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康复工程技术与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截瘫患者伸腿

现代康复工程技术与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截瘫患者伸腿

一、现代康复工程技术与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截瘫患者迈开双腿(论文文献综述)

汤春泉[1](2018)在《活血化瘀中药和激素交替骶管注射治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等一系列症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治疗多配合骶管注射治疗,既缩短了疗程,有提高了疗效。骶管注射疗法就是将药物注入硬膜外腔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治疗方法操作简易,安全性高,疗效突出,因此临床应用较多。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该方法使用过程中,其中的问题也逐渐为临床医师发现,注射液的合理配伍方面尚未有定论,根据国内外的文献报道,临床医师选择多种多样,仅激素类药物就有4种。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还加入B族维生素、碱性药物甚至活血化瘀中药。另外,不同药物混合,例如中药+西药配伍,存在相互拮抗作用,从而降低疗效。既往大量文献表明,骶管注射治疗中,单纯用中药+针灸治疗LDH的疗效与单纯使用激素基本相同。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和激素交替骶管注射治疗LDH的临床效果,与对照组方案进行对比,探讨合理的药物配伍方案,以更好的指导LDH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阳春市中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8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每组44例,对照组采取物理理疗、静脉用药等方法。观察组采用活血化瘀中药(丹参注射液)+激素交替骶管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Lasegue征角度、ROM、VAS评分、M-JoA评分、IgM、IgG等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活血化瘀中药+激素交替骶管注射组优良率77.3%、总有效率93.2%,对比对照组组优良率54.5%、总有效率77.3%,在LDH的疗效中显着优于对照组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Lasegue征、髋关节RO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IgG、IgM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着(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IgG、IgM水平的降低程度更加显着(P<0.05);活血化瘀中药+激素交替骶管观察组、对照组在1周后、4周后的VAS的M-J0A评分结果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说明两种治疗方面均有效;组间对比中,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及M-JOA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活血化瘀中药+激素交替骶管注射治疗在缓解LDH病人腰腿痛、改善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方案。结论:活血化瘀中药+激素交替骶管注射治疗LDH疗效较对照组方案更突出。交替使用激素与中药不仅可以避免患者对单一治疗方法的耐受,还能在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的同时减少并发症。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安全、费用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王一琳[2](2015)在《人性化理念下的康复型辅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人性化理念下的康复型辅具为研究对象,本着用户需求为主的研究宗旨,以用户的角度作为出发点,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与设计结合,使残疾人有自主康复、生活的能力从而根本上提高生活质量。文章的理论载体是人性化理念下的研究,选用与人们健康密不可分的辅具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对用户情感需求进行研究并设计出基于人性化设计理念下的康复辅助类产品,在人性化设计中寻找用户情感和心理诉求点。首先,本文阐明了现阶段辅具与康复训练器的研究领域和现状,分析出辅具走向个人化的趋向,康复训练器也急需适应患者自主康复的情况。提出了辅具与康复训练器应结合的问题,后经对辅具的类型,康复训练器的康复方法和两者的用户群进行分析,得出康复训练器康复方式单一和过于注重功能化的设计问题。其次,论述了研究康复型辅具与人性化理念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康复型辅具技术,外观的发展方向。再次,综合人性化下的辅具与行为提出了人性化设计中主观偏向性,情绪的不稳定性,亲和与负亲和性三种因素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同时将设计中的行为科学观察法与康复理论相结合,分析人性化设计里辅具产品与人的行为方式,其中细化分析人性化设计理念当中的本能,行为和反思这三个层次。最后依据人性化的三种因素和三种层次,通过阶层分析法与行为观察法这两种设计方法和康复型辅具的结合。