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贷款难的经济金融原因分析及对策

农户贷款难的经济金融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农民“贷款难”问题的经济金融成因分析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那颂[1](2021)在《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文中认为“十四五”时期碳达峰绝对指标和碳中和远景规划下,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中国的林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变。林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林农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林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困扰着政府有关部门,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而与林业金融支持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也存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尽管政府一直不懈努力,但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我国目前农村市场林农信贷担保最主要的贷款类型,虽盘活了森林资源,也为林业发展提供融通资金,但发展后劲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林农由于达不到银行设置的担保条件要求,林农贷款普遍面临“担保困境”,并因此导致农村地区林农经常遭受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如果农村信贷市场林业金融支持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不仅不利于林农增收、林业发展、扩大林业再生产,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是围绕如何破解林农贷款担保困境来开展研究,探索构建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来缓解农村市场林农融资难题,促进解决农村地区信贷资金供求失衡问题。本文的研究拓宽了担保理论在林业金融领域的应用范围,丰富了林业信贷担保理论体系,也为集体林权改革实践中关于探索林业金融支持有效路径提供理论研究参考资料,对黑龙江省林区等国有林为主区域的集体林业发展和解决林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制度框架设计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信贷担保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梳理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借鉴担保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等最新研究成果,以构建符合当前实际并能促进解决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为研究目标,提出本文研究的逻辑思想。首先,通过数理演绎解释担保条件对林农贷款供求的影响,在多方博弈视角下研究林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经济主体间信任再造策略。然后,基于黑龙江省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深入分析,识别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显着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产出的影响效应,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研究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生活福利水平的影响。其次,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框架体系,并对机制运行保障模式做出设计。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担保制度的设计本应成为林农贷款需求与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重要纽带,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金融机构为了降低信贷风险而设置的严苛担保条件已成为阻碍林农融资的重要因素,这是制度的缺陷,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林农贷款担保破解机制,会使得林农、银行、担保各方主体的个体福利水平提高,同时有效的机制设计,也会使得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即存在显着的帕累托改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担保机构积极参与并合理分担信贷风险是银行、林农、担保机构各方合作信任再造的关键,最终实现多方主体互利共赢。另外,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效补充了正规金融的缺位,非正规金融的存在也能促使正规金融转变经营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加强积极引导,给予准确定位,通过制度完善,将其有效纳入监管之下,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水平,改善农村林农家庭的生活福利。

闵艳玲[2](2020)在《A县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产业扶贫信贷通”业务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2020年是关键一年,一方面,精准扶贫进入收尾阶段,另一方面,是2020—2035年缩小城乡差距,走向共同富裕,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始年。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将社会各方连接起来的经济纽带,具有调节和配置资源、资金的重要功能,应该要有更大的作为,来保证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全部顺利脱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资金。然而一方面由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农村金融的高风险性,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的商业性、逐利性,金融支持难以深入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为探析金融支持该如何深入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本人实地调研A县,A县曾是一个贫困农业县,在2019年4月28号江西省省扶贫办批示A县脱贫摘帽。以“产业扶贫信贷通”为研究对象,发现“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给带动贫困户的新型农业市场经营主体,通过将授信额度与新型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数量相挂钩,实现贫困户与新型农业市场经营主体相联结,给贫困户提供脱贫新选择、新方向,发展农村产业,给农村“造血”,推动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的有效融合,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同时,贷款给贫困户和贫困边缘户,为其发展创收提供资金保障。因为如此,“产业扶贫信贷通”这个业务于当前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就具有典型意义,对农村金融如何做实做优支持三农工作更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该信贷业务由政府主导,通过政府财政部门筹资设立“产业扶贫信贷通”风险补偿金,地方合作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在A县合作金融机构:A县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A支行、邮储银行A支行、赣州银行A支行、A银座村镇银行,根据调研发现A县农村商业银行存贷款数额位于全县第一,涉农贷款高达80%,可以说支农力度最大,而且“产业扶贫信贷通”的放贷数额最多,因此本文选择A县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产业扶贫信贷通”的实践主体来撰写,通过分析A县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产业扶贫信贷通”取得的成效,以及取得成效的关键性因素,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探析金融机构该如何深入农村、破解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的困境。同时,因为政绩要求、“户贷企还”模式监管不足、贫困户名单的动态变化和风险补偿政策偏差等原因,使得“产业扶贫信贷通”在风险防范上面临困境。对于风险防范的不足之处,给出改进建议,首先,政府积极行动,利用自身庞大的组织体系,在风险防范的各个环节做好“补位”工作;取消信贷指导任务,通过奖励机制激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其次,为解决“户贷企用”隐含的风险,加大对实际用款者新型农户经营主体的监管力度。再次,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金机制,引入社会捐赠资金,减轻财政资金压力;优化风险补偿金审批流程,及时补偿金融机构风险损失;调整风险补偿金的代偿责任,避免银行部门利益最大化。最后,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加强农户职业技能培训,从根本上加强农户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间接减轻了“产业扶贫信贷通”的违约风险。

