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在《实施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定》中的应用

流行病学在《实施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定》中的应用

一、流行病学在《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娴[1](2021)在《论世界卫生组织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问题的处置》文中认为

别佳[2](2021)在《中国大陆非洲猪瘟时空流行特征及传播风险研究》文中认为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性疾病,可感染家猪和野猪。非洲猪瘟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且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广泛,这使非洲猪瘟的防控较为困难。此外,非洲猪瘟病毒编码许多与免疫逃逸相关的蛋白质,干扰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多种细胞信号通路,这使有效疫苗的开发极具挑战性。非洲猪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的研发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是目前没有用于控制非洲猪瘟的商业化疫苗。从非洲猪瘟流行历史上看,受非洲猪瘟影响的地区包括非洲、欧洲和亚洲55个以上的国家,导致全球77%以上的猪受到威胁。在受影响地区,非洲猪瘟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国际贸易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8年中国发生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大量生猪因防止疫情扩散被扑杀,但仍不能阻断非洲猪瘟的传播。随着全球非洲猪瘟疫情持续暴发,对非洲猪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对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特征的了解也正在加深,这将有利于非洲猪瘟疫苗及治疗方法的研发和非洲猪瘟防控策略的制定,以期减轻非洲猪瘟对养殖业和猪肉价格造成的影响。非洲猪瘟传播的速度取决于宿主、病毒和外部条件,其中许多因素尚未完全了解。调查统计中国曾暴发的68例非洲猪瘟疫情显示,由受污染的车辆和工人导致的占46%,由泔水饲喂造成的占34%,由生猪和产品运输引起的占19%。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因素、贸易交通因素、气候环境因素和宿主密度等都会影响非洲猪瘟的传播。了解非洲猪瘟的时空流行特征和风险因素是制定防控措施的重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收集农业农村部报道的中国大陆2018年8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之间的非洲猪瘟疫情数据,包括非洲猪瘟的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数等信息;收集中国大陆的贸易、气候、环境、猪密度、人口密度、公路和铁路等影响非洲猪瘟发生的潜在风险因素数据。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方向分布分析探究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时空聚集性分析和方向测试探究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的时空格局特征;基于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的疫情数据和各种风险因素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和MaxEnt模型,对非洲猪瘟的风险因素和风险区域进行分析;建立非洲猪瘟生物媒介监测预警系统,加强非洲猪瘟生物媒介数据的收集与利用,生物媒介数据与疾病数据合并使用有助于完善动物疾病相关资料。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2018年至2020年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发病率,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探究非洲猪瘟在研究时间段内的分布模式。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中国大陆非洲猪瘟在2018年呈集中模式,在2019年和2020年呈随机模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的热点地区是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冷点地区是湖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市;2019年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的热点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2020年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的热点地区是青海省和甘肃省。(2)基于2018年至2020年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全部疫情的地理位置和各个省级行政区首例病例的地理位置,利用方向分布分析和方向测试探究研究时间段内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的分布方向性和传播方向性。结果显示,2018年到2020年之间中国大陆非洲猪瘟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呈东北-西南方向;研究时间段内非洲猪瘟呈定向传播,由东北向西南方向传播。(3)基于2018年至2020年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的发病时间、发病数和经纬度信息,利用时空聚集性分析检测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的时空聚集区。结果显示,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存在9个时空聚集区,前三级聚集区分别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北和西南地区,一级时空聚集区中心位于甘肃省,二级和三级时空聚集区中心位于云南省。(4)基于2018年至2020年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发病率和贸易交通风险因素数据,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和MaxEnt模型,分析贸易交通因素对非洲猪瘟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的发生与猪肉调运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影响非洲猪瘟发生的重要交通风险因素是铁路密度和公路密度。(5)基于2018年至2020年非洲猪瘟疫情在中国大陆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风险因素数据构建MaxEnt模型,探究各气候环境因素与非洲猪瘟发生的关系,并预测非洲猪瘟发生的高风险区域。模型结果显示,对非洲猪瘟发生有重要影响的前三项风险因素是人口密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温度年范围,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发生的高风险区域主要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6)非洲猪瘟生物媒介监测预警系统以WebGIS为基础,基于B/S架构,使用JavaScript语言及多种管理软件进行构建。根据系统需求和目标设计结构,建立数据库关联各项数据,实现地图操作、生猪养殖相关单位的资料管理、非洲猪瘟传播生物媒介和疫情的数据管理及监测预警等功能,辅助制定防控措施。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非洲猪瘟在2018年到2020年之间在中国大陆的时空分布特征,了解了非洲猪瘟的分布模式、分布与传播方向和时空聚集区。对非洲猪瘟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掌握非洲猪瘟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资料。研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和MaxEnt模型分析了非洲猪瘟的发生与贸易交通和气候环境风险因素的关系,预测了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陆的风险区域,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究非洲猪瘟病因,辅助管理人员做出有效决策以阻断非洲猪瘟传播和控制疫情暴发。研究建立了非洲猪瘟生物媒介监测预警系统,以实现对非洲猪瘟生物媒介和疾病的实时监测与分析预警,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监测管理,合理分配资源及对疫情进行精准防控。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3](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刘博洋[4](2020)在《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是由感染裂谷热病毒所导致的一种反刍动物和人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由以蚊子为主的媒介进行传播。裂谷热于1930年首次在肯尼亚裂谷地区暴发。随后在非洲范围内发生了广泛的传播,对非洲的反刍动物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2000年,裂谷热疫情首次到达欧亚大陆,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地区暴发,为亚洲和欧洲的疫情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并且,裂谷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不仅威胁动物健康,同时也在时刻威胁着人类健康。我国曾于2016年收治了我国首个输入性裂谷热人类病例。裂谷热为OIE规定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在我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裂谷热被列为需要重点防范的13种外来动物疫病之一。我国反刍动物产业规模巨大,牛羊肉、乳、毛等产品均与民生、经济息息相关,反刍动物经济占我国畜牧业中相当大的比重。对于裂谷热这种外来动物疫病,我国的反刍动物群体缺乏对其的抵抗力。除易感动物群体外,媒介的存在也是发生裂谷热疫情的必要条件。有多种已被证实在裂谷热的传播中具有媒介作用的蚊子在我国有广泛分布,一旦有传染源进入我国后,可以在我国形成“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这样完整的传播链。根据OIE对裂谷热风险的认定标准,我国应被视为存在裂谷热潜在风险的非疫区国家。OIE建议处于这一风险等级的国家,应加强进口检测、媒介控制以及公共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对于疾病的认知,以便尽早发现和遏制疫情。潜在的裂谷热疫情传入风险,对我国的反刍动物养殖业正造成巨大威胁,一旦国内暴发疫情,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在国际间交通、贸易日益频繁、紧密的今天,我国对于裂谷热的传入风险应时刻保持警惕。但目前国内对于裂谷热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对于其媒介生态学的了解也并不充分,难以对裂谷热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工作。