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勇于创新,迎接新世纪——参加第52届国际统计学会大会感想

转变观念,勇于创新,迎接新世纪——参加第52届国际统计学会大会感想

一、转变观念 勇于创新 迎接新世纪——参加国际统计学会第52届大会有感(论文文献综述)

夏正华[1](2019)在《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旨在分析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作者认为,这条路径分别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铺陈开来,法国通过推进多位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对内巩固实力,对外展现并优化国家形象,维护其国际地位。作者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系统阐述现代法国从强化民族凝聚力、到对外输出价值观与制度(法律)建设意识、到巩固政经影响力并参与(乃至主导)全球新型格局建构的大国发展轨迹,研究该国以兑现大国目标为导向的国家战略实践的成效与得失。在当前呼唤国际治理的全球化环境中,法国在博弈的同时,倡导国家个体融入合作机制与多边法规,为构建新型规范的国际秩序和增强国际法实施效率贡献了智慧---这些在国际法语境中提供让全球不同国家受益的理念、制度与体系的创举,的确是扞卫本国话语权、刷出一流大国“存在感”的有效举措,个中经验(亦包括教训)值得分析。本论文围绕国别案例展开分析。作者认为:法国基于一套文化自醒与自信的思维脉络,前瞻性地把法律、文化优势纳入国家战略实践的核心资源之中,在国际社会发挥精神与道义引领力,这有利于在处理与他国交往的问题时施加自身意愿,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调整与他国的关系(即减轻对外交往的阻力),同时又有助于引领国际规范与机制的创设进程,提升国际社会对本国政治主张、利益诉求、文化传播的认可度与支持度。当然,有着“文化终极归宿”之美誉的法国,确实把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理念传递至国际社会各个角落,在倡导“国际社会网络构建及各国在该网络中互动需要规则”这一共识的达成上兑现了一个“大国”的承诺与责任,在推动国际法规则构建与实施中提供了方案与智慧,其中不乏独辟蹊径的创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法国范式。法国如何把强国战略放在国际多边合作舞台上去推进,特别是她如何在参与国际组织---一种特殊的国际法主体---的制度建设与运作中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话语平台、为本国谋求发展机遇、增强博弈能力,这是本论文论证的核心。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尝试将文化、国家战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多个领域衔接起来,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法国从强化政治影响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如何强化自身地位、依托外交展现国家政治影响力。第二章:法国从实现法律感召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数部有传世影响的法律文献,论述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以及法国通过影响国际社会制度构建来巩固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的强国路径。第三章:法国从巩固文化吸引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巩固语言优势、展示文教活力、输出价值观,论述法国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第四章:法国从扞卫经济竞争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对于建设有序、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的贡献,以及搭建能够切实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平台的意识与努力。第五章:将法国营造优势地位与优良形象、把自身话语(观点与立场)通过制度外化的方式影响他者的经验,纳入到对我国新时代大国发展的思考中,总结有助于中国制定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启示,促进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的上升。

