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6个新品种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

福建6个新品种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

一、福建6新品种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波,饶鸣钿,雷伏贵,乐开富[1](2021)在《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鉴定评价福建省三明市水稻联合体成员新选育的中籼迟熟品种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抗逆性、米质及其它重要性状表现,2019年三明市水稻联合体开展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13个,其中续试并生产试验品种2个,续试品种2个,新参试品种9个。试验结果表明,遂两优164可以申报审定,两优8699、创优9708生产试验,鸿两优6363、两优1899、智两优6522续试并生产试验,禾两优6868、广两优366续试。

刘世梦倪[2](2021)在《基于创新链视角我国玉米种业科技产出及产业化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作物,占全国粮食产量近40%,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我国是种业大国,但还不是种业强国。近年来,我国在玉米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运用中已取得丰硕的成果。随着一些发达国家的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时代,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玉米育种研究领域的优势与不足,分析玉米育种创新的产业发展贡献,可为促进我国玉米种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本研究在育种创新链视角下分析我国玉米育种创新链中各环节现状,以玉米育种领域的科技论文、育种专利和品种权产出为研究对象,基于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和农业知识产权理论。综合运用描述统计、文献分析和专利信息分析等方法,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玉米育种研究领域的优势与不足;其次运用描述统计和计量模型,测算玉米育种成果产业化运用中品种改良对玉米增产的贡献。本论文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育种基础研究看,国内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发文中玉米与水稻、拟南芥差距较大;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科技论文发文量居全球第二,但发文质量及影响力较为一般,发文量前三的机构均为美国的大学;通过Cite Space关键词时区图说明我国处于分子技术辅助选育的育种时代。第二,从育种技术创新看,中国玉米育种专利授权量从2010年开始波浪式上升,研究热点为改良基因型的方法;美国玉米育种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是玉米育种领域最主要的技术来源国;我国玉米育种领域处于研发与产业化并行的阶段,关键技术集中在龙头企业和农业类高校及科研院所;我国玉米育种专利所有权转让数量极小。第三,从新品种培育看,1999-2019年我国玉米品种权申请量稳步上升,授权量波浪式上升,在所有授权品种类型中,玉米最多;企业参与玉米育种创新较为活跃;我国品种转让呈现曲折上涨的趋势,截至2019年底,共有539个申请保护的玉米品种进行了转让。第四,从品种审定推广及育种创新的产业发展贡献看,截至2020年底,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共17323个,推广品种数量从1999年开始稳步增长,增长幅度远低于审定品种增长幅度;利用C-D生产函数测算玉米新品种改良对玉米增产的贡献率为42.18%,表明品种改良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中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推进育种技术创新、加大对育种创新成果的推广运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毕文停[3](2020)在《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种植规模居于世界首位,种业市场规模庞大。一直以来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种业的发展起步较晚,我国种子企业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随着各国之间经济的竞争,知识产权对于维持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在农业领域,新品种权成为各国之间在农业产业较量的新战场。因此,如何完善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从而促进我国种业发展,提高我国种业竞争力,是我国目前应当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种业大数据平台,统计并整理了1999-2019年我国植物新品种历年申请和授权数据,并按作物种类、申请主体、不同地区等不同角度分析植物新品种申请授权情况,得出了我国植物新品种作物种类单一;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侵权事件时有发生等结论。文章中概括我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以来取得的成绩以及我国目前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仍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针对性的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提供政策建议。我国作为UPOV成员国,加入UPOV公约1978年文本,因此,文章研究了以UPOV公约为基础的UPOV保护制度,并对UPOV公约1991年文本和1978年文本加以比较,为我国是否加入1991年文本提供依据。另外,美国采用美国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法、专利法对植物新品种进行复合保护,保护水平高。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具有发展中国家特色,注重对农民权利的保护。希望我国能够从中得到借鉴,促进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完善。根据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现存的问题,本文从品种测试与授权、关于加入UPOV公约1991年文本、加强新品种保护执法力度、提高育种者保护意识、促进品种权交易、优化我国植物新品种结构、鼓励成果转化和推广七个方面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提出了政策建议。

