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及对策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及对策

一、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钟莉芳[1](2021)在《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根据早产儿的特点制定集束化护理措施,探讨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预防或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便利取样,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市某三甲医院新生儿室收治住院的90例早产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早产儿护理常规护理:保证适宜的暖箱温度及湿度;提供舒适的体位;预防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糖稳定;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内容包括非营养性吸吮、重力喂养、腹部按摩、音乐疗法。对比两组早产儿各项喂养不耐受指标的发生率、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后第14天体重、头围、身长的增长情况。采用双人录入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早产儿的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数进行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或连续校正的?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单纯性呕吐(4.4%)、单纯性腹胀(2.2%)、单纯性胃潴留(6.6%)、腹胀+呕吐(2.2%)、腹胀+胃潴留(2.2%)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单纯性呕吐(17.8%)、单纯性腹胀(15.6%)、单纯性胃潴留(22.2%)、腹胀+呕吐(13.3%)、腹胀+胃潴留(15.6%)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6.18±0.86)天、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2.89±3.08)天、胃管留置的时间(10.89±0.52)天、住院时间(16.42±0.71)天均短于对照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78±0.93)天、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6.04±3.66)天、胃管留置时间(14.29±0.46)天、住院时间(23.62±0.9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给予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14天后体重的增长量(0.21±0.08)Kg、头围的增长量(1.26±0.22)cm、身长的增长量(1.86±0.51)cm均高于对照组14天后体重的增长量(0.10±0.04)Kg、头围的增长量(0.71±0.15)cm、身长的增长量(1.04±0.2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改善吸吮及吞咽功能,提高从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转化的过程,缩短胃管留置时间,促进早产儿早日恢复至出生体重,缩短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加快早产儿体格的增长,从而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促使其早日出院,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付钰,沈彪[2](2020)在《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干扰因素分析和护理对策》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干扰因素分析和护理对策。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234例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测的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未实施护理干预),另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245例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测的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对比2组干扰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干扰事件的发生频次为244,而观察组早产儿在监测期间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干扰事件的总发生频次为129,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早产儿aEEG监测的干扰因素共有六种,分别是受心电监护干扰、受护理操作干扰、受患儿活动度影响、电极片的位置放置不正确的干扰、受环境因素干扰、皮肤干扰;在实际监测中需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对策,降低干扰事件的发生,保障aEEG监测效果。

赵晓雯[3](2020)在《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早产儿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早产儿父母、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对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的认知体验,为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提供参考依据。2.针对目前早产儿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工具的不足,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并对量表进行初步信效度检验。方法:1.质性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拟定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2019年6月~2019年8月在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父母、该院NICU的医生和护士共14例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取主题,为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维度和条目池提供参考意见。2.建立量表条目池:通过文献回顾及质性研究,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建立量表条目池。3.Delphi专家函询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邀请21名早产儿护理相关领域的医疗、护理、儿童保健、护理教育等专家对量表条目评价。条目筛选采用界值法(量表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界值、变异系数界值和条目重要性赋值满分率),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对量表条目进行修改。4.信效度检验: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5月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NICU出院或即将出院的早产儿父母41 1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项目分析、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外部稳定性信度等方法初步检验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信效度。结果:1.共访谈8名早产儿父母、3名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医生、3名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护士,通过分析提炼,凝练出5个主题,分别为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出院准备度、社会支持、照护能力现状。其中主题认知体验包括两个副主题:照护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存在不同,父母照护能力影响早产儿的成长。情感体验包括两个副主题:对迎接早产儿回家的期待,对独立照护早产儿的担忧与紧张。出院准备度包括四个副主题:环境及物品准备、照护态度、照护知识、照护技能。社会支持包括四个副主题:家人支持能够帮助早产儿父母更好的应对,社会资源有助于父母学习知识与技能,医院继续医疗支持起主要作用,社区医疗支持功能缺乏。2.