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的两种色调——方方与池莉小说的诗意考察

城市景观的两种色调——方方与池莉小说的诗意考察

一、都市风景的两种色调——方方与池莉小说的诗学审视(论文文献综述)

刘沛君[1](2020)在《方方的市民书写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湖北作家方方是以“新写实”的领军人物进入读者视野的,她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先后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各大奖项,在当代文坛一直热度不减。方方的作品题材广泛,其中的重心就是对武汉市民的挖掘。她以最熟悉的城市武汉作为作品的主要背景,描摹不同阶层市民的生活状貌和人生境遇,随着时代风气的变化和自身生活经验的丰富,其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愈加丰满,这些作品构建了一个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文学形象画廊。本文以方方市民题材小说为研究对象,正文分成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以方方作品中刻画的市民群像及其生活百态为切入点,梳理出其笔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四类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城市女性、知识分子、外来者。方方的创作从外界环境、人性本身思考不同市民群体的生活内涵,在这些难逃悲剧命运的人物背后,展现当代人某些普遍性的生存状态。第二章围绕城市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展开论述,从汉味小说发源地武汉的地理环境、方言俗语、城市性格三个角度入手,对其作品进行地缘的纹理分析。方方对武汉城市历史和城市景观的描绘,唤起了读者对武汉历史文化的追忆与想象。独具特色的方言俗语中饱含浓浓的“汉味”,雅俗共赏的语言贯穿于文学形象的塑造中,不仅使市民形象更加鲜活饱满,也增加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底蕴。第三节从地域文化中最为独特而微妙的民风民情方面进行探讨,力求对市民形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多方位解读。第三章主要是探究方方市民书写的艺术特色,从其写作态度、文学创作历程中的新变、小说文本的复调艺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冷漠与温情的双重态度充分展现其小说创作中的独立思考与人文情怀。方方创作中对自身创作模式不断探索与突破,既形成了更为突出的个人特色,同时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生活态度引人反思,也是其作品拥有独特魅力之所在。

马雅茹[2](2019)在《当代文学中的西安书写》文中认为西安作为千年古都长安的现代存在形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记忆,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发着人们关于中国传统历史和社会的想象。经历了盛衰变化,当代文学中的西安与文人墨客笔下的“长安”相比,其城市记忆和相关的文学想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厘清这些变化并探究当代文学中的“西安想象”,不仅对西安的城市文化建设作出贡献,更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本课题从已经成熟的“文学想象”视角研究入手,将“文学中的西安”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与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对当代文学中的“西安书写”进行全面讨论。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西安书写”的历史溯源,通过对古代文学中的长安书写与现代文学中的西安书写进行追溯,完成“古代——现代——当代”西安书写的历史衔接。第二章,从城市空间、时间,以及城市建筑的角度开始论述,从作品中的空间构建到时间书写,对西安书写进行分析。通过对文学中的大雁塔、钟楼、鼓楼、曲江等城市建筑意象的分析,发掘其历史文化意义以及在当今的变迁。第三章,探讨有关西安的生活体验与城市记忆。分别从知识分子、普通市民、外来打工者等不同的视角完成对西安的审视,呈现西安这个城市的不同侧面,并对历史与现实交织下的西安记忆进行深入探讨。第四章,主要探究关于西安的城市想象以及城市文化。分析“古都”与“废都”意象的文化内涵,并且试图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去探究西安这座城市“缓慢现代化”的独特属性,对西安的文化形象进行临摹。

