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现状及对策

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现状及对策

一、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现状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蔡璐[1](2020)在《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规制也称为管制、监管,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制度安排,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集中体现。放松经济性规制和加强社会性规制是当前政府规制的两大发展趋势。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流程、价格市场化、清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目的都是从体制机制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建设。加强职业安全规制、产品质量规制和环境规制,是从企业要素获得、成本负担、区位选择角度,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通过监管创新发挥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监管创新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大数据监管、协同监管;采用“双随机、一公开”加强监管震慑和减轻企业负担;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监管,建立诚信交易环境。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从2003年的83名,提高到2020年的31名,整体水平有显着提高。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不同,地区间还存在差异。东部沿海地区营商环境水平较高,内陆地区营商环境水平较低。这与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有重要关系。政府规制的范围、强度、方式,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民营经济发展、市场发育程度、法制化建设方面的影响,都间接表现在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上。良好的环境对企业开办、运营、竞争和发展都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会带动地区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已经认识到科学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过度的经济性规制,对建立公平竞争市场、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社会性规制通过要素流动、生产成本、自然环境等方面,影响着企业要素获得、成本负担和区位选择。因此,本文根据政府规制的性质,分别从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研究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机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存在路径依赖,始终保持着优化发展的趋势。过度的经济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存在抑制作用,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文献综述部分。对政府规制与营商环境的内涵进行国内外文献梳理。从价格规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放松价格规制对福利的影响,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放松金融规制对金融市场供给侧改革,职业安全规制对劳动者与企业成本的影响,产品质量规制营造诚信市场环境,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竞争等方面,分类归纳了政府规制影响营商环境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结论。第二,机理分析部分。本研究认为:政府规制通过制度调节影响市场主体活力。规制时滞对技术创新、交易便利、公平竞争的刺激并不一定是正向的。过度金融规制扭曲了金融效率,削弱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恶化营商环境。规制波动增加企业生产预期的不确定性,抑制了生产积极性。地方政府规制不是独立的,规制竞争策略对营商环境影响取决于策略互动的类型。第三,现状分析部分。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政府规制实践发展进程划分为4个阶段。酝酿阶段(1979-1992)——起步阶段(1993-2001)——全面建设(2002-2013)——改革创新(2013-至今)。经济性规制逐渐放松,政府直接干预减少;社会性规制机构改革合理、规制手段提高,不断加强社会性规制。改革开放后的营商环境的建设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1979-2012)——初步实施(2013-2016)——全面推进(2017-至今)。在政府规制的影响下,国内市场竞争程度提高、创业主体数量增加、政务服务便利化,但也存在违约失信现象突出、区域间营商环境非平衡发展的问题。第四、实证分析部分。主要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选择2008-2018年30省份面板数据,构建省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价格规制、进入规制、金融规制、职业安全规制、产品质量规制、环境规制与营商环境进行实证分析。选择系统GMM模型、门槛模型、空间模型等实证检验了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存在路径依赖,始终保持着优化发展的趋势。过度的经济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存在负面影响,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具有正向影响。并对5种理论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第五、案例分析部分。对我国规制实践与营商环境建设进行案例研究。为保持与政策文件用词统一,采用政府监管代替政府规制。通过监管创新发挥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将影响过程提炼为BCRS模型。采用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三个步骤,揭示了监管创新是一套“组合拳”,包括大数据监管、信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协同监管。第六、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部分。研究发现,过度的经济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存在抑制作用,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具有促进作用。从完善经济性规制角度提出加强规制理论研究、提高规制法制化水平。从完善社会性规制角度提出降低产权界定成本、保持规制稳定和推进环境规制竞争。从监管创新的角度提出探索智慧监管、推动信用监管、提高“双随机、一公开”效能和落实协同监管的对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研究结论: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存在路径依赖,始终保持着优化发展的趋势。过度的经济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存在负面影响,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具有正向影响。具体来说:第一,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明晰产权对企业形成一种约束,有利于塑造绿色环保的外部“硬环境”。寻租维持了企业原有垄断地位,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第二,价格规制时滞会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进入规制时滞使企业错过最佳的进入时机。第三,过度金融规制扭曲了金融效率,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形成融资约束。第四,规制波动对生产预期产生不良影响,难以形成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第五,我国营商环境存在空间上“高高”、“低低”聚集分布。政府间环境规制存在“逐顶竞争”策略,加强环境规制不仅提高了当地营商环境水平,对周围省份的营商环境也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阐述了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机理,解释了二者之间的作用路径。分析了制度调节的作用机理,价格规制时滞与进入规制时滞的作用机理,过度金融规制抑制金融效率对企业融资的影响,规制波动加剧生产预期的不确定性,地方政府间规制竞争对营商环境的作用。二是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省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律制度和创新环境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采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赋权重,得到省级营商环境得分。三是采用多案例分析,揭示了监管创新作为一套“组合拳”,包括大数据监管、信用监管、协同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4个方面。通过监管创新发挥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将影响过程提炼为BCRS模型。但在构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搜集较全面的数据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深入研究。

周财亿[2](2020)在《内江市政府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省内江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有超过数万家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但是这些新注册的企业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以及企业领导者没有市场经验和雇佣的员工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偏低等,导致了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且很容易发生安全隐患,所以这些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举步维艰。同时,政府部门在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监管时,由于政府监管体制不完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管理经验、监管工作量大以及部分监管人员个人素质不高等因素,也存在监管困难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面对内部和外部因素,若无法及时、妥善、高效的解决好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必将制约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对我国良好的企业安全生产趋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通过探索研究这些新注册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其内部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以及政府部门监管方面存在问题,为这些企业制定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和生产管理体制刻不容缓,也为政府部门建立高质量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打下基础。本篇文章主要是在对内江市新注册的中小企业的探究分析后,借助对这些企业市场风险评估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结合文献及比较分析法,进一步对内江市新注册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市场风险以及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现状作出了研究;并在充分对全球企业发展以及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经验的借鉴和调研基础上,立足内江实际,从而制定出了内江市政府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对策: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监管配套法规,建立高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奖惩机制,落实监管问责制度等。