本研究在质性访谈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共得到了包含40个条目的量表条目池。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5.2%和90%,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04和0.903。第一轮条目筛选的界值为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3.49、变异系数0.20、条目赋值满分率58%。第二轮条目筛选的界值为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3.35、变异系数0.18、条目赋值满分率55%。根据专家函询结果,第一轮共删除3个条目,同时合并、修改及增加部分条目,形成了具有4个维度37个条目的第二轮专家函询表。第二轮又删除2个条目,修改2个条目,形成了具有4个维度35个条目的量表初稿。两轮专家函询结束后,各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3.39-4.00,变异系数为0.00~0.17。第一轮专家函询Kendall’s W为0.190,第二轮Kendall’s W为0.302,体现了专家意见的统一性。3.项目分析中,条目1、30、34分别在6项项目分析(决断值、条目与总分相关、分量表校正条目与总分相关、删除条目后的α系数、共同性和因素负荷量)中各有一项不符合项,暂未达到删除标准(删除有两项及以上不符合要求项的条目),暂时保留,共35个条目。4.量表的内容效度采用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I-CVI)和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S-CVI)评价。本量表I-CVI取值范围是0.88~1.00,所有条目的条目水平内容效度都大于标准值0.78,表示35个条目的内容效度较高;总量表的量表水平内容效度为是0.975,表明所有函询专家对量表内容认同度较高,编制量表的内容效度较高。结构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评定。第一轮探索性因子分析中,萃取因子,正交旋转后发现因子之间存在共同性,采用直接Oblimin斜交转轴法旋转后得到4个因子,累积解释变异量为72.48%,与量表预设维度基本一致。根据前期理论基础及条目内容,将4个公因子命名为“照护知识”、“照护态度”、“照护技能”、“社会支持”,最终形成了包含4个维度,35个条目的最终版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正模型后χ2/df=2.13,CFI=0.927,TLI=0.922,SRMR=0.073,RMSEA=0.061,模型拟合良好。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5.量表的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分半系数)和外部稳定性信度(再测信度系数)来评定。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55;量表的四个维度的α系数为0.926~0.957。总量表的分半系数为0.978,量表的四个维度的分半系数为0.863~0.934。前后间隔2周的再测信度系数总量表为0.889,四个维度分别为0.715~0.821。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论:1.照护早产儿与照护足月儿存在不同,早产儿从医院向家庭过渡期,其父母的照护能力能够影响早产儿的生长,目前国内在早产儿出院时对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缺乏,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普遍不能达到要求。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应多关注早产儿父母的教育与培训,提供资源与支持,加强父母照护能力评估,促进早产儿平稳过渡。2.本研究完成了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编制,本量表最终包括照护知识、照护态度、照护技能、社会支持4个维度35个条目。初步信效度检验证实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的客观工具。

王兰[4](2020)在《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并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在PICC置管早产儿导管保护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质量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成立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研究小组,基于文献回顾、结合目标导向理论及早产儿PICC在临床中的使用,制定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初稿),通过组织专家小组会议确定终稿。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7月至12月住院的40例PICC置管患儿设为对照组,该组患儿PICC实行常规导管护理;将2018年2月至7月住院的40例PICC置管患儿设为观察组,对护理人员培训后,该组患儿接受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护理。比较两组PICC置管早产儿的导管移位程度、导管移位矫正成功率、导管非计划拔管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结果第一部分:(1)形成了《早产儿PICC导管移位风险等级评估表》(终稿)。(2)形成了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终稿)。第二部分:(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插管日龄、出生体重及病因分布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有同质性。(2)两组PICC导管移位程度比较:置管2周,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胸片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移位,其中观察组中重度移位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40%,两组移位程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拔管前,观察组30%末次胸片示发生中重度移位,对照组70%发生中重度移位,两组移位程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PICC移位矫正结果比较:观察组导管移位率82.5%,均100%导管矫正成功,其中自发矫正成功率90.9%、人工矫正成功率9.1%,无1例导管重置;对照组导管移位率97.5%,92.3%正位成功,其中自发矫正成功率71.79%、人工矫正成功率20.51%,导管重置率占7.7%,两组移位矫正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导管留置期间,观察组无1例发生非计划拔管,平均留置时间(20.25±7.66)d;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12.5%,平均留置时间(15.36±5.92)d,两组导管非计划拔管率、平均留置时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置管7天,观察组患儿细菌培养阳性率3.28%,未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照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1.56%,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1.56%,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置管14天,观察组患儿细菌培养阳性率1.56%,未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照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6.24%,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3.17%,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采取统一、规范、精准护理措施,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提供了新的模式。其临床应用可以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移位、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在提高导管正位成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张晓琴[5](2020)在《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早产儿由于临床救治需要和PICC导管在NICU的普遍使用,加之早产儿的病情较重、合并症多、抵抗力低于足月儿、且各种侵入性操作频繁,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生率大大增加。致使患儿的生活质量下降、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严重可致患儿死亡。1.了解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住院期间的相关费用。