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国该怎么办?——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王先雷探讨

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国该怎么办?——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王先雷探讨

一、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中国怎么办?——中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宪磊博士后一席谈(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英,李磊[1](2017)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河南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经济呈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层次人才是推动结构转型、创新驱动的重要内生动力。文章以河南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河南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从强化认识、加大投入、按需引才、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河南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郎峻[2](2013)在《公共政策视角下中国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研究 ——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文中提出目前,由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人才流失现象愈加频繁,并已引起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人才流失在国外的文献中统称之为“brain drain”,已有文献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角度对人才迁移及人才流失进行了分析,并讨论收益分析、信息不对称、环境因素、个人偏好、人力资本等。以往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人才流失的单向过程,侧重研究人才流失所产生的现实效应,并没有对暂时性的人才流失以及人才回归等现象进行充分讨论和研究。本文分析了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必要性,讨论了现有教育体制和相应社会福利的缺陷。在借鉴世界一些其他国家的教育体制及相应社会福利经验的基础上,以大连市为例,就如何降低人才流失量和提升人才吸引量提出构想,从政策设计的角度具体探讨如何解决中国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高层次人才管理的基本理论阐述。主要阐述高层次人才流失有关概念的内涵,高层次人才流失与政策的相关性分析,以及高层次人才流失的政策分析之理论与实践价值;第二部分为以大连市为例阐述中国高层次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其原因;第三部分为从政策角度设计如何解决中国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以期为解决中国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周红军[3](2013)在《基于人才驱动的常州市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以三家企业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制造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两化”融合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代机械制造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生产技术、运作方式、产业规模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但作为传统产业,机械制造企业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现,原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整个产业快速、高效、低碳的发展要求,机械制造企业已进入到必须通过创新技术、合理布局、形成行业优势促进升级发展的新阶段。而推进机械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新品研制、成果转化、高效管理等,首先依赖“人才”这个关键要素,必须要依靠人才来实现创新、研发、生产、管理等一系列过程。因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驱动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各类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引进、使用中,才能最终实现机械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本文以常州市机械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三家不同类型的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特点和制约因素,采取实地调研、访问座谈、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由三家企业人才培养使用现状、发展情况,对照产业升级、新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和人力资源发展等理论,探究常州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轨迹和存在问题,特别是基于人才视角分析常州机械制造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从政府、企业、人才层面,分析“人才驱动”要素与机制,探寻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路径,并提出人才驱动推进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赵斌[4](2011)在《生物数学的起源与形成》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数学是一门具有丰富数学理论基础的交叉学科,以往数学史界对这门新兴学科的历史发展关注不够,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史料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生物数学的起源与形成过程:首先对生物数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整体疏理→然后把握生物数学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关节点→选择一类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数学模型(种群动态数学模型),以该模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作为突破口→通过猜想,重新构造各个阶段的关节点产生原因→最后,以相关原始文献验证上述猜想。在上述方法的指导下,本文获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以一类在生物数学中运用最为广泛和深入,发展最为系统和成熟的模型——种群动态数学模型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突破口,探析了生物数学起源与形成的历史轨迹,并详细介绍了这类生物数学模型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十五种形态:沈括的种群动态数学模型、斐波那契的家兔增长动态数学模型、徐光启的人口增长动态数学模型、格朗特的生命表模型、欧拉的人口几何增长动态数学模型、马尔萨斯模型、逻辑斯蒂克模型、洛特卡—沃尔泰拉模型、洛特卡—沃尔泰拉模型的扩展模型、单种群扩散动态数学模型、多种群扩散动态数学模型、复合种群动态数学模型、郝林种群动态模型、混沌种群动态模型;同时指出该类模型在生物数学起源与形成中的重要价值与不可忽略的实践意义。2.详尽分析了生物数学四大分支:生物统计学、数量遗传学、数学生态学、生物信息学的起源与形成过程,并指出了这四大分支的特征。3.通过文献研读与历史分析及比较研究,重点讨论了四位关键人物(孟德尔、沃尔泰拉、高尔顿、费希尔)对生物数学的巨大贡献——虽然他们所做的部分工作在当时被人们所忽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所作工作对生物数学的起源与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被后人更深刻地加以认识。4.探析了生物数学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从生物数学专门期刊的创办、生物数学专着的出版、生物数学社团的成立、生物数学奖励四个方面加以详细阐述。5.探讨了生物数学的一些发展趋势,并展望了未来生物数学研究中的三个发展方向:生物数学将广泛渗透与应用于生物医学、多物种复合种群模型将趋于成熟、将创造出更适合于生物学的新数学。6.最后介绍了生物数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倡导发扬老一辈生物数学家的创业精神,为加快中国生物数学的发展而奋斗。