本研究从虫媒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入手,对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进行了分布预测建模、对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基于数学模型建立了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为我国裂谷热防控策略的制订及防控措施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宝贵的资料。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基于2004年~2019年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记录,利用空间流行病学的时空分析方法,分析了裂谷热动物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流行规律。方向分布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2019年的裂谷热动物疫情依次呈现为在非洲西北部局部地区的散发(2004~2005)、非洲东南部地区较大面积的流行(2006~2009)、非洲南部局部地区的大流行(2010~2011)以及非洲中部地区较大面积的散发(2013~2019),分布方向均呈现为不同程度的西北-东南方向;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4年~2019年的裂谷热动物疫情存在八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时空聚集区,前三级聚集区分别位于非洲大陆东部、南部以及东南部,覆盖了研究时段内大部分的疫情数以及发病数,同时也是历史上裂谷热的传统疫区;(2)基于国内外文献记录和GBIF数据库中的媒介分布记录,以及反映中国气候条件的当前及未来高分辨率气象因子,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建立了预测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适宜性的生态位模型。模型揭示了六种裂谷热潜在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以及三带喙库蚊在中国当前的分布适宜性以及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适生区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模型AUC值在0.801~0.992,预测效果良好,六种媒介的适宜栖息地当前分布于中国的不同地区,在未来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向中国北方高纬度地区扩张的趋势;(3)基于2004年~2019年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记录,以及反映疫区气候条件的高分辨率气象因子,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揭示了影响裂谷热疫情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并外推至中国。结果显示,模型AUC值为0.897,预测效果良好,预测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具有与非洲裂谷热疫区相似的气候条件;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中国反刍动物分布密度以及媒介分布综合指数,揭示了中国有利于裂谷热发生的高风险地区;基于AHP层次分析,综合评估了中国交通贸易因素(公路、铁路、水路及活畜交易市场)、宿主以及媒介分布所可能引发的裂谷热在较大的空间规模上进行传播的风险,揭示了中国有利于裂谷热传播的高风险地区。最终将发生风险与传播风险进行综合叠加,得到了中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地图;(4)基于经典仓室模型原理,根据裂谷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对局部可能发生的裂谷热疫情的传播扩散趋势进行模拟。基于假设场景,对不采取干预措施和采取干预措施情况下的疫情发展进行了模拟,探究了包括灭蚊、免疫和扑杀在内的人工干预措施在疫情防控中的效果。结果显示,在本研究的假设场景中,采取预防性措施(预防性免疫和灭蚊)可以有效降低疫情暴发的强度,减少牲畜损失;采取紧急响应措施(紧急免疫和灭蚊)可以有效促进疫情的结束,减少牲畜损失。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多种空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数学建模技术,对裂谷热这种外来动物疫病进入中国这样的非疫区国家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开拓性的系统分析。预测了我国多种裂谷热潜在媒介的当前及未来适生区分布,填补了我国裂谷热媒介生态信息学知识的空白,可依据预测结果开展针对性的媒介及病原监测;根据得到的我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地图,可对识别为具有裂谷热发生及传播风险的地区开展针对性的防控工作,为政府和防疫部门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建立的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对可能发生的裂谷热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可对采取干预措施对于疫情防控的效果进行评价,为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廖祺[5](2017)在《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动物疫病的病种越来越多,流行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严重威胁着畜牧业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直接关乎着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对公民的身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实现防控计划目标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时代课题。为了实现不同疫病防控计划目标,减少动物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采取的技术投入、制度安排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方案或措施被称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每种防控策略包括多种具体的防控措施,即动物疾病防控策略是宏观、笼统的措施束,是一系列具体防控措施的统称。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经济学评估是指在既定的防控计划目标要求下,根据动物疫病实际所处于的疫情阶段,对当期策略与方案策略进行评估,以科学地判断方案策略是否可行及其经济性,为当前防控策略是否延续、调整或终结提供良好的实证基础和理论指导,也为防控计划的逐步实现提供理论支撑。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主要有:1.随着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任务和理念发生变化,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兽医事业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制定并且有效地实施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FAO、OIE等国际组织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方式。同时,由于动物疫病防控计划具有阶段性,新疫病也在不断涌现,为了实现不同防控计划目标,需要对各种方案性防控策略进行及时的评估、修订和调整。实施新的策略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因而,开展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紧迫性。2.一些发达国家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防控策略进行评估的研究并还比较少。而且由于国情不同,在借鉴国外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当前,采用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动物卫生评估和动物产品安全性评价是一种国际惯例,国内现有有关动物疫病风险分析与防控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仍旧有待提高。本文在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规则和各国动物疫病防控实践指导的基础上,对已有动物疫病防控经济学评估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以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与风险损失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动力学模型、成本收益分析法为主要方法,从理论上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和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3.随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如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有助于合理配置防控资源、寻求和确定防控策略的优先顺序,实现最佳配置。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理论与评估方法体系并且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及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提供决策参考,因而,具有一定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以优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为研究目标,以正在实施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与方案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实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以评估防控策略在一定暴发风险概率下的经济效果为切入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动物卫生经济学、政府管理理论、疫病风险分析理论以及传染病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包括对动物疫病的影响以及防控策略分析、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风险损失评估等研究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为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创新方法与主要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进行归纳,并总结了国内外动物疫病主要防控计划与策略种类;分析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国际规则与发展趋势;厘清了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之间的阶段性相关关系;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施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3.依据防控策略评估在防控策略制定步骤中需要承担的功能目标,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分析法(EBCR分析法)。