郑丹丹[3](2019)在《城市化视域下新世纪女性小说中的城市空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进程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观照新世纪文学的重要视域。近20年间,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格局发生巨大的变迁,现代化的城市建筑不断涌现,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社会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受到根本性的冲击。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种由城乡人口迁移所体现的人口城市化必将带来城市空间的多重变化。传统的乡村女性在性别关系和城乡关系中是双重意义上的被压抑对象,城市化过程给予她们改变原有秩序的重大契机,在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等方面都发生了剧变,参与了构建当代城市的个性与形象,丰富了城市空间想象和文化表征。论文以新世纪女性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化进程为重要背景,探讨文本中的城市空间及其文化表征,辨析城市化对女性作家书写城市空间的影响和新世纪女性小说对城市空间的想象。城市作为空间载体在新世纪女性小说中有其外在的物质存在形式和内在的情感结构,成为女性作家笔下展现人的生存状态、日常生活以及空间体验的舞台。论文主要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从城市中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三方面由表及里地分析新世纪女性小说所呈现的空间的城市化和人的城市化,以及城市空间所蕴含的性别与政治意义。绪论主要阐明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等,认为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构成新世纪女性小说创作转型和突围的重要背景,城市空间的书写因此而呈现的变化是女性小说创作从个人经验转向公共关怀的重要表现。第一章主要从城市化背景切入分析新世纪女性小说城市空间转型的具体表现,即在内容上表现底层风景和重构日常生活,在形式上叙事视角的多元和时空结构的丰富。第二章关注新世纪女性小说中的物质空间,结合作品从街道高楼、区域场所和个人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城市景观中的性别和权力关系。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世纪女性小说中城市的社会空间,从两性交往的家庭空间、日常生活交往的邻里空间以及广阔人际交往的工作空间三个维度来解读城市化进程下人的生存状态。第四章论述新世纪女性小说中城市精神空间“被表述”的多面性,分析城市空间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城市空间的情感体验,从而呈现完整且清晰的城市空间形象。

王婷[4](2017)在《方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文中指出方方不仅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而且长期致力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她笔下有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代表了中国当代几代不同的知识分子类型。在对方方小说的研究成果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重点考察和描述方方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生命形式与命运形态,以及由他们不同阶段的形象衔接而成的中国知识分子生命史、精神史。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中国知识分子生命历程的描写一直是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在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的主要形态是被批判的知识分子,这类知识分子承受了社会加在他们身上的重负,生命毫无亮色。20世纪80年代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表现出强烈的受难者、反思者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表现出身份地位下降、生活日常化、心灵欲望化的特点。新世纪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有一个群体转向的特征,转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新发掘反右和“文革”题材;二是表现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消费文化的冲击下的整体浮躁与对传统知识分子价值的坚守。而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始,三十多年来方方的小说创作一直致力于知识分子群体形象的塑造。她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不但吻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代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特征,而且极为精炼概括地提取出这几代知识分子形象的精神核心。祖父型知识分子是比十七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更早的类型,他们是启蒙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典型。父亲型知识分子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的知识分子,与十七年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类似,处境艰难。