2.了解早产儿CRBSI的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3.基于行动研究理论,探索其在降低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的可行性,建立适宜的预防方案。方法:1.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山西省三家医院NICU 2017年1月—2019年1月早产儿住院期间发生CRBSI共69例患儿的相关资料。纳入标准:在NICU首次住院、观察和护理并进行PICC置管,无置管禁忌症,且置管时长大于48h后或拔管48h内出现的CRBSI的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排除标准:患儿转入NICU前就存在PICC置管;PICC置管前存在置管部位皮肤的感染;导管放置时间低于48h;患儿家长放弃治疗,主动要求出院者;患儿相关资料不完整者;且不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病例。发生CRBSI共69例次,以1:3的比例选取同时段入院未发生CRBSI的早产儿207例,共276例。收集样本量的临床资料主要有:早产儿性别、胎龄、日龄、主要的疾病诊断、住院号、出生体质量、护士穿刺时长、PICC导管留置时长、留置血管、置管次数、5分钟Apgar评分、是否阴道分娩、妊娠期并发症等。分析CRBSI早产儿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与未发生CRBSI患儿的所有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RBSI的危险因素;按照住院号排列,依据相对应的治疗时间和相同的分娩方式选取未发生CRBSI的72例早产儿的各项住院费用与发生CRBSI的患儿的各项住院费用进行比较。2.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血培养采用双侧方法,HP/PYP血培养瓶对血标本培养,菌种的鉴定使用法国的梅里埃公司的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由NICU的医生和感染科医生一起排除污染标本,判定血液标本是否是导致CRBSI的病原微生物。3.非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理论进行2个螺旋循环方案实施,行动研究理论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在第一轮的反思结束后,依据反思的结果修改计划——再次行动——观察——反思。如此螺旋式的完善流程,直至达到研究效果。本研究在查阅文献、结合NICU早产儿的护理特点,同时参照国内外早产儿PICC护理的最新的、有效的方法后,组建护理团队并初步制定“早产儿CRBSI的预防方案”,由护理团队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践、观察、改进。通过观察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证实采用行动研究法的螺旋循环的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1.2017年1月-2019年1月三家医院NICU共有早产儿1950例,男性患儿1054人次,女性患儿896人次。发生CRBSI的早产儿共69例,男性患儿41人次,女性患儿28人次;日龄≤1天有37人次,>1天有32人次;体质量<1500g有23人次,≥1500g有46人次;胎龄<27周有36人次、27-32周有24人次、32-37周有9人次。CRBSI的例次感染率为3.53%(69/1950),CRBSI的发病率为6.86/‰(69/1005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NICU早产儿发生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有:胎龄(P<0.001)、分娩方式(P<0.001)、体质量(P<0.001)、抗生素的规律使用(P<0.001)、5分钟Apgar评分(P<0.001)、导管留置时长(P<0.001)、PICC穿刺次数(P<0.001)、穿刺时长(P<0.001)、导管堵管(P=0.002)、导管移位(P<0.001)。而患儿的性别(P=0.470)、日龄(P=0.780)、民族(P=1.000)、居住地(P=0.263)、新生儿主要的疾病诊断(P=0.449)、母亲妊娠期疾病(P=0.521)、医保类型(P=0.797)、穿刺血管(P=0.122)、敷料更换时间(P=0.161)、季节(P=0.132)与患儿是否发生CRBSI之间并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把以上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以?入=0.10,?出=0.15为标准。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低是早产儿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27周比27-32周的患儿感染的风险增加1.636倍(P=0.012,OR=2.636,95%CI=1.2405.605);与体质量低于1500g患儿相比,不低于1500g的患儿的感染风险降低3.062倍(P=0.054,OR=4.062,95%CI=0.97416.936);与自然分娩方式相比,剖宫产的感染风险增加8.043倍(P<0.001,OR=9.043,95%CI=2.69730.328);PICC留置7-14天比留置<7天患儿的CRBSI感染风险增加3.186倍(P<0.001,OR=4.186,95%CI=2.3047.606);穿刺次数越多,患儿CRBSI的风险增加,穿刺次数每增加一次,患者感染风险增加2.033倍(P=0.002,OR=3.033,95%CI=1.5076.102);与未发生导管堵塞相比,患者发生导管堵塞的感染风险增加4.958倍(P=0.099,OR=5.958,95%CI=0.71449.704);与未发生导管移位相比,患儿发生导管移位的感染风险增加4.401倍(P=0.006,OR=5.401,95%CI=1.63317.866);护理人员穿刺时间越长,患儿发生CRBSI的风险越大,穿刺时长在3060min比置管30min之内,患儿发生CRBSI的风险增加6.257倍(P<0.001,OR=7.257,95%CI=3.34915.728)。经济学分析结果显示:CRBSI的早产儿与非CRBSI的早产儿的平均胎龄为28-31周,CRBSI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长为56-71天,平均为62天。非CRBSI的患儿平均住院时长为33-54天,平均为44天。CRBSI患儿的住院总费用为173627.00元,非CRBSI的患儿的住院总费用为112892.32元;CRBSI患儿各胎龄段的住院费用均高于非CRBSI患儿;CRBSI患儿体质量<1000g比>1000g住院费用高出56627元,非CRBSI患儿体质量<1000g比>1000g住院费用高出7675.5元。2.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共检出病原菌69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8株(55.05%),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株(21.73%),是早产儿最主要的最常见的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25株(36.25%),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杆菌6株(8.70%);真菌6株(8.70%),均为近平滑念珠菌。3.基于行动研究理论的两轮螺旋循环后,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019年3-5月CRBSI感染率为1.87‰,第一螺旋循环之后CRBSI感染率为2.8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8);第二轮循环实施之后感染率为0.34‰,明显低于第一轮,两轮之后的感染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5.729);经过两轮的观察和监督,护理团队人员的PICC相关技术操作第二轮得分明显高于第一轮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RBSI早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胎龄、低体质量、分娩方式(剖宫产)、导管留置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导管移位、穿刺时长、导管堵塞。2.CRBSI早产儿住院时长和住院费用高于非CRBSI的早产儿,体质量越低所需的住院费用越高。3.CRBSI的早产儿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行动研究法的应用降低了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改善了护理人员PICC技术操作,值得在NICU领域进行尝试。