用动力学模型对防控策略的风险大小进行预测,并将风险损失纳入到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计算中,最终对防控策略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从而实现了从分析防控问题到评估方案策略的过程,构建了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与内容体系。4.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对继续强制免疫和退出强制免疫的综合防控策略进行防控策略经济学实证分析。按照构建的EBCR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对亚洲Ⅰ型口蹄疫的不同防控策略基础成本、不同防控策略的成本效益、不同防控策略的风险损失分别进行了实证评估分析。该方法主要是以传染病学、病理学、免疫学、公共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评估了不同策略的防控基础成本,对疫病暴发损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学评估;然后,利用动力学模型,对不同策略的风险损失进行预测评估;接着,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增加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防控策略的成本增量,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导致减少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策略的收益增量;最后,评估在未来不同年份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率,即得出全国边境与内陆地区2017-2022年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值,据此提出亚洲Ⅰ型口蹄疫的当前强制免疫策略可适时转换的决策建议。5.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按照目前的防控措施,即继续强制免疫,全国自2017年起,未来5年每年亚洲Ⅰ型口蹄疫引起的风险大小可以忽略不计。不论边境地区或内陆地区,在2017-2019年三年内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1,退出免疫具有可行性,且越早采取退出免疫措施,该策略的EBCR值越高。建议中国尽早退出对亚洲Ⅰ型的强制免疫策略,并采取以加强监测与扑杀结合为主的综合净化措施。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点:1.完善并扩展了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率分析法EBCR分析法。该创新方法将风险评估纳入到防控策略的成本收益分析中,提高决策结论科学性。并且,该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尝试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对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风险损失评估三大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和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2.本研究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动物疫病的研究内容。现有关于动物疫病的理论研究文献中,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动物疫病暴发对全球或者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传播风险性、防控机制的建立以及对补偿标准等,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结合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包括疫病发病原因、传播途径、病原特征以及流行特点,对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大小和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后果进行估计,从而制定适当的防控策略,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创新。3.对我国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进行实证分析,为优化该种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经济理论依据,证明了 EBCR分析法具有风险预测与策略优选功能,并提出该分析方法不仅能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评估与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和实践范例,对其他风险策略的经济学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曾恒[6](2016)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畜牧业是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稳定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它的潜在风险和损失关乎到国家安全的许多范畴。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则是国家安全综合评估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动物疫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的暴发,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严重威胁广大民众身体健康,给畜牧业、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带来不利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相应的经济学评估理论和方法,对动物疫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了解疫病暴发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损失,并对动物疫病防控措施以及相关的决策分析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议题是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来的全球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是动物卫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动物卫生经济学(Animal Health Economics)在欧美也被称为兽医经济学(Veterinary Economics),是经济学新近兴起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借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以病理学、免疫学、公共卫生学、传染病学及有关自然科学的学科体系为科学依据,以经济学、管理学和相关社会科学体系为指导,对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生产消费以及损失风险等相关问题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和评估,对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各种活动进行经济学解释和分析,并提出科学的政策与建议。这些年来,很多发达国家或地区控制了一些主要的动物流行性疫病,一些国家或地区先前将畜产品自给自足作为优先政策目标的状况也随着市场整合度不断提高而发生改变,从而削弱了疫病控制成果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不同行业和经济体之间的资金竞争也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不断下降而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职责从公共部门向关注于投资回报的私有部门转移,这些变化都导致任何旨在改善畜牧业发展和保护动物健康的建议以及需要计划各种动物疫病防控资金支持时都必须提供科学合理的经济学评估。由此,动物卫生经济学研究也被广大学者、行业从业人员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所关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动物卫生经济学,特别是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的经验,在动物疫病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决策支持作用,但我国关于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和方法上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旨在借鉴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尝试构建一套较为系统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评估方法体系,为我国制定相关的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及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提供决策参考。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是以动物疫病暴发全程为观察期,以宏观为主和部分延伸微观层面为视角,以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活安全为立足点,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依据,对动物疫病暴发后的经济损失进行科学测度;对各种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的方式、策略及由此产生的投入、效果、风险等相关问题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等两大方面的内容。这两大方面的内容是递进的层次关系。动物疫病损失的经济学评估是最小的范围,也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防控措施的经济学评估包含损失评估,同时还包含防控措施产生的成本与效益评估;并在防控措施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各种防控措施以及实施步骤的科学决策。本文紧紧围绕上述两条主线,即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进行系统的研究。其中,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又从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拟定了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的内容,构建了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的创新方法“标准单位疫病法”,并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关于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则是以动物疫病的各种防控措施,即检、免、杀、消、管、宣等入手,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动物疫病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一套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思路,并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将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主要内容总结为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两大方面,并对其理论基础和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2)在总结各类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损失评估方法:“标准单位疫病法”。