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存档·推荐

照片·存档·推荐

一、拍照·档案·推荐(论文文献综述)

张连恺[1](2021)在《摄影家牛子祥个案研究 ——以1958-1978年新乡地区影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宋子昕[2](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研究说明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倪铭[3](2021)在《城市记忆视角下怀旧空间的体验研究 ——以1192弄老上海风情街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现代化发展的热潮,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但每个城市发展却面临着“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所引发的空间发展与城市记忆遗失问题。然而,急剧的时代变化与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都市人群对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愈加向往,加之对于现实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处在一种缺少安全感和地方认同感的焦虑中。为了弥补这种焦虑,人们往往会寄希望于通过怀旧、重塑美好事物来慰藉心灵缺憾。于是,“怀旧”成为城市更新可以选择的一种文化改造方式。城市是怀旧萦绕的地方,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与延续新的记忆。记忆的传承与延续需要载体,怀旧与空间及地方紧密相连,关注城市怀旧空间体验研究不仅有助于城市记忆的唤醒与延续,还能使城市在复杂的演化进程中追逝文化,从而更能凸显本土传统特色。本研究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怀旧空间体验为主题,挖掘相关概念,发现怀旧与城市记忆、地方认同关系密切,通过对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的内涵及外延的探索,构建了城市记忆视角下怀旧空间体验研究形成框架,作为本研究的理论研究框架。本研究选取1192弄老上海风情街为个案,运用网络文本分析、访谈和主题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并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对强化游客地方认同部分辅佐检验,调查1192弄作为怀旧空间的内容组成与游客体验类型,探究怀旧空间对城市地方认同作用,研究怀旧空间体验的形成机制。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章的前三章,第一章论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研究意义;第二章阐明了相关概念以及研究设计,包括案例地的选择、研究目标、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三章为本研究的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分别展示了本研究用三种不同的数据获取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第二部分为文章的四、五章,是本研究的主要数据分析过程。第四章根据质性数据分析了城市怀旧空间的体验内容,具体从怀旧体验源、怀旧体验环境与怀旧体验类型三个方面进行;第五章根据第四章的内容及理论框架,分析怀旧空间体验的形成过程,以及建立怀旧体验内容与城市地方认同影响的模型,并通过问卷数据进行检验。第三部分为第六章,是本研究的结论与展望部分。本文的主要结论为:(1)两大环境、三种体验构成怀旧空间体验的主要内容。(2)怀旧空间体验强化了游客的地方认同。(3)怀旧空间体验的形成机制主要为:(1)城市记忆主体通过城市记忆建构环境、景观、文化,形成怀旧空间;(2)怀旧空间宣传、感知、互动唤醒记忆,唤醒怀旧情结;(3)怀旧空间体验内容对地方认同具有积极作用,它强化了游客的认知、情感与意向。本文最后提出了怀旧空间体验提升的建议、研究不足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马敬晓[4](2021)在《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色建筑遗产对于记录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邯郸是全国革命老区之一,许多革命家曾在这里奋战过并留有众多红色建筑遗产,然而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和乡村建设的迅速发展,许多红色建筑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全面调查红色建筑遗产,对建筑基本信息和保存现状进行整理,已成为红色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议题。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虚拟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在建筑保护领域众多学者的视野开始聚焦在虚拟技术方面。因此,结合虚拟技术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以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结合多种研究方法,运用数字技术实现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文章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虚拟可视化相关理论、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背景的基础上,构建出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实现流程,主要分为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基础模型建立、虚拟场景构建、虚拟交互设计四个阶段。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实体信息、历史信息及人文信息采集,并对其进行数字化建档。