胡薇[6](2020)在《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观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制定基于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早产儿病情观察方案,并探究该方案应用于早产儿临床护理观察中的效果,旨在帮助临床护士早期发现早产儿病情变化的迹象,以及时采取必要的医疗干预措施,提高患儿痊愈出院率,降低患儿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并提升医生对于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满意度。方法:1、基于文献分析法,整合国内外应用预警评分的干预方案,从护理管理及护理评估层面分析,结合环境、病人因素后制定基于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病情观察初步方案。随后采用专家小组讨论法,制定成最终的方案。2、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4月-11月收治的2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然后以2019年4-5月收治的11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病情观察方案,以2019年10月-11月收治的11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实施基于改良新生儿预警评分系统的病情观察方案,比较两组在早产儿医疗干预次数、痊愈出院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医生对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医疗干预总次数为13.42±11.20次,高于对照组医疗干预总次数9.86±8.70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理呼吸道、升级抗生素等医疗干预措施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肺复苏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扩容、纠正酸碱平衡、输血、降温/复温等医疗干预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出院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住院天数为12.49±10.33天,住院费用为1.88±1.92万元,低于对照组及住院费用的17.81±15.12天和2.70±2.76万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医生对护士工作能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病情观察方案实用性和可靠性都相对较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临床护士早期发现早产儿病情变化迹象,并早期对早产儿采取必要的医疗干预措施,以提高早产儿痊愈出院率。2、早期发现早产儿病情变化迹象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早产儿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3、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有助于提高护士发现早产儿病情观察早期迹象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医生对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满意度,促进医护间有效沟通。

姜旭[7](2020)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及手卫生强化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内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的发生规律,了解其感染途径、主要致病菌以及药敏情况,进一步探讨N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有效的防控NI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本院NICU内所有住院时间超过48小时且病史资料完整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近4年本院NICU内NI的发病率、感染类型、病原菌分布、常见病原菌的药敏情况;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先对院感组与非院感组之间患儿的一般状况、个人史、母孕史以及诊疗经过等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其中存在显着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变量与NI发病率之间的独立相关性。结果:1、NI的发病率:本研究共收集了 NICU内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新生儿3515例,其中发生NI的有181例,NI发病率为5.15%;发生NI的例次数为209次,NI例次发病率为5.95%。2、NI的类型分布:肺炎68例(32.54%),败血症46例(22.01%),消化道感染23例(11.00%),口腔感染23例(11.00%),泌尿道感染12例(5.74%),中枢感染6例(2.87%),皮肤感染1例(0.48%),其他22例(10.53%)。3、NI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共检出病原菌14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03株(占69.13%),居前三位的是肺炎克雷伯菌55株(36.91%)、鲍曼不动杆菌12株(8.05%)、铜绿假单胞菌11株(7.38%);革兰氏阳性菌29株(占19.46%),居前三位的是葡萄球菌16株(10.74%)、屎肠球菌10株(6.71%)、粪肠球菌1株(0.67%);真菌15株(占10.07%),包括白色念珠菌7株(4.70%)、近平滑念珠菌7株(4.70%)、酿酒酵母菌1株(0.67%)。4、常见病原菌的药敏情况:碳青霉烯类药物对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敏感性良好,但对ESBL检测阴性的肺炎克雷伯菌敏感性下降,尤其是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性分别为:64.29%、32.14%);另外,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而鲍曼不动杆菌虽对碳青霉烯类以及大部分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敏感性较高,但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差。与此同时,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也出现高度耐药;常见的真菌虽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高度敏感,但近平滑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5、NICU内NI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院感组与非院感组新生儿在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1分钟Apgar评分、机械通气史、留置胃管史、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史、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糖皮质激素、输血、脂肪乳、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联用抗菌药物以及光疗史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儿的分娩方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史、留置胃管史、使用PS史、输血史是N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院NICU内NI的发病率较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报告结果低,主要感染类型为肺炎和败血症,居前三位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对部分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2、本院NICU内N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分娩方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史、留置胃管史、使用PS史、输血史。第二部分 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对NICU内NI发病率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究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在NICU内预防和控制NI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记录2018年10月01日至2019年09月30日在本院NICU内实施手卫生强化管理工作前、后,233名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合格率、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率,科室每床日手卫生用品使用量以及NI发病率等指标,对比强化管理实施前、后NICU内工作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及依从情况,从而评估该系统对NICU内NI发病率的影响效果。结果:实施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后本院NICU内工作人员整体的手卫生依从率、合格率、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率均较强化管理前显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强化管理后抗菌洗手液与免洗手消毒液使用量均较强化管理前显着增多,而NI发病率则较强化管理前明显下降。结论: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可显着提升NICU内工作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水平和依从性,进而有效降低NI的发病率。

