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核盘菌的杀菌剂和耐药菌株的室内筛选

米核盘菌的杀菌剂和耐药菌株的室内筛选

一、水稻小球菌核菌的杀菌剂及抗性菌株室内筛选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裴张新[1](2021)在《稻曲菌酯环化酶UvEC1及CCHC型锌指蛋白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稻曲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引起的稻曲病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研究稻曲病的致病机理对开发新型杀菌剂和培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对稻曲菌侵染水稻第6天后显着上调表达的酯环化酶基因和7个CCHC型锌指蛋白基因功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稻曲菌中一个含有Polyketide cyclase Snoa L-like结构域的酯环化酶Uv EC1基因敲除和互补,发现Uv EC1基因的缺失会显着提高稻曲菌的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及压力胁迫的敏感性,与野生型菌株HWD-2相比Uv EC1基因敲除转化子的致病力下降,亚细胞定位观察结果表明Uv EC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为了进一步研究Uv EC1基因在稻曲菌中的作用,对Uv EC1基因敲除转化子和野生型菌株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到233个显着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稻曲菌催化活性、结合、跨膜运输、细胞应激反应以及相关代谢过程。其中28个为稻曲菌分泌蛋白,5个差异蛋白参与稻曲菌剪接体通路。蛋白组数据分析和q RT-PCR结果表明5个与稻绿核菌素合成相关蛋白和基因在突变体中显着上调,生物学测定发现突变体菌株培养滤液显着抑制了水稻种子胚芽的生长,可能与稻绿核菌素的含量增加有关。以上结果表明Uv EC1基因参与调控稻曲菌生长、产孢、致病和多种代谢途径。2.对稻曲菌中7个具有CCHC型锌指结构域蛋白基因进行了敲除与互补,结果表明这7个基因对稻曲菌的生长、产孢和致病力的影响不尽相同。Uv CCHC1、Uv CCHC2、Uv CCHC3和Uv CCHC4基因的缺失显着影响了转化子的菌丝生长速度,Uv CCHC4、Uv CCHC5、Uv CCHC6和Uv CCHC7缺失后增加或减少了稻曲菌的产孢量和致病力,其中Uv CCHC5基因敲除转化子接种水稻后不能形成稻曲球,可能与缺失该基因后稻曲菌对水苏糖和蔗糖的利用效率下降有关。这7个基因均在稻曲菌侵染水稻后第1、3、5天显着上调表达,可能与稻曲菌菌丝在水稻颖壳表面附着生长及侵入花器官建立寄生关系相关。

刘连盟[2](2020)在《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以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为代表的各种病害每年都会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化学防治是目前生产上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水稻病害防控措施,但也存在环境污染、抗药性和残留等问题。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化学防治的重新认识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生物杀菌剂因其环境友好、安全和开发成本低的优点在水稻病害防控上表现出光明的前景。本研究评估了两株不同类型的生防潜力菌芽孢杆菌H158和链霉菌HSA312对水稻主要病害的生防效能,并解析了其生防机制。在生防菌和化学杀菌剂互补性的基础上,以生防菌和化学杀菌剂混用(菌-剂混用)增效为指导思想,筛选得到两个生防菌株与化学杀菌剂的三种增效组合,并对相关的增效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 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脂肪酸组成、16S r DNA及gyr B序列等信息将H158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H158对多种病原菌尤其是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表现出强烈的拮抗效果,可达83.3%和75.6%,能在MSGG、PDA(B)和PSA(B)等多种培养基上形成稳定成熟的生物膜,并表现出一定的溶菌能力。H158可以调节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基因表达,通过诱导系统抗性(ISR)提高水稻对病害的抗性。H158的对峙培养可引起稻瘟病菌大量基因差异表达,尤其表现在脂类代谢等通路上。H158在田间对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等水稻主要病害都表现出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在38.4-50.1%之间。H158与化学杀菌剂混用性能良好,增效作用最明显的是其与嘧菌酯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和与戊唑醇混用对稻曲病防治,增效系数分别为1.9和0.36。H158发酵液处理水稻植株对稻米品质和加工性能无明显不利影响,在垩白度、蛋白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上还有所提升。2. 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条件下,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等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Qo I)与H158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增效作用,以嘧菌酯+H158组合防效最好,最高达88.8%;肟菌酯+H158组合增效作用最强,增效系数最高达3.7。三种Qo I类杀菌剂对H158毒性很低,在低于200 mg L-1的浓度下还能促进其生长,其中嘧菌酯对H158的亲和作用最强。Qo 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未见明显的抑制作用,肟菌酯表现出一定的促定殖作用。在培养前期(0-48h),肟菌酯可促进H158生物膜结构的生长和成熟;肟菌酯对H158引起的水稻ISR的影响不明显,其增效机制主要表现为促进H158生长、定殖和提高抗逆性。3. 戊唑醇+H158混用组合仅在戊唑醇64.5 g a.i.ha-1的低用量下才表现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2.5,而在更高用量水平下表现出拮抗作用。戊唑醇对H158具有一定的毒性,50 mg L-1的浓度即可抑制其生长,且能明显抑制H158生物膜的形成,在超过25 mg L-1的浓度下无法形成生物膜结构。该混用组合对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都具有明显的诱导和调控作用,增强水稻ISR是两者混用的主要增效机制。4. 利用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脂肪酸组成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将一株分离自西藏那曲地区的放线菌(HSA312),鉴定为阿洛杰链霉菌(Streptomyces araujoniae)。该菌株仅对稻曲病菌和稻瘟病菌表现出强烈的拮抗作用,抑制率在56.7-51.1%,对其他病原菌抑制效果不佳,抑制率在22%以下。HSA312具有一定的溶菌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紫外辐射抗性和植株定殖能力,可以调节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基因表达,通过ISR提高水稻对病害的抗性。转录组分析表明,HSA312可引起病原菌大量基因下调表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HSA312对稻瘟病防效较高,最高达52.2%,但对其他病害防效不明显。其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强烈,其中附着胞最为敏感,浓度为107 cfu m L-1时已能完全抑制附着胞的形成。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情况下,HSA312对稻瘟病尤其是叶瘟表现出优异的防效,防效最高达83.9%。HSA312与多种化学药剂的混用性能不佳,但与三环唑混用对叶瘟防治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5。品质和加工性能的研究表明,HSA312发酵液处理后对稻米品质和稻谷加工性能无明显不利影响,在垩白度、粘性和精米率等一些性状上还有所提升。5. HSA312+三环唑组合对叶瘟的防治表现出一定增效作用,但不够稳定,而在穗颈瘟的防治上增效作用稳定,两年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0和1.2。三环唑对HSA312孢子萌发和菌体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6天后仅超过160 mg L-1的浓度才能对菌落大小造成影响。三环唑对HSA312对稻瘟病菌的抑菌能力没有明显影响,对峙下HSA312对稻瘟病菌菌丝转录组影响也比较有限。HSA312+三环唑组合对水稻防御相关酶活和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都具有明显的诱导和调控作用,预示水稻ISR是该组合的主要增效机制。本研究的完成不仅为基于H158和HSA312及其与化学杀菌剂增效组合的相关药剂研发奠定基础,也为生物杀菌剂和化学杀菌剂增效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沃三超[3](2020)在《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病原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文中研究指明水稻纹枯病是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水稻病害之一,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东北三省作为我国主要的水稻生产区之一,水稻纹枯病发生广泛。在实际生产中的水稻主栽品种多为感病品种,防治手段高度依赖化学防治,在缺乏抗性种质资源的条件下,如何绿色防控水稻纹枯病,是目前水稻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现有的研究表明,除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外,一些丝核菌属其它真菌也是水稻纹枯病的致病菌。为了解水稻纹枯病菌在东北三省的分布及其遗传结构,分析各个类群的进化趋势,科学防治水稻纹枯病,本研究对采集自东北三省13个水稻主产区的水稻纹枯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测定了病原菌的致病力、菌丝融合群以及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利用16对SRAP引物对病原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共分离得到207个菌株,其中立枯丝核菌176个,占比85.02%;水稻丝核菌(R.ory zae-sativae)31个,占比14.98%。