基于此理论探讨康复型辅具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秦涛[3](2015)在《踏板式步行训练机器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以及脑卒中等导致的偏瘫患者数量不断增多,治疗师资源却大量匮乏,利用减重支撑系统配合实现步态训练的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得到了广泛关注。步行训练家庭化、训练模式多样化是目前步行训练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改良、开发结构精巧、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的家庭化、社区化的步行康复训练机器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促进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康复医疗水平、提高偏瘫患者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如何利用踏板式步行训练机器人,帮助偏瘫患者和体弱老年人提供符合自然行走步态的减重步态训练的问题,在踏板式步行训练机器人的机构和控制方案、机构尺度综合、步态运动规划、人机系统动力学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综述国内外步行训练机器人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在对现有步行训练机器人的机械结构、驱动形式、工作原理及训练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人体步行运动特征和偏瘫临床康复原则,提出一种考虑踝关节和跖趾关节运动及主动减重控制的足底驱动踏板式步行训练机器人的机构方案。阐述机器人的机构特点和工作原理,根据机器人的结构特点及使用要求确定机器人的总体控制方案;并根据不同康复时期、不同患病程度的患者提出被动训练控制策略和助力训练控制策略。根据步态机构运动学分析,结合其本身特点,依据正常步行时的步态和下肢转角运动规律对步态机构、踝关节姿态约束机构、跖趾关节姿态约束机构和膝关节辅助屈膝机构进行尺度综合,确定机构各连杆的尺寸参数及直线、曲线约束机构的轨迹;利用Matlab工具箱建立机构的仿真模型,仿真分析验证机构尺度综合的合理性和机构设计的可行性。根据正常平地步行时的时相分布关系及步态机构本身特点,提出一种适用于步行训练机器人的步态运动规划模型,实现对步行训练时双腿步态时相分布的合理控制;以实验得到的人体重心运动轨迹测量模型为减重步态训练重心的预定跟踪轨迹,提出一种基于重心控制的减重训练步态规划方法,实时调整、跟踪重心的运动轨迹,保证患者的身体重心与下肢步态的协调控制;根据机器人的结构特点,提出单腿摆动训练和双腿摆动训练等特殊步态训练的规划方法,帮助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时患侧肢体的强化训练;仿真分析验证步态运动规划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了研究人体下肢和步态机构的力学特性,分别建立人体下肢和步态机构的力学模型,采用虚功原理求解人体下肢和步态机构的广义力,并利用拉格朗日法建立人体下肢和步态机构的动力学方程;采用牛顿-欧拉法建立人机系统动力学模型,以步态机构带载动力学模型为被控对象,分析不同减重力、不同步速情况下的步态训练对系统驱动性能的影响,验证动力学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步态机构的系统优化、驱动电机的选型以及人机系统控制方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最后,研制踏板式步行训练机器人实验样机,利用Quanser半物理仿真实验平台进行机器人样机性能实验、步态训练运动规划模型验证实验以及机器人载人步行训练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验证机器人机构方案的合理性和运动规划及控制策略的可行性,证明机器人可以辅助偏瘫患者及体弱老年人进行步行康复训练。

王晓博[4](2012)在《以医疗机构外部环境为重点的康复性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关注,自然助益假说等理论的提出,人们清楚的认识到恶劣的环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而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帮助非健康人士促进康复。国外关于康复性景观有着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将国外的先进理念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的康复性景观之路是时代的需求。本文运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工程实践等方法,在明确选题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鉴与引入、国内外对于康复性景观研究的分析及实地调研,对康复性景观进行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对康复性景观的内涵进行合理的界定,明确康复性景观的概念、特点,对康复性景观与恢复性环境、园艺疗法、景观疗法等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阐述康复性景观的分类,对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第二,将相关学科,主要是医学与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理念与具体操作层面与康复性景观进行结合性研究。在理念上,吸收医学与环境心理学治疗与康复的整体观、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心理与生理的统一观,及因人而异与以人为本的观念,文化与社会因素兼容并蓄的观念;从人体患病的机理,和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中,发现康复性景观的特征及禁忌。