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合并脾假性囊肿的CT诊断

胰腺炎合并脾假性囊肿的CT诊断

一、胰腺炎并发脾脏假性囊肿的CT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谭蕾[1](2021)在《重症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分析SAP后PPC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预后,为PPC的早期预测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2例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SAP患者,并进行随访,按是否合并PPC分为病例组(合并假性囊肿)和对照组(未合并假性囊肿),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应用SPSS软件,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1、142例SAP中,48例(33.8%)合并PPC。单因素分析显示:PPC形成与禁食时间、MCTSI、48h内APACHE II评分、PCT、血清白蛋白、BUN、乳酸脱氢酶、肌酐、血钙水平、合并腹腔积液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CTSI评分(P=0.001,OR=1.81,95%CI:1.273-2.571)、禁食时间(P=0.044,OR=1.083,95%CI:1.002-1.171)为SAP患者PPC形成的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水平(P=0.02,OR=0.875,95%CI:0.781-0.979)、血钙(P<0.001,OR=0.02,95%CI:0.002-0.178)为其保护因素。2、48例PPC患者中共31例接受引流治疗,经皮置管引流治疗有效率20%,超声内镜有效率81.8%。4例首选手术引流后均好转,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MCTSI评分>7分、禁食时间>18天、低血钙及低白蛋白水平是SAP合并PPC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密切随访及时干预治疗。EUS引导下的内引流创伤小、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杨朝帅[2](2020)在《慢性胰腺炎临床证候分析及葛根芩连汤调节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汇总研究60例慢性胰腺炎(CP)患者病例资料,分析致病风险因素、症状体征、诊断、中医证候与分型、治疗方式等,为中医药参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观察葛根芩连汤连续干预对CP大鼠肠道p H值、粪弹力蛋白酶1的影响,探讨葛根芩连汤对CP大鼠外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天津市南开医院胆胰外科门诊及住院病房的60例CP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该疾病致病风险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中医证候与分型、治疗方法等,评价当前各影像检查的优势,分析致病风险因素中烟酒嗜好与临床症状体征的相关性。2.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模型组和葛根芩连汤组各10只,模型组和葛根芩连汤组尾静脉注射二氯二丁基酯(Dibutyltin dichloride,DBTC)溶液诱导CP模型,常规饲养7天后葛根芩连汤组大鼠予1ml/100g葛根芩连汤混悬液(0.4g/ml)灌胃干预,其余两组予同体积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21天。