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姆根-桑珠河地区烃源岩特征

齐姆根-桑珠河地区烃源岩特征

一、齐姆根——桑株河地区烃源岩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阿衣登古丽·托汗[1](2021)在《塔西南叶城凹陷石炭纪岩相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为弥补塔西南叶城凹陷油气勘探的不足及空缺,本文结合野外实测及室内观察分析,对叶城凹陷石炭系地层开展了沉积学相关的研究。以叶城凹陷重点勘探区为研究靶区,通过霍什拉甫、棋盘、克孜里奇曼、杜瓦和阿其克等5条剖面实测资料,综合化验数据分析、显微薄片的精细观察描述、古生物化石资料的地史分布特征等,聚焦石炭系地层划分与对比,岩石学特征及岩相类型划分,确定沉积相类型和建立沉积模式等工作,阐明叶城凹陷在石炭纪的岩相古地理。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为:依据前人资料结合5条剖面岩性特征及古生物化石带,将研究区的地层划分为2统5组,下石炭统自下而上为:克里塔格组、和什拉甫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自下而上为:卡拉乌衣组、阿孜干组、塔哈奇组。岩石类型划分为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的混积岩两大类,并划分出碳酸盐岩主要岩相类型13种,混积岩主要岩相类型为8种。确定了碳酸盐岩台地相和混积陆棚相两大类型的一级相,碳酸盐岩台地相进一步划分为局限台地亚相和开阔台地亚相及其6种微相。将混积陆棚相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亚相、内陆棚亚相和外陆棚亚相等3个亚相和5种微相7种四级微相。最终建立了研究区早石炭世沉积的混积陆棚模式和晚石炭世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并概述其岩相古地理特征。

胡永蓁[2](2019)在《基于地震反演的趋势分析在碳酸盐岩储层中的识别与预测 ——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大型的封闭性山间盆地之一,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盆地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分别约占全国油、气资源蕴藏量的1/6和1/4。顺北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中西部,是中石化在碳酸盐岩海相石油勘探的新发现。顺北1井区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已钻井深达7500多米,储层的非均质性强,目的层一间房组(O2yj)表层的地震信息被“红波谷”掩盖,导致振幅强度微弱、储层地震响应特点不明显、定量化精细描述困难。据此,以临近红波谷区的一间房组(O2yj)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地震资料进行子波重构和断层增强预处理,再进行缝洞型储层正演数值模拟,最后应用两种不同的反演预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反演数据体进行趋势分析得到剩余波阻抗,获得了研究区缝洞型储集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断裂控制成藏:垂向上深部热液沿断裂上移,改造断裂周边,形成孔隙,油气从寒武纪烃源岩向上运移充注于孔隙发育的一间房组(O2yj),上方为厚度较大的桑塔木组(O3s)泥岩作为盖层;横向上储层发育沿主干断裂呈带状分布。(2)子波重构对剔除“红波谷”、增强地震信息的分辨率具良好效果,满足后续反演所需要求;断层增强明显削弱了地震数据中的噪音,使地震剖面噪声更少,断层更容易识别;正演表明利于油气发育的缝洞型储集体具备“串珠”反射特征,“串珠”与“串珠”之间有裂缝断层带作为油气运输通道,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3)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与模型宽带约束反演结果各有千秋,经趋势分析后的两种剩余波阻抗与井吻合度均为100%,相比单独反演更为可信,模型宽带约束反演剩余波阻抗在平面中对NE向的两条断裂带刻画效果好。(4)叠合两种反演方法计算出剩余波阻抗属性,以重合度为依据圈定出Ⅰ、Ⅱ、Ⅲ和Ⅳ四个有利区,设计的验证点A、B通过拉取十字剖面得到有效验证。结果表明此次储层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为下一步油气藏开发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廖晓[3](2018)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位于帕米尔高原、南天山构造带、西昆仑山构造带、青藏高原和阿尔金断裂带的构造结合部位,大地构造位置特殊且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尤其是中新生代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构造特征、构造事件及其演化历史极其复杂。具备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输导体系等油气地质条件,但是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晰。因此,本论文以塔西南坳陷为研究区,探讨构造变迁演化过程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不仅可以深化认识塔西南坳陷不同时期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叠合演化过程,而且对该区后续的油气勘探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利用地震、钻井、野外地质剖面等基础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沉积学、平衡剖面等方法,对塔西南坳陷的构造特征、中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和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岩石热解、薄片观察、粒度分析、图像孔喉分析、扫描电镜、能谱、阴极发光、荧光、X射线衍射和包裹体测温等测试方法对该区主要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储盖组合、圈闭、输导体系和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基于构造演化对各油气成藏地质要素的影响分析,对该区的典型油气藏成藏过程进行了剖析,并且以构造演化中重大构造事件为关键,探讨了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区中新生代主要发生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晚白垩世-古新世晚期、渐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和中新世晚期至今5期构造事件,各期构造事件均具有明显的区域构造背景和地质响应。褶皱、断裂、逆冲推覆、断裂转折褶皱、双重构造、三角带和不整合等构造的发育与构造事件的形成密切相关,并且主要受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区域性隆升、渐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强烈挤压和中新世晚期至今快速抬升作用的影响。石炭系-下二叠统是本区一套分布广泛的中等丰度烃源岩,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而中下侏罗统较好丰度烃源岩则局限分布在西昆仑构造带山前地区,以Ⅲ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克孜勒苏群是近源快速沉积的冲积扇相岩屑砂岩储层,结构和成分成熟度均很低,现今处于中成岩作用阶段A期,以原生孔和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克孜勒苏群砂岩与上覆区域性分布的阿尔塔什组膏岩构成了山前地区优质的储盖组合,于晚侏罗世末期和上新世发生两期油气聚集作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的整体隆升事件使得本区烃源岩的埋藏热演化程度降低,生烃能力得以保存;而渐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的强烈构造抬升事件使得烃源岩快速埋藏生烃、高角度逆冲断裂输导、断裂转折背斜聚集等作用相互综合,促使油气聚集成藏,是控制该区油气成藏的关键;中新世晚期至今的快速抬升事件使得上述油气聚集作用加强,具有明显的晚期成藏特点。

