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饭树浆果营养成份分析及其开发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练伟佳,李言,钱海峰,张晖,齐希光[1](2018)在《乌饭树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是杜鹃花科越橘属常绿植物,其野生资源在我国分布较广,尤其以江、浙、闽一带为多。目前我国对乌饭树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树叶和果实中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功能验证,相关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初级加工的阶段。对乌饭树树叶及其果实中的主要功能成分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概述,以期为乌饭树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李晴晴[2](2017)在《蓝莓与乌饭树对pH的反应差异及蓝莓的菌根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以来,蓝莓(Vaccinium spp.)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并成为许多省份的新兴果树。但是,目前蓝莓的栽培依然受很多制约因素的影响,基质的pH值就是制约蓝莓发展的一大因素。本研究分别采用盆栽沙培和土培法,以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兔眼蓝莓(Vaccinium ashei Reade.)‘灿烂’和南高丛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奥尼尔’为试验材料,分别探讨乌饭树和蓝莓对不同pH值的生理反应差异以及在不同的pH值下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对蓝莓的效应及其生理机制。1.采用盆栽沙培法,研究了3个不同pH值(4.2、5.2和6.2)对乌饭树和兔眼蓝莓‘灿烂’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均以pH 6.2时最低,乌饭树和蓝莓分别在pH 5.2和pH 4.2时最高;两者细胞内的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电导率在pH 6.2时最高,乌饭树和蓝莓分别在pH 5.2和pH 4.2时最低;pH 5.2时乌饭树各部位P、Fe和Zn及pH 4.2时蓝莓根P和Fe、茎Fe及叶Fe和Zn含量均相对较高;两者根或叶的POD和CAT活性及MDA含量均在pH 6.2时最高,乌饭树和蓝莓的POD和CAT活性及MDA含量最低值分别出现在pH 5.2和pH 4.2。总之,乌饭树和蓝莓分别在pH 5.2和pH 4.2时生长最好,pH 6.2时对二者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尤其以蓝莓较为明显。2.研究了接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对不同pH值(4.2和6.2)中的南高丛蓝莓‘奥尼尔’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在不同pH值(4.2和6.2)中,接种处理提高了蓝莓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Fv/Fm(最大PSII的光能转换效率)、Fv’/Fm’(PSII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s(稳态荧光)、qP(光化学淬灭)、Fm(最大荧光产量)、Fo’(光下最小荧光)、Fm’(光下最大荧光)、qN(非光化学淬灭系数),降低了叶片中的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过氧化氢含量及Fo(初始荧光)和NPQ(非光化学淬灭)。说明AM真菌接种提高了蓝莓的光合、荧光以及抗氧化能力,从而提高了蓝莓‘奥尼尔’对在不同pH值下的适应能力。3.采用RNA-Seq技术,探究了接种AM真菌对在不同pH值(4.2和6.2)下‘奥尼尔’蓝莓叶片基因表达的影响。在菌根存在的条件下,pH 6.2与pH 4.2两处理差异表达基因只有5个,且都没有注释。在没有接种AM真菌的条件下,pH 6.2处理与对照(pH 4.2)相比较,存在20个有注释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6个表达上调,4个表达下调,主要参与了乙烯合成、脂肪酸氧化、光呼吸、有氧呼吸、谷胱甘肽介导的解毒、丁子香酚与异丁子香酚合成途径等。在pH 6.2的环境下,接菌种和不接菌种的样本差异表达基因有3312个,其中注释基因有253个,主要参与了生长素等激素代谢、光反应等光合代谢途径。与对照(pH 4.2)相比,接菌处理、pH 6.2处理以及pH 6.2条件下接菌处理三者共有差异表达基因43个,这43个基因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大部分基因表达上调,少数基因表达下调,参与途径有有氧呼吸、光呼吸和乙烯合成途径等。可见,AM真菌提高蓝莓对pH的适应性与其调节激素与光合代谢密切相关。
