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俞良早[1](2021)在《评学术界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文中提出关于马克思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思想的研究,学术界有人认定马克思提出了俄国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但他们的论述过程以及论据不足以支持他们提出的观点。有人在此问题上持谨慎意见,但论述过程也有不妥之处。笔者以为,当前要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中发掘下述宝贵思想:东方社会发展不必照搬西欧的途径;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东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经营方式;国家必须给农民经济以正常的发展条件;东西方社会在互相促进的过程中实现发展。

夏佳凯[2](2021)在《对恩格斯关于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研究》文中指出

王猛[3](2021)在《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就是从西方国家角度来看待东方国家社会发展所形成的理论,该理论的形成存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主要是以人口占比较高的东方世界为主要研究着手点,把几个典型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情况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索东方国家社会发展规律,并且划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途径和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在此过程中,形成极具东方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用于指导东部社会主义国家可行性发展方向。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低潮阶段,马克思开始关注东方世界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属性、社会主义构成结构、领导机制、统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和分析,在此过程中,逐渐上升到人类的发展趋势,探索契合人类发展的可行性道路,并且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以实际案例分析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能够在此过程中,论证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契合人类发展趋势。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他提出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也为东方许多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梳理了马克思提出的东方社会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着重展开研究和分析,介绍了该理论形成的重要背景,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对此理论涉及到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指导理论,掌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更加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丁堡骏,刘泽[4](2021)在《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批判之批判——与赵家祥、许全兴、陈文通等同志商榷》文中研究指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是20世纪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的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显着特征。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就是不经过或者至少不完整地经过人类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既可以继承资本主义的时代成就,同时又可以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痛苦和不幸。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成社会主义,是坚持和继承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国家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实践成果,而后来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背离这一理论,断送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坚持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道路,方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社会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跨越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焦银平[5](2020)在《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起初,马克思将研究的重点和视角主要投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且,他对于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初始语境。在此,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向现实的转化,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结论,初步揭示了社会矛盾的对立运动。随后,马克思通过从现实个人的角度出发,通过生产、分工、所有制交往形式等方面的阐明,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发展趋势。为了更加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命运,马克思也不断地进行着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这部分的理论批判与建构,都为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历史转向世界历史,东方社会不断走向世界历史舞台;随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东方社会的社会发展前景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联系日益密切。此时,马克思基于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世界革命形势的发展状况。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巴黎公社这次不成熟的尝试最终走向失败,马克思期待已久的社会革命暂时在西方国家并不具备使其发生的具体条件。于是,马克思试图通过研究东方社会找出另一种可能,面对俄国等落后的东方社会,马克思基于科学的分析和研究重新燃起了革命的希望。马克思通过查找、研究大量资料并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在多次书信往来及手稿中对以俄国、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东方社会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对其发展方向作了预判和估计,特别指出了俄国具有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从社会主义革命东移,到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但是,由于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本身的复杂性以及部分主观因素的影响,关于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误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方法原则是走出相关理论误区的重要前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和研究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不仅有助于厘清马克思主义的东方逻辑、深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认识,而且有利于坚定新时代条件下中国道路自信、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促进全球交往理性的重塑。总之,这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现,也是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过程。历史表明,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关震[6](2020)在《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主义的思想精华与理论成果,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为了扫除在和平建设时期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失败而带来的不良影响。新经济政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情出发,巩固工农联盟,维护无产阶级专政,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方式。这一政策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留下宝贵经验与科学理论。本文以1921年至1924年新经济政策提出与实施的历史阶段为研究对象,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实质为研究重点,以新经济政策的当代启示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新经济政策这一丰硕的理论成果全面回顾与总结,挖掘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精髓和理论要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在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方面,本文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总思路,在论文主干部分的五个章节,分别探讨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来源、时代背景、内容与实质、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遵循问题导向,围绕研究主题,运用文献分析、历史分析、问题导向、比较分析的方法,实现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与启示做出理论突破,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创新性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第一部分阐述列宁新经济政策产生的思想来源。