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探索灌区发展新路子

创新机制探索灌区发展新路子

一、创新机制 探索灌区发展新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六安市人民政府[1](2021)在《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六政[2021]1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4月11日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20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桂政发[2021]1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4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4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3](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指出宁政发[2021]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2月26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彭志诚[4](2020)在《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变政府职能”是新常态下防风险、控通胀、稳增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现实需要和关键举措,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而简政放权又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公信力、权威性,更好服务社会公众的基础保障。党的十九四中全会鲜明指出:要赋予地方基层政府更多自主权,支持鼓励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加快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由上至下“权责关系清晰、运行运转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水利部《深化农田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明确了创新农业用水方式、创新多元投资机制、加快农业水价改革、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工程管护机制等多项改革举措。上述政策文件为新时代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方向。取消、精简和下放权力是为了更加有力地促进社会创新,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并以此来编织一张覆盖全民,保障社会基本民生的安全网络,就要求把该管的管住管好,持续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不断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实实在在的运用到现实管理中。本文以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灌区“简政放权”改革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整合、行政审批权限下放、灌区公共资源开发权放权等系列改革的背景、动机和经验做法。研究机构整合后省市县三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权责划分和府际关系;审批权限下放后的水资源配置权的分配和审批服务流程的精简,以及灌区水土资源开发放权后的政府监管和市场运作等内容,总结提炼出可复制、可参照、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启示,旨在建立一种运转高效、组织有序的灌区行政管理体制,探索一套适合现代化灌区管理的运行模式。本文运用府际关系理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公共管理理论,从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个案出发,分析提出以下观点:(1)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利于减少灌区行政管理的层级,压缩财政支出,提高机构的运转效率,并且对理清上下级水行政管理机构在灌区管理中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边界清晰的权责清单具有积极作用;(2)灌区管理权中水资源的配置权是绝对的核心,也是利益交织的关键点。本文认为在坚持水资源集中统一配置的前提下,推进水资源配置权适度下放给用水户所在的行政区域水行政主管部门,将更好服务用水户,并提高水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节约用水。(3)大中型灌区的水土资源丰富,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依法合理释放部分资源,通过政府和市场合作的模式,实现资源资产化运作,既节约了行政成本,又拓宽了灌区收益,并且引入的市场化机制对灌区资源的保护也有积极作用。本文认为在灌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运用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双管齐下,相互促进、约束,能够实现灌区水土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自治区人民政府[5](2011)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自治区党委、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本规划《

王联兵[6](2010)在《宁夏旅游主体功能分区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各地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针对不同的功能区,施之以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主动地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协调好地域空间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促进形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均衡格局。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调整和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在协调区域发展中的落实和细化。宁夏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各区域旅游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品规模小、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旅游特色挖掘不够等问题。旅游主体功能区划通过揭示具体区域旅游资源的客观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利用方式,是一种克服人类旅游开发活动盲目性的科学决策活动。考虑到宁夏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特殊性、资源承载的有限性、空间开发功能的衍生性,从旅游开发适宜性和旅游资源可持续保护的角度,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构建宁夏旅游主体功能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根据旅游资源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综合评分结果,结合宁夏自然环境、经济及社会等要素的空间差异以及旅游发展战略、旅游资源特征、旅游业发展水平及各县市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确定宁夏旅游主体功能分区最终方案。将宁夏划分为一类重点旅游开发区、二类重点旅游开发区、限制开发农业旅游区、限制开发生态旅游区四类区域。根据区划方案进行宁夏旅游开发空间定位和评价分析以及提出管制对策,为宁夏各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树立鲜明旅游形象,进而协调区域旅游业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本文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省级规程,按照“相关理论分析——建立系统分析框架——实证分析——结论与建议”的研究主线,以主体功能区划及旅游区划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宁夏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概况、旅游业发展等问题,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宁夏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在考虑宁夏各县市的旅游资源特征与空间布局、旅游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旅游战略选择等的基础上,从旅游开发适宜性和旅游资源保护的角度,结合宁夏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以及资源条件,运用指数评价法及聚类分析法,尝试进行宁夏旅游主体功能分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类旅游主体功能区,针对各功能区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开发和管制对策。