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整体护理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发展整体护理的现状与展望

一、我国开展整体化护理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苏静[1](2021)在《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重要一页。地处西北偏僻之隅的秦人,不断奋斗东进而逐步统一中国,开启了一个伟大国家的新纪元。近几十年来在中国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不断发现,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让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考古呈现出序列化、体系化的成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保护展示依然处于分散化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影响其遗产价值的释放。本文以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以其整体性保护与展示方法为研究重点。通过对比类似的文化遗产概念,分析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集群特征,将其称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并基于其历史、考古研究的系列成果,运用文化遗产“关联性”概念,揭示其集群空间格局与整体关联机制。其次,在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价值维度,凝炼其整体价值内涵,并以此架构其价值体系。再次,针对其单点、分散的保护展示现状,运用整体系统的研究方法,基于其整体关联性和整体价值研究,在阐释整体价值目标下,初步建构其保护和展示体系。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论,首先揭示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遗址点-遗址片区-遗址整体”层级构成及其“功能性关联”、“文化性关联”和“历史性关联”机制。其次,凝炼出其“见证统一国家创立过程”、“形成古代国家发展完整实物链”、“反映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构建中华文明标识秦文化核心”四项整体价值内涵。再次,初步建构了以“建立遗址体系信息库和管理平台”、“构建保护规划体系”为保护程序,遗址体系的“价值体系认知方法”、“完整性认知及评估方法”、“保护区划划定方法”为保护方法,“遗址点纳入制度”、“保护总体规划制度”、“联合管理制度”等为保护制度,并以“精准补充、注重关联和勘察环景”考古研究建议、“国-省-市/县”分级保护、“特区-分区-园区”分类保护、整体立法保护为保护建议的整体性保护体系。最后,建构了以“制度之始”、“国家之成”、“民族之基”为阐释主题,以“点-面-线”多层主题叙事结构为阐释框架,并以“建立阐释与展示总体规划制度、统一视觉识别系统、融媒体平台”为整体连贯强化措施的整体性展示体系。本文研究的创新体现在运用整体系统研究方法,揭示了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关联机制。针对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单点、分散的保护展示现状,建立了其整体保护策略集成框架,构建了其多层级主题叙事型阐释框架,实现了秦崛起及统一历史进程的完整阐释。同时,论文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文化遗址类型及地区,以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从碎片化、分散化状态,走向整体化、系统化的成熟阶段。

孙敬华[2](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以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传统的老年长期照护模式面临困境。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已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中国政府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探索具有本土化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政府及学界都强调要总结试点经验,但现阶段对于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已形成的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仍疏于研究,特别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政策产出模型,分析了30个试点城市颁布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如何推进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也进行了探索。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及政策产出模型,构建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由参与、健康和保障三个维度构成。(1)参与维度是指维护失能老人获得福利并根据个人需要参与到为其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中的机会与权利,即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社会分配基础,具体包括参保范围、保障对象、失能认定的标准与主体三个部分。(2)健康维度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和社会服务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该体系由社会供给类型和输送系统构成。其中社会供给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服务项目、服务形式、待遇给付标准三个部分;输送系统可以分为政府部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机构、定点护理机构以及非正式照护主体。(3)保障维度是指为失能老人解决长期照护服务费用问题的筹资模式,主要包括筹资渠道、筹资形式与标准以及启动资金三个部分。其次,运用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对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及其共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1)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其一,在参与维度,一是参保范围主要依据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确定;二是保障对象取决于处于失能状态的时间长度、失能失智程度、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场所以及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时间长度四个方面的限制因素;三是失能评估工具主要有三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I《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以及当地自主建立的综合性失能评定标准;四是评定主体主要包括保险经办机构、劳动鉴定委员会、第三方评估机构、定点护理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以及鉴定专家。其二,在健康维度,一是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生活照护、医疗照护、预防性照护、康复照护以及心理疏导;二是服务形式可以分为定点机构照护(医疗机构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居家照护(居家上门照护、居家自主照护)以及失智专区;三是待遇给付标准可以分为按比例给付、定额给付或者差别化补偿方式。其三,在保障维度,一是最为普遍的筹资渠道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的划转、政府补助以及个人缴费;二是筹资形式主要有比例筹资、定额筹资和混合筹资三种;三是大多数城市都具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启动资金。(2)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共同特征是,其一,在参与维度,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是一种以诊断差异为社会分配基础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其二,在健康维度中,试点城市采取了以服务福利为主、现金福利为补充的事后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福利输送系统属于决策、执行与输送职能相互独立的国家主导型;其三,在保障维度,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型,主要依托于医疗保险。再次,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审视现阶段30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1)参与维度的社会分配基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未将城乡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将重度失智老人排斥在福利申请者之外、失能认定评估工具结构简单、失能评估等级的设定粗略且不统一、缺少独立且专业的失能等级评定机构。(2)健康维度的社会供给类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防性策略缺失、服务供给内容的精准度较低;福利输送系统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社区的重要作用,以机构照护为核心的服务输送布局难以解决长期照护供需失衡的难题。(3)保障维度的筹资模式面临的主要困境:筹资主体缴费能力有限、待遇给付与个人缴费存在不一致性、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的筹资模式面临较大争议。接下来,本文梳理了荷兰、德国和日本三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较为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并从中得到了以下启示:(1)在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的覆盖范围根据运行状况进行调整,总体上荷兰和德国覆盖了全体公民,日本主要针对老年人;三个国家都建立了统一的评估体系;失能老人都具有福利给付形式的自主选择权。(2)在健康维度,重视非正式照护的发展;社区在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中作为服务系统中枢,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与非正式照护连接与整合,解决了服务供给碎片化的问题;在服务供给中加强服务质量监督;注重预防性策略;三个国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立法之前都允许一个“准备”阶段,为制度正式运行储备服务供给者。(3)在保障维度,一是专项筹资专项使用,增加了引入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二是将资金从更大的政府预算分离促使长期护理保险的融资不会与军事、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优先项目产生直接的冲突。三是三个国家都是以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作为基础筹资模式,同时还采取了其他方式作为补充。最后,提出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1)遵循分配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奉行机会平等、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以及纠正不公四项原则。(2)在参与维度,需要完善失能评估体系、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以及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3)在健康维度,通过共同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以及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4)在保障维度,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其中长期照护补贴制度是基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核心,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是重要补充。