霍秋桂[8](2019)在《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我院开展的《不同人群对于高危儿过渡期护理真实体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并且构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此方案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的协作机制、规范各环节人员行为、优化高危儿过渡期护理服务,为高危儿提供连续的有效的过渡期护理服务。方法1、本研究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当前国内外高危儿过渡期护理服务发展的整体情况,同课题小组成员进行积极地讨论和意见交流,初步构建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服务方案框架。2、经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确立各维度、条目及内涵结构,最终形成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框架图,运用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对专家的咨询内容进行可行性检验。结果1、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法等构建的《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初稿,内容一共包括6个维度、5个一级条目,49个二级条目,将初稿作为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内容。2、在研究过程中一共开展两轮Delphi专家咨询,确立最终的框架体系,其主要内容包含方案目的、实施机构、组织结构及时间界定、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实施途径、核心服务内容六部分,共6个维度、5个一级条目、56个二级条目。运用优序图法确定了各个维度的权重。3、Delphi专家咨询可靠性分析:第一轮发出咨询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3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提出建议的专家为25人,所占比例为73.33%;第二轮发出咨询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为100%,提出建议的专家为5人,所占比例约为16.67%,此结果表明,所咨询的专家对于本课题具有较高的认同性。咨询专家组中,专家整体的权威系数为0.863,个人系数在0.725以上,根据此数据可以判定,参加本次问卷咨询的专家在此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问卷咨询过程中,一般要求变异系数小于0.25,并且这一数值越小,说明专家群体的协调性程度更高。在本课题研究中,第一轮咨询结果的变异系数在0.051~0.264之间,平均值为0.127,第二轮在0.051~0.191之间,其平均值为0.110,由此可见,第二轮咨询的专家协调程度更高,其意见更加统一。协调系数W值应当在0~1之间,对于同一组指标及同一组咨询专家来说,W值越大,表明专家的协调程度越高。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两轮咨询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变化较大,因此W值无直接可比性,但对两轮咨询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全部条目评分的协调系数W,经过统计学检验后,均达到显着性(p<0.01),则表明两轮咨询后专家意见的协调性好。结论本研究根据质性研究的结果,结合相关理论形成了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经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修订了“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本研究分别从医院服务、社区服务、医院社区合作服务、各服务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及高危儿照顾者参与到过渡期护理中等多方面考虑,构建了一个医院、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到过渡期护理中的框架,旨在满足高危儿过渡期不同阶段的需求。所构建的过渡期护理框架体系中体现了整个护理过程的核心特征:关系、信息、管理的连续。1、该方案明确了过渡期护理的目的、实施机构、组织结构及时间界定、医护人员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确立了高危儿过渡期护理的实施途径及具体的核心服务内容。2、该方案通过医院与社区建立信息传递途径、构建网络平台、成立微信群、医院护士对社区护士和高危儿照顾者进行培训、医院护士及社区护士对高危儿进行家庭访视、医院护士进社区进行讲座等方式使高危儿过渡期护理服务变得更加具有实际可执行性。3、该方案提出了医院与社区之间进行互动指导、两者服务有效衔接的构想,并且强调社区在高危儿出院后护理中的重要作用。4、通过该方案制定了个性化出院计划单、新生儿居家适宜技术(课件+视频)、新生儿护理手册及健康教育手册,并制定了《提升高危儿出院家庭准备度流程图》、《高危儿出院后社区过渡期护理流程图》,该方案使过渡期护理服务能够满足高危儿不同阶段的需求。

李玮桐[9](2019)在《早产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的建立与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调查早产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skin injury,MARSI)的现状,包括早产儿MARSI的发生率、好发部位与时间、常见类型等临床特点,分析可能影响早产儿发生MARSI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早产儿发生MAR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及临床评价。以期为NICU护理人员早期识别早产儿中发生MARSI高风险患儿提供筛查工具,从而采取预防措施,减少MARSI的发生。方法1.第一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7月9月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NICU住院的268名早产儿。运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早产儿的人口学资料和孕母情况;采用营养状态、皮肤状况及治疗情况调查表记录早产儿营养情况、皮肤情况、治疗方式及医用粘胶产品使用情况;MARSI发生情况使用MARSI监测表进行收集。其中人口学资料、孕母情况、实验室检验等信息通过病历查阅的方式获得,治疗方式、医用粘胶产品使用情况、MARSI发生情况通过现场观察记录。通过统计描述探索早产儿发生MARSI的现状。采用单因素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分析早产儿发生MARSI的危险因素。2.第二部分运用R软件,通过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的自变量及回归系数,建立预测早产儿发生MAR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采用C-index、校正曲线、决策曲线进行区分度、一致性、临床有用性的内部验证。2018年10月11月期间,研究者在同一科室按照同等纳入标准,选取115名早产儿作为列线图临床评价人群。资料收集方法同第一部分,通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评价列线图临床预测效果。结果1.NICU早产儿MARSI发生率为23.9%,临床类型以表皮剥脱最为多见,出生后一周内是发生MARSI的高峰时段,面部、四肢是NICU早产儿MARSI的好发部位。2.影响早产儿发生MARSI的相关因素先后进行单因素、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胎龄(2832周)(P=0.021,OR=2.736,95%CI:1.163-6.435)、水肿(P<0.001,OR=33.782,95%CI:10.510-108.5835)、孕母糖尿病(P=0.039,OR=16.011,95%CI:1.146-223.692)、易撕胶带(P=0.027,OR=13.567,95%CI:1.340-137.311)是早产儿发生MARSI的独立危险因素。3.构建的预测早产儿MARSI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总分为201分时,发生MARSI的概率为50%,且分数越高,发生MARSI的风险越大。该列线图内部验证采用自抽样法,C-index为87.29%,区分度为中等;校正曲线进行的一致性检验,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趋于一致;同时决策曲线表明该列线图模型的临床净获益高于单独选择任意一个指标进行预测的净获益。4.列线图预测115名早产儿是否发生MARSI,临床预测准确率为93%;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4.8%,表明列线图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能力。结论1.早产儿人群中MARSI发生率较高,胎龄(2832周)、皮肤水肿、糖尿病母亲儿、压敏易撕胶带是早产儿发生MARSI的危险因素。2.初步构建的预测早产儿MARSI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包含胎龄、皮肤状态、孕母期疾病、粘胶产品等指标,通过内部及外部验证,该列线图能较好的预测早产儿发生MARSI的风险,有助于准确筛查早产儿中发生MARSI的高风险人群。