吴鸿翔[4](2018)在《塔西南山前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侏罗—白垩系沉积的控制》文中研究说明造山带和盆地是在时空发展和形成机制上具有密切联系的构造系统。晚古生代末期塔里木盆地北缘古亚洲洋的关闭和晚三叠世青藏高原内部古特提斯造山带的形成,对塔里木盆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对塔西南山前露头区中生代地层分布详细的野外考察和盆地覆盖区钻井资料的整理,结合对盆-山结合带清晰地震剖面的详细解释,开展塔西南山前古构造特征及侏罗-白垩纪沉积充填过程研究,以期揭示前侏罗纪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地质资料和地震数据表明,三叠纪末期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地区发育东西向古隆起,古隆起的形成可能与晚古生代末南天山的碰撞造山和早侏罗世塔拉斯—费尔干纳走滑断裂的初始活动有关;晚三叠世,西昆仑山前发育前陆褶皱冲断带,冲断带根部发育基底卷入构造,锋带发育叠瓦状构造,冲断带前锋位置与新生代构造前锋位置相近。古生界受逆冲断裂控制,形成一系列北陡南缓的背斜隆起。褶皱冲断带受地表风化剥蚀作用,背斜核部形成北陡南缓的古隆起,而断层破碎带形成南陡北缓的洼地。早—中侏罗世时期,南天山山前受右旋走滑断裂控制发育裂陷盆地群;而西昆仑山前则受控于晚三叠世造山后伸展作用,发育四个箕状断陷盆地。塔西南山前三叠纪末的古地貌特征与早—中侏罗世形成的断陷盆地形态共同控制了侏罗—白垩系的分布。表现为早—中侏罗世沉积主要受控于断陷盆地的规模形态,而晚侏罗—早白垩世的沉积则主要受控于晚三叠世形成的古地貌形态,直到晚白垩世,塔西南山前的古地貌形态才没有起到控制作用。

李鹏涛[5](2016)在《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二叠系南闸组沉积、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在野外剖面、钻井岩芯观察基础上,结合各类测试分析资料系统对中央隆起带南闸组开展了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1)充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对南闸组不同地层分区地层发育特征研究基础上,在单井及井间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研究了南闸组平面分布特征。(2)在各类沉积微相识别标志基础上,将中央隆起带南闸组划分为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沉积相,其中局限台地进一步划分为潮上、潮间、泻湖和浅滩,开阔台地进一步划分为浅滩和滩间。(3)通过中央隆起带南闸组灰岩和颗粒灰岩厚度图,结合地震相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南闸组沉积相平面分布,由东向西南具有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的展布特征,并建立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的沉积模式。(4)系统研究了南闸组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孔隙特征。认为南闸组为“低—中孔、低—中渗”储层,以发育颗粒灰岩、晶粒云岩为特征,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和晶间孔。

