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栽培棉花植物经济价值性状研究

缺水栽培棉花植物经济价值性状研究

一、Study of Economically-valuable Traits of Cotton Plants Cultivated in Water-deficit Conditions(论文文献综述)

刘虎[1](2021)在《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文中研究指明北疆干旱荒漠地区地处我国西北牧区,该区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紧缺、草畜失衡、灌溉水管理粗放、饲草水肥响应等基础研究相当薄弱,本研究针对该区域灌溉饲草地建设中所面临的灌溉用水规律不明晰、饲草作物系数缺失、灌溉水管理策略缺乏、水肥利用效率低、施肥量与灌水量时空不协调等问题,以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为主要试验对象,并结合苏丹草、披碱草等当地优势且常见的饲草作物,通过在北疆阿勒泰地区开展单作和混间播条件下非充分灌溉试验、水肥耦合试验,从水量平衡原理、饲草作物水模型、灌溉水优化配置、作物混间播高产栽培和水肥耦合理论等角度,提出单作灌溉饲草作物灌溉关键指标和灌溉制度;通过分析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产出效应及灌溉水效益,提出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最优间播组合模式;优选了缺资料地区ET0简化计算方法,并对FAO推荐的饲草作物系数Kc进行了修正;基于最小二乘法确定了苏丹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的饲草作物水模型,并采用动态规划法对灌溉水进行了优化配置,提出了不同可供水量条件下饲草地灌溉水管理决策方案;构建了单作条件和混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料的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并提出最佳水肥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北疆干旱荒漠地区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北疆干旱荒漠地区规模化高效开发利用饲草地提供技术支撑。具体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饲草作物不同种植模式下需水规律与滴灌灌溉制度紫花苜蓿在全年中收获两茬,每茬生长期约为60 d,充分灌溉条件下需水量为690 mm。全生育期连续受旱时,需水量为607 mm,仅为充分灌溉时的88%;苏丹草的需水量随着作物受旱情况的加剧而逐渐减少,其充分灌溉的需水量为431 mm,重旱条件下需水量仅为充分灌溉的48.0%;青贮玉米抽穗—开花期不灌水条件下需水量最小,仅为341.0 mm,为充分灌溉时的60%。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产量最大时的灌溉定额分别为407 m3/亩、264 m3/亩和367 m3/亩,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时的灌溉定额为367 m3/亩、172 m3/亩和286 m3/亩。间播条件下,采用2行青贮玉米与12行紫花苜蓿组合可以得到较多的粗蛋白质、钙以及磷,而紫花苜蓿单作是营养产出最高的种植模式。4行青贮玉米与8行紫花苜蓿间播的光能利用率最高,并且对地表会起到较好的覆盖作用,能在保证较低需水水平下(需水量为660.5mm),得到最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基于FAO推荐方法的ET0计算方法优选与Kc值修正以FAO56 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的ET0为标准,通过比较与其他4种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在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时段FA056 PM法与FAO Penman法和IA法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PT法和HS法计算的ET0较FAO56 PM计算值总体偏大,且偏差较大。IA法所需要的气象资料仅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并且计算结果有较高精度,IA法可以代替FA056 PM法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完成ET0计算。经过修正后,青贮玉米在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的Kc分别为0.8、0.96、1.03和0.79,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92。苏丹草在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的Kc分别为0.66、0.77、0.91、和0.84,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80。紫花苜蓿第一/二茬的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快速生育期的Kc分别为0.94/0.51、1.03/1.18、0.86/1.09,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93。苏丹草、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的全生育期修正后的全生育期作物系数Kc较FAO56推荐值,分别提高了10.00%、13.04%、5.38%。(3)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饲草产量响应与作物水模型确认紫花苜蓿、青贮玉米和苏丹草均为充分灌溉条件下产量最高,苏丹草产量与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呈显着的线性相关。紫花苜蓿在返青-分枝期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苏丹草全生育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受重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青贮玉米在抽穗-开花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达到最高,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连续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北疆干旱荒漠地区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需(耗)水量与饲草料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Jensen模型、Stewart模型和Jensen模型来进行模拟预测,三种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51%、9.24%和9.25%,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作物各自生长最为敏感阶段分别是紫花苜蓿的分枝-孕蕾期(第一茬)、苏丹草的灌浆-乳熟期和青贮玉米的苗期。(4)基于饲草作物-水模型与DP法的有限灌溉水量优化配置当灌溉供水量M出现轻度紧缺时(紫花苜蓿420 mm≤M≤500 mm、苏丹草250mm≤M≤360 mm、青贮玉米200 mm≤M≤450 mm),应分别优先保证紫花苜蓿蔓枝延长期、苏丹草孕穗开花期和青贮玉米孕穗开花期的供水量;当灌溉供水量十分紧张时(紫花苜蓿M≤420 mm、苏丹草M≤250 mm、青贮玉米M≤200 mm),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应分别优先保证第二茬开花成熟期、苗期、孕穗开花期的供水量。(5)水肥耦合条件下饲草料地水肥响应北疆干旱荒漠地区膜下滴灌青贮玉米,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拔节期青贮玉米的株高和茎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青贮玉米株高增长最快的处理为高肥轻旱,在不受旱和轻度受旱条件下,青贮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中旱和受重旱条件下,中肥和低肥的叶面积指数相当。灌溉量在250m3/亩,追肥施肥量在10 kg/亩,青贮玉米产量可达3000 kg/亩。当灌溉量、追肥施肥量大于上述量时,产量增加幅度不大。水利用效益最大的是高肥重旱处理,化肥利用效益和水肥耦合效益均为低肥不受旱处理;产值较高的为高肥不受旱、中肥不受旱和中肥轻旱处理。紫花苜蓿和不同饲草进行混间播时,混播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组合,施农家肥量1231 kg/亩,灌溉定额为240 m3/亩;间播的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施农家肥量2248.9 kg/亩、灌溉定额180 m3/亩。混播条件下饲草生育期内最大需水强度为5.73 m3/(亩·天),混播饲草料作物干旱年灌水8次,灌溉定额为240m3/亩。混间播饲草地饲草料作物在需水强度、产量、肥料利用等方面都由于单作饲草地。

金玉环[2](2021)在《新疆荒漠环境典型短命植物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快速生长与耐逆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物遗传改良能够促进粮食和营养安全,已经成为科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目前作物育种策略缺少足够的效率,还难以满足短期或长期的粮食生产需求,需要将传统育种、现代生物技术、基因组学研究与“speed breeding”(加速育种)相结合加速作物改良进程,帮助我们应对100亿人口粮食需求的挑战。基因组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有效利用、多样性、粮食产量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需要在基因组和农艺性状水平上对尽可能多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从而发掘和鉴定更多优良的基因资源将来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边际土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后备耕地资源,我国新疆有3075.2万亩的边际土地,盐碱、沙性和干旱是主要的障碍因素。短命植物在新疆边际土地中广泛分布,起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微生境、保护周边农田免受沙害等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新疆尤其早春农业生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展短命植物适应环境的分子水平机理研究,为更好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短命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对未来作物育种、边缘土地的开发利用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是生长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荒漠地带的十字花科植物,表现出快速开花结果、结实量大、光合效率高和耐盐抗寒的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资源。