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株大肠埃希菌靶基因突变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影响

80株大肠埃希菌靶基因突变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影响

一、80株大肠埃希菌靶位基因突变对喹诺酮耐药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郭晶晶,侯思梦,刘连杰,邱芳,刘晓强[1](2021)在《猪源大肠埃希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陕西省关中猪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及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流行性与多样性,于2017年4月—2018年11月从陕西关中地区数个养猪场分离获得470株大肠埃希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包括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内的6类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扩增检测其携带的PMQR基因,并分析PMQR基因阳性菌株gyrA和parC基因的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陕西猪源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和土霉素的耐药率高达100%和98.51%,对阿米卡星、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和头孢噻呋的耐药率分别为60.64%、52.98%、50.85%和44.47%,且89.58%为多重耐药菌株。对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恩诺沙星、普多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9.58%、57.66%和56.80%。对美罗培南最为敏感,未发现耐药菌株,但有9株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性为中介。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菌株中,PMQR基因qnrS、 aac(6′)-Ib-cr、qnrB、qnrA、qnrD和qepA的检出率分别为36.52%、30.14%、17.38%、11.45%和2.49%,且55.30%的菌株携带1种PMQR基因,37.90%携带2种PMQR基因,6.40%携带3种PMQR基因,0.35%携带4种PMQR基因。在282株携带PMQR基因的菌株中,279株发生QRDR突变,其中以gyrA基因的Ser83Leu突变为主。132株PMQR基因阳性菌株parC基因发生Ser80Ile或Ser80Ile+Glu84Val突变。随着菌株所携带PMQR基因的增多,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位点也相应增加,细菌的耐药水平也随之增加。

王艳玲[2](2020)在《染料木素抑制MCR-1活性的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细菌耐药性问题目前已然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这一问题是伴随着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开始出现的。临床上出现严重耐药菌的感染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使用多黏菌素这一古老的抗生素,然而质粒携带的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mobile colistin resistance gene,mcr-1)的出现,迅速引起科学家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因为它使得多黏菌素作为治疗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感染“最后一道防线”也被冲破。如果临床上出现同时携带mcr-1和ndm-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s-1,ndm-1)等基因的“超级细菌”感染将会面临“无抗可用”,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急需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或制定新的抗耐药菌感染策略。我国科学家于2015年首次报道了位于质粒上的多黏菌素抗性基因mcr-1。目前全世界范围内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检测并报道了mcr-1基因的存在,由此可见mcr-1已经出现了全球流行的趋势。mcr-1基因序列全长1626 b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mcr-1基因与磷酸乙醇胺转移酶的相似性高达63%,MCR-1耐药酶具有和磷酸乙醇胺相同的生物学作用。MCR-1是位于质粒上的可快速水平转移的多黏菌素耐药酶,其快速广泛的传播将导致细菌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性程度进一步加深,耐药范围进一步扩大。对耐药酶抑制剂联合抗生素的体外协同效果的评价是进行临床试验的必要前提。通过改良棋盘法从本实验室天然化合物库中筛选出具有潜在协同效果的MCR-1酶抑制剂,其中本研究以染料木素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耐药酶抑制作用和机制的研究。染料木素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毒副作用较小,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目前还没有商品化的染料木素产品投入临床使用,其作为MCR-1耐药酶抑制剂的研究至今无人报道。本研究首先对本实验室收集的mcr-1阳性菌进行基因鉴定和耐药性鉴定,然后通过棋盘法MIC试验、杀菌曲线试验、生长曲线试验、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和多黏菌素药敏检测等试验验证了染料木素与多黏菌素类抗生素联合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即染料木素可显着提高多黏菌素对所有mcr-1阳性受试菌株的抗菌活性。当染料木素为32μg/mL时,对不同MCR-1阳性菌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进一步的蛋白免疫印迹试验证实了染料木素并非通过抑制MCR-1耐药酶的表达来提高多黏菌素的抗菌活性的。此外,本研究应用实验室构建菌株E.coli W3110(pUC19-mcr-3)进行了多黏菌素与染料木素协同试验验证,发现染料木素同样可显着提高多黏菌素对MCR-3阳性菌的抗菌活性。本研究通过LDH检测试验和粘附试验确定了染料木素在32μg/mL浓度条件下对各种不同来源的细胞无潜在细胞毒性,同时染料木素可增强多黏菌素对细胞由细菌造成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使用mcr-1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建立小鼠肺炎模型,并应用染料木素和多黏菌素E进行不同的处理,通过检测小鼠的死亡率、菌落定植、炎性因子和病理变化等判断染料木素是否可增强多黏菌素E对小鼠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与感染组相比,染料木素(50 mg/kg)和多黏菌素E(10 mg/kg)单独治疗后,小鼠死亡率未见显着提高,肺脏组织病变程度未见改善,肺组织中的菌落定植数也没有显着降低,而染料木素(50 mg/kg)联合多黏菌素E(10 mg/kg)治疗后,小鼠存活率显着提升,小鼠肺脏组织的病理变化显着的改善。因此,染料木素与多黏菌素具有显着的体内外协同抗耐药菌作用。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阐明了染料木素与MCR-1耐药酶之间的互作机制,确证了染料木素与MCR-1之间的结合位点。其中,介导MCR-1与染料木素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为GLY-282、THR-283、TYR-287、ASN-482和ARG-490。通过氨基酸残基突变对计算机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染料木素通过结合至MCR-1的酶催化活性区域附近,抑制MCR-1的功能使其失去活性,从而恢复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抗菌作用。此外,本研究还通过疏水性试验和MPNP检测试验进一步确证染料木素与MCR-1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染料木素可恢复MCR-1阳性菌的膜表面电负性。综上所述,染料木素作为MCR-1耐药酶抑制剂,可显着提高多黏菌素类抗生素对携带MCR-1耐药酶的肠杆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有望为多黏菌素治疗临床耐药肠杆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曹梅[3](2020)在《社区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大肠埃希菌是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可引起泌尿系感染、血流感染和脑膜炎等。近年来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增加了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度。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泌尿系感染的大肠埃希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索社区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中整合子的分布及其与系统发育群、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并对大肠埃希菌携带的ESBL基因和PMQR基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8年12月非重复分离自安徽理工大学附属奉贤医院肾内科门诊就诊患者尿液样本的大肠埃希菌152株,采用Phoenix 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PCR筛查第1、第2、第3类整合酶基因、整合子可变区和各分离株的系统发育群,通过测序分析确定可变区启动子类型及基因盒组合。