全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1)主要对地理空间区划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2)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科学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反规划”理论构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3)从概念探讨的角度,对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析,并对各类区划及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比较辨析。(4)主要阐述了旅游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及指标体系的建立。(5)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案例地宁夏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其分为一类重点旅游开发区、二类重点旅游开发区、限制开发农业旅游区、限制开发生态旅游区四类区域。(6)根据分区结果,明确各旅游主体功能区旅游发展定位,提出其开发管制的对策建议。(7)从总结讨论的角度,对论文主要工作和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进行了总结,对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进行了讨论。本文以期为宁夏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统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并为我国旅游主体功能区划提供理论参考。

郭承录[7](2009)在《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域作为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以丰富的水资源哺育着人类,灌溉着农田,净化着环境,以干支流为联系纽带沟通着全流域,以宝贵的资源为流域经济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流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致使流域的水土资源失衡,环境恶化。石羊河流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内陆河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最严重的内陆干旱盆地,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已由远古时期的天然利用演变为地表和地下水的过渡开发,上下游用水矛盾非常突出,荒漠化问题日益尖锐,生态环境濒临崩溃,到了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石羊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不协调,其要害是水问题。本文较系统地回顾了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分析了其水资源的形成、演变规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了近中期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状况,拟定了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的经济社会生态规模和流域综合管理策略,应用逻辑框架法评价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难以承载目前的人口压力、不足以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并维持生态系统健康。2.石羊河流域需要采取社会、经济、生态和水资源保障的综合治理措施。社会进步策略要以人为本,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发展文化和社会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经济进步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沙产业和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产业与发展布局,建设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加强交通能源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施工业富市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生态治理策略应坚持“南保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基本原则;水资源保障措施以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为基本途径,加大水源工程的保障程度,充分利用和保护沙漠水资源,论证实施外流域调水工程,建立以水权为主的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以分水到户为主的水权改革体系、以农民为节水主体的节水管理体系、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主的水资源调配体系和以征收农业水资源费为主的水价改革体系。3.建立了评价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效果的逻辑框架法模型。模型的垂直结构以生态和社会经济效果为目标,上中下游治理和节水措施为目的,以灌区节水、水资源配置、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保护为产出,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保证工程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建设、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为投入;模型的水平框架以重点治理规划、可研设计的批准、实施、验收和水权水价改革、管理参与机制的建立为基本假设,以工程投资、节水量、调水量和地下水削减量等为验证指标,以现场记录资料、峻工验收报告、统计年报(年鉴)、监测评估报告等为验证方法。应用该模型对2007—2008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结果进行测评,结果表明,2008年较2006年节水37729万m3,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6634万m3,民勤蔡旗断面累计下泄水量5.5亿m3,较前三年增加37%,重点治理项目成效显着。4.构建了预测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果,评价了综合治理的社会影响因素、互适性因素和社会风险因素,预测了2010、2020年综合治理的生态效果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未来变化。得出流域综合治理后下游民勤绿洲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可基本得到控制、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将更加协调、下游民勤绿色走廊将得以抢救和恢复,绿洲自然植被将得以保护的预测结论,进一步增强了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的信心。

韩东[8](2009)在《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参与式灌溉管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具有双重性质,即阶级性与公共性。国家必须履行公共职能才能保证政治统治上的稳固,也就是说只有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国家权力才具备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公共服务是国家权力生长的缘起,是国家权力存在的价值。但是随着历史发展,国家必然走向消亡,所以由国家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非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国家走向消亡的过程中,国家最初因为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拥有的权力也将逐步回归社会。在政体层面,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基本表现是人民民主的实现,而实现人民民主的必要手段是扩大公民参与。在此基础上,如果重新审视公共服务社会化,就会发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实际上就是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表现形式。在现代民主政治过程中,扩大公民参与的基本途径就是结社,实现社团参与,而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织载体就是民间组织,因此公共服务社会化就构成了对扩大公民参与的有效回应。