范亚南[3](2020)在《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初步的成效。然而,我国的家庭农场由于起步较晚,面临着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面的制约,其中融资难问题是阻碍其迅速发展的重大瓶颈,因此,积极探索家庭农场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之道成为当下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研究家庭农场在利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过程中存在的困境,提出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困境的对策建议。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的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家庭农场目前的发展现状,并对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的沿革进行了梳理,论述了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和需求现状;第三部分,主要从家庭农场主、金融机构和政府三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展开,介绍了家庭农场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第四部分,从农场主基本特征、农场经营特征、借贷特征、政策环境特征等方面选取指标,实证分析影响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申贷意愿的因素;第五部分,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农地抵押发展先进地区的模式进行分析,并借鉴其经验;第六部分,从家庭农场主、金融机构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破解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困境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概括了文章研究的结论与不足,提出了文章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展望。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方面存在现实困境,亟需关注和解决;第二,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困境是由农场经营者、金融机构、政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的;第三,家庭农场主普遍存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家庭农场主的性别、经营规模和时间、正规信贷经历、资金满足程度以及其他贷款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对家庭农场主的意愿产生显着影响,释放家庭农场抵押贷款的意愿,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关键性因素;第四,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困境的解决,需要在借鉴国内外先进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农场主、金融机构和政府三方面联动合作来破解。

高铭泽[4](2020)在《农行M市分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三农”问题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作用非常重要。作为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的重要措施,农户贷款极大地缓解了农户贷款难和资金匮乏的问题,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自M市农业银行成立以来,便将“面向三农,服务城乡”作为宗旨,不断为农村客户群体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然而,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户贷款信用问题日趋严重,信用风险的时常发生使得M市农业银行农户贷款业务无法顺利开展,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政策无法落实,严重影响着当地农村金融的发展。因此,规范M市农行农户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性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加快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也能为其他商业银行提供借鉴与建议。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农行M市分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农户贷款、贷款风险管理等概念进行解释,把握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从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流程以及能力三方面介绍M市农业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阐述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实证分析法,从农户基本信息、家庭财富拥有量、信贷特征与管理因素这四个层面构建了包括23个指标的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以M市农行2015-2018年农户贷款数据为基础,建立了Logistic概率模型,确定农户贷款中的各个因素因子及其所占的系数比重。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从M市农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分析可知当前风险管理现实缺口不容忽视,风险管理改革至关重要,M市农业银行应通过改善自身风险管理的不足,降低自身承受的风险;农户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总负债、土地承包面积贷款期限、贷款用途以及贷款信用等级八个显着影响因素对农村小额贷款发生违约的影响较大;在前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为M市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提出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强化银保合作、宣传信用管理文化,强化信用风险意识、规范农户贷款业务办理流程、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培养和吸收农户贷款专业人才等对策建议。

常云丽[5](2020)在《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一来就关注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但是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一直都是各个行业汇总较低的。这也让我国政府更加关注农村建设,在河南省也是同样如此,河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作为本地银行的H银行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发了一系列的惠农产品,为农村企业、农村合作社以及农户提供便捷优惠的金融服务。为了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H银行还开发了惠农贷款,为农户们提供便利低息的贷款服务。为了方便农户申请,H银行的惠农贷款的门槛比较低,同时审核程序也非常简单,为农户贷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也给H银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银行面临不能正常还贷、抵押不能变现、质押不能实现、保证虚置、担保无效的风险。银行在开展惠农贷款业务时,因担心贷出去的钱,难以收回,在惠农贷款业务操作时,会相应的提高贷款的条件或者减少贷款的资金。这样需要通过惠农贷款来筹集资金的农民、农业的从业人员、农村的建设者等将会受到影响,惠农贷款的效用将会降低。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对H银行惠农贷款产品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贷款风险的概念以及类型,惠农贷款风险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信息不对称理论、普惠金融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H银行惠农贷款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惠农贷款业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首先,论文分别对H银行惠农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进行了测评,总结出了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产生的三个方面的成因,分别是农户自身因素、贷款特征因素以及银行因素。并且通过测评的结果分别分析H银行在惠农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以及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成因。为了实现降低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以及更好地服务“三农”的目标,提出了包括提高惠农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水平、规范惠农贷款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和体系等内容的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方案。为了保障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方案得以顺利的实施,H银行还应该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控制制度、风险管理系统建设、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保障。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改善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金融机构惠农金融产品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惠农金融产品风险管理中,在完善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同时,促进农村的健康发展。