杨帅[3](2020)在《面向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X镇政府预防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是X镇政府安全生产预防监管工作的中心。加强一线安全生产预防监管能力既是响应防范化解风险的号召,也是回应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需要。作为X镇政府,如何既增强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能力,又能有效引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社会责任,这就成为一项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研究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论述研究相对较多,而针对从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角度的专项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政府如何提升预防涉氨制冷类安全生产风险监管能力,不仅有助于补齐安全生产监管中预防风险的短板,更是有利于有效遏制涉氨制冷企业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这是十分具有实际意义的。本文以面向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X镇政府预防为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梳理X镇政府对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树立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科学理念、提升预防风险效能、坚持预防风险以人为本提出改进对策建议。希望本文的方案以及改进对策能为当前其他基层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防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建议。

温陈伟[4](2020)在《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村级工业园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资源、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形成、发展、演变的工业体。然而,由于村级工业园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产业形态处于低端,安全隐患突出,企业管理模式混乱,企业负责人意识单薄,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安全培训不到位。同时,政府在村级工业园的安全管理中,相应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如村级工业园管理制度不完善、执法监管体系不完善、各镇街属地管理管理责任不到位、安全管理机构人员流动性大、政府执法人员安全管理意识不足、部门对村级工业园的安全管理站位不够高、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以及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为了使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与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相匹配、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与推进安全发展要求相协调,佛山市高明区需全面推动政府安全管理水平,规范村级工业园区实行一村(居)一策,加强对工艺技术落后、安全隐患问题突出企业埋汰,通过拆除重建,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引入增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对部分愿意实施提升改造的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形成一批高品质创新产业园区载体,引进安全管理模式、技术先进的企业,提升土地利用效能,形成最大化产出。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获得对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提升对策。研究发现:(1)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政府行为受四方面影响。这四方面影响包括执法监管体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联动机制、应急救援体系等4大方面。这4项原因可进一步细化为20项影响。(2)影响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因素不同。根据政府行为理论、安全管理学等理论,本文对比参照政府考核标准研究政府在村级工业园的安全管理中,政府的行为是否发挥到很好的作用,有效达到安全管理目标。(3)基于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政府行为受综合因素影响角度,通过完善执法监管体系、加强属地管理责任、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救援体系等对策,以此提升政府在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水平。

洪嘉琪[5](2020)在《中小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监管研究 ——以肇庆J镇小五金行业为例》文中指出随着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它推动着我国不断向前发展。但在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竞争当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也随之出现,扰乱了整个市场的竞争秩序,损害了经济主体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针对这一乱象,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断调整以应对层出不穷传统业态及新业态中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为监管主要部门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进行监管。目前,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工作主要围绕网络交易、医药行业、教育领域、农村市场等重点领域进行铺开,将监管重点放在社会关注度高、不正当竞争行为易发、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突出的市场领域。这些领域更多的存在虚假宣传、市场混淆、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突出问题。从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上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监管体系、监管改革、网络新型不正当竞争监管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方面的法律缺陷上,对于广大农村市场中小企业的不正当竞争监管工作研究仍较为空白。本文正是基于层出不穷、变化多端、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进一步规制、市场监管工作效能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情形下,尝试以区级市场监管部门的视角对基层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工作进行研究探讨,力争为破除监管盲点、提升监管力量、加强监管效果提供一些决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发挥了作者本身的职业优势,从辖区实际工作出发分析探讨问题。本文通过选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中小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工作作为研究切入点,以及对基层、相关股室进行调研了解,收集了一批基层最前线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工作。本文旨意以J镇小五金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为例,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剖析中小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工作的重点难点,反映基层监管工作中存在监管手段和监管覆盖面的局限性、统筹监管缺位、履职风险增加、预防性监管和长效性监管不足的监管现状,折射当下“放管服”改革和机构改革背景下基层监管呈现一人多职一岗多责的工作状态,凸显出基层监管存在监管队伍力量薄弱、执法倾向性干扰、监管模式欠科学、监管大环境影响等问题,并由此对监管资源与监管对象数量严重不匹配的监管短板提出优化监管队伍、加强内部协作、加大社会共治的监管思路,提出通过提升预防性及服务型监管工作,从源头抓好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期以在国家、省、市不断加强监管工作的大背景下,从区一级政府层面提升监管效能,切实维护公平健康的市场秩序及经营主体、消费者合法权益。

党显龙[6](2020)在《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阐述了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小企业自身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基层政府监管治理的角度出发,对加强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提高思想站位,树立安全生产科学发展理念;加强隐患排查,从源头遏制安全事故发生;强化组织管理,提升安全生产治理水平;健全责任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安全生产良好社会环境。

汤梅梅[7](2019)在《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伤预防体系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企业完全承担责任的基本现实。政府通过实施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与职业安全健康项目,激励企业采取预防措施,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与保护职工安全健康。各国实践经验也表明了工伤预防管制已取得巨大的社会安全效益。作为劳动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工伤预防管制工作,保护劳动者安全权益。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工伤预防、工伤待遇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形成,并主要通过工伤保险待遇修正依靠劳动市场无法完全补偿劳动者遭受风险损失的缺陷,保障受伤工人的医疗救治与基本生活。同时,政府设置激发企业内部动力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转变企业工伤预防理念。在政府干预和企业担责的协同作用下,截至2017年底,全国总工伤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6.2%和12.1%(1);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607亿元,覆盖人数达22742万人,待遇水平稳步提高(2)。然而,经济全球化、技术革新加快,激烈的企业竞争引发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全球变暖与频发的极端天气恶化了工作条件等,使得工伤事故率与职业患病率居高不下,我国劳动者面临的工伤风险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职业安全健康的格局正发生着改变,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被打破,大量灵活就业的劳动者被排除在保障覆盖范围之外,加之工会组织无法形成与企业、政府进行集体协商的社会力量,使得受伤工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下,落后和产能过剩的企业正面临兼并甚至破产危机,考验着企业支付能力。如对于正处在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阶段的企业,在无过失责任原则要求下,他们必须承担工伤事故后的伤亡劳工医疗、误工工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一系列经济费用,这必然会加重实体企业的用工成本。面对劳动安全保障不完全、企业经济负担重的双重难题,这就要求政府不能只强调工伤预防管制所带来职业工作环境改善的社会安全效益,而忽视企业经济发展。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文献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工伤预防管制目标内涵应当包括在改善职业安全与健康环境的同时,又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两方面。那么工伤预防管制在理论上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现阶段中国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如何?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工伤预防管制又如何影响企业经济绩效?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如何通过提高现有工伤预防管制效率,来实现“共赢”局面?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推进未来政府政策调控,实现工伤预防管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促进工伤预防管制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遵循从社会管制经济学理论中探索“共赢”的工伤预防管制作用机理—在现实中寻求“共赢”管制理论存在的可能性—以中国工伤预防管制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为了实现“共赢”的工伤预防管制而深化改革的逻辑思路,并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证两大核心层面展开研究。(1)理论层面。基于风险工资理论、贝克尔理论、“波特假说”理论。首先,从社会管制经济学发展脉络的视角出发,追寻政府进行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缘由。由于信息不对称,劳动者无法依靠市场机制达到最佳安全保障。