李春雨[10](2019)在《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了分析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危重患儿27例,非危重患儿63例。基于循证医学理念,本研究在综合参考各种版本评分量表的情况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初步确定14个评分条目进行初步赋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对这14个条目进行筛选,共筛选出7个条目,并对初步参考值范围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MNEWS量表;最后基于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获得最终的改良后早产儿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NEWS)。对所有早产儿在其入院3h内完成MNEWS评分、NEWS评分、BPEWS评分以及NCIS评分指标的收集。在各种评分表应用之前,为了有效保障评分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对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主要包括各评分表的内涵、评估方法、评估标准以及统一的测量工具等。采用目前业内公认的评价诊断试验准确度最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作为各量表评分预测效能的衡量指标。分析MNEWS量表对早产儿病情预测评估效能,对早产儿预后预测评估效能,同时比较MNEWS、NEWS、BPEWS和NCIS四种量表早产儿病情及预后对评估分辨度。结果:(1)极早早产儿的MNEWS评分为(12.35±1.16),明显高于早期早产儿的MNEWS评分(7.36±3.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早早产儿和早期早产儿的MNEWS评分均明显高于晚期早产儿评分(4.14±2.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NEWS预测早产儿病重的最佳诊断临界值为5分,其AUROC为0.983,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50%和83.58%。(3)MNEWS预测危重早产儿死亡的最佳诊断临界值为12分,其AUROC为0.704,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7.50%和85.29%。(4)MNEWS预测呼吸机给氧早产儿的最佳诊断临界值为7分,其AUROC为0.993,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12%和96.67%;MNEWS预测CPAP给氧早产儿的最佳诊断临界值为4分,其AUROC为0.822,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0%和76.29%;MNEWS预测空氧混合给氧早产儿的最佳诊断临界值为3分,其AUROC为0.731,对应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0%和67.35%。(5)在NRDS、外周循环不良、窒息、HIE并发症方面,MNEWS评分变化例数和NCIS评分变化例数均较高,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胆红素血症并发症方面,MNEWS评分变化例数低于NCIS评分变化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血糖和颅内出血并发症方面,MNEWS评分变化患儿例数和NCIS评分变化患儿例数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MNEWS与NEWS、BPEWS预测评估早产儿病情的最佳诊断临界值分别为5、3和2,AUROC值分别为0.938、0.893以及0.883,整体来说MNEWS的分辨度大于BPEWS,BPEWS的分辨度大于NEWS,但是三者中任何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MNEWS与NEWS、BPEWS预测评估早产儿死亡的最佳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2、6和3,AUROC值分别为0.704、0.651以及0.688,整体来说MNEWS的分辨度大于BPEWS,BPEWS的分辨度大于NEWS,但是三者中任何两者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8)MNEWS与NCIS量表对早产儿病情危重程度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R2=0.478,r=-0.691,P<0.05)。结论:(1)MNEWS对于早产儿的病情评估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而且MNEWS中各项指标均与早产儿病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指标与早产儿病情的相关性最高。(2)MNEWS量表对于呼吸机给氧、CPAP给氧以及空氧混合给氧三种给氧方式评估均具有较高的分辨度,MNEWS可以为早产儿选择合理的给氧方式和用氧设备提供辅助依据。(3)MNEWS评分和NCIS评分对早产儿并发症NRDS、外周循环不良、窒息、HIE均具有良好预测效能,对于高胆红素血症MNEWS评分预测效能低于NCIS评分,主要是由于NCIS中包括MNEWS中所没有的生理生化等实验室指标。此外对于低血糖以及颅内出血等借助其他检查数据才能确诊的疾病,MNEWS评分和NCIS评分预测效能均较低。(4)MNEWS与BPEWS、NEWS三种工具对早产儿病情评估以及预后评估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MNEWS的AUROC值最高,其主要原因在于MNEWS评价指标中加入了早产儿的胎龄以及出生体重等指标,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各指标参考值范围进行了优化调整,更加符合早产儿的生理特性。(5)MNEWS评分与NCIS评分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MNEWS中只包括了基础临床体征评价内容,NCIS中除了临床体征外,还包括了动脉气血以及血液生化等生理生化指标,评价更为全面。但是MNEWS评分只需10min,而NCIS评估至少需要2h;同时MNEWS评估费用较NCIS低。因此MNEWS工具更适合对早产儿病情进行快速评估。

二、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集束化护理的概念及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1.2.2 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的积极促进作用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流程图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1.4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2.1.5 样本量估计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化培训
        2.2.2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的实施
        2.2.3 肠内营养喂养方法
        2.2.4 一般临床资料及观察指标
        2.2.5 经口喂养准备的评估
        2.2.6 测量方法
        2.2.7 质量控制
        2.2.8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指标比较
    3.3 两组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指标比较
    3.4 两组早产儿第14天生长发育指标增长量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有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4.2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有利于缩短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
    4.3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6.1 研究的创新点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喂养支持策略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干扰因素分析和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早产儿概述
    2.2 早产儿过渡期概述
    2.3 父母照护能力概述
    2.4 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工具
第三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感受及照护能力的质性研究