相比于其他方法,“标准单位疫病法”具有实用性、高效性、灵活性等特点。“标准单位疫病法”弥补了大量统计数据不可获得性的缺陷,同时迅速得出损失估计值,对于快速了解一个地区的疫病损失、进行防控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无论是对动物疫病损失评估相关理论的完善,还是了解动物疫病的影响、制定防控策略等,“标准单位疫病法”的探讨都是一个有益的尝试。(3)本文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研究对象,进行退出免疫及继续强制免疫的决策评估,为政府制定动物疾病防控方案,以及财政支持政策措施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并对免疫退出与强制免疫决策二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与分析,弥补了该方向研究的空白,而针对其他疫病而言,区域的防控决策必须与区域具体的疫病疫情结合,不论是以预防为主,还是以根除为主,或是免疫退出为主,都是根据疫病的疫情现状而制定的特定的决策分析过程,不同的决策多种防控措施的综合应用,本文的思路有一定的参考性。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继续加强对动物疫病的经济学评估和防控策略研究;逐步健全兽医管理体制,提高兽医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的监测体系、应急体系;制定合理的扑杀补偿政策,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的财政支持政策。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研究视角和研究主题的创新。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尝试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特别是动物疫病防控决策评估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并且结合具体的动物疫病种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探索。第二,创新评估方法的完善与应用。本文全面阐释和完善了“标准单位疫病法”的方法论依据,该方法提出了一种在疫病暴发,数据较难全面获取情况下,较为快速,科学,准确地进行区域损失评估的思路。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性,并在理论上丰富了动物疫病损失评估的方法内容。并尝试在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退出的决策评估中进行初步的应用,探讨局部退出的具体选择及其可行性。第三,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本文总结了已有的有关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构建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宏观角度出发,选择养殖主体、政府、产业链、消费者、卫生机构等微观主体作为评估对象,分别构建了损失评估指标和计算公式,指标体系的构建较为全面,并可以根据地区实际选择近似的指标进行指标替换和损失计算。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第一,防控措施的评估中对防控措施产生的可能结果有待深入全面分析,例如结果、效用、收益和福利等;第二,动物疫病的损失评估是决策评估的基础之一,历史暴发损失与风险损失的大小一并影响着决策结论。由于风险是还没发生的、但是有可能发生的危害。所以风险损失是潜在损失的评估,需要依据经验、逻辑推理或者是有关理论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评估。动物疫病暴发的风险损失评估研究涉及到兽医学、经济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属于交叉学科的研究范畴。本文从一定角度对疫情风险的经济评估、疫情对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对政府补偿标准等方面的探讨,需要与动物疫病的致病机理、疫情传播途径、流行特点、疫苗防治等方面知识结合,才能准确把握风险损失的评估,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徐致靖[7](2015)在《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传染病动力学建模与案例研究》文中认为2003年SARS疫情给我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并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公共卫生政策,促进了我国生物安全能力建设与发展。今天,SARS的阴影已经过去,然而人类仍然面临着传染病疫情的严重威胁,安全与发展面临极大挑战。十多年来此起彼伏的多种传染病,尤其是H5N1、H1N1和H7N9流感等重大疫情,时刻提醒着有效防控和科学应对传染病威胁任重道远。重大传染病防控主要措施之一是使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减少易感人群的数量,通过药物预防和治疗缓解病程发展和降低病死率,通过隔离密切接触者、关闭学校、口岸检疫等非药物干预措施降低社会传播风险,从而缓解和阻断疫情的自然发展。在新发突发传染病暴发初期,病原体生物医学特性往往难以明确,针对性的疫苗和药物研发周期较长,不能很快满足应急防控需求,公共卫生应急决策者必须在多种措施,尤其是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强度和社会影响之间作出艰难抉择,决策科学的重要性由此凸显,传染病动力学研究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传染病动力学研究不仅是认识传染病发展与防控规律的重要手段,而且对于传染病、生物恐怖等重大生物事件应急决策过程中筛选优化防控策略、制定应急预案及演习等都有重要意义,是国际传染病防控等生物安全领域研究热点,也是国家生物安全能力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本课题组已有工作的基础上,针对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围绕重大疫情传播潜势预测和基于接触网络的免疫策略评价优化等问题,以复杂社会系统作为传染病动力学研究的切入点,通过静态和动态接触网络描述社会系统中个体的风险交互过程,构建了灵活的病程发展模型,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1)社会接触的拓扑结构及形成机制。总结社会接触网络拓扑结构及统计特征,分析其拓扑结构成因及演化机制;(2)结构化人群中的传染病传播动力学。建立中尺度社会系统中感染风险计算模型,分析接触结构对疫情传播动态的影响,分析个体健康行为的涌现机制及其对传染病动力学的影响;(3)社会接触网络上的免疫策略效果分析。对比分析了熟人免疫、社团桥免疫和环接种等三种常用的随机性免疫策略的有效性;(4)基于大规模人群的传染病疫情宏观分析。分析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分析影响疫情暴发的时空环境要素,分析区域性个体流动对大规模传染病疫情扩散的影响;(5)对埃博拉疫情的计算实验研究。以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为例,对想定北京市和广州市发生输入性埃博拉病例后的疫情态势开展了计算实验案例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和创新点如下:(1)构建了一个基于Agent模型,可很好解释典型社会网络拓扑结构成因。在考虑个体的自主决策过程时,在社会网络研究中尝试引入经济学中的效用概念,用于评价个体对当前社会活动的满意度,结合社会系统中个体的流转效应,成功地再现了社会网络的典型统计特征,包括度分布、小世界效应、传递性、社团结构等,并指出了当前在社会网络实证研究中常用的问题调查方法可能造成的“截断”误差。研究对于认识复杂社会系统的演化、自底向上构建复杂社会系统具有重要意义;(2)构建了个体自适应健康行为模型,解释了健康行为对传染病在城市社会系统中的传播动力学的影响。确认了由卫生部门所发布的公共信息和个体所感知到的局部信息等两种主要的信息源对个体健康行为具有诱导作用,给出了基于实施疫情信息和累积疫情信息两种不同的诱导因子定义,并将其同接触传播率相关联,确定了疫情严重性同健康行为涌现的相关关系,解释了个体健康行为对传染病传播的抑制作用。研究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疫情信息发布和心理疏导机制,引导理性健康行为产生具有重要价值;(3)在国际上首次基于真实的人工社会系统数据对熟人免疫、社团桥免疫和环接种等三种随机性免疫策略在控制传染病传播时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三种策略均有效减少了疫情的影响人数,同时发现社团桥免疫策略效果相对最差,而环接种效果最好。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随着病例检测率、随机接触追踪率的下降和接触追踪延迟的上升,环接种的效果有所下降,但仍显着优于相同假定下的熟人免疫和社团桥免疫。随着基本再生数的上升,三种防控策略效果均会下降,但环接种策略的控制效果仍显着优于熟人免疫和社团桥免疫。在基本再生数0R高达6.0时,环接种仍可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研究显示环接种可适用于多种不同传播能力的传染病防控,是一种很有效的多种疫情防控策略;(4)完整收集整理了我国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绘制了多种传染病的疫情态势图。分析显示,尽管十年来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及人均卫生费用持续不断增长,但很多传染病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部分疾病甚至有继续恶化的趋势。对法定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疫情统计数据分析发现,绝大多数传染病疫情的暴发都具有明显的时空性,为拓展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及平台建设奠定基础;(5)使用集合种群模型思想建立起宏观传染病动力学建模研究框架,首次将长程旅行者的出行类型引入传染病动力学建模模型框架。提出了存在长程旅行者时的个体感染风险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长程旅行者旅行类型的融合效应,提出了接触网络上融合效应的实现算法,发现融合效应对疫情的扩散具有加速和恶化作用。研究表明,当前主流的大规模传染病传播模拟系统所使用的长程旅行者风险一致性假定低估了扩散风险,具有局限性,为后续开发大规模传染病传播模拟系统奠定基础;(6)开展了计算实验案例研究。在总结分析西非埃博拉疫情态势预测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首次基于北京市和广州市人工社会系统数据对两地发生想定输入埃博拉疫情后疫情的态势发展进行了预测分析。分析显示,在严格执行《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和尽快隔离传染性病例的情况下,埃博拉疫情很难在我国形成大规模的暴发。对各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发现,传染性埃博拉病例的自由暴露时间是影响最终感染人数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应当使公众具备埃博拉病例识别和感染预防等基本知识,从而尽快隔离有疑似症候的病例并上报公共卫生处置部门。本文针对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以复杂社会系统为切入点,构建了适用于城市社会系统中结构化人群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给出了基于公共信息和局部信息的个体健康行为诱导因子的定义方法。以此中尺度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引入长程旅行者旅行类型,提出了基于旅行类型的融合效应及在社会接触网络上的实现策略,构建了基于集合种群模型的大规模传染病动力学建模框架。尽管上述模型在理论上较为完整,但基础数据的不足仍对其进一步发展构成严重障碍。近年来数据获取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海量冗余数据信息并不能有效促进模型发展。当前,传染病动力学建模已经进入了瓶颈期,有效的突破除需要高超的建模技巧外,更取决于社会系统中各种信息数据的有效集成统一。传染病动力学建模研究方兴未艾,其在西非埃博拉疫情防控决策中的广泛应用显示传染病动力学建模研究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我国传染病动力学建模研究发展,对于提升我国生物安全相关能力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