可以说,研究公共服务社会化问题在认识国家本质和民主的实现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道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公共服务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农业灌溉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农业灌溉服务体制改革中普遍将实现参与式灌溉管理确立为基本的目标模式。由于参与式灌溉管理从内容上看,实现了农业灌溉服务组织机构的社会化、运行管理的社会化、资源投入的社会化、绩效评估与问责的社会化。所以,参与式灌溉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公共服务社会化在农业灌溉领域的具体体现。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参与式灌溉管理的探索上要领先于我国。因此,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式灌溉管理经验会对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开展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的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这说明实现参与式灌溉管理在世界范围内是各国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共识。当代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首先出现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各发展中国家普遍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政府公共财政明显不足,因此大幅度削减对国有灌区的投入,进而造成农业灌溉服务效率的低下,这也是近30年以来各发展中国家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一个共同的历史背景。当然,以世界银行为首的国际援助机构在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递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际援助机构的要求下,墨西哥、土耳其、哥伦比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都陆续走上参与式灌溉管理之路。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早于大陆地区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农田水利会是台湾地区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基本模式。总体来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有得也有失,将这些经验总结起来会对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并不是突然发生,而是一次与改革之前的灌溉管理体制之间有着承接关系的制度变革。要理解我国为什么会走向参与式灌溉管理,就必须了解在此之前我国灌溉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我国早在封建时期的灌溉管理中就已经存在有民间自主治理活动。到了民国时期,我国基层农田水利管理中依然延续了封建时期民间自主治理的传统。尽管在这一历史阶段,国家已经开始着手统一全国水政,试图通过法制建设将旧有的民间自主治理机制纳入到国家管控制之下,但是却没有能够获得成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了封建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民间水利组织被视为封建残余而遭到全面清理,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主导建立的各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当然,这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社会组织,尤其是人民公社更是明确具备了“政社合一”的制度特征。这就导致了人民公社在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更多地是为了贯彻国家的意志,用水户不再具有自主参与的环境和能力。因此,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灌溉管理体制呈现出国家化的基本面貌。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的主导旋律。为了增添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活力,市场机制在这一历史时期被引进到灌溉管理中来,一般被称之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权、管理权被承包给个别村民或联户。从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公共服务民营化。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灌溉管理体制与之前的国家化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开始呈现出民营化的特点。上述三个历史阶段从总体上构成了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历史前提。1994年开始,通过世界银行的援助项目,我国得以正式引进了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开始进行试点工作,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序幕。试点工作首先在湖北和湖南两地展开。但是2000年以前,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主要还是依附于外援项目,外援项目决定了实施改革的具体地区。也就是说,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种基本的政策导向。2000年以后,由于在试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开始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明确支持。中央政府支持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具体表征就是各项为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构建有利环境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截止到2006年,我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组建了2万多个各种形式的农民用水户协会。这些协会所管理的灌溉面积近667万hm2,参与农户6000多万人,在大型灌区由协会管理的田间工程控制面积达到32%。从具体实践来看,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模式就组建民间组织性质的农民用水户协会。通过10多年的实践,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发展过程中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也遭遇了诸多发展困境。而在这些表面困境的背后其实在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分析了制约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进一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之后,论文的着重点正在于对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提出总体设想和政策建议。

穆贤清[9](2005)在《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保障研究 ——基于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生命资源,中国目前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危机。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加上长期以来的无偿或低价使用,使得中国农用水资源近乎于自由进入的产权虚置状态,水资源利用效率极低,农业灌溉系统处于恶性循环之中。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水资源治理途径的研究仅停留在完全的国有化或市场化。本研究在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农用水资源和灌溉系统具有明显的公共池塘资源特性,结合目前中国的农地制度和水利资产管理体制的背景(影响水权安排的重要现实因素),作者认为集体产权是灌区水资源产权安排的方向,进而集体行动的治理结构是农业灌溉系统末级管理的理想选择。水利灌溉工程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努力扩大灌溉工程规模的同时,政府也为此背负上沉重的财政负担,并且由于长期以来重建轻管,体制不顺,灌区基础设施老化、损毁情况严重。中国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农户分散经营,集体经济衰退,导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水资源管理服务组织缺失,同时,由于农民兼业现象普遍,以及受限于物质、人力和社会资本,致使农民在公共资源管理方面难以实现合作。本文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阐述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重构作为农村水资源集体管理的组织载体一农民水利合作组织的重要性,论述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产权制度基础和组织保障机制。