其中在各地区都分离到立枯丝核菌,只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和辽宁省部分地区分离到水稻丝核菌。因此,立枯丝核菌为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优势菌株。(2)除3个未知菌株外,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优势融合群为AG1-ⅠA,占比90.34%;AG-4融合群占比6.81%;AG1-1C融合群占比1.14%,且菌株的融合群类型与其地理分布无明显关系。(3)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株,占比61.90%,且菌株致病力与其地理来源有相关性。东北三省水稻丝核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株,占比74.19%,且菌株致病力与其地理来源没有相关性。两种菌株的致病力与UPGMA聚类分析结果无相关性。(4)东北三省176个立枯丝核菌菌株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与其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东北三省13个地点立枯丝核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具有差异,其中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菌株群体遗传结构较为复杂,吉林省松原市菌株群体遗传结构较为简单。各立枯丝核菌群体间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与地理位置直线距离没有相关性。其中吉林省松原市立枯丝核菌群体较为特殊,具有成为独立群体和更大遗传变异的潜能。立枯丝核菌群体的地理分布对整个种群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具有一定影响,在空间上各地点立枯丝核菌群体产生相对的地理隔离。AMOVA分析表明,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各群体内部。(5)东北三省31个水稻丝核菌菌株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与其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东北三省5个地点水稻丝核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具有差异,其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菌株群体遗传结构较为复杂,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菌株群体遗传结构较为简单。各水稻丝核菌群体间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与地理位置直线距离没有相关性。其中辽宁省2个地点间地理距离最近,而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却极大,基因交流弱,原因可能是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导致两地点菌株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力,其遗传物质作出定向选择的结果。水稻丝核菌群体的地理分布对整个种群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具有一定影响,在空间上各地点水稻丝核菌群体产生相对的地理隔离。AMOVA分析表明,东北三省水稻丝核菌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各群体内部。(6)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对申嗪霉素的EC50值在0.0487~0.2348μg/m L之间,敏感基线为0.1292μg/m L,所有供试立枯丝核菌菌株均为敏感菌株。东北三省水稻丝核菌对申嗪霉素的EC50值在0.0517~0.1697μg/m L之间,敏感基线为0.1163μg/m L,所有供试水稻丝核菌菌株均为敏感菌株。申嗪霉素对立枯丝核菌和水稻丝核菌的菌核萌发没有影响。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和水稻丝核菌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与这两种菌株的地理来源、致病力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无关。

郭海雅[4](2020)在《弋江籽紫云英种带真菌致病性及杀菌剂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是我国重要的绿肥和牧草,在改土培肥、提升地力和保障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材料,作为繁殖器官,可携带真菌、细菌、线虫等病原生物,是植物病害的重要传播途径。紫云英-水稻(Oryza sativa)系统是我国稻区主要的生产模式,但菌核病(Sclerotinia ciborioides)、叶斑病(Cercospora astragali)等重要病害的日趋严重,对该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影响。上述病害均可通过种子传播,因此有必要对紫云英种质资源种带真菌进行研究,筛选具有抑菌作用的杀菌剂,为紫云英的应用提供支撑。本文以我国重要紫云英品种弋江籽为材料,通过分离鉴定其种带真菌,研究种带真菌对紫云英种子发芽和活力的影响,同时进行杀菌剂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效较好的杀菌剂,主要结果如下:1.从弋江籽紫云英中共分离得到6属7种真菌,分别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近缘弯孢霉(Curvularia affinis)、膝曲弯孢菌(Curvularia geniculata)、雪霉微座孢(Microdochium nivale)、纸皮思霉(Pithomyces chartarum)和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2.所分离种带真菌可不同程度的降低紫云英种子的发芽率,降低种子活力指数,影响生长。种带真菌降低紫云英种子发芽率1.69%76.27%,降低种子发芽势16.00%42.00%,均以膝曲弯孢菌影响最大,纸皮思霉影响最小(P<0.05);胚芽长降低1.06%34.39%,降低率由高到低为雪霉微座孢、囊状匍柄霉、近缘弯孢霉、膝曲弯孢菌、纸皮思霉、黑曲霉、细极链格孢(P<0.05);胚根长降低3.49%43.02%,降低率由高到低为囊状匍柄霉、雪霉微座孢、膝曲弯孢菌、细极链格孢、近缘弯孢霉、纸皮思霉、黑曲霉(P<0.05);活力指数降低2.25%79.48%,以膝曲弯孢菌和纸皮思霉影响分别最大和最小(P<0.05);出苗率降低15.79%52.63%,降低率由高到低为雪霉微座孢、黑曲霉、细极链格孢、囊状匍柄霉、纸皮思霉、膝曲弯孢菌、近缘弯孢霉(P<0.05)。3.杀菌剂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对7种种带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11%精甲·咯·嘧菌、30%戊唑·吡唑酯、40%异菌·氟啶胺三种杀菌剂对7种种带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相关系数为1或趋于1,70%恶霉灵的EC50值均最大,抑菌效果最差。4.杀菌剂对接种种带真菌的紫云英种子发芽的影响。其中11%精甲·咯·嘧菌、30%戊唑·吡唑酯、40%异菌·氟啶胺分别对接种7种真菌的紫云英种子的发芽有促进作用,平均提高了57.6%90.45%,11%精甲·咯·嘧菌影响最显着(P<0.05)。综上所述,种带真菌对紫云英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种子活力具有抑制作用。杀菌剂的使用对种带真菌的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促进接种种带真菌种子的发芽,有望用于种子处理。

陈旭,邱结华,熊萌,舒亚洲,黄世文,寇艳君[5](2019)在《稻曲病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稻曲病已由次级病害上升为水稻三大主要真菌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随着对稻曲病菌研究的深入,对稻曲病致病机理的了解日益加深,防控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通过综述稻曲病的危害、生物学特性及侵染致病机理等研究进展,以期为稻曲病持续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开发稻曲病防治新方法提供参考。

白婧[6](2019)在《稻曲病菌UvustA、UvPmk1和UvCDC2基因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稻曲病是由稻曲菌(Ustilaginoidea virens)侵染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研究其致病机理对研究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机制和寻求新的化学防治靶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稻曲菌UvustA、UvPmk1和UvCDC2基因进行了功能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验证UvustA是否参与稻曲菌素A合成,对UvustA基因进行了敲除和互补,研究结果表明敲除和互补转化子在菌落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对水稻晚籼98的致病力上与野生型菌株均无显着差异。采用LC-MS对野生型菌株、敲除突变体和去除UvustA信号肽的突变体侵染水稻形成稻曲球中的稻曲菌素A进行定性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野生型菌株接种形成的稻曲球中存在稻曲菌素A,而在敲除突变体以及去除UvustA信号肽的突变体接种形成的稻曲球中均未检测到稻曲菌素A的存在;通过信号肽预测、融合蛋白表达定位及western bloting分析发现,UvustA为分泌蛋白,可以分泌到胞外,推测基因UvustA参与稻曲菌素A的形成,但与稻曲球形成无关。2.对UvPmk1基因的功能分析结果表明,UvPmk1基因的缺失导致稻曲菌产孢量明显下降,对渗透胁迫、细胞壁完整性方面表现出更高的耐受性。敲除突变体接种孕穗期水稻晚籼98后,在颖壳外表面的菌丝很少,不能扩展至颖花内部侵染颖花形成稻曲球。而野生型和互补转化子接种后,水稻发病率达到90%,平均每穗病粒数分别为35.7和28.4。该结果表明UvPmk1基因对稻曲菌产孢和致病都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3.对UvCDC2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与野生型相比UvCDC2基因的敲除转化子在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及孢子形态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产孢量下降75%,对不同的环境压力的耐受力增强。敲除转化子的孢子菌丝混合液接种水稻晚籼98后不能形成稻曲球。互补转化子在生长表型、抗逆性与致病力方面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该结果表明UvCDC2基因参与稻曲菌产孢和致病。