韦敏[8](2015)在《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中的黄金大米事件研究》文中指出黄金大米是可以合成β胡萝卜素的增益性转基因产品。其被研发者和推广者视为缓解困顿人群视力及免疫问题的优质产品。但其并非一个不需反思和质疑的生物技术产品,具体有几方面理由:a.对黄金大米进行的营养学意义上的效用辩护有选择地借用了循证公共卫生中的概念,并以健康理解中的中心化叙事方式为基础;b.围绕黄金大米的行动者修辞网络运用各种策略尤其是对特定身体的招募来试图进一步完成效用辩护;c.黄金大米推广中的生命政治意向和帝国想象一方面使中国受试儿童遭受了意义创伤,另一方面使其本身在效用设定中跨越了多个逻辑层级;d.以礼物名义的推广面临双重质询:在哲学意义上,黄金大米无法回应作为增益性基因产品的伦理质疑。在社会层面,它将带来生态、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变革力;e.黄金大米的科学传播中,传播主体身份混杂,言行不乏失序。传播者运用多种或隐或显的策略将黄金大米作为为转基因辩护的实体工具,传播活动因特殊的目的导向而偏离于常规的科学传播方式;f.如果将黄金大米置于更宏观的理论框架,在食品哲学的意义上,其代表着用还原的方式来理解食物的优质性。在农业制度意义上,它代表着食品帝国的指令性体系对地方农业和地方农民以科学名义进行的规训。这些方面共同展现出黄金大米作为经验性本体的特点。这类具有建构性本体所蕴含的风险更加具有内生性、发生性和制度性。相应的,对这类风险的评估和处理需要更高的认知成本、社会学想象力以及发展出超越传统体制的公共领域。以黄金大米为例,旨在说明:无论是对转基因还是对广义技科学的讨论,都应当摒弃优/劣、善/恶、接受/拒绝等简单的二元立场,而在科学性基础上予以适合度的评价,让科学成果实质性地服务于社会。

刘璐[9](2014)在《多尺度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被忽视的热带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一组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穷偏远地区的慢性致残性疾病。近年来,基于疾病的社会因素、生物因素等多因素综合防控措施成为研究重点。2011年亚洲血吸虫病及其他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区域合作组织(RNAS+)发起的由加拿大发展与研究中心资助的研究项目“制定基于社会生态措施的可持续控制热带病的创新策略”,目的在于探索热带病的社会、生态等综合影响因素,建立基于社会生态综合措施防治热带病。本课题以血吸虫病为疾病特例,研究不同尺度血吸虫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我国湖沼及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血吸虫病影响因素研究已比较丰富,但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病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收集地理环境数据(遥感数据、矢量地图)、疾病相关数据(螺情数据、人群查病数据)和社会经济学数据(个体水平的血吸虫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数据),分别从大尺度、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以及个体水平研究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整个研究分为4章节:第一部分大尺度区域的生态区初步划分目的:试图从方法学角度基于多维环境因素进行大尺度的生态区划分,为血吸虫病的监测点设置及跨国家合作提供思路。方法:以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菲律宾以及中国的云南、广东和广西三省为研究区域,收集2002年7月到2011年7月地表温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数据集,采用二因素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不同的生态区系统。结果:研究区域被划分为5个生态区,位置分别为:A区分布在广西中部地区、越南北部地区、泰国的中西部地区及菲律宾西北部地区;B区分布于老挝地区、柬埔寨西南部、泰国西南部及菲律宾西部地区;C区分布于云南省东部地区、广东中南部、泰国中东部地区及柬埔寨西南部地区;D区分布于广西广东北部地区、越南北部地区、泰国西北地区及菲律宾的西部地区;E区分布于云南西部地区广西中部地区及柬埔寨东北部、泰国西北部地区及菲律宾中西部地区。不同生态区中的血吸虫病分布风险性不同。结论:该生态区划分方法理论上可行,可以拓展使用,为血吸虫病等热带病的监测点设置和跨国家合作带来新的思路。第二部分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时空特征分析目的:研究2005-2012年洱源县的钉螺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时间变化趋势。方法:以云南省洱源县矢量地图为基础,收集2005-2012年查螺数据(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阳性螺密度、自然感染率),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局部自相关、核密度分析法和“热点”分析方法探索钉螺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洱源县活螺主要分布在中部永联村、茄叶村,西南部团结村和东南部的江登村附近的四个区域,分布范围逐年缩小,密度值也逐年降低。阳性螺2005-2007年集中分布于永联村附近区域。2005-2012年的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且随着时间而相关性有增加趋势。高值聚集区域逐年增多,主要聚集在山区峡谷型流行区,如炼铁村附近区域。进一步通过“热点”分析发现洱源县钉螺活螺数的聚集区域在新庄、炼铁、永胜和永乐村附近区域。结论:洱源县钉螺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且存在“热点区域”,可为洱源县今后的查灭螺重点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山区钉螺孳生地环境因素研究及预测目的:研究洱源县钉螺孳生地的地理环境影响因素,并利用遥感数据结合历史钉螺数据建立适宜性模型对潜在钉螺孳生地进行预测。方法:收集洱源县2002年7月到2011年7月一月份最低地表温度(LST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及其衍化的水系模型,结合历史有螺行政村抽样村数据,初步了解钉螺孳生地的环境特征,并将适宜环境因素进行等级分类、叠加分析,建立等级适宜性模型,预测钉螺在山丘地区分布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96.4%的有螺行政村分布在距离水系1200m范围内,79%的有螺行政村分布在夜晚温度-0.15℃~4.85℃范围中,75%的有螺村分布在NDVI值为0.38~0.7范围内;71.4%有螺行政村分布在高程为1950~2491m范围内;75%有螺村分布在坡度1°~20°范围内。将适宜范围等级分类,并叠加分析,提取潜在钉螺孳生地,模型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75%。结论:基于LSTN、NDVI、DEM及其衍生的水文特征,可以建立钉螺预测的等级适宜性模型,用于钉螺流行区的预测。第四部分个人水平血吸虫病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从个人水平了解洱源县不同亚类疫区的血吸虫病的社会影响因素,为因地制宜的制定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问卷结合深入访谈的方式横断面调查洱源县两个血吸虫病代表行政村(永乐和新庄)人群血吸虫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及血吸虫病感染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血吸虫病感染率与个人血吸虫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两个亚类疫区的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永乐村(平坝型)曾经血吸虫病感染率高于新庄(峡谷型),现在新庄的感染率更高,这与新庄地区目前存在较多的血吸虫病危险因素有关,如经常养牛、挖野菜割野草、对牲畜的饲养持散养的态度。另外,小于15岁的儿童的知晓率低于其他人群,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且存在较多危险行为,如野外游泳等,尤其在新庄地区。结论:洱源县总体血吸虫病知晓率较高,但血吸虫病两种亚类疫区中存在不同危险因素。目前的低流行地区,需要根据研究重点因地制宜地指定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尤其是针对小于15岁儿童的健康教育措施。

齐颜凤[10](2013)在《四川省阿坝州棘球蚴病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阿坝州棘球蚴病流行特征,阐明棘球蚴病流行程度和范围,探索棘球蚴病流行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棘球蚴病插值预测方法。方法:①采用分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方法,以阿坝州牧区、半农半牧、农区和城镇各层人口数为基础做等比例抽样,采用直接标准化法计算全州各县标准化患病率;运用PearsonX2检验、Cochran-Mantel-Haensze检验、Fisher’Exact Test以及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等方法对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以及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宗教信仰、居住方式等不同属性分组的患病率做差异性检验,分析阿坝州人体棘球蚴病分布特征。②应用ArcGIS9.3软件进行专题制图,以直观显示人体棘球蚴患病率、家畜患病率以及犬的感染率的地区分布图。③应用直方图法、正态QQ Plot图法进行数据分布检验;应用Voronoi图来查找离群值;三维趋势分析识别数据的全局趋势;变异函数分析探讨其是否具有空间自相关性以及适合拟合何种变异函数模型,进而选择适宜Kriging插值方法。④对阿坝州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进行Indicator Kriging插值预测分析;采用交叉验证法对插值结果的精度进行评价;运用全域Moran’s I、Getis法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⑤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和Cochran-Mantel-Haensze检验分析各因素与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之间的相关性。⑥建立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棘球蚴病流行影响因素分析,运用Pearsonx2检验、信息准则(AIC)以及Schwarz贝叶斯准则(BIC)确定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①地区分布:若尔盖县的标准化患病率最高为2.786%(1159/41602),其次壤塘、马尔康、红原、阿坝、金川等5县标准化患病率依次为1.923%(800/41602)、1.832%(762/41602)、1.543%(642/41602)、1.219%(507/41602)和1.017%(423/41602),汶川的标化患病率最低为0.029%(12/41602)。