陈永华(Chan Wing Wah)[2](2017)在《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文中提出中国人移民外地的历史悠久而且漂洋过海无处不到,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移民异地先侨居,後发展为落地生根,与当地非华族主体共存共荣,渐次融入主流社会。他们把中国文化习惯、物质文明带到异地,经历多年累积构建而成当地多元化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一分子。同时华侨散布各国,进一步把中国文化发展为世界性的中华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可追朔100年前之清末民初。但由於华侨华人事务、活动繁多,分布的地域国家也非常广泛。於是有着众多可供历史研究的选材下,多数学者的着作是华侨在某国家、某地区生活状况的国别史,或是专科领域的教育、媒体、经济、宗教和社团等,或是专题专案的关於成功企业家、革命家(对中国近代政治而言)、某类物质文明或个别乡族文化。对於海外中华商会或某国家中华商会的专门研究是稀少。发掘海外中华商会的重要性,是近年的事。中国在开放改革後,市场经济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另一半。商业活动、商人和商会又在国内蓬勃起来,连带推动对近现代中国商业活动和商人组织的经济、社会功能的研究。对中国的商业、商人、商人组织的活动和历史展开研究,除了在中国近现代史有学术价值外,实际重要意义是帮助中国寻找一条合适自已的经济发展之路。在20世纪末的90年代,着名历史学家章开沅领导团队对中国商会历史作出大规模系统性的研究,继而引发连串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商会研究热潮。进入21世纪,全球急速一体化使中国对世界经济开放的政策加大力度。政府修改了 20世纪90年代的“引进来、走出去”的被动战略转变为21世纪的主动方式“走出去、引进来”。在上世纪末,中国“崛起”的现象已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在未来10年中国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再度攀昇是可以预期的。另一个影响中国和印尼的关系而又与印尼中华商会相关的是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中、印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与世界华商网络接轨。同时段中国商会学者也发现中国的商会组织随华侨移民海外,并且已经自然发展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中华商会网路。他们在中国商会的档案中也发现中国的商会与各地海外中华商会曾经有着长期紧密的关系和通讯。因而在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内着名华侨历史研究大学的支持下对海外中华商会(南洋区)的专门研究。南洋区是中国人最早移民也是最多华侨的地域,其中以印尼为最突出。估计印尼华人人口在1000万以上,是中国以外最大华人族群的居住国,当地华商更是印尼经济的主力。可是至今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是稀少。在众多印尼国别史上,学者往往侧重於教育、经济、宗教等明显社会议题的论述。即使在社团的研究论着中,有关印尼中华商会的内容也是稍有涉及,通常是放在业缘社团中的一栏目,给予小篇讨论。从而忽视了中华商会对中国、印尼关系和印尼华人近今100多年历史的重要贡献。论文是采用“总体式”专题研究的方法。印尼中华商会定义为:由印尼华侨华人在印尼成立的商会,组织成员为华商,商会主要服务对象为华侨华人,并承传着中华文化。总体史强调宏观的、综合的、长时段的研究。把握和审视是宏觐的,切入是微观的,描述是全方位的,观察包括了“时段性”和“统合长时段”性两种。在研究分析时也可用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的说,论文是对印尼中华商会和活跃其中的商人进行研究。透过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看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联系,看印尼中华商会与上述三个政社群体之间的关系,看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论文选择了“中、印关系”作为宏观环境的切入角度,以在过去115年内中、印关系和中华商会的重要事件作为分时段的指标。经过四章的“时段”性分析,清楚显示了印尼中华商会在不同的时段,都对中国近现代史里的中、印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时段,她的角色扮演和功能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中、印关系中的三大政社群体,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人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最後,综合各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出一个动态式的观察来,它成为评论印尼中华商会对中、印关系的总体作用的基础。在中国、印尼近今115年的历史里,两国的内、外政局急剧变化带动着中、印关系的起伏。生存在中、印两国之间的印尼华侨华人固然是两地关系的重要元素之一。在20世纪前,印尼华侨可以说是中、印关系的始祖。到了清末之後,中国和印尼两地政府才成为中、印关系的主导者。由清末至1958年,当时代表着华侨的总机构-印尼中华总商会承担着重大的时代任命,带领着印尼华族在异国生存,维繋着与中国、印尼两国政府和华侨民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後进行社会主义建国,政府没有使用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里发挥功能。不幸地,在1965年印尼军事强人苏哈托施行邀进的同化华人政策,取缔了所有华人社团包括中华商会在内。从此时计算,印尼中华商会消失了 36年,到苏哈托被推翻下台三年後的2001年才得以复办。在进入21世纪初的15年,印尼中华商会再度在中、印尼关系中发挥她专长的经济功能,成就不少中、印经济贸易合作的成绩,使印尼渡过国家经济重大危机及帮助中、印两国修补过去的历史伤痕,为两国建立全面的战略性夥伴关系出了一分力。总的来说,印尼中华商会在历史的激流里,仍能保持她在中、印关系中的重要位置是靠着他们儒商智慧和坚毅的精神。她使用“三赢”的方程式使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同得益处,其中以经济益处为最基本;并适时地调和这三方面的关系,减少矛盾冲突,加强政治互信,为华侨和中华商会寻求最大的生存空间。在21世纪未来的中、印关系,相信印尼中华商会也会采用这个曾经被长期使用并证实为有效的“三赢”方程式去做出贡献。而且在2015年中、印两国刚宣布了两国的长期经济大战略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经济”,明显展示了双方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有非常强的互补性。以中、印关系现时的良好走势看,印尼中华商会在调谐印尼华人与中、印政府的关系是较为容易。但印尼中华商会的三赢方案并不是必胜的。从四个歴史时段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华商会的作用和“三赢方案”成效与当时“印尼华人国家认同”的争议情度有密切的关系。印尼中华商会的功能作用基本上是经济性质。但在不同时段的中、印内外政治环境形成不同的中、印关系状态时,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会赋予它额外的政治、外交、社会文教等其他重要任务,调教着它在不同时段的角色。印尼中华商会未来的挑战仍然是在“印尼华人的国家认同”争议。2015年7月一批“反华人”的人士组成了“原住民党”,并故意在8月17日印尼国庆日宣布,制造声势。现今世代,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国家有责任对国民作出一生的教育、照顾和保护,换取的是国民必须向国家效忠。是一种法理上的承诺。入了外国籍的华人对国家效忠必定是他们的国籍国,是法理上必须要做。如果他们的行为有损国籍国的利益时,必被定为叛国罪行。但在法理以外的感情归属,则各地民族和各人也有不同。人类的情感归属效忠对象可能是出.生国、或是居住国、或是祖籍国,甚至是宗教信仰。但不竟华人问题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敏感问题。中、印关系的三大主角,中、印两国政府和代表印尼华人的重要社圑,必须要合作,共同面对,主动地去解决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笔者以印尼中华商会为历史研究个案,在论文开始写作之前,并未感到使用“总体史”研究范式的特点和好处。但使用後,意识到它是研究专题个案的很好方法。采用了“总体史式”的方法,能把印尼中华商会的特性和历史角色看得明白,也能总结出印尼中华商会“成功”、“失败”的因素和导致她在近今115年的中、印关系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因。继而本着“监古知今”学习历史的态度,推论印尼中华总商会在21世纪中、印关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相信此论文不单是一篇对印尼中华商会多面的专题研究,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印经济史、社会史和外交史的一篇辅助参考。