谢正义[5](2011)在《信息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文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各国(地区)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信息化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生产经营决策的改变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正是在信息化大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转变的背景下,本文以信息化为手段,研究我国如何通过信息化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信息化是由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广泛应用所引起的产业革命,促进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了生产方式改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引导着经济发展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演进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发展与融合,已有的信息技术推动了网络经济的产生和电子商务的出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得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方向加速发展,高性能计算向计算密集和数据密集方向发展,软件系统向网络化、智能化和高可信的阶段迈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为特征。上一代信息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均促进了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信息化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知识基础、信息传播,催生了信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革命,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产生、共享和应用,推动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创新发展。本文认为信息化对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制造业领域,信息化发展促进了传统工业的优化和新型业态的出现,调整了工业结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信息技术的创新促进主导产业更替。二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活动,提升了传统工业的竞争力。三是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新的价值创造模式,改变了传统工业的价值创造模式。在服务业领域,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化而产生的。服务业效率提高的过程是与服务业的转型同步进行的,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信息化带动了服务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化升级。二是信息化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三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采用使服务业的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的方式和水平提高,基于IT技术和互联网的离岸服务贸易发展加快。在农业领域,农业现代化的信息化推动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信息化指导农产品创新。二是信息化引导农产品走向市场。三是信息化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服务。四是信息化提高农业科学管理水平。本文将信息技术产业化过程定义为信息化的直接效应,制造业部门使用中间产品而产生的效应称之为间接效应。本文通过计算电子信息产业与信息服务业中间投入率、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分析了信息产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信息化直接效应显着,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江苏的支柱性产业,信息服务业区域影响力较大;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强,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均大于1;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均小于1。二是电子信息产业信息化间接效应显着,但信息服务业间接效应较弱。制造业部门使用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时,增加值显着提高,这表明电子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越高,企业使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越大,因而有效促进产品升级;同时信息服务业中间投入率对产业增加值几乎不存在影响,意味着信息服务业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三是农业信息化通过两个途径:一方面,信息服务业在农产品生产、销售以及培训中实现,通过这些途径有效改进农产品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和间接使用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有效提高农产品机械化水平,带动农业升级。信息化极大地改变了企业运行和市场交易的方式,出现了模块化管理、网络化管理等现代化管理,实现规范管理和效率管理,提高了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率,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信息化的内容随着企业的性质、规模和类型的不同,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生产制造企业来看,企业信息化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企业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等三方面。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业化战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和管理,改变了企业的服务模式,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认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打破原有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的均衡,带来组织分工的演变。当企业信息化实施到一定阶段,互联网络应用不断深入,交易费用随之降低,组织交易效率提高,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企业信息化为模块化生产创造了必要条件,模块化生产带来分工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络带来更紧密的联系,提高了他们之间分工和合作的效率。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分析了信息化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变化方面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尤其是企业应用互联网络会对企业组织结构产生影响,互联网络应用深度与组织内部层级的降低成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企业中间层级级数降低,扩大了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使得企业扁平化趋势显着。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深入,一些新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出现,如虚拟企业、网络组织等。可以相信,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将会与日俱增,并且在今后的组织变革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并以江苏省信息化指标体系为例,分析了地区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升级的信息化指标完善的建议。本文认为,信息化指标体系不仅要包括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资源利用,更要包括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指标,特别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信息化指标,信息化指标的完善应坚持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就业导向和效益导向等四方面原则。本文从制度角度对信息化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阶段需要新的制度安排,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发展,并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信息化的进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框架和运行的基本原则。从国际上看,信息化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信息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信息化发展模式,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模式,以及以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民族经济型信息化发展模式等四种主要模式。本文就四种模式从产业政策、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投资、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总结,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政府有关信息化的有效制度安排是各国(地区)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关键。