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际语言测试

关于交际语言测试

一、论交际式语言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钱雯静[1](2019)在《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英语写作是一种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能够达到以写促学,提高对词汇和语法的运用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但是,目前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依然运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法,根据考纲中所提供的作文内容,给予学生一些优秀的作文范例去背诵或者不进行有效地写作指导就让学生自己进行写作,然后一次性成稿,只是在批改时简单地指出作文中语法或词汇的错误,不关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实际困难。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缺乏英语写作的兴趣、写作态度不端正、英语写作能力较弱等问题。为了探寻一种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教学法,笔者尝试将交际教学法应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交际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写作之前列出提纲、理清思路,写作时教师适时指导,写作后通过互评、师评完成修改,再到最终定稿。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论证了交际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进一步检测交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与实践表明,在小学高年级写作课堂中应用交际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的写作更具逻辑性;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小学英语教师的写作教学提供了新模式。

刘畅,臧蔚[2](2018)在《语言测试模型下的普通话教学探究——以藏语母语使用者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将藏语母语使用者的普通话教学质量放在语言测试模型下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反观普通话教学手段有助于在目标导向下提升教学效果。本文根据常见的不同语言测试模型,结合教学对象的差异,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模型及评价标准。

陈瑜[3](2017)在《以口译过程为导向的口译能力评估研究 ——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在国际性活动和事务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口译服务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口译这一职业不断发展。口译职业的热门化催生了口译学习的热情和需求。许多高校对于翻译(笔译和口译)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口译学习和口译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除了研究生阶段的口译学习之外,本科生阶段也愈发重视口译教学。与此同时,对于口译能力的评估和口译教学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口译评估是口译教学培训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口译评估是评估课程项目质量以及评估对象能力的重要工具,使用合理的方法和标准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对口译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口译评估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也能让口译评估的结果更好地指导教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口译课程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对于口译评估的方式和标准以及口译教学模式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也存在很大的争议空间。这一问题在本科阶段尤为突出。本文旨在基于口译过程探析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的本科生口译评估模式及评估标准。本文第二章对中西方口译研究的历史做了详细的分析。西方的口译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级研究阶段主要是回顾式和总结经验式的研究,几乎不存在跨学科属性。第二阶段以实验心理学研究为主,借助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了口译的认知问题,具有跨学科性质,但是其科学性仍有局限。第三阶段的主要研究重点是口译过程和口译模型,包括释意理论,Gile的精力分配模型、Gerver的同声传译过程模型、Massaro的话语理解信息处理模型、Moser的话语理解信息处理模型等等,但是大多重理论、轻实证。第四阶段更加重视研究的实证性,口译研究真正成为了一个兼具理论性、科学性、跨学科性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中国方面,虽然发展程度和西方口译研究相比仍相对落后,但是发展速度却是非常迅猛的。中国口译研究的重要事件节点主要是在中国召开的几次重要的口译研讨大会。国内的口译研究者、口译教师们借着这些口译研讨会的机会分享和交流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方面的成果和心得,推动了我国口译理论研究和口译教学的不断发展。我国口译研究早期主要是关于口译现象和口译培训的,没有构建起口译研究的体系和框架。第二阶段开始,国内的研究人员就口译教学、口译职业、口译市场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研究思路逐渐成熟。第三阶段国内口译研究开始进入一个跨学科阶段,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第四阶段则是中国口译研究实现专业化和与国际化的阶段。本文第三章对口译过程和口译模式研究进行了梳理。在对中西方有关口译模型研究历程进行回顾之后,这一章节重点讨论了中西方口译模式中最有影响力的三个模式,分别是释意学派的三角模型、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和厦门大学提出的口译模型。在释意派模型中,口译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解、意义脱离语言和再表达,这一个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呈三角形走向。其中,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是从理解到内容再现之间重要的步骤。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结合了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研究,用一系列等式描述了关于口译过程中口译员的表现和大脑活动的一个精力制约模型,阐释了口译中口译员在同步处理听力、理解、记忆、产出等任务时如何分配精力,并用相关等式说明了交替传译任务完成必须满足的条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分析口译过程中的错译和漏译现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厦大模式的原型是Gile的口译模式,同时也是对Gile模式的补充和改进。厦大模式包括了理解、重构、分析、口译技巧和职业素养。厦大口译模型并不是线性模型,而是交互性的模型,并且,厦门大学将这一口译模型运用到了实际口译教学中,证实了这一模型的可操作性。通过梳理和对比,本章节总结认为,Gile和厦大口译模型在口译教学培训和口译评估中的指导作用更显着、更容易量化,此二特性也正是现今口译教学和口译评估所需要的。