第三代知识分子是新时期到来之后的知识分子,他们逐渐被市场经济排挤到社会的边缘。新世纪到来之后,方方再次对新时期和新世纪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剖析,对知识分子的当下处境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惟妙惟肖的爱情》中,呈现了新时期和新世纪两代知识分子的尴尬命运,既指出了第三代知识分子处境的恶劣,也指出了知识分子本身的病态与弱点。方方小说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呈现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处境问题,更多的是对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意识的拷问。方方小说所拷问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当下社会诸多问题的批判性评价,更应包括对知识分子群体自身存在处境的适应、坚守、改变以及自我强大。这或许正是方方小说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出发点与着力点。方方在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时候,有一定的贵族气,但是知识分子的贵族气又是与市俗气的环境相融共生的。方方通过知识分子贵族气在市俗气中的消隐,指出了知识分子面临的重重危机。总而言之,方方在小说中提出了非常严肃的问题,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究竟是什么?如果知识分子任由社会的“文化失重”吞噬掉良知与信心,那么这不仅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剧,也将是民族的悲剧。

瞿维[5](2016)在《1990年以来女性都市写作的平民路向 ——以虹影、池莉、王安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因为一系列历史原因曲折发展。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的城市逐渐脱离封建时代以政治职能为主的传统模式,走向现代城市发展的道路,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代表的都市成为都市写作的宠儿;战争时期的破坏使得城市发展畸形繁荣又不断遭到破坏;1949年以后又因为政治因素,城市发展几近停滞甚至出现倒退。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不断深化,各个城市在其原有基础上不断复苏,小城市和小县城也在不断实现城镇化乃至城市化。与此同时,1990年以来当代文学从原来的文革文学、农村文学、改革文学等等具有政治性的题材转向城市写作,而在这个转向中女性作家们的反应速度远远超过男性作家。由于女性天生与城市具有亲缘性,1990年以来女性都市写作具有题材多、主题新颖、作品多、代表作家多等一系列特征。女性主义视角、私人化写作、欲望写作、商业化写作、现代性等女性都市写作将1990年以来都市的风貌一一诉说。在整个女性都市写作都以都市繁华面为写作主题之时,有这样一群女性作家,她们关注城市平民和贫民,书写城市繁华反面的世俗平民生活,将都市底色一样却并不为作家注意的普通生活揭示出来。虹影是出生于重庆南岸贫民区的城市女儿,在游历、出国、成名等一系列人生经历过后,依旧无法忘怀故乡那城市盲肠一般重庆南岸和那里的人们经历的苦难生活;池莉一直为武汉市民阶层代言,专注于书写鸡毛蒜皮的武汉普通人生活;王安忆是上海书写的代表人物,上海这座城市是繁华的代表,王安忆却并不是简单的书写繁华、商业化、欲望和消费的上海,在她的笔下上海不再充斥着财富和光芒而是审美化的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本文主要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在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主体部分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以虹影身世、重庆历史等为引子,以虹影作品《饥饿的女儿》、 《好儿女花》等作品为研究文本揭示虹影的重庆写作,了解虹影笔下重庆的市民性格和城市性格,了解那个充满原始野性和欲望的重庆;第二章从武汉历史、池莉与武汉的关系等出发,以池莉《所以》、《她的城》、《烦恼人生》等中篇小说及其1990年以来所写的短篇小说为研究文本,揭示武汉市民世俗的生活和性格;第三章从王安忆的生活经历和上海历史入手,以《长恨歌》、《桃之天天》等作品为研究文本了解王安忆“审美化的日常生活”,揭示一个不一样的上海。最后一部分主要总结三人平民视角、关注普通世俗生活等共同点下各自写作的差异性,揭示三人平民路向写作对现代都市写作的贡献和意义。

陈晨[6](2015)在《泛码头文化与池莉小说》文中提出本文从泛码头文化的角度切入,对池莉小说作品从语言到内容再到价值观以及作家本人的论述,揭示泛码头文化对她小说创作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并由此论析池莉小说创作的优势、特色和局限所在,指出超越泛码头文化的局限是作家面临的挑战。本文由六章构成,第一章论析泛码头文化与武汉文化的关系以及对后者的深刻影响,分两小节,一是从纵向历史过程,论析码头文化对武汉建立和发展的主要意义;二是从横向共时的角度,分析武汉市民文化构成中泛码头文化的深刻影响。第二章分析池莉小说语言与泛码头文化的关系,从池莉小说语言的地域性、底层性和粗鄙性分别进行论述。第三章、第四章分析池莉小说形象世界与泛码头文化的关系。从池莉小说的题材、情节设定、生活场景、人物群体的职业构成、性格类型、生活态度、精神世界等方面切入论析。第五章分析池莉小说价值观与泛码头文化,主要从池莉小说中表现出的生活态度、婚恋观念、职业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念等角度论析其与泛码头文化的关系。第六章分析作家池莉与泛码头文化的关系,分三小节,着重论述码头文化对池莉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的深层影响,并由此带来的对她小说创作优势和局限。

