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创新:新世纪器官发展的战略选择

结构创新:新世纪器官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结构创新:新世纪机关报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晶[1](2020)在《《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文中认为《人民日报》是党的机关报,社论作为机关报园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进行诠释。1989-200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新的挑战,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到了历史前台。此时期的《人民日报》社论紧紧跟随社会发展潮流,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展展开,是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众化的重要平台。《人民日报》社论重点围绕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释:第一,积极宣传解读如何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积极解读如何推进先进文化前进的内涵,阐释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优秀文化繁荣的路径和要求;第三,对如何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各项政策方针的宣传。《人民日报》社论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潜移默化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优秀理论,在宣传和推动党的工作和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民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人民日报》社论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思想进行了广泛宣传,深刻阐释了科技军事思想改革思想、“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变革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推进了军事理论思想的大众化。第五,《人民日报》社论还积极报道跟进了祖国统一进程,积极宣传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推进了“一国两制”“互利共赢”思想的深入。在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经验为:保持鲜明立场,传递主流声音;抓住主要问题,传播时代特色;语言风格严谨,释放语言力量。其主要启示为:注重传播渠道的立体化,加强报刊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理论的宣传要符合实际,服务群众;理论的宣传要保持先进性与时代性。《人民日报》社论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渠道,在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众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结梳理《人民日报》社论在1989-2002年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充分认识《人民日报》社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要地位,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挥《人民日报》社论的舆论引领功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浩[2](2020)在《《新华日报》创刊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华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在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初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主张、政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突破了蒋介石政府对国统区舆论的“一统天下”,为中国共产党争得了舆论话语权,被誉为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又一个方面军。《新华日报》创刊初期,中国的抗战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动,日本帝国主义无力继续发动全面的大型战役,转而以政治诱降为主,以防共为由拉拢蒋介石,意图使其放弃抵抗。蒋介石当局随之制定反共方针,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舆论阵地,在同国民党顽固派坚决斗争的同时,亦十分注重以新闻舆论为武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图谋,赢得了国统区民众的支持。在宣传工作中,《新华日报》始终坚持以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宣传工作的首要方针,将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战略地位的认知与解读传递给国统区民众,对国民党当局分裂、倒退的反动行为予以严厉批评。在展现中国共产党为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的同时,亦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国统区抗日救亡运动的指示,对工农群众运动、学生运动与妇女运动予以方法论的指导。同时,《新华日报》创刊初期着重对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主张与抗战实绩进行了宣传与报导。通过批判“亡国论”与“速胜论”坚定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念,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全面抗战路线等战略主张,并且通过同国民党之间的舆论战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在《新华日报》创刊初期,重塑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也成为了报纸重要的宣传任务,报纸由此树立了中国共产党抗日、进步、民主的政党形象。总之,《新华日报》创刊初期的宣传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主办全国性大型报刊积累了宝贵经验,不仅完成了党与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对今日之新闻舆论工作亦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郝俊霞[3](2019)在《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文化领导权作为政党领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备受关注。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文化领导权概念,但他们关于文化的论述无疑蕴含着深刻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思想,并将这一思想推进到新阶段,形成了文化领导权理论。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列宁生前的着作、书信和文稿等历史文献,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方法,勾画出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形成条件、基本内容、特征及实现路径图景,坚持实事求是和联系发展的观点评价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内容及其丰富,基本思想熠熠生辉。在21世纪的中国,要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是我们必须着重领会并在实践中善加运用的锐利思想武器。列宁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呼唤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出现。列宁所处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在矛盾激化,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土壤和条件。俄国早期工人运动热衷于自发性经济斗争,以增加工资、改善工作条件等作为主要斗争目标,认识不到沙皇专制制度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根源。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唤醒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使自发性经济斗争上升为自觉性政治斗争。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识到能否成功执政、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完全胜利,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至关重要,文化因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由此可知,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是列宁从实际出发,在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实践中做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贡献。文化领导权问题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战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战的战场,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俄国的早期工人运动,工人阶级长期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要帮助他们从资产阶级思想羽翼下解脱出来,并摆脱资产阶级思想带来的危害,工人阶级迫切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斗争。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到列宁时期,己经经历了肯定、否定和中性化的过程。列宁在批判民粹主义、经济派等错误思潮中,不仅阐释了意识形态概念的阶级性,还首创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弥合了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之间原有的裂缝,使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意识形态概念完成革命性改变,创造性地赋予意识形态概念褒义色彩,构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至此,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产生,成为指导俄国革命运动的理论先导。工人阶级自身不会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能从外部灌输。科学理论要掌握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政党肩负着历史重任。列宁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俄国政党创建任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部队,围绕不同时期中心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实施路径,建立和巩固了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革命时期,以宣传鼓动方式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思想领域,与资产阶级争夺话语权,唤醒民众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非常时期,以宣传鼓动说服农民将手中多余粮食上缴国家,帮助新生苏维埃政权渡过了难关;和平建设时期,以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宣传口号,激发了广大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动性。创办报刊作为另一种常态的实施路径,革命时期,创办报刊占领舆论阵地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和平建设时期,报刊主要起到社会教育作用,激发广大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和平建设时期,列宁认识到落后的文化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成为迫切任务之一,但无产阶级文化不会凭空产生,只能在继承旧社会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文化建设和批判地利用文化遗产成为和平建设时期巩固文化领导权的主要实施路径。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各种错误思潮的出现造成了党内外思想混乱。列宁坚决回击各种错误思潮,肃清它们的影响,扞卫了马克思主义,为革命胜利唤醒了民众并奠定了阶级基础,为和平建设时期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加入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成功地将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转化为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并引领广大民众为之奋斗。当然,文化领导权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探寻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时,要深刻认识到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阶段性和连贯性统一、批判性和建设性统一、本土性和国际性统一的辩证关系,并且在实践中科学地驾驭这些关系。