3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胰腺大体及镜下组织形态改变,测定各组肠道p H值、粪弹力蛋白酶1(FE-1)水平。结果:1.本研究60例CP患者所示主要致病风险因素包括:长期吸烟(66.67%)、长期饮酒(55.00%)、胆道疾病(48.33%)、急性损伤(35.00%)、腹部手术(30.00%)、高脂血症(10.00%);另有明确胰腺分裂症4例(6.67%),自身免疫相关3例(5.00%)。同时具备两种致病风险因素者13例,占总人数21.67%,同时具备三种风险因素的10例(16.67%),同时具备五种风险因素的15例,占25.00%。2.主要症状体征为腹痛(55例,91.67%),其中疼痛呈间歇性者33例(55%),呈持续性者16例(26.67%),伴有放射性疼痛者17例(28.33%);其他症状体征包括食欲下降(51.67%)、腹胀(50.00%)、体重下降(50.00%)、胰源性糖尿病/糖耐量受损(41.67%)、恶心反胃(33.33%)、乏力(26.67%)、嗳气(23.33%)、便秘(16.67%)、腹泻(11.67%),脂肪泻(1.67%)、黄疸(5.00%);无临床表现者1例。3.CP并发症主要包括胰腺假性囊肿(36.67%)、胸腹腔积液(25.00%)、胆总管狭窄(18.33%)。同时存在两项并发症者8例(占总数13.33%),合并三种并发症者3例(占5.00%),1例患者同时患有假性囊肿、胆总管狭窄、门脉高压及腹腔积液四种并发症。4.本研究60例CP患者中辨证为脾胃湿热证31例(51.67%)、肝气犯胃证11例(18.33%)、气滞血瘀证8例(16.33%)、脾虚失运证7例(11.67%)、中焦虚寒证3例(5.00%)。腹胀、食欲下降、嗳气、腹泻、体重下降等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在脾胃实热证中分布最多。5.60例CP患者中行腹部超声41例(68.33%),阳性检出率80.49%;CT检查52例(86.67%),阳性检出率96.15%;MRI检查24例(40.00%),阳性检出率70.83%;MRCP检查38例(63.33%),阳性检出率94.74%。比较腹部超声和CT两种检查手段的一致性,其一致性一般(Kappa=0.211,P<0.05),二者差异性检查显示CT阳性检出率(97.14%)明显高于超声(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方面选择药物保守治疗43例,占比71.66%;介入治疗1例(1.67%);接受手术16例(26.67%),7.长期吸烟组出现胰腺实质变化及体重下降的比例(85.00%,67.50%)高于未吸烟组(60.00%,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胰管形态改变(62.50%)及并发胰源性糖尿病/糖耐量受损(45.00%)比例高于未吸烟组(65.00%,3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饮酒组出现胰腺实质变化及并发胰源性糖尿病/糖耐量受损比例(84.85%,45.45%)高于无饮酒组(66.67%,37.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胰管形态改变的比例(61.64%)低于无饮酒组(62.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体重下降比例(81.82%)明显高于无饮酒组(29.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与对照组相比,CP模型组大鼠体重、FE-1含量明显降低(P<0.05),肠道p H值有下降趋势(P>0.05)。与模型组相比,葛根芩连汤组大鼠体重、肠道p H值、FE-1含量均显着增高(P<0.05)。结论:1.本研究中,长期饮酒是CP的主要风险致病因素,吸烟也是重要风险因素之一。2.本研究中CP的主要辨证分型为脾胃湿热证。3.长期吸烟的CP患者更容易出现胰腺实质变化。4.具有长期烟酒嗜好的CP患者更容易出现体重下降。5.葛根芩连汤可提高CP大鼠肠内p H值。6.葛根芩连汤对CP大鼠外分泌功能有保护作用。

