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成功有秘诀吗?

商业成功有秘诀吗?

一、商务成功有诀窍吗?(论文文献综述)

潘怡丞[1](2020)在《参与式治理视域下乡村治安秩序维护研究 ——以济宁市T镇新乡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地区的治安秩序维护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以“半熟人社会”着称的乡村地区,要维护好治安秩序,需要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经验,发挥民间治安资源的作用。新乡贤作为乡贤文化的传承者、基层民意诉求和价值观的代表者,是乡村治安秩序维护所倚重的重要民间治安资源。如何传承好乡贤参与乡村治安秩序维护的优良传统并摒弃原有的不足,在乡村治安秩序维护中更好地发挥新乡贤的作用,是当前的热议话题。新乡贤与乡贤相比,“新”在制度背景、主体结构、社会功能以及价值观念四个方面。作为重要的民间治安资源,参与式治理模式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安秩序维护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参与式治理倡导民众直接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全过程,最终实现府民协作的共治目标。在政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参与式治理模式的引入对于治安秩序维护在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乡贤有着参与乡村治安秩序维护的内外动力,是参与式治理的践行者。新乡贤参与乡村治安秩序维护在我国不是个例,为了使研究能够聚焦,以便深入探讨新乡贤在乡村治安秩序维护中的具体作用,本文选取隶属于“孔孟之乡”山东省济宁市T镇为观察样本,在了解影响T镇治安秩序稳定的主要因素并对T镇新乡贤在性别、年龄、职业、“在场”情况等四个方面的构成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在场”、“不在场”两类新乡贤在治安秩序维护中的参与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可以发现T镇新乡贤在乡村秩序维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也面临着外部和内部的困境。因此,要在参与式治理视域下让新乡贤在T镇治安秩序维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完善新乡贤的培育路径、保障新乡贤的参与效果,同时新乡贤也要主动作为。

刘莎[2](2020)在《流变与转型:金沙县酒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人类发展史来看,酒绝非仅是作为客观物质而存在,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酒文化是以酒为载体,围绕酒产生的诸种仪式或行动构建的独特文化形态。民族性与时代性赋予酒文化鲜明的特性,与此同时,对日常生活事项产生重要影响。论文爬梳400余年发展史的金沙县酒文化,追踪以袁顺伦为代表的百年酿酒世家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轨辙,以横纵时空序列探索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自我调适,探索其在现代发展中的传承与转型。全文首置绪论、中置本论、尾置结论,本论共四章。绪论介绍了研究缘起,阐述了研究意义,厘清并述评了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思路,明晰了研究方法,确定了研究内容与重难点,提出了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一章厘清了金沙县酒文化的源流脉络。从文本记载和口述历史逐项爬梳金沙县酒文化的发生源头、发育河流、发展路径,发现一江(乌江)、一河(赤水河)、一道(茶马古道)孕育了以源村乡、安底镇及安洛乡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酒文化圈。第二章钩沉了金沙县酒文化的历史缩影。依托田野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渐次深描百年酿酒世家的老、中、青三代,廓清其与域内文化持有人的互动关系。沿自我视域审视,发现青年一代认为酿酒是一种责任,中年一代认为酿酒是一种生活,老年一代认为酿酒是一种回忆。沿他者视域审视,发现他者视域中的百年酿酒世家,青年一代认为袁家酒是可选可不选的,中年一代认为袁家酒是能选则必选的,老年一代认为袁家酒是没有也要选的。第三章追溯了金沙县酒文化的流变轨辙。比较传统与现代的祭祀、节庆及人生礼仪,发现酒文化的表现形式有较大变化,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进中,酒文化在仪式场域的形态变化是伴随社会变迁而变化的,变化中的相对稳定之处在于酒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媒介作用。第四章讨论了金沙县酒文化的现代转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符号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讨论酒文化的当代价值,认为文化符号到文化资本的转向,将是未来酒文化变迁之径。文章最终认为,日常生活中的酒文化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酒文化及其制作技艺作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文化资源转向文化资本的过程中,需要文化自觉,亦需要文化产业。

赵小媚[3](2020)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的融入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语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而识字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学生通过学习汉字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所以,识字教学的目的不能是只让学生认识汉字,更应该借助识字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正确认识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之间的联系,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识字教学的境界,提高学生对于汉字的认同感,亲切感,在他们心中播下中华文化的种子。本论文主要通过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相结合,在长沙市C学校选取三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并在低年级分别选取2个教学班,即一共4个班级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课堂观察,观察的主要内容有: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集体教研的过程、教学反思的撰写、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等和识字教学相关的内容。