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雷达信号方位角拦截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机载雷达信号方位角拦截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一、机载雷达信号方位截获方式比较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补源源[1](2021)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机载雷达信号分选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机载雷达信号分选的主要目的是从截获的混合脉冲流中有效分离出高价值的空中辐射源信号,为后续高威胁目标的识别与分析、作战战略制定等重要作战手段提供可靠的情报信息,是雷达对抗侦察系统的核心环节,为“制电磁权”与“制空权”的顺利夺取奠定坚实基础,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机载雷达信号分选问题,重点研究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机载雷达信号脉内特征提取方法;结合机载雷达信号特点,引入深度学习的方法,改进了传统机载雷达信号分选结构,提高了所提特征的泛化性能,减少了传统信号分选方法的误差累积和对人工经验的依赖,使机载雷达信号分选更智能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针对传统参数已无法有效应对复杂机载雷达调制信号分选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脉内特征提取方法,构建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雷达信号脉内特征提取模型,设计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提取雷达信号脉内调制特征作为机载雷达信号分选的辅助特征。2.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密集脉冲流的分选难题,结合机载雷达信号参数特征,利用提取到的脉冲描述字,采取基于优化初始聚类中心的K-means聚类算法进行多参数联合聚类,稀释空域中的密集脉冲流,缓解后续信号处理压力。3.针对单一特征已无法有效应对复杂机载雷达调制信号分选的问题,本文提出脉内特征与脉间特征联合分选的方法。建立雷达信号分选新结构,通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提取雷达信号脉内特征;结合序列差值直方图算法,分析雷达信号的脉间特征,实现脉内特征与脉间特征的联合分选。最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能够实现准确高效的机载雷达信号分选。

付盼龙[2](2020)在《作战飞机射频隐身截获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东海、南海等区域争端不断。在新的形势下,为了对抗性能愈发优越的无源侦察系统,降低己方被截获、攻击甚至摧毁的风险势在必行。雷达射频隐身作为一种新型的“隐匿”己方雷达的重要技术手段,其相关的研究变得愈发紧迫。但是在复杂的电子对抗环境中,如何建立对作战飞机射频隐身截获性能和功率管理策略合适且有效的评估准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本文在现有评估体系的理论基础上,对射频隐身性能以及功率管理展开研究,具体内容涉及射频隐身性能评估模型、截获概率计算方法以及功率管理方法等,主要工作包括:(1)介绍了射频隐身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给出了典型评估指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例如截获因子、截获圆半径等,最后建立了截获概率的求解模型。在本文研究范围内,主要把截获概率作为评估雷达射频隐身性能的表征因子。(2)研究了截获概率的计算方法。在已有的射频隐身性能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考虑了空间电磁传播的衰减,主瓣覆盖区面积等因素,从时、空、频、能和极化域来综合评估雷达射频隐身性能,并将各个参数对截获概率的影响进行了仿真,这对研究如何提高射频隐身性能而言有很大意义。(3)研究了典型作战场景的功率管理方法。在执行作战任务时,传统思路普遍重“进攻”而轻“防御”,也就是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探测性能上,导致忽略了己方射频辐射带来的风险。本文就如何解决该思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已有的功率管理方法进行分析和仿真,结果显示,“3d B搜索法”虽实现了射频隐身,但却很耗时;“功率分级法”运行时间虽短,但是却不能保证所有时刻都满足射频隐身的要求。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功率分级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的解决了这些不足。(4)设计并实现了作战飞机射频隐身仿真软件。给出了仿真软件的总体设计以及具体实现流程。利用仿真软件对典型场景进行推演,仿真结果表明,软件可以直观的展现作战飞机的推演过程及截获性能,并且验证了功率管理算法的有效性。

畅鑫[3](2020)在《多通道SAR GMTI干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通道合成孔径雷达地面运动目标检测(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SAR GMTI)算法能够获取地面运动目标的精确信息,对军事敏感目标的生存构成了威胁。针对多通道SAR GMTI的干扰技术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电子对抗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传统干扰技术对抗三通道沿航迹干涉对消算法存在三个缺点:1)单站干扰效果在检测结果中会被对消或者被抑制;2)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无法产生噪声压制干扰;3)无法产生逼真的虚假运动目标。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从三个方面研究了对抗三通道沿航迹干涉对消算法的干扰技术,包括基于单站干扰机的干扰技术,对整个检测过程实现有效干扰的噪声压制干扰技术和虚假运动目标与场景欺骗干扰技术。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首先,分析了单站干扰效果在检测结果中被三通道沿航迹干涉对消算法抑制的原因。基于单站的传统欺骗干扰算法和传统噪声压制干扰算法的干扰效果被划分为干扰增强区和干扰减弱区。处于干扰减弱区的干扰效果将被抑制或者被对消。通过分析单站干扰场景,单站干扰效果被抑制是由于通道之间的相位差包含着干扰机和干扰效果的方位向位置。经过三通道沿航迹干涉对消算法处理之后,形成了以干扰机为中心的方位向干扰滤波器。根据干扰效果和干扰机在检测结果中的方位向位置,干扰效果被方位向干扰滤波器抑制。其次,提出了基于双站的噪声压制干扰算法对抗三通道沿航迹干涉对消算法。通过控制双干扰站的间距以破坏相位差,使方位向干扰滤波器无法形成,则噪声压制干扰可以覆盖整个检测过程。该算法克服了单站干扰效果被抑制或者被对消的缺点。相比于传统多站欺骗干扰,干扰信号间的相位和幅度无需精确控制。除此之外,在检测结果中基于双站的噪声压制干扰的能量高于基于单站的噪声压制干扰的能量。再次,提出了基于窄波束天线的散射波欺骗干扰算法对抗三通道沿航迹干涉对消算法。搭载在无人机上的干扰机截获雷达信号后,通过控制飞行速度和干扰机波束足迹位置,将截获的雷达信号对指定位置进行照射。干扰信号经过地面散射点的散射后,在检测结果中形成逼真的虚假运动目标。经过三通道沿航迹干涉对消算法处理后,分析地面运动目标和虚假运动目标的距离向位置、方位向位置、多普勒斜率与检测结果的差异,选定无人机的速度和干扰机波束足迹的位置。相比于传统欺骗干扰算法,无需相位调制和时间延迟调制,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最后,提出了基于双站幅度调制的虚假运动场景欺骗干扰算法对抗三通道沿航迹干涉对消算法。