李莉,刘仁林,李江[3](2016)在《乌饭树扦插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乌饭树老枝、嫩枝和萌发枝为材料,研究不同插穗类型、不同扦插时间、不同扦插基质以及不同生长素处理插穗对扦插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插穗类型以萌发枝生根率最高,即生根率76.1%;扦插时间以7月生根率较高,达到76.1%;扦插基质以过筛的黄心土的生根率最好,生根率为76.5%;不同生长素处理效果以生根粉1号处理的萌发枝插穗生根率最高,即77.4%;这些研究结果为乌饭树繁殖和产业化提供技术参考。
肖伟鸣,张晓平,肖家欣[4](2016)在《GA3对乌饭树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乌饭树作为蓝莓嫁接的优良砧木,自然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很低。为探究赤霉素(GA3)对乌饭树种子发芽的影响,本研究设置9种不同浓度GA3和蒸馏水(对照组)浸种处理24 h,25℃恒温培养24天。结果表明:第1218天为种子发芽高峰期,第1624天,各GA3处理组的发芽率均高于对照组,第24天时800 mg/L GA3处理组的发芽率最高,达81.33%,比对照组提高了33个百分点,100600 mg/L GA3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次之,为73.33%76.17%,而50、1000 mg/L GA3处理组的发芽率稍低,分别为63.83%和67.33%。另外,100800 mg/L GA3处理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以800 mg/L GA3处理组最明显。可见,800 mg/L GA3浸种处理24 h对促进乌饭树种子发芽的效果最显着,此方法可在乌饭树种子繁殖实践中借鉴应用。
黄初茂,徐礼,王绍云[5](2015)在《乌饭树茎中槲皮素的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饭树茎中槲皮素的含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槲皮素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回流法提取乌饭树茎中槲皮素最佳条件是:以甲醇:25%HCl(4∶1,V/V)做提取剂,料液比1∶60(g/m L),浸泡时间7 h,回流时间70 min,水浴温度70℃.在此工艺条件下槲皮素提取率为0.079%.
张祝丽,姜燕琴,於虹[6](2015)在《乌饭树芽诱导体系的建立》文中指出以乌饭树单芽茎段和幼嫩叶片为试材,通过比较不同消毒方法、取材部位、茎段放置方式以及激素对乌饭树初代培养的作用,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其初代培养中芽诱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75%酒精30s+0.1%升汞6min消毒效果最佳,污染率为0,褐化率较低,萌芽率较高,展叶天数较早,且消毒后的外植体生长状况最佳;乌饭树单芽茎段较其叶片用作试验材料较好;放置方式以茎段横置于培养基中较佳;相较其它激素,ZT对乌饭树的诱导效果好,而各浓度的ZT中,以4mg/L效果最佳。
邵京,卢美娟,许超[7](2014)在《乌饭果酒发酵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乌饭树的果实为原料,分析了发酵条件对发酵过程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乌饭果酒的发酵优化条件为乌饭果实预处理打浆后,经100mg/kg的SO2处理,用120mg/kg果胶酶进行酶解,接种0.20%酵母,于25℃发酵8d,1418℃后发酵20d,可得到口感纯正、营养丰富的乌饭果酒,为乌饭果酒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王立,孙舒扬,钱海峰,张晖,齐希光[8](2014)在《酿酒酵母对乌饭树果酒发酵过程及果酒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乌饭树果实为原料,通过考察菌体生长情况、总糖和酒精度等多项指标,结合乌饭树果酒酒体成分分析和感官评定,筛选出适合酿造乌饭树果酒的优良菌株。研究发现,酿酒酵母Y3生长繁殖快,降糖和产酒精能力强,仅264h就使总糖浓度降至29.6g/L,酒精度达到7.18%(v/v),发酵后综合感官性能较好,适宜作为乌饭树果酒的起始发酵菌株,以此菌株所制得果酒中花色苷(119.2mg/L)、总酚(5158.2mg/L)和黄酮(5.6mg/L)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具有较好乌饭树果实香气。
徐塬,王立,李柱,陈悦[9](2013)在《乌饭树树叶及其果实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饭树是我国蕴藏量极其丰富的资源,作为一种与蓝莓同属的中草药,其叶和果中富含多种功能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防癌抗癌等生理活性,开发前景巨大。本文对乌饭树树叶和果实中的成分、功能性质及其开发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为今后的深度开发提供了参考。