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融入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缺少实践方面的操作性强的策略,而已有的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结果大多比较笼统,不利于教师在实践中去应用。基于此,本论文结合汉字文化本身的教育意蕴与调查研究结果,构建了小学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的融入策略。教学策略根据识字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建构了相应的策略:第一环节:导入环节,策略为直观展现策略;创设情境策略。第二环节:新授环节,策略为古今对照策略;调动感官策略。第三环节:拓展延伸环节,策略为提炼主题策略;跨界学习策略。并把策略进行步骤化,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案例。在实习中根据建构的教学策略进行识字课的教学设计并实践,课后通过自我的教学反思与对听课教师及学生的访谈得出结论,初步验证策略的可行性,并提出三点改进策略: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增加写字指导的教学策略;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林若征[5](2019)在《基于支架理论的留学生中级汉语写作教学研究 ——以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系2015级E、F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教学课程的分支有很多,当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课堂中主要有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和综合等课程。这其中,写作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输出技能,在汉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在留学生汉语写作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课时安排紧张、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写作训练力度不足、反馈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更为适用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汉语写作课堂的教学效果。对此,本研究从支架理论的视角出发,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进行互换,在中级汉语写作课堂上施以支架辅助式教学——根据支架搭建、情境导入、语言锤炼、效果评价四个基本环节来设计课程,过程中教师通过紧密的观察与跟踪,对留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引导与支持,力图帮助其提高写作主动性,从而更快地跨越最近发展区。为了论证支架理论之于中级汉语写作教学的客观有效性及其之于留学生的主观适应性,笔者通过评改作文、开展访谈等方式来收集实验数据,对支架写作教学结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开展既能在角色转换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激发与唤醒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动机与自信,还能在交流与互动中实现学生写作技能的提升与发展。同时,若想更好地发挥支架式教学在汉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还需要教师在互动良好的基础上搭建支架,协调好支架不同环节之于学生的支持力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跟踪以及保证写作支架搭建与撤离的适时性。此外,本文列举了一些实验范文和测评表格,介绍了一些在留学生汉语写作课堂中可进行的活动,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对汉语教师尤其是汉语写作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和参考。

刘赛雄[6](2018)在《H.G.威尔斯社会小说的失范主题研究》文中认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是英国爱德华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产量高,而且内容涵盖广,涉及科学、文学、政治、历史、生物、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其中,威尔斯依靠亦幻亦实的科学幻想作品,让他获得“科幻界的莎士比亚”的美誉,凭借对社会现实予以讽刺表达的社会小说,让他赢得“狄更斯继承人”的美称,加上晚期对世界范围内的前瞻性创作,更是被郭沫若评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威尔斯的社会小说继承了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优秀传统,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从1900年前后起创作了一系列社会讽刺小说,描绘了英国转型期的社会状况,记述了许多小人物既令人心酸又令人发笑的坎坷历程。本文以社会学理论中的“失范”为切入口,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从生态失范、经济失范、教育失范和道德失范等四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威尔斯《爱情与路维宪先生》、《吉普斯》、《托诺-邦盖》和《波里先生传》等四部社会小说,展示了作家对工业文明转型时期英国社会失范状况的书写,并从时代影响、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三个方面分析失范主题的书写缘由,进一步考察作家对良序社会的探索途径。威尔斯出身于“经济困顿”的中下层资产阶级家庭,在机缘巧合和自身努力下接受了一段有限的初等教育。十四岁的时候,迫于生活的压力离开学校,走上了药店学徒和布店学徒的谋生之路。十八岁的时候,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开始学习科学知识。毕业留校任教后,开始尝试写作,从此走上了专职作家的道路。这一艰难的成长历程不仅锤炼了他的品格,磨砺了他的意志,还为他今后各类作品,尤其是社会小说的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原始素材。在威尔斯笔下,几乎所有社会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缺少教育机会的受害者”,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中下层资产阶级的生存状况。