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网络结构及其标准化

下一代网络结构及其标准化

一、下一代网络的结构及其标准化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宋罗娜[1](2021)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随着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业务持续下降和产业上下游界限日渐模糊,电信运营商在产业价值链的优势地位,面临被管道化和低价值化的威胁。互联网OTT业务冲击、用户新增规模有限以及新兴市场进入壁垒高等现状,迫使电信运营商重新思考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策略。同时能源消耗与气候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对电信运营商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进一步提升绿色创新能力、网络连接能力、平台与应用服务能力,推动自身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创新和服务能力优化是电信运营商在产业生态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互联网时代下电信运营商如何进行创新和能力提升,以满足用户日益丰富的信息技术服务需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现实问题,正处于探索之中。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电信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基于产业协同和绿色创新文献研究,明确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市场竞争及电信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之间共生关系,结合电信企业及其服务产品特征,构建了一种电信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双层博弈模型,包括生态位重叠竞争角度的演化博弈模型,生态位互补合作角度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为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基础服务和平台应用创新业务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2)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研究面向电信运营商未来网络架构与服务需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和谐、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社会为目标,从系统、技术、设备和能源等层面分析未来信息通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了一种电信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体系,包括具有多方位可持续特征的未来网络框架,网络性能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为电信运营商网络基础服务绿色发展提供参考。(3)运营商垂直生态技术赋能研究分析了物联网与区块链等技术在传统产业供应链中的应用情况,识别技术方案设计的关键因素并对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仿真,扩展了现有指标体系,提出了电信运营商垂直生态下的创新业务模式,构建了以电信运营商、传统企业和政府为代表的三方博弈模型,就区块链等技术在供应链中的采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各方互动策略。为电信运营商在平台服务等创新业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4)运营商垂直生态解决方案研究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在供应链溯源管理方面的项目,针对电信运营商在农业场景下的业务发展现状,设计了一种电信运营商在垂直生态中的创新业务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结合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一种区块链的双链结构,包括记录交易数据的主链和记录物联网数据的子链,并在不同模拟场景中验证结构性能,为电信运营商提升创新业务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张晓玲[2](2021)在《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网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速互联网、高清电视和实时娱乐等快速的增长,用户数据流量正呈指数级增长,因此对带宽与时延等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应对5G环境下增强移动宽带(e MBB)服务、大规模机对机通信(MTMC)服务及超可靠低延迟实时服务(URLLC)等挑战,未来光网络传输系统需要提供高弹性的带宽,使网络能高效获取资源和提供自适应连接,以满足快速数据传输模式和特征多样性的网络演进。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网系统具有较高灵活性、可重构性及适应性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光接入网系统优选技术方案。为使4G平滑过渡到5G,除了5G备选的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信号调制技术外,4G中广泛被应用的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以及数字滤波器嵌入复用/解复用技术,仍然是下一代光接入网关键的多载波技术。因此,本论文以多载波光接入网的物理层关键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接入场景,对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系统架构进行设计,对其如何提高系统传输速率、系统功率预算、收发器灵活性及不同业务连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论主要研究工作、贡献及创新点如下:1)本论文为提高系统传输速率,针对MZM调制特性,分别生成归零(RZ)和载波抑制的归零(CSRZ)光脉冲序列,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光时间和偏振交织(OTPI)的低成本高速率光传输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3 d B带宽为25 GHz的MZM,可实现单波224 Gbit/s的线路传输速率,有效降低了系统对带宽的需求,从而降低了系统成本。其次,研究了高功率预算和高速率光接入系统,对EML的啁啾,光纤色度色散与自相位调制在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光接入网系统中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根据其联合响应特性,通过优化EML的偏置电压,使其啁啾与光纤的色散和自相位调制的联合响应达到平衡状态。设计了一个具有高度灵活性,且对调制格式透明的数字滤波器嵌入复用/解复用的IM-DD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利用非线性补偿算法和10G EML调制器,实现了传输速率为25 Gbit/s、功率预算高达26 d B的多载波光接入系统。2)针对光双边带系统色散鲁棒性问题,研究了具有高色散鲁棒性的光单边带光接入网系统。针对基于强度调制和光滤波、双臂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DMZM)和双平行双臂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PMZM)三种光单边带调制方法,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OFDMA的载波压制光单边带(CS-OSSB)光接入网系统方案,并讨论分析了激光器线宽,载波信号功率比(CSPR)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OSSB技术相比,所提出方案的接收机灵敏度可提高4 d B。另外,首次提出了载波重利用瑞利后向散射(RB)减轻的双向OSSB低成本直接探测光接入系统,在OLT端采用数字正交滤波器嵌入复用和解复用技术生成OSSB信号,使系统具有较好色散鲁棒性,由于数字正交滤波器的灵活特性满足ONU多用户灵活接入,并通过仿真和实验,有效实现ONU端无色及RB影响的减轻。3)针对多载波调制系统高峰均功率比(PAPR)问题,提出了截断DFT扩展降低PAPR的OSSB光接入系统,采用高效频谱效率的FBMC与OSSB调制相结合技术,该系统具有多载波系统灵活的带宽分配,同时具有较高色散鲁棒性。其PAPR性能不仅优于DFT扩展FBMC,甚至优于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技术,因此对电放大器,调制器等线性度要求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数字-模拟转换器(DAC)/模拟-数字转换器(ADC)对量化精度的要求。分析了不同截断因子对传输性能和PAPR的影响,验证了传输速率50 Gbit/s,传输距离为50 km的截断DFT扩展的FBMC-OSSB光接入系统。所提出的创新方案对未来50G低成本多载波光接入网的演进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4)为了在下一代光接入网系统中提供动态和灵活的多业务连接,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数字滤波器多路接入(DFMA)灵活全光虚拟专用网(VPN)的IM-DD低成本的光接入网系统,可同时支持上行通信和ONU之间的全光VPN通信。利用DFMA对调制格式透明和滤波器灵活分配的特点,所提出的光接入系统具有高度灵活的特性。由于滤波器灵活特性能支持动态回收和再分配VPN通信,通过采用不同的调制格式,成功实现了并发DS,US和VPN的DFMA经25 km光纤链路传输,验证了所提出的灵活并发低成本DMFA的全光VPN通信在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中的可行性。

于长钺[3](2020)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它具有创新性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等特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突破口,紧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历史性交汇期,加快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构建全球竞争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如何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特征出发,深入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机理、剖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尚需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从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出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为抓手,通过评价,得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效应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梳理并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以产业发展理论、经济演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扎根理论为基础,从信息技术产业影响因素、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信息技术产业动态演化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掌握了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演进机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的基本条件、基本特征、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不同方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第三,构建了一种基于动态演化视角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基于扎根理论,采用质性分析软件MAXQDA,对从CNKI数据库中检索出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对相关数据进行清洗、钻取、试探性质性分析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构建了包含60项指标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初始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最大信息系数MIC与欧氏距离相结合的K-means聚类算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的方法,该算法充分利用MIC能够较好处理高维数据的优点,以及欧氏距离能够准确定位聚类中心的特点,从两个方面对K-means算法进行了改进,一是聚类中心点选取,提出了以欧氏距离均值为中心的临时聚类中心选择方法,每次聚类时,选择与该临时中心欧氏距离最远的点作为新的聚类中心;二是聚类原则,采用MIC值代替欧氏距离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迭代次数、聚类正确率方面具有优势。