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磅礴,豪言壮语——论曹志石诗歌的艺术特色

气势磅礴,豪言壮语——论曹志石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骨气奇高 辞采华茂——浅谈曹植诗的艺术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王泽宇[1](2019)在《从《白马篇》看曹植早期写作风格》文中指出曹植是汉魏时期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是我国诗歌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集大成"之称的诗人。他以独占八斗的才情,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被誉为"建安之杰"。文章将以曹植的生平与思想为基础,结合汉魏"建安风骨"的文学氛围与《白马篇》的创作背景,对曹植早期的写作风格做一个全面的诠释,以期拓宽对曹植的研究,重新发现曹植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阮晓文[2](2020)在《锺嵘《诗品》并称范云、丘迟原因之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范云(451-503),字彦龙,南阳顺阳人,范镇从弟,官至尚书右仆射。天监二年(503)卒,赠侍中、卫将军,谥曰“文”。齐初投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与萧衍、沈约、王融、谢朓等友善,为“竟陵八友”之一。丘迟(464-508),字希范,吴兴乌城人,丘灵鞠之子,官至中书郎,卒於官。天监五年(506)为临川王宏记室,随军北伐,不费一兵一卒、仅靠一篇文采飞扬的《与陈伯之书》,劝得伯之投降於萧梁,此文遂成为南朝骈文中的经典,引得後人传颂至今。锺嵘《诗品》将二人置於中品,且并为一条,评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故当浅於江淹,而秀於任昉”。历年来,有一些文章或单独研究范云、丘迟的诗歌风格,或研究南阳顺阳范氏家族的文学贡献,或研究吴兴丘氏家族的文学成就,但没有一篇文章注意到锺嵘《诗品》并称二人的原因。笔者通过研究发现,锺嵘并称二人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深层的考虑的。从时代背景上看,两人出身均为一般士族,且横跨宋、齐、梁三代;仕途上,终齐一代均不显宦,直至梁台建立才达到高峰;文学上,二人诗风均是尚“清”源流中的一环,范云更偏向气韵流畅、宛转回环,於是形成了“清便宛转”的诗歌风格,丘迟更偏於词采葱蒨、相映媚趣,和“清”一起交汇为“清丽”之诗风。因此,锺嵘《诗品》并称范云、丘迟之原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立足於各类文献与前人成果,将相关资料尽可能搜集完备,采取曹旭师一直提倡的“涸泽而渔”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以图完成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弄清历史真相,对范云、丘迟的家族、生平、仕途、创作等方面力图做出详实的考证;二、在文学方面,对范云、丘迟的诗歌进行详细的分析;三、在审美方面,厘清“清”审美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学的关系、以及范云、丘迟对於“清”审美范畴的体现。本年谱分为三个部分:一、绪论:选题说明、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本年谱的创新点。二、正文部分:范云、丘迟的家世渊源与时代背景、二人的生平经历;范云、丘迟的诗歌风格;范云、丘迟对於“清”审美范畴的体现,探究锺嵘并称二人的原因。三、年谱:采用编年体编纂谱主的生平事迹并加以考证论述。

高萌[3](2018)在《《文选》赠答诗研究》文中认为《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文选》赠答诗为着眼点,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选》赠答诗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与分析,并对赠答诗的起源及内涵进行了界定。通过反复研读《文选》赠答诗,从意象选取、典故运用、形式技巧三个方面分析《文选》赠答诗的艺术特色,把握其文学价值。本文还以钟嵘《诗品》为依据,将赠答诗诗人的创作风格进行归类分析,对于诗歌创作的多元风格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文选》赠答诗与士人风气息息相关,特别是玄学思潮,不仅影响了诗作的思想内涵以及语言风格,而且使得诗人的人生理想及审美追求发生了改变,言意之辨、保养生命等论题在赠答诗中有着明显地体现;文学自觉的深入发展使得赠答诗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意义有了新的认知,诗作的抒情特质也得以彰显,诗人在诗作中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由于《文选》赠答诗诗人几乎全部出身世家,这不仅反映在诗歌的具体内容上,更影响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因此,本文还将着重考察《文选》赠答诗与门阀制度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讨论。