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保护受伤工人安全权益,政府通过工伤预防管制强制要求企业承担所有责任,保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对称的安全工作信息,以此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然而,政府实施不适宜的管制强度使得企业对工伤预防管制措施不满,引致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叠错,加重了企业经济负担。为了消除政府与企业目标的异质性,政府调整工伤预防管制力度,激发企业形成安全激励机制,并通过提升自身安全技术达到“共赢”局面。然后,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中国当下的工伤预防管制体制,从社会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两方面剖析中国管制未实现“共赢”局面的作用机理。(2)实证层面。本文通过理论机制分析发现“共赢”局面的关键是设置适宜的管制强度,引发高效率的工伤预防管制,从而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若管制强度设定过低,劳动者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若管制强度设定过高,企业则无法从工伤预防安排中获得经济效益。因此,研究选取工伤保险费率作为政府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代理变量(1),基于分步评价的思路,先评估实施工伤预防管制已取得的安全效应水平,再对企业经济绩效评估,检验现阶段中国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原因是否由不适当的管制强度,引起微观经济主体安全投资行为的转变,进而导致宏观安全效应的下降。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分为8个部分,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然后以工伤预防管制发展路径为主线,按照其理论变迁及内在逻辑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研究显示,不合理的政府激励机制易引发道德风险,造成企业经济负担,降低了工伤预防管制效率。在政府优化管制资源的基础上,工伤预防管制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才是实现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与提高企业经济绩效“共赢”局面的根本动力,并探讨了概念移植我国实现的可能性。最后给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机制分析。本章首先清晰界定了工伤预防管制及其相关概念,并阐明其属性、特征及激励措施。然后基于风险工资理论、贝克尔理论、“波特假说”理论,探讨工伤预防管制在理论上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最后,通过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来研究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未实现“共赢”局面的作用机理。其中:(1)中国工伤预防管制安全效应的理论研究。基于企业生产成本理论与风险期望理论,本文建立企业利润与劳动者效用同时最大化的拉格朗日函数,在库恩-塔克一阶条件下,研究发现,目前“重补偿,轻预防”的工伤保险现状与不完善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不存在以最低工伤保险待遇获得最佳安全水平的临界点;相对高管制费率,政府实行低管制费率时,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对于降低工伤伤害率的影响程度更大;且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是造成安全效应低的主要原因。(2)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基于将成本价格运用于索洛剩余估算的双重生产理论,本文建立企业成本最小化模型并结合谢波德引理,在对时间求导的条件下,研究发现,目前严格管制引发企业调整用工结构以此降低用工成本,且管制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与成本增长变化趋势相同。结果说明,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变化引起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下降。第3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变迁、现状及成因。基于将政府间接市场激励手段扩展为工伤保险待遇的事后预防和工伤保险费率的事前预防的界定基础上,本章打破了固有工伤预防演化的路径,按照事后工伤预防管制—事前工伤预防管制—完善事前工伤预防管制的逻辑,将中国工伤预防管制体制划分为四个时期。在工伤预防管制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过程中,阐述了政府如何引导企业从被动转向主动预防的管制过程,并探究现有工伤预防管制低效率的成因。研究发现,参保企业在面临更加严峻的工伤风险时,道德风险突出;统筹层次低与覆盖范围窄限制了企业预防的积极性;失衡的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结构降低了企业激励动力;不精确的工伤预防激励机制无法形成企业内部动力;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的脱离不利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造成目前偏向社会安全效益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管制现状,其原因可能来自于工伤预防管制的立法、条例设置、机构设置、组织间互联性等。第4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安全效应视角。本章采用2006-2016年省级行业及地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综合工伤保险费率指标,使用门槛模型评估了工伤保险待遇对于降低工伤事故率而取得的安全效应。研究发现:政府实施低管制费率时,提高工伤保险待遇会显着降低工伤伤害率,而当管制费率超过0.15%时,安全激励系数不再显着,甚至出现负面效应。进一步分析安全效应低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限制了工伤保险待遇的预防作用发挥,事前名义道德风险不仅无法消除事后真实道德风险,反而加剧了企业道德风险程度。研究启示:遏制企业道德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完善工伤预防管制机制,激发企业进行安全技术创新,降低企业缴纳工伤保险费以及补偿受伤工人待遇构成的企业工伤保险成本。目前高水平的工伤保险费率抑制了企业内在安全激励动力,因而降低工伤保险费率可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帮助企业减少劳动力损失和生产成本。如果政府降低保险费率幅度过大易扭曲企业安全投资行为;降低保险费率幅度过小,会造成工伤待遇资源的浪费。因此,适宜的工伤保险费率结合工伤保险待遇才能获得最佳安全水平。第5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经济效应视角。本章采用工业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层面数据并且使用2011年中国《工伤保险条例》的修订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在一个标准β条件收敛框架下去检验工伤预防管制对于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影响。研究发现,2007-2014年期间该修订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具有强烈的负效应,工伤预防管制对于生产效率没有滞后效应,其中国有企业相对私营和外资所有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这次修订的影响最大。这意味着政府实施严格管制,在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后,可能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并降低了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延缓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研究启示:目前中国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设定造成了政府管制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异质性,不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或引发创新力度不足。提倡完善工伤预防管制体制构建,通过费率机制、奖惩机制与管理监督体制等调整政府管制强度。一方面不仅能提高企业参保的积极性,有利于避免现实中企业逃避参保或退保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其生产率。当工伤预防管制与外部经济环境形成良好互动时,可促进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可持续发展。第6章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本章首先系统梳理了166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伤预防管制模式后,发现目前主要形成了以劳动者与企业雇主充分参与的典型德国模式,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为一体的典型日本模式及联合私营与公共保障系统预防的典型美国模式。然后,通过比较分析了三个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法律体系、激励机制、管理与监督体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伤预防管制均呈现立法层次高、立法详细、可操作性强和动态及时调整的特点;外部干预结合内部激励构成了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工伤预防管制绩效评估建立在社会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分析之上,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伤预防项目、工伤保险费率与工伤保险待遇等进行全面评估;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定位清晰、高自主程度及执法严格构成了统一的工伤预防监管体制。研究启示:重视工伤预防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前提条件,而完善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运行基础;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关键核心,是引发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必要条件;工伤预防的绩效评估反映工伤预防管制政策运行问题,帮助并提高政府工伤预防管制效率,缩短达到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进程;统一的工伤预防监管体制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保障,是达到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坚实基础。第7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路径优化。为了达到“共赢”工伤预防管制制度,本文在借鉴典型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力求系统地将广泛且复杂影响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因素,归纳并整合在政府管制机制的设置之内进行综合考虑。在构建一个三维立体概念框架下,本文给出如下建议:第一,政府转变工伤预防管制理念,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意愿、机会与能力,工伤预防管制引发企业全新安全技术创新,以及劳动者充分参与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前置条件;第二,通过健全工伤预防管制立法、整合组织机构、精确设置工伤预防激励机制与强化工伤预防管制监督体制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基础设置;第三,通过动态调整劳动者职业安全权益,平衡不同规模企业的内部激励动力,强化宏观、中观、微观管制主体责任及营造良好的工伤预防管制外部环境措施,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后置保障。第8章研究结论及展望,概括全文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研究内容创新:本文提出工伤保险待遇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补偿受伤劳动者损失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且具有预防事故的安全激励作用。将工伤保险待遇的激励作用纳入工伤预防中,以此区分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拓展了工伤预防管制内涵。基于“波特假说”理论,本文进一步提出工伤预防管制应当在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的同时提高企业生产力,深化了工伤预防管制目标。为了实现“共赢”的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政府应充分利用以降低费率使得企业获得短期利益的契机,实现以创新驱动的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转变。因此,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工伤预防管制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边界。(2)研究视角创新:本文首先从政府管制的宏观效应出发,论证了安全效率低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限制了工伤预防管制作用的发挥。然后,基于微观经济活动层面,刻画了保护人力资本安全减少工伤伤害的预防管制与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因管制政策的实行而降低,且短期内又无法通过安全技术创新内部化其缴纳工伤保险费与补偿受伤工人待遇构成的工伤保险成本,是扭曲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根本原因,最终造成了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重负面局面。在结合宏微观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三维立体概念框架,系统讨论了实现“共赢”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前置条件、基础设置及后置措施的优化路径,以期精确调整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机制,推动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达到在充分保障劳动者安全的同时,促进企业经济健康与持续发展的目的。(3)研究方法创新:第一,衡量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既有相关文献主要基于企业规模越大工伤保险费率越高的假设而展开研究。然而,实践中工伤伤害率会随着政府管制程度呈现非线性关系及区间效应,若遗漏某种企业规模或保险费率情形下的工伤保险待遇的安全效应,会造成估计结果偏误。因此,为了修正以企业规模作为管制费率代理变量的假设缺陷,本文作了进一步拓展,以中国各省区不同行业的工伤保险费率构建综合保险费率指标,并按照数据本身的特征采用门槛模型自动划分样本。第二,衡量工伤预防管制的经济效应。成本-收益法是评估工伤预防管制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佳选择。然而,工伤预防管制的成本与收益测量值在实践中一般难以直接获得,且测算选取指标也可能存在遗漏或偏差。因此,本文选用双重差分模型克服成本-收益法中遗漏变量和不利因果关系的缺陷。进一步,为了精确评估工伤预防管制对于微观经济绩效的影响,将企业间生产率呈现?条件收敛的趋势纳入其中,重新构造了双重差分模型。

