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状态对牙周病程度及治疗后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牙髓状态对牙周病程度及治疗后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一、牙髓状态对牙周病变程度及治疗愈合影响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柏华文[1](2019)在《青岛市残疾人中心自闭症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青岛市学龄前及学龄期自闭症儿童与健康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及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和口腔健康行为实践情况,为青岛市自闭症儿童口腔健康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了解自闭症儿童在口腔健康护理及口腔疾病治疗方面的特殊性,就相关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为家长、学校及医务人员提供相关参考建议;督促相关部门重视残障儿童口腔健康,加快特殊儿童口腔健康促进机制的建立。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五版要求,参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及相关残障儿童口腔健康调查文献,设计口腔检查表,对青岛市市北区残疾人中心的自闭症患儿及同区健康儿童进行口腔检查,记录儿童牙齿龋失补情况、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情况及咬合情况,应用菌斑指数、改良牙龈指数评估儿童口腔卫生及牙周状况,同时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的问卷内容设计本次家长的口腔健康调查问卷,包括口腔健康行为,口腔保健知识等方面。利用Excel软件对儿童口腔检查及家长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版本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共76名自闭症儿童配合完成本次口腔检查,平均年龄为6.45±3.23岁,男女比例3:1,健康儿童共100名,平均年龄4.61±1.24岁,男女比例1:1,两组儿童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及家长受教育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自闭症组儿童总患龋率为63.16%,龋均2.68±3.28,龋齿充填率3.43%,健康儿童患龋率、龋均及充填率分别为68%,3.09±3.38,4.21%,其中6-7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率分别为33.33%,17.39%,窝沟封闭率为0。两组儿童患龋率及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龋齿充填率均较低,自闭症儿童龋齿充填率较健康儿童更低。3-5岁自闭症儿童患龋率为56.76%,龋均为2.95±3.92,6-12岁组分别为69.23%,2.44±2.56,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间自闭症儿童患龋率、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自闭症儿童与健康儿童间患龋率及龋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闭症儿童菌斑指数及改良牙龈指数评分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6-12岁组可视菌斑(即菌斑指数PLI≥2)检出率高于3-5岁组,牙龈炎检出率同样高于3-5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两项指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岁年龄组自闭症儿童与健康儿童菌斑检出率与牙龈炎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岁组自闭症儿童菌斑指数与改良牙龈指数高于健康组,菌斑检出率及牙龈炎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家长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健康儿童开始刷牙的年龄早于自闭症儿童,由自己刷牙者多于自闭症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每日刷牙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含氟牙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33.3%自闭症儿童家长认为乳牙需要治疗,不足半数家长知道氟化物及窝沟封闭可以预防龋齿,与健康组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闭症儿童与健康儿童口腔健康状况亟待改善。自闭症儿童龋病治疗率3.43%,低于健康儿童,窝沟封闭率为0,家长预防保健知识知晓率低,自闭症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口腔状况愈加糟糕。应加强对家长及教育机构老师的口腔健康教育培训,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可接受的特殊口腔护理方法,口腔医师应根据儿童特点选择适当的行为管理方式,实现儿童舒适化牙病治疗;各级部门应重视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为家长减轻心理及经济负担,帮助残障儿童提高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赵鑫钰[2](2019)在《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组织变化的病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牙周炎是我国广泛流行的疾病,它是一类由牙周致病菌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破坏性疾病。