通过该算法,探索建立了由40项指标组成的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沿用21项指标,新增19项指标;分别采用熵权法、时点权重法计算出静态视角和动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并从全国、区域、省域、具体指标四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相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政府出台政策的不断优化,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呈上升趋势发展。(2)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3)区域排名变化整体变化不大。(4)要大力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带动性、渗透性和融合性作用。第四,构建并验证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关联矩阵结构分析和选择性编码,找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作为因变量,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和分位数回归模型,从实证角度,量化分析了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水平、金融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经济开放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较单一维度下传统线性回归、固定效应回归等模型,提高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的有效性、稳定性。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各因素的作用水平各不相同。从横向来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成长期,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是产业起步的关键,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深入发展,这些生产要素所能发挥的作用接近极限,而人力资本水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则呈上升趋势。从纵向来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成长期,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比人力资本水平的作用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期,人力资本水平的因素逐渐凸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熟期,人力资本水平成为最重要推动要素。从地域来看,在东部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作用力日益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正向促进作用,但其促进作用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减弱。产业结构水平和经济开放水平只有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时,才会发挥正向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起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成长期也会有正向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基础设施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也发挥着正向促进作用。第五,提出了基于PVAR模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动态效应分析方法,并通过动态面板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实证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利用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数据和计算得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在数据平稳性检验、最优滞后阶数计算的基础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构建了适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通过动态面板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检验二者相互冲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存在动态均衡关系,两者相互促进,但两者的促进关系是非对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效应,而经济增长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是短期效应;(2)两者的贡献度不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较大,而经济增长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贡献度比较小。第六,依据产业集群理论,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实证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关系。鉴于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尚待深入且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本文依据产业集群理论,应用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考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依性,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本文基于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由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开放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等控制变量组成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着的空间依赖性,两者之间依存性和集聚性现象明显。(2)从模型的对比效果发现,考虑空间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要优于普通面板模型。由此得出,在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地区时,应该充分考虑空间因素,优先考虑周边拥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进而形成空间联动效应。第七,提出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依据所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大力支持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因地因时施策统一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对策及建议。总体而言,本文在理论研究方面,弥补了当前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在实践方面,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杜文彬[4](2020)在《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文中指出作为应对21世纪人才需求挑战的战略举措,我国STEM教育的政策要求与实践探索方兴未艾,急需系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成果支持。与此相对照,美国作为最早开展STEM教育的发达国家,其推动STEM教育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我国STEM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本土化的课程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STEM教育以20世纪80年代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提出“科学素养”作为开端。短短三十几年间,其已完成从科学教育改革思潮到实体课程的进化,并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形式嵌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的生长空间构筑于学校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手段、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机制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规格之间存在多重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STEM教育的发展动因。以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结构变化与矛盾解决主体在不同“行动者”间的转换为依据,可将美国STEM教育发展划分为STEM教育思想萌芽、课程体系初建、制度化推进以及标准化课程建设四个阶段。这背后既体现着学校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大潮的回应,也凝结着科教精英、民间团体以及政府等不同利益团体以教育改革回应社会矛盾的斗争与妥协。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是STEM教育的思想萌芽时期。美国政治经济发展新格局带来大量高素质劳动力需求,面向少数精英的结构主义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新的人才结构需要。为解决上述矛盾,科教精英发起了以STS运动、2061计划为代表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以破除科学教育精英化的弊端。这次改革使科学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素养化、跨学科整合以及标准化等有别于传统科学教育的新特征。STEM教育理念内核,包括面向国家劳动力需求的培养目标、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内容、秉承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及具有标准化评价烙印的课程评价,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构筑起来。尽管“STEM”这一专用术语尚未出现,其思想萌芽已经孕育在科学教育改革之中。但由于工程教育在STEM整合中缺乏实质性的地位,STEM教育尚未形成正式概念,也难以脱离于传统科学教育框架而获得自主发展。以“STEM教育”专门术语在2001年的出现为标志,2001年至2005年STEM教育处于课程体系初建阶段。