陈玉冲,温国泉,蒋显斌[4](2020)在《华南稻区近20年水稻品种审定与保护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计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省(区)于1999-2018年通过审定以及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获得授权的水稻品种信息,主要分析水稻品种的时空分布、类型分布以及第一选育单位等情况。华南稻区1999-2018年通过审定水稻品次数占当年全国品次数的百分比总体平稳,年度占比平均值为23.3%,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分别为10%、6.4%、5%和1.8%;华南稻区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的水稻品次数占全国的14.3%,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分别为4.6%、3.9%、5.0%和0.8%。常规稻占华南稻区审定水稻品种的19.1%,杂交稻占77.7%;获得授权水稻品种占比中,常规稻(含恢复系、保持系等杂交稻亲本)占45.6%,杂交稻占18.9%。三系杂交稻占审定水稻品种的64.8%,两系杂交稻占12.9%;获得授权的三系杂交稻占15.9%,两系杂交稻占3.0%。三系不育系占审定水稻品种的2.6%,两系不育系占0.5%;三系不育系占授权品种的18.5%,两系不育系占6.5%。通过审定水稻品种的第一选育单位为科研院所(含高校)为69.2%,种业公司为29.1%,政府机构为0.7%,个人为1.0%;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水稻品种的第一选育单位为科研院所(含高校)为68.1%,种业公司为19.4%,政府机构仅在2003年发生,个人为2.3%。以上数值均指不同年度占比汇总的20年平均值。华南稻区是全国水稻品种创新的重要区域,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杂交水稻在华南稻区审定品种中占主导地位,三系法是近20年华南稻区最重要的水稻育种途径。华南稻区的水稻育种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2016年后种业公司作为华南稻区水稻审定品种选育单位的份额大幅上升;科研院所在华南稻区的水稻新品种保护工作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汤复跃,陈渊,韦清源,陈文杰,郭小红,梁江[5](2019)在《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分析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广西大豆育种进展,并结合广西大豆生产需求和自身优势,对今后广西大豆育种提出相关建议,为广西大豆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公开发表文献资料及育种单位提供的内部材料,从遗传育种研发体系、新品种选育及推广、优异种质鉴评与育种亲本创制、育种方法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改革开放开始—"八五"(S6.5-8.5)、"九五"—"十五"(S9.5-10.5)、"十一五"(S11.5)和"十二五"至今(S12.5-)4个时期的广西大豆育种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今后广西大豆育种研究方向和侧重点。【结果】广西大豆育种项目、经费及其来源均迅速增加,其中项目由S6.5-8.5时期的2个增加至S12.5-的23个,经费由S6.5-8.5时期的5万元增加至S12.5-时期的1260万元,S11.5时期起建成5个大豆育种平台。至今,正式通过审定命名的大豆品种共39个,其中春大豆28个,夏大豆11个;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双审定品种3个,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5个,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31个;S6.5-8.5、S9.5-10.5、S11.5和S12.5-时期分别有4、10、12和13个品种通过审定;37个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个通过系统选育而成;高蛋白品种15个,高油品种2个,双高品种4个,菜用品种1个、高异黄酮品种2个、高抗镉金属品种2个。39个大豆品种共追溯到40个祖先亲本,平均每个育成品种有1.03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2个),且祖先亲本中,有11个是广西本地种质,占27.5%;有22个是我国其他省(区)种质,占55.0%;有7个是国外种质,占17.5%。春大豆育种骨干亲本9个,夏大豆育种骨干亲本6个。优良大豆新品种的育成及大面积推广,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广西大豆高产育种主要利用育成品种(祖先亲本含丰产性好的种质材料)或丰产性好的国外引种作为直接亲本。广西大豆种质资源丰富,至今收集保存有6000余份,但利用率低(地方种质资源利用率不足2%,野生大豆种质利用率为0)。【建议】加大科研投入,丰富育种手段,加快大豆种质资源的挖掘、创新及利用,尤其是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驯化和利用;在保持广西大豆高蛋白优势的同时,加强选育高产、优质、抗逆、耐荫、适宜机械化的绿色大豆新品种,尤其是夏大豆品种;加快特色专用型大豆新品种选育。