牙周与牙髓组织都起源于外胚间充质组织,供应牙髓的神经和血管先支配牙周组织再通过根尖孔到达牙髓,牙周组织和牙髓亦可通过侧副根管相互联系,因此牙周组织的病变可能就会对牙髓造成一定的影响。重度牙周炎患牙是否需要行牙髓治疗以及牙髓治疗的时机仍存在很大争议。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牙髓活力测试来检测牙周炎患牙的牙髓状态,从而决定是否行牙髓治疗,但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特别是针对多根牙,重度牙周炎牙髓组织是否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才是牙髓治疗与否的标准。但是目前对于长期的牙周炎性刺激对患牙牙髓病理改变影响的研究仍比较匮乏,本研究选择74颗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患牙,脱钙后制备组织学切片,观察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的组织学变化,为临床上重度牙周炎患牙是否需要牙髓治疗提供参考。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la(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lα)和Importin8(IP08)参与牙髓组织的炎症病理过程,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观察HIF-la和IP08在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材料和方法:从就诊于口腔医院年龄22-80岁的重度牙周炎需拔牙患者中,排除有系统病史及口腔不良习惯者,经患者知情同意后,选择因治疗需要而拔除的无牙周牙髓治疗史且无类似牙髓炎症状的患牙共74颗(前牙43颗,前磨牙18颗,磨牙13颗)作为实验组,其中牙槽骨吸收达根尖的患牙共40颗,为I组,牙槽骨吸收达根长2/3但未累及根尖者共34颗为Ⅱ组;因正畸治疗需要而拔除的,牙根发育完全且无明显龋坏或缺损的健康牙共10颗,作为对照组(Ⅲ组)。患牙拔除时均采用阿替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制成组织切片行HE染色,根据牙髓内最重的病变记录牙髓病理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每种病理变化类型中的典型病变患牙切片行HIF-1α及IPO8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结果:1.HE染色观察到牙髓可出现钙化、纤维性变、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牙髓网状萎缩、充血、炎症、牙根内吸收、牙根外吸收及坏死,可见继发性牙本质形成及侧支根管。Ⅰ组的牙髓发生病变的为95%,以坏死居多为53%;而Ⅱ组牙髓发生病变的为82%,以变性居多为29%;Ⅰ组坏死率显着高于Ⅱ组,且两组牙坏死率有统计学差异。Ⅲ组牙髓见1颗牙充血,其余均正常。2.实验组中前牙牙髓变性率为35%,坏死占33%,正常者18%;而后牙牙髓变性率为26%,坏死占52%,正常者6%,经统计学分析,前后牙牙髓变性及坏死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表明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变性及坏死率与牙位无关。3.实验组中患牙牙髓HIF-1 α染色见成牙本质细胞层、炎性浸润区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均可出现阳性表达,而对照组中几乎没有阳性表达细胞出现,表明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内存在缺氧环境。4.实验组中患牙成牙本质细胞层及扩张的血管和增粗的神经纤维组织可见IPO8阳性表达,而对照组中,仅成牙本质细胞层可见IPO8阳性表达。结论:1.重度牙周炎患牙的牙髓可见钙化、纤维性变、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牙髓网状萎缩、充血、炎症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以上病变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多个病变同时存在,有的患牙牙髓甚至出现坏死。2.牙槽骨吸收达根长2/3及以上的重度牙周炎患牙,其牙髓坏死率髓牙槽骨吸收程度加重而升高。3.牙槽骨吸收达根长2/3及以上的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变性坏死率与牙位无显着相关性。4.HIF-1 α及IPO8在重度牙周炎患牙病变牙髓组织中可能发挥重要的生理病理作用。

张静[3](2018)在《3D打印组织工程复合支架修复恒河猴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临床上常见牙周病、外伤、肿瘤、先天性唇腭裂形成的牙槽嵴裂等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牙槽骨缺损,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才能达到形态、功能和美观的完美修复,这是口腔界的一大难题。目前主要采用骨移植手术对骨缺损部位进行修复。从修复效果看,使用自体骨进行移植修复无疑是首选方案,但自体骨移植手术会因取材,给患者带来二次创伤。为减轻患者的创伤痛苦,临床上采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以及金属合金、高分子聚合物等人工骨作为代替材料进行移植修复,达到了一定的修复目的,但同时也需要面对相应的免疫排斥、组织相容、疾病交叉传播、以及材料生物学或力学性能等方面潜在的问题。骨组织工程为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方向。骨组织工程是将医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结合,在各种因子的诱导下,使接种于支架材料上的细胞不断增殖,逐渐达到修复骨缺损的目的,其关键要素为细胞、支架、诱导因子。相关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细胞可在适宜的条件下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等,是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但如何调控定向分化仍属难题。