付天松[3](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林牧茵[4](2012)在《移植与流变—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模式在中国(1921-1952)》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交流是中美关系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领域,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交流,影响对象是年轻一代,参与主体是知识界、学术界,因此教育交流对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对构筑两国观念层面的沟通与认同意义深远。虽然过程较为缓慢,但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持久而深入人心。而新闻教育交流又涉及到在国际关系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的新闻媒体,因而愈发值得关注。本文研究聚焦中美两国的新闻教育交流,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历史事件,考察并分析20世纪上半叶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来到中国后,对中国新闻教育、新闻业、及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之所以会选择这一独特的中美关系研究视角,是因为在中美两国教育交往的历史中,由于种种原因,美国的某些着名高等院校对中国某些学术和专业领域曾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追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找到一条研究中美关系的新路径。据此探寻国际关系中,通过教育交流建立起观念、文化、知识的认同,进而对对方国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产生的影响。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标志着世界近代新闻教育的发端。当时的密苏里大学还不为中国人所知,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密苏里模式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被不断复制,在特定时期甚至成为世界新闻教育的模板,20世纪上半叶,它在中国的移植尤为成功。虽然解放后密苏里新闻学院与中国的交往有约30年的断层期,但是而今,密苏里新闻学院仍旧是中国新闻学子向往的学校,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跨越历史,仍旧在影响中国新闻教育及新闻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密苏里模式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新闻院校。为什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模式会对中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密苏里模式的魅力和生命力何在?是什么力量推动它来到中国?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为什么愉快地接纳了它,而没有像抵制其他西方国家文化那样抵制它?中国知识精英为什么将新闻教育与中国未来的发展命运紧密相连?有哪些人物在中国新闻教育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思想碰撞后,如何交融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如何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围绕这些问题,本文设置篇章展开研究探讨。第一章,密苏里模式的形成。研究美国新闻教育起步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归纳密苏里模式的核心理念、主体教育方法和国际化的外延特征,并从新教传教运动、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中美双向需求的对接,四个角度来分析密苏里模式由美国向中国输出的动力。第二章,密苏里模式在中国的横向移植。“横向”是一个空间概念,指从美国到中国。“移植”是一种最初的状态,指中国新闻教育起步阶段几乎照搬美国模式。结合中国当时面临的民族危机,尝试解答为什么密苏里模式没有像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化那样在中国遭遇阻力,相反被知识界和教育界愉快地接纳。这部分的研究重点是圣约翰大学报学系、燕京大学新闻系在创立发展阶段与密苏里新闻学院交流往来。第三章,密苏里模式在中国的纵深发展。“纵深发展”强调的是密苏里模式移植到中国之后,如何真正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这一过程离不开一大批有密苏里背景的新闻人的推动。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个体如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首任院长沃尔特·威廉,群体如“密苏里帮”及受密苏里模式影响的中国新闻人。他们都在实现自己事业人生理想的同时,推动了美国新闻理念在中国社会更深广的领域中逐渐被认同和接受。第四章,密苏里模式在中国的流变。借助文化适应与变迁理论,进一步揭示密苏里模式与中国新闻教育的融合发展。展现出中国新闻教育由最初全盘移植密苏里模式,到逐渐融合本土需求和中国文化特征,最后形成中国特色新闻教育的过程。第五章,密苏里模式与中国近代化。探讨20世纪上半叶,密苏里模式与中国近代化发展的相互作用。选取了相关的三个领域进行考察,新闻教育领域、报业领域、政治领域。密苏里模式在中国的移植与流变是近代中美交流互动的一种折射,与20世纪初美国寻求海外扩张及中国经历民族危机的时代大背景密不可分。无论美国输出新闻教育模式,其主观目的是为了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还是为了实现其普世价值,在客观上,它的确推动了中国新闻教育职业化的发展,并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陈越[5](2012)在《试论20世纪以来音乐教育学会组织及其与音乐教育发展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的世界风云变幻,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提高,带来了“全球化”现象;另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唤醒了人们对综合国力和教育科学的重视。20世纪后半叶,国际性音乐教育学会组织孕育而生并快速成长起来,成为推动当今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动力之一。如今随着新世纪全球信息化、多元化的蓬勃发展,音乐教育阔步迈入了比较音乐教育、多元音乐文化的时代。在音乐教育新思维、新形势的大环境下,学会组织作为传播、开展音乐教育思想、活动的平台,发挥着日益显着的作用。本文以社会和音乐教育的变化发展形势为背景,重点介绍那些当今国际影响力较大的音乐教育学会组织,并探寻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对音乐教育发展的意义。从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切入,论述20世纪以来音乐教育学会组织与音乐教育发展的关系,再结合对20世纪以来的音乐教育学会组织与音乐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得出对未来音乐教育学会组织发展的两点启示。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而且使音乐教育学会组织更加吻合音乐教育的发展,更加有效的为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方文新[6](2011)在《透明国际研究》文中认为倡导廉政,反对腐败,营造公平正义、清明廉洁、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广泛深入,全球范围内的腐败活动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腐败犯罪呈现出有组织、跨国化的特点。腐败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个人的个别现象,它已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桎梏,成为困扰整个国际社会的难题和顽疾。中国已经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时期,应注意到在国际范围内正在迅速兴起国际联合反腐败的新趋势。反腐败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愈来愈广泛,这一趋势必将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只有积极参加反腐败的国际合作,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透明国际是一个非政府、非盈利、国际性的民间反腐败机构,它采用清廉指数和行贿指数体系评估一国的腐败状况,致力于在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推进反腐败运动,目前已成为对腐败问题研究最权威、最全面和最准确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每年发布的清廉指数排行榜既反映了中国在反腐败方面不断取得的进步,也反映了中国腐败问题仍很严重的现实。本文介绍了透明国际的发展概况、反腐败工作,思考了透明国际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分析了透明国际与中国的合作交流、中国分会成立的背景和意义以及透明国际对中国反腐败的启示意义。通过对透明国际的研究,有助于在全球反腐败背景下探讨我国腐败治理规律,借鉴吸收透明国际在反腐败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果,推进我国的廉洁政治建设。

戴俊超[7](2010)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加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社团”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析相关史料,从社团活动的侧面来了解、透视中国近现代音乐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及特点。本论文的指导思想是,把此间的音乐社团发展史,归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变迁和中西音乐文化冲突、融合的大背景之下作一个整体观察。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重在对于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于建立在史料分析基础之上的必要评价,也是力隶‘以史带论”。本论文除‘绪论”与“结语”部分外,正文凡八章,可分为三个部分。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为前二章:第一章“步履维艰的说唱音乐班社”、第二章“凝练国粹的戏曲社团”与第三章“移步换形的传统器乐社团”,主要讨论中国传统班社在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之下的进展情况。其中,说唱音乐班社根据历史擅变过程分为帮会性质的“三皇会,与“长春会”、行会性质的“光裕社”与“润余社”、改良性质的改进会与研究会、顺应世变的救国会与宣传队等;对于中国戏曲音乐社团也是按照历史发展轨迹来叙述,分为清末皇家剧团、传统科班与戏班、民初戏曲改良组织与以民主化、大众化为基础的剧团等部分来叙述;对于中国传统器乐社团,提出了中国传统器乐社团三分法:1、自娱型,2、风俗型,3、专业演出型,此外,还对此间致力于‘国乐改进”的大同乐会与国乐改进社,进行单独的考察。第二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章,以西乐东渐为特征的新音乐社团为研究对象:第四章‘自西租东的新音乐社团”,第一节按照历史线索将起源于留日学生中的音乐讲习会作为新音乐社团之滥筋,第二节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立于知识阶层的乐友社、乐艺社与音乐艺文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第三节对此间流行音乐社团的发展情况进行历史透视,第四节叙述西洋管弦乐队在中国创立与发展历史。第五章“复兴乐教的音乐教育社团”,对此间与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音乐社团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第一节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作为音乐教育社团来考察,认为其主要功绩在于使得专业音乐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系列占有一席之地;第二节以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为叙述对象,考察其音乐活动的特点与历史意义:第三节以大中学校课余音乐社团为研究对象,来考察这些社团对于当时促成社会音乐风尚的实际影响:第四节以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为研究对象,考察建国前夕上海音乐教育的基本状况。第三部分为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第六章“与意识形态相关的音乐社团”,主要研究在左翼音乐运动、新音乐运动、抗日救亡运动以及军旅音乐活动中的音乐社团的发展情况;第七章“文化团体中的音乐组织”,以隶属于戏剧、文学以及广播电台组织的音乐社团为例,考察此间音乐社团与文化团体的互动与关联;第八章“侨民音乐社团”,主要对外国侨民在中国组建的音乐社团以及中国侨民在外国组织的音乐社团的发展历史进行大致的分析与归理。本论文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基本内容的概括,旨在对此间音乐社团的历史、文化特征与流变过程做一全面总结与归纳。