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探索,指出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厘清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实现顺序,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经历过渡时期,诠释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原理,讲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与对俄国革命的科学指导。说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及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并开展,新经济政策的提出与实施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第二部分探究列宁新经济政策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农奴制经济残余广泛存在、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势力强大、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实际国情,指出十月革命后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尝试,以及因苏维埃俄国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颠覆政权的活动,提出并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由于在结束战争后依旧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招致国内多地爆发类似喀琅施塔得暴乱的暴动事件,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之上提出新经济政策。说明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完全源于俄国的实际国情与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第三部分凝练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实质。在梳理新经济政策提出、推进与深化的历史脉络基础上,阐明实施粮食税、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重视市场作用、发挥货币与银行作用、活跃商业、建设社会主义大工业等新经济政策内容,其背后的实质是锐意进取与改革创新,并通过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找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理论体系完整体现。说明新经济政策找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第四部分总结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价值。通过新经济政策实施,加强了苏维埃政权的上层建筑,夯实了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基础,提高了政权机关的工作能力,争取到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外交局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提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实现了社会主义观的重大变革,为建成社会主义做了必要的准备,终将使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说明新经济政策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使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不断变为现实。第五部分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当代启示。从新经济政策本身出发,解析新经济政策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汲取新经济政策的经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实际出发,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定会取得建设新成就新辉煌。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与体现,仍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国情和时代的客观实际出发,验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找到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式,拓宽了社会主义过渡道路,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本文以新时代的视角,审视新经济政策这一历久弥新的科学思想,赋予这一经典理论以时代气息,从中汲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刘泽[7](2020)在《“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文中研究指明“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多国同时胜利论”转化而来,是在坚持“多国同时胜利论”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是列宁根据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得出一条适合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在一国之内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的制度。探讨“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对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准确把握,不但有利于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对我国现今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也有着重要意义,“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仅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撑,也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次飞跃开始,马克思提出不发达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过渡到高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可以首先在一国或者多国实现。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第二次飞跃,列宁进一步提出“一国建设社会主义”,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初步探索,将“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从设想落实为实践,进而形成理论,斯大林将“一国建设”跨进一步成为“一国建成”,建设的是跨越阶段的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社会主义的特征都实现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总结来看,“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首先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体系存在薄弱之处,为社会主义先在一个国家获得胜利创造了机会,其次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固有特点会引发帝国主义战乱,而这种环境必定会促使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首先建成。中国的“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从最初的以俄为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不仅实现了“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还落实了“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建设道路。“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也遇到现实挑战,理论界的各种议论对“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否定意见,本文回应了各种质疑和挑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示了光明前途。

钟子正[8](2019)在《马克思“卡关丁峡谷”理论的内涵及当代价值》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于一体的伟大思想,是人类历史精神的精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将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战略指导地位,同时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也一直困扰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了一把悬在西方国家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西方国家致力于如何取下这把剑或者让这把剑栓得更牢靠点,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一个永恒主题。马克思晚年思想中关于“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一个经典思想理论,本论文就探讨这一理论。本论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依据、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以马克思和维·伊·查苏利其之间的书信为线索,对“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来源、内容进行研究和还原,第三部分对这一理论实现的可能性,以及这一理论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则是对该理论的研究得出确切结论以后,研究其对现实社会发展的价值。马克思晚年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回信中表明俄国可以减少痛苦和波折进入社会主义,做出了一种社会制度特殊更替的科学设想,给后来落后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而我们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阶段,挖掘这个理论的精髓为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有重要启示,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有裨益。