生物玻璃在促进组织修复方面具有突出的理化性能,采用纤维沉积设备打印溶胶-凝胶型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三维多孔支架,可以在保证力学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微玻璃球堆叠自然形成微纳米级孔隙,有利于促进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分化,赋予生物活性玻璃支架更优异的性能;同时纤维沉积技术避免了常规的热熔,有利于保留材料的生物活性或可能添加的生物因子;3D打印可以制备具有特定几何形状、尺寸和内部级孔结构多样化的三维支架,以满足临床上的不同需求。壳聚糖(ChitosanCS)是一种具有生物特性的优质载体,神经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1(Nel-liketypeⅠmolecular-1,NELL1)是一个新型有效的成骨因子,其相关研究正在探索完善中。本实验构建负载NELL-1的DNA(pDNA-NELLl)的CS纳米粒,将此纳米粒与3D打印的溶胶-凝胶型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3D printed and sol-gel micro-nano bioactive glasses,BG)进行复合,以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作为种子细胞、pDNA-NELL1 作为诱导因子、BG为支架,复合构成组织工程骨材料,植入到已制备的恒河猴牙槽骨缺损区模型中,以评价该组织工程植骨材料的原位成骨能力,观察BMSCs介导下基因修饰型微纳米生物玻璃复合材料对恒河猴牙槽大面积骨缺损的再生修复效果,以及检测再生部位牙槽骨的骨修复情况,以期为临床上修复不同几何形状、不同尺寸大小的牙槽骨、乃至其他部位的骨缺损,提供一种更有效、可行的组织工程骨材料,使组织工程骨修复向个性化的发展迈出一大步。本实验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BMSCs介导3D打印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三维多孔支架复合NELL1-DNA组织工程骨材料的制备目的:构建和制备新型组织工程牙槽骨材料——BMSCs介导3D打印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三维多孔支架复合NELL1-DNA的组织工程骨(BGCSn(pDNA-NELL1)+BMSCs),并完成实验分组。方法:1.本实验中所用的3D打印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支架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针对本实验的特殊性和要求,综合采用溶胶-凝胶技术与有机模板自组装技术制备介孔生物玻璃微球,以直径为350 nm左右的生物活性玻璃微球为打印材料、聚乙烯醇为粘结剂,采用纤维沉积设备打印生物活性玻璃三维多孔支架,成功制备出10mm×10mm×5mm长方体生物玻璃支架,孔径长宽为250 μm,并在支架表面涂覆高浓度PBS缓冲液和海藻酸钠磷酸盐复合液形成K3CaH(P04)2沉积表面,以最大程度的增强生物活性玻璃支架材料的抗压强度,并具有良好的体外磷灰石形成活性。该生物活性玻璃支架能够提供骨组织修复过程中促进骨细胞增殖需要的微孔尺寸在150-500 μ m范围内、孔隙率不小于40%的连通多孔的三维环境,且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可降解性,其相关性能该研究中心已做过完善的实验及研究并已发表成果。2.培养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穿刺抽取恒河猴骨髓,将其放在含有10%的胎牛血清和1%的双抗的DMEM/F12的培养基进行培养,使骨髓组织贴壁生长,收集传代培养第3、4代细胞。显微镜下观察BMSCs的生长方式及形态学变化、染色实验检测BMSCs成骨分化能力,CCK-8实验评价细胞增殖能力。3.制备壳聚糖包载pDNA-NELL1纳米粒:将10g壳聚糖溶于360mL的NMP(1-甲基-2-吡略烷酮),搅拌下加入35mL15%NaOH、57.5mLCH3I。经过沉淀获取TMC。取0.4 mL pDNA-NELL1溶于骨涎蛋白溶液(BSP)中,配成浓度为0.5mg/mL的DNA溶液,将0.4mL此溶液加入离心管中,然后加入1.2mL浓度1mg/mL TMC的BSP溶液,混合震荡后制备出N/P值为10的载pDNA-NELL1的纳米颗粒溶液(CSn)。4.BMSCs介导3D打印溶胶-凝胶型生物活性玻璃三维支架复合NELL1组织工程骨材料的制备,实验分组。所有支架均经过预处理,准备浓度为1mg/mL的壳聚糖溶液、浓度为5×106 cells/mL的BMSCs细胞悬浮液,开始分组制备组织工程骨。实验分4组,对照组3组和实验组。Ⅰ.对照组1(BG):220 μL生理盐水滴加到BG支架上,浸润4-6个小时,接着滴加200 μL生理盐水(与下面各组滴加的细胞悬浮液等量)。Ⅱ.对照组2(BG+BMSCs):220 μL生理盐水滴加到BG支架上,浸润4-6个小时,接着滴加200 μL BMSCs细胞悬浮液。Ⅲ.对照组3(BGCSn+BMSCs):先混合200 μL壳聚糖溶液和20 μL生理盐水,涡旋震荡30秒,将混合液220 μL滴加到BG支架上,浸润4-6个小时,接着滴加200 μL BMSCs细胞悬浮液。Ⅳ.实验组(BGCSn(pDNA-NELL1)+BMSCs):先混合200 μL壳聚糖溶液和20 μ L壳聚糖包载的pDNA-NELL1纳米粒混合液,涡旋震荡30秒,将此混合液220 μL滴加到BG支架上,浸润4-6个小时,接着滴加200 μL BMSCs细胞悬浮液。上述操作步骤保障对照组2、3和实验组的支架材料中均种有1 × 106个细胞。结果:1.电镜下支架成微球状排列,BG微球表明粗糙,BMSCs细胞粘附于支架。2.显微镜下观察恒河猴BMSCs体外培养期细胞形态变化,细胞传代至第三代时细胞呈纺锤样,形成辐射或旋涡样的紧密排列。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实验均呈阳性,证明BMSCs在体外诱导成功向成骨细胞分化。3.成功制备大小为10mm×10mm×5mm组织工程牙槽骨材料,并分为4组,BG、BG+BMSCs、BGCSn + BMSCs、BGCSn(pDNA-NELL1)+BMSCs。结论:以恒河猴BMSCs作为种子细胞、NELL1作为细胞因子、3D打印的溶胶-凝胶型生物活性BG为支架,可制备出新型的BMSCs介导3D打印生物活性玻璃三维支架复合NELL1基因的组织工程牙槽骨骨材料。第二部分组织工程骨修复恒河猴牙槽骨缺损的动物实验实验一:动物实验—恒河猴牙槽骨缺损模型的组织工程修复目的:恒河猴牙槽骨缺损模型的组织工程修复,用于检测组织工程材料修复牙槽骨缺失模型的可行性,以及为后续观察和评价组织工程牙槽骨的修复能力建造平台。方法:1.建立牙槽骨缺损模型:4只成年雌性恒河猴,随机编号A、B、C、D号,上下左右颌骨按照口腔国际区域编码为1、2、3、4四个象限,共计16个牙槽骨实验区。术前24小时禁食禁水,全身麻醉,消毒,分别拔除ABCD猴的四个象限的第一、二前磨牙,磨除拔牙窝周边骨及颊侧骨皮质,保留舌侧的骨皮质,建立约10mm×10mm×5mm大小的、共计16个的牙槽骨缺损区。