陶建华[3](2021)在《基于住宅产业化的整体厨卫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情况下,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当前环境下也正面临着资源浪费、粗放发展等问题。基于此背景下,国家大力推动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住宅产业化的载体,也愈来愈成为当前建筑业的重点研究对象。但我国近年来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装配式结构体系上,对于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环境的装配式内装厨卫部品研究则相对较少。随着人们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越来愈多的开始关注自身居住的生活环境,以往受人忽视的厨卫空间也随之进入人们视线。装配式整体厨卫技术也正因其采用系统化设计,施工安装简便等特点,契合了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已经开始了大规模应用,但关于模块化、人性化的理论研究还不深入。基于此,本文将通过以下问题的探讨对装配式整体厨卫进行研究:结合当下我国住宅发展实际情况,调查分析现阶段使用传统厨卫的居民在日常使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在今后设计中的解决策略;使用模块化的方式对整体厨房与整体卫浴间进行系统化、标准化设计,在满足预制工业化生产的同时考虑人的日常使用习惯和舒适度;在整体厨卫设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实践,探究整体厨卫设计理论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实践,结合当下我国建筑行业环境,得出以下结论:1.传统厨卫空间在设计尺度、空间环境、安装维修、节能环保等方面难以满足居民日常使用和舒适度要求的情况下,装配式整体厨卫技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2.采用模块化设计,对厨卫模块的部品子模块进行尺度分析,并结合居民生活习惯分析,可以在满足厨卫部品工厂预制生产的同时兼顾居民生活品质需求;3.采用人性化设计,探究符合人体尺度和心理需求的厨卫部品基础模块,整体厨卫通过系统设计可以满足多种群体的使用需求。本次研究旨在为基于住宅产业化的整体厨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设计参考,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专业理论的完善,未来整体厨卫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

张昊[4](2020)在《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口老龄化与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对当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提出挑战。将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支撑的智慧养老嵌入养老服务体系,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为迎合信息社会发展潮流和抓住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时代机遇。为此,本文聚焦如何在智慧养老视域下,运用智慧养老的理念、技术和智慧,提升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旨在从智慧养老角度为优化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系统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在问题定位上,智慧养老对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具有创新模式意义,但是智慧养老并非脱离传统养老模式而单独存在。本文并未简单地将智慧养老视作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加以界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新的观念能量、技术能量和智慧能量,将之注入传统养老模式之中,藉此借助信息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在智慧养老视域下探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不应仅局限于强调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的变革,还应强调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合作共赢理念以及敬老尊老的伦理哲学和文化意涵,更应在理念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等相融合的基础上系统施策。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养老构成了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必要的条件和要素。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在理论上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其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也即构建出一种科学、理性和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指导中观层面形成稳定和可靠的养老服务模式,促进相关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化运转。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倾向于这一路径,因为其养老人口规模相对有限、地域空间相对较小,而且人口老龄化进程是建立在坚实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稳定的社会保障和殷实的国民收入等基础上,是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于人口结构上的自然结果,呈现出“有备而老”或“边富边老”的老龄化特征。对此,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更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和效能。其二,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型路径,也即从中观实践角度,对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自发性转型历程进行经验提炼和推广,从而助推养老服务体系的迭代升级,完成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过程。就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养老服务供需现状而言,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不同地域、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人口特质、养老传统都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诸如“计划生育”政策、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差异等衍生的政策性不利后果、资源配置不均衡、养老成本攀升等挑战,以及“未备而老”和“未富先老”的等结构性困局,缺乏西方国家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具备的物质、体制、人才和技术等基础条件。因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更加适合通过中观层面的养老服务模式的整合升级,以自下而上的渐进性方式为主,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的优化。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我国既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单要素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研究深入度也较高。但是,从整体思路出发,聚焦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及其优化路径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同时,从研究角度看,对于养老服务过程中智慧养老问题的探讨,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其实践应用情况的碎片化梳理,较少从内在逻辑、观念、技术、管理等综合角度进行系统性解读,对其理论基础、优化路径反思的研究少之又少。由此,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成果、总结已有研究观点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步骤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展开研究:首先,在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部分,出于对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在供给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的关系类型、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中的风险把控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的理想愿景等问题的思考,综合利用供给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渐进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得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在充分回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统合性的研究架构。其次,基于本文研究框架,对利用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和理论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方面,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实践变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的运行现状及其不足出发,系统地认识和提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亟需升级的现实需求,从而厘清了通过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亦即本文研究的现实关怀和出发点。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有针对性地讨论了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从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角度看,智慧养老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价值嵌入、技术赋能、交互增慧三个层面,在具体作用的发挥上包含“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三重逻辑。再次,在理论逻辑上辨明理想图景的基础上,本文从实践探索角度对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已有进展进行了总结,亦同时对本文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检验、呈现和细化。