同时,PCR筛查大肠埃希菌所产生的ESBL基因和PMQR基因,分析第1类整合子、ESBL和PMQR基因与系统发育群、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结果:152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为70.39%,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40.00%。152株大肠埃希菌系统发育群以B2群和D群为主。152株大肠埃希菌中65株(42.76%)检测到第1类整合酶基因intI1,共检出68个第1类整合子,8种基因盒组合和14种耐药基因盒,其中基因盒组合dfrA17-aadA5检出率最高(35/68),12株intI1阳性菌株可变区扩增失败。第1类整合子可变区中共检出5种可变区启动子,相对较弱的PcH1检出率最高(53/68),同时检测出基因盒组合arr-2-cmIA5-blaOXA-10-aadA1。65株intI1阳性菌株中各系统发育群以B2群和D群为主。4株(2.63%)检出第2类整合酶基因intI2,其可变区基因盒组合均为dfrA1-sat2-aadA1。未检出第3类整合酶基因。intl1阳性菌株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率高于intI1阴性菌株。152株大肠埃希菌共102株携带ESBL基因,包括blaTEM-1、blaCTX-M-55、blaCTX-M-14、blaCTX-M-27、blaCTX-M-65、blaOXA-1,其中7株同时携带blaTEM-1和blaCrX-M-27、9株同时携带bIaTEM-1和blaCTX-M-14、1株同时携带blaTEM-51和blaTME-1未检出blaCTX-M-2、blaCTX-M-8、blaCTX-M-25和blaSHV ESBL 基因型。152 株大肠埃希菌中 23 株携带 PMQR 基因,包含qnrD,qnrS,oqxA,oqxB,aac(6’)-1b 和 aac(6’)-1b-cr,未检出qnrA、qnrB、qnrC、qepA基因。152株大肠埃希菌中6株携带多种(≥2种)PMQR组耐药基因,17株同时携带ESBL和PMQR耐药基因,44株未检测出ESBL和PMQR耐药基因。结论:社区泌尿系感染中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具有较低的耐药性,系统发育群B2群和D群为主要发育群。社区泌尿系感染中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第1类整合子与细菌耐药性密切相关,其携带的第1类整合子可变区启动子以弱启动子为主。大肠埃希菌中检出基因盒组合arr-2-cmIA5-blaOXA-10-aadA1。blaTEM-1和blaCTX-M-14是本研究中大肠埃希菌ESBL基因的主要型别。PMQR基因在社区泌尿系感染的大肠埃希菌中具有较低的流行率。图[4]表[14]参[59]

吴甘林[4](2020)在《喹诺酮类耐药菌及耐药基因在罗非鱼和杂交鳢养殖中的分布特征》文中认为作为全球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细菌耐药性问题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业中愈发受到重视,喹诺酮类药物是水产养殖中较为常用的抗菌药物之一,其耐药性问题也愈发凸显。罗非鱼和杂交鳢均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淡水经济鱼类,且均有着养殖产量高、养殖密度大等特点。罗非鱼和杂交鳢(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hanna argus♂)养殖中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现象也较为普遍。目前国内外对水产养殖动物(水产品)或养殖环境的细菌耐药性研究,多限于对某一种属菌株的耐药性研究,对反映鱼体或环境中细菌耐药情况不够全面。本研究旨在通过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和恩诺沙星)筛选培养的方式,了解不同养殖阶段罗非鱼和杂交鳢的鱼肠道及养殖环境中喹诺酮类耐药菌的产生比例及耐药细菌的种类,同时对罗非鱼和杂交鳢养殖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进行类型与丰度分析,明确喹诺酮类耐药菌及耐药基因的分布特征,评估喹诺酮类耐药传播风险,从而为建立水产品耐药防控技术提供数据支撑,以及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细菌平板计数法计算罗非鱼和杂交鳢在不同养殖阶段鱼肠道及养殖环境的菌落数量,结果显示,在各养殖阶段可培养菌的菌落总数相对稳定,维持在105CFU·g-1~107 CFU·g-1。鱼肠道菌群的耐药风险显着高于水产养殖环境的,其中罗非鱼肠道菌群对萘啶酸和恩诺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6.7%和18.3%,杂交鳢肠道菌群对萘啶酸和恩诺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7.7%和21.8%。在养殖的不同阶段中,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风险差异不显着,而不同品种、不同养殖区域存在一定差异。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来源样品的耐药菌群进行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在罗非鱼养殖中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最高,鱼肠道及池塘水次之;而杂交鳢鱼肠道的微生物多样性高于池塘水和底泥样品。罗非鱼肠道样品中喹诺酮类耐药菌群的优势菌群为埃希氏菌属、肠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细菌,而杂交鳢肠道样品中则为埃希氏菌属、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细菌。罗非鱼和杂交鳢环境样品中,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菌群则以气单胞菌属和埃希氏菌属为主,且两者丰度之和显着高于肠道的。在不同采样点的不同采样时期中各菌属所占比例及变化未展现出明显规律性。采用普通PCR和荧光定量PCR法对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进行类型与丰度分析,结果显示,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样品一共检出4种基因类型,分别是qnr A(qnr A1)、qnr B(qnr B10)、qnr S(qnr S1、qnr S5)和oqx AB(oqx A),其检出率分别为2.5%、7.4%、42.0%和34.7%;而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样品也检出4种基因类型,分别是qnr B(qnr B10)、qnr S(qnr S1)、oqx AB(oqx A)和aac(6’)-Ib-cr,其检出率分别为3.7%、29.6%、22.2%和7.4%。罗非鱼和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中PMQR基因普遍存在,其中底泥样品中PMQR基因丰度总量最高,其次为肠道和池塘水样品。罗非鱼源样品中各类PMQR基因的绝对丰度在103~107 copies g-1·(copies·m L-1),相对丰度在0.02%~0.96%;杂交鳢源样品中,各类PMQR基因的绝对丰度在103~108 copies·g-1(copies·m L-1),相对丰度在0.004%~41.17%。杂交鳢肠道和环境样品中oqx AB、qnr C和qnr B基因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罗非鱼源样品,而qnr S和qnr D的相对丰度则显着低于罗非鱼源的。比较不同养殖阶段PMQR的基因丰度,不管是肠道样品还是环境样品,都没有明显规律性。综上结果可得,在罗非鱼和杂交鳢的养殖过程中,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和耐药基因广泛存在于鱼体及其养殖环境中,鱼肠道菌群的耐药风险显着高于水产养殖环境的。不同养殖阶段喹诺酮类耐药风险无显着差异。水产养殖喹诺酮类耐药菌群以气单胞菌和埃希氏菌属为主,应开展水产养殖这两类细菌的耐药监测,并进一步开展其喹诺酮类耐药产生与传播机制的相关研究;另外应加强各养殖阶段的饲养管理,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带来的耐药风险,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王丽娟[5](2020)在《陕西关中牛源产ESBL大肠埃希菌耐药特征及传播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大肠埃希菌作为条件致病菌之一,与动物的健康密切相关,也是引起奶牛场常见疾病如犊牛腹泻、乳房炎及子宫内膜炎等的主要病原菌。中国是一个抗生素使用大国,作为治疗或添加剂使用在动物身上的抗生素数量惊人。一些临床常用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已逐渐减弱甚至丧失疗效。动物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不仅会制约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会通过食物链、空气、土壤及水源污染等途径传播,与人类的健康也息息相关。目前,关于动物源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报道在世界范围已逐年增多且极具多样性,引起了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能够水解超广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编码该酶的基因多由质粒携带,以极快的速度在人类及动物中蔓延,导致了严重的细菌耐药性。本研究从陕西关中地区犊牛粪便样品中分离鉴定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检测其耐药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分型,研究其传播机制,取得结果如下:1.从陕西关中地区4个奶牛场分离到75株大肠埃希菌,经过ESBL表型确证试验表明59株(78.67%)产ESBL且皆表现为多重耐药。59株ESBL阳性大肠埃希菌中blaCTX-M、blaTEM-1、blaCMY-2和bla DHA-1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67.80%、3.39%和1.70%,blaCTX-M-55(n=36)是最主要的blaCTX-M基因。42.37%的ESBL阳性菌株携带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18株同时携带rmtB和blaCTX-M-55;67.80%的ESBL阳性菌株至少携带一个PMQR基因,其中以qnr S(70.00%)最常见。值得注意的是,1株菌同时携带blaCTX-M-55、blaTEM-1、blaDHA-1、blaCMY-2、rmtB、qnrS、qnrB、aac(6’)-Ib-cr 8种基因。2.产ESBL大肠埃希菌最常见的系统发育组为C组,表明本试验分离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多为共生型;在59株产ESBL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到27种不同的ST型,其中ST744为主要流行的ST分型,ST23CC为主要的克隆复合体,表明该地区产ESBL大肠埃希菌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3.选取36株携带blaCTX-M-55的ESBL阳性大肠埃希菌进行接合转移试验,28株可通过接合转移将质粒转移至E.coli 26R793,其中10(10/18,55.56%)株菌携带的rmt B基因伴随着blaCTX-M-55基因成功转移到E.coli 26R793。在36株携带blaCTX-M-55的供体菌及28株接合子中共同检测到Inc FIB、Inc I1、Inc Frep B和Inc N 4种不同型的复制子,其中以Inc FIB型为主;此外,菌株获得的外源耐药基因可稳定遗传,不影响其生长趋势;ISEcp1元件为blaCTX-M-55基因在不同菌株间的传播及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