双干扰机利用多普勒移频调制和延迟调制在指定位置产生相同的虚假运动场景。设置幅度比控制两个虚假场景叠加后产生的各点的相位,达到方位向初始运动位置可控的目的。理论分析表明算法能够在指定区域产生方位向初始运动位置和幅度可控的虚假运动场景。分析了干扰效果和影响因素,建立了干扰算法的应用模型,给出了虚假运动场景的方位向初始运动位置和幅度补偿系数的设置方法,并讨论了该算法对双干扰机方位向位置的要求。本文研究的多通道SAR GMTI干扰技术,克服了传统干扰技术的不足。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干扰算法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对干扰多通道SAR GMTI算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秦兆锐[4](2020)在《对空时二维处理的干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空时自适应处理(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STAP)技术是新一代机载预警雷达和机载下视雷达进行杂波抑制和目标检测的一项关键技术,通过与相控阵体制相结合,具有优越的杂波抑制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在电子战环境中会对我方重要军事目标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积极研究出针对STAP技术的有效干扰方法,对雷达对抗方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本文从STAP技术的基本原理出发,针对该技术的薄弱点和局限性,分别研究了对STAP的多普勒维的干扰方法、对STAP的多普勒-方位二维的干扰方法。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首先,研究了STAP技术的基本原理。从处于正侧视工作状态的机载雷达的实际工作环境出发,本文分别建立了机载雷达的阵列天线模型和目标、噪声、杂波、干扰的回波信号模型,介绍了STAP处理器进行回波信号处理的数据模型,通过杂波功率谱和杂波特征谱简要分析了机载雷达杂波的空时特性,并介绍了最优STAP处理器的模型结构和SMI算法的基本原理。这些空时自适应处理的基本理论为STAP干扰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然后,研究了对STAP的多普勒维的干扰方法。经过对传统单一的干扰样式进行改进后,本文提出了三种新型复合干扰方法,包括:基于周期方波卷积的移频干扰、基于延时叠加的分段步进移频干扰和基于噪声卷积的间歇采样循环转发干扰。对于上述三种干扰方法,本文分别建立了干扰信号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实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干扰方式,本文所提的三种新型复合干扰方法都可以产生数量更多,且幅度分布更随机的假目标群,这些假目标群的引入能够显着提高对STAP多普勒维的干扰效果,从而导致STAP处理器对目标的检测性能严重下降。最后,研究了对STAP的多普勒-方位二维的干扰方法,包括:多方位密集干扰和基于角反射器的空时联合域干扰。其中,多方位密集干扰方法通过使用多部噪声压制干扰机对搭载STAP系统的雷达进行主瓣干扰,可以消耗STAP处理器大量的系统自由度,导致预留给目标检测所用的系统自由度明显不足,进而影响STAP处理器的目标检测性能。而基于角反射器的空时联合域干扰方法根据角反射器反射的干扰信号可以与目标回波信号构成角度欺骗这一干扰机理,通过在地面布置若干个与真实目标具有不同方位信息与多普勒信息的角反射器,即可在空时二维功率谱中产生虚假的空时二维信息,对STAP处理器形成欺骗干扰效果。在角反射器无源干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有源-无源协同干扰方法,通过在目标、角反射器所在方位处增加有源干扰,还可以在相应方位的多普勒维形成遮蔽干扰效果。对于上述的干扰方法,本文分别分析了相应的干扰产生原理,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干扰方法的有效性。

刘奇华[5](2020)在《基于Agent的预警机协同作战仿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预警机作为现代空战中重要单元,承担战场探测、引导接敌、协同制导等关键任务,因此研究预警机在空战中的作用对优化预警机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包含预警机的协同空战仿真模型,分析预警机相关因素与空战结果的关系,为提高空战结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超视距空战理念,采用Agent仿真方法,构建预警机和战斗机的协同空战仿真模型,对影响空战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首先,基于Agent仿真理论对仿真模型进行总体设计,选用Anylogic平台作为仿真开发工具,根据预警机任务类型和协同作战方式设计作战想定,基于作战想定对仿真模型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本仿真模型包含预警机Agent、敌我战斗机Agent和环境Agent,并对仿真模型Anylogic开发环境进行配置。然后,根据预警机在协同作战中的主要功能对预警机Agent进行建模,采用功能级仿真方法模拟预警机机载雷达,根据预警机引导战斗机过程中的引导误差分析预警机引导成功率,根据预警机接班战斗机制导导弹过程中的制导误差分析预警机制导成功率。继而,根据敌我双方战斗机作战流程对战斗机Agent建模及开发,采用状态图和事件函数描述战斗机攻击流程和操作行为。最后,利用本仿真模型分别分析有、无预警机模式下不同影响因素对战损比的影响,在无预警机模式下分析因素包括机载雷达性能和导弹制导成功率,在预警机协同模式下分析因素包括战斗机机载雷达方位角、预警机航向测量误差和导弹导引头视场角,最后对比两种模式在敌我双方战机数量不对等情况下的战损比,得出预警机协同空战模式相较于无预警机空战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余思伟[6](2020)在《机载雷达能量资源约束的协同目标跟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获取空中优势,如在电子对抗中提高我方雷达的射频隐身性能,基于多机雷达协同的射频隐身技术成为了未来射频隐身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机载雷达功率、驻留时间、采样间隔设计和机载雷达协同无源探测系统的目标跟踪策略,主要工作有:(1)详细介绍了机载雷达射频隐身,以及机载雷达协同目标探测与跟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研究了机载雷达目标跟踪技术及其射频隐身表征参量。分析了交互式多模型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截获距离、截获因子、截获概率等射频隐身性能表征参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功率域截获概率是评估无源探测系统截获性能的关键指标。(3)研究了单机雷达目标跟踪过程的射频隐身策略。针对机载雷达的驻留时间资源,仿真对比了目标跟踪过程中最小驻留时间和固定驻留时间策略对机载雷达射频隐身性能的影响。根据交互式多模型卡尔曼滤波过程中的滤波残差与协方差误差标准差的比例关系改进了基于递推法的采样间隔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机载雷达目标跟踪的采样间隔设计,仿真对比表明,该方法优于传统的采样间隔分级设计方法,并且获得了后验克拉美罗界采样间隔方法的射频隐身性能。(4)研究了基于辐射能量约束的多机雷达协同目标跟踪射频隐身策略。分别针对目标距离与RCS,推导了满足多机雷达协同辐射能量约束的数学模型。仿真表明,所提方法在双机与目标距离相差很大时,双机雷达协同目标跟踪比单机具有更好的射频隐身性能。根据双站RCS动态变化的协同目标跟踪仿真表明,所提模型有利于同时改善目标跟踪性能与射频隐身性能。针对目标上搭载有源电子设备工作的情况,提出了基于交互式多模型无迹卡尔曼滤波的双机有源与无源协同的目标跟踪策略。仿真表明,所提方法的射频隐身性能优于双机协同方法、Li的最小化测量误差方法和E.Zandi基于融合系数的协同方法,且保持了与Li方法相近的跟踪性能。