张利[8](2003)在《基于计划、控制实施的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着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扭转的方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建筑业的信息化是传统建筑业自身技术和管理革新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国家对支柱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要求。竞争的加剧促使建筑企业间的分化,有竞争力的名牌建筑企业对建筑业信息化将具有更高和超前的需求。另一方面,建筑业的发展没有形成一个类似于制造业那样清晰的理论体系,这使得建筑业研究和开发应用信息技术缺乏一个较清晰的理论模式。基于此,适应着部分龙头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作者借鉴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以建筑企业已经进行的工程实践为基础,提出了构建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概念,并以计划、控制实施为过程,形成了数字化建筑施工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以期基于此理论为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建筑业提供思路和方法。文章还提出了由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建筑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共同组建现代先进施工生产体系的思想。文章聚焦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组成和应用,从项目施工生产和管理过程出发,以数字化施工信息流的采集、传输、处理、执行过程为纽带,构建了一个面向项目生产和管理的多方位数字化施工技术集成体系,其核心技术为对应于计划的虚拟建造、对应于信息处理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和自动化过程控制。文章围绕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关键支撑技术,详细论述了各个支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清晰地勾画出了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组成。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是一个多层次、递增的复合技术系统,既包括单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又包括多项集成复合技术的应用。在现有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构建集成系统的模型和方法。论文构建的集成体系中包括了以虚拟建造为核心的施工设计系统,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施工管理系统和以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施工作业体系。通过集成系统可以全面实现施工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施工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高效化。构建数字化建筑施工不是无源之水,作者结合在中国建筑三局亲自参与实施和参加调研的四个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施工项目,详细论述了数字化技术<WP=5>的开发和实施应用过程。它们分别对应着虚拟建造和结构仿真技术、项目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和计算机自动化过程控制技术的应用实践。以此为基础,本论文还构建了以钢结构施工生产为对象的数字化建筑施工集成系统。这些形成了数字化建筑施工系统理论的实践基础。构建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实施必将给传统的施工生产带来全面的变革和影响,作者依次从技术、项目管理、组织、文化、理念、企业管理、建筑市场等角度论述了这种冲击和影响。从技术角度,数字化建筑施工的实行不仅提高质量,加快进度,还将引起施工模式的改变,比如并行工程思想的引入、精益建造、敏捷建造模式的引用等;从项目管理和组织上,除了引起扁平化管理和虚拟组织外,还产生对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学习型组织;在文化理念上将引发数字化文化;从企业管理方面,将引起对人才的重视和相关激励体制等方面的变化,并促进良好的委托代理机制的建立。在建筑市场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市场交易各方的交易和信息成本。这一切变化都将展现数字化建筑施工的强大影响力。文章建立了建筑业推行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经济效益测算模型和竞争力评价指标,从而为量化地衡量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价值提供方法依据。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推进策略是文章最后研究的内容。首先,论文分析了制造业技术发展给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启示和建筑业技术创新的一些特点。接着提出了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递阶策略。推进建筑业的信息化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企业不懈的努力。论文从我国的建筑业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推行信息化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包括了政策环境、施工企业内部和外部协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对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实施环境进行了展望,对企业和政府在推进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建议。文章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通过借鉴制造业先进生产理论和数字化建筑施工的工程实践,建立数字化建筑施工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奠定信息技术在施工中应用的系统理论基础。同时详细分析了数字化建筑施工系统的实施对传统建筑业的影响及其经济评价体系;分析了我国当前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障碍,对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实践应用和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单艺斌[9](2000)在《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历史承诺,不仅符合世界潮流,而且已经走在了所有国家的前列。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妇女长期处于与男子不平等的地位,使得妇女地位问题一直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妇女地位的研究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以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作为切入点,从理论、方法、实证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新探索。 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一、以研究所涉及基本概念的界定,理论的导引和思想、原则的确立为前提,为全文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二、按照对妇女社会地位概念的界定,将其划分为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婚姻家庭地位和健康地位五部分,对每一部分评价方法的研究称之为分体评价研究。通过五章分别进行分体评价方法的构建。为此,进行了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全面、系统评价;完成了妇女社会地位各部分的综合评分法和综合指数法的构建,并利用国内外资料进行了实证评价和现状与对策研究。三、在分体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妇女社会地位总体评价方法的构建,建立了妇女社会地位总体综合评分法和综合指数法。 全文以构建妇女社会地位分体评价方法和总体评价方法为核心,借助于实证评价手段,对所建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实际对策研究。力求用科学、实用、系统、全面的定量方法,解决对妇女社会地位进行纵向与横向评价这一难题。

方佳信[10](2000)在《转变观念 勇于创新 迎接新世纪——参加国际统计学会第52届大会有感》文中提出 1999年夏天笔者作为中国统计学会代表团成员,赴芬兰赫尔辛基参加了国际统计学会第52届大会,之后又访问了法国统计局,在匆匆行程中,感触颇多.8月10日,来自103个国家的2100名统计学者及佳宾聚集赫尔辛基参加国际统计学会第52届大会举行的开幕式和欢迎招待会.芬兰总理佩埃沃·里鲍奈(Paavo Lipponen)

二、转变观念 勇于创新 迎接新世纪——参加国际统计学会第52届大会有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变观念 勇于创新 迎接新世纪——参加国际统计学会第52届大会有感(论文提纲范文)