张卫清,谢特立[6](2019)在《福建省种业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回顾了福建种业发展40年的4个阶段,即四化一供、种子工程、《种子法》实施、种业创新阶段,总结40年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种业创新、种业发展、种业监管、种业信息方面推进未来种业发展。

谢特立[7](2018)在《推进福建农作物新品种DUS测试工作的探讨》文中指出阐述农作物新品种DUS测试重要性、迫切性,分析福建DUS测试存在问题,提出推进DUS测试的措施,包括加强监管和指导、增设DUS机构编制和政府购买服务、共享测试结果、新技术应用、跨省间引种合作和借用国际资源等措施。

李季鸿[8](2018)在《兰属DUS测试表型及分子性状采集分析方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兰属(Cymbidium Sw.)是微子目兰科植物,是品种间变异最大、遗传背景最复杂的类群。本文采集了广东、福建市场常见的兰属栽培品种和出版文献里收录的兰属种质资源共142个品种,调查了这142个品种的10个数量性状,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分级。从中选取了代表兰属不同种的10个品种对85对SSR引物进行了筛选,选取出识别性高、多态性好的兰属SSR通用性引物。同时对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6个兰属品种进行了表型和分子特异性测试,确定表型代码,并进行了身份描述照片的拍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4个品种1701A、1702A、1703A、1704A进行了特异性测试,结果表明:与其各自的近似品种相比,1701A在8个目测性状和12个测量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1702A在2个目测性状和9个测量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1703A在2个目测性状和3个测量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1704A在2个目测性状和10个测量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在近似品种选择足够近似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判定申请品种1701A、1702A、1703A和1704A具备特异性。2.对142个兰属品种的叶片数、叶长度、叶宽度、花序梗长、花数量、萼片长、萼片宽、花瓣长、花瓣宽和唇瓣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叶长度、叶宽度、花序梗长和萼片长符合正态分布,花瓣长和唇瓣长符合近似正态分布,因此对这6个数量性状采用概率法进行了数值范围分级。叶片数、花数量、萼片宽、花瓣宽不符合正态分布的4个数量性状采用极差法进行数值范围分级。3.参照UPOV技术文件TGP/8-3,首次研究了兰属的表型GAIA(盖亚)距离。根据兰属测试指南中76个性状表达的特征,为品种间每一个性状的差异进行了权重赋值,可以消除利用代码法筛选品种存在的由于生态环境、性状观测误差等带来的问题。利用权重赋值,按照性状差异,对6个申请品种及其近似品种,进行了两两对比,得到品种间表型GAIA距离。对6个申请品种及其近似品种的表型GAIA距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申请品种与其近似品种基本归为一类,与分子距离聚类分析结果基本吻合,相关系数高达0.6524。说明本研究的表型GAIA距离和分子距离方法所得结果均真实可靠,可较好的相互配合用于兰属品种近似品种的筛选。4.利用有代表性的10个兰属品种,从85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7对条带清晰、通用性好的引物。这17对引物共扩增出85个不同的条带,平均每一对引物扩增出5个条带;扩增出多态性条带61个,多态性条带比率平均值为0.72,除了个别引物如S11和S10的多态性条带比率较低外(0.25和0.38),其余的15对引物的多态性条带比率均在0.50以上。通过17对SSR引物对6个申请品种及其近似品种的进行分子距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申请品种与其近似品种基本归为同一类,说明本研究获得的分子距离基本能真实代表品种的身份信息。5.基于植物新品种DUS测试身份照片拍摄规范,本研究从拍摄期、拍摄地点、材料准备、拍摄背景和拍摄技术要求方面提出了兰属品种群体、植株、花序和单花4张身份照片拍摄技术规范,为兰属新品种DUS测试身份照片的拍摄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上述研究结果为兰属植物的性状描述、身份照片的拍摄、品种特异性测试、品种身份真实性鉴定以及近似品种筛选提供了基本技术依据。