农民用水者协会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形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但目前在发展中国家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特点、性质和组建程序进行了描述。农民参与灌溉管理在中国并不是一件全新的事物,实际上,我们对水资源的集体管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然而,用水者协会的宏观制度环境是市场经济体制,它与我国农民过去对水资源的集体管理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推广比较成功的地区,实际上有着深厚的集体管理基础,即集体行动的社会资本比较充裕。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推广应根植于中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是国外经验的本土化过程。自1995年湖北省漳河灌区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民用水者协会之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在我国的十多个省区得以推开。本文选取了五个灌区的用水者协会实践过程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这些灌区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保障研究社会经济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有些灌区属于世行项目区,有些灌区并非世行项目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案例的代表性。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各灌区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讲,它对于改善灌区水利基础设施状况、水费收取、改善用水秩序、减少水事纠纷、提高用水效率和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推动灌区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当然,农民用水户协会并非唯一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模式。 当前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方法和法律框架并不成熟,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制约因素。本文从完善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财产权利基础和提升灌溉管理集体行动空间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改善制度转换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变量来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空间。通过充分的灌溉管理职权转移重构灌区农业用水集体管理的组织载体,规范政府的角色,并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在灌区形成集体行动、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复合型水资源治理结构,以促进灌区灌溉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行和发展。关键词:灌溉系统产权集体行动治理结构用水者协会管理绩效

人民智库课题组[10](2021)在《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文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

二、创新机制 探索灌区发展新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机制 探索灌区发展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4)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1.1.1 选题思路与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的理论基础
        1.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1.3.2 府际关系理论
        1.3.3 多元治理理论
        1.3.4 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案例的典型性说明
    2.1 我国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的现状
        2.1.1 我国大中型灌区概况
        2.1.2 我国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现状
    2.2 我国大中型灌区改革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2.2.1 管理体制混乱,监管无力
        2.2.2 资源配置无序,矛盾叠加
        2.2.3 审批权限交叉,效率低下
    2.3 案例的典型性说明
        2.3.1 省市两级合力推动改革具有代表性
        2.3.2 系统变革灌区管理体制具有先进性
        2.3.3 高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前瞻性
第三章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描述
    3.1 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背景
        3.1.1 龙泉山灌区概况
        3.1.2 龙泉山灌区管理体制概况
    3.2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动因分析
        3.2.1 区域经济社会条件的根本改变
        3.2.2 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必然要求
        3.2.3 建设现代化灌区的有效路径
    3.3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决策过程
        3.3.1 谋划阶段
        3.3.2 启动阶段
        3.3.3 实施阶段
        3.3.4 提升阶段
    3.4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主要举措
        3.4.1 明确行政主体,剥离专管机构行政职能
        3.4.2 突出公益属性,优化灌区专管机构组织体系
        3.4.3 推动行政权力和工程管理事权下放
        3.4.4 引入市场机制,创新灌区公共资源配置
    3.5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主要成效
        3.5.1 管理体制责权清晰、运行顺畅、监督有力
        3.5.2 行政审批三级联动方便群众办事
        3.5.3 多元机制提升灌区综合效益
第四章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权责关系调整分析
    4.1 权责对等: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基本原则
        4.1.1 权责一致
        4.1.2 合理授权
    4.2 行政权力的承接:省级的放权和市县级的接权
        4.2.1 省级保留的权力
        4.2.2 市级承接的权力
        4.2.3 赋予县级部分事权
    4.3 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中上下级间关系的调整
        4.3.1 行政权力关系的调整
        4.3.2 行政责任关系的调整
        4.3.3 水资源配置关系的调整
        4.3.4 机构隶属关系的调整
    4.4 龙泉山灌区权责关系调整中府际关系的转化
        4.4.1 府际关系的类型
        4.4.2 纵向府际关系的转化
        4.4.3 横向府际关系的转化
第五章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路径分析
    5.1 推进灌区体制机制改革
        5.1.1 突出灌区管理机构的公益属性
        5.1.2 实行扁平化行政管理
        5.1.3 优化灌区绩效考核体系
    5.2 推进灌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5.2.1 实施业务重组
        5.2.2 推进流程再造
        5.2.3 优化一站式服务供给
    5.3 推进灌区公共产权制度改革
        5.3.1 灌区公共资源的外部性
        5.3.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出路:水权改革
        5.3.3 灌区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第六章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的启示
    6.1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6.1.1 机构重组解决乱的问题
        6.1.2 权限下放解决慢的问题