这些有效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第一,支持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制度,包括政府的直接投入和风险投资;第二,有效的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第三,高效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制度;第四,有前瞻性的信息规划和信息法律制度。本文指出,通过信息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制度,规范和引导企业等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其有利于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借鉴信息化发展的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本文提出如下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转变的制度安排。一是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机构,为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组织保障。二是以应用为导向,制定不同层级的信息化转变发展方式规划和若干重点领域行动计划。三是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调整和优化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四是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开放,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高效供给。五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投入制度,强化金融和财税制度安排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引导作用。六是建立高效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保障。七是加快信息化立法和信息技术标准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八是完善信息化的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各级各部门科学发展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或验证指标。

杨全城[6](2011)在《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模式及政策支撑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社会中,信息已成为和物质与能量并重的基础资源。当前,我国的信息化潮头正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内容产业也随之迅速兴起。值此之际,研究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支撑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如何发展信息内容产业这一主题,从信息内容产业的定义出发,结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剖析了信息内容产业链式发展、集群发展和融合发展的内涵、机理和实现路径,建立了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架构,分析了我国发展信息内容产业要采取的调控方式,提出了促进我国信息内容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主要研究及创新性工作如下:1.将近年来经济界和理论界对信息内容产业的新发展、新认识,融入到信息内容产业的概念、特征和范畴中,定义了信息内容产业。在阐述产业发展模式概念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模式体系:链式发展模式解决产业组织形式问题,集群发展模式解决产业空间布局问题,融合发展模式解决产业信息内容来源问题。2.在明确信息内容产业链定义的基础上,论述了信息内容产业链的构成,即内容素材、内容创意、内容生产、内容传播、内容消费、衍生品开发及配套服务;信息内容产业链式发展就是信息内容产业链的构建、延伸和整合,主要包括纵向链式发展、横向链式发展和混合发展;信息内容产业链式发展机理的实质是通过信息内容产业组织的持续变化,寻求分工深化和交易费用降低,实现产业价值增值;提出了发展信息内容产业要用链式发展的思路,选择股权并购和战略联盟等纽带方式建立产业链,把握信息内容开发、产业终端掌控、衍生品拓展等链式发展的要点。3.在剖析信息内容产业集群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信息内容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动力在于集群主体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作用关系,集群发展具有获取整体效应、降低企业成本、催生新的企业、促进企业创新和打造“区域品牌”等优势;通过分析产业集群内柔性生产组织网络的产生、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和缄默知识的传播,诠释了信息内容产业集群的发展机理;提出了借助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人才优势、产业特色和资本技术等基础,按照信息内容企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合理布局产业园区等信息内容产业集群发展的实现途径。4.在阐述产业融合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信息内容产业融合发展是信息内容借助信息技术同其他产业及其内部的渗透、延伸和重组;从融合发展过程和融合发展中如何产生新的信息内容产业两个方面解释了融合发展的机理:信息内容产业在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一方面信息内容借助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其他产业,产生“隐性”信息内容产业,另一方面利用其他产业不断提供的“信息内容”,形成新的信息内容产业;提出了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推进产业链内融合和融合创新等信息内容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5.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信息内容产业要采取的调控方式,既要以市场为基础,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要根据产业发展周期,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调控政策。政府对信息内容产业的调控主要依靠调控政策。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信息内容产业政策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信息内容产业政策构建的目标、原则,建立了由法律法规、经济政策、行政政策和思想政策四个方面构建的信息内容产业政策支撑体系。

毛凤娇[7](2010)在《行政决策信息障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时代,信息的竞争在国际市场愈演愈烈,谁能掌握和利用更多的信息,谁就能获得主动权,在竞争中获胜,获取更多社会和经济利益。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通过获取有效的信息制定各种决策,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也通过各项决策实现对社会有限信息资源的分配和管理,维护社会信息利益的均衡。在我国行政决策中,由于对信息的获取障碍,导致许多国家重要信息资源丢失,信息内容扭曲,政府信息资源分配失衡,公共利益遭到破坏,而这也是导致政府许多行政决策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要解决行政决策的信息障碍,这对于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实现信息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五个部分分析行政决策存在的信息障碍及解决对策,首先借鉴其他领域对信息障碍的研究理论,确定政府行政决策信息障碍的内涵,并从信息对行政决策的作用,行政决策信息障碍的危害,阐述解决信息障碍的必要性,同时根据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信息自由权理论、公平正义理论,提出解决信息障碍必须以政府为主导,遵循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次是阐述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现状,一方面列举了我国在信息化建设、信息制度形成、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重大成绩,另一方面列举制约我国当前行政决策信息障碍的主要表现,即信息非法商品化、信息垄断、信息服务滞后、信息消费不对称。再次是从组织结构,工作制度,法律保障,人员素质,信息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决策信息障碍的形成原因。最后从改变信息供给模式、建立和谐决策环境,实行有效的信息管理制度,制定健全的法律保障,加强信息化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解决行政决策信息障碍的对策。