本文第四章对口译评估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特别是对口译评估内容(参数)的研究。研究者们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口译质量评估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听众以及现场因素对于口译质量评估的影响。评估内容(参数)类研究主要以期望和反馈型实证研究为主,这一类研究一般是基于测量口译现场的相关人员(与会的听众、发言人、会议组织者、口译员或同行等)对口译服务质量的期待和后续的反馈,了解口译服务各方期望的内容参数和对各方面的重视程度可以帮助口译评估者们明确口译评估内容,并据此制定相关标准。西方对此的主要研究者包括Bühler、Kurz、Gile、Marrone、Vuorikoski、Kopczynski、Moser-Mercer、Collados Ais、Andres、Tommola、Pardas Macias等,中国的主要研究者有胡庚申、钱炜、鲍刚、何慧玲、汝明丽、杨承淑、陈菁、陈湘蓉等。通过对中西方关于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回顾,本章节总结了口译评估研究的发展的特点,并对相关研究在实证方面的不足做了分析,包括评估者有效性、理论支撑缺失、过于注重口译结果以及研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等。本文第五章对现有口译评估模式与标准进行了探析。这一章节首先对口译评估模式进行了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口译职业评估和口译课程评估。其中,口译职业评估又可以分为前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前期评估具体分为资格认证型评估和入职招募型评估。口译课程评估可以按照时间节点分为前瞻性评估和回顾性评估,按照评估实体也可以分为口译能力评估和口译质量评估。在本科生的口译评估中,需要先确定口译评估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设计评估模式、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本文认为,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更适合定性为口译能力评估而不是口译员质量评估。在明确了口译评估的种类之后,本章节进一步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现有的口译评估项目,包括欧盟、NAATI、全国外语口译证书、CATTI、SIA、上外高翻等,指出几种口译评估都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级,都根据不同级别和程度对考核内容的难度进行了划分,评估形式或包含笔试和口试。在分析了评估模式之后,本文对比了现有的评估标准,其中包括鲍刚的口译竞赛评估表、杨承淑的口译专业考试评分表、叶舒白和刘敏华的忠实度量表和通顺度量表、陈菁的口译标准量表,以及厦门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外高翻学院、英语高级口译证书口试阶段评分表使用的评估标准表等。本章节总结指出了口译评估研究的特征和问题,也对比分析了现有评估标准的差异和对本文研究的借鉴意义。本文第六章在之前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生口译能力评估的四个维度,即评估的可信度、真实度、有效度和交互度。在四个维度的指导框架下,本章节从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出发构建本科生口译评估体系。从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对于口译过程的探讨出发,分析了本科生口译能力评估要素,提出了本科口译(交替传译)课程评估内容模块。其中包括听力理解、分析转换、记忆、协调/策略和产出/表现,其中,记忆又被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笔记,产出/表达被细分为双语表达和交际沟通,对每一个模块进行了定义和描述。在此基础上,本章节详细制订了一份评估标准表,其中包括了各个评估模块、各自所占的比重以及相应的评估方法等。评估模块是基于之前的探讨划分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和定性,模块不同,使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同。而评估模块在评估结果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听力理解占20%、分析转换占25%、记忆占25%、协调/策略占10%、产出/表现占25%。本文第七章对第六章的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标准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对评估对象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访问方面,本章节对105名本科学生发放了问卷,问题涉及口译授课和口译学习的方方面面,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实证研究方面,本章节对这105名进行了口译能力评估,使用的是本文在上一章中提出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在采集了评估结果数据之后,本章节运用SPSS统计工具就评估标准效度、评估参数要素、本科生口译笔记能力的问题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了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标准各项参数与评估结果的相关性,也分析了本科生在口译评估中出现的问题。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知,就这一标准做出的口译评估结果是有效的,且这一标准也是可行的。同时,听力理解、语言、逻辑、术语、短时记忆和表现呈现了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说明这几个因素都对评估者现场的评分产生影响。同时,与评估最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是听力理解部分,由此可见,评估时,译语的正确性是对评估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同时,就英文语言与中文语言对现场表现评估的影响比较而言,可以发现,中译英中,语言与表现的相关性更大。此外,从笔记完整度与表现、短时记忆、听力理解的相关性来看,笔记完整度和听力理解、表现及短时记忆均没有相关关系,而笔记完整度与评估则呈负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笔记对于评估对象的评估过程起到了阻碍作用。同时,本章节还分析了评估对象在评估标准的各个模块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于教学的指导和启示。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总结指出,任何一个评估模式的建立,都要解决这几个问题,一者评估什么样的能力,二者怎样划分这些能力,三者如何评估这些能力。建立口译评估标准时,应当根据口译评估模式和口译评估的目的来决定评估量表的内容参数。而如何确定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的各个项目,必须建立在相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此外,评估体系的建立也必须经过实证研究的验证。就本文的意义与价值而言,本文对于口译教学中的三大要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即教学者,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而本文提出的评估体系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及可信度,涉及到的人力、精力和时间较之传统评估有所增加,这也是需要改进之处。而就研究而言,本文的实证研究还是存在不少的不足和缺憾。最后,本文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能够为本科生口译评估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框架和不同的研究角度。在未来,更多的口译实证研究能关注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这一课题,探索适用于本科口译课程的口译教学和评估模式,让两者能够更好地相互结合,相互启发,优化口译能力培养,从而提高我国本科口译课程的教学水平。