本论文研究以小鼠耳芥为研究材料,从生理与细胞水平、分子生物学角度等建立生物学研究体系,结合RNA-seq技术等层面探索其适应特殊生境的机制及抗性基因挖掘和育种利用价值。本论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小鼠耳芥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首先开展了组织培养实验,以幼嫩的根、下胚轴、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有效地在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和多个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添加0.5 mg/L 6-苄氨基腺嘌呤和0.1 mg/L萘乙酸的MS培养基。在同一培养基上,幼根、下胚轴、叶片和叶柄均可诱导愈伤组织,其中,幼根诱导率最高。进一步以生长4周龄幼苗的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以小鼠耳芥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Δ1-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etase 1)基因P5CS1为目的基因,潮霉素B为筛选抗生素,采用外植体预培养、感染、共培养等程序,研究了农杆菌GV3101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结果表明小鼠耳芥幼根、下胚轴、叶片和叶柄四种外植体均可以诱导形成愈伤和不定芽,其中,根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而下胚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低。对叶片和叶柄进行农杆菌侵染,发现侵染所需最适宜的农杆菌浓度与侵染时间均不同,但在适宜浓度的农杆菌侵染下,都可以形成愈伤和不定芽。进一步运用花序侵染法对小鼠耳芥花序进行农杆菌侵染发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适当延长侵染时间,可提高农杆菌的转化效率,当花序侵染时间为30 s时,筛选效率可以达到0.67%。2.筛选合适的内参基因合适的内参基因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精确分析基因表达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鉴定了ACT1、ACT2、ALDH、EF1B、GAPDH、HAF1、LOS1、UBC35、UBQ9和UEP共10个候选内参基因,选择编码钾离子吸收渗透酶的KUP9作为验证基因。对小鼠耳芥进行了干旱、热激、冷和盐四种非生物胁迫,分别在0、3、6、12、24和48 h取样,以及七个不同的组织:根、下胚轴、子叶、莲座叶、茎、花和长角果,提取所有样品的RNA进行qRT-PCR试验。实验数据利用ge Norm、Norm Finder、Bestkeeper和Ref Finder 4个软件对10个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综合排名表明:(1)不同组织中,合适的内参基因是ACT1和GAPDH;(2)10%PEG6000处理下,合适的内参基因是HAF1和UEP;(3)250 m M Na Cl胁迫处理,合适的内参基因是GAPDH和ACT1;(4)低温(4℃)胁迫处理,合适的内参基因是GAPDH和UBC35;(5)在高温(40℃)胁迫处理,合适的内参基因的是GAPDH和UBQ9。综合来看GAPDH和UBQ9是所有样本中最合适的内参基因组合。KUP9基因的表达特征进一步验证了筛选出的合适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说明筛选的内参基因适合于基因表达的标准化。3.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RNA-seq分析小鼠耳芥在早春萌发以后迅速生长,统计自然生境下小鼠耳芥整个生长周期的表型变化。结果发现,萌发后一个月内株高和叶片数增加最明显,特别在抽薹期(Growth Stage 1,GS1)、始花期(GS2)、结荚期1(GS3)、结荚期2(GS4)、结荚期3(GS5)这5个时期表现出快速生长发育。半个月内形成幼苗到成苗的转变,从营养生长到开花结果、以及果荚增长的形态变化。接着选取GS1、GS2、GS3、GS4和GS5共5个生长时期的叶片开展RNA-seq分析。构建15个文库,测序产生694,576,138条raw reads和660,395,266条clean reads,总测序量达到99.06 G;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发现,GS1与GS2这两个时期差异不显着,并且差异基因个数最少,其余组间差异非常显着。五个生长发育时期共鉴出29,994个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发现大多差异基因富集在光合作用、核糖体、生理节律、α-亚麻酸的新陈代谢、氧化磷酸化、类黄酮生物合成和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等通路。其中GS3与GS2,GS4与GS3,GS4与GS4时期相比,生理节律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个数分别为24、27和24个;CO、GI和FT等15个光周期开花通路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变化非常明显。此外,GO富集分析发现KT/HAK/KUP基因家族在整个结荚期明显富集,暗示它们在小鼠耳芥的生长发育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4.钾离子转运蛋白KT/HAK/KUP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利用小鼠耳芥全基因组序列鉴定出26个KUP基因,并从琴叶拟南芥(Arabidopsis lyrata)、叶芽鼠耳芥(Arabidopsis helleri)、盐芥(Eutrema salsugineum)和亚麻荠(Camelina sativa)等4种十字花科植物中分别鉴定了14、14、16和40个KUP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123个KUP基因分为4个亚组。物种内共线性分析表明小鼠耳芥KUP的复制基因以全基因组复制(WGD)/片段重复方式为主,纯化选择是该家族基因进化的主要动力。利用15个组织的RNA-seq数据分析表明,超过1/3的基因成员在幼根中高表达,其次是种子和果柄组织。5个不同生长时期的RNA-seq数据分析表明,很多KUP成员参与植株快速生长,在结荚期(GS4和GS5)明显上调表达,表明该家族成员可能在植株增高和发育调控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qRT-PCR分析ApKUP基因响应逆境胁迫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1)ApKUP基因表达明显响应高盐(250 m M Na Cl)、干旱(10%PEG6000)、低温(4℃)和高温(40℃)胁迫,表现出复杂的变化特征;(2)缺钾时,除Ap HAK5、ApKUP1.2和ApKUP6.1上调表达,其余ApKUP基因成员下调表达;(3)50μmo/L的茉莉酸甲酯(Me JA)和1μmo/L的脱落酸(ABA)显着影响ApKUP家族在根中的表达水平;(4)1μmo/L甲基紫精(MV)胁迫显着影响ApKUP在根和子叶中的表达水平。胁迫表达结果表明,ApKUP基因的表达积极响应非生物胁迫,但是不同复制基因对之间存在表达差异,说明KUP基因在进化中具有功能上的保守和分化。综合起来,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耳芥遗传转化方法,筛选出了用于qRT-PCR实验的内参基因;以RNA-seq为基础挖掘了小鼠耳芥转录水平上参与生长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及代谢通路,如光合作用和生理节律,以及多个耐逆相关基因,如P5CS和KUP基因家族成员。发现这些基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快速响应逆境胁迫而上调表达,可能是赋予小鼠耳芥适应新疆荒漠环境快速开花成熟的适应性机制。本研究建立的研究系统为突破边际土地的改良工程体系与农作物育种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参考,挖掘的基因资源可用于植物的抗性基因工程育种,为加快作物育种策略提供理论基础,为研究和开发更多短命植物资源提供思路,将来为新疆农业生物环境的改良和作物的遗传改良做出贡献。

贺文君[3](2021)在《微咸水灌溉对滨海盐碱土水盐分布和金银花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滨海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和经济价值。滨海盐碱地存在地下水位浅且矿化度高、土壤盐含量高、土质粘重肥力低和淡水资源匮乏等问题。淡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渍化是限制滨海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微咸水灌溉对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盐碱地改良及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金银花为研究作物,通过设置0 mm(T1)、40 mm(T2)、80 mm(T3)和120 mm(T4)共4个处理的微咸水灌溉野外控制试验及中度和重度等渗盐(150和300 m M)胁迫和干旱(19.3%和28%PEG-6000)胁迫室内水培试验,探讨了微咸水灌溉对滨海盐碱土水盐分布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阐明了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明确了影响盐碱地金银花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揭示了微咸水灌溉下金银花品质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等渗干旱和盐胁迫下金银花的光合作用、光抑制和氧化损伤的差异,深入剖析其盐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微咸水灌溉下滨海盐碱地金银花种植评价体系,并综合提出了滨海盐碱地金银花种植的最佳微咸水灌溉量。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随微咸水灌水量的增大,表层0~20 cm土壤含水量呈增加趋势,土壤含盐量和钠吸附比均呈逐渐减小趋势。随着灌水量增大土壤p H呈上升趋势,土壤表现出一定的碱化现象,土壤表层0~20 cm土壤电导率和p H呈显着的负相关。土壤水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灌溉降低了土壤盐分含量,夏季强降雨对土壤盐分具有较好的淋洗作用。微咸水灌水量对表层0~20 cm土壤环境影响较大,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随微咸水灌水量的增加,土壤总碳和铵态氮均呈显着升高趋势,而硝态氮显着降低趋势。过高的灌水量造成了土壤速效钾的流失。(2)与T1处理相比,微咸水灌溉显着提高了金银花的株高、基径、单株叶面积指数等生长性状和叶片叶绿素荧光及单株光合等光合特性。微咸水灌溉2年后,与T1处理相比,T2、T3和T4处理的干物质量分别增加了97.33%、408.87%、和782.09%。微咸水灌溉量与金银花单株光合速率呈二次曲线关系。