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络传输的实现

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络传输的实现

一、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周鹏[1](2019)在《二维光码分多址编解码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超清视频业务、智慧城市等综合业务的迅猛发展,对通信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凭借其可随机接入、容量有弹性、安全性高、网管简单、保密性强等诸多优势,成为解决无源光网络中“最后一公里”的备选方案之一。然而,缺少高性能的光地址码和可实际应用的编解码器阻碍了光码分多址系统商业化使用的进程。因此,寻找一种传输性能优良、可重构性好、成本低的编解码器成为了OCDMA系统商用化的迫切需求。本文围绕二维光码分多址编解码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几种常见的二维非相干OCDMA编解码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且分析了各类编解码器性能的优劣。研究分析了PAM4技术及其发展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PAM4的二维非相干OCDMA编解码系统,并通过Optisystem软件仿真了用户速率为5Gbit/s、传输距离为20KM的两用户编解码系统,验证了编解码系统的性能及可行性。该系统实施相对简单、重构性好,且增加了系统的频谱利用率。2.设计并开展了基于FPGA的二维非相干OCDMA编解码系统实验。以Xilinx ML605开发板为硬件平台,成功进行了编解码系统的验证性实验,通过ChipScope IP核抓取FPGA内部波形进行观测,验证了各子模块的功能。搭建了两路用户数据传输的实验平台,用户数据传输速率均为250Mbit/s,系统传输线速率为5Gbit/s,4通道并行传输总速率达20Gbit/s,光纤传输距离为10KM,通过光示波器观测数据波形及眼图,实验结果表明,该编解码系统性能良好且能够正确恢复出用户数据。3.设计了一种QPSK-OCDMA二维相干编解码系统,并通过Optisystem软件仿真了用户数据速率为5Gbit/s、传输距离为10KM的两用户编解码系统。通过观测解码后的数据波形及眼图,验证了编解码系统的性能及可行性。该系统采用电光组合编解码技术,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将QPSK调制技术应用到OCDMA编解码系统中,缓解了目前OCDMA系统存在的频谱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采用相干解调技术,抑制了系统中的多址干扰问题。

马俊峰,张晓晓[2](2017)在《基于光纤CDMA技术的全光网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相关技术自出现之日起,就充分体现了发展快速的突出特点,很难说是信息化产品的出现使社会进步,还是社会发展导致了信息化产品的问世,应该说,二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现阶段,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时代整体的发展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纤CDMA技术比起传统信息技术有了巨大的提升,在已有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对通过光纤CDMA技术实现全光网的可能性进行探究。

李国松[3](2016)在《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带宽技术的日益进步,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从阐述光纤码分多址技术优越性入手,对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进行了分析。

杨平[4](2011)在《基于DS/FH的混合OCDMA/WDM网络》文中认为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是一种扩频技术,它将光纤通信和CDMA技术结合起来,允许所有的信道同时共享同一带宽,可满足目前及将来通信发展中异步、高速、宽带、可靠的要求。在未来的全光网络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把光码分复用技术与光波分复用(WDM)组成混合网络并应用于局域网中将是未来光码分多址的发展方向。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混合OCDMA/WDM网络的拓扑结构和OCDMA的扩频码和编解码器作出一定改进。首先,在对网络中的存在的各种拓扑结构分析和比较前提下,构建一种基于树形和环形的混合OCDMA/WDM网络拓扑结构。并且介绍了网络运行时,网络节点中光分叉复用器上下路端口情况。其次,针对进一步扩容需要增加码长与编解码器实现困难的矛盾的问题,本文以光正交码为基础,分析了DS-OCDMA、FH-OCDMA的扩频码。然后以光纤延迟线编解码器和光纤光栅编解码器为基本元件组成混合DS/FH编解码器,使系统的编码过程能在时域和频域上同时进行,可以有效的解决系统中的码字问题。最后,基于混合DS/FH编解码技术,建立了一种混合OCDMA/WDM网络模型;然后通过对该网络系统的数学模型画出模拟曲线图来分析比较混合OCDMA/WDM系统的性能;最后通过实验证明该混合网络系统具有可行性,DS/FH编解码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地址码码字的限制问题,混合OCDMA/WDM比单纯的OCDMA更有实用性。