汪以[9](2018)在《枇杷杂交新品种选育及肉色等性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是我国南方重要果树,广东省气候、温度等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合发展枇杷产业。但广东枇杷栽培历史较短,且引种的?早钟6号?、?解放钟?、?大五星?等品种在广东种植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因此,需培育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和消费习惯的新品种,从而更好发展广东省枇杷市场。本研究选择?早钟6号?和西班牙大果型枇杷品种?Javierin?、?Peluches?、?Marc?和?Ullera?作亲本,进行杂交育种研究,培育出兼具大果和优质特征,适于市场消费,具有广东省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本文主要对?早钟6号?作母本,西班牙大果型枇杷品种?Javierin?、?Peluches?、?Marc?和?Ullera?作父本的正交组合后代单株的果实性状(包括平均单果重、TSS含量、种子数、果肉颜色、果形、果实风味)进行评价;并以平均单果重或者TSS含量超过?早钟6号?为标准,选出较优单株(株系),进行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同时,对果肉颜色、果实大小、TSS和成熟期等的遗传特点进行总结,并进行优良株系的复选和品系的决选。主要结果如下:1.复选出的潜力株有ZJ9、ZJ77、ZJ191、ZJ193、ZJ176和ZU7,它们的TSS含量均在11%左右,比?早钟6号?高,平均单果重也达到40 g左右,高于?早钟6号?。2.决选的?早佳5号?、ZJ90、?早佳8号?、?早西白?和ZM15这5个品系中,主要选育出了?早佳5号?新白肉品种并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的审定,部分选育的?早西白?和?早佳8号?白肉新品种于?早佳5号?之后也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成为广东省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3.对枇杷果肉颜色的遗传现象做了初步观察,亲本都是黄色,杂交一代却出现了一些白色,而且白肉的枇杷果品质总体上优于黄肉,初步观察推测黄肉对白肉有3:1的显隐性关系。

石晓华[10](2017)在《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粮食生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于产量的有效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育种工作者为生产上提供了多批优良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多次品种更换。外来种质资源的利用对中国新品种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实了作物品种的遗传基础,增加了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复杂性。本文以水稻为例,采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理念,采用遗传学、农学、农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变化,分析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为政府制定有效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提高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提供科学依据。为达到上述目标,本研究共采用了五套数据。一是收集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共16个水稻主产省1982-2011年的所有至少一年在一个省份种植面积超过6666.7公顷的水稻品种信息及其种植面积;二是所有上述水稻品种详细的系谱信息,每一个品种追述至最老的亲本或来自国外的亲本为止;三是每一个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审定年份、育成单位等信息;四是水稻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五是水稻产量、干旱和洪涝灾害数据。本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历程,总结了品种改良成果,通过构建种质资源遗传贡献指数和遗传贡献率,分析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及其变化;实证分析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同时结合种子产业改革等制度变量,研究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构建不同的遗传多样性指标,研究其对中国水稻生产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促进中国水稻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取得了巨大成就,主栽品种中新育成品种占93.5%。(2)新育成品种的产量潜力、品质等经济性状显着改善。(3)国外稻种资源引进和利用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为25%-40%。(4)中国育种科研人员成功利用国外资源于新品种改良。(5)种业改革激励了育种人员培育水稻新品种的积极性,增加了田间水稻的遗传多样性。然而,却导致水稻品种市场的多乱杂,未能明显提高水稻的产量。(6)水稻单产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倒U型关系,产量变异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负相关。在理论上,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关于遗传多样性与产量有正相关和负相关的争论。遗传多样性越大稳定性越高,品种的高度一致性会增加遗传基础脆弱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点主要政策建议:(1)制定详细的国外资源引进与利用策略与政策,促进研究单位与企业对国外资源的研究与利用。(2)规范和加强作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应用,为企业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质服务。(3)改变现行高等学校和农科院系统为主体的育种体制,政府部门退出商业化育种,扭转水稻品种市场多乱杂的局面。(4)实行品种与种子质量的企业负责制,使缺乏育种能力的企业退出品种选育。