②人群分布:阿坝州棘球蚴病患病率为0.885%(368/41602);男、女患病率分别为0.69%(130/18948)和1.05%(238/22654),女性高于男性(产15.64,P<0.001);棘球蚴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Z=9.4583,P<0.001),随教育程度提高相应下降(Z=11.5902,P<0.001);藏族、回族、汉族、羌族患病率分别为1.227%(352/28692)、0.259%(1/386)、0.177%(12/6786)、0.052%(3/5735),四个民族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07,P<0.001);牧民与半农半牧人群患病率分别为1.987%(145/7298)和1.364%(63/4618),高于其他职业人群(χ2155.3097,P<0.001);信仰佛教人群患病率1.394%(304/21803)高于无宗教信仰人群(0.329%)(χ2=132.2495,P<0.001)。③Indicator Kriging插值:棘球蚴病患病率高概率区主要分布于阿坝州西部及西北部地区,九寨沟至金川之间狭长地带为过渡地带,过渡地带东部地区是棘球蚴病低概率区。过渡地带随着阈值水平提高向西偏移。④交叉验证:4个阈值患病率Indicator Kriging预测插值估计偏性较小,估计偏差变异度较小,估计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较好。⑤空间聚集性:阿坝州全境内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存在高患病率聚集区(Moran’s I和Getis系数分别为0.36和0.06,二者P<0.001)。⑥影响因素:以海拔高度、生产类型为自变量建立的负二项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PearsonX2=1.0670, AIC=690.1650, BIC=710.1902);海拔高度的回归系数为0.364,P<0.001,生产类型以农区为参考,牧区和半农半牧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9398、0.7377,P<0.001;海拔高度的RR值为1.43914,95%CI为(1.20581,1.73007),牧区和半农半牧的RR值为2.55953和2.09121,95%CI分别为(1.46626,4.45492)和(1.29517,3.38347)。结论①阿坝州西部及西北部流行程度较东部及东南部为重;女性、藏族、牧民、信奉佛教以及受教育水平较低人群患病率较高。②负二项回归模型适用于棘球蚴病流行影响因素分析,海拔高度、生产类型是棘球蚴病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③Indicator Kriging插值方法能较好地预测棘球蚴病流行范围和流行程度,可为其它同类地区流行现状评估提供参考。

二、流行病学在《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行病学在《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大陆非洲猪瘟时空流行特征及传播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非洲猪瘟概述
        1.1.1 非洲猪瘟的病原体
        1.1.2 非洲猪瘟的易感动物
        1.1.3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
        1.1.4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
        1.1.5 非洲猪瘟的诊断
        1.1.6 非洲猪瘟的流行
        1.1.7 非洲猪瘟的影响及防控措施
    1.2 空间流行病学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
        1.2.1 空间流行病学的原理及发展
        1.2.2 空间流行病学领域的研究方法
    1.3 监测预警系统的发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中国大陆非洲猪瘟的空间分布特征
    2.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2.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2.1.2 分析原理和方法
        2.1.3 结果
    2.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2.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2.2.2 分析原理和方法
        2.2.3 结果
    2.3 方向分布分析
        2.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2.3.2 分析原理和方法
        2.3.3 结果
    2.4 小结
3 中国大陆非洲猪瘟的时空格局特征
    3.1 时空聚集性分析
        3.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2 分析原理和方法
        3.1.3 结果
    3.2 方向测试
        3.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2.2 分析原理和方法
        3.2.3 结果
    3.3 小结
4 中国大陆非洲猪瘟贸易交通风险因素分析
    4.1 中国大陆非洲猪瘟与贸易因素的关系
        4.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4.1.2 分析原理和方法
        4.1.3 结果
    4.2 中国大陆非洲猪瘟与交通因素的关系
        4.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4.2.2 分析原理和方法
        4.2.3 结果
    4.3 小结
5 中国大陆非洲猪瘟气候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5.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2 分析原理和方法
    5.3 结果
        5.3.1 模型变量及预测结果
        5.3.2 变量的重要性及贡献度
        5.3.3 MaxEnt模型中各变量的响应曲线
        5.3.4 非洲猪瘟发病的风险地图
    5.4 小结
6 中国大陆非洲猪瘟生物媒介风险因素监测预警
    6.1 系统需求分析
        6.1.1 系统需求概述
        6.1.2 系统建设目标
        6.1.3 用户角色分析
        6.1.4 系统建设可行性分析
    6.2 系统总体设计
        6.2.1 设计原则
        6.2.2 结构设计
        6.2.3 功能设计
    6.3 系统数据库
        6.3.1 空间数据库
        6.3.2 属性数据库
    6.4 系统功能实现
        6.4.1 系统主界面
        6.4.2 地图操作
        6.4.3 数据处理
        6.4.4 决策辅助
        6.4.5 用户管理
    6.5 小结
7 讨论
    7.1 中国大陆非洲猪瘟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7.2 中国大陆非洲猪瘟贸易交通风险因素分析
    7.3 中国大陆非洲猪瘟气候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7.4 中国大陆非洲猪瘟生物媒介风险因素监测预警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裂谷热概述
        1.1.1 病原学
        1.1.2 易感动物
        1.1.3 传播途径
        1.1.4 临床表现
        1.1.5 诊断方法
        1.1.6 流行历史
        1.1.7 防控措施
    1.2 空间流行病学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
    1.3 数学模型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 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1 方向分布分析
        3.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2 分析原理和方法
        3.1.3 结果
    3.2 时空聚集性分析
        3.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2.2 分析原理和方法
        3.2.3 结果
    3.3 小结
4 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当前及未来分布预测
    4.1 数据收集与处理
        4.1.1 媒介分布数据
        4.1.2 环境因子数据
    4.2 Maxent生态位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原理
        4.2.2 建模方法
    4.3 结果
        4.3.1 埃及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2 白纹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3 刺扰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4 淡色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5 致倦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6 三带喙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4 小结
5 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综合风险分析
    5.1 中国裂谷热发生风险分析
        5.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1.2 分析方法
        5.1.3 结果
    5.2 中国裂谷热传播风险分析
        5.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2.2 分析方法
        5.2.3 结果
    5.3 中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分析
        5.3.1 分析方法
        5.3.2 结果
    5.4 小结
6 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仓室模型简介
    6.2 模型设计
        6.2.1 仓室模型结构
        6.2.2 模型空间结构
        6.2.3 常微分方程
        6.2.4 干预措施
    6.3 系统实现
        6.3.1 系统功能界面
        6.3.2 系统模拟演示
    6.4 小结
7 讨论
    7.1 国际裂谷热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7.2 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当前及未来分布预测
    7.3 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综合风险分析
    7.4 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分析
        1.3.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基础
    2.1 动物卫生经济学
        2.1.1 主要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2.1.2 动物卫生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
    2.2 政府管理理论
        2.2.1 动物疫病危机管理
        2.2.2 政府决策理论