杨立伟[5](2009)在《无源光网络和混沌扩频码分多址光接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业务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光接入网已成为下一代接入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全世界都在致力于支持更多的用户、更远的距离和更大的带宽的接入网的研发,我国也正在实施“光进铜退”的战略。无源光网络(PON)是解决接入网带宽瓶颈、满足不断增长的带宽需求的理想宽带接入技术。本论文针对下一代光接入网中的无源光网络及混合接入系统进行了研究,获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化光接入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为60672025),首次提出了多LLID EPON系统动态带宽分配及QoS性能改进方案。2.主笔起草了国家通信行业标准“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国家通信行业标准编号为YD/T1531-2006,已发布)和通信行业研究课题“FTTH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项目编号为2006T27,已结题),参加起草了国家通信行业标准“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项目编号为2007H32,已报批)。3.作者结合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业务光接入网系统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项目编号为60132040),对全业务光接入网进行了研究。作者参与提出了WDM-PON全业务光接入网系统总体方案并首次研制了全业务宽带光接入网实验平台,在WDM-PON系统上实现了图像、数据、语音全业务通信。该项目的专家组验收评定为“国内领先,世界先进”。4.为解决多址问题,提出了大容量、大分支的OCDMA-WDM-PON系统方案,该方案克服了可用波长数和可用码字数对系统容量的限制,增加了地址码数和用户数量。对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5.首次在OCDMA系统中提出了基于混沌Logistic-map的两级扩频序列,在国际上未见报道。对此序列本身的相关特性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对应用该序列的光码分多址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与采用现有扩频码的方案进行了性能比较。6.在博士生第三年参加教育部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公派项目,在日本电气通信大学对ROF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WDM-PON与ROF混合系统的方案,有效实现了单一平台同时传送有线和无线业务的技术方案。

韩大海,崔童[6](2006)在《基于光纤CDMA技术的全光网实现》文中指出对基于光纤CDMA(OCDMA)技术的全光网进行了研究。分析了OCDMA技术应用于全光网的优点:如多用户可扩展性,好的保密性等。文章还介绍了OCDMA应用在全光网所采用的硬件结构,重点阐述了光纤的选择、光收/发模块的设计及基于系统集成设计的可调光编/解码器的设计。最后探讨了全光网具体实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出结论:OCDMA技术是实现全光网传输的比较好的备选方案之一。

杨明,燕延,朴春慧,刘永军,牛江川[7](2004)在《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对基于光纤码分多址(OCDMA)技术的全光网进行了研究。分析了OCDMA技术应用于全光网的优点、多用户的可扩展性、好的保密性等。给出了OCDMA应用在全光网的硬件结构,重点阐述了光纤的选择、设计了光收/发模块以及基于系统集成设计的可调光编/解码器。探讨了全光网具体实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出结论OCDMA技术是实现全光网传输的较好选择。

杨明,燕延,朴春慧,刘永军,牛江川[8](2004)在《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文中指出对基于光纤码分多址(OCDMA)技术的全光网进行了研究。分析了OCDMA技术应用于全光网的优点、多用户的可扩展性、好的保密性等。给出了OCDMA应用在全光网的硬件结构,重点阐述了光纤的选择、设计了光收/发模块以及基于系统集成设计的可调光编/解码器。探讨了全光网具体实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出结论:OCDMA技术是实现全光网传输的较好选择。