周正明[6](2020)在《B农商银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农商银行作为比较重要的一环,其以“支农、支小”为服务宗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独立法人机构,其特点是网点多、服务面广,网点涉及各乡镇、业务范围涵盖农、工、商,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为广大农民朋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提供了指路牌。在农商行的各项业务中,国家大力推广普惠金融的一项重要创新便是小额贷款,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认可与称赞,自2000年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以来,近20年时间农户小额贷款规模呈几何式增长,农户小额贷款的发展弥补了我国农村信贷服务的缺位,解决了贷款难、贷款贵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农村商业银行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金融主力军作用,但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经营目标仍是效益最大化。虽受政策、金融环境、文化及信用体系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商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以农户小额贷款最为突出。笔者在该篇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农户小额贷款及风险管理相关资料、分析案例等方式,对B农商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尤其是农户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笔者从贷款常见风险分类等方面展开,重点剖析B农商行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各类问题分析其具体原因,并给出改进建议,旨在帮助B农商行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拟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缓释措施,促成其加快经营管理转型进程,加大对“三农”的服务力度,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本文以笔者所在B县农商银行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农户小额贷款相关概念及B农商行风险管理现状为突破口,再者提出有效应对风险的对策及建议,一是通过农户小额贷款的扩面增量,提高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拓宽农户社会资源渠道,防范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二是不断推动农村信用环境的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健全,将农户信贷记录纳入诚信档案管理,抵制道德风险;三是创新农户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模式,加强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合作,形成有效的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分散机制,降低信用风险;四是规范农村商业银行小额风险管理,提高风险识别与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农信队伍建设,关注声誉风险,防范操作风险。

邓小东[7](2020)在《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的成因及破解研究 ——基于重庆地区的调查数据》文中认为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正式提出,中央不断加大对于农村地区的政策关注度,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给予本地乡村发展充足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并引导社会各类资源支援乡村,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振兴乡村的新浪潮。这种浪潮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热情,加快了生产资料的流动,改善了农户的生产坏境,促使更多的本地农户、外出打工人员以及部分城镇人员扎根于乡村进行二次创业。伴随农户创业的盛行,乡村地区开始不断兴起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贷款的需求不断增长,且由原先的小额消费贷逐渐转变为大额的生产贷款,然而当下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依旧不成熟,银行普遍紧缩对于农村地区的贷款金额,创业农户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供给型信贷约束问题十分突出。为了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创业农户所面临的供给型信贷约束问题,有必要对供给型信贷约束现状及成因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定义,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不仅阐明了信贷支持、创业农户以及乡村振兴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从理论上指出了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的形成机理。本文采用2019年对于重庆市农村地区创业农户以及当地银行的微观调查数据以及重庆市官方统计数据,从信贷需求方(创业农户)以及信贷供给方(银行)以及二者的桥梁(财政)三个角度对于重庆市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的现状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重庆市农村金融市场较为单一,融资渠道多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银行并没有明显的贷款意愿,而对于创业农户而言却存在强烈的贷款需求,因此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问题依旧十分突出。为了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问题普遍存在,本文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对其成因进行相应假设,并通过调研所得的微观数据以及官方统计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借助Probit模型、Tobit模型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造成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的成因可分为五类:一是创业农户贷款风险难以控制,加大了其对于作为抵押物的农村资产的要求;二是银行市场逐利性动力受到抑制,银行更多的是追求财政上收益以及对于风险的尽可能规避;三是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削弱了银行对于创业项目的筛选能力以及提供更加合理的差异化贷款服务的意愿;四是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性较弱,市场化程度不高,降低了银行的创新意识;五是财政支农政策上的偏差,没有更好的发挥财政撬动信贷资金的潜力。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解决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问题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完善乡村贷款服务风险共担机制、提升创业农户及贷款银行的利润空间、完善借贷双方信息互通机制、引导建立多样化的金融市场、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协调配合。

闫鹏[8](2020)在《息县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金融支持与乡村产业发展密切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是为乡村产业提供金融支持的主力军。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提产业兴旺,河南省息县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断进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也见到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发现,在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息县金融机构也面临着农村信贷需求总量提升、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剧、金融产品难以满足农村日益多样化需求等问题,亟待深入思考和妥善解决。本文运用农村金融市场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金融创新理论等理论基础,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息县乡村振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息县的金融支持资金缺口较大,而资金“外逃”问题依然存在,其金融支持的模式也较为单一,普惠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发展不健全;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发展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普惠金融体系和供应链金融体系不完善,导致无法根除高风险高成本与低收益的困局。而金融机构的逐利本性使得金融机构投身产业振兴的积极性不高,加剧了乡村产业资金的短缺,使得息县乡村产业的发展陷入了恶循环的,严重阻碍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的实现。为金融支持更好地服务于乡村产业振兴,息县必须采取拓宽融资渠道,推动金融支持创新,推动乡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加快普惠金融发展,发展供应链金融等对策措施。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尝试着首次进行乡村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支持等内涵进行整理归纳,对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进行整体性的分析研究,对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途径进行总结和分类。二是对革命老区、原国家级贫困县息县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差异性研究,探讨息县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并为息县合理利用金融资源对乡村产业振兴进行金融支持提供建议,为金融机构产品和模式的创新提供思路。