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重温列宁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若解决不好,会使党执政合法性出现认同危机,中国共产党要继承、丰富和发展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将其作为锐利思想武器在实践中善加运用。一要无产阶级政党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依据时代特点和工作重心,采取灵活多样的路径建立和巩固文化领导权,为说服俄国、夺取俄国和管理俄国起到价值引领作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更要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发挥文化领导权在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思想引领、价值支撑作用。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本国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提供了实践范式。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结合,实现了站起来到富起来到迈向强起来的伟大征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态势仍然存在,中国共产党仍需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依据时代特点不断开拓理论新境界;三要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列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创立了世界上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也创建了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使苏联在正确方向指引下取得了重大科学文化成就,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指引下,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社会主义实践与社会主义文化的良性互动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四要坚持和改善宣传的“灌输”-方式。“灌输”贯穿在列宁文化领导权实现的整个过程中。但列宁的“灌输”不是强制性灌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将灌输内容以灌输对象熟悉的事例、语言和风格融合,达到灌输效果。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既要坚持列宁灌输理论的基本原则,也要依据时代特征改善灌输方式,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

禹辉映[4](2019)在《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在探索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性自觉。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的奋斗史,内在地包含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探索史。同历史对话,认识历史,把握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及未来走向。新时代做好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工作,就有必要对党管党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党内政治生态,就是指以党员及党组织为“生命载体”,以党内政治生活、政治关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运行机制,所形成的一种总体性或普遍性的发展状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就是指政党为完成自己历史使命而借助一定力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党员及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建设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环境为旨归,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政治关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实践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和学说。回顾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探索实践并非一帆风顺,既有辉煌的成就,也遭遇过一些严重挫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探索发端于党创立时期,这一时期面貌一新的党内政治生态初具雏形;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成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背景,右倾错误对党内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危害,党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新道路形成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出了新要求,党在总结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理性自觉,党内政治生态逐步向好;全面抗战时期,面对新的政治形势,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工作出现了新局面,优良党内政治生态基本形成;解放战争时期,党面临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新气象,伴随着一系列有效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做法的实施,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清朗。建国初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面临新场域。面对建国后党内政治生态出现的新情况、新任务,党采取了一系列建设党内政治生态的新举措,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态呈现良性发展的新状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受到损害,党内政治生态风险开始显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党内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党内政治生态危机凸显。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采取了一系列重塑党内政治生态的果断措施,党内政治生态重塑成效显着。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随着一系列党的建设措施的实施,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得到修复,政治生态建设成就显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过去长期积累的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清除,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针对党内政治生态问题,党采取了一系列从严管党治党新举措,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正在形成。考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七条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一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二是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三是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四是落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责任,五是坚持突出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六是坚决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和反对腐败,七是健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制度体系。新时代继续做好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就有必要汲取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成功经验,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工作,在实践中坚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杨昊千[5](2019)在《西安城市文化与新闻报刊事业关系研究(1931-1945 )》文中指出报刊作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介和城市现代化的引擎,为舆论宣传阵地和城市公共空间提供着思想言论,同时在启迪民智、传播思想、城市更新等方面积极作用明显。其现代化过程也直接或间接呈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城市精神文化风貌,是研究近代城市社会文化史的重要资料。西安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中绕不过的城市样本,同样具有报刊业发展的历史沉淀与文化基因。本文即以近代中国十四年抗战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作为城市研究样本。采用城市文化与媒介文化互动的视角,通过跨学科研究法、历史文献考证法研究城市文化与新闻报刊事业发展历程,对西安城市文化与报刊业的关系进行宏观考察。以期呈现“陪都时间”与“抗战时期”西安的城市景观、文化空间与历史情境,丰富关中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进而透析近代城市媒介文化的发展状况与传播进程,重新认知城市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性想象。本文分为《绪论》《西安城市发展历程与新闻报刊事业进程》《西安城市现代化与新闻报刊事业共进》《西安城市文化与新闻报刊事业的互动》《结语》共五部分进行相关问题探讨。正文第一章《西安城市发展历程与新闻报刊事业进程》从城市史的维度对西安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进行“长安、西安、西京”三个主要阶段的划分及回顾,进而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变迁进行分析。同时从新闻传播史的维度对抗战前后西安报刊业发展进程分阶段进行考察。侧重对抗战时期报业的成长背景、历史演变、发展特征与深远意义进行了宏观整理与分析。第二章《西安城市现代化与新闻报刊事业共进》以民国政府“开发西北”“西京计划”为两个主要切入点,通过对经济、人口、文教、规划等因素的考察,对城市文化发展的物质层面进行探讨。进而揭示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报刊业及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从现代性视角论述报刊事业在业态层面的现代化启程。第三章《西安城市文化与新闻报刊事业的互动》则着眼在城市文化与媒介文化在城市文化精神层面的互动,分析新闻报刊业在广告、副刊、社论等层面对市民文化的推动,社会各界笔下的城市现代化叙事、媒介如何承载与呈现城市记忆等议题,从而探讨城市文化与新闻报刊业所塑就的媒介文化如何形成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其城市文化具有典型性、复杂性和时空性,存在着历史品质与地方力量,历史文化是西安的城市根基与灵魂。在近代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语境中,以报刊为代表的媒介文化与城市文化关系密切,其本身亦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与报刊间存在着立体、生动、多元的互动关系,深刻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近代报刊的观察与解读正是对城市现代性的重新想象与呈现,进而推动城市文化在物质、制度、行为、心态等文化层的发展。而城市也将近代报刊业纳入城市变迁与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之中,为其繁荣发展创造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在两者彼此的关照与互动中,城市文化得以不断丰富与延续。本文对西安这座“坐标式”城市近代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考察与探讨,也是对城市文化与媒介文化研究的学术前景与现实意义的一次深度思考。