李刚[9](2003)在《光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光纤通信技术继续保持迅速的发展,从点到点的信息传输到网络应用,从干线网到用户网,正逐渐深入到通信的各个领域,各种新技术得到开发利用。码分多址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成功地得到大规模商品化应用,在光纤通信通信网中码分多址技术的应用近年来也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展现了很好的应用潜质。本文对码分多址技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应用作了历史回顾与综合分析,总结出了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并作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本文突破了以往在HFC系统中使用CDMA扩频技术通信时,通常都采用Gold序列来作为地址码的惯例,分析和提出了在HFC的特定环境中,使用同一m序列在某时刻具有的不同相移序列,来构成一个小区的地址编码,能够达到多用户通信时比使用Gold序列进行通信具有更好的相关特性。这种地址码的安排,要求用户间严格同步,使得原本为一个m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在各个用户相位差恒定的条件下,分割成用户间的自相关和互相关函数。论文在提出地址码设计方案后,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模拟一个用户数为100的小区,使用论文设计的地址码方案进行S-CDMA综合业务通信,已预先知道每个用户通信的信息,在计算机仿真通信处理完成后,检验在接收端的用户信息。通过验证每个用户在仿真处理后均能够恢复原始信息,证明了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由于地址码的设计方案对用户间的地址码相位要求严格,本文对地址码相位同步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所提出的方案是通过前端发射固定的导频信号,并且在前端和用户端都把用户地址码相位捆绑在导频相位上,使得用户在同步捕获和跟踪导频相位后,间接得到用户的地址码相位。我们成功设计了导频参考时间点0的电路图,从而解决了S-CDMA系统对同步的严格要求。同时,我们还提出了用两次停留搜索方法代替一次串行搜索进行同步的方法,使导频的同步搜索效率得以提高,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进行了验证。 本文还对光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光纤非线性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论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推导综合了各种非线性效应的非线性薛定愕方程;并提出了当各种非线性效应都作为微扰时,它们的影响可以简单地将各自的作用加到方程之中,这样就可以得到总结性的方程。然后本文又继续讨论各种非线性效应在不同实际情况中影响的大小及对方程的简化。根据综合研究非线性效应的考虑,本文研究了自相位调制及交叉相位调制对四波混频相位匹配的影响,在一定的简化下得到了解析的结果。结果表明相位调制对四波混频的效率会有影响,用四波混频进行波长转换时该情况有很大作用。如果忽略相位调制的影响(光功率很小时),那么效率公式就回复到通常的仅由色散及频道间隔决定的情况。

晏力[10](2002)在《光通信网的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简单介绍了高速光纤通信网络的各种复用多址技术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典型系统,并对其在未来光通信网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展望。

二、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二维光码分多址编解码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OCDMA编解码系统简介
        1.2.1 O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
        1.2.2 相干和非相干OCDMA系统结构
    1.3 OCDMA技术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PAM4 的二维OCDMA编解码系统的仿真
    2.1 典型OCDMA编解码器简介
        2.1.1 光纤延时线编解码器
        2.1.2 光纤布拉格光栅编解码器
        2.1.3 光纤延时线加光纤布拉格光栅编解码器
    2.2 PAM4 调制解调原理
        2.2.1 脉冲幅度调制技术
        2.2.2 PAM4 传输链路
    2.3 基于PAM4 的二维OCDMA编解码系统的设计
        2.3.1 PAM4-OCDMA系统编码原理
        2.3.2 PAM4-OCDMA系统解码原理
    2.4 PAM4-OCDMA系统的Optisystem模型搭建及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GTX的二维OCDMA编解码系统实验
    3.1 二维OCDMA编解码原理
        3.1.1 二维OCDMA编码原理
        3.1.2 二维OCDMA解码原理
        3.1.3 基于FPGA的二维OCDMA编解码系统仿真
    3.2 基于GTX的二维OCDMA编解码系统的实现
        3.2.1 Virtex-6 GTX收发器简介
        3.2.2 高速串行收发方案及GTX参数配置
        3.2.3 数据帧封装/解封装的设计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ChipScope IP核简介
        3.3.2 帧封装结果及分析
        3.3.3 通道绑定及数据对齐结果及分析
        3.3.4 解码结果及分析
        3.3.5 实验平台搭建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QPSK-OCDMA二维相干编解码系统设计与仿真
    4.1 QPSK调制与解调
        4.1.1 QPSK调制原理
        4.1.2 相干解调原理
    4.2 QPSK-OCDMA二维相干编解码系统的设计
        4.2.1 电域延时编码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结构设计
        4.2.2 光域相位编码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结构设计
        4.2.3 编解码系统解码原理及结构设计
    4.3 QPSK-OCDMA二维相干编解码系统的仿真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光纤CDMA技术的全光网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全光网技术的简单介绍
    1.1 什么是全光网技术。
    1.2 全光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 CDMA技术的简介
    2.1 CDMA技术的基本概念。
    2.2 CDMA技术的工作原理。
3 光纤CDMA技术的简介
    3.1 光纤CDMA技术的概念。
    3.2 光纤CDMA技术的工作原理。
4 光纤CDMA在全光网中的优势
    4.1 具备多用户的可扩展性。
    4.2 提高全光网传输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5 光发送模块的设计
6 影响光纤CDMA技术在全光网中实现的问题
    6.1 运行的效率。
    6.2 运行的兼容性。
7 结论