王婷燕[4](2016)在《从交际角度看对外汉语教材的适用性 ——以北语版《新概念汉语》系列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提升,这对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基于此,论文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新概念汉语》系列教材的主体——《新概念汉语·课本1》、《新概念汉语·教师用书1》和与之相配套的MP3录音资料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些教材内容对成人学习者的适用性。论文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着眼,来研究教材体系,而非只研究单一的课本;同时以交际能力理论为指导,分析《新概念汉语》系列教材的交际性,以及对成人学习者的适用性;最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材进行剖析,并针对某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经过分析发现:在语言知识方面,《新概念汉语》系列教材具备汉语知识的准确性;在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方面,有利于实现汉语交际的流利性;在语用方面,其话题具备常用性,但在个别细节的得体性上,需要进一步改进;在语言综合能力方面,教材为学习者设计任务化的课后作业,有利于他们在交际中创造性地运用汉语。所以,从交际角度来看,《新概念汉语》系列教材对其教学对象具备适用性,这套教材能够为提高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提供依据。

陈海燕[5](2014)在《航海英语交际式测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试图以测试和教学发展关系理论为依据,结合交际式语言测试和教学理论,针对航海英语测试和教学的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交际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交际式航海英语测试和教学模式的设想。

王思薇[6](2014)在《交流式语言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及出现的问题》文中指出交流式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简称CLT),或叫交际法教学,曾在全球风靡一时,而且现在也有很多课堂仍在交流式语言教学的大纲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事实已证明当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英语时,学习过程将得到简化,学习效果较之传统教学来说普遍较好。但是,交流式语言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实施时,情况并不是像预想的那样一帆风顺,出现了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人怀疑交流式语言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详细讨论交流式语言教学,分析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谢永业[7](2013)在《基于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上海市中职英语水平测试内容效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课程是中职校的必修课,作为课程评价重要手段之一的上海市中职校的英语水平测试自2002年推出以来一直受到了市教委及各中职校的高度重视,在对全市中职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检测及英语教学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刘润清、韩宝成检验语言测试内容效度的三个主要指标:测试内容是否和测试目标有关、测试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及测试内容是否适合测试对象,通过分析发现该项测试在前几年的实施过程中尽管对上海市中职校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考查的内容效度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测试内容上过于关注语言知识的考查;缺少口语的考查项目;测试项目缺乏互动性等等。为了提高本市中职英语测试的内容效度指标,对教学起到更好的反拨作用,促进学生的职场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本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课程与语言测试方面的专家及职场企业行业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以现代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为基础,探索了更适合上海中职校的、内容效度较高的全市英语测试题型,命制了试测试题,并且在全市中职系统的25所中职校进行了试测,然后又抽取其中的882份试卷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和专家的建议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最终形成了内容效度较高的中职英语水平测试题型。新题型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听力(40分);第二部分是读写(30分);第三部分是口语表达(30分)。整个新题型摒弃了原来试题中过分关注语言知识的考查题型,根据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及职业岗位对英语语言技能的特殊需求,加大了听说及主观表达方面的考核比例。由于还只是从一般的角度探讨了基于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中职英语测试内容效度研究基本问题,要进一步提高中职英语测试内容效度还有不少实际的问题仍有待于研究和解决,如:如何进一步确保测试语料的真实性及测试过程语言交际的真实性、如何设定测试情景考查考生语言交际的互动性、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和测试任务的设计实现真实交际以及如何在评卷过程中保证口语测试的信度等等,这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应该关注的问题。