        6.1.3 扁平管理解决堵的问题
    6.2 坚持目标导向优化灌区审批制度体系
        6.2.1 权责关系调整是审批改革前提
        6.2.2 政府流程再造是审批改革关键
    6.3 坚持结果导向创新灌区公共资源开发
        6.3.1 三权分置促成制度创新
        6.3.2 市场参与推进永续发展
        6.3.3 政府监管保障长治久安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成都市不出东区审批事项清单表

(6)宁夏旅游主体功能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的创新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空间区划及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综述
2.1 地理区划的研究进展
    2.1.1 地理区划的发展历程
    2.1.2 地理区划发展的新特点
2.2 国外有关空间区划及对我国的启示
    2.2.1 美国标准区域的划分
    2.2.2 欧盟标准地区统计单元目录的划分
    2.2.3 法国的领土整治规划
    2.2.4 巴西规划类型区的划分
    2.2.5 日本的区域规划
    2.2.6 国外空间区划(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2.3 主体功能分区研究综述
    2.3.1 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内涵
    2.3.2 主体功能区的定义及类型
    2.3.3 主体功能区划的特性
    2.3.4 主体功能区划的作用
    2.3.5 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
    2.3.6 国内有关主体功能区的研究现状
    2.3.7 国内外主体功能区划及空间区划的研究评述 第三章 旅游主体功能分区的提出
3.1 旅游主体功能分区的提出
3.2 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特征
3.3 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目标定位
3.4 旅游主体功能区划与相关规划的比较
3.5 旅游主体功能区划与相关区划的比较
3.6 宁夏旅游区划研究现状
    3.6.1 旅游区划研究概况
    3.6.2 宁夏旅游区划研究概况
3.7 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
    3.7.1 国土全覆盖的原则
    3.7.2 基本依托行政区的原则
    3.7.3 自上而下、下级功能区划服从上级功能区划的原则
    3.7.4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3.7.5 科学性和可行性并重的原则
    3.7.6 动态调整的原则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
4.1 宁夏经济地理环境
4.2 宁夏地理概貌
4.3 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4.3.1 经济增长较快,但实力仍然较为薄弱
    4.3.2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农、服务业快速发展
4.4 宁夏旅游业发展概况
    4.4.1 宁夏旅游资源特点
    4.4.2 宁夏旅游资源优劣势分析
    4.4.3 宁夏旅游业发展概况 第五章 宁夏旅游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建立
5.1 旅游主体功能分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的选择
    5.1.1 空间单元的边界
    5.1.2 空间单元的规模
    5.1.3 基本空间分析单元的选择
5.2 旅游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思路
5.3 旅游主体功能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研究
    5.3.1 区域旅游主体功能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3.2 区域旅游主体功能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3.3 区域旅游主体功能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4 区域旅游主体功能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5.3.5 区域旅游主体功能分区方法的选择 第六章 宁夏旅游主体功能区划
6.1 各单项指标的评价
    6.1.1 旅游资源评价
    6.1.2 旅游环境容量评价
    6.1.3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6.1.4 生态重要性评价
    6.1.5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6.1.6 人口集聚度评价
    6.1.7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6.1.8 交通优势度评价
    6.1.9 旅游发展战略选择评价
6.2 宁夏旅游主体功能区域的初步划分
    6.2.1 指标的归并
    6.2.2 指数评价法的运用
6.3 宁夏旅游主体功能区域划分的量化分析
    6.3.1 量化方法
    6.3.2 指标体系及数据获取
    6.3.3 分析过程
6.4 多方案集成确定最终区划方案 第七章 宁夏旅游主体功能区开发管制的对策建议
7.1 旅游主体功能区管制的基本内涵
7.2 各旅游主体功能区旅游发展定位
7.3 各旅游主体功能区开发管制的对策建议
    7.3.1 一类重点旅游开发区开发管制的对策建议
    7.3.2 二类重点旅游区开发管制的对策建议
    7.3.3 限制开发农业旅游区开发管制的对策建议
    7.3.4 限制开发生态旅游区开发管制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实践 致谢

(7)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2.1 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变迁
        2.1.1 古代的石羊河流域
        2.1.2 近代的石羊河流域
        2.1.3 现代的石羊河流域
    2.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状况
        2.2.1 地表水资源状况
        2.2.2 地下水资源状况
        2.2.3 石羊河流域水系及灌区分布状况
        2.2.4 石羊河流域地理分区
        2.2.5 石羊河流域冰川的变化趋势
        2.2.6 石羊河流域历史文化背景
        2.2.7 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背景
    2.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变化
        2.3.1 石羊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变化
        2.3.2 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变化
        2.3.3 影响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自然因素分析
        2.3.4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第三章 石羊河流域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3.1 石羊河流域自然概况
    3.2 石羊河流域供用水现状分析
        3.2.1 供水量现状分析
        3.2.2 用水量现状分析
        3.2.3 耗水量现状分析
        3.2.4 水资源供需现状分析
    3.3 社会经济状况评价
    3.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3.5 石羊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3.5.1 自然环境差,面临生存危机
        3.5.2 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3.5.3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落后
        3.5.4 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
第四章 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规模拟定
    4.1 经济理论
        4.1.1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4.1.2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
        4.1.3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4.1.4 区域创新理论
        4.1.5 梯度理论
        4.1.6 贫困理论
        4.1.7 区域经济干预理论
        4.1.8 经济起飞理论
        4.1.9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4.1.10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4.2.1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