作为在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世界强国,英国从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时候开始,不断推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充分发展了国内的自由资本主义,但同时也加剧了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和社会的贫困问题,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威尔斯继承现实主义小说的优良传统,深刻地思考着英国转型时期社会失范的问题,具有令人深思的哲理性和批判性。威尔斯的四部社会小说对转型社会中失范主题的书写,主要体现在生态、经济、教育和道德等四个方面。在生态方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英国正处于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时期,自然环境的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威尔斯从失谐的乡村、失衡的城镇和失序的都市等三方面描绘了生态失范的景象。在经济方面,工业文明给英国带来了繁荣昌盛,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大变革。在此社会背景下,经济关系开始变得复杂和功利化,威尔斯从欺诈式的生产、悖论性的流通和炫富性的消费等三个方面揭露了经济失范的状况。在教育方面,1870年英国《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开始广设公立学校,逐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然而在威尔斯的笔下折射出不成熟的自我教育、氛围缺失的家庭教育和职能缺位的国民教育等失范状况。在道德方面,受重商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出现滑坡,情感关系出现异化。威尔斯通过小说人物冷漠的亲情、功利的爱情和虚伪的友情等三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背景下道德失范的现状。可以说,威尔斯社会小说对社会失范问题的书写,既反映了英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状况,又预示着英国旧的社会结构面临着解体的风险。威尔斯社会小说创作于爱德华时代,这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的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社会结构呈现失范的状态。如何实现良序社会的转型发展,这是威尔斯毕生不断探索和努力追求的问题。威尔斯个人成长经历、小说人物思想无不体现了其探索良序社会的愿望和过程,具体表现在对科学教育的反思、费边社会主义的探索及道德认同与社会规范整合愿景等三个方面。在科学教育的反思上,威尔斯是努力走出宗教束缚的“离经叛道者”,成为一名接受科学教育的底层“幸运儿”,并最终成为反思科学进步的“科幻小说家”。在费边社会主义的探索上,威尔斯曾加入费边社,作家从路维宪的幻想、马斯特曼的挣扎到尤尔特的妥协等情节,向读者展示出当时费边社会主义者只希望在政治上妥协,没有在经济、社会变革、未来筹划等方面显示出自己的决心与努力,呈现出一种政治上的空想,他的政治构序之路也只能就此作罢。在道德认同与社会规范整合愿景上,威尔斯通过路维宪的抉择、吉普斯的回归、乔治的省悟及波里的救赎等小说人物的不同结局,最终转向了对道德规范的探寻之路,从而实现自我的认识,最终回归德性的精神发展。在这一系列的社会小说中,威尔斯以充满调侃的口吻介绍了英国世纪之交的社会失范状况,也婉转地表达了他自己历经时代裂变后的忧思隐衷。他创造性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揭露出时代的黑暗面,批判社会各领域中的失范现实,与同时代作家一道书写那个时代的“焦虑”。威尔斯并不追求“詹姆斯式”的语言表达上的精致美感,而是忠实于社会现实,“指出个体遭遇的变幻莫测与随机性”,传达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写实旨趣。他的最大贡献并非为社会失范的英国开出救世良方,而是为“爱德华盛世”号准了脉搏。威尔斯煞费苦心所精心构筑的失范结构,对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和中国转型时代的文化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永刚[7](2018)在《成为研究者:理科博士生素养与能力的形成》文中认为提升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是我国博士生教育相当长时期内的核心主题,培养优秀的研究者作为当前博士生教育改革的优先议程,不仅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而且受到大量研究者的关注。为此,许多实践者与研究者将视角聚焦于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分流淘汰制度以及以提升科研绩效为质量表征的教育制度改革之上,然而培养制度的改革是否与博士生自身成长的规律相吻合?或者说现有的制度改革设计能否有效帮助博士生从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研究者?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研究将转换视角,聚焦一项更为基础的议题,即博士生教育阶段研究者素养与能力的养成过程。围绕这一主题,本研究将要探讨的具体问题包括,第一,在现代科学研究模式变革和组织方式改变的背景下,学术科学家的素养和能力要求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二,博士生阶段优秀研究者素养与能力的养成方式是什么?第三,理科博士生研究者素养与能力的养成过程是什么?经历了什么样的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成长特征是什么?第四,当前我国理科博士生的研究者素养与能力养成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第五,基于博士生学术素养与能力的形成逻辑和现实情况,博士生培养制度应做出何种改进和调整?针对上述问题,研究首先运用历史研究法,勾勒现代科学研究者作为一种专业职业的形成轨迹,厘清研究者职业内在的专业精神、工作特性与发展趋势。其次,建立研究者素养与能力指标来源数据库,构建博士生科研素养与能力框架;第三,建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博士生教育历程数据库,探究优秀研究者素养与能力的养成方式;第四,运用混合研究法构建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社会化模型。第五,开发研究者素养与能力养成情况调查工具,全面分析当前理科博士生素养与能力的准备情况及其支持条件。最后,对博士生教育阶段研究者素养与能力形成的逻辑和路径进行探究。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德国与美国现代大学的改革促成了研究者的职业化,现代研究者的训练模式经过了德国学徒式培养、美国结构化培养、现代合作型培养等三次重要的制度转变。二、博士生应具备的研究者素养与能力包括学术志趣与品德、学科知识与方法技能、科学思维与研究能力以及研究合作与管理能力四个方面。