漆振光[8](2010)在《新时期我国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竞技武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而对竞技武术人才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是保持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取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视角出发,结合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人才学、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学科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的培养、配置和使用等重要环节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的目标是获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应遵循整体性开发、市场开发、学习与训练相结合开发、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开发和开放性开发等基本原则。第二,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重视和加强竞技武术人才培养、流动和激励等主要环节,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有机结合。第三,在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过程中,准确把握影响竞技武术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是促进竞技武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影响优秀武术教练员成长的主要因素是项目制胜规律因子、激励与应变能力因子、客观条件因子、品德因子、计划与协调因子、人格魅力因子、创新素质因子、学习总结因子、科研素质因子和环境保障因子。影响优秀武术运动员成长的主要因素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良好的身体条件、优秀教练的指导、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经历大赛的磨练、明确的奋斗目标、准确把握竞技武术项目制胜规律、良好的训练环境和家庭支持等。第四,竞技武术人才资源的地域分布是否均衡是影响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竞技武术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有着良好武术传统的地区,而一些边远落后地区其资源很少甚至没有,严重制约了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合理有效开发。应通过建立有效的竞技武术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竞技武术人才的合理流动,使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地域分布趋于均衡。第五,文化素质低是影响武术运动员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为拓展武术运动员未来发展空间,必须加强其文化教育。武术运动员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是分阶段分层次推进武术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创新、完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武术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监管机制、加强优秀武术运动员职业教育、健全武术运动员培养的市场机制、强化激励机制。第六,影响武术教练员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是其综合素质偏低,其资源开发的路径是树立武术教练员专业化发展理念,建立和完善岗前岗后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加强培养的相关法规制度、培训教材、培训信息化建设,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第七,建立有效的竞技武术人才市场运行机制,是促进竞技武术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其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完善竞技武术人才市场的主要措施是确立竞技武术人才市场主体地位、明晰资本产权、加强培育人才市场体系的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加强市场法规制度建设和市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八,激励是促进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在竞技武术人才培养和使用过程中,保持激励标准的全面性、激励手段的灵活性、激励过程的持续性、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体现激励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兼顾公平与效率。

曹金林[9](2010)在《我国人才立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时至今日,关于人才以及人才管理的重要性已被各国和各级政府所认可。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本强国”,人才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然而,当前我国人才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才立法的缺失与滞后是核心问题。因此,我们要真正从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保障,以及人才流动、人才引进、人才安全等各个环节加以规范,最终通过立法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各项措施,使人才强国战略能够具体化和法制化。人才立法属于行政立法范畴。本文从政府管理视角来审视和分析我国人才立法现状,简要回顾建国以来人才立法进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详细梳理目前我国人才立法的结构和基本特点,借鉴国外人才立法经验和成果,比较指出现阶段人才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才立法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人才立法的主要任务,勾勒出我国人才立法的基本框架,并重点提出了《人才法》立法建议,作为整篇论文的重点和创新点。

程万高[10](2010)在《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是整个社会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控制者,政府部门活动的规模和特点决定了它们所拥有的信息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最宝贵的社会资源。为充分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末就开始了有关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的研究与探索。尽管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立法和实践上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研究与实践仍进展缓慢,政府信息总量膨胀和有用信息资源匮乏现象同时并存,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机制不清晰是其根本原因。政府信息资源增值产品(或服务)应该由谁来提供以及如何提供,这不仅是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在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最核心问题。因此,为了推动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实现从低端的信息公开服务走向高端的信息增值服务,提升政府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各领域对政府增值信息的多元需求,当前迫切需要对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供给机制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以“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机制研究”为选题,针对当前面临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机制缺失问题,以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深入研究了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中市场供给、公益供给和政府供给等三种运行机制,设计了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公益机制和政府机制为补充的多元复合供给机制。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该项研究并形成本学位论文。本文在总结与吸取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做出了两点创新:(1)论证了政府信息资源增值产品的物品属性,并提出一般供给框架;(2)深入研究了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多元复合供给机制及其优化战略。本文主体部分围绕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机制研究,分为引言、研究综述、理论基础、增值产品的物品属性分析、市场供给机制、公益供给机制、政府机制、多元复合机制设计与优化,以及总结与展望等九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主要内容、研究难点与研究方法等。第二章:研究综述。从基本概念入手,辨析了信息、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机制等概念的内涵及特征;然后论证了在我国开展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基于对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面临问题的根源是供给机制的缺失,从而论证了本文供给机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必要性。第三章:公共物品理论。详细介绍了公共物品理论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与判定,并从人类社会的三面构体(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出发,着重研究了公共物品的三种供给机制: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公益机制,并分析了各机制的适应性及其相互关系。本章的研究为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机制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政府信息资源增值产品的物品属性及其供给分析。