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粗隆间骨折

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粗隆间骨折

一、螺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葛迅[1](2021)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FHR)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性研究,来分析两者临床疗效的差异,为临床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入院手术的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年龄75-98岁)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别分为PFNA组和FHR组。PFNA组4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75-92岁,平均(81.95±6.08)岁;左侧25例,右侧17例;受伤原因:摔伤25例,交通伤13例,其他4例;自入院到手术间隔时间2-7天,平均(4.05± 1.71)天;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冠心病13例、高血压病11例、糖尿病8例,支气管肺炎4例,其他6例。FHR组34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75-98岁,平均(81.32±6.93)岁;左侧16例,右侧18例;受伤原因:摔伤19例,交通伤12例,其他3例;自入院到手术间隔时间2-6天,平均(4.50±1.33)天;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冠心病11例、高血压病7例、糖尿病6例,支气管肺炎3例,其他7例;根据AO最新分型(2018版),结果如下:PFNA组,A1.2 型 16 例,A1.3 型 15 例,A2.2 型 8例,A2.3 型 3例;FHR组,A1.2 型 13例,A1.3型15例,A2.2型5例,A2.3型1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比较两组自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手术切口总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天血红蛋白值较术前下降程度;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自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PFNA组为(4.05±1.71天),FHR组为(4.50±1.33天),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口总长度,PFNA组为(7.24±1.09cm),FHR组为(10.08±1.76cm),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天数,PFNA组为(6.34±2.09天),FHR组为(7.07±1.12天),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手术时间(56.81±13.65min),FHR组手术时间(67.55±16.18min),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术中出血量(145.96±25.64ml),FHR组术中出血量(302.57±80.91ml),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血红蛋白值下降程度,PFNA组为(22.81±5.35ml),FHR组为(24.19±4.95ml),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VAS评分,PFNA组为(3.68±1.81),FHR组为(2.06±1.22),两组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下地行走时间,PFNA组(8.33±1.82天),FHR组(3.54±1.25天),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51.36±8.81分),FHR组(76.35±5.19分),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 6 月髋关节 harris 评分,PFNA 组(82.37±5.66 分),FHR组(84.16±4.34分),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84.65±7.67分),FHR组(83.91 ±9.35分),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髋关节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PFNA组(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0例、心脑血管意外2例),FHR组(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1例、心脑血管意外1例),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与FHR是两种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两种手术方式在远期疗效差别不大。在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PFNA要显着小于FHR,说明PFNA对人体的创伤较FHR小。但在术后下地时间、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1月髋关节harris评分FHR组要优于PFNA,FHR允许患者早期下地活动,且患者术后疼痛感优于PFNA。