二、福建6新品种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6新品种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1.2 承试单位
    1.3 试验设计、栽培管理与观察记载
    1.4 特性鉴定
    1.5 试验评价
    1.6 品种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2.2 生育期
    2.3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
    2.4 抗性
    2.5 米质
3 品种简评
    3.1 生产试验品种
        3.1.1 遂两优164
        3.1.2 智两优6516
    3.2 续试品种
        3.2.1 两优8699
        3.3.2 创优9708
    3.3 初试品种
        3.3.1 鸿两优6363
        3.3.2 禾两优6868
        3.3.3 两优1899
        3.3.4 广两优366
        3.3.5 智两优6522
4 结论

(2)基于创新链视角我国玉米种业科技产出及产业化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育种创新链
        1.2.2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1.2.3 玉米育种技术创新
        1.2.4 粮食增产影响因素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育种创新链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育种创新链
    2.2 育种创新的主要环节
        2.2.1 种质资源收集
        2.2.2 种质资源鉴定、登记和保存
        2.2.3 种质资源利用
        2.2.4 植物新品种的申请和育种者权利
        2.2.5 品种审定与登记
    2.3 理论基础
        2.3.1 技术创新理论
        2.3.2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3.3 农业知识产权理论
第三章 我国玉米育种创新链
    3.1 我国玉米生产概况
    3.2 玉米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利用
    3.3 玉米育种领域的科技产出
        3.3.1 基础研究
        3.3.2 技术创新
        3.3.3 新品种培育
    3.4 玉米育种成果的产业化运用
第四章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产出的国际比较
    4.1 基础研究比较
        4.1.1 科技论文国家分布
        4.1.2 科技论文发文机构
        4.1.3 科技论文研究热点
    4.2 技术创新比较
        4.2.1 育种专利国家分布
        4.2.2 育种专利权人分布
        4.2.3 育种专利研究热点
        4.2.4 专利所有权转让趋势
    4.3 新品种培育比较
第五章 我国玉米育种创新的产业发展贡献分析
    5.1 我国玉米品种推广
    5.2 品种改良水平测算指标
        5.2.1 品种更新率
        5.2.2 品种进步率
    5.3 品种改良水平测算
    5.4 测算模型与实证分析
        5.4.1 理论模型
        5.4.2 实证模型
        5.4.3 数据来源
        5.4.4 实证分析结果
    5.5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6.2.2 推进育种技术创新
        6.2.3 加大对育种创新成果的推广运用
        6.2.4 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种子产业
        1.1.2 新品种权保护的时代背景
        1.1.3 我国在新品种权领域面临的处境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种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1.3.2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点
第二章 植物新品种研究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
    2.1 种子
    2.2 种与品种
    2.3 植物新品种
    2.4 农业植物新品种
    2.5 实质性派生品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
    3.1 1999-2019年年度申请授权情况
    3.2 作物种类申请授权情况
        3.2.1 1999-2019年主要作物申请授权情况
        3.2.2 2019年新品种申请授权情况
    3.3 申请主体方面申请授权情况
        3.3.1 1999-2019年申请主体方面申请授权情况
        3.3.2 2019年申请主体方面申请授权情况
    3.4 不同地区申请授权情况
    3.5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取得的成绩
        3.5.1 制定了相对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相关法律
        3.5.2 建立了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体系
    3.6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3.6.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提升
        3.6.2 侵权现象时有发生
        3.6.3 部分地区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有待健全
第四章 国外植物新品种保护主要模式分析研究
    4.1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
    4.2 UPOV公约1991年文本与1978年文本的区别
    4.3 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
        4.3.1 植物品种保护制度
        4.3.2 管理体系
        4.3.3 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的启示
    4.4 印度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
        4.4.1 植物品种保护制度
        4.4.2 印度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政策建议
    5.1 品种测试与授权的建议
        5.1.1 缩短申请周期
        5.1.2 对处于审查期间的品种提供暂时性保护
        5.1.3 品种审定、登记和DUS测试的性状测试能够合并
        5.1.4 测试中心应加强测试技术培训
    5.2 关于加入UPOV公约1991年文本的建议
        5.2.1 不建议我国此时加入UPOV公约1991年文本
        5.2.2 我国关于UPOV公约的操作建议
    5.3 加强新品种保护执法力度
        5.3.1 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5.3.2 重点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
        5.3.3 增强司法保护保护能力
    5.4 提高育种者保护意识
        5.4.1 市场品种保护比例低,积极保护育成品种
        5.4.2 对品种侵权事件要勇于法律解决
        5.4.3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5.5 促进品种权交易,为品种权的转化实施扫清障碍
    5.6 优化我国植物新品种结构构成
    5.7 制定政策鼓励成果转化和推广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华南稻区近20年水稻品种审定与保护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品种的时空分布
    2.2 水稻品种的类型分布
    2.3 水稻品种的第一选育单位情况
3 讨论
4 小结与展望
    4.1 小结
    4.2 展望