随着美国不断向第三产业转化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海外精英对STEM工作岗位的占领,硬科学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不断式微。为保证市场中STEM专业人才储备,以工商业主利益为代表的民间组织纷纷要求学校加强硬科学教育。这一诉求为工程教育进入基础教育体系开辟了通道,使STEM教育获得“工程”拼图,实现了其概念的完整建构。完成概念建构的STEM教育在大型学术团体主导下实现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长足进步,课程体系建设初见形态。但由于发展主体各自为政,STEM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呈现出各课程要素发展不均衡、发展动力受限等缺点。要应对伴随再工业化战略而来的STEM人才需求大潮,就必须在课程管理体系中做出调整,在更强力量的主导下实现整体推进。伴随着2006年《崛起于聚集的风暴之上》报告的发布,STEM教育正式进入联邦视野。2006年至2011年是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阶段。为配套促进制造业回岸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政府通过财政支援、整体规划、项目引导以及法令保障手段,强势主导着STEM教育发展。同时,联邦政府还统合各利益主体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了STEM教育国家战略式推进。该阶段STEM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种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层出不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由于财政的突然倾斜,该时期STEM教育呈现一种聚焦价值讨论而轻视实践质量的状态,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危机接踵而至。以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对全美STEM教育项目的质量审查为开端,STEM教育进入标准化课程建设时期。为应对美国STEM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危机,曾一度缺位的课程专家重新主持STEM课程改革。以课程专家为主导,各发展力量通过构建横纵衔接的一贯制课程体系、开发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以及制定州级STEM课程实施标准,实现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并构筑起“联邦主导——地方规范——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实施体系。至此,STEM教育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身份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纵观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可发现STEM教育各个阶段都和特定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紧密相连,有其独特的发展机制,包括从外力推进与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以及由多元走向统一规范的课程实施机制。我国STEM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着发展力量自发性、课程开发多元化与课程实践零散化等特点。从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梳理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相关经验、教训与发展机制,对接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发展现状,本研究认为美国STEM教育发展对我国具有以下发展启示:首先,在与“结构”的关系上,应适度超前于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间的矛盾暴露;其次,需联合各方“行动者”发挥多元主体共同推进效用;最后,还要遵循科目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在内容开发机制与实践机制上要契合我国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与育人要求,选择适配的发展方式。

李涛涛[5](2020)在《基于ATML的电子装备自动化测试技术及系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电子装备的功能结构越来越复杂、型号种类越来越多。为了保证电子装备安全可靠运行以及满足不断增长的测试需求,自动测试系统已成为多型号复杂电子装备及系统可靠测试维护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自动测试系统存在着专用性强、测试系统之间互不兼容、互操作性差、利用率低等问题,设计开发具备一定通用性的测试系统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测试领域中自动测试标识语言(ATML)标准为自动测试系统提供了测试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的结构及详细内容,其已成为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标准基于可扩展标识语言对自动测试系统中测试执行所需要交换及共享的信息进行标准化的描述,基于ATML的相关技术成为构建新型通用化自动测试系统的有效方法。为了有效的解决某型电子装备测试系统通用性差及信息交互差等问题,充分地利用ATML在测试信息资源的可配置以及信息共享方面的优势。本文首先对ATML体系的结构组成以及体系中各组件标准在自动测试系统设计、开发、执行过程中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接着对标准中测试描述、仪器描述等组件的结构及必需信息的描述方法进行研究,并在符合ATML标准前提下对冗余的测试信息描述内容进行精简,为ATML在某型电子装备测试的模型建立及系统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ATML标准在自动测试系统中应用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比较了两种ATML测试描述文件的解析方法,利用基于DOM树的解析技术方法并提取测试信息满足测试信息在自动测试系统内的共享传递;研究了如何利用ATML测试主题中测试信息与测试资源信息实现测试需求与测试资源的匹配及系统测试能力的验证,并根据测试描述文件中的详细测试信息研究了如何执行相应的测试流程及步骤的技术方法。接着针对某型电子装备的测试需求,对系统功能模块以及BIT设计进行分析,设计了具体的测试项目并研究其测试方法,制定测试系统与被测对象BIT系统相结合的测试方案,基于ATML描述方法对其测试流程、测试步骤及动作以及被测设备及其他测试资源及配置文件进行标准化描述并进行有效性及规范性验证。最后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组建并开发自动测试系统,将某型电子装备测试信息模型应用于测试系统中,系统能够完成数据通信、信号的施加与测量以及完成测试任务输出规范的测试结果文件,并且可通过配置不同测试文件的扩展到同类型号的测试中。

王晴晴[6](2020)在《基于LTE-R的铁路关键任务视频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作为高速铁路正常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关键基础设施,在铁路行车调度、故障监控、养护维修以及应急救援等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铁路智能化发展方向的明晰,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向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发展成为必然。铁路专用宽带移动通信系统LTE-R(Long Term Evolution-Railway)因其大带宽、高速率、低时延等优势,除传统语音业务外,还可满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业务在带宽方面的需求,进而对铁路的运输安全、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提供更多的保障。目前国内外围绕LTE-R业务展开了相关标准化工作。但通过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LTE-R业务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局限:(1)国际铁路联盟发布的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用户需求规范,仅定义了用户需求,未对系统架构、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说明;(2)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提出了关键任务通信MCC(Mission Critical Communication)机制及相关协议,这虽然提供了一种集群业务实现方法,但主要面向公安消防等场景,不满足铁路特殊场景下的集群业务需求(如位置寻址、功能寻址等);(3)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集群业务中的语音通信领域,还未明确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视频通信业务的实现方式。为解决上述局限性,本文致力于完善LTE-R系统架构并基于LTE-R系统设计铁路视频业务的实现方案。本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LTE-R系统需求规范及业务需求规范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作为方案设计依据。通过对3GPP公共安全系统中的LTE、演进型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e MBMS(Evolved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s)、MCC系列协议及架构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完整的基于MCC机制的LTE-R系统逻辑架构,该架构可用于实现铁路特殊视频业务,即铁路关键任务视频。而后将LTE-R铁路视频业务分为两大步骤予以实现:一是依据LTE-R业务的特殊应用场景及需求,对基于位置、功能码的视频业务和基于多播承载的组通信业务使用时序图设计业务流程;二是围绕上述业务设计,完成了LTE-R应用层功能模块MCVideo(Mission Critical Video)服务和MCInformation(Mission Critical Information)服务的设计开发,并对MCC应用系统与多播系统间的接口及其他用于支持业务实现的接口进行了设计,完成了信令编码定义等工作,将所设计的业务流程在系统中予以实现。最后,以LTE-R系统及业务需求为测试参考依据,基于实验室LTE-R系统测试平台对业务功能、信令流程及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LTE-R系统中基于MCC机制的铁路关键任务视频业务及基于多播承载的组通信业务的功能实现;通过性能评估,分析并提出了铁路关键任务视频业务的关键性能指标和业务优化方向,对未来LTE-R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吕海龙[7](2020)在《家庭社会学视角下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使慢性疾病呈现低龄化趋势,生命早期建立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我国社会变迁引发的城市化进程下,家庭对下一代的健康、教育功能正面临着社会多层面、多维度、不同性质因素的冲击。此情形下,积极、稳定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然而,相关研究大多围绕幼儿园情境下的幼儿体育活动、体质、体能展开,对家庭这一影响幼儿体育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家庭社会学视角,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概念做出界定,进而修订、编制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及家庭性影响因素问卷并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方式对2409名城市家庭的幼儿父(母)进行调查,以了解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现状、特征和社会变迁下的家庭结构–功能对其产生的影响;继而,通过家庭中介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家庭社会学变量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性作用,以揭示其中的微观家庭机制并提出相应对策。