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和西藏高原飞行前后血氧饱和度和脉搏变化

大陆和西藏高原飞行前后血氧饱和度和脉搏变化

一、内地及西藏高原飞行前后血氧饱和度和脉搏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凤[1](2020)在《20米折返跑测量高原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效度及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心肺耐力是儿童青少年体质与健康评价的核心要素,由于心肺耐力测试要求高,西藏原有科研条件有限,客观测量数据来分析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研究较少。科学准确的测量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为研究儿童青少年在高原环境下健康生长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证据。本研究旨在探讨20米折返跑在高原地区测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科学性、可行性;采用实测方法了解并掌握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分析体质、行为方式等因素对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影响。研究方法以拉萨市70名1115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20米折返跑和功率车逐级递增负荷测试,检验20米折返跑测量高原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有效性。采用配额抽样法,抽取拉萨市918岁在校学生共1644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研究。所有受试者分别进行20米折返跑、体质与健康测试,以及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问卷调查。采用Spss23.0进行统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值±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用于相关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用于检验组间差异,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分析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相关因素,p<0.05认为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效度试验中,20米折返跑推测最大摄氧量为39.2ml/kg·min,功率车逐级递增负荷试验测试的最大摄氧量为40.1 ml/kg·min,两种测试方法的相关系数为r=0.658。2.20米折返跑测试西藏儿童青少年VO2max均值为39.8 ml/kg·min。其中男生(41.8 ml/kg·min)高于女生(37.9 ml/kg·min);藏族儿童青少年(40.2ml/kg·min)高于汉族(38.7 ml/kg·min)。随年龄增长,西藏儿童青少年的VO2max持续下降。3.社会人口学因素中,性别、年龄、民族与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各指标存在显着性相关。4.生理指标中,静息心率和血氧饱和度与20米折返跑Laps、MAS和VO2max呈负相关;血红蛋白含量与20米折返跑Laps和MAS呈正相关。5.身体素质指标中,50米跑和立定跳远成绩对20米折返跑Laps、MAS和VO2max的影响有显着性,其中50米跑时间的影响程度最高。6.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后,肺活量与心肺耐力指标呈显着正相关。7.身体形态指标分析显示,骨骼肌质量、体重、体脂率、身高对VO2max有显着主效应。8.每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与心肺耐力指标呈显着正相关;上学日和周末久坐行为时间与心肺耐力指标相关性不显着。9.生活满意度、父亲职业趋近于体力劳动者与心肺耐力呈显着正相关。结论1.20米折返跑可以作为在高原地区测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有效方法。2.西藏儿童青少年的CRF低于平原地区和全球平均水平。3.血红蛋白含量、肺活量、立定跳远成绩、骨骼肌质量、每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累计时间与CRF呈显着正相关,体脂率、50米跑时间与CRF呈显着负相关。

樊奥[2](2020)在《针刺疗法用于调节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析针刺疗法对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证实针刺疗法对急进高原人群适应性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筛选合格的受试者随机的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仅要求自我适应,治疗组给予特定穴位针刺,两组人员均要求充分休息和自律。试验共进行三次,分别位于西藏林芝地区(平均海拔3100米),西藏日喀则(平均海拔3850米)、西藏阿里噶尔县(平均海拔4350米)。分别观察和记录各地区治疗后1-5日受试者的身体状况、不良反应、动脉血氧饱和度,观察不同海拔,不同性别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客观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针刺疗法后,治疗组在林芝、日喀则、噶尔县三个地区连续5日血氧饱和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各地区第3、5日的血氧饱和度均较第1天有显着性变化,且随着海拔升高,其血氧饱和度变化呈下降趋势,日喀则地区和阿里噶尔县与林芝地区相比,血氧饱和度变化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各区域男性血氧饱和度变化与女性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男性升高幅度较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氧饱和度数据的变化与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均有关。各海拔高度治疗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肿,其中林芝地区3例,日喀则地区3例,阿里噶尔县2例。结论:对于急进高原人群,针刺疗法对其血氧饱和度的提升作用明显,对调节急进高原人群适应性有益。