李典[7](2020)在《飞行器无线电高度表射频隐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源探测技术的发展,飞行器隐身不再局限于雷达及红外隐身。飞行器的射频隐身在现代战争复杂电磁环境下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通过射频隐身技术能大幅提升飞行器的生存和作战能力,使飞行器在与无源探测系统对抗时立于不败之地。无线电高度表是飞行器上重要的有源设备,因此,无线电高度表具备射频隐身能力对飞行器至关重要。本文围绕飞行器无线电高度表射频隐身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详细分析了射频隐身技术的发展,飞行器无线电高度表射频隐身技术研究的意义,以及无线电高度表与射频隐身技术的研究现状。(2)研究了常规无线电高度表的分类、特点和测高原理,无源探测系统截获接收机与射频隐身性能表征参量。(3)研究了高度表射频隐身波形设计方法。在现有波形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基于混合波形具有较好射频隐身性能的特点,采用调频和相位编码不同调制形式的信号进行混合,提出了满足无线电高度表性能要求的混合波形设计方法。通过对不同体制的信号进行混合,在满足高度表性能约束下,选出合适的发射波形集合,并通过模糊函数分析说明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无线电高度表混合波形设计方法是有效的,设计的信号相比所采用的单一调制信号射频隐身性能有较大的提升。(4)研究了针对无线电高度表多普勒波束锐化(DBS)的射频隐身技术。基于频率分集阵列(FDA)能够实现较好射频隐身性能这一特点,将其应用于无线电高度表DBS中。首先研究了FDA发射波束及其对应的接收波束特性;然后构建了FDA发射、相控阵接收的收发系统模型,并在该模型下对高度表的FDA-DBS成像进行了研究;最后,基于截获概率建立了高度表FDA-DBS射频隐身设计模型,对FDA、相控阵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等阵列的射频隐身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仿真条件下,相较于相控阵和MIMO阵,在保证工作性能前提下要求的分辨率越低,应用FDA带来的射频隐身性能提升就越高。因此,将FDA应用于无线电高度表能更好地提升高度表的射频隐身性能。

李卓桓[8](2020)在《杂波条件下的雷达导引头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无源探测系统的发展,雷达导引头的发射信号容易被敌方无源接收机截获,进而被定位和跟踪。为了保证导引头平台在执行任务时的生存能力,研究导引头雷达射频隐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导引头在对地和对海作战时,必须考虑杂波对其的影响,本文针对导引头雷达杂波环境下的射频隐身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研究了雷达探测性能受环境条件如雨、雾以及杂波的影响,分析了射频隐身指标中的截获概率和截获因子,从截获概率分析无源截获雷达所要满足的条件,从截获因子出发分析雷达射频隐身条件下的发射功率。(2)研究了地杂波下的雷达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首先研究了地杂波的时频域特征。然后研究了脉冲对消处理对地杂波的抑制效果,并给出了采用脉冲对消的雷达导引头的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模型。同时,研究了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在地杂波下对动目标的检测,并给出了连续波雷达导引头的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模型。仿真表明,当目标在80公里以内且RCS大于50平方米,脉冲对消雷达在探测到目标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射频隐身性能。而连续波雷达在隔离度达到-118d B的情况下,当目标在40公里以内且RCS至少为50平方米,存在满足探测和射频隐身条件的雷达参数。(3)研究了海杂波下的雷达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首先研究了海杂波的时频域特性,然后分析了在瑞利分布和K分布杂波条件下特定恒虚警算法的检测性能,给出了基于恒虚警检测算法的雷达导引头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模型。同时,分析了雷达导引头采用宽波束发射对目标探测性能和射频隐身性能的影响。仿真表明,当目标在100公里以内且RCS为1000平方米时,雷达导引头在探测到目标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射频隐身性能。

方旖[9](2019)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分析与辨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功能相控阵雷达(Multifunction Phased Array Radar,MPAR)具有波束与信号捷变、自适应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新型雷达对抗系统也必须同样具有自适应、智能化为主要特点的认知对抗能力。开展雷达辐射源行为级智能对抗,准确感知雷达行为状态的动态变化,对实时自适应生成干扰对抗策略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未来战场MPAR多任务并行、数据率高和高度智能化的特点,面向认知电子战中雷达行为识别需求,开展MPAR行为辨识技术研究。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MPAR行为特性与工作调度规律,对句法结构模型进行优化,增加了能够表示雷达执行任务规律的层次,即“雷达段落”,并分析了各个层级与雷达行为(或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归纳总结了MPAR的行为特征规律,分析了雷达特征规律与雷达行为之间的映射关系,为后续进行MPAR行为辨识提供了理论支撑。2.针对MPAR信号捷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的变化点检测算法。利用MPAR脉冲特征的联合概率对脉冲序列进行功能性划分,以对应雷达当前行为状态。对于解决传统脉冲划分算法需要完整准确的脉冲信息,且会打乱原有的时间序列关系等问题,该算法具有一定的效果。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对常规与非常规脉冲序列都有较为准确的划分结果。3.针对“小样本”无标签雷达信号数据,提出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均值漂移的无监督C-均值聚类算法。引入主成分分析确定主要脉冲参数,降低数据量,通过数据预处理与均值漂移优化聚类中心,实现MPAR脉冲序列快速有效分类。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根据MPAR行为与信号特性之间的逻辑映射关系,提供了构造行为-特征矩阵的方法,用于推断雷达行为。4.针对基于“数据”驱动的雷达行为智能辨识需求,面向人工提取的MPAR脉冲参数序列和直接截获的MPAR信号分别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有监督行为辨识方法,构建了不同成分的雷达行为数据集,对不同条件下截获的雷达信号都可以进行有效分析和处理,达到较好的行为识别效果。