陈锐[6](2019)在《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葛兰西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20世纪初期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活动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任意大利共产党的总书记。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大利的忠实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葛兰西在参与和领导意大利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意大利的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对意大利共产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宝库。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党学说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发展成果,其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发展史上一个新的、有机的构成部分,不仅从理论上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体系,而且在实践上也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重要的参考。本文在深入研读葛兰西经典着述、认真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整体性视域出发,以葛兰西对无产阶级政党问题的深度思考为主线,对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形成条件、发展脉络、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历史贡献及历史局限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以期努力探索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关于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理论体系和框架。本文由导论、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是文章整体架构的概括性呈现,该部分涉及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等问题。正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形成历史条件进行了分析。该部分在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基础上,考察了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形成的主客观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为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意大利无产阶级的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兴起为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党思想的继承、对意大利本土思想家政治思想及其他有关理论家思想的批判性借鉴和吸收为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前提;葛兰西个人的品性修养是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形成的内在主体因素。第二部分对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历史分期进行了考察。研究人物的思想,首先就要结合人物的生平经历弄清楚该思想形成发展的轨迹,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基于此,该部分首先分析了对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进行历史分期的必要性、标准、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将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形成发展的演进脉络划分为了孕育、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五个历史时期。第三部分全面深入地论述了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基本内容。该部分立足于整体性视角,主要从党的基本性质是“现代君主”、党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实践哲学”、党的基本任务应当是争夺“领导权”、党的组织原则是“‘有机的’民主集中制”、党的革命战略应当采取“阵地战”、党的斗争策略是建立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党在处理与共产国际及国内外其他党派的关系应当遵从独立自主的原则等七个方面,概括和归纳了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研究中的重中之重,目的就是为了在全面、系统、深入地挖掘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力图探析出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本质内核,从而呈现出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丰富内涵。第四部分从总体上对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进行了客观评析。该部分认为,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属性、坚持“绝对的历史主义”原则、研究重心转向上层建筑和呈现出“总体性”的逻辑主线等;在历史贡献方面,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不仅创新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还为意共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供了借鉴;同时,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也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命题的理解稍显偏颇、对经济基础作用稍显重视不足、对相关问题的探索构想多于实践等不足之处。最后是结语部分,从整体上对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对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荣翌[7](2017)在《《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党报的生命线。从红色年代到融合时代,党报新闻实践活动的理念内容历经更迭,形式手段更是发生了颠覆性、创造性的剧变。在瞬息万变的媒介镜像中,有一根红线自始至终贯穿着党报历史,那就是党报的群众路线。在新闻活动中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多方位实践群众性原则,是党报的立身之本、活力之源。在深度融合与市场化的媒介语境下,回顾党报群众路线的历史实践,探讨这一党报基因的时代传承,紧握这根党报文化品格的血脉,应是一项长期课题。群众路线是一条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路线。它既是为党服务的路线,也是为人民服务的路线,这与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契合。同时,这与《人民日报》“既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的定位不谋而合。《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和广大人民的报纸,理所当然地成为党报群众路线实践中的“领跑者”,将群众路线贯穿在各时期、各阶段、各环节的新闻实践活动中,书写了党报群众路线的实践范本。因此本文将《人民日报》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聚焦《人民日报》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党报个体,围绕党报群众路线这一重要主题,在大量相关历史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6)中一千余篇报道进行量化统计或文本分析,结合与人民日报社工作人员的访谈交流,力图系统呈现《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历史图景与时代面貌。研究工作致力于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日报》如何将抽象的党报群众路线具体化为新闻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历史规律?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基本模式和核心环节是什么?实践动力包括哪些因素?党报群众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之间关系如何?新的媒介环境为党报群众路线赋予了怎样的时代内涵?传承群众路线这一党报血脉的当代价值何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展开了层层剥茧式的论述。围绕《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这一中心,各相关侧面由一点发散、以扇形打开,各章节之间基本呈并列式结构。第三章至第五章将群众路线实践的完整体系拆分为通讯员、读报组、读者来信、批评与自我批评、群众言论等不同环节和要素,分别呈现《人民日报》在制度保障、内容生产、作风建设等各方面如何保证党报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第二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则是每章剖析一个群众路线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土地改革、“走转改”活动、教育实践活动等标志性事件中的群众路线实践来说明问题。这样,党报群众路线这一抽象概念就在《人民日报》的各种具体新闻活动中具象化、具体化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文将各个时期的《人民日报》均纳入研究范围,但并不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对各个时期内的《人民日报》活动逐一分期描述,而是依据《人民日报》在群众路线实践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结构全文,打破时间界限,打通历史空间,再围绕每个问题对各时期的活动材料择其典型、信手拈来,不求绝对完备、面面俱到。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研究对象和问题、选题意义、内容框架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和综述,并对选题涉及的关键核心概念予以界定;第二章关注农村办报时期的《人民日报》如何通过参与土地改革、设立大众黑板等途径,在乡村传播中践行党报群众路线,并将历史经验联系新时期以来的对农传播和农村报道;第三章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的通讯员、读报组、读者来信三大工作,如何合力为群众办报这一核心原则提供制度保障、搭建制度框架,并呈现这三大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第四章探析《人民日报》如何运用报纸批评这一武器,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群众监督,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报传统,并对新时期以来的舆论监督与传统的报纸批评展开辨析;第五章聚焦《人民日报》核心业务——评论创作中的群众路线实践,集中研究了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群言型评论中的群众性评论生产;第六章从党报宣传党的群众路线和自我践行群众路线两个方面出发,以《人民日报》先后在“走转改”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报道活动为例,探讨党报群众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七章考察媒介技术因素对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影响,呈现融合时代的底色上,“互联网+群众路线”和“互联网+新闻生产”为党报群众路线实践赋予的新色彩;第八章结语部分在前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分析,归纳出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基本模式、主要动力、嬗变轨迹等历史规律,并将落点置于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当代价值,为今后的党报活动提供思考角度。最后一章也是全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群众办报是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核心,通讯员制度、读者来信、批评与自我批评构成了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党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需要,通过增减一些环节和要素,比如农村办报时期的大众黑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读报组、新时期以来的群言型评论,以及媒体融合时代的用户生产内容,构成不同阶段的群众路线实践模式。第二,群众运动、新闻改革、媒介技术和党内建设构成了党报群众路线的主要实践动力。其中,群众运动和党内建设属于政治性主导的外部动力,新闻改革和媒介技术则是出于媒介自身发展需要的内生动力,在不同历史时期,四种动力因素的力量对比有所变化。第三,在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对象、实践目的、实践方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嬗变。群众从一个阶级概念发展到一个民主政治概念,内涵与外延都极大拓展;实践群众路线的目的从政治本位过渡到以人为本,人本意识显着增强;实践群众路线的姿态也随之从自上而下的发动到主动贴近,群众的主体性明显提高。第四,党报实践群众路线的当代价值在于唤起新闻学界与业界的“双重自觉”,即中国新闻媒体实践的伦理自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理论自觉,为当下中国新闻界治理媒介伦理失范、增强文化理论自信提供了根本思路。