高利荣[9](2019)在《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晚年马克思在关注与研究俄国未来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时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条件提出来的,这一思想也被学术界称作为“跨越”思想。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东方社会革命形势的高涨,是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与俄国民粹派的理论纷争以及对人类学的关注和研究,构成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形成的历史缘由。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初步提出到明确表达,再到最终形成的历史过程。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以新的研究视角对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走上一条非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对东方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目标及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条件的分析。马克思基于探索东方社会发展新道路,深刻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俄国社会革命的条件及性质等问题,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与援助、俄国社会与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的历史条件出发,揭示了俄国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可能性。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根本上是为了回应落后国家“怎么发展”与“为谁发展”的问题,其实质与核心则是思考东方落后国家怎样开辟出一条新道路,以幸免陷入资本主义的苦难阶段,从根本上获得民族新生,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性、辩证性与实践性。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不仅充实了世界历史理论,完善了社会形态理论,丰富了世界革命理论,而且也为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进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社会发展新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了现实启示。

施征雨[10](2019)在《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伟大发现,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一直贯穿于他们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不同思想发展阶段都是对其以往唯物史观的继承和超越,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的是马克思晚年所摘录的《人类学笔记》,后来恩格斯以其为依据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类学笔记》是马克思晚年对五部人类学着作的摘录和评析,它们分别是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菲尔《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一书摘要、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和《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总体上马克思对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和摩尔根《古代社会》这两本着作持赞赏肯定态度,对其他着作持批判否定态度。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其理论意义在于:丰富和发展了史前社会理论;发展和完善了世界历史理论;提出了东方社会独特的发展道路——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其实践价值在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指导作用。党的领导集体在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生产力,使贫穷落后的中国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尤其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四个自信”这一先进的社会意识,激发了人民群众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评学术界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肯定马克思提出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观点
    (一)必须弄清楚跨越的“彼岸”
    (二)关于张奎良教授的论文
        1.《东方理论》有没有陷入“彼岸”认识的误区
        2.《东方理论》在论证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时,有没有将马克思视为一名主观主义者
        3.《东方理论》是否以马克思在理论上“否定了资本主义的普遍意义”的思想等同于马克思认为俄国可以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4.《东方理论》有没有将马克思的有关重要论述放在“世界历史”的大场景中去理解和认识
        5. 应该如何认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
    (三)关于张凌云教授的论文
        1.“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同俄国十月革命以及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之间有没有关联
        2.“跨越”理论有没有关于现实社会主义“历史定位”的思想和有没有关于现实社会主义“基本任务”的论述
二、关于马克思是否提出“跨越论”问题上的谨慎意见
三、对学术界就笔者研究成果的评论之回应
四、发掘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里的思想遗产
    (一)东方社会发展不必照搬西欧的途径
    (二)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三)东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经营方式
    (四)国家必须给农民经济以正常的发展条件
    (五)东西方社会在互相促进过程中实现发展

(3)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已有研究文献介绍
    三、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背景和理论来源
        (一)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世界背景
        (二)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论依据
        (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客观条件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进程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早期阶段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中期阶段
        (三)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后期阶段
    三、恩格斯对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完善
第三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论延伸: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
    一、马克思“跨越”论的理论内涵
        (一)“跨越”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跨越”论的形成过程
        (三)“跨越”论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提出的跨越思想的可行性研究
        (一)俄国的特殊条件
        (二)研究俄国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对俄国客观发展趋势的探索
第四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论价值与中国道路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论价值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
        (一)中国道路是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成功实践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批判之批判——与赵家祥、许全兴、陈文通等同志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越”“不通过”卡夫丁峡谷,还是第三条道路?
二、“俄国公社”还是“俄国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三、跨越资本主义整个阶段、某些阶段,还是爬行资本主义道路?
四、跨越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的晚年设想、个别结论,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命题?