本章首先论证了政府信息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并进一步对其进行经济学分类,证明其中政府基础信息属于纯公共物品,而基于基础信息之上所开发的增值信息产品属于公共物品中的准公共物品,并由此论证了政府信息资源增值产品的供给属于公共物品供给的范畴,因此公共物品供给的基本框架可以作为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机制设计的基础。也就是说,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中,也存在市场机制、公益机制和政府机制。随后在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分别对这三种机制展开论述。第五章: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市场供给机制。首先分析了以市场机制供给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动力和条件,然后探讨了以“经济人”动机为驱动的市场供给机制运行原理,并重点就合同外包及特许经营等两种实现形式及其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承认市场供给机制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市场机制困境的原因及其表现。第六章: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公益供给机制。本章基于中国第三部门信息服务机构的现状,探讨了以“公益人”动机为驱动的第三部门公益供给机制的运行原理及其实现形式,并以国家图书馆“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服务整合平台”作为应用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探讨了公益机制困境的原因及其表现。第七章: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中的政府机制。本章首先分析了基础信息政府供给机制的动力、条件及其运行原理;然后探讨了政府在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中的支撑和监管两种干预机制;最后分析了“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其表现。第八章: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多元复合供给机制的设计与优化。本章首先探讨了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在服务供给中的角色关系,并基于效率与公平原则,以优势互补的方法,设计了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多元复合供给机制框架;并针对当前实践应用现状,提出了该多元复合供给机制的优化战略。第九章:总结与展望。对整个论文研究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二、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中国怎么办?——中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宪磊博士后一席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中国怎么办?——中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宪磊博士后一席谈(论文提纲范文)

(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河南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河南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3. 河南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3.1人才总量相对偏低
    3.2优秀拔尖人才缺乏
    3.3人才分布不平衡
    3.4人才吸引力不足与闲置浪费现象并存
4. 河南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4.1强化认识,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4.2加大投入, 增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4.3按需引才, 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4.4多措并举, 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公共政策视角下中国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研究 ——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 研究方法
一、 中国高层次人才管理的基本理论阐述
    (一) 高层次人才流失及相关概念界定
    (二) 高层次人才流失与政策的相关性分析
    (三) 高层次人才流失的政策分析之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 中国高层次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原因
    (一) 中国高层次人才流失现状——以大连为例
    (二) 中国高层次人才流失的政策原因
    (三) 中国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危害
三、 中国控制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对策
    (一) 国外控制高层次人才流失的政策及其启示
    (二) 中国控制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具体政策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基于人才驱动的常州市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以三家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主要问题
        1.2.1 研究对象及涉及的基本概念
        1.2.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章节安排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产业结构变动理论
        2.1.1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
        2.1.2 产业结构演变模式
    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 创新驱动理论
    2.4 人力资本投资与人才开发理论
3 常州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分析
    3.1 常州机械制造企业发展概况
        3.1.1 三家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简述
        3.1.2 三家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制约要素和问题
        3.1.3 常州市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概述
    3.2 常州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结构性矛盾
        3.2.2 自主创新不足
        3.2.3 质量效益不高
        3.2.4 经营管理不善
    3.3 基于人才视角的常州机械制造企业发展困境原因分析
4 人才驱动促进常州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4.1 坚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结构优化和使用原则
    4.2 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人才之间的关系
        4.2.1 政府主导
        4.2.2 企业实施
        4.2.3 人才支持
    4.3 “人才驱动”要素与机制
        4.3.1 “人才驱动”要素
        4.3.2 人才驱动机制
    4.4 “人才驱动”常州市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路径
    4.5 实施人才驱动的对策措施
5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生物数学的起源与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
        1.2.2 创新点
    1.3 生物数学简介
        1.3.1 生物数学概念厘定
        1.3.2 生物数学的主要分支
    1.4 结构编排
        1.4.1 一类生物数学模型的产生和发展
        1.4.2 生物数学四大分支的起源与形成
        1.4.3 四位重要人物对生物数学的影响
        1.4.4 生物数学的社会化及发展方向展望
        1.4.5 中国生物数学的开拓
第二章 一类生物数学模型的产生和发展
    2.1 沈括的种群动态数学模型
    2.2 斐波那契的家兔增长动态数学模型
    2.3 徐光启的人口增长动态数学模型
    2.4 格朗特的生命表模型
    2.5 欧拉的人口几何增长动态数学模型
    2.6 传染病动态数学模型
    2.7 马尔萨斯模型
    2.8 逻辑斯蒂克(Logistic)模型
    2.9 洛特卡—沃尔泰拉模型
    2.10 洛特卡—沃尔泰拉模型的扩展模型
    2.11 单种群扩散动态数学模型
    2.12 多种群扩散动态数学模型
    2.13 复合种群动态数学模型
    2.14 郝林种群动态模型
    2.15 混沌种群动态模型
    2.16 小结
第三章 生物统计学的起源与形成
    3.1 拉普拉斯与生物统计学
    3.2 凯特勒特与生物统计学
    3.3 孟德尔与生物统计学
    3.4 高尔顿与生物统计学
    3.5 卡尔·皮尔逊与生物统计学
    3.6 戈塞特与生物统计学
    3.7 费希尔与生物统计学
    3.8 奈曼—伊亘·皮尔逊假设检验理论
    3.9 生物统计学常用术语的产生
第四章 数量遗传学的起源与形成
    4.1 孟德尔与数量遗传学
    4.2 哈代—温伯格遗传平衡定律
    4.3 数量遗传学的产生与发展
    4.4 沃森—克里克脱氧核糖核酸右手双螺旋结构
    4.5 木村兹生与数量遗传学
    4.6 拓扑数量遗传学
第五章 数学生态学的起源与形成
