经济民主的实践成效是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即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转变、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转变、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转变。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表现为: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物质前提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诉求是人民自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与民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其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努力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敖丹[9](2020)在《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视野下的青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年是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创造者,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奉献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新华日报》作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党报,青年问题是其报道和关注的重要内容。通过《新华日报》这一媒体,探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青年问题关注的重点内容及其为青年问题的解决提出的相关政策措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群体的重视与关心,可为当下制定青年政策、解决青年问题提供参考,同时有助于加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当代青年对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献身的积极性。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青年问题的关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青年动员、青年教育、青年就业、青年生活。《新华日报》通过新闻报道、读者互动等多种形式,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引,对涉及青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措施和处理办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关心与爱护,是中国共产党青年政策的具体体现。《新华日报》对青年问题的关注抓住了战时青年问题的重点,也为当下青年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历史借鉴。青年问题贯穿抗战始终,《新华日报》长期关注且内容丰富;关注问题贴合大后方青年实际;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思想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新华日报》对青年问题的关注,使我们更加重视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青年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全社会要重视青年,理解青年,关心青年,为青年发展融入时代主题创造条件,依靠青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陈虹[10](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这一“革命”产生了彻底的社会变化、极大的经济腾飞。在这一变革中,国有企业始终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主心骨,是推动国家战略发展的中流砥柱。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在存量调整和经营机制转换中勾勒出了崭新的时代内容与轨迹,构成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背景。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国有企业有序经营、综合发展的一大法宝,需要始终不渝地抓好、用好、实践好。目前,在众多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文本内容中,尤其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论述最为集中且更具有研究价值,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串联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发展的“整体图式”,为新时代历史方位下进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考察提供理论指导。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绪论,阐明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清晰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也进行了研究难点和创新点的剖析。第二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形成基础。本章主要从理论基础、思想资源、实践基础三个方面梳理了思想形成的根基,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基础之上。第三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章为研究的重点,主要对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进行了提炼分析和纵向构建。第四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本章从历史角度厘清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功能认识的变化轨迹,从理论层面解析其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认识的内在机理,从实践维度解读其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问题认识的应对方略。第五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价值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蕴含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论和方法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文献资料为本,以逻辑提炼为线,以价值研究为用,力求达到脉络清晰、论述得当。

二、论邓小平的思想政治工作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邓小平的思想政治工作观(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1.3.1 德育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3.3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4.4.1 德育评价论
        4.4.2 德育效用论
        4.4.3 德才兼备论
        4.4.4 德育功能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6.3 小结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习近平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资源
    2.1 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现状
        2.1.2 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2.1.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2.2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资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的论述
        2.2.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
        2.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年发展思想
第3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3.1 习近平论青年教育培养目标
        3.1.1 立德树人是青年培养的根本目标
        3.1.2 提升实践能力是青年培养的重中之重
        3.1.3 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是青年成才的关键
        3.1.4 促进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
    3.2 习近平论青年的使命担当
        3.2.1 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3.2.2 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3.2.3 青年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要力量
        3.2.4 青年是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
    3.3 习近平论青年教育内容
        3.3.1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3.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3.4 法治观念教育
    3.4 习近平论青年教育形式
        3.4.1 读书学习的自我教育
        3.4.2 行胜于言的实践教育
        3.4.3 榜样示范的塑造教育
        3.4.4 文化熏陶的感化教育
        3.4.5 家庭内部的亲子教育
    3.5 习近平论青年成长成才
        3.5.1 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3.5.2 练就过硬本领:学如弓弩,才如箭簇
        3.5.3 勇于创新创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5.4 矢志艰苦奋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3.5.5 锤炼高尚品格: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第4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基本特征
    4.1 目标上兼具现实性与理想性
        4.1.1 习近平青年观以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服务为目标
        4.1.2 习近平青年发展目标的宏观愿景是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
    4.2 内容上兼具继承性与创新性
        4.2.1 习近平青年观与中国共产党已有的青年观一脉相承
        4.2.2 习近平青年观是对中国共产党青年发展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4.3 方法上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
        4.3.1 习近平青年观的方法彰显科学性
        4.3.2 习近平青年观的方法重视实践性
    4.4 形式上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
        4.4.1 习近平青年观的实践形式具有普遍性
        4.4.2 习近平青年观的实践形式具有特殊性
第5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价值
    5.1 创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
        5.1.1 拓宽了青年教育的内容
        5.1.2 完善了青年培养的体系
        5.1.3 凸显了青年成才的目标
    5.2 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思想
        5.2.1 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5.2.2 丰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思想
    5.3 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理论导向
        5.3.1 坚定青年矢志奋斗的信念
        5.3.2 指明青年成长成才的道路
        5.3.3 提供青年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
    5.4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5.4.1 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5.4.2 保障青年成长成才