五、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习近平与跨越卡夫丁峡谷

(5)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依据
    一、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理论依据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社会矛盾的初步阐述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体的系统表达
        (三)《共产党宣言》:对社会前景的美好展望
        (四)《资本论》:对社会革命的理性呼唤
    二、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一)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二)世界革命形势的变化
        (三)关于西方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对中国社会的关注
第二章 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东方社会结构的特点分析
        (一)以土地公有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结构
        (二)以农村公社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
        (三)以专制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关系
    二、关于俄国社会的矛盾透视
        (一)关于俄国农民生活状况的分析
        (二)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前途的思考
    三、关于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的理论思考
        (一)俄国发展新道路的可能性和条件性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不等于否定社会形态演进一般规律
第三章 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理解误区及应该坚持的方法原则
    一、关于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理解的误区
        (一)关于“跨越”设想的历史地位问题
        (二)关于“西方社会主义道路”与“东方社会主义道路”关系问题
        (三)关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与“跨越”设想问题
    二、正确认识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必须坚持的方法原则
        (一)坚持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方法原则
        (二)坚持决定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方法原则
        (三)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方法原则
        (四)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方法原则
第四章 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理论价值
        (一)有利于厘清历史唯物主义的东方逻辑
        (二)深化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
    二、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实价值
        (一)坚定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及全球交往理性重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历史分析法
        1.3.3 问题导向法
        1.3.4 比较分析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来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探索
        2.1.1 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1.2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实现顺序
    2.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原理
        2.2.2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经历过渡时期
    2.3 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问题的研究
        2.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探索
        2.3.2 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革命的科学指导
第3章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时代背景
    3.1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国情
        3.1.1 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3.1.2 农奴制经济残余的大量存在
        3.1.3 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强大势力
        3.1.4 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
    3.2 十月革命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3.2.1 国内外反动势力颠覆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3.2.2 列宁对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探索
    3.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其局限
        3.3.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提出与实施
        3.3.2 喀琅施塔得暴乱及其教训
第4章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实质
    4.1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与实施
        4.1.1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
        4.1.2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推进
        4.1.3 从列宁“停止退却”到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4.2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4.2.1 实施粮食税
        4.2.2 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4.2.3 活跃与掌握商业
        4.2.4 发挥货币与银行作用
        4.2.5 重视市场作用
        4.2.6 建设社会主义大工业
    4.3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4.3.1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概括
        4.3.2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4.3.3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4.3.4 找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第5章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价值
    5.1 使俄共(布)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5.1.1 巩固苏维埃政权政治基础
        5.1.2 夯实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
        5.1.3 提高政权机关工作能力
        5.1.4 争取到一个较为良好的外交局面
    5.2 为俄国建成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条件
        5.2.1 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
        5.2.2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5.3 实现了社会主义观的重大变革
        5.3.1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5.3.2 提供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第6章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当代启示
    6.1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
        6.1.1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则
        6.1.2 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
    6.2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6.2.1 新经济政策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6.2.2 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遵循
    6.3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6.3.1 从个人利益上关心是新经济政策的鲜明特色
        6.3.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6.4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6.4.1 发挥市场作用是新经济政策的重大贡献
        6.4.2 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与完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2章 经典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思考与探索
    2.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2.1.1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与评价
        2.1.2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2.2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2.1 马克思经典着作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2.2 不发达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过渡到高级形式的社会
第3章 苏联社会主义关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1 关于俄国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1.1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3.1.2 列宁对考茨基质疑的批判
        3.1.3 列宁对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3.2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
        3.2.1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探索
        3.2.2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及经验教训
第4章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1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
        4.1.2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经验
    4.2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4.2.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思考
        4.2.2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思考
        4.2.3 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及深入推进
    4.3 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4.3.1 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3.2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强大生机与活力
第5章 对“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体挑战的回应
    5.1 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辨析
        5.1.1 “跨越”、“不通过”卡夫丁峡谷,还是第三条道路?
        5.1.2 跨越资本主义整个阶段?某些阶段?还是爬行资本主义道路?