2.组织工程牙槽骨材料植入手术:在ABCD猴的4个牙槽骨缺损区分别随机植入4种骨材料(BG、BG+BMSCs、BGCSn+BMSCs、BGCSn(pDNA-NELL1)+BMSCs),但保证每只恒河猴的每个牙槽骨缺损区植入的骨材料是不同的,以消除不同猴之间、不同牙槽骨缺损区之间的差异。植入组织工程骨后,缺损缝合,严密覆盖植入的组织工程牙槽骨。3.术后行X光检查,检查植骨材料的植入情况。4.术后护理:牙龈缝合后局部消毒,术后2周给予软食。术后连续7天全身用药抗感染。术后每天两次用2%洗必泰50 mL口腔冲洗和手术部位消毒,持续2周。5.术后观察:ABCD猴的日常活动、饮食、情绪有无异常,伤口有无红肿、渗出等炎症反应,以及有无化脓、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若无异常,2周后拆线。结果:1.在A、B、C、D猴的四个象限分别建立牙槽骨缺损模型,并将4种骨材料(BG、BG+BMSCs、BGCSn+BMSCs、BGCSn(pDNA-NELL1)+BMSCs)分别成功植入牙槽骨缺损区,每只猴的每个象限所植入的材料均不同。2.X光片示:ABCD猴的4个牙槽骨缺损区均有骨材料植入。3.术后2周加强护理,2周内观察到ABCD猴的日常活动、饮食、情绪无异常,伤口无红肿、渗出等炎症反应,无化脓、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2周后拆线。结论:成功在ABCD猴的四个象限建立牙槽骨缺损模型,并将4种骨材料(BG、BG+BMSCs、BGCSn+BMSCs、BGCSn(pDNA-NELL1)+BMSCs)分别植入牙槽骨缺损区,术后两周无炎症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实验二: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骨缺损动物实验模型的评价目的:组织工程牙槽骨材料植入恒河猴牙槽骨缺损区术后12周,二次手术,观察、检测新型组织工程骨材料对恒河猴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评价其成骨性能。方法:1.植入材料术后12周,植骨区拍摄X光片。2.二次手术,术中观察植骨区,并取ABCD猴的四个象限的植骨区骨:术前24小时禁食禁水,全身麻醉,消毒,分别拔除ABCD猴的四个象限的尖牙,翻瓣后观察植骨区,然后取骨,取骨的范围大于第一次手术的植骨区,分离出15mm×12mm×7mm大小骨块,标号。3.Micro-CT三维重建以观测骨组织内部的修复情况。4.组织学检查:将标本置于10%甲醛水溶液中固定7天。共计16个骨标本。固定后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1.X线结果:实验组(BGCSn(pDNA-NELL1)+BMSCs)显示植骨材料与周边骨界线不清,植骨材料几乎被完全吸收改建,骨小梁结构清晰,数目较多,呈网状结构均匀排列,骨皮质比较均匀连续,牙槽嵴高度比对照组都高,牙槽嵴顶高度几乎与周边自体骨相一致,植骨区呈大范围的高密度阻射阴影区。对照组1(BG)显示植骨材料与周边骨界线较清楚。越接近周边骨的材料吸收改建,可见稀松的骨小梁结构散在排列。近牙槽嵴顶可清晰看到植骨材料。对照组2(BG+BMSCs)显示植骨材料与周边骨界线不清,植骨材料几乎被完全吸收改建,骨小梁结构清晰,但数目较少,散在排列。牙槽嵴顶呈U型,最凹处低于周围自体骨高度。对照组3(BGCSn+BMSCs)显示植骨材料与周边骨界线不清,植骨材料几乎被完全吸收改建,骨小梁结果清晰,数目较少但比BG+BMSCs组多,散在排列。牙槽嵴顶呈U型,最凹处低于周围自体骨高度,植骨区阻射阴影密度高于BG+BMSCs组。2.术中翻瓣后,肉眼可观察到有新骨形成,新骨的大小和植入材料相类似,可观察到新生骨与周围正常骨组织分界不明显,新骨表面较光滑平整没有明显的凹陷或者凸起,表面并有骨膜覆盖。3.Micro-CT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有新骨生成,实验组比对照组骨小梁更加粗大,骨小梁排列更紧密,骨密度更高。BG组见骨小梁形成凌乱稀疏无规则,可观察到有空洞形成。BG+BMSCs组和BGCSn+BMSCs组植骨区骨小梁结构清晰,数量较多,均未发现空洞,新骨与周边骨形成整合,观察不到明显界线,骨缺损愈合良好。4.组织切片HE显示,实验组(BGCSn(pDNA-NELL1)+BMSCs)显示新生骨组织与周边骨完全融合,形成致密的新骨,有大量成熟的骨细胞。BG组新骨形成有大量的空腔和结缔组织,骨细胞形成数量少,位置比较稀疏。BG+BMSCs组和BGCSn+BMSCs组新骨密度、数量低于实验组,但都高于BG组,空腔和结缔组织的数量小于BG组。结论: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材料BGCSn(pDNA-NELL1)+BMSCs植入恒河猴牙槽骨缺损区实验中,肉眼、X-ray及Micro-CT观察显示新生骨量、密度、硬度、结构与正常骨极为接近,骨皮质光滑与周边正常骨连接紧密。组织学观察显示缺损区炎反应小,新生组织结果接近正常骨,有效促进恒河猴牙槽骨缺损的修复。

侯侃[4](2017)在《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人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材料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进行的山西榆次高校园区考古项目中的小南庄墓地和聂店墓地出土的先秦时期人骨。针对这些人骨材料,结合已有的人类骨骼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本文进行了古人口学、古病理学、颅骨形态学和古人种学、体型估算和行为重建等方面的研究,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古人口学和古病理学的概念、方法和研究史,讨论了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理论问题。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在一方面为研究晋中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特征、健康状况、人口情况、体型和日常行为积累一些基础成果,另一方面为我国人类骨骼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构建添砖加瓦。以下分章介绍本文内容。第一章绪论首先,对人类骨骼考古学、生物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指出本文的研究理念是建立在“人类骨骼考古学”这一概念之上的。