基础模型建立阶段依据前期工作成果,运用多种建模方法,根据评估结果按照需求构建出不同类型的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虚拟技术软件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虚拟场景构建。在虚拟交互设计阶段,结合硬件设备,实现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可视化。依据构建完成的流程,从虚拟漫游、虚拟修复、虚拟拆解三方面,分别选取不同类型的对象对虚拟可视化进行实证研究应用。论文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和虚拟可视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虚拟可视化成果进行了应用。研究成果一方面完善了邯郸红色建筑遗产的全面调查研究,从理论方面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工作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运用虚拟技术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展示与传播、保护与修复、服务与管理,提升人们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保护意识,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张磊[5](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提出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М.Д.布哈林,杨军涛[6](2020)在《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圣彼得堡分馆收藏的М.М.别列佐夫斯基写给С.Ф.奥登堡的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东方古代史中心主任М.Д.布哈林承担的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项目《俄罗斯东方学在俄罗斯科学院和俄罗斯国家图书馆馆藏新文件面世过程中的形成和发展》(第12-01-00097号)研究的一部分,刊布了М.М.别列佐夫斯基带领俄罗斯探险考察队到中国新疆进行考察期间写给C.Ф.奥登堡的6封信和1封电报,其中反映了俄、德、日等国的探险考察队在库车地区古代遗址进行考察的情况以及文物搜集情况。同时,也反映出俄、德两国在中国新疆划分了考察范围,双方因德方违约越界而发生了矛盾和冲突。作者在引文中概述了俄、德两国组织赴中国新疆探险考察的有关情况和背景。

赵苓岑[7](2020)在《布朗肖中性批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作为二十世纪法国本土的“先驱”作家、批评家,针对其作品、公共参与的批评及“历史现场”的还原却明显地滞后,但这一错位却恰逢法国社会运动及理论走向外的热潮,积极影响了二十世纪思想史的进程:宏大叙事的形而上的传统被后现代所质疑、清算。后现代思潮中的两股主流后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主义同属否定性批判,却在批判后是否建制的问题上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道路。近来的研究却揭示了另一种可能:解构主义中“书写”这一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实践”这一概念有所对话,而且能够继续对话,以回应后现代的现实。深刻影响了解构主义“书写”概念的布朗肖的“中性”思想,实际上已经预示了这一异质性对话,或者说铺垫了这一对话的可能。布朗肖的中性思想如何借由否定性批判作用于后现代思潮,这一问题又具体地分为以下几个问题:中性何时又如何走向否定性批判,在批判的理论坐标上留下“中性批判”的轨迹,中性批判又如何以非连续性、匿名、复多性等特征实现“书写”与实践、文学与哲学、文学与政治的对话,中性批判如何又是否能够建立“文学的共通体”,“文学的共通体”又是否为另一种建制,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及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拓展布朗肖研究、理解后现代思潮的互动,并探索进一步深化对话的可能,但在国内布朗肖研究中却属于缺位的状态。本论文以“布朗肖中性批判”为研究对象,旨在文化、社会、历史的典型现象中还原“中性批判”的生成,并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中性批判的生成关键在于与他者的异质性对话,集中展现了上世纪思想史“非连续性”的转向、尊重他异性的伦理转向以及回归日常的走向。论文将结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与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再现布朗肖中性思想与法国典型文学、文化符号、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德国早期浪漫派、新小说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的对话,试图阐明中性如何借由否定性批判逐步地走向文学的共通体,实现一种新的共通体与生活方式。论文分绪论、正文与结论三部分,正文共有五章。绪论部分在阐明选题动机及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布朗肖中性思想如何与法兰克福学派及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对话,创造性地提出思想史三段论、日常的三层公开性、三种关系,以构建中性批判的话语。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针对中性批判的实践研究较为缺乏的现状,选择在正文部分提供较为详实的史料,综合分析中性批判的来龙去脉。论文第一章将聚焦中性批判生成的土壤。二十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批评史避不开布朗肖与萨特,因为他们,法国“话语”因而可能。布朗肖、法国、二十世纪是相互成就的。法国的首都、文学之都、布朗肖文学生涯的起点及场域——巴黎——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文学空间:既为布朗肖所描述,又为其提供中性的条件,也构成中性的接受。