王贺[7](2019)在《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及病原菌致病类群划分》文中研究说明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粮食作物,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来源。截止到2018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稻产量第一的国家,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产量高达21213万吨。但是与蓬勃发展的水稻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稻流行病害的存在对水稻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水稻秆腐菌核病较为常见且危害级别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稻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发生和病情蔓延,在吉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170204008NY)的专项资助下,本研究对水稻秆腐菌核病的成灾机制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解析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成灾的机制,筛选高抗品种并对种植密度进行合理优化,分析秆腐菌核病病情与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率的相关性以及硅肥和生防试剂对秆腐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调查菌核分布情况和致病性,对菌株进行致病类群划分。试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对目前生产上比较常用的102个水稻品种在温室、非盐碱地区、中度盐碱地区和重度盐碱地区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高抗品种1个:‘吉粳107’,抗病品种19个。(2)对田间管理方式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筛选出有利于控制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合理种植密度:30cm×13.3cm和30cm×16.7cm;有利于控制病害发展的供水方式:定期排水,定期灌溉(水稻分蘖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和自然落干交替进行,分蘖后期晒田5-10天,拔节孕穗期再次进行干湿交替,抽穗结实期按灌溉1次,落秆3天再次落干为周期交替进行)。(3)选取了‘通科37’、‘吉农大521’、‘广稻1号’、‘松粳18’和‘龙洋17’5个水稻品种,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秆腐菌核病发病及水稻成熟后,利用田间五点取样、09病级分级标准、电子天平称重和大米外观品质检测仪,以及病情指数计算公式,Excel 2010和DPS v7.05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统计分析,分析病情指数与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吉农大521’、‘广稻1号’和‘龙洋17’3个水稻品种的千粒重与秆腐菌核病的病级均呈极显着负相关;‘通科37’、‘吉农大521’、‘松粳18’和‘龙洋17’4个水稻品种的垩白率与秆腐菌核病的病级均呈极显着正相关。(4)选取水稻品种白粳1,液体益地硅、固体活性水溶硅、木霉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剂和异菌脲,在吉林省洮北市丰产乡,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秆腐菌核病发病后,按比例分组,单剂单独施用。调查分析各组处理病情指数、千粒重、垩白率、倒伏率和投入费用。结果表明,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异菌脲,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以及活性水溶硅防效可达73%以上,且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异菌脲,益地硅+木霉菌,益地硅以及活性水溶硅可提高千粒重至24.7g以上,显着高于对空白照;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活性水溶硅+枯草芽孢杆菌,益地硅以及活性水溶硅可降低垩白率至3.6%以下,显着低于对照组。(5)通过改变不同pH值以及不同土壤条件,模拟盐碱地环境,对秆腐菌核病菌丝生长进行测定,发现秆腐菌核病病菌更适合在碱性条件下繁殖,从有利于繁殖方面,从环境因素方面阐明了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成灾的机制。(6)对不同地区采集的153份水稻秆腐菌核病标本进行菌核分离和组织分离后,得到54个菌株菌核,分析菌核分布情况并测定致病性,对菌株进行致病类群划分得到4类致病类群,并发现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菌致病性高于非盐碱地区。从病原方面阐明了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成灾的机制。

李衫衫[8](2019)在《稻曲病菌生防菌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稻曲病菌(Villosiclava virens)能够在水稻孕穗期特异侵染水稻花丝产生稻曲球,造成大量相邻的小花不结实,导致水稻严重减产;同时稻曲球含有大量真菌毒素,严重影响稻米的食用安全。稻曲球的外围可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有时还会产生一至数个菌核。最近的研究表明稻曲病菌菌核可安全越冬,并成为来年主要的初侵染源。因此,菌核应作为防治稻曲病的重要作用对象之一。本实验对稻曲病菌菌核的萌发过程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分别筛选了抑制稻曲病菌菌丝生长及降解菌核的生防菌,对作用机制也进行了一些分析,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在实验中筛选到的一株对稻曲病菌具有潜在抑制作用的细菌,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及blast分析的结果显示该菌为芽孢杆菌。对峙培养实验结果证实该芽孢杆菌及其无菌滤液对稻曲病菌菌丝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随着芽孢杆菌无菌滤液的浓度增大,对稻曲病菌的抑制作用也不断增强;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效果会逐渐减弱。对田间防效进行了初步测定,但仍需要进一步验证。2.通过室内菌核的萌发及室外田间环境的模拟,发现菌核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光照,如果将萌发的菌核长期放在黑暗条件下,萌发的菌丝会出现消解的情况。但后续补充光照仍可萌发产生子实体。在合适的条件下,菌核可以多次萌发。田间越冬的菌核只要没有被完全降解,越冬后在合适的条件下仍然可以萌发。3.通过稻曲病菌和生防菌的平板对峙培养,及稻曲病菌的液体培养,发现稻曲病菌在营养缺乏、生长环境不利等不良条件下,会主动形成休眠状态来抵抗不良的环境。4.对来自稻田土壤中降解稻曲病菌菌核的真菌进行分离、筛选和鉴定,共筛选到3株具有生防潜力的真菌。对它们的rDNA-ITS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及blast分析的结果显示这3株真菌分别属于附球菌属真菌、木霉属真菌和镰刀菌属真菌.将筛选到的菌株回接到稻曲病菌菌核上,发现上述生防真菌可以在菌核上定殖,5 d后基本覆盖住整个菌核,16 d的时候有的菌核开始在生防菌的作用下质地变得柔软,轻触即碎;30 d左右菌核开始变形;60 d的时候已经基本完全腐烂,看不出原来的形状。菌核在条件适合的状态下均不能再萌发。与之前筛选到的烟曲霉相比,新筛选的菌株更容易在菌核上长期定殖,降解效果更好。选择附球菌属真菌和木霉菌属真菌进行固体发酵,对田间防治稻曲病的效果进行了初步测定。

豆雅楠[9](2018)在《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甘肃省作为黄土高原苹果生产的优势产区,同时也是北方苹果生产大省,但近年来,随着苹果种植产业结构的整改和栽培面积的增加,该病在各苹果产区普遍发生且有不断蔓延之势,已成为威胁我省苹果安全健康种植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该病主要由Valsa mali Miyabe&Yamada病菌引起,可侵染寄主的韧皮部和木质部而难以通过化学防治加以控制且常规杀菌剂疗效不佳,加之现有的苹果树品种极易受到病菌侵染,故该病不能通过抗病育种来加以控制。鉴于要减少杀菌剂处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农业发展可持续原则,生物防治可认为是一种最为可取且高效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由于芽孢杆菌具有极强的生态条件适应性,分布广泛,为土壤优势种,近几年备受青睐。本实验从甘肃省镇原县获得苹果树腐烂病的病株,对其通过组织分离法、离体枝条接种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以采自敦煌地区盐碱土壤中获得的芽孢杆菌对其开展生物防治实验。通过抗菌筛选实验得到对于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较强生防效果的芽孢杆菌,并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包括芽孢杆菌的培养条件优化、抑菌广谱性测定、离体生防效果的检测等,力求找到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新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离体枝条接种法获得苹果树腐烂病的致病菌,通过培养形态观察、显微特征鉴定及r DNA-ITS序列分析综合鉴定其为Valsa mali;(2)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从敦煌地区盐碱土壤中分离的289株芽孢杆菌开展拮抗菌的筛选。经初筛,在供试的289株芽孢杆菌中筛选得到了21株抑菌率大于85%的芽孢杆菌,占芽孢杆菌总数的7.27%。