其次,认为人类骨骼考古学存在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进化论与文化生态学、均变论、概率论与统计学这三个方面,此外,对本学科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骨学悖论”和人骨样本的代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简述了人类骨骼考古学的研究逻辑。第二章研究的材料首先介绍了山西榆次高校园区的地理位置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并对山西榆次地区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和晋文化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而后,对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的考古发现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埋藏学理论,对聂店组样本的骨骼保存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发现骨骼的保存情况有显着的性别差异。第三章古人口学研究首先阐述了古人口学的概念和国外古人口学的研究简史,指出古人口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次,从理论、方法和技术层面上对体质人类学中估计人骨样本性别、年龄的方法进行了总结,结合本文所研究的人骨材料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性别、年龄鉴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估计成人年龄中存在的困难并介绍和实践了针对此问题的一种方法“转换分析(transition analysis)”。最后,重点针对聂店组样本进行了人口学静态参数(性别与死亡年龄结构)和人口学动态参数(人口增长情况)的分析。第四章古病理学研究首先,介绍了古病理学的概念、研究史和研究方法。第二,对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上的古病理现象进行了诊断、统计与分析,主要包括对创伤、骨膜炎、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脊柱关节病和发育异常与先天性疾病的研究。第三,对口腔疾病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针对聂店组样本分析了生前失牙、龋病、根尖周炎、牙周病和牙釉质发育不全的情况。第四,对聂店组样本存在的颅骨的枕部人工变形和拔除上颌右侧侧门齿的现象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五,对本文所研究的材料中能体现人群饮食结构、健康水平和生存压力的几项指征——骨膜炎、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龋病和牙釉质发育不全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聂店组样本所代表的人群生存压力相对较低、食物结构可能比较多元化、营养状况尚可。第五章颅骨形态学与古人种学研究首先,对非测量性状和测量性状所体现的颅骨的形态进行了分析,表明聂店组和小南庄组的颅面形态不存在明显差异;种系纯度检验表明聂店组样本可能是异种系的,而小南庄组男性可能是同种系的、女性可能是异种系的。其次,与现代人种和现代人群的对比分析表明,两组人群属于亚洲蒙古人种,比较接近东亚类型,其次是南亚类型,面部扁平度较大且阔面的特征却类似北亚类型,与现代华南地区人群比较接近,与北亚人群差异最大。最后,通过对比中国先秦时期的各个古人种类型和黄河中游地区夏商周时期人群,认为聂店组和小南庄组比较接近古中原类型和古华北类型,与山西地区许多两周时期人群类似,体现了这一时期山西地区晋文化和宗周文化、戎狄和华夏族交融的现象。第六章体型估算与行为研究在体型估算方面,依据股骨最大长估算了身高,依据股骨头宽估算了体质量,依据身高和体质量估算了能反映体型的罗氏指数和达氏指数。在行为研究方面,通过对以主要的滑膜关节骨性关节炎、椎骨骨赘病、黄韧带骨化、椎体上下表面多孔性状和施莫尔结节为代表的退行性关节病的研究,和以“Marriotti方法”、“Villotte方法”、“科英布拉方法”记录得到的肌腱、韧带起止点改变的研究,对聂店组和小南庄组样本所代表的人群可能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第七章结语概括全文内容并指出了本文的意义与主要不足。

张瑞青[5](2015)在《观察牙周-牙髓联合病患牙的联合治疗效果》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机械性疗法、药物消毒及抗感染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对牙周-牙髓联合病患者患牙的治疗效果,以帮助牙科医生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方法:选取我院在口腔科就诊并已确诊为牙周-牙髓联合病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1个月.第1组50例,治疗策略: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性的进行相关治疗.对牙髓炎症的治疗具体为:牙髓内高压时进行根管治疗(彻底引流以缓解病人症状),牙龈刮治术.牙周炎症的治疗:选择合适的牙周手术以清除病变的牙周组织(有利于清除感染病灶).药物治疗:局部用药,用过氧化氢溶液进行牙周清洗,再应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第2组46例,采用常规刮治术.用表格记录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评价联合疗法对牙周-牙髓联合病患牙的疗效.结果:通过x2检验,得出P<0.05,两组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优于单纯的局部药物治疗.结论:机械性疗法、药物消毒及抗感染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对牙周-牙髓联合病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推荐应用于临床上对该病患者的治疗.

王朵[6](2013)在《老年人牙髓牙周联合病变68例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老年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 68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均为我院口腔门诊患者,进行相应的牙髓治疗、牙周治疗或者综合治疗。结果随访64例(79颗牙),大部分的患者在治疗后都成功地保留了患牙,牙周炎症状得到控制,松动度减少或恢复正常,叩痛(±),能咀嚼一般食物,但仍有3名患者牙周炎症状及牙齿松动度无变化或加重。结论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进行临床综合治疗,疗效较满意,值得推广。