微咸水灌溉改变了金银花生物量的分配格局,T1处理具有更大的根冠比和根质比。与T1相比,微咸水灌溉的金银花植株叶片光合性能更高,单株光合速率更大,这有助于金银花植株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有利于其干物质量的积累,从而为金银花取得高产提供物质保障。(3)与T1处理相比,微咸水灌溉显着增加了金银花产量和Na+累积量。p H是影响金银花单株产量的主要控制因子,可分别解释2个生长季内金银花单株产量74%和64%的变化。微咸水灌溉营造的高水、低盐、高p H及高水势的土壤环境一定程度上有利金银花产量的增加。本研究中,T3和T1处理下金银花绿原酸等酚类化合物含量更高,而T2处理下金银花绿原酸等酚类化合物含量最低。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叶片Na+累积量及叶片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建立了滨海盐碱地金银花种植评价体系,并提出滨海盐碱地金银花种植的最佳微咸水灌溉量每次为80 mm。(4)干旱诱导的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表明金银花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高于等渗盐胁迫。与盐诱发的轻度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光抑制相反,在等渗干旱胁迫下PSI和PSII发生了严重的光抑制,表现为PSI和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显着降低,反应中心蛋白丰度显着减少。盐胁迫下PSI和PSII的相互作用对光合机构影响较小,这是由于盐胁迫下PSI和PSII之间的电子传递受的影响较小。与光系统光抑制一致,干旱胁迫导致的叶片脂质过氧化(MDA)、H2O2生成和电解质渗漏率的含量显着高于等渗盐胁迫,表明干旱导致的金银花严重的氧化胁迫。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与等渗干旱胁迫相比,金银花具有更高的盐适应性。盐胁迫下,金银花虽然积累了较多Na+,但避免了等渗干旱胁迫下叶片大量失水,从而有效保护了光合机构。

陶彦彤[4](2021)在《红豆草新品系遗传多样性及抗寒转录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为多年生豆科牧草,富含蛋白质和单宁等次生代谢产物,适口性好且牲畜食用后不会引起鼓胀病。但是由于大多数红豆草种质在寒冷地区越冬率低,而且缺乏农艺性能良好的品种,导致红豆草在世界范围内的种植受到了限制。因此培育抗寒性强、农艺性状良好的新品系,研究其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机制,对红豆草新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课题组前期自主培育的抗寒型红豆草品系H1、H2、H3为材料,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沙尔沁基地进行田间农艺性状测定、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系H2进行了4℃低温胁迫不同时间梯度的处理,研究其幼苗根系和叶的生理响应,且对其叶片进行抗寒转录组测序分析,揭示了红豆草(H2)的抗寒性适应机制,初步挖掘红豆草的抗寒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3个供试红豆草品系株高、枝条长、分枝数、种子产量、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越冬率、叶茎比、干鲜比、再生草高度,10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表明,品系H2的各项农艺性状较H1、H3表现更好,三个品系的排序为:H2>H1>H3。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红豆草干草产量主要受鲜草产量和株高的影响。综合农艺性状遗传距离聚类显示,品系H1、H2的株高、枝长、分支数、越冬率、种子产量、草产量等各项农艺性状指标均表现较好,聚为一类;H3各项农艺性状表现稍差,单独聚为一类。(2)利用9对SSR引物对3个红豆草品系的90个单株进行PCR扩增,各引物共扩增出118个清晰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3.11个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94.32%。品系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平均为0.0736,有92.64%的变异存在于红豆草品系内部的单株之间。红豆草品系间的基因流为6.2929,品系间有较为丰富的基因交流。(3)在4℃低温胁迫处理4h、8h、24h、32h后其叶片及根系相对电导率、MDA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在根系中SOD活性在处理8h时明显上升(P<0.05)呈上升的趋势,表明根系对低温处理能够迅速反应,提高SOD活性以达到对根的保护。(4)对4℃低温处理4h和24h的红豆草H2品系幼苗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79,454条Unigene,N50为1,535。低温胁迫4h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产生差异表达的基因253个,差异基因功能注释219个;低温胁迫24小时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产生差异表达的基因901个,差异基因功能注释819个;4h和24h胁迫处理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为1035个,差异基因功能注释936个。(5)低温胁迫4h处理组、24h处理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GO富集分析,二者差异基因富集情况基本相同,在分子功能上主要富集在催化活性、物质结合、转运活动、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转录因子活性及蛋白质结合、抗氧化活性等条目;在细胞组分上,主要富集在细胞、细胞成分、细胞膜、膜组分、细胞器、细胞器成分等条目,在生物学过程中,主要富集在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单一生物过程、应激反应、生物调节等条目。(6)低温胁迫4h处理组、24h处理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KEGG富集分析,二者共有的显着富集代谢途径有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植物昼夜节律途径。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24h),光合作用天线蛋白、苯丙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氰基氨基酸代谢等途径被显着富集。

蔡明蕾[5](2021)在《干旱和盐胁迫下磁化水影响黄瓜生长的生理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威胁黄瓜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磁化水有着安全、操作简单、成本低以及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且在一些作物上表现出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潜力,磁化水应用是否可提高黄瓜的抗旱性和抗盐性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采用砂培和土培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干旱和盐胁迫逆境下磁化水对黄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探究磁化水在黄瓜上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砂培条件下,磁化水对黄瓜生长表现出一定的负效应。表现在磁化水抑制了黄瓜地上部和根的生长,降低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增加了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了整株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磁化水的这些效果在非干旱胁迫条件下作用更强。土壤干旱下磁化水增加了叶片K+含量,但对黄瓜幼苗生长、水分关系、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不大,砂培条件下磁化水改善黄瓜抗旱性的效果有限。(2)土培条件下,磁化水表现出显着的改善黄瓜生长的效果,磁化水处理黄瓜幼苗的株高、叶面积、总生物量和根冠比增加幅度达30.1%?91.7%;磁化水主要通过植株水分关系改善和养分含量吸收利用的增加来改善黄瓜的生长。土培条件下磁化与水质、土壤水分条件间存在显着交互作用,磁化自来水的效果优于磁化蒸馏水,磁化水在非干旱胁迫条件下改善黄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效果更明显。磁化水水质、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磁化水应用时间长短、培养介质等的差异是造成砂培与土培试验中磁化水应用效果差异的重要原因。(3)磁化水相对提高了黄瓜的抗盐性。无论在非盐胁迫和盐胁迫下,磁化水均具有一定改善黄瓜幼苗生长或生理活动的作用。磁化水在盐胁迫下改善黄瓜生长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大于非盐胁迫下,且随灌溉时间延长,磁化水的效应增加。盐胁迫下,磁化水处理改善黄瓜幼苗生长的主要生理机制在于:磁化水处理增加了黄瓜幼苗根系生长,改善了其水分关系;增加了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了光合能力;通过保护酶活性增强降低了细胞膜受伤害程度;提高根、茎和叶中的钾含量,降低钠含量从而增加K+/Na+比,有助于细胞内离子稳态的维持。