基于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本文选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典型案例,分别对应我国处在实践前沿的三个养老服务体系的“智慧化”模式。通过展示不同的“智慧化”模式的运作过程与特色,对如何通过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理想愿景落地等,进行了实践梳理和系统呈现。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厘清我国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需求、逻辑理路以及实践样态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国外智慧养老及其嵌入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践做法,对国外智慧养老的“线上社区”“智能居家”以及“合作型科技助老”等三个主要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从其制度基础、运作机制等方面出发,提炼了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启示。总体而言,通过对需求与愿景、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探讨,可以发现智慧养老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一个系统性创新路径。通过价值嵌入、技术赋能和人人交互,智慧养老可以在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方面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提质增效。不过,智慧养老在优化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功能设计时,需要注意克服客观的温度落差、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等潜在的障碍,走出常见的误区,并在其配套性制度和保障性机制的建立完善方面进行新的反思和探索。从长期发展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席卷的浪潮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已来。在此形势下,正确的改革姿态应当是迎难而上,破解智慧养老的现实梗阻,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断迭代升级。

尹慧子[5](2020)在《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医疗卫生行业先后经历了数字化医疗、局域网医疗、互联网医疗三个阶段,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应用和服务模式逐步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至此,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步入了第四个阶段-智慧医疗阶段。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围绕智慧医疗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政策,建立多元化技术基础及环境保障,深层次地挖掘医疗信息衍生价值,旨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助推智慧医疗站上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新风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医疗机构迅速推进线上问诊、随访评估、AI诊断等智慧化便民举措,随着广大患者、医生用户对智慧医疗应用体验认同度的提升,深入了解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内在机理,确保信息交互的持续顺畅和良性健康发展,进而缓解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成为医疗卫生部门和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智慧医疗情境及信息交互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影响因素及其效果评价的方法,并提出了优化策略和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明晰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基本内容。首先,基于对智慧医疗情境的内涵及特征分析,整合智慧医院情境、区域卫生情境和家庭医生情境构建了智慧医疗综合情境。其次,基于对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从主体、客体、环境和技术四个方面阐述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组成要素,并对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再次,以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各要素的互动关联为依据,将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模式划分为人-机交互模式、机-机交互模式和人-人交互模式。最后构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模型。第二,探究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形成机理。首先,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需求层次划分为生理与安全需求、归属与社交需求、尊重与自我实现;其次,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将用户信息交互的动机提炼为健康期望、心理表达、科研创新和经济利益;再次,从信息发布、信息传输、信息接收和信息反馈四个阶段分析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过程;最后,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网络拓扑。第三,分析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借鉴整合技术接受与利用理论,结合智慧医疗的特点构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调查研究问卷获取研究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提出的研究假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感知风险、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对信息交互意愿有正向影响作用,感知风险有负向影响作用;信息质量和信息交互意愿对信息交互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受教育程度和互联网经历对部分信息交互影响因素具有调节效应。第四,构建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研究。首先,明确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目标和原则;其次,利用专家访谈法,结合智慧医疗情境下用户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分析,归纳和总结了用户信息交互的效果评价指标,并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最后,利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数据,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提出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的优化策略。明确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的机制和框架。基于用户视角提出了针对需求满足用户期望和提升用户信息素养的策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提出了建立智慧医疗运行长效机制和完善信息交互网络环境的策略;基于系统服务视角提出了优化系统功能设计和创新服务模式的策略。本文聚焦于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智慧医疗用户提供了应用决策指导,促进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行为的维度化管理。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深度融合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继续为智慧医疗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交互服务,推进智慧医疗运营管理不断完善。

马嘉谊[6](2020)在《延续护理专科护士首次认证评价指标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构建一套延续护理专科护士首次认证评价指标,并确立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实现延续护理专科护士首次认证评价指标的量化考核。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法、小组讨论法及理论分析法拟定评价指标的基本框架。应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函询,对基本框架进行筛选及修改,并通过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等指标,对德尔菲法的可信性及代表性进行了检验。在德尔菲法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法、小组讨论法、理论分析法及德尔菲法,我们拟定的评价指标包括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及93个三级指标。2.德尔菲法中纳入研究的专家分别来自五个不同省、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具有良好的地域代表性及学术代表性。两轮专家函询中的问卷回收率分别是89.7%和87.5%,有效回收率分别是92.3%和100%,意见提出率分别是58.3%和47.6%,说明专家对本次研究的关心及积极程度。两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是0.889及0.892,说明德尔菲法具有较好的可信性。两轮函询中一级、二级及三级指标的肯德尔系数均在01之间,检验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意见协调性较好。3.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一级指标按照权重系数大小排序依次是:实践经历=0.2535、核心能力=0.2535、职业态度=0.1715、准入条件=0.1379、理论学习=0.1099、认证考试(≥80分)=0.0738;同理计算出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结论1.本次研究德尔菲法专家意见集中、权威程度高,函询结果具有较高可信性。2.构建的延续护理专科护士首次认证评价指标涵盖了准入条件、职业态度、理论学习、实践经历、认证考试(≥80分)及核心能力等6方面共123项指标。3.通过层次分析法确立了每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其中一级指标权重系数最大的是“实践经历”及“核心能力”,其他按权重系数大小依次为“职业态度”、“准入条件”、“理论学习”、“认证考试(≥80分)”。