石帅[10](2019)在《体系对抗下飞机探测与命中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用飞机的高生存力设计是现代飞机设计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为了便于分析,生存力一般分为敏感性和易损性两大研究领域。敏感性研究侧重于研究飞机被威胁命中的特性,涉及探测、识别、跟踪、火控、制导、命中等一系列事件,与目标的信号特征、对抗设备、战术等因素相关;易损性则侧重于研究飞机被武器命中之后的毁伤特性。本文重点研究飞机被探测与命中等环节相关的敏感性内容。传统敏感性分析方法与模型主要适用于传统的小范围作战模式,可以用于分析RCS、红外、射频等自身特征信号及电子对抗措施对生存力的影响。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对信息共享程度要求很高,数据链此时作为信息共享与信息传输的载体,可以实现单个作战单元之间的信息连通,是体系对抗作战的重要支撑。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体系作战的发展需求,本文将飞机敏感性评估置于包含数据链的体系对抗战场环境中,通过建立防御方体系与进攻方体系,对现有的敏感性分析方法与模型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形成考虑体系作战、信息共享的飞机敏感性分析流程、模型与方法,并设计仿真算例进行验证。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飞机敏感性分析评估的体系对抗框架建模为便于对飞机敏感性进行分析,首先将敏感性分为特征信号敏感性与电子对抗敏感性。其中特征信号敏感性着眼于飞机RCS信号、红外信号、射频信号等自身特征信号,电子对抗敏感性着眼于红外干扰弹、有源欺骗式干扰、无源箔条干扰等电子对抗手段。随后给出了体系的定义,将体系对抗框架模型分为四部分:作战单元模块,指挥控制模块,数据链模块和战场环境模块。其中作战单元模块实现具体的作战过程,指挥控制模块通过战场感知做出各种控制决策,数据链模块联结各战场单元实现信息的传输与分享,战场环境模块提供各作战单元作战的具体战场环境。本章阐明了飞机敏感性的研究内容,构建了体系对抗的框架,为后文在防御方体系和进攻方体系对抗过程中对特征信号敏感性与电子对抗敏感性评估打下了基础。2.防御方体系下的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模型依据前文建立的体系对抗框架,提出了涵盖探测系统、跟踪系统、防空系统、指挥控制中心、数据链等防御方体系下的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方法。探测系统利用雷达探测系统和射频探测系统对作战飞机进行联合探测;跟踪系统利用扩展Kalman滤波算法持续获取飞机的方位与坐标;防空系统根据与飞机的距离远近构成远程——中程——近程的攻击体系,由拦截飞机和防空导弹构成;指挥控制中心利用融合准则计算探测系统对飞机的联合探测概率并且在攻击阶段引导防空导弹攻击飞机。仿真算例结果表明:(1)体系对抗条件下,联合探测系统对飞机的探测概率比单雷达探测系统高10%以上。虽然飞机通过缩减特征信号可以降低被探测概率,但整个体系探测的能力已显着增强,多元雷达探测体系仍然对飞机具有较高探测概率,因此飞机需要结合电子对抗、任务航路优化及机载设备使用策略等方法来降低飞机敏感性;(2)防御方体系的数据链性能越高,攻击系统要求的红外锁定距离越远,因此降低飞机的红外信号可以减小被锁定距离从而降低被杀伤的概率;(3)在防御方体系的跟踪和攻击过程中,数据链的性能会对作战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当数据链时延从600ms降低到60ms,跟踪误差可以降低90%;在攻击阶段,当数据链时延从300ms增加到900ms,导弹制导时间缩短了61%;当数据链时延从0ms增加到200ms,导弹的脱靶距离从10m增加到43m。3.进攻方实施电子对抗措施的飞机敏感性分析模型在进攻方体系的框架内,依据作战场景的差异,提出了无指挥控制中心介入的编队模式、有指挥控制中心介入的体系模式等条件下的两类电子对抗评估模型。在编队内实现电子对抗情形下,由编队内友机直接通过数据链向作战飞机传递信息并由作战飞机实施有源欺骗式干扰;在体系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下,将由指挥控制中心的决策人员对作战飞机实施电子干扰的时刻进行控制,决策人员的决策模型根据多级影响图算法建立,同时数据链性能会影响决策人员的工作压力,进而影响决策人员最终做出的决策。仿真算例结果表明:(1)针对有源欺骗式电子干扰,作战飞机越早实施干扰,干扰效果越好,同时,数据链也会对干扰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当数据链时延从0s增加到2s,干扰距离从15km缩减到13km,导弹的最小脱靶距离也从320m降低到70m;(2)针对红外干扰弹,存在一个有效投放区间,只有在此区间内释放红外干扰弹,才能有效诱偏导弹,实现干扰目的,过早或过晚投放均不能产生有效干扰;(3)数据链对决策人员实施电子对抗的决策有较大影响,数据链的性能越好,决策人员的工作压力越小,做出的决策便更优,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也越高。4.体系对抗下降低飞机敏感性的单元轨迹控制方法基于防御方和进攻方的体系对抗环境,提出了指挥控制中心对作战单元的作战任务分配、作战航路规划方法,实现了以高生存力为目标的飞机轨迹优化控制。首先根据飞机的特征信号敏感性建立了基于杀伤概率图谱的体系对抗战场模型,作为任务分配和航路规划的基础。然后在作战任务分配方面,利用“接受度——拒绝度”算法来实现任务的具体分配,并可以应对突发状况下的任务实时分配,在进行任务分配的过程中,考量了数据链性能和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对分配结果的影响。最后在作战航路规划方面,利用基于穿越走廊的VS-SAS算法实现了作战航路的规划,并考量了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和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对规划结果的影响。仿真算例结果表明:(1)任务分配方面,数据链的时延越小,有源欺骗式电子对抗的干扰效果越好,从而可以将突发威胁的影响降至最低,甚至可以直接抵消突发威胁的影响,无需对任务进行重新分配;当数据链性能不足,即时延较高,以消除突发威胁的影响时,需要进行实时任务规划;(2)航路规划方面,飞机的低特征信号值及电子对抗均可以显着降低航路平均杀伤概率以获取最优航路。例如:飞机RCS从20m2缩减到3m2,可以获得12%的航程缩减以及81%的航路平均探测概率的降低;箔条无源干扰的使用则会获得6%的航程缩减以及19%的航路平均探测概率的降低。5.两型飞机在体系对抗下的敏感性对比分析将飞机敏感性分为特征信号敏感性和电子对抗敏感性,同时考虑到数据链性能的影响,对两型飞机进行了体系对抗条件下的作战仿真,其中一型飞机对自身的RCS信号、红外信号、射频信号实现了抑制设计,具有多种电子对抗措施,并装备了性能较好的数据链系统,另一型飞机则未对自身特征信号进行抑制设计,只具有少量电子对抗措施且只装备了性能一般的数据链系统。通过对战场杀伤概率图谱分布、任务实时分配结果、航路规划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对飞机进行敏感性方面的设计对提高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代体系对抗战场的信息化作战特点,以数据链模型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飞机探测和命中敏感性模型作为全文建模仿真的基础,通过建立防御方体系模型、进攻方体系模型以及指挥控制中心的单元轨迹控制模型,实现了对飞机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估的体系框架,并进一步通过多元探测系统联合探测模型、扩展Kalman滤波跟踪模型、矢量导弹制导模型、基于多级影响图的决策人员决策模型、基于“接受度——拒绝度”的任务分配模型、VS-SAS航路规划算法等模型实现了在体系对抗环境下对飞机敏感性进行分析评估,指出了飞机敏感性设计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开发了功能全面、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飞机实时任务分配及航路规划仿真软件。

二、机载雷达信号方位截获方式比较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载雷达信号方位截获方式比较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机载雷达信号分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脉内特征的雷达信号分选
        1.2.2 基于脉间特征的雷达信号分选