尹伊君[9](2020)在《宜阳县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倡议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指示精神,2017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要走“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国各地也都在积极响应。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支持能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融资渠道。只有做实做深做透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才能很好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本文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宜阳县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实证性分析。其中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文章文献综述的梳理部分;调查研究法主要体现在对宜阳县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及成因、优化对策相关内容的补充与解释说明;对收集来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统计分析法的具体运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些年来,河南省宜阳县也在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这主要体现在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完备、农村信贷规模显着增加等方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农业贷款供求失衡现象突出、金融产品无法适应涉农主体的多元化需求、融资成本高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阻更严重等方面;造成存在问题的成因也有多种,这主要体现在供给不足与需求增大的矛盾、贷款额度期限与实体需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银行抵押要求与实体资产形态之间的矛盾等方面;要优化宜阳县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状况,就必须多措并举,比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提高农业信贷配给水平、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融资模式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等多管齐下努力提升金融支持宜阳县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本论文的创新点:一是尝试将“金融支持”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研究。同时以洛阳市宜阳县为例,根据对农村金融机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补充完善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研究。二是尝试实证性地提出一些更清晰化的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通过对宜阳县的农民、银行从业人员等进行走访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剖析当地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和农业从业者迫切需求之后,因地制宜提出实践性更强的对策措施与金融支持思路。

孙悦[10](2019)在《武城农商行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农业经济日益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迸发出巨大活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困境。尽管政府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补助,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等活动。鉴于此,本文以武城县农村商业银行为例,以相关概念和理论为基础,运用农村金融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以及金融创新理论,就这些理论分析体系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分析。分析了武城县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包括武城县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武城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需求状况,武城农村商业银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支持状况。在此基础上,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分析了武城县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状况。通过研究发现,武城县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信贷资金投入规模有限、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种类偏少、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期限偏短、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贷款手续繁琐。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机构本身发展不健全、产品创新力度不足、金融服务深度不够、金融创新技术速度慢等问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创新支持提出了政策建议,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农商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支持能力、实现农商行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协调发展、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方式。

二、农民“贷款难”问题的经济金融成因分析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民“贷款难”问题的经济金融成因分析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林农贷款担保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农
        2.1.2 林农贷款担保
        2.1.3 信贷约束
        2.1.4 担保困境
        2.1.5 破解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信贷担保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机制设计理论
        2.2.4 社会资本理论
        2.2.5 福利经济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林农贷款供求及担保功效分析
    3.1 林农信贷需求
        3.1.1 林农信贷需求特征
        3.1.2 林农经济行为分析
    3.2 银行贷款供给
        3.2.1 银行贷款供给现状
        3.2.2 银行发放林农贷款存在的风险
        3.2.3 林农贷款风险特征
        3.2.4 林农贷款风险传导路径
    3.3 担保机构担保功效
        3.3.1 担保类型
        3.3.2 担保特征
        3.3.3 担保的功效分析
    3.4 林农、银行和担保机构三方主体信任再造策略演化博弈分析
        3.4.1 基本假设
        3.4.2 模型构建
        3.4.3 动态博弈过程分析
        3.4.4 演化策略稳定性分析
        3.4.5 博弈分析结论
    3.5 本章小结
4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调查分析与担保困境识别
    4.1 调查区域选取
        4.1.1 样本主要分布区域
        4.1.2 调查主体
        4.1.3 调查时间
        4.1.4 调查内容
        4.1.5 调查方法
    4.2 问卷检验
        4.2.1 区分度分析
        4.2.2 信度检验
        4.2.3 效度检验
    4.3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调查分析
        4.3.1 林农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4.3.2 银行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4.3.3 担保机构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4.3.4 调查分析结果
    4.4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识别和界定
        4.4.1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识别
        4.4.2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界定
    4.5 本章小结
5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5.1.1 林农自身情况
        5.1.2 林农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情况
        5.1.3 林农所在地金融机构服务情况
        5.1.4 林农所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5.2 模型构建
        5.2.1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5.2.2 影响因素的选择与描述
    5.3 相关性检验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影响因素通过假设检验原因分析
        5.4.2 影响因素未通过假设检验原因分析
    5.5 建议
        5.5.1 运用政策性担保体系解决林农贷款担保难题
        5.5.2 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
        5.5.3 完善林权流转配套服务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福利水平的影响分析
    6.1 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产出的影响效应
        6.1.1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强度的界定
        6.1.2 研究假设
        6.1.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6.1.4 模型检验
        6.1.5 实证结果分析
        6.1.6 结论
    6.2 担保困境对林农生活福利的影响
        6.2.1 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4 结论与建议
    6.3 本章小结
7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框架体系
    7.1 构建依据
    7.2 构建原则
    7.3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
        7.3.1 担保品扩展替代机制
        7.3.2 金融机构信贷改进机制
        7.3.3 担保人扩展机制
        7.3.4 风险分担机制
        7.3.5 信用环境促进机制
        7.3.6 政府扶持机制