李叶[7](2014)在《方方小说文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系统研究方方小说的文体特征对于我们把握方方小说“变”中的活力和“不变”中的坚持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方小说随着语境的时代性迁移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谅解,但她独特的主体意识使其作品中饱含着对凡俗人生深邃的哲思和道德救赎。“拟儿童视角”的运用使其作品在含蓄冷静的叙述个性中呈现出客观真实的色调。语言方面不仅在独特的“汉味”和“民间性”背后包含着民间的酸甜苦辣,还在陌生化、反讽等技巧中彰显出深刻的批判性。叙述视角不断复杂化,由单一视角转变为多重不定视角,而语言却逐渐变得简单,从关照时代的社会化语言转向对个体内心审视的私语,艺术特色上也由注重遣词造句走向了质朴归真。

刘建秋[8](2014)在《方方小说创作论》文中提出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因对市民生存本相的原生态呈现和叙事的独特,被称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品,而方方也一度被文学批评界冠名为“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之一。这往往导致了批评界对方方的误读,在误读中进一步遮蔽了方方的小说艺术世界中其他更靓丽的风景。鉴于此,本文将在详细阅读方方的小说作品的前提下,在充分吸纳和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全面深入地阐释和解读方方及其小说世界,全景式地展现方方小说创作的全貌,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方方,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多面的、鲜活的、立体的小说艺术生命体。方方在小说创作中是一个有着独特价值取向的写作者。她始终以“我还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以独立而自由的写作姿态,用生命、灵魂去体验和感受城市底层贫民、普通市民、知识分子、女性等不同人群的爱恨悲欢、生死歌哭;以冷静的态度去审视这些人们的生存境况和人性情态,表达着自己对社会、人生、生命以及命运的独特认知和思考。方方在小说创作中更像是一个于悲观绝望中寻求希望的思考者。她的绝大部分小说总负载着一种带有浓重悲伤意味的厚重感。这份厚重感既来源于她对底层市民生活本相的冷峻审视和对城市间恶劣人性风景的无情展示,又来源于她对不同时代知识分子命运和人格的沉重慨叹;既来源于她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真情演绎和深刻思考,又来源于她对世事荒诞命运无常的智性洞悉;既来源于她对武汉城市文化记忆的不懈书写又来源于她对生与死、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胜与败的独特解读。这份厚重感让我们看到了方方对社会、人性、生命和命运奥秘的探索和思考,更让我们读懂了方方在心灵深处对现实的一种悲观绝望。不过,在这种悲观绝望的心态背后,我们隐隐感受到方方小说中闪烁着微茫的希望和曙光。方方在小说艺术的探索上表现出一种吐故纳新、博采众长的开放气度。方方能够通过灵活调度各类叙事视角、自由搭建叙事结构和巧妙地设置叙事玄机,凸显小说的主题意蕴,增强小说的阅读效果。方方能突破传统小说的文体局限,尝试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甚至是跨文体形式的创作,使小说获得独特的审美艺术效果。方方还能从容自如地驾驭现代汉语,形成小说雅俗共赏、庄谐并存的语言艺术风格,给读者以独特的阅读享受。

李妍妍[9](2013)在《试论方方小说中的武汉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方方是作为新写实小说的领军人物进入人们视野的,她先后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小说作品。方方的小说思想内蕴深刻、人物形象鲜活,她以她一贯冷静理性的知识分子笔端书写着人生百相,给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小说世界去思考人生和命运。就像蒋子龙说的,不知方方是否大红大紫过,但她从未被忽视过。方方的小说创作立足于武汉这个城市,书写城市里的悲欢离合,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城市地域文化气息和市民文化气息,普通市民的人生百态在她的笔下得以真实展现。武汉是一座让人又爱又恨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武汉没有北京、西安等古都城市的皇家气派,也没有上海、深圳等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的奢华。武汉夏季酷热冬季严寒,自然气候环境落差很大,长江和汉江穿过半个城市,水网密布,有优良的港口,较早形成典型的码头文化。另外,大量的外来人口与武汉当地居民长期融合,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形成了武汉特有的城市性格——守着一个“中”字,兼收并蓄。