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骨折不同的分型以及对手术的耐受程度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朱泰山[2](2021)在《大转子的不同固定方式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应用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临床上有不同的手术方式可用来治疗不稳定转子间骨折,而在这当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应用愈来愈广泛,而大转子的可靠固定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治疗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一个手术重点。目前关于大转子的固定方式主要有钢丝、爱惜邦缝合线、解剖型钢板等。然而,针对大转子的不同固定方式的相关对比研究尚少,故而本研究有针对性的对比两种大转子的不同固定形式,即单纯钢丝固定和解剖型钢板固定,通过回顾性分析,来讨论这两种固定方式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从而为临床医师在实际应用中提供借鉴。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关节外科自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之间行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在对病例相关资料评估后,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后共有46例患者符合标准被纳入本次回顾性分析。根据大转子的固定方式不同,将入选的患者分成钢丝固定组和钢板固定两组。其中钢丝固定组26例,钢板固定组20例。收集的数据包括患者一般基本资料、手术相关记录、术后疼痛与功能评价指标。患者一般基本资料有:性别与年龄,患肢的侧别(即左、右侧),骨折的分类;手术相关指标有:每个患者全程手术持续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手术切口长度(cm)、术后24h引流量(ml)、首次下地负重时间(d)、术后并发症(如下肢静脉血栓、切口延迟愈合等)发生率。评价指标包括:患者刚收住入院时、手术后第1周、手术后第1、3、6个月的VAS疼痛评分;术后相应时间点的Harris评分和优良率。本次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应用SPSS 26.0软件来处理。计量资料如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手术切口长度(cm)等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组分析利用配对t检验,运用X2检验来处理计数资料,统计学上以P<0.05为有意义。结果:所有选入的病例均进行了术后资料统计及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骨折分型)、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24h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钢丝固定组手术时间(102.08±4.59)min与钢板固定组(115.95±7.74)min相比较,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钢丝术后首次负重时间为(3.21±0.57)d,钢板固定组术后首次负重时间为(2.73±0.60)d,(P=0.007<0.05,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VAS疼痛评分方面,每组术后均低于术前。而在术后1周、术后1、3个月钢板组较钢丝组均下降,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无差异。两组Harris评分的结果:术后第1周,第1、3个月钢丝固定组依次为(45.58±2.30)(62.92±2.68)、(71.00±2.04)分;钢板固定组分别为(47.25±2.36)、(65.30±3.26)、(73.35±3.88)分;分析可得,(第1周,t=-2.418,P=0.020)(第1个月,t=-2.719,P=0.009)、(第3个月,t=-2.458,P=0.021),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比较无差异。两组在并发症方面,其中钢丝固定组患者发生1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总并发症率为3.85%;钢板固定组有2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情况导致切口延迟愈合,总并发症率为10%,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3.85%VS 10%,X2=0.056,P=0.814>0.05)。两组患者术后复查X线,均见假体在位良好,且在术后对所有病例的随访过程当中也均未其余重大并发症。结论:由上可知,钢丝与解剖钢板固定大转子联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是处置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方式。但相比于钢丝,解剖钢板固定因其保持了外侧壁的完整结构,加上固定更牢靠的特性,从而使得钢板固定在早期负重以及显着加快患肢的功能恢复速度等方面较为突出,并且有助于患者预期和满意度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钢板组的医疗成本较钢丝组稍高,故临床医师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推荐更适宜的措施。但若以患者治疗效果来衡量的话,即仅考虑患者术后的疗效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预期时,我们可能更倾向推荐采用解剖钢板固定大转子的方式。