        7.3.7 林权流转配套服务机制
    7.4 林农信贷担保运行模式
        7.4.1 政策性运行模式
        7.4.2 市场化运行模式
        7.4.3 商业化运行模式
        7.4.4 互助合作型运行模式
    7.5 本章小结
8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运行保障政策建议
    8.1 长期稳定林地承包政策,依法保护权益不受侵犯
    8.2 规范商品林流转秩序,加快流转市场建设
    8.3 完善林权配套改革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中介机构建设
    8.4 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服务意识,积极创新林业金融信贷产品
    8.5 金融监管部门适度建立激励机制,营造金融支持良好环境
    8.6 建立多元化人才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现代营销体系
    8.7 试点先行,成熟推广
    8.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A县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产业扶贫信贷通”业务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论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农村金融基础理论
        2.1.1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农业补贴论
        2.1.2 农村金融市场论
        2.1.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小额信贷的概念、类型的相关研究
        2.2.2 农村小额信贷的经济社会效益
        2.2.3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问题
    2.3 文献评述
3 “产业扶贫信贷通”的基本介绍
    3.1 “产业扶贫信贷通”的实践主体
    3.2 “产业扶贫信贷通”的业务介绍
        3.2.1 “产业扶贫信贷通”的业务说明
        3.2.2 “产业扶贫信贷通”的业务流程解析
    3.3 “产业扶贫信贷通”的风险补偿机制
4 “产业扶贫信贷通”取得的效果分析
    4.1 “产业扶贫信贷通”所取得的效果
        4.1.1 扶持贫困人口,实现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4.1.2 提升银行社会形象,扩大业务份额
        4.1.3 扩展贫困农户的收入空间
    4.2 “产业扶贫信贷通”取得效果的成因
        4.2.1 覆盖全县的金融服务网,使金融服务触手可得
        4.2.2 整村推进金融服务,降低“产业扶贫信贷通”的固定成本
        4.2.3 开办金融夜校,加强农户金融知识
    4.3 “产业扶贫信贷通”所暴露的风险
        4.3.1 政绩要求增加信贷风险
        4.3.2 “户贷企用”模式隐含风险
        4.3.3 贫困户的动态变化存在风险隐患
        4.3.4 风险补偿政策偏差不利于风险防范
5 启示与对策建议
    5.1 启示
        5.1.1 建立农村征信体系
        5.1.2 强化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素养
        5.1.3 构建风险共担与风险补偿金机制
    5.2 对策建议
        5.2.1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管理作用
        5.2.2 加大对“户贷企用”扶贫项目的监查力度
        5.2.3 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金机制
        5.2.4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家庭农场经营面临贷款难题
        1.1.2 家庭农场进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适宜性
        1.1.3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成效初显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研究述评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家庭农场
        1.5.2 农村土地经营权
        1.5.3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1.6 相关理论
        1.6.1 土地产权理论
        1.6.2 制度变迁理论
        1.6.3 金融发展理论
2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现状
    2.1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2.1.1 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
        2.1.2 家庭农场的关联带动作用
        2.1.3 家庭农场的资金支持状况
    2.2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梳理
        2.2.1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提出的背景
        2.2.2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政策沿革
    2.3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现状
        2.3.1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现状
        2.3.2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供给现状
        2.3.3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供求现状分析
3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困境及原因
    3.1 家庭农场经营者申贷困境
        3.1.1 家庭农场申贷能力弱
        3.1.2 家庭农场有效抵押物缺乏
    3.2 相关金融机构贷款供给困境
        3.2.1 金融机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不足
        3.2.2 贷款产品设计难以满足家庭农场需求
        3.2.3 家庭农场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3.3 政府政策推广与保障困境
        3.3.1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3.3.2 农地产权交易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
        3.3.3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4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区域选择与样本选取
    4.2 贷款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2.1 贷款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4.2.2 贷款意愿影响因素变量选取
    4.3 贷款意愿影响因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3.1 贷款意愿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4.3.2 贷款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4.4 实证研究结论
5 国内外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践经验借鉴
    5.1 国外家庭农场农地抵押贷款经验借鉴
        5.1.1 德国“自下而上”的土地债券化模式
        5.1.2 美国政府主导的土地债券化模式
        5.1.3 日本多层级的农协组织模式
        5.1.4 国外农地抵押贷款经验借鉴
    5.2 国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践经验借鉴
        5.2.1 宁夏同心县土地信用合作社模式
        5.2.2 湖北天门市土地经营权直接抵押模式
        5.2.3 重庆江津市第三方担保融资模式
        5.2.4 国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践经验借鉴
6 破解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困境的对策建议
    6.1 农场经营者层面:创新农场的生产经营方式
        6.1.1 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
        6.1.2 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
        6.1.3 主动提升政策认知能力
    6.2 金融机构层面:完善金融支农服务体系
        6.2.1 做好抵押贷款业务的推广工作
        6.2.2 积极探索有效的抵押物处置方法
        6.2.3 提供合理的贷款产品和期限
    6.3 政府层面:完善落实政策扶持体系
        6.3.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措施
        6.3.2 做好配套服务工作
        6.3.3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农行M市分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户贷款
        2.1.2 信用风险
        2.1.3 信用风险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信贷配给理论
        2.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农行M市分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3.1 M市分行农户贷款业务基本情况
        3.1.1 M市分行基本情况
        3.1.2 M市分行农户贷款基本情况
        3.1.3 M市分行农户贷款风险管理能力
    3.2 M市分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3.2.1 贷款评级法
        3.2.2 客户经理打分法
        3.2.3 CCS评分法
    3.3 M市分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3.3.1 信用风险识别与评估
        3.3.2 信用风险监测
        3.3.3 信用风险控制
    3.4 本章小结
4 农行M市分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4.1 农户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4.1.1 信用评级内部管理不健全
