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抢占美国西班牙语图书市场

墨西哥抢占美国西班牙语图书市场

一、墨西哥抢滩美国西班牙语图书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苏悦[1](2021)在《阿根廷当代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特征与市场探究》文中指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拉美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作为地区大国,阿根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阿根廷出版业界的官方网站发布的报告,搜集整理阿根廷近年来的出版情况、出版市场等方面的数据,结合阿根廷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和相关制度与法规方面的资料以及众多的国外文献,对阿根廷出版现状进行了梳理,对阿根廷整体的出版发展进行研究与分析。在时间结构上,本文沿着“过去—现在—未来”这一行文逻辑与思路对阿根廷的出版产业进行了详细的探究;从空间结构上,本文从阿根廷国内出版的分析延展到其国际化出版的战略,最后来探讨中国如何有针对性地拓展阿根廷出版市场,秉承“一带一路”思想的核心,以期两国达到合作共赢的模式。在此过程中,文章第一部分首先基于书籍史的研究观点,从历史入手,辅以对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分析,详细梳理了阿根廷悠久的出版历史、与西班牙出版业自古以来的渊源;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来到当代的阿根廷出版现状,研究了其国内出版业的主体情况、出版业特点、具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同时立足当下社会时点,展现了阿根廷出版业面临的危机与风险挑战,以及国家最新做出的一些政策上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第三部分研究角度从国内转移聚焦到阿根廷出版的国际化进程,分析了阿根廷国内以政治、社会、文化为主的出版对外传播、出版国际化的现状、战略以及其实践活动;最后,第四部分通过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看到了阿根廷出版业在当下节点中的一个发展潜力与机遇,秉承国家“一带一路”思想对阿根廷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与建议,认为阿根廷出版业想要发展应当抓住推进图书的出口与发展数字化这两个关键点,并且就中国如何拓展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市场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一是从企业层面上,深化中国与西班牙出版社的国际业务合作,共同推广中国图书走进阿根廷市场;二是从出版内容层面上,做好阿根廷市场的阅读习惯调研,做到一国一策精准传播;三是在语言层面上,一方面在国外进一步推进在阿根廷的孔子学院与汉语教学发展,另一方面在国内构建完善的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留学生汉语教育培养与本国翻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最后是从技术层面上,把握机会拓展阿根廷数字出版平台,加强对中阿数字出版产业扶持。

李紫瑄[2](2020)在《国际关系文本翻译中的连贯性再现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七章第4-5节)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对象节选自中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着名研究员贺双荣主编的《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七章(第4-5节),该部分主要研究了中国与拉美两国在人文、科技以及军事方面日益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两方在多边领域的互动与合作,这对促进当今中拉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书属于国际关系类文本,它用词周密而正式,行文流畅严谨,可读性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众所周知,汉英双语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那么如何从不同层次上挖掘、并再现原文的连贯性,便是此次翻译实践要面临和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报告将语篇整体的连贯性分成了语法连贯、语义连贯及语用连贯这三个层面,并选取20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首先选择通过指称及替代衔接手段的转换再现原文中的语法连贯,又通过构建词汇的不同意义关系和调整语义重心完成了译文语义连贯的再现,最后结合语境,以显化翻译和诠释性翻译的策略求得译文在语用层面的连贯。通过上述策略和手段,笔者生成了与原文相对应,且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的流畅语篇。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首先对中拉关系的发展进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其次认识到要再现译文的连贯性,必须首先识别原文的连贯特点,再结合汉英双语不同的特征,对译文进行相应的转换,才能生成连贯的译文。在此过程中,笔者对以上两种语言的差异有了更加精确的把握,双语转换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希望此报告可以为同类型的汉译英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何明星[3](2020)在《毛泽东着作西班牙文版的翻译、出版与发行》文中研究指明梳理了20世纪50—70年代末毛泽东着作西班牙文版的翻译、出版、发行历程,评估了毛泽东着作在拉美各地的传播效果,指出以毛泽东着作为核心的跨文化传播奠定了21世纪中拉政治、经济发展关系。这种跨文化传播是成功的,影响深远而巨大。