杨思思[4](2016)在《“骨”和语素“骨”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审美修辞范畴,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是一个语义丰富的整体系统。语素“骨”参构词语语义较多是通过比喻、借代和夸张修辞方式生成的,这类词语占语素“骨”参构词语总量的60%,且体现出“颂骨”和“贬骨”的双重修辞倾向。语素“骨”参构的修辞范畴“骨气”、“风骨”和“神骨”,在人物品藻中,主要指向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在品格;在书法绘画领域,是指作品的风神、力量和气韵;在文学领域,是指诗文的外在言辞和内在思想情感方面的特点,是文学作品的风格特征。可见,以“骨”为语素的参构修辞范畴在不同领域有着独特的审美语义特征。

马芳[5](2015)在《骨气奇高 辞采华茂——浅论曹植五言风格的审美构成》文中提出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是那些在情绪上给人以鲜明形象的要素的融合,显现为给人以美感的整体风貌。赏析曹植五言诗,其在情调、文采、气势和韵味上卓而不群。曹植的诗歌擅长表现主观感情,并且作品的情调呈现出多样性:同时将通俗朴质的语言加工提炼,使其体现出"诗赋欲丽"的特色;又因表现手法的不同,他的五言诗有些气势飞扬,有些颇有韵味。本文拟就以上几个方面谈谈曹植无言风格的审美构成。

王津[6](2014)在《唐前曹植接受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基于对曹植研究现状,尤其是近百年曹植接受研究状况之分析,参照西方接受理论,结合传统的文献梳理、考证等方式,考察唐前曹植接受史。论文除绪论外,共分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两大问题:第一,梳理近百年曹植接受之历史与现状,发现曹植接受研究之空白点与不足,为本论文之选题意义提供文献依据,为研究重点寻找突破方向。第二,依据目前接受史研究、近百年曹植接受研究的问题与唐前曹植接受之独特性,提出唐前曹植接受史写作要重点把握曹植创作影响、接受曹植之重点读者和对曹植其人其文接受之轨迹演变等三大问题,从而设想论文架构为:在历时形态上把握重点读者史、创作接受史、阐释评价史和视野史等四条纵线;效果史寓含其中,不作单独考察,对曹植为人之接受据接受文献,或融于其他章节,或集中作单节处理。第一章论曹魏当代对曹植其入其文的曲折接受。曹魏当代对曹植其人的接受是以立嗣问题为核心进行的。曹植因其《登台赋》而见异于曹操,再加之他诸多方面与曹操颇为类似,曹操对曹植深寄厚望。在立嗣问题上,为维持汝颍集团与谯沛集团的势力平衡以保证曹魏立国之基础,曹操把才华横溢、却又与汝颍集团保持一定距离的曹植推向前台,然迫于汝颍集团的压力而暂时以与汝颍集团关系颇近的曹丕为太子。不过,考虑到曹丕与世家大族互相支持,而与谯沛集团则矛盾甚深,所以立太子后他仍然疑虑重重,以至临终尚欲翻盘以植为嗣。曹植在“太子之争”中的最终失败,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以曹操为代表的政治力量的失败。曹操是曹植接受史上了解曹植、欣赏曹植、影响曹植命运的关键人物。在立嗣争夺中,曹丕不仅采取种种权术手段与曹植相争,亦通过撰写文章来张扬自我,侧面表达对曹植才能的看法,其《自叙》、《论文》隐含着政治用心。曹叡虽然沿袭其父科禁诸侯的政策,但他多次诏告曹植,其诏书以及曹植的相关上表、诗作等,折射出曹叡对曹植的亲近与关怀,此与其父对曹植之冷漠有很大不同。而在政治上,曹植对曹魏亲异姓而疏公族政策之批评,虽然只得到曹魏朝臣的零星回应,但曹叡晚期的一些安排亦表明,曹植的观点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曹魏对曹植其文的接受亦颇为曲折。建安时期,由于当时的辞赋观念、辞赋创作影响等,时人对曹植赋作评价很高,但在建安诸子辞赋创作整体成就不高的背景下,曹植当时的赋作尚处在模拟为主的阶段。时人对曹植赋作之高推,实有政治因素的干扰。而曹丕《论文》对曹植赋作则不予置评,此并非只是出于忌恨,更重要的是他承继前代文学观念,对文学创作批评有着自己的理性思考。曹叡打破了黄初时人们对曹植的沉默,开始以纯文学的眼光审视曹作,他之学习、化用曹作,在曹植创作接受史上,具有导夫先路的意义。正始时期,何晏、嵇康、阮籍等人对曹作均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借鉴。阮籍《咏怀诗》对曹作之诗歌语句、章法、意象、主题等有广泛的吸纳化用,他进一步扩大了曹植作品的个人抒怀倾向,为后来诗歌中一些重要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从曹叡而至何晏、嵇康、阮籍,他们对曹作之学习,使曹作之接受逐渐脱离了建安、黄初之具有政治色彩的评论而转向了具有个体特征的摹拟、化用。第二章论两晋主流文士对曹植作品的学习与转换。从总体看,两晋对曹植其人及其作品之阐释批评比较少见,时人主要从创作角度学习曹作,他们的学习对曹作逐渐经典化以及后人对曹作之规摹学习影响深远。两晋实乃曹植文学创作接受的第一个高潮。就接受主体言,学习曹作者以当时主流文士为主,他们对曹作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模拟。