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得到的21株芽孢杆菌进行复筛,获得了一株对Valsa mali的菌丝生长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菌株7-2-1-2,用于后续研究;(3)对优良拮抗效果菌株7-2-1-2结合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 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经鉴定,菌株7-2-1-2枯草芽孢杆菌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spizizenii);(4)对菌株7-2-1-2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该菌在NA培养基、28℃、150 r/min的培养条件以及1%接种量的条件下,只需要2个小时其细胞数就可以几何级数增加;抑菌广谱性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对供试的4种病原菌即马铃薯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xoysporum)、油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均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且抑菌率均在60%以上;(5)菌株7-2-1-2代谢产物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生防效果测定发现随着对发酵滤液稀释程度的增加,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的抑制率随之减小;菌株7-2-1-2对苹果树腐烂病离体枝条防效结果表明:加入原液的离体枝条的防治效果约为93.53%且不同稀释倍数的菌株7-2-1-2发酵滤液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

罗凯[10](2017)在《含氮杂环或砜基结构膦氧衍生物的绿色合成新方法与杀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化学的理念深入人心,高毒有机磷农药逐渐被一些具有超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颖的杂环结构、砜类结构农药新品种所替代,开发低毒无害的绿色化学农药成为未来农药的重要发展方向。结合有机磷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砜类化合物的特点,合成出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这些结构类型的化合物,对新农药的研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本文基于有机磷化合物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应用,结合组合化学和绿色化学的理念,调研大量文献,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实验操作为手段、数据分析为媒介、产物表征为佐证、机理研究为核心,用严谨的实验,详实的数据,多样的方法开发一系列全新的功能化的含磷有机物并进行了杀菌活性测试。详细内容总结如下:1、可见光催化合成含噻唑结构的膦氧衍生物可见光催化由于其可持续性和绿色化学的内在特性,受到化学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并成功应用于涉及单电子转移途径的有机合成中。本文以小分子有机染料作为光催化剂,通过可见光催化实现二芳基膦氧化合物与噻唑类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制备了一系列含有噻唑结构的膦氧衍生物。该反应不需要金属催化剂、氧化剂以及添加剂,是首例报道的光催化C(sp2)-P交叉偶联反应,也是析氢反应。实验过程中,对溶剂、光敏剂、气体氛围等进行了考察,筛选出最佳反应条件。测试底物范围的适用性,包括各种不同取代的膦氧化合物、各种不同取代的噻唑类化合物。分离提纯产物,通过1H-NMR,13C-NMR,31P-NMR,HR-MS,IR,m.p.对化合物进行表征,其中13个化合物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进行氘代实验,氢气检测实验,自由基捕获实验来探索反应的机理,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而总结反应规律。2、自氧化交叉偶联合成含杂环结构的膦氧衍生物氧气因其廉价、高效、稳定、绿色、可持续性等优点,使其在氧化偶联中作为氧化剂的研究受到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除了活泼化合物的自氧化偶联反应以外,普通化合物的自氧化偶联尤其是自氧化交叉偶联的例子屈指可数。本文通过自氧化条件实现了二芳基膦氧化合物与噻唑类、喹喔啉类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制备了一系列的含有噻唑结构、喹喔啉结构的膦氧衍生物。该反应是首例报道的自氧化C(sp2)-P交叉偶联反应,这个反应副产物只有水,符合绿色化学的绿色环保、原子经济性理念。实验过程中,对溶剂、温度、催化剂等进行了考察,筛选出最佳反应条件。测试底物范围的适用性,包括各种不同取代的膦氧化合物、各种不同取代的噻唑类、喹喔啉类化合物。分离提纯产物,通过1H-NMR,13C-NMR,31P-NMR,HR-MS,IR,m.p.对化合物进行表征,其中14个化合物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进行氘代实验,过氧自由基验证实验,自由基捕获实验,效率对比实验来探索反应的机理,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总结反应的规律。3、酸促进合成含氮杂丙烯啶结构的膦氧衍生物2H-氮杂丙烯啶作为自然界中存在的最小的含氮三元环状化合物,因其独特的三元环结构,在有机合成中作为一类非常活泼的反应试剂用来合成酰胺、三元氮杂环、四元氮杂环、五元氮杂环、六元氮杂环、七元氮杂环还有三元氮杂并环化合物。本文以醋酸作为促进剂,以叠氮化钠为氮源,发生串联的消除重排环化反应构建了一系列含氮杂丙烯啶结构的膦氧衍生物。该类化合物是首次报道的同时含有氮杂丙烯啶结构和有机磷结构的双功能化的烯烃化合物。实验过程中,对溶剂、温度、酸等进行了考察,筛选出最佳反应条件。测试各种不同取代的膦氧联烯底物范围的适用性。分离提纯产物,通过1H-NMR,13C-NMR,31P-NMR,HR-MS对化合物进行表征,所有化合物均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查阅相关文献,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总结反应的规律。4、酸促进合成含砚基结构的膦氧衍生物烯砜类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在天然产物、农药医药中被广泛应用,引起科学家们对其合成方法的不断开发创新,随着当今社会绿色化学的理念深入人心,合成烯砜的绿色方法不断被报道。本文以乙酸作为促进剂,以亚磺酸盐为砜源,实现了膦氧联烯的砜化,构建了一系列含砜基结构的膦氧衍生物,该类化合物是首次报道的同时含有砜基结构和有机磷结构的双功能化的1,3-丁二烯、联烯化合物。实验过程中,对溶剂、温度、酸等进行了考察,筛选出最佳反应条件。测试底物范围的适用性,包括各种不同取代的膦氧联烯、各种不同取代的亚磺酸盐。分离提纯产物,通过1H-NMR,13C-NMR,31P-NMR,HR-MS,IR,m.p.,X-ray对化合物进行表征,31个化合物均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进行控制性实验来探索反应的机理,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对机理进行验证,总结反应的规律。5、杀菌活性测定本文合成的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用于杀菌活性测试,因此我们对所合成的有机磷化合物进行离体杀菌活性测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91种化合物对草莓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苹果斑点病菌的抑制率;还选取其中部分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苹果斑点病菌、草莓灰霉病菌进行了毒力测定;基于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对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91种化合物中绝大部分化合物对供试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活性。选取的部分化合物做毒力测定,化合物A2、A3和A7对苹果斑点病菌的EC50分别为25.2 μg/mL、22.3 μg/mL、24.1μg/mL;化合物A2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为10.8 μg/mL;化合物A1、A3、A11、A16、A20、A21 和 B8对草莓灰霉病菌的 EC50分别为 93.8 μg/mL、143.2 μg/mL、167.2 μg/mL、64.4 μg/mL、95.0 μg/mL、90.3 μg/mL、83.8 μg/mL。化合物的 EC50均大于对照药剂,即活性较对照药剂差,但同样表现出较好的活性。综上所述,本文报道了四种可以用来合成膦氧衍生物的新方法。新方法中均未使用到过渡金属催化剂,仅使用有机小分子染料,小分子氧气,乙酸作为反应的催化剂、促进剂,且副产物仅有氢气、水、可回收的苯酚,原子经济性好,绿色环保无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绿色农药的理念。用于杀菌活性试验的化合物表现出一定的活性,新颖的结构可以为新农药创制提供新方向。

二、水稻小球菌核菌的杀菌剂及抗性菌株室内筛选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小球菌核菌的杀菌剂及抗性菌株室内筛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稻曲菌酯环化酶UvEC1及CCHC型锌指蛋白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曲病概况
        1.1 稻曲病症状及危害
        1.2 稻曲病病害循环
        1.3 稻曲菌基因功能研究
    2 聚酮合酶的功能研究
        2.1 聚酮合酶分类
        2.2 聚酮环化酶功能
    3 锌指蛋白基因的功能研究
        3.1 锌指蛋白分类
        3.2 锌指蛋白功能
        3.3 CCHC型锌指蛋白
    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稻曲菌UvEC1 基因的功能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UvEC1 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2.2 UvEC1 基因敲除载体构建及农杆菌电击转化
        2.3 UvEC1 基因敲除转化子获得及PCR验证
        2.4 UvEC1 基因敲除转化子Southern blot验证
        2.5 UvEC1 基因互补定位转化子的获取
        2.6 UvEC1 基因敲除和互补转化子的RT-PCR验证
        2.7 UvEC1 基因对稻曲菌生长、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
        2.8 不同压力胁迫对UvEC1 基因敲除转化子生长的影响
        2.9 UvEC1 基因在稻曲菌侵染水稻不同时期表达动态