孟苗苗,康志宏,邱海峻,李世臻,张斌[6](2016)在《塔西南坳陷二叠系烃源岩控制因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塔西南坳陷二叠系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对烃源岩开展了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烃源岩受古盐度和古气候、原始生产力、氧化还原环境、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其中,古盐度和古气候控制了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原始生产力决定了有机质的富集和有机碳含量的高低,氧化还原环境决定了沉积有机质的保存情况,海平面变化对原始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条件等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同时又相互影响。

李世臻,康志宏,孟苗苗[7](2014)在《塔里木西南地区二叠纪沉积环境演化》文中提出塔里木西南地区二叠系分布广泛,认识其沉积和演化特征对分析二叠系油气资源潜力意义重大。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山前露头剖面观测、盆地钻测井解释、岩心观察、样品分析测试等,认为二叠系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局限台地、潮坪、浅海混积陆棚、三角洲、冲积扇、滨浅湖相等多种沉积相类型。分析塔里木西南地区二叠系下、中、上统发育的主要沉积相类型,认为从早二叠世至晚二叠世,其为一个从海洋到陆地的演化过程,演化受控于海平面变化、构造活动、沉积物源供给和气候变化。不同时期,主控因素不同。下二叠统的形成受控于海平面处于相对高水位;中二叠统的形成受控于海平面下降和火山活动,海平面下降导致气候逐渐炎热干燥;上二叠统的形成受控于构造活动,构造活动导致地形变化和沉积物源的供给。

孟苗苗[8](2013)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文中研究说明长期的勘探开发显示塔西南坳陷有着非常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然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作为重要的烃源岩层和储层的石炭—二叠系,从而限制了整个塔西南坳陷的勘探进度。论文以塔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样品测试分析、地震解释等对塔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的沉积特征、石油地质特征、成藏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塔西南坳陷的下一步勘探方向。(1)解决了山前带和坳陷内地层命名系统不一致的问题,在塔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划分了5个三级层序。各层序的沉积演化有继承性,层序1和层序3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模式,层序2和层序4发育海陆交互相混合沉积模式,层序5发育陆相碎屑岩沉积模式。沉积演化体现旋回性特点,表现出一个有海侵—海退—海侵—海退—海水完全退去的一个过程。(2)层序2和层序4烃源岩发育,分布广,石炭系厚度中心在在昆仑山前,至二叠系沿昆仑山前向南迁移。沉积环境控制了有利烃源岩的发育,优质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海退后期的混积海岸、半咸水湖泊沉积环境。(3)与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层有关的储层有石炭—二叠系、白垩系和古近系;主要盖层有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和泥岩、上白垩统—古近系膏岩和古近系泥页岩等;发育7套有利的储盖组合。(4)圈闭十分发育,主要的圈闭类型有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不同的地区圈闭类型也不同。塔西南坳陷的运移通道主要有渗透性地层、断层、不整合面三种,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运移通道组合。(5)通过成藏模式分析认为具有勘探前景的构造带依次有甫沙—固满构造带、喀什凹陷北缘构造带和苏盖特—英吉沙构造带。并进一步分析了各构造带的油气成藏要素和勘探目的层,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杨帆[9](2013)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中下奥陶统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层序地层分析技术”和“沉积体系分析技术”为两条主线开展研究,着重分析塔西南地区中下奥陶统地层的沉积—层序发育特征。本论文应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对岩心、钻井、测井、地震资料等的综合分析,对塔西南地区中下奥陶统区域层序地层和沉积相进行了综合研究,建立了钻井和地震的层序划分方案,分析了各个层序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在层序格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不同层序内部的沉积相特征及其模式;通过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组合类型及其主控因素的研究,揭示研究区内有利储层区带的分布。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塔西南地区早奥陶系地层沉积厚度巨大,且具有南薄北厚、西薄东厚的地层展布特征。以关键不整合面T80、T78和T74为界,中下奥陶统分为2个二级层序,即蓬莱坝组和鹰山组。根据二级层序岩性和电性的特征,蓬莱坝组进一步划分出蓬一段和蓬二段2个三级层序,鹰山组划分出鹰一段、鹰二段、鹰三段和鹰四段4个三级层序。在岩性上,蓬莱坝组以灰、云岩互层为特征,主要为白云岩;鹰山组以灰岩为主,下段有白云岩发育。整体上蓬莱坝组略厚于鹰山组,除了鹰一段在巴楚地区和4井一带被剥蚀殆尽,其它各段在研究区均有展布且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中下奥陶统的层序地层格架,且通过连井对比、井震结合等方法对各个层序进行了详细描述。2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作为研究区早奥陶纪沉积体系的主体,为弱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且沉积环境具有多样性。在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的基础上识别出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斜坡相和陆棚相,由北向南依次发育。论文以二级层序为单位编制了沉积学模式图和以三级层序为单位编制了平面沉积相展布图,其中蓬莱坝组大部分为局限台地沉积环境,而鹰山组沉积时期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局限台地相逐渐转变为大面积的开阔台地,呈继承性演化发育特征。3在讨论了塔西南地区储层的基本特征基础之上,将研究区的储层可分为孔隙-裂缝-孔洞型储层、孔隙-裂缝型储层和裂缝孔洞型储层三种类型。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巴楚隆起南缘与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接合地带、麦盖提斜坡带南缘的东部区域是塔西南地区极具勘探开发前景的地区,是极可能获得突破的重要区域。