西晋诗“缛旨星稠”之特点由傅玄扬其波,张华助其澜,至陆机而大成,又由波心荡漾,辐射其余,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特色,追溯源流,此与他们对曹植诗歌之学习、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左思之诗、潘岳哀诔文、郭璞游仙等都不同程度受曹作影响,而东晋时陶渊明对曹作之学习化用亦颇可注意。两晋对曹植作品之借鉴在文体上,呈现多样化特征,除规摹曹植的诗歌作品外,还对曹植的赋、诔、章表、画赞、画论等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另外,两晋时期,不同的作者往往会规摹曹植的同一篇作品,他们的反复学习借鉴,使曹植的一些作品或者诗句逐渐经典化。具体言之,傅玄对曹作之学习借鉴涉及诗、赋、赞等多种文体,显示出学习规摹曹作的宽泛视野。他对曹作之化用更倾向于辞藻与刻画方式,此对晋诗“缛旨星稠”风格之形成有发端作用;而他承曹植对文“丽”之追求对晋人追求“丽”之风气应有导向作用。张华对曹植乐府之学习偏向于贵游题材和游侠题材等男性题材,此与其恢宏之气度、侠义之个性以及其身处乱朝而欲力挽狂澜之用心密切相关。他对《名都篇》、《白马篇》的后世经典化亦影响深远。陆机重在学习曹植的乐府诗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假题乐府,抒自怀抱;一是乐府与诗之互化。而陆机之所以偏重于对曹植乐府的学习,其原因一是曹植乐府的开拓之功,二是陆机自身的音乐素养,三是陆机比曹植有着更曲折的人生经历,更痛苦却又无法直言的人生体悟。东晋王羲之、顾恺之等对曹作进行了艺术转换,其书写、绘画与曹作水乳交融,成为中国文艺之瑰宝。王羲之《洛神赋》书是对《洛神赋》的首次完整接受。由于王氏的政治身份及其政治理想,其传世楷体抄书如《乐毅论》、《东方朔画赞》、《黄庭经》、《大雅吟》、《太师箴》等,无不有其思想、情感之寄托,《洛神赋》书作为其有名之迹,亦寄寓着王氏的政治理想,侧面表达出王氏对曹作的理解。而顾恺之《洛神赋图》的接受史意义首先在于他对《洛神赋》故事内涵的凸显。顾图首次以绘画形式把赋作转换成一个人神恋爱的故事,通过对原赋情节的变化、调整,把原赋多变而富风骨之情感节奏转换为幽远深长的格调,表现了顾恺之在魏晋玄学思想影响下以人物体道的绘画理念。第三章探讨南北朝曹植接受之趋向与抑扬阐释。总体言之,南北朝曹植文学接受南北有异,南朝文士对曹作之学习在深度、广度上远超北人,北朝对曹植文学之规摹深受南方士人影响;而南朝四朝对曹作之学习情况亦有不同,南朝宋是曹植文学接受之主要时期,从宋末经齐而至梁陈,当时文士对曹作之规摹学习有四个特征:一是由整体综合性摹拟转向泛化式学习;二是由整体综合性摹拟转向寻辞摘句式化用;三是从学习曹作言志抒情转向把曹作世俗化、娱乐化;四是对曹作之学习具有团体性或家族性特征,团体或家族成员间在学习借鉴曹作方面有影响或传承关系。由于曹植文学接受之泛化、俗化,从读者创作接受之创造性而言,其时曹植文学的实际影响事实上已呈衰落之势。另一方面,南北朝曹植形象因宗教人士、史学人士、文学人士和儒学人士之不断重塑而呈现更为丰富的内涵,曹植形象表现出宗教化、历史化、文学化和道德化倾向。南北朝对曹植其人之接受与对其文之接受往往糅合一起,两者互相生发,形成曹植接受史上的独特风貌。而从阐释角度看,南北朝可谓曹植文学批评之黄金期,它对后代之阐释曹作具有导向作用。刘勰首次从文体论、创作论等角度对曹植的很多作品进行了批评,他以为曹植之长在诗体和表体,其于他体并无突出之能;且从兼善多体之角度看,曹植不如陆机、王粲;刘勰首次将曹植、刘桢并提,并第一次提出曹丕、曹植相当,各有优劣之观点。刘勰之所以提出迥异时人之观点,一方面因为他把曹作置于文体渊流变化之历史维度上,从历代作家及建安当代作家群体创作之角度进行审视;再者,他宗经崇圣,重文体规范,对变体之作多有否定之辞,而曹植之开拓,不少恰来自于他对已有文体之变革;另外,作为批评家,他在文章功用观、论文观、批评思维等方面与曹植有很多不同。《文选》亦欣赏曹植的诗体、表体创作,除此与刘勰意见相似外,其他则多与刘勰不同。《文选》七体、诔体、情赋和献诗等体类选录、编排曹作之方式深蕴着萧统的批评观念,他注重每体中具有开创性质的美文;亦重选文间的渊源变化关系,其编撰体现出文体发展变化之脉络。钟嵘《诗品》曹植条及陆机、谢灵运条集中评及曹植诗歌。曹植条核心语句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骨气奇高”决定“辞采华茂”,它们指出曹植诗歌之刚性特征,而“情兼雅怨”则对此刚性特征起着中和作用,曹植诗歌由此达到“体被文质”之最理想的效果。根据曹植创作实际看,曹植条只是对曹植后期部分诗作的某一角度概括,是钟嵘据其诗美学观念与写作目的有选择的概括,此亦为钟嵘品评之常用方法,因此,其所谓渊源关系亦多着眼于作家某种风格体征之承继关系,这使其源头之说具有架构的性质。而钟嵘关于陆机、谢灵运源出陈思之论,是指他们对曹植骨气与文采兼备风格之继承,灵运之后,曹植一脉于南朝后继无人,此有违文学史实之论,充分折射出钟嵘重骨气、丹采之文学观念,而此理想之建构正是针对时代弊端之有为而发。第四章论述谢灵运、江淹、沈约和萧绎等四人对曹植及其作品的接受。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在语句、风格、开篇方式等方面多有模仿、借鉴曹作之处,显示灵运对曹作之熟悉与倾心。组诗据相关史料、作家作品等真实性资料精心结构了一场君臣尽欢的宴会,但拟曹植诗隐含的忧生之嗟解构了组诗虚拟的宾主之欢。灵运以曹植自比,借拟诗倾泻其幽愤之情。拟诗深蕴着灵运对曹植人生遭遇、文学创作特点及其人生与创作关系之深刻理解。