祁萌[6](2019)在《季铵盐诱导大肠埃希菌AcrAB-TolC高表达与氟喹诺酮耐药性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大肠埃希菌是导致人和许多动物感染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也是临床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季铵盐化合物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消毒剂,因其高效、安全、稳定等优点而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众多领域,在降低感染发生和疾病传播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现象越发普遍。研究发现,大肠埃希菌经季铵盐诱导耐药后,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同时降低,可能存在两者的交叉耐药。这种交叉耐药现象的出现,无论对临床患者的抗感染治疗还是对于环境与物品的消毒无疑都会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研究目的了解消毒剂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进一步探讨外排泵AcrAB-TolC参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与季铵盐化合物交叉耐药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收集来自2017年7月我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粪便的大肠埃希菌28株,和本研究所保存的来自本院感染科患者尿液的大肠埃希菌50株,总计78株,经常规生化对菌株进行鉴定。1.选取萘啶酸、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4种抗菌药物并使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观察实验菌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使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实验菌株对季铵盐化合物苯扎溴铵的敏感性。2.PCR扩增消毒耐药基因,观察消毒剂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3.随机选取6株菌株,并用苯扎溴铵进行诱导,观察菌株诱导前后对苯扎溴铵及环丙沙星敏感性的变化。4.提取诱导菌株及其母株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菌株诱导前后外排泵基因acrAB-tolC的转录情况,并使用SPSS21.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经常规生化鉴定,所收集的78株菌株均为大肠埃希菌。1.药敏结果显示:萘啶酸耐药率为76.92%;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53.85%;环丙沙星耐药率为58.97%;诺氟沙星耐药率为58.97%。苯扎溴铵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菌株的MIC值范围为8-64μg/ml,MIC为32μg/ml的菌株最多(n=36,46.15%)。其次为MIC16μg/ml的菌株(n=33,42.31%),47.4%菌株的MICs值大于标准菌株。2.消毒剂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suge(c)、emrE、mdfA、ydgE/F基因普遍存在(82.05%100%),qacE△1、qacF基因检出率低(29.49%、1.28%),qacE、qacG、suge(p)基因未检出。3.苯扎溴铵对诱导菌株的MIC值提高到4-32倍,环丙沙星对诱导株的MIC值提高到4-8倍。4.诱导株acrA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母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株tolC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母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应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2.诱导菌株acrA、tolC基因转录水平的增高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季铵盐化合物交叉耐药有一定的相关性。3.季铵盐化合物的广泛使用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潜在影响,应引起重视。

龙永艳,倪贤生,吴葵,阚飙[7](2019)在《餐饮从业人员耐喹诺酮类药物大肠埃希菌基因突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和分析餐饮从业人员体检人群分离的大肠埃希菌gyrA、gyrB、parC、parE基因的突变特征。方法用加入4μg/mL环丙沙星营养琼脂平板筛选耐环丙沙星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PCR方法扩增其gyrA、gyrB、parC、parE基因,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共分离到112株环丙沙星耐药大肠埃希菌,所有菌株的MIC值都介于16~512μg/mL之间。gyrA检测到3种突变类型:112株都出现Ser83→Leu替代,103株发生Asp87→Asn替代,7株菌出现Asp87→Tyr替代。gyrB检测到2种突变类型:6株菌出现Ser343→Phe替代,9株菌出现Ser492→Asn替代。parC共检测到7种突变类型:112株菌都发生Ser80→Ile代替,12株大肠埃希菌发生Glu84→Val代替,5株菌发生了Ala56→Thr替代,各有1株菌发生Glu84→Gly和Glu84→Lys代替,另外各有1株发生Ala108→Thr和Val144→Gly替代。parE基因共检测到2种突变类型:有2株菌发生了Leu445→His代替,49株菌发生Ser458→Ala代替。其中gyrA Ser83→Leu、Asp87→Asn、Asp87→Tyr替代和parC Ser80→Ile、Glu84→Val、Glu84→Gly、Glu84→Lys代替,为gyrA和parC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替代类型。所有菌株都有2个及以上氨基酸位点的突变,都是高耐药菌株。环丙沙星的MIC值32μg/mL以上的耐药菌株都发生了3个以上位点的突变。Spearman相关系数显示,gyrB492、parE458的突变与环丙沙星的MIC值成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26 9,P=0.016 1;r=0.273 7,P=0.003 5)。结论餐饮从业人员耐喹诺酮药物的大肠杆菌gyrA、gyrB、parC、parE基因具有多种氨基酸替代类型,gyrB492、parE458的突变与环丙沙星的MIC值呈正相关。

牟豪[8](2019)在《重庆市动物源沙门菌耐药性分析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文中指出沙门菌(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沙门菌属的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种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以及人和动物之间直接或间接传播的重要人畜共患病原菌。沙门菌血清型众多,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和肖氏沙门菌等主要引起人的肠热症,其他大多数沙门菌对一些动物有致病性,这些动物包括家禽、家畜、啮齿类动物和家养的宠物等,引起动物的胃肠炎,败血症等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2013年我国疾病防控中心的数据显示,平均每100 000人中有高达549人携带沙门菌。人感染沙门菌多是食用了被沙门菌污染的食品,如肉、奶、蛋和海鲜等。沙门菌广泛的存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以及食品卫生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畜牧业的养殖过程中,抗菌药不仅被用于预防、控制和治疗动物疾病,而且在动物促生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外对沙门菌耐药性的调查结果显示沙门菌的耐药状况已经十分严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耐药率不断升高且多重耐药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作为临床上治疗沙门菌感染最为重要的药物之一——喹诺酮类的耐药形势也相当严峻。本研究于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从重庆市部分地区的鸡场、牛场、羊场、猪场、屠宰场和宠物医院采集1850份样本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结果从1850份样本中共检测到91株沙门菌,总分离率为4.9%。