李艳乐[3](2020)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背景与目的目前,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目前依赖于病理学确诊,但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国内相关大样本研究极少,有关该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数据欠缺,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单中心相对较大样本的研究来探索消化道异位胰腺的相关临床特点。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收集和分析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收治的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病理明确诊断,收集的资料包括有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的部位组成、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者百分数表示,呈偏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中位数(全距)的方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的是 SPSS 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结果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中,男性为106例(50.72%),女性为103例(49.28%),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03:1;年龄为40(6-77)岁。常见的症状有腹痛(41例,19.62%)、腹胀(43例,20.57%)、纳差(16例,7.66%)等,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30例,14.35%)。209例病例确诊的消化道异位胰腺病例中,有1例(0.48%)位于食管,159例(76.08%)位于胃部,13例(6.22%)位于十二指肠,24例(11.48%)位于空肠,12例(5.74%)位于回肠。159例胃部异位胰腺患者中,位于胃窦者128例(80.50%),胃体15例(9.43%),胃角6例(3.77%),胃底10例(6.29%)。普通内镜检查中:158例隆起性病变中,仅45例(26.95%)可在病变顶端见脐样凹陷或病变开口,病灶表面多光滑,色泽同正常粘膜,仅8例(4.79%)病变表面可见充血、水肿,3例(1.80%)病变表面可见溃疡形成,5例(2.99%)病变表面略粗糙。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多起源于粘膜下层(85例,62.96%)和固有肌层(35例,25.93%),以低回声(77例,57.04%)和中等回声(51例,37.78%)多见。病灶边界多清楚(130例,96.3%),仅5例(3.7%)边界欠清。172例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中,153例行内镜下治疗。小肠异位胰腺患者共36例,分别为男19例,女17例,男:女=1.12:1,年龄45岁(25-72岁),其中空肠24例,回肠12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1.消化道异位胰腺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小肠,胃部以胃窦大弯多见;异位胰腺无明显特征性内镜表现,顶端有脐样凹陷患者比例低;2.超声内镜示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多起源于粘膜下层,混合回声多见;3.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可行内镜下治疗,小肠病变多行外科手术切除。第二部分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背景与目的消化道异位胰腺最常见于胃部,虽内镜下可见病变顶端有脐样凹陷,但仅少部分患者可观察到此特征,与胃间质瘤鉴别困难。而胃间质瘤亦是常见的一种胃粘膜下肿物,因具有潜在恶性,需要尽早诊断并给予治疗,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既往文献报道为小样本研究,所得结论并不可靠。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较大样本对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相关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两者的差别,从而为临床中两种疾病的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胃异位胰腺患者和248例胃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两者的临床表现、所在部位、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以n(%)表示,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P<0.05 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临床症状均不特异,常表现为腹痛、腹胀、纳差等不适,无症状者亦不少见。两组患者的病变均表现为粘膜下隆起,并可发生于胃的各个位置,但胃异位胰腺多发生于胃窦,而胃间质瘤多发生于胃体和胃底(P均<0.05);胃异位胰腺表面可见脐样凹陷或粘膜光滑,而胃间质瘤病变表面多粘膜光滑或糜烂(P均<0.05)。共130例胃异位胰腺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225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结果显示,胃异位胰腺主要来源于胃粘膜下层(85例,65.38%),其次为粘膜层和固有肌层;胃间质瘤主要来源于固有肌层(175例,77.78%)(P<0.05)。胃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以肌壁内为主(102例,78.46%),而胃间质瘤以肌壁内、腔内和腔外为主(P<0.05)。胃异位胰腺的长径/短径比值高于胃间质瘤(1.86±0.24 vs 1.12±0.18,P<0.05)。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147例,94.23%),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P<0.05)。结论1.胃异位胰腺和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胃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胃间质瘤多位于胃体、胃底;2.胃异位胰腺多为肌壁内生长模式、混合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下层;胃间质瘤多为腔内生长模式、均匀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肌层及固有肌层;超声内镜下测量的胃异位胰腺长径/短径比值多高于胃间质瘤;3.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背景与目的异位胰腺术前诊断存在困难,但其放射学和内镜下表现特点可有助于诊断。钡剂造影检查显示为中央凹陷的圆形缺损,但发生比例较低;增强CT并无明确诊断价值,仅显示肠壁或粘膜层增厚。尤其是空肠异位胰腺的诊断更为困难,小肠镜检查在临床并未普及,因此该病的诊断仍需要影像学检查的辅助。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空肠异位胰腺病例特点,以及病理与CT表现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空肠异位胰腺提供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20例空肠异位胰腺的患者资料。收集和分析了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CT表现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计算相关分类的比例,分析比例时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 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P<0.05提示数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空肠异位胰腺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并发现相应的占位性病变,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和黑便等,其中有6例患者无症状。空肠异位胰腺多位于空肠近段(15例,75%),直径为2.32±0.63cm(0.8cm-3.5cm),常见的形状为圆形(8例,40%)。多数病灶边界清楚(18例,90%),病灶本身呈小叶状(17例,85%),生长方式各异。仅在5例病变中观察到导管样结构,本研究中的病变表面未见凹陷性表现。空肠异位胰腺的强化模式,与正常位置胰腺相比,在动脉期有13例(65%)患者出现相同强化,在门脉期多数患者出现明显强化(8例,40%)或相同强化(8例,40%)。与空肠相比,多数病变在动脉期(16例,80%)和门脉期(18例,90%)均出现明显强化。空肠异位胰腺患者病变肉眼和镜下特点有:多呈淡黄色,有或无白色病灶,可见多个小叶,未见出血或囊性病灶,15例(75%)患者出现了异位胰腺和空肠之间的微导管相通。微观组成,其中导管优势者5例(25%),腺泡优势者15例(75%)。与正常胰腺强化模式相同或明显强化或强化均匀,病变多以腺泡为主;若表现为弱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则病变多以导管为主。结论1.空肠近端异位胰腺直径多<3cm,呈卵圆形或扁平状,CT上可见多个小叶状结构;2.空肠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不尽相同,病变导管结构少见;3.CT强化模式与正常胰腺类似,但与病变的结构组成有关。