杨安文[4](2020)在《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诗歌历来是文学的重镇。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诗歌,既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当代诗人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当代诗人不断进行着汉语语言自身的试验,不断尝试语言的自我解放和边界突破,展现出中国当代诗歌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领域独特的风貌和价值。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当代诗歌应该大力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多关注中国古典诗歌,而对中国当代诗歌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后朦胧”诗歌的海外译介更是关注不够。柏桦被普遍认为是“后朦胧”诗人杰出代表,是国内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本研究以诗人柏桦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的现状及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管窥中国当代诗歌在海外译介与接受的总体现状,探究其在海外的传播途径及接受规律,从而提出了更为切实可行的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模式、方法与策略。同时,从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视角,采用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方法,以柏桦诗歌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开展诗歌翻译对比研究和诗歌翻译变异研究,从语言学层面分析诗歌翻译的策略运用,探究国内外诗歌译者在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差异,寻求既能保留中国当代诗歌本真和特色、又能为英语世界所接受的翻译策略,并从翻译阐释学的理论视角探析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文本解读与意义建构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以各种语言出版、发表的柏桦作品译介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和爬梳。通过对柏桦生平、创作历程、各时期诗学观和诗歌特点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建构国内柏桦形象,并以此作为译介研究背景参照,重点以第一手外文材料为文献基础,全面、系统地梳理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译介、传播和接受状况。研究发现柏桦诗歌海外译介呈现出诸多特点。第一,柏桦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较多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究其原因,除了柏桦自身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国内诗坛的声名与影响因素之外,还与外语专业出身的柏桦所具有的强烈的对外译介和交流意识有关。第二,柏桦早期诗歌在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译介和发表较早,在英语国家则稍晚。这与当时旅居欧洲国家的知名诗人北岛和张枣的大力引荐密切相关,尤其是北岛及其主导的海外文学杂志《今天》及“今天”基金会,对推动包括柏桦在内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柏桦诗歌译介涉及的译者人数较多,但专注于柏桦诗歌翻译且与其配合默契的译者很少。柏桦目前在海外发表或出版的译诗反响平平,没有带来犹如原诗给国内读者带来的冲击和感受,这至少应当部分归结为翻译问题。笔者认为,许多译诗没能体现柏桦诗歌中独特的声音和气质,没有彰显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第四,从翻译主体来看,柏桦诗歌翻译大部分是由外国汉学家译者或诗人译者独立完成,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很少。然而,外国译者独立翻译完成的译本或多或少反映出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障碍。就汉语诗歌翻译而言,以译入语为母语的外国译者原本就不多,要想寻得一位中文语言能力强、翻译技艺高超同时还能配合默契的理想译者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即使外国译者值得依靠,中国当代诗歌的对外译介也不能完全指望他们,国内译者必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笔者并不赞同由国内译者单独翻译,但认为基于彼此信任、理解和良性沟通的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是理想的翻译模式。第五,柏桦诗歌对外译介在网络媒介的利用方面还远远不够。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国当代诗人对外译介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国当代诗歌要想更好地为海外读者所了解和接受,就必须努力克服外语障碍,利用好网络媒介与外国读者和诗人加强直接的互动交流。其次,本研究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接受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就翻译文本的选择来看,外国译者选择翻译的诗歌文本与柏桦推荐翻译的诗歌文本之间存在不小差异,这既反映了外国读者(译者)独立的审美判断,也反映出他们异国的、独特的审美趣味。因此,就对外译介的角度来说,译者(或编者)在做翻译选本的时候,不能完全站在自身的审美角度,还要适度考虑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此外,从海外学者对柏桦诗歌的研究现状来看,他们的研究普遍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关注诗歌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总体呈现出意识形态解读的倾向,体现出外国读者典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他者”想象。