从动物来源来看,猪源和犬源沙门菌的分离率最高,分别为6.1%和6%,其次为牛源和羊源沙门菌,分离率均为3%。91株沙门菌包括67株猪源、9株羊源、6株鸡源、3株犬源和3株牛源菌株。从地区来看,重庆市南川区的沙门菌分离率最高(11%),垫江县和涪陵区的沙门菌分离率最低(均为2%)。不同动物源的91株沙门菌中有82株成功鉴定血清型,共覆盖10种血清型,其中最为常见的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菌(44株,占总数的48.4%),其次为阿贡纳沙门菌(10株,占总数的11.1%),罗森沙门菌(7株,占总数的7.7%)等。对分离到的91株沙门菌进行了9类一共27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对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的耐药率都超过了80%,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和氟苯尼考的耐药率也超过了60%。另外,对复方新诺明和甲氧苄氨嘧啶的耐药率也在50%以上。同时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头孢唑啉耐药率高达30%。喹诺酮类药物中,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耐药率也达到20%,且多重耐药率高达95.6%。其中鸡源沙门菌耐药最为严重,其中50%的菌株对10种以上药物耐药。其次为猪源菌株,对10种以上药物耐药占22.4%。采用PCR及测序的方法检测PMQR基因的流行情况和靶位基因QRDR的突变情况,结果表明,76.9%的沙门菌至少携带一种PMQR基因,检出率最高的oqxB(57.1%),其次为oqxA(51.6%)、qnrS(30.8%)和aac(6′)-Ib-cr(30.8%),其中oqxA+oqxB通常共存于同一菌株内。在所有PMQR阳性菌株中常见的基因表型为oqxA+oqxB+aac(6′)-Ib-cr和qnrB+oqxA+oqxB+aac(6′)-Ib-cr,分别占总数的11.4%和14.3%。经测序分析,4株qnrD阳性菌中,两株鉴定为qnrD1;19株qnrB阳性菌中,16株为qnrB6;qnrS一共检测出三种亚型,分别为qnrS1(5株)、qnrS2(6株)、qnrS10(15株);同时,oqxA也检测出两种亚型,分别为oqxA1(29株)、oqxA2(1株);oqxB则大多为oqxB5。对QRDR突变分析得知,90.1%的菌株发生了靶基因的突变,以parC基因的T57S(82株)单突变最为常见,同时还检测到G72C(2株)和L131M(4株)的突变类型。此外,gyrA基因检测出三种突变类型,分别为V143G(1株)、S83L(1株),D87Y(1株)。parE检测出了一种突变类型M438I(1株),没有检测到gyrB发生突变。本实验发现,发生gyrA突变的菌株都对萘啶酸或环丙沙门耐药。

王国华[9](2019)在《泰安地区部分规模化奶牛场大肠杆菌的流行特点及耐药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肠杆菌类属于埃希菌属,又称大肠埃希菌,是温血动物和人体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大肠杆菌在动物粪便中含量丰富,通常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生产中大肠杆菌病危害严重,临床症状复杂,病例特点多样。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奶牛场主要疾病的综合防治,大肠杆菌病呈上升趋势。奶制品和肉制品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动物大肠杆菌病的感染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影响人类健康,危害公共卫生安全。抗生素在治疗大肠杆菌病方面仍然有效,但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导致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还会导致奶牛大肠杆菌耐药率高、耐药谱广、多药耐药株比例高,对养殖业和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本实验为调查了解泰安地区几个大型规模化奶牛场的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情况,从泰安地区的4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共采集新鲜粪便样品194份,通过增菌、伊红美蓝培养基选择培养、16SrRNA鉴定等方法,对粪便中的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使用血清诊断试剂盒进行平板凝集实验来检测所分离的菌株中肠致病性大肠杆(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ic 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EI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c Escherichia coli,ETEC)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的携带情况;通过K-B法进行9类14种常用药物的药物敏感实验,来检测分离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提取菌株基因组DNA检测6类24种耐药基因和Ⅰ类整合子,以了解菌株中不同耐药基因以及耐药基因盒的携带情况;使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溯源分析,从而阐明大肠杆菌在该区域的流行传播情况;对分离菌株进行绵羊血平板培养,检测菌株中携带产溶血环菌株的比例,选择其中最大直径溶血环的3株菌进行人工接种实验探究奶牛源大肠杆菌对8日龄SPF鸡和断奶30天的家兔的致病性。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从泰安4个规模化健康奶牛场采集194份粪便检测到171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88.14%;凝集试验结果显示79株大肠杆菌为致病性血清型,包含13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O128和O143的检出率最多,占比为7.0%(12/171),最常见的血清型为EPEC(1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33.9%,其次为四环素,耐药率为24.0%,分离株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类抗生素均表现较为敏感,敏感率为90%以上,另外,多重耐药菌株的比率占22.2%;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blaCTX-M-15、blaOXA-1和blaCMY-2检出率分别为59.1%、4.7%、1.8%、0.6%;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qnrS、oqxa和qnrD检出率分别为4.1%、1.8%、1.2%、0.6%;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nt(2’)和aac(3)-Ⅱ检出率分别为40.9%、2.3%;磺胺类耐药基因sul2、sul3和sul1检出率分别为16.4%、10.5%、3.5%;氯霉素耐药基因cmlA检出率为0.6%;未检测到四环素耐药基因,未检测到blaPSE、blaSHV、qnrA、qnrB、qnrC、aac(3)-I、aac(3)-III、aac(3)-IV、tetA、tetB耐药基因。整合子检测结果显示,7株菌株携带4种耐药基因盒,检出率为4.1%(7/171),其中最常见的耐药基因盒为dfrA12-aadA2-sul1(4/7),整合子-基因盒分子特征以介导磺胺-甲氧苄啶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的dfrA和aadA基因类型为主,耐药菌株中仅少数携带Ⅰ类整合子。通过MLST分析,检测出8种ST型分别为ST58、ST5、ST23、ST1146、ST172、ST155、ST661和ST3096,其中ST58占比最高为26.3%,不同奶牛场所分的菌株存在ST型相同的情况,其中ST8与ST155为一个克隆复合物,说明不同奶牛场所分的菌株存在亲缘关系较近的可能,大肠杆菌在不同奶牛场交叉传播。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所选的奶牛源大肠杆菌菌株,对实验30 d家兔的死亡率为A菌株(5/5),B菌株(1/5),C菌株(1/5);对实验8 d SPF鸡的死亡率为A菌株(1/5),B菌株(0/5),C菌株(0/5)。说明所筛选的大肠杆菌菌株对SPF鸡和家兔具有致病性,并且对不同物种的致病性有差异。本研究从多个层面分析了2017年泰安地区部分规模化奶牛场奶牛源大肠杆菌流行情况,对其有了初步认识,该研究对奶牛场大肠杆菌的防控具有参考意义,并揭示了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潜在危害。

郭学中[10](2018)在《市售罗非鱼源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与耐药基因分析》文中认为大量研究表明,在畜禽及水产动物养殖中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出现,养殖动物携带的耐药细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食物链和环境污染等将其耐药性及耐药基因传播给人类,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这已构成一个巨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因具有广谱、优秀的药物动力学性能和强大的抗菌活性、以及与其他类抗菌药物之间没有交叉耐药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养殖业中。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居于世界首位,水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水产品携带的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耐药基因存在情况检测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管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市售罗非鱼水产品为研究对象,从广州市超市、农贸市场等水产品交易市场随机购买鲜活的罗非鱼商品鱼,开展水产品携带的细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检测分析。