        4.1.2 缺乏信用等级复审制度
        4.1.3 信用评级资源共享率低
    4.2 缺乏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转移机制
        4.2.1 缺乏引导农户投保的积极性
        4.2.2 缺乏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
        4.2.3 缺乏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4.3 农户贷款缺乏事后管理
    4.4 贷前审查流于形式
    4.5 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与现实条件冲突
    4.6 缺乏科学的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4.7 本章小结
5 农行M市分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选择与实证分析
    5.1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选择
        5.1.1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5.1.2 农行M市分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选择
    5.2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行M市分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度量实证分析
        5.2.1 指标选取
        5.2.2 模型构建
        5.2.3 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分析
        5.2.4 回归分析
        5.2.5 模型评价
        5.2.6 实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农行M市分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6.1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6.2 强化银保合作
    6.3 强化农户信用风险意识
    6.4 规范农户贷款业务办理流程
    6.5 合理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
    6.6 培养专业的农户贷款风险管理人才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关于银行贷款政策的研究
        2.关于惠农贷款产品的研究
        3.关于惠农贷款风险的研究
        4.研究评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惠农贷款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1.贷款风险
        2.惠农贷款风险
    (二)惠农贷款风险相关理论概述
        1.信息不对称理论
        2.普惠金融理论
        3.委托代理理论
        4.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二、H银行惠农贷款业务经营及风险管理现状
    (一)H银行概况
    (二)H银行惠农贷款业务现状
        1.H银行惠农产品种类
        2.H银行惠农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三)H银行惠农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1.惠农贷款风险管理部门设置情况
        2.惠农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情况
        3.惠农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流程
三、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状态评测及风险影响因素
    (一)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评测方法
        1.信用风险测评及度量方法与标准
        2.操作风险测评及度量方法与标准
        3.流动性风险测评及度量方法与标准
    (二)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评测结果
        1.信用风险测评结果
        2.操作风险测评结果
        3.流动性风险测评结果
    (三)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影响因素
        1.农户自身因素
        2.贷款特征因素
        3.银行因素
四、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信用风险管理滞后
        1.H银行惠农贷款存在着较高的信用风险
        2.当前的信用风险评价系统不能适应惠农贷款特点
        3.惠农贷款的抵押担保风险较高
    (二)操作风险管理不规范
        1.惠农贷款业务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2.缺少独立的惠农贷款风险控制部门
        3.H银行惠农贷款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
        1.惠农贷款流动性指标缺乏灵活性
        2.管理惠农贷款流动性主动性不强
        3.惠农贷款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
五、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思路与方案
    (一)优化目标
        1.降低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
        2.更好地服务“三农”
    (二)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方案
        1.提高惠农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水平
        2.规范惠农贷款业务操作风险管理
        3.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和体系
六、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执行及保障
    (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保障
    (二)风险控制制度保障
    (三)风险管理系统建设保障
    (四)风险管理资源配置保障
七、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B农商银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贷款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贷款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2.1.1 农户
        2.1.2 客户经理
        2.1.3 农户小额贷款
        2.1.4 贷款风险
        2.1.5 风险管理
    2.2 贷款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2.1 篮子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2.4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2.2.5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第三章 B农商银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的基本类型及其管理理论分析
    3.1 贷款的五级分类
    3.2 B农商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的基本类型
        3.2.1 自然风险
        3.2.2 信用风险
        3.2.3 市场风险
        3.2.4 操作风险
        3.2.5 声誉风险
    3.3 B农商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3.3.1 自然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3.3.2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3.3.3 市场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3.3.4 操作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3.3.5 声誉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第四章 B农商银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全流程分析
    4.1 B农商银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及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4.1.1 B农商银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基本情况
        4.1.2 B农商银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基本情况
        4.1.3 B农商银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4.2 B农商银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4.2.1 逾期农户基本情况
        4.2.2 逾期农户贷款资金用途分析
        4.2.3 农户逾期贷款不良成因分析
    4.3 B农商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3.1 自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3.2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3.3 市场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3.4 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3.5 声誉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4 B农商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自然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2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3 市场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4 操作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5 声誉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加强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5.1 自然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5.2 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5.2.1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5.2.2 多层面加大法制宣教力度