张继超[10](2012)在《塔里木西南坳陷二叠系沉积特征及形成有利烃源岩的环境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领域广阔。研究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整个塔里木西南地区石炭—二叠系良好的生油气前景。但是由于塔西南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坳陷形成过程,其构造活动复杂、烃源岩演化差异性较大,且地震资料分辨率有限、品质较差;从而导致了对研究区的基础石油地质条件认识上存在不足,因此本文把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即沉积地球化学分析整合到其他基础地质分析当中开辟新的研究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尝试。本文将长期作为一个整体的塔西南石炭—二叠系分拆开来,只选取二叠系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因为二叠系沉积环境的改变相对较大,在进行沉积地球化学这项新引进的分析时对比效果比较明显,而且对于石炭系来说沉积岩类型以碳酸盐岩为主,一般只能做碳氧同位素分析,不够全面,而二叠系沉积岩类型丰富不存在这个问题。论文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层序地层学、沉积地球化学等相关理论,在野外露头、钻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区二叠系地层岩性和空间展布特征,明确了二叠纪沉积环境渐变,并在中晚期造成沉积分带的现象,进而结合岩石岩性、颜色、沉积结构及古生物等沉积相标志,对其沉积相类型、分布特征进行精细分析,提出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模式、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模式和陆相碎屑岩沉积模式。在对二叠系棋盘组、普司格组和克孜里奇曼组部分样品的微量元素以及无机碳氧同位素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后,利用公式计算法和元素比值法得出了古盐度、离岸距离和古温度的分析结果,并以此综合分析初步恢复了沉积环境。通过对研究区二叠系烃源岩的样品测试及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优选了优质烃源岩;二叠系优质烃源岩纵向上主要发育在叶城小区中统棋盘组和和田小区中下统普司格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均处于成熟—高熟阶段。最终,在沉积特征、沉积环境恢复及烃源岩评价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沉积环境角度分析,指出浅海混积陆棚相和半咸水湖泊相两种有利于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为该区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二、齐姆根——桑株河地区烃源岩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齐姆根——桑株河地区烃源岩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塔西南叶城凹陷石炭纪岩相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碳酸盐岩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混积岩研究现状
        1.2.3 塔西南坳陷叶城凹陷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
    2.2 研究区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2.3 研究区沉积背景
    2.4 研究区地层特征
第3章 叶城凹陷石炭系地层分布特征及划分对比
    3.1 叶城凹陷西北缘石炭系剖面描述
        3.1.1 霍什拉甫剖面
        3.1.2 棋盘剖面
    3.2 叶城凹陷东南缘石炭系剖面描述
        3.2.1 克孜里奇曼剖面
        3.2.2 杜瓦剖面
        3.2.3 阿其克剖面
    3.3 叶城凹陷石炭系地层划分对比
        3.3.1 厚度对比
        3.3.2 岩性及古生物对比
第4章 岩相特征及沉积相标志
    4.1 碳酸盐岩的划分原则
    4.2 混积岩的划分原则
    4.3 主要岩相类型
        4.3.1 碳酸盐岩岩相
        4.3.2 混积岩岩相
    4.4 沉积构造标志
        4.4.1 碳酸盐岩沉积构造标志
        4.4.2 其他沉积构造标志
    4.5 古生物标志
        4.5.1 海相化石组合特征
        4.5.2 海陆过渡化石组合特征
第5章 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5.1 沉积相划分方案及原则
    5.2 沉积相类型
        5.2.1 混积陆棚相
        5.2.2 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相
    5.3 沉积相模式及横向展布特征
        5.3.1 混积陆棚沉积模式
        5.3.2 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
        5.3.3 沉积相横向展布特征
    5.4 沉积相平面展布
        5.4.1 研究区早石炭世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5.4.2 研究区晚石炭世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第6章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疆莎车县霍什拉甫石炭系柱状剖面图
附录B 叶城县棋盘石炭系柱状剖面图
附录C 皮山县克孜里奇曼石炭系柱状剖面图
附录D 和田小区杜瓦石炭系柱状剖面图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地震反演的趋势分析在碳酸盐岩储层中的识别与预测 ——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1.2.2 地震反演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完成的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2.2.1 地层特征
        2.2.2 地球物理特征
        2.2.3 基底岩性及断裂构造特征
        2.2.4 油气地质特征
3 地震资料预处理与缝洞型储层正演数值模拟
    3.1 地震数据图像增强
        3.1.1 子波重构去除红波谷
        3.1.2 断层增强
    3.2 缝洞型储层正演数值模拟
        3.2.1 地震波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3.2.2 缝洞型储层正演模拟
4 储层预测方法
    4.1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4.1.1 基本原理及优缺点
        4.1.2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流程
        4.1.3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结果
    4.2 基于模型的宽带约束反演
        4.2.1 基本原理与优缺点
        4.2.2 基于模型的宽带约束反演流程
        4.2.3 基于模型宽带约束反演结果
5 趋势分析
    5.1 趋势分析原理
    5.2 约束系数脉冲反演波阻抗数据体趋势分析计算
    5.3 基于模型宽带约束反演波阻抗数据体趋势分析计算
    5.4 趋势分析单井识别解释
        5.4.1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与模型宽带约束反演单井识别
        5.4.2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与模型宽带约束反演单井解释
6 目的层预测
    6.1 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6.2 储层有利区划分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
        1.2.2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现状
        1.2.3 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现状
        1.2.4 塔西南坳陷构造与油气地质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5.1 主要认识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2 沉积地层
        2.2.1 古生代地层
        2.2.2 中生代地层