第6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践行路径
    6.1 坚持党的领导和共青团的组织协调作用
        6.1.1 加强党对青年的引领和服务
        6.1.2 强化共青团对青年的组织和凝聚
    6.2 充分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
        6.2.1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
        6.2.2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6.3 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6.3.1 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
        6.3.2 深化优良家风的熏染
    6.4 增强青年自身的使命担当意识
        6.4.1 树立国际视野
        6.4.2 确立鸿鹄之志
        6.4.3 涵养自身修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4)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青年
        (二)青年观
        (三)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第一章 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一、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历史过程
        (一)毛泽东青年观形成的历史过程
        (二)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历史过程
    二、毛泽东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一)青年是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青年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四)充分相信和使用青年人才
        (五)重视建立青年组织,引导团结青年
    三、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一)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
        (二)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
        (三)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青年
        (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五)以中国梦为引领,不断深化改革共青团
第二章 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异同及其关联
    一、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同点及其关联
        (一)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同点
        1.青年的命运,关乎国家命运
        2.重视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3.坚持党对共青团工作的绝对领导
        (二)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相同点的关联:习近平对毛泽东青年观的继承
    二、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差异及其关联
        (一)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差异点
        (二)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差异点的关联:习近平对毛泽东青年观的发展
第三章 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与启示
    一、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
        (一)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促进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领导
        (二)青年一代必须具备崇高的品质和卓越的能力
        (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案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青年教育发展的历史溯源与传承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
        2.1.1 马克思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
        2.1.2 恩格斯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
        2.1.3 列宁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
    2.2 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2.2.1 毛泽东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
        2.2.2 邓小平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
        2.2.3 江泽民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青年教育思想
        2.3.1 重视国家利益,强调责任担当
        2.3.2 推崇仁爱原则,培养家国情怀
        2.3.3 强调德行修为,重视敬业奉献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
    3.1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3.1.1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历史审视
        3.1.2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3.1.3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3.1.4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
    3.2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
        3.2.1 萌芽时期—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期
        3.2.2 发展时期—插队结束至党的十八大之前
        3.2.3 成熟时期—党的十八大之后
    3.3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3.3.1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3.3.2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3.3.3 务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
        3.3.4 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第四章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
    4.1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4.1.1 文化渊源
        4.1.2 理论依据
        4.1.3 实践基础
        4.1.4 时代诉求
    4.2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任务
        4.2.1 注重立德树人
        4.2.2 注重思想引领
        4.2.3 注重品格塑造
        4.2.4 注重自我提升
    4.3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观点
        4.3.1 青年本质论
        4.3.2 青年价值论
        4.3.3 青年教育论
        4.3.4 青年发展论
    4.4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方法
        4.4.1 他育与自育相结合
        4.4.2 内化与外化相结合
        4.4.3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4.4 榜样与示范相结合
第五章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功能与意义
    5.1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功能
        5.1.1 奠定了当代青年的前进方向
        5.1.2 明确了当代青年的奋斗目标
        5.1.3 充实了当代青年的知识内涵
        5.1.4 明确了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
        5.1.5 指明了当代青年的价值选择
    5.2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意义
        5.2.1 明确了我国新时代青年教育的目标
        5.2.2 发展了我国新时代青年教育的理论
        5.2.3 丰富了我国新时代青年教育的资源
        5.2.4 完善了我国新时代青年教育的方法
    5.3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5.3.1 阐明了新时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5.3.2 指出了新时代青年成才的科学道路和正确方向
        5.3.3 拓宽了新时代青年建功立业的主要路径和方法
        5.3.4 推动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第六章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启示
    6.1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关系
        6.1.1 党的领导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组织保证
        6.1.2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内核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
        6.1.3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是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微观反映
    6.2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
        6.2.1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6.2.2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制度
        6.2.3 习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类受众
    6.3 习近平青年教育工作重要论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6.3.1 科学明确的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6.3.2 宽严相济的教育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6.3.3 尊重不同的教育受众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1.1.1 大思政的内涵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1.2.1 就业概念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2.1.1 劳动分工理论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锚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2.4.1 双元结构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样本结果分析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4.6.1 责任意识
        4.6.2 就业观念
        4.6.3 就业适应
        4.6.4 就业态度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5.1.1 总体目标
        5.1.2 工作原则
        5.1.3 育人模式
        5.1.4 实施内容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5.3.2 职业素养教育
        5.3.3 职业规划教育
        5.3.4 社会实践教育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
        (一) 国际背景:全球化和国际警务改革对公安工作带来新影响