        4.2.2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4.2.3 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研究
    4.3 流域发展规模拟定
        4.3.1 农业发展规模与结构
        4.3.2 工业发展规模
        4.3.3 社会发展规模
        4.3.4 生态发展规模
第五章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5.1 水资源总量预测分析
    5.2 可供水量预测分析
        5.2.1 地表水可供水量预测
        5.2.2 地下水可供水量预测
        5.2.3 总可供水量预测
        5.2.4 基于耦合法的可供水量预测
    5.3 需水量预测分析
        5.3.1 行业水资源需求
        5.3.2 区域水资源需求预测
    5.4 供需水平衡分析
        5.4.1 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
        5.4.2 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
        5.4.3 供需平衡预测
第六章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对策
    6.1 建立和谐社会
        6.1.1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1.2 增加社会就业岗位
        6.1.3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6.1.4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6.1.5 实施“人才强市、科教兴市”战略
        6.1.6 发展文化产业
        6.1.7 发展社会服务事业
    6.2 经济可持续发展
        6.2.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6.2.2 积极发展沙产业
        6.2.3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6.2.4 构建培育经济增长极
        6.2.5 产业优化与发展布
        6.2.6 建设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
        6.2.7 县域经济发展
        6.2.8 加强区域合作
        6.2.9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2.10 发展第三产业
        6.2.12 加强交通能源建设
    6.3 生态治理措施
        6.3.1 生态学理论
        6.3.2 生态功能区
        6.3.3 总体治理措施
        6.3.4 分区治理措施
        6.3.5 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措施
        6.3.6 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模式
    6.4 水资源保障措施
        6.4.1 节水型社会建设
        6.4.2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6.4.3 水源保障工程
        6.4.4 外流域调水工程
    6.5 综合治理制度措施
        6.5.1 推行水、土地、森林资源统一协调管理
        6.5.2 完善水资源管理
        6.5.3 建立有效地水权水价机制
        6.5.4 引进虚拟水
        6.5.5 生态补偿
        6.5.6 提高持续用水意识
    6.6 水权改革与水量配置
        6.6.1 水权改革
        6.6.2 水资源合理配置
第七章 逻辑框架法在石羊河综合治理评价中的应用
    7.1 逻辑框架法
        7.1.1 逻辑框架法的概念
        7.1.2 逻辑框架法的结构
        7.1.3 逻辑框架法的应用条件
    7.2 逻辑框架模型的建立
        7.2.1 垂直逻辑框架模型的建立
        7.2.2 水平逻辑框架模型的建立
        7.2.3 基于逻辑框架法的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评价
第八章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分析与评价
    8.1 综合治理效果趋势预测
        8.1.1 水资源供需趋于平衡
        8.1.2 农业灌溉面积大幅度减少
        8.1.3 荒漠化趋势逐步减缓
        8.1.4 农业人口转移任务艰巨
        8.1.5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8.1.6 农民人均收入减少
        8.1.7 粮食总产量将减少
        8.1.8 用水结构调整合理
        8.1.9 地下水位缓慢抬升
        8.1.10 红崖山水库入库水量增加
    8.2 综合治理经济效益分析
    8.3 综合治理效果社会评价
        8.3.1 社会评价概念和特点
        8.3.2 社会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8.3.3 社会评价主要内容
        8.3.4 社会影响分析
        8.3.5 社会互适性评价
        8.3.6 社会风险性评价
        8.3.7 社会效益评价
    8.4 综合治理生态效益分析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8)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参与式灌溉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一) 公共服务
    (二) 公共服务社会化
    (三) 参与式灌溉管理
    (四) 农民用水户协会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框架设置 第一章 公共服务社会化的理论分析
一、公共服务:国家权力生长的缘起
    (一) 公共服务:早期国家权力产生的基础
    (二) 公共服务:现代国家权力扩张的借口
二、国家权力回归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立
    (二) 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社会
    (三) 国家权力最终将回归社会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形式
    (一) 人民民主: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基本条件
    (二) 扩大公民参与:实现人民民主的必要手段
    (三) 公共服务社会化:对扩大公民参与的有效回应
四、参与式灌溉管理:公共服务社会化在农业灌溉领域的具体实践
    (一) 农业灌溉是农村社区最为典型的公共服务项目之一
    (二) 参与式灌溉管理:农业灌溉服务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第二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式灌溉管理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一) 美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以哥伦比亚流域工程为例
    (二) 日本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土地改良区
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一) 墨西哥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二) 土耳其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三) 哥伦比亚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四) 菲律宾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农田水利会
    (一) 台湾农田水利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台湾农田水利会的组织结构
    (三) 台湾农田水利会的运行管理
四、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一) 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
    (二) 相关启示:保障权力转移是改革的关键 第三章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历史前提
一、建国以前我国灌溉系统管理中的民间自主治理传统
    (一) 封建时期我国灌溉系统的民间自主治理
    (二) 民国时期我国灌溉系统的民间自主治理
二、国家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体制的确立
    (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国家化的历史背景
    (二)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国家化的组织基础
    (三) 我国在灌溉管理国家化条件下所取得的农田水利成就
    (四)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国家化所产生的弊端
三、民营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初始选择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的历史背景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的基本模式