然而也就是在武汉这样的的城市底色下,普通市民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城市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安土重迁,底层市民在生活的重荷下依然坚持自我,展现出了人自身的光辉。纵观方方的小说,她借助大量的关于武汉这个城市的描述,将一些饱满的人物形象置于笔端,体现了武汉市民独有的精神面貌与价值判断。武汉这个城市承载了作家方方深深的感情,她把这里当做故乡,她用犀利的笔触批判过人性的卑污与丑陋,也曾深有感触地叙述过武汉市民的勤劳和善良,在书写的过程中更多是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哲学思考和深切关怀,本篇论文主要研究方方小说中武汉的人和事,将小说文本中显露出的武汉城市地域色彩、作家对武汉人和事的人文关怀以及方方想凸显的武汉城市文化作为重要书写内容,通过世俗武汉、英雄武汉、传奇武汉三个维度进行论述,着意方方构建的武汉城市想象,希冀让方方和武汉小说书写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把方方笔下的武汉特色和文化气息彰显出来。

崔笑[10](2013)在《方方小说叙事模式的修辞学解读》文中指出方方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一名大将,以其特有的文人气质,在武汉这片土地上肆意挥洒着自己的笔墨,描绘着现实社会的人情世貌。她的作品,除了具有“新写实”主义的风格之外,存在主义倾向、人文主义情怀以及辛辣、诙谐的语言风格也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尤其是小说中巧妙而独特的叙事模式,使其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研究价值,因此从修辞学角度研究方方的小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修辞学的崛起重构了西方人文、社科的思想基础,修辞研究延伸到各个领域,尤其与叙事学的结合,使得当今学者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更为系统、深入。本文即是在新修辞学、叙事学、功能语言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对方方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全面解读。本文总共分三个版块:第一版块主要对方方小说中人物语言的存在形式——自由引语进行修辞阐释,探究自由引语的语法形式及其作为叙事手段所呈现出来的修辞功能。第二个版块是对作者的叙述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手法——陌生化描写进行论述,从而探究这种陌生化描写背后隐藏的作者的声音及情绪。第三个版块则是从话语、文本及主体精神三个层面对方方小说中的反讽叙事进行研究,探讨文本所折射出的失范的社会道德伦理,并体会作者的政治立场及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三个部分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方方小说所独有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都市风景的两种色调——方方与池莉小说的诗学审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都市风景的两种色调——方方与池莉小说的诗学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1)方方的市民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本文所涉及的概念的梳理
    二、研究综述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市民群像与生活百态
    第一节 底层市民的艰难生存
    第二节 城市女性的婚恋困境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世俗人生
    第四节 外来者的挣扎悲伤
第二章 市民书写中的“汉味”文化
    第一节 城市风貌
    第二节 方言俗语
    第三节 城市性格
第三章 方方市民书写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双重态度
    第二节 叙事新变
    第三节 复调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当代文学中的西安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2.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3.“文学中的城市”与城市文学
第一章 西安书写的历史溯源
    1.1 古代文学中的“长安”
    1.2 现代文学中的西安
第二章 西安这座城—空间、时间与建筑意象
    2.1 城市空间的建构
        2.2.1 公共空间的建构
        2.2.2 私人空间的描写
    2.2 西安“时间”的书写
        2.2.1 时间性的远距离想象
        2.2.2 历史化的时间体验
    2.3 城市建筑的“重写”
        2.1.1 大雁塔
        2.1.2 钟楼、鼓楼
        2.1.3 曲江
        2.1.4 其他建筑
第三章 关于西安的生活体验与城市记忆
    3.1 不同视角下的西安体验
        3.1.1 知识分子的城市体验
        3.1.2 普通市民的生活记忆
        3.1.3 进城民工的“城市梦”
    3.2 历史与现实下的西安记忆
第四章 关于西安的文学想象与城市文化
    4.1 “废都”与“古都”
    4.2 历史想象中的“想象”
    4.3 城乡关系视野中的西安