(1)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法国从政治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法国重建大国实力的最佳阵地
        一 法国对于联合国组建以及《联合国宪章》制订的贡献
        二 法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三 法国在国际外交中的特色与影响力
    第二节 欧洲联盟---法国的“权力放大器”
        一 法国整合与影响欧洲的历史沿革
        二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法国意志:从强大的欧洲到强大的法国
        三 法兰西文化中的“欧洲认同”与“欧洲观念”
    第三节 法语国家组织---法语传播力的核心阵地
        一 法国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主导性地位
        二 法语国家组织之于法国的特殊意义
        三 法语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作用
        四 法国与法语国家组织共迎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国从法律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
        一 罗马法对于法国法律制度的深刻影响
        二 大陆法系代表国家--法国
    第二节 《论法的精神》对世界法治文明的启蒙影响
        一 孟德斯鸠..西方法学理论与国家学说奠基者
        二 《论法的精神》---为世界立法者立法
        三 “三权分立”学说对于各国政体架构的原则性指导
    第三节 《拿破仑法典》---欧洲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一 拿破仑与他的治国创举
        二 罗马法之集大成者
        三 《拿破仑法典》---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第四节 法国人权观念的世界性普及
        一 法国人权观念及实践的创新性与普世性
        二 法国《人权宣言》对于国际人权公约及宣言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国从文化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文化软实力全方位展现的舞台
        一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软实力构建
        三 法语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传播
    第二节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法国复兴人文主义理念的竞技场
        一 推动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法国社会人文环境
        二 “奥运之父”顾拜旦的“法式”人文情结
        三 法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法国在文化全球化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一 文化全球化下的法语推广
        二 法语国家大学联盟的文化传播力
        三 法国高等教育国家战略融入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进程
        四 法国影视听传播网络的攻坚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国从经济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
        一 道德正义和实际利益的平衡
        二 法国“经济爱国主义”的执着与妥协
        三 在传统中寻求振兴经贸的创新点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法式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普及
        一 《法英商约》--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雏形
        二 当代国际自由贸易框架下的“多样性”本色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国影响世界金融政策走向的阵地
        一 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式思维在影响IMF决策能力上的体现
        三 法国推动“欧洲联合文化”,建构欧盟在IMF的影响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对中国强国战略实施的
    第一节 法国国家人文吸引力战略对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启示
    第二节 法国国际政治生态观对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绿起和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二) 中国商会研究。
        (三) 海外中华商会研究
        (四) 研究状况的结论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尼)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两地的内、外政治环境(1900-1945)
        一、中国的内政、外交
        二、荷兰及其印尼殖民政府的政治环境
    第二节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荷政府)关系(1900-1945)
        一、中国的印尼政策
        二、印荷政府对华人政策的改变
        三、中国、印荷政府在印华事务上的角力
        四、中国、印荷政府关系的改善
        五、印尼华侨社会状况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与诞生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成立
    第四节 中国、印荷政府合作下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管理
        二、荷属东印度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
    第五节 印尼中华商会二战前的发展及其功能作用
        一、中国政府在印尼的华侨事务机构
        二、印尼华侨的“市民社会”管治核心
        三、印荷政府的辅助管治工具
        四、华侨”认同中国”的重要推动者
    第六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抗日运动与在日治时期所受的迫害
    第七节 对抗的中、印(荷政府)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二章 二战结束後中、印(尼)关系及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45-1965)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三、印尼的独立战争和“指导民主”时代
        四、印尼的外在环境
    第二节 二战结束後的中、印(尼)关系(1945至1965)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
        二、新中国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1949-1965)
        三、印尼开国政府的对华政策
        四、印尼华侨社会的急剧变化
    第三节、二战结束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取代印尼中华会馆的印尼中华总会
        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与新办的中华总会的关系
        三、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宗旨、组织、活动、人事布局
        四、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关键人物分析
    第四节、印尼各地区中华商会重光後的复办
    第五节、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与分裂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分裂
    第六节、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与历史中断
        一、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历史中断
    第七节、复杂多变的中、印关系中的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角度
        二、印尼华侨社会的角度
        三、印尼政府、印荷政府、印尼民众的角度
        四、新中国政府的角度
        五、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的整体作用
第三章 世纪之交的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再次复办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92-2004)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三、印尼的国内政治环境
        四、印尼的国外政治环境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中、印(尼)关系(1992-2004)
        一、中国的印尼外交
        二、印尼的中国外交及华人政策
        三、印尼华人社会的正向转变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土壤和经过
        一、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政治土壤
        二、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经过
    第四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早期活动与初步成绩
    第五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重要领导人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总主席陈大江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执行主席杨克林
        三、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常务副总主席张锦雄
    第六节 风雨同舟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四章 21世纪初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总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在政治政环境(2004-2015)
        一、中国的大国兴起和新的对外经济策略
        二、印尼的快速经济增长与打造海洋大国经济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印关系(2004-2015)
        一、战略夥伴关系
        二、全面战略夥伴关系
    第三节 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中、印关系
        一、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成立
        二、世界华商大会与中国经济发展
        三、世界华商对印尼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革新扩展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变革更新
        二、领导印尼中华总商会改革的重要人物
    第五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接轨
    第六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政、商、社关系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活动分析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与其他华人社团的关系
    第七节 战略性伙伴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总商会
        一、21世纪初中、印经贸成绩
        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大国经济建设”
        三、世界华商大会扩展对中、印关系的帮助
        四、印尼中华总商会在中、印战略性伙伴关系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目录
附录
论文後记

(3)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1 沈祖荣的论着
        2.1.2 胡庆生的论着
        2.1.3 刘国钧的论着
        2.1.4 洪有丰的论着
        2.1.5 戴志骞的论着
        2.1.6 袁同礼的论着
        2.1.7 李小缘的论着
        2.1.8 杜定友的论着
        2.1.9 杨昭惁的论着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2.1 桂质柏的论着
        2.2.2 裘开明的论着
        2.2.3 马宗荣的论着
        2.2.4 查修的论着
        2.2.5 皮高品的论着
        2.2.6 周连宽的论着
        2.2.7 吕绍虞的论着
        2.2.8 张遵俭的论着
        2.2.9 严文郁的论着
        2.2.10 毛坤的论着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3.1 彭斐章的论着
        2.3.2 佟曾功的论着
        2.3.3 鲍振西的论着
        2.3.4 赵世良的论着
        2.3.5 郑莉莉的论着
        2.3.6 赵琦的论着
        2.3.7 孙云畴的论着
        2.3.8 陈誉的论着
        2.3.9 周文骏的论着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2.3.16 倪波的论着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2.3.21 杜克的论着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2.3.29 左恭的论着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本章小结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本章小结
4 总结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移植与流变—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模式在中国(1921-195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文献综述
    三 主要概念界定及理论借鉴
    四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意义
    五 篇章结构
第一章 密苏里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 美国新闻教育萌芽与社会文化
        一 孕育萌芽
        二 理论思潮
        三 理念更新
    第二节 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一 学院的创建
        二 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
        三 对新闻界的贡献
    第三节 密苏里模式输出的动力
        一 新教传教运动
        二 理想主义出发点
        三 现实主义出发点
        四 中美双向需求的对接
    小结
第二章 密苏里模式在中国的横向移植
    第一节 特定的历史背景
        一 世纪之交中国报界列强纷争
        二 新闻教育被视为一条救国之路
    第二节 新闻教育在中国的发端
        一 开办新闻教育大势所趋
        二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三 早期的新闻学着作
    第三节 新闻教育在中国蓬勃开展
        一 圣约翰大学报学系
        二 燕京大学新闻系
        三 新闻教育在中国高校的普遍确立
    小结
第三章 密苏里模式在中国的纵深发展
    第一节 密苏里模式的中国布道者
        一 沃尔特·威廉密苏里模式之父
        二 沃尔特·威廉的中国情结
        三 沃尔特·威廉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
    第二节 “密苏里帮”在中国
        一 “密苏里帮”及其中国理想
        二 “密苏里帮”代表人物
        三 “密苏里帮”对中国的辐射
    第三节 密苏里模式影响下的中国新闻人
        一 密苏里—燕京交流计划
        二 个案考察
        三 群体贡献
    小结
第四章 密苏里模式在中国的流变
    第一节 密苏里模式的传入与冲击
        一 中美新闻教育交流的基本规律
        二 在冲击中不断适应与变迁
    第二节 中美新闻教育的交融与整合
        一 中美文化交流的一根纽带
        二 由照搬到形成自身特色
    第三节 中国特色新闻教育模式
        一 教育理念:培养中国富有服务精神的新闻人
        二 学制选择:按中国社会需求进行多样化设置
        三 课程设置:通识化理论与中国报业实践相结合
        四 资源配备:强调本土化兼具国际化
    第四节 中美新闻教育交流的反思与启示
    小结
第五章 密苏里模式与中国近代化
    第一节 与中国新闻教育近代化
        一 提供借鉴样板
        二 共享教育方法
        三 建立基本学制
    第二节 与中国报业近代化
        一 促进报业观念近代化
        二 催生报业从业者职业化
        三 创新报业经营及编排模式
        四 推动中西方报界交流
    第三节 与中国政治近代化
        一 模式探讨
        二 人才培养
        三 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四 在国内外政治舞台上的作用
    小结
结语
    一 全文主要观点概述
    二 中美新闻教育交流对美国的影响
    三 密苏里模式在中国的回归
参考文献
    一 主要中文着作
    二 主要中文论文
    三 主要档案资料
    四 其他主要资料
    五 主要西文文献
附录:英文人名汉译表
后记