罗琦[7](2020)在《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结合目前国家和云南省出台的政策文件,借鉴国内先进省市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文件,基于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的实际情况,编制“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以期推进我省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和规范化建设,促进政府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方法]1、采用文献分析法,回顾国内养老服务政策及标准化文件,以行为系统模式理论为指导,参考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书籍,结合云南省省情,编写“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2、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8名养老服务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并对其中7名专家进行一轮半结构式访谈,收集专家对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的修改意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服务项目的权重。3、选取20名研究对象及5名专家参与专家评审问卷编制,并进行信效度检验。选取4名养老服务领域的专家,运用专家评审问卷对“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进行专家评审,多维度评价该服务规范的质量。[结 果]1、参考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等10个地区已推行的居家养老领域的服务标准及国家标准文件,编写“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框架,共包含15个一级服务项目,128个二级服务项目。参考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及《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专业书籍编写服务规范的内容,规范内容呈现形式包括文字叙述、图片和表格三种,大部分服务项目内容以适用人群/范围、服务要求、服务流程和注意事项四部分呈现。2、参与德尔菲专家咨询的专家共18名,主要从事老年科临床工作、养老服务管理与科研工作。两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4.74%和83.33%,专家权威分别为0.906和0.914,专家意见协调系数W分别为0.315(χ2=806.316,P<0.001)、0.356(χ2=714.866,P<0.001),专家共提出36条修改意见,被采纳28条。最终形成的“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共包含14个一级服务项目和1 17个二级服务项目。一级服务项目按照权重排序依次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范、日常工作规范、意外事件预防与应急救助规范、健康管理服务规范、饮食与老年食堂服务规范、陪伴与心理健康服务规范、消毒隔离服务规范、安宁疗护服务规范、清洁服务规范、移动与助行服务规范、涉法服务规范、家政服务规范、修饰服务规范、社区活动与培训管理规范。3、参考AGREE Ⅱ编写专家评审问卷,该共包含5个维度、11个条目以及两项总体评价指标。问卷重测信度为0.871,I-CVI为1.00,S-CVI为1.00,信效度较好。共4名专家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规范专家评审,计算各维度的标化得分。服务规范的“范围和对象”维度与“清晰性”维度标化得分为93.75%,“严谨性”维度得分为90.63%,“实用性”维度得分为87.50%,“参与人员”得分为75.00%(均>60%);规范总质量评分为87.50%,4名专家均给出了“推荐”的评价意见。[结论]1、本研究以行为系统模式理论为指导,参考国内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文件以及专业书籍,编写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初稿。开展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和1轮半结构式访谈,对居家养老服务规范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编写完成14个一级服务项目、117个二级服务项目的“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2、本研究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显示,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高。采用自编的专家评审问卷对服务规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所有维度的标化得分均大于60%,专家均给出“推荐”意见,说明“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总体质量较好,可以在云南省推广使用。3、本研究编写的“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是我省首个居家养老领域的服务规范,对我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为居家养老服务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推动我省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本研究结果对相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1)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及政策的公平性;(2)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涵,完善服务监管机制;(3)加快社区和服务队伍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4)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能,加快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

汤佳[8](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欧阳然[9](2019)在《碎片化时代M直销公司销售人员移动网络培训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在碎片化及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时间、空间变得越来越分散而呈现出碎片化状态。企业传统的在职培训方法如师带徒、导师制、工作轮换等是必要的,新兴技术的培训如多媒体远程培训也是必要的,但这些培训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因此,需要探索出应对碎片化的新的有效培训方式。M公司是一家化妆品及调养品直销公司,销售人员已超过120万人,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M公司非常重视对其销售人员的培训,已经建立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培训体系。近几年,为了让120万的销售人员应对消费市场变化及碎片化的生活工作场景,M公司积极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对销售人员进行在线培训。目前移动网络培训也已形成体系,不仅有“MK中国”公众号,还有“MK之窗”APP、“顾问工具包”APP、大型互动社区“花氧”APP等。本文以M直销公司移动网络培训体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移动网络培训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方法,数据整理法和直接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本文阐述了建立线上培训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M直销公司移动网络培训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M直销公司移动网络培训存在如下问题:(1)培训需求未完全满足。(2)内容相对零散,不利于员工形成知识体系。(3)对移动网络培训的评估量化不足,不利于评估培训效果。(4)线上线下培训体系衔接较少。(5)培训实施的保障措施不足。优化建议:(1)根据培训需求,增加培训内容。增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培训,产品培训系统化;增加客户相关知识培训;增加销售人员个人能力的培训;增加绩效考核标准的培训。(2)碎片知识整体化,建立面向知识管理的在线网络培训系统,通过建立搜索引擎、知识打包、鼓励以问题为导向的合作学习等方式将大量碎片知识整体化。(3)引入信息化测评工具优化网络培训的效果。(4)线上线下培训体系融合,如线上课程培训,线下工作室通过刻意练习等方式促进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5)加大培训实施的保障措施,建立学习型组织,课程与晋升挂钩、做好课程宣,保障资金投入。中国企业整体仍处于移动网络培训的早期阶段。本文总结出M直销公司移动网络培训经验对以下三种类型的企业更具有借鉴意义:(1)知识淘汰性高的科技公司。(2)人员流动性高、使用大量兼职、临时人员的企业或在各地有许多连锁店的企业。(3)企业规模大、地域分布广、人员层级多的企业。

毛静静[10](2019)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的需求现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构建心力衰竭姑息照护服务体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7月在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的189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姑息照护结局量表、Memorial心力衰竭症状评估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13.1软件创建数据库录入研究对象的资料信息,SPSS22.0软件对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使用频数、百分数、均数±标准差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比较不同基本资料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Pearson相关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与症状负担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需求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需求得分为(16.54±4.10),其中心理与生活质量维度得分(13.16±3.33),照护质量维度得分(3.40±1.69)。2.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单因素分析人口社会学资料中,文化程度、居住方式、自我感觉经济压力、家庭月收入不同,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需求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相关资料中,心功能分级、合并慢性病数、诊断年限、年住院次数不同,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需求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负担现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负担得分为(1.11±0.59),其中生理症状维度得分(1.01±0.59)、心理症状维度得分(0.98±0.83)、心力衰竭症状维度得分(1.22±0.73)。4.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与症状负担的相关性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需求与症状负担及其生理症状、心理症状、心衰症状三个维度呈正相关。5.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居住方式、自我感觉经济压力、心功能分级、合并慢性病数、诊断年限、年住院次数、症状负担可共同解释总变异的58.9%。结论1.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处于较高水平。2.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在人口社会学资料中有居住方式、自我感觉经济压力,在疾病相关资料中有心功能分级、合并慢性病数、诊断年限、年住院次数。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与症状负担呈正相关。

二、我国开展整体化护理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开展整体化护理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关陇地区先秦之秦的历史
        1.1.2 关陇地区先秦之秦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1.2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其保存、保护、展示现状和问题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研究对象的保存、保护与展示现状