        5.2.3 增加农户违约成本
    5.3 市场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5.3.1 强化对农户的培训教育
        5.3.2 推动地方政府出台配套措施
    5.4 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5.4.1 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5.4.2 规范农户小额贷款操作流程
        5.4.3. 提高贷款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5.4.4 多措并举降低风险管理成本
    5.5 声誉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5.5.1 强化B农商行的社会责任意识
        5.5.2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培训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的成因及破解研究 ——基于重庆地区的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梳理
        1.2.2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目标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
        2.1.2 创业农户
        2.1.3 信贷约束:需求型与供给型
        2.1.4 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
    2.2 理论基础
        2.2.1 创业周期理论
        2.2.2 信贷配给理论
        2.2.3 农村金融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
3.乡村振兴背景下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形成及影响分析
    3.1 信贷支持、农户创业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分析
    3.2 乡村振兴中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形成分析
        3.2.1 信息不对称下的供给型信贷约束形成分析
        3.2.2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供给型信贷约束的形成分析。
    3.3 乡村振兴中供给型信贷约束对农户创业的影响分析
        3.3.1 供给型信贷约束对农户创业启动的影响分析
        3.3.2 供给型信贷约束对农户创业可持续性影响分析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的调查与分析
    4.1 乡村振兴背景下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的调查方案设计
        4.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4.1.2 调查内容设计思路
    4.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创业的现实基础及政策考察
        4.2.1 重庆市乡村资源禀赋和现实发展基础
        4.2.2 重庆市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农户创业的既有政策
        4.2.3 重庆市乡村振兴中金融支农的既有政策
    4.3 重庆样本地区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现状
        4.3.1 创业农户基本特征
        4.3.2 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类型
        4.3.3 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的影响
    4.4 重庆样本地区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成因分析
        4.4.1 风险因素
        4.4.2 成本收益因素
        4.4.3 信息因素
        4.4.4 市场因素
        4.4.5 财政因素
        4.4.6 经营能力因素
        4.4.7 项目因素
5 乡村振兴背景下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成因实证检验
    5.1 模型的设定
        5.1.1 Probit模型
        5.1.2 Tobit模型
    5.2 变量定义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破解对策建议
        6.2.1 完善乡村贷款服务风险共担机制
        6.2.2 提升创业农户及贷款银行的利润空间
        6.2.3 完善借贷双方信息互通机制
        6.2.4 引导建立多样化的金融市场
        6.2.5 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协调配合
参考文献
附录 1:创业农户的信贷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 2: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供给问卷调查表
致谢

(8)息县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乡村产业振兴金融支持的内涵研究
        1.2.2 乡村产业振兴金融支持的必要性研究
        1.2.3 乡村产业振兴金融支持的发展现状研究
        1.2.4 乡村产业振兴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1.2.5 乡村产业振兴金融支持的对策措施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点
2 乡村产业振兴中金融支持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产业振兴
        2.1.2 金融支持
        2.1.3 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支持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村金融市场论
        2.2.2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2.3 金融创新理论
3 息县乡村产业振兴中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3.1 息县乡村产业振兴及金融支持的情况
        3.1.1 乡村产业振兴情况
        3.1.2 金融支持情况
    3.2 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
        3.2.1 基本情况分析
        3.2.2 认知情况分析
    3.3 典型案例分析
4 息县乡村产业振兴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乡村产业振兴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4.1.1 金融支持供不应求
        4.1.2 融资难与效率低并存
        4.1.3 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
        4.1.4 普惠金融体系不完善
        4.1.5 供应链金融不成熟
    4.2 乡村产业振兴中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的成因
        4.2.1 融资成本与供给结构均不适应
        4.2.2 融资模式与金融产品均不完善
        4.2.3 高利目标与低利现实均不相称
        4.2.4 供给产品与结构改革均不得体
        4.2.5 供应链与风险机制均不健全
5 强化息县乡村产业振兴中金融支持的对策措施
    5.1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供给结构
        5.1.1 发展互联网金融
        5.1.2 创新债券市场和期货产品融资
    5.2 推动金融支持创新
        5.2.1 理念性创新
        5.2.2 服务性创新
        5.2.3 流程性创新
    5.3 推动金融机构回归本源
        5.3.1 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5.3.2 明确市场定位
        5.3.3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5.4 加快普惠金融发展
        5.4.1 创新普惠金融产品
        5.4.2 建立信息共享体系
        5.4.3 加强普惠金融宣传推广
        5.4.4 完善普惠金融服务监管体系
    5.5 发展供应链金融
        5.5.1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5.5.2 提升供应链金融管理能力
        5.5.3 加强供应链模式创新
        5.5.4 健全供应链信用体系
        5.5.5 完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6 结论和展望
    6.1 简短结论
        6.1.1 息县乡村产业振兴中得到了一定的金融支持
        6.1.2 息县乡村产业振兴中得到的金融支持远远不够其金融需求
        6.1.3 息县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金融支持还存在不少问题
        6.1.4 息县乡村产业振兴中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的成因多种多样
        6.1.5 强化息县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金融支持也要多措并举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等

(9)宜阳县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高质量发展
        2.1.2 金融支持
        2.1.3 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
    2.2 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2.2 金融创新理论
        2.2.3 新发展理念
        2.2.4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3 宜阳县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3.1 宜阳县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金融供给现状