郑清清[8](2012)在《交际式语言测试理论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交际性语言测试以测试交际能力为宗旨。本文回顾了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的模式,分析其特征,并以此为理论支撑来探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得出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口语第二课堂的开发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范灵芝[9](2012)在《语言能力观的演变与语言测试的发展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语言能力观理论和语言测试发展的研究对于语言教育者和语言学习者非常重要,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语言教学中最高效的结合可以使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春霞[10](2011)在《语言测试题型发展的新探索——HSK、C.TEST系列考试的新题型简介》文中认为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语言测试的四个发展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所特有的题型,然后结合托福、雅思等知名语言测试的题型发展,重点介绍了HSK、C.TEST等系列汉语考试的题型发展及相关研究,最后阐述基于任务式语言测试的最新发展,展望了汉语水平测试的发展方向。

二、论交际式语言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交际式语言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六、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关于交际教学法的研究
        (二) 国内外关于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
        (三) 国外关于交际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
第二章 交际教学法概述
    一、交际教学法的概念
    二、交际教学法的内涵
    三、交际教学法的作用
    四、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五、交际教学法写作的一般流程
第三章 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呈现
        (一) 写前准备
        (二) 完成初稿
        (三) 生生互评
        (四) 修改完善
        (五) 教师批改与反馈
        (六) 完成定稿
        (七) 作品展示
    二、案例分析
        (一) 交际贯穿于写作活动的全过程
        (二) 真实情境中的语言交流
        (三) 学生在交际和写作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体现
        (四) 教师在交际和写作活动中引导者角色的扮演
第四章 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写作兴趣与态度的效果分析
        (一) 研究目的及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二、学生写作水平的效果分析
        (一) 研究目的及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过程
        (四) 研究结果
    三、数据结果的讨论
第五章 交际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与实施建议
    一、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一) 有利于学生写作态度的转变
        (二) 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要求
        (一)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充分利用同学互评
        (三) 实施有效的教学指导
        (四)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运用交际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一) 写前阶段
        (二) 课堂分组
        (三) 课堂监控
    四、本次研究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前后测作文
附录B 学生作品收录
附录C 前测调查问卷
附录D 后测调查问卷
附录E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作文
附录F 学生访谈实录
致谢

(2)语言测试模型下的普通话教学探究——以藏语母语使用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言测试模型及教学对象的选取
二、分离式测试模型下的教学策略
三、交际式测试模型下的教学策略

(3)以口译过程为导向的口译能力评估研究 ——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口译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西方口译研究发展的四个阶段
    2.3 中国口译研究历程
    2.4 小结
第三章 口译过程与口译模式
    3.1 口译模式研究综述
    3.2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三角模型
    3.3 认知—负荷模型
    3.4 厦大口译模型
    3.5 小结
第四章 口译评估研究与口译评估内容(参数)研究
    4.1 口译评估研究综述
    4.2 评估内容(参数)研究
        4.2.1 西方口译评估内容研究
        4.2.2 中国口译评估内容(参数)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现有口译评估模式与标准
    5.1 口译评估模式的分类
        5.1.1 口译职业评估
        5.1.2 口译课程评估
    5.2 现有口译评估
        5.2.1 欧盟
        5.2.2 NAATI
        5.2.3 全国外语口译证书
        5.2.4 CATTI
        5.2.5 SIA
        5.2.6 上外高翻
    5.3 国内几种权威职业评估的比较分析
    5.4 现有评估标准
    5.5 小结
第六章 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与评估标准构建
    6.1 引言
    6.2 本科生口译能力评估的四个维度
    6.3 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体系的建构
        6.3.1 评估内容
        6.3.2 评估模式与评估标准
第七章 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标准的实证研究
    7.1 问卷调查
    7.2 研究问题
        7.2.1 评估标准的效度
        7.2.2 评估参数要素探究
        7.2.3 本科生口译笔记能力探究
    7.3 研究对象
    7.4 数据采集
    7.5 实证研究的目的
    7.6 实证数据统计分析
        7.6.1 问题 1
        7.6.2 问题 2
        7.6.3 问题 3
        7.6.4 笔记完整性和评估关系
    7.7 实证结果分析
    7.8 调查问卷
    7.9 评估结果分析
    7.10 评估对教学的启示
第八章 结论及研究意义
    8.1 本文主要内容概述
    8.2 本文对口译评估的指导
    8.3 本文对口译教学的贡献
    8.4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8.5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4)从交际角度看对外汉语教材的适用性 ——以北语版《新概念汉语》系列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交际能力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一节 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交际能力理论的参数
    第三节 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
第二章 《新概念汉语》系列教材
    第一节 总述
    第二节 《新概念汉语·课本 1》
    第三节 《新概念汉语·教师用书 1》
    第四节 《新概念汉语》MP3录音资料
第三章 《新概念汉语》交际性的考察与分析
    第一节《新概念汉语》语言知识与准确性分析
    第二节 《新概念汉语》言语技能与流利性分析
    第三节 《新概念汉语》语用能力与得体性分析
    第四节 《新概念汉语》语言综合能力与创造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航海英语交际式测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交际式语言测试和教学
    1.1 交际式语言测试
    1.2 交际式语言教学法
2 目前交际式教学法在航海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3 建立交际式航海英语测试和教学模式的优势
    3.1 突出船员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3.2 教学方法灵活机动
4 结束语