孙彤彤[6](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李保奇[7](2020)在《基于田间表型和表型组平台图像指标解析棉花响应干旱的遗传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旱性是复杂的数量性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共同调控。棉花是一种相对耐旱的经济作物,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我国种植结构的变化,棉花种植区逐渐向西北部干旱地区转移,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开展棉花抗旱机制研究、克隆抗旱基因并应用于棉花育种是解决棉田缺水的有效途径。目前,棉花抗旱基因的发掘进展缓慢,虽有一些调控基因及功能基因的研究报道,但相对于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抗旱研究仍有些滞后。由于棉花的生育期长,棉花抗旱性的评价指标一直是研究者们思考和尝试解决的难题。本研究利用陆地棉栽培种组成的自然群体,一方面在新疆大田进行控水处理,获取田间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18个性状,另一方面在温室进行干旱处理,通过表型平台采集获取大量数字化表型指标,结合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测序,运用关联分析鉴定棉花抗旱性相关重要位点和重要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田棉花抗旱性状综合研究及抗旱性状的关联分析本研究利用517份棉花种质组成的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在新疆南北地区进行两年两点的大田控水试验,采用全生育期灌水量为对照组灌水量50%作为水分限制处理,考察了包含农艺性状、纤维品质、产量指标在内的共18个性状,分析了不同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变异系数。根据不同性状与控水处理的关系,描绘了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网络。结果表明,群体内不同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明显,除铃重和纤维整齐度受水分影响不显着外,其他16个性状在对照和限水处理间表现极显着差异;一方面,50%限水处理使纤维品质降低,表现在纤维长度降低和马克隆值增加;另一个方面,50%限水处理使棉田实收籽棉产量提高8.46%,同时促进相关优良农艺性状的建成,使生育期普遍缩短、株高普遍降低,有利于集中吐絮和合理密植。研究进一步对314个棉花种质进行重测序,结合前期203份种质的重测序结果,我们共获得2564238个SNP用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利用不同表型性状的抗旱系数(DRC)和综合抗旱指数(CIDT)进行关联分析,分别检测到33个和6个与水分胁迫相关的QTL,其中包含两个新的QTL热点区域。结合转录组测序和q RT-PCR,在这两个热点区域内鉴定到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本研究不仅为新疆棉田的节水灌溉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棉花的抗旱性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候选基因。2.基于表型组学图像指标的关联分析解析棉花苗期响应干旱的遗传基础棉花中开展抗旱鉴定的主要方法是建立旱池、苗期水培实验或盆栽处理,相关指标的采集主要限于株高等人工可采集指标。为了获取抗旱性评价指标,我们利用表型组平台在温室对苗期干旱处理下的200份棉花种质资源进行了动态的RGB图像采集。通过人工测量和无损图像提取进行建模,分析人工采集数据与图像特征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共获取了119个基于棉花图像的数字化特征(i-traits),包括56个形态特征,63个纹理特征。研究验证了株高、株宽、生物量等用于干旱评价的传统指标,并进一步鉴定到了能准确反映棉花苗期响应干旱的多个非人工获得性i-traits:形态特征植株密度(PD)、相对频数(RF)和纹理特征G分量熵值(ET_G)等。通过综合各棉花形态特征的表现,我们将200个棉花种质的抗旱性分为高抗、中抗、敏感3个等级。本研究表明,表型组学技术突破了人工检测指标少、误差大及通量小的瓶颈,为棉花抗旱性研究提供了优良的技术平台。研究进一步结合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通过不同i-traits抗旱系数的GWAS,鉴定到390个与干旱相关的QTL,包括前人在棉花中报道过的抗旱相关基因Gh RD2、Gh NAC4、Gh HAT22和Gh DREB2。结合抗旱种质ZY168和敏旱种质ZY7的转录组数据,我们在一个QTL热点区间内鉴定到此前未报道的两个串联重复基因Gh DNRs(Gh_A04G0377、Gh_A04G0378)。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实验表明,沉默两个基因的表达使棉花植株在干旱处理下表现更抗旱,沉默植株生物量(SA)和株高显着高于对照植株、子叶脱落晚于对照植株、叶片内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植株,证明Gh DNRs是棉花抗旱的负调控因子。本研究结合表型组、基因组和转录组等多组学,不仅为棉花抗旱鉴定提出了新的方法,也为深入解析棉花抗旱机制及棉花抗旱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史晓玲[8](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赵红军[9](2020)在《整枝方式对棉花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状的影响及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纺织工业中占主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等条件的制约,农民植棉效益降低,棉花生产形势日渐严峻。轻简节本、省工节时是实现棉花丰产稳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棉花简化栽培技术研究对棉花纤维品质和棉籽品质影响及效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试验于2018年、2019年在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临清试验站进行,试验选取了不同生长特点的3个棉花品种鲁棉研28号、鲁棉研37号和鲁棉338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整枝(去叶枝、抹赘芽、打顶)和留叶枝(只打顶)的试验处理方法,通过测定不同整枝方式果枝铃、叶枝铃的纤维品质性状和棉籽组分性状,研究整枝方式对棉花产量、纤维品质、棉籽组分的影响以及经济效益的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常规整枝和留叶枝两种整枝方式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的铃重、籽指、衣分均没有显着影响,两种整枝方式和3个品种类型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铃重、籽指、衣分)间也没有互作效应。两种整枝方式中果枝铃铃重、籽指均明显高于叶枝铃,差异极显着,但果枝铃与叶枝铃的衣分差异不显着。两种整枝方式中3个品种和不同结铃部位(果枝铃、叶枝铃)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铃重、籽指、衣分)没有互作效应。总之,常规整枝和留叶枝两种整枝方式对籽棉产量影响不显着,可以通过留叶枝整枝方式节约用工成本提高植棉效益。2.相对于留叶枝整枝方式,常规整枝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比强度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F=7.27),常规整枝能够提高纤维比强度。不同整枝方式对马克隆值影响差异显着,常规整枝可以降低品种的马克隆值。两种整枝方式对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伸长率的影响均不显着,其中对伸长率几乎没有影响(F=4.16×10-15)。两种整枝方式和3种品种类型间对五个纤维品质性状没有互作效应。留叶枝整枝方式中叶枝铃的马克隆值与果枝铃差异极显着(F=34.13),叶枝铃的马克隆值低于果枝铃。总之,常规整枝和留叶枝处理两种整枝方式对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和伸长率的影响较小,对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影响较大,常规整枝可以提高纤维比强度、降低马克隆值,从而可与通过常规整枝提升棉花纤维品质。3.常规整枝和留叶枝处理两种整枝方式对棉籽的仁指、壳指、种仁率、仁壳比等物理品质性状影响较小,两种整枝方式和3种品种类型对棉花种子的物理品质性状均没有互作效应。在留叶枝整枝方式下,果枝铃与叶枝铃的仁指、壳指差异极显着,果枝铃的仁指、壳指明显高于叶枝铃,种仁率和仁壳比无显着差异;整枝方式下结铃部位和品种类型对仁指、种仁率、仁壳比有互作效应,对壳指没有互作效应。总之常规整枝和留叶枝整枝方式两种整枝方式对棉籽的物理品质性状影响不大。4.常规整枝与留叶枝两种整枝方式对棉籽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常规整枝能促进粗蛋白含量的积累,但降低了粗脂肪含量的积累;两种整枝方式和3种品种类型对棉花种子的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没有互作效应。在留叶枝整枝方式下,果枝铃与叶枝铃的粗蛋白含量无显着差异,粗脂肪含量差异极显着,果枝铃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叶枝铃;结铃部位和品种类型对棉花种子的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有互作效应。总之,常规整枝能促进粗蛋白含量的积累,但降低了粗脂肪含量的积累。5.常规整枝和留叶枝整枝方式对植棉经济效益有显着影响,常规整枝棉花整个生育期需要人工345个/hm2,留叶枝整枝方式需要人工150个/hm2,留叶枝整枝方式可节约用工195个/hm2提高植棉效益1.46万元/hm2。用工成本增加是造成植棉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留叶枝整枝方式对植棉收益影响显着,能节约用工,增加收益,可通过留叶枝整枝方式方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植棉效益。

张煜[10](2020)在《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加快实现秸秆和畜禽粪便循环再生利用,提高东北地区烟草产量和品质,本文通过富集培养分离筛选出制备微生物菌肥的优良菌株,提出牛粪微生物菌肥优化制备工艺,并研究了制备菌肥对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林间、烟地及牛粪中分离得到120株菌株中筛选出生长速率快、高效降解纤维素最佳菌株为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Ureibacillus thermosphaericus)。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扩繁培养基配方:蛋白胨50 g+滤纸50 g+氯化钠50 g+碳酸钙20 g+酵母提取物10 g+蒸馏水10 L。最佳扩繁培养条件:接种量20%,温度30~35℃,pH值为7.0,转速400 r/min,通气量100 ln/h。微生物菌肥制备优化工艺为:1000 kg牛粪+25 kg秸秆+7.5 kg菌液+2.5 kg水比例混合搅拌用塑料布覆盖,堆肥底径为145 cm,高为95 cm。混料初始含水率控制在60±1%,堆肥1~6周在升温和高温阶段每3 d翻堆1次,6~12周降温阶段每7 d翻堆1次。堆肥过程中含水量保持在60±5%。堆肥过程pH范围7.3~7.8之间,总氮含量先降后升,铵态氮含量下降,硝态氮含量上升,水解氮含量亦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堆体表面向下40 cm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分别为17.60 g/kg和15.60g/kg。制备菌肥可显着提高烟草种子“龙江911”发芽率(p<0.05)。堆肥过程中,肥堆优势细菌门从厚壁菌门(Firmicutes)向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演替,形成新微生物菌肥群落结构。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在不同堆肥时期相对丰度均处于前50,但堆肥前期、中期、后期丰度呈现先降后增显着变化。说明了添加菌株对肥堆微生物群落演替的重要作用。而后通过构建生态网络图确定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及绿弯菌门在微生物群落发展中的重要性。微生物菌肥382.5 kg/hm2+烟草专用肥375 kg/hm2混合施用能够显着改善土壤pH值至烟草生长最适范围,提高土壤水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碳含量、有机质含量与蔗糖酶活性,同时对烟草的株高、茎围、叶面积、产量、氮和钾含量具有最佳促进效果。施用微生物菌肥可显着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烟草代谢产物积累。单施微生物菌肥1080 kg/hm2处理对土壤总孔隙度(51.2±2.1%)、有效磷含量(25.26 mg/kg)、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提升效果均为各试验组中最佳。同时单施微生物菌肥1080 kg/hm2处理组烟草总糖、还原糖和蛋白质含量最高,烟草总氮/烟碱比值最优,烟草品吸质量得分最高。单施烟草专用肥会导致土壤细菌多样性降低,而施用微生物菌肥或混合施用微生物菌肥和烟草专用肥有助于改善土壤中的细菌多样性。但单施烟草专用肥与单施微生物菌肥处理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理化性质的冗余分析表明:有效磷、有机碳、pH、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是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重要驱动力。本研究优化了牛粪-秸秆堆肥技术,配制出了高效微生物菌肥,提出了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细菌多样性、提高东北地区烟草品质量和产量的微生物菌肥堆肥及施肥技术。