其中社会责任感、知识宽度、跨学科研究、国际交流、团队合作以及学术网络构建能力等素养与能力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日益重要。三、研究者的形成是博士生以研究想法孕育为核心的科学素养与能力的自我确证过程,博士生的学术社会化过程共分为专攻准备、研究锁入、研究阈限过渡和研究者素养与能力的自我确证四个阶段,其中研究阈限过渡是博士生素养与能力飞跃性发展的关键期。博士生素养与能力的发展兼具渐进性与突变性,各项能力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四、在博士生素养与能力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出学术抱负较高,但纯粹性学术动机较低;知识深度、前沿知识掌握较好,但知识宽度、知识产权知识和学术英语技能有很大不足;研究操作技能发展尚可,但研究认知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表现较差;绝大部分博士生与导师和其他团队成员有着较好合作,但在科研管理能力与学术人脉建构方面则不甚理想。在博士生科研及训练支持上,导师与其他实验室成员提供了积极指导,科研经费、设备等硬件资源投入较为充分,但在软环境方面,存在团队规模偏大、高级学术交流缺乏、课程教学有效性不够、学术共同体参与机会较少以及跨学科研究支持不足等诸多问题。为了更好促进博士生从学生向研究者的转变,博士生培养单位首先应注重博士生学术志趣的先期选拔与过程筛选;其次推行实验室轮转制度,提高博士生与导师、实验室研究方向的匹配度;第三增加基础知识教学的挑战性与方法类课程的比重;第四设计“高难度与高支持”相协调的学术训练环节;第五关注博士生素养与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提供针对性支持;最后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健康、浓厚的实验室学术氛围。

高荣伟[8](2018)在《印度版“双创计划”特点及其前景》文中认为印度是金砖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5年,印度人均GDP为1600美金,经济增速达7.5%,位列全球第七。FORBES杂志发布的报告甚至显示,2016年印度GDP已经超过英国,GDP排名全球第五。就在这一年的年末,印度媒体用骄傲的语气向世人宣告:"这是150年来首次,印度经济超越了殖民时期的英国宗主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显示,2017年至2018年印度经济增速为

黄烈岩[9](2018)在《S公司知识型员工知识共享改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创新的基础在于对企业知识的管理,通过知识管理实现知识的收集、整合、共享、转化并创新出新的知识。其中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由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具有内隐性、垄断性、复杂性以及不易表达等特征;以及知识主体的社会人属性,共享行为受到共享成本、共享意愿、共享能力、共享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提供多种途经,创造知识共享的良好环境,以及激励知识主体能积极参与知识共享,实现知识的转化。论文中,在知识共享的相关理论和相关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S公司相关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的现状分析,总结出阻碍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以及原因;然后,根据S公司内部的实际情况,从知识共享平台、人文文化以及共享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改善的策略,并采用问卷调查法,理清改善措施的优先顺序,为知识共享改善措施的落实指出了方向。

谭景凤[10](2017)在《基于体验学习的小学语文情境创设研究 ——以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为例》文中提出体验学习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体验学习,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兼顾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情境创设是影响语文阅读体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文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对语文的深度学习;厘清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主体意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和生命体验相结合。本研究以小学二年级课文《从现在开始为例》对小学语文阅读体验学习的情境创设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部分,引言。对体验学习和情境创设的文献进行梳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体验学习的视野下,如何理解小学语文阅读的基本理念,界定小学语文阅读体验学习的内涵、探寻小学语文体验学习的特征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小学语文体验学习情境创设的分析。界定小学语文阅读体验学习中的情境创设,阐明体验学习的情境创设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教育价值。第四部分,小学语文阅读体验学习中的情境创设。构建小学语文阅读体验学习情境创设的研究框架,提出学习活动设计阶段的情境创设依据和原则,体验学习活动实施的步骤和要点以及学习活动评价的原则和维度。第五部分,小学语文阅读体验学习情境创设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同一教师的三次授课中,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体验情境设置的差距。第六部分,研究结论与建议。本研究的结论:教师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实行体验学习活动;情境创设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的情境创设助力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施;教师创设的情境反映了教学观念。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只选取了小学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没有研究第二、三学段,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其他学段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分析。

二、商务成功有诀窍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务成功有诀窍吗?(论文提纲范文)