而正是基于相似命运之联系以及对曹植高才之向往,灵运方突破魏晋以来对曹植其人其文之狭隘理解,首次揭示出曹植及其诗文中的忧生情绪,为解读曹植及其诗文开辟了新的方向。而灵运对曹植之认识、接受与情感态度,亦深深影响了谢氏家族其他的诗人,他们对曹作之化用及其作品中情感基调之变化,折射出一个大家族的衰变历史。江淹在其杂拟三十首中,以曹植诗歌之赠友题材作其代表作,此乃江淹深思熟虑之结果。江淹《陈思王赠友》首次从“体”之角度把赠友诗提炼、概括为曹植的代表性作品,他既在文学上对曹作有所研习承继,又深入曹植的心灵世界,着力刻画了重视人才、珍视友情、关心国事、心胸开阔、雍容儒雅,虽遭不遇但终不颓废的曹植形象。《陈思王赠友》折射出江淹对友情之重视,亦折射出他对君臣遇合之渴望。江淹《水上神女赋》亦为模仿《洛神赋》之拟作,他对《洛神赋》结构思路、描写手法、寄寓手法之模拟吸收,从另一侧面表现了他对曹植个体精神之理解,他不仅看到了曹植的悲痛,更看到曹植坚贞、执着、奉献、昂扬不屈之高贵灵魂。沈约《丽人赋》在语言以及人物情态描写上多变自《洛神赋》,沈约亦学习曹作多视点描绘人物与背景的方式,并学习曹植把《洛神赋》赋写美人之手法转化到《美人篇》创作的方法,亦把《丽人赋》刻画美人之方法转移到其艳情诗创作中。《丽人赋》接受《洛神赋》之特殊性在于:一方面它改变了《洛神赋》的寄寓主题,其着眼于两性声色欢娱之主题,使洛神形象遭致世俗化扭曲,对之后文人对洛神形象之接受有着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沈约把赋赋写美女之功能转向以诗歌来表现,对齐以后文坛创作颇有影响,随着宫体诗创作之兴盛成熟,诗歌成为表现美女之重要载体。《金楼子》中涉及曹植及其诗文语段共十处,其中对《三国志》曹植传、曹植《与杨德祖书》、《汉二祖优劣论》中语段之摘录,既表明萧绎对曹植才华之赞叹向往、对曹植功业理想之理解认可,同时亦折射出他对自我才能之自许与建功立业、流名后世之人生愿景。由于二者诸多方面的相似性,萧绎首次揭示出曹植及其作品中的儒者精神,为后世对曹植及其作品之道德化理解指引了方向;又因《金楼子》乃萧绎后期所着,所以他对曹植精神之挖掘亦说明崇儒重学是其始终一致的观念,他对宫体诗之提倡只是一种政治的迎合。

王超[7](2013)在《别乐之唱 君子文章—诗乐分离角度下的曹植诗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从诗乐分离的角度入手,对曹植的诗歌创造进行研究。诗乐分离本身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不同的时代,其实构成了诗乐分离的不同阶段。本文探讨的诗乐分离阶段是与曹植相关联的汉魏六朝时期,事实上与曹植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汉魏,但是汉魏六朝的诗乐关系本身前后相续,故有所延伸。汉魏诗乐分离与曹植之间的中介者是五言诗。五言诗是汉魏诗乐分离的重要产物,而曹植则对五言诗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曹植对诗乐分离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诗乐分离对于曹植的诗歌创作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诗乐分离构成了曹植诗歌创作的重要背景,汉末魏初文学地位的提升,诗乐分离的加速,和大量创作拟乐府的背景,使得诗歌开始承担起抒情寄托的重要功能。诗乐分离也推动了曹植“文质彬彬”的创作风格的形成。诗乐分离对曹植的影响也蔓延到曹植在后世的评价方面。南朝钟嵘将曹植提升到“其源出于国风”“譬人伦之有周孔”的位置。他将在五言诗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曹植作为典范。而《文心雕龙·乐府》中则提及南朝时有对曹植乐府作品称为“乖调”的说法,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人认为曹植的拟乐府之作为“乖调”,是不合乐的。可见,在南朝诗乐分离的背景下,曹植的拟乐府作品所受到的评价也分成了分别从诗与乐的角度出发的两种方向。对于曹植来说,历来研究往往关注与曹植对五言诗产生的单向影响,而事实上,五言诗是汉魏时期诗乐分离背景下形成的一种诗体,那么诗乐分离对曹植不可能没有影响。本文着意于探讨汉魏六朝诗乐分离与曹植之间的双向联系,或能有所收获。

王萍[8](2012)在《曹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安文学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而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更是受到了人们特别的关注。建安时期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而曹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现存诗歌有90余首,赋50余篇,文章表书信等散文120余篇)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当之无愧地成为三曹之翘楚。他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开创之功,并且取得了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巨大的成就。