二、Study of Economically-valuable Traits of Cotton Plants Cultivated in Water-deficit Condit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f Economically-valuable Traits of Cotton Plants Cultivated in Water-deficit Conditions(论文提纲范文)

(1)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ET_0与作物系数K_c研究
        1.2.2 作物水分模型及水资源配置研究
        1.2.3 饲草高产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1.2.4 饲草作物对水肥耦合响应机制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田间试验基础数据
    2.1 研究区代表性分析
    2.2 试验区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农业气象灾害
        2.2.4 植被土壤
    2.3 试验饲草料作物选择
        2.3.1 供试作物
        2.3.2 供试材料
    2.4 主要试验观测仪器设备
    2.5 基本土壤物理化学指标测定
        2.5.1 田间持水量与容重
        2.5.2 土壤物理化学组成
        2.5.3 土壤粒径分析
    2.6 基于定位通量法的地下水补给量测定
3 饲草作物单作条件下需水规律与滴灌灌溉制度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田间试验设计
        3.2.2 观测技术指标
    3.3 灌溉饲草作物单作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3.3.1 适宜水分条件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量
        3.3.2 适宜水分条件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强度
        3.3.3 不同水分处理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量与需水模数
    3.4 基于作物灌水特征的不同目标灌溉制度
        3.4.1 灌溉饲草作物单作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的灌水特征
        3.4.2 不同目标条件下单作饲草作物灌溉制度
    3.5 小结
4 间播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与产出效应及种植模式
    4.1 前言
    4.2 试验方法
        4.2.1 田间试验设计
        4.2.2 观测技术指标
    4.3 间播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与产出效应
        4.3.1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
        4.3.2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生长指标
        4.3.3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产量及其品质
        4.3.4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和水分经济效益
    4.4 基于SPSS主因子方法的间播模式综合评价
        4.4.1 饲草作物综合评价指标的优选
        4.4.2 饲草料作物综合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4.4.3 饲草作物综合评价结果
    4.5 小结
5 基于FAO推荐方法的ET_0计算方法优选与K_C值修正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计算方法
    5.3 干旱地区气象资料缺失条件下ET_0算法优选
        5.3.1 不同水平年下ET_0计算结果比较
        5.3.2 不同计算方法结果偏差与原因分析
        5.3.3 潜在腾发量ET_0与对应气象要素间的灵敏性分析
    5.4 灌溉饲草料作物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K_C值修正
        5.4.1 基于FAO推荐的单作物系数法推求饲草作物K_c
        5.4.2 基于田间试验实测数据计算饲草作物Kc
        5.4.3 饲草作物实测K_c与FAO推荐K_c值比较分析
    5.5 小结
6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饲草产量响应与作物水模型确认分析
    6.1 引言
    6.2 不同水分处理对单作饲草作物产量影响
        6.2.1 对单作饲草料作物产量影响
        6.2.2 对单作饲草料作物减产率的影响
    6.3 国内外常用作物水—模型
        6.3.1 作物水模型定义
        6.3.2 模型基本假定
    6.4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作物水模型确认分析
        6.4.1 模型选取
        6.4.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作物敏感指标推求
        6.4.3 饲草作物敏感指标分析与作物水模型优选
    6.5 饲草作物-水模型表达式及验证
        6.5.1 饲草作物-水模型表达式
        6.5.2 饲草作物-水模型验证
    6.6 小结
7 基于饲草作物-水模型与DP法的有限灌溉水量优化配置
    7.1 引言
    7.2 DP法基本原理
    7.3 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构建
        7.3.1 目标函数
        7.3.2 阶段变量、决策变量与状态变量
        7.3.3 系统方程及约束条件
        7.3.4 初始条件与递推方程
    7.4 作物水模型的有限水量优化配置求解
        7.4.1 DP法所需计算参数
        7.4.2 作物水模型优化配置求解
    7.5 基于DP法的优化配置结果与灌溉管理策略
        7.5.1 优化配置结果
        7.5.2 饲草作物灌溉管理策略
    7.6 小结
8 水肥耦合条件下饲草料地水肥响应分析
    8.1 引言
    8.2 试验方法
        8.2.1 单作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
        8.2.2 混间播条件下多年生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
    8.3 单作条件下灌溉饲草料作物水肥响应分析
        8.3.1 水肥耦合对青贮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8.3.2 水肥耦合对青贮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8.3.3 青贮玉米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构建
        8.3.4 水肥耦合利用效率与综合经济效益评价
    8.4 混、间播条件下多年生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研究
        8.4.1 水肥因子对多年生灌溉饲草料作物产量的影响
        8.4.2 基于回归分析的试验结果分析
        8.4.3 混间播饲草作物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
        8.4.4 混间播饲草料作物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制度优选
    8.5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新疆荒漠环境典型短命植物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快速生长与耐逆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2.1.1 粮食生产和安全所面临的问题
        2.1.2 未来我国提高粮食生产的方法
        2.1.3 新疆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及面临的问题
        2.1.4 农业生产与育种的“卡脖子”问题
        2.2 新疆短命植物的研究进展
        2.2.1 新疆短命植物资源
        2.2.2 短命植物研究进展
        2.3 植物应答环境的发育机制
        2.3.1 植物的生长发育
        2.3.2 钾离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3.3 KT/HAK/KUP钾离子转运蛋白家族
        2.3.4 植物响应盐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
        2.4 小鼠耳芥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鼠耳芥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剂和培养基配制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鼠耳芥全基因组中鉴定出4 个ApP5CS基因
        2.2 ApP5CS基因在小鼠耳芥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
        2.3 ApP5CS响应逆境胁迫的表达特征
        2.4 ApP5CS1.1 基因的克隆和构建过表达载体
        2.5 小鼠耳芥四种不同外植体的再生诱导
        2.6 建立组织培养遗传转化体系