(1)参与式治理视域下乡村治安秩序维护研究 ——以济宁市T镇新乡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关于参与式治理的研究现状
        1.3.1.2 关于乡贤的研究现状
        1.3.1.3 关于新乡贤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2.1 关于参与式治理的研究现状
        1.3.2.2 关于乡村精英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查法
    1.5 概念厘定
        1.5.1 参与式治理
        1.5.1.1 参与式治理定义
        1.5.1.2 参与式治理核心观点
        1.5.2 乡村治安秩序
        1.5.3 乡贤
        1.5.3.1 乡贤定义
        1.5.3.2 乡贤基本特征
        1.5.4 新乡贤
        1.5.4.1 新乡贤定义
        1.5.4.2 新乡贤基本特征
        1.5.5 新乡贤与乡贤的区别
    1.6 理论基础
        1.6.1 社会失范理论
        1.6.2 参与式民主理论
        1.6.3 社会控制理论
2 参与式治理视域下新乡贤参与治安秩序维护的动力
    2.1 参与式治理在乡村治安秩序维护中的意义
        2.1.1 政治意义
        2.1.2 经济意义
        2.1.3 社会意义
    2.2 新乡贤参与治安秩序维护的内部动力
        2.2.1 乡土记忆的召唤
        2.2.2 自我实现的推动
    2.3 新乡贤参与治安秩序维护的外部动力
        2.3.1 国家治理政策的引导
        2.3.2 警务战略体制转型的推动
3 济宁市T镇新乡贤参与治安秩序维护的实证
    3.1 济宁市T镇基本状况
        3.1.1 T镇地理位置
        3.1.2 T镇发展现状
        3.1.3 影响T镇治安秩序稳定的主要因素
        3.1.3.1 青年人口流失严重
        3.1.3.2 文教事业发展滞后
        3.1.3.3 警务资源配置不足
    3.2 T镇新乡贤的基本情况
        3.2.1 T镇新乡贤的性别比例
        3.2.2 T镇新乡贤的年龄结构
        3.2.3 T镇新乡贤的职业类型
        3.2.4 T镇新乡贤的“在场”比例
    3.3 T镇“在场”新乡贤参与治安秩序维护的实证
        3.3.1 感知预判治安风险
        3.3.2 义务参与平安联创
        3.3.3 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3.3.4 参与危困人员帮教
        3.3.5 协助推进基层普法
    3.4 T镇“不在场”新乡贤参与治安秩序维护的实证
        3.4.1 助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3.4.2 助力贫困人员帮扶工作
        3.4.3 助力减少信访积案存量
4 济宁市T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安秩序维护面临的困境
    4.1 缺乏必要的保障与监督制约了新乡贤的发展
        4.1.1 重人员吸纳轻制度保障制约了新乡贤参与的积极性
        4.1.2 重宣传推广轻监督管理制约了新乡贤参与的规范性
    4.2 自身综合素质不足限制了新乡贤的参与效果
        4.2.1 年龄结构偏大限制了新乡贤的参与精力
        4.2.2 教育层次偏低限制了新乡贤的思想格局
    4.3 追逐权威易诱发对乡村治安秩序的负面效应
        4.3.1 新乡贤的权威主义取向与法制建设之间存在张力
        4.3.2 新乡贤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与村两委存在冲突
5 参与式治理视域下促进新乡贤参与T镇治安秩序维护的思路
    5.1 完善新乡贤的培育路径
        5.1.1 客观评估新乡贤的社会价值
        5.1.2 充分挖掘本地优秀的乡贤文化
        5.1.3 完善新乡贤的奖励机制
        5.1.4 优化新乡贤的年龄结构
        5.1.5 确保法律法规对新乡贤的规制
    5.2 保障新乡贤的参与效果
        5.2.1 增强新乡贤社会治安权的合法性
        5.2.2 拓宽新乡贤参与治安秩序维护的渠道
        5.2.3 为新乡贤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
    5.3 倡导新乡贤主动作为
        5.3.1 明确自身在治安秩序维护中的职责
        5.3.2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5.3.3 加强自我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流变与转型:金沙县酒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源流脉络
    一、发生源头:文本记载和口传文化
        (一)文本记载
        (二)口传文化
        (三)现代转型
        (四)边际影响
    二、发育河流:一江一河
        (一)一江:乌江沿岸
        (二)一河:赤水河上游
    三、发展路径:茶马古道(盐茶古道)
        (一)金沙清池万寿宫
        (二)金沙罗马街“兴盛隆”商号
        (三)盐运促进新场繁荣
第二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历史缩影
    一、宗族关系与家族谱系
        (一)宗族与家庭
        (二)技艺与传承
    二、酿酒世家与传承意愿
        (一)老年一代:酿酒是一种回忆
        (二)中年一代:酿酒是一种生活
        (三)青年一代:酿酒是一种责任
    三、酿酒世家与消费群体
        (一)老年一代:没有也要选的袁家酒
        (二)中年一代:能选则必选的袁家酒
        (三)青年一代:可选可不选的袁家酒
第三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流变轨辙
    一、祭祀中的酒文化
        (一)传统祭祀中的酒文化
        (二)现代祭祀中的酒文化
    二、节日中的酒文化
        (一)传统节日中的酒文化
        (二)现代节日中的酒文化
    三、婚俗中的酒文化
        (一)传统婚俗中的酒文化
        (二)现代婚俗中的酒文化
第四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转型发展
    一、金沙县酒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二)社会文化价值
    二、金沙县酒文化的发展策略
        (一)酒文化资源品牌化
        (二)酒文化资源资本化
        (三)酒文化资源产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1 田野调查日志
附录2 酿酒世家袁氏家训
附录3 非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4 访谈实录(摘录)