在具体操作层面,借鉴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康复性景观的规划设计目标;从康复治疗技术中提炼出康复目的对景观的功能要求;总结适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要素、组织规律等。第三,以类型为出发点,对医院的外部环境、临终关怀花园及疗养景观等康复性景观进行探讨,将国外的理论在中国进行适用研究,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及景观本身进行分析,总结出各自的特点、功能及设计要点等,同时结合国内外的实际案例对理论做进一步解读。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医学与环境心理学的知识与风景园林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为康复性景观找到相对科学的理论支撑;将医院外部环境中,国外相对成熟的理论进行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对临终关怀花园进行探讨,填补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加入疗养景观的内容,完善与拓展对康复性景观的认识。

陈健[5](2012)在《小腿假肢残障人士攀爬楼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残疾人是人类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至2007年,我国残疾人口数量为8296万,其中男性为4277万人,占51.55%;女性为4019万人,占48.45%;15~59岁的残疾人口为3493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42.10%,其中很大一部分残疾人口是处于就业年龄段,但是由于他们的残疾影响,多数人不但难以进行工作,甚者生活自理能力都存在困难。本文即是以此为研究重点,在具体分析对比正常人士与膝关节以下佩戴假肢的残障人士在攀登斜梯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探寻小腿假肢者人体相关运动学与动力学参数对爬梯能力的影响是否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运动规律,比较佩戴膝关节以下假肢受试者对爬梯作业能力的影响,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相关的建设的意见,以期为后者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具有正常机体功能的6人,小腿残缺且佩戴假肢的人员6人,且全为男性,包含左右腿,其膝关节可屈曲,能够完成爬梯动作,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运用三维影像解析与手、足部压力的测试方法,研究、分析膝关节以下佩戴假肢的残疾人士在攀登斜梯过程中的相关规律性的问题。研究结果:(1)爬梯阶段,当梯子呈15°的倾角时,正常组的重心平均速度为0.9m/s,而实验组的重心平均速度为0.75m/s,正常组的膝关节平均角度为73.5°左右,而实验组假肢侧的膝关节平均角度则为77.7°左右。(2)在30°斜梯上攀爬时,正常组手部测试所得力量均值约为22.3N,足部左右脚压力值平均约为293.1N,实验组手部力量均值为19.8N,足部压力均值约为277.4N。(3)整个腿部登伸过程中,正常组的足底压力接触区一般位于足部五个趾骨的区域,压力切迹具有明显的从前之后的提升变化。实验组的足底压力图形区多位于足中部,且边际不明。主要结论:(1)小腿假肢的佩戴对于残疾人完成爬梯作业提供了较好的代偿作用,但是应注意训练其基本的站立、摆动等动作,加强恢复残存肢体肌力,锻炼其平衡能力。(2)爬梯速度对于爬梯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小腿假肢残疾人士的功能恢复,日常生活,不建议快速攀爬。(3)梯子较大的倾斜角度所需的手脚力量较小,且膝关节屈曲幅度也就可以降低,这对于提高爬梯作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提供一定的支持。(4)从手脚力量看,爬梯活动中手部力量比较脚部力量具有更大的变化性和更高的敏捷度,而脚部力量更加需要的是稳定性,而小腿假肢者则与此相反。

孟宪辉[6](2012)在《全向移动康复机器人智能运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医学证明,对于肢体运动功能退化或损伤的患者,除了早期的手术治疗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在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提高过程中,正确的、科学的康复训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康复医学和康复机器人技术的研究有了更现实的意义和更广阔的空间。本文以全向移动康复机器人的运动特点为基础,力图设计出一种机器人主动训练运动模式,它是机器人自主运动带动下肢障碍患者康复训练的一种运动模式。首先,康复机器人如果能自主运动,其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利用超声波传感器和单片机组成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根据机器人运动特点,采集外部环境中的障碍物信息,并用BP神经网络技术,对周围环境的障碍物进行模式识别和分类,在应用MATLAB软件对BP神经网络分类器的生成过程和结果进行仿真,通过改进BP算法,应用LM算法使得BP神经网络分类器达到设计要求结果,经过统计多次的仿真测试结果的数据显示,这种分类器能够很好对障碍物模式进行识别和分类,从而能够很好的对周围环境进行识别。其次,本文通过对单肢运动障碍患者的步态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分析结果与采集到的机器人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值,设计一种适合全向移动机器人的步态检测技术,即用LM算法生成的BP神经网络步态模式识别器。通过MATLAB仿真,此分类器能对患者康复训练中的步态进行很好的识别。然后,设计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全向移动康复机器智能运动方法。通过对前面研究成果和模糊控制技术在机器人避障算法的应用,构造出一种融合了全向移动特点和患者步态信息的机器人避障模糊控制器。通过MATLAB仿真结果,机器人在自主运动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避障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患者的不同步态状况。从而生成一种全向移动康复机器人智能运动策略。