(6)交流式语言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及出现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将交流式英语教学应用于课堂
二交流式语言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结束语

(7)基于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上海市中职英语水平测试内容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依据和假设
        1.3.1 研究依据
        1.3.2 研究假设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1.6 研究的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调查研究法
        1.6.3 比较分析研究法
第2章 交际语言测试与内容效度在中职校英语测试中的研究现状
    2.1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2.1.1 Hymes的语言交际能力理论
        2.1.2 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理论
        2.1.3 Bachman的交际能力理论
        2.1.4 交际性语言测试的基本特点
        2.1.5 交际英语测试理论应用研究现状分析
    2.2 语言测试的内容效度
        2.2.1 效度的概念及其分类
        2.2.2 内容效度
        2.2.3 内容效度的验证
        2.2.4 内容效度研究现状分析
    2.3 职业教育评价理论
        2.3.1 职业教育评价的特点
        2.3.2 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评价方法
第3章 原上海市中职英语水平测试内容效度分析
    3.1 上海市中职英语水平测试概况
    3.2 上海市中职英语水平测试题型
    3.3 上海市中职英语水平测试样题
    3.4 上海市中职英语水平测试数据统计---以 2010 年 1 月测试为例
    3.5 测试内容的数据分析
        3.5.1 测试内容的整体数据与分析
        3.5.2 测试内容的各部分数据与分析
第4章 中职英语水平测试内容效度改进的探索
    4.1 中职英语水平测试内容效度改进的理论基础
    4.2 中职英语水平测试目标的改进
        4.2.1 中职英语水平测试的原则
        4.2.2 中职英语水平测试的目标
    4.3 中职英语水平测试形式的改进
        4.3.1 中职英语水平测试试测新题型
        4.3.2 中职英语水平测试新题型试测数据分析
        4.3.3 中职英语水平测试试测结果分析
        4.3.4 参加试测学校对试测题的评价
        4.3.5 课程、测试及企业专家的意见
    4.4 中职英语水平测试新题型与样题
        4.4.1 中职英语水平测试新题型
        4.4.2 中职英语测试样题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企业访谈 001
    附录二:企业访谈 002
    附录三: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 2010 年 1 月学习水平测试英语试卷
    附录四:上海市中职英语水平测试试测试题
致谢

(8)交际式语言测试理论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交际式语言测试
二、交际式语言测试的特点
    1、真实性:能够体现出交际的真实需要, 交际双方之间必须存在信息差。交际的双方能够通过交流来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2、功能性:强调语言的任务性, 即使用语言是为了完成某项功能。
    3、交互性:
    4、情景性:
    5、综合性:
三、交际式语言测试理论对口语教学的启示
    1、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
    2、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
    3、口语第二课堂的开发
四、结语

四、论交际式语言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钱雯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3)
  • [2]语言测试模型下的普通话教学探究——以藏语母语使用者为例[J]. 刘畅,臧蔚. 东方藏品, 2018(02)
  • [3]以口译过程为导向的口译能力评估研究 ——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D]. 陈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7)
  • [4]从交际角度看对外汉语教材的适用性 ——以北语版《新概念汉语》系列教材为例[D]. 王婷燕. 兰州大学, 2016(08)
  • [5]航海英语交际式测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J]. 陈海燕. 天津航海, 2014(04)
  • [6]交流式语言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及出现的问题[J]. 王思薇. 学园, 2014(22)
  • [7]基于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上海市中职英语水平测试内容效度研究[D]. 谢永业.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2)
  • [8]交际式语言测试理论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J]. 郑清清. 青春岁月, 2012(18)
  • [9]语言能力观的演变与语言测试的发展对语言教学的影响[J]. 范灵芝. 文教资料, 2012(18)
  • [10]语言测试题型发展的新探索——HSK、C.TEST系列考试的新题型简介[J]. 黄春霞. 对外汉语研究, 2011(00)

标签:;  ;  ;  ;  ;  

关于交际语言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