附录5 田野调查日记(摘录)
附录6 田野调查掠影

(3)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的融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概念界定
    四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五 研究方法与思路
    六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教育意蕴阐释
    第一节 汉字携带中华文化信息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二、汉字的以形表意特点
        三、汉字的结构与字理
    第二节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一、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二、搭建走进经典的桥梁
        三、以知促行弘扬中华美德
第二章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的融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对语文教师识字教学情况的访谈
        一、访谈目的及提纲设计
        二、访谈对象的选择
        三、访谈情况分析
    第二节 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课堂观察
        一、课堂观察计划
        二、课堂观察情况分析
    第三节 访谈和课堂观察情况总结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二、融入汉字文化的意识有所增强
        三、缺乏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
第三章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的融入策略建构
    第一节 建构教学策略的考虑因素
        一、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小学识字教学的要求
        三、策略实施的时机
    第二节 导入环节的汉字文化融入教学策略
        一、直观展现策略
        二、创设情境策略
    第三节 新授环节的汉字文化融入教学策略
        一、古今对照策略
        二、调动感官策略
    第四节 拓展延伸环节的汉字文化融入教学策略
        一、提炼主题策略
        二、跨界学习策略
第四章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的融入策略实践
    第一节 案例描述
        一、教学设计意图描述
        二、教学过程呈现
    第二节 案例分析
        一、基本环节及策略分析
        二、案例实践效果分析
    第三节 案例总结
        一、汉字文化的融入对识字教学的意义
        二、对融入策略的反思与改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支架理论的留学生中级汉语写作教学研究 ——以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系2015级E、F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基于支架理论的写作教学研究综述
        二、留学生汉语写作教学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价值
第二章 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要素
    第一节 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的基础理论
        二、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的类型理论
    第二节 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的实践要素
        一、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的基本环节
        三、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教学实验的设计
        一、华文教育系汉语写作教学概况
        二、教学对象的选取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四、教学方法
        五、评价工具设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的实施
        一、写人作文的教学重点
        二、支架的运用与安排
        三、教学课例与说明
第四章 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实验的效果分析
    第一节 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实验的量化分析
        一、针对教学情况的统计
        二、学生案例的分析
        三、分析小结
    第二节 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实验的质性分析
        一、扎根理论依据
        二、扎根过程概述
        三、访谈资料收集
        四、扎根分析
        五、访谈结论
第五章 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的意义与建议
    第一节 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的意义
        一、在角色转换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二、在激发与唤醒中提高学生写作动机与自信
        三、在交流与互动中实现学生写作提升与发展
    第二节 支架式汉语写作教学的建议
        一、在互动良好的基础上搭建支架
        二、协调支架不同环节的支持力度
        三、有效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保证支架搭建与撤离的适时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生访谈提纲和访谈实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H.G.威尔斯社会小说的失范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威尔斯研究综述
        0.2.1 国外威尔斯研究综述
        0.2.2 国内威尔斯研究综述
    0.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主要创新之处
    0.4 主要概念界定
        0.4.1 社会小说
        0.4.2 社会转型
        0.4.3 社会秩序与失范
第1章 威尔斯社会小说失范主题的书写
    1.1 威尔斯社会小说的生态失范