王杰[3](2020)在《三种内固定器固定不同类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虽然股骨转子下骨折不是高发骨折,但是因为股骨转子下部位应力高度集中,使得此部位骨折的治疗仍是骨科医师面临的重点与难点。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医疗费用、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和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股骨近端锁钉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PFLP)和倒置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固定四种类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美国太平洋实验室生产的人工股骨模型(Sawbones;Model 3403,Pacific Research Labs Inc.,Vashon,WA)30根,随机平分为三组,将四枚应变片分别粘贴至股骨小转子顶点下方2.8 cm和5.2 cm处(即制作骨折模型区域上下各2 mm处)的股骨内外侧。每一根股骨依次制作转子下骨折模型。模型一:转子下横形骨折(Seinsheimer I型),模型二:转子下横行骨折伴转子下内后侧楔形骨块复位并固定(Seinsheimer IIIA型),模型三:模型二去掉内后侧楔形骨块,模型四:转子下粉碎骨折(Seinsheimer IV型)。分别使用PFNA、PFLP和倒置LISS固定。再使用骨水泥包埋股骨远端于单足站立位。每一骨折模型的钉骨结合体进行0~1400 N的轴向压缩试验。每一骨折模型的制作在上一骨折模型测试之后。测试完轴向压缩的模型四再进行0~5 Nm的水平扭转试验。此后每一组的股骨随机平分为两亚组,其中一亚组进行轴向压缩破坏试验,另一亚组进行循环轴向压缩疲劳试验。使用GE 64排CT扫描人工股骨模型,扫描方法为电压:120 k V,电流200m A,扫描层厚0.625 mm,层间距0.625 mm,将图像存储为DICOM格式。将DICOM文件导入Mimics 17.0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分割、光滑等操作生成三维股骨模型,再将股骨的三维模型输入逆向工程软件Magics 21.0中生成实体模型。将生成的点云实体模型导入到3D设计软件Solidworks 2016。并使用该软件构建LISS、PFLP、PFNA三种内固定模型。切割制作各骨折模型并组装内固定到位。将安装好内固定并制作好骨折的模型以Iges格式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 16.0中进行单元和网格划分,设置边界条件和材料属性赋值。骨折模型采用三维十节点四面体结构实体单元solid 92进行模拟。股骨与螺钉间采用黏合连接(Glue)接触,股骨和内固定间摩擦接触,摩擦系数取0.30。对完整三维有限元钉骨结合模型分别施加与大体力学测试相同的载荷:轴向压缩载荷、水平扭转载荷、轴向压缩破坏载荷和循环轴向压缩疲劳载荷。结果:模型一至三中,三种内固定轴向抗压刚度无统计学差异。模型四中,PFNA的轴向抗压刚度为352.71±19.05 N/mm,PFLP为134.39±12.51 N/mm,LISS为89.13±16.24 N/mm,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PFLP固定的股骨内侧应变明显高于其他两者(P<0.038)。三组的水平抗扭转刚度无统计学差异:PFNA为1.97±0.37 Nm/degree、PFLP为1.71±0.55 Nm/degree、LISS为2.11±0.49 Nm/degree(P=0.187)。PFNA的屈服载荷最高(3387.26±316.60?N),PFLP次之(2483.28?±?169.28?N),LISS最低(1917.72?±?194.81?N)。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NA vs.PFLP,P<0.0001;PFNA vs.LISS,P<0.0001;PFLP vs.LISS,P=0.007)。PFNA在疲劳试验后未出现破坏,而PFLP的寿命为11091±1533次,LISS为13809±993次。后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三维有限元分析中,对于模型一,PFLP和LISS的应力集中在锁定螺钉与钢板连接处,最大应力出现在钢板最末端锁定螺钉与钢板连接处。PFNA的应力集中及最大应力位于主钉粗细交界处。对于模型四,PFLP和LISS的最大应力转移至骨折水平的钢板螺钉孔,PFNA的最大应力转移至近端头钉孔的近端。PFLP组和LISS组的股骨头下沉位移在骨折模型一至三中相近,而在骨折模型四中,LISS组头下沉位移比PFLP组高4.53 mm。PFNA组头下沉位移在骨折模型一至三中,较PFLP组和LISS组略高,而在骨折模型四中,PFNA组头下沉位移明显低于另外两组。扭转载荷条件下,PFNA组的扭转角度为1.62°,PFLP组的扭转角度为2.32°,LISS组的扭转角度为2.98°。当加载至3576 N时,PFNA组的股骨出现网格消除,位于头钉进钉孔的近端;当加载至2331 N时PFLP组的股骨头下沉位移达到20 mm;当加载至1757 N时LISS组的股骨头下沉位移达到20 mm。PFNA的最小寿命为209940次,PFLP的最小寿命为10500次,LISS的最小寿命为13498次。结论: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于实验生物力学研究的模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印证了实验生物力学研究的结果。对于模型一骨折,三种内固定器均可选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LISS和PFLP较PFNA固定更稳定,PFNA在内侧骨折线处存在压应力集中。对于模型二骨折,LISS和PFNA均可选用,LISS可能更优于PFNA,而选择PFLP需要慎重,因其更容易造成内翻畸形导致固定失败。如若选用,术后需延迟患肢负重。另外,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模型二中PFNA组的环扎钢丝的峰值应力接近不锈钢的屈服强度,而PFLP和LISS的环扎钢丝的峰值应力超过了屈服强度,所以建议临床上使用双股钢丝、钛揽或捆绑带固定内后侧骨块以增加固定强度。对于模型三骨折,建议术中应尽量恢复内侧或内后侧的支撑,并稳定固定,同时按照模型二选择内固定,以降低内翻畸形、内固定失效及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如果转子下内后侧骨块不能复位并固定,建议使用PFNA固定。对于骨折模型四建议采用PFNA固定。