首先,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水产品携带的优势菌群;然后运用细菌筛选培养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分离鉴定目标细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测试;最后采用PCR扩增的方法检测分析分离菌株PMQR基因携带和QRDR靶基因突变情况;为水产品中携带的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风险评估积累科学数据。细菌分离和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市售罗非鱼商品鱼各组织的优势菌均为气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从广州市14家水产品交易市场购买的100条罗非鱼样品的鳃、肌肉和肠组织中共分离出280株气单胞菌和182株大肠埃希菌;气单胞菌对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50%和2.14%;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5.82%和18.13%。大肠埃希菌对受试药物的耐药率高于气单胞菌,不同组织中分离的细菌耐药率存在差异,肌肉中分离的细菌耐药率最低。PCR检测结果显示:从分离的气单胞菌菌株中只检测到qnrS和aac(6’)-Ib-cr两种PMQR基因,携带率分别为4.29%和2.86%;而从大肠埃希菌分离菌株中检测出qnrB、qnrS、aac(6’)-Ib-cr、oqxAB和qnrD五种PMQR基因,携带率分别为12.64%、36.81%、9.89%、11.54%和0.55%。大肠埃希菌PMQR基因携带率高于气单胞菌,且种类也较多。QRDR靶基因突变结果显示,103株发生QRDR靶基因突变的气单胞菌中有98株(95.1%)发生了gyrA基因突变、5株(4.85%)只发生parC基因突变,而发生gyr A和parC基因双突变的有41株(39.8%);103株发生了QRDR靶基因突变的气单胞菌只有7株(6.8%)表现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60株发生QRDR靶基因突变的大肠埃希菌中,41株(68.3%)发生gyrA基因突变、19株(31.7%)只发生par C突变,有17株(28.3%)发生了gyrA和parC基因双突变;60株发生了QRDR靶基因突变的大肠埃希菌有34株(56.7%)表现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研究结果表明:市售罗非鱼水产品中气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是主要携带的细菌种群,不论是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PMQR基因种类还是PMQR基因的携带率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均高于气单胞菌,水产品携带的氟喹诺酮类耐药细菌和PMQR耐药基因风险主要与大肠埃希菌有关。肌肉中分离的气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或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低于鳃和肠道的,显示罗非鱼可食用部分携带的耐药菌很少,食品相对安全;水产品携带的细菌耐药性风险主要来自肠道和鳃组织。此外,比较分析大肠埃希菌和气单胞菌携带PMQR基因、QRDR基因突变与耐药表型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两种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可能存在不同,具体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80株大肠埃希菌靶位基因突变对喹诺酮耐药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0株大肠埃希菌靶位基因突变对喹诺酮耐药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猪源大肠埃希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样品采集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仪器
    1.2 方 法
        1.2.1 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
        1.2.2 药敏试验
        1.2.3 PMQR基因及QRDR突变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2.2 药敏试验结果
    2.3 PMQR的流行性及QRDR突变分析
3 讨 论

(2)染料木素抑制MCR-1活性的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1 我国细菌耐药性现状
        1.1.1 我国临床细菌耐药性现状分析
        1.1.2 我国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现状分析
        1.2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1.2.1 产生相关耐药酶
        1.2.2 改变抗生素作用靶点
        1.2.3 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1.2.4 通过主动外排作用
        1.2.5 形成生物被膜
        1.3 细菌耐药性与致病性
    第2章 MCR-1介导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2.1 MCR-1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机制
        2.1.1 MCR-1的发现及传播机制
        2.1.2 MCR-1的流行现状
        2.1.3 MCR-1介导的耐药机制
        2.1.4 MCR-1传播造成的危害
        2.2 多黏菌素研究现状
        2.2.1 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2.2.2 多黏菌素的特性
        2.2.3 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情况
        2.2.4 多黏菌素的药理学与毒理学特点
        2.2.4.1 多黏菌素的药理学特点
        2.2.4.2 多黏菌素的毒理学特点
        2.3 多黏菌素耐药菌的防治策略
        2.3.1 多种抗生素联合策略
        2.3.2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
        2.3.3 MCR-1抑制剂的研究
    第3章 异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现状
        3.1 异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
        3.1.1 抗癌作用研究
        3.1.2 抗氧化作用研究
        3.1.3 抗菌作用研究
        3.1.4 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作用研究
        3.1.5 异黄酮对脑血管的作用研究
        3.1.6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作用研究
        3.2 染料木素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3.2.1 染料木素抗癌作用
        3.2.2 抗氧化作用研究
        3.2.3 心血管保护作用研究
        3.2.4 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3.2.5 防治骨质疏松症作用研究
    第4章 染料木素提取分离和结构改造研究现状
        4.1 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4.2 染料木素的构效关系研究现状
        4.3 染料木素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现状
        4.3.1 提取方法
        4.3.2 纯化方法
        4.3.3 其它方法
        4.4 染料木素与其他异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MCR-1耐药酶抑制剂的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1.1 药品及试剂
        1.1.1.2 菌株
        1.1.1.3 相关仪器和设备
        1.1.2 试验方法
        1.1.2.1 临床分离mcr-1阳性菌的鉴定
        1.1.2.2 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1.1.2.3 MCR-1抑制剂的筛选
        1.1.2.4 统计学分析
        1.2 试验结果
        1.2.1 mcr-1阳性菌鉴定结果分析
        1.2.2 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1.2.3 MCR-1耐药酶抑制剂的筛选结果
        1.2.4 其他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抑制效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体外协同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药品及试剂
        2.1.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1.3 菌株
        2.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如下:
        2.1.2 试验方法
        2.1.2.1 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检测
        2.1.2.2 生长曲线试验
        2.1.2.3 时间-杀菌曲线试验
        2.1.2.4 抑菌环试验
        2.1.2.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染料木素特异性增强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的抗菌活性