中国当代诗歌在国际社会接受的过程中,遭遇意识形态偏见不可避免,我们需要以更加优秀的诗歌文本来予以消解。然而,外国读者对“古典”和“异国”的偏好却值得我们重视,这正是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说的世界诗歌不能丢失的所谓“民族性”或“本土性”的体现,反映了外国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的同时,也注重文本细读,强调诗歌研究必须深入诗歌文本,不能重“语境”轻文本,不能忽视诗歌本体(诗歌的语言、内容、形式、音韵等)的研究。再次,本研究以柏桦诗歌英译为例开展了多译本对比研究、翻译变异研究以及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研究,并从阐释学理论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建构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差异明显,对原文的理解各有不同,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情感、节奏和意境的传递各有高下。中国译者对原诗文本的理解、音乐性的感知与转换表现出明显优势,外国译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结构的有效转换上具有优势。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实现了诗意的有效转换,传递了原诗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诗人独特而丰满的思想情感的译文则仅来自少数具有“创造性”特质的翻译,如霍布恩的译文。笔者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视角分析了霍布恩译本在中西文学传统和思维方式上体现出的文化过滤以及文化误读、误译,强调要正确认识诗歌翻译中的“变异”现象。笔者认为,恰恰是译本的“变异”——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造就了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译文,让原作在异国文学中获得新生。此外,笔者还从阐释学理论的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构建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诗人、译者、评论者和读者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诗歌翻译,留给译者创造性阐释和语言转换的充足空间。最后,本研究运用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学场域理论分析了柏桦诗歌近期在海外译介和接受状况不如早期的原因。笔者认为,柏桦停止写诗15年以及其复出后大量创作和发表诗歌对其海外象征资本的积累带来了不利影响。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诗人们要想在海外诗歌场域获得有利占位、得到较多认可,就必须有效积累象征资本。一方面,诗人的文学生产活动不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或迎合大众口味,应以“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追求为目标,诗歌产品当以高质量为第一要素,少而精的作品发表或出版会更有利于象征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诗人们应积极、主动且持续地开展对外诗歌交流,包括参与中外诗人互译项目,参加各类国际诗歌节和诗歌探讨会,与海外汉学家、诗人以及诗歌译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国政府文化机构、出版机构以及高校院所则应该为当代诗人、诗歌译者和学者的海外交流和翻译实践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的良性发展。本研究首次对柏桦诗歌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以及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进行了系统、全面、完整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本研究,笔者希望将柏桦这位极具代表性也颇具独特个性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贡献,诗学探索与创新,及其作品丰富的诗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较为立体、完整地呈现在中外读者面前。同时,透过柏桦海外译介研究这一个案,笔者力求管中窥豹,力图为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法。本研究寄望于促进中国当代诗歌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增进海外文学界、诗歌界、汉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了解,提升当代诗歌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当代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借以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建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程弋洋,何明星[5](2020)在《第三方市场合作:中国图书在西班牙语世界的翻译出版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泛西班牙主义"在拉丁美洲文化和出版业的影响力分析,梳理了中文图书翻译成西班牙语的两种出版模式,总结了中国图书进入拉丁美洲市场的路径与特点,指出中国与西班牙双方共同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场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中国图书进入拉丁美洲的合作模式。