李素萍[7](2010)在《现代科技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康复、回归社会需要辅助器具。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残疾人的康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文章从几个方面展现了现代科技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应用。

张威[8](2010)在《多功能助行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多功能助行机器人是基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辅助行走和康复训练而提出的,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社会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完成多功能助行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包括机器人控制器的软硬件系统设计,对其四种工作模式进行控制方法分析,并完成了基于半物理仿真平台的控制系统实验,与样机实验。本文介绍了下肢康复机器人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提出多功能助行机器人的总体设计方案。通过分析多功能助行机器人的机械本体结构,明确了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目标,提出多功能助行机器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控制器采取ATmega128+FPGA的控制核心,通过实时采集控制指令与各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实现对机器人各个驱动电机的高速并行驱动,有效完成机器人在各个模式下的运动控制。通过对各个工作模式下的康复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完成机器人控制器的软件设计,包括轮椅模式下的位置-速度控制方案、起坐模式下的开环控制方案、康复模式下的位置-电流控制方案以及助力行走模式下的位置-速度与位置-电流协调控制方案。并通过在控制系统仿真与建模工具Matlab/Simulink下的建模,结合半物理仿真平台dSPACE完成对各个模式下控制性能的调试。研究完成的多功能助行机器人样机控制器在实验过程中,能够迅速反应使用者的操作意图,并且准确完成各个模式下的动作,具有实时性能好,定位精度高、运行稳定可靠的特点。控制系统达到设计目标,为本课题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经验。

陈亚伟[9](2002)在《生命之火在这里重新点然——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巡礼》文中指出 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门诊大厅里,一幅巨型大理石浮雕横贯南北,精心雕刻在上面的太阳、星星、月亮和大地、波涛以及无数双巨手浑然一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10多年来,许许多多残疾

陈亚伟[10](2000)在《让截瘫患者走向新生活》文中认为 新千年的第一个新春佳节,一辆崭新的尼桑宝马王轿车驶进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附属博爱医院,稳稳地停在早已迎候在门口的医护人员和康复工程技术人员身边。司机一下车,就紧紧握住关教授的手,激动地说:"是你们的高超技术使我重新迈开双腿走路,重新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天,我给你们拜年来了!"脊柱脊髓损伤外科主任关骅教授感慨地对大家说:"这位司机姓名叫张新,他由完全瘫痪到行走、驾车,可以说是现代康复医学技术与现代康复工程

二、现代康复工程技术与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截瘫患者迈开双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康复工程技术与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截瘫患者迈开双腿(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化瘀中药和激素交替骶管注射治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研究
        1.1 概述
        1.2 发病机理
        1.3 疾病分型
        1.4 临床症状
        1.5 体征
        1.6 影像学检查
        1.7 评分系统和标准
        1.8 治疗
        1.9 早期预防
    2 传统医学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
        2.2 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中止试验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
        3.2 观察组
    4 观察项目
        4.1 一般项目
        4.2 疗效评判标准