唐亮[4](2019)在《中国3576例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前言:区域性门脉高压症(Regional portal hypertension,RPH),即左侧门脉高压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脾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致,以单纯门静脉脾胃区域压力增高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RPH按病因分为胰源性、脾源性和腹膜后源性,其中胰源性门脉高压症(pancreatic portal hypertension,PPH)占大多数。鉴于大多数关于RPH的报道病例数较少,尚缺乏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疾病预后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因此我们系统性总结了中国357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RPH的理解和认识。资料与方法:1.资料检索1980年1月至2019年6月中文文献数据库,检索词为“区域性门脉高压”、“左侧门脉高压”或“胰源性门静脉高压”,通过人工阅读全文或文摘,纳入所有区域性门脉高压原始病例的相关文献,剔除不合格文献后最终纳入文献150篇,发表时间为1992至2019年,共3576例RPH患者。2.方法2.1资料数据提取:阅读文献后,提取相关数据。包括:地区、总病例数、男性患者例数、女性患者例数、年龄、病因、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方法、胃镜或者钡餐结果、治疗方式、随访时间以及预后。2.2预后判断标准治愈或好转:治愈指通过外科手术门脉高压完全消失,好转指患者未再发生消化道出血,或复查胃镜、CT等提示胃和/或食管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治疗无效:消化道出血未得到控制,或胃和/或食管静脉曲张未减轻;死亡:随访期间死亡。2.3统计学方法建立Excel表格,统计纳入病例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计数资料使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1.RPH病例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3576例RPH患者中男2340例,女1236例,男女比为1.89:1。年龄为385岁,平均年龄为50.23岁。按地域分布统计发现,华东、西南地区发生率相对较高。另外,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发病率稍高。2.RPH的病因分布3576例患者中胰源性3291例(92.03%),脾源性60例(1.68%),腹膜后源性24例(0.67%),其他少见原因(胃癌、腹腔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等)35例(0.98%),另有166例(4.64%)患者的病因不详或未在文献中对病因进行说明。3.RPH的临床表现共有123篇文献记录了2715例RPH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中临床症状主要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1491例(54.92%)、上腹部不适或上腹痛1047例(38.56%)、贫血82例(3.02%)等;体征主要为脾肿大1859例(68.47%)、腹部包块46例(1.69%)、腹水征20例(0.74%)等。另外,有115篇文献记录了2423例患者胃镜、钡餐或CT检查结果,表现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731例(71.44%)、孤立性食管下段静脉曲张62例(2.56%)、胃底合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336例(13.87%)、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128例(文献中无法确定是胃底静脉曲张亦或食管静脉曲张)(5.28%),以及无静脉曲张表现166例(6.85%)。4.RPH的检查方式共有140篇文献描述了3212例患者通过胃镜、彩超、CT、MRI、超声胃镜、钡餐、DSA等检查方法确诊RPH。1219例(37.95%)患者仅用1种检查方法诊断RPH,995例(30.98%)患者使用2种检查方法诊断,850例(26.46%)患者使用3种检查方法诊断,148例(4.61%)患者使用4种以上检查方法诊断。所有患者中接受CT检查确诊的人数最多,共有784例(24.41%)。5.RPH的治疗方式及预后共有115篇文献记录了2345例患者的治疗方式,其中行脾切除术的患者1663例(70.92%),内科综合治疗265例(11.30%),不含脾切除的其它手术如剖腹探查、胆肠吻合术、肿瘤姑息手术等176例(7.50%),行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或硬化剂治疗109例(4.65%),行脾动脉栓塞或结扎93例(3.97%),脾动脉栓塞联合脾切除术25例(1.07%),放弃治疗14例(0.60%)。共有100篇文献记录了2089例患者的预后,随访时间为1周18年,其中治疗后好转1738例(83.20%),无效40例(1.91%),死亡182例(8.71%),失访或未提及预后的患者129例(6.18%)。讨论:通过分析近30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RPH病例,结果显示男女比例为1.89:1,患病年龄为385岁,平均年龄为50.23岁。可见我国RPH的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中年人易发。地域分布统计显示,华东、西南、华北、华中地区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该地区医疗水平和医生对该病的重视程度有关。本研究病因分布统计的结果显示PPH仍占RPH的绝大多数(92.03%),其发病机制主要有,胰腺肿瘤或胰腺假性囊肿可直接挤压或浸润脾静脉,造成脾静脉血流变缓甚至阻塞,诱导脾静脉血栓产生。此外急慢性胰腺炎均可累及脾静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形成脾静脉血栓导致RPH。综合3756例RPH病例,我们可以看出RPH的主要临床特征是:一是引起脾静脉回流受阻的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如上腹不适、疼痛等;二是门静脉脾胃区静脉压力增高的临床表现,如消化道出血、脾脏肿大等;三是无肝硬化、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四是内镜下可发现特征性的孤立胃底静脉曲张。RPH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内镜下发现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是RPH区别于一般门脉高压症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且无肝硬化、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这也是RPH与其他门脉高压症的重要区别之一。RPH的治疗包括纠正脾胃区门脉高压症和处理原发疾病两部分。具体方式主要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该病预后大都良好,主要依赖于RPH的病因。