(3)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光纤码分多址技术优越性
    1.1 减少宽带资源浪费
    1.2 提升谱资源利用率
    1.3 弥补功率处理不足
    1.4 增强带宽可扩展性
2 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
    2.1 合理选择光纤
    2.2 优化收发模块设计
    2.3 提升编解码效率
    2.4 减少延迟时间
3 结语

(4)基于DS/FH的混合OCDMA/WDM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复用多址技术组合的重要性及意义
        1.2.1 复用多址技术组合的紧迫性
        1.2.2 三种复用多址技术
        1.2.3 复用多址技术组合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的研究状况
        1.3.2 国内的研究状况
        1.3.3 网络拓扑结构的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网络中的拓扑结构及节点设计
    2.1 引言
    2.2 网络拓扑结构
        2.2.1 总线结构
        2.2.2 环形结构
        2.2.3 网形结构
        2.2.4 树形结构
        2.2.5 星形结构
    2.3 混合OCDMA/WDM 网络拓扑结构
    2.4 OADM 节点结构及原理
        2.4.1 OADM 基本原理
        2.4.2 OADM 的功能结构
    2.5 混合OCDMA/WDM 网络节点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OCDMA 的关键技术
    3.1 引言
    3.2 OCDMA 的地址码
        3.2.1 光正交码的原理
        3.2.2 DS-OCDMA 系统的扩频码
        3.2.3 FH-OCDMA 系统的扩频码
    3.3 OCDMA 的编解码器
        3.3.1 光纤延迟线编解码器
        3.3.2 光纤光栅编解码器
        3.3.3 混合DS/FH-OCDMA 系统编解码器
        3.3.4 DS/FH-OCDMA 系统编解码结构框图
        3.3.5 DS/FH-OCDMA 系统编解码数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OCDMA/WDM 网络
    4.1 引言
    4.2 OCDMA 和WDM 组网的可能性
    4.3 OCDMA/WDM 的混合网络模型
    4.4 混合OCDMA/WDM 系统的数学模型
    4.5 混合OCDMA/WDM 系统性能分析
        4.5.1 DS、FH、DS/FH 三种编解码器误码率的比较
        4.5.2 OCDMA 系统的误码率分析
        4.5.3 混合OCDMA/WDM 系统的误码率分析
        4.5.4 混合OCDMA/WDM 系统的吞吐量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无源光网络和混沌扩频码分多址光接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接入网发展概况
    1.2.本文研究重点及意义
        1.2.1.无源光网络已逐渐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1.2.2.本文所研究课题的重要性
    1.3.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主要创新点
    1.4.论文结构
    1.5.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无源光网络接入技术研究
    2.1.引言
    2.2.PON技术的研究现状
    2.3.大容量、大分支PON的构建问题
    2.4.TDM/WDM混合PON系统方案
        2.4.1.TDM/WDM PON方案的意义
        2.4.2.TDM/WDM PON主要方案分析
        2.4.3.基于LLID的带宽分配算法研究
    2.5.本章小结
    2.6.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新型无源光网络和码分多址光接入系统研究
    3.1.引言
    3.2.OCDMA现状及关键技术
    3.3.WDM-PON系统方案
        3.3.1.系统方案
        3.3.2.系统测试
    3.4.WDM/OCDMA混合PON系统方案设计
        3.4.1.WDM和OCDMA结合的意义
        3.4.2.WDM和OCDMA结合的研究现状
        3.4.3.本文所提OCDMA-WDM-PON方案分析
    3.5.本章小结
    3.6.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混沌扩频码分多址光接入与无源光网络研究
    4.1.引言
    4.2.已提出的地址码存在的问题
        4.2.1.光地址码的主要局限性
        4.2.2.光编/解码器方面的考虑
    4.3.混沌的数学定义与特征
    4.4.混沌扩频序列的设计
    4.5.混沌扩频序列的仿真研究
        4.5.1.初始值敏感性
        4.5.2.相关特性
    4.6.误码性能分析与仿真
        4.6.1.基于混沌扩频码的系统误码性能分析
        4.6.2.基于OOC编码的系统误码性能分析
        4.6.3.减小多址干扰的措施
    4.7.本章小结
    4.8.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ROF与无源光网络混合系统研究
    5.1.引言
    5.2.ROF技术
        5.2.1.ROF技术提出的背景
        5.2.2.ROF的系统结构及实现策略
        5.2.3.ROF的技术特点
        5.2.4.ROF的传输方案比较
        5.2.5.ROF技术的应用
    5.3.混合接入网方案设计
    5.4.差分ROF系统的实验分析
    5.5.本章小结
    5.6.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结束语
    6.1.论文工作总结