    3.1 概述
        3.1.1 质性研究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方法
        3.1.4 资料收集
        3.1.5 资料分析及处理
        3.1.6 伦理原则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
    4.1 构建量表条目池
    4.2 初始量表编制
        4.2.1 量表条目筛选方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4.2.2 量表条目筛选标准
        4.2.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第五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信效度检验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
    6.3 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理论基础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操作性定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
    研究方法
        1 成立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研究小组
        2 制定《早产儿PICC导管移位风险等级评估表》
        3 构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
    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应用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估算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及测量工具
        5 资料收集
        6 统计方法
        7 伦理原则
        8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 两组PICC导管移位程度比较
        3 两组PICC移位矫正结果比较
        4 两组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情况比较
        5 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比较
讨论
结论
研究创新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外研究现状
    3 国内研究现状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5 创新点
    6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经济学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样本量
        1.5 相关概念
        1.6 CRBSI的诊断方法
        1.7 研究方法
        1.8 质量控制
        1.9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早产儿CBRSI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 早产儿CBRSI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 早产儿CRBSI的经济学分析
        2.4.1 一般资料
        2.4.2 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的费用比较
        2.4.3 CRBSI组早产儿一般情况的费用分析
        2.4.4 两组患儿的各项住院费用的比较
        2.5 发生CRBSI早产儿检出病原菌的分布
    3 讨论
        3.1 早产儿PICC CRBSI的分析
        3.2 早产儿胎龄、体质量、主要疾病与CRBSI的关系
        3.3 母体因素与CRBSI的关系
        3.4 早产儿5 分钟Apgar评分与CRBSI的关系
        3.5 导管堵塞、导管移位与CRBSI的重要危险因素
        3.6 敷料更换时间与CRBSI的关系
        3.7 严格控制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
        3.8 导管留置时间、穿刺部位与CRBSI的关系
        3.9 CRBSI与各项住院费用的关系
        3.10 早产儿CRBSI的病原菌特点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行动研究理论的早产儿CRBSI预防措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1.4.2 行动研究的特征和步骤
        1.4.3 行动研究在本研究的适用性
        1.5 资料收集方法
        1.5.1 量表收集资料
        1.5.2 结构式观察法
        1.6 质量控制
        1.7 统计分析
        1.8 评价指标
    2 研究过程
        2.1 提出并分析研究问题
        2.2 组建护理团队
        2.3 明确问题
        2.4 制定初步的行动研究方案
        2.5 方案执行过程
        2.5.1 第一个螺旋循环
        2.5.2 第二个螺旋循环
    3 结果
        3.1 行动研究理论开展前后早产儿CRBSI的发生情况
        3.2 行动研究理论开展后导管相关技术操作的情况
        3.3 行动研究理论在循环过程的反思结果
    4 讨论
        4.1 行动研究理论在预防早产儿CRBSI的意义
        4.2 评价行动研究理论在预防早产儿CRBSI的效果
第四部分 总结
    1 研究结论
    2 局限性
    3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观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不足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的制定
    2.1 文献查阅法
        2.1.1 明确研究问题本质
        2.1.2 文献搜索结果
        2.1.3 结合文献查询结果的MNEWS初步方案
    2.2 专家小组讨论法
        2.2.1 专家标准
        2.2.2 结果
    2.3 研究结果
        2.3.1 操作流程
        2.3.2 操作流程图
第3章 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3.1 研究对象
        3.1.1 样本来源
        3.1.2 样本量计算
        3.1.3 抽样方法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类型
        3.2.2 实验方法
        3.2.3 研究工具
        3.2.4 技术路线
        3.2.5 观察指标
        3.2.6 质量控制
        3.2.7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病例资料
        3.3.2 患者医疗干预次数及痊愈出院率
        3.3.3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
        3.3.4 干预前后医生对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满意度
    3.4 讨论
        3.4.1 巡视、分层护理、评估及干预是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的主要内容
        3.4.2 基于 MNEWS 的病情观察方案对患者医疗干预次数及痊愈率的影响
        3.4.3 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对患者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的影响
        3.4.4 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对医生满意度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第5章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5.1 研究的创新点
    5.2 局限性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7)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及手卫生强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研究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三、结果
        3.1 NICU内NI的发生情况
        3.2 NICU内NI发生的影响因素
    四、讨论
        4.1 NICU内NI的发生水平
        4.2 NICU内NI的类型和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情况