        4.2.1 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评定
        4.2.2 VAS评分
        4.2.3 M-J0A评分
        4.2.4 血液中IgG、IgM含量变化
    5 统计学处理
    6 技术路线图
    7 结果
        7.1 一般资料分析
        7.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7.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拉塞格征,ROM评分比较
        7.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gG,IgM水平比较
        7.5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评分比较
        7.6 两组治疗前后M-JOA评分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人性化理念下的康复型辅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辅具与康复训练器
    2.1 辅具的基本类别与现状
        2.1.1 康复训练器康复方式单一
        2.1.2 康复训练器主被动方式区分明确
    2.3 辅具的发展趋势
    2.4 辅具的用户群分析
    2.5 康复训练器的康复理论及方式分析
    2.6 康复训练器主动与被动康复训练研究
    2.7 康复训练器相关人性化问题
        2.7.1 康复训练器的特点
        2.7.2 康复训练器的缺点
        2.7.3 康复训练器与辅具的结合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康复型辅具产品人性化设计的方法
    3.1 人性化因素的历史意义
    3.2 人性化设计的三个层次
        3.2.1 人性化设计中本能层次
        3.2.2 人性化设计行为层次
        3.2.3 人性化设计反思层次
    3.3 人性化设计的三个因素
        3.3.1 情绪的稳定性因素
        3.3.2 人性化设计中主观偏向性因素
        3.3.3 人性化设计中亲和性与负和性因素
    3.4 人性化的中的行为科学观察法
        3.4.1 人性化中的行为科学
        3.4.2 人性化中操作性与行为的输出
        3.4.3 以辅助器材为例的行为与人性化设计
    3.5 人性化设计中阶层类别分析法
    3.6 人性化设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康复型辅具人性化设计与应用流程
    4.1 辅具设计要素总结
    4.2 下肢残疾人群体使用辅具情况分析
    4.3 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4.4 设计目标确定
    4.5 康复型辅具情感分析过程
        4.5.1 层次关系推论
        4.5.2 自由度的确定
        4.5.3 驱动方式的确定
第五章 方案设计过程
    5.1 设计生成阶段
    5.2 康复型辅具情感评价阶段
    5.3 方案设计评估
    5.4 设计说明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附录A
附录B
致谢

(3)踏板式步行训练机器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步行训练机器人研究现状
        1.2.1 步行训练机器人主要类型
        1.2.2 外骨骼式步行训练机器人研究现状
        1.2.3 踏板式步行训练机器人研究现状
        1.2.4 其他形式步行训练机器人研究现状
    1.3 步行训练机器人现状分析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踏板式步行训练机器人总体方案
    2.1 引言
    2.2 人体步行运动特征分析
        2.2.1 人体下肢解剖结构
        2.2.2 人体下肢步行运动分析
        2.2.3 偏瘫临床康复原则及对机器人系统的设计要求
    2.3 踏板式步行训练机器人结构方案
        2.3.1 机器人总体结构方案
        2.3.2 步态训练单元结构方案
        2.3.3 减重系统结构方案
    2.4 步行训练机器人控制方案
        2.4.1 机器人控制系统
        2.4.2 机器人控制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步行训练机器人机构尺度综合
    3.1 引言
    3.2 步态机构运动学分析
        3.2.1 步态机构正运动学分析
        3.2.2 步态机构逆运动学分析
    3.3 步态机构尺度综合
        3.3.1 目标步态轨迹
        3.3.2 步态机构尺寸参数优化
    3.4 踝关节姿态约束机构尺度综合
        3.4.1 正常步行时足底转角运动规律
        3.4.2 踝关节姿态约束机构尺度综合
    3.5 跖趾关节姿态约束机构尺度综合
        3.5.1 正常步行时跖趾关节运动分析
        3.5.2 跖趾关节姿态约束机构尺度综合
    3.6 膝关节辅助屈膝机构尺度综合
        3.6.1 正常步行时膝关节运动分析
        3.6.2 步态训练时膝关节运动分析
        3.6.3 膝关节辅助屈膝机构尺度综合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步行训练机器人步态运动规划
    4.1 引言
    4.2 机器人步态训练运动过程划分
    4.3 基于时相分布关系的周期步运动规划
        4.3.1 周期步阶段曲柄转速规划
        4.3.2 起步和止步阶段曲柄转速规划
        4.3.3 仿真分析
    4.4 基于重心控制的减重训练步态规划
        4.4.1 基于重心控制的减重训练步态规划方法
        4.4.2 减重步态训练重心运动轨迹测量