龚韵洁[6](2020)在《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国家领导人着作西班牙语版在海内外的出版与传播》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依据全球最大的联机书目数据库WorldCat,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国家领导人着作西班牙语版在海内外的出版和传播进行挖掘性研究,从发展阶段、出版机构以及馆藏情况等方面进一步厘清中国国家领导人着作在整个西班牙语世界译介与传播的历史脉络、特点及主要经验,旨在不断完善和丰富西班牙语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的信息资源;同时,从书籍史的角度为中国同广大西语国家关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并就当下和未来用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多方面的启示与借鉴。

刘江[7](2019)在《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 ——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和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文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局和困惑。然而,与文学有关的评奖却大行其道,经久不衰。究其原因,乃在于各利益相关方对文学奖声誉“红利”与“祝圣权力”的觊觎。文学奖不仅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形而上功能,其催生的多重效应也潜藏着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一般规律。文学奖声誉的创建、积累、维护与传播过程也体现和反映了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智慧。遗憾的是,传统的文学奖研究大多关注其制度性的一面和经典化功能,或聚焦文学奖个案的评奖机制,缺乏对文学奖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意义的思考。虽有个别学者论及文学评奖的声誉经济现象,但其切入视角仍归属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或文化学范畴,更遑论就文学奖声誉影响力进行系统的跨学科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另一方面,现有的声誉研究对象仅囿于企业或一般社会组织,长期忽略了作为一种特殊组织行为的文学评奖活动所蕴含的声誉管理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声誉经济,也忽略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与文学奖多元效应之间的逻辑关联等理论性与现实性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文学奖为研究对象,从“声誉”这一文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最大公约数出发,借助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之法,对文学奖声誉影响力进行系统的跨学科考察。本研究基于跨学科的视角,首次提出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系统性研究课题,既致力于该议题的理论与模型建构,也注重对其进行科学的实证分析与量化测评,以期拓展文学奖研究和声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视域。概而言之,本研究的贡献或创新之处涉及理论、方法与实践等三个层面。理论上,本研究尝试就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创建,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本体性问题,如概念、内涵、特征、利益相关者网络、构成因素等进行了理论界定;二是厘定了文学奖声誉管理概念的特定内涵与外延,剖析和构建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路径、管理模型和实践机制;三是分析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效应表征,指出资本化和经典化是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两大核心效应,并以莫言为例对其分别进行了实证考察;四是从声誉测量的角度构建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测评的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对其效度和信度进行了检验。方法上,本研究试图实现三个融合:一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理念与思想的融合,即将声誉理论、文化资本理论、文学经典化理论等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和文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融为一体;二是将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融合,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文学研究模式中,引入了定量统计分析,从而将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入文学研究之中;三是理论建构与案例分析相融合,即在进行理论建构的同时,既注重理论探讨围绕案例分析展开,也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反向检验理论建构之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实践中,本研究的预期贡献可概括为三个维度:一是对国家而言,可以为我国文学评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跨文化传播;二是对文学奖管理机构而言,有助于其发现相关文学奖项在声誉创建、维护、提升、传播、管理等方面的短板,从而为其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三是对文学奖各利益相关群体来说,基于本研究创建的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模型的评价结果,能为其在评奖参与、赞助捐赠、市场介入等决策上提供较为科学、可信的参照标准。本研究由八个章节构成,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提出本研究的选题要义和研究意义,并就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预期创新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文学奖及其声誉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缜密的爬梳,回顾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多学科框架下的声誉理论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了述评。第三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理论构念。探讨了文学奖声誉的定义和内涵,总结了其六大特征及利益相关者网络。第四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构成因素。从奖项身份特征、管理策略和利益相关者三个层面,分析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14种主要构成要素。第五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管理。聚焦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管理之道,对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剖析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路径,构建了文学奖声誉管理模型,并从准入管理、过程管理、后期管理等三个维度探讨了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实践经验与启示。第六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效应表征。总结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五大效应表征共性,指出资本化和经典化是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两大核心效应表征,并以莫言以为例,对这两大核心效应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考察。第七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实证测评。建构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测评的动态模型,结合国内外文学奖项样本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该模型得出的评价结果,梳理了国内文学奖在声誉创建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八章为结语,就全文的主要发现和贡献进行了总结提炼,并对研究中有待改进之处和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进行了相应的说明。