根据研究的逐步推进,得出如下结论:(1)家庭社会学视角下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家庭为满足3-6岁幼儿健康成长、全面教育的需要,在幼儿园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价值观的制导下,以养成运动习惯为主并辅以一定体育消费所建立的幼儿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2)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在家庭、父母普遍重视且积极的行动下呈现出运动习惯的稳定性和家庭幼儿体育消费的敏感性,同时也呈现出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和造成其差异的影响因素多源性;其整体发展水平虽达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要求相比,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中的身体活动量仍然偏低,有待继续提高;根据运动习惯的养成度和体育消费规模的由低至高,可将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形态分为:非习惯化、大众习惯化和结构化三种类型。(3)城市家庭结构-功能在社会变迁引发的城市化进程下,受社会多层面、多维度不同性质因素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形成了立体式的影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小型家庭结构更有利于形成结构化、高级形态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明显不利于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此时,家庭如具有部分代际支持则可对大众习惯化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起到保障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抵御父、母外出务工对幼儿健康带来的负面冲击;另外,在我国当前社会的家庭文化、父母角色扮演中,父亲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促进效果表现出明显大于母亲的趋势。(4)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家庭效应表现为:家庭社会资本、工作-家庭冲突在家庭体育环境正向影响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对“家庭体育环境—家庭社会资本—幼儿体育生活方式”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说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善更有利于保障大众习惯化类型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5)家庭理论模型拟合良好,模型具有正负效应的拮抗性、效应传递方式的多样性、家庭社会资本效应的核心性等特征;家庭社会资本、工作家庭冲突、家庭体育环境3条外源性路径相互作用传递、形成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性影响揭示了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微观家庭机制,即:在我国社会变迁引发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广大家庭以其社会资本的核心作用并联合家庭体育环境的直接效应,共同抵御来自外部社会风险(工作-家庭冲突)对成员健康(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隐性负面冲击。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学前教育或公共服务机构可从完善幼儿体育政策、充分发掘幼儿公共体育服务的家庭效应以及构建社区、幼儿园、家庭协同共育模式3个方面出发,以促进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

张菁菁[8](2019)在《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导频信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研究领域,数据信号的波形以及无线接入方式设计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方向,因此已经有相对丰富成熟的研究成果。相较而言,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导频信号却鲜有人关注,然而关键导频信号的设计对蜂窝系统性能至关重要。特别的,当今的蜂窝系统正在从人联网应用以及在授权频段部署扩展到物联网应用以及在全频段部署。在此情形下,新型导频信号的设计对于蜂窝系统在扩展领域必不可少,本文针对蜂窝无线通信技术在大规模物联网(Massive Internet of Things,mIoT)以及非授权频段应用面临的全新挑战,对关键导频信号的设计给出解决方案。蜂窝无线通信技术扩展到mIoT应用时,同步信号的获取成为终端设备接入系统的瓶颈。直接沿用传统蜂窝系统的同步信号设计会给mIoT器件造成严重的功耗开销,影响电池寿命。因此本文研究的第一个关键导频信号便是mIoT的同步信号,更具体的为mIoT中的主同步信号,相关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研究直接相关接收机和差分相关接收机的性能,理论推导出以上两种接收机在不同符号SNR以及频偏下的侦测SNR。分析表明,在mIoT环境,即低符号SNR以及大初始频偏的情况下,以上两种接收机的接收性能都将恶化。随后,本文从柯西不等式出发,寻找在大初始频偏存在情况下仍能取得最优侦测SNR的新型同步波形数学模型,来更好的适应mIoT的工作条件。理论证明了这类同步波形的存在,并给出了这类波形的一种数学形式。在经过接收端的直接相关接收机后,这类同步波形具有将收发信号之间的频率偏移线性转换为时间偏移的能力。(2)提出一种实际同步波形,用于mIoT中的机器类通信。首先得出提出的这类同步波形具有渐近最优特性,即在频率偏移存在的情况下,这类同步波形的检测性能渐近地趋于没有频偏存在情况下的最优匹配滤波器检测性能。随后,利用这种渐近最优性的性质,结合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约束条件,求得用于实际同步波形的最优波形参数。经过理论推导,得出这类同步波形具有最优参数成对性质和成对波形镜像性质。最后,利用最优同步波形的特性设计出实际的同步波形以及具有低复杂度的频率误差估计和定时机制。论文详细比较了提出的新型实际同步波形与现存LTENB-IoT同步信号的侦测性能与时频同步性能。目前蜂窝无线系统无一例外的部署在频谱资源稀缺且昂贵的授权频段上,网络容量最终受到这些许可频段资源的限制。为了获得更多频谱资源,蜂窝无线系统把目光转向了稀缺的授权频谱之外的频段——频谱资源丰富的5 GHz非授权频段。与单系统独享的授权频段不同,非授权频段的使用不需要授权许可,呈现为多系统共享的模式。如何与在5 GHz非授权频段上部署的现驻系统和谐共存是蜂窝系统入驻非授权频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研究的第二个关键导频信号是非授权蜂窝系统中的干扰协调信号,相关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3)研究非授权频段的蜂窝系统与非授权频段的现驻系统和谐共存的接入方案。论文首先给出了蜂窝无线系统部署到非授权频段时,符合非授权频段规章要求的两种先侦听后传输(Listen Before Talk,LBT)设计方案——基于帧的LBT和基于负载的LBT,并求出这两种LBT设计方案的信道时间占有率的闭合解。根据理论结果,得出在与非授权频段的系统(例如,WiFi系统)公平共享频段资源的角度上,基于负载的LBT方案优于基于帧的LBT方案的结论。因此,对于部署在非授权频段的蜂窝系统而言,选择基于负载的LBT方式更为合适。(4)非授权频段蜂窝系统中物理层干扰协调信号的设计。接入层面信道占用时间公平的基础是蜂窝设备与WiFi设备在LBT机制执行过程中的干扰侦测能力相同。为了达到一个蜂窝设备造成的干扰不大于一个WiFi设备造成的干扰的目标,本文提出采用WiFi系统中的CTS信号作为非授权频段上蜂窝系统与WiFi系统之间的共同语言,执行干扰协调的功能。对于蜂窝系统的下行物理信道,将CTS信号作为干扰协调信号的前导部分。对于上行物理信道,在基本干扰协调信号中注入蜂窝特征信息来区别蜂窝系统和WiFi系统。这样的干扰协调信号可以在保护上行物理信道不被其他系统夺走的同时,避免阻塞了同系统的其他上行接入设备。

潘俊[9](2019)在《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手工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回归个体经营、家庭作坊、公司制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模式,因其文化产品与服务蕴含深厚传统技艺文化基因,与当下个性化文化需求市场、文化消费理念高度契合,深受消费者市场青睐,是当下深受国家文化产业关注的特色型文化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部分第一代企业主年事已高,企业逐渐迈入交接班时期,然而代际传承面临种种困境与挑战:首先是传统手工艺家族企业“子承父业”的问题;其次是基于企业“传统技艺、文化”特征而呈现的技艺型员工的问题;再者是传统手工艺企业永续传承、兴盛发展中的品牌传承问题。现有“代际传承”理论与实践研究多基于西方理论体系,缺乏适用于传统手工艺企业规范、系统、扎根本土情景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从管理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的交叉学科视野出发,以代际传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无形资产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依托,首先进行文献理论梳理,通过对现阶段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呈现的父子传承、师徒传承以及品牌传承三种传承模式进行传承缘由、传承核心内容以及相契合的传承路径的深入分析,构建基于三种传承模式的代际传承理论框架。然后,选取本土三个特色案例,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到基于案例实证分析的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理论,与本文最初构建的代际传承理论框架进行对比、分析、修正,最终提炼得到基于多案例的父子传承、师徒传承、品牌传承理论模型图,基于多种传承模式的代际传承整合理论模型图以及一般规律概念模型图。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父子传承模式是以血缘为传承纽带,以继承者培养、继任为核心的企业家族型传承。传承者“言传身教”,继承者“耳濡目染”“继往开来”,“传”与“承”相互沟通融合的企业家族型传承,是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传承核心之根基。父子传承模式中的关键点在于继承者的继承意愿、继承能力、以及上下两代人“传”与“承”的沟通与契合。(二)师徒传承模式是以技艺、文化为传承纽带,以学徒的选择、培养与任用为核心的企业技艺型传承,是企业技艺传承和异质性人力资本培养的重要模式,是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协助之策略。师徒传承中的关键点在于:以工匠精神之内涵重塑企业异质性人力资本培养的思想导向;将SCEI知识创造理论充分运用于师徒之间技艺、文化传授、习得与交流;应明确企业、师傅、徒弟间的劳动管理机制,对异质性人力资本培养、留任形成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优秀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应适度实行股权激励。(三)品牌传承模式是以品牌无形资产为传承纽带,通过品牌孕育创建、成长创新阶段优势无形资产培育、传承与创新的品牌化系统运作,提升无形资产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资产增值率,最终实现传统手工艺企业永续传承、兴盛发展的传承模式。品牌传承的关键点在于:品牌文化的引领作用;品牌优势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认知以及制度激励;品牌产品、服务与消费者市场相契合;品牌知识产权的形成、维护以及市场化运作。(四)三种传承模式的逻辑关联与理论模型的灵活运用。传统手工艺企业的代际传承是以父子血缘传承为传承核心之根基,师徒技艺传承为传承协助之策略,品牌无形资产传承为传承兴盛之目标的三位一体的代际传承有机综合体,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为统领多种传承模式的核心传承基因。(五)企业内、外部制度环境支持。企业内部制度支持包括代际传承过程中渐近性管理理念及制度构建;异质性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实体和网络平台优势互补的营销与推广。企业外部政策环境改善主要包括本国文化层面、教育层面、法律层面制度政策的指导、支持以及他国先进经验借鉴。