(5)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
    2.1 广西大豆遗传育种研发体系
        2.1.1 大豆生产需求与育种目标
        2.1.1. 1 S6.5-8.5时期
        2.1.1. 2 S9.5-10.5时期
        2.1.1. 3 S11.5时期
        2.1.1. 4 S12.5-时期
        2.1.2 育种相关科技项目
        2.1.3 研究平台与力量
        2.1.3. 1 育种单位
        2.1.3. 2 育种平台
    2.2 大豆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利用
        2.2.1 大豆新品种选育
        2.2.1. 1 审定的大豆新品种
        2.2.1.2优质品种
        2.2.1. 3 特用品种
        2.2.1. 4 大豆高产育种
        2.2.2 标志性品种推广应用情况
        2.2.2. 1 S6.5-8.5时期
        2.2.2. 2 S9.5-10.5时期
        2.2.2. 3 S11.5时期
        2.2.2. 4 S12.5-时期
    2.3 大豆优异种质鉴评与育种亲本创制
        2.3.1 大豆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利用
        2.3.1. 1 野生大豆资源研究
        2.3.1. 2 生育期组归属和品质研究
        2.3.2 优异亲本解析与育种利用
        2.3.2. 1 春大豆骨干亲本
        2.3.2. 2 夏大豆骨干亲本
    2.4 育种方法与技术创新
3 建议
    3.1 加大科研投入, 丰富育种手段, 加快大豆种质资源的挖掘、创新及利用
    3.2 加强绿色大豆新品种选育
    3.3 加快特色专用型大豆新品种选育

(6)福建省种业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
    1.1“四化一供”阶段 (1978-1995年)
    1.2“种子工程”阶段 (1996-2000年)
    1.3《种子法》实施阶段 (2000-2015年)
    1.4 现代种业创新阶段 (2016年至今)
2 主要成就与经验
    2.1 品种改良取得突破, 更新更换速度加快
    2.2种子法规不断完善, 种子管理规范有序
        2.2.1 加强品种管理, 把好种子“源头关”
        2.2.2依法许可管理, 市场准入与过程监管并重
        2.2.3 建立日常监督抽检制度, 把好种子“质量关”
    2.3 实施种子工程项目, 提高产业硬件设施水平
    2.4 建立制种保险和种子储备制度, 确保粮食安全
    2.5 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由区域性市场进入“中国稻种硅谷”
    2.6特色蔬菜育种和种子 (苗) 销售占全国同类产品主导地位
    2.7 科研创新和权益改革有序推进
    2.8南繁条件得到较大提升, 成效明显
    2.9 品种权益维护和种业诚信建设促进福建种业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3.2 种子企业实力仍然不强
    3.3 种业创新能力薄弱
    3.4信息不灵通, 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4 未来展望与下一步措施
    4.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2 做强做大种子企业
    4.3 强化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
    4.4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提高供种保障和调控能力