        2.2.3 新生代地层
    2.3 油气勘探概况
第三章 塔西南坳陷构造特征
    3.1 褶皱特征
    3.2 断裂特征
        3.2.1 逆冲推覆构造
        3.2.2 断裂转折褶皱
        3.2.3 双重构造
        3.2.4 三角带构造
    3.3 不整合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新生代构造事件期次及其响应
    4.1 甫沙-克里阳地区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4.1.1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简介
        4.1.2 样品采集与测试过程
        4.1.3 测试结果分析
        4.1.4 热演化历史模拟
    4.2 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及其地质响应
        4.2.1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
        4.2.2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
        4.2.3 晚白垩世-古新世晚期
        4.2.4 渐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
        4.2.5 中新世晚期至今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历史
    5.1 平衡剖面简介
    5.2 平衡剖面的编制
        5.2.1 选取地质剖面
        5.2.2 编制过程
    5.3 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塔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和成藏要素
    6.1 烃源岩特征
        6.1.1 烃源岩厚度
        6.1.2 有机质丰度
        6.1.3 有机质类型
        6.1.4 有机质成熟度
    6.2 储集层特征
        6.2.1 沉积相与厚度特征
        6.2.2 岩石学特征
        6.2.3 孔喉特征
        6.2.4 孔隙类型
        6.2.5 成岩作用
        6.2.6 孔隙演化
    6.3 盖层特征
        6.3.1 厚度特征
        6.3.2 岩性特征
    6.4 储盖组合特征
    6.5 圈闭特征
    6.6 输导体系特征
    6.7 流体包裹体特征
        6.7.1 岩相学特征
        6.7.2 均一温度特征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7.1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
        7.1.1 构造演化对烃源岩的影响
        7.1.2 构造演化对储集层的影响
        7.1.3 构造演化对盖层的影响
        7.1.4 构造演化对圈闭的影响
        7.1.5 构造演化对输导体系的影响
        7.1.6 构造演化对成藏时间的影响
    7.2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
        7.2.1 典型油气藏成藏过程剖析
        7.2.2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
    7.3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塔西南山前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侏罗—白垩系沉积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创新性认识
2 塔西南山前区域地质概况
    2.1 塔西南地区构造背景
    2.2 塔西南地区沉积地层划分
        2.2.1 古生界发育特征
        2.2.2 中生界发育特征
        2.2.3 新生界发育特征
3 塔西南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古构造—古地貌特征研究
    3.1 南天山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古构造—古地貌特征研究
        3.1.1 南天山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基底分布特征
        3.1.2 南天山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古地貌特征
    3.2 西昆仑山前侏罗—白垩纪前古构造特征研究
        3.2.1 古构造—古地貌特征的识别
        3.2.2 三叠纪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
    3.3 古构造对古地貌的控制研究
4. 塔西南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研究
    4.1 中生界构造层特征
    4.2 侏罗纪盆地构造特征
        4.2.1 南天山前侏罗纪盆地构造特征
        4.2.2 西昆仑山前侏罗纪盆地构造特征
5 塔西南山前中生代古构造、古地貌对侏罗—白垩纪沉积的控制研究
    5.1 塔西南山前侏罗—白垩系厚度分布
        5.1.1 塔西南山前侏罗系厚度分布特征
        5.1.2 塔西南山前下白垩统厚度分布特征
        5.1.3 塔西南山前上白垩统厚度分布特征
    5.2 塔西南山前古地貌对侏罗—白垩系沉积相的控制
    5.3 塔西南山前侏罗—白垩系的沉积充填模式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二叠系南闸组沉积、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1.2.2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1.2.3 南闸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大地构造特征
        2.1.1 震旦纪-早、中泥盆世构造旋回
        2.1.2 晚泥盆世-三叠纪构造旋回
        2.1.3 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旋回
        2.1.4 古近纪-新近纪构造旋回
    2.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2.2.1 塔西南地层分区
        2.2.2 柯坪地层分区
        2.2.3 阿尔金地层分区
    2.3 南闸组地层划分及特征
        2.3.1 南闸组岩石地层特征
        2.3.2 平面分布特征
第3章 沉积相分析
    3.1 沉积相标志
        3.1.1 颜色标志
        3.1.2 岩石相标志
        3.1.3 沉积构造标志
        3.1.4 测井相标志
        3.1.5 地震相标志
    3.2 沉积相类型划分
    3.3 南闸组沉积相发育特征
        3.3.1 局限台地沉积相
        3.3.2 开阔台地沉积相
第4章 南闸组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
    4.1 地震相参数的选取
    4.2 地震相平面分布
    4.3 南闸组地震相平面分布特征
第5章 沉积相平面分布及沉积模式
    5.1 二叠纪古地理背景
        5.1.1 早二叠世古地理背景
        5.1.2 晚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特征
    5.2 南闸组沉积相横向对比
    5.3 南闸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5.3.1 颗粒灰岩厚度平面分布
        5.3.2 灰岩厚度平面分布
        5.3.3 南闸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5.4 南闸组沉积相模式
第6章 储层特征及分布研究
    6.1 南闸组有利储层类型
    6.2 储层特征研究
        6.2.1 储集岩岩性特征
        6.2.2 储集岩物性特征
        6.2.3 储集岩孔隙类型
    6.3 台内滩储集体沉积演化过程中岩性圈闭发育特征
        6.3.1 理论模式
        6.3.2 滩相储层与岩性圈闭形成的关系
        6.3.3 研究区实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塔西南坳陷二叠系烃源岩控制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 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探讨
    3. 1 古盐度和古气候
    3. 2 原始生产力
    3. 3 氧化还原条件
    3. 4 海平面变化
4 结论