崔玉波[4](2020)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后随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进展,髋部骨折的发病率逐步上升,50岁以后发病率每10年翻一番。股骨转子间骨折数占髋部骨折数的40%至50%,几乎所有股骨转子间骨折均由轻微跌倒所引起。高龄患者骨折后,因其身体条件较差,且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再加上长期卧床治疗,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褥疮等诸多并发症。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恢复,还可能导致其生活质量显着降低,甚至死亡。高龄患者骨折后1年内的死亡率可达30%。因此,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和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是现代骨科医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对于可以耐受手术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尽早行手术治疗,国内外学者已基本达成共识。主流的手术方式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内固定术。本文以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内固定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访其术后恢复情况,为临床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思路。目的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治疗方式的选择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的目的是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后疗效,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材料与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194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137例,平均年龄79.53岁(范围在75-97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术组(内固定组)。分析患者开始负重训练时间、住院时长、Harris评分和VAS疼痛评分(术后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术后并发症,尤其是术后再次手术的发生率的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24个月。关节置换组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5%,明显少于内固定组的13.19%,其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术后再次手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内固定组;负重训练时间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组分别为(2.08±0.69)天和(27.96±2.72)天(p<0.05);住院时长分别是(14.35±1.56)天和(13.93±1.69)天(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56.12±6.24)分钟和(54.48±5.32)分钟(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2.81±26.30)ml和(231.83±28.60)ml(p>0.05);术后第3个月关节置换组及内固定组的Harris评分分别为(63.52±5.90)分和(58.09±4.60)分(p<0.05),术后第6个月关节置换组及内固定组的Harris评分分别为(74.99±4.34)分和(67.98±3.64)分(p<0.05),术后第12个月关节置换组及内固定组Harris的评分分别为(81.04±5.06)分和(82.02±4.41)分(p>0.05),术后第24个月关节置换组及内固定组的Harris评分分别为(84.00±4.70)分和(85.37±3.87)分(p>0.05);术后第3个月关节置换组及内固定组VAS的评分分别为(2.18±0.91)分和(3.35±0.90)分(p<0.05),术后的第6个月关节置换组及内固定组的VAS评分分别为(1.82±0.68)分和(2.02±0.93)分(p>0.05),术后第12个月关节置换组及内固定组的VAS评分分别为(1.68±0.60)分和(1.87±1.01)分(p>0.05),术后第24个月关节置换组及内固定组的VAS评分分别为(1.56±0.64)分和(1.49±0.63)分(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内固定术均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有效的方法。但是随访结果表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以使患者尽早下地进行功能锻炼,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再次手术率,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巩栋[5](2019)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对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和Meta分析,比较生物型FHR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特点,探讨生物型FHR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适应症与技术要点,以期为临床应用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原解放军兰州总医院)骨科中心行手术治疗的75岁以上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FHR组和PFNA组。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侧别、骨折分型、骨质疏松Singh指数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和合并内科疾病等;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操作时间、显性和隐性失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和优良率等。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Ovid,EMBASE,CBM,CNKI,Articles,VIP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18年12月的相关文献,手工检索中华系列及骨科类杂志近5年的相关文献,筛选出关于生物型FHR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集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数据,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1.最终纳入206例符合标准的病例,其中FHR组99例、PFNA组107例,患者平均年龄84.1岁,男性114例,女性92例,据改良Evans分型:Ⅲ型91例,Ⅳ型88例,Ⅴ型27例,骨质疏松Singh指数分级:Ⅴ级50例,Ⅳ级58例,Ⅲ级46例,Ⅱ级32例,Ⅰ级20例,按ASA分级:Ⅰ级45例,Ⅱ级99例,Ⅲ级62例,其中合并基础疾病149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FHR组在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优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在手术切口长度、平均手术时间、显性和隐性失血量等方面优于FH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FHR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优良率高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时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最终纳入1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共10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型FHR与PFNA相比手术切口大[MD=5.28,95%CI(4.29,6.28),P<0.00001],手术时间长[MD=17.64,95%CI(13.19,22.09),P<0.00001],术中失血量多[MD=110.55,95%CI(86.22,134.89),P<0.00001],但术后卧床时间短[MD=-12.56,95%CI(-18.66,-6.45),P<0.00001],住院时间短[MD=-3.40,95%CI(-5.96,-0.83),P=0.01],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早[MD=-33.29,95%CI(-49.05,-17.54),P<0.00001],术后1个月[MD=18.72,95%CI(13.82,23.63),P<0.00001]、3个月[MD=12.56,95%CI(9.63,15.48),P<0.00001]、6个月[MD=5.94,95%CI(4.63,7.25),P<0.00001]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OR=0.54,95%CI(0.32,0.94),P=0.03],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结论:生物型FHR组与PFNA组相比,术后卧床时间短、负重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和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但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和显、隐性失血量多。2.Meta分析研究结论:生物型FHR组在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和1、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方面优于PFNA组,但在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和术中失血量多。3.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生物型FHR与PFNA各具特点,均是其有效的治疗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在严格把握适应症的前提下,生物型FHR也是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选择并可取得良好疗效。