王德艳[8](2019)在《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B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发展。安全生产工作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的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不断受到挑战,新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安全生产状况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安全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完善安全生产机制,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我国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并趋向于科学化和规范化,重特大事故不断减少,但是事故依然时有发生,死亡人数依然偏大,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政府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潮下,中小企业大量出现,安全监管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违背。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暴露出了在安全监管工作中,安全监管权责交叉、企业主体地位未充分发挥,安全监管人员能力不足、监管手段落后、行业、社会监督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要打通安全生产监管“最后一公里”,让监管不留盲区,形成效率高、覆盖面广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当前,对政府利用科技手段和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和社会协同监管的研究不多。因此,要通过完善网格化治理制度,发挥各部门和社会合力,健全安全生产协同治理能力,强化经营单位主体意识,提高经营主体安全生产自我管理能力,搭建监管信息支撑平台,完善技术监管保障等方式,坚决遏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本文主要是以B镇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深入剖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结合相关理论,得出一些基层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能够对促进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第一部分,首先对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其次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首先对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协同治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进一步分析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B镇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的现状,分析了基层安全生产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面对的困难分析出现的原因,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对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提出对策建议。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引入网格化治理新理念,提出一种由“政府主导”模式转向“多元共治”模式的全新治理路径,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监管理念。在构建的新型网格化治理基础上进行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更好的实施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许洁瑜[9](2019)在《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成为解决部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重要途径。同时,伴随着产权多元化和企业自主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着监管任务日益繁重和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的挑战。面对监管水平不高和企业工艺技术日益复杂的矛盾,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地方政府普遍开始了安全生产服务外包的探索,范围从执法检查辅助服务几乎扩展到安全监管的所有业务范围,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机制不健全,筛选衡量标准不明确,导致整个过程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屡见不鲜,弄虚作假、糊弄了事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政府安全生产服务外包的进行。因而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政府安全生产服务外包的水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类比对比法、案例分析法这四种研究方法,在政府失灵理论、契约失灵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剖析了地方政府在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安全生产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外包过程中行政强制、行政处罚和服务两者的区别,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王琦玮[10](2019)在《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影响的研究 ——基于双重效应的分析框架》文中指出小微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安全生产问题一直是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阻碍,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经验难以共享、安全管理模式落后以及安全管理经验的缺乏都是小微企业安全生产问题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以低投入、高收益的方法提升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根据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本研究选取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双重效应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员工的安全主动性行为的特征及属进行分析,对安全主动性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依据元分析的结果提出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双重效应的分析框架,分析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提升的可行性;其次,综合运用安全心理学与安全行为学等基本理论与研究思路,以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为基础,构建了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的内部效应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提升的概念模型,通过实证问卷调查,对概念模型进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第三,根据现实背景与实证调研结果,基于计算实验的仿真模拟,对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的外部效应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的提升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不同情景下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与利润的动态演化;最后,根据结构方程模型与计算实验仿真模拟的结果,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提升提出管理对策。具体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提出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双重效应的分析框架根据安全主动性行为的概念界定,相关理论的分析,以及元分析的结果,本研究提出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双重效应的分析框架。双重效应体现在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内部效应指员工通过安全主动性行为直接影响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外部效应指员工通过外部主体,即政府的监管,社会的监督,多主体参与下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产生影响。第二,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内部效应的模型构建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在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感知的组织安全支持、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匹配、员工安全亲社会行为的安全报告与安全前摄行为的安全建言和安全改变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提升的概念模型,对变量间的路径关系进行分析,并依据文献分析与理论基础提出研究假设。基于本文开发的感知的组织安全支持量表、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匹配量表、员工安全亲社会行为与安全前摄行为量表以及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量表,以在我国中部与东部城市开展的预调研和正式调研的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内部效应概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感知的组织安全支持与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匹配对员工的安全亲社会行为和安全前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并积极的影响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安全规章制度的完善、安全管理的提升以及安全预防及隐患治理;员工安全亲社会行为的安全报告仅对安全管理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改善和安全预防及隐患治理不产生影响,安全前摄行为的安全改变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改善、安全管理的提升以及安全预防及隐患治理均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安全前摄行为的安全建言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改善、安全管理的提升以及安全预防及隐患治理的影响均不显着;安全亲社会行为与安全前摄行为在感知的组织安全支持和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匹配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提升中起中介作用。