企业内、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与支持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本文聚焦于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模式分析、理论模型图的构建,主要贡献如下:第一、提炼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本质内涵:以父子血缘传承为传承核心之根基,师徒技艺传承为传承协助之策略,品牌无形资产传承为传承兴盛之目标的三位一体的代际传承有机综合体。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为统领多种传承模式的核心传承基因,引领并贯穿于多种传承模式过程始终,三位一体传承模式的灵活运用将逐步推动、实现传统手工艺企业的基业长青、永续经营。第二、构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三种传承模式图以及代际传承总体模型图。借鉴上述理论模型图,汇合企业所能聚集的人力资本、技艺知识、资金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支持力度,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规模、发展阶段以及未来不同的传承目标,选择一种或多种与企业契合的代际传承模式,为传统手工艺企业“小而美”家族作坊或“大而强”公司制企业的传承发展目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第三、构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一般规律概念模型图。基于多重案例类属范畴的共同关键点提炼以及典范模型的逻辑分析,得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一般规律概念模型,并对传承核心要素进行本质内涵、作用机理和延伸意义的详尽论述,实现了对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为现实情境下传统手工艺企业的代际传承提供一定普适性的理论指导与支持。

张之锋[10](2019)在《宽带提速战略背景下PON网络演进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G时代已来临,电信运营商承载网络将面临全业务的承载需求和高带宽的接入能力。在国家“提速战略”背景下,无源光网络(PON)作为运营商全业务承载网的基础,其演进方案的合理性、网络建设质量的优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网络的承载性能。各运营商如何在目前庞大的PON网络基础上实现带宽提速方案的平滑过渡,如何确保演进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如何确保收益最大化,已是各运营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以PON网络承载各类业务对OLT以及ODN各个节点的演进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内容如下:(1)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概述了国内外宽带网络发展的现状,在充分掌握光接入网及PON技术的基础上,调研和收集了国内各大运营商的网络现状,通过网络现状数据分析总结出各运营商PON网络在OLT设备平台和ODN网络容量上的发展瓶颈等问题。(2)对5G时代将面临的各类业务的发展预测、多样性需求、高带宽发展预测及承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提出未来PON网络将面临的承载压力和制定一种适合未来PON网络演进方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3)结合未来PON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PON网络存在的问题和业务需求预测两个维度的数据,分城区和农村两种场景,针对每台OLT、每个光节点和每段光缆分别提出了一种演进方案,然后将该策略的测算过程转化到EXCEL表格中做好公式链接,在输入现状数据和业务需求数据后自动生成演进方案,再把演进方案绘制到网络现状图上,最终得到PON网络未来的演进规划方案图。最后通过一个工程案例,详细介绍了该演进方案的具体测算过程,并在网络的覆盖、容量、安全三个维度分析了该策略的使用效果。该演进策略解决了以往PON网络所有节点均为单一容量的弊端,在解决目前各运营商PON网络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了未来全业务发展的承载需求,为各运营商在宽带提速战略背景下如何经济、快速的完成PON网络的平滑演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为当前各运营商制定PON网络长期规划建设方案提供一套标准化参考模板。

二、下一代网络的结构及其标准化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一代网络的结构及其标准化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互联网下电信产业发展背景
        1.1.2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需求
        1.1.3 运营商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1.1.4 研究意义
    1.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2.1 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3 论文框架及章节安排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2.1 相关理论
        2.1.1 产业生态
        2.1.2 可持续发展
        2.1.3 创新生态系统
        2.1.4 商业生态系统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产业生态系统研究
        2.2.2 网络绿色发展研究
        2.2.3 运营商可持续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
    3.1 绿色创新需求与影响因素
        3.1.1 产业协同与绿色创新
        3.1.2 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3.1.3 收益函数构建
    3.2 双层博弈模型构建与求解
        3.2.1 演化博弈模型
        3.2.2 讨价还价模型
    3.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3.3.1 同规模场景
        3.3.2 不同规模场景
        3.3.3 创新程度影响
        3.3.4 协作因素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研究
    4.1 未来网络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4.1.1 运营商视角下未来网络特点
        4.1.2 运营商企业内绿色发展实践
    4.2 未来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构建
        4.2.1 需求分析
        4.2.2 框架设计
        4.2.3 应用场景
    4.3 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分析
        4.3.1 重叠竞争: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3.2 互补合作: 加强产业协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4.3.3 宽度扩展: 进入新兴业务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
    4.4 网络性能评估体系与方法
        4.4.1 综合评价体系
        4.4.2 综合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营商垂直生态技术赋能研究
    5.1 供应链场景技术应用分析
        5.1.1 区块链技术应用分析
        5.1.2 物联网技术应用分析
        5.1.3 供应链解决方案分析
    5.2 可持续供应链技术方案分析
        5.2.1 可持续供应链信息化挑战分析
        5.2.2 可持续解决方案关键因素分析
        5.2.3 可持续技术选型性能对比分析
    5.3 供应链技术应用演化博弈分析
        5.3.1 模型假设
        5.3.2 模型构建
        5.3.3 模型求解
        5.3.4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运营商垂直生态解决方案研究
    6.1 农业供应链溯源项目分析
    6.2 可持续供应链方案构建
    6.3 供应链数据管理与优化
        6.3.1 供应链数据管理
        6.3.2 供应链数据价值创造
    6.4 基于区块链的双链结构
        6.4.1 结构框架
        6.4.2 主链设计
        6.4.3 子链设计
        6.4.4 性能优化
        6.4.5 仿真评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未来展望
缩略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网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光接入网的技术演进与挑战
        1.2.1 光接入网的技术演进
        1.2.2 光接入网的挑战与技术难题
    1.3 多载波调制光接入网研究背景与意义
    1.4 多载波调制光接入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高功率预算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
        1.4.2 低成本光单边带多载波调制光接入网系统
        1.4.3 高效频谱效率FBMC低峰均功率比光接入网系统
        1.4.4 多业务全光VPN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高功率预算的多载波光接入IM-DD系统研究
    2.1 直接检测系统的传输特性分析
        2.1.1 DML-DD传输特性分析
        2.1.2 EML-DD传输特性分析
        2.1.3 MZM-DD传输特性分析
    2.2 OTPI高速IM-DD光传输系统
        2.2.1 OTPI高速光传输系统基本原理
        2.2.2 实验系统构架和参数设置
        2.2.3 系统传输参数优化与性能
    2.3 DOF嵌入的高功率预算多载波高速IM-DD光接入研究
        2.3.1 DOF嵌入的多载波光接入IM-DD技术原理
        2.3.2 DOF嵌入的高功率预算多载波高速光接入的实现
        2.3.3 DOF嵌入的高功率预算多载波高速光接入系统构架
        2.3.4 DOF嵌入的高功率预算多载波高速光接入网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损伤抑制的低成本光单边带多载波光接入研究
    3.1 光单边带技术
    3.2 基于OFDMA的 CS-OSSB光接入网系统
        3.2.1 OFDMA的 CS-OSSB光接入网系统原理
        3.2.2 OFDMA的 CS-OSSB光接入网系统构架
        3.2.3 OFDMA的 CS-OSSB光接入网系统参数配置
        3.2.4 传输性能分析
    3.3 ONU无色多载波双向OSSB光接入网系统
        3.3.1 ONU无色双向OSSB光接入网系统的工作原理
        3.3.2 ONU无色双向OSSB光接入网系统的仿真与结果
        3.3.3 ONU双向OSSB光接入网系统的实验与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截断DFT扩展的FBMC光接入网系统研究
    4.1 FBMC中原型滤波器的设计
        4.1.1 EGF滤波器的设计
        4.1.2 Mirabbasi-Martin滤波器的设计
        4.1.3 Hermite滤波器的设计
    4.2 FBMC的基本原理
    4.3 多载波FBMC降低PAPR的实现方法
        4.3.1 μ律压扩法降低PAPR的实现
        4.3.2 限幅降低PAPR的实现
        4.3.3 DFT扩展降低PAPR的实现
    4.4 截断DFT扩展的FBMC-OSSB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
        4.4.1 截断DFT扩展的FBMC低 PAPR原理
        4.4.2 KK算法原理
        4.4.3 系统构架和参数配置
        4.4.4 传输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FMA的灵活全光VPN的光接入网系统研究