        2.2.2 染料木素对受试菌株生长的影响
        2.2.3 染料木素协同多黏菌素对受试菌株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
        2.2.4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药敏检测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由细菌介导的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受试菌株与细胞株
        3.1.1.2 主要药品、试剂和仪器
        3.1.2 方法
        3.1.2.1 染料木素对不同细胞的细胞毒性检测试验
        3.1.2.2 黏附实验
        3.1.2.3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染料木素的细胞毒性
        3.2.2 染料木素可增强多黏菌素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mcr-1阳性菌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菌株和试验动物来源
        4.1.1.2 主要药品、试剂和仪器
        4.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1.2 方法
        4.1.2.1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4.1.2.2 评价指标
        4.1.2.3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染料木素提高多黏菌素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
        4.2.2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E缓解肺炎克雷伯菌对小鼠肺脏组织的损伤
        4.2.3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降低肺炎克雷伯菌在小鼠肺组织中的定植
        4.2.4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E可显着改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小鼠肺脏水肿症状
        4.2.5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可降低小鼠肺组织中的炎性反应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染料木素抑制MCR-1活性机制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药品及试剂
        5.1.1.2 菌株和仪器
        5.1.2 方法
        5.1.2.1 Western blot试验
        5.1.2.2 MPNP检测试验
        5.1.2.3 Zeta点位的测定
        5.1.2.4 染料木素与MCR-1的分子对接
        5.1.2.5 MCR-1突变体菌株构建
        5.1.2.6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MCR-1突变重组菌株的MIC检测
        5.2 结果
        5.2.1 染料木素对MCR-1表达的影响
        5.2.2 MPNP检测结果分析
        5.2.3 Zeta电位检测结果分析
        5.2.4 染料木素与MCR-1的相互作用分析
        5.2.5 染料木素联合多黏菌素对MCR-1突变子的MIC检测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社区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菌株流行病学调查
    1.1 引言
    1.2 材料
    1.3 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1.6 结论
第二章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与整合子关系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章 大肠埃希菌ESBL和PMQR基因型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细菌第1类整合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喹诺酮类耐药菌及耐药基因在罗非鱼和杂交鳢养殖中的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喹诺酮类药物
    2 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与耐药机制
        2.1 qnr基因
        2.2 aac(6’)-Ib-cr基因
        2.3 qepA基因
        2.4 oqxAB基因
    3 我国水产动物源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状况
    4 水产动物源细菌的PMQR基因研究概况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罗非鱼与杂交鳢养殖喹诺酮耐药菌群数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含药培养基的配制
        1.2 样品采集
        1.3 试剂与仪器设备
        1.4 实验方法
        1.4.1 样品处理
        1.4.2 细菌培养计数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养殖阶段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中细菌群数量特征
        2.1.1 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的细菌菌落总数在养殖过程中的变化
        2.1.2 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2.2 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中细菌群数量特征
        2.2.1 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的细菌菌落总数在养殖过程中的变化
        2.2.2 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3 讨论
        3.1 罗非鱼、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的菌群情况
        3.2 罗非鱼、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喹诺酮类耐药细菌情况分析
    4 小结
第二章 罗非鱼与杂交鳢养殖喹诺酮类耐药菌群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含药培养基的配制
        1.2 样品采集
        1.3 试剂与仪器设备
        1.4 实验方法
        1.4.1 样品处理
        1.4.2 细菌总DNA提取及16S rDNA高通量测序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中细菌群结构特征
        2.1.1 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样品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1.2 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样品的微生物组成
        2.2 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样品喹诺酮类耐药菌的菌群结构特征
        2.2.1 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样品萘啶酸耐药菌的菌群结构特征
        2.2.2 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样品恩诺沙星耐药菌的菌群结构特征
        2.3 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中细菌群结构特征
        2.3.1 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样品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3.2 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样品的微生物组成
        2.4 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样品喹诺酮类耐药菌的菌群结构特征
        2.4.1 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样品萘啶酸耐药菌的菌群结构特征
        2.4.2 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样品恩诺沙星耐药菌的菌群结构特征
    3 讨论
        3.1 罗非鱼、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的菌群结构特征
        3.2 罗非鱼、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喹诺酮类耐药菌的菌群结构特征
    4 小结
第三章 罗非鱼与杂交鳢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分布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样品处理
        1.3.2 样品总DNA提取
        1.3.3 PMQR基因检测
        1.3.4 PMQR基因的丰度分析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样品PMQR基因的类型与丰度分析
        2.1.1 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样品PMQR基因的类型分析结果
        2.1.2 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样品PMQR基因的丰度分析结果