    5.1 奥德姆与数学生态学
    5.2 迈克阿瑟与数学生态学
    5.3 罗伯特·梅与数学生态学
    5.4 数学生态学中的牛顿定律
    5.5 数学生态学中的模糊数学
第六章 生物信息学的起源与形成
    6.1 遗传算法的产生和发展
    6.2 生物信息学中的主要数学方法
第七章 四位重要人物对生物数学的影响
    7.1 孟德尔对生物数学的影响
    7.2 沃尔泰拉对生物数学的影响
    7.3 高尔顿对生物数学的影响
    7.4 费希尔对生物数学的影响
第八章 生物数学的社会化及发展方向展望
    8.1 生物数学的社会化
        8.1.1 生物数学专门期刊的创办
        8.1.2 生物数学专着的出版
        8.1.3 生物数学社团的成立
        8.1.4 生物数学奖励
    8.2 生物数学的发展方向展望
        8.2.1 生物数学将广泛渗透与应用于生物医学
        8.2.2 多物种复合种群模型将趋于成熟
        8.2.3 将创造出更适合于生物学的新数学
第九章 中国生物数学的开拓
    9.1 生物数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9.1.1 六位学者的开创性工作
        9.1.2 数学生态学学术活动
        9.1.3 生物数学讨论会
    9.2 中国生物数学教育的兴办
    9.3 生物数学社团的产生
    9.4 生物数学专门期刊的创办
    9.5 生物数学专着的出版及重要记载
    9.6 生物数学学术会议频繁开展
        9.6.1 全国性生物数学学术会议
        9.6.2 省级生物数学年会
        9.6.3 国际生物数学学术会议
        9.6.4 双边生物数学会议
    9.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取得的学术成果
    二.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5)信息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回顾
    1.3 研究思路
    1.4 可能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信息化与科技创新
    2.1 信息化的内涵、特征和技术革命
    2.2 网络经济及其发展
    2.3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4 创新型经济的信息化推动
第三章 信息化与产业升级
    3.1 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3.2 江苏制造业现代化的信息化推动实证研究
    3.3 服务业现代化的信息化推动
    3.4 农业现代化的信息化推动
第四章 信息化与企业变革
    4.1 企业信息化
    4.2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提升
    4.3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组织变革
第五章 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完善
    5.1 信息化指标体系
    5.2 我国信息化指标体系
    5.3 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分析
    5.4 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改进
第六章 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制度安排
    6.1 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6.2 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启示
    6.3 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后记

(6)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模式及政策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
        1.3.2 信息内容产业调控方式的相关研究
        1.3.3 信息内容产业政策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现状的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信息内容产业的基础理论
    2.1 信息内容产业的定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2.1.1 信息内容产业概念的演变
        2.1.2 信息内容产业的定义
        2.1.3 信息内容产业相关概念辨析
    2.2 信息内容产业的特征
        2.2.1 信息的特征
        2.2.2 信息内容产业的特征
    2.3 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模式
        2.3.1 产业发展模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3.2 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模式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内容产业的链式发展模式
    3.1 信息内容产业链的概念和构成
        3.1.1 信息内容产业链的定义
        3.1.2 信息内容产业链的构成
    3.2 信息内容产业的链式发展
        3.2.1 信息内容产业的纵向链式发展
        3.2.2 信息内容产业的横向链式发展
    3.3 信息内容产业链式发展的机理
        3.3.1 信息内容产业链式发展的动机
        3.3.2 信息内容产业链式发展的经济解释
    3.4 信息内容产业链式发展的实现途径
        3.4.1 确立链式发展的思路
        3.4.2 选择链式发展的方式
        3.4.3 把握链式发展的要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内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4.1 信息内容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
        4.1.1 信息内容产业集群的定义
        4.1.2 信息内容产业集群的特征
    4.2 信息内容产业的集群发展
        4.2.1 信息内容产业集群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4.2.2 集群模式发展信息内容产业的优势
    4.3 信息内容产业集群发展的机理
        4.3.1 柔性生产组织网络的产生
        4.3.2 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
        4.3.3 缄默知识的传播
    4.4 信息内容产业集群发展的实现途径
        4.4.1 以本地特色和优势为基础发展信息内容产业集群
        4.4.2 以经济技术联系为纽带发展信息内容产业集群
        4.4.3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信息内容产业集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内容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5.1 产业融合的概念和特征
        5.1.1 产业融合的概念
        5.1.2 产业融合的特征
    5.2 信息内容产业的融合发展
        5.2.1 信息内容产业融合发展的分类
        5.2.2 信息内容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特征
    5.3 信息内容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
        5.3.1 信息内容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
        5.3.2 融合发展中信息内容产业的产生
    5.4 信息内容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5.4.1 推广应用信息技术
        5.4.2 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
        5.4.3 推进信息内容产业链内融合
        5.4.4 推动信息内容产业融合创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对信息内容产业发展的调控
    6.1 政府在信息内容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6.2 发达国家对信息内容产业发展的调控
        6.2.1 美国的宏观管理与市场自由调节相结合的调控方式
        6.2.2 日本的基于中观产业层次的调控方式
        6.2.3 德国的地方分权调控方式
        6.2.4 各国政府调控方式的比较
    6.3 我国政府对信息内容产业发展的调控方式选择
        6.3.1 选择信息内容产业发展调控方式的考虑因素
        6.3.2 我国政府引导市场的信息内容产业调控方式
    6.4 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6.4.1 培育社会对信息内容的需求
        6.4.2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6.4.3 加快市场化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6.4.4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信息内容产业的政策支撑体系
    7.1 信息内容产业发展中政策的作用
    7.2 国内外信息内容产业相关政策现状分析
        7.2.1 境外政策现状
        7.2.2 国内政策现状
        7.2.3 现状评价
    7.3 信息内容产业政策的发展趋势
    7.4 我国信息内容产业政策的目标和原则
        7.4.1 信息内容产业政策的目标
        7.4.2 信息内容产业政策的原则
    7.5 我国信息内容产业政策支撑体系的构建
        7.5.1 法律法规体系
        7.5.2 经济政策体系
        7.5.3 行政政策体系
        7.5.4 思想政策体系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与科研工作
附录