蒋水明,卢海明,蒋汉城,刘雷,陈景繁[5](2017)在《急性胰腺炎并脾脏破裂十例诊治分析》文中指出

蒋汉城,卢海明,蒋水明,刘雷,陈景繁[6](2017)在《急性胰腺炎合并脾脏并发症的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说明脾脏并发症是急性胰腺炎罕见的并发症,国外学者报道其发生率在1%5%[1],我院2010至2015年收治急性胰腺炎并脾脏并发症患者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10至2015年我院收治急性胰腺炎877例,出现合并脾脏并发症患者6例,均为男性,年龄3246岁,其中3例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炎发病诱因为:大量长期饮酒3例,胆石症1例,2例无明显诱因。CT影像学表现包括脾梗死5例,脾脏包膜下积液2例,脾脏破裂4例,脾静脉血栓形成1例,脾包膜下血肿1例,5例伴有胰腺

郑敬允,任粉玉,崔敏虎[7](2016)在《慢性胰腺炎合并脾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文中研究表明消化道及腹腔大出血是慢性胰腺炎比较少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其中慢性胰腺炎并发脾脏假性动脉瘤破裂是导致大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报道慢性胰腺炎合并脾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并结合文献,就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蔡迪明,宋彬[8](2015)在《胰腺炎脾血管并发症的解剖与诊断进展》文中认为胰腺炎脾血管并发症是较为常见的胰腺炎血管并发症,其发生率虽不高,却是胰腺炎病情重危程度、预后不良的征象之一,如脾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对于胰腺炎脾血管并发症的准确诊断就显得特别重要。超声作为急性胰腺炎检查中最常用的手段,由于易受胃肠道麻痹致腹内胀气、腹膜后血管彩色血流衰减、检查者经验和手法等原因的影响,导致超声对于胰腺炎脾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准确率较低。现通过文献复习,对该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诊断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超声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李琳[9](2007)在《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指出胰腺是腹膜后间隙内的实质器官,居肾旁前间隙内,仅胰尾处有一小部分可伸入腹膜腔内。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可使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疾病,并可向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扩散。胰腺炎并发胰源性假性囊肿常见,可发生于胰

李绍林,张雪林[10](2007)在《胰腺炎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文中提出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对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提高,在腹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病情的评估和预后判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疗效的评价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CT尤其是螺旋CT(Spiral CT,SCT)及多

二、胰腺炎并发脾脏假性囊肿的CT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腺炎并发脾脏假性囊肿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重症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2)慢性胰腺炎临床证候分析及葛根芩连汤调节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胰腺炎临床证候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致病风险因素
        2.3 症状体征
        2.4 并发症
        2.5 中医辨证分型
        2.6 影像学检查
        2.7 病理学检查
        2.8 治疗
        2.9 烟酒嗜好与胰腺实质变化、胰管形态改变、胰源性糖尿病/糖耐量受损及体重下降的相关性
    3 小结
第二部分 葛根芩连汤调节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药品、试剂及仪器
        1.3 造模及给药
        1.4 样本取材
    2 实验方法
        2.1 肠道内容物pH值检测
        2.2 FE-1检测(ELISA法)
        2.3 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大体变化
        3.3 病理学改变
        3.4 肠道内容物pH值检测
        3.5 FE-1检测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祖国医学对慢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异位胰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中国3576例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资料数据提取
    2.3 预后判断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中国RPH病例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
    3.2 RPH的病因
    3.3 RPH的临床表现
    3.4 诊断RPH的检查方式
    3.5 RPH的治疗方式及预后
第四章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胰腺炎脾血管并发症的解剖与诊断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脾血管解剖特点
2脾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
    2.1胰腺炎对于脾血管的直接侵犯
    2.2胰酶对脾血管内膜的消化作用
    2.3脾脏内异位胰腺组织
    2.4全身微血栓的形成
    2.5脾脏受压
3脾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3.1脾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3.2 CT检查
    3.3超声检查
    3.4 MRI检查
    3.5其他检查
4结语

(10)胰腺炎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一、急性胰腺炎影像学诊断
    (一) 急性胰腺炎CT表现
        1. 轻型急性胰腺炎 (又称为间质性胰腺炎) :
        2. 重症胰腺炎 (又称为坏死性胰腺炎) :
    (二) 急性胰腺炎MR表现
二、慢性胰腺炎影像学表现
三、胰腺炎影像学诊断鉴别要点

四、胰腺炎并发脾脏假性囊肿的CT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症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分析[D]. 谭蕾.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慢性胰腺炎临床证候分析及葛根芩连汤调节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实验研究[D]. 杨朝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D]. 李艳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4]中国3576例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唐亮.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5]急性胰腺炎并脾脏破裂十例诊治分析[J]. 蒋水明,卢海明,蒋汉城,刘雷,陈景繁.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7(05)
  • [6]急性胰腺炎合并脾脏并发症的诊治体会[J]. 蒋汉城,卢海明,蒋水明,刘雷,陈景繁.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7(05)
  • [7]慢性胰腺炎合并脾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J]. 郑敬允,任粉玉,崔敏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03)
  • [8]胰腺炎脾血管并发症的解剖与诊断进展[J]. 蔡迪明,宋彬. 华西医学, 2015(11)
  • [9]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J]. 李琳. 社区医学杂志, 2007(18)
  • [10]胰腺炎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J]. 李绍林,张雪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7(03)

标签:;  ;  ;  ;  ;  

胰腺炎合并脾假性囊肿的CT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