        2.10 UvEC1 蛋白western blot及亚细胞定位观察
        2.11 UvEC1 基因敲除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的蛋白组学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稻曲菌CCHC型锌指蛋白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UvCCHC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2.2 UvCCHC基因敲除载体构建及农杆菌电击转化
        2.3 UvCCHC基因敲除转化子获得及PCR验证
        2.4 UvCCHC基因互补转化子的获取及RT-PCR验证
        2.5 UvCCHC基因对稻曲菌生长、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
        2.6 UvCCHC5 基因敲除转化子对不同糖源的利用能力
        2.7 不同压力胁迫对UvCCHC基因敲除转化子生长的影响
        2.8 UvCCHC基因在稻曲菌侵染水稻不同时期表达动态
    3 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创新性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2 创新性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与植物健康
    1.2 水稻病害
        1.2.1 水稻上的主要病害及其危害
        1.2.2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危害
        1.2.3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2.4 水稻稻曲病发生与危害
    1.3 生物杀菌剂及其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
    1.4 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研究与应用
        1.4.1 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1.4.2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
    1.5 链霉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研究与应用
        1.5.1 链霉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1.5.2 链霉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机制
    1.6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缺陷与应对
        1.6.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缺陷
        1.6.2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缺陷的应对
    1.7 水稻病害的化学防治
        1.7.1 水稻稻瘟病的化学防治
        1.7.2 水稻纹枯病的化学防治
        1.7.3 水稻稻曲病的化学防治
        1.7.4 水稻病害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
    1.8 论文研究目的与思路
第二章 芽孢杆菌H158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的生防作用和相关机理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菌株、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2.2.2 菌株H158的鉴定
        2.2.3 H158生物膜的形成
        2.2.4 H158与不同病原菌对峙培养
        2.2.5 H158产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
        2.2.6 H158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2.2.7 与H158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2.2.8 H158对水稻真菌病害防效试验
        2.2.9 H158与不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2.2.10 H158处理后稻谷加工性能和米质的检测
        2.2.11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H158的鉴定
        2.3.2 H158对水稻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能力
        2.3.3 H158在不同培养基上产生的生物膜结构
        2.3.4 真菌细胞壁裂解酶活性
        2.3.5 H158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2.3.6 与H158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2.3.7 H158对水稻主要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2.3.8 H158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2.3.9 H158处理对稻谷加工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H158与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2.2 品种和杀菌剂
        3.2.3 QoI类杀菌剂与H158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试验
        3.2.4 QoI类杀菌剂对H158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3.2.5 Qo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的影响
        3.2.6 肟菌酯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3.2.7 与肟菌酯混用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H158和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控上的增效作用
        3.3.2 QoI类杀菌剂对H158培养状况的影响
        3.3.3 QoI类杀菌剂对H158在植株定殖性能的影响
        3.3.4 肟菌酯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3.3.5 肟菌酯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H158与戊唑醇混用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4.2.2 品种和杀菌剂
        4.2.3 戊唑醇与H158混用对水稻曲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4.2.4 戊唑醇对H158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4.2.5 戊唑醇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4.2.6 与戊唑醇混用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H158与戊唑醇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
        4.3.2 戊唑醇对H158培养性状的影响
        4.3.3 戊唑醇对H15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4.3.4 戊唑醇对H158水稻ISR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链霉菌HSA312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生防作用和相关机理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菌株、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5.2.2 菌株HSA312的鉴定
        5.2.3 HSA312与不同病原菌对峙培养
        5.2.4 平板计数法检测HSA312的紫外线抗性
        5.2.5 平板计数法检测HSA312在植株表面的定殖
        5.2.6 HSA312 对水稻ISR
        5.2.7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转录组的影响
        5.2.8 HSA312对水稻真菌病害防效田间试验
        5.2.9 HSA312对水稻稻瘟病的生防作用
        5.2.10 HSA312与不同杀菌剂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
        5.2.11 HSA312处理水稻后稻谷加工性能和米质的检测
        5.2.12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HSA312的鉴定
        5.3.2 HSA312对水稻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能力
        5.3.3 真菌细胞壁裂解酶活性
        5.3.4 HSA312对紫外线抗性
        5.3.5 HSA312在水稻植株上留存动态分析
        5.3.6 HSA312对水稻系统抗性的影响
        5.3.7 与HSA312对峙培养过程中稻瘟病菌转录组分析
        5.3.8 HSA312对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5.3.9 HSA312对水稻稻瘟病的生防作用
        5.3.10 HSA312和不同药剂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5.3.11 HSA312对稻谷加工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HSA312与三环唑混用在稻瘟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6.2.2 品种和杀菌剂
        6.2.3 三环唑与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6.2.4 三环唑对HSA312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6.2.5 三环唑对HSA312拮抗能力的影响