(7)推进福建农作物新品种DUS测试工作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作物新品种DUS测试的重要性
    1.1 提高农作物品质满足城乡人民追求优质生活的需要
    1.2 保护科研创新和种子市场有序发展的需要
    1.3 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争取国际种业发展话语权的需要
    1.4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
2 农作物新品种测试的必要性
    2.1 贯彻《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审定办法》的需要
    2.2 解决推广品种“满天星缺月亮”的需要
    2.3 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需要
3 福建农作物新品种DUS测试的迫切性
    3.1 科技成果鉴定的迫切需要
    3.2 新品种权登记和保护新品种权益的迫切需要
    3.3 打击假冒种子溯源的迫切需要
4 福建农作物新品种DUS测试应用存在问题
    4.1 DUS测试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4.2 DUS测试应用的困难估计不足
5 推进福建农作物新品种DUS测试的措施
    5.1 加强DUS测试的指导和监管工作
    5.2增设DUS机构编制和购买服务方式支持DUS测试工作
    5.3 合理共享部省协作的DUS智能测试网络
    5.4 开展省际间同一生态区DUS测试结果互认, 促进新品种推广
    5.5 加强品种特异性标准研究, 加快AI技术在DUS测试中的应用
    5.6 借用国际资源, 补齐重要经济作物品种DUS测试指南

(8)兰属DUS测试表型及分子性状采集分析方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1 文献综述
    1.1 兰属概况
        1.1.1 兰属
        1.1.2 兰属内种群的开发情况
        1.1.3 兰文化及观赏体系变迁
        1.1.4 广东兰属品种
    1.2 兰属品种产业化现状概括
        1.2.1 广东兰属品种产业现状
        1.2.2 广东兰属育种力量
    1.3 兰属新品种申请概况
        1.3.1 中国品种登录
        1.3.2 国际兰花登录
        1.3.3 兰花品种审定
        1.3.4 兰属新品种保护与DUS测试
    1.4 植物品种DUS测试数量性状分级
        1.4.1 极差等距法
        1.4.2 正态分布概率分级法
        1.4.3 偏态分布概率分级法
    1.5 兰属SSR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开发
    1.6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数量性状的采集方法
        2.2.2 数量性状的分级方法
        2.2.3 测试品种性状采集和DUS判定
        2.2.4 兰属品种分子指纹图谱构建方法
        2.2.5 试剂和仪器
        2.2.6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兰属新品种特异性测试
        3.1.1 兰属新品种1701A的特异性判定
        3.1.2 兰属新品种1702A、1703A和1704A的特异性判定
    3.2 兰属数量性状分级研究
        3.2.1 数量性状基本特征分析
        3.2.2 正态分布数量性状分级
        3.2.3 非正态分布数量性状分级
    3.3 兰属品种表型GAIA距离
        3.3.1 兰属品种表型性状观测
        3.3.2 兰属品种表型性状GAIA赋值
        3.3.3 兰属品种表型GAIA距离
    3.4 兰属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
        3.4.1 用于SSR标记选择的兰属品种分析
        3.4.2 兰属品种SSR分子标记的筛选
        3.4.3 兰属品种分子距离
    3.5 兰属品种表型和分子距离对比分析
        3.5.1 兰属品种分子距离聚类分析
        3.5.2 兰属品种分子距离与表型GAIA距离相关性分析
    3.6 兰属品种身份图片拍摄规范
        3.6.1 群体照片拍摄标准
        3.6.2 植株照片拍摄规范
        3.6.3 花序照片拍摄规范
        3.6.4 单花照片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DUS近似品种的选择与数据库的构建
        4.1.2 品种间表型距离和GAIA赋值
        4.1.3 分子标记技术在DUS测试中的应用
        4.1.4 兰属技术问卷性状修改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表A用于数量性状采集的兰属品种/资源目录表
附录 表B用于兰属品种分子标记初筛的85对SSR引物