    (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所取得的成效
    (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从历史前提中看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必然性
    (一) 参与式灌溉管理是对我国民间灌溉自治传统的扬弃
    (二) 参与式灌溉管理是对灌溉管理国家化的超越
    (三) 参与式灌溉管理是对灌溉管理民营化的补充 第四章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 世行"长江水资源开发项目"与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试点的启动
    (二) 2000年以来:中央支持下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全面铺开
二、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模式:农民用水户协会
    (一) 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程序
    (二) 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织结构
    (三) 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行管理
三、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一)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成效
    (二)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四、出现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探析
    (一) 原因一:各级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
    (二) 原因二:灌区专管机构改革的滞后
    (三) 原因三:相关法律框架建设的滞后
    (四) 原因四:政治文化基础建设的滞后 第五章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总体设想与政策建议
一、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 有效节约农业用水,促进两型社会构建
    (二) 有效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 有效实现增收减负,改善农民经济面貌
    (四) 有效促进基层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二、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价值取向
    (二)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目标设定
    (三)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
三、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 加快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法律框架建设
    (二) 加大国家对灌区末级渠系的财政投入
    (三) 加快推进农业终端水价改革
    (四) 加快推进灌区专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五) 其他的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9)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保障研究 ——基于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水资源供需形势严峻
        1.1.2 水环境恶化加重了水量危机
        1.1.3 农业用水日趋紧缺
        1.1.4 我国农业灌溉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制度与制度变迁
    2.2 自然资源的财产权利制度
    2.3 集体行动的一般理论
        2.3.1 集体行动的必要性
        2.3.2 解决集体行动难题
    2.4 自然资源管理中集体行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2.4.1 自然资源管理中集体行动的影响变量
        2.4.2 机构组织者
        2.4.3 制度变革的启动性环境
    2.5 灌溉管理中的合作行为分析
3 水权制度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
    3.1 水资源的特性
        3.1.1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
        3.1.2 水资源的经济属性
    3.2 水权与水权制度
        3.2.1 水权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3.2.2 水权的主体
        3.2.3 水权制度设计框架
    3.3 水资源的配置模式
        3.3.1 水资源的三种配置机制
        3.3.2 水资源三种配置机制之间的互动关系
    3.4 水权制度的分配效应
        3.4.1 水权的经济效率
        3.4.2 水权制度创新的分配效应及潜在效益分析
    3.5 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框架
4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分析框架
    4.1 灌溉系统的特征
        4.1.1 灌溉系统的工程结构
        4.1.2 灌溉系统的经济特征
    4.2 灌溉系统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分析
        4.2.1 个体农户
        4.2.2 由农户组成的资源使用者团体
        4.2.3 供水组织
        4.2.4 政府
        4.2.5 其他代理人
    4.3 灌溉系统的产权分析
        4.3.1 与集体行动相关的财产权利的内容与特征分析
        4.3.2 灌溉系统中集体产权的效应分析
    4.4 灌溉管理的激励机制
        4.4.1 灌区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结构
        4.4.2 灌区管理的合作机制
        4.4.3 灌溉水的有效定价与水费管理
    4.5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设计原则
        4.5.1 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因素分析
        4.5.2 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原则
    4.6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绩效评估
5 中国农用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5.1 古代与近现代中国农户对灌溉系统的自主管理
        5.1.1 都江堰的民堰管理
        5.1.2 其他灌区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传统
    5.2 中国近现代水利开发的新模式
        5.2.1 地商经济中的水利开发
        5.2.2 水利股份公司治理特点
    5.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灌溉管理概述
        5.3.1 农业经济背景
        5.3.2 新中国成立以来灌区建设的历程
        5.3.3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农业灌溉管理体制
        5.3.4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灌溉管理体制转变
    5.4 传统灌溉管理体制的缺陷
    5.5 我国灌溉水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5.5.1 中国古代水权制度
        5.5.2 民国时期水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5.5.3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权制度变迁
6 市场化进程中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组织载体
    6.1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国际经验
        6.1.1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背景
        6.1.2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国际经验
        6.1.3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绩效
        6.1.4 存在的问题
        6.1.5 经验和启示
    6.2 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缘起
    6.3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组建与运行管理