        4.3.1 精神故乡的缓慢现代化
        4.3.2 相对存在的矛盾体
    4.4 关于西安的城市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城市化视域下新世纪女性小说中的城市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新世纪女性小说中城市书写的转型
    第一节 城市化与新世纪女性小说城市空间表征
        一、新世纪女性小说的城市化叙述
        二、新世纪女性小说中的城市空间
    第二节 内容创新:底层风景与日常生活
        一、底层风景的呈现
        二、日常生活的重构
    第三节 叙事修辞:视角与时空
        一、叙事视角
        二、时空结构
第二章 物质空间的审美观照
    第一节 街道高楼:两极化的空间象征
        一、想象街道的两种方式
        二、高楼建筑的空间构形
    第二节 区域场所:空间的差异与秩序
        一、居住空间的分异
        二、消费空间的分层
    第三节 个人空间:个体的异化与建构
        一、被异化的身体
        二、被建构的房间
第三章 社会空间的性别建构
    第一节 家庭空间:女性的规训与反叛
        一、规训与压抑
        二、新型伦理关系的生长
    第二节 邻里空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一、传统邻里空间的延续
        二、现代邻里空间的弱化
    第三节 工作空间:机遇与挑战的并存
        一、工作领域的机遇与发展
        二、光鲜背后的多重生存困境
第四章 精神空间的美学表述
    第一节 梦幻神话
        一、梦想之城
        二、温暖之城
        三、开放之城
    第二节 精神荒原
        一、孤独的空间
        二、焦虑的空间
        三、疾病的空间
    第三节 异托邦
        一、异托邦的想象
        二、追寻的“家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4)方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对方方小说研究的几种类型
    1.2 方方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目的
2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流变
    2.1 知识分子概念的演变
    2.2 十七年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3 1980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4 1990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5 新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3 方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与特征
    3.1 方方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地位
    3.2 “祖父”型知识分子形象
    3.3 “父亲”型知识分子形象
    3.4 “第三代”知识分子形象
    3.5 方方笔下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
4 方方对知识分子生存的认识的深化
    4.1 方方对知识分子生存境况的新认识
    4.2 失去存在根据的知识分子:禾呈
    4.3 失去存在环境的知识分子:惟妙
    4.4 方方对新世纪知识分子的存在忧思
    4.5 方方对知识分子理想的寄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5)1990年以来女性都市写作的平民路向 ——以虹影、池莉、王安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原始的野性与欲望——虹影笔下的重庆
    2.1 苦难与生命力的共生——虹影与重庆
    2.2 重庆南岸——充满创造力的城市移民区
    2.3 重庆——江水滋养的城市
第3章 世俗与生活趣味并存——池莉笔下的武汉
    3.1 平民生活的熏陶与认同——池莉与武汉
    3.2 富于生活乐趣的武汉文化
    3.3 世俗而真实的武汉人
第4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王安忆笔下的上海
    4.1 传奇中沉淀平淡——王安忆与上海
    4.2 大雅与大俗交锋与融合的上海世界
    4.3 骄傲与达观并存的市民性格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个人简介

(6)泛码头文化与池莉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及目标
    二、国内外池莉小说研究成果概要
第一章 码头文化与武汉市民文化
    一、码头在武汉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一)码头与武汉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二)码头与武汉市民的主体构成
        (三)高等教育、知识经济与武汉市民主体构成中的新因素
    二、泛码头文化与武汉市民文化的主要构成和特征
        (一)武汉泛码头文化的主要构成和特征
        (二)泛码头文化与武汉市民文化的构成