        6.2.6 与三环唑混用对HSA312 引发水稻ISR的影响
        6.2.7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转录组的影响
        6.2.8 稻瘟菌受生防菌和三环唑影响的WGCNA分析
        6.2.9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HSA312和三环唑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6.3.2 三环唑对HSA312的培养状况的影响
        6.3.3 三环唑对HSA312拮抗能力的影响
        6.3.4 三环唑对HSA312 水稻ISR的影响
        6.3.5 三环唑和HSA312混用对水稻稻瘟病菌基因转录组的影响
        6.3.6 水稻稻瘟病菌受生防菌和三环唑影响的WGCNA分析
    6.4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芽孢杆菌H158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的生防与相关机理
        7.1.2 H158与QoI类杀菌剂混用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7.1.3 H158与戊唑醇混用在稻曲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7.1.4 链霉菌HSA312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病害生防作用与相关机理
        7.1.5 HSA312与三环唑混用在稻瘟病防治上的增效作用及相关机制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致谢

(3)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病原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水稻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1.1.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及菌丝融合群
        1.1.3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规律
        1.1.4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1.2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真菌中的应用
        1.2.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1.2.2 随机扩增片段多态性(RAPD)
        1.2.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1.2.4 简单重复序列(SSR)
        1.2.5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
    1.3 申嗪霉素
        1.3.1 申嗪霉素的理化性质
        1.3.2 申嗪霉素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2.1.1 试验材料
        2.1.2 病原菌分离纯化
        2.1.3 回接与再分离试验和形态学鉴定
        2.1.4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测定
        2.2.1 试验材料
        2.2.2 菌丝融合群的测定方法及标准
    2.3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测定
        2.3.1 试验材料
        2.3.2 致病力测定方法及标准
    2.4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2.4.1 试验材料
        2.4.2 病原菌基因组DNA提取
        2.4.3 供试引物
        2.4.4 SRAP-PCR扩增反应体系
        2.4.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4.6 数据统计
    2.5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2.5.1 试验材料
        2.5.2 申嗪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5.3 申嗪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核萌发的影响
        2.5.4 水稻纹枯病菌对申嗪霉素敏感基线的建立
3 结果与分析
    3.1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3.1.1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的形态学鉴定
        3.1.2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1.3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鉴定及分布
    3.2 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测定
    3.3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测定
        3.3.1 立枯丝核菌致病力测定
        3.3.2 水稻丝核菌致病力测定
    3.4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3.4.1 立枯丝核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3.4.2 水稻丝核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3.5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3.5.1 立枯丝核菌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3.5.2 水稻丝核菌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4 讨论
    4.1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的病原鉴定
    4.2 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测定
    4.3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测定
    4.4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1 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2 水稻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3 菌株致病力与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4.5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弋江籽紫云英种带真菌致病性及杀菌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紫云英
        2.1.1 简述
        2.1.2 紫云英肥效
        2.1.3 种植模式
        2.1.4 种子产量
        2.1.5 紫云英病害
    2.2 绿肥作物种带真菌
        2.2.1 种带真菌概况
        2.2.2 绿肥作物种带真菌引致病害
    2.3 杀菌剂研究进展
        2.3.1 绿肥作物种带真菌防治
        2.3.2 本研究使用杀菌剂
    2.4 本研究目的意义
    2.5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紫云英种带真菌分离及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及仪器
        3.1.2 种带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3.2 种带真菌鉴定结果
        3.2.1 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
        3.2.2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3.2.3 近缘弯孢霉(Curvularia affinis)
        3.2.4 膝曲弯孢菌(Curvularia geniculata)
        3.2.5 雪霉微座孢(Microdochium nivale)
        3.2.6 纸皮思霉(Pithomyces chartarum)
        3.2.7 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
    3.3 讨论
第四章 紫云英种带真菌致病性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种带真菌致病力的测定
    4.2 结果
        4.2.1 发芽率和发芽势
        4.2.2 胚芽、胚根及活力系数
        4.2.3 出苗率
    4.3 讨论
第五章 杀菌剂毒力测定及其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药剂
        5.1.2 室内毒力测定
        5.1.3 杀菌剂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2 结果
        5.2.1 室内毒力测定
        5.2.2 杀菌剂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下一步工作
    6.1 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稻曲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稻曲病菌的分类
2 稻曲病的症状与危害
3 稻曲病的发生情况
4 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征
    4.1 稻曲病菌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4.2 稻曲病菌的分离
    4.3 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5 稻曲病的侵染机制
    5.1 侵染源
    5.2 扩展方式
    5.3 侵染过程
    5.4 稻曲病菌的人工接种
6 稻曲病菌的基因组和致病基因的研究
    6.1 稻曲病菌基因组
    6.2 稻曲病菌的致病基因
7 稻曲病的防治
    7.1 抗病品种的筛选
    7.2 化学防治
    7.3 生物防治
    7.4 合理的栽培措施
8 问题与展望