        2.2 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样品PMQR基因的类型与丰度分析
        2.2.1 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样品PMQR基因的类型分析结果
        2.2.2 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样品PMQR基因的丰度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罗非鱼、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PMQR基因的类型分析
        3.2 罗非鱼、杂交鳢及其养殖环境PMQR基因的丰度分析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陕西关中牛源产ESBL大肠埃希菌耐药特征及传播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状
        1.1.1 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现状
        1.1.2 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现状
        1.1.3 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现状
    1.2 ESBL的研究进展
        1.2.1 ESBL的分类
        1.2.2 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现状
    1.3 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分型
        1.3.1 系统发育分型
        1.3.2 MLST分型
    1.4 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传播机制
        1.4.1 接合型质粒
        1.4.2 插入序列
        1.4.3 适应性研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特征分析
    2.1 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4 引物
    2.2 方法
        2.2.1 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ESBL表型确证试验
        2.2.2 药敏试验
        2.2.3 耐药基因的检测
    2.3 结果
        2.3.1 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ESBL表型确证试验结果
        2.3.2 药敏试验结果
        2.3.3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2.4 讨论
        2.4.1 陕西牛源大肠埃希菌产ESBL菌株占比高且为多重耐药
        2.4.2 产ESBL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bla_(CTX-M-55) 的检出率最高
    2.5 小结
第三章 产ESBL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引物
    3.2 方法
        3.2.1 产ESBL大肠埃希菌系统发育组分析
        3.2.2 产ESBL大肠埃希菌MLST分型
    3.3 结果
        3.3.1 产ESBL大肠埃希菌系统进化分群结果
        3.3.2 产ESBL大肠埃希菌MLST分型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bla_(CTX-M-55) 基因传播机制的研究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及菌株
        4.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4.1.3 引物
    4.2 方法
        4.2.1 接合转移试验
        4.2.2 质粒复制子分型
        4.2.3 生长曲线测定
        4.2.4 质粒稳定性试验
        4.2.5 基因环境分析
    4.3 结果
        4.3.1 接合转移试验
        4.3.2 质粒复制子分型
        4.3.3 生长曲线及稳定性试验
        4.3.4 基因环境分析
    4.4 讨论
        4.4.1 bla_(CTX-M-55) 基因多由接合质粒携带
        4.4.2 bla_(CTX-M-55) 基因转入E.coli26R793 后可稳定遗传
        4.4.3 bla_(CTX-M-55) 基因的转移与ISEcp1 密切相关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季铵盐诱导大肠埃希菌AcrAB-TolC高表达与氟喹诺酮耐药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季铵盐化合物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餐饮从业人员耐喹诺酮类药物大肠埃希菌基因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耐药菌株的分离和鉴定
    1.3 DNA模板的制备
    1.4 PCR扩增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
    1.5耐药菌株环丙沙星最小抑菌浓度值的测定
    1.6 序列分析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大肠埃希菌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突变类型
    2.2 大肠埃希菌环丙沙星MIC值
    2.3 大肠埃希菌耐药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突变与环丙沙星耐药性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8)重庆市动物源沙门菌耐药性分析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沙门菌生物学特征
    1.2 沙门菌血清学研究
    1.3 沙门菌主要耐药机制
        1.3.1 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1.3.2 沙门菌对氨基糖苷类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1.3.3 沙门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1.3.4 沙门菌对磺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1.3.5 沙门菌对氯霉素的耐药机制
        1.3.6 沙门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机制
    1.4 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概述
    1.5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PMQR)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qnr基因的研究现状
        1.5.2 aac-(6')-Ib-cr耐药基因的研究现状
        1.5.3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外排泵oqxAB和 qepA
第2章 引言
第3章 重庆市动物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型鉴定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主要试剂的制备
        3.2.2 样品的采集
        3.2.3 样品处理
        3.2.4 形态学检测
        3.2.5 沙门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3.2.6 试验菌株的保存
        3.2.7 沙门菌分离株的血清学鉴定
    3.3 试验结果
        3.3.1 沙门氏菌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3.3.2 革兰氏染色结果
        3.3.3 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3.3.4 沙门菌在不同区县的分离情况
        3.3.5 沙门菌在不同动物来源的分离情况
        3.3.6 不同动物源中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
        3.3.7 不同采样地点沙门菌分离株的血清型
    3.4 讨论
第4章 重庆市动物源沙门菌耐药性检测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株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1.4 药敏纸片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试剂的制备
        4.2.2 菌株培养
        4.2.3 药物敏感性试验
    4.3 试验结果
        4.3.1 不同动物来源沙门菌的耐药状况
        4.3.2 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药敏特性
        4.3.3 不同动物来源沙门菌多重耐药情况统计
        4.3.4 不同地区菌株耐药情况统计
    4.4 讨论
第5章 重庆市动物源沙门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的检测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试剂
        5.1.2 试验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试剂的制备
        5.2.2 菌株培养
        5.2.3 质粒的提取
        5.2.4 引物合成与设计
        5.2.5 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5.3 试验结果
        5.3.1 PMQR基因的扩增结果