李晓南[3](2019)在《人在高原可以不缺氧——来自援藏干部的亲身科学实验》文中认为我国拥有全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高原1——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这里风光原始、景色迷人、资源富饶、人民纯朴、文化独特,吸引着爱好者、猎奇者、虔诚者和奉献者。然而以西藏为例,无论世居者、迁居者还是过路者均承受着"高原缺氧"的困扰,即使进入现代社会,医疗、供氧等条件大为改善,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不时传来进藏人员伤亡的消息,使想去西藏的人望而却步,谈高原色变(图1)。

李晓南[4](2019)在《人在高原可以不缺氧——来自援藏干部的亲身科学实验》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拥有全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高原1——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这里风光原始、景色迷人、资源富饶、人民纯朴、文化独特,吸引着爱好者、猎奇者、虔诚者和奉献者。然而以西藏为例,无论世居者、迁居者还是过路者均承受着"高原缺氧"的困扰,即使进入现代社会,医疗、供氧等条件大为改善,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不时传来进藏人员伤亡的消息,使想去西藏的人望而却步,谈高原色变(图1)。

楚秉泉,李云虹,龚金炎,李交杰,王楠,陈晓健,徐曼,唐伟敏,陈纯,张英[5](2018)在《西藏芜菁改善运动员低氧耐受性的人体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研究西藏芜菁微粉及其饮料对运动员低氧耐受性及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芜菁微粉及其饮料为试验材料,进行为期7 d的人体试食试验。选取1622岁的体校学生8名,随机分为微粉组(2男,2女)和饮料组(2男,2女),每日分两次各服用芜菁微粉7.5 g或分3次各服用芜菁饮料1瓶(268 mL×3)。试食试验前、后分别进行低氧反应测试(模拟7 500 m海拔高度,氧含量7.1%)和运动心肺功能测试(Bruce方案)。同步抽取受试者空腹及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后的血样,进行抗氧化指标、血生化、血常规分析,对数据进行试食前、后的自身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服用芜菁试样7 d后,7/8的受试者低氧反应测试中Sp O2明显提升,3/5的受试者低氧反应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心肺功能测试中,运动持续时间(DE)、运动代谢当量(METs)、肺通气能力(VT)和摄氧能力(最大摄氧量、最大公斤摄氧量、最大氧脉搏)均有一定的提升,且机体无氧阈(AT)出现时间分别延后63 s(微粉组)和80 s(饮料组)。此外,芜菁试样还能提高机体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受试者试食试验前、后血生化及血常规的所有指标均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西藏芜菁能有效提升运动员的低氧耐受性,改善心肺功能,其作用机制与促进机体氧的摄入和利用,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等有关。

杨帆,赵荣,王璇,许文娟,是文辉,李佳佳,蒲凤萍,宋来阳,刘江伟[6](2018)在《516例参训官兵高原反应测试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模拟不同海拔高度时,拟赴高原的参训官兵在急进高原时高原反应发生的特点,为高原参训官兵高原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模拟不同海拔高度,随机对516名平原部队参训官兵进行急进不同海拔高原反应进行测试,动态观察平原环境、急进高原2000 m、3000 m、4500 m海拔高度的自觉症状及部分生理指标(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动态变化以及进舱前和出舱后血压值变化情况。结果:(1)516名官兵均完成测试,在海拔2000 m时,53例出现耳闷、耳涨症状,94例出现耳鸣症状,作吞咽动作后在以后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均未出现症状;在海拔4500 m时,39例出现高原反应,其中19例出现头晕症状,20例出现手足麻木,高原反应发生率7.56%。(2)随着海拔高度逐渐升高,受试者心率逐渐加快,从2000 m开始加快明显(p<0.05),血氧饱和度逐渐降低,到3000 m开始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p<0.05)。(3)进舱前和出舱后血压值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训官兵急进高原后,高原反应主要出现在4500 m海拔高度,高原反应发生率7.56%;高原环境对机体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明显,2000 m开始心率明显加快,3000 m开始出现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耳部不适症状主要出现在2000 m,但在做吞咽动作后消失。