(6)稻曲病菌UvustA、UvPmk1和UvCDC2基因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稻曲病概况
        1.1 水稻稻曲病的危害及分布
        1.2 稻曲病菌的病害循环及侵染过程
        1.3 稻曲病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 稻曲菌素的研究进展
        2.1 稻曲菌素的类型
        2.2 稻曲菌素的提纯及检测分析
        2.3 稻曲菌素的生物活性
        2.4 稻曲菌素合成基因的预测分析
    3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功能研究
        3.1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 Kinase)的信号转导途径
        3.2 MAP Kinase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功能鉴定
    4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s)的功能研究
        4.1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4.2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功能鉴定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稻曲病菌UvustA基因的功能研究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Uvust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2.2 UvustA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3 UvustA基因敲除转化子的获取及PCR鉴定
        2.4 UvustA基因互补转化子的获取
        2.5 UvustA基因敲除转化子的Southern杂交鉴定
        2.6 UvustA基因敲除转化子和互补转化子的RT-PCR鉴定
        2.7 UvustA基因对稻曲病菌的生长、产孢及致病力没有显着影响
        2.8 UvustA基因在稻曲病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分析
        2.9 UvustA为分泌蛋白
        2.10 UvustA基因参与稻曲菌素A的合成
    3 小结和讨论
第三章 稻曲病菌UvPmk1基因的功能研究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UvPmk1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2.2 UvPmk1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3 UvPmk1基因敲除转化子的获得及PCR验证
        2.4 UvPmk1基因互补转化子的获得
        2.5 UvPmk1基因敲除转化子的Southern杂交鉴定
        2.6 UvPmk1基因敲除转化子和互补转化子的RT-PCR鉴定
        2.7 UvPmk1基因调控稻曲病菌的产孢
        2.8 不同压力胁迫对UvPmk1基因敲除和互补转化子的影响
        2.9 UvPmk1基因调控稻曲病菌的致病力
        2.10 UvPmk1基因在稻曲病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分析
        2.11 UvPmk1亚细胞定位观察
    3 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稻曲病菌Uv CDC2基因的功能研究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UvCDC2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2.2 Uv CDC2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3 Uv CDC2基因敲除转化子的获得及PCR验证
        2.4 UvCDC2基因互补转化子的获得
        2.5 UvCDC2基因敲除转化子的Southern杂交鉴定
        2.6 UvCDC2基因敲除转化子和互补转化子的RT-PCR鉴定
        2.7 UvCDC2基因调控稻曲病菌的产孢
        2.8 不同压力胁迫对UvCDC2基因敲除和互补转化子的影响
        2.9 UvCDC2基因调控稻曲病菌的致病力
        2.10 UvCDC2基因在稻曲病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分析
        2.11 UvCDC2亚细胞定位观察
    3 小结和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及病原菌致病类群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苏打盐碱地概述
    1.2 水稻秆腐菌核病概述
第二章 水稻秆腐菌核病抗病品种与合理栽培管理方式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水稻秆腐菌核病与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率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硅肥及生防制剂对水稻秆腐菌核病的防控效果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pH值与土壤环境对病菌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水稻秆腐菌核病菌致病类群划分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稻曲病菌生防菌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稻曲病在国内外的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
        1.1.1 稻曲病在国内外的发生
        1.1.2 稻曲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1.1.3 稻曲毒素
    1.2 稻曲病菌分类地位和的生物学特性
        1.2.1 稻曲病菌的分类地位
        1.2.2 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1.3 稻曲病菌的侵染
        1.3.1 稻曲病菌系统侵染与局部侵染
        1.3.2 侵染过程
        1.3.3 营养方式
        1.3.4 稻曲病的转主寄主
    1.4 稻曲病的接种及发病过程
    1.5 稻曲病菌菌核的形成、萌发及在生活史中的作用
        1.5.1 菌核的形成
        1.5.2 菌核的萌发
    1.6 稻曲病的防治措施
        1.6.1 农业防治
        1.6.2 化学防治
        1.6.3 生物防治
        1.6.4 利用生防菌防治稻曲病害的研究
第二章 一株芽孢杆菌及其分泌物对稻曲病菌的拮抗作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拮抗菌的鉴定
        2.2.2 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分离的菌株对稻曲病菌的抑制情况
        2.2.3 拮抗菌株分泌物对稻曲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2.2.4 田间效果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拮抗菌的鉴定结果
        2.3.2 对峙培养结果
        2.3.3 拮抗菌株分泌物对稻曲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2.3.4 田间试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稻曲病菌菌核降解菌的筛选和防效测定
    3.1 菌核萌发的长期观察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对稻曲病菌菌核萌发情况的观察
        3.1.4 讨论
    3.2 逆境条件下稻曲病菌休眠状态的形成
        3.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2.3 讨论
    3.3 降解稻曲病菌菌核的生防菌的筛选与降解机制分析
        3.3.1 材料和方法
        3.3.2 结果和分析
        3.3.3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9)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树腐烂病研究概况
        1.1.1 苹果树腐烂病发病规律和致病机理
        1.1.2 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
    1.2 芽孢杆菌的研究现状
        1.2.1 芽孢杆菌的主要特征
        1.2.2 芽孢杆菌的分类鉴定
        1.2.3 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2.4 芽孢杆菌的抑菌机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苹果树腐烂病枝
        2.2.2 供试培养基
        2.2.3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3.2 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
        2.3.3 病原菌培养性状描述和形态鉴定
        2.3.4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病害症状特征
        2.4.2 病原菌的初步分离和致病性检测
        2.4.3 病原菌的鉴定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第三章 苹果树腐烂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来源
        3.2.2 供试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盐碱土壤中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与纯化
        3.3.2 生防芽孢杆菌的初筛
        3.3.3 生防芽孢杆菌的复筛
        3.3.4 优势生防菌株鉴定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芽孢杆菌的分离
        3.5.2 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结果
        3.5.3 菌株7-2-1-2的初步鉴定
    3.6 讨论与小结
        3.6.1 讨论
        3.6.2 小结