罗奥[8](2017)在《《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青团自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它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冲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前列,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充分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它团结青年,教育青年,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和建设人才。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处于不断调整、改进中。新世纪以来,社会更加开放,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共青团面临组织弱化的困境。于此,共青团亟须学习新的宣传理念,改进政治宣传工作,推动团的全面改革,提高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研究对共青团政治宣传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实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海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等几方面内容。第一章研究了中国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的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回顾了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和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共青团政治宣传与中国革命、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从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创办过程与发展过程中梳理出其政治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青年报》所发表的社论总述:笔者梳理、统计并简要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总体情况。其主要包括对《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中国青年报》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和《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等的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笔者梳理、分析、比较了建国头十七年时期、极“左”时期、1978—2000年、2000—2013年四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分布特点、社论的内容特点和社论的语言风格特点等。第四章讨论了《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梳理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直接转载中央党报和地方党报的情况。具体包括转载社论的数量、话题和发表的时间等。其次,笔者对比研究了针对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和党报社论的异同,具体包括事件的话题、社论语言风格等。第五章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展望:总结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政治宣传理论滞后、宣传主题单调、服务意识淡薄、宣传载体单一等。根据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发展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推进共青团政治宣传大众化;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去推进共青团组织改革;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广泛开辟宣传渠道。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结论作出概括。

刘长军[9](2016)在《《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文中提出自党的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连续出现在党的一些重要的会议和党的决定之中。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实践进行指导,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目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关键时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来凝聚全民族共同思想基础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进行得如何,既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关乎党的执政合法性。研究历史重在映照当代。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这一时段,从党报切入,回顾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简要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考察《人民日报》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等理论的宣传;另一方面紧紧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重点考察《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与推动。本文在具体研究中发现《人民日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时刻突出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鲜明特色,在宣传理论的时候强调学理论是用来指导具体实践的,在宣传和推动党的中心工作中时刻不忘记解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考察,本文总结梳理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及凝练了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由此完成了研究历史照映当代的研究价值。本文共分为9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该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第2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办党报出发,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创办党报的历程,梳理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过程。第3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以及社会领域的实际出发,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同时简要回顾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进程。第4章围绕着《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进行考察:一是介绍了《人民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二是梳理了《人民日报》如何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运用;三是考察了《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载体的宣传;四是介绍了《人民日报》与其他媒介联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推进。第5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一是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二是结合党的中心任务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传播了以“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体系;三是结合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心任务宣传了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四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本载体《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发行以及受到国内外欢迎的盛况。第6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宣传与推动:一是针对城市工人和干部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动党对工人和干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活动;二是针对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信心:三是助推城市的建设;四是宣传和配合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第7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建立的宣传与推动。第8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效:一是有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二是推动了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第9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一是分析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局限性;二是总结提炼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存在的现实启示。

周钢[10](2016)在《困境与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者和业者关注的热点之一。从学术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报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西方媒介融合理论和经验的阐释和讨论,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西方媒介融合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媒介组织,需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从实务层面来看,当下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呈现出蓬勃态势,但传统报业如何与新兴媒体融合,尚无统一的定论和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现阶段中国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呈现出某种“理论指导缺失”和“实践路径迷失”的“无力”镜像。为改变这种“无力”状况,需要通过融合发展来打造和培育中国传统报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特定一类媒介组织——省级党报集团,作者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访谈等方法,将核心竞争力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将“融合发展”作为研究出发点。作者认为,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融合发展是手段,裂变是路径,最终结果是要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第一章提出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提出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阐述研究创新点和难点。在研究思路和框架这一节,作者建构了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环境组合分析模型,这一组合分析模型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第二章对省级党报集团发展溯源、演进历程及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图景式的勾勒。第三章对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环境组合分析模型进行论述,该模型包括外部环境PEST分析、外部产业环境“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内部环境核心要素分析、融合发展SWOT分析。作者强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两大内容,由核心人才、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流通渠道、营销力、企业文化六个要素构成。通过信息、人力、财力、物质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打造“核心人才+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流通渠道+营销力+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内部闭环。作者对31位新闻传播学者和业者进行了网络访谈或面谈,第一类被访者来自9省(市)14所高校的15位新闻学院教师;第二类被访者来自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15位新闻从业者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1位新闻从业者。从访谈中抽取共同的认知作为重要论据,以支撑作者的观点。第四章以部分省级党报集团案例为基础,结合被访者的共识,从“外部宏观环境与核心要素”、“外部产业环境和核心要素”双视角检视了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制度、区域、行业壁垒与核心人才培育制约;技术壁垒与融合新闻流通渠道不畅;融合用户消费取向变化与互联网思维缺失;替代品压力与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滞后;广告客户压力与营销力、盈利模式单一第五章强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应在“党委和政府——省级党报集团——新闻从业者——受众——互联网企业或新媒体公司”五维作用力下进行,保持一种平衡和互动,形成一种合力和正协同力等。这种融合发展应紧紧围绕“双力”(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进行裂变,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作者针对现存问题,从五个层面梳理出突破路径:党委和政府宏观层面的理念转变和规制变革;报业组织中观层面的内容生产融通一体、内在企业文化融合、探索多种盈利模式、优化新闻流通渠道、搭建开放技术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转企改制助推融合;新闻从业者个体微观层面的强化“互联网思维”;受众微观层面的提升媒介素养、改变“刻板印象”;互联网企业或新媒体公司微观层面的技术共享、合作共赢。按案例呈现、访谈共识、理论阐释的先后顺序对这些突破路径进行论述。在党委和政府层面,按“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放手什么”的逻辑层次进行梳理;在报业组织层面,按自身“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强化什么”的逻辑层次进行梳理。