        1.2.3 基于神经网络的雷达信号分选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机载雷达信号分选研究基础
    2.1 机载雷达工作模式
    2.2 机载雷达信号特征参数
        2.2.1 时域参数
        2.2.2 频域参数
        2.2.3 空域参数
    2.3 机载雷达信号脉内调制类型
    2.4 机载雷达信号脉间调制类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脉内特征提取
    3.1 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3.2 脉内特征提取CNN网络模型
        3.2.1 脉内特征提取网络模型
        3.2.2 网络结构设计
        3.2.3 网络训练算法
    3.3 计算复杂度分析
    3.4 实验与性能分析
        3.4.1 数据集简介与数据预处理
        3.4.2 网络性能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脉内特征与脉间特征联合的机载雷达信号分选
    4.1 机载雷达信号分选结构概述
    4.2 多域参数联合预分选
        4.2.1 聚类方法概述
        4.2.2 优化初始聚类中心的K-Means算法
        4.2.3 仿真分析
    4.3 基于PRI信息的机载雷达信号主分选
        4.3.1 PRI分选算法概述
        4.3.2 序列检索
        4.3.3 捷变频识别与参差鉴别
        4.3.4 仿真分析
    4.4 综合分选实验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2)作战飞机射频隐身截获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组织框架及创新点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工作
第二章 射频隐身基本概念及评估模型
    2.1 飞机射频隐身的基本概念
    2.2 射频隐身需求分析
        2.2.1 机载雷达面临的辐射风险
        2.2.2 射频隐身管理前后对比
    2.3 飞机射频隐身评估指标
        2.3.1 施里海尔截获因子
        2.3.2 等效易攻击圆半径和球半径
    2.4 射频隐身评估模型的建立
        2.4.1 截获接收机截获条件
        2.4.2 截获时间
        2.4.3 截获概率的计算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机射频隐身性能评估方法
    3.1 截获概率的计算流程
    3.2 射频隐身性能评估方法的计算
        3.2.1 考虑空间电磁传播衰减因素
        3.2.2 考虑覆盖区面积因素
        3.2.3 考虑机载雷达波束扫描因素
        3.2.4 接收机接收信号功率的计算
        3.2.5 截获概率的计算
    3.3 仿真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率管理方法的建模及实现
    4.1 不同作战任务下的功率管理策略
        4.1.1 作战策略
        4.1.2 功率管理策略
    4.2 功率管理实现流程建模
        4.2.1 参数范围的划定
        4.2.2 满足综合信噪比条件的计算
        4.2.3 满足低截获概率条件的计算
        4.2.4 参数选择策略
        4.2.5 仿真结果分析
    4.3 基于目标特征的功率自适应控制
        4.3.1 雷达探测概率与目标参数之间的关系
        4.3.2 跟踪目标时的功率自适应控制
        4.3.3 仿真结果分析
    4.4 基于功率分级的功率管理算法
        4.4.1 确定功率分级原则
        4.4.2 功率分级实现流程
        4.4.3 仿真结果分析
    4.5 改进的功率分级管理方法
        4.5.1 改进的功率分级算法流程
        4.5.2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战飞机射频隐身仿真软件
    5.1 软件功能
    5.2 系统总体设计
        5.2.1 软件开发环境
        5.2.2 系统实现流程
    5.3 系统主要模块介绍
        5.3.1 系统配置及作战环境建立
        5.3.2 敌我双方参数设置
    5.4 实例分析
        5.4.1 功能性测试
        5.4.2 战情Ⅰ仿真分析
        5.4.3 战情Ⅱ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多通道SAR GMTI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通道SAR GMTI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2.2 SAR干扰的研究现状
        1.2.3 多通道SAR GMTI干扰的研究现状
        1.2.4 小结
    1.3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多通道SAR GMTI算法原理
    2.1 静止目标和运动目标的回波历程
        2.1.1 静止目标的回波历程
        2.1.2 运动目标的回波历程
    2.2 多通道SAR GMTI算法
        2.2.1 相位中心偏置天线算法
        2.2.2 沿航迹干涉算法
        2.2.3 三通道沿航迹干涉对消算法
    2.3 算法仿真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双站的噪声压制干扰算法
    3.1 引言
    3.2 单站直达波干扰效果
        3.2.1 基于单站的欺骗干扰效果
        3.2.2 基于单站的噪声压制干扰效果
        3.2.3 小结
    3.3 基于双站的噪声压制干扰算法原理
    3.4 基于双站的噪声压制干扰算法的功率需求
    3.5 算法仿真验证
        3.5.1 基于单站的噪声压制干扰效果
        3.5.2 基于单站的欺骗干扰效果
        3.5.3 基于双站的噪声压制干扰效果
        3.5.4 侦察误差对干扰效果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窄波束天线的散射波欺骗干扰算法
    4.1 引言
    4.2 基于窄波束天线的散射波欺骗干扰场景
        4.2.1 地面运动目标回波
        4.2.2 散射波干扰信号
        4.2.3 形成虚假运动目标的思路
    4.3 基于窄波束天线的散射波欺骗干扰算法
        4.3.1 距离向位置
        4.3.2 方位向位置
        4.3.3 多普勒斜率
        4.3.4 三通道沿航迹干涉对消算法检测结果
        4.3.5 散射波欺骗干扰算法的功率需求
        4.3.6 干扰参数获取模型
    4.4 算法仿真验证
        4.4.1 单假目标仿真
        4.4.2 改进的散射波欺骗干扰效果和传统散射波干扰效果的对比
        4.4.3 侦察误差对干扰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站幅度调制的虚假运动场景欺骗干扰算法
    5.1 引言
    5.2 单站虚假场景欺骗干扰算法
        5.2.1 单站虚假场景欺骗干扰信号调制方法
        5.2.2 单站虚假场景欺骗干扰效果
    5.3 双站虚假场景欺骗干扰算法
    5.4 干扰算法应用模型与参数设置方法
        5.4.1 相位控制方法
        5.4.2 幅度控制方法
        5.4.3 双站沿方位向布站位置的要求
    5.5 仿真验证
        5.5.1 虚假场景的方位向初始位置验证
        5.5.2 虚假场景的幅度验证
        5.5.3 侦察误差对干扰效果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对空时二维处理的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