楚秉泉[7](2017)在《西藏芜菁的抗缺氧功能成分分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西藏芜菁(Brassica rapa L.)是在高寒低氧的恶劣环境下孕育出来的药、食、饲三用植物。传统的藏医学典着和现代的《四川省藏药材标准》等对西藏芜菁有着详细的性状描述和功效记载,表明其具有"清热解毒"、"滋补增氧"、"治疗身体虚弱"、"祛风"等功效。同时,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及文献报道均表明西藏芜菁块茎的醇提物、水提物和全粉等均具有良好的抗缺氧功效。然而,对于西藏芜菁的抗缺氧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首先采用人体试食试验对西藏芜菁微粉的抗缺氧功效进行验证。接着,以dPC12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低细胞活力为依据,建立物理缺氧和化学缺氧模型,通过体外评价明确西藏芜菁中具有缺氧神经损伤防护功效的部位,并对该部位进行有效成分的分离、制备、纯化和结构解析。最后,分别从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水平对有效化合物的抗缺氧功效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采用为期7天的人体试食试验,结合低氧耐受测试(hypoxia inhalation test,HIT)(模拟7500 m海拔高度,氧含量7.1%)、运动心肺功能测试(Bruce方案)和血生化指标检测,考察了连续摄取西藏芜菁微粉(7.5 g× 2次/天)对普通健康人群低氧耐受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西藏芜菁微粉能有效提高机体在HIT中的SpO2,缓解缺氧的不良症状,对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具有显着改善作用(P<0.05)。运动心肺功能测试表明芜菁微粉可以显着延后受试者的无氧阈出现时间、提高男性受试者的最大氧脉搏和女性受试者的最大公斤体重摄氧量(P<0.05)。此外,芜菁微粉还能显着增加男性受试者血液中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P<0.05)。进一步印证了西藏芜菁提高健康人群低氧耐受的功效。2.采用类神经dPC12细胞(differentiated PC12 cell)株,分别建立物理缺氧和化学缺氧两种体外评价模型。物理缺氧的造模条件:培养箱气体组成比例为:0.5%O2+5%CO2 + 94.5%N2,培养时间36h;化学缺氧的造模条件:CoCl2浓度为300μmol/L,培养时间36h。西藏芜菁干粉用无水乙醇热回流提取,然后采用有机溶剂进行分级萃取、获得不同极性的部位。体外活性评价表明,正丁醇-乙酸乙酯相(中等极性部位)对缺氧导致的dPC12细胞损伤具有较好的防护作用,认定其为芜菁抗缺氧的有效活性部位。3.采用硅胶柱层析、固相萃取、制备型液相色谱等技术手段对上述有效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和制备,从中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并采用LC/Q-TOF/MS、NMR和X-单晶衍射等手段鉴定出6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苯甲酸葡萄糖苷、反式-对香豆酸葡萄糖苷、顺式-对香豆酸葡萄糖苷、反式-阿魏酸葡萄糖苷、阿魏酸和芥子酸。运用dPC12细胞体外评价模型,筛选出其中抗缺氧活性优良的化合物为:反式/顺式-对香豆酸葡萄糖苷(cis/trams-p-coumaric acid-β-D-glucopyranoside),且以反式结构为主要存在形式。4.研究反式-对香豆酸葡萄糖苷(CG)对物理缺氧(0.5%O2)条件下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用浓度为5~50μmol/L的CG处理dPC12细胞能够有效增加细胞活力、降低细胞中LDH的释放、减少细胞凋亡,并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同时,50μmol/L的CG能显着抑制缺氧导致的d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和细胞色素C的释放,提升细胞中抗凋亡蛋白(Bcl-2/Bax和Bcl-XL)的表达,降低促凋亡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力(P<0.05)。此外,qRT-PCR分析结果表明,CG同时也影响了编码上述蛋白的mRNA水平。5.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中的抗缺氧评判标准,采用ICR小鼠常压耐缺氧试验进一步验证西藏芜菁的有效部位。连续30天灌胃50 mg/kg.bw/d的西藏芜菁正丁醇相,能够显着延长雄性小鼠的缺氧存活时间(P<0.05),显示出较好的抗缺氧功效。接着,采用急性缺氧动物模型,研究了正丁醇相及其特征性化合物(CG)的苷元----香豆酸(CA)的抗缺氧相关机制,试验周期为7天,灌胃给药。急性缺氧条件为:15 min内将低氧氧舱中氧含量从21%降至9.5%,保持6 h。结果显示,急性缺氧模型显着增加了小鼠肺的含水量(P<0.01),而正丁醇相(50 mg/kg.bw/d)和不同剂量的 CA(25、100 mg/kg.bw/d)均能有效抑制肺含水量的升高(P<0.05);生化分析表明,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急性缺氧条件下肺组织中Na+,K+-ATP酶活力、增强抗氧化能力(SOD↑、CAT↑和MDA↓)、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升高有关。此外,50 mg/1kg.bw/d的正丁醇相对急性缺氧导致的小鼠脑组织中ATP的下降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可能与提高大脑无氧酵解相关酶(PK、PFK和LDH)的活力有关。