    5.1 光接入网系统中全光VPN通信实现技术
        5.1.1 基于FP-LD的全光VPN光接入系统
        5.1.2 基于MP-BPF的全光VPN光接入系统
        5.1.3 基于COF的全光VPN光接入系统
    5.2 基于DFMA多载波光接入系统的VPN通信
        5.2.1 DFMA光接入网构架
        5.2.2 DFMA全光VPN光接入原理
        5.2.3 VPN通信灵活性分析
        5.2.4 VPN扩展性分析
    5.3 基于DFMA光接入网全光VPN通信研究
        5.3.1 基于DFMA光接入网全光VPN配置
        5.3.2 基于DFMA光接入网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信息产业
        2.1.2 新一代信息技术
        2.1.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1.4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经济演化理论
        2.2.3 技术创新理论
        2.2.4 扎根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信息技术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2.3.2 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2.3.3 信息技术产业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演进机理
    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的基本条件
    3.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3.2.1 外部环境要求
        3.2.2 产业覆盖面
        3.2.3 产业联动效应
        3.2.4 共性标准建设
    3.3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3.3.1 产业规模
        3.3.2 出口规模
        3.3.3 产业布局
        3.3.4 产业结构
        3.3.5 固定资产
        3.3.6 知识产权
    3.4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4.1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必要性
        3.4.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3.4.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对的挑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动态演化视角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分析
    4.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4.1.1 信息技术产业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4.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4.1.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思路
    4.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基于扎根理论的评价指标初始集构建
        4.2.3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4.2.4 评价指标说明
        4.2.5 数据来源
    4.3 指标权重计算
        4.3.1 权重计算方法
        4.3.2 权重计算步骤
        4.3.3 权重结果分析
    4.4 产业发展指数
        4.4.1 静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
        4.4.2 动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
    4.5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5.1 基于扎根理论的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5.1.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5.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5.2 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
    5.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检验假设
        5.3.2 统计描述
        5.3.3 模型构建
        5.3.4 总体结果
        5.3.5 分位数回归结论
        5.3.6 不同区域回归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6.1 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
    6.2 基于PVAR模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动态效应分析
        6.2.1 模型构建
        6.2.2 变量及数据说明
        6.2.3 数据平稳性检验
        6.2.4 最优滞后阶数
        6.2.5 GMM估计
        6.2.6 稳定性检验
        6.2.7 脉冲响应函数
        6.2.8 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
        6.2.9 实证结论
    6.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
        6.3.1 基准分析
        6.3.2 空间自相关检验
        6.3.3 模型构建
        6.3.4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6.3.5 模型选择与实证结果
        6.3.6 基于权重的模型计算结果分析方法
        6.3.7 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大力支持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7.2 积极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发展
    7.3 因地因时施策,统一协调发展
    7.4 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专利目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研究

(4)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STEM教育的一般研究
        二、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审视与思考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课程史研究的理论审视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三、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的研究方法选择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深化STEM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二、为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实践提供参考经验
第二章 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
        一、STEM教育发展矛盾的梳理
        二、推动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基本解释
    第二节 STEM教育发展的矛盾结构变化与阶段划分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孕育STEM教育思想萌芽
        二、工程教育的加入带动STEM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三、政府力量主导学校课程改革与STEM教育制度化建设
        四、课程专家主导的STEM教育标准化课程体系构建
第三章 科学教育改革中的STEM教育思想萌芽
    第一节 学校教育面临转型课题
        一、精英化科学教育难以满足大量技术型人才需求
        二、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与工程教育式微
    第二节 科学教育新特征的出现
        一、不同团体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试验
        二、多重改革下科学教育呈现新特征
    第三节 科工教育改革的实践火种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下的科学课程整合实践
        二、前瞻性却举步维艰的工程教育项目发展
    第四节 思想萌芽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STEM教育的理论基础大致形成
        二、STEM教育的实践路径初见端倪
        三、STEM概念发展尚未完善
第四章 工程教育推动的STEM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第一节 STEM人才预警与工程教育的纳入
        一、硬科学专业选择持续遇冷引发STEM劳动力危机
        二、STEM本土人才储备需从基础教育改革入手
        三、基础教育中纳入工程教育实现STEM专业准备
    第二节 依托工程教育实现STEM教育完整拼图
        一、以工程教育作为STEM整合的“催化剂”
        二、“术语”出现与STEM教育步入系统化发展
    第三节 民间大型学术团体主导的STEM课程研究
        一、STEM课程改革全国示范项目出现——以“项目引路计划”为例
        二、《学生如何学习科学》发布与对探究式教学手段的重新思考
        三、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引导的全国性STEM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研究
    第四节 STEM课程体系的初建表现
        一、STEM课程理念共识初步形成
        二、STEM课程开发技术层面的经验累积
        三、多方主体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的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
    第一节 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式发展需求
        一、联邦政府的“风险投资”
        二、标准化运动下STEM教学质量堪忧
        三、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上升进程
    第二节 政府主导的STEM教育政策建设
        一、大力度财政拨款为STEM教育改革提供保障
        二、STEM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三、以竞争性拨款项目调动各方STEM教育参与热情
        四、立法以昭示发展STEM教育的国家意志
    第三节 政府引领下STEM教育多主体发展合力形成
        一、联邦主导下民间组织的STEM教育推动路径
        二、“多元主体”STEM教育改革模式形成
    第四节 制度化推进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为满足国家劳动力需求而发展的STEM教育
        二、STEM教育价值唤醒研究的热潮
        三、趋向多元的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
第六章 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
    第一节 STEM教育发展面临内外困境
        一、再工业化战略持续升级带来STEM劳动力需求倍增
        二、STEM教育实施出现形式主义危机
        三、功利主义反噬STEM劳动力培养效率
    第二节 迈向标准化的STEM课程建设
        一、横纵衔接的STEM课程体系