        1.2.1 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空时自适应处理干扰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空时自适应处理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机载雷达阵列天线模型
        2.2.1 阵列天线几何模型
        2.2.2 阵列天线方向图
    2.3 机载雷达回波信号模型
        2.3.1 目标信号模型
        2.3.2 噪声信号模型
        2.3.3 杂波信号模型
        2.3.4 干扰信号模型
    2.4 空时自适应处理基本理论
        2.4.1 STAP处理数据模型
        2.4.2 杂波特性分析
        2.4.3 STAP处理器模型
        2.4.4 STAP算法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STAP的多普勒维干扰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周期方波卷积的移频干扰
        3.2.1 干扰信号模型
        3.2.2 仿真实验分析
    3.3 基于延时叠加的分段步进移频干扰
        3.3.1 干扰信号模型
        3.3.2 仿真实验分析
    3.4 基于噪声卷积的间歇采样循环转发干扰
        3.4.1 干扰信号模型
        3.4.2 仿真实验分析
    3.5 干扰算法性能对比
        3.5.1 SINR损失
        3.5.2 空时特征谱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STAP的多普勒-方位二维干扰研究
    4.1 引言
    4.2 多方位密集干扰
        4.2.1 干扰原理
        4.2.2 仿真实验分析
    4.3 基于角反射器的空时联合域干扰
        4.3.1 角反射器介绍
        4.3.2 干扰信号模型
        4.3.3 仿真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内容总结
    5.2 课题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Agent的预警机协同作战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作战仿真平台发展现状
        1.2.2 Agent技术及应用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仿真模型总体设计及开发环境配置
    2.1 引言
    2.2 Agent及 ABMS仿真方法
        2.2.1 复杂适应性系统
        2.2.2 Agent概念及基本结构
        2.2.3 ABMS仿真方法
    2.3 仿真模型开发工具
        2.3.1 典型Agent仿真开发工具对比
        2.3.2 Anylogic开发工具及本模型所需服务
    2.4 预警机协同作战想定设计
        2.4.1 预警机任务类型
        2.4.2 作战想定
    2.5 仿真模型设计及开发环境配置
        2.5.1 仿真模型总体设计
        2.5.2 智能体种类及其功能
        2.5.3 环境智能体Main开发
        2.5.4 基类模型开发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警机Agent设计及开发
    3.1 引言
    3.2 预警机Agent结构设计
    3.3 预警机巡航过程建模
        3.3.1 预警机巡航过程分析
        3.3.2 预警机Agent巡航过程实现
    3.4 预警机机载雷达建模与分析
        3.4.1 机载雷达工作流程
        3.4.2 雷达探测概率
        3.4.3 预警机Agent机载雷达建模
    3.5 预警机引导战斗机过程分析与建模
        3.5.1 预警机引导分析方法
        3.5.2 预警机引导步骤
        3.5.3 预警机导引律
        3.5.4 预警机平行接近引导误差
        3.5.5 预警机引导成功率
    3.6 预警机制导过程分析与建模
        3.6.1 预警机协同制导模式
        3.6.2 预警机协同制导流程
        3.6.3 预警机协同制导误差
        3.6.4 预警机制导成功率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斗机Agent开发
    4.1 引言
    4.2 敌方战斗机Agent开发
        4.2.1 敌方战斗机Agent结构
        4.2.2 敌方战斗机Agent开发过程说明
    4.3 我方战斗机Agent开发
        4.3.1 我方战斗机Agent结构
        4.3.2 我方战斗机Agent开发过程说明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战仿真影响因素分析及对比
    5.1 引言
    5.2 仿真分析设计
    5.3 无预警机模式下空战仿真分析
        5.3.1 战斗机数量对战损比影响的仿真分析
        5.3.2 机载雷达性能对战损比影响的仿真分析
        5.3.3 导弹制导成功率对战损比影响的仿真分析
        5.3.4 三种影响因素对比
    5.4 预警机协同模式下空战仿真分析
        5.4.1 预警机引导成功率影响因素分析
        5.4.2 预警机引导成功率对战损比影响的仿真分析
        5.4.3 预警机制导成功率影响因素分析
        5.4.4 预警机制导成功率对战损比影响的仿真分析
        5.4.5 有、无预警机模式下空战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机载雷达能量资源约束的协同目标跟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源探测系统研究现状
        1.2.2 射频隐身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雷达目标跟踪与射频隐身表征参量
    2.1 引言
    2.2 雷达目标探测与目标跟踪模型
        2.2.1 雷达目标探测模型
        2.2.2 目标运动模型与目标跟踪算法
    2.3 射频隐身表征参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机雷达目标跟踪的辐射能量控制
    3.1 引言
    3.2 目标跟踪观测模型
    3.3 最小驻留时间分析
    3.4 后验克拉美罗界与雷达采样间隔设计
        3.4.1 后验克拉美罗界
        3.4.2 目标跟踪采样间隔设计
    3.5 仿真分析
        3.5.1 驻留时间设计的仿真分析
        3.5.2 雷达采样间隔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机雷达协同目标跟踪的辐射能量约束
    4.1 引言
    4.2 多传感器数据的凸组合融合算法
    4.3 多机雷达协同的辐射能量约束分析
        4.3.1 基于目标距离与RCS的辐射能量分析
        4.3.2 机载雷达与无源探测系统协同的目标跟踪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1 理论分析的仿真验证
        4.4.2 双机雷达与无源探测系统协同的目标跟踪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飞行器无线电高度表射频隐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线电高度表及其技术发展现状
        1.2.2 射频隐身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无线电高度表原理与射频隐身表征参量