(5)试论20世纪以来音乐教育学会组织及其与音乐教育发展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二、有关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相关名词、名称释义及范围界定
    四、全文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章 音乐教育学会组织背景综述
    第一节 音乐教育学会组织的历史形成
        一、我国音乐教育学会组织的历史进程
        二、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组织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音乐教育学会组织的特征、职能及主要活动形式
第二章 音乐教育学会组织分类及案例
    第一节 国际性大型学会组织交流平台——ISME
    第二节 区域性大型学会组织交流平台——APSMER
    第三节 具有国际辐射力的国家级平台——MENC
    第四节 国内引领性大型学会组织交流平台——CMA
第三章 音乐教育学会组织与音乐教育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音乐教育学会组织与音乐教育发展的关系概述
        (一)音乐教育的发展决定音乐教育学会组织的产生发展
        (二)音乐教育学会组织反作用于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音乐教育学会组织与音乐教育发展关系的应用与展望
        (一)执行者:根据音乐教育发展决定音乐教育学会组织的发展关系原理
        (二)发端者:根据音乐教育学会组织反作用于音乐教育的发展关系原理
结语
参考文献

(6)透明国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透明国际概况
    第一节 成立背景和宗旨原则
        一、透明国际的成立背景
        二、透明国际的宗旨原则
    第二节 运作管理和资金来源
        一、透明国际的运作管理
        二、透明国际的资金来源
    第三节 发展壮大和国际地位
        一、透明国际的发展壮大
        二、透明国际的国际地位
第二章 反腐败:透明国际的使命
    第一节 透明国际的反腐败工作
        一、开展反腐败宣传
        二、推动反腐败研究
        三、开发反腐败工具
        四、出版反腐败刊物
    第二节 透明国际的腐败评估体系
        一、清廉指数指标
        二、行贿指数指标
    第三节 腐败排行榜与清廉国家
        一、历年清廉指数排行榜的内容
        二、历年清廉指数排行榜分析
        三、清廉国家的廉政建设
第三章 透明国际的成就和挑战
    第一节 透明国际的反腐败成就
        一、建立反腐败统一战线和联盟
        二、推动反腐败变革和制度创新
        三、影响国际经济援助和投资政策
        四、提供实证研究方法的国际经验
    第二节 透明国际的存在基础
        一、国际反腐败的需求
        二、官方反腐败的弊病
        三、资金管理的科学
        四、反腐败策略的灵活
        五、反腐败品牌的成功
    第三节 透明国际的问题和挑战
        一、清廉指数的科学性被质疑
        二、腐败定义狭窄,不能反映国家腐败全貌
        三、腐败评估结果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四、资金问题导致一些反腐败项目无法实施
        五、各国分会发展不平衡
第四章 透明国际与中国
    第一节 中国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
        一、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腐败问题复杂
        二、1995年至2010年中国清廉指数情况
        三、中国的反腐败机制和反腐败成就
        四、中国参与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第二节 透明国际中国分会
        一、透明国际中国分会成立的背景
        二、透明国际中国分会的基本情况
        三、透明国际中国分会成立的意义
    第三节 透明国际对中国反腐败的启示
        一、腐败和政治制度无必然联系
        二、改善中国清廉状况国际评价
        三、借鉴国际经验,谱写中国反腐败新篇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文本)节选
    二、透明国际官方网站首页截图(2011年5月1日)
    三、透明国际反腐败研究网络(ACRN)首页截图(2011年5月1日)
    四、四国集团反腐败资源中心(U4)首页截图(2011年5月1日)
    五、2010年度清廉指数排行榜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概述
    二、研究基础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步履维艰的传统说唱音乐班社
    一、传统的浸染——三皇会与长春会
        1、社会转型中的说唱音乐
        2、三皇会
        3、长春会
    二、初浴现代——光裕社
        1、光裕公所
        2、光裕社
    三、顺天应时——训练班、改进会与研究会
        1、艺人训练班
        2、改进会与研究会
        3、改进说唱艺术的“宝全堂”
    四、涅磐新生——救国会与宣传队
        1、抗战期间说唱艺术的境遇
        2、说唱艺人救国会
第二章 凝练国粹的戏曲社团
    一、奢华的终结——皇家剧团的收场
        1、清末宫廷剧团
        2、晚清民间戏班在宫廷中的演出
    二、“梨园军营”——传统科班与戏班
        1、富连成班
        2、从科班到职业戏班
        3、民间戏班与“玩友”戏班
    三、统制与分途——禁戏与戏曲改良组织
        1、精忠庙
        2、正乐育化会
        3、秦腔易俗社
    四、中西交汇——从戏班到剧团
        1、戏社与剧社
        2、梅兰芳剧团的访美演出
        3、雪声剧团
第三章 移步换形的传统器乐社团
    一、同好会奏——琴社与雅集社的民族器乐活动
        1、自娱型器乐班社
        2、琴社组织
        3、雅集社
    二、展现风俗——民俗性器乐组织
        1、风俗型器乐班社
        2、锣鼓乐与鼓吹乐班社
        3、丝竹乐与弦索乐班社
    三、定格传统——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班社
        1、传统型音乐班社
        2、江南丝竹社团
        3、广东音乐社团
    四、以西补中——大同乐会与国乐改进社
        1、改进型音乐社团
        2、大同乐会
        3、国乐改进社
第四章 西乐东徂的新音乐社团
    一、社团滥觞——讲习会与传习所
        1、音乐讲习会
        2、音乐传习所
    二、学贯中西——乐友社、乐艺社与音乐艺文社
        1、乐友社
        2、乐艺社
        3、音乐艺文社
    三、俗雅之间——流行音乐社团的发展
        1、流行乐队组织
        2、明月社的前前后后
        3、上海新兴音乐社
    四、竞奏新声——西洋管弦乐队的演进
        1、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
        2、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管弦乐队
        3、中华交响乐团
第五章 复兴乐教的音乐教育社团
    一、学术归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1、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社团性质
        2、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发展历史
        3、意义——专业音乐教育的“预演”
    二、特种教育——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
        1、历史背景
        2、发展过程
        3、活动特点
    三、尚乐之风——学校中的课余音乐社团
        1、中小学中的课外音乐社团
        2、普通高校中的课余音乐社团
        3、专业艺术院校中的课余音乐社团
    四、憧憬未来——音乐教育协进会
        1、音乐教育的协会组织
        2、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
        3、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的相关活动
第六章 与意识形态相关的音乐社团
    一、双重变奏——左翼音乐社团与新音乐运动社团
        1、历史背景
        2、左翼音乐社团
        3、新音乐运动社团
    二、中国呼声——民众歌咏会与武汉合唱团
        1、民众歌咏会
        2、武汉合唱团
    三、民族脊梁——抗敌演剧队的演变
        1、救亡演剧队
        2、抗敌演剧队
        3、抗敌演剧宣传队
    四、精神支柱——军旅音乐社团的活动
        1、军乐队与警乐队
        2、军乐研究会与陆军军乐学校
        3、八路军战斗剧社
第七章 文化团体中的音乐组织
    一、同源共祖——春柳社的音乐活动
    二、倡导美育——中华美育会
        1、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2、中华美育会
        3、中华美育会的音乐活动
    三、艺术革命——南国社的音乐活动
        1、南国社成立的背景
        2、南国社的演变
        3、南国社的音乐活动
    四、近传远播——广播电台的音乐组织
        1、广播电台与音乐组织的互动
        2、桂林广播电台管弦乐队
        3、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
第八章 侨民中的音乐社团
    一、臣服与“自由”——俄侨与犹太侨民的音乐社团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聚居中国的难民潮
        2、俄侨音乐社团——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
        3、犹太侨民音乐社团——上海欧洲犹太艺术家协会