        4.4.3 步态训练足底力测量原理
    4.5 特殊步态训练的运动规划
        4.5.1 单腿摆动训练模式运动规划
        4.5.2 双腿协调摆动训练模式运动规划
        4.5.3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步行训练人机系统动力学分析
    5.1 引言
    5.2 人体下肢力学分析
        5.2.1 人体下肢静力学分析
        5.2.2 人体下肢动力学分析
    5.3 步态机构力学分析
        5.3.1 步态机构静力学分析
        5.3.2 步态机构动力学分析
    5.4 人机系统动力学分析
        5.4.1 人机系统动力学建模
        5.4.2 人机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步行训练机器人样机研制及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原理样机研制
        6.2.1 机器人样机结构
        6.2.2 控制系统
    6.3 机器人样机性能实验研究
        6.3.1 踏板转角范围测试实验
        6.3.2 步态训练单元运动规划验证实验
    6.4 步行训练实验研究
        6.4.1 被动训练实验研究
        6.4.2 助力训练实验研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以医疗机构外部环境为重点的康复性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环境与健康问题面前的责任
        1.1.2 对风景园林的内容丰富与价值强调
        1.1.3 探索适合中国的康复性景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状研究分析:与相关学科的结合及国外理论的中国化探索
    1.3 研究的内容简介
        1.3.1 标题的衍变
        1.3.2 研究内容的组织
        1.3.3 研究内容的缺憾
    1.4 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查阅
        1.4.2 实地调研
        1.4.3 工程实践
        1.4.4 其它方法
    1.5 论文的框架
2 康复性景观之解析
    2.1 康复性景观的含义
        2.1.1 康复性景观的概念
        2.1.2 康复性景观的特点
        2.1.3 康复性景观与恢复性环境之间的差异
        2.1.4 康复性景观与园艺疗法、景观疗法之间混淆的厘清
    2.2 康复性景观的分类简介
        2.2.1 依据康复性景观存在的场所进行分类
        2.2.2 依据康复性景观针对的人群进行分类
        2.2.3 依据康复性景观的性质进行分类
        2.2.4 依据康复性景观的参与方式进行分类
    2.3 康复性景观的发展趋势
        2.3.1 康复性景观走出医疗机构的围墙
        2.3.2 康复性景观的观念与功能渗透入景观的各个领域
3 医学与环境心理学对康复性景观理念的影响
    3.1 医学与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康复性景观观念上的影响
        3.1.1 医学观念对康复性景观的指导
        3.1.2 环境心理学与康复性景观的契合
        3.1.3 环境心理学对康复性景观观念上的影响
    3.2 医学与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形成对康复性景观的品质要求
        3.2.1 人体患病的机理对康复性景观功能及氛围的引导
        3.2.2 压力缓解理论对自然之价值的强调
        3.2.3 注意力恢复理论对景观康复性功能实现途径的启示
        3.2.4 应激理论对康复性景观的补偿性要求
        3.2.5 先天本能与后天习得在康复性景观中的综合应用
4 医学与环境心理学对康复性景观的具体指导
    4.1 对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
    4.2 康复性景观的规划设计目标
        4.2.1 康复性景观的品质目标
        4.2.2 针对不同使用者的康复目标
    4.3 康复治疗技术在康复性景观中的应用
        4.3.1 能在康复性景观中应用的康复治疗技术
        4.3.2 常见疾病在康复性景观中的康复治疗
    4.4 康复性景观中的要素、规律与时空性
        4.4.1 符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形态要素
        4.4.2 符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感官要素
        4.4.3 符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物质要素
        4.4.4 符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组织规律
        4.4.5 符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空间与时间
5 医院中的康复性景观——医院外部环境
    5.1 中国医院外部环境简介
        5.1.1 中国医院外部环境的特点及改进对策
        5.1.2 中国医院建设热潮的到来及医院外部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5.2 国外理论在中国医院外部环境中的适用性研究
        5.2.1 国外理论在中国医院外部环境中的适用可能
        5.2.2 医院总体规划与医院外部环境
        5.2.3 医院建筑设计与医院外部环境
        5.2.4 医院外部环境本身的建设
        5.2.5 医院管理维护与医院外部环境
        5.2.6 医院外部环境用后评估与再建设
    5.3 医院外部环境结合案例的研究