        2.7 阳性植株鉴定和ApP5CS1.1 基因表达分析
        2.8 小鼠耳芥花序侵染遗传转化方法的建立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鼠耳芥基因表达分析内参基因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候选内参基因和靶基因的扩增特异性和扩增效率
        2.2 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分析
        2.3 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鼠耳芥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测序
    1 材料与方法
        1.1 所用试剂
        1.2 样品统计和收集
        1.3 RNA-seq文库准备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鼠耳芥快速生长时期的变化分析
        2.2 转录组数据统计
        2.3 转录组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2.4 基因表达定量
        2.5 差异基因统计
        2.6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鼠耳芥钾转运蛋白KT/HAK/KU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小鼠耳芥KT/HAK/KUP基因家族同源序列搜索鉴定
        1.2 系统进化分析
        1.3 染色体位置和共线分析
        1.4 基因结构和蛋白质保守结构域分析
        1.5 不同组织转录组数据库
        1.6 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转录组数据库
        1.7 盐胁迫转录组数据库
        1.8 茉莉酸甲酯、脱落酸和甲基紫精胁迫处理和取样
        1.9 缺钾、干旱和极端温度胁迫处理和取样
        1.10 RNA提取、反转录和q RT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KT/HAK/KU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命名
        2.2 系统进化分析
        2.3 基因家族复制分析
        2.4 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和启动子分析
        2.5 染色体定位和共线分析
        2.6 ApKUP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2.7 ApKUP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2.8 ApKUP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2.9 ApKUP基因在MeJA(50μmo/L)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2.10 ApKUP基因在甲基紫精(MV,1 μmo/L)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2.11 ApKUP基因在ABA(1μmo/L)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2.12 ApKUP基因在10%PEG6000 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2.13 ApKUP基因在缺钾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2.14 ApKUP基因在高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微咸水灌溉对滨海盐碱土水盐分布和金银花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微咸水利用技术及原理
        1.2.2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1.2.3 微咸水灌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4 干旱和盐胁迫下植物的生理响应
        1.2.5 微咸水灌溉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概况
        2.1.4 水文条件
        2.1.5 植被状况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案
        2.3.1 生境岛盐碱地种植区构建方案
        2.3.2 金银花生长习性介绍
        2.3.3 微咸水灌溉野外控制平台
        2.3.4 室内水培试验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1 微咸水灌溉相关指标计算
        2.4.2 微咸水灌溉数据分析
        2.4.3 室内水培试验数据分析
第3章 微咸水灌溉对滨海盐碱土水盐分布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降雨量
        3.2.2 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3.2.3 微咸水灌溉下土壤盐分变化特征
        3.2.4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3.3.2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生长性状、光合特性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生长性状的影响
        4.2.2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4.2.3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生长性状的影响
        4.3.2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4.3.3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植株Na~+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植株Na~+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
        5.2.2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产量的影响
        5.2.3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品质的影响
        5.2.4 微咸水灌溉处理下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5.3 讨论
        5.3.1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Na~+积累量的影响
        5.3.2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产量的影响
        5.3.3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品质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金银花光合作用、光抑制和氧化损伤的影响
    6.1 引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叶片气体交换参数、PSII量子产量和激发压的影响
        6.2.2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反应中心蛋白丰度的影响
        6.2.3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下光合电子传递特性
        6.2.4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叶绿素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和820nm光反射曲线的影响
        6.2.5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脂质过氧化(MDA)、H_2O_2含量和膜透性的影响
        6.2.6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Na~+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6.2.7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下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和氧化损伤的主成分分析
    6.3 讨论
        6.3.1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金银花光合系统的影响
        6.3.2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金银花叶片氧化损伤的影响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红豆草新品系遗传多样性及抗寒转录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红豆草国内外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2 红豆草农艺性状及营养价值研究
    1.3 红豆草的抗逆性研究
        1.3.1 抗旱性
        1.3.2 抗寒性
        1.3.3 耐盐碱性
        1.3.4 抗病虫性
    1.4 红豆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5 植物抗寒性研究
        1.5.1 植物抗寒性的生理响应
        1.5.2 植物抗寒性分子研究
    1.6 转录组测序及其在植物研究抗逆胁迫中的应用
        1.6.1 转录组测序简介
        1.6.2 转录测序在植物抗旱性研究中的应用
        1.6.3 转录测序在植物耐盐性研究中的应用
        1.6.4 转录测序在植物抗寒性研究中的应用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红豆草田间农艺性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2.1 试验地概况
        2.1.2.2 田间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豆草田间农艺性状比较
        2.2.2 红豆草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2.3 红豆草农艺性状遗传距离分析
第3章 SSR分子标记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9 对引物在 3 个红豆草品系上的标记结果
        3.2.2 三个红豆草品系的SSR标记分析
        3.2.3 三个红豆草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4 三个红豆草品系的遗传距离