        1.2.3 研究对象保护与展示存在的问题及缺失
    1.3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
        1.3.1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
        1.4.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历史研究
        1.4.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保护研究
        1.4.4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群的文化遗产概念及其保护研究
        1.4.5 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体系及相关研究
        1.4.6 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1 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1.5.2 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法
        1.5.3 问题史学方法
        1.5.4 类比、归纳和演绎研究法
        1.5.5 研究框架
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构成研究
    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概念的提出
        2.1.1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群的文化遗产的概念发展
        2.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概念
    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遗址点——组成型遗址与关联型遗址
        2.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都邑
        2.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秦公、王、帝陵
        2.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离宫别馆与苑囿
        2.2.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祭祀处所
        2.2.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关联型遗址——道路
    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关联机制
        2.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单点关联机制
        2.3.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片区关联机制
        2.3.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关联机制
    2.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空间格局
    2.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环景(Setting)
        2.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环景
        2.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片区的环景
        2.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环景
    2.6 本章小结
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价值研究
    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价值认知
        3.1.1 国内外文化遗产的价值类型及定义
        3.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价值内涵认知逻辑
    3.2 相关价值研究综述
        3.2.1 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研究
        3.2.2 秦统一的历史观照
        3.2.3 相关秦文化遗址的价值研究
    3.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价值
        3.3.1 历史价值:秦崛起与统一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国大一统制度、统一国家的创立过程
        3.3.2 科学、艺术价值:古代中国国家形成的完整经历——形成了古代中国国家形态发展的完整实物链
        3.3.3 文化价值:华夏民族形成过程的映射——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3.3.4 社会价值: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秦文化核心
    3.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片区价值
        3.4.1 西垂片区的价值分析
        3.4.2 雍城片区的价值分析
        3.4.3 咸阳片区的价值分析
    3.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单点价值
        3.5.1 大堡子山遗址的价值分析
        3.5.2 雍城遗址的价值分析
        3.5.3 咸阳城遗址的价值分析
        3.5.4 秦始皇陵的价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认识
    4.1 文化遗产“完整性(Integrity)”的概念发展
        4.1.1 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的发展脉络
        4.1.2 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衡量标准
        4.1.3 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的定义层面
        4.1.4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文化遗产对象“完整性”讨论
    4.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完整性认知
        4.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层级
        4.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层面
        4.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评估框架
    4.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完整性评估
        4.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完整性评估
        4.3.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整体层级的完整性说明
    4.4 本章小结
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建构
    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保存、保护和管理现状及缺失
        5.1.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保存现状
        5.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保护管理现状
        5.1.3 整体价值观照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管理的缺失
    5.2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文化遗产对象的保护经验
        5.2.1 系列遗产(Serial Properties)的保护方略
        5.2.2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的保护方略
        5.2.3 美国国家遗产区域(National Heritage Areas)的保护方略
        5.2.4 系列遗产、文化线路与美国国家遗产区域保护管理方式的异同
    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构成逻辑
    5.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程序
        5.4.1 建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信息库和管理平台
        5.4.2 构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保护规划体系
    5.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方法
        5.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价值的认知方法
        5.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和评估方法
        5.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
    5.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制度
        5.6.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遗址点纳入制度
        5.6.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总体规划制度
        5.6.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联合管理制度
    5.7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建议
        5.7.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考古研究建议
        5.7.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分级保护建议
        5.7.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分类保护建议
        5.7.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整体立法保护建议
    5.8 本章小结
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建构
    6.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概念、原则和内容
        6.1.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定义与辨析
        6.1.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原则
        6.1.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内容
    6.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方法
        6.2.1 文化遗产阐释规划的编制
        6.2.2 文化遗产主题阐释框架的构建
        6.2.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方法、方式的其他探索
    6.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展示利用现状及缺失
        6.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展示利用现状
        6.3.2 整体价值观照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利用的缺失