    2.1 引言
    2.2 无线电高度表测高原理
        2.2.1 传统无线电高度表
        2.2.2 伪码无线电高度表
        2.2.3 多普勒波束锐化高度表
    2.3 无源截获接收机
    2.4 射频隐身性能表征参量
        2.4.1 截获距离
        2.4.2 截获因子
        2.4.3 截获概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电高度表射频隐身波形设计
    3.1 引言
    3.2 线性调频无线电高度表信号
        3.2.1 线性调频信号
        3.2.2 线性调频信号模糊函数
    3.3 伪码无线电高度表信号
        3.3.1 m序列
        3.3.2 m序列模糊函数
    3.4 高度表射频隐身波形设计
        3.4.1 高度表波形设计方法
        3.4.2 高度表射频隐身波形设计模型
    3.5 仿真分析
        3.5.1 高度表射频隐身波形集
        3.5.2 高度表射频隐身波形测高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电高度表多普勒波束锐化的射频隐身设计
    4.1 引言
    4.2 频率分集阵列原理
        4.2.1 频率分集阵列模型
        4.2.2 频率分集阵列性质及特点
    4.3 频率分集阵列无线电高度表DBS设计
        4.3.1 FDA高度表发射波束设计
        4.3.2 FDA回波接收模型
        4.3.3 高度表多普勒波束锐化参数设计
    4.4 高度表FDA-DBS射频隐身设计
        4.4.1 FDA-DBS几何构建及回波模型
        4.4.2 FDA-DBS成像仿真
        4.4.3 FDA-DBS射频隐身设计与隐身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杂波条件下的雷达导引头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杂波中的目标检测方法
        1.2.2 雷达射频隐身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目标探测环境与射频隐身表征参量
    2.1 引言
    2.2 目标探测环境分析
        2.2.1 大气损耗对目标探测的影响
        2.2.2 雷达回波中的杂波成分
        2.2.3 杂波对目标检测的影响
    2.3 射频隐身性能表征参量
        2.3.1 截获概率
        2.3.2 截获因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杂波下动目标检测的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
    3.1 引言
    3.2 地杂波的散射特性
        3.2.1 地杂波的后向散射系数模型
        3.2.2 地杂波的功率谱模型
        3.2.3 地杂波的幅度分布模型
    3.3 地杂波下动目标检测的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
        3.3.1 基于脉冲对消的动目标检测
        3.3.2 基于脉冲对消MTD的导引头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
        3.3.3 基于连续波的动目标检测
        3.3.4 基于连续波MTD的导引头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
    3.4 仿真分析
        3.4.1 对脉冲对消雷达信号参数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3.4.2 对连续波雷达信号参数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杂波下恒虚警检测的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
    4.1 引言
    4.2 海杂波的散射特性
        4.2.1 海杂波的后向散射系数模型
        4.2.2 海杂波的功率谱模型
        4.2.3 海杂波幅度分布模型
    4.3 海杂波下恒虚警检测的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
        4.3.1 海杂波下的恒虚警检测
        4.3.2 基于恒虚警检测的导引头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
    4.4 仿真分析
        4.4.1 K分布杂波下改进WAI-CFAR的检测性能
        4.4.2 对海杂波下雷达信号参数设计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分析与辨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建模
        1.2.2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特性表征
        1.2.3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辐射源识别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模型
    2.1 引言
    2.2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概述
    2.3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层次模型
    2.4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规律分析
        2.4.1 波形行为分析
        2.4.2 扫描方式分析
        2.4.3 重频模式分析
        2.4.4 雷达任务资源调度
    2.5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辨识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数据集构建
    3.1 引言
    3.2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表征方法
        3.2.1 脉冲描述字
        3.2.2 脉冲样本图
    3.3 脉冲划分算法
        3.3.1 传统脉冲划分算法
        3.3.2 变化点检测算法
    3.4 算法仿真及实验分析
        3.4.1 常规脉冲序列划分实验
        3.4.2 非常规脉冲序列划分实验
        3.4.3 算法比较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无监督分类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C均值聚类算法
        4.2.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样本优化
        4.2.2 基于均值漂移优化C-均值聚类算法
        4.2.3 算法仿真及实验分析
    4.3 基于雷达设计规律的行为-特征推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有监督分类方法
    5.1 引言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MPAR行为辨识方法研究
        5.2.1 MPAR行为数据集构建
        5.2.2 BP神经网络结构模型构建
        5.2.3 算法仿真及实验分析
    5.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MPAR行为辨识方法研究
        5.3.1 MPAR行为数据集构建
        5.3.2 CNN结构模型构建