马抱抱[8](2019)在《奥克塔维奥·帕斯文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奥克塔维奥·帕斯是墨西哥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着名作家,组委会评价“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他的文学思想精深广博,观念超前,既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的火花,也是古典与当代的高度结合。他的文学思想比较庞杂,本文择其要旨,从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文学关系等四方面总结了帕斯的文学思想。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正文共有四章。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帕斯的家庭背景和成长历程。祖父和父亲的革命经历让帕斯对“革命”有了最切身的体认,造成了他对革命既有无限的热情又不得不三思而行的态度。他的母亲、姑母、妻子滋润了他的创作和心灵,他的外交官生涯让其充分领略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其次概述了奥克塔维奥·帕斯文学思想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从灵感和想象两方面总结了帕斯的文学创作思想。帕斯认为创作中构思与灵感相辅相成,构思需要灵感,而后者也需要构思。他高度评价了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他将想象看作一种认识工具,进而认为想象可以引起意愿,导致行动,最终改变世界。他认为想象可以使对立的现实产生关系,创造出新的理念和事物。第二章主要论述帕斯有关文学接受的思想。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帕斯认为文本存在一种召唤结构,需要读者参与填补。他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由于历史性和个人性而各不相同,因此作者创作和读者阅读的过程是期待视野的角力。帕斯还对文学批评作出了评价,他认为作者不是作品的主人,批评家和读者有批评的自由。但他也严厉批判了一些不负责任的批评家,并呼吁真正的批评。第三章是帕斯对文学在时代困境中如何发展的回答。帕斯认为,这个时代困境是市场化和技术至上对文学发展的挑战,市场的逻辑并非文学的逻辑,技术使文学世界变得空洞。但他并不悲观,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世界文学走向融合的今天,帕斯主张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放眼世界。第四章总结了帕斯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帕斯不提倡文学处处跟政府对着干,也不喜欢没有骨气的吹捧。他信奉言论自由,不论题材是否具有政治性,内容是否具有倾向性,作者写作任何文学作品都应严格地出于美学的理由和自身的激情。帕斯批判政治对文学的干预,主张文学具有独立性,但也认为文学与政治可以实现对立统一。结语认为,帕斯的文学思想最大特征是问题意识,他的思考总是致力于为时代困境中的文学寻找出路。

楼宇[9](2017)在《中国对拉美的文化传播:文学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中拉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发展相对滞后的文化关系也被迅速提上政策日程。就中国而言,发展对拉文化关系既有助于中拉民心相通,也有助于增强中国在拉美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在拉美的国家形象。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加强中国文学对拉传播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普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在阐述文化软实力和文学交流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中国文学作品对拉传播的现状,并在比较拉美文学作品在华传播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中国文学对拉传播存在的"数量差""时间差""语言差"和"影响差"等失衡现象。最后,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增强中国文学对拉传播有效性的一些建议,如加强机构和项目的规范协调以形成对拉传播合力,拓展传播渠道和推动立体合作出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并适时推行分流化教学,优化传播内容以增强传播效应等,以期发挥文学作为促进中拉人民相互理解和情感沟通融合剂的作用。

姜珊,周维,李未,孟宜霏[10](2017)在《中国当代文学图书开拓西语市场分析——以五洲传播出版社为例》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分析西语地区图书馆收藏中国当代文学图书的情况,以五洲传播出版社为例,探讨中国出版业更具针对性地实现中国当代文学开拓西语市场的成功经验。

二、墨西哥抢滩美国西班牙语图书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墨西哥抢滩美国西班牙语图书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阿根廷当代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特征与市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文章逻辑
2. 阿根廷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历史及背景
    2.1 阿根廷图书出版业建构的历史发展脉络
    2.2 西班牙对于拉美地区出版业的历史影响
3. 阿根廷图书出版业现状
    3.1 阿根廷图书主体与市场
        3.1.1 阿根廷的出版主体特点
        3.1.2 阿根廷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
    3.2 阿根廷出版业当下面临的挑战
    3.3 阿根廷图书出版与文化政策
4. 阿根廷出版业的国际化传播进程
    4.1 西班牙语国际化传播的不平等现状
    4.2 阿根廷的出版国际化战略
    4.3 阿根廷出版业的国际活动情况
5. 建议
    5.1 阿根廷出版业发展前景展望
    5.2 中国如何拓展阿根廷出版市场
        5.2.1 中国与拉美之间的出版传播困境
        5.2.2 拓展阿根廷市场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2)国际关系文本翻译中的连贯性再现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七章第4-5节)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2.1.2 相关技术和资源支持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2.4.1 自我审校
        2.4.2 他人审校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语法连贯性的再现
        3.1.1 指称衔接
        3.1.2 替代衔接
    3.2 语义连贯性的再现
        3.2.1 词汇衔接
        3.2.2 语序调整
    3.3 语用连贯性的再现
        3.3.1 语言语境
        3.3.2 非语言语境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中的难点和翻译策略
    4.2 翻译中的收获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及人名地名表
致谢