(9)枇杷杂交新品种选育及肉色等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进展
        1.1.1 国内外枇杷栽培生产概论
        1.1.2 枇杷杂交育种进程
        1.1.3 本研究品种选育目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亲本的选择及杂种组合的选配
        2.2.2 果实品质鉴定的分析测试
        2.2.3 枇杷多点比较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选育过程之复选
        3.1.1 2015 年优良杂种后代单株的分析与选择
        3.1.2 2016 年优良杂种后代单株的分析与选择
        3.1.3 2017 年优良杂种后代单株的分析与选择
    3.2 新品种选育过程之决选
        3.2.1 '早佳5号'新品种选育
        3.2.1.1 品种(含杂交种亲本)特征特性
        3.2.1.2 '早佳5号'枇杷多点比较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3.2.1.3 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评述
        3.2.2 其他决选品种
        3.2.2.1 '早西白'特征特性及多点比较试验
        3.2.2.2 '早佳8号'特征特性及多点比较试验
    3.3 果肉颜色和果实成熟期性状的分析
        3.3.1 枇杷果肉颜色性状的观察分析
        3.3.2 果实成熟期的分析
    3.4 栽培技术要点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枇杷果肉颜色性状的遗传倾向分析
        4.1.2 枇杷果实形状与大小
        4.1.3 枇杷杂交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浅谈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的基本分布特点
        2.1.1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时间变化趋势
        2.1.2 主要发文期刊
        2.1.3 主要研究人员和机构
        2.1.4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目标研究区域
    2.2 作物遗传构成及其经济研究
        2.2.1 遗传构成的一般概念
        2.2.2 关于作物遗传构成的经济研究
    2.3 遗传多样性及其经济影响研究
        2.3.1 经济研究中常用的遗传多样性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3.2 遗传多样性对作物生产影响的经济研究
    2.4 与品种改良和种业有关的制度建设
        2.4.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和改革
        2.4.2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制度建设
第3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3.1 研究思路
    3.2 遗传构成与遗传多样性概念的界定与测定方法
        3.2.1 遗传构成概念的界定
        3.2.2 种质资源的遗传贡献
        3.2.3 国外资源遗传贡献的测定方法
        3.2.4 遗传多样性的测定
    3.3 研究理论框架与模型
        3.3.1 研究的理论框架
        3.3.2 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品种改良的贡献模型
        3.3.3 种子产业改革和外国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模型
        3.3.4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3.4 研究数据
第4章 中国水稻的品种改良与推广应用
    4.1 中国水稻优良品种的改良
    4.2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4.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
        4.2.2 中国水稻品种的推广
    4.3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化
        4.3.1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经济性状变化
        4.3.2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病抗虫性状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构成
    5.1 外来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5.1.1 外来水稻品种的引进
        5.1.2 外来种质资源的应用推广
    5.2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5.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5.2.2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
    5.3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遗传贡献的区域差异
        5.3.1 国际水稻研究所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3.2 日本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3.3 其他国家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
    6.1 种质资源与品种性状的关系
    6.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6.3 模型估计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单产的影响
    7.1 中国水稻单产变化
    7.2 研究模型和估计方法
    7.3 模型估计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8.1 中国水稻生产与遗传多样性
        8.1.1 中国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8.1.2 遗传多样性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8.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8.3 模型估计结果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创新点
    9.4 研究不足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福建6新品种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研究[J]. 陈晓波,饶鸣钿,雷伏贵,乐开富.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1(05)
  • [2]基于创新链视角我国玉米种业科技产出及产业化运用研究[D]. 刘世梦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实践研究[D]. 毕文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华南稻区近20年水稻品种审定与保护现状分析[J]. 陈玉冲,温国泉,蒋显斌. 中国种业, 2020(04)
  • [5]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与展望[J]. 汤复跃,陈渊,韦清源,陈文杰,郭小红,梁江. 南方农业学报, 2019(02)
  • [6]福建省种业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J]. 张卫清,谢特立. 中国种业, 2019(02)
  • [7]推进福建农作物新品种DUS测试工作的探讨[J]. 谢特立. 中国种业, 2018(10)
  • [8]兰属DUS测试表型及分子性状采集分析方法技术研究[D]. 李季鸿.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枇杷杂交新品种选育及肉色等性状分析[D]. 汪以.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D]. 石晓华. 北京理工大学, 2017

标签:;  ;  ;  ;  ;  

福建6个新品种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