作者以突破路径所呈现的指标为基础,建构了一个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操作流程。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作者对13位新闻传播学者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17位新闻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目前的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出的数据分析结果值得省级党报集团进行融合发展裂变时重点关注。第六章通过聚焦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融合发展的个案,采取深度访谈法,对该集团融合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现实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现实困境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之困;新闻内容生产之困;经营盈利模式之困,这些符合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现实困境的共有特征。对该集团融合发展的应对之策进行了案例分析,认为《湖北日报》通过探索融合新闻内容生产、《楚天都市报》通过新闻生产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重组、网络媒体通过拓宽流通渠道与提升营销力分别进行了变革。针对现实困境,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荆楚网等网络媒体变革的基础上,对该集团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案例分析。具体路径有:在新闻内容生产上进行流程再造;搭建服务开放的融合新闻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刚柔并济;创新扩展融合技术;拓展盈利模式、多元“跨界”。作者指出:该集团摆脱困境的应对之策与省级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发展打造“双力”(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的路径是一致和吻和的,且这些具体路径对国内其它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七章为结论和讨论,作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对于国内所有省级党报集团乃至中国各级报业组织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尚需在业界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大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力度,还应选取更多的省级党报集团进行比较研究或个案研究。

二、结构创新:新世纪机关报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构创新:新世纪机关报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人民日报》社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人民日报》社论
        1.《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作用
        2.《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含义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三)《人民日报》社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1.《人民日报》社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任务
二、《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
    (一)对发展先进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宣传阐释
        1.宣传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大力宣传国有企业改革策略
        3.深刻解读农村改革方针
        4.积极宣传人才强国战略
        5.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战略
        6.深刻阐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思想
        7.积极宣传西部大开发战略
        8.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对发展先进文化重要思想的宣传阐释
        1.积极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要思想的宣传
        1.积极宣传党建思想
        2.阐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强调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四)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思想的宣传
        1.宣传科技军事改革思想
        2.宣传“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变革思想
        3.宣传信息化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五)对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的宣传
        1.积极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2.积极宣传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
三、《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
    (一)《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1.保持鲜明立场,传递主流声音
        2.抓住主要问题,传播时代特色
        3.语言风格严谨,释放语言力量
    (二)《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1.注重传播渠道立体化,加强报刊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2.理论的宣传要符合实际,服务群众
        3.理论的宣传要保持先进性与时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新华日报》创刊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新华日报》的历史使命与宣传方针
    一、《新华日报》的创刊及其背景
        (一)全面抗战的爆发与国共的第二次合作
        (二)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战略调整
        (三)《新华日报》在南京的筹备
    二、《新华日报》的历史使命
        (一)宣传党的抗战政策、路线与主张
        (二)支持抗战,反对一切阻碍抗战的阴谋
        (三)巩固团结,成为全国民众的喉舌
    三、《新华日报》的宣传方针
        (一)向全国各党部传达党的政策与工作指示
        (二)宣传鼓动工作的通俗化、民族化、大众化
        (三)公开宣传马列主义,指导国统区的统战工作
第二章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一、阐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与主张
        (一)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
        (二)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三)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内容
    二、展现中国共产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
        (一)营造新闻与文化界统一战线的团结局面
        (二)呼吁民众投身于国际统一战线建设
    三、传达中国共产党对国统区抗日救亡运动的指示
        (一)强调工农群众的革命柱石作用
        (二)指导学生救亡运动,号召学生运动群众化
        (三)指明国统区妇女救亡运动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主张与抗战实绩
    一、坚定中国军民抗战信念
        (一)批判“亡国论”,坚定民众抗战信念
        (二)驳斥“速胜论”,坚定持久战战略
    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与战略主张
        (一)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抗战路线的探索与表述
        (二)《新华日报》对全面抗战路线的坚持与贯彻
        (三)详细介绍游击战主张及其战略地位
    三、通过同国民党的舆论战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
        (一)同投降主义展开论战,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
        (二)回应国民党对统一站线的质疑与污蔑
第四章 重塑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政党形象
    一、破除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污蔑
        (一)塑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形象
        (二)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真实战绩
    二、向外部世界与国统区民众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二)树立抗战、民主的政党形象
第五章 《新华日报》创刊初期宣传工作的成效与历史经验
    一、《新华日报》创刊初期宣传工作的成效
        (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团结
        (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
        (三)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记者工作
    二、《新华日报》创刊初期宣传工作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围绕党的工作中心开展宣传
        (二)注重宣传策略与技巧的应用
        (三)重视同读者群体的沟通互动
    三、《新华日报》创刊初期宣传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创刊初期受到王明右倾错误的影响
        (二)创刊初期对宣传客体认识不够清晰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化领导权相关问题阐释
    第一节 文化
        一、文化概念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概念
    第二节 领导权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权概念
        二、威廉斯的领导权概念
        三、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领导权概念
    第三节 文化领导权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第二章 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形成条件
    第一节 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十月革命前革命斗争亟需科学理论指导
        二、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建设凸显文化的作用
    第二节 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学说提供了思想依据
        二、对早期民粹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继承
        三、对普列汉诺夫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 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形成的个人素养
        一、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具有敢于批判的精神
        三、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第三章 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第一节 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相关问题阐释
        一、列宁文化概念的多语境性质
        二、列宁的领导权意蕴
        三、列宁文化领导权解读
    第二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核心
        一、意识形态概念演变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确立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特征
    第三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实施主体
        一、工人阶级运动迫切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引领
        二、无产阶级政党能够引领工人运动
        三、无产阶级政党以文化领导权引领工人运动
    第四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实质
        一、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无产阶级政党理想信念转变为社会理想信念
    第五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特征
        一、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