        5.3.1 北京电力医院改扩建项目外部环境研究
        5.3.2 北京望京医院的南侧绿地方案探讨
6 临终关怀中的康复性景观——临终关怀花园
    6.1 临终关怀花园简介
        6.1.1 临终关怀花园与临终关怀
        6.1.2 伴随临终关怀而发展的临终关怀花园
        6.1.3 临终关怀花园的使用者
        6.1.4 临终关怀花园的类型
        6.1.5 临终关怀花园的特点
        6.1.6 临终关怀花园的功能
        6.1.7 临终关怀花园与其它康复性景观的关系探讨
    6.2 中国临终关怀花园设计要点
        6.2.1 对基本行为需求的满足
        6.2.2 考虑晚期病人的身体状况而设计
        6.2.3 考虑面对死亡的特殊心理而设计
        6.2.4 使人们了解临终关怀花园的使用
    6.3 临终关怀花园结合案例的研究
        6.3.1 休斯顿临终关怀院花园
        6.3.2 台湾悲伤疗愈花园
7 疗养性质的康复性景观——疗养景观
    7.1 疗养景观的特点
        7.1.1 使用者自主参与性的增强
        7.1.2 康复性景观中的“伊甸园”
    7.2 景观疗养因子与康复
        7.2.1 景观疗养因子与慢性疾病
        7.2.2 景观疗养因子与延缓衰老
        7.2.3 景观疗养因子与亚健康
    7.3 不同类型的疗养景观
        7.3.1 山地疗养景观
        7.3.2 温矿泉疗养景观
        7.3.3 森林疗养景观
        7.3.4 海滨疗养景观
        7.3.5 沙漠疗养景观
        7.3.6 喷泉疗养景观
        7.3.7 位于良好自然景观内的名胜古迹及古村落
    7.4 疗养院的康复性景观
        7.4.1 疗养院简介
        7.4.2 疗养院总体规划与康复性景观
        7.4.3 疗养院建筑与康复性景观
        7.4.4 疗养院的康复性景观内部规划设计
        7.4.5 疗养院的康复性景观结合案例的研究
    7.5 作为特殊疗养地的长寿村
        7.5.1 长寿村的特点及对康复性景观的启示
        7.5.2 长寿村结合案例的研究——中国广西巴马
8 结语
    8.1 从困惑到欣慰的研究历程
    8.2 未来研究方向的确立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小腿假肢残障人士攀爬楼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概述
    2.2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概述
    2.3 运动生物力学的主要测量手段
        2.3.1 运动学研究方面
        2.3.2 动力学研究方面
        2.3.3 生物学研究方面
    2.4 运动生物力学在相关体育项目中的应用
        2.4.1 运动生物力学在体操项目中的应用
        2.4.2 运动生物力学在武术项目中运用
        2.4.3 运动生物力学在健美操项目中的运用
    2.5 运动生物力学在康复领域中的研究应用
        2.5.1 各种适用假肢的三维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
        2.5.2 步态分析、足底受力系统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3.3 实验过程
4 研究结果
    4.1 向上攀爬过程的相关数据特征
    4.2 到达梯顶部相关数据特征
    4.3 下斜梯过程中的相关数据特征
5 分析与讨论
    5.1 假肢对于膝关节以下残疾人士的功能代偿作用
    5.2 独立变量条件下对攀爬过程稳定性的影响
        5.2.1 梯子倾斜角度对爬梯效果的影响
        5.2.2 爬梯速度对爬梯效果的影响
    5.3 因变量条件下对爬梯效果的影响
        5.3.1 膝关节角度对爬梯效果的影响
        5.3.2 手、足部力量特点及对爬梯效果的影响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6)全向移动康复机器人智能运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康复机器人研究的动态和水平
        1.2.1 国外康复机器人研究动态
        1.2.2 国内康复机器人研究动态
    1.3 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康复机器人对障碍物的模式识别
    2.1 全向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原理
    2.2 机器人对环境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2.2.1 超声波传感器采集外部信息
        2.2.2 单片机技术对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
    2.3 机器人对障碍物的模式识别
        2.3.1 神经网络与模式识别
        2.3.2 BP神经网络分类器的结构和机理
        2.3.3 障碍物的模式识别器的设计和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康复机器人对步态的模式识别
    3.1 下肢障碍患者行走时的生理特征和步态规律
        3.1.1 人体在行走过程中的基本平面和轴
        3.1.2 正常人体和单肢障碍患者的行走步态
    3.2 机器人对患者步态的数据信息采集与处理
    3.3 机器人对患者步态的模式识别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器人基于模糊控制技术的运动策略
    4.1 模糊控制技术原理
    4.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2.1 确定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4.2.2 变量的模糊化
