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卫星电视节目中二次信号的测量

B. 卫星电视节目中二次信号的测量

一、B.卫星电视节目中秒信号的测量值(论文文献综述)

曹婷[1](2010)在《基于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的授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数字信号处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电视技术已经开始取代模拟电视技术,并逐渐走向成熟。数字电视系统在向我们提供更高质量、更多功能、更个性化的音视频节目服务的同时,逐渐成为电视系统的主流。本论文作为国家授时中心项目“数字卫星电视时间频率传递研究”中的一个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国标DTMB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对数字电视系统授时,这是一种全新的授时方法,是对现有授时方法的一个补充,也是对数字电视资源的一个很好的利用。论文主要介绍了授时系统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国标DTMB的系统结构和帧结构,进而提出系统授时方案。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首先明确授时系统的工作原理,对标准时间信号进行编码;其次对西安地区数字电视信号的载波模式和PN码模式进行辨识,然后对信号进行位同步和帧同步,确保数据流和时码信息的传递;最后,根据信号帧同步的仿真结论,辨识出当前信号帧的初始相位,测量出传输伪时间,并根据两地距离计算出传输时延,得到接收端钟差,推算出系统授时精度,并进行钟差改正。最后对误差进行分析,提出可改进之处。

林田[2](2010)在《数字化广播直播机房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推动广播电视数字化,是我国国家信息化的根本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广播电视数字化对广播电视、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将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广播电视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我国最为普及的信息工具和最为便捷的信息载体,我国电视机和收音机的拥有量分别达到四亿台和五亿台,可以说广播电视数字化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阳光工程、民心工程和信息工程,对于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以来,福建广电集团加大力度,稳步快速推进台内的广播直播机房的数字化建设,引进了先进的ON AIR3000网络化数字调音台,代表了广播领域调音台应用的崭新发展方向,以内部数字音频切换矩阵作为音频处理结构的基础,控制面板与主机箱相对独立的分体式结构,音频信号与网络控制信号分开传输,应用了TCP/IP和RS422两种协议,实现了异地同步控制和远程管理维护,实现了音频处理过程数字化、音频传输和信号控制网络化,集成了CF卡录音机与数字音频联网备份录音等新方法解决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本文根据该项目的建设,从设计原则、设计理念、系统设计、系统原理以及最后的系统扩展等多方面,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际应用,特点特征以及最后的性能测试等步骤,就如何建设一个符合要求、技术领先、设备优良、安全保障的数字化直播机房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改造过程中,笔者参与改造的每个环节,从初期的技术指标设计,到设备的了解、选型以及最终方案的完成,都主动参与,较熟悉得掌握了广播机房数字化改造的技术理念,对今后的其他广播数字化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认识了将来广播数字化的主流发展方向,并根据参与其中所得出的经验,撰写了此篇论文。

梁双有,任燕[3](2005)在《同步广播卫星电视中秒信号的测量结果及其分析》文中提出简单介绍了国家授时中心的卫星电视比对系统,给出了利用时间比对系统测量CCTV信号中插入的时间信号(它们或仅由卫星转发或由卫星转发后再经地方电视台转播)时延的方法和测量结果,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对定时用户具有参考价值。

梁双有[4](2005)在《国家授时中心的卫星电视时间信号测量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在同步广播卫星的电视信号中,插入了标准时间、频率信号。由于这种直播电视卫星是静止轨道的同步卫星,所以覆盖面广,信号较强,便于接收[1]。因此,利用其进行时间比对已成为时间服务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开展同步广播卫星电视比对工作已经20多年,用户可以在每月出版的《时间频率公报》上看到“卫星电视节目中秒信号的测量值”。在不作卫星轨道位置修正的情况下,定时精度可达到0.1μs。

师万辉[5](1994)在《同步卫星运动引起时延测量值变化的特性》文中研究表明讨论了陕西天文台卫星电视传递时间频率系统所测得的时延值变化特性,依据实测数值给出时延值日变化的模式并与实际结果做了比较.把连续6天这个模式的结果再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可以预报后6天的时延值,精度为几微秒.

师万辉[6](1993)在《同步卫星运动引起时延测量值变化的特性》文中研究说明讨论了陕西天文台卫星电视传递时间频率系统所测得的时延值变化特性,依据实测数值给出时延值日变化的模式并与实际结果做了比较。把连续6天这个模式的结果再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可以预报后6天的时延值,精度为几微秒。

王星[7](2019)在《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公报发布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统一的独立自主的时间频率系统是维护国家安全、保持强大国防力量的基础,是国家科技、军事、航天等综合实力的体现。为了构建我国统一的独立自主的时间频率系统,实现国内时间尺度的统一,充分利用我国原子钟的有限资源,本文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守时实验室(NIM)为基础,整合了国内其他守时实验室的原子钟资源,构建了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公报发布系统,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研究了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的算法。获取国内各家守时实验室的原子钟数据和卫星比对数据,剔除离群值和补偿缺失值,完成频差的转换,实现动态权重分配,得到了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第二,提出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钟差预测算法。仔细分析了线性回归与支持向量机两种预测算法的特点,发现线性回归预测算法的准确度较低但适应性强,支持向量机预测算法的准确度较高但适应性较低,若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降低其规划的维数以提高适应性,则提出了算法性能较优的所谓“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钟差预测算法”。第三,制定了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时间公报的发布规范。根据国内各领域对时间频率的需求和借鉴国际时间公报的实例,定义了全部文件的含义,制定了时间公报发布规范,并规范了时间公报发布的相关数据内容和格式。第四,设计并实现了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公报发布系统。该系统以MATLAB为开发工具,分别设计并实现了系统的组成模块: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计算模块、钟差预测模块、时间公报发布模块。系统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达到了设计的目标。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统一的独立自主的时间频率系统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文件规范、可借鉴的设计方法和时间公报发布平台。