        1.1.1 怀旧的村庄与失谐的乡村生态
        1.1.2 工业化发展与失衡的城镇生态
        1.1.3 城市化进程与失序的都市生态
    1.2 威尔斯社会小说的经济失范
        1.2.1 “自由放任”与欺诈性的生产行为
        1.2.2 交通广告业繁荣与悖论性的流通关系
        1.2.3 “一夜暴富”与炫富性的消费观念
    1.3 威尔斯社会小说的教育失范
        1.3.1 “机械的学习计划”与“不成熟”的个体智育
        1.3.2 “无能为力的父母”与氛围缺失的家庭教育
        1.3.3 “悲惨的智识命运”与职能缺位的国民教育
    1.4 威尔斯社会小说的道德失范
        1.4.1 寄居生活与冷漠的亲情
        1.4.2 攀附新富与功利的爱情
        1.4.3 “向上流社会看齐”与虚伪的友情
第2章 威尔斯社会小说失范主题的书写缘由
    2.1 英国转型社会的时代影响
        2.1.1 信仰危机与威尔斯社会小说的宗教维度
        2.1.2 科学发展与威尔斯社会小说的思想维度
        2.1.3 社会变迁与威尔斯社会小说的失范维度
    2.2 威尔斯家庭背景的影响
        2.2.1 经济困顿的下层阶级家庭
        2.2.2 传统有限的家教影响
        2.2.3 情感淡漠的家庭关系
    2.3 威尔斯独特成长经历的影响
        2.3.1 “支离破碎”的童年教育
        2.3.2 艰难坎坷的求职历程
        2.3.3 喜忧相参的大学经历
第3章 威尔斯社会小说对良序社会的探索
    3.1 科学教育的反思
        3.1.1 离经叛道者:走出宗教束缚
        3.1.2 教育“幸运儿”:接受科学教育
        3.1.3 科幻小说家:反思科学进步
    3.2 费边社会主义的探索
        3.2.1 激进者:路维宪的幻想
        3.2.2 抗争者:马斯特曼的挣扎
        3.2.3 空想者:尤尔特的妥协
    3.3 道德认同与社会规范整合愿景
        3.3.1 反躬自省:路维宪的抉择
        3.3.2 返璞归真:吉普斯的回归
        3.3.3 蓦然回首:乔治的省悟
        3.3.4 凤凰涅磐:波里的救赎
第4章 威尔斯社会小说失范主题的书写意义
    4.1 威尔斯小说的艺术表现
        4.1.1 威尔斯小说的整体创作特点
        4.1.2 威尔斯社会小说与同时代作家作品的比较
    4.2 威尔斯社会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4.2.1 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4.2.2 威尔斯社会小说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4.3 威尔斯社会小说的现实意义
        4.3.1 “日不落帝国”失范问题的预警
        4.3.2 中国良序社会建构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中国威尔斯研究学位论文
附录(二) 中国威尔斯研究期刊论文
附录(三) 威尔斯简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成为研究者:理科博士生素养与能力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概念的界定
        一、理科博士生
        二、研究者
        三、素养与能力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与述评
        一、博士生素养与能力内涵的历史变迁
        二、博士生素养与能力培养研究的取向及问题
        三、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研究的进路及其在中国的展开
        四、博士生研究者素养与能力培养研究的视角与议题选择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基本架构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科学研究者的出现及其培养体制的确立
    第一节 现代科学研究者的出现
        一、帝国主义、工业革命对科学的兴趣
        二、科学学会的蜕变与科学研究的专业化
        三、现代大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的职业化
    第二节 科学研究者培养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德国“学徒式”博士培养模式的形成
        二、美国“结构化”博士培养制度的建立
        三、现代“合作型”博士培养方式的发展
    小结
第三章 当代理科博士生的研究者素养与能力
    第一节 科学工作变迁对研究者能力的挑战
        一、科学研究的体制化与官僚化
        二、科研合作的团队化与国际化
        三、跨学科研究的兴起
        四、科学研究重心的偏移与多样化
    第二节 理科博士生素养与能力框架的构建
        一、当代博士生素养与能力的新要求
        二、博士生素养与能力框架的构建
        三、博士生素养与能力框架的检验与解释
    小结
第四章 理科博士生素养与能力的形成方式
    第一节 科学志趣形成的时间节点与刺激源
    第二节 科学家知识结构的外显特征与获得方式
        一、相近性学科的知识学习特征
        二、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塑造
        三、精英大学学习经历的“学术杂交”现象
    第三节 科学思维与研究能力的内涵及其形成方式
        一、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与审美眼光
        二、创新性能力形成的条件和环境
        三、研究技能习得的重要期与支持源
    第四节 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形成的实践性
        一、组织氛围与团队合作能力
        二、研究管理能力形成的实践性与模仿性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博士生素养与能力形成的特征和条件
第五章 理科博士生素养与能力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定量与定性路径相结合的平行嵌套研究策略
        一、平行嵌套研究设计
        二、研究参与者的选择和资料收集策略
        三、编码过程与初步分析结果呈现
    第三节 研究专攻准备
        一、知识结构:从公共普适向个体专攻的转变
        二、研究专攻技能准备
    第四节 研究锁入
        一、课题方向的选择与确定
        二、初始独立研究探索
    第五节 研究阈限过渡
        一、博士生研究阈限通过的路径与策略
        二、研究阈限通过经历对学生学术素养与能力成长的影响
    第六节 研究者素养与能力的自我确证
    小结
第六章 理科博士生素养与能力及其形成环境的考察
    第一节 理科博士生素养与能力的发展水平
        一、学术志趣与品德
        二、学科知识与方法技能
        三、科学思维与研究能力