高琰[7](2013)在《老年人根管治疗术疗效的回顾340例》文中指出牙髓根尖周病是老年人口腔常见病,而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有效的方法。在对老年人进行根管治疗时,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取得患者的配合,为了让患者配合治疗,医生必须尽量在无痛条件下进行操作。2007年6月~2011

常燕[8](2012)在《探讨综合疗法在牙周牙髓病变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在牙周牙髓病变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36例(65颗)有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患者,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随访时间为2年,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综合治疗后显效33颗,占50.77%,好转26颗,占40.00%,总有效率为90.77%。结论:综合疗法对牙周牙髓病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叶金晶[9](2011)在《1、OPG/RANKL/RANK轴系统在牙槽骨吸收重建中的意义 2、牙周牙髓联合治疗重度牙周炎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牙周病是口腔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在70%以上。牙周病能够导致牙齿的松动和缺失,从而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降低其生活质量,危害身体健康。目前对牙周病的常规治疗主要依赖机械操作,仍然缺乏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牙槽骨吸收和牙周袋形成是牙周病的最主要症状,其中牙槽骨吸收是导致牙松动和失牙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对骨吸收机制的研究发现,OPG/RANKL/ RANK轴系统是调节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和骨吸收功能的关键因子。随着对OPG/RANKL/RANK轴系统研究的深入,发现该系统在牙周炎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其在牙槽骨吸收重建中的意义,能够为研究治疗牙周疾病提供新的方向。目的:建立实验性大鼠牙槽骨吸收模型,研究其吸收-重建规律。观察OPG、RANKL、RANK等因子在牙槽骨吸收与重建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以了解OPG/RANKL/RANK系统在牙槽骨吸收和重建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以实验牙位龈正中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SD大鼠实验性牙槽骨吸收模型,通过组织切片形态学观察、HE染色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及破骨细胞计数,研究实验性大鼠牙槽骨模型吸收-重建规律。制作牙体牙周联合标本制作石蜡切片.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切片中OPG、RANK、RANKL的表达情况。显微镜结合计算机辅助观察与分析。结果:在注射停止20天内,大鼠牙槽骨吸收作用、破骨活动较明显,在牙槽骨吸收区域的牙周组织中OPG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所降低,RANKL在成骨细胞及基质细胞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高。骨吸收区域可见特征性高表达RANK的破骨细胞及表达RANKL的成骨细胞。20天后大鼠牙槽骨破骨细胞数目逐渐下降,OPG水平较前上升,RANKL则有所降低。结论OPG、RANKL、RANK表达的变化规律与牙槽骨吸收重建的过程及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相似,OPG/RANKL/RANK系统在骨吸收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对重度牙周炎患牙的疗效。方法:3颗重度牙周炎的患牙行完善彻底的根管治疗和牙周基础治疗。结果:经6个月-1年的随访观察,3颗患牙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重度牙周炎的患牙采用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对牙周骨组织的再生有积极的作用

吴德宏,张晶,邓凤章,段军平,秦蓉,许蛟龙,王娟[10](2010)在《超声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超声波技术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82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196颗牙中98颗牙行常规治疗,98颗牙经超声波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比较,超声波联合治疗效果较常规治疗好(P<0.05)。结论:超声波联合治疗应普遍应用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二、牙髓状态对牙周病变程度及治疗愈合影响的研究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牙髓状态对牙周病变程度及治疗愈合影响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市残疾人中心自闭症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口腔检查
        1.2.2 问卷调查