    6.2.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缩略词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9)光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1.1.1 光纤同轴混合网
        1.1.2 全光网络
    1.2 光码分多址技术提出的背景
    1.3 光CDMA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1.3.1 CDMA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1.3.2 光CDMA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1.4 本文的结构
第2章 光码分多址简介及其关键技术问题
    2.1 码分多址技术简介
        2.1.1 传统CDMA系统简介
        2.1.2 传统CDMA的扩频序列
        2.1.3 传统CDMA的相关解调
    2.2 光CDMA技术的引入
        2.2.1 光CDMA技术的引入
        2.2.2 光CDMA技术的特点
        2.2.3 光码分多址(OCDMA)的系统结构
    2.3 光码分多址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
        2.3.1 扩频序列的研究
        2.3.2 同步和跟踪技术
        2.3.3 光纤非线性效应的研究
        2.3.4 光编、解码器的研究
        2.3.5 多用户信号检测及处理方法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码分多址通信系统的地址码研究
    3.1 光码分多址通信系统的地址码设计简述
    3.2 光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地址码设计
        3.2.1 现行地址码方案
        3.2.2 本文设计的地址码方案
        3.2.3 计算机仿真分析
        3.2.3.1 地址码生成
        3.2.3.2 用户信息设定
        3.2.3.3 CDMA通信仿真
    3.3 CDMA系统性能分析
        3.3.1 单用户CDMA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3.3.2 随机CDMA通信性能分析
        3.3.3 S-CDMA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地址码同步研究
    4.1 地址码同步简介
    4.2 同步捕获
        4.2.1 导频辅助下的用户间同步
        4.2.2 测距
        4.2.3 同步搜索
        4.2.4 计算机仿真实验
    4.3 同步跟踪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非线性效应的研究
    5.1 非线性效应研究对光通信系统发展的重要性
        5.1.1 非线性效应对光通信的影响
        5.1.2 非线性效应的物理机制及其影响的重要性
        5.1.3 非线性效应的抑制
    5.2 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在光波传导中影响的整体考虑
    5.3 综合考虑各种非线性效应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推导
    5.4 实际系统中不同条件下的非线性效应
    5.5 相位调制对四波混频的影响
        5.5.1 理论推导
        5.5.2 数值结果讨论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光通信网的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原理
2 关键技术
    2.1 码型设计
    2.2 编码及解码器设计
        (1) 扩频编码/解码。
        (2) 扩时编码/解码。
        (3) 非扩频类型编码/解码。
3 典型光码分多址系统方案
4 OCDMA技术展望及研究进展

四、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二维光码分多址编解码系统的研究[D]. 周鹏.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2]基于光纤CDMA技术的全光网实现研究[J]. 马俊峰,张晓晓.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15)
  • [3]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J]. 李国松. 科技展望, 2016(03)
  • [4]基于DS/FH的混合OCDMA/WDM网络[D]. 杨平. 燕山大学, 2011(10)
  • [5]无源光网络和混沌扩频码分多址光接入研究[D]. 杨立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6]基于光纤CDMA技术的全光网实现[J]. 韩大海,崔童.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02)
  • [7]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J]. 杨明,燕延,朴春慧,刘永军,牛江川. 仪器仪表学报, 2004(S1)
  • [8]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A]. 杨明,燕延,朴春慧,刘永军,牛江川. 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4(总第116期)
  • [9]光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 李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04)
  • [10]光通信网的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J]. 晏力. 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

标签:;  ;  ;  ;  ;  

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络传输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