他继承了先秦《诗》、《骚》的优秀文学传统,又从两汉辞赋民歌中汲取营养,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兼收并蓄,从内容与形式上两个方面丰富了诗赋,从而为六朝隋唐文学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建国以来,虽然对于曹植的研究有了许多方面的突破性拓展,但是主要的研究成果依然还是体现在文本校注、作家作品研究,资料汇编上,且都以单篇论文为主,而研究曹植专着作则相对较少。作为一个乱世,建安既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伤痛,同时也卸掉了套在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伴随着“人的觉醒”,人们纷纷寻找着自己的思想皈依。作为“群才之英”的曹植,其思想具有开放性、相济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他一生既执着于儒家追求“三不朽”,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精神,同时又带有道家文化中全素葆真的人生态度以及尚大求真的审美倾向,其次,还有侠文化中尚义、尚勇的个性特征。曹植的思想与人格特征是其不朽文学成就的基点,也是本文开篇之所在。汉魏汉魏六朝是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而曹植作为汉魏六朝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对后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游仙诗、女性题材的诗歌与宴游诗是当时出现的三大题材,本文就以曹植的游仙诗与女性题材的诗歌为主,对其诗歌追源溯流,归纳总结艺术特色。曹植现存较为完整的辞赋共50余篇,其中歌功纪行一类赋作一方面说明汉大赋的题材内容在建安延续了它的影响的同时也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是为建安赋作者的肺腑之言,而不能简单视为阿谀溢美之辞。娱宾游宴类是作为贵公子的曹植在“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的良好精神状态下创作的赋作,有其积极的一面。感时咏物类作品占曹植赋作的1/2,都含一定的寄托于其中,是曹植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心志的反映。再有曹植的怀思言志的辞赋之作,亦是其敏感多情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是读者理解其终其一生的功业思想与坎坷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媒介与桥梁。以《洛神赋》为代表的爱情婚姻题材的辞赋之作是曹植作品中的巅峰之作,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空前绝后的“千古美文”,古今中外为之驻足观赏,赞叹不已。总之,曹植的辞赋整体成就高,它题材广泛,用辞赋来表现日常生活,感情生动,言辞优美,音韵和谐。曹植的散文是研究其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其儒道互补之思想,政治理想与不凡的军事见地在其散文中都有体现,尤其还是我们研究其文学思想与艺术理念的重要资料。曹植文学思想已经达到他那个时代最高的水平,虽然他没有曹丕《典论·论文》那样的文学批评专着问世,但文学思想却相当丰富和成体系。因此,对曹植文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必将使我们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刘宏领[9](2011)在《曹植与山东》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取“地域研究”的视角,通过曹植经历及诗文,探讨曹植与山东之关系。通过他的经历揭示其作品中突出的山东地域联系。第一章陈述了曹植和山东的关联。他的父亲曹操任济南相,起兵后兖州是他的重要军事基地。山东籍人士给曹操提供了极大的物质帮助和精神的支持,曹嵩则在山东被杀害。曹植一生和山东关联密切:出生于山东境内,长期封于青州和兖州,墓地在山东鱼山。曹植也曾与齐鲁籍作家往来密切,交往颇多。第二章为曹植作于山东的表文研究,先将有关表文系年,具体分析了黄初和太和时期曹植表文的情感和内容特色,最后分析其作于山东的政令文特点。第三章探讨了曹植甚为熟悉的、出现频率极高的泰山诗文之深层涵义。泰山,不仅仅是封禅的对象,且寄托者着曹植建功立业的个人情怀。另一方面,曹植也是当时普遍存在的魂归泰山观念的接受者,认为泰山掌生管死。泰山及山上的神灵也成为他游仙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章论述了曹植对山东音乐和民间故事的喜爱。曹植多用齐瑟调创作乐府诗,其中多用山东历史典故。其对山东民间故事的喜爱表现在对杞梁妻、牛郎织女故事等的熟悉上。后代文人于山东鱼山凭吊、歌咏子建,首制梵音的传说也附会于子建。本文正文后附录1985年以后曹植研究论文索引。