        1.2.3 检查标准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组织变化的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3D打印组织工程复合支架修复恒河猴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组织工程牙槽骨材料的制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第二部分 组织工程修复恒河猴牙槽骨的动物实验
        实验一: 动物实验——恒河猴牙槽骨缺损模型的组织工程修复
        1.实验动物和材料
        2.方法
        3.结果
        4.结论
        5.讨论
        实验二——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骨缺损动物实验模型的评价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结论
        4.讨论
全文结论
英文论文
中外文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SectionⅠ Log case
        Case1
        References
        病例1
        参考文献
        Case2
        Reference
        病例2
        参考文献
        Case3
        References
        病例3
        参考文献
        Case4
        References
        病例4
        参考文献
        Case5
        References
        病例5
        参考文献
    SectionⅡ Standard case
        Research cases
        Group A
        Referances
        Group B
        References
        Group C
        References
        Group D
        References
        Other cases
申请人简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在职博士临床工作总结
致谢

(4)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理念
    1.2 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进化论与文化生态学
        1.2.2 均变论
        1.2.3 概率论与统计学
        1.2.4 骨学悖论与人骨样本的代表性问题
        1.2.5 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的逻辑
        1.2.6 小结
    1.3 人骨观察与记录的标准
第二章 研究的材料
    2.1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2 山西榆次地区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与晋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2.2.1 历史沿革
        2.2.2 山西榆次地区的考古发现
        2.2.3 晋文化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3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的考古发现
        2.3.1 山西中医学院墓地(小南庄战国墓地)
        2.3.2 山西传媒学院墓地(聂店墓地)
    2.4 人骨材料的保存情况
        2.4.1 人类骨骼考古研究中的埋藏学
        2.4.2 聂店墓地人骨保存情况的分析
第三章 古人口学研究
    3.1 古人口学概况
        3.1.1 古人口学的概念
        3.1.2 国外古人口学研究简史
    3.2 对研究材料的性别、年龄的估计
        3.2.1 判断性别的方法
        3.2.2 估计年龄的方法
        3.2.3 对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的性别、年龄估计
    3.3 基本的人口学静态参数研究
        3.3.1 小南庄墓地战国墓葬人骨的性别、年龄
        3.3.2 聂店墓地周代墓葬人骨的性别、年龄结构研究
    3.4 聂店墓地人口学动态参数的估计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3.4.1 平均死亡年龄的含义和生命表法的缺陷
        3.4.2 对人口增长情况的估计
    3.5 小结
第四章 古病理学研究
    4.1 古病理学概要
        4.1.1 古病理学的概念
        4.1.2 古病理学研究简史
        4.1.3 古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2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人骨古病理现象的统计与分析
        4.2.1 创伤
        4.2.2 骨膜炎与骨膜反应
        4.2.3 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
        4.2.4 脊柱关节病
        4.2.5 发育异常和先天性疾病
    4.3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人类口腔疾病的统计与分析
        4.3.1 聂店组牙齿的保存情况
        4.3.2 聂店组的生前失牙
        4.3.3 聂店组的龋病及根尖周炎
        4.3.4 聂店组的牙周病
        4.3.5 聂店组的牙釉质发育不全
        4.3.6 小南庄组口腔疾病的统计结果
    4.4 人为因素造成的骨骼和牙齿的改变
        4.4.1 颅骨的人工变形
        4.4.2 拔牙
    4.5 讨论
        4.5.1 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存压力的衡量
        4.5.2 骨膜炎、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的对比分析
        4.5.3 口腔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颅骨形态学与古人种学研究