        四、研究合作与管理能力
    第二节 理科博士生素养与能力形成的支持条件
        一、导师与实验室成员指导
        二、院系学术氛围
        三、组织条件与环境
        四、学术共同体参与机会
    小结
第七章 理科博士生素养与能力的形成逻辑和路径
    第一节 博士生素养与能力的形成逻辑
        一、累积性和突变性共存的能力发展特征
        二、以研究想法孕育为核心的学术能力自我确证过程
        三、从依附向独立的仪式过渡
    第二节 博士生素养与能力的形成策略
        一、注重博士生学术志趣的先期选拔与过程筛选
        二、推行实验室轮转制度,提高博士生与导师、实验室研究方向的匹配度
        三、提高基础知识教学的挑战性与方法类课程的比重
        四、“高难度与高支持”相协调的学术训练环节设计
        五、关注博士生素养与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提供针对性支持
        六、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健康、浓厚的实验室学术氛围
    第三节 研究贡献与不足
        一、研究可能的贡献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理科博士生科研素养与能力养成调查问卷简版
    二、理科博士生科研素养与能力养成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印度版“双创计划”特点及其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有意识引导
二、孵化器发展势头迅猛
三、政策宽松引来“金凤凰”
四、“双创计划”前景不容乐观

(9)S公司知识型员工知识共享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本文的结构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知识的概述
        2.1.1 知识的定义
        2.1.2 知识的分类
        2.1.3 研发知识类型和特征
    2.2 知识共享相关理论
    2.3 相关文献综述分析
        2.3.1 国内外知识管理及共享研究的现状
        2.3.2 知识共享激励研究
        2.3.3 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
第3章 S公司知识共享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S公司简介
    3.2 公司知识型员工介绍
    3.3 公司知识管理现状
        3.3.1 公司知识管理的平台
        3.3.2 知识产权管理
        3.3.3 公司知识培训情况
    3.4 S公司知识共享现状
        3.4.1 部门与部门之间知识共享现状
        3.4.2 部门内知识的共享现状
        3.4.3 公司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现状
    3.5 S公司知识共享内部调查
    3.6 S公司知识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小结
第4章 S公司知识型员工知识共享改善策略
    4.1 改善知识共享平台
        4.1.1 改善知识分类方式
        4.1.2 引入知识价值评估
        4.1.3 引入员工知识贡献评估
        4.1.4 引入知识地图和知识推送
    4.2 营造知识共享的人文文化
    4.3 知识共享激励改善
        4.3.1 建立知识共享考核制度
        4.3.2 物质激励的改善
        4.3.3 非物质激励改善
    4.4 知识共享改善措施排序调查
    4.5 知识共享改善措施实施
第5章 结束语
    5.1 全文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10)基于体验学习的小学语文情境创设研究 ——以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的问题与思路
一、体验学习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基本理念
    (二)小学语文阅读体验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三)小学语文阅读体验学习的理论基础
二、体验学习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情境创设的内涵与价值
    (一)内涵
    (二)教育价值
三、体验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情境创设的内容
    (一)学习活动设计阶段的情境创设
    (二)学习活动实施阶段的情境创设
    (三)学习活动评价阶段的情境创设反思
四、小学语文阅读体验学习情境创设的案例评析
    (一)第一次授课案例评析
    (二)第二次授课案例剖析
    (三)第三次授课案例剖析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建议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商务成功有诀窍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参与式治理视域下乡村治安秩序维护研究 ——以济宁市T镇新乡贤为例[D]. 潘怡丞.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0)
  • [2]流变与转型:金沙县酒文化研究[D]. 刘莎.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1)
  • [3]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的融入策略研究[D]. 赵小媚.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基于支架理论的留学生中级汉语写作教学研究 ——以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系2015级E、F班为例[D]. 林若征. 华侨大学, 2019(01)
  • [6]H.G.威尔斯社会小说的失范主题研究[D]. 刘赛雄. 湘潭大学, 2018(12)
  • [7]成为研究者:理科博士生素养与能力的形成[D]. 李永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8]印度版“双创计划”特点及其前景[J]. 高荣伟.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2018(02)
  • [9]S公司知识型员工知识共享改善策略研究[D]. 黄烈岩.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10]基于体验学习的小学语文情境创设研究 ——以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为例[D]. 谭景凤. 西南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商业成功有秘诀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