    二、五方杂处——上海租界中的音乐社团
        1、租界的历史
        2、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
        3、上海租界中的其它音乐社团
    三、粉饰太平——日本侨民音乐社团
        1、聚居东北的日本侨民
        2、日侨在大连的音乐社团
        3、日侨在长春的音乐社团
    四、中国情结——海外华侨音乐社团
        1、海外华侨的发展历史
        2、东南亚华侨中的中国音乐社团
        3、北美地区华侨的中国音乐社团
余论
    一、音乐社团的文化源流考察
    二、音乐社团的文化阶层考察
    三、音乐社团的文化生命考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基于计划、控制实施的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思路主线与内容
        1.2.1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2.2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1.3 本课题的有关前期研究工作
2 基于计划、控制实施的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概念
    2.1 数字化的时代背景
        2.1.1 数字化及其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2.1.2 数字化网络设施的建设
    2.2 建筑业与制造业生产和管理模式的趋同性
        2.2.1 建筑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回顾
        2.2.2 建筑业与制造业的异同分析
        2.2.3 制造业的先进生产方式
        2.2.4 建筑业和制造业的趋同性及可供借鉴的方面
    2.3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概念
        2.3.1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形成思路
        2.3.2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理论借鉴-制造业CIMS
        2.3.3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定义
        2.3.4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模块构成
    2.4 构建数字化建筑施工系统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的意义
    2.5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与住宅产业化
    2.6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与可持续发展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计划、控制实施的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系统构成
    3.1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技术构成
    3.2 虚拟施工技术
        3.2.1 虚拟制造的概念
        3.2.2 虚拟建造的概念
        3.2.3 虚拟建造的技术支撑体系
        3.2.3.1 虚拟现实技术
        3.2.3.2 仿真技术
        3.2.3.3 优化技术
        3.2.3.4 建模技术
        3.2.3.5 软硬件基础
        3.2.4 虚拟建造的工程应用综述
    3.3 项目管理系统
        3.3.1 施工应用软件的发展
        3.3.1.1 项目管理软件
        3.3.1.2 建筑业电子商务
        3.3.2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3.3.2.1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3.3.2.2 决策支持系统
        3.3.3 其他辅助系统
    3.4 自动化控制技术
        3.4.1 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
        3.4.2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3.4.3 数字化施工机械设备
        3.4.4 建筑机器人技术
        3.4.4.1 建筑机器人概述
        3.4.4.2 机器人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3.5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系统集成
        3.5.1 数字化建筑施工系统集成的思想
        3.5.2 系统集成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应用实践
    4.1 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4.1.1 上海正大广场钢结构施工的特点
        4.1.2 正大广场钢结构施工虚拟实现
        4.1.2.1 建模及静态组装
        4.1.2.2 运动模拟
        4.1.2.3 动态显示中的信息通道和实时干涉检测
        4.1.2.4 桅杆起重机及其基座内力分析
        4.1.2.5 厚板箱型截面焊接过程的数值模拟
        4.1.2.6 建筑外观与城市场景虚拟漫游
        4.1.3 虚拟施工取得的工程成果
        4.1.4 广州体育馆钢结构施工中结构仿真技术的应用实践
        4.1.4.1 工程概况
        4.1.4.2 对结构仿真提出的课题及实施过程
        4.1.4.3 实施效果
    4.2 企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和施工项目集成管理体系的开发
        4.2.1 中建三局企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
        4.2.1.1 实施的背景
        4.2.1.2 系统概述
        4.2.2 施工项目集成管理系统的开发
        4.2.2.1 系统开发的整体思路
        4.2.2.2 系统的集成特点
        4.2.2.3 系统的应用成效
    4.3 计算机控制整体提升技术
        4.3.1 整体提升控制的技术背景
        4.3.1.1 提升技术简介
        4.3.1.2 同步提升控制原理及动作过程
        4.3.2 广州机库工程简介
        4.3.3 整体提升方案的实施
        4.3.3.1 提升吊点布置
        4.3.3.2 液压泵站的布置
        4.3.3.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布置
        4.3.3.4 整体提升实施
    4.4 数字化建筑施工集成系统应用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对传统建筑施工的影响和评价
    5.1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对传统施工生产的影响
        5.1.1 对施工生产过程的影响
        5.1.2 对施工生产模式的影响
    5.2 管理和组织上的影响
        5.2.1 引发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
        5.2.2 对工程管理手段的变革
        5.2.3 对项目管理组织的影响
        5.2.4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5.2.5 影响并促使新的工程管理理论及方法的出现
    5.3 对建筑市场的影响
    5.4 观念与文化上的影响
        5.4.1 对思想观念上的影响
        5.4.2 对文化上的影响
    5.5 推进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经济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
        5.5.1 经济效益分析体系
        5.5.2 信息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实施环境与推进展望
    6.1 制造业先进生产理论的发展
        6.1.1 制造技术的发展
        6.1.2 制造业技术发展的动因
        6.1.3 制造业信息技术发展给建筑业的启示
    6.2 建筑业创新的技术特点
    6.3 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6.4 推进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环境创新的展望
        6.4.1 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现状中的障碍分析
        6.4.1.1 政策环境方面因素
        6.4.1.2 行业壁垒与过度竞争方面的因素
        6.4.1.3 承包商内部因素
        6.4.1.4 外部协作方面因素
        6.4.1.5 建筑业实施信息技术的基础落后
        6.4.1.6 其它因素
        6.4.2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推进环境创新展望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第一章 妇女社会地位研究的起点:概念、理论与思想
    第一节 妇女社会地位的概念与内涵
        一、 妇女社会地位的概念
        二、 妇女社会地位的内涵
    第二节 妇女社会地位变迁与妇女运动理论
        一、 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理论
        二、 妇女运动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妇女地位理论
        一、 马克思、思格斯论妇女地位