        5.3.3 算法仿真及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体系对抗下飞机探测与命中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存力、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
        1.1.1 生存力分析研究现状
        1.1.2 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
    1.2 体系对抗建模研究现状
        1.2.1 体系对抗条件下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研究现状
        1.2.2 体系对抗条件下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研究现状
        1.2.3 体系对抗条件下作战单元轨迹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工作和组织框架
        1.3.1 本文的工作
        1.3.2 本文的组织架构
第二章 飞机敏感性分析评估的体系对抗框架建模
    2.1 飞机敏感性定义及研究内容
        2.1.1 飞机敏感性定义
        2.1.2 飞机敏感性研究内容
        2.1.2.1 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研究内容
        2.1.2.2 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研究内容
    2.2 体系对抗定义及体系对抗框架
        2.2.1 体系的定义
        2.2.2 体系对抗框架模型的构建
    2.3 小结
第三章 防御方体系下的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模型
    3.1 防御方体系模型的组成
    3.2 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评估内容
    3.3 防御方体系模型建模
        3.3.1 防御方体系探测阶段建模
        3.3.1.1 多元雷达探测模型
        3.3.1.2 射频探测模型
        3.3.2 防御方体系跟踪阶段建模
        3.3.2.1 Kalman滤波模型
        3.3.2.2 数据链对体系追踪的影响
        3.3.3 防御方体系攻击阶段建模
        3.3.3.1 目标锁定模型
        3.3.3.2 导弹攻击模型
    3.4 算例
        3.4.1 探测模型算例及对RCS信号及射频信号的分析评估
        3.4.1.1 多元雷达探测模型算例
        3.4.1.2 射频探测模型算例
        3.4.2 跟踪模型算例
        3.4.3 攻击模型算例及对红外信号的分析评估
        3.4.3.1 目标锁定模型算例
        3.4.3.2 导弹攻击模型算例
    3.5 小结
第四章 进攻方实施电子对抗措施的飞机敏感性分析模型
    4.1 进攻方体系模型的组成
    4.2 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分析评估内容
    4.3 进攻方体系模型建模
        4.3.1 编队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
        4.3.1.1 雷达告警模型
        4.3.1.2 有源欺骗式电子干扰模型
        4.3.2 体系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
        4.3.2.1 红外干扰弹模型
    4.4 指挥控制中心决策模型
        4.4.1 决策人员压力判定模型
        4.4.1.1 压力判定模型输入参数
        4.4.1.2 决策人员工作压力评估函数
        4.4.2 基于多级影响图的决策模型
    4.5 算例
        4.5.1 编队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算例
        4.5.2 体系内实现的红外干扰弹算例
        4.5.3 体系内实现的有源欺骗式干扰算例
    4.6 小结
第五章 体系对抗下降低飞机敏感性的单元轨迹控制方法
    5.1 作战单元轨迹控制研究内容
    5.2 战场杀伤概率图谱
    5.3 基于合同网算法的任务分配模型
        5.3.1 合同网算法描述
        5.3.2 买卖合同模型
        5.3.3 “接受度——拒绝度”算法
        5.3.4 数据链性能对任务分配的影响
    5.4 基于穿越走廊的VS-SAS航路规划算法
        5.4.1 A*及其扩展算法
        5.4.2 基于穿越走廊的VS-SAS航路规划算法
        5.4.3 箔条无源干扰模型
    5.5 算例
        5.5.1 作战轨迹控制之任务分配算例
        5.5.1.1 无突发情形任务分配算例
        5.5.1.2 有突发情形任务分配算例
        5.5.1.3 数据链情形任务分配算例
        5.5.2 作战轨迹控制之航路规划算例
        5.5.2.1 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对航路规划的影响
        5.5.2.2 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对航路规划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两型飞机在体系对抗下的敏感性对比分析
    6.1 战场作战模型的改进与完善
    6.2 体系对抗条件下飞机敏感性分析评估算例
        6.2.1 战场想定及飞机敏感性配置
        6.2.2 仿真结果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飞机实时任务分配及航路规划软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机载雷达信号方位截获方式比较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机载雷达信号分选方法研究[D]. 补源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作战飞机射频隐身截获性能研究[D]. 付盼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多通道SAR GMTI干扰技术研究[D]. 畅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对空时二维处理的干扰技术研究[D]. 秦兆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基于Agent的预警机协同作战仿真技术研究[D]. 刘奇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机载雷达能量资源约束的协同目标跟踪研究[D]. 余思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飞行器无线电高度表射频隐身技术研究[D]. 李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8]杂波条件下的雷达导引头射频隐身信号参数设计研究[D]. 李卓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分析与辨识技术研究[D]. 方旖.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10]体系对抗下飞机探测与命中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D]. 石帅. 西北工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机载雷达信号方位角拦截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