        4.3 NICU内NI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五、结论
第二部分: 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对NICU内NI发病率的影响研究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三、结果
        3.1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工作人员的手卫生相关监测指标比较
        3.2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不同类型工作人员手卫生相关监测指标比较
        3.3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手卫生用品使用量比较
        3.4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NI发病率比较
    四、讨论
        4.1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工作人员手卫生相关监测指标的变化
        4.2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手卫生用品的使用情况
        4.3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NI发病率的变化
    五、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致谢

(8)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概述
    1 概念界定
    2 研究背景
    3 过渡期护理模式的要素
    4 过渡期护理的内涵
    5 高危儿过渡期护理的研究现状
    6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研究的理论支持
    2 研究的目的
    3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4 研究方法
    5 技术路线(见图2.1)
    6 伦理学问题
第三部分 构建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的过程和结果
    1 构建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框架初稿
    2 方案的论证和修订
    3 各维度权重的确立
    4 专家咨询可靠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2 过渡期护理方案构建过程中相关指标的分析
    3 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的适用性
    4 过渡期护理理念不断深化
第五部分 结论
    1 结论
    2 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情况
附录1 第一轮高危儿过渡期护理方案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高危儿过渡期护理方案专家咨询表
附录3 高危儿过渡期出院计划
附录4 居家适宜技术(部分)
附录5 新生儿护理手册(部分)
附录6 新生儿宣教手册(部分)
缩写词表
致谢

(9)早产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的建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早产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现状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资料收集
        4 伦理原则
        5 质量控制
        6 资料分析
    结果
        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分析
        2 早产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现状调查结果
        3 早产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 早产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现状分析
        2 本研究中早产儿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早产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建立与评价
    材料与方法
        1 早产儿MARSI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2 早产儿MARSI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内部验证
        3 早产儿MARSI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临床评价
    结果
        1 早产儿MARS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建立
        2 早产儿MARS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内部验证
        3 早产儿MARS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临床评价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10)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一、研究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MNEWS评分表
        1.2.1 MNEWS评分表条目的初步确定
        1.2.2 MNEWS评分表条目参考值初步确定
        1.2.3 MNEWS评分表条目的筛选以及参考值的确定
        1.2.4 信度及效度校验
    1.3 研究方法
        1.3.1 评分工具
        1.3.2 评分方法
        1.3.3 评分预测效能的衡量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MNEWS对早产儿病情的预测评估
        2.2.1 MNEWS对不同胎龄早产儿病情的评估预测
        2.2.2 MNEWS预测早产儿病重的分辨度
    2.3 MNEWS对早产儿预后的预测评估
        2.3.1 MNEWS对危重早产儿死亡的预测评估
        2.3.2 MNEWS对早产儿给氧方式的预测评估
        2.3.3 MNEWS对早产儿并发症的动态评估预测
    2.4 MNEWS与 NEWS、BPEWS、NCIS量表的相关性比较
        2.4.1 MNEWS与 NEWS、BPEWS对早产儿病情的预测评估
        2.4.2 MNEWS与 NEWS、BPEWS对病重早产儿死亡的预测评估
        2.4.3 MNEWS与 NCIS量表的评估相关性
三讨论
    3.1 基本资料分析
    3.2 MNEWS对早产儿病情的预测效能
    3.3 MNEWS对早产儿预后的预测
        3.3.1 MNEWS对危重早产儿死亡的预测低分辨度较低
        3.3.2 MNEWS能辅助决定需给氧患儿的给氧方式
        3.3.3 MNEWS可识别部分潜在并发症
    3.4 MNEWS与 NEWS、BPEWS、NCIS量表的评估效果比较
        3.4.1 MNEWS整体预测效能优于NEWS、BPEWS评分量表
        3.4.2 MNEWS与 NCIS评分量表评分结果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 钟莉芳. 南昌大学, 2021(01)
  • [2]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干扰因素分析和护理对策[J]. 付钰,沈彪.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53)
  • [3]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D]. 赵晓雯. 山东大学, 2020(02)
  • [4]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王兰. 青岛大学, 2020(01)
  • [5]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D]. 张晓琴.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6]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观察中的应用[D]. 胡薇. 南昌大学, 2020(08)
  • [7]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及手卫生强化管理研究[D]. 姜旭. 苏州大学, 2020(02)
  • [8]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的构建[D]. 霍秋桂. 苏州大学, 2019(04)
  • [9]早产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的建立与评价[D]. 李玮桐. 青岛大学, 2019(03)
  • [10]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李春雨.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