        3.2.5 红豆草指纹图谱构建
第4章 红豆草苗期低温胁迫生理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低温胁迫下红豆草电导率变化
        4.2.2 低温胁迫下红豆草SOD活性变化
        4.2.3 低温胁迫下红豆草MDA活性变化
        4.2.4 红豆草低温胁迫下相对含水量变化
第5章 红豆草抗寒性转录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样品制备
        5.1.3 总RNA提取及转录组测序
        5.1.5 红豆草抗寒转录组分析流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红豆草(H2)抗寒转录组测序碱基情况及质控
        5.2.1.1 红豆草抗寒转录组碱基质量
        5.2.1.2 红豆草抗寒转录组碱基含量分布
        5.2.1.3 红豆草抗寒转录组测序质量控制
        5.2.1.4 红豆草抗寒转录组数据产出统计
        5.2.2 红豆草抗寒转录组数据组装
        5.2.3 红豆草抗寒转录组测序文库质量评估
        5.2.4 红豆草抗寒转录组Unigene功能注释
        5.2.5 红豆草抗寒转录组的基因结构分析
        5.2.6 红豆草抗寒转录组基因表达量分析
        5.2.6.1 红豆草抗寒转录组 Unigene 表达量计算
        5.2.6.2 红豆草抗寒转录组样品基因表达量总体分布
        5.2.7 红豆草抗寒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第6章 讨论
    6.1 红豆草农艺性状研究
    6.2 红豆草SSR遗传多样性及指纹图谱构建
    6.3 红豆草田间表型聚类与SSR遗传多样性
    6.4 红豆草抗寒生理响应
    6.5 红豆草低温转录组测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干旱和盐胁迫下磁化水影响黄瓜生长的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磁化水理化性质
        1.2.2 磁化水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3 磁化水对植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2.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试验设计和测定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磁化水对干旱下黄瓜生长、光合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3.1 引言
    3.2 结果
        3.2.1 磁化水对不同水分条件下黄瓜生长的影响
        3.2.2 磁化水对不同水分条件下黄瓜水分、光合和荧光参数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磁化水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3.3.2 磁化水对黄瓜生理的影响
        3.3.3 土壤干旱下磁化水的效果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水质磁化水对干旱下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
        4.2.1 磁化、水质和水分处理的主效应
        4.2.2 磁化与水质的交互作用
        4.2.3 磁化与水分处理的交互作用
        4.2.4 磁化、水质与水分处理间的交互作用
    4.3 讨论
        4.3.1 土培条件下磁化水对黄瓜生长生理的效应
        4.3.2 水质对磁化水效应的影响
        4.3.3 土壤水分条件对磁化水效应的影响
        4.3.4 其他因素对磁化水效应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磁化水对盐胁迫下黄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结果
        5.2.1 磁化水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5.2.2 磁化水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水分关系的影响
        5.2.3 磁化水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5.2.4 磁化水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2.5 磁化水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养分、离子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黄瓜幼苗上应用磁化水的效应
        5.3.2 磁化水提高黄瓜幼苗抗盐性的生理机制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田间表型和表型组平台图像指标解析棉花响应干旱的遗传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植物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指标
        1.2.1.1 抗旱性鉴定的形态指标
        1.2.1.2 抗旱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
        1.2.1.3 综合指标
        1.2.2 关联分析及其在植物抗旱中的应用
        1.2.2.1 关联分析概念及其优势
        1.2.2.2 关联分析理论基础:连锁不平衡
        1.2.2.3 关联分析在粮食作物抗旱中的研究进展
        1.2.2.4 关联分析在棉花抗旱中的研究进展
        1.2.3 植物表型组学的发展和应用
        1.2.3.1 表型组学的概念及优势
        1.2.3.2 植物表型组学的研究策略
        1.2.3.3 国外表型平台及国际组织的发展
        1.2.3.4 我国植物表型平台的发展及应用
        1.2.3.5 植物表型组学解析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田间棉花的多指标综合性抗旱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干旱处理
        2.1.2 性状考察
        2.1.3 遗传力分析和方差分析
        2.1.4 抗旱系数与综合抗旱指数
        2.1.5 材料重测序及数据分析
        2.1.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干旱相关(DR)候选基因鉴定
        2.1.7 qRT-PCR验证候选基因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变异结果分析
        2.2.2 正常给水条件下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2.3 不同灌水条件下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及相关性状表现
        2.2.4 基因型数据分析和变异鉴定
        2.2.5 群体结构和主成分分析
        2.2.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DR位点鉴定
        2.2.7 转录组分析和q RT-PCR检测DR候选基因
    2.3 讨论与结论
        2.3.1 限制给水影响棉花的发育和形态发生
        2.3.2 限制给水影响棉花籽棉产量
        2.3.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有助于棉花DR基因的发掘
        2.3.4 结论
第三章 表型组学与基因组学联合解析棉花苗期响应干旱的遗传基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和干旱处理
        3.1.3 图像数据收集及数字化特征(i-traits)提取
        3.1.3.1 颜色分量提取
        3.1.3.2 i-traits的定义
        3.1.4 i-traits表型数据分析
        3.1.5 材料重测序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6 转录组测序
        3.1.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1.8 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实验
        3.1.9 VIGS材料的干旱处理及表型考察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高通量自动表型平台测定棉花表型数据
        3.2.2 干旱条件下的i-traits变异
        3.2.3 新型的i-traits抗旱指标
        3.2.4 基因型数据分析
        3.2.5 群体结构和主成分分析
        3.2.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DR位点鉴定
        3.2.7 干旱负调控基因Gh DNRs的鉴定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表型组学可以为棉花抗旱研究提供新型表型指标
        3.3.2 表型组学结合GWAS有利于鉴定DR基因
        3.3.3 植物表型组学研究展望
        3.3.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I
附录 II
    一、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二、参加国际会议
致谢

(8)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整枝方式对棉花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状的影响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整枝对棉花生长、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1.2.1 棉花叶枝的研究
        1.2.2 整枝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1.2.3 整枝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1.2.4 整枝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1.3 整枝对棉花种子的影响
        1.3.1 棉籽品质性状概述
        1.3.2 棉籽品质性状与环境条件的相关性
        1.3.3 棉籽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1.3.4 棉籽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1.3.5 栽培措施对种子的影响
    1.4 整枝措施对植棉经济效益的影响
        1.4.1 植棉的经济效益