本章将分析布朗肖为何批判以科学与进步为标准的现代性:首先享受科学与进步成果的巴黎充斥着以新闻为代表的专制语言,以街垒运动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反犹现象所表现出的对他者的排斥,促使布朗肖反思自法国大革命以来享有过大权力的启蒙以及启蒙所过度推崇的理性。具化了现代性的现代化城市巴黎,作为文学与革命、文学与政治互动最为频繁与最为集中的场域,为中性批判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及恰当的喻体。后续章节则回应中性批判的两个关注:生存与审美,也就是如何与他者共存的伦理与如何合乎尺度的表达。同时,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也对应着布朗肖不同的创作阶段,按时序呈现中性批判的发展。首先,以政论式写作开启文学生涯的30年代,布朗肖如何以中性意识突破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的重围,不仅刺破了两次世界大战间“和平欧洲”的假象,而且借德占区巴黎与巴黎人无以识别的民族面貌强调了中性的必要性:以批判实现自知,但这一阶段的写作更多地倾向于文化自觉,属于中性走向否定性批判的探索初期。第三章则通过与具体的他者——巴特——的比较(对中性的不同态度、定义及定位),以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末期反戴高乐威权、反对对阿尔及利亚战争、五月风暴及这一社会活动高潮期的宣言与自治组织为观察对象,分析二者的不同反应及表述,凸显布朗肖中性批判基于日常的现实粘度与“实践性”,中性批判也正是因为作用于自发性意识的可能,具有实践性。60年代社会运动热潮渐冷,包括布朗肖在内的法国知识分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语言的思考上来,认为权力的讨论不能仅限于国家机构、政治的视域,应回溯至语言,对语言进行反思。第四章以布朗肖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批判为切入点,布朗肖批判其“反思自我”的极端主义的可能,提出并实践以断裂、复多性语言为特征的断片书写。但也正因为断片书写,中性批判走向了不同于哲学与传统文学的道路:以写作而非建制作用于意识,而非推翻制度,打造不断生成的文学的共通体。文学的共通体或许过于理想,但中性批判对新小说、80年代城市日常书写乃至二十世纪文学艺术的影响至今可见,这样一种跨时空的差异性互动或许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共通体的生成性,因此,论文最后一章将具体地以布朗肖代表性虚构作品《死刑判决》为例,辅以新小说理论旗手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代表性虚构作品《窥视者》,分析中性批判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如何调动图文互动,实现一种基于日常又与文学艺术共谋的新的生活方式。论文结论部分就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路径、考察重点与核心观点进行了简要总结,最后指出,通过考察布朗肖半个多世纪以来中性批判的流变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与思想碰撞,其实践的价值、精神的内涵、思想的前瞻性与独特性可得到合理的解释与充分的揭示。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布朗肖中性批判的定义、阶段的划分、特征的梳理、历史定位与思想溯源的追溯,更在于将其当做已经实践过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案例,帮助我们探索新时期的批判路径。

朱厢炜[8](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郑林煜[9](2020)在《《案例》:永庆坊 ——基于城市记忆视角的旅游体验产品开发策略》文中指出本文以永庆坊为研究案例,通过文献研究确定了基于城市记忆的研究视角。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数据,并借助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通过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IPA分析等方法,分别探讨了永庆坊城市记忆游客感知和城市记忆游客期望两大内容,及两者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结论为永庆坊城市记忆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依据。研究发现:(1)不同游客群体的城市记忆游客感知存在差异,女性游客在历史文化氛围和遗存故居的感知高于男性;年龄在65岁以下的游客,在遗存故居方面的感知高于65岁以上的游客,年龄在25-44岁的游客,在遗存故居方面的感知高于19-24岁的游客;来自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其他职业的游客,在遗存故居方面的感知高于学生;在遗存故居和传统店铺等方面,除广州以外的广东省内游客的感知相对较低;(2)大专游客的满意度显着高于本科游客,游客在其他的特征属性上的满意度不存在显着差异;(3)历史文化氛围、历史建筑景观、遗存故居、传统店铺等城市记忆游客感知因子与满意度存在相关性,但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4)19-44岁游客的游客期望显着高于65岁以上的游客,游客在其他特征属性的游客期望不存在差异;(5)永庆坊的历史文化氛围、历史建筑景观、遗存故居等方面的城市记忆旅游体验产品满意度相对较高,而传统店铺、传统美食、街巷生活氛围等方面的城市记忆旅游体验产品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最终,根据研究结果,从产品主题定位、产品目标市场细分、产品历史文化特色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永庆坊城市记忆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策略。该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主题定位。围绕西关的历史文化特色开发城市记忆旅游体验产品;(2)市场细分。以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等为目标市场,进行产品开发;(3)产品特色。从历史建筑景观、传统店铺、传统美食、街巷生活氛围等方面开发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产品。