第三,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外部效应仿真模型构建与仿真模拟结果分析根据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的特征和现实背景,基于复杂适应性的理论,通过Netlogo仿真软件,设定员工、小微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多主体的仿真系统,赋予小微企业自动学习机制,通过参数的设定,验证了不同情景下多主体参与的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与利润的周期演化,分析多主体的行为策略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与利润的影响。计算实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当员工选择对小微企业违法违规生产行为不采取措施时,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的水平处于情景模拟中最低的水平,安全生产利润处于情景模拟中较低的水平;当员工选择向社会曝光小微企业违法违规生产行为时,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的水平和利润有所上升;当员工选择向政府举报小微企业违法违规生产行为时,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的水平相对于社会监督的情景下有所上升,由于政府采取行政处罚,安全生产利润处于情景模拟中最低的水平;当员工选择向社会曝光和政府举报时,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利润均表现出显着的上升,并随着周期的演化保持稳定的状态;当员工不仅选择安全曝光和安全举报,还选择离职时,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利润呈现出阶段性的上升,并随着周期的演化处于稳定上升的状态。第四,基于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双重效应影响下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提升的管理对策的提出结合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和计算实验仿真模拟的结果,从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的内部引导提出管理对策,并从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的外部引导提出管理对策。本研究针对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影响的若干结论不仅完善了安全领域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框架,同时也为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提出了合理的安全建议。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首先,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并依据相关理论与元分析的结果,尝试性的提出了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的双重效应分析框架。其次,本研究根据感知的组织支持与个人-组织匹配理论,对其进行演化为安全相关的理论,丰富了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与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理论基础。最后,加入社会和政府的多主体参与下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的影响。

二、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现状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框架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规制与营商环境的内涵
        2.1.1 政府规制的内涵
        2.1.2 营商环境的内涵
    2.2 经济性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2.1 价格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2.2 进入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2.3 金融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3 社会性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3.1 职业安全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3.2 产品质量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3.3 环境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机理
    3.1 制度调节视角的影响机理
        3.1.1 正式制度调节视角
        3.1.2 非正式制度调节视角
    3.2 规制时滞视角的影响机理
        3.2.1 价格规制时滞
        3.2.2 进入规制时滞
    3.3 金融效率调节视角的影响机理
        3.3.1 金融价格规制
        3.3.2 金融进入规制
    3.4 规制波动视角的影响机理
        3.4.1 规制波动的理论解释
        3.4.2 演化博弈分析
    3.5 规制竞争视角的影响机理
        3.5.1 规制竞争的效应分析
        3.5.2 演化博弈分析
第4章 我国政府规制与营商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政府规制的发展与现状
        4.1.1 我国政府规制的发展进程
        4.1.2 我国经济性规制的现状
        4.1.3 我国社会性规制的现状
    4.2 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的进程与现状
        4.2.1 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的发展进程
        4.2.2 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的现状
    4.3 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建设影响的现状
        4.3.1 加强市场竞争
        4.3.2 提高创业数量
        4.3.3 便捷政务服务
        4.3.4 违约失信突出
        4.3.5 制约平衡发展
第5章 我国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基本模型与数据来源
        5.1.1 基本模型
        5.1.2 数据来源
    5.2 变量选择
        5.2.1 被解释变量
        5.2.2 解释变量
        5.2.3 控制变量
        5.2.4 描述性统计
    5.3 制度调节视角的实证检验
        5.3.1 模型设计
        5.3.2 实证分析
    5.4 规制时滞视角的实证检验
        5.4.1 模型设计
        5.4.2 实证分析
    5.5 金融效率调节视角的实证检验
        5.5.1 模型设计
        5.5.2 实证分析
    5.6 规制波动视角的实证检验
        5.6.1 模型设计
        5.6.2 实证分析
    5.7 规制竞争视角的实证检验
        5.7.1 模型设计
        5.7.2 实证分析
    5.8 研究小结
第6章 我国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影响的案例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方法
        6.1.2 案例选取
        6.1.3 资料搜集和处理
        6.1.4 信度与效度分析
    6.2 数据分析
        6.2.1 开放式编码
        6.2.2 主轴式编码
        6.2.3 选择式编码
    6.3 研究发现
        6.3.1 大数据监管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6.3.2 信用监管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6.3.3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6.3.4 协同监管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6.4 结论与启示
        6.4.1 研究结论
        6.4.2 实践启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完善经济性规制的对策建议
        7.2.1 加强价格规制研究
        7.2.2 注重进入规制理论
        7.2.3 提高规制法制化水平
    7.3 完善社会性规制的对策建议
        7.3.1 降低产权界定成本
        7.3.2 保持规制水平稳定
        7.3.3 推进环境规制竞争
    7.4 推动监管创新的对策建议
        7.4.1 探索智慧监管
        7.4.2 推动信用监管
        7.4.3 提高“双随机、一公开”效能
        7.4.4 落实协同监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内江市政府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介绍
        2.1.1 安全生产
        2.1.2 政府对安全生产的监管
        2.1.3 中小企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多中心安全监管理论
        2.2.3 政府规制理论
        2.2.4 市场自身力量与政府监管悖论
第3章 内江市政府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现状研究
    3.1 内江市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现状
        3.1.1 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3.1.2 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投入
        3.1.3 重点行业或领域的监管
        3.1.4 干部队伍建设
        3.1.5 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落实
    3.2 内江市安全生产监管存在问题分析
        3.2.1 政府监管资金投入不足
        3.2.2 政府监管任务与监管力量不相符
        3.2.3 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引导力度不够
        3.2.4 安全监管部门协调力度不够
        3.2.5 安全生产问责制度未落实
第4章 国内外安全生产监管经验借鉴
    4.1 国内发达地区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经验借鉴
        4.1.1 构建严密的工作网络
        4.1.2 制定落实安全制度
        4.1.3 强化经济政策导向
    4.2 英美安全生产监管方面的做法
        4.2.1 英国安全生产监管先进方式
        4.2.2 美国安全生产监管先进方式
    4.3 国外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管的先进经验建议
        4.3.1 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且有效
        4.3.2 监管体系权威且有效
        4.3.3 特别针对小企业的安全生产扶持办法
        4.3.4 强化应急管理
第5章 内江市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监管对策
    5.1 健全内江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
        5.1.1 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制
        5.1.2 健全应急救援投入机制
        5.1.3 建设应急救援指挥平台
    5.2 完善内江市安全生产监管的法制制度
        5.2.1 不断健全内江市安全生产监管的配套法规
        5.2.2 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制度建设
    5.3 优化内江市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5.3.1 整合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
        5.3.2 建立高质量的安全监管体系
    5.4 强化内江市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绩效考核
        5.4.1 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考核办法
        5.4.2 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的奖励机制
        5.4.3 严格实施安全生产监管问责制度
第6章 结语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面向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X镇政府预防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2.1 涉氨制冷类安全生产风险
        1.2.2 安全生产
        1.2.3 理论基础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安全生产风险现状分析
    2.1 X镇政府预防安全生产风险现状及问题的调查研究设计
        2.1.1 调研访谈对象及目的
        2.1.2 调研访谈方案及计划
        2.1.3 调研访谈信度效度分析
    2.2 X镇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基本情况
        2.2.1 总体情况
        2.2.2 涉氨制冷企业的重要性及政府监管能力现状
        2.2.3 涉氨制冷企业生产安全的主要风险源与风险点
    2.3 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短板与不足
        2.3.1 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缺少统筹管理