    5.1 颅骨形态学研究
        5.1.1 非测量性状的分析
        5.1.2 测量性状的分析
        5.1.3 种系纯度检验
    5.2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与现代人种的对比分析
        5.2.1 与现代人种类型的对比
        5.2.2 与近现代人群的对比
    5.3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与其他古代人群的对比分析
        5.3.1 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各人种类型的关系
        5.3.2 与黄河中游地区夏商周时期人群的对比
    5.4 小结
第六章 体型估算与行为研究
    6.1 引言
    6.2 身高的估算
        6.2.1 方法
        6.2.2 结果
        6.2.3 黄河中游地区古代人群的身高对比
    6.3 体质量的估算
        6.3.1 方法
        6.3.2 结果
        6.3.3 体型指数的计算
    6.4 退行性关节病的研究
        6.4.1 方法
        6.4.2 结果
        6.4.3 讨论
    6.5 肌腱、韧带起止点改变的研究
        6.5.1 方法
        6.5.2 结果
        6.5.3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全文内容概要
    7.2 本文的意义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表一 聂店组、小南庄组全部个体的性别、年龄鉴定结果
附表二 聂店组采样个体的年龄估计记录
附表三 颅骨测量项目代号说明
附表四 小南庄组成年男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附表五 小南庄组成年女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附表六 聂店组成年男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附表七 聂店组成年女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图版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老年人牙髓牙周联合病变68例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牙髓治疗
        1.2.2 牙周治疗
        1.2.3 综合治疗
    1.3 心理护理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2.2 临床疗效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的特点
    3.2 老年人牙髓病开髓的问题
    3.3 老年人牙周牙髓病变

(8)探讨综合疗法在牙周牙髓病变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牙周基础治疗
        1.2.2 根管治疗
        1.2.3 全身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9)1、OPG/RANKL/RANK轴系统在牙槽骨吸收重建中的意义 2、牙周牙髓联合治疗重度牙周炎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英文摘要
第二部分 中文摘要
第二部分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OPG/RANKL/RANK轴系统在牙槽骨吸收重建中的意义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牙周牙髓联合治疗重度牙周炎病例报告
    引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超声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
    1.3 疗效判定[2]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四、牙髓状态对牙周病变程度及治疗愈合影响的研究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市残疾人中心自闭症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调查[D]. 柏华文. 青岛大学, 2019(02)
  • [2]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组织变化的病理学研究[D]. 赵鑫钰. 山东大学, 2019(09)
  • [3]3D打印组织工程复合支架修复恒河猴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张静. 武汉大学, 2018(01)
  • [4]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人骨研究[D]. 侯侃. 吉林大学, 2017(09)
  • [5]观察牙周-牙髓联合病患牙的联合治疗效果[J]. 张瑞青.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03)
  • [6]老年人牙髓牙周联合病变68例治疗体会[J]. 王朵.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06)
  • [7]老年人根管治疗术疗效的回顾340例[J]. 高琰.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03)
  • [8]探讨综合疗法在牙周牙髓病变的价值[J]. 常燕.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8)
  • [9]1、OPG/RANKL/RANK轴系统在牙槽骨吸收重建中的意义 2、牙周牙髓联合治疗重度牙周炎病例报告[D]. 叶金晶. 浙江大学, 2011(01)
  • [10]超声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效果观察[J]. 吴德宏,张晶,邓凤章,段军平,秦蓉,许蛟龙,王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10)

标签:;  ;  ;  ;  ;  

牙髓状态对牙周病程度及治疗后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