牛来春,万珠珠,樊佳奇,庞磊,关文灵[10](2013)在《野生观赏植物乌饭树的引种栽培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以昆明市嵩明县杨林镇常见的2个乌饭树变种乌鸦果和大叶乌鸦果为试材,研究了相同的水肥条件下,室内外不同的环境条件中,光照和温差对其物候期、观赏特性、适应性、抗逆性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变种室内叶片、苞片和花脉的颜色均无变红现象,花期长且不能挂果,各物候期均晚于室外,都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乌鸦果的物候期室内外均早于大叶乌鸦果,其叶片、苞片和花脉的颜色更容易受温度的影响。
二、乌饭树浆果营养成份分析及其开发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饭树浆果营养成份分析及其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乌饭树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乌饭树功能成分及活性 |
1.1 树叶 |
1.1.1 黄酮类 |
1.1.2 多糖类 |
1.1.3 其他 |
1.2 乌饭树浆果 |
1.2.1 多酚类 |
1.2.2 维生素 |
1.2.3 其他 |
2 乌饭树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1 树叶 |
2.1.1 饮品 |
2.1.2 染色剂 |
2.1.3 其他 |
2.2 浆果 |
2.2.1 酿酒 |
2.2.2饮料 |
2.2.3 色素着色 |
2.2.4 其他 |
3 问题与展望 |
(2)蓝莓与乌饭树对pH的反应差异及蓝莓的菌根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课题的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pH值对蓝莓和乌饭树的影响 |
2.2 蓝莓和乌饭树概述 |
2.3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
2.4 丛枝菌根真菌对蓝莓生长的影响 |
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一章 蓝莓和乌饭树对不同pH值的生理反应差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分析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蓝莓和乌饭树生物量、叶绿素和根系活力 |
2.2 蓝莓和乌饭树生理生化指标 |
3 讨论 |
第二章 AM真菌对不同pH值下蓝莓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蓝莓生物量、叶片色素含量和菌根侵染率 |
2.2 蓝莓叶片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含量 |
2.3 蓝莓植株矿质元素的含量 |
2.4 蓝莓叶片光合速率参数 |
2.5 蓝莓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pH值下菌根化与非菌根蓝莓的转录组分析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三处理共有差异表达基因 |
2.2 pH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表达基因 |
2.3 pH6.2 条件下菌根与非菌根处理共有差异表达基因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课题资助项目 |
附录Ⅱ 读研期间论文及获奖情况 |
(3)乌饭树扦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处理 |
1.3.1 插穗类型比较。 |
1.3.2 扦插时间比较。 |
1.3.3 基质类型比较。 |
1.3.4 药物处理比较。 |
1.4 扦插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插穗的类型对乌饭树繁殖生根率的影响 |
2.2 插穗时间对乌饭树繁殖生根率的影响 |
2.3 基质类型对乌饭树繁殖生根率的影响 |
2.4 生长素对乌饭树繁殖生根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4)GA3对乌饭树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种子采集 |
1.2 处理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实与种子特性 |
2.2 GA3对种子发芽动态的影响 |
2.3 赤霉素对种子发芽势与发芽指数的影响 |
3 结论 |
4 讨论 |
(5)乌饭树茎中槲皮素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样品中槲皮素含量的测定[14, 15] |
1.2.1. 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1.2.1. 2 色谱条件 |
1.2.1. 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1.2.1. 4 样品提取液中槲皮素浓度的测定 |
1.2.2 槲皮素提取方法探究 |
1.2.2. 1 超声辅助提取槲皮素 |
1.2.2. 2 回流提取槲皮素 |