        2.3.2 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工作力量不足
        2.3.3 事故责任追查机制不完善
        2.3.4 X镇涉氨制冷企业预防安全生产风险投入不足
    2.4 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问题的原因分析
        2.4.1 X镇政府各相关部门预防安全生产风险职责不明
        2.4.2 X镇政府相关预防安全生产风险队伍建设不足
        2.4.3 X镇政府对预防涉氨制冷生产企业风险工作缺少具体依据
        2.4.4 X镇政府缺少对涉氨制冷企业预防安全生产风险文化建设引导
3 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改进方案
    3.1 提升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战略目标与改进原则
        3.1.1 战略目标
        3.1.2 改进原则
        3.1.3 预期效果
    3.2 针对提升预防风险能力的改进方案
        3.2.1 明确X镇各相关部门间预防安全生产风险工作职责
        3.2.2 提升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安全生产风险队伍建设
        3.2.3 量化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等级
        3.2.4 推进X镇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防能力文化建设
    3.3 方案可行性论证
        3.3.1 方案所需条件
        3.3.2 预期效果
        3.3.3 方案可行性分析
4 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改进方案的保障性建议
    4.1 树立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科学理念
        4.1.1 转变传统涉氨企业预防安全生产风险预防理念
        4.1.2 探索建立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管体系
    4.2 提升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工作效能
        4.2.1 强化监管队伍力量
        4.2.2 制定科学的预防安全生产风险工作考核制度
        4.2.3 建立健全预防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管机制
        4.2.4 加快构建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激励机制
    4.3 坚持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工作以人为本
        4.3.1 规范安全生产风险预防执法程序
        4.3.2 强化X镇政府对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管力度
        4.3.3 努力营造和谐的安全生产风险预防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访谈提纲A
访谈提纲B
访谈提纲C
致谢

(4)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及研究
        1.3.2 国外文献及研究
        1.3.3 研究现状综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工业园区与村级工业园区
        2.1.2 安全管理概述
        2.1.3 安全管理的任务
        2.1.4 企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2.1.5 安全隐患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行为研究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海因里斯法则
        2.2.4 安全管理3E原则
        2.2.5 本质安全化
第三章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现状分析
    3.1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发展现状
        3.1.1 佛山市高明区概况
        3.1.2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基本情况
    3.2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分布情况
    3.3 高明区村级工业园企业行业分析
    3.4 推动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的基本措施
        3.4.1 机构设置
        3.4.2 各部门、各镇街开展村级工业园工作情况
        3.4.3 村级工业园日常监管方面
    3.5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考核评分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阻力分析
    4.1 执法监管体系不完善
        4.1.1 机构不健全,监管人员业务不熟悉
        4.1.2 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
        4.1.3 部门关系不协调,未能形成联合执法机制
        4.1.4 安全生产监管职能不明晰
        4.1.5 法律法规建设不适应
    4.2 属地管理责任不到位
        4.2.1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4.2.2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4.3 职能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
        4.3.1 执行联动机制的相关立法不完善
        4.3.2 有协助义务的单位缺乏协助执行的意识和积极性
        4.3.3 参与执行联动部门的法定义务缺乏制度性保障
        4.3.4 参与联动部门担忧秘密隐私泄露
    4.4 应急救援体系不到位
        4.4.1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
        4.4.2 相关企业主体责任
        4.4.3 应急演练
        4.4.4 应急救援保障
        4.4.5 应急预案救援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经验借鉴
    5.1 国内经验介绍
        5.1.1 佛山市顺德区村级工业园
        5.1.2 佛山市南海区丹灶工业园
        5.1.3 广州市花都区村级工业园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政府行为若干建议
    6.1 合理设定标准,完善执法监管体系
        6.1.1 合理设定验收标准,加大违法处理力度,保持整治效果
        6.1.2 建立督察考核机制,实施安全生产绩效考评机制
        6.1.3 同步改革、大胆创新,加强未来谋划与配套设施支持
    6.2 强化组织领导和建立领导挂点示范项目机制,加强属地管理责任
        6.2.1 坚持“计划指引、示范先行、政府统筹”的方针
        6.2.2 建立领导挂点示范项目机制,加强属地管理责任
    6.3 加强部门信息数据连接、建立部门联动的协商和宣传机制
        6.3.1 在前期摸底调查基础上,做好信息化管理
        6.3.2 重视事故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建立安全生产明白卡制度
        6.3.3 建立部门联动的协商和宣传机制
    6.4 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强化应急救援体系
        6.4.1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应急预案管理
        6.4.2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熟悉应急救援训练
        6.4.3 加强实时事故信息报送,加强应急救援训练
    6.5 安全生产验收标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中小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监管研究 ——以肇庆J镇小五金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宏观层面政府监管工作研究现状
        1.3.2 微观层面政府监管工作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市场监管的概念
        2.1.2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
        2.1.3 中小企业的概念
        2.1.4 小五金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回应性监管理论
        2.2.2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第三章 J镇小五金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现状
    3.1 J镇小五金行业市场主体情况
    3.2 J镇小五金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主体特点
        3.2.1 J镇小五金行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
        3.2.2 J镇小五金行业品牌商标拥有量过低
    3.3 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监管现状
        3.3.1 目前政府对于监管工作的重视情况
        3.3.2 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存在局限性
        3.3.3 不正当竞争行为统筹监管的缺位问题
        3.3.4 监管人员履职风险较高
        3.3.5 市场监管力度不足
第四章 中小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难点根源分析
    4.1 机构改革变化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的影响
    4.2 监管队伍力量薄弱
    4.3 监管执法倾向性的干扰
    4.4 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模式的影响
    4.5 监管对象、监管环境及消费者对监管工作的影响
        4.5.1 监管对象对监管工作的影响
        4.5.2 市场环境对监管工作的影响
        4.5.3 消费者对监管工作的影响
第五章 中小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工作优化对策
    5.1 提升监管队伍业务水平
        5.1.1 优化监管队伍
        5.1.2 提高单位培训覆盖面
    5.2 提高工作效能
        5.2.1 增强内设机构部门合力
        5.2.2 加强综合监管手段
        5.2.3 加强与行业监管机构的配合
    5.3 加强社会共治
        5.3.1 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
        5.3.2 汇聚群众监督力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重要意义
    1、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是党和人民的期盼
    2、加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问题
    1、企业法制观念、安全意识有待提升
    2、基层安全基础薄弱
    3、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都有待健全
三、加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建议
    1、提高思想站位,树立安全生产科学发展理念
    2、加强隐患排查,从源头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3、强化组织管理,提升安全生产治理水平
    4、健全责任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监管机制
    5、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安全生产良好社会环境

(7)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及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机制分析
    2.1 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分析基础
        2.1.1 工伤预防管制的相关概念界定
        2.1.2 工伤预防管制的属性及其特征
        2.1.3 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措施
    2.2 工伤预防管制引发“共赢”局面的逻辑演化
        2.2.1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美好愿景
        2.2.2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设定困境
        2.2.3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机制调整
    2.3 现阶段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作用机理
        2.3.1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
        2.3.2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经济效应
    2.4 本章小结
3.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变迁、现状及成因