        (二) 国内现实: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提出新要求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实践基础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安工作的历史实践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工作的现实实践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理论来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安工作的相关理论
        (二) 毛泽东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78年-1992年)
        (一) 在拨乱反正中初步形成
        (二)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走向成熟
        (三) 在党的十三大以后至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92年-2002年)
        (一)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初步形成
        (二) 党的十五大以后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02年2012年)
        (一) 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七大这一时期为形成期
        (二) 党的十七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时期为进一步发展期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12年至今)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
        (一) 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依然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
        (二) 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和工作大局中公安工作处在很重要的位置
        (三) 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使命任务
    二、关于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
        (一)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不能动摇
        (二) 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三、关于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
        (一)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二) 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三)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四、关于公安工作的实现路径
        (一)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 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三)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 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增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关于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
        (一) 政治建警:全面加强革命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政治过硬
        (二) 从严治警:全面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确保公安队伍纪律作风过硬
        (三) 依法治警: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责任过硬
        (四) 素质强警:积极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本领过硬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总体特征
    一、生成过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继承性
    二、内容构成的科学性政治性和法治性
        (一) 严密的科学性特征
        (二) 鲜明的政治性特征
        (三) 强烈的法治性特征
    三、本质属性和价值依归的人民性
        (一) 价值指向的人民性
        (二) 力量源泉的人民性
        (三) 评判标准的人民性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价值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二) 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 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 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
        (三) 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
        (四) 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思想保障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
    一、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
        (一) 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二) 以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为根本原则
        (三) 以坚持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立足点
        (四) 以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为根本价值指向
        (五) 以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为方法论
    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
        (一) 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
        (二) 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时代之间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
    三、在正确认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
        (二) 坚持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相关概念解析
    0.3 研究现状分析
        0.3.1 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3.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0.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1章 体系生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背景和过程
    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与党情出现新变化
        1.1.2 历史镜鉴: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深刻反思
        1.1.3 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1.1.4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
    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1.2.1 酝酿萌发阶段
        1.2.2 积极探索阶段
        1.2.3 初步形成阶段
        1.2.4 成熟完善阶段
第2章 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民主
    2.1 所有制与经济民主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民主内涵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民主
        2.2.1 经济主体的基本含义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内涵
    2.3 分配制度与经济民主
        2.3.1 重新确立物质利益原则
        2.3.2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拨乱反正
        2.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经济民主内涵
第3章 基本任务:经济管理民主化
    3.1 经济管理民主化的提出
    3.2 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3.2.1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原则
        3.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3.2.3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3.2.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2.5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原则
    3.3 宏观经济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3.1 给政府分权:处理好党政关系
        3.3.2 给地方分权:处理好上下关系
        3.3.3 给企业分权:处理好政企关系
        3.3.4 给集体经济组织分权:处理好政社关系
    3.4 企业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4.1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3.4.2 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第4章 关键环节:经济决策民主化
    4.1 经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4.1.1 经济决策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4.1.2 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 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4.2 经济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3 经济决策民主制定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决策制定的必要条件
        4.3.2 群众路线:经济决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4.3.3 民主集中制:经济决策制定的重要保证
    4.4 经济决策民主执行
        4.4.1 “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执行的动力之源
        4.4.2 “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经济决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4.4.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则
    4.5 经济决策民主检验
        4.5.1 “实践”:经济决策检验的唯一标准
        4.5.2 “三个有利于”:经济决策检验的具体标准
第5章 实践成效: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
    5.1 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的变迁
        5.1.1 计划体制时期行政调控下的生产
        5.1.2 改革开放后生产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5.2 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的变迁
        5.2.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拨下的交换
        5.2.2 改革开放后交换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5.3 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变迁
        5.3.1 计划体制时期平均主义下的分配