邓煜,夏于欣,白新文,漆伟[6](2019)在《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中股骨近端不同重建方法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通过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治疗,需对股骨近端重要结构进行重建,但对于重建的方法未达成共识。目的:比较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过程中股骨近端不同重建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收治的52例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所有患者按照Evans分型均为Ⅲ、Ⅳ、Ⅴ型,双光子骨密度仪测定腰椎骨密度T值<-2.5。根据股骨近端重建方法分为2组,A组25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捆绑重建股骨近端,B组27例采用钢丝加不可吸收缝合线捆绑重建股骨近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独立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1)A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多于B组(P <0.01);(2)2组切口长度、独立负重时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3)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4)2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5)提示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术中采用钢丝加不可吸收缝合线固定股骨近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

宋宏阁,郝光辉,韩冰[7](2017)在《双极股骨头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双极股骨头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接收的8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股骨头置换组与动力髋螺钉组,每组41例。动力髋螺钉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头置换组采用双极股骨头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髋关节功能评分和骨质疏松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股骨头置换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12%、2.44%,动力髋螺钉组分别为92.69%、2.44%,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5个月时股骨头置换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区域骨密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股骨大转子、股骨颈及Ward三角区域骨密度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极股骨头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显着,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骨质疏松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吴凯[8](2015)在《股骨头置换联合三叶草钛板内固定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中不稳定骨折比较常见,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重建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目的:探讨股骨头置换联合三叶草钛板内固定对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江油市九〇三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4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股骨头置换治疗,按照重建方法分为对照组(n=32)和实验组(n=32),分别予以钢丝及张力带重建和三叶草钛板内固定。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所用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关节活动恢复时间、至下床活动时间、骨痂生成时间方面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效果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表明对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股骨头置换联合三叶草钛板内固定可以获得好的效果和较少的并发症。