        二、阶段性和连贯性统一
        三、批判性和建设性统一
        四、本土性和国际性统一
第四章 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文化领导权的建设路径
        一、宣传鼓动占领思想阵地
        二、创办报刊占领舆论阵地
        三、文化建设提升文化素养
        四、利用“文化遗产”巩固文化领导权
    第二节 在回击错误思潮中扞卫马克思主义
        一、与党内取消派和召回派斗争
        二、批判经验批判主义
        三、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
        四、批判伯恩斯坦修正主义
        五、十月革命胜利后对错误思潮批判
第五章 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在当代中的发展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建设
        一、坚持无产阶级政党文化领导权主体地位
        二、发挥政党领袖擎旗手作用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号召力
    第二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第三节 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一、无产阶级政党要有高度文化自觉
        二、社会主义实践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良性互动坚定了文化自信
    第四节 坚持和改善宣传工作的“灌输”方式
        一、坚持科学灌输
        二、坚持因材施教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释力
        三、坚持理论宣传与民众诉求结合增强灌输实效
        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灌输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及其结构特征
        一、政治生态的概念界说
        二、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
        三、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结构
        四、党内政治生态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及逻辑架构
        一、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客体
        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动力
        五、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目标
    第三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思想
        二、列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思想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探索
        一、党创立时期的特点及其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要内容
        三、面貌一新的党内政治生态初具雏形
    第二节 大革命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实践
        一、国共合作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新背景
        二、右倾错误对党内政治生态的严重危害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具体行动
    第三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自觉
        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要求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性自觉
        三、党内政治生态逐步向好
    第四节 全面抗战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深入展开
        一、全面抗战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形势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深入展开的主要手段
        三、优良党内政治生态基本形成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持续推进
        一、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与党内政治生态的新气象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续推进的新做法
        三、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清朗
第三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
    第一节 建国初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积极实践
        一、执政党新的历史方位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新场域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要做法
        三、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态呈现良性发展新局面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遭遇挫折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征程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遭遇挫折的缘由
        三、党内政治生态风险开始显现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政治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一、极“左”路线与党内特殊的政治环境
        二、党内政治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原因
        三、党内政治生态危机凸显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
    第一节 改革开放起步和全面展开时期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塑
        一、改革开放与党内政治生态重塑面临的新任务
        二、党内政治生态重塑的主要举措
        三、党内政治生态重塑成效显着
    第二节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修复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与党内政治生态修复的新挑战
        二、党内政治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
        三、党内政治生态修复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新阶段
        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进展
    第一节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严重侵蚀
        二、“七个有之”问题对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的严重破坏
        三、庸俗腐朽政治文化的污染
        四、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恶劣影响
        五、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考验
    第二节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战略举措
        一、以“严紧硬”替代“宽松软”
        二、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三、打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组合拳”
    第三节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创新
        一、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
        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三、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修养”
        四、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五、“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六、“抓住建章立制”及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和规定”
第六章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
    第一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二、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
        三、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四、坚持突出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
        五、落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责任
        六、坚决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和反对腐败
        七、健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制度体系
    第二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当代启示
        一、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综合施策协同推进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科研项目
后记

(5)西安城市文化与新闻报刊事业关系研究(1931-1945 )(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时间范围
        (一) 研究对象
        (二) 时间范围
    三、文献综述
        (一) 近代报刊研究现状
        (二) 城市文化研究现状
        (三) 城市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关系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安城市发展历程与新闻报刊事业进程
    第一节 西安城市历史沿革及发展定位
        一、王朝重心的历史文化都城“长安”
        二、动荡边缘的中国西北重镇“西安”
        三、战略地位空前提升的陪都“西京”
    第二节 近代西安新闻报刊业发展进程
        一、战前西安新闻报刊事业成长简况
        二、抗战时期新闻报刊事业兴盛轨迹
        三、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特征及深远意义
第二章 西安城市现代化与新闻报刊事业共进
    第一节 开发西北浪潮中的古城西安新生
        一、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现代化转型
        二、人口增长密切影响城市近代化
        三、文化教育进步提升城市软实力
    第二节 西京计划指引下的现代城市规划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二、关注城市文化古迹与文物保护
    第三节 西安新闻报刊事业的现代性考察
        一、印刷出版与发行业务层面的考察
        二、办报(刊)群体与政府管理层面的考察
        三、新闻理念与传播观念层面的考察
第三章 西安城市文化与新闻报刊事业的互动
    第一节 新闻报刊事业助推市民文化发展
        一、广告建构下的社会观念与生活方式
        二、副刊社评促进观念更新与意识觉醒
        三、通俗化的实践多元化关注大众文化
    第二节 城市记忆与媒介记忆呈现城市精神
        一、守望西安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与传承
        二、抗战记忆丰富城市文化精神的内涵
        三、社会各界笔下城市现代化历程记载
    第三节 西安城市文化与大众媒介相辅相成
        一、西安城市文化推动与滋养大众媒介
        二、大众媒介致力塑造与重构城市文化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难点
        1.4.2 研究的尝试性创新点
第2章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2.1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国际背景
        2.1.2 国内背景
    2.2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
        2.2.2 意大利本土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2.2.3 其他理论家的政治思想
    2.3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2.3.1 顽强刚毅的个性使葛兰西勇于坚守革命信念
        2.3.2 求真务实的作风使葛兰西善于掌控革命时局
        2.3.3 心系人民的情怀使葛兰西牢记自身所负使命
        2.3.4 追求平等的意识使葛兰西注重党内民主建设
        2.3.5 独立探索的精神使葛兰西重视党的创新发展
第3章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历史分期考察
    3.1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历史分期的必要性
        3.1.1 局部性研究的需要
        3.1.2 整体性研究的需要
        3.1.3 比较性研究的需要