冯慧[10](2011)在《论曹植诗的“骨气奇高”》文中指出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不愧为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在曹植一生追求理想并屡遭失败的过程中,他面对骨肉相残的现实所表现出的或顺从权势,或抗争灾难,或沉溺痛苦,或超脱尘外,以及任性而行和持性而作等矛盾对立是其诗歌"骨气奇高"特征的具体体现,而他的诗大都词采华茂,语言精炼,情感热烈,慷慨动人,代表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而形成这个特征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儒家思想和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

二、骨气奇高 辞采华茂——浅谈曹植诗的艺术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气奇高 辞采华茂——浅谈曹植诗的艺术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从《白马篇》看曹植早期写作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汉乐府的继承学习与超越
二、工于起调
三、词采华茂与文质兼重
四、强烈的抒情性
五、结语

(2)锺嵘《诗品》并称范云、丘迟原因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百年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上编
    第一章 谱主的家世渊源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家世渊源与时代沉浮
        一 南阳顺阳范氏家族的历史升降
        二 吴兴丘氏的家族渊源
        第二节谱主生活的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经济背景
        三 文化背景
    第二章 范云、丘迟的诗歌美学风格
        第一节 范云诗歌的美学风格
        一 “清便”
        二 宛转
        三 范云诗歌美学形成原因
        第二节丘迟诗歌的美学风格
        一 “辞采丽逸”
        二 相映媚趣
        三 丘诗的写作特点
        四 丘迟诗风形成的原因
        五 丘迟与永明体之关系
    第三章 “合”而不同——从审美源流上看锺嵘《诗品》并称范云、丘迟之原因64第一节“清”审美趣味的产生和发展
        一 先秦时期“清”审美趣味的确立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审美趣味与文学之关系
        第二节范云、丘迟诗中尚“清”审美的体现
        一 明晰浅近,少用典故
        二 自然清新,洁净超脱
        三 婉曲隐秀,余味悠长
        四 清怨缠绵,精致纤细
        第三节“清”审美之外的其他元素——范云“清便”与丘迟“清丽”
    结语
下编 范云、丘迟年谱
    凡例
参考文献
致谢

(3)《文选》赠答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来源
    (二) 研究综述
        1、对于《文选》赠答诗的专门研究
        2、对于《文选》赠答诗的相关研究
        (1) 对于魏晋及南朝时期赠答诗思想内容的研究
        (2) 对于魏晋赠答诗发展源流的研究
        (3) 对于魏晋及南朝赠答诗艺术特点的研究
        (4) 对于魏晋及南朝时期赠答诗诗人的精神世界及社会风气的研究
        (5) 对于魏晋及南朝时期赠答诗体裁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
一、《文选》赠答诗的界定
    (一) 赠答诗的起源
    (二) 《文选》赠答诗的内涵
二、《文选》赠答诗诗人的创作风格
    (一) 悲壮豪迈
    (二) 怨愤凄婉
三、《文选》赠答诗的艺术特色
    (一) 意象选取
    (二) 典故运用
    (三) 形式技巧
四、《文选》赠答诗与士人风气
    (一) 玄学思潮日渐兴盛
        1、言意之辨
        2、保养生命
    (二) 文学自觉深入发展
        1、对于文学价值及意义的全新认知
        2、士人重视在诗作中抒发个人情感
    (三) 门阀制度影响深远
        1、门阀制度对于赠答诗兴盛之风的影响
        2、门阀制度对赠答诗思想内容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骨”和语素“骨”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本文写作思路及选题意义
第一章 “骨”和“骨”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骨”义项的分析及重新归并
    第二节 骨_1及其参构的词语
    第三节 骨_2及其参构的词语
    第四节 骨_3及其参构的词语
    第五节 骨_4及其参构的词语
    第六节 骨_5及其参构的词语
    第七节 骨_6及其参构的词语
    第八节 骨_7及其参构的词语
    第九节 骨_8及其参构的词语
    第十节 骨_9及其参构的词语