        5.3.2 改革开放后分配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
    5.4 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的变迁
        5.4.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节下的消费
        5.4.2 改革开放后消费向适度可持续的转变
第6章 理论解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和特点
    6.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
        6.1.1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6.1.2 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的领导核心
        6.1.3 发展生产力:经济民主的物质前提
        6.1.4 人民自主:经济民主的价值诉求
        6.1.5 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
    6.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
        6.2.1 坚持经济与民主的统一
        6.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6.2.3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
        6.2.4 坚持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
        6.2.5 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6.2.6 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第7章 现实观照: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7.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7.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
    7.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7.2.1 进一步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
        7.2.2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管理民主化进程
        7.2.3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决策民主化进程
        7.2.4 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视野下的青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华日报》的创立与战时中共的青年观
    2.1 《新华日报》的创立
        2.1.1 《新华日报》的创立背景
        2.1.2 《新华日报》的主要内容
    2.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青年观
        2.2.1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来源
        2.2.2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内容
第3章 《新华日报》关注的青年问题
    3.1 青年动员
        3.1.1 战时青年动员中存在的问题
        3.1.2 《新华日报》的青年动员观
    3.2 青年教育
        3.2.1 日本侵华对中国教育的破坏
        3.2.2 国民政府的应对
        3.2.3 《新华日报》的青年教育观
    3.3 青年就业
        3.3.1 战时青年失业的加剧
        3.3.2 国民政府的应对
        3.3.3 《新华日报》的青年就业观
    3.4 青年生活
        3.4.1 婚恋问题
        3.4.2 交友问题
        3.4.3 理想与现实问题
第4章 《新华日报》关注青年问题的特点
    4.1 长期关注且内容丰富
        4.1.1 对青年问题长期关注
        4.1.2 关注内容全面丰富
    4.2 立足大后方青年实际问题
        4.2.1 贴近大后方青年思想实际
        4.2.2 切合大后方青年生活实际
    4.3 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贯穿始终
        4.3.1 内容全方位融入中国共产党青年观
        4.3.2 对策凸显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优势
第5章 《新华日报》关注青年问题的时代价值
    5.1 高度重视青年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5.1.1 营造全社会重视青年的氛围
        5.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
        5.1.3 不断完善关于青年发展的各项制度
    5.2 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有利条件
        5.2.1 为青年成才提供优质教育
        5.2.2 为青年就业提供充裕岗位
        5.2.3 为青年生活提供细致服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的阐释
        1.3.1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
        1.3.2 国有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内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形成基础
    2.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2.1.2 列宁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2.1.3 毛泽东关于国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2.2 思想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企业政治文化思想
        2.2.1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思想
        2.2.2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思想
        2.2.3 西方企业政治、文化的思想
    2.3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
        2.3.1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历史发展进程
        2.3.2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实实践基础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3.1.1 党政职能分开,加强党对思想战线领导的方针
        3.1.2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任务
        3.1.3 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结合的原则
        3.1.4 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业务工作结合的途径
    3.2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3.2.1 保障职工主人翁地位的方针
        3.2.2 培养“四有”职工的目标
        3.2.3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3.2.4 疏导、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途径
    3.3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3.3.1 以人为本,以职工干部为本的目标
        3.3.2 构建“和谐”企业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3.3.3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的原则
        3.3.4 “三个贴近”的途径
    3.4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3.4.1 坚持党对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的政治原则
        3.4.2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的方针
        3.4.3 统一思想,凝聚企业改革共识的任务
        3.4.4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企业文化的途径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
    4.1 历史逻辑: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历史探索
        4.1.1 由制度困局向科学定位转变
        4.1.2 摆脱行政惯性向政治导向转变
        4.1.3 由政治导向向服务保证转变
    4.2 理论逻辑: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认识推进
        4.2.1 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与党组织的地位要求相一致的规律
        4.2.2 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与企业职工思想行为特点相适应的规律
        4.2.3 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与企业经济和体制环境相适应的的规律
    4.3 实践逻辑: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问题的追问回应
        4.3.1 回应思想政治工作不被重视而边缘化的问题
        4.3.2 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协调的难题
        4.3.3 解决全球化和市场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挑战的困境
        4.3.4 推进以党的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问题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价值意义
    5.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5.1.1 加强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党的政治领导的原则
        5.1.2 坚持和彰显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价值立场
        5.1.3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目标向度
    5.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现实意义
        5.2.1 为思想政治工作与国企党建工作有机融合提供了指南
        5.2.2 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机结合提供了思路
        5.2.3 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依据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并发表的研究成果

四、论邓小平的思想政治工作观(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2]邓小平青年思想研究[D]. 李超.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3]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 李文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4]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比较研究[D]. 黄德宝. 大理大学, 2021(01)
  • [5]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D]. 张瑞.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6]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D]. 隋从容. 山东大学, 2020(09)
  • [8]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D]. 孙贵林. 湘潭大学, 2020(12)
  • [9]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视野下的青年问题研究[D]. 敖丹.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研究[D]. 陈虹.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论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