孙萍[10](2020)在《大尾寒羊保种群分子系谱的构建及遗传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系谱记录是明确个体间亲缘关系,以个体选择为主的现代育种实践,是动物遗传育种的重要信息来源。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高产的盲目追求,加上大量高产外来品种的引进,导致大尾寒羊品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存栏量逐年下降。目前,在山东省内建立大尾寒羊国家级保种群已迫在眉睫。由于大尾寒羊个体来源复杂,原保种群管理不严格,存在分子系谱不清楚,遗传结构不清晰等问题,为保护大尾寒羊遗传资源,需通过分子手段了解大尾寒羊个体间的亲子关系,构建分子系谱,识别杂交个体,制定育种计划。本研究对大尾寒羊保种群145只个体为材料,选取25个微卫星位点,预实验采用40只个体进行混池检测,筛选了15个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位点,用于亲权鉴定和分子系谱构建。Cervus3.0进行亲子关系分析,例如:杂合度(H)、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给定候选亲本与子代基因型,排除候选亲本的概率(NE-1P)、给定已知亲本基因型、候选亲本基因型和子代基因型,排除候选亲本的概率(NE-2P)和多个位点的累积排除概率(CEP),以及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用Pedigraph3.0软件,绘制具有复杂近交系结构的家系系谱图,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每个微卫星位点给定候选亲本与子代基因型,排除候选亲本的概率(NE-1P)和给定已知亲本基因型、候选亲本基因型和子代基因型,排除候选亲本的概率(NE-2P)与PIC、He、Ho、K、N多态性参数的相关性。用Genepop、SPAGeDi、Arlequin、SPSS、MEGA软件对所构建的分子系谱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如下:(1)在混池检测的40只大尾寒羊中,对25个位点进行多态性筛选,通过比较分析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等因素,选取了15个等位基因数目较多、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位点用于大尾寒羊分子系谱的构建及遗传结构分析。从25个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出的15个微卫星位点,检测到293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均在13个以上,平均等位基因为19.533,其中INRA063在大尾寒羊中的等位基因数最多达到30个,BM1225、MB023等位基因数较少,为13个。其所有位点PIC值在0.707-0.895范围内,均超过0.5,属于高度多态性位点。大尾寒羊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较高。(2)在双亲都未知时累计父权排除概率为0.99999028,置信度在80%以上,最终从145只样本中,16个子代找到父亲,11个子代找到母亲,结合SPAGeDi计算的亲缘系数,推断出亲缘关系远近,根据亲子关系及亲缘系数推断结果,划分为10个家系。用Pedigraph3.0构建10个家系分子系谱图以及群体分子系谱图。(3)在大尾寒羊群体中,POP8与其他家系遗传距离相对较高,均大于0.1;除了POP8和其他家系的遗传距离,POP4和POP7两个家系的遗传距离大于0.1,其他家系之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0.1。但是家系内多态信息含量(PIC)大于等于0.5,说明家系内遗传变异较高。通过遗传距离和近交系数,可以推断家系内都存在近交、遗传距离较小的情况。这与大尾寒羊保种群原保种群并没有系谱记录,随机交配的情况相符合。综上所述:在大尾寒羊群体中,所选用的15个微卫星位点多态性较高。根据亲缘关系分析结果及测定的亲缘系数,可划分10个家系及构建家系系谱图。各个家系之间均有一定的遗传距离,大尾寒羊家系内遗传变异较高,家系内存在近交情况。

二、拍照·档案·推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拍照·档案·推荐(论文提纲范文)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城市记忆视角下怀旧空间的体验研究 ——以1192弄老上海风情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更新使城市记忆保护工程面临挑战
        1.1.2 快节奏的城市消费掀起慢节奏的怀旧热潮
        1.1.3 新文化地理学的“文化转向”逐渐深入对空间的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城市记忆
        1.2.2 怀旧
        1.2.3 怀旧、空间与体验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2.1 基本概念
        2.1.1 集体记忆
        2.1.2 地方及地方认同
    2.2 研究设计
        2.2.1 案例地选择
        2.2.2 研究目标
        2.2.3 理论框架
        2.2.4 研究方法
        2.2.5 研究内容框架
        2.2.6 技术路线
第3章 数据获取与处理
    3.1 网络文本数据获取与处理
        3.1.1 网络文本数据的获取
        3.1.2 网络文本数据的处理
    3.2 访谈数据获取与处理
        3.2.1 访谈数据的获取
        3.2.2 访谈数据的处理
    3.3 问卷数据获取与处理
        3.3.1 问卷数据的获取
        3.3.2 问卷数据的处理
    3.4 饱和度检验及三角互证
        3.4.1 数据饱和度检验
        3.4.2 三角互证
第4章 城市怀旧空间体验内容
    4.1 怀旧体验源
        4.1.1 场景
        4.1.2 事件
    4.2 怀旧体验环境
        4.2.1 历史环境