1.2.2. 3 2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
1.2.3 回流法提取乌饭树茎中槲皮素的试验设计 |
1.2.3. 1 提取工艺流程 |
1.2.3. 2 单因素试验 |
1.2.3. 3 正交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 |
2.1.1 浸泡时间对槲皮素提取率的影响 |
2.1.2 料液比对槲皮素提取率的影响 |
2.1.3 温度对槲皮素提取率的影响 |
2.1.4 提取时间对槲皮素提取率的影响 |
2.2 正交试验结果 |
2.3 正交试验验证 |
3 结论与讨论 |
(6)乌饭树芽诱导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方法 |
1.3项目测定 |
2结果与分析 |
2.1消毒时间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
2.2外植体放置方式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
2.3取材部位对乌饭树初代培养的影响 |
2.4不同激素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
2.5ZT对乌饭树初代培养的影响 |
3讨论与结论 |
(7)乌饭果酒发酵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乌饭果酒加工工艺流程 |
1.3.2 工艺要点 |
1.3.3 理化指标测定 |
(1) 出汁率的计算 |
(2) 果胶含量测定 |
(3) 糖度的测定 |
(4) 总糖、总酸、酒精度的测定 |
1.3.4 SO2添加量的优化 |
1.3.5 果胶酶用量的优化 |
1.3.6 酵母用量的优化 |
1.3.7 主发酵温度的优化 |
1.3.8 主发酵时间的优化 |
1.3.9 主发酵条件优化正交试验 |
1.3.1 0 后发酵条件的优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O2添加量的确定 |
2.2 果胶酶用量的确定 |
2.3 酵母用量对主发酵的影响 |
2.4 发酵温度对主发酵的影响 |
2.5 发酵时间对主发酵的影响 |
2.6 主发酵条件优化正交试验结果 |
2.7 后发酵条件的确定 |
2.8 产品质量标准 |
2.8.1 感官指标 |
2.8.2 理化及微生物指标 |
3结论 |
(8)酿酒酵母对乌饭树果酒发酵过程及果酒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与仪器 |
1.2实验方法 |
1.3分析方法 |
2结果与讨论 |
2.1酒精发酵过程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变化 |
2.2发酵过程中总糖和酒精度变化 |
2.3乌饭树果酒的质量指标分析 |
2.4感官评定 |
3结论 |
(9)乌饭树树叶及其果实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学特性 |
2 成分研究 |
2.1 乌饭树树叶 |
2.1.1 黄酮类化合物 |
2.1.2 脂肪酸 |
2.1.3 氨基酸 |
2.1.4 微量元素 |
2.1.5 其他 |
2.2 乌饭树果实 |
2.2.1 色素 |
2.2.2 维生素 |
2.2.3 其他 |
3 生物活性研究 |
3.1 乌饭树树叶 |
3.1.1 抗疲劳及延缓衰老 |
3.1.2 抗氧化作用 |
3.1.3 调节血脂、血糖 |
3.1.4 抑菌、抗病毒作用 |
3.1.5 抗肿瘤作用 |
3.1.6 改善视网膜功能 |
3.2 乌饭树果实 |
3.2.1 抗衰老、增强记忆力 |
3.2.2 抗氧化能力 |
3.2.3 抗癌防癌作用 |
3.2.4 抗菌、抗病毒作用 |
3.2.5 改善和预防眼疾 |
4 开发现状 |
4.1 乌饭树类饮品 |
4.2 乌饭树类休闲食品 |
4.3 其他乌饭树类产品 |
5 展望 |
四、乌饭树浆果营养成份分析及其开发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乌饭树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王立,练伟佳,李言,钱海峰,张晖,齐希光. 中草药, 2018(17)
- [2]蓝莓与乌饭树对pH的反应差异及蓝莓的菌根效应研究[D]. 李晴晴. 安徽师范大学, 2017(06)
- [3]乌饭树扦插技术研究[J]. 李莉,刘仁林,李江. 南方林业科学, 2016(05)
- [4]GA3对乌饭树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J]. 肖伟鸣,张晓平,肖家欣. 中国农学通报, 2016(01)
- [5]乌饭树茎中槲皮素的提取工艺研究[J]. 黄初茂,徐礼,王绍云. 凯里学院学报, 2015(06)
- [6]乌饭树芽诱导体系的建立[J]. 张祝丽,姜燕琴,於虹. 北方园艺, 2015(17)
- [7]乌饭果酒发酵工艺的研究[J]. 邵京,卢美娟,许超. 中国酿造, 2014(05)
- [8]酿酒酵母对乌饭树果酒发酵过程及果酒品质的影响[J]. 王立,孙舒扬,钱海峰,张晖,齐希光. 食品工业科技, 2014(01)
- [9]乌饭树树叶及其果实研究进展[J]. 徐塬,王立,李柱,陈悦. 食品工业科技, 2013(20)
- [10]野生观赏植物乌饭树的引种栽培试验[J]. 牛来春,万珠珠,樊佳奇,庞磊,关文灵. 北方园艺, 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