        二、 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地位
        三、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妇女地位
    第四节 男女平等的基本理论
        一、 男女平等的思想
        二、 男女平等的内涵
        三、 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意义
    第五节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的思想与原则
        一、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的基本思想
        二、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的基本原则
    第六节 小结
        附件1: 国际妇女主要会议一览表
第二章 妇女政治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第一节 妇女政治地位的概念与内涵
        一、 妇女政治地位的概念
        二、 妇女政治地位的内涵
    第二节 妇女参政研究综述
        一、 妇女参政思想与状况研究综述
        二、 妇女参政方法研究综述
    第三节 妇女政治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一、 妇女政治地位的综合评分法
        二、 妇女政治地位的综合指数法
        三、 妇女政治地位评价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我国妇女政治地位现状的研究
        一、 我国妇女政治地位的基本现状
        二、 制约我国妇女政治地位提高的因素
        三、 提高我国妇女政治地位的对策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妇女经济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第一节 妇女经济地位概论
        一、 妇女经济地位的概念
        二、 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历史
        三、 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意义
    第二节 妇女经济地位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一、 妇女经济地位理论研究综述
        二、 妇女经济地位方法研究综述
    第三节 妇女经济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一、 妇女经济地位的综合评分法
        二、 妇女经济地位的综合指数法
        三、 妇女经济地位评价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我国妇女经济地位现状的研究
        一、 我国妇女经济地位的基本现状
        二、 制约我国妇女经济地位提高的因素
        三、 提高我国妇女经济地位的对策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妇女教育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第一节 妇女教育地位的概念与内涵
        一、 妇女教育地位的概念
        二、 妇女教育地位的内涵
    第二节 妇女教育地位评价方法概览
        一、 我国妇女教育地位评价方法概览
        二、 国外妇女教育地位评价方法概览
    第三节 妇女教育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一、 妇女教育地位的综合评分法
        二、 妇女教育地位的综合指数法
        三、 妇女教育地位评价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我国妇女教育地位现状的研究
        一、 我国妇女教育地位的基本现状
        二、 制约我国妇女教育地位提高的因素
        三、 提高我国妇女教育地位的对策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妇女婚姻家庭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第一节 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内涵与变迁
        一、 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内涵
        二、 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变迁
    第二节 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研究通览
        一、 关于妇女婚姻家庭地位问题的研究
        二、 关于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方法的研究
    第三节 妇女婚姻家庭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一、 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综合评分法
        二、 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综合指数法
        三、 妇女婚姻家庭地位评价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我国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现状的研究
        一、 我国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基本现状
        二、 制约我国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提高的因素
        三、 提高我国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对策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妇女健康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第一节 妇女健康地位的基本问题
        一、 妇女健康地位及相关概念
        二、 妇女健康地位的内涵
        三、 妇女健康的权利与保障
    第二节 妇女健康地位研究通览
        一、 关于妇女健康地位问题的研究
        二、 关于妇女健康地位方法的研究
    第三节 妇女健康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一、 妇女健康地位的综合评分法
        二、 妇女健康地位的综合指数法
        三、 妇女健康地位评价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我国妇女健康地位状况的研究
        一、 我国妇女健康地位的基本状况
        二、 制约我国妇女健康地位提高的因素
        三、 提高我国妇女健康地位的对策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妇女社会地位总体评价方法研究
    第一节 妇女社会地位总体评价的意义与基础
        一、 妇女社会地位总体评价的意义
        二、 妇女社会地位分体评价的基础
    第二节 对妇女社会地位总体评价方法的简析
        一、 妇女社会地位总体评价方法简介
        二、 妇女社会地位总体评价方法评析
    第三节 妇女社会地位总体评价方法研究
        一、 妇女社会地位总体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 妇女社会地位总体的综合评分法
        三、 妇女社会地位总体的综合指数法
        四、 妇女社会地位总体评价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小结
附件2: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所需资料的专家调查表
附件3: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所需资料的部门单位调查表
附件4: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所需资料的个人调查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四、转变观念 勇于创新 迎接新世纪——参加国际统计学会第52届大会有感(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D]. 夏正华. 武汉大学, 2019(06)
  • [2]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D]. 陈永华(Chan Wing Wah).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3]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4]移植与流变—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模式在中国(1921-1952)[D]. 林牧茵. 复旦大学, 2012(03)
  • [5]试论20世纪以来音乐教育学会组织及其与音乐教育发展的关系[D]. 陈越. 上海音乐学院, 2012(01)
  • [6]透明国际研究[D]. 方文新. 兰州大学, 2011(10)
  • [7]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D]. 戴俊超. 中国音乐学院, 2010(07)
  • [8]基于计划、控制实施的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 张利. 重庆大学, 2003(02)
  • [9]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D]. 单艺斌. 东北财经大学, 2000(01)
  • [10]转变观念 勇于创新 迎接新世纪——参加国际统计学会第52届大会有感[J]. 方佳信. 上海统计, 2000(01)

标签:;  ;  ;  ;  ;  

转变观念,勇于创新,迎接新世纪——参加第52届国际统计学会大会感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