王彬华[8](2016)在《基于常压低氧舱的人的低氧耐力调控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是由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构成的。寒冷、风大、空气稀薄,气候多变是高原的主要气候特征。空气稀薄,氧分压低,是高原环境对机体影响的主要因素。头痛、头昏、失眠、乏力、四肢发麻、眼花、耳鸣是高原不适人群进入高原后的普遍反应,重的高原不适人群则可能发生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浮肿等症状进而危及生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国防战略的需要,前往高原地区的人员越来越多。因此,如何保障上述人员的安全及提高高原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质量,一直是高原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俞梦孙院士高原健康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首先分析了模拟高原低氧环境常规装备的特点及难点,本着控制误差小、安全性、经济性及易于推广的原则,在充分利用舱体漏气性的基础上结合PD-模糊控制算法研制了一种新型常压低氧舱。然后在验证间歇性低氧预习服是一种有效的提高人的低氧耐力的基础上,进行了人体形成低氧适应机制的低氧环境最优变化率验证试验,并在人体对环境变化的自适应功能特征与间歇性低氧训练方法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渐进型间歇性低氧训练方案。接着,针对常规的人的低氧耐力评价手段单一、只注重低氧预习服前后对比分析,忽视低氧预习服训练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在常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K均值聚类及多尺度熵分析的评价方法。最后,介绍了该成果已经取得的军事价值和民用领域推广的可行性及相关理论成果。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常压低氧舱控制系统具有非线性、大惯性、纯时滞以及对象模型不确定的难点,本文设计和研制了基于舱体的非密闭性的新型常压低氧舱。该研究在精确测得舱体不密封性基础上,利用气体分子扩散原理,发展了基于PD-模糊控制算法的低氧气体环境控制技术。结果表明,新型常压低氧舱可模拟海拔高度0-6000m,氮气利用率92%以上,误差±35m,最大响应时间2.52min,稳定性97%以上,达到模拟高原低氧环境的要求。解决了常压低氧舱控制精度不高、不易推广的问题。2、设置8人的低氧预习服训练,验证了间歇性低氧预习服,能够改善海拔3600米时人的低氧耐力,是一种急进高原主动的快速适应保障方案。通过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率、深睡时间、觉醒次数及中枢性呼吸暂停指数等指标对人的低氧耐力进行多个方面的具体量化。3、针对渐进型间歇性低氧预习服,缺乏理论依据及习服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为使低氧环境变化速率与人体自组织时间常数相匹配,从而达到"主动、快速适应"的目的,进行了人体形成低氧适应机制的低氧环境最优变化率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人体低氧适应机制形成的最优低氧环境变化速率存在被限定的动态范围与我们要去的目的地海拔高度有关,这为相关的渐进型间歇性低氧预习服,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 4500米以下的渐进型间歇性低氧预习服方案。4、针对人的低氧耐力评价方法单一,只注重低氧预习服结果,忽视低氧预习服过程的分析。本文结合渐进型低氧预习服方案,在常规的人的低氧耐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K均值聚类及多尺度熵的人的低氧耐力评价方法。结果表明,K均值聚类是辨识机体低氧耐力一种更全面有效的方法,多尺度熵可以对渐进型低氧预习服的调节过程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发现机体具有低氧记忆性。机体在形成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后,即使返回平原地区,低氧习服功能消退后,仍存在记忆性,一旦低氧环境再次出现,会迅速唤醒机体已建立起来的低氧习服机制。5、介绍该成果已取得的军事价值:该成果至今已经在我军7个部队、180多名空勤以及2000余名地勤人员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进行过低氧预习服训练的飞行人员均未见中重度高原反应的发生,轻度反应人员不足10%;分析该成果基于"援藏干部的低氧预习服研究"民用推广的可行性;阐述基于人体多层次自组织功能认识高原反应、间歇性低氧训练的自组织系统适应环境能力模型、渐进型间歇性低氧训练(PIHE)、机体适应低氧环境变化的速率VA的普遍意义及低氧适应能力的消退性及其记忆性的相关理论研究。