        (三)武汉市民文化对当代武汉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 池莉小说语言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一、池莉小说语言的地域性特征
    二、池莉小说语言的底层性特征
        (一)生活化
        (二)直白性
        (三)类群性
    三、池莉小说语言的粗鄙性特征
第三章 池莉小说形象世界的泛码头文化特征(上)
    一、池莉小说题材与泛码头文化
        (一)婚恋家庭故事题材:不谈爱情还有烦恼
        (二)日常生活故事题材:生存以上生活以下
        (三)都市传奇故事题材:言情犯罪惊世之作
    二、池莉小说故事情节设计与泛码头文化
        (一)恋爱生活情节模式
        (二)婚姻生活情节模式
        (三)经商生活情节模式
        (四)社交生活情节模式
        (五)传奇生活情节模式
    三、池莉小说人物的主要生活场景与泛码头文化
        (一)商业性生活场景
        (二)日常家居性生活场景
        (三)社交性生活场景
第四章 池莉小说形象世界的泛码头文化特征(下)
    一、池莉小说主要人物社会职业构成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一)城市农民
        (二)工厂工人
        (三)无业游民
        (四)知识分子
        (五)各式商人
    二、池莉小说主要人物性格类型构成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一)平庸实在的印家厚式人物
        (二)机智泼辣的来双扬式人物
        (三)爱占小便宜的王汉仙式人物
        (四)深谙人情世故的何阿姨式人物
        (五)勇敢而有情有义的陆武桥式人物
        (六)开朗豁达、随顺自然的张华式人物
        (七)外表柔弱内心执拗刚烈的江晓歌式人物
        (八)墨守成规、迂阔可悲的知识分子宁岸式人物
        (九)吃苦耐劳、坚韧能干又潇洒的“外公”式人物
        (十)蛮横粗野、但不乏雄豪狭义气概的赵耀根式人物
        (十一)狡诈机敏、缺乏诚信、类似商业骗子的列可立式人物
    三、池莉小说人物生活态度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一)对待饮食的态度
        (二)对待着装的态度
        (三)对待住居的态度
        (四)对待出行的态度
        (五)对待生老病死的态度
        (六)对待情感生活的态度
    四、池莉小说人物精神世界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一)生存和安全需求
        (二)归宿需求
        (三)自我实现需求
第五章 池莉小说价值观念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一、池莉小说生活价值观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一)凡庸务实的生活目标
        (二)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三)助人为乐的群体原则
        (四)投机取巧的市民心态
        (五)宁弯不折的人生哲学
    二、池莉小说爱情与婚姻家庭价值观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一)现实主义的爱情观
        (二)世俗务实的婚姻家庭观
    三、池莉小说职业价值观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一)对个体户的肯定
        (二)对知识分子的贬抑
        (三)对工农阶层的赞扬
        (四)对公务员的否定倾向
        (五)对经商者带有批判的肯定
    四、池莉小说个人价值观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一)个人与他人和为主的关系
        (二)个人与群体从为主的关系
第六章 作家池莉与泛码头文化
    一、池莉的人生经历与泛码头文化
        (一)池莉农村生长环境的泛码头文化性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池莉武汉生活环境的泛码头文化性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池莉的思想观念与泛码头文化
        (一)池莉的人生态度的泛码头文化性
        (二)池莉的价值观念的泛码头文化性
    三、泛码头文化给池莉创作带来的优势与局限
        (一)泛码头文化给池莉创作带来的优势
        (二)泛码头文化给池莉创作带来的局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方方小说文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导论 关于方方的小说与研究
    一、方方的小说世界
    二、方方小说研究状况的考察
    三、方方小说研究的思考
第一章 社会语境与方方小说的主体意识
    第一节 “无处遁逃”的大社会
    第二节 “一唱三叹”的“个人悲伤”
第二章 方方小说的叙述特征
    第一节 异世界的叙事视角
    第二节 小“民”眼中的大历史
    第三节 蒙昧中的清醒
第三章 方方小说的语言个性
    第一节 匠心独运的“汉味”与“民间性”
    第二节 冷漠而不失温度的陌生化
    第三节 鲜活有力的反讽
第四章 方方小说文体的动态性特征
    第一节 从单一的关注到多重的审视
    第二节 返璞归真的语言世界