    3.2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历史分期的标准、原则与方法
        3.2.1 历史分期的标准
        3.2.2 历史分期的原则
        3.2.3 历史分期的方法
    3.3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历史分期
        3.3.1 孕育时期(1906—1913)
        3.3.2 萌芽时期(1914—1916)
        3.3.3 形成时期(1917—1921)
        3.3.4 发展时期(1922—1926)
        3.3.5 成熟时期(1927—1937)
第4章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党的基本性质:“现代君主”
        4.1.1 从“君主”到“现代君主”
        4.1.2 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
        4.1.3 党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
        4.1.4 党具有鲜明的历史性
    4.2 党的意识形态:“实践哲学”
        4.2.1 “实践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基础
        4.2.2 对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的批判
        4.2.3 提高全党政治理论水平
    4.3 党的基本任务:争夺领导权
        4.3.1 “领导权”概念的总体性意蕴
        4.3.2 文化领导权是党争夺领导权的前提
        4.3.3 政治领导权是党争夺领导权的目标
        4.3.4 经济领导权是党争夺领导权的基础
        4.3.5 培养无产阶级“‘有机的’知识分子”
    4.4 党的组织原则:“‘有机的’民主集中制”
        4.4.1 对官僚主义集中制的批判
        4.4.2 民主集中制的“有机性”
        4.4.3 “有弹性的”民主集中制
    4.5 党的革命战略:“阵地战”
        4.5.1 “阵地战”与“运动战”的区别与联系
        4.5.2 市民社会是“阵地战”思想建构的基础
        4.5.3 “阵地战”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文化领导权
    4.6 党的斗争策略:建立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
        4.6.1 对“左”倾宗派主义的批判
        4.6.2 “自愿”的同意是建构统一战线的政治心理基础
        4.6.3 统一战线是党的全部活动的综合准则
    4.7 党际关系原则:独立自主
        4.7.1 对党际关系处理中几种错误倾向的批判
        4.7.2 自主而团结地发展与社会党的关系
        4.7.3 正确处理国际主义与民族特殊性的关系
第5章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评析
    5.1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主要特点
        5.1.1 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与政治立场
        5.1.2 坚持“绝对的历史主义”原则
        5.1.3 研究重心由经济基础移向上层建筑
        5.1.4 呈现出“总体性”的逻辑主线
    5.2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历史贡献
        5.2.1 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5.2.2 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5.2.3 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供了借鉴
        5.2.4 为发展中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及左翼运动提供了参考
    5.3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历史局限
        5.3.1 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命题的理解较为偏颇
        5.3.2 过于强调上层建筑作用导致对经济基础作用重视不足
        5.3.3 对无产阶级政党相关问题的探索构想多于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附录 D 葛兰西政党思想源流简图
附录 E 葛兰西的革命足迹
致谢

(7)《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目的及意义、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对象和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人民日报》历史的研究
        二、关于党报群众路线的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群众:一个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的概念
        二、群众路线: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路线
第二章 农村办报时期《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与乡村传播
    第一节 土改宣传中群众路线实践的正反经验
        一、《人民日报》前期土地改革报道中的左倾偏向
        二、人民日报土改工作团与“土改复查”中的路线纠偏
    第二节 大众黑板:深入农村群众的传播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讯员、读者来信、读报组:群众办报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通讯员制度:群众性的新闻生产机制
        一、人民日报农村办报时期的通讯员队伍建设
        二、人民日报城市办报时期的通讯员制度演变
    第二节 读者来信:联系群众的报纸窗口
        一、群众来信+编者按:受群众欢迎的“豆腐块”专栏
        二、从服务性到思想性:读者来信的形态与功能演变
    第三节 读报组:一种群众性的传播组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批评与自我批评:群众监督的有效形式
    第一节 “黄金时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一、20世纪50年代报纸批评繁荣的背景
        二、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批评实践的特点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历史演变
        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报纸批评”让位“舆论监督”
        二、2013年以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话语回归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群言型评论:改革开放以来的群众性评论生产
    第一节 群众作者、群众话题、群众语言、群众观点:群言型评论的基本特征
        一、广泛的群众作者
        二、开放的群众话题
        三、朴素的群众语言
        四、小中见大、参差多态的群众观点
    第二节 引导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群言型评论的运作路径
        一、策划系列征文,引导群众参与
        二、开展特别策划,集中凝聚共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党的群众路线与党报群众路线的同构:“走转改”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宣传报道
    第一节 “走转改”:党报群众路线的一次生动实践
        一、走基层、访群众,建立党报与群众的“命运共同体”
        二、说真话、写实情,透视中国社会的“时代景深”
        三、群众话、百姓事,捕捉丰满生动的“百姓相册”
    第二节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次大规模宣传战役
        一、集中策划、广开专栏,打好主题宣传“攻坚战”
        二、点面结合、今昔对比,绘出群众路线实践“长画卷”
        三、配合阶段、分步推进,跑好活动宣传“接力赛”
        四、正反典型、对照并举,树立批评表扬“红黑榜”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媒体融合时代的《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
    第一节 “互联网+群众路线”:为党的群众工作开辟网络新阵地
        一、搭建网络问政平台,为群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
        二、构建网络监督平台,为群众监督开辟新渠道
        三、打造公益帮扶与便民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公益和生活服务
    第二节 “互联网+新闻生产”:为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开拓新路径
        一、人格化交往,与群众构建“亲密关系”
        二、多元化互动,让用户生产群众性内容
        三、可视化传播,为群众语言增添色彩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历史规律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动力
        一、基本模式
        二、主要动力
    第二节 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历史嬗变和当代价值
        一、历史嬗变
        二、当代价值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8)《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
    第一节 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
        一、政治宣传与革命运动
        二、共青团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三、共青团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宣传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
        一、出版先进刊物与共青团机关刊物的创办
        二、共青团机关刊的演进与发展
        三、《中国青年报》的创刊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简述
        一、中国青年报社的成立与发展
        二、中国青年报社的领导体制简述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总述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量统计
        二、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中国青年报》转载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转载量及其分布
        二、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数量与分布
        三、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与分布
        一、话题分类依据概述
        二、社论话题与分布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
    第一节 社论话题分布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二节 社论内容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三节 社论语言风格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
    第一节 直接转载党报
        一、转载中央党报
        二、转载地方党报
    第二节 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的比较研究
        一、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话题比较
        二、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语言风格比较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及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
    第一节 政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共青团政治宣传理论滞后
        二、多元价值观时代,宣传主题单调
        三、服务青年意识淡薄
        四、宣传载体单一,与青年互动缺失
    第二节 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积极开拓思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
        二、贴近青年,推进《中国青年报》社论政治宣传的大众化
        三、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引导共青团自身改革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广开政治宣传渠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2年—1966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附录二:1979年—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目前的研究现状
        1.2.2 研究评析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
        1.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指向
        1.4.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第2章 《人民日报》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办报实践与论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办报实践与论述