(7)塔里木西南地区二叠纪沉积环境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主要沉积相类型
    2.1 开阔台地相
    2.2 局限台地相
    2.3 浅水混积陆棚
    2.4 潮坪相
    2.5 滨浅湖相
    2.6 冲积扇相
    2.7 三角洲相
3 沉积体系发育及演化
    3.1 下二叠统
    3.2 中二叠统
    3.3 上二叠统
4 沉积环境演化控制因素
5 结论

(8)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微量元素分析恢复古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1.2.2 塔西南坳陷油源研究现状
        1.2.3 塔西南坳陷地质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构造演化特征
        2.1.2 构造单元划分
        2.1.3 构造样式
    2.2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石炭—二叠系沉积特征
    3.1 层序地层格架
    3.2 沉积环境恢复
        3.2.1 分析原理
        3.2.2 分析结果
        3.2.3 沉积环境分析
    3.3 沉积演化
    3.4 沉积模式
第4章 石炭—二叠系石油地质特征
    4.1 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评价
        4.1.1 油源对比
        4.1.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1.3 烃源岩分布特征
        4.1.4 热演化史
        4.1.5 沉积环境与烃源岩
    4.2 储盖特征
        4.2.1 储层
        4.2.2 盖层
        4.2.3 生储盖组合
    4.3 圈闭特征
    4.4 运移通道
第5章 勘探前景预测
    5.1 油气成藏模式
    5.2 有利勘探区域
        5.2.1 甫沙—固满构造带
        5.2.2 喀什凹陷北缘构造带
        5.2.3 苏盖特—英吉沙构造带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
作者简介