结语 “不变”的持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方方小说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关于方方研究的文献综述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方方小说的创作历程
    2.1 青涩期(1982—1985)
    2.2 转型期(1986—1989)
    2.3 成熟期(1989—1999)
    2.4 开拓期(2000—2013)
3 独立而自由的写作者
    3.1 独立写作
    3.2 生命写作
    3.3 平民写作
    3.4 冷静写作
4 于绝望中捕捉希望的思考者
    4.1 冷峻描摹市民生活,直呈人性多面情态
    4.2 深刻反思知识分子命运和人格
    4.3 悲情演绎女性命运,探微女性心理
    4.4 智悉世事荒诞和命运无常
    4.5 死亡叙事强化悲剧意蕴
    4.6 深情抒写武汉情愫
5 开放而包容的叙述者
    5.1 灵活运用叙事视角
    5.2 苦心经营叙事结构
    5.3 巧妙设置叙事玄机
6 不同文体形式的尝试者
    6.1 诗化的小说
    6.2 散文化的小说
    6.3 跨文体的小说
7 从容自如的言说者
    7.1 诙谐幽默,暗藏机锋
    7.2 诗意文雅、优美精致
    7.3 俗白浅近、平实质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试论方方小说中的武汉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方方与武汉书写
    第一节 武汉与武汉书写
        一 武汉溯源
        二 武汉书写的渊源
    第二节 方方与武汉书写
第二章 俗世之城的繁复与坚韧
    第一节 城中人:守得住自我
        一 生存困境中的普通居民
        二 坚守理想的无奈知识分子
    第二节 城中事:在琐碎中坚守
        一 在生存困境中寻求出路
        二 在“他者”视域中的艰难挣扎
第三章 英雄之城的辉煌与沧桑
    第一节 武汉自古英雄地
        一 武汉英雄谱的华丽展现
        二 英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双重变奏
    第二节 英雄武昌的造就和人性光辉的展现
第四章 传奇之城的生命书写与文化建构
    第一节 武汉乐园的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传奇色彩的叙事
        一 超越了时间的“水滴”
        二 跨越了生死的界限
    第三节 文化建构的精神家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方方小说叙事模式的修辞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自由引语——表达者情态的修辞呈现
    1.1 方方小说中的自由引语
        1.1.1 关于自由引语的界定
        1.1.2 自由引语在方方小说中的表现
    1.2 自由引语的修辞功能
        1.2.1 人物情态的凸显
        1.2.2 叙述者情态的流露
第二章 陌生化描写——作者声音的强势传递
    2.1 陌生化的语言呈现
        2.1.1 词语搭配的偏离
        2.1.2 语言形象的异常表述
    2.2 语言情绪的冷峻传达
        2.2.1 文气中的情绪
        2.2.2 画面中的声音
    2.3 命名中的象征修辞
第三章 多层面反讽——社会伦理的修辞能指
    3.1 “名利场”上的词句反讽
        3.1.1 词语的选择
        3.1.2 句子的选择
    3.2 命运支配下的篇章反讽
        3.2.1 段落的反讽
        3.2.2 文本的反讽
    3.3 伦理认知中的精神反讽
        3.3.1 对英雄主义的消解
        3.3.2 对崇高美的遮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都市风景的两种色调——方方与池莉小说的诗学审视(论文参考文献)

  • [1]方方的市民书写研究[D]. 刘沛君.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2]当代文学中的西安书写[D]. 马雅茹. 西北大学, 2019(12)
  • [3]城市化视域下新世纪女性小说中的城市空间研究[D]. 郑丹丹. 三峡大学, 2019(03)
  • [4]方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D]. 王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5]1990年以来女性都市写作的平民路向 ——以虹影、池莉、王安忆为例[D]. 瞿维. 长江大学, 2016(02)
  • [6]泛码头文化与池莉小说[D]. 陈晨. 湖北师范学院, 2015(12)
  • [7]方方小说文体研究[D]. 李叶.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8]方方小说创作论[D]. 刘建秋.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9]试论方方小说中的武汉书写[D]. 李妍妍. 河北师范大学, 2013(S1)
  • [10]方方小说叙事模式的修辞学解读[D]. 崔笑. 河南师范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城市景观的两种色调——方方与池莉小说的诗意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