(7)行政决策信息障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行政决策与信息障碍的关系
    2.1 行政决策信息与信息障碍内涵解读
    2.2 信息障碍对行政决策的危害
    2.3 行政决策信息障碍的理论基础
        2.3.1 信息资源配置论
        2.3.2 信息自由权论
        2.3.3 公平正义论
第3章 行政决策信息障碍现状
    3.1 行政决策信息管理的发展成就
        3.1.1 行政决策信息化的发展
        3.1.2 行政决策信息管理制度的形成
        3.1.3 行政决策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3.2 行政决策信息障碍主要表现
        3.2.1 行政决策信息的非法商品化
        3.2.2 行政决策组织内的信息垄断
        3.2.3 行政决策信息服务的滞后
        3.2.4 行政决策信息消费的不对称
第4章 行政决策信息障碍的原因分析
    4.1 行政决策组织结构的阻碍
    4.2 行政决策信息管理制度的不科学
    4.3 行政决策信息法规建设的不完善
    4.4 行政决策信息环境的影响
    4.5 行政决策人员信息素养的缺乏
    4.6 行政决策信息技术的限制
第5章 行政决策信息障碍对策分析
    5.1 构建和实行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供给模式
    5.2 创新和健全政府信息管理的相关制度
    5.3 调整和完善行政决策的组织环境
    5.4 重视和促进行政决策的人才培养
    5.5 加快和推进行政决策的信息技术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时期我国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
        1.3.2 国内竞技体育人才方面的研究
        1.3.3 武术人才培养现状与培养模式研究
        1.3.4 现有研究的整体状况分析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及调查对象
    1.6 研究方法
        1.6.1 指导本研究的方法论
        1.6.2 具体研究方法
    1.7 研究假设
    1.8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2 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
    2.1 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才概念的诠释
        2.1.2 竞技武术人才概念界定及其内涵
        2.1.3 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的含义
    2.2 竞技武术人才的分类
    2.3 竞技武术人才资源与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
        2.3.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内涵
        2.3.2 可持续发展观对竞技武术发展的影响
        2.3.3 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对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3.4 以可持续发展观统领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
    2.4 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的目标
        2.4.1 获得最大的使用价值
        2.4.2 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2.4.3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5 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的原则
        2.5.1 整体性开发原则
        2.5.2 市场开发原则
        2.5.3 学习与训练相结合开发原则
        2.5.4 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开发原则
        2.5.5 开放性开发原则
3 新时期我国竞技武术人才培养
    3.1 竞技武术人才成长的规律性探析
        3.1.1 人才成长的基本理论概述
        3.1.2 影响优秀武术教练员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3.1.3 影响优秀武术运动员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3.2 我国武术运动员培养现状与模式创新
        3.2.1 我国武术运动员培养现状分析
        3.2.2 武术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3 新时期我国武术运动员培养模式创新
    3.3 武术教练员队伍现状及培养对策
        3.3.1 我国武术教练员队伍现状
        3.3.2 我国武术教练员的培养
4 新时期我国竞技武术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
    4.1 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概述
    4.2 竞技武术人才流动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4.3 我国竞技武术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发展简况
    4.4 我国竞技武术人才流动现状分析
        4.4.1 竞技武术人才流动的范围
        4.4.2 竞技武术人才流动的形式
        4.4.3 竞技武术人才流动的特点
        4.4.4 人才流动决策模型理论
        4.4.5 实现竞技武术人才合理流动的对策措施
    4.5 我国竞技武术人才市场现状
    4.6 新时期我国竞技武术人才市场的完善
5 新时期我国竞技武术人才激励
    5.1 相关激励理论概述
        5.1.1 激励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
        5.1.2 激励的分类
        5.1.3 激励的过程
        5.1.4 激励理论概述
    5.2 激励对竞技武术人才开发的意义
    5.3 我国竞技武术人才激励的历史与现状
    5.4 竞技武术人才激励原则
    5.5 新时期我国竞技武术人才激励模式的构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致谢

(9)我国人才立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政策性研究
        1.3.2 描述性研究
        1.3.3 实践性研究
    1.4 论文框架结构
第2章 现行我国人才立法的总体概况
    2.1 我国人才立法的发展进程
        2.1.1 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人才立法起步阶段
        2.1.2 1978 年至1992 年,为人才立法的恢复阶段
        2.1.3 1992 年至2003 年,为人才立法的初创阶段
        2.1.4 2003 年至今,为人才立法的发展阶段
    2.2 目前我国人才立法的基本结构
        2.2.1 党政人才政策法规
        2.2.2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政策法规
        2.2.3 专业技术人才政策法规
        2.2.4 其他特殊人才政策法规
    2.3 目前我国人才立法的基本特点
        2.3.1 在指导思想上,始终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
        2.3.2 在立法主体上,主要由党和政府共同制定
        2.3.3 在立法形式上,综合性法律和单行法相结合
        2.3.4 在立法层次上,中央人才立法和地方人才立法并行
第3章 现阶段我国人才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才立法的责任不清晰
    3.2 人才立法的程序不规范
    3.3 人才立法的层次不高
    3.4 人才立法的时效性不强
    3.5 人才立法的质量不高
第4章 国外人才立法的趋势
    4.1 国外人才立法的主要特点
        4.1.1 从人才立法理念上分析
        4.1.2 从人才法律法规体系上分析
        4.1.3 从人才法律法规体系施行中分析
    4.2 美国、日本、俄罗斯在人才立法上的主要启示
        4.2.1 美国依靠人才立法为招揽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提供了保证
        4.2.2 俄罗斯依靠人才立法在防止人才流失上值得借鉴
        4.2.3 日本依靠人才立法在人才教育培养上值得借鉴
第5章 我国人才立法的目标任务
    5.1 现阶段我国人才立法的目标任务
        5.1.1 人才立法的指导思想
        5.1.2 人才立法的主要目标
        5.1.3 人才立法的主要任务
        5.1.4 人才立法的基本架构
    5.2 建立健全我国人才法律法规体系
        5.2.1 完善人才教育和培养配套法律法规
        5.2.2 推进人才引进和人才安全立法工作
        5.2.3 规范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立法急需推进
        5.2.4 加强人才激励和保障的立法
第6章 加快推进《人才法》的立法进程
    6.1 现阶段制定《人才法》的意义
    6.2 《人才法》的基本原则
    6.3 《人才法》基本框架和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2.1 本文总体思路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难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难点
        1.3.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信息与信息资源
        2.1.2 政府信息资源
        2.1.3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
        2.1.4 机制
    2.2 开展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2.1 必要性分析