    6.4 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制度特征分析
    6.5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评估模型分析
        6.5.1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机构能力评价方法
        6.5.2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7 案例分析
    7.1 我国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典型案例
        案例1 农民用水者协会在湖北漳河灌区的实践
        案例2 安徽省霍山县淠源渠灌区参与式灌溉管理
        案例3 江苏省皂河灌区“公司+协会”的运作模式
        案例4 河北石津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案例5 宁夏青铜峡灌区南庄村农民用水者协会
    7.2 案例综合
        7.2.1 灌区的物质技术基础
        7.2.2 灌区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特征
        7.2.3 灌溉水权和水利资产产权制度
        7.2.4 当前灌区激励机制
8 提升我国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集体行动
    8.1 建立和完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财产权利制度
    8.2 改善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环境
    8.3 参与式灌溉管理中政府、市场与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互动
    8.4 一体化复合型的灌区水资源治理结构:广泛的合作机制
9 结论性评述与政策建议
    9.1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财产权利和组织保障
    9.2 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与”三农”问题
    9.3 完善灌区管理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红色基因之旅)”模式: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河南林州红旗渠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高标规划、深挖文化,持续提升品质和影响力
        高标准规划和狠抓细节
        趁势借力扩大影响
        注重提升景区服务品质
        深挖提升水文化内涵
    积极打造红旗渠品牌,综合效益显着
    对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打造人水和谐的优质生活空间——内蒙古巴彦淖尔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和整体系统观,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打造幸福河湖典型,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南水北调源头之旅)”模式:坚守初心担使命践行嘱托开新局——江苏江都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坚守初心担使命,写好“四篇大文章”
    践行嘱托开新局,加快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文旅体康+X(绿色水电之旅)”模式:创新思维引领水利与文旅共生互融——辽宁本溪关门山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夯实发展基础,突破发展瓶颈,推进多元融合
    治理成果领先,建设成效显着,综合效益凸显
    以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引领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水”“汉”文化融合助力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陕西西安汉城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聚焦高质量发展,打好“生态”“文化”“融合”三张牌
    以优美水生态环境造福人民,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汉城湖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长江文化之旅)”模式:打造共治共享共生的水利风景区发展范本——湖北武汉江滩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举措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瞄准新方向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美都市之旅)”模式:“景城融合”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绿色发展——上海浦东新区滴水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以水利工程为先导,突出生态建设和保护,服务和支撑现代化新城建设发展
    景区发展生态、发展方式、发展成效发生系统改变,彰显“国际风、海湖韵、未来感”
    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以流域综合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福建莆田市木兰陂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以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为基础,以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
    开展综合治理,促进变害为利,建设水城共生、景城融合、人水和谐的发展典范
    秉持人民至上的思想理念、弘扬善作善成的实干精神,坚定不易推进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美乡村之旅)”模式:景村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山东沂南县竹泉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文旅融合、绿色发展,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转型扎实推进,景村融合成效显着
    以水润村,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塑造“太湖溇港”品牌全力发展“水美经济”——浙江湖州吴兴太湖溇港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整合绿色古色资源,打造“水旅融合”效益,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促进多元融合发展,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高质量综合型景区
    擦亮生态底色,挖潜文化底蕴,倡导融合开放发展是溇港最主要的实践经验
国家水利风景区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众点赞情况排名
2021年度“群众身边、群众喜爱、群众点赞”水利风景区top10

四、创新机制 探索灌区发展新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六安市人民政府. 六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2)
  •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9)
  • [3]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 [4]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研究[D]. 彭志诚.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5]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 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日报, 2011
  • [6]宁夏旅游主体功能分区研究[D]. 王联兵. 西北大学, 2010(09)
  • [7]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D]. 郭承录.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1)
  • [8]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参与式灌溉管理为例[D]. 韩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09(10)
  • [9]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保障研究 ——基于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案例分析[D]. 穆贤清. 浙江大学, 2005(02)
  • [10]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J]. 人民智库课题组. 国家治理, 2021(46)

标签:;  ;  ;  ;  ;  

创新机制探索灌区发展新路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