    2.3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理论
        2.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2.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2.3.3 动物疫病风险管理
    2.4 传染病动力学
        2.4.1 传染病动力学概述
        2.4.2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文献综述
    3.1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研究
        3.1.1 暴发影响分析
        3.1.2 暴发损失评估方法
    3.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研究
        3.2.1 防控策略效果评估
        3.2.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比较分析
    3.3 动物疫病风险研究
        3.3.1 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评估
        3.3.2 动物疫病风险损失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
    4.1 国内外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与影响
    4.2 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规则
    4.3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法规体系
    4.4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4.5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
        4.5.1 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的关系
        4.5.2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调整与防控策略评估
    4.6 本章小结
5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总体构架
    5.1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
    5.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构架
    5.3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内容构架
    5.4 本章小结
6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应用
    6.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与防控策略
        6.1.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
        6.1.2 当前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
    6.2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目标与策略方案
        6.2.1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
        6.2.2 防控计划目标与策略方案
    6.3 EBCR分析法评估框架与内容
    6.4 免疫策略评估指标体系
    6.5 本章小结
7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实证研究
    7.1 数据及来源
        7.1.1 数据来源
        7.1.2 数据说明
        7.1.3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
    7.2 动物疫病免疫退出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7.2.1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7.2.2 年均应急储备成本
    7.3 动物疫病继续强制免疫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7.3.1 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实施成本
        7.3.2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7.4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评估
        7.4.1 损失评估方法
        7.4.2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体系
        7.4.3 历史暴发损失值评估
        7.4.4 疫点数与损失值
    7.5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
        7.5.1 模型构建
        7.5.2 系统演化
        7.5.3 参数估计
        7.5.4 数据拟合
        7.5.5 基本再生数
        7.5.6 免疫退出后风险计算公式
        7.5.7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结论
    7.6 不同策略下风险损失值预测
    7.7 EBCR分析法评估结果
    7.8 本章小结
8 主要研究结论、建议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启示
        8.3.1 EBCR分析法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8.3.2 构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评估系统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思路
    1.3 创新点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研究综述
        2.1.1 国内研究综述
        2.1.2 国外研究综述
    2.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政策
        2.2.1 法律法规建设
        2.2.2 政策发展
    2.3 小结
3.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体系
    3.1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的主要内容
        3.1.1 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
        3.1.2 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
    3.2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基础
        3.2.1 成本收益理论
        3.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3.2.3 条件价值估值法(CVM)
        3.2.4 交易费用理论
        3.2.5 人力资本理论
    3.3 小结
4. 动物疫病经济学损失评估
    4.1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内容
        4.1.1 按损失主体划分
        4.1.2 按损失范畴划分
    4.2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方法总结
        4.2.1 成本收益分析法
        4.2.2 层次分析法
        4.2.3 市场价值法
        4.2.4 投入产出模型
        4.2.5 海因里希法
        4.2.6 计量经济模型
        4.2.7 其他经济学分析工具与方法
    4.3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4.3.1 基本指标选择方法
        4.3.2 评估指标
        4.3.3 评估指标体系
    4.4 小结
5 动物疫病经济损失评估创新方法——“标准单位疫病法”
    5.1 “标准单位疫病法”的概念
        5.1.1 标准地区
        5.1.2 标准疫病
    5.2 “标准单位疫病法”的特点
    5.3 “标准单位疫病法”的评估指标体系
        5.3.1 动物疫病的经济社会影响分析
        5.3.2 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5.3.3 损失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
    5.4 标准地区损失评估
        5.4.1 经济损失
        5.4.2 社会损失
        5.4.3 环境损失
    5.5 非标准地区损失评估
    5.6 非标准地区损失调整
        5.6.1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分析
        5.6.2 疫病程度系数
    5.7 “标准单位疫病法”实证分析——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
        5.7.1 标准地区疫病损失评估
        5.7.2 非标准地区疫病损失评估
    5.8 小结
6 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
    6.1 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理论主要内容
        6.1.1 扑杀措施的经济学评估
        6.1.2 政府强制免疫的经济学评估
    6.2 动物疫病防控决策评估: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
        6.2.1 我国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与相关政策
        6.2.2 防控措施决策评估的理论依据
        6.2.3 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决策评估的主要内容
    6.3 小结
7 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成果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科研成果
    项目经历
致谢

(7)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传染病动力学建模与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与选题
        1.1.1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面临严峻挑战
        1.1.2 传染病动力学建模为重大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2 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分析
        1.2.1 仓室模型
        1.2.2 网络模型
        1.2.3 基于Agent模型
        1.2.4 集合种群模型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社会接触的拓扑结构及形成机制
    2.1 引言
    2.2 社会网络模型概述
    2.3 社会网络拓扑特征的形成机制研究
        2.3.1 引言
        2.3.2 模型及方法
        2.3.3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结构化人群中的传染病传播动力学