张平安,虞定海[9](2016)在《“高原健身增氧功”的健身作用与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国家体育总局设立了"高原健身增氧功"实证研究项目。运用生理学及中医养生学的知识对功法的健身机理进行阐释;通过实验的手段,在海拔3 600 m的西藏拉萨地区对28名受试者进行运动干预实验,分析运动过程中呼吸代谢指标的变化特征,探讨功法改善人体呼吸机能与健身锻炼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该功法安全可靠,能起到减缓入藏人员不良生理反应的作用。

张启山,程书洋[10](2015)在《海拔4000m以上高原飞行卫勤保障的特点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高海拔地区的环境条件给飞行训练和航空卫勤保障带来了一系列难题。本文分析了高原飞行训练和卫勤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在缺少驻地医疗资源依托下实施高原飞行伴随卫勤保障的措施。

二、内地及西藏高原飞行前后血氧饱和度和脉搏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地及西藏高原飞行前后血氧饱和度和脉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20米折返跑测量高原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效度及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心肺耐力定义
    2.2 心肺耐力的测试方法
        2.2.1 直接测试法
        2.2.2 间接测试法
    2.3 心肺耐力的影响因素
        2.3.1 遗传因素与运动训练
        2.3.2 性别和年龄
        2.3.3 营养和身体发育水平
        2.3.4 身体活动
    2.4 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研究现状
        2.4.1 国内研究现状
        2.4.2 国外研究现状
    2.5 20 米折返跑测试心肺耐力的研究进展
        2.5.1 20 米折返跑起源
        2.5.2 20 米折返跑测试最大摄氧量的相关性研究
    2.6 西藏儿童青少年研究现状
        2.6.1 西藏儿童青少年体质研究现状
        2.6.2 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研究现状
    2.7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效度试验
        3.1.2 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研究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测试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
    4.1 20 米折返跑测量最大摄氧量的效度
        4.1.1 受试者基本特征
        4.1.2 20 米折返跑结果
        4.1.3 逐级递增负荷试验结果
        4.1.4 两种方法测量最大摄氧量的相关性
    4.2 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
        4.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4.2.2 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状况
    4.3 影响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因素分析
        4.3.1 影响心肺耐力水平的社会人口学因素
        4.3.2 影响心肺耐力水平的生理指标因素
        4.3.3 影响心肺耐力水平的体质指标因素
        4.3.4 影响心肺耐力水平的身体活动因素
        4.3.5 影响心肺耐力水平的久坐行为因素
        4.3.6 影响心肺耐力水平的家庭相关因素
5 讨论与分析
    5.1 高原环境下20米折返跑测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科学性
        5.1.1 有效性
        5.1.2 可行性
    5.2 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现状分析
        5.2.1 心肺耐力总体水平
        5.2.2 心肺耐力水平的民族差异分析
        5.2.3 心肺耐力水平的年龄变化趋势分析
    5.3 不同因素对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的影响
        5.3.1 生理指标因素
        5.3.2 体质指标因素
        5.3.3 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因素
        5.3.4 家庭相关因素
6 结论
7 创新与局限
    7.1 创新点
    7.2 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2)针刺疗法用于调节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内容
        2.2 随机分组
        2.3 对照设计
        2.4 盲法设计
        2.5 主要设备及用具
        2.6 治疗方案
        2.7 观测指标
        2.8 质控指标
        2.9 不良事件评价
        2.10 安全性分级
        2.11 伦理学审批
        2.12 技术路线图
        2.13 统计分析
结果
    1.1 受试者入组情况
    1.2 基线分析
    1.3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1.4 治疗组不同海拔地区不良事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医中药在高原反应的防治应用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人在高原可以不缺氧——来自援藏干部的亲身科学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原缺氧”的现状
二、“高原缺氧”的真相
三、“高原缺氧”的解决