    6.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组成内容
    6.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阐释框架
        6.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阐释主题
        6.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的垂直建构(主题/价值—分解)
        6.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的水平建构(主题—叙事线索)
        6.5.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遗址展示点的甄选
    6.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叙事结构
        6.6.1 整体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6.2 片区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6.3 单点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7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展示方式
        6.7.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节点展示方式
        6.7.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整体展示方式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论文中相关评估及综述表录
致谢

(2)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老年长期照护
        二、长期护理保险
        三、社会政策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四、失能老(年)人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评析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政策分析样本的选择
        一、研究方法
        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六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一、技术路线图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政策分析框架
    第一节 积极老龄化理论
        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二、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三、积极老龄化的三个行动支柱
        四、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论
    第二节 政策分析框架
        一、应用较为广泛的政策分析框架
        二、本文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现状
    第一节 参与维度: 社会分配基础现状
        一、参保范围
        二、保障对象
        三、失能评定标准与主体
    第二节 健康维度: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现状
        一、社会供给类型现状
        二、福利输送系统现状
    第三节 保障维度:筹资模式现状
        一、筹资渠道
        二、筹资形式与筹资标准
        三、启动资金
第四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参与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分配基础:以诊断差异为主的资格审查
        二、社会政策类型:补缺型社会政策
    第二节 健康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供给类型:以服务福利为主的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
        二、福利输送系统:多主体参与的国家主导型福利输送架构
    第三节 保障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筹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
        二、财务模式:现收现付制
第五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参与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保范围与保障范围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分配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分配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健康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供给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福利输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保障维度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筹资主体的缴费能力有限,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二、不同城市之间参保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三、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否独立建制仍存在争议
第六章 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荷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荷兰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荷兰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荷兰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二节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德国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德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德国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三节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日本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日本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日本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四节 三个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一、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社会分配基础对我国的启示
        二、健康维度:三个国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三、保障维度:三个国家筹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机会平等原则
        二、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
        三、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
        四、纠正不公原则
    第二节 参与维度:完善失能评估体系、维护老年人社会参与权利
        一、完善失能评估体系
        二、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
        三、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第三节 健康维度: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
        一、在地老化: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二、整合照护:构建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
        三、培养服务提供者: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
    第四节 保障维度:推进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
        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路径
        二、长期照护补贴制度的推进策略
        三、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附录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样本汇总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住宅产业化的整体厨卫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厨卫现状
        1.2.2 国内厨卫现状
        1.2.3 我国整体厨卫设计既往研究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住宅产业化的含义
        2.1.2 住宅建筑的工业化
        2.1.3 住宅建筑的标准化
        2.1.4 住宅建筑的部品化
        2.1.5 住宅建筑的模块化
        2.1.6 整体厨卫
    2.2 住宅厨卫设计建造方式演变与分析
        2.2.1 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厨卫
        2.2.2 工业化生产方式-整体厨卫
        2.2.3 整体厨卫与传统厨卫比较分析
    2.3 整体厨卫的模块化设计理论
    2.4 厨卫部品体系
    2.5 小结
第三章 传统住宅厨卫空间使用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典型户型入户调研结果分析
        3.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1.2 厨卫平面类型调研及分析
        3.1.3 厨卫使用现状调研
        3.1.4 入户调研结果分析
    3.2 住户厨卫使用需求问卷分析
        3.2.1 调研对象的选择和展开
        3.2.2 问卷分析—户型分析
        3.2.3 问卷分析—厨房问题分析
        3.2.4 问卷分析—卫浴间问题分析
        3.2.5 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整体厨卫设计方法探究
    4.1 整体厨房
        4.1.1 整体厨房设计依据
        4.1.1.1 国内厨房设计相关规范要求
        4.1.1.2 整体厨房的平面布置
        4.1.2 整体厨房的构成体系
        4.1.2.1 整体厨房的外围护体系及材质
        4.1.2.2 整体厨房的设备及管线
        4.1.3 整体厨房的模块化设计
        4.1.3.1 厨房工作模式
        4.1.3.2 厨房部品子模块
        4.1.3.3 整体厨房模块化分析
        4.1.4 整体厨房的人性化设计
        4.1.4.1 储藏空间设计
        4.1.4.2 设施尺寸设计
        4.1.4.3 空间流线设计
        4.1.4.4 使用安全性
    4.2 整体卫浴
        4.2.1 整体卫浴间设计依据
        4.2.1.1 国内卫浴间设计相关规范要求
        4.2.1.2 整体卫浴间的类型
        4.2.2 整体卫浴间的构成体系
        4.2.2.1 整体卫浴间的外围护体系及材质
        4.2.2.2 整体卫浴间的设备设施及管线布置
        4.2.3 整体卫浴间的模块化设计
        4.2.3.1 整体卫浴间部品子模块