二、B.卫星电视节目中秒信号的测量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卫星电视节目中秒信号的测量值(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的授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研究背景
        1.2.1 电视授时技术简介
        1.2.2 国内外数字电视传输标准
        1.2.3 国内外授时技术的发展
    1.3 开展数字电视授时技术研究的意义
        1.3.1 模拟电视授时技术介绍
        1.3.2 项目介绍
        1.3.3 研究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DTMB授时系统分析及方案设计
    2.1 授时技术概念和原理
        2.1.1 授时的概念
        2.1.2 授时系统的基本特征
    2.2 现代授时技术手段及其特点
        2.2.1 短波无线电授时
        2.2.2 长波无线电授时
        2.2.3 电视授时
        2.2.4 卫星授时
        2.2.5 各种授时手段的比较
    2.3 DTMB授时系统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DTMB数字电视信号的授时原理
    3.1 我国DTMB数字电视简介
    3.2 DTMB系统工作原理
    3.3 DTMB系统中的信号结构
        3.3.1 系统帧结构
        3.3.2 信道编码
        3.3.3 系统信息
    3.4 单频网工作原理
        3.4.1 单频网的工作模式
        3.4.2 单频网的同步
    3.5 DTMB信号授时的关键技术
        3.5.1 授时系统工作原理
        3.5.2 系统溯源方法
        3.5.3 时间信号编码方法
        3.5.4 时差测量原理
        3.5.5 本地钟差改正原理
    3.6 本章小结
4 DTMB信号标准时间获取与传播时延估计
    4.1 系统结构
    4.2 实验平台介绍
    4.3 载波与PN码模式辨识
        4.3.1 PN码模式辨识
        4.3.2 载波模式辨识
    4.4 DTMB信号位同步方案及仿真
        4.4.1 DTMB信号位同步方案设计及仿真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DTMB信号帧同步方案设计及仿真
    4.6 DTMB系统伪时间以及传输时延的估计
    4.7 本章小结
5 DTMB系统接收端授时结果与分析
    5.1 接收端钟差估计及钟差改正
    5.2 误差原因及改进方法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数字化广播直播机房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
    1.2 国内外业界发展动态
    1.3 我台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1.4 课题提出
    1.5 本文结构概述
第二章 技术理论基础
    2.1 模拟音频技术基础
    2.2 数字音频技术基础
    2.3 ISDN 技术
    2.4 NTP 对时
    2.5 近讲效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方案需求和系统总体设计
    3.1 设计原则
    3.2 系统需求
    3.3 系统总体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块化详细设计
    4.1 调音台子系统
    4.2 数字音频工作站
    4.3 ISDN 现场直播子系统
    4.4 节目录音主备子系统
    4.5 应急切换子系统
    4.6 音箱布局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课题实施
    5.1 设备选型
    5.2 配置
    5.3 安装
    5.4 调试和改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效果分析
    6.1 模拟音频测试
    6.2 数字音频测试
    6.3 管理功能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公报发布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公报发布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原子时标
        2.1.1 时标
        2.1.2 原子时
        2.1.3 国际原子时
        2.1.4 世界协调时
    2.2 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
    2.3 公报发布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3.1 总体方案设计基本要求
        2.3.2 总体方案基本框架
        2.3.3 总体方案系统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标计算子系统
    3.1 钟差数据获取
        3.1.1 原子钟钟差数据
        3.1.2 原子钟钟差数据处理
        3.1.3 GPS钟差数据
        3.1.4 GPS钟差数据处理
    3.2 频差数据处理
        3.2.1 主钟选取
        3.2.2 频差数据归算
        3.2.3 频差数据处理
    3.3 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计算
        3.3.1 原子钟权重分配
        3.3.2 原子时标计算
    3.4 时标计算子系统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钟差预测子系统
    4.1 钟差预测的意义
        4.1.1 原子时标算法的应用
        4.1.2 时间频率驾驭的应用
    4.2 线性回归预测算法
    4.3 支持向量机预测算法
    4.4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算法
        4.4.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原理
        4.4.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参数选取
    4.5 预测算法比较与分析
    4.6 钟差预测子系统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时间公报发布子系统
    5.1 时间公报现状分析
    5.2 时间公报文件
    5.3 时间公报发布子系统结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报发布系统的实现
    6.1 实现方案的总体设计
        6.1.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6.1.2 基于功能的模块化设计
    6.2 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的主界面
        6.2.1 基本功能
        6.2.2 模块设计
        6.2.3 模块实现
    6.3 时标计算子系统的模块实现
        6.3.1 基本功能
        6.3.2 模块设计
        6.3.3 模块实现
    6.4 钟差预测子系统的模块实现
        6.4.1 基本功能
        6.4.2 模块设计
        6.4.3 模块实现
    6.5 时间公报发布子系统的模块实现
        6.5.1 基本功能
        6.5.2 模块设计
        6.5.3 模块实现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B.卫星电视节目中秒信号的测量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的授时技术研究[D]. 曹婷.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6)
  • [2]数字化广播直播机房的设计与实现[D]. 林田. 福州大学, 2010(06)
  • [3]同步广播卫星电视中秒信号的测量结果及其分析[J]. 梁双有,任燕. 时间频率学报, 2005(02)
  • [4]国家授时中心的卫星电视时间信号测量系统[A]. 梁双有. 2005年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交流会文集, 2005
  • [5]同步卫星运动引起时延测量值变化的特性[J]. 师万辉. 陕西天文台台刊, 1994(00)
  • [6]同步卫星运动引起时延测量值变化的特性[J]. 师万辉. 陕西天文台台刊, 1993(02)
  • [7]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公报发布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星.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B. 卫星电视节目中二次信号的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