        二、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
        三、内容性与表现性一致的STEM课程实施标准
    第三节 标准化课程建设阶段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课程专家成为STEM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纳入人文学科提升STEM教育育人价值
        三、强化问责保障STEM教育发展质量
        四、层次分明的课程实施体系实现STEM教育有效落地
第七章 STEM教育发展机制及其启示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机制解析
        一、从外力推进到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
        二、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
        三、由多元走向统一的课程实施机制
    第二节 美国STEM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STEM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基于ATML的电子装备自动化测试技术及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动测试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自动测试语言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2 基于ATML的测试信息标准化描述研究
    2.1 ATML体系概述
    2.2 ATML子系关系研究
    2.3 ATML各标准组件描述方法研究
        2.3.1 测试描述
        2.3.2 仪器描述
        2.3.3 测试结果描述
        2.3.4 其他标准组件的描述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ATML的自动测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ATML描述文件的解析与封装
    3.2 基于ATML的测试信息映射管理技术研究
        3.2.1 仪器资源分配技术研究
        3.2.2 测试运行管理技术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某型电子装备的测试技术及ATML应用研究
    4.1 某型电子装备的测试分析
        4.1.1 被测装备功能模块及故障分析
        4.1.2 被测装备功能模块BIT技术分析
        4.1.3 测试项目
    4.2 系统的测试策略及方法研究
        4.2.1 测试系统总体的结构及测试方案
        4.2.2 测试方法及测试用例的研究
        4.2.3 测试序列
    4.3 某型电子装备测试信息的ATML建模
        4.3.1 被测设备信息建模
        4.3.2 测试描述信息建模
        4.3.3 测试配置建模
        4.3.4 测试工作站及测试仪器建模
    4.4 本章小结
5 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实验平台搭建
    5.2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
        5.2.1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5.2.2 软件功能及界面设计
    5.3 实验结果及系统通用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LTE-R的铁路关键任务视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不足
    1.3 论文意义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研究意义
        1.3.2 本文章节安排
2 LTE-R系统需求分析及架构
    2.1 系统功能需求
        2.1.1 行车业务
        2.1.2 运营及维护业务
        2.1.3 旅客服务信息传送业务
    2.2 系统性能需求
        2.2.1 LTE-R系统性能需求规范现状
        2.2.2 公共安全系统视频业务性能需求
        2.2.3 业务建立可靠性
    2.3 LTE-R系统架构设计
    2.4 技术架构分析
        2.4.1 MCVideo技术架构
        2.4.2 eMBMS技术架构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关键任务视频及多播承载方案的设计
    3.1 基于位置的业务流程设计
        3.1.1 位置报告
        3.1.2 位置订阅及通知
        3.1.3 位置寻址
        3.1.4 210/299动态组呼
    3.2 基于功能码的业务流程设计
        3.2.1 功能码注册
        3.2.2 功能码注销
        3.2.3 功能寻址
    3.3 基于多播承载的组通信业务设计
        3.3.1 承载调用机制选择
        3.3.2 业务流程设计
    3.4 软件设计
        3.4.1 MCVideo服务器软件架构
        3.4.2 呼叫模块状态转移
        3.4.3 传送控制模块状态转移
        3.4.4 MCInformation软件架构
    3.5 接口设计
        3.5.1 MCI-1接口
        3.5.2 MCI-2接口
        3.5.3 MB2接口
        3.5.4 MCx-1接口
    3.6 本章小结
4 铁路视频业务的功能验证及性能评估
    4.1 LTE-R静态测试平台搭建
    4.2 铁路视频业务功能验证
        4.2.1 基于位置的视频组呼业务
        4.2.2 基于功能码的视频呼叫业务
        4.2.3 使用预先分配的TMGI动态建立MBMS承载
    4.3 铁路视频业务性能评估
        4.3.1 视频呼叫建立时延
        4.3.2 呼叫建立的时间分布
        4.3.3 业务建立可靠性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家庭社会学视角下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问题的缘起
        2.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1.家庭社会学研究
        2.社会发展与生活方式研究
        3.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4.幼儿体育研究
        5.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
        6.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研究的技术路线
        5.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现状及特征
    第一节 幼儿运动习惯较稳定、体育生活方式整体发展水平良好
        1.幼儿运动习惯较稳定、家庭幼儿体育消费意识敏感
        2.幼儿体育生活方式整体平均水平良好
        3.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幼儿身体活动量偏低
    第二节 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水平分布的非均衡性
    第三节 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多源性
        1.人口学因素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差异
        2.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差异
        3.家庭因素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差异
        4.幼儿园因素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差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下的家庭结构-功能对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形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一节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形态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第二节 家庭结构-功能对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形态的影响
        1.建立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Logistic模型的学科理论依据
        2.建立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Logisctic回归模型的统计学依据
        3.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Logistic模型的验证
        4.讨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家庭效应
    第一节 家庭社会学变量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关系
    第二节 家庭社会学变量对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一元效应
    第三节 家庭社会学变量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中介效应
        1.中介模型假设的提出
        2.模型的检验
        3.讨论
    第四节 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调节中介效应
        1.模型假设的提出
        2.模型的检验
        3.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微观家庭机制——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家庭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家庭理论模型构建
        1.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家庭理论模型的假设提出
        2.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家庭模型的统计学依据
        3.初始结构模型验证及修正
    第二节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微观家庭路径及特征
        1.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内源性路径
        2.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外源性路径
        3.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微观家庭机制的特征——内、外源路径的互动特征
    第三节 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家庭理论模型的泛化——基于SEM的跨群组分析
        1.不同群组无参数限制模型的拟合优度检测
        2.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的恒等性检验
        3.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促进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对策
    第一节 与时俱进地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1.提倡建立良好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是幼儿体育政策的发展趋势
        2.须考虑社会变迁下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对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冲击
        3.结合我国社会的家庭文化特征以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4.扶贫政策应对弱势、贫困家庭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保障有所覆盖