        4.2.3.2 整体卫浴间模块化分析
        4.2.4 整体卫浴间的人性化设计
        4.2.4.1 卫浴设施尺寸设计
        4.2.4.2 使用安全性
    4.3 小结
第五章 整体厨卫设计实例分析-以合肥滨湖沁园为例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厨卫特征分析
        5.2.1 项目厨房特征
        5.2.2 项目卫浴间特征
    5.3 项目户型分析
    5.4 项目整体厨房设计应用
        5.4.1 项目厨房空间尺寸
        5.4.2 模块化设计
        5.4.3 人性化设计
        5.4.4 布置模式选择
        5.4.5 项目厨房方案设计
    5.5 项目整体卫浴间设计应用
        5.5.1 项目卫浴间空间尺寸
        5.5.2 模块化设计
        5.5.3 人性化设计
        5.5.4 布置模式选择
        5.5.5 项目卫浴间方案设计
    5.6 项目整体厨卫剖面设计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概要
    6.2 研究成果
    6.3 研究启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一)供给理论
        (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三)渐进理论
        (四)合作治理理论
    二、分析框架
第二章 现实关照: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与升级需求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变迁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成效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升级需求
        (一)社会多元化需求要求服务模式升级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要求服务能力升级
        (三)内在实效性目标要求服务机制升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想图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
    一、智慧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一)嵌入:基于价值引领的养老模式重塑
        (二)赋能:基于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支撑
        (三)增慧:利用系统功能操作中的人人交互
    二、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三重逻辑
        (一)以“虚拟化”填补供需发展堕距
        (二)以“智能化”补足主体能力短板
        (三)以“一体化”提升整体运行效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探索: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基本模式
    一、“虚拟化”商业运营模式
        (一)会员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二、“智能化”公益对接模式
        (一)积分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三、“一体化”生态共建模式
        (一)派单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域外经验:国外智慧养老实践模式参鉴
    一、“线上社区”养老模式
        (一)“线上社区”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线上社区”养老的运作机制
    二、“智能居家”养老模式
        (一)“智能居家”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智能居家”养老的运作机制
    三、合作型科技助老模式
        (一)合作型科技助老的制度基础
        (二)合作型科技助老的运作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未来进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前景
    一、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可能限度
        (一)客观存在的温度落差
        (二)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三)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
    二、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路径策略
        (一)以“量身定制化”增加服务人情味
        (二)以“包容性智慧”提升服务可及性
        (三)以顶层驱动和分层整合增强服务协同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及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智慧医疗
        2.1.1 智慧医疗的内涵
        2.1.2 智慧医疗的用户
        2.1.3 智慧医疗的类型
    2.2 信息交互
        2.2.1 信息交互的概念
        2.2.2 信息交互的动因
        2.2.3 信息交互的类型
    2.3 整合技术接受与利用理论
    2.4 马斯洛需求理论
    2.5 自我决定理论
    2.6 社会网络理论
    2.7 感知风险理论
第三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基本内容
    3.1 智慧医疗情境的内涵及特征
        3.1.1 智慧医疗情境的内涵
        3.1.2 智慧医疗情境的特征
    3.2 智慧医疗情境解构
        3.2.1 智慧医院情境
        3.2.2 区域卫生情境
        3.2.3 家庭医生情境
        3.2.4 智慧医疗情境
    3.3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内涵及特征
        3.3.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内涵
        3.3.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特征
    3.4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组成要素
        3.4.1 主体
        3.4.2 客体
        3.4.3 环境
        3.4.4 技术
        3.4.5 各组成要素间关系
    3.5 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模式
        3.5.1 人-机交互模式
        3.5.2 机-机交互模式
        3.5.3 人-人交互模式
        3.5.4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机理分析
    4.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需求分析
        4.1.1 生理与安全需求
        4.1.2 归属与社交需求
        4.1.3 尊重与自我实现
    4.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动机分析
        4.2.1 健康期望
        4.2.2 心理表达
        4.2.3 科研创新
        4.2.4 经济利益
    4.3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过程分析
        4.3.1 信息发布阶段
        4.3.2 信息传输阶段
        4.3.3 信息接收阶段
        4.3.4 信息反馈阶段
    4.4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网络结构
        4.4.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网络的形成
        4.4.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网络的结构分析
    4.5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机理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模型
        5.1.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5.1.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
    5.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2.1 问卷设计
        5.2.2 数据收集
    5.3 数据分析和模型校验
        5.3.1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2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分析
        5.3.3 调节变量效应分析
    5.4 讨论分析
        5.4.1 检验模型结论
        5.4.2 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评价
    6.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6.1.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目标
        6.1.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原则
    6.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效果评价指标选取
        6.2.2 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
        6.3.1 模糊综合评价法适用性分析
        6.3.2 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效果评价分析
        6.3.3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的隶属矩阵
    6.4 评价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策略
    7.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架构
        7.1.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7.1.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路径
        7.1.3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框架
    7.2 用户视角下的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策略
        7.2.1 深入挖掘用户需求
        7.2.2 提升用户信息素养
    7.3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策略
        7.3.1 建立智慧医疗运行长效保障机制
        7.3.2 建立友好的信息交互网络环境
    7.4 系统服务视角下的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策略
        7.4.1 优化系统功能设计
        7.4.2 创新信息交互服务模式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6)延续护理专科护士首次认证评价指标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
    1.4 理论基础
第二章 延续护理专科护士首次认证评价指标的构建
    2.1 研究方法和步骤
    2.2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靠性分析
    3.2 延续护理专科护士操作性定义及指标内容的分析
    3.3 本研究的创新点
    3.4 本研究的不足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相关概念