    3.1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变迁
        3.1.1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萌发期
        3.1.2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确定期
        3.1.3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调整期
        3.1.4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完善期
    3.2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现状
        3.2.1 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现状
        3.2.2 工伤保险基金运行现状
        3.2.3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现状
        3.2.4 工伤预防管理体制现状
        3.2.5 试点地区的工伤预防现状
    3.3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主要问题
        3.3.1 工伤风险严峻,道德风险突出
        3.3.2 失衡的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结构
        3.3.3 不精确的事前工伤预防激励机制设置
        3.3.4 脱离的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
    3.4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问题成因
        3.4.1 不完备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3.4.2 不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组织设置
        3.4.3 不适宜的工伤预防管制实施力度
        3.4.4 单一的工伤预防管制效率评估
    3.5 本章小结
4.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安全效应视角
    4.1 门槛模型构建
        4.1.1 门槛模型选择依据
        4.1.2 门槛值选择
        4.1.3 门槛回归具体模型
    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变量选择
        4.2.2 数据来源与分析
    4.3 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实证分析
        4.3.1 1%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2 0.9%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3 0.75%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4 不同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比较
    4.4 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实证分析
        4.4.1 1%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2 0.9%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3 0.75%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4 不同管制强度下预期与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比较
    4.5 低安全效应的内在作用机理
        4.5.1 机理分析与模型构建
        4.5.2 低安全效应的估计方法
        4.5.3 企业事前与事后道德风险的边际弹性
    4.6 本章小结
5.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经济效应视角
    5.1 双重差分模型构造
        5.1.1 双重差分模型选择依据
        5.1.2 双重差分基本模型
        5.1.3 微观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1.4 重新构造双重差分模型
    5.2 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5.2.1 TFP测算方法选择
        5.2.2 状态空间具体模型
    5.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择
        5.3.3 变量统计描述
    5.4 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5.4.1 自然实验性质的检验结果
        5.4.2 1%管制强度下模型估计结果
        5.4.3 1%管制强度下的滞后效应
        5.4.4 0.9%管制强度下模型估计结果
        5.4.5 0.9%管制强度下的滞后效应
        5.4.6 不同工伤预防管制强度下经济效应比较
    5.5 稳定性检验
        5.5.1 不同体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5.2 剔除人力资本的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6 本章小结
6.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6.1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模式
        6.1.1 工伤预防管制的背景
        6.1.2 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类型
    6.2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法律体系
        6.2.1 “完全政府”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2.2 “自我”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2.3 “协同”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3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机制
        6.3.1 工伤保险待遇机制及其激励效应
        6.3.2 工伤预防项目及其激励效应
        6.3.3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及其激励效应
    6.4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1 “民主自治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2 “偏重政府主导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3 “完全政府主导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5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体系
        6.5.1 绩效评估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依据
        6.5.2 奖惩机制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手段
        6.5.3 制衡机制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力量
    6.6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经验与借鉴
        6.6.1 高度重视工伤预防管制
        6.6.2 完善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6.6.3 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
        6.6.4 全面的工伤预防管制绩效评估
        6.6.5 统一的工伤预防管制监管体制
    6.7 本章小结
7.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路径优化
    7.1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三维立体概念框架
        7.1.1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时间维度
        7.1.2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管理层次维度
        7.1.3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事故因素维度
        7.1.4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双重管制方向
    7.2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前置条件
        7.2.1 政府转变工伤预防管制理念
        7.2.2 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意愿、机会与能力
        7.2.3 工伤预防管制引发企业全新技术创新
        7.2.4 劳动者充分参与工伤预防管制
    7.3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基础设置
        7.3.1 健全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7.3.2 整合工伤预防管制组织结构
        7.3.3 精确设置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
        7.3.4 强化工伤预防管制监督体制
    7.4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后置保障
        7.4.1 动态调整劳动者职业安全权益
        7.4.2 平衡不同规模企业的内部激励动力
        7.4.3 强化宏观、中观、微观管制主体责任
        7.4.4 营造良好的工伤预防管制外部环境
    7.5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B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网格化治理
        2.1.2 协同治理
        2.1.3 安全生产
        2.1.4 安全生产监管
    2.2 基础理论
        2.2.1 政府管制理论
        2.2.2 内部性和外部性理论
        2.2.3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第3章 以B镇为代表的基层安全监管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B镇安全生产监管现状
        3.1.1 B镇基本概况
        3.1.2 B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概况
    3.2 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问题
        3.2.1 监管精细化程度不高,难以做到全覆盖
        3.2.2 各部门职责权限交叉
        3.2.3 监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3.3 监管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企业安全意识不强,主体作用未能发挥
        3.3.2 安委会不能有效整合各部门力量
        3.3.3 属地管理作用未充分发挥
        3.3.4 安全监管设备不足
        3.3.5 行业、社会监督作用发挥不足
第4章 基层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网格化治理制度
        4.1.1 科学合理划分网格
        4.1.2 构建安全生产实名制监管体系
        4.1.3 明确各级网格工作职责
        4.1.4 建设网络平台,及时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状况
        4.1.5 多渠道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4.2 发挥各部门和社会合力,健全安全生产协同治理能力
        4.2.1 发挥安委会职能,完善协同治理制度
        4.2.2 多措并举提高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能力
        4.2.3 增加安全监管投入,完善执法保障
        4.2.4 明确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
        4.2.5 发挥社会合力,形成共治共建格局
    4.3 强化经营单位主体意识,提高经营主体自我管理能力
        4.3.1 加强经营单位培训,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
        4.3.2 督促经营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4.3.3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公共服务外包的研究
        (二) 关于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风险的研究
        (三) 关于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
        (四) 关于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的研究
        (五) 关于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分析法
        (二) 逻辑分析法
        (三) 类比对比法
        (四) 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概念界定
        (一) 政府购买