(3)毛泽东着作西班牙文版的翻译、出版与发行(论文提纲范文)

一、翻译队伍的来源、特点
    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地外聘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外籍友好人士,包含拉美各国的共产党人、左派人士,这是起步期的特点。
    二是从零组建西班牙语教学团队,自己培养人才。
    三是已有外语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提高。
二、翻译出版的品种、数量
    1.中方的翻译出版情况
    2.海外出版情况
三、发行传播的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60年代的发行传播起步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70年代的快速发展期。
    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急剧变化时期。
四、基本结论
    第一,作为中华民族站起来成功经验结晶的毛泽东着作,在拉美世界的传播是成功的。
    第二,以毛泽东着作为主的中国书刊在拉美的传播,推动了中拉关系70年发展,堪称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第三,60多年后在重新评估毛泽东着作传播效果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廓清对跨文化传播本质的认知。

(4)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 柏桦诗歌创作及国内研究
    2.1 柏桦生平
    2.2 柏桦诗歌创作
        2.2.1 诗歌创作概况
        2.2.2 诗歌创作“表达”期
        2.2.3 诗歌创作“往事”期
        2.2.4 诗歌创作“逸乐”期
    2.3 柏桦诗歌国内研究综述
        2.3.1 柏桦早期作品研究
        2.3.2 柏桦近期作品研究
    2.4 柏桦作品在港台
        2.4.1 香港
        2.4.2 台湾
第3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
    3.1 译介概况
        3.1.1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3.1.2 在非英语世界的译介
    3.2 译介主体
        3.2.1 译者背景
        3.2.2 译者类型
        3.2.3 翻译模式
    3.3 文本选择
        3.3.1 文本选择概况
        3.3.2 文本选择的缘由探析
    3.4 传播媒介
        3.4.1 出版机构
        3.4.2 网络媒介
    3.5 社会文化语境
        3.5.1 早期:1988-2007
        3.5.2 近期:2008年至今
第4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接受
    4.1 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4.1.1 接受概况
        4.1.2 以菲奥娜为中心
        4.1.3 以戴迈河为中心
    4.2 在非英语世界的接受
        4.2.1 在法国的接受
        4.2.2 在德国的接受
        4.2.3 在其他国家的接受
    4.3 中外不同视域下的柏桦研究
        4.3.1 访谈对比分析
        4.3.2 研究内容差异
    4.4 不同语境下的柏桦评价
        4.4.1 中国大陆评价
        4.4.2 中国港台评价
        4.4.3 海外评价
第5章 柏桦诗歌翻译研究
    5.1 多译本对比分析:以英译本为例
        5.1.1 文本概述
        5.1.2 文本形式分析
        5.1.3 译本对比分析
        5.1.4 译者风格评析
    5.2 柏桦诗歌翻译中的变异:以霍布恩英译为例
        5.2.1 变异研究理论基础
        5.2.2 译者背景及其翻译实践
        5.2.3 霍布恩英译中的变异
    5.3 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案例述评
        5.3.1 《望气的人》译文对比
        5.3.2 《一切黑》译文对比
第6章 柏桦诗歌海外译介的理论阐释与当代意义
    6.1 从文学场域理论看柏桦诗歌译介与接受
        6.1.1 早期与近期接受状况对比分析
        6.1.2 文学场域理论与思维范式变革
    6.2 从阐释学理论视角看诗歌翻译的当代意义
        6.2.1 译者的角色与任务
        6.2.2 现代阐释学的理论启示
        6.2.3 诗歌翻译与诗歌意义建构
    6.3 中国当代诗歌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6.3.1 海外汉学家看中国当代诗歌:理性的启示
        6.3.2 中国当代诗歌海外译介:策略与路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柏桦着作及获奖简介
附录2 :柏桦受邀参加国际诗会活动情况
附录3 :柏桦早期与海外汉学家译者的通信情况
附录4 :德国汉学家白嘉琳对柏桦的访谈原稿
附录5 :笔者对部分汉学家译者的访谈稿
附录6 :柏桦译诗发表情况统计表
附录7 :尚未出版的柏桦诗歌英译篇目统计
附录8 :柏桦2016年在巴黎七大诗歌研讨会的演讲稿
附录9 :多译本对比研究诗歌中英文本材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第三方市场合作:中国图书在西班牙语世界的翻译出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西班牙语所形成的共同市场
二、中国图书在西班牙语国家的翻译出版模式
    1. 译者模式:从西班牙传教士到专业汉学家,中国传统经典一直是西班牙翻译出版的主要内容
    2. 直接模式:由出版机构组织和协调的翻译出版活动,推动中国图书直接走进拉美
三、结语