    4 理论依据
    5 研究目的
    6 研究内容
    7 研究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技术路线
结果
    1 文献研究结果
    2 “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的编写
    3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4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5 层次分析结果
    6 专家评审结果
讨论
    1 研究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2 “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的应用
    3 对政府及有关机构的建议
    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国内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述评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2.3 疾病谱的转变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3.1 健康科普
        3.2 院前急救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3.4 长期照护
        3.5 终末期照护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中期照护
        1.2 中期照护对象
        1.3 中期照护模式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2.1 硬件条件
        2.2 软件配备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3.2 结果分析
    4 相关理论基础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4.2 持续照顾理论
        4.3 协同理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1.1 医联体的概念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3.1 政治可行性
        3.2 经济可行性
        3.3 技术可行性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1.4 实证分析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2.4 实证分析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3.4 实证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2.1 情绪护理
        2.2 饮食护理
        2.3 中药护理
        2.4 恢复护理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4 其他相关问题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2.1 日间手术概念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意义深远
        2.2 研究内容创新
        2.3 研究方法创新
    3 研究不足
    4 研究展望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碎片化时代M直销公司销售人员移动网络培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碎片化时代
    2.2 培训与培训体系概述
        2.2.1 培训与培训体系概念
        2.2.2 直销企业与传统企业培训体系的差异
    2.3 移动网络培训概述
    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碎片化时代M公司移动网络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M公司培训基本情况
        3.1.1 M公司简介
        3.1.2 M公司销售人员情况
    3.2 M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分析
    3.3 M公司的定位及发展战略
    3.4 碎片化时代M公司移动网络培训的必要性
    3.5 碎片化时代M公司移动网络培训的可行性
        3.5.1 技术成熟
        3.5.2 具有良好的移动学习硬件条件和群众基础
        3.5.3 组织支持
第4章 M公司移动网络培训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4.1 M公司移动网络培训现状
        4.1.1 线下培训体系
    4.2 线上培训体系
    4.3 M公司移动网络培训有效性评估
    4.4 M公司移动网络培训存在的问题
        4.4.1 培训需求未完全满足
        4.4.2 .碎片知识缺少整体化
        4.4.3 培训效果评估量化不足
        4.4.4 线上线下培训体系衔接较少
        4.4.5 培训实施保障措施不够
    4.5 M公司移动网络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4.5.1 原因分析
        4.5.2 应对措施
第5章 M公司移动网络培训体系的优化
    5.1 根据培训需求,增加培训内容
        5.1.1 增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培训,产品培训系统化
        5.1.2 增加客户相关知识培训
        5.1.3 增加销售人员个人能力培训
        5.1.4 增加绩效考核标准的培训
    5.2 碎片知识整体化
        5.2.1 建立搜索引擎
        5.2.2 专题知识打包
        5.2.3 鼓励以问题为导向的合作学习
    5.3 引入信息化测评工具优化网络培训的效果
    5.4 线上与线下培训体系融合
    5.5 加强培训实施的保障措施
        5.5.1 建立学习型组织
        5.5.2 课程与职级晋升挂钩
        5.5.3 做好课程宣传
        5.5.4 保障资金投入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M公司销售人员移动网络培训效果研究问卷
致谢

(10)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学
        1.1.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1.1.3 姑息照护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作用
        1.1.4 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
        1.2.1 国内外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
        1.2.2 国内外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
    1.3 相关概念
        1.3.1 老年人(Elderly patients)
        1.3.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
        1.3.3 姑息照护(Palliative Care,PC)
        1.3.4 需求(Needs)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样本量计算
    2.4 研究工具
        2.4.1 一般资料问卷
        2.4.2 姑息照护结局量表
        2.4.3 Memorial心力衰竭症状评估量表
    2.5 调查方法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
        3.1.1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3.1.2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
    3.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
        3.2.1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及各维度得分
        3.2.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与生活质量维度条目得分
        3.2.3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照护质量维度条目得分
    3.3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3.3.1 社会人口学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影响
        3.3.2 疾病相关资料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影响
    3.4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负担现状
        3.4.1 症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困扰程度得分情况
        3.4.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负担及各维度得分
    3.5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与症状负担的相关性
    3.6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4.1.1 人口社会学特征
        4.1.2 疾病相关资料
    4.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
    4.3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
        4.3.1 居住方式
        4.3.2 自我感觉经济压力
        4.3.3 心功能分级
        4.3.4 合并慢性病数
        4.3.5 诊断年限
        4.3.6 年住院次数
    4.4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负担现状
    4.5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与症状负担的相关性
5 结论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一般资料问卷
    附录 C 姑息照护结局量表
    附录 D 心衰记忆症状评估量表
致谢
攻读学位之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四、我国开展整体化护理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D]. 苏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D]. 孙敬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3]基于住宅产业化的整体厨卫设计研究[D]. 陶建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D]. 张昊. 吉林大学, 2020(03)
  • [5]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及效果评价研究[D]. 尹慧子. 吉林大学, 2020(03)
  • [6]延续护理专科护士首次认证评价指标的构建[D]. 马嘉谊. 暨南大学, 2020(03)
  • [7]云南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建设研究[D]. 罗琦.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8]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碎片化时代M直销公司销售人员移动网络培训体系研究[D]. 欧阳然.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10]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毛静静. 河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我国发展整体护理的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