(5)西藏芜菁改善运动员低氧耐受性的人体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对象
        1.2.2 试验设计
        1.2.2. 1 低氧反应测试
        1.2.2. 2 心肺功能测试
        1.2.2. 3 血样采集和血生化指标测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服用芜菁对机体在低氧环境下Sp O2的影响
    2.2 服用芜菁对受试者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
        2.2.1 对运动时间和METs的影响
        2.2.2 对心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2.3 服用芜菁对受试者血清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2.4 服用芜菁对受试者血生化及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6)516例参训官兵高原反应测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观测生理指标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海拔高度自觉症状情况
    2.2 不同海拔高度HR、Sa O2的变化
    2.3 进舱前、出舱后即刻血压值变化
3 讨论

(7)西藏芜菁的抗缺氧功能成分分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芜菁的营养成分
        1.1.1 基本成分
        1.1.2 功能性组分
    1.2 芜菁的生物学功效
        1.2.1 抗缺氧作用
        1.2.2 抗疲劳作用
        1.2.3 抗氧化作用
        1.2.4 抗癌作用
        1.2.5 护肝作用
        1.2.6 抑菌作用
        1.2.7 其它作用
    1.3 缺氧与高原病
        1.3.1 高原病的定义
        1.3.2 高原病的预防
        1.3.3 抗缺氧研究手段
        1.3.4 低氧习服-适应的获益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西藏芜菁微粉提商低氧耐受性的人体试食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芜菁徽粉对受试者在低氧耐受测试中SpO_2的影响
        2.2.2 芜菁微粉对受试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2.2.3 芜菁微粉对受试者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4 芜菁微粉对受试者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藏芜菁抗缺氧有效部位和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3.1 dPC12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及西藏芜菁抗缺氧有效部位的确定
        3.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1.2.1 西藏芜菁不同部位的细胞毒性评估
        3.1.2.2 物理缺氧模型和化学缺氧模型的建立
        3.1.2.3 西藏芜菁有效部位的确定
    3.2 西藏芜菁中防护缺氧神经损伤的有效成分分离鉴定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不同化合物对缺氧dPC12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
        3.2.2.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藏芜菁有效成分对神经细胞缺氧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CG对缺氧条件下dPC12细胞活力和LDH释放量的影响
        4.2.2 CG对缺氧条件下d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4.2.3 CG对缺氧条件下d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4.2.4 CG对缺氧条件下dPC12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
        4.2.5 CG对缺氧条件下dPC12细胞中Bcl-XL、Survivin、Bcl-2、Bax和Bad蛋白表达的影响
        4.2.6 CG对缺氧条件下dPC12细胞中Caspase-3/-9蛋白活力的影响
        4.2.7 CG对缺氧条件下dPC12细胞中相关mRNA表达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藏芜菁有效部位及其活性成分抗缺氧作用的动物试验研究
    5.1 西藏芜菁正丁醇相对小鼠低氧耐受力的影响
        5.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讨论
        5.1.2.1 对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5.1.2.2 对小鼠在常压耐缺氧试验中存活时间的影响
        5.1.2.3 对小鼠肺含水量和脑含水量的影响
        5.1.2.4 对小鼠脑组织中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5.1.2.5 对小鼠脑组织中LDH的影响
    5.2 西藏芜菁有效部位及其活性成分对提高小鼠低氧耐受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5.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讨论
        5.2.2.1 对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5.2.2.2 对小鼠血浆中CK和LDH的影响
        5.2.3.3 对小鼠脑组织和肺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5.2.3.4 小鼠脑组织和肺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5.2.3.5 对小鼠脑组织中ATP含量的影响
        5.2.3.6 对小鼠脑组织中无氧代谢相关酶PK、PFK和LDH的影响
        5.2.3.7 对小鼠肺组织中Na~+,K~+-ATP酶活力的影响
        5.2.3.8 对小鼠肺组织中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5.2.3.9 对小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影响
        5.2.3.10 对小鼠血红细胞中2,3-DPG含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相关成果