        4.2.2 休闲环境
    4.3 怀旧体验类型
        4.3.1 具身感官体验
        4.3.2 情感补偿体验
        4.3.3 现象反思体验
第5章 城市怀旧空间体验形成过程
    5.1 城市记忆建构怀旧空间
    5.2 怀旧空间体验内容唤醒怀旧情感
        5.2.1 宣传
        5.2.2 感知
        5.2.3 互动
    5.3 怀旧空间体验内容强化地方认同
        5.3.1 怀旧空间体验对游客地方认同产生积极作用
        5.3.2 怀旧空间体验强化了游客的认知、情感与意向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两大环境、三种体验构成怀旧空间体验的主要内容
        6.1.2 怀旧空间体验能够强化游客的地方认同
        6.1.3 怀旧空间体验的形成机制
    6.2 建议与启示
        6.2.1 建议
        6.2.2 启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红色建筑遗产
        2.1.2 数字化建档
        2.1.3 虚拟
        2.1.4 可视化
        2.1.5 虚拟可视化
    2.2 虚拟可视化背景研究及分析
        2.2.1 虚拟可视化特征
        2.2.2 实现需求分析
        2.2.3 实现可行性分析
        2.2.4 虚拟可视化实现内容构成
        2.2.5 重点与难点
    2.3 虚拟可视化构建过程研究
        2.3.1 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
        2.3.2 三维基础模型建立
        2.3.3 虚拟场景构建
        2.3.4 虚拟交互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背景研究
    3.1 邯郸自然与人文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人文概况
    3.2 邯郸红色革命史发展历程
        3.2.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2.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2.3 抗日战争时期
        3.2.4 解放战争时期
    3.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形成过程
        3.3.1 发展早期(1940 年前)
        3.3.2 发展中期(1940 年至1945年8 月)
        3.3.3 发展后期(1945 年 8 月至1949 年 10 月)
        3.3.4 发展破坏共存时期(1949年10 月至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
    4.1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调查概况
        4.1.1 调查目的与内容
        4.1.2 调查数量与范围
        4.1.3 建筑分布特征
    4.2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据采集
        4.2.1 数据信息分类
        4.2.2 数据采集方式
        4.2.3 数据信息整理
    4.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现状评估
        4.3.1 整体评估目的
        4.3.2 评估依据和标准
        4.3.3 评估结果确定
    4.4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档案信息一览表(部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三维场景构建与虚拟可视化设计
    5.1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三维模型建立
        5.1.1 几何外形建模
        5.1.2 视觉形象建模
        5.1.3 整体模型优化
        5.1.4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模型一览表(部分)
    5.2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可视化分类确定
        5.2.1 服务对象分类及特点
        5.2.2 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虚拟可视化分类
        5.2.3 不同虚拟可视化类型实现流程
    5.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漫游设计
        5.3.1 虚拟漫游分类
        5.3.2 虚拟漫游设计重点
        5.3.3 3D实景漫游设计
        5.3.4 虚拟场景漫游设计
    5.4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修复设计
        5.4.1 虚拟修复设计重点
        5.4.2 相关技术及设计流程
        5.4.3 虚拟修复模型建立
        5.4.4 Vuforia标识物定位
        5.4.5 Unity3D场景搭建
        5.4.6 AR虚拟场景展示
    5.5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拆解设计
        5.5.1 虚拟拆解设计重点
        5.5.2 相关技术及设计流程
        5.5.3 模型建立与分组
        5.5.4 Twinmotion阶段创建与划分
        5.5.5 动画创建与编辑
        5.5.6 场景输出与展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可视化应用
    6.1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展示与传播
        6.1.1 建筑展示与体验
        6.1.2 建筑教育与研究
        6.1.3 建筑分享与传播