    第十一节 骨_10及其参构的词语
    第十二节 骨_11及其参构的词语
    第十三节 本章小结
    附:语素"骨"参构的多义词义位分布一览表
第二章 语素“骨”参构词语语义修辞化生成途径和修辞阐释
    第一节 语素“骨”参构词语语义的比喻生成
    第二节 语素“骨”参构词语语义的借代生成
    第三节 语素“骨”参构词语语义的夸张生成
    第四节 语素“骨”参构词语语义生成的其他修辞途径
    第五节 语素“骨”参构词语语义修辞倾向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素“骨”参构修辞范畴的审美语义分析
    第一节 “骨气”的审美语义分析
    第二节 “风骨”的审美语义分析
    第三节 “神骨”的审美语义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本文不足之处
附录(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骨气奇高 辞采华茂——浅论曹植五言风格的审美构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情调:以情纬文,骨气奇高。
二、文采:以文披质,辞采华茂。
三、气势和韵味: 雄深雅健,刚柔相济。

(6)唐前曹植接受史(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近百年曹植接受研究综述
    第二节 唐前曹植接受史写作架构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曹魏对曹植的曲折接受
    第一节 爱与政治博弈——曹操与其政治集团对曹植的犹豫
    第二节 从兄弟相争到叔侄之情——曹丕、曹教对曹植态度的变化
    第三节 从具政治色彩的评论到个体化学习——曹植其文在曹魏的关注
    第四节 子母相钩带,绵绵瓜瓞生——阮籍《咏怀诗》与曹植诗赋的渊源关系
第二章 两晋主流文士对曹植的接受
    第一节 斯人已殁,斯文独辉——曹植在两晋接受的多样情态
    第二节 一代文宗,肇始晋初——论傅玄对曹植多种文体的模仿
    第三节 侠骨柔肠,法而不拘——论张华对曹植诗作的借鉴
    第四节 建安太康,英杰渊深——论陆机对曹植乐府诗的规摹
    第五节 王书顾图,千载流名——东晋对《洛神赋》的艺术转换
第三章 南北朝曹植接受趋向与抑扬阐释
    第一节 曹植文学接受的整体观照与泛化俗化
    第二节 曹植形象的宗教化、历史化、文学化与道德化
    第三节 选文定篇,隐评显论——刘勰、萧统对曹植作品的抑扬
    第四节 诗中周孔,五言龙风《诗品》对曹植诗歌的理想化阐释
第四章 南北朝重要文士对曹植的接受
    第一节 天下才子,百世知音《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对曹植的接受及其他
    第二节 摹拟诗赋,俱动于魄——江淹的拟曹诗赋
    第三节 丽人洛神,艳情路异——沈约对《洛神赋》的接受与影响
    第四节 徒怀曹植,恒愿执鞭——萧绎对曹植诗文的摘录及其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别乐之唱 君子文章—诗乐分离角度下的曹植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诗乐分离”的发生与本文“诗乐分离”范围的限定
    1.1 诗乐关系溯源
    1.2 早期“诗乐分离”之发生
    1.3 汉魏六朝阶段诗乐分离之发生
2 汉魏“诗乐分离”进程与曹植诗歌创作的双向作用
    2.1 汉魏“诗乐分离”与曹植之关联
    2.2 曹植之前重要五言诗作品——《古诗十九首》
    2.3 建安“诗乐分离”的加速对曹植诗歌创作的影响
    2.4 曹植对“诗乐分离”的推动因素
        2.4.1 诗篇的完整性
        2.4.2 曹植诗歌情感表达的丰富性
        2.4.3 曹植诗歌的“君子”标准
3 “诗乐分离”导致的曹植诗歌影响的“二元化”——以《诗品》与《文心雕龙》为例
    3.1 五言之“国风”
        3.1.1 《诗品》对曹植的评价分析
        3.1.2 从钟嵘的支持者与反对者看曹植五言诗的地位
    3.2 乐府之“乖调”
        3.2.1 俗称“乖调”
        3.2.2 刘勰对曹植与魏三祖评价的差别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8)曹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曹植研究述评
    二、本文的研究重点及方法
第一章 曹植儒道互补之思想
    第一节 原始儒学精神对曹植思想的影响
        一、“三不朽”精神的建立
        二、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
    第二节 老庄思想对曹植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对曹植性格之影响
        二、曹植对道家思想态度的转变
    第三节 儒道互补思想影响下的诗人人格
第二章 曹植诗歌的美学特色
    第一节 体被文质的五言诗
    第二节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壮美
        一、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严正、弘毅之美