        2.2.2 可行性论证
    2.3 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现状评述
        2.3.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2.3.2 国外实践现状分析
    2.4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现状评述
        2.4.1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2.4.2 国内实践现状分析
        2.4.3 问题与思考
3 公共物品理论
    3.1 公共物品的内涵
        3.1.1 私人物品的概念及特征
        3.1.2 公共物品的概念
        3.1.3 公共物品的特性
    3.2 公共物品的分类及判定
        3.2.1 公共物品的分类
        3.2.2 公共物品的判定
    3.3 公共物品的供给
        3.3.1 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基本框架
        3.3.2 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选择与适用
4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产品的物品属性及其供给分析
    4.1 用于增值开发的政府基础信息资源的物品属性
        4.1.1 用于增值开发的政府基础信息资源的范畴
        4.1.2 用于增值开发的政府基础信息资源属于纯公共物品
    4.2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产品的物品属性
        4.2.1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价值链分析
        4.2.2 基于政府基础信息的增值产品属于准公共物品
    4.3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的基本框架
        4.3.1 供给主体:企业和第三部门
        4.3.2 供给内容:政府信息资源增值产品
        4.3.3 供给对象:特定用户群体
        4.3.4 供给方式:市场机制和公益机制
5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市场供给机制
    5.1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市场供给的动力与条件
        5.1.1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市场供给的动力
        5.1.2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市场供给的条件
    5.2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市场供给机制的运行原理
    5.3 市场供给的实现形式之一:合同外包
        5.3.1 合同外包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应用
        5.3.2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合同外包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5.3.3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合同外包的实施步骤
        5.3.4 应用案例——商务部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外包
    5.4 市场供给的实现形式之二:特许经营
        5.4.1 特许经营的涵义
        5.4.2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特许经营方式的选择
        5.4.3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特许经营的关键环节
        5.4.4 应用案例——香港"公共服务电子化"(ESD)计划
    5.5 市场供给机制的困境
        5.5.1 内在困境——市场失灵
        5.5.2 外在困境——市场供给环境的制约
6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公益供给机制
    6.1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公益供给的动力与社会基础
        6.1.1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中的第三部门
        6.1.2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公益供给的动力
        6.1.3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公益供给的社会基础
    6.2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公益供给机制的运行与实现
        6.2.1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公益供给机制运行原理
        6.2.2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公益供给的实现形式
    6.3 应用案例——"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
        6.3.1 案例背景
        6.3.2 运行机制
        6.3.3 建设成效
    6.4 公益供给机制的困境
        6.4.1 内在困境——公益失灵
        6.4.2 外在困境——公益供给环境的制约
7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中的政府机制
    7.1 基础信息的政府供给机制
        7.1.1 基础信息政府供给的动力和条件
        7.1.2 基础信息政府供给机制的运行与实现
    7.2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过程中的政府干预机制
        7.2.1 政府支撑机制
        7.2.2 政府监管机制
    7.3 政府机制的困境——政府失灵
        7.3.1 政府供给失灵
        7.3.2 政府干预失灵
8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机制的多元复合设计与优化
    8.1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机制的多元复合设计
        8.1.1 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在增值服务供给中的角色定位
        8.1.2 供给机制的设计原则
        8.1.3 多元复合供给机制的设计
    8.2 供给机制优化战略之一: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
    8.3 供给机制优化战略之二:不断完善市场供给环境
        8.3.1 完善市场供给的宏观环境
        8.3.2 建立市场供给的配套制度
    8.4 供给机制优化战略之三:积极推进公益机制应用
        8.4.1 加强政府对第三部门的引导和培育
        8.4.2 加强第三部门信息服务机构自身能力建设
        8.4.3 为第三部门信息服务机构公益供给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9 结语
    9.1 本文主要结论
    9.2 本文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后记

四、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中国怎么办?——中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宪磊博士后一席谈(论文参考文献)

  • [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河南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 王明英,李磊. 焦作大学学报, 2017(02)
  • [2]公共政策视角下中国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研究 ——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D]. 郎峻.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3]基于人才驱动的常州市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以三家企业为例[D]. 周红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3)
  • [4]生物数学的起源与形成[D]. 赵斌. 西北大学, 2011(08)
  • [5]信息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D]. 谢正义. 南京大学, 2011(08)
  • [6]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模式及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 杨全城. 合肥工业大学, 2011(10)
  • [7]行政决策信息障碍及对策研究[D]. 毛凤娇. 湖南大学, 2010(08)
  • [8]新时期我国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 漆振光.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5)
  • [9]我国人才立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曹金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2)
  • [10]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 程万高. 武汉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国该怎么办?——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王先雷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