    第二节 充分发掘幼儿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家庭效应
        1.提倡、帮助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
        2.减少父母工作-家庭冲突的负面影响
        3.增强家庭社会资本
    第三节 构建促进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的社区、幼儿园、家庭协同共育模式
        1.明确家庭在协同共育模式中的特征、作用、地位
        2.协同共育模式的构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1.研究不足
        2.研究展望
附录1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效度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3 预测试表格汇总
参考文献
    1.英文文献
    2.中文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导频信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大规模物联网研究现状
        1.1.2 非授权蜂窝网络研究现状
    1.2 导频信号研究现状
        1.2.1 蜂窝mIoT系统同步信号
        1.2.2 蜂窝非授权频段干扰协调信号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低功耗大规模物联网的同步信号理论波形研究
    2.1 引言
    2.2 系统获取过程
    2.3 同步信号实例
        2.3.1 直接相关接收机
        2.3.2 差分相关接收机
    2.4 抗频偏波形推导
        2.4.1 波形性能要求
        2.4.2 抗频偏波形存在性证明
        2.4.3 波形抗频偏性能修正
    2.5 Zadoff-chu序列比较
    2.6 本章小结
3 低功耗大规模物联网的实际同步信号设计
    3.1 引言
    3.2 实际波形最优解
        3.2.1 波形限制
        3.2.2 频率误差限制
        3.2.3 频谱限制
    3.3 实际波形设计
    3.4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蜂窝系统非授权频段接入方式研究
    4.1 引言
    4.2 非授权频段部署蜂窝通信面临的挑战
    4.3 非授权频段蜂窝系统传输结构设计
        4.3.1 蜂窝传输结构
        4.3.2 LBT的传输结构
        4.3.3 两种LBT结构的共存分析
        4.3.4 共存性能仿真
    4.4 蜂窝系统非授权频段设计实例
        4.4.1 下行信道设计
        4.4.2 上行信道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非授权频段干扰协调信号设计
    5.1 引言
    5.2 干扰协调信号基本设计方案
        5.2.1 方案比较
        5.2.2 基本信号设计
    5.3 具备系统内协作功能的干扰协调信号设计
        5.3.1 数学模型
        5.3.2 信号设计
    5.4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节
6 总结和未来研究方向
    6.1 全文研究内容及成果总结
    6.2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工艺、机械工艺与传统手工艺
        二、传统手工艺企业
        三、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父子传承及文献综述
        二、师徒传承及文献综述
        三、品牌传承及文献综述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代际传承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无形资产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理论构建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父子传承模式理论构建
        一、父子传承历史缘由
        二、父子传承内容
        三、父子传承路径
        四、父子传承模型图的构建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师徒传承模式理论构建
        一、师徒传承历史缘由
        二、现阶段师徒传承困境及问题解决机制
        三、师徒传承路径
        四、师徒传承模型图的构建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品牌传承模式理论构建
        一、品牌传承缘由
        二、品牌传承的核心内容
        三、品牌传承路径
        四、品牌传承模型图的构建
    第四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整体模型图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校企合作类德艺品牌式开拓创新型代际传承
    第一节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第二节 案例数据收集
    第三节 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
        一、开放性编码
        二、轴心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第四节 案例企业代际传承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依托品牌式渐进引导型代际传承
    第一节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第二节 案例数据收集
    第三节 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
        一、开放性编码
        二、轴心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第四节 案例企业代际传承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少而精”式稳妥传统型代际传承
    第一节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第二节 案例数据收集
    第三节 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
        一、开放性编码
        二、轴心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第四节 案例企业代际传承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重案例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和整合分析
    第一节 多重案例代际传承模式梳理及其整合框架模型
        一、父子传承模式理论梳理与整合
        二、师徒传承模式理论梳理与整合
        三、品牌传承模式理论梳理与整合
        四、基于多种传承模式的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整合理论模型
    第二节 多重案例类属范畴比较
        一、基于多重个案范畴归类的共同关键点提炼
        二、多重案例共同关键点的典范模型与一般规律概念模型
    第三节 多重案例代际传承核心要素的作用机理和延伸意义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改善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企业内部制度管理的改善
        一、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渐近性管理理念及制度构建
        二、异质性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制度构建
        三、实体与网络平台优势互补的营销与推广
    第二节 企业外部政策环境的支持
        一、文化层面的政策支持
        二、教育层面的政策支持
        三、法律层面的政策支持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宽带提速战略背景下PON网络演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推动
        1.1.2 业务需求对网络的驱动
    1.2 国内外宽带网络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光接入网和PON网络技术
    2.1 光接入网基本架构
        2.1.1 光接入网结构
        2.1.2 光接入网结构层次划分及定义
    2.2 PON基础知识
        2.2.1 PON的概念
        2.2.2 PON基本结构
        2.2.3 PON数据流原理
    2.3 现网主流PON技术
        2.3.1 EPON
        2.3.2 GPON
        2.3.3 EPON和 GPON技术指标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营商PON网络现状及全业务需求分析
    3.1 运营商PON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1 PON网络现状
        3.1.2 存在问题分析
    3.2 5G时代全业务需求分析
        3.2.1 多样性业务需求
        3.2.2 高带宽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ON网络演进方案
    4.1 下一代PON技术
        4.1.1 下一代PON演进方向
        4.1.2 10G EPON系统与XG-PON系统
        4.1.3 更高速率的NG-PON2 系统
    4.2 PON技术指标测算方法
        4.2.1 PON链路衰耗指标测算方法
        4.2.2 PON带宽测算方法
    4.3 OLT升级改造演进方案
        4.3.1 百兆带宽升级演进方案
        4.3.2 千兆带宽升级演进方案
    4.4 OLT新建演进方案
        4.4.1 城市区域OLT新建演进方案
        4.4.2 农村区域OLT新建演进方案
    4.5 ODN演进方案
        4.5.1 演进方案总体要求
        4.5.2 城区ODN网络演进方案
        4.5.3 农村ODN网络演进方案
    4.6 PON网络演进方案工程案例
        4.6.1 网络总体概况
        4.6.2 城南业务区演进方案测算举例
        4.6.3 演进方案效果评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下一代网络的结构及其标准化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D]. 宋罗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网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D]. 张晓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于长钺.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4]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D]. 杜文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ATML的电子装备自动化测试技术及系统应用研究[D]. 李涛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LTE-R的铁路关键任务视频的研究[D]. 王晴晴.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家庭社会学视角下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D]. 吕海龙.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导频信号研究[D]. 张菁菁.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9]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研究[D]. 潘俊. 云南大学, 2019(09)
  • [10]宽带提速战略背景下PON网络演进策略研究[D]. 张之锋.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下一代网络结构及其标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