        2.1.2 列宁办报实践与论述
    2.2 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初步确立
        2.2.1 中国共产党办党报的历史回顾
        2.2.2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2.2.3 晋察冀日报
        2.2.4 华北《人民日报》
    2.3 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
        2.3.1 改变隶属关系,配备精干领导
        2.3.2 突出面向全国的特点
        2.3.3 发挥社论和重要评论的权威影响
        2.3.4 确立在报刊中的核心地位
第3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3.1.1 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3.1.2 引领社会发展的需要
        3.1.3 意识形态领域除旧布新的需要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性
        3.2.1 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
        3.2.2 民主革命时期积累了有益经验
        3.2.3 新社会对民众产生强烈吸引力
    3.3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阶段
        3.3.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4章 《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
    4.1 直接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1.1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
        4.1.2 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4.1.3 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4.1.4 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4.1.5 宣传列宁党的建设学说
        4.1.6 宣传国家问题以及民族问题学说
    4.2 号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
        4.2.1 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方法
        4.2.2 号召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国家建设
    4.3 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编译出版情况
        4.3.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全集选集的宣传介绍
        4.3.2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单行中译本的宣传介绍
    4.4 助推其他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播
        4.4.1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动
        4.4.2 与有关报刊联动
第5章 《人民日报》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
    5.1 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5.2 宣传毛泽东思想
        5.2.1 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
        5.2.2 宣传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5.2.3 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
        5.2.4 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5.3 宣传《毛泽东选集》
第6章 《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宣传
    6.1 对工人和干部开展教育的宣传与推动
        6.1.1 对工人阶级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的宣传与推动
        6.1.2 对在职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宣传与推进
    6.2 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信心
        6.2.1 对党和国家指示精神的宣传与推动
        6.2.2 纠正错误,传播经验,确保工作正常推进
    6.3 助力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
        6.3.1 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城市工作的决定
        6.3.2 推进工农联盟的宣传教育,展示工农互助成效
        6.3.3 宣传城市建设的原则、方向和重点顺序
    6.4 宣传和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6.4.1 号召人民为工业化建设奋斗
        6.4.2 阐明工业化建设的缘由、重点以及需要处理的关系
        6.4.3 宣传展示工业化进程与成效
第7章 《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
    7.1 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宣传
        7.1.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7.1.2 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7.1.3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7.2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宣传
        7.2.1 传播党中央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刊发社论和评论文章进行推进
        7.2.2 介绍各地工作经验,展示社会主义改造成就
    7.3 对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
        7.3.1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宣传
        7.3.2 对其他法律法规的宣传
第8章 《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8.1 有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8.1.1 增进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8.1.2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升
        8.1.3 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
    8.2 助推了党的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
        8.2.1 助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8.2.2 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
        8.2.3 助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8.2.4 助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8.3 促进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第9章 《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9.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局限
        9.1.1 时代局限性较为明显
        9.1.2 助推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不当批判
        9.1.3 囿于苏联报刊的版式和内容
    9.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9.2.1 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准则
        9.2.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
        9.2.3 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佳效果的根本途径
余论“三个自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保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10)困境与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2 图景:省级党报集团发展溯源、演进历程及融合发展现状
    2.1 党报及报业集团
    2.2 联网环境下中国报业体系中的省级党报集团
    2.3 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经验“扫描”
3 环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组合分析
    3.1 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3.2 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3.3 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3.4 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SWOT分析
4 困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4.1 制度、区域、行业壁垒与核心人才培育制约
    4.2 技术壁垒与融合新闻流通渠道不畅
    4.3 融合用户消费取向变化与互联网思维缺失
    4.4 替代品压力与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滞后
    4.5 广告客户压力与营销力、盈利模式单一
5 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突破路径
    5.1 党委和政府层面:理念转变和规制变革
    5.2 报业组织层面: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强化什么
    5.3 新闻从业者个体层面:强化“互联网思维”
    5.4 受众层面:提升媒介素养、改变“刻板印象”
    5.5 互联网企业或新媒体公司层面:技术共享、合作共赢
    5.6 融合发展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6 个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融合发展研究
    6.1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融合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6.2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6.3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摆脱困境的应对之策
    6.4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培育
7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讨论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二 中国报业集团发展大事记(1994年至今)
附录三 中国报业组织融合发展大事记(1997年至今)
附录四 结构式访谈提纲(一)
附录五 结构式访谈提纲(二)
附录六 访谈资料目录(一)
附录七 访谈资料目录(二)
附录八 关于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效果评价的问卷调查
附录九 问卷调查资料目录(一)
附录十 问卷调查资料目录(二)

四、结构创新:新世纪机关报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D]. 刘晓晶.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新华日报》创刊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研究[D]. 孙浩.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郝俊霞. 安徽大学, 2019(02)
  • [4]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考察[D]. 禹辉映.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西安城市文化与新闻报刊事业关系研究(1931-1945 )[D]. 杨昊千.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研究[D]. 陈锐. 湖南大学, 2019(07)
  • [7]《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研究[D]. 荣翌. 中国传媒大学, 2017(02)
  • [8]《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D]. 罗奥.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9]《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D]. 刘长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10]困境与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研究[D]. 周钢.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结构创新:新世纪器官发展的战略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