(9)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中下奥陶统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与研究进展
        1.2.2 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进展
        1.2.3 塔西南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区域构造演化
        2.1.2 构造单元划分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油气勘探概况
第3章 中下奥陶统层序地层特征
    3.1 钻测井层序划分及其对比格架
        3.1.1 钻测井层序界面识别方法
        3.1.2 钻井层序划分方案
        3.1.3 区域钻测井层序发育特征
        3.1.4 连井层序地层对比分析
    3.2 地震层序划分及其对比格架
        3.2.1 地震层序界面识别
        3.2.2 地震层序划分方案及其与钻井层序的统一
        3.2.3 地震层序发育特征
    3.3 地层层序展布特征
第4章 沉积特征分析
    4.1 中下奥陶统主要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4.1.1 局限台地
        4.1.2 开阔台地
        4.1.3 台地边缘
    4.2 中下奥陶统沉积相展布特征
        4.2.1 沉积相纵横向展布特征
        4.2.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3 中下奥陶统沉积相模式
第5章 储层特征与有利储集相带预测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1 灰岩储层
        5.1.2 白云岩储层
    5.2 储集空间及储层类型
        5.2.1 储集空间类型
        5.2.2 储层类型
    5.3 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
        5.3.1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5.3.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5.3.3 构造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5.4 有利储层相带预测
第7章 主要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塔里木西南坳陷二叠系沉积特征及形成有利烃源岩的环境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构造演化特征
        2.2.2 构造单元划分
        2.2.3 构造样式组合特征
    2.3 区域沉积特征
第3章 二叠系沉积特征
    3.1 二叠系地层分布及岩性特征
    3.2 二叠系主要层序发育特征
    3.3 二叠系沉积体系研究
        3.3.1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3.3.2 沉积体系与沉积演化
第4章 二叠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化特征
    4.1 微量元素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1.1 采样位置及样品处理
        4.1.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3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5章 二叠系烃源岩评价
    5.1 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5.1.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5.1.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5.2 二叠系烃源岩分布特征
        5.2.1 垂向分布特征
        5.2.2 平面展布特征
    5.3 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与生烃史
        5.3.1. 热演化史
        5.3.2. 生烃史
    5.4 二叠系优质烃源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齐姆根——桑株河地区烃源岩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塔西南叶城凹陷石炭纪岩相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D]. 阿衣登古丽·托汗. 新疆大学, 2021
  • [2]基于地震反演的趋势分析在碳酸盐岩储层中的识别与预测 ——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为例[D]. 胡永蓁.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3]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 廖晓. 西北大学, 2018(01)
  • [4]塔西南山前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侏罗—白垩系沉积的控制[D]. 吴鸿翔. 浙江大学, 2018(08)
  • [5]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二叠系南闸组沉积、储层特征研究[D]. 李鹏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6]塔西南坳陷二叠系烃源岩控制因素探讨[J]. 孟苗苗,康志宏,邱海峻,李世臻,张斌.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02)
  • [7]塔里木西南地区二叠纪沉积环境演化[J]. 李世臻,康志宏,孟苗苗. 新疆地质, 2014(04)
  • [8]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系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D]. 孟苗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5)
  • [9]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中下奥陶统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 杨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8)
  • [10]塔里木西南坳陷二叠系沉积特征及形成有利烃源岩的环境因素研究[D]. 张继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9)

标签:;  ;  ;  ;  ;  

齐姆根-桑珠河地区烃源岩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