        4.2.3 模糊推理决策算法的设计
        4.2.4 输出量的模糊判决
    4.3 模糊控制系统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超声波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多功能助行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康复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康复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康复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论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目标
        1.3.2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多功能助行机器人总体方案
    2.1 机械结构方案
        2.1.1 行走形式
        2.1.2 总体结构
        2.1.3 驱动方案
    2.2 控制系统方案
        2.2.1 控制系统特点
        2.2.2 控制系统设计目标
        2.2.3 控制方案总体设计
        2.2.4 控制方案硬件实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供电电源系统设计
        3.1.1 电源的抗干扰设计
        3.1.2 电池欠压保护设计
        3.1.3 控制板供电电源
        3.1.4 驱动板供电电源
    3.2 数字控制模块的设计
        3.2.1 主控单片机系统的设计
        3.2.2 FPGA系统的设计
    3.3 功率驱动模块的设计
        3.3.1 PWM驱动电路设计
        3.3.2 过流保护模块设计
        3.3.3 电流采样模块的设计
    3.4 操控盒的硬件设计
        3.4.1 按键电路设计
        3.4.2 操作摇杆电路设计
        3.4.3 显示电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系统软件原理与设计
    4.1 伺服电机的控制原理
        4.1.1 伺服电机的控制模型
        4.1.2 伺服电机的控制策略
    4.2 轮椅模式
        4.2.1 操作杆模拟量采集
        4.2.2 操作杆给定值解算
        4.2.3 行走轮的闭环控制
    4.3 坐起训练模式
        4.3.1 坐起训练模式的工作原理
        4.3.2 坐起训练模式的控制策略
    4.4 康复训练模式
        4.4.1 康复训练模式的工作原理
        4.4.2 康复训练模式的控制策略
    4.5 助行训练模式
        4.5.1 助行训练模式的工作原理
        4.5.2 助行训练模式的控制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研究及样机研制
    5.1 基于dSPACE的控制系统性能调试
        5.1.1 dSPACE半物理仿真技术
        5.1.2 多功能助行机器人的半物理控制系统组成
        5.1.3 半物理控制实验的数据通讯调试
        5.1.4 行走轮的控制性能调试
    5.2 多功能助行机器人样机调试
        5.2.1 硬件调试
        5.2.2 软件调试
        5.2.3 样机实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现代康复工程技术与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截瘫患者迈开双腿(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化瘀中药和激素交替骶管注射治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汤春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人性化理念下的康复型辅具设计研究[D]. 王一琳.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5)
  • [3]踏板式步行训练机器人研究[D]. 秦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12)
  • [4]以医疗机构外部环境为重点的康复性景观研究[D]. 王晓博. 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5]小腿假肢残障人士攀爬楼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D]. 陈健. 武汉体育学院, 2012(01)
  • [6]全向移动康复机器人智能运动策略研究[D]. 孟宪辉. 沈阳工业大学, 2012(07)
  • [7]现代科技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应用[J]. 李素萍. 医疗装备, 2010(04)
  • [8]多功能助行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 张威.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6)
  • [9]生命之火在这里重新点然——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巡礼[J]. 陈亚伟. 中国卫生, 2002(08)
  • [10]让截瘫患者走向新生活[J]. 陈亚伟. 祝您健康, 2000(08)

标签:;  ;  ;  ;  ;  

现代康复工程技术与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截瘫患者伸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