    6.2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
        6.2.1 建筑存档与展示
        6.2.2 建筑更新与保护
        6.2.3 建筑高度与视线控制
        6.2.4 建筑材料再利用
    6.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服务与管理
        6.3.1 观众服务与管理
        6.3.2 信息与资源管理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附录2

(5)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布朗肖中性批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法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中性批判的土壤——文学与革命
    1.1 新闻与死亡的权利
        1.1.1 新闻的景观与文学的自知
        1.1.2 捧杀、棒杀与回归日常
        1.1.3 照片、疾病与日常的过渡及匿名
    1.2 暴力与日常
        1.2.1 暴力与日常三难
        1.2.2 四百多年街垒史与中性批判的调性
        1.2.3 精神街垒与知识分子的拒绝
    1.3 批判与日常
        1.3.1 《国际杂志》与跨界的“世界”
        1.3.2 批判的根基与尺度——语言栅栏
    1.4 写作与日常
        1.4.1 中间人以及跨界的中性关系
        1.4.2 反犹与为了纪念及警示的批判
        1.4.3 奥斯维辛之后共通体的写作
        1.4.4 流亡、外边与写作的受难、救赎
    小结:拱廊街、拱廊街计划
第二章 中性批判的萌芽——文化自觉与理论探索
    2.1 象征或者象征性
        2.1.1 “不设防”与象征的逃逸
        2.1.2 象征的“理性组织”与政治激情
        2.1.3 分裂式政论写作
        2.1.3.1 异见者的呼唤——中性的身份
        2.1.3.2 游击、断裂的批判与时代病的诊断
        2.1.3.3 疾病的隐喻、纳粹与虚假的联盟
        2.1.3.4 非暴力不合作的批判与“和平欧洲”的假象
    2.2 虚构与象征
        2.2.1 虚设的门与无形的门
        2.2.2 落空的手与中性的“念头”
    2.3 同时代的颜色
        2.3.1 德占区巴黎与无法识别的民族面貌
        2.3.2 不可能者的思想:他异的关系
        2.3.3 拉斯科的野兽与文学的起源
    小结:以文学扞卫象征
第三章 中性批判的发展——布朗肖与巴特的中性
    3.1 模糊的中性与中性的不同态度、定义及定位
        3.1.1 “服务的中性”与“为中性服务”
        3.1.2 巴特的中性与符号结构
    3.2 中性的不同实践——白板书写与白色书写
        3.2.1 “意识”的自由而非“功效”的自由
        3.2.2 中性的不同程度:意识的缺席或者行动的自杀
    3.3 写作的生成与想象的变形
        3.3.1 作家应有的属性:反复自杀的耐心
        3.3.2 先知之言——神性的受难
    3.4 中性批判的“我”
        3.4.1 “我可以是谁”的疑问与文学的开端
        3.4.2 反复接近原初的白板书写
    3.5 走出文本的行动:宣言及自治组织
        3.5.1 “走出”、“别处”与文学的本质、作家身份及写作的需求
        3.5.2 拒绝直接而急迫的行动与文学的娱乐性、匿名性
        3.5.3 词与物的中性或者行动的中性
        3.5.3.1 结构主义与政治冷感的原因
        3.5.3.2 无法匿名的戴高乐与知识分子纳粹化的可能
        3.5.4 巴特与词语的“象牙塔”
        3.5.5 为了玫瑰的战役——签名与自治组织
        3.5.5.1 与宣言合一及签名的集体性
        3.5.5.2 启蒙、批判与自治组织
    小结:文本的欢愉与共通体的狂欢
第四章 中性批判的成熟——布朗肖与德国浪漫派
    4.1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危机与文学的良机
        4.1.1 “反思”与写作的镜子
        4.1.2 “无动于衷”的布朗肖与“脱轨”的浪漫派
    4.2 “反思语言”对“反思自我”的批判
        4.2.1 “反思自我”的弊端与语言的自治
        4.2.2 断片的60 年代与布朗肖的断片
        4.2.2.1 独白的交流——断片的花环
        4.2.2.2 言语的群岛与断裂的必然
    4.3 中性语言的特征:“欧几里得几何到黎曼几何”
        4.3.1 中性——言语关系
        4.3.2 等待,遗忘——无尽的谈话
        4.3.2.1 等待匿名与复多的言语
        4.3.2.2 “遗忘的回忆”——断片的起点
        4.3.3 作为第三类关系的断片
        4.3.3.1 玩弄切分的解构
        4.3.3.2 断片的三种距离
    小结:如果批判成为一种起源
第五章 中性批判的装置艺术——布朗肖与罗伯-格里耶的日常
    5.1 日常与现实
        5.1.1 结构主义模型与中性批判
        5.1.2 日常、批判及闲暇
        5.1.3 “闲暇”的品格与约减的翻译
        5.1.4 “远”和“空”的旅行
    5.2 中性的图文互动与作为开关的玛德莱娜蛋糕
        5.2.1 “重现的镜子”以及小说之光
        5.2.2 死亡作为文学的权利
        5.2.3 死亡之眼与作品的诞生
        5.2.4 《死刑判决》的核心意象:都灵裹尸布
        5.2.4.1 《死刑判决》与叙事的叠层
        5.2.4.2 《窥视者》与移动摄影机
    5.3 窥视内外
        5.3.1 内部窥视
        5.3.2 蒙太奇的外部窥视
    5.4 牧神的迷宫——《窥视者》与《死刑判决》的装置艺术
        5.4.1 牧神与现代性
        5.4.2 《窥视者》与造浪的人工海岸
        5.4.3 《死刑判决》与拱廊街
    小结:创造一种日常
结论:成为我们自己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附录A:布朗肖发表文章、序言、后记、集体宣言、公开信、手册总览(按时间顺序排列)