唐天华,唐三元,杨辉[9](2014)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老年患者多患有骨质疏松症,故骨折粉碎严重,且常合并其他内科疾病,因此治疗较为棘手。目前,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要选择。1974年,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有报道。近年来,有关报道逐年增多,但仍在很多方面存在争议。本文就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术后疗效、并发症、生物力学和费用问题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赵宏普[10](2002)在《《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二、螺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病例资料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方式
    2.5 术后处理
    2.6 术后随访
    2.7 数据采集与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处理
    2.9 本次实验流程图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3.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3.3 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
    4.2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必要性
    4.3 PFNA的优缺点及术中注意事项
    4.4 FHR的优缺点及术中注意事项
    4.5 本次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2)大转子的不同固定方式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应用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基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影像学测量
        2.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数据比较
    2.两组患者手术多项相关指标比较
    3.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4.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VAS 疼痛评分比较
    5.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 Harris 功能评分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患者转子间骨折中大转子的不同固定方式在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三种内固定器固定不同类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三种内固定器固定不同类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实验生物力学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数据处理与统计
    1.2 结果
        1.2.1 轴向抗压刚度
        1.2.2 四枚应变片的应变值变化
        1.2.3 水平抗扭转刚度
        1.2.4 轴向压缩屈服载荷
        1.2.5 轴向循环压缩疲劳寿命
    1.3 讨论
        1.3.1 模型一内固定对比
        1.3.2 模型二内固定对比
        1.3.3 模型三内固定对比
        1.3.4 模型四内固定对比
        1.3.5 内固定组内应变分析
        1.3.6 内固定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1.3.7 本研究局限性
    1.4 小结
二、三种内固定器固定不同类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应用设备和软件
        2.1.3 股骨实体模型的建立
        2.1.4 内固定器的绘制
        2.1.5 骨折模型的建立、股骨和内固定的拟合
        2.1.6 股骨和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7 材料赋值、边界及约束条件
        2.1.8 评价指标
    2.2 结果
        2.2.1 轴向压缩载荷下股骨和内固定的应力分布云图及峰值应力比较
        2.2.2 轴向压缩载荷下股骨和内固定峰值应力对比
        2.2.3 轴向压缩载荷下的环扎钢丝的应力分布云图及峰值应力对比
        2.2.4 轴向压缩载荷下股骨和内固定的位移云图及股骨头下沉位移
        2.2.5 股骨有限元模型中四处兴趣点的应变值
        2.2.6 扭转载荷时扭转角度、应力云图、峰值应力及位移云图对比
        2.2.7 三组钉骨结合体有限元模型的轴向压缩屈服载荷对比
        2.2.8 三组钉骨结合体有限元模型的轴向循环压缩疲劳寿命对比
    2.3 讨论
        2.3.1 轴向压缩测试
        2.3.2 水平扭转测试
        2.3.3 轴向压缩破坏测试和疲劳测试
        2.3.4 本研究局限性
    2.4 小结
三、实验生物力学与有限元分析对比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中四个兴趣点的应变值比较
        3.2.2 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中轴向抗压刚度比较
        3.2.3 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中抗扭转刚度比较
        3.2.4 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中屈服载荷比较
        3.2.5 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中疲劳寿命比较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髓内及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后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采集时间
    1.3 病例选择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术前准备
        1.4.2 内固定组手术方式
        1.4.3 关节置换组手术方式
        1.4.4 术后处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术后疗效对比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及治疗研究进展
    1.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最新分型及意义
    2.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3.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
    4.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5)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Meta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6)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中股骨近端不同重建方法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4 对象
    1.5 方法
        1.5.1 术前准备
        1.5.2 麻醉方法
        1.5.3 治疗方法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流程图 见图3。
    2.3 基线资料比较
    2.4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下地负重时间比较
    2.5 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2.6 植入物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2.7 两组术后Harris评分比较
3 讨论Discussion

(8)股骨头置换联合三叶草钛板内固定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设计:
    时间及地点:
    对象: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材料:
    方法:
        内固定治疗:
        术后处理:
        手术相关指标:
        治疗效果的评价[10]:
        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3 手术相关指标
    2.4 治疗效果
    2.5 并发症
    2.6 典型病例
3 讨论Discussion
作者贡献:
利益冲突:
伦理要求:
学术术语:
作者声明:

(9)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适应证
2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技巧
    2.1 人工关节置换的方式
    2.2 骨水泥的使用
    2.3 假体的选择
    2.4 大、小转子及股骨距的处理
    2.5 下肢长度的控制
3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4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
5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6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费用问题
7 总结与展望

四、螺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对比研究[D]. 葛迅.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大转子的不同固定方式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应用及疗效对比[D]. 朱泰山.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三种内固定器固定不同类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王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后随访分析[D]. 崔玉波. 河南大学, 2020(02)
  • [5]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和Meta分析[D]. 巩栋.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中股骨近端不同重建方法的疗效对比[J]. 邓煜,夏于欣,白新文,漆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12)
  • [7]双极股骨头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研究[J]. 宋宏阁,郝光辉,韩冰. 中国实用医刊, 2017(02)
  • [8]股骨头置换联合三叶草钛板内固定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J]. 吴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2)
  • [9]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J]. 唐天华,唐三元,杨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16)
  • [10]《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J]. 赵宏普. 中国骨伤, 2002(12)

标签:;  ;  ;  ;  ;  

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粗隆间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