        (二) 社会中介机构
        (三) 政府安全生产监管
    二、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 政府失灵理论
        (二) 契约失灵理论
        (三) 公共选择理论
第二章 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现状
    一、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内容
        (一) 招投标机制引入社会中介机构
        (二) 契约规定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
        (三) 监督社会中介机构服务质量
    二、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领域
        (一) 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涉及的服务范围
        (二) 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社会中介机构的种类
        (三) 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形式
    三、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影响
        (一) 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效果得到提升
        (二) 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方式得到提升
        (三) 重点行业领域监管实现全覆盖
第三章 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中出现的问题
    一、职责不清,过分信赖社会中介机构
        (一) 以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为合同主体
        (二) 以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为合同主体
    二、部分执法人员将社会中介机构作为权利寻租工具
    三、筛选社会中介机构的衡量标准不够统一
        (一) 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内容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
        (二) 对社会中介机构的费用缺乏确定的衡量标准
        (三) 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
    四、缺乏淘汰机制,社会中介机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一) 缺乏明确、统一的淘汰标准
        (二) 缺乏执行淘汰机制的责任人
        (三) 准入和淘汰机制的动态管理不规范
    五、实行拿来主义,不根据实际制定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外包合同
        (一) 合同约定的服务不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
        (二) 合同约定的服务缺乏针对性
        (三) 合同条款不能与时俱进
第四章 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问题频现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一) 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办法过于笼统
        (二) 地方性政策多,地方保护主义横行
        (三) 对政府、社会中介机构、企业三个对象的法律定位不清晰
    二、社会中介机构的准入、监督、评估、惩处机制不健全
        (一) 机制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强的规范和指导
        (二) 监督主体和监督方式不明确
        (三) 评估主体和方法不科学
        (四) 惩处机制未形成
    三、部分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懒政怠政、廉政意识不足
        (一) 政府工作人员管理和考核机制有缺陷
        (二) 生产安全事故问责机制有缺陷
        (三) 政府工作人员退休和编制制度有缺陷
    四、行业协会未成立
        (一) 行业规范缺失
        (二) 行业范围局限
    五、惩处威慑力不足
        (一)惩处的范围偏小
        (二) 服务费用远远高于处罚金额
        (三) 惩处没有和准入机制实现联动
第五章 规范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确定法律责任
        (一)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二) 落实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职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三) 加大社会中介机构标准化建设力度
        (四) 加强合同意识
        (五) 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
    二、健全社会中介机构的准入、监督、评估、淘汰、惩处机制
        (一) 健全准入机制
        (二) 健全监督机制
        (三) 健全评估、淘汰机制
        (四) 健全惩处机制
    三、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教育和业务技能学习
        (一) 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二) 加强政府工作人员专业素养
        (三) 建立对政府的评价、监督机制
    四、成立行业协会
        (一) 成立行业协会组织
        (二) 加强行业协会管理
        (三)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五、加强惩处力度,创新惩处方式
        (一) 制定信誉评价制度
        (二) 建立通用的全方位的信用数据系统
        (三) 建立信用奖惩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影响的研究 ——基于双重效应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研究综述
        1.3.2 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及现状研究综述
        1.3.3 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提升作用的研究综述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安全主动性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安全主动性行为概念界定
    2.2 安全主动性行为的理论基础
        2.2.1 调节定向理论
        2.2.2 感知的组织支持理论
        2.2.3 个人-组织匹配理论
    2.3 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元分析
        2.3.1 元分析研究假设
        2.3.2 元分析数据收集
        2.3.3 元分析研究设计
        2.3.4 元分析验证
        2.3.5 元分析结果
    2.4 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的双重效应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内部效应的概念模型
    3.1 相关理论的研究假设
        3.1.1 感知的组织安全支持理论的研究假设
        3.1.2 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匹配的研究假设
    3.2 安全主动性行为的研究假设
    3.3 安全主动性行为中介效应的研究假设
    3.4 安全主动性行为内部效应的概念假设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量表的设计步骤与原则
    4.2 量表开发流程
    4.3 变量的定义与初始量表
        4.3.1 变量的定义
        4.3.2 初始量表简介
        4.3.3 感知的组织安全支持初始量表
        4.3.4 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匹配初始量表
        4.3.5 安全亲社会行为与安全前摄行为初始量表
        4.3.6 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初始量表
    4.4 量表试测
        4.4.1 初始量表试测与数据收集
        4.4.2 初始量表检验
        4.4.3 初始量表信度检验
        4.4.4 初始量表效度检验
    4.5 正式量表形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内部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正式调研方案与数据收集
    5.2 正式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5.2.1 正式量表信度检验
        5.2.2 正式量表效度检验
    5.3 结构方程全模型检验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模型检验结果
        5.3.3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5.3.4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讨论
        5.3.5 模型修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外部效应的仿真研究
    6.1 计算实验建模与仿真介绍
    6.2 计算实验适用性分析
    6.3 模型构建
        6.3.1 仿真界面及功能
        6.3.2 基本假设与背景设定
        6.3.3 计算实验系统内各主体设定
        6.3.4 小微企业自动学习机制
        6.3.5 计算实验参数与情景设置
    6.4 模拟实验与结果分析
        6.4.1 不同情景下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周期演化
        6.4.2 不同情景下小微企业利润的周期演化
        6.4.3 仿真模拟结果对比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的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管理对策
    7.1 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内部效应引导的管理对策
        7.1.1 发挥员工对组织安全支持的影响作用
        7.1.2 发挥员工安全价值观的主导作用
        7.1.3 依靠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的重要性
        7.1.4 发挥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的“桥梁”作用
    7.2 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外部效应引导的管理对策
        7.2.1 社会与政府应构建员工发挥安全主动性行为的渠道
        7.2.2 政府与社会应建立合理的处罚与激励措施
        7.2.3 政府应完善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8.2.1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
        8.2.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2 结构方程模型MPLUS代码
附录3 计算实验代码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四、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现状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规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D]. 蔡璐. 辽宁大学, 2020(07)
  • [2]内江市政府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的研究[D]. 周财亿.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面向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X镇政府预防方案研究[D]. 杨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温陈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中小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监管研究 ——以肇庆J镇小五金行业为例[D]. 洪嘉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问题及对策分析[J]. 党显龙. 新西部, 2020(12)
  • [7]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D]. 汤梅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0)
  • [8]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B镇为例[D]. 王德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
  • [9]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许洁瑜. 苏州大学, 2019(06)
  • [10]员工安全主动性行为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影响的研究 ——基于双重效应的分析框架[D]. 王琦玮. 江苏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