(6)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国家领导人着作西班牙语版在海内外的出版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国家领导人着作西班牙语版翻译出版的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2.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末)
    3.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
二、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国家领导人着作西班牙语版的出版机构及馆藏情况
    1. 中国国家领导人着作西班牙语版的出版机构
    2. 中国国家领导人着作西班牙语版在全球图书馆的馆藏情况
三、结语

(7)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 ——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4.1 跨学科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法
        1.4.4 调查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及框架设计
    1.6 预期创新之处
    1.7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学奖及其声誉相关研究进展
        2.1.1 文学奖相关研究述评
        2.1.2 文学奖声誉相关研究述评
    2.2 声誉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2.2.1 声誉概念界定
        2.2.2 声誉管理研究
        2.2.3 声誉测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理论构念
    3.1 文学奖声誉的界定
        3.1.1 文学奖声誉的定义
        3.1.2 文学奖声誉定义的内涵
    3.2 文学奖声誉的特性
        3.2.1 积累的长期性
        3.2.2 存续的稳定性
        3.2.3 形成的综合性
        3.2.4 影响的广泛性
        3.2.5 价值的溢出性
        3.2.6 管理的制度性
    3.3 文学奖声誉的利益相关者
        3.3.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3.2 文学奖声誉利益相关者网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4.1 声誉影响因素概述
    4.2 奖项身份因素
        4.2.1 奖项名称
        4.2.2 奖项历史
        4.2.3 奖励范围
        4.2.4 奖励强度
        4.2.5 奖励人数
        4.2.6 颁奖周期
    4.3 奖项管理因素
        4.3.1 评审制度
        4.3.2 颁奖规格
        4.3.3 宣传造势
        4.3.4 信息披露
    4.4 利益相关者因素
        4.4.1 颁奖机构
        4.4.2 获奖作家
        4.4.3 其他利益相关者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管理
    5.1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界定
        5.1.1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含义
        5.1.2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内涵
    5.2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机制与管理模型
        5.2.1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机制
        5.2.2 文学奖声誉管理模型
    5.3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实践环节
        5.3.1 准入管理
        5.3.2 过程管理
        5.3.3 后期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效应表征
    6.1 奖励声誉影响力的共性效应
        6.1.1 增强效应
        6.1.2 马太效应
        6.1.3 晕轮效应
        6.1.4 时间效应
        6.1.5 整体效应
    6.2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经典化效应
        6.2.1 学术期刊接受
        6.2.2 学术论着接受
        6.2.3 学术会议接受
        6.2.4 研究课题接受
        6.2.5 官方体制接受
    6.3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资本化效应
        6.3.1 文学奖与出版经济
        6.3.2 文学奖与旅游经济
        6.3.3 文学奖与“周边经济”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实证测评
    7.1 测评方法与指标确立原则