        1.4.2 整枝对植棉效益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点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项目
        2.2.2.1 产量性状
        2.2.2.2 纤维品质性状
        2.2.2.3 棉籽性状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类型和整枝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1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铃重的影响
        3.1.2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籽指的影响
        3.1.3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衣分的影响
        3.1.4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铃数及籽棉产量的影响
    3.2 品种类型和整枝方式对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3.2.1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纤维长度的影响
        3.2.2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纤维比强度的影响
        3.2.3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马克隆值的影响
        3.2.4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的影响
        3.2.5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纤维伸长率的影响
    3.3 品种类型和整枝方式对棉籽物理品质性状的影响
        3.3.1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仁指的影响
        3.3.2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壳指的影响
        3.3.3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种仁率的影响
        3.3.4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仁壳比的影响
    3.4 品种类型和整枝方式对棉籽营养品质性状的影响
        3.4.1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棉籽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4.2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棉籽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5 品种类型和整枝方式对植棉效益的影响
4 讨论
    4.1 品种类型与整枝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品种类型与整枝方式对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4.3 品种类型与整枝方式对棉籽品质性状的影响
    4.4 品种类型与整枝方式对植棉效益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肥料研究国内外概述
        1.1.1 无机肥料
        1.1.2 有机肥料
        1.1.3 微生物菌肥
        1.1.4 微生物菌株筛选
        1.1.5 微生物菌肥作用机理
    1.2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1 种植区土壤研究概述
        1.2.2 高通量测序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2.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
        1.2.4 土壤酶活性对土壤的影响
    1.3 烟草研究概述
        1.3.1 烟草的种类与分布
        1.3.2 烟草的生理生态学特性
        1.3.3 烟草的经济价值
    1.4 微生物菌肥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
        1.4.1 微生物菌肥在农业中的应用
        1.4.2 微生物菌肥在林业中的应用
        1.4.3 微生物菌肥在烟草种植中的应用
        1.4.4 微生物菌肥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筛选与扩繁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培养基
    2.2 研究方法
        2.2.1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分离
        2.2.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筛选
        2.2.3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鉴定
        2.2.4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扩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种类
        2.3.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制备
        2.3.3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扩繁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微生物菌肥的制备及营养成分分析
    3.1 实验试剂和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试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微生物菌肥的制备
        3.2.2 温度、pH和含水量的测定
        3.2.3 有机碳的测定
        3.2.4 氮的测定
        3.2.5 有效磷的测定
        3.2.6 速效钾的测定
        3.2.7 微生物菌肥品质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微生物菌肥的堆积条件
        3.3.2 微生物菌肥养分分析
        3.3.3 微生物菌肥品质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微生物菌肥堆积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样品采集及处理方法
    4.2 研究方法
        4.2.1 试验流程
        4.2.2 微生物基因组总DNA提取
        4.2.3 基因扩增序列及高通量测序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微生物菌肥制肥过程中群落的OTU差异
        4.3.2 物种分类分析
        4.3.3 Beta多样性分析及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
        4.3.4 微生物菌肥的群落网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主要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烟草农艺性状的测定
        5.2.2 烟草品质的测定
        5.2.3 烟草品吸质量的评价标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5.3.2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的影响
        5.3.3 烟草品吸质量的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肥力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试剂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6.2.2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6.2.3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6.2.4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的高通量测序
        6.2.5 结果与分析
        6.2.6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6.2.7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6.2.8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2.9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四、Study of Economically-valuable Traits of Cotton Plants Cultivated in Water-deficit Condit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D]. 刘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新疆荒漠环境典型短命植物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快速生长与耐逆性机制[D]. 金玉环. 石河子大学, 2021(01)
  • [3]微咸水灌溉对滨海盐碱土水盐分布和金银花生长的影响[D]. 贺文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4]红豆草新品系遗传多样性及抗寒转录组研究[D]. 陶彦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干旱和盐胁迫下磁化水影响黄瓜生长的生理机制[D]. 蔡明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7]基于田间表型和表型组平台图像指标解析棉花响应干旱的遗传基础[D]. 李保奇.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8]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9]整枝方式对棉花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状的影响及效益分析[D]. 赵红军.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10]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 张煜.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缺水栽培棉花植物经济价值性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