(8)基于常压低氧舱的人的低氧耐力调控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低氧装备现状
        1.2.2 低氧耐力调控方案
    1.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1.3.1 人的自组织功能
        1.3.2 低氧应激的结构及分类
        1.3.3 低氧习服的两个阶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第二章 一种新型低氧平台的研制
    2.1 低氧平台主要组成
        2.1.1 氮气源
        2.1.2 舱体及控制器设计
        2.1.3 氧浓度分析仪
        2.1.4 通气管路
    2.2 控制算法研究
        2.2.1 传统控制技术
        2.2.2 PD-模糊控制方案
        2.2.3 性能评价
    2.3 应用
        2.3.1 常规应用
        2.3.2 应用拓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急进高原主动快速适应保障研究
    3.1 试验对象、设备及监测指标
        3.1.1 试验对象
        3.1.2 试验设备
        3.1.3 监测指标
    3.2 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
        3.3.1 预习服阶段结果
        3.3.2 进驻高原后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体形成低氧适应机制的环境最优变化率验证试验研究
    4.1 最优速率估计
    4.2 研究对象、设备及监测指标
        4.2.1 研究对象
        4.2.2 试验设备
        4.2.3 监测指标
    4.3 试验方案
    4.4 试验结果
        4.4.1 全过程结果分析
        4.4.2 分阶段结果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的低氧耐力评价方法研究
    5.1 常规评价方法
        5.1.1 描述性分析法
        5.1.2 回归分析法
        5.1.3 心率变异性分析
    5.2 K均值聚类
    5.3 多尺度熵分析
    5.4 渐进型间歇性低氧预习服
        5.4.1 实验说明
        5.4.2 结果与讨论
    5.5 人的低氧记忆性
        5.5.1 实验说明
        5.5.2 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应用价值与理论成果
    6.1 应用价值
        6.1.1 军事价值
        6.1.2 民用价值
    6.2 理论成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高原健身增氧功”的健身作用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路径
2 “高原健身增氧功”编创的价值及特点
    2. 1 价值
        2.1.1开创“高原环境与传统养生”的实践研究
        2.1.2提出高海拔下日常健身锻炼的方法
    2.2特点
        2.2.1功理科学
        2.2.2简单易学
        2.2.3安全健康
3 “高原健身增氧功”的生理学基础及中医养生学探究
    3.1生理学基础
        3.1.1肢体运动,辅助呼吸
        3.1.2腹式呼吸,增加氧气
    3.2中医养生学探究
4 “高原健身增氧功”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4.1.1实验对象
        4.1.2实验仪器
        4.1.3测试方案和环境
        4.1.4数据处理
    4.2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安静与运动时VO2与VCO2的比较
        4.2.2安静与运动时肺通气功能的比较
        4.2.3安静与运动时呼吸商的比较
        4.2.4运动前后心率与血氧饱和度比较
5 结束语

(10)海拔4000m以上高原飞行卫勤保障的特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4000m的飞行卫勤保障特点'>1海拔>4000m的飞行卫勤保障特点
2飞行卫勤保障对策

四、内地及西藏高原飞行前后血氧饱和度和脉搏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20米折返跑测量高原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效度及西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研究[D]. 徐文凤.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2020(08)
  • [2]针刺疗法用于调节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D]. 樊奥.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2)
  • [3]人在高原可以不缺氧——来自援藏干部的亲身科学实验[A]. 李晓南. 2019年铁路卫生防疫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4]人在高原可以不缺氧——来自援藏干部的亲身科学实验[J]. 李晓南. 科技中国, 2019(09)
  • [5]西藏芜菁改善运动员低氧耐受性的人体试验[J]. 楚秉泉,李云虹,龚金炎,李交杰,王楠,陈晓健,徐曼,唐伟敏,陈纯,张英. 中国食品学报, 2018(08)
  • [6]516例参训官兵高原反应测试分析[J]. 杨帆,赵荣,王璇,许文娟,是文辉,李佳佳,蒲凤萍,宋来阳,刘江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8(13)
  • [7]西藏芜菁的抗缺氧功能成分分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楚秉泉. 浙江大学, 2017(08)
  • [8]基于常压低氧舱的人的低氧耐力调控与评价方法研究[D]. 王彬华. 山东大学, 2016(08)
  • [9]“高原健身增氧功”的健身作用与机理[J]. 张平安,虞定海.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02)
  • [10]海拔4000m以上高原飞行卫勤保障的特点与对策[J]. 张启山,程书洋. 人民军医, 2015(11)

标签:;  ;  ;  

大陆和西藏高原飞行前后血氧饱和度和脉搏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