附录B:布朗肖私人书信(按时间顺序排列)
致谢

(8)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9)《案例》:永庆坊 ——基于城市记忆视角的旅游体验产品开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案例正文
    永庆坊基本概况
    永庆坊的发展历程
    永庆坊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文献综述
        2.2 城市记忆相关文献综述
        2.3 游客感知相关文献综述
        2.4 游客期望相关文献综述
        2.5 旅游体验产品开发相关文献综述
        2.6 综述小结
    3 问卷设计
        3.1 问卷设计
        3.2 问卷预调研
        3.3 问卷正式调研
        3.4 效度分析
        3.5 信度分析
        3.6 描述性分析
    4 永庆坊城市记忆游客感知调查统计分析
        4.1 不同游客群体的城市记忆游客感知差异性分析
        4.2 不同游客群体的游客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4.3 城市记忆游客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永庆坊城市记忆游客期望调查统计分析
        5.1 不同游客群体的游客期望差异性分析
        5.2 游客期望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永庆坊城市记忆旅游体验产品开发策略建议
        6.1 明确合理的城市记忆旅游体验产品主题定位
        6.2 设计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的城市记忆旅游体验产品
        6.3 突出城市记忆旅游体验产品历史文化特色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大尾寒羊保种群分子系谱的构建及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动物亲权鉴定、系谱认证或构建的方法
        1.1.1 传统亲权鉴定
        1.1.2 生理生化亲权鉴定
        1.1.3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1.1.4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1.1.5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1.1.6 简单重复序列即微卫星(SSR)
        1.1.7 单核苷酸多态(SNP)
    1.2 微卫星标记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1.2.1 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及其突变机制
        1.2.2 微卫星标记基本原理
        1.2.3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1.2.4 微卫星标记在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3 大尾寒羊简介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2.1.2 试验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微卫星标记
    2.2 试验方法
        2.2.1 50 ×TAE电泳缓冲液溶液配制
        2.2.2 基因组DNA提取
        2.2.3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效果检测
        2.2.4 PCR扩增及其产物的检测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3.2 PCR扩增与检测
    3.3 遗传参数分析
        3.3.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
        3.3.2 亲权关系分析
    3.4 分子系谱的构建
    3.5 影响亲权鉴定准确率的因素
    3.6 不同家系的遗传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
4 讨论
    4.1 所选用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
    4.2 分子系谱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
    4.3 不同家系遗传特征的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拍照·档案·推荐(论文参考文献)

  • [1]摄影家牛子祥个案研究 ——以1958-1978年新乡地区影像为例[D]. 张连恺.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城市记忆视角下怀旧空间的体验研究 ——以1192弄老上海风情街为例[D]. 倪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应用研究[D]. 马敬晓.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5]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圣彼得堡分馆收藏的М.М.别列佐夫斯基写给С.Ф.奥登堡的信[J]. М.Д.布哈林,杨军涛. 旅顺博物馆学苑, 2020(00)
  • [7]布朗肖中性批判研究[D]. 赵苓岑. 南京大学, 2020(12)
  • [8]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案例》:永庆坊 ——基于城市记忆视角的旅游体验产品开发策略[D]. 郑林煜. 暨南大学, 2020(07)
  • [10]大尾寒羊保种群分子系谱的构建及遗传结构分析[D]. 孙萍.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标签:;  ;  

照片·存档·推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