        7.1.1 测评方法
        7.1.2 指标确立原则
    7.2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测评模型
        7.2.1 文学奖声誉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7.2.2 判断矩阵的建立与一致性检验
        7.2.3 模型建构与赋值说明
    7.3 实证检验与分析
        7.3.1 样本来源及筛选
        7.3.2 描述性统计
        7.3.3 相关性分析
        7.3.4 定性分析
    7.4 国内外文学奖声誉影响力对比分析
        7.4.1 奖项身份特征指标对比分析
        7.4.2 利益相关者指标对比分析
        7.4.3 管理策略指标对比分析
        7.4.4 对策建议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8.3 本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国内外主要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排行榜
附录2:中国文学奖项样本及基本信息
附录3:世界各国知名文学奖项样本及基本信息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奥克塔维奥·帕斯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灵感与想象:帕斯论文学创作
    第一节 帕斯论灵感
    第二节 帕斯论想象
第二章 “诗人消失在他的声音背后”:帕斯论文学接受
    第一节 “作品是创造多种含义的装置”
    第二节 “重要的不是诗人,而是诗”
第三章 “市场的逻辑并非文学的逻辑”:帕斯论文学发展
    第一节 市场、技术带来的危机和机遇
    第二节 创造一种书写传统的方式
第四章 “不是意识形态家,也不是布道者”:帕斯论文学与政治
    第一节 “严格地出于美学的理由”:文学的独立性
    第二节 “权力侵入艺术创作领域”:政治的侵略性
    第三节 文学与政治的对立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中国对拉美的文化传播:文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软实力与文学对外传播
二中拉文学作品的交互传播及其特点
    (一) 中国文学作品在拉美的传播
    (二) 拉美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三) 中拉文学作品交互传播的特点
三提升中国文学作品对拉传播的建议
    (一) 加强规范协调, 形成对拉传播合力
    (二) 拓展传播渠道, 推动立体合作出版
    (三)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适时推进分流教育
    (四) 优化传播内容, 增强传播效应
四结束语

(10)中国当代文学图书开拓西语市场分析——以五洲传播出版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语地区图书馆收藏中国当代文学图书的情况
二、五洲出版社开拓西语市场的成功经验
    (一)连续多年参加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国际书展
    (二)开展“中国作家拉美行”系列活动
    (三)借助西语版新媒体平台实现有效数字传播

四、墨西哥抢滩美国西班牙语图书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根廷当代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特征与市场探究[D]. 苏悦.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国际关系文本翻译中的连贯性再现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七章第4-5节)的翻译实践报告[D]. 李紫瑄.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3]毛泽东着作西班牙文版的翻译、出版与发行[J]. 何明星. 中国出版, 2020(09)
  • [4]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 杨安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9)
  • [5]第三方市场合作:中国图书在西班牙语世界的翻译出版模式研究[J]. 程弋洋,何明星. 出版发行研究, 2020(02)
  • [6]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国家领导人着作西班牙语版在海内外的出版与传播[J]. 龚韵洁. 出版发行研究, 2020(02)
  • [7]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 ——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D]. 刘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8]奥克塔维奥·帕斯文学思想研究[D]. 马抱抱. 扬州大学, 2019(02)
  • [9]中国对拉美的文化传播:文学的视角[J]. 楼宇. 拉丁美洲研究, 2017(05)
  • [10]中国当代文学图书开拓西语市场分析——以五洲传播出版社为例[J]. 姜珊,周维,李未,孟宜霏. 出版参考, 2017(04)

标签:;  ;  ;  ;  ;  

墨西哥抢占美国西班牙语图书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