    5.2 一个国家是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
        5.2.1 如何看待“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5.2.2 关于俄国能否实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辨析
        5.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后记

(8)马克思“卡关丁峡谷”理论的内涵及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综述现状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第一章 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文本与内容
    一、马克思致“维·伊·查苏利奇的回信”文本研究
        (一) 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转向
        (二) 马克思对俄国问题的研究
        (三) 《给查苏利奇的信》的写作背景
    二、“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一) “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内涵
        (二) “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 “卡夫丁峡谷”理论提出的意义
    三、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意图是什么
        (一) 是“跨越论”还是“不通过论”
        (二) 俄国能够跨越卡夫丁峡谷
第二章 对“卡夫丁峡谷”理论中问题的反思
    一、“卡夫丁峡谷”理论面临的困难
        (一) 现实条件的困难
        (二) 理论上的困难
        (三) 解释现实方面的困难
    二、反思“卡夫丁峡谷”理论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跨越了什么
        (二) 如何正确处理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的问题
        (三) 如何正确的看待俄国农村公社生命力的问题
        (四) 东方国家如何正确吸收资本主义国家“肯定成果”的问题
第三章 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二、证明历史环境对国家发展道路具有重要影响
    三、苏联跨越卡夫丁峡谷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世界提供蓝本
        (一) 苏联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所取得的成就
        (二) 苏联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教训
    四、“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科学性指引中国道路的成功
    五、“卡夫丁峡谷”理论对中国革命建设的启示
        (一)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1章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
    1.1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1.1.1 世界历史环境的变化
        1.1.2 东方社会革命形势的高涨
    1.2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提出的历史缘由
        1.2.1 与俄国民粹派的理论纷争
        1.2.2 对人类学的关注和研究
    1.3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形成过程
        1.3.1 初步提出: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
        1.3.2 明确表达: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草稿
        1.3.3 最终形成:《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
第2章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目标
        2.1.1 探索东方社会发展新道路
        2.1.2 缩短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2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内部条件
        2.2.1 保留“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
        2.2.2 俄国社会革命的爆发
    2.3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外部条件
        2.3.1 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与援助
        2.3.2 俄国社会与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
第3章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特征
    3.1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精神实质
    3.2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基本特征
        3.2.1 探索性
        3.2.2 辩证性
        3.2.3 实践性
第4章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贡献
    4.1 充实了世界历史理论
        4.1.1 完善了“世界历史”的观点
        4.1.2 发展了“世界历史”的方法
    4.2 丰富了社会形态理论
        4.2.1 揭示了社会形态演进中连续性与跨越性的辩证统一
        4.2.2 深化了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与具体道路的辩证统一
    4.3 发展了世界革命理论
        4.3.1 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革命视角
        4.3.2 揭示了东西方革命“互为补充”的可能性
第5章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现实启示
    5.1 发挥主去体选择性,探索社会发展道路
    5.2 抓住历史机遇,推动社会内部改造
    5.3 充分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10)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2.1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
        2.1.1 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
        2.1.2 无产阶级革命的“困境”
    2.2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写作目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主要内容
    3.1 马克思对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的分析
        3.1.1 马克思对美洲红种人土地问题的摘录分析
        3.1.2 马克思对英属东印度土地问题的摘录分析
        3.1.3 马克思对阿尔及利亚的土地问题的摘录分析
    3.2 马克思对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的分析
        3.2.1 各种发明和发现体现史前人的智力发展
        3.2.2 家庭观念的发展问题
        3.2.3 财产观念的发展问题
        3.2.4 管理(政治)观念的发展问题
    3.3 马克思对其它笔记摘录的分析
        3.3.1 马克思对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的分析
        3.3.2 马克思对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的摘要分析
        3.3.3 马克思对菲尔《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一书的摘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唯物史观的深化和拓展
    4.1 《人类学笔记》丰富和发展了史前社会理论
        4.1.1 两种生产理论——史前社会理论的升华
        4.1.2 氏族——史前社会的基本组织
        4.1.3 科学地揭示了私有制的起源及其历史暂时性
    4.2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
        4.2.1 马克思早期的世界历史理论
        4.2.2 马克思晚年对世界历史理论的超越
    4.3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对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4.3.1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提出
        4.3.2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完善了社会形态理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实践价值
    5.1 党的领导集体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践行
        5.1.1 毛泽东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践行
        5.1.2 邓小平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践行
        5.1.3 江泽民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践行
        5.1.4 胡锦涛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践行
    5.2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践行和发展
        5.2.1 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
        5.2.2 “四个自信”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发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评学术界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J]. 俞良早.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1(05)
  • [2]对恩格斯关于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研究[D]. 夏佳凯.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 王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批判之批判——与赵家祥、许全兴、陈文通等同志商榷[J]. 丁堡骏,刘泽.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01)
  • [5]晚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焦银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6]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关震. 辽宁大学, 2020(01)
  • [7]“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与必然性[D]. 刘泽.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6)
  • [8]马克思“卡关丁峡谷”理论的内涵及当代价值[D]. 钟子正. 云南大学, 2019(03)
  • [9]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D]. 高利荣. 湘潭大学, 2019(02)
  • [10]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D]. 施征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