        二、庄骚影响之下的恣肆、幽邈之壮美
        三、典雅、和谐的中和美
    第三节 情兼雅怨的阴柔美
    第四节 曹植对五言诗的贡献
第三章 曹植五言诗的女性题材写作
    第一节 曹植前期女性题材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曹植后期女性题材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曹植女性题材作品中女性视角之转换
    第四节 曹植“男子作闺音”作品兴起的原因
    第五节 曹植“男子作闺音”作品中的“怨情”
第四章 曹植的游仙诗
    第一节 神仙道教思想对曹植的影响
    第二节 曹植的游仙诗
    第三节 忧生与乐生——曹植的游仙诗表现出的生死观
    第四节 对自由的无限向往
    第五节 坎壈咏怀的兴寄传统
    第六节 曹操、曹植的游仙诗比较
第五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曹植“雅好慷慨”之审美倾向
    第一节 燕赵文化的地理特征
    第二节 北方特有的物候特点
    第三节 战乱与灾疫
    第四节 中国文学悲怨传统之影响
    第五节 “实录”精神对曹植“雅好慷慨”审美倾向之影响
第六章 曹植辞赋散文研究
    第一节 曹植的辞赋
        一、感时赋
        二、咏物赋
        三、爱情婚姻赋
        四、曹植辞赋的抒情性
    第二节 曹植的文
        一、文约义雅的颂、赞、铭
        二、辞清而义显的章、表、令
        三、内容深刻,形式多彩的序与书
        四、通达圆融的论说文
第七章 曹植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文学价值论
        一、高度肯定诗赋作品的社会功能
        二、对两汉儒家诗教、名教思想的排斥
        三、对民间文学的认识与重视
    第二节 文体论
    第三节 文学创作论
        一、雅好慷慨、触类而作
        二、神思论
    第四节 文学审美论
    第五节 文学批评论
        一、重视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二、肯定创作的个性化与心灵化
        三、坚持正确的批评态度
        四、严于律己
    第六节 文与质的关系
        一、曹植对“质”的要求
        二、曹植对“文”的要求
        三、对声律的重视
    第七节 重视词采与炼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曹植与山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贯穿始终的山东关联
    第一节 曹操之于山东
    第二节 曹植之于山东
    第三节 与山东作家的交往
第二章 山东时期之章表政令
    第一节 黄初上表
    第二节 太和上表
    第三节 政令文章
第三章 频繁出现的泰山
    第一节 封禅与建功
    第二节 归魂与游仙
第四章 浸染齐乐与民间传说
    第一节 爱好齐地乐府
    第二章 喜用山东风物典故
余论
附录:1985年以后曹植研究论文索引
参考文献
谢辞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骨气奇高 辞采华茂——浅谈曹植诗的艺术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白马篇》看曹植早期写作风格[J]. 王泽宇.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 [2]锺嵘《诗品》并称范云、丘迟原因之探究[D]. 阮晓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文选》赠答诗研究[D]. 高萌. 云南大学, 2018(01)
  • [4]“骨”和语素“骨”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阐释[D]. 杨思思.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5]骨气奇高 辞采华茂——浅论曹植五言风格的审美构成[J]. 马芳.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07)
  • [6]唐前曹植接受史[D]. 王津. 山东大学, 2014(04)
  • [7]别乐之唱 君子文章—诗乐分离角度下的曹植诗歌研究[D]. 王超.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8]曹植研究[D]. 王萍.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 [9]曹植与山东[D]. 刘宏领. 山东大学, 2011(04)
  • [10]论曹植诗的“骨气奇高”[J]. 冯慧.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1)

标签:;  ;  ;  ;  ;  

气势磅礴,豪言壮语——论曹志石诗歌的艺术特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