        5.3.2 PMQR的检出情况
        5.3.3 PMQR在不同动物源沙门菌中检出率
        5.3.4 测序分析
        5.3.5 PMQR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
        5.3.6 PMQR阳性菌株基因型和耐药表型的关系
    5.4 讨论
第6章 重庆市动物源沙门菌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的研究
    6.1 试验材料
        6.1.1 试验试剂
        6.1.2 试验仪器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试验试剂的制备
        6.2.2 模板制备
        6.2.3 引物合成与设计
    6.3 试验结果
        6.3.1 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突变
        6.3.2 gyrA、gyrB、parC和 parE基因序列测序及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
    6.4 讨论
第7章 结论
    7.1 菌株分离及血清型鉴定情况
    7.2 细菌耐药性检测
    7.3 分离株PMQR基因检测情况
    7.4 分离株QRDR突变检测
参考文献
致谢

(9)泰安地区部分规模化奶牛场大肠杆菌的流行特点及耐药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肠杆菌的特性
        1.1.1 大肠杆菌的形态特征
        1.1.2 大肠杆菌的培养特征
        1.1.3 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
        1.1.4 大肠杆菌的抵抗力
        1.1.5 大肠杆菌的分类及抗原构造
    1.2 大肠杆菌流行病学
    1.3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1.4 大肠杆菌的危害
    1.5 大肠杆菌病理变化
    1.6 大肠杆菌的耐药基因和耐药机理
        1.6.1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1.6.2 大肠杆菌的耐药机理
    1.7 大肠杆菌耐药性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7.1 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国外研究进展
        1.7.2 大肠杆菌耐药性国内研究进展
    1.8 几类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机制及研究进展
        1.8.1 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耐药机制及耐药现状
        1.8.2 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耐药机制及耐药现状
        1.8.3 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的耐药机制及耐药现状
        1.8.4 大肠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的耐药机制及耐药现状
        1.8.5 大肠杆菌对氯霉素类抗菌药的耐药情况及耐药现状
        1.8.6 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情况及耐药现状
    1.9 大肠杆菌血清型分型及研究进展
    1.10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与公共卫生
    1.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质控菌株
        2.1.3 仪器设备
        2.1.4 相关试剂
    2.2 方法
        2.2.1 样本采集
        2.2.2 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
        2.2.3 挑菌培养
        2.2.4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3 大肠杆菌分离株的保存
    2.4 大肠杆菌血清分型的鉴定
    2.5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检测
    2.6 耐药基因的检测
        2.6.1 细菌DNA模板的制备
        2.6.2 PCR引物设计
        2.6.3 PCR扩增
    2.7 整合子的检测
        2.7.1 引物设计
        2.7.2 PCR反应条件
        2.7.3 PCR产物胶回收
        2.7.4 PCR产物测序及序列分析
    2.8 MLST分子分型
    2.9 人工接种试验
        2.9.1溶血环实验
        2.9.2 大肠杆菌计数
        2.9.3 人工接种试验
        2.9.3.1 对8 日龄SPF鸡致病性试验
        2.9.3.2 对30d家兔的致病性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3.2 大肠杆菌在选择培养基上的形态
    3.3 菌落PCR鉴定
    3.4 大肠杆菌药敏实验检测结果
    3.5 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3.6 血清学鉴定结果
    3.7 整合子的检测结果
    3.8 MLST分型结果
    3.9 溶血环实验结果
    3.10 SPF鸡和家兔人工接种试验结果
        3.10.1 SPF鸡临床症状及死亡率
        3.10.2 SPF鸡剖检结果
        3.10.3 家兔临床症状及死亡率
        3.10.4 家兔剖检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10)市售罗非鱼源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与耐药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市售罗非鱼产品中优势菌筛选培养及分类鉴定
    1.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市售罗非鱼水产品中细菌种群特征
        2.2 市售罗非鱼中主要优势菌的分离鉴定
    3.讨论
    4.小结
第二章 罗非鱼水产品中分离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试剂和药物
        1.3 仪器设备
        1.4 方法
    2.结果
        2.1 气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
        2.2 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
        2.3 不同组织分离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罗非鱼水产品中分离菌株携带PMQR基因检测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方法
    2.结果
        2.1 大肠杆菌和气单胞菌携带的PMQR基因类型
        2.2 分离菌株PMQR基因携带情况
        2.3 不同组织来源菌株PMQR基因携带情况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罗非鱼水产品中分离菌株QRDR基因突变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方法
    2.结果
        2.1 分离菌株QRDR靶基因突变情况
        2.2 分离菌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
    3.讨论
    4.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英文缩写略语
    附录B 气单胞菌MIC结果
    附录C 大肠埃希菌MIC结果
    附录D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的相关会议
致谢

四、80株大肠埃希菌靶位基因突变对喹诺酮耐药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猪源大肠埃希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多样性研究[J]. 郭晶晶,侯思梦,刘连杰,邱芳,刘晓强. 西北农业学报, 2021(11)
  • [2]染料木素抑制MCR-1活性的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 王艳玲. 吉林大学, 2020(01)
  • [3]社区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曹梅.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3)
  • [4]喹诺酮类耐药菌及耐药基因在罗非鱼和杂交鳢养殖中的分布特征[D]. 吴甘林.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5]陕西关中牛源产ESBL大肠埃希菌耐药特征及传播机制[D]. 王丽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季铵盐诱导大肠埃希菌AcrAB-TolC高表达与氟喹诺酮耐药性关系的研究[D]. 祁萌.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餐饮从业人员耐喹诺酮类药物大肠埃希菌基因突变研究[J]. 龙永艳,倪贤生,吴葵,阚飙. 热带医学杂志, 2019(04)
  • [8]重庆市动物源沙门菌耐药性分析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D]. 牟豪. 西南大学, 2019(01)
  • [9]泰安地区部分规模化奶牛场大肠杆菌的流行特点及耐药特点分析[D]. 王国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市售罗非鱼源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与耐药基因分析[D]. 郭学中.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80株大肠埃希菌靶基因突变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