        3.1.1 覆盖广度指标
        3.1.1.1 宜阳县金融组织体系
        3.1.1.2 法人机构数量
        3.1.2 覆盖深度指标
        3.1.2.1 涉农贷款余额逐年增加
        3.1.2.2 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呈增长趋势
    3.2 宜阳县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种举措
        3.2.1 宜阳农商银行推出多层次多品种贷款
        3.2.2 政策银行与商业银行齐心协力打造普惠金融示范县
        3.2.3 中原农险助力破解农业融资瓶颈
        3.2.4 商业银行加大金融扶持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力度
    3.3 宜阳县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范例——以赵老屯村为例
    3.4 继开展金融支持后宜阳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的初步评价
        3.4.1 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3.4.2 宜阳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评价
        3.4.2.1 产品质量有所提升
        3.4.2.2 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3.4.2.3 产业结构有所优化
        3.4.2.4 社会效益有所改善
4 宜阳县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宜阳县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农业贷款供求失衡现象突出
        4.1.2 金融产品无法适应涉农主体的多元化需求
        4.1.3 融资成本高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阻更严重
        4.1.4 信贷担保和农业保险体系不够健全
    4.2 宜阳县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供给不足与需求增大之间的矛盾
        4.2.2 贷款额度期限与实体需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
        4.2.3 银行抵押要求与实体资产形态之间的矛盾
        4.2.4 配套政策制度与金融机构准入之间的矛盾
5 优化宜阳县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
    5.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
        5.1.1 开展顶层设计
        5.1.2 落实多措并举
    5.2 建立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提高农业信贷配给水平
        5.2.1 落实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工作重点
        5.2.2 不断优化商业性农村金融体系服务
    5.3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融资模式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
        5.3.1 下大力气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5.3.2 完善“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5.4 金融供给主体给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支持
        5.4.1 合理确定金融支持企业
        5.4.2 不断加大金融倾斜支持力度
    5.5 构建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风险分担机制
        5.5.1 推广“政融保”融资模式
        5.5.2 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积极参保
6 结论与展望
    6.1 简短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10)武城农商行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创新
    2.1 概念界定
        2.1.1 金融支持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2 金融深化理论
        2.2.3 金融创新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武城县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分析
    3.1 武城县农村商业银行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分析
        3.1.1 武城县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3.1.2 武城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分析
    3.2 武城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需求分析
        3.2.1 融资方面的需求
        3.2.2 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
        3.2.3 风险转移方面的需求
    3.3 武城农村商业银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支持状况分析
        3.3.1 信贷产品方面
        3.3.2 服务模式方面
    3.4 武城县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案例分析
        3.4.1 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案例
        3.4.2 金融支持高峰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案例
        3.4.3 支持龙头企业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收回再贷
        3.4.4 中椒英潮辣业发展有限公司借新还旧保证贷款
    3.5 本章小结
4 武城县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武城县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问题
        4.1.1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资金投入规模有限
        4.1.2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种类偏少
        4.1.3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期限偏短
        4.1.4 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贷款手续繁琐
    4.2 武城县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机构本身发展不健全
        4.2.2 产品创新力度不足
        4.2.3 金融服务深度不够
        4.2.4 金融创新技术速度慢
    4.3 本章小结
5 武城县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健全农商行内部金融支持体系
    5.2 提高农商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支持能力
        5.2.1 加强农商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的力度
        5.2.2 增加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
    5.3 实现农商行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协调发展
        5.3.1 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模式
        5.3.2 强化农商行与新型经营主体的衔接
    5.4 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方式
        5.4.1 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应用
        5.4.2 扩大“互联网金融+新型农业经营”的应用范围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农民“贷款难”问题的经济金融成因分析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D]. 那颂.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A县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产业扶贫信贷通”业务的调查与分析[D]. 闵艳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3]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困境与对策研究[D]. 范亚南. 郑州大学, 2020(03)
  • [4]农行M市分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高铭泽.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H银行惠农贷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常云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B农商银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 周正明. 扬州大学, 2020(05)
  • [7]创业农户供给型信贷约束的成因及破解研究 ——基于重庆地区的调查数据[D]. 邓小东. 西南大学, 2020(01)
  • [8]息县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支持研究[D]. 闫鹏.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9]宜阳县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D]. 尹伊君.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10]武城农商行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D]. 孙悦.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农户贷款难的经济金融原因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