第四章 菌株7-2-1-2拮抗作用的初步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来源
        4.2.2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菌株7-2-1-2生长曲线测定
        4.3.2 菌株7-2-1-2抑菌广谱性测定
        4.3.3 菌株7-2-1-2培养基优化
        4.3.4 菌株7-2-1-2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防效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4.4.2 菌株7-2-1-2抑菌广谱性测定
        4.4.3 菌株7-2-1-2培养基优化
        4.4.4 菌株7-2-1-2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防效测定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5.2.1 问题分析
        5.2.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含氮杂环或砜基结构膦氧衍生物的绿色合成新方法与杀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有机磷农药概述
    1.3 有机磷农药的分类
        1.3.1 有机磷杀虫剂
        1.3.2 有机磷除草剂
        1.3.3 有机磷杀菌剂
    1.4 有机磷农药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发出的新型有机磷农药品种
        1.4.2 国内研发出的新型有机磷农药品种
    1.5 新农药创制的趋势--绿色化学
        1.5.1 绿色化学--绿色农药
        1.5.2 绿色化学--组合化学
        1.5.3 绿色化学--新农药创制
    1.6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噻唑、喹喔啉结构的膦氧衍生物的合成
    2.1 前言
        2.1.1 可见光催化活化Csp~2-H键构建Csp~2-P键
        2.1.2 过渡金属介导的氧化偶联反应活化Csp~2-H键构建Csp~2-P键
        2.1.2.1 锰(Mn)活化Csp~2-H键构建Csp~2-P键
        2.1.2.2 银(Ag)活化Csp~2-H键构建Csp~2-P键
        2.1.2.3 钯(Pd)活化Csp~2-H键构建Csp~2-P键
        2.1.2.4 铜(Cu)活化Csp~2-H键构建Csp~2-P键
        2.1.3 非过渡金属介导的氧化偶联反应活化Csp~2-H键构建Csp~2-P键
        2.1.3.1 非O_2体系氧化偶联构建Csp~2-P键
        2.1.3.2 O_2体系氧化偶联构建Csp~2-P键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2.2.1.1 实验仪器
        2.2.1.2 主要试剂
        2.2.2 原料的合成
        2.2.2.1 苯并噻唑的合成
        2.2.2.2 二芳基膦氧的合成
        2.2.3 可见光催化反应实验与结果分析
        2.2.3.1 可见光催化反应条件优化
        2.2.3.2 噻唑取代的二芳基膦氧衍生物的制备及数据表征
        2.2.3.3 可见光催化反应控制实验
        2.2.3.4 结果与讨论
        2.2.4 自氧化反应实验与结果分析
        2.2.4.1 自氧化反应条件优化
        2.2.4.2 噻唑取代的二芳基膦氧衍生物的制备与数据表征
        2.2.4.3 喹啉、喹唑啉与二苯基膦氧还原加成产物
        2.2.4.4 喹喔啉取代的二芳基膦氧衍生物的制备与数据表征
        2.2.4.5 自氧化反应控制实验
        2.2.4.6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含氮杂丙烯啶结构的膦氧衍生物的合成
    3.1 引言
        3.1.1 天然产物中存在的氮杂丙烯啶类化合物
        3.1.2 氮杂丙烯啶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3.1.3 氮杂丙烯啶合成各种含氮杂环化合物
        3.1.4 氮杂丙烯啶的合成方法
        3.1.4.1 经典的Neber反应制备氮杂丙烯啶
        3.1.4.2 叠氮化合物的加热或光照条件下的重排反应制备氮杂丙烯啶
        3.1.4.3 β-取代的烯胺发生分子内环化反应制备氮杂丙烯啶
        3.1.4.4 氮杂环丙烷类化合物发生Swern氧化或消除反应制备氮杂丙烯啶
        3.1.4.5 氮宾和炔类化合物发生环化反应制备氮杂丙烯啶
        3.1.4.6 腈类化合物和卡宾发生环化反应制备氮杂丙烯啶
        3.1.4.7 异恶唑发生开环重排反应制备氮杂丙烯啶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3.2.1.1 实验仪器
        3.2.1.2 主要试剂
        3.2.2 原料的合成
        3.2.3 氮杂三元环化反应实验与结果分析
        3.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2.3.2 氮杂丙烯啶取代的膦氧衍生物的制备及数据表征
        3.2.3.3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含砜基结构的膦氧衍生物的合成
    4.1 引言
        4.1.1 医药领域
        4.1.2 农药领域
        4.1.3 烯砜的合成
        4.1.4 烯砜的研究进展
        4.1.4.1 以炔烃、炔酸为烯源,和不同的砜源合成烯砜
        4.1.4.2 以烯烃为烯源,和不同的砜源合成烯砜
        4.1.4.3 以联烯为烯源,和不同的砜类反应合成烯砜
        4.1.4.4 以其他化合物为烯源,和不同的砜类反应合成烯砜
        4.1.5 课题的引出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4.2.1.1 实验仪器
        4.2.1.2 主要试剂
        4.2.2 原料的合成
        4.2.3 砜化反应实验与结果分析
        4.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4.2.3.2 砜取代的膦氧衍生物的制备及数据表征
        4.2.3.3 控制实验
        4.2.3.4 机理实验
        4.2.3.5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杀菌活性测定
    5.1 引言
        5.1.1 噻唑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研究进展
        5.1.2 苯并噻唑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研究进展
        5.1.3 喹喔啉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研究进展
        5.1.4 氮杂三元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5.1.5 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5.1.6 有机磷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5.2 实验部分
        5.2.1 供试真菌、仪器与化合物
        5.2.1.1 供试真菌
        5.2.1.2 供试仪器试剂
        5.2.1.3 供试化合物
        5.2.2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活性测定
        5.2.2.1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活性初筛
        5.2.2.2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毒力(EC_(50))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目标化合物对真菌的抑制率和构效关系
        5.3.1.1 含噻唑结构的膦氧衍生物对待测真菌的抑制率及构效关系分析
        5.3.1.2 含喹喔啉结构的膦氧衍生物对待测真菌的抑制率及构效关系分析
        5.3.1.3 含氮杂丙烯啶结构的膦氧衍生物对待测真菌的抑制率及构效关系分析
        5.3.1.4 含砜基结构的膦氧衍生物对待测真菌的抑制率及构效关系分析
        5.3.2 部分化合物的EC_(50)活性测定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之处
论文不足之处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附录 (部分代表性化合物图谱)

四、水稻小球菌核菌的杀菌剂及抗性菌株室内筛选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稻曲菌酯环化酶UvEC1及CCHC型锌指蛋白的功能研究[D]. 裴张新.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稻用生物与化学组合增效杀菌剂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D]. 刘连盟.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3]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病原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D]. 沃三超.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4]弋江籽紫云英种带真菌致病性及杀菌剂筛选[D]. 郭海雅. 兰州大学, 2020(01)
  • [5]稻曲病研究进展[J]. 陈旭,邱结华,熊萌,舒亚洲,黄世文,寇艳君. 中国稻米, 2019(05)
  • [6]稻曲病菌UvustA、UvPmk1和UvCDC2基因的功能研究[D]. 白婧.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7]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及病原菌致病类群划分[D]. 王贺.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稻曲病菌生防菌的筛选[D]. 李衫衫. 浙江大学, 2019(06)
  • [9]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D]. 豆雅楠.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8)
  • [10]含氮杂环或砜基结构膦氧衍生物的绿色合成新方法与杀菌活性研究[D]. 罗凯.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米核盘菌的杀菌剂和耐药菌株的室内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