    3.1 引言
    3.2 结构化人群中的传染病动力学研究
        3.2.1 疾病自然史参数的确定
        3.2.2 模型与方法
        3.2.3 结果分析
    3.3 个体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
        3.3.1 个体健康行为实证
        3.3.2 带有社团结构的接触网络及SIR动力学
        3.3.3 个体自适应行为模型
        3.3.4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社会接触网络上的免疫策略效果分析
    4.1 引言
    4.2 社会接触网络上的常见免疫策略概述
        4.2.1 确定性免疫策略
        4.2.2 随机性免疫策略
    4.3 典型接触网络上的免疫策略比对分析研究
        4.3.1 引言
        4.3.2 模型与方法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规模人群的传染病疫情宏观分析
    5.1 引言
    5.2 我国传染病疫情概况
        5.2.1 非明显季节性传染病
        5.2.2 明显季节性传染病
        5.2.3 小结
    5.3 疫情暴发的时空环境要素研究
        5.3.1 时空分布
        5.3.2 区域气候环境的影响
        5.3.3 城乡差异
        5.3.4 小结
    5.4 长程旅行者驱动的传染病动力学研究
        5.4.1 引言
        5.4.2 模型与方法
        5.4.3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对埃博拉疫情的计算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对西非埃博拉疫情态势预测研究的总结分析
        6.2.1 埃博拉疫情建模发展回顾
        6.2.2 与遭危区域相关的计算实验
        6.2.3 与风险区域相关的风险评估
        6.2.4 小结
    6.3 对想定北京和广州发生输入性埃博拉疫情的计算实验研究
        6.3.1 疾病自然史相关参数
        6.3.2 模型与方法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中的黄金大米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针对黄金大米的报道及黄金大米中国儿童试验一事的研究
        二、本研究基于的重要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第一章 作为经验性本体的黄金大米
    第一节 黄金大米中β胡萝卜素含量的操作性定义
    第二节 循证公共卫生的作为与局限:黄金大米设计中的有与无
        一、循证公共卫生性质下的“寿命年”基准
        二、证据评价者角色的重叠
    第三节 作为规制性科学的黄金大米
        一、EPA饮用水氯仿标准VS黄金大米β胡萝卜素标准
        二、黄金大米经验意义上的规制性特征
    第四节 关于健康的中心化叙事
        一、病源模式下的简化和量化
        二、关于健康和医疗的中心化叙事
    第五节 经验性本体视野中的黄金大米
        一、经验性本体及作为经验性本体的黄金大米
        二、对经验性本体的伦理质询和风险空间
    第六节 风险社会视域中作为经验性本体的黄金大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黄金大米事件”中行动者的修辞网络
    第一节 事件回顾
    第二节 黄金大米及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
    第三节 修辞网络的构建
        一、研发者的修辞
        二、推广者的营销
        三、试验者的计谋
        四、被选择的身体
    第四节 黄金大米修辞中的经验性风险和结构性风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金大米事件”中生命政治意向之流布
    第一节 黄金大米“神话”的社会建构
        一、围绕黄金大米的安全性和效用建构
        二、被夸大的“营养危机”
    第二节 人体受试中的伦理失范和主体的工具化
        一、切尔诺贝利事故中的伦理形变
        二、黄金大米中国事件与“实验劳动力”
    第三节 负载于黄金大米的帝国想象
        一、从实验室到救助工具——自负式想象
        二、生命政治学中的黄金大米及生物技术
    第四节 生命政治语境下的风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金大米全球推广中的礼物现象学
    第一节 礼物之于技科学的哲学意涵
    第二节 黄金大米礼物性质的本体争议
        一、黄金大米的安全性
        二、黄金大米属于科学还是技术阵营
        三、有关增益性产品的伦理质疑
        四、黄金大米所指向的饥荒类型
    第三节 “礼物”在现实社会层级可能引发的变动
        一、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威胁
        二、转译网络造成礼物性质的变异
        三、专利和搭便车行为对种质和农民劳动的侵占
        四、规则的后续制定带来的负面效应
        五、黄金大米推广背后的小农立场与食品帝国之争
    第四节 礼物现象折射下的风险文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金大米科学传播中的务实与务虚
    第一节 黄金大米交流会上的“专家”话语
        一、虚实之间的“专家”和公众话语
        二、网络直播和晚宴中的表征行为及其规范性质询
        三、再造声势——新一轮黄金大米品尝会
    第三节 在华中农业大学针对黄金大米的重磅辩护
        一、专家系统的话语
        二、官员的科普和针对第三人(The Third Person)的媒介建构
    第四节 卢大儒和崔永元的复旦激辩
        一、关于黄金大米的卢崔之争
        二、崔卢之争之于科学传播的启示
    第五节 黄金大米的欧洲和东南亚巡游
        一、欧洲游的举措
        二、亚洲巡游中的权威者游说
    余论 黄金大米中的科学传播转向与风险传播
第六章 重审黄金大米等转基因的视角——食品哲学和制度之争
    第一节 营养增强型转基因食品——一种食品哲学观
        一、转基因强化食品的哲学困境之一
        二、转基因强化食品的哲学困境之二
    第二节 农业自主与食品帝国
        一、小农阶级与食品帝国
        二、食品帝国与全球卫生治理
        三、新小农阶级的优势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多尺度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大尺度区域的生态区初步划分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时空特征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山区钉螺孳生地环境因素研究及预测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个人水平血吸虫病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10)四川省阿坝州棘球蚴病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棘球蚴病分类及危害
        1.2 棘球蚴病流行现状
        1.3 棘球蚴病影响因素
        1.4 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5 我国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研究
        1.6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目标
        2.1 总目标
        2.2 具体目标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阿坝州棘球蚴病分布特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资料来源
        2.3 数据库构建
        2.4 分析方法
        2.5 分析软件
    3 结果
        3.1 人体棘球蚴病患病率
        3.2 家畜棘球蚴病患病率
        3.3 犬棘球绦虫感染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阿坝州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指示克里格插值预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资料来源
        2.3 数据库构建
        2.4 分析方法
        2.5 分析软件
    3 结果
        3.1 棘球蚴病地区分布图
        3.2 患病率分布检验
        3.3 Voronoi图分析
        3.4 棘球蚴病趋势分析
        3.5 棘球蚴病变异函数模型拟合
        3.6 棘球蚴病患病率Kriging插值预测
        3.7 棘球蚴病的空间聚集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阿坝州人群棘球蚴病流行影响因素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资料来源
        2.3 数据库构建
        2.4 分析方法
        2.5 分析软件
    3 结果
        3.1 单因素相关分析
        3.2 负二项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
        3.3 负二项回归模型的建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小结
    1 主要结果
    2 创新点
    3 研究意义
    4 存在不足
    5 今后研究的几点建议
致谢
附录
    发表论文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简报
论着
    参考文献

四、流行病学在《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世界卫生组织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问题的处置[D]. 吴娴.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大陆非洲猪瘟时空流行特征及传播风险研究[D]. 别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4]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D]. 刘博洋.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D]. 廖祺. 武汉大学, 2017(06)
  • [6]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D]. 曾恒. 武汉大学, 2016(06)
  • [7]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传染病动力学建模与案例研究[D]. 徐致靖.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5(10)
  • [8]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中的黄金大米事件研究[D]. 韦敏. 南京大学, 2015(05)
  • [9]多尺度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刘璐.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2014(